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建设发展浅析

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建设发展浅析

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建设发展浅析
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建设发展浅析

新平县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建设发展浅析

摘要:花腰傣族文化悠远独特,主要分布在云南红河谷地带,其中新平县内聚居最多。花腰傣族乡村聚落所处自然地理环境优美独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建设发展面临新的转折。目前大部分乡村聚落仍保有美丽的风土人情与空间形式,如果引入正确的保护和开发措施,适当的规划设计方案,也许有机会让乡村聚落的优美特质保留并过渡到现代生活。本文对新平县花腰傣族乡村聚落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其现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建设发展;问题;对策

Analysis th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ayaoDai's Rural Settlements in Xinping County Zhang Yul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student

Wang He/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e Professor,650000

Abstract: HuayaoDai has distant and unique ethnic culture, widely live in Yunnan Red River Valley area and most of them live in Xinping County, which has beautiful and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rural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and HuayaoDai’s family are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urrently, most rural settlements still retain a beautifulcustoms and folklore, and sapce forms. If the correct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measures are introduced, and appropriate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applied, there may still has chance to ret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transition to modern life. In this paper, through on-the-spot researches XinPing county and visiting the local HuaYaoDai residents, to analysis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to explore its Solutions.

Keywords: HuaYaoDai; Rural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一.花腰傣族

花腰傣(如图1)是我国民

族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

化的民族,与壮、侗、布依、水、

图1:花腰傣图片来源:新平县戛洒镇人民政府

黎等民族等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花腰傣族主要居住在红河流域,的新平、元江、红河、

元阳、金平等县,其中新平境内聚居最多,约有5万,分为傣雅、傣洒、傣卡三个不同的自称。因其所着筒裙有彩锦带缠腰的特点,俗称“花腰傣”。[1]这里的花腰傣族

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信奉万物有灵,有染齿纹身的传统习俗,不过泼水节。以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和奇异浪漫的“花街节”

最为突出。

二. 花腰傣族乡村聚落所处自然地理环境

花腰傣族乡村聚落自然生长于哀牢山下红河沿岸的缓坡地带,这里常年气候炎热,犹如天然温室。青翠的甘蔗林、香蕉林铺满山岗,四季瓜果飘香,终年五谷成熟。高山,河谷,缓坡梯田,浪漫神秘的花腰傣族造就了独特的地域性,如图2。

花腰傣族聚落的选址布局和发展都是在和自然磨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和其古老的农耕稻作文化密不可分,和信奉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紧密相连。村落就像是稻田里自然生长的一种生命体,和农田紧密联系,方便村民耕作生产。而稻作需要丰富的水资源,因而花腰傣族聚落周围即便没有宽阔的河流,也有沟渠大小的水流环绕。花腰傣族门向十分讲究,朝向江边才被视为吉利,据说那样才能丰衣足食。花腰傣族信奉万物有灵,神灵多以大树为象征,因而造就了村落被郁郁葱葱的大树环保的景象。因此,花腰傣族传统聚落的选址多表现出沿缓坡,顺其势。或紧邻红河边,或在哀牢山奔流而下的山泉旁,或在村前村后绿树成荫的地方。聚落基本上沿缓坡建盖,各家各户间形成自上朝下,门向朝东成排建盖的分布格局。远远望去,整个村寨如一块块平整的梯田,成梯状分布在山坡上或者溪流旁。因此花腰傣族聚落的选址体现了择宜而居,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以戛洒镇大槟榔园为代表,如图3。

花腰傣族村赛依赖地形的起伏、河溪的分隔或植物的变化给予领域丰富的围合层次,使聚落居住者因此产生领地的本能意识。与此同时,自然边界将田园风光引入聚居内部而不是完全分割,给人栖居于自然的自在感。花腰傣族聚落边的水系最为引人注意,随着水流往下走,可以看到苍天古树,神秘竹林,古老的水碓房,水磨坊,斑驳的木桥或者吊桥,直至走

图2:花腰傣族乡村聚落自然地理环境图片

来源:笔者自摄

图3:大槟榔园选址布局来源:新实践工作室

到江边。聚落的水,给人生生不息之感,是聚落之精灵。傣家村落的碾米房、水碓房沿水边布置。这些设施方便了村民生活,也是傣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去处。但是,岁月变迁,这些旧时的生活设施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傣乡的水边也少了活力。遇到小桥流水,往往告诉游者离江边近了。穿过这座小桥,前面或许就是郁郁葱葱的神树林,或者看到滚滚的红河,亦或一片摇摆着的芦苇荡。聚落的古神树,多为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青树,榕树。为花腰傣族聚落寨神的化身,是花腰傣族人民然崇拜的对象。它不仅表现在精神空间里,还表现在地域空间上。而现在花腰傣族的大树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因为树下人们惬意的生活场景。村民们在树下纳凉,刺绣,彼此亲切的交谈成为傣乡独特的风景,如图4。

图4:大槟榔园水碓房、桥和村头大树来源:笔者自摄

傣乡的传统民居土掌房,建筑就地取材、拙朴随性,乡土气息十分浓郁,是花腰傣族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根据所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生产生活的需要而沿袭下来的古老民居。土掌房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层或三层[2]。旧时平屋顶一家挨着一家,足不落地就可以从屋顶串遍全寨。屋顶用来晾晒谷物,大人们经常在屋顶上闲聊,夏天傍晚屋内炎热难耐,小孩子们便跑上屋顶打闹嬉戏。

三.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建设存在问题

然而,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以及新型城镇化的重视和推进,花腰傣族居民经济收入日益提高,聚落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新的转折。花腰傣族乡村聚落仍保有美丽的风土人情与空间形式,如果引入正确的保护和开发措施,适当的规划设计方案,也许有机会让乡村聚落的优美特质保留并过渡到现代生活。

据笔者的调研和走访,新平县花腰傣族乡村聚落的现状建设可分为两类,传统农业发展型和旅游发展型。

(一)传统农业发展型聚落存在问题

新平县花腰傣族传统农业发展型聚落占所有聚落的90%,以漠沙镇的聚落为典型。下面着重以漠沙镇龙河村委会为例进行分析。

1. 产业发展单一,村庄发展力量薄弱

如表1所示,各个居民小组即聚落的规模较小,各小组户数不超过百家,人口不超过400人。为小规模,组团状分布于江畔,通过主要乡道得以连接。以种植蔬菜为主要经济收入,人均纯收入均在8000以上。但是,生产活动仍然以家庭为单位,这样的生产方式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仍然是小规模和低效率的,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推进,抵御自然灾害和经济风险的能力也较弱,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已不能顺应现阶段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趋势,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农民的经济收入得不到显著的提高。除此外,年轻人多选择到沿海城市打工,造成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在单个村庄发展中,特色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做支撑,但大部分村庄的资金多为农民自身的积累,这直接导致了村庄产业在规模上只能停留在村、户各自为政上。这样

表1:龙河村2014年各小组基本情况

单位:户、人、亩

(来源:新平县漠沙镇人民政府)

的结果就是即使有理想的发展项目,其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也因资金投入不足而受到制约。因单个聚落规模小,单村建设会造成设施配套数量较多,出现重复建设,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其次,单村建设设施布局分散,需占用较多建设用地。

1.村庄空间特色不足,村庄规划滞后于村落建设

上表所列聚落现处于新旧并存的状态,一半的聚落还保存着一定土掌房。但是,新建筑和老建筑极其不协调。新建筑无户型和造型立面等的引导,为村民自发建设。以户主和当地施工匠人合作为主,根据户主的经济实力,喜好和户主宅基地情况以及匠人的经验技术水平建造房屋,同时建房户主之间相互“学习(模仿)”。传统建筑就地取材,因而传统土掌房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而现在,市场上可以买到更为经济实惠且耐用的建筑材料,本着建房

图5:传统农业生长型聚落现状风貌来源:笔者自摄

经济适用的原则,村民愿意去购买市场上流行的建筑材料,因而新建房失去“乡土性”,且同一地方匠人的经验技术大体相同,因而乡村建筑趋于同质化。以至于花腰傣族乡村聚落的住房建设具有快速的发展性、动态性、无序性特征,如图5。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一是因为聚落多、规模小、较分散;二是因为村镇体系规划不完善,以及规划实施难度大。村内道路多为村民自组织建设,村领导干部组织筹资,各家各户筹工筹劳搞道路建设。其次,村落的公共服务设施较单一,据实地调研,村落统一配备公房,所有村落的公房都是蓝色彩钢瓦顶的半开敞空间。同时设置党员活动室和公共厨房。党员活动室平时不开门,村内领导组织开会通知事情时才会开放。实际能改善村民文化生活和娱乐的设施并没有得到发展。

对于户数较多的村落来说,其传统民居土掌房占地面积较大,建盖时一家挨着一家,建筑密度大。因规划和控制不到位,村民新建房依原来的宅基地和布局建盖,致使布局依旧拥挤。村民没有自家院落,巷道只能容许人通过,车辆无法出入。由于经济有限,有些村民的住房往往外表富丽堂皇,室内装修和设施却极为简陋。而政府美丽乡村建设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整体规划滞后于村落建设发展,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浮于表面穿衣戴帽,村落空间环境得不到较好的改善,以至于品质无法提升,太阳能路灯安放过于稀疏,只能满足基本出行照明需求,无法达到吸引人走出家门进行邻里交往的安全需要[3]。

3、管理机制不健全

村庄的清洁美丽需要家家户户共同维护,绿化景观建设后也需要管理。然而美丽乡村建设多建设,而无长效的管理。以至于,建设完后村庄环境依旧处于脏乱的状态。

(二)旅游发展型聚落存在问题

目前,新平县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发展旅游的村落主要有戛洒镇大槟榔园,漠沙镇大沐浴,南薅以及腰街的南碱村。这四个村落的共同特点是离江边近,海拔较低。表2为四个村落的基本情况。

新平花腰傣族聚落的旅游发展一直不尽人意,主要为单一的农家乐形式。来村里的游客一般为邻近镇上的居民、学术考察专家、学生、政府委托的记者或者摄影师,专门从外地前来旅游的较少。旅游产品为当地花腰傣族自己织的围巾,纯手工制作的本民族服饰,竹编制表2:村落旅游服务设施基本情况

(来源:新平县漠沙镇人民政府)

品和土陶。花腰傣族的服饰,帽子做工精细,售价较高。小的竹编工艺品虽然便宜,但游客带回家实用性不强,且当地的游客量少,民族手工艺产品所带来的收益非常少。村落的旅游收入以单户(农家乐户主)为主,大部分居民仍然以传统农业生产获得经济收入。笔者认为花腰傣族乡村聚落旅游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1. 民族文化特色不突出

图6:农家乐与滨江餐馆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首先,花腰傣族聚落传统风貌没有得到保存,经济发展后,村民有权住得更舒适,而游客总是希望看到传统聚落风貌,体验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然而政府的规划和管理总是跟不上村民的建设和发展。以至于,传统民居土掌房消失殆尽,而政府在新建住房上的改造总是苍白无力。目

前,政府对村落建筑特色改造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提取

花腰傣族花腰带的色彩元素,涂于建筑中部,以体现民族特色,并在外墙上画出传统土掌房土坯砖纹理,达到整体风貌统一(如图7),二是在砖墙外包一层土坯砖,再对土坯砖进

行勾缝(如图8)。第二种做法较第一种好,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传统土章房的风貌,同时也满足了村民对现代居住方式的渴求。

其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花腰傣族文化削弱。且花腰傣族传统织布,刺绣,竹编土锅制作等手工艺日渐失传。传统节日没有和现代游客的需求相结合开展游客体验项目。因此,花腰傣族旅游发展难以有大的发展。 2. 没有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花腰傣族聚落自然生长于田间,田园风光极具特色。河谷高温气候使得花腰傣族聚居地常年瓜果飘香,而旅游和农业却一直找不到良好的结合点。花腰傣族服饰精美,花腰傣族的妇女会织布刺绣;花腰傣族竹编技艺精湛;土陶的制作一直延续古老的纯手工制艺;然而这些民族手工艺均得不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村里上年纪的妇女农闲时均会织布和刺绣,如有游客购买,她们就会出售所绣的花布。大沐浴有一户人家专门做花腰傣服装,为家庭式小作坊,男主人组织家里的亲戚进行生产。衣服制作大部分为手工,订购者主要是本地人。戛洒镇曼李村有多户人家缝纫加工鸭舌帽(现在花腰傣族妇女喜欢戴的一种帽子),花腰傣族妇女心灵手巧,上了年纪的妇女也可从事生类似生产。此外各村均有散户编制花腰傣族帽饰和秧箩,但纯手工做工繁琐,其产量较低,消费市场局限于本地居民,收入不理想。戛洒镇土锅寨是土锅制作的发源地,土锅寨现有19户村民,19

户均传承了土锅制作技艺。然而因原材料日益减少,土锅形式单一,生产销

图8,来源:笔者自摄

图7,来源:笔者自摄

售仍然不理想。这些传统民族手工艺,是花腰傣族文化的一部分,均在各自生长,因为没有技术引导,产品无法突破传统样式,虽保留了文化的原真性,却无法为农民的经济收入做出贡献。如引入合适的企业和创新发展管理机制,将其进行一定的传承,演绎和创新,那么将会丰富村民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增加乡村经济活力。与此同时也增加旅游吸引力。

四.建设发展策略探讨

(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六产业

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快第一产业规模化发展。2011年以来,新平戛洒镇根据各片区海拔及地形条件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其中种植业6个;养殖业1个;服务业1个。合作社共组织入社农民206人,带动农户680户,入社资金1607万元。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以农业资源为支撑,结合镇区区位优势,构建绿色产品循环产业区,集原材料聚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河谷农产品循环产业经济区。即鼓励农户发展第六产业,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农产品更多的增加价值。结合城乡农产品资源,规划林果产品收购、销售、物流于一体的物流产业区[4]。

用活国家和省、市、县优惠政策,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建设一批现代农庄,创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使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大部分花腰傣族所处的区域海拔低,地势平缓,加之河谷“温室”的作用,水果蔬菜易生长种植,可大力发展可居,可憩,可游,可悟的休闲农庄或者观光农业,结合花腰傣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等形成民族文化特色加现代农业的独特风情河谷旅游度假景区。打破花腰傣族乡村聚落旅游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壮大传统民族手工业生产。适当引进能支持民族手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技术支撑作用和品牌宣传推广作用,使传统手工业从过去的一家一户分散式经营实现新型、多元化经营模式,增加产品创新性,拓宽传统手工业的销售渠道。在镇区打造集商贸、餐饮、休闲等为特色街区,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借助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镇区与周边乡村形成良性互动,加快镇区与周边村落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互动。

(二)倡导规划先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加强镇村体系规划,倡导自上而下结合当地村民诉求配备乡村基础设施。政府能

够全面把握各个乡村的资源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镇村体系规划将全面把控村落的拆迁与合并,以统筹城乡居民点基础设施的配建。[5]但同时要充分听取村民的诉求,保障村民切实需要,达到高度以人为本的建设。因为村民对服务设施的需求是分异的。如小孩老人与青年、中年由于闲暇时间和出行距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公共服务需求。因此,按照属性的不同,对工作以及生活需求进行分类,然后进行相应的配套,确保不同级别的圈层符合不同需。

(三)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营造村落特色空间

在村落物质空间建设方面,首先加强村落的规划以及居民新建房的专业设计。整体规划控制村民建房的无序性,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对村落的景观环境建设留有余地,引导村落空间良性发展。设计师应充分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深入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提取民族特色符号,结合当地的气候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对新民居进行设计。民族符号的提取可以从花腰傣服饰与传统民居特色入手,其次通过合理布置建筑朝向、设置门廊、内置庭院、开敞起居室、外挑露台等多项技术策略,着力提升当地炎热气候制约下的居住舒适度;新的住房不仅要体现传统民族特色,且要符合村民的诉求,以保证神和形对文脉的传承。结合花腰傣族尊重自然、崇拜自然这一传统,注重村落自然环境的保护,重视景观环境的规划建设;其次,组织培育乡村建筑工匠,提高建筑工匠的审美水平和技术水平,保证村落居民建房遵循规划和设计。对村落的绿化以及公共活动场地的建设要遵循规划布局,尊重村民诉求,引导村民参与绿化场地或者活动场地的设计和施工,增强村落自组织建设活力,同时保证村落建设的多样性,避免千村一面。

(三)建立健全村落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的作用

在产业发展方面:健全管理机构,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体系。强化合作社章程和规章制度管理,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增强合作社市场开拓能力,促进合作社与各类市场主体实现产销衔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区域联合、跨区域扩建基地,创办加工企业,组建营销网络,发挥合作社资源配置、要素组合、提升合作社经营能力。多渠道培养合作社带头人,组织好人才培训;采取政府资助合作社、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农业部门围绕政务指导和商务服务,加强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工作,为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指导合作社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多样化、时效性的信息服务。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规范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

在村落营建方面:乡村发展水平的高低往往受限于政府财政支撑、专业人才和地方的自治能力。借助民间资本和各种合法的非营利性组织等相关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化的地方组织。充分发动居民参与和谐乡村的营造、村务管理,形成上下结合的参与组织模式,这不仅有利于利用各界资源,增加乡村建设力量,还有助于培育乡村社区共同体精神。良好的社区共同体精神有利于居民以主人翁的形态去参与村庄建设、发扬社区文化,促进乡村健康和谐的发展。我国乡村长期以来具有“自我治理”的社会基础,村落营造关键在于唤醒长期被压抑的村民的积极性,提供村民表达意见和参与和谐乡村营造的平台。与此同时,政府应当鼓励成立民间组织,积极引导企业等各方机构参与乡村建设。政府在初期应提供各种示范计划,着力理念推广、经验交流、技术提供以及相关经费的支持。立足自身,乡村建设一定要由本身做起,充分利用其自发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实现各方合作,建构上下结合的参与机制,为乡村文化活力发展提供保障,才能让乡村健康稳定的发展。[6]

参考文献:

[1]陶贵学主编.新平花腰傣文化大观[M].民族出版社.2003.

[2]云南省设计院组织编写.云南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杨贵庆主编. 乡村中国——农村住区调研报2010[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4]刘作燕,李汝荣,杨舒,张林.山地小城镇城乡居民点统筹规划布局模式初探——以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幸福镇为例[N].第二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2015.

[5]杨欣瑜.铜川中心城市城乡居民点统筹布局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年.

[6]万成伟,关于农村社区内在活力营造机制的探索——以中国台湾龙眼林社区为例[N].第二届全国村镇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201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禹玲,女,生于1990年6月,云南临沧人,傣族,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村镇规划

第二作者:王贺,女,生于1968年11月,云南昆明人,汉族,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城镇特色规划与旅游景区规划

浅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近年来我国乡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乡村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突显出来,如土地布局不合理、乡村布局混乱、乡土风貌破坏严重等,这对农业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因此需要充分的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来对乡村景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加快推动农村的健康、持续发展。文章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入手,分析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并进一步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 标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内容;方法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起步较晚,关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体系还不完善,这就导致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生态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面积较大,因此需要重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以现代农业资源为基础,依托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将乡村景观、经济生产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从而打造出美麗的乡村,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1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 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打造美丽的乡村,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具体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并将其与人类及自然环境有效结合,从而打造出一个具有人文景观风貌的乡村,为农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1.2 尊重地域文化特色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乡村的民风民俗作为什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的保留这些历史宝藏,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增加乡村的文化内涵。 1.3 可持续性发展 在当前乡村发展过程中,人们受制于社会条件限制,往往对自然环境资源利用较多,这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较大的破坏。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有效的保护好乡村自然资源,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充分的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2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2.1 村落景观

浅析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01-11T13:52:41.6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30期作者:王林林 [导读] 文章主要分析了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北京绿城怡景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83 摘要:随着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持续深入,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风景园林的相关工作人员都开始使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规划乡村的景观,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提升乡村的环境,进而让乡村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让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文章主要分析了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景观;风景园林;设计 引言 在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乡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都对环境的好坏越来越高度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将乡村的景观有效的融入到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中去,在融入的过程中既要保留各自的特点,也要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为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并为所居住的城市增添色彩。把乡村方面的景观元素灵活的融入园林的规划设计中,不但可以保留乡村景观所具备的原生态的特色,也能丰富城市的文化景观。 1乡村景观概述 乡村景观处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之间,以田园景观为主要因素,包括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受到的污染相对较少,主要的自然元素有:树木、山川和河流等。主要的人文元素有:动物、村落以及人类等。设计人员在建设乡村景观时,深刻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进而保护了自然环境。现在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无论在工作和生活上,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风景园林作为一个休闲公共场所,市民对于乡村景观融入风景园林的程度的要求就越来越高,风景园林设计的合理性和功能性也越来越重要,乡村融入城市的表现就是将乡村景观更好地融入到风景园林的设计和规划中,是城乡结合的需要,让城市风景园林更好地与大自然结合,不仅能够释放市民的情绪,同时也能够缓解人口增长带给城市的压力。 乡村景观的特点体现在:一是,生产性。乡村景观与农民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农民对大自然的改造和获取,在农村景观建设中有必要将生产性体现出来。二是,审美性。乡村景观是的特色是田园风光,有着深厚的自然生态气息,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三是,人文历史性。乡村景观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中华儿女在乡村土地上劳作,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在乡村土地上也得到了传承。四是,地域性。乡村是以一定的地域形成的生活生产单位,而且不同地区的乡村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这对乡村景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2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 2.1提供设计参考依据 乡村景观在设计过程中重点突出了乡村的概念,而说到乡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一望无际田野,数不尽的油菜花,这种纯粹、质朴的情感正是乡村景观所要表达的。将乡村景观融入到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能够消除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奢靡气息,同时增添了一些可爱、俏皮的元素,给人们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当人们看到带着乡村景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首先会感觉到眼前一亮,毕竟看多了城市的莺莺燕燕,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设计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城市的生活方式与乡村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又不能将二者进行融合,那样只会影响城市与乡村双方的发展,所以,设计师将乡村景观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进行表达,也算是满足了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的心愿。 2.2展现乡村艺术景观 在城市园林景观建筑的过程中融入乡村景观,并借助现代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法,对乡村的景观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加工,这样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将乡村的景观的艺术表达出来。同时在这些条件下,可以结合西方现代化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等手法,对我国传统的园林艺术进行现代化的改进,加以融入中国传统的田园风貌,必定会对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起到积极的影响。 2.3增加田园风光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风景园林已经被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所同化了,已经失去了风景园林景观原本的艺术气息,而乡村景观就像是与城市景观站在了一个对立面,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所以,设计师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时候,要参考乡村景观的设计形式,在城市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加入更多的乡村元素,能够让城市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给城市中忙碌的人群一个休憩的空间。在提供休息场所的同时,更是对都市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参考,使城市发展能够包容乡村的特色。由于城市中所堆砌的高楼大厦给人以压迫感,逐渐人们开始向往田园生活。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将乡村景观融入,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是对乡村风土人情的一种表达。乡村景观作为我国历史及风俗的发源地,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积淀。 2.4充分表达农业的特征 乡村景观是从农业景观中衍生而来的,其中很多元素都是借鉴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情况,因此,乡村景观也是传统的农业耕作现象的另一种表达。农业耕作是我国乡村的文化传统,具有丰富的历史色彩与特征,将乡村景观应用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不仅是为了改善其设计风格,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与尊重。人们可以通过欣赏优秀的风景园林景观,了解到传统的农业耕作过程,对历史文化的价值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针对不同的土地资源,规划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的设计。同样乡村景观在进行实际设计的过程中,更是对土地上自然景观表达了尊重,将乡村中特有的自然景观文化意蕴带入到城市的建设中,为城市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供了条件,并且对现代化城市的园林景观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适当的融入乡村的艺术特色,不仅是对当地环境文化的体现,更成为都市人群能够了解乡村生活的便利途径,让人们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有新的体验。 2.5促进城乡可持续性发展 缩短城市与乡村的差距,促进城市与乡村共同发展一直是我国在积极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就,但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都阻碍着人类融入自然当中,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想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乡村景观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促进的作用,通过对乡村景观的合理利用来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乡村聚落及其分布2练习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聚落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乡 村聚落及其分布2练习新人教版 1. 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现了距今有60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000平方千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现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墓葬、陶窑址等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据此完成(1)~(2)题。 (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镇江流域 D.雅鲁藏布江流域 (2)在该流域还发现有4000多座类似遗址,其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 B.人口众多 C.矿产资源丰富 D.商品经济较发达 2.《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以上史料,完成下题。 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 B.为了繁衍后代 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 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 3.关于乡村聚落形成的正确叙述是( ) A.人类为了生存,必定希望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 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出现了乡村聚落 C.聚落是一种地表上的人文景观,不受该地理环境影响 D.自然条件是乡村聚落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4.“逢集”就是我们这里每月5天一逢的集市,也称“古集”,一直沿袭到今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该段文字描述了集市的哪些特点( ) ①自发性②传统性 ③周期性④地域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乡村集市具有的功能有( ) ①引导农业生产②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③服务城市居民生活④扩大商品流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阅读下面描述乡村聚落的文字,完成1、2题。 ①上古之土,人民少而禽兽众,……,筑木为巢,以避群害。②黎族同胞……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榔树间。③……,阳光从竹林的顶端照进洞里,……,洞中人家一家挨一家分居在洞身前的两边基本不用顶盖,岩洞就是一个天然遮风挡雨又蔽日的大屋顶。④穿石曲蹬十数里,忽开村落两三家。幽深麝过芳草动,小巷鸡鸣塞日斜。 1.描写巢居时期乡村聚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文字③描述的村落主要分布在( ) A.平原 B.滨湖 C.山区 D.三角洲 6. 10世纪末期,欧洲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农业生产也开始恢复。农奴、手工业者成批逃离封建领主的庄园,到便于销售产品的关隘、渡口、交通要道、寺庙附近及罗马旧城等地方去,其聚集地就逐渐形成了城市。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10世纪欧洲城市的职能逐渐演变为城市() A.政治 B.军事 C.宗教 D.工商业 2.10世纪欧洲的城市( ) A.形成大城市带 B.有标志着自治的市民广场 C.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D.城内用地按功能区分 7.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据此回答(1)~(2)题。 (1)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 )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 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 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2)城市与乡村相比,具有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原因有( ) ①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②通信便捷③城市面积广大④管理水平较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有关我国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城市发展速度比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 ②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发展较快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如何规划设计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如何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 1、美丽乡村如何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是具现代生活质量及传统农村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乡村,他不仅仅是一种称号,而是通过建设而形成的一种乡村形态和生活方式。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美丽乡村规划应坚持政府引导、村民参与、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坚持规划先行,规划与建设同步考虑,统筹兼顾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凸显村镇特色,构建美丽乡村产业布局的空间骨架,宜居的生态环境,良好的配套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务管理民主规范,村民生活品质提升。 做好美丽乡村规划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2、美丽乡村如何结合现代农业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当前镇、乡、村庄规划的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美丽乡村规划中,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根据项目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合理确定产业类型和规模、空间布局,制定产业发展路径,引入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农业品种等,促进区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整体提升一产水平,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延长产业链,适度发展加工业;针对乡村的资源条件,合理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等服务业。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达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目的。 3、美丽乡村建设如何统筹休闲旅游业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重要的建设内容。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重点突出地域特色,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体验、科普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传承等为项目,依据各地具体条件,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构建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美丽乡村综合体。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点测试: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选题 1.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A.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B.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C.世界上开始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 2.贵州农村有些房顶上盖的不是瓦而是板岩,主要反映了该地区的 A.气候环境B.地质环境C.水文环境D.土壤环境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 A.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 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 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 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咸邑,三年成都。”聚是村落,是乡村;邑,是居民点,有市之邑是城市的雏形;都,是早期的城市。据上所述完成4~6题。 4.乡村和城市的联系是 A.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B.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 C.乡村的规模较小,城市的规模较大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5.最初的乡村聚落形成于 A.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时期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时期 C.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时期D.工业革命时期 6.关于城市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城市出现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③城市是由集村逐步演变而成的④最初城市功能主要为商品生产中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图回答7~8题。

7.乔家大院建筑特色与设计理念对应正确的是 A.院门向东——日落方向B.正房高大——尊卑有序 C.屋檐倾斜——冬季防风D.高墙深院——遮挡阳光 8.在乔家大院众多传统题材的木雕中出现了现代火车(如图),说明 A.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B.传统文化容易被破坏 C.铁路最早出现在山西省D.建造者的想象力丰富 9.下图是我国两地区乡村民居景观图,造成两地民居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 A.降水B.光照C.地形D.水源 10.关于我国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正确表述是 ①我国城市发展历史久远,城市化水平较高 ②我国古代城市的形态结构政治色彩浓厚 ③近代城市畸形发展,租界内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城市与乡村相比,最基本的特征是 A.密集B.以非农业活动为主C.高效率和高效益D.多功能 二、综合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溇港圩田系统(溇、港指小河,圩即堤)是古代太湖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拕土为溇,垒土成圩”“旱则溉之,水则泄焉”。历史上太湖流域溇港众多。下图示意太湖流域某溇港圩田系统。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 发表时间:2019-09-11T16:41:48.6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作者:徐恒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建设“美丽乡村”。 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四会市规划编研室 5262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建设“美丽乡村”。但是,在建设美丽乡村时不仅要注重乡村经济的发展,还要重视乡村文化遗产和非文化遗产的保护。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合理的对各个乡村的建设进行景观规划,在保证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和环境的保护。本文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探讨以乡村自然资源、发展现状、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完整、科学合理的规划政策,做到城市乡村同进步,建设美丽乡村、文明乡村。我们要不断努力,与时俱进地进行乡村建设,结合政策与规划共同绘制一幅美丽乡村的蓝图。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乡村景观规划 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一部分,其依照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最新的生态文明建设为要点,认真完成乡村建设目标。如今城市的发展速度与节奏越来越快,为分散城市居住压力,完善乡村建设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作为乡村建设的一种因素,外部景观规划设计则是乡村建设的开始,针对不同乡村的特色特点,设计不同的开发模式,建设拥有不同特质的乡村,以此丰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多样化的经济来源,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1 针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的分析 “美丽乡村”这一概念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时候提出来的,当“美丽乡村”这一概念被提出以后我国社会各界就开始认真落实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的建设也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的主要动力,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数占比较高,美丽乡村的设计和建设能够更好的提升乡村的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提升。除此之外,积极的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还能够更好的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物质条件。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合理的利用地区优势,更好的凸显出来乡村景观的特色。 2乡村景观规划原则 2.1尊重地域文化特色 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及我国农耕文化的源头,乡村地区保留着我国较为完整的特色农耕文化。乡村地域文化主要包括历史传统、民俗风情等,是当地农民最大的精神财富。因此,乡村景观规划应按照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和保护地区文化的原则,规划设计时对于乡村地区的村庄,要保持村庄聚落形态,重点美化环境、完善配套,传承民俗文化,展现岭南乡村独特韵味。加强岭南农业文明和岭南农村文化特色的保护,尤其是古建筑、古村落、古楼、古塔、老祠堂、古碑文、古树等的保护。 2.2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为人类生活提供必要的光照、水分、温度以及食物等,是人类生长繁衍的基础。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时应以保护生态环境及尊重生态环境为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和先进施工技术,将自然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有机融合到一起,真正形成一个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乡村环境。由于过去乡村过度粗放开发,进行陡坡地开荒、乱砍乱伐,填湖造田等,给乡村资源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植被减少。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时,应制定合理开发制度,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原则,对乡村自然资源进行可持续开采、经营和开发。 2.3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受限于人口、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条件,乡村经济发展滞后。乡村居民为改变贫困现状,往往采取一系列措施获得短期效益,如乱砍滥伐林木、围湖造田、陡坡地开荒等。虽然由此获得了短期利益,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当地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遭到严重浪费。所以在乡村景观规划中必须引入可持续发展观念,不能为了快速见效不顾后果地破坏当地原有生态环境,应当谨慎开发,规范开发。各地区应按照村庄布局优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统筹安排全域乡村规划建设,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措施,充分挖掘利用乡村特色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等优势资源,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3 针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面临问题的分析 3.1 存在城乡地域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首先在乡村规划中存在城乡地域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城市地域和乡村地域两者之间在文化、经济上都有着很大的差距,从而给地区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以很大的阻碍。很多省市在地域空间结构分布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城乡地域分布不平衡就是当前最显著的问题,形成了在一个地区中有着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同时也有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除此之外,各个省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层次程度存在不同,一些乡镇的结构出现松散的现象,导致区域之间缺少一定关联,给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形成制约。 3.2 存在城乡二次结构日益明显的问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0%以上,正是由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城镇人居环境和综合承载力显著提高和完善,各个省市地区的生产总值也在逐年递增。从GDP生产率上进行分析来看,我国城乡二次结构问题越来越明显,也正是由于城乡二次结构日益明显的不利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美丽乡村景观规划的正常进行。 3.3 存在景观规划平均规模受到限制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一些省市空间结构来进行分析,呈现出以城市为中心来带动整个区域性的发展并且以小城镇为依托来构建大中小城市共同向前发展的城乡体系。这种发展趋势是良好的,但由于城镇平均规模有限,单从经济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整个经济文化交流的辐射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上述种种不良因素都给美丽乡村景观规划带来了不良影响。 4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建议 4.1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为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千村一面”,我们要在文化内涵、民居建设、景观打造上突出当地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古村落,

浅谈美丽乡村规划

浅谈美丽乡村规划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上之前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造成乡村人口急剧下降,基础设施建设寨后,公共服务水平跟不上……乡村产业出现空心化,社会发展衰退,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无人村”的现象,和之前欣欣向荣的乡村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状况在不少地方还在持续……参照国外,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前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过类似情况。党和中央早就意识到这些问题,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概念和具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中央会议也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文立足广东沿海地区,主要从景观规划设计角度谈谈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和注意事项;为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美丽乡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 1、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特色,保留本土风貌。 乡村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占据国土的大部分面积。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缺不能盲目复制城市的大道、大广场、高楼大厦等城市化产物;更不能停留在目前很多乡村低水平的建设水平上。应结合本土历史文化、风俗传统等要素,挖掘当地特色,要有前瞻性,建立绿色的、尺度宜人的、功能合理的、具有亲和力的小镇

空间。 谈到特色,不少地方已经做出探讨,起到榜样作用,并取得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深圳甘坑客家小镇,是以客家文化为主的休闲度假小镇;深圳观澜版画村是以版画产业为主导的,集旅游、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村落;开平市的自力村,锦江里,马降龙等乡村是以华侨文化、碉楼建筑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还有的地方以红色文化、知青文化为主导,重现生产队时期乡村的场景,并集青少年科普、农家体验、户外拓展等于一体的休闲农庄……深受大众喜欢。 在设计风格上,应遵循本土风貌,避免盲目照搬国外的设计风格,如欧陆风等。应在充分认识和实践消化本土风格特征的同时,取长补短,注入现代的设计手法和理念,结合乡村特征,丰富和发展本土建筑风格,创新乡村景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更上一层楼。区别于简单的重复再建或低水平的翻新改造。 2、结合乡村特色,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由于国家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量乡村人口搬迁到城市生活。即使乡村还是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但是乡村人口数量和人员构成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人口构成从过去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被第二、第三产业人员取代。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引导休闲产业的发展。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会形成良性循环。空置的原居民房屋可以通过置换、出租、收购或自主经营等方式实行其自身价值,也不至于处于荒废状态。同时,原外迁的居民有一部分会出现回游,在自己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_12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以珠三角顺德逢简水乡为例 【设计思路和理念】 以典型聚落岭南水乡“顺德逢简”为案例,通过课前的搜索资料、走访、调查、观察等,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课中进行汇报、合作、探究、释疑,探讨“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保护”等问题和规律。本课例以“人地关系”以及“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线索,设计一系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乡土案例和主题升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学生形成关注地方、国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中的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内容。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规律”,学会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和成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教材主要是通过部分图片和文字呈现主体内容(“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干旱区”、“水稻区”等的乡村聚落),教材“活动”部分,通过两张图片(“天山牧场的流动聚落”和“美国中西部平原的单户型聚落”)设计问题(聚落的分布形态特征?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整体来说,教材缺乏具体的生动的案例一例贯之,使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缺乏从时空角度进行整体、综合思考,使学生体验度、参与度大为降低。本课例则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案例一例贯之,来开展教学,既弥补教材的不足,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2.学情分析 通过高一及高二以来的学习,高二学生对重要的地理思想(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等)有一定认识和理解。具备较好的分析、探究、推理、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课程目标和素养要求】 1.结合研学小组的汇报及提供的研学资料,探究“早期人类选址在逢简水乡的优越区位条件”、“清末逢简水乡发展壮大成为丝织业市镇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时空,提升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多要素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2.结合顺德逢简新时期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之音”,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构建思维导图”等方式,为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和传承保护献计献策,渗透和领悟“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前走访、调查、考察以及课后对家乡古村落的研学线路设计、撰写研学报告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行动能力,培养和落地“地理实践力”,增强学生的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乡村聚落(古村落)的形成、发展和保护;新时期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乡土案例)、合作探究法、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本课例的设计分为“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践行”三大部分。

浅谈对“乡村景观”的认识

浅谈对“乡村景观”的认识 学院建筑学院 专业建筑学 年级2012级 姓名沈季 学号3012206022 任课教师郝卫国 2015年1月21日

浅谈对“乡村景观”的认识 摘要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研究乡村景观最早从研究文化景观开始。美国地理学家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随原始农业而出现,人类社会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即成为文化源地,也称农业文化景观。以后,西欧地理学家把乡村文化景观扩展到乡村景观,包括文化、经济、社会、人口、自然等诸因素在乡村地区的反映。[1] 关键词:乡村景观社会文化活动形态反映 Rural landscape is rural area with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social, natural and other phenomena to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Starting early research study of the rural landscape and cultural landscape. United States geographer Sol thinks cultural landscape is "attached to the patterns of human activity on the landscape." Cultural landscapes with primitive agriculture appeared, earl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reas in human society that is a source of culture, also known as agricul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Later, Western European geographers extended to rural cultural landscape rural landscape, including cultural, economic, social, human and natural factors reflected in rural areas.[1] Key words:Rural landscape society culture activity reflection 正文 我认为乡村景观主要包含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通俗地来说就是自然景观是乡村的自然风光,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等方面;人文景观是该地区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再简单点来说就是这个地区的人如何待客;社会景观是该地区的认为构筑、建造或设计的的景观或非景观设施或场所,例如农家的小院,村口搭建的供人们乘凉闲聊的葡萄藤,又或者是宏伟的纪念性广场,市政工程。 我认为乡村景观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当人们设计营造或建造一个新的景观时,首先是要符合人们的审美,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或者观赏需求;其次与适用人群的诉求和水平相符合,举个例子来说,在一个村民欣赏水平相对较低的小乡村里面建造一座卢浮宫,不仅是穷奢极欲的浪费,还是一种格格不入的破坏,因为在这里相对生活气息浓厚,通俗来说景观和人们都非常地接地气的地方建造一个几何现代秩序很强,人工感强烈的西方古典园林,是与人们的欣赏水平和生活格格不入的,人们会因为里面太干净太正式而不愿意进入,;又或者人们将自身的接地气与习惯带入这座以庄严大方的古典宫殿,进而使之不伦不类。 二、体现地域性特征 地区与地区的区别除了自身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自然资源之外,最重要的可识别性就是生活在那边区域的人们,就是说社会景观是一片区域的最可靠也最容易识别的标志。现在千城一面的现象就是人们抛弃了原有的社会景观,选择向发达“先进”的学习的结果。我并不反对高楼大厦,只是我觉得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他

浅谈乡村道路绿化规划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812754730.html, 浅谈乡村道路绿化规划设计 作者:宋晓娴 来源:《建筑与装饰》2016年第11期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逐渐被重视起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而绿化无疑是遏制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的有效措施之一,但一旦谈到绿化,绝大多数的人想到的一定是城镇绿化,但是乡村绿化对改善环境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也绝不能忽视。本文主要通过对道路绿化进行简单的介绍,强调了道路绿化的必要性,同时探讨了乡村道路绿化的现状,并提出解决措施,同时对乡村道路的绿化规划设计的原则进行总结,旨在提高乡村道路绿化的和谐性。 关键字乡村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探讨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全球的生态环境都遭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并且自然已无法自主的进行调节,而随着社会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后,越来越多的措施以及政策被提出以改善当前不断恶化的环境,其中道路绿化作为重要的解决措施,在保护环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当前绿化并不尽人意,其中尤以乡村道路绿化现状尤为恶劣,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必须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道路绿化规划设计。 1 道路绿化的综述 1.1 道路绿化的概念以功能 随着社会发展,道路的绿化逐渐成为城市以及乡村建设的重要的一部分,这主要是由于道路也被认为是一种空间视域概念形体,再加上道路在城市以及乡村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进行道路绿化具有一定的意义,而所谓的道路绿化就是在道路两侧按照一定的设计原则栽种植物,使经过绿化过的道路具有净化空气,改善环境,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从另一方面来说,道路绿化使得道路不仅仅具有交通的功能,更起着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还具备这景观的部分功能。 1.2 道路绿化的必要性 由于道路绿化具有改善空气的作用,使得道路绿化的质量逐渐成为城镇、乡村的形象,对当地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在交通还是在城市发展上,而随着道路绿化的盛行以及不可或缺性,道路绿化的程度也成为评判一个城市好坏的重要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道路绿化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美化功能以及景观功能促使道路绿化逐渐成为城镇、乡村规划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也逐渐被当地政府所重视,因此进行道路绿化是十分必要的。

浅谈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浅谈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发表时间:2019-04-28T10:23:23.1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作者:李青香[导读]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理念,即打造山清水秀、适合人们居住、集约高效的生态空间。 广东建筑艺术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 510655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理念,即打造山清水秀、适合人们居住、集约高效的生态空间。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我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围绕当前乡村景观现状问题,提出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及规划设计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原则 1 当前乡村景观问题 1.1景观破碎度高,文化特色缺失。现如今,在城市的影响日益加大的背景下,乡村往往片面追求城市化,伴随着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大量的人工景观杂乱分布,原有农村风貌受到损害,从而导致村域内自然景观破碎分布以及文化特色的缺失。 1.2景观布局无序,建设模式单一。随着乡村的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对于新引进的人工景观,缺少规划指导或者规划不切合实际,从而造成了乡村景观布局的杂乱无序。因此,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时更应该考虑景观的合理分布。 1.3景观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往往更看重于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对于乡村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常采取掠夺式的开发,挖湖填河、毁林开荒、不加任何处理的污水排放等,从而导致了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 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2.1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空气、阳光、食物等生存必需的物质,只有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人类的生命才会得到延续。因此,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遵守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原则。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借助科学技术把人类社会和自然进行有机融合,打造一个生态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适合人们居住、环境优美的理想乡村环境。 2.2 尊重地方特色,打造特色化乡村景观 地方特色包括地方地貌环境、民族风情、当地传统及历史遗留文化等,其对于乡村发展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优势资源。因此,在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充分结合地方特色,不仅要尊重与保护当地文化特色,而且要充分展现地方特色。 2.3 实现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乡村环境随着时间的迁移不断发生改变,由于乡村受到经济、技术、文化及意识等方面的限制,偏重资源被粗放式开发利用,如森林被伐、围湖造田、坡地开荒,这些都给乡村环境及资源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同样的,一些生物和景观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破坏,这些并不利于乡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进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一定要遵守推进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尊重、善待乡村环境和资源,合理规划设计乡村景观。 2.4保存维护生物和景观生态多样性原则 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是为了让村民与当地的生物有更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同时村民能够更富有。但是建设的最基本原则就是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达到物种与生态平衡。景观生态网络是生物重要的栖息地,景观生态网络的结构与动态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美丽乡村”应具有多样性的景观,包括植物、河流、石头等自然景观,农田、林园、菜园等半自然景观以及居民区、商业等人工景观。景观多样性决定了景观的丰富度,景观多样性有助于保证乡村景观的稳定性。 2.5整体规划设计与协调发展原则 “美丽乡村”是对乡村全面的建设和各要素的统筹规划。根据城乡总体规划,统筹协调,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充分考虑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制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与远期目标。通过对乡村中生产、生活、生态、地形等各组成要素的统筹规划与科学布局,宏观掌控村庄的整体发展方向、空间规划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引导。 2.6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于“美丽乡村”景观,不仅要作为文化的有形载体,对乡村文化景观化;还要通过对村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对文化的无形载体建设。有条件的乡村还可以发展农业旅游观光,提高村民收入。村民是“美丽乡村”的最终受益人,也具有最强大的行动力。“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让村民参与其中,亦农亦商,带动乡村经济、文化、景观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不同,城市规划是在已有建筑基础么上规划改造,而乡村规划首先要对村民进行调查,了解村民在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乡村规划的目标,然后有针对性地比较普遍的问题为重点进行乡村规划。这充分体现了乡村规划中与人的互动,也是对当地村民的尊重。 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尊重乡村传统肌理,构建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 按照历史地理学理论,每个乡村的发展都历经了上千年的历史迁移及环境演化,在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后,每个乡村都形成了其特有的生命肌理。为了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乡村居住区应保持良好的围合感,紧密的居住环境有利于增强村民间的情感交流。另外,在规划设计劳动场地、休息娱乐场地时,要确保其连接路线顺畅,方便居民生活、生产及休憩娱乐。在规划设计乡村原有形态时,应努力挖掘能够保护原始乡村形态的景观素材、元素及空间肌理,从而增强乡村的温馨感、和谐感。 3.2 打造乡村地方特色魅力 乡村的地方特色包含历史遗留文化、民俗传统、民间艺术等,这些对于村民而言都是难得的精神财富。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努力突出地方特色,充分结合并运用地方特色,如运用乡村特有植被、建筑、石材或者独特的风俗小品,打造具备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有利于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3.3 建设尺度宜人的乡村格局 乡村的庭院、街道就好像大地特有的纹理,在对其进行串接编制后,形成了独特的乡村空间格局。要打造尺度宜人的乡村格局,在进行公共设施规划设计时,规划半径及村民步行活动半径时要做到科学合理。例如,对于步行的村民而言,公共设施服务半径为900 m左右,满足村民15 min 内可以到达;村民人际交往半径不能超过600 m,即人们10 min 内可以到达。总之,规划设计建设用地要做到通达性好、尺度合理,这样才能打造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

浅谈中国乡村景观建设

浅谈中国乡村景观建设 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班级:景观09-4班学号:15095693 姓名:谢伟硕指导老师:井渌 【摘要】现如今城市发展步伐加快,乡村也趋于城市化,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同时也提高了精神文化的需求。针对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的居住环境,提出了乡村景观的问题,阐述可乡村景观建设的定义和意义,建设乡村景观的目的和内容,提出了现在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关于我国乡村景观建设预期效果和展望。 关键词:乡村;城市化;景观建设 在城市化进程间快发展的今天,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乡村景观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乡村景观在客观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景观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和发展而形成的。 一、乡村景观的含义 “乡村景观”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 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 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乡村” 相对与城市化地区而言,属于一种地特 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 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 一次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 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 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 根据乡村景观是构成乡村地域综 合体的最基本单元这一特点,金其铭等 提出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一 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利用程度和发展过 程相似、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复合体。王运才则从四个反面定义乡村景观:1)城市景观以外的空间;2)包括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3)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以自然景观环境为主;4)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谢花林等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 认为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 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 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具有较大异质性,并兼具经济、社会、生态和美学价值。刘滨谊从环境资源学的角度提出乡村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 是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5大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者们对乡村景观内涵表述不同, 但都一致认为乡村景观是带有不同程度自然景观特色的人文景观, 具有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 二、乡村景观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