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施工规范

城市道路施工规范

城市道路施工规范
城市道路施工规范

城市道路施工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实施日期:1991年8月1日

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

第17号

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进行了局部修订,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局部修订的条文,自一九九九年一月十五日起施行,该规范中相

应条文的规定同时废止。现予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8年12月23日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1]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

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CJJ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

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一九九一年三月四日

主要符号

一、道路通行能力

k——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

Nb——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veh/(h?m));

Nbt——在tf时间段内通过观测断面的自行车辆数(veh);

Nda——设计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pcu/d);

Ne——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e——折减后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el——设有专用左转车道时,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er——设有专用右转车道时,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elr——设有专用左转与专用右转车道时,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h——设计小时交通量(pcu/h);

N1——专用左转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le——本面进口道左转车的设计通过量(pcu/h);

N’le——不折减本面各种直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的对面左转车数(pcu/h);

Nm——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p——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h);

Npb——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veh/(h?m));

Nr——专用右转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s——一条直行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sl——一条直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slr——一条直左右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sr——一条直右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s——本面各种直行车道数;

tc——信号周期(s);

tf——连续车流通过观测断面的时间段(s);

tg——信号周期内的绿灯时间(s);

tgh——绿灯小时(h);

ti——连续车流平均车头间隔时间(s/pcu);

tis——直行或右行车辆通过停止线的平均间隔时间(s/pcu);

t1——变为绿灯后第一辆车启动并通过停止线的时间(s);

αb——自行车道的道路分类系数;

αc——机动车道通行能力的道路分类系数;

β1——左转车占本面进口道车辆的比例;

β’1——直左车道中左转车所占比例;

βr——右转车占本面进口道车辆的比例;

δ——主要方向交通量与断面交通量的比值;

ψs——直行车道通行能力折减系数;

ψw——交织长度修正系数。

二、道路横断面设计

ds——计算积雪厚度(m);

dsd——堆雪高度(m);

e——顶角抹角宽度(m);

i——设计横坡度(%);

NW——人行道高峰小时行人流量(P/h);

NW1——1m宽人行道的设计行人通行能力(P/(h?m));

ωb——非机动车车行道宽度(m);

ωc——机动车车行道宽度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宽度(m);

ωdb——两侧分隔带宽度(m);

ωdm——中间分隔带宽度(m);

ωf——设施带宽度(m);

ωg——绿化带宽度(m);

ω1——侧向净宽(m);

ωmb——非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m);

ωmc——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m);

ωp——人行道宽度(m);

ωpb——非机动车道(自行车道)路面宽度(m);

ωpc——机动车道路面宽度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路面宽度(m);

ωr——红线宽度(m);

ωs——路肩宽度(m);

ωsb——两侧分车带宽度(m);

ωsc——机动车车行道安全带宽度(m);

ωsd——分隔带内堆雪宽度(m);

ωsh——硬路肩宽度(m);

ωsm——中间分车带宽度(m);

ωsp——保护性路肩宽度(m);

ρs——自然积雪质量密度(kg/m3);

ρsd——堆雪质量密度(kg/m3);

ηs——梯形雪堆边坡系数;

μs——与积雪地区类别有关的系数。

三、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a——最大横净距(m);

am——汽车计算位置M或N到缓和曲线起点的距离(m);

b——超高旋转轴至路面边缘的宽度(m);

i——路面横坡度(%);

is——超高横坡度(%);

j——道路中心线纵坡度(%);

L——平曲线长度(m);

Lc——圆曲线长度(m);

Le———超高缓和段长度(m);

Li——曲线内侧汽车行驶轨迹长度(m);

lw——交织长度(m);

R——机动车车道中线圆曲线半径(m);

Ri——平曲线内侧汽车行驶轨迹半径(m);

Sc——道口侧向视距(m);

Ss ——停车视距(m);

α——道路中心线转角(°);

β——回旋线角(°);

△i——超高横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

ε——超高渐变率;

θ——通过汽车计算位置M(或N)与平曲线切线的平行线和M(或N)至缓和曲线终点间弦线的夹角

(°);

μ——横向力系数;

ψ——视距线所对的圆心角(°)。

四、路基设计

Bm——土的平均稠度;

dmax——骨料最大粒径(mm);

d10——土的级配曲线上通过量为10%的粒径(mm);

d30——土的级配曲线上通过量为30%的粒径(mm);

d60——土的级配曲线上通过量为60%的粒径(mm);

H1——土基干燥状态的水位临界高度(m);

H2——土基中湿状态的水位临界高度(m);

H3——土基潮湿状态的水位临界高度(m);

ωL——土的液限含水量(液塑限仪测定)(%);

ωm——土的平均含水量(%);

ωp——土的塑限含水量(液塑限仪测定)(%);

γc——曲率系数;

γu——不均匀系数。

五、柔性路面设计

c——材料的粘结力(MPa);

cd——材料的动载粘结力(MPa);

Ea——沥青混凝土面层材料模量值(MPa);

En——土基回弹模量(MPa);

E1——三层体系上层材料的回弹模量(MPa);

E2——三层体系中层材料的回弹模量(MPa);

F——设计年限内路面摆式仪使用值:

Fo——路面摆式仪验收测定值;

fam——沥青混凝土面层材料弯拉强度(MPa);

frm——半刚性基层材料弯拉强度(MPa);

fv——沥青混合料面层材料的剪切强度(MPa);

H——三层体系柔性路面中层当量层厚度(cm)或不利季节路槽底最低点距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

高度(m);

h——三层体系柔性路面上层当量层厚度(cm);

ha——相当沥青混凝土补强层的当量厚度(cm);

Kam——沥青混凝土弯拉结构强度系数;

Krm——半刚性基层弯拉结构强度系数;

Kv——沥青混合料面层剪切结构强度系数;

[l]——路表容许回弹弯沉值(cm);

la——在标准承载板的测点用标准轴载汽车测定的弯沉值(cm);

li ——旧路面各测点的实测弯沉值(cm);

lk——用标准承载板测定的弯沉值(cm);

lm——路段内旧路面的平均弯沉值(cm);

lr——旧路段路表计算弯沉值的代表值(cm);

ls——路表实际回弹弯沉值或三层体系表面计算点A处的弯沉值(cm);

N——设计年限内设计车道上标准轴载累计数;

Ne——停车站或交叉口设计年限内同一位置停车的标准轴载累计数(n);

Nei——设计初期,机动车车行道上日交通量换算为日标准轴载的轴数(n/d);

Net——设计年限内机动车车行道上各种轴载换算为标准轴载的累计数;

Ni——被换算各级轴载的轴数(n/d);

Nli——设计初期,设计车道上日标准轴载的轴数(n/d);

n——旧路面结构作为一层与加铺路面层数之和;

n1——每个路段弯沉值测点数;

pi——被换算各级轴载的轮胎压强(MPa);

pki——用标准承载板测定的第i级压强(MPa);

pt——标准轴载的轮胎压强(MPa或Pa);

r——标准轴载的单轮轮迹当量圆半径(cm);

ri——被换算各级轴载的单轮轮迹当量圆半径(cm);

Tm——沥青路面面层平均温度(℃);

T5——测定时路面表面温度与前五个小时平均气温之和(℃);

t——设计年限(a);

σ——材料的实际弯拉应力(MPa);

[σ]——材料的容许弯拉应力(MPa);

σa——沥青混凝土面层底面弯拉应力(MPa);

[σa]——沥青混凝土面层材料容许弯拉应力(MPa);

σep——计算点最大主压应力(MPa);

σr——半刚性基层底面弯拉应力(MPa);

[σr]——半刚性基层材料容许弯拉应力(MPa);

σa——破裂面上的有效法向应力(MPa);

[τ]——沥青混合料面层材料的容许剪应力(MPa);

τmax——计算点最大剪应力(MPa);

τα——面层破裂面上的实际剪应力(MPa);

αr——道路分类系数;

αs——路面类型系数;

γ——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长率(%);

γa——轮组数系数;

ηn——轴数分配系数;

λ——计算点最大主压应力系数;

λa——旧路当量回弹模量增大系数;

λs——季节影响系数;

λτ——计算点最大剪应力系数;

μ1——将la值换算为lk 值的系数;

φ——材料的内摩阻角(°);

φ1——路表回弹弯沉综合修正系数;

ψT——沥青路面温度修正系数。

六、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

At——每块混凝土板纵缝处拉杆钢筋面积(cm2);

Atl——每延米混凝土板所需钢筋面积(cm2);

bc——混凝土板宽度(m);

d——混凝土路面传力杆钢筋直径(cm);

dc——计算纵向钢筋时,为横缝间距;计算横向钢筋时,为不设拉杆的纵缝间距(m);

dt——混凝土路面拉杆钢筋直径(cm);

Ec——水泥混凝土弯拉弹性模量(MPa);

Es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顶面的当量回弹模量或旧路路表的当量回弹模量(MPa);

Ecs ——水泥混凝土路基层预面的计算回弹模量或旧路加铺,其路表的计算回弹模量(MPa);

Ft——每块混凝土板纵缝拉杆钢筋所受的拉力(N);

fcm——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MPa);

hc——混凝土板厚度(cm);

he——混凝土板加厚板边的厚度(cm);

lc——混凝土板长度(m);

ld——传力杆长度(cm);

lt——拉杆长度(m);

nd——混凝土板横缝或纵缝1.8rc范围内传力杆或拉杆根数;

nt——混凝土板纵缝处拉杆根数;

Pc——水泥混凝土在承压状态下单根传力杆的传荷能力(N);

Pd——横缝或纵缝处单根传力杆的传荷能力(N);

Pi——被换算各级轴载(KN);

Pm——单根传力杆在弯曲状态下的传荷能力(N);

Pk——标准轴载(KN或N);

Q——接缝处一组传力杆传递的荷载(N);

Qc——不设传力杆时混凝土板在接缝处承担的荷载(N);

γc——混凝土板的相对刚度半径(cm);

γT——计算温度翘曲应力时混凝土板的相对刚度半径(cm);

sd——横缝或纵缝处传力杆或拉杆间距(cm);

st——混凝土板纵缝处拉杆间距(cm);

Th——混凝土板的温度梯度(℃/m);

ωj——混凝土路面接缝宽度(cm);

ρc——水泥混凝土的质量密度(kg/m3);

σc——混凝土路面的综合应力(MPa);

[σc]——水泥混凝土的容许承压应力(MPa);

σc——标准轴载作用下的计算荷载应力(MPa);

σc1——一次最大行车荷载作用下的计算荷载应力(MPa);

σf——水泥混凝土的弯拉疲劳强度(MPa);

σmax——标准轴载作用下的最大应力(MPa);

σT——混凝土板的温度翘曲应力(MPa);

σT1——混凝土板纵边中点x方向温度翘曲应力(MPa);σTx——混凝土板中点x方向(板长)温度翘曲应力(MPa);σTy——混凝土板中点y方向(板宽)温度翘曲应力(MPa);

[σt]——钢筋的容许应力(MPa);

σ1——一次最大行车荷载作用下的最大应力(MPa);[τt]——拉杆钢筋与水泥混凝土间的容许粘结力(MPa);

α1——水泥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1);

αn——与汽车后轴轴数及其他因素有关的后轴数系数;

βc——混凝土路面综合系数;

βd——混凝土路面动荷系数;

γx——混凝土路面x方向(板长)温度应力系数;

γy——混凝土路面y方向(板宽)温度应力系数;

η——计算荷位系数;

λd——计算λE时按照是否设置传力杆而采用的系数;

λE——混凝土路面基层当量回弹模量的增大系数;

μc——混凝土板底面与基层间的摩擦系数;

ν——水泥混凝土的泊松比;

νc——混凝土路面基层与土基的泊松比综合值。

本规范采用的代号

B——漂石;

Cb——卵石;

G——砾;

S——砂;

F——细粒土;

M——粉质土;

C——粘质土;

O——有机质土;

Pt——泥炭;

Sl——除巨粗组以外的各粒组;

V——很高液限土;

H——高液限土;

I——中液限土;

L——低液限土;

Pu——均匀级配;

Pg——间断级配;

P——不良级配;

W——良好级配;

PSV——石料磨光值。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

计。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

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

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

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

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道路设计应根据交通工程要求,处理好人、车、

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相互协调。道路标高应与地面排水、地下管线、两侧建筑物等配合。在道路设计中注意节约用地,合理拆迁房屋,妥善处理文物、名木、古迹等。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

人的使用要求。

第1.0.4条道路设计涉及其他工程(如桥梁、城市防洪、排水、给水、电力、电信、燃气、铁路等)时,本规范有规定者应按本规范执行,本规范无规定者可参照有关规范执行。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一节道路分类与分级

第2.1.1条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

四类:

一、快速路

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

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二、主干路

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

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三、次干路

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四、支路

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第2.1.2条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占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一节道路分类与分级

第2.1.1条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

四类:

一、快速路

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两侧一般建

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二、主干路

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自行车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

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三、次干路

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四、支路

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第2.1.2条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占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第二节计算行车速度

第2.2.1条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

第三节设计车辆

第2.3.1条机动车设计车辆外廓尺寸见表2.3.1及图2.3.1。

第2.3.2条非机动车设计车辆的外廓参考尺寸见表2.3.2。

第四节道路建筑限界

第2.4.1条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最小净高见表2.4.1。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第四节道路建筑限界

第2.4.1条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最小净高见表2.4.1。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第四节道路建筑限界

第2.4.1条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最小净高见表2.4.1。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第三章道路通行能力

第一节设计小时交通量

第3.1.1条机动车道通行能力按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断面的小客车数计;中、小城市小型汽车很少

时,可按普通汽车计。

计算路段的通行能力时,车种换算系数见表3.1.1-1。计算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时,车种换算系

数见表3.1.1-2。

第3.1.2条确定车道数的设计小时交通量,按下式计算。

Nh=Nda?k?δ(3.1.2)

式中Nh——设计小时交通量(pcu/h);

Nda——设计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pcu/d);

k——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当不能取得年平均日交通量时,可用有代表性的

平均日交通量代替;

δ——主要方向交通量与断面交通量的比值。

第3.1.3条年平均日交通量或平均日交通量与k、δ值均应由各城市观测取得。未进行观测的城市可参照性质相近的邻近城市的数值选用。新辟道路可参照性质相近的同类型道路的数值选用。不能取

得时,k值可采用11%,δ值可采用0.6。

第3.1.4条确定设计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时,应综合考虑现有交通量、正常增长交通量、吸引交

通量、发展交通量等。

第三章道路通行能力

第一节设计小时交通量

第3.1.1条机动车道通行能力按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断面的小客车数计;中、小城市小型汽车很少

时,可按普通汽车计。

计算路段的通行能力时,车种换算系数见表3.1.1-1。计算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时,车种换算系

数见表3.1.1-2。

第3.1.2条确定车道数的设计小时交通量,按下式计算。

Nh=Nda?k?δ(3.1.2)

式中Nh——设计小时交通量(pcu/h);

Nda——设计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pcu/d);

k——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当不能取得年平均日交通量时,可用有代表性的

平均日交通量代替;

δ——主要方向交通量与断面交通量的比值。

第3.1.3条年平均日交通量或平均日交通量与k、δ值均应由各城市观测取得。未进行观测的城

市可参照性质相近的邻近城市的数值选用。新辟道路可参照性质相近的同类型道路的数值选用。不能取

得时,k值可采用11%,δ值可采用0.6。

第3.1.4条确定设计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时,应综合考虑现有交通量、正常增长交通量、吸引交

通量、发展交通量等。

第二节道路通行能力

第3.2.1条路段通行能力分为可能通行能力与设计通行能力。

在城市一般道路与一般交通的条件下,并在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机动车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按

下式计算:

Np=3600/ti(3.2.1-1)

式中Np——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pcu/h);

ti——连续车流平均车头间隔时间(s/pcu)。

当本市没有ti的观测值时,可能通行能力可采用表3.2.1-1的数值。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 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市政道路施工规范-铺砌

11铺砌式面层 11.1料石面层 11.1.1开工前,应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料石。当设计无要求时,宜优先选择花岗岩等坚硬、耐磨、耐酸石材,石材应表面平整、粗糙,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料石的物理性能和外观质量应符合表11.1.1-1的规定。

角整齐,不得有凹、凸不平现象。 2料石加工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1.1.1-2的规定。 表11.1.1-2料石加工尺寸允许偏差 11.1.2砌筑砂浆中采用的水泥、砂、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 175或《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 1344中规定的水泥。 2宜用质地坚硬、干净的粗砂或中砂,含泥量应小于5%。 3搅拌用水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宜使用饮用水及不含油类等杂质的清洁中性水,PH值宜为6~8。 11.1.3铺砌应采用干硬性水泥砂浆,虚铺系数应经试验确定。 11.1.4铺砌控制基线的设置距离,直线段宜为5~10m,曲线段应视情况 适度加密。 11.1.5当采用水泥混凝土做基层时,铺砌面层胀缝应与基层胀缝对齐。 11.1.6铺砌中砂浆应饱满,且表面平整、稳定、缝隙均匀。与检查井等构 筑物相接时,应平整、美观,不得反坡。不得用在料石下填塞砂浆或支垫方法找平。 11.1.7 伸缩缝材料应安放平直,并应与料石粘贴牢固。 11.1.8在铺装完成并检查合格后,应及时灌缝。

11.1.9铺砌面层完成后,必须封闭交通,并应湿润养护,当水泥砂浆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开放交通。 11.2预制混凝土砌块面层 11.2.1预制砌块表面应平整、粗糙,技术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砌块的弯拉或抗压强度应符合设计规定。当砌块边长与厚度比小于5时应以抗压强度控制。 2砌块的耐磨性试验磨坑长度不得大于35mm,吸水率应小于8%, 其抗冻性应符合设计规定。 3砌块加工尺寸与外观质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1.2.1的规定。 注:①同一砌块的厚度差。 11.2.2混凝土预制砌块应具有出厂合格证、生产日期和混凝土原材料、配 合比、弯拉、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资料。铺装前应进行外观检查与强度试验抽样检验。 11.2.3砌筑砂浆所用水泥、砂、水的质量应符合本规范第11.1.2条的有关规定。 11.2.4混凝土砌块铺砌与养护应符合本规范第11.1节的有关规定。 11.3检验标准 11.3.1料石面层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市政道路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doc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1 总则 1.0.1 为加强城镇道路施工技术管理,规范施工要求,统一施工质量检验及验收标准, 提高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镇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及广场、停车场等工程和大、中型维 修工程的施工和质量检验、验收。 1.0.3 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的质量标准,凡本规范有规定者,应按照执行;无规定者, 应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执行。 1.0.4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及代号 2.1 术语 2.0.1 工程施工质量 constructional quality of engineering 反映城镇道路工程满足相关标准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要求,包括其在安全、质量、使用功能、耐久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所有明显和隐含能力的特性总和。 2.0.2 工程验收 constructional acceptance 城镇道路工程项目在施工单位自行质量检查评定的基础上,参与建设活动的有关单位共同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复检,根据相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达到合格与否做出确认。 2.0.3 水泥混凝土面层 cement concrete surface course 用水泥混凝土铺筑的道路面层。 2.0.4 沥青面层 bituminous surface course 用沥青作结合料铺筑道路面层的统称。 2.0.5 沥青混合料面层 bituminos mixed surface course 用沥青结合料与不同矿料拌制的特粗粒式、粗粒式、中粒式、细粒式、砂粒式沥青混合料铺筑面层的总称。 2.0.6 主控项目 dominant item 城镇道路工程中的对质量、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检验项目。 2.0.7 一般项目 general item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2.0.8 抽样检验 sampling inspection 按照规定的抽样方案,从进场的材料、构配件、设备或城镇道路工程检验项目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所进行的检验。 2.2 符号及代号 本规范各种符号代号以及意义相见表2.2。 表2.2 符号及代号 符号或代号意义 A 道路石油沥青 PC 喷洒型阳离子乳化沥青 BC 拌和型阳离子乳化沥青 PA 喷洒型阴离子乳化沥青 BA 拌和型阳离子乳化沥青

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oc 47页)(正式版)

道路维修施工技术规范 一、水泥混凝土路面 1、混凝土路面施工时装卸模板时应轻抬轻放,严禁抛掷。拆模板时,应将模板等料码放整齐。 2、铺筑水泥混凝土时,必须由专人指挥车辆运输。 3、作业人员必须按安全用电要求使用振捣器、电抹子等电动工具。 4、使用平板或行夯振捣器时应理顺电线,不得压折、扭结电线或将电线挂绕在导电物体上。移动振捣器时不得硬拉电线。工作暂停或收工时,必须切断电源。 5、使用水泥混凝土摊铺机时,必须设专人指挥,作业人员与驾驶员密切配合。 6、需要人工配合浇筑时,必须互相注意锄、锹等长柄工具伤人。 7、真空吸水作业时,必须由电工安装电气设备,作业人员必须按照使用说明书及安全用电要求操作。 8、抹平机作业时,连接螺栓应安装牢固。作业中应有专人收放电缆,电缆不得打结,不被砸压,发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机。 9、切缝机切缝时,刀片夹板的螺母应紧固,各连结部位和防护罩应完好,切缝前应开启冷却水,冷却水中断时应停止切缝。切缝时刀片应缓慢切入,并注意割切深度指示器,当遇有较大切割阻力时,应立即升起刀片检查。停止切缝时应将刀片提离板面后再停止运转。 10、使用覆盖物养护时,混凝土预留孔洞、井口等部位必须设明显安全标志。火源应远离覆盖养护物。 11、薄膜养护时,必须按照材料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贮运、调配材料。喷洒时,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安全防护用品,站在上风向,喷嘴不得对人。操作现场严禁明火。 12、浇水养护时,不得倒行拉胶管。 13、用气泵等设备清除混凝土缝内杂物时,作业人员必须戴防护眼镜和口罩;严禁气泵喷气管口对人。 14、嵌缝用加热熔化沥青材料的地点与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0m,并远离易燃易爆物。严禁使用敞口锅熬制沥青,加热设备应有烟尘处理装置,沥青锅盖应用钢质材料。 15、使用可燃材料配制填缝材料,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 16、施工现场必须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车辆行人繁忙的路口、交叉口必须设立安全标志,并由专人指挥,夜间应设警示灯、反光标志。

市政道路工程用规范及规程

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98版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1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路基: 《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98-2000)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05123-1999)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公路填砂路基施工技术规范》(DB36T 655-2012) 路面: 《混凝土路面砖》(JC/T 446-2000)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原材: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2007)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07 《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 《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T 701-2007) 《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JGJ/T27-2011) 《金属拉伸试验方法》(GB/T228、1-2010) 《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国标)JTG E41-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排水:

市政道路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标准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 1 总则 1.0.1 为加强城镇道路施工技术管理,规施工要求,统一施工质量检验及验收标准,提高工程质量,制定本规。 1.0.2 本规适用于城镇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及广场、停车场等工程和大、中型维修工程的施工和质量检验、验收。 1.0.3 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的质量标准,凡本规有规定者,应按照执行;无规定者,应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执行。 1.0.4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除应执行本规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及代号 2.1 术语 2.0.1 工程施工质量constructional quality of engineering 反映城镇道路工程满足相关标准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要求,包括其在安全、质量、使用功能、耐久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所有明显和隐含能力的特性总和。 2.0.2 工程验收constructional acceptance 城镇道路工程项目在施工单位自行质量检查评定的基础上,参与建设活动的有关单位共同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复检,根据相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达到合格与否做出确认。 2.0.3 水泥混凝土面层cement concrete surface course

用水泥混凝土铺筑的道路面层。 2.0.4 沥青面层bituminous surface course 用沥青作结合料铺筑道路面层的统称。 2.0.5 沥青混合料面层bituminos mixed surface course 用沥青结合料与不同矿料拌制的特粗粒式、粗粒式、中粒式、细粒式、砂粒式沥青混合料铺筑面层的总称。 2.0.6 主控项目dominant item 城镇道路工程中的对质量、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检验项目。 2.0.7 一般项目general item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2.0.8 抽样检验sampling inspection 按照规定的抽样方案,从进场的材料、构配件、设备或城镇道路工程检验项目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所进行的检验。 2.2 符号及代号 本规各种符号代号以及意义相见表2.2。 表2.2 符号及代号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13(J)55-2005)

2市政大、中修道路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1 总则 1.0.1 为了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统一城镇道路工程的质量验收标准,提高城镇道路工程质量,促进城镇道路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辖区内的改扩建、翻建的城镇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工程的质量验收。大、中修的城镇道路工程施工,工厂厂区、生活小区、社区等内部道路工程施工可参照本规程使用。 1.0.3 城镇道路工程中采用的工程设计文件以及承包合同文件对工程质量验收的要求,不得低于本规程的规定。 1.0.4 本规程应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DB13(J)53-2005)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通用规程》(DB13(J)54-2005)配套使用。 1.0.5城镇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基本规定 2.0.1道路工程的材料与施工应按照《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通用规程》(DB13(J)54-2005)第 3.1节、第3.2节的规定执行。 2.0.2道路工程质量验收及其验收程序和道路工程单位、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原则,应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DB13(J)53-2005)的规定执行。 2.0.3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拟采用的施工工艺等具体情况,划分单位、分部、分项工程,可按照下表的规定执行。

2.0.4 检验批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控项目质量经抽样检验全部合格。 2 一般项目中的实测(允许偏差)项目抽样检验的合格率达到80%及以上。 3 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质量检查记录等控制资料。 2.0.5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质量检验记录和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应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DB13(J)53-2005)执行;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单位(子单位)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核查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单位(子单位)工程外观质量检查记录应按本规程附录A执行。 2.1 一般规定 2.1.1 本章适用于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测量的检查验收。 2.1.2 施工测量所使用仪器的具体要求,应按照《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通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e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

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5 横断面 5.3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5.3.4 路侧带可由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图5.3.4),路侧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5.3.4 路侧带 1 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安全顺畅通过的要求,并应设置无障碍设施。人行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表

市政道路规范大全

1、城镇道路工程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2、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 311-2013 3、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63-2010 4、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 50328-2001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2011 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 7、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范CJJ 143-2010 8、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2-2008 9、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 111-98 10、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 11、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12、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89-2012 13、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41-2008

1 市政行业现行规范(全部) 〖CJJ1-200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2-2008〗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6-2009〗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 〖CJJ7-2007〗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 〖CJJ8-99〗城市测量规范 〖CJJ11-93〗城市桥梁设计准则 〖CJJ12-99〗家用燃气燃烧器具安装及验收规程 〖CJJ13-87〗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 〖CJJ14-2005〗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 〖CJJ15-87〗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 〖CJJ17-2004〗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CJJ18-88〗市政工程施工、养护及污水处理工人技术等级标准〖CJJ27-2005〗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 〖CJJ28-2004〗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T29-98〗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30-2009〗城市粪便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32-89〗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 〖CJJ33-2005〗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34-2002〗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CJJ36-2006〗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 〖CJJ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9-91〗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北方地区) 〖CJJ40-91〗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 〖CJJ43-91〗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45-2006〗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CJJ47-2006〗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 〖CJJ48-92〗公园设计规范 〖CJJ49-92〗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 〖CJJ50-9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CJJ51-2006〗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CJJ/T52-93〗城市生活垃圾好氧静态堆肥处理技术规程 〖CJJ/T53-93〗民用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规程 〖CJJ/T54-93〗污水稳定塘设计规范 〖CJJ55-93〗供热术语标准 〖CJJ56-94〗市政工程勘察规范 〖CJJ57-94〗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CJJ58-2009〗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 〖CJJ60-94〗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61-2003〗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 〖CJJ62-95〗房屋渗漏修缮技术规程 〖CJJ63-2008〗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64-2009〗城市粪便处理厂设计规范2 〖CJJ/T65-2004〗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

城镇道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目录 1总则 2术语、符号及代号 3基本规定 4施工准备 5测量 5.1 一般规定 5.2 平面控制测量 5.3 高程控制测量 5.4 施工放线测量 6路基10 6.1 一般规定10 6.2 施工排水与降水10 6.3 土方路基10 6.4 石方路基12 6.5 路肩13 6.6 构筑物处理13 6.7 特殊土路基13 6.8 检验标准16 7基层22 7.1 一般规定22 7.2 石灰稳定土类基层22 7.3 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24 7.4 石灰、粉煤灰、钢渣稳定土类基层25 7.5 水泥稳定土类基层26 7.6级配砂砾及级配砾石基层27 7.7级配碎石及级配碎砾石基层28 7.8 检验标准29 8沥青混合料面层34 8.1 一般规定34 8.2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39 8.3冷拌沥青混合料面层43 8.4 透层、粘层、封层43 8.5 检验标准44 9沥青贯入式与沥青表面处治面层47 9.1 一般规定47 9.2 沥青贯入式面层47 9.3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49 9.4 检验标准49 10水泥混凝土面层51 10.1 原材料51 10.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53

10.3 施工准备56 10.4 模板与钢筋57 10.5 混凝土搅拌与运输58 10.6 混凝土铺筑59 10.7 面层养护与填缝60 10.8 检验标准60 11铺砌式面层63 11.1 料石面层63 11.2 预制混凝土砌块面层63 11.3 检验标准64 12广场与停车场面层66 12.1 施工技术66 12.2 检验标准66 13人行道铺筑68 13.1 一般规定68 13.2 料石与预制砌块铺砌人行道面层68 13.3 沥青混合料铺筑人行道面层69 13.4 检验标准69 14人行地道结构71 14.1一般规定71 14.2现浇钢筋混凝土人行地道71 14.3预制安装钢筋混凝土结构人行地道73 14.4砌筑墙体、钢筋混凝土顶板结构人行地道74 14.5检验标准74 15挡土墙77 15.1 一般规定77 15.2 现浇钢筋混凝土挡土墙77 15.3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挡土墙77 15.4 砌体挡土墙77 15.5 加筋土挡土墙77 15.6 检验标准77 16附属构筑物81 16.1 路缘石81 16.2 雨水支管与雨水口82 16.3 排水沟或截水沟82 16.4 倒虹管及涵洞82 16.5 护坡83 16.6 隔离墩83 16.7 隔离栅83 16.8 护栏83 16.9 声屏障83 16.10 防眩板84 16.11检验标准84

市政道路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1总则 1.0.1 为加强城镇道路施工技术管理,规范施工要求,统一施工质量检验及验收标准,提高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镇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及广场、停车场等工程和大、中型维修工程的施工和质量检验、验收。 1.0.3 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的质量标准,凡本规范有规定者,应按照执行;无规定者,应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执行。 1.0.4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及代号 2.1 术语 2.0.1 工程施工质量constructional quality of engineering 反映城镇道路工程满足相关标准规定或合同约定的要求,包括其在安全、质量、使用功能、耐久性能、环境保护等方面所有明显和隐含能力的特性总和。 2.0.2 工程验收constructional acceptance 城镇道路工程项目在施工单位自行质量检查评定的基础上,参与建设活动的有关单位共同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复检,根据相关

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达到合格与否做出确认。 2.0.3 水泥混凝土面层cement concrete surface course 用水泥混凝土铺筑的道路面层。 2.0.4 沥青面层bituminous surface course 用沥青作结合料铺筑道路面层的统称。 2.0.5 沥青混合料面层bituminos mixed surface course 用沥青结合料与不同矿料拌制的特粗粒式、粗粒式、中粒式、细粒式、砂粒式沥青混合料铺筑面层的总称。 2.0.6 主控项目dominant item 城镇道路工程中的对质量、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公众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检验项目。 2.0.7 一般项目general item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2.0.8 抽样检验sampling inspection 按照规定的抽样方案,从进场的材料、构配件、设备或城镇道路工程检验项目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所进行的检验。 2.2 符号及代号 本规范各种符号代号以及意义相见表2.2。 表2.2 符号及代号

市政道路工程用规范及规程

市政道路工程用规范及 规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98版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1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路基: 《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98-2000)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05123-1999)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公路填砂路基施工技术规范》(DB36T 655-2012) 路面: 《混凝土路面砖》(JC/T 446-2000)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原材: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30-2005)《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2007)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 《热轧光圆钢筋》 《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T 701-2007) 《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JGJ/T27-2011) 《金属拉伸试验方法》(GB/) 《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国标)JTG E41-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排水:

城市道路施工规范

城市道路施工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 37-90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实施日期:1991年8月1日 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 第17号 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进行了局部修订,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局部修订的条文,自一九九九年一月十五日起施行,该规范中相 应条文的规定同时废止。现予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8年12月23日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1]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 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CJJ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 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一九九一年三月四日 主要符号 一、道路通行能力 k——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 Nb——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veh/(h?m)); Nbt——在tf时间段内通过观测断面的自行车辆数(veh); Nda——设计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pcu/d); Ne——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e——折减后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el——设有专用左转车道时,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Ner——设有专用右转车道时,本面进口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h);

市政道路施工与验收规范

市政道路施工与验收规范

一般市政道路包含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便道,其结构、造价、分部分项作用及验收标准如下: 一、机动车道结构:4cm AC—13F型橡胶改性沥青砼(165.3元/平米,含6cm普通沥青砼) 粘层油 6cm AC—20C型普通沥青砼 单层表处橡胶改性沥青下封层 透层油 18cm厚水泥稳定碎石(49.8元/平米) 15cm厚石灰粉煤灰综合稳定土 15cm厚石灰粉煤灰综合稳定土 15cm厚石灰粉煤灰综合稳定土(28.5元/平米含买土) 路床处理60cm(85.9元/平米含买土) 1、路床处理深度取决于现况土质情况,路床的主要作用是排水和散布载重力,60cm路床处理需分三层

压实,每层20cm,压实后不能出现弹簧、翻浆现象,每层压实强度不小于96%,弯沉值279(1/100mm)2、石灰粉煤灰综合稳定土简称二灰土,二灰土在底基层中起到稳定路基与基层的连接作用,具有很好的 强度,压实后不能出现粘土夹层、起皮、松散、裂缝、弹簧、翻浆现象,其7天抗压强度不小于0.6MPa。 压实度:不小于95% 平整度:不大于12mm 100m一处每处三米直尺连续测量10尺 纵断高程:5,-15每20m一个断面 宽度:不小于设计值每40m一处 厚度:代表值-10 极值-25 100m一处每处3点路中路边挖坑检查 横坡:±0.3 每100m3个断面 3、水泥稳定碎石主要承受车辆荷载的竖向力,并把面层传下来的力扩散,水泥稳定碎石表面平整密实、 无坑洼,施工接茬平整、稳定。其7天抗压强度为3.0—4.0MPa。 压实度:最佳密实度的98% 平整度:3m直尺检查不超过10mm每40m一处

城市道路工程施工验收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44—91 主编单位:西安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所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2年2月1日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道路 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1]43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委: 根据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3)城科字第224号文的要求,由西安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所主编的《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 号CJJ44—91,自1992年2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其具体解释工作由西安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所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1年6月27日 目次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施工准备与施工测量 第一节施工准备 第二节施工测量 第三章路基施工排水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排除地面水 第三节排除地下水 第四章路基的防护与加固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坡面防护 第三节堤岸防护与加固 第四节支挡工程 第五章土质路基施工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路基挖土 第三节路基填土 第四节土质路基压实

第五节路基整修 第六章石质路基施工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石质路基开挖 第三节石质路基填筑 第四节石质路基爆破 第七章特殊土路基施工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杂填土 第三节盐渍土 第四节膨胀土 第五节湿陷性黄土 第八章湿软土基的处理与雨季、冬期施工 第一节湿软土基的处理 第二节雨季施工 第三节冬期施工 第九章路基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土质路基 第三节石质路基 第四节路床 第五节边坡和边沟 第六节附属结构物 附录一土的统一分类法与原路基土分类法对应关系 附录二路基土按施工开挖难易程度分类 附录三土的含水量及烧失量测定 附录四土的击实试验 附录五路基土压实度试验 附录六岩石按开挖难易程度分类 附录七盐渍土的分类 附录八盐渍土路基高出长期地下水位最小高度 附录九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统一全国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标准,保证道路路基工程的质量,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城市道路(含郊区道路)和广场、停车场路基工程的施工及验收。厂矿、机场、码头等专用道路可参照使用。 第1.0.3条城市道路路基工程与铁路、公路、地铁、管线、人防等工程共同或交叉施工时,除按本规范规定执行外,尚应参照有关的工程技术标准。路基施工的安全措施,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1.0.4条路基施工在确保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和工业废料,同时,应防止有害物质的污染。 路基用地范围内的各种管线工程及附属结构物,应按“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后浅”的原则,避免道路反复开挖。必须重视管线沟槽回填土的质量,使其达到与路基相同的设计

市政道路施工与验收规范标准[详]

一般市政道路包含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便道,其结构、造价、分部分项作用及验收标准如下:一、机动车道结构:4cm AC—13F型橡胶改性沥青砼(165.3元/平米,含6cm普通沥青砼) 粘层油 6cm AC—20C型普通沥青砼 单层表处橡胶改性沥青下封层 透层油 18cm厚水泥稳定碎石(49.8元/平米) 15cm厚石灰粉煤灰综合稳定土 15cm厚石灰粉煤灰综合稳定土 15cm厚石灰粉煤灰综合稳定土(28.5元/平米含买土) 路床处理60cm(85.9元/平米含买土) 1、路床处理深度取决于现况土质情况,路床的主要作用是排水和散布载重力,60cm路床处理需分三层压 实,每层20cm,压实后不能出现弹簧、翻浆现象,每层压实强度不小于96%,弯沉值279(1/100mm)

2、石灰粉煤灰综合稳定土简称二灰土,二灰土在底基层中起到稳定路基与基层的连接作用,具有很好的强 度,压实后不能出现粘土夹层、起皮、松散、裂缝、弹簧、翻浆现象,其7天抗压强度不小于0.6MPa。 压实度:不小于95% 平整度:不大于12mm 100m一处每处三米直尺连续测量10尺 纵断高程:5,-15每20m一个断面 宽度:不小于设计值每40m一处 厚度:代表值-10 极值-25 100m一处每处3点路中路边挖坑检查 横坡:±0.3每100m3个断面 3、水泥稳定碎石主要承受车辆荷载的竖向力,并把面层传下来的力扩散,水泥稳定碎石表面平整密实、无 坑洼,施工接茬平整、稳定。其7天抗压强度为3.0—4.0MPa。 压实度:最佳密实度的98% 平整度:3m直尺检查不超过10mm每40m一处 纵断高程:5,-10每20m一个断面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13(J)55-2005)

1 总则 1.0.1 为了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统一城镇道路工程的质量验收标准,提高城镇道路工程质量,促进城镇道路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河北省辖区内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城镇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工程的质量验收。大、中型维修的城镇道路工程施工,工厂厂区、生活小区、社区等内部道路工程施工,可参照执行本规程进行质量验收。 1.0.3 城镇道路工程中采用的工程设计文件以及承包合同文件对工程质量验收的 要求,不得低于本规程的规定。 1.0.4 本规程应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DB13(J)53-2005)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通用规程》(DB13(J)54-2005)配套使用。 1.0.5城镇道路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路槽 road trough 为铺筑路面,在路基上按照设计要求修筑的浅槽。 2.0.2路床 road bed 路槽底部一定深度的部分称为路床。土质路床又称土基。 2.0.3 路基 subgrade 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筑物。是路面的基础,承受由路面传递下来的行车荷载。 2.0.4 面层 surface course 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并将荷载传递到基层的路面结构层。 2.0.5基层 base course 设在面层以下的结构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递的车辆荷载,并将荷载分布到垫层或土基上。当基层分为多层时,其最下面的一层称为底基层。 2.0.6 垫层 bed course 设于基层以下的结构层。其主要作用是隔水、排水、防冻以改善基层和土基的工作条件。 2.0.7路面 pavement 用各种筑路材料铺筑在道路路基上直接承受车辆荷载的层状构筑物。 2.0.8 水泥混凝土路面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用水泥混凝土板作为面层的路面。 2.0.9钢筋混凝土路面 reforced concrete pavement 配置有纵横向钢筋或钢筋网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0.10 块料路面 block pavement 用石块、水泥混凝土块等铺砌而成的路面的统称。 2.0.11 沥青路面 bituminous pavement 用沥青作结合料铺筑面层的路面的统称。 2.0.12稳定土基层 stabilized soil base course 用石灰、水泥、粉煤灰等结合料与土、砂砾或其它集料,经拌和、摊铺、压实而成的路面基层。 2.0.13工业废渣基层 industrial waste base course 用适合于路用的工业废渣修筑的路面基层。 2.0.14 路堤 embankment 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 2.0.15 路堑 cutting 低于原地面的挖方路基。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最新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最新版 1总则 1 总则 1.0.1 为适应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统一城市道路工程 设计主要技术指标,指导城市道路专用标准的编制,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范围内新建和改建的各级城市道路设计。 1.0.3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专项规划,考虑社会效 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合理采用技术标准。遵循和体现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设计原则。 1.0.4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 术语 2.1.1 主路main road

快速路或主干路中与辅路分隔,供机动车快速通过的道路。 2.1.2 辅路side road 集散快速路或主干路交通,设置于主路两侧或一侧,单向或双向行驶交通,可间断或连续设置的道路。 2.1.3 设计速度design speed 道路几何设计(包括平曲线半径、纵坡、视距等)所采用的行车速度。 2.1.4 设计年限design life 包括确定路面宽度而采用的远期交通量的年限与为确定路面结构而采用的保证路面结构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设计使用年限两种。 2.1.5 通行能力traffic capacity 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道路上某一路段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交通流率。 2.1.6 服务水平level of service 衡量交通流运行条件及驾驶人和乘客所感受的服务质量的一项指标,通常根据交通量、速度、行驶时间、行驶(步行)自由度、交通中断、舒适和方便等指标确定。 2.1.7 彩色沥青混凝土路面colorful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脱色沥青与各种颜色石料或树脂类胶结料、色料和添加剂等材料在特定的温度下拌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路用性能的新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CJJ_1-2008_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目录 1总则 2术语、符号及代号 3基本规定 4施工准备 5测量 5.1 一般规定 5.2 平面控制测量 5.3 高程控制测量 5.4 施工放线测量 6路基10 6.1 一般规定10 6.2 施工排水与降水10 6.3 土方路基10 6.4 石方路基12 6.5 路肩13 6.6 构筑物处理13 6.7 特殊土路基13 6.8 检验标准16 7基层22 7.1 一般规定22 7.2 石灰稳定土类基层22 7.3 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24 7.4 石灰、粉煤灰、钢渣稳定土类基层25 7.5 水泥稳定土类基层26 7.6级配砂砾及级配砾石基层27 7.7级配碎石及级配碎砾石基层28 7.8 检验标准29 8沥青混合料面层34 8.1 一般规定34 8.2热拌沥青混合料面层39 8.3冷拌沥青混合料面层43 8.4 透层、粘层、封层43 8.5 检验标准44 9沥青贯入式与沥青表面处治面层47 9.1 一般规定47 9.2 沥青贯入式面层47 9.3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49 9.4 检验标准49 10水泥混凝土面层51 10.1 原材料51 10.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53 10.3 施工准备56 10.4 模板与钢筋57

10.5 混凝土搅拌与运输58 10.6 混凝土铺筑59 10.7 面层养护与填缝60 10.8 检验标准60 11铺砌式面层63 11.1 料石面层63 11.2 预制混凝土砌块面层63 11.3 检验标准64 12广场与停车场面层66 12.1 施工技术66 12.2 检验标准66 13人行道铺筑68 13.1 一般规定68 13.2 料石与预制砌块铺砌人行道面层68 13.3 沥青混合料铺筑人行道面层69 13.4 检验标准69 14人行地道结构71 14.1一般规定71 14.2现浇钢筋混凝土人行地道71 14.3预制安装钢筋混凝土结构人行地道73 14.4砌筑墙体、钢筋混凝土顶板结构人行地道74 14.5检验标准74 15挡土墙77 15.1 一般规定77 15.2 现浇钢筋混凝土挡土墙77 15.3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挡土墙77 15.4 砌体挡土墙77 15.5 加筋土挡土墙77 15.6 检验标准77 16附属构筑物81 16.1 路缘石81 16.2 雨水支管与雨水口82 16.3 排水沟或截水沟82 16.4 倒虹管及涵洞82 16.5 护坡83 16.6 隔离墩83 16.7 隔离栅83 16.8 护栏83 16.9 声屏障83 16.10 防眩板84 16.11检验标准84 17冬雨期施工 17.1 一般规定 17.2 雨期施工 17.3 冬期施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