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啼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新生儿啼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新生儿啼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新生儿啼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2-12-26T16:24:13.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7期供稿作者:郭凤娥武俊霞[导读] 因疾病引起啼哭的原因很多,我们应观察、判断、鉴别,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郭凤娥武俊霞(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妇幼保健院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7-0296-02 【摘要】掌握对新生儿啼哭的原因,对临床疾病的观察及护理有指导意义。通过对新生儿哭闹时的不同表现,可及时分辨出是否属于疾病性或非疾病性的哭闹,进一步让家长了解哭闹的原因,以减少家长的焦虑,并给予及时的处理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疾病的观察和护理质量。

一个足月健康的新生儿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因环境温度的改变,一切刺激和精神上的冲动都可以产生本能的反应——啼哭,他们常以啼哭来表达痛苦和要求,初为人母的年轻妈妈们,对哭声总是辨别不清,当哭声不止时,就感到束手无策,过分焦虑,这时他们需要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帮助度过难关。做为我们医务人员能帮她们分析新生儿啼哭的原因,以及啼哭的方式,并耐心仔细地给她们讲清楚宏亮的哭声不但无损于身体,而且是一种运动,能增加肺活量,有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啼哭不光是饥饿性,对冷热刺激,不舒适,有时往往也反应了疾病的早期症状。反过来有的新生儿少哭,甚至不哭也不行,这些都要给产妇讲清楚,不要操之过急,要慢慢地学会观察,在指导产妇的同时作为我们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素质,勤巡视病房,要有分析和鉴别的能力。下面是对如何观察新生儿哭声的几点体会:

1 非疾病性的啼哭

(1)因饥饿哭闹时,哭声宏亮,哭声拖得很长,面部表情急躁,头向左右摆动,哭声暂停时呼吸急促,可翘起双唇,到处作出寻觅动作,当未如愿时,又要重新大声啼哭。

(2)因不舒适时,如尿不湿和大便的刺激,喂奶过饱,腹部胀气,衣服过紧等均能引起突然啼哭,这种哭声初时哭声较大,并有全身骚动和不安,双腿乱动,不停的蹬,有时可将足跟皮肤擦破,以后哭声逐渐减轻,甚至睡去。

(3)因过冷过热时,哭声低微,持续时间较长,并有吐奶,面色较苍白或发紫,四肢皮肤较冷,大便稀薄带绿色,无臭味,有时满头大汗,呼吸急促。

2 疾病所致的啼哭

(1)鼻塞时,呼吸困难,迫使用口呼吸,在吃奶时表现烦躁不安,吃几口头左右摆动,张口呼吸,往往引起咳呛,因此哭声也特别大,常常哭出汗来。

(2)因脱水热时,啼哭不休,面部渐红,皮肤干燥,出汗,体温可达39—40℃,小便次数少,严重时前囟凹陷,皮肤起皱,此时哭声低微嘶哑无力。

(3)因缺氧时,哭声低微,呈呻吟声,同时伴有鼻翼扇动,吸气时出现剑突及肋间凹陷,皮肤苍白,口唇周围发绀,体温低下,四肢皮肤发冷,严重时呼吸浅表而不规则。

(4)因颅内出血时,往往有难产史或新生儿窒息史,哭声音调高,呈羊相声尖叫或呻吟声,持续时间短,拒奶呕吐,合并缺氧时,哭声可以呻吟声,哭声停止后,严重时可出现嗜睡昏迷状态。

(5)因阵发性腹痛时,啼哭往往突然发作,烦燥啼哭,伴有面色潮红,口周发白,腹胀严重史,双手握紧,两腿曲屈,手足厥冷,持续数分钟或十分钟待排气或排便后,啼哭缓解,此啼哭有反复发作史。

3 护理

作为一个母婴同室整体护理的责任护士,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动作轻柔,敏捷,操作准确,技术精湛,观察仔细,考虑周到,发现异常应尽早与医生联系,以便及早作出诊断和及时予以治疗。

(1)非疾病性啼哭护理

非疾病性啼哭的护理关键在预防,因此病室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持一定的室温和一定的湿度,衣服应柔软宽松,勤换尿不湿,每次大便后,需用温水洗会阴部及臀部,每天一次用鱼肝油软膏涂臀部,可预防红臀发生,这样可减少非疾病性啼哭。

(2)疾病性啼哭的护理

因疾病引起啼哭的原因很多,我们应观察、判断、鉴别,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缺氧脱水热引起的啼哭时,应改善缺氧症状,给予氧气的吸入,同时给液体的输入,改善循环功能,与此同时还应降温给新生儿用温水沐浴一次,这样能使体温下降并减少脑细胞耗氧量。新生儿颅内出血时,要采取头高位,少搬动,禁洗头,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引起窒息,同时要注意呕吐的性质,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并作好记录。新生儿腹痛时的啼哭可能与喂养不当或一些其他因素有关,主要给予适当的护理去除可能的诱因,啼哭就会停止。

以上是工作中摸索出的几点体会,总的来说母婴同室整体护理的护士责任重大,兼要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的理论宣教,还要手把手教会产妇如何哺乳挤奶,护理新生儿,要对新生儿特点、哭声、吃奶等一切护理要精通,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超人的听力,更要有责任心和一颗慈母般的爱心,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临床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这项工作,有利于母子健康,才能使小宝宝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1]王爱娟.《当代医药护理论丛》.2001年10月.214页.

[2]洪黛玲.《儿科护理学》.2000年7月第一版91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