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地质网格_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_地质网格_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_地质网格_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_地质网格_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2013年12

月第48卷 增刊1 

*北京市海淀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00083。Email:94227134@qq

.com本文于2013年5月28日收到,最终修改稿于同年11月20日收到

。·综合研究·

文章编号:1000-7210(2013)增刊1-0075-

07“地质网格”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地质

建模中的应用

徐 芳*① 张文旗① 李菊红② 何淑梅③ 刘天鹤③

(①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100083;②帕拉代姆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100004;③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

)徐芳,

张文旗,李菊红,何淑梅,刘天鹤.“地质网格”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建模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48(增刊1):75~81

摘要 符合客观实际的三维地质模型是油藏地质研究的最终成果,而目前常用的建模软件及其数学算法在构建复杂构造模型和强非均质储集层模型时存在局限性。本文以大港油田C区Z断块为例,利用“地质网格”技术避免了常规PILLAR网格系统在建立构造模型时遇到的网格扭曲现象,确保了构造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应用相控多变差函数分析技术弥补了单一变差函数无法准确表征储层空间分布状况及物性变化特征的缺憾,较好地解决了沉积微相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等问题,为油田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更符合客观实际的精细地质模型。关键词 “地质网格”技术 油藏地质模型 PILLAR网格 多变差函数分析 复杂构造模型 非均质性中图分类号:P

631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油藏描述已不再局限于二维的平面和剖面研究,三维油藏地质模型已成为油藏地质研究的焦点。油藏地质建模技术是以油藏描述为基础、以沉积模式为指导、以网格为载体、以相关数据为约束条件、以计算机为手段,采取适用方法建立构造框架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井间储集层进行多学科综合一体化、三维定量化及可

视化的预测,全方位描述储集层的非均质性[

1~4]

。近年来,许多学者针对油藏地质建模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

果[

3~11]

。但由于地下构造运动的复杂性和储集层分布的不确定性,以及目前常规建模软件技术及数学算法的局限性,建立精细的构造框架和定量精确表征储集层性质依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为提高油藏地质模型的精度,使所建模型更逼近客观实际,就必须完善油藏地质建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技术细节、减少各种因素造成的误差。

本文以大港油田C区Z断块为例,基于“地质

网格”方式探讨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建模系列技术。

2 区域地质概况

C区位于大港油田南部滩海区,

是水深为0~2

m的极浅海区带,构造位于埕宁隆起向歧口凹陷过渡的斜坡部位。大港南部滩海经历了三期构造演化,主要是前古近纪的构造隆起期、古近纪的构造发育期和新近纪构造衰退期。该区是在前古近系基岩潜山背景上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大型背斜构造,活跃的构造、断裂作用导致该区断层多而密集、断裂系统较为复杂。

该区发育的含油层系有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和沙一段,其中沙二段是主要含油层系。沙二段属三角洲沉积环境,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岩性为灰色含砾不等粒砂岩、含砾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与灰色、深灰色泥岩互层。该层段成岩作用强烈,物性差,为低孔、低渗储层。工区目的储层孔隙度范围是5%~24%,

平均孔隙度约为9%;渗透

 76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年 

率范围是5~340mD,平均渗透率约为30mD。整体上储层横向变化大、各小层砂体不连片、砂体厚度薄且分布不均匀,在平面上和垂向上均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特征。

3 构造建模

构造模型是油藏地质建模的基础和关键,精细的构造模型可细致地描述地层的构造特征,为后续储层物性模型提供高质量的三维骨架。显而易见,对于构造及地层相对简单的油藏,利用传统常规地质建模技术即可构建高质量构造模型。然而,当构造及地层特征变得复杂时,建立高质量构造模型就成为整个地质建模过程中的难点。3.1 三维网格技术分析

就当前的地质建模技术而言,影响构造模型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三维网格系统。三维网格是根据地质研究成果,用网格化形式表征地下构造及储层性质的方式,它是地质模型三维可视化的基础。如果网格系统设计不合理,

将导致模型网格产生扭曲变形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受软件或模块的局限性的影响,三维网格化过程也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一个

环节[

12]

。Pillar网格技术是目前地质建模中构建三维网

格的常用方法。它是用一组Pillar构建断层面,其特点是要求Pillar必须平行于断层面,

且连接构造层面的顶底,因此在构造层面的上下有相同的网格数目(图1a)。Pillar网格适用于断裂系统简单的块

状地层[

13]

。在复杂断块构造建模时,特别是针对Y字形断层、交叉断层及铲状断层发育区,因受断层面和构造层面影响,Pillar网格往往产生网格扭曲变形现象(图1b),将严重影响后期油藏数值模拟的速度和效果,此时必须对构造进行简化。可有选择性地忽略一些规模较小的断层或把铲状断层简化为斜面(图1c),以保证网格的正常划分,而有时区域内所有断层都会对油藏中流体起控制作用,这样就增加了构造建模的难度。

为确保构造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需寻求一套适用于复杂构造建模的网格化方法。“地质网格”即是针对复杂构造设计的网格化技术,

这种网格不要求与断层面平行,

且可被断层任意切割,断层夹持的地层内也不强求保持上下一致的网格数目(图2),因此摆脱了Pillar网格的一些局限性,解决了网格扭曲问题,对区域内存在的断层都可精确地表征,适用

于复杂断裂的构造建模[

13]

。3.2 断层模型

断层模型是整个复杂构造建模的重点。本次研究区断裂系统复杂,Y字形及铲状等复杂形态断层非常发育(图3),在总共39条断层中Y字形断层有22条,

因此常规网格系统难以满足该区构造建模的需要

图1 Pillar网格(a)及其近断层处扭曲现象(b)、构造简化过程(c

)示意图

 第4

8卷 增刊1徐芳等:“地质网格”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77 

 

图2 

地质网格

图3 地震解释断层

首先根据地震解释成果断层棒数据(图3)建立断层面模型;利用井上断点数据对断层面进行校正和控制;再在地质认识的指导下,根据地震解释的断层切割关系对断层进行组合,

并用三维地震数据体作为依据对断层模型进行检验,即根据地震剖面上断层形态对断层面进行校正,使断层产状与实际相符,从而得到该区三维断裂系统模型(图4)。在此过程中,保留所有Y字形断层,并保护铲状断层等

的断面形态,避免构造的简单化。3.3 构造层面模型

基于上述断层模型,将地震解释层面作为构造趋势、

井点分层数据作为硬数据进行构造层面的模拟。为确保模拟的准确性,在模拟时须充分考虑研究区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该区是在前古近系基岩潜山背景上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大型背斜构造,

根据地震解释成果可知,该区块目的地层没有沉积间断或剥蚀现象,地层为整合接触。因此在该沉积模式指导下,建立了该区三维构造层面模型,从沙二上1小层顶到沙二下3小层共有8个层面(图5

。图4 

研究区断层模型

图5 研究区三维构造(层面)模型

3.4 网格模型

本次研究采用“地质网格”技术对断层模型和构造层面模型进行三维网格化,建立该区三维构造网格模型。抽取Y字形断层网格剖面(图6),过断层的网格直接被断层面切断,避免了Pillar网格系统

在建立复杂组合关系断层时经常出现的扭曲网格现

图6 Y字形断层网格模型

 78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年 

象。因此“地质网格”技术可建立任意组合关系断层和复杂形态断层,并使建立的构造模型与地震解释数据完全相符,

保证了构造模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图6所示的Y字形断层被认为是Pillar网格系统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利用“地质网格”技术不仅可保证能建立准确的断层模型,同时还可建立清晰的网格系统。

3.5 构造模型检验

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抽取过井Z1—Z2—Z3—Z4的地震剖面,

并把所建立的断层面和构造层面投映到该地震剖面上。从图7可看出,建立的模型无论是断层面还是构造层面均与地震剖面基本吻合,其较高的准确性为后续岩相分布及物性模型提供了可靠的载体

图7 构造模型验证

4 相控物性模型的建立

研究区储层中各小层为砂泥岩互层,砂层较薄,连续性差;流体的分布除受构造控制外,砂体展布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岩相分布模型对该区储层参数的表征起重要作用。

4.1 变差函数分析技术

地质统计学认为,地质变量即区域化变量,为一类在空间上既有随机性又有相关性的变量。变差函数是区域化变量空间变异性的一种度量,反映了空间变异程度随距离而变化的特征,

它可定量地描述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相关性,

即地质规律所造成的储层参数在空间上的相关性[

16]

。其变程的大小不仅反映区域化变量在某一方向上的变化幅度,同时还反映砂体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尺度、预测砂体的规模以及某地质变量在平面上的非均质性。合理的变差函数能正确反映储层的地质特征,因而变差函数分析即成为相模拟及物性模拟过程中极为重要的

环节。

通常进行相模拟或物性模拟时会针对全区进行变差函数分析,这适用于砂体大规模发育且横向变化较弱的地区。但对于储层分布复杂、横向纵向变化快的情形,

如图8所示的冲积扇,在不同位置砂体发育的规模和方向均不相同,仅用一个变差函数将无法表征储层变化的细节。在大多数情况下随机模拟的不确定性会对储层预测产生较大偏差,因此对于分布复杂、变化快的区域化变量,必须采用分区域变差函数进行表征,

从而得到各向异性的模拟结果[

17]

。4.2 岩相模型的建立

现今较常用的相模拟方法主要有基于目标法、序贯指示模拟法等。针对不同沉积环境可选择适用的模拟法。基于目标模拟法的基本模拟单元为目标

体[

14]

,如曲流河沉积的砂体模拟可采用此法。序贯指示模拟法适应性强,也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模拟法,它可模拟各向异性地质现象及连续性分布的极

值[

15~18]

 第4

8卷 增刊1徐芳等:“地质网格”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79 

 

图8 冲积扇砂体的变差函数分析

研究区沙二时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河流与湖水的剧烈交锋带,沉积作用活跃,是三角洲砂体的主体。其水下分流河道在向湖延伸过程中河道加宽、

深度减小、分叉增多、流速减缓、堆积速率增大。因此,仅用单一变差函数无法精确表征河道砂体发育方向和规模,须采用分区域变差函数分析技术,即根据砂体发育的规模及方向的变化,分不同区域进行变差函数拟合以精确地表征水下分流河道特征,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法建立岩相模型(

图9)

。图9 研究区岩相模型4.3 物性模型的建立

在岩相模型的控制下,对不同岩相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分区域变差函数分析,并且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法随机模拟孔隙度和渗透率。从图10中可明显地看出储层物性模型与岩相模型的整体趋势基本一致,且多变差函数分析技术表征的储层展布细节变化也在建模成果中有明晰而充分的体现

图10 研究区孔隙度(a)和渗透率(b

)模型4.4 相控物性模型检验

对所构建的模型,通过三维显示、模型任意切片

等进行直观的检验与分析[19]

,可从不同角度显示储

层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将已构建模型与传统手工绘制的平面等值线图进行对比,从图11可看出据模型提取的渗透率切片(图11a)与沙二上3小层渗透率平面等值线图(图11b

)基本一致,说明所构建

 80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3年

 

图11 据构建模型提取的沙二上3小层渗透率切片(a)与传统手工绘制的该层渗透率等值线图(b

)模型符合实际地质认识,与常规单变差函数分析相比,更精确地表征了储层发育状况及非均质性。

5 应用效果

本次建模成果可直接为有利勘探目标优选、

井位调整与跟踪等提供参考和依据。如提取过井Z1—Z2—Z3—Z4的孔隙度剖面(图12

),可直观地看出纵向上储层中各小层的孔隙度分布特征;同时该地质模型可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精细、可靠的基础数据体,为油田的后期开发部署提供可靠的依据

图12 过井Z1—Z2—Z3—Z4的孔隙度剖面

6 结论

“地质网格”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复杂构造建模中遇到的网格扭曲等问题,能够准确表征Y字形、铲

状等复杂形态断层,避免了地质建模过程中的构造

简单化,

从而提高了构造模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为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提供了高质量的构造模型。

在岩相分布及储层物性模拟时采用分区域变差函数分析技术确保了储集层三维定量模型的合理

 第48卷 增刊1徐芳等:“地质网格”技术在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建模中的应用81

性,较好地解决了随机模拟过程中岩相变化快、砂岩连续性差等非均质性严重的问题,为相控建模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由于地下油气藏的复杂性,宜从构造建模、属性建模两方面着手,应用“地质网格”技术及分区域变差函数分析技术,逐步精细构建C区Z断块油藏地质模型,使其最终能够合理地反映地下构造和储层特征,为油田的开发部署提供精确、可靠的地质基础数据。

衷心感谢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专家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帕拉代姆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在技术上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一伟,刘洛夫,欧阳健等.油气藏多学科综合研究.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2] 吴胜和,金振奎.储层建模.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8

[3] 张淑娟,邵龙义,宋杰等.相控建模技术在阿南油田阿11断块中的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3):

355~361

Zhang Shujuan,Shao Longyi,Song Jie et al.Applica-

tion of facies-controlled modeling technology to the

fault-block A11in A’nan Oilfield.Petroleum Explo-

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8,35(3):355~361[4] 孙业恒.油藏地质模型质量控制与验证方法.断块油气田,2011,18(1):43~46

SunYeheng.Quality control and checking method of

reservoir geological model.Fault-Block Oil &Gas

Field,2011,18(1):43~46

[5] 杜玉山.中高渗透砂岩储层地质建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16(1):44~46

Du Yushan.Issues should be noticed of geologic

modeling in middle-high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

voir.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2009,16(1):44~46

[6] 陈建阳,田昌炳,周新茂等.融合多种地震属性的沉积微相研究与储层建模.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

46(1):98~102

Chen Jianyang,Tian Changbing,Zhou Xinmao et al.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studies and reservoir mode-

ling by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seismic attributes.

OGP,2011,46(1):98~102

[7] Cui Yong,Chi Bo,Chen Guo et a1.Controlling theuncertainty in reservoir stochastic simulation.Petro-

leum Science,2010,7(4):472~476[8] 李少华,张昌民,尹艳树等.多物源条件下的储层地质建模方法.地学前缘,2008,15(1):196~201

Li Shaohua,Zhang Changmin,Yin Yanshu et al.Sto-

chastic modeling of reservoir with Multi-source.

Earth Science Front,2008,15(1):196~201

[9] 崇仁杰,于兴河.储层三维地质建模质量控制的关键点.海洋地质前沿,2011,27(7):64~69

Chong Renjie,Yu Xinghe.The keys to quality control

of 3dreservoir modeling.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11,27(7):64~69

[10] 张海娜,杜玉山,常涧峰等.应用Petrel软件建立复杂断裂系统断层模型.断块油气田,2009,16(5):

46~47

Zhang Haina,Du Yushan,Chang Jianfeng et al.Study

on establishing fault model with complex fault system

with Petrel software.Fault-Block Oil &Gas Field,

2009,16(5):46~47

[11] 魏嘉,唐杰,岳承祺.三维地质构造建模技术研究.石油物探,2008,47(4):319~327

Wei Jia,Tang Jie,Yue Chengqi.Study of 3-D geolog-

ical structure model building.Geophysical Prospec-

ting For Petroleum,2008,47(4):319~327

[12] 崔勇,夏柏如,陈果等.储层建模过程中的网格化及其地质意义.石油学报,2012,33(5):854~858

Cui Yong,Xia Bairu,Chen Guo et al.Gridding and its

geological meaning in reservoir modeling.Acta Petro-

lei Sinica,2012,33(5):854~858

[13] Jean-Claude Dulac.Advances Improve ReservoirModeling.The American oil &Gas Reporter,2008[14] 吴胜和.储层表征与建模.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355~356

[15] Haldorsen H H,Damsleth E.Stochastic modeling.JPT,1990,42(4):404~412

[16] Deutsch C V,Wang L K.Hierarchical object basedstochastic modeling of fluvial reservoir.Mathemati-

cal Geology,1996,28(7):857~880

[17] 李少华,张昌民,尹艳树.河流相储层随机建模的几种方法.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18(5):10~16

Li Shaohua,Zhang Changmin,Yin Yanshu.Several

stochastic modeling methods for fluvial reservoirs.

Journal of Xi′an Petroleum Institute(Natural Sci-

ence Edition),2003,18(5):10~16

[18] 王家华,张团峰.油气储层随机建模.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68~81

[19] 刘少华.复杂地质体的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方法的研究.矿业研究与开发,2007,27(2):56~58

Liu Shaohua.Research on the 3Dmodeling and visu-

alization of complicated geological body.Mining Re-

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7,27(2):56~58

(本文编辑:朱汉东)

 2013年12

月第48卷 增刊1 

作者介绍

李忠雄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1964年生;1987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专业,获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地质专业,获博士学位;现在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工作,主要从事青藏高原油气地质调查与勘探工作,负责多项青藏油气专项课题,发表论文多篇。

石双虎 博士,1980年生;2002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勘探技术与工程专业,2007年获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国际勘探事业部,主要从事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各向异性研究及非常规地震勘探。

李 慧 工程师,1974年生;2007年本科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现在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震二室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及复杂构造叠前偏移成像工作。

许自强 工程师,1980年生;200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球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现在中海油能源发展公司钻采院地球物理所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及解释工作,并在职攻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薛维忠 工程师,1980年生;2003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曾获中石化业务竞赛物探专业金奖;现在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地震勘探研究所从事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并在职攻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李传强 工程师,1982年生;2005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现在中原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工作。

张高成 助理工程师,1986年生;2009年本科毕业于长江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现在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工作。

段文胜 高级工程师,1970年生;1991年获石油大学(华东)勘查地球物理专业学士学位,2013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中心从事地震处理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地震资料处理和质量控制等工作。

徐 辉 高级工程师,1966年生;198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物探专业,2006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工程硕士;现在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和技术研究工作。

张 杰 工程师,1977年生;2001本科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2005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现在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工作。

郭 平 高级工程师,1967年生;198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目前在辽河油

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地震数据处理及方法研究。

谢春临 高级工程师,1968年生;1989年本科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勘查地球物理专业;2012年获吉林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学位;现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和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许 杰 高级工程师,1967年生;1989年本科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2008年在中南大学获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地球物理研究中心从事油气地球物理勘探开发技术应用研究。

董 宁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3年生;1984年本科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石油物探专业,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地球物理研究中心从事油气地球物理勘探开发技术研究。

徐 芳 工程师,1983年生;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8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

潘兴祥 高级工程师,1974年生;1998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石油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2007年获英国赫瑞·瓦特大学油藏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一直从事地震资料处理、解释及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现在中国石化胜利物探研究院从事薄互层成像、精细储层预测及非常规储层“甜点”识别等方面研究。

张军林 博士研究生,1968年生;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获学士学位;2009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现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攻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和地震叠前、叠后反演研究。

吉学林 高级工程师,1962年生;1983年本科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在大庆油田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工作多年,现就职于帕拉代姆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查树贵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1年生;1983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现长江大学)物探专业,获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获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复杂地表地震采集方法,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及储层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多篇。现在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

高 军 高级工程师,1968年生;1993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查专业,获学士学位;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地质研究中心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和综合研究工作。

刘东琴 高级工程师,1965年生;1987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物探系,获工学学士学位;长期从事地球物理资料

 Ⅳ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13 

1.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Liaohe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Pan-jin,Liaoning 124010,China

Coalbed methane prediction in Huhehu Depression,Hailar Basin.Xie Chunlin1,Guan Xiaowei 1,ZhangGuangying1,Wang Jinwei 1 and Zhang Wanting1.OGP,2013(Supplement 1):58~63

Huhehu Depression in Hailar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thick coal seams at moderate depth,which shows good conditions for coalbed methanereservoir forming.However,coal seam character-istics on seismic sections are not clear.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pproaches to predict coal seamsand coalbed methane distribution on seismic data.First we analyze pet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coal seams and coalbed methane,and then we ap-ply impedance inversion to predict coal seam thick-ness.We also analyze AVO characteristics of coalseams in this area and predict coalbed methane dis-tribution by AVO inversion.Hopefully these ap-proaches will provide necessary preparations forcoalbed methane exploration in Huhehu Depres-sion,Hailar Basin.

Key words:coalbed methane(CBM),wave imped-ance inversion,AVO inversion

1.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Daqing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Daqing,Heilongjiang 163712,China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prediction of gas-bear-ing shale with geophysical methods.Xu Jie1,HeZhiliang1,Dong Ning1,Huo Zhizhou1,Lu Jing1,Zhang Jinqiang1 and Li Pei 1.OGP,2013,48(Sup-plement 1):64~68

According to Jurassic continental shale gas inJN area,the eastern Sichuan Basin,this paper dis-cusses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predicting totalorganic carbon content(TOC)of gas-bearingshale,and puts forward some geophysical predic-tion methods.Based on organic matter characteris-tics,we first discuss rock physics analysis andTOC prediction conditions,and use a geostatisticalinversion to calculate TOC.Using TOC curvebuilding,seismic interpretation,constrainedsparse spike inversion and geostatistical inversion,TOC distribution in vertical and lateral are calcu-lated.This technique is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JNarea and above 90%predictions are proved.Theresults show that this technique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TOC distribution,and will support for hor-izontal well drilling in shale gas.

Key words:shale gas,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TOC)prediction,geostatistical inversion

1.Petroleum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Institu-te,SINOPEC,Beijing 100083,China

Shale brittleness prediction by geophysical methods.Dong Ning1,Xu Jie1,Sun Zandong2,Lu Jing1,ZhouGang1 and Liu Zhishui 2.OGP,2013(Supplement 1):69~74

Taking the Jurassic continental shale gas ofthe JN area on the Eastern Sichuan Basin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predicting shale brittleness,and puts for-ward some geophysical prediction approaches.Based on shale rock physics modeling and analysisof shale brittleness characteristics,apre-stack e-lastic parameter inversion i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shale brittleness.Based on approximate Zoeppritzequation and Bayesian parameter estimation theo-ry,this method uses the covariance matrix to de-scribe parameter correlation degree.And then theinversion results are constraints by rock physical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meters,and get shale in-formation about longitudinal wave,shear wave anddensity,and finally obtain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of shale brittleness.The brittleness index of seis-mic prediction has better consistency with brittle-ness mineral content by examining.

Key words:shale gas,mineral composition,shalebrittleness index,rock physics modeling,prestackelastic parameter inversion

1.Petroleum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Institu-te,SINOPEC,Beijing 100083,China

2.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Bei-jing 102249,China

Geological grid technology for 3Dgeology modelingin complex fault-block reservoirs.Xu Fang1,ZhangWenqi 1,Li Juhong2,He Shumei 3 and Liu Tianhe3.OGP,2013,48(Supplement 1):75~81

3Dgeological model is one of the reservoir ge-ology study final results.However,there are manylimitations in establishing an accurate complexstructural model and properties model of strongheterogeneity reservoir using common modelingsoftwares and mathematical algorithms.In this pa-per,we propose geological grid approach for struc-tural model.This approach is used in Z fault block

 Vol.48 Supplement 1AbstractsⅤ

of Dagang Oilfield.This approach has no grid dis-tortions as the conventional PILLAR grid systemhas.Moreover,it ensures structure completenessand accuracy.Using facies-controlled multi-vario-gram analysis,reservoir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physical changes are accurately characterized.Therefore,fast micro-faices change and strong he-terogeneity in reservoirs are well described.And amore realistic reservoir geological model is provid-ed for future oilfield development.

Key words:geological grid technology,reservoirgeological model,PILLAR grid,multi-variogramanalysis,complex structural model,reservoir het-erogeneity

1.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Dev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 100083,China2.Paradigm Technology(Beijing)Co.,Ltd,Bei-jing 100004,China

3.Explor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Dagang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Tianjin300280,China

Red layer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DongyingDepression.Pan Xingxiang1.OGP,2013,48(Sup-plement 1):82~88

Many sets of red clastic rock formations aredeveloped in Ek3to Ess4in the southern part ofDongying Depression.They are inter-beds of sand-stone and mudstone interspersed with multi-periodbasalt.Low seismic data resolution and small ve-locit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eply buried inter-beds make reservoir prediction very difficult.Based on the rock physics analysis,we obtain the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by well logging and seis-mic calibration,and choose sensitive seismic at-tributes by the forward modeling.As the result,aseries of seismic reservoir prediction approaches areformed for red layer with different facies in differ-ent plays.Based on our research,using multi-at-tributes can identify reservoirs from the surround-ing rocks in the basin.On slope denuded belts,thesandstone velocity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mudstone velocity,and the instantaneous ampli-tude reflect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andstone.On step-fault belts and sags,the prestack attributesuch as the velocity ratio between P-wave to S-wave reflects sandstone features,and the sand-stone distribution is predicted with prestack AVOattributes and other information.

Key words:reservoir prediction,red sand stonereservoir,seismic characterization,rock physics,forward modeling,AVO analysis

1.Geoph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Shengli OilfieldBranch Co.,SINOPEC,Dongying,Shandong257022,China

Integrated fluid prediction for carbonate reservoir.Zhang Junlin1,Tian Shicheng1,Zheng Duoming2and Lu Jianlin3.OGP,2013,48(Supplement 1):89~94

It is a real challenge to predict hydrocarbon incarbonate reservoir in the western Northern TarimUplift because carbonates in the region have strongheterogeneity.According to our experience,theProbe AVO software is more effective to predictfluid in fracture-cavity carbonate reservoir thanconventional post-stack fluid attributes.Using au-tomatic residual NMO,median filter and amplitudeequalization,we reduce partially AVO pseudo-morph caused by non-reservoir and non-hydrocar-bon.It proves that AVO response aroused by hy-drocarbon bearings is more obviously than waterbearings in carbonate reservoir after utilizing fluidsubstitution and AVO forward modeling.Mean-while,we utilize well logging data interpretation topredict fluid in carbonate reservoir to reduce pre-diction risks.

Key words:carbonate reservoir,fluid prediction,seismic attribute,AVO inversion,fluid factor1.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2.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stitute,Tarim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Korla,Xinjiang841000,China

3.Wuxi Petroleum Geology Institute,SINOPEC,Wuxi,Jiangsu 214126,China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fractures in carbonate reser-voirs by full azimuth seismic data.Ji Xuelin1.OGP,2013,48(Supplement 1):95~98

In onshore seismic exploration,standard mi-gration technologies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unableto provide sufficient detail and accuracy when ima-ging subsurface carbonate reservoirs.A new meth-od was required to provide higher-quality depth im-ages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to both enable amore correct placement of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wells,and to improve production flow.

Key words:full azimuth seismic data,carbonate,fracture,reservoir,migration,reservoir identification

地质建模软件介绍

地质建模软件介绍 康文彬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高速发展,传统工程地质学领域在地勘成果信息化设计方面渐渐形成了初步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工程勘察全过程提出了一体化设计需求。实现工程三维地质信息建模与分析的目标,对工程全生命周期以三维地质模型作为支撑,将能够实现各方面的多种需求,而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更为快速和准确、方便、直观的体现地质体的三维信息,还可以利用其剖切的功能实现二维图件的快速绘制。本文主要对地质建模理论和现有地质建模软件相关情况进行简要客观的介绍。 关键词:地质软件 1 三维地质建模的必要性 长久以来,对于地学信息的表示和处理都是基于二维的,通常将垂直方向的信息抽象成一个属性值,其实质就是将三维地质环境中的地质现象投影到某一平面(XY平面、XZ平面或YZ平面)上进行表达,称为2.5维或假三维,它描述空间地质构造的起伏变化直观性差,往往不能充分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难以使人们直接、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感受具体的地质情况,越来越不能满足工程设计和分析的需求,因此,真三维处理显得愈来愈迫切。与此同时,众多新型勘探手段的应用,诸如地震勘探、探地雷达、遥感,以及地球化学勘探等,致使各种地质资料急速膨胀,迫使地质工作者不得不采用新的手段来综合利用这些信息。因此,空间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技术的研究是计算机在工程地质领域应用的一个必然趋势。 1994年加拿大学者Houlding最早提出了三维地学建模(3D Geosciences Modeling)的概念,即在三维环境下将地质解译、空间信息管理、空间分析和预测地质统计学、实体内容分析以及图形可视化等结合起来,并用于地质分析的技术。工程地质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技术借助于计算机和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直接从3D空间角度去理解和表达地质对象的几何形态、拓扑信息和物性信息,这对工程决策和灾害防治意义重大,已经成为岩土工程科学、工程地质学、数学地质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三维地质建模体系大致概括为地质数据处理、地质体建模和模型应用三个阶段。为充分了解现有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的相关情况,选取满足当前工作使用需求的软件进行地质模型的创建,有必要对相关理论及各软件的相关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随机地质建模技术方法简介

随机地质建模技术方法简介 李 燕 (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00) 摘 要:随机建模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可选的、等概率的储层模型方法。该方法承认控制点以外的储层参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具有一定的随机性。Deautch等根据模拟单元的特征,将随机模型分为基于目标的随机模型和基于象元的随机模型。 关键词:随机建模;克立金方程;地质统计学;储层结构 地下储层本身是确定的,在每一个位置点都具有确定的性质和特征。但是,地下储层又是复杂的,它是许多复杂地质过程(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复杂的储层结构(储层相)空间配置及储层参数的空间变化。在现有资料不完善的条件下,人们对它的认识总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难于掌握任意尺度下储层的真实特征或性质。特别是对于连续性较差且非均质性强的陆相储层来说,更难于精确表征储层的特征。从而认为储层描述便具有不确定性即随机性。 1 随机建模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在地质统计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中,法国枫丹白露地质统计学与数学形态学中心起了重要的作用,其核心人物M atheron是地质统计学的创始人。他的许多学生(如Journel,David等)后来都成了该领域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在随机建模的发展中, Jo urnel领导的斯坦福大学油藏预测中心则是令人起敬的先锋。他们研制的GSLIB是公认的较完整、先进的地质统计学软件包。近年来研制了许多随机建模的算法,并做了应用研究。另外加拿大的David、原英国BP公司的H aldorsen、加拿大FSS International公司的Srivastava、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eutsch以及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得克萨斯大学澳斯万分校、挪威计算中心、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处的一些学者都在这一领域有很高的造诣。 地质统计学创建于本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人们基本上把克里金作为地质统计学的同义词。70年代末,Jo urnel(1978)在所著的《Minging Geostatistics》一书中,介绍了随机建模的基本思想。80年代中后期,尤其在90年代,随着克里金方法不但被用作插值方法,越来越多的被用来建立数据的条件累积分布函数(CCDF),随机建模得到了飞速发展。出于对解决不同问题的需要以及对时间、经费、人力和软硬件的考虑,发展了种类繁多、功能不同的随机建模方法和算法。 地质统计学引入我国较晚,早期都把克里金认为是地质统计学。随机建模仅在近几年才得到重视,并引入油藏勘探开发研究中。西安石油学院张团峰、王家华等人(1995a,b)在引进国外资料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套储层地质统计分析系统(GASOR2.0),可用于建立储层模型。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刘明新等人在“八五”期间利用分形理论进行了储层建模研究。胜利油田“八五”期间在其研制的油藏描述软件中也加进了随机建模内容。一些青年学者在利用随机建模解决油田问题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石油大学纪发华(1994)在其博士论文中利用随机建模技术对油藏特征做了研究,利用序贯指示模拟、模拟退火研究了渗透率的空间分布。文键(1995)在其博士论文讨论了随机建模技术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统计特征量与储层空间分布非均质性特征的关系; 储层空间分布不确定性对开发可行性研究的影响;统计特征量与样本间距、容量的关系;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经验(诸如岩性指示变差函数与砂岩面密度结合和表征砂体连续性特征),同时还利用序 收稿日期:2009-07-28 作者简介:李燕(1973—),女,现从事岩石物理反演工作。

复杂地质构造的拓扑构建方法研究

复杂地质构造的拓扑构建方法研究 三维地质构造模型是认识地下地层结构并开展地下油气资源勘 探的重要手段。构造建模包括三个要素:几何要素、拓扑要素和属性 要素。其中地质构造模型的拓扑反映了地质曲面之间的空间关系,对 构造模型的表达和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复杂地质构造建 模向智能建模的方向发展,一个基础的科学问题是构造模型的计算机 认知问题。其中,构造模型的拓扑认知是模型认知的关键。现有对地 质构造模型拓扑的研究是将拓扑作为模型的基本属性从模型的合理 性和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开展研究。本文从构造模型拓扑的语义描述出发,建立构造拓扑认知的语义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杂地质构造 的拓扑提取方法研究。研究工作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的应用价值。针对复杂地质构造模型拓扑的计算机认知问题,本文从构造拓扑 的语义描述和构造拓扑的提取方法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提出了地质构造模型的语义描述和计算机表征方法。从地质对象和地质对象之间的关系(构造拓扑)出发,建立构造模型计算机认知的语义 描述体系。随后本文定义了一个多层次复杂异质语义网络作为地质语义描述的载体,其中节点是实体的抽象,弧是拓扑关系的抽象,其中同 一层的实体间用邻接关系连接,不同层的实体间用关联关系连接。2、提出了构造模型语义网络的提取方法。在构造模型语义描述的基础上,针对复杂地质构造拓扑网络的构建和提取问题,提出了构造模型的语 义网络提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从构造模型认知的过程出发,从宏观 的地质块到微观的特征点,自顶向下地建立构造模型的拓扑网络。通

过采用实际工区的构造模型数据进行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3、实现了构造模型语义网络的可视化。拓扑的表征模型实现了构造模型的逻辑描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拓扑网络的可视化研究。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可视化提高复杂地质构造模型的交互分析能力。其关键问题是拓扑网络的布局问题,本文采用基于力引导算法的拓扑网络混合布局算法,充分展示了拓扑网络的层次和每个层次内各个实体节点的逻辑关系,取得了较好的可视化效果。本文利用实际工区的地质数据,从构造拓扑的语义描述系统设计、构造模型语义网络的建立及语义网络的可视化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GOCAD 软件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GOCAD 软件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1建模方法 GOCAD 三维地质建模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构造模型(structural modeling)建模,一类是三维储层栅格结构(3D Reservoir Grid Construction)建模。 (1)构造模型(structural modeling)建模建立地质体构造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构造模型能够模拟地层面、断层面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结合反映地质体的各种属性模型的可视化图形,还能够用于辅助设计钻井轨迹。此外,构造模型还是地震勘探过程中地震反演的重要手段。 (2)三维储层栅格结构(3D Reservoir Grid Construction)建模根据建立的构造模型,在3D Reservoir Grid Construction 中可以建立其体模型;同时地质体含有多种反映岩层岩性、资源分布等特性的参数,如岩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可对这些物性参数进行计算和综合分析,得到地质体的物性参数模型。 当采样值在地质体内密集、规则分布时,可以直接建立采样值到应用模型的映射关系,把对采样值的处理转化为对物性参数的处理,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存储量大、计算速度快的特点。 当采样值呈散乱分布,并且数据量有限时,需要采用数学插值方法,拟合出连续的数据分布,充分利用由采样值所隐含的数据场的内部联系,精确的模拟模型中属性场的分布。 图1-1孔隙度参数模型分布图 2 建模流程 2.1数据分析 (1)钻孔、测井分布及数据分析 支持三维建模的数据主要为钻孔和测井。由于对区域范围和建立三维地质建模的精度要求不同,得对所得到的钻孔、测井的分布和根据其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是的必要。根据钻孔、测井的分布范围和稠密程度可以大致确定地层的分布界限,对钻孔较少区域采取补充钻探或者采用其它方法进行处理。 (2)地质剖面

油气藏地质建模技术

《油气藏地质建模技术》作业 ———留西油田L17断块314小层砂层厚度克里金展布 学院:能源学院 专业:油气田开发地质 姓名:姜自然 学号:2013020204 任课老师:董伟 提交日期:2014年6月19日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油气藏地质建模技术”课程考试大作业 留西油田L17断块314小层砂岩厚度分布结构特征研究 留西油田位于河北省献县,为冀中坳陷留西构造带中部留西油田低渗透油层,断层密集,断块破碎,是一个夹持于留路断层和大王庄东断层之间的地堑带,呈北西向延伸、北陡南经北高南低的鼻状构造。从北向南,分成留416断块、留17断块、路43断块、留80断块。区内主要为下切谷、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三种沉积相类型。从前期地质勘探开发和生产效果发现,留西油田油藏构造破碎,断层多,断块多,勘探开发难度大;砂层厚度大,平面变化快,隔夹层分布不稳定,储层非均质严重;油层埋藏深,平均在3206 m 左右;储层物性差,平均渗透率17×l0-3um 2左右;在开发中出现注术压力高,吸水能力差,油井能量低,采液强度低等特点。 一.314小层砂岩厚度统计特征 0246810 12 14 16 18 20 22 40 80 120 160 图1 留西油田L17断块314小层砂岩厚度频率直方图 表1 砂岩厚度统计数据

分析:由图1和表1可以看出,314小层存在砂体的井(包含了虚拟井)有252口,砂岩厚度分布明显以0-2m厚度的薄层砂体为主(125个0-2m厚度的砂层),约占已有砂层数量的49.6%,2-10m厚度的总数量约占总数的47.62%左右(120个2-10m厚度的砂层),10m以上大厚度的砂层数量较少,共有7口井有,约占砂层数量的2.78%。由此可以看出L17断块的砂体纵向分布以薄层砂体为主,厚层砂体相对不太发育,反应了储层的纵向非均质性较强。 二.314小层砂岩厚度实验变差函数曲线拟合

S-GeMs软件基本原理及三维地质建模应用

目录 第一章 S-Gems软件简介及建模工区概况 (2) 1.1 S-GeMs软件的基本概况 (2) 1.2 建模工区及地质背景简介 (2) 第二章数据的导入及基本分析 (3) 2.1 数据的格式及导入操作 (3) 2.2 数据分析及处理(正态变换) (4) 第三章各变量的变差函数分析 (8) 3.1 变差函数的基本原理 (8) 3.2 S-GeMs软件变差函数分析模块及基本操作简介 (8) 3.3 变差函数分析结果 (10) 第四章三维沉积相建模 (14) 4.1 三维沉积相确定性建模(指示克里金方法) (14) 4.2 三维沉积相随机建模(序贯指示模拟方法) (15) 第五章三维储层参数建模 (20) 5.1 协同克里金方法(cokriging)三维储层参数确定性建模 (20) 5.2 协同序贯高斯模拟方法(cosgsim)三维储层参数随机建模 (22) 第六章 S-GeMs软件建模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26) 6.1 S-GeMs软件建模的优越性 (26) 6.2 S-GeMs软件建模的局限性(约束条件) (26) 参考文献 (27)

S-GeMs软件基本原理与三维地质建模应用 ——《地质与地球物理软件应用》课程报告第一章 S-Gems软件简介及建模工区概况 1.1 S-GeMs软件的基本概况 S-GeMS(Stanford Geostatistical Modeling Software)是Nicolas Remy在斯坦福大学油藏预测中心(SCRF:The Stanford Center for Reservoir Forecasting)开发的一套开源地质建模及地质统计学研究软件。2004年首次发布,其后进行了更新和升级。该软件包括传统的经典地质统计学算法和新近发展的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由于操作简单、源代码公开,而且有二次开发的接口,因此日益成为继Gslib之后又一重要的地质统计学研究和应用软件。 1.2 建模工区及地质背景简介 已知建模工区的范围沿x、y、z方向为1000×1300×20米。三维网格数为100×130×10,网格大小为10×10×2米。主要沉积的砂体为发育在泛滥平原泥岩上的河道砂体,且河道砂体近东西向展布。另有部分河道发育决口扇砂体。工区第6网格层的沉积相切片如图1所示。 图1-1 建模工区中部沉积相分布图 本次实验共提供350口井的井数据,所有350井均为直井。垂向上每口井分为10个小层,每层厚度为2米,如图 2 所示。

地质建模技术在油藏评价中的应用

地质建模技术在油藏评价中的应用 张岩1,谢洪顺2,王洪星3,谢亚妮4,马玉星5 (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 2.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3.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4.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5.石家庄外经贸职业学院) 2.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3.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4.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摘要:地质建模技术把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和测井地质学等融为一体,对油藏的构造格架、沉积微相以及物性参数的空间分布等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和描述。以某典型的陆相成因油层组为例,介绍了现代储层地质建模技术的研究思路,针对研究目的层组的地质特征,采用相控储层建模的方法,通过构造地层格架建模、砂体建模及相控属性建模,最终建立一个三维、定量的油藏地质模型,其中每级建模都对后一级的模型产生约束影响。生产实际表明,储层地质建模技术为进行科学的油藏评价、油藏数值模拟以及开发动态预测与方案优化提供了必要的和可靠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随机建模;变差函数;数值模拟 Application of Geological Modeling in the Reservoir Evaluation Zhang Yan1,Xie Hongshun2,Wang Hongxing3,Xie Yani4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and Reservoir Development Project,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2.Tianjin Petroleum Vocation and Technolgy College3.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lin Oilfield Corporation,CNPC,4.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Abstract: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ology is integrated with sedimentology,structural geology,seismic stratigraphy and logging geology,it researches and describes the structural frame of the reservoir,sedimentary facies,as well a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comprehensively.Taking a typical continental reservoir group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introduces research ideas of the modern reservoir modeling technology for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of target lasyers,using facies-controlled reservoir modeling approach,by structural model,sand body modeling and petrophysical modeling,establishment of a three-dimensional,quantitative reservoir geological model is finished,each level modeling created constraints impact on secondary modeling.Actual production shows that reservoir geological modeling techniques provides the necessary and reliable geological basis for the scientific reservoir evaluation,reservoir simulation, dynamic predi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program. Key words:stochastic modeling;variogram;numerical simulation 引言 储层地质模型定量地描述储层的构造几何形态和物性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通过把储层网格化,将每个网格赋上参数值,在这个过程中,网格的尺寸划分得越小,参数值与实际误差越小,标志模型越细致、精度越高,提供更符合油藏实际、能深刻表征储集层非均质性的静态模型,进而可满足油气田开发精细数值模拟的要求,通过历史拟合用实际生产资料修正静态模型,最终达到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共同评价油藏的目的[1]。因此,储层地质模型是油气田开发中油藏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分析的基础,直接为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直接的地质依据。 1.建模思路 储层建模的方法主要分为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确定性建模是以地质统计学克里金插值方法为基础,目的是应用已知信息推测出控制点间的储层参数分布,对井间未知区域只产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复杂: 1、地质灾害发育强烈 2、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 3、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岩相变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不良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不良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强烈 中等: 1、地质灾害发育中等 2、地形较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3、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岩相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较差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简单: 1、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 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3、地质构造简单,岩性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4、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一条符合复杂条件者即划为复杂类型。

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六种类型,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是目前所有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中最多的三种。上述六种地质灾害类型的特征如下: 崩塌是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跃)。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 滑坡是指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携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地质作用的分类根据产生地质作用的能源及作用发生的部位,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类 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

地质建模的作用是什么

地质建模的作用是什么? 四月5, 2010 作者hipetro 发表评论 严格的讲,地质建模已经不能算是很新的技术,在国外,地质建模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入EsrthVision以来,也已经发展了二十年。但回顾一下地质建模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三维地质建模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为数值模拟提供基础模型,第二是用于油藏的整体评价,例如油藏勘探开发的风险评价。但三维地质建模一直没能深入到油田的生产中。就像许多搞生产的人评价的:好看,但不中用。 在另一方面,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中,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先进的技术。油藏地质研究还主要依靠手工编制的厚度图、油藏剖面图、连通图等。十分需要新的技术的补充与提高。在整个开发阶段地质研究工作中,唯一可以称为新技术的就是三维地质建模。因此三维地质建模完全可以在开发阶段地质研究中起到更为突出的作用。实际上,三维地质建模应该,也完全可以成为油藏开发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和生产措施部署的核心技术。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马特龙把地质统计学引用地质研究以来,地质统计学就成了地质建模的核心。但是几十年的实际应用也表明,单纯依靠地质统计学是不能把三维地质建模更深入的引入到油田的开发生产中的。 如何更多的发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作用,真正使其成为油藏开发阶段油藏精细描述和生产措施部署的核心技术是每一个从事三维地质建模工作的人必须经常琢磨的问题。 三维地质模型中的不确定性: 由于地质体的复杂性,三维地质模型中的不确定性是固有的,不可回避的。面对不确定性,擅长地质统计学的专家更喜欢从统计的角度对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在油藏整体评价阶段是正确的,但当我们把三维地质模型直接应用于生产的时候,又是远远不够的。例如从统计学的角度,可以利用随机模拟技术得到多个实现,通过多个实现的分析,对不确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但对于生产来说,我们有可能根据多个实现钻探多套开发井网吗?生产需要的是一个确定的模型。因为生产方案只能有一个,生产措施方案只能有一套,钻探井位也只能有一套。 我们也可以计算出一个最大概率的模型做为最终的结果。但这个最大概率模型就真的更接近于地质体的实际状况吗?有生产经验的人都可以很容易的给与否定的回答。因此要想让地质模型能够被直接从事油藏开发生产的技术人员所接受,更合理的出路是想办法(通过更为充分的基础地质研究和基础数据的应用)尽量降低模型的不确定性。从而为生产方案提供一个更为合理可靠的(而不是多个等概率的)参考依据。 要想做到这一点,出路显然不在于更为合理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上,而是更为充分合理的应用地质、物探基础数据。 三维地质建模与基础地质研究的结合 若要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直接应用到油藏开发生产,必须也能够与油藏地质研究相结合。

地质体三维建模方法与技术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地质体三维模拟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的现状,由此提出了不同领域地质体 三维建模的数据需求、技术流程和主要建模软件的数据接口;详细阐述了Micmmine、surpac、Mapgis、3D-Grid等三维地质体模拟软件在矿山、地下水、城市地质等领域的应用实践和示范工作,以及提交的相 应三维模型成果;并对今后如何展开相关工作提出了建议。 本书可作为开展三维地质建模工作的指导用书,同时亦可作为地质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参考书。 【节选】 (一)地下水三维地质建模所需数据类型 在地下水三维地质建模中,会涉及的地质现象主要有:地貌(或地形)、地层、褶 皱、断裂、透镜体及侵人体等,为刻画这些地质现象,就需要用到地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 (DEM)、遥感影像数据、地理信息数据、钻孔数据及剖面数据等。具体来说,为刻画三 维模型中的各种地质现象,需要的相关数据包括以下几种: 1.地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地表数学高程模型数据用于生成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顶面(地表面),此部分数据可以 从测绘主管部门获取或向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从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的 数据属于标准数据,数据以ARCINFO数据格式存放。DEM数据比例尺有多种,其中,全 国的1:25万数据库在空间上包含816幅地形图数据,覆盖整个国土范围,国外部分沿国 界外延25公里采集数据。地貌统一在TERLK层中存放,包括等高线、等深线、冲沟等, DEM等高线的等高距,在全国范围内共分40 m、50 m、100 m三种,使用时可参照等分 布图确定。对于标准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比例变换、投影变换等多种 处理。 另外,如果不能获取现成的DEM数据,也可以自己使用专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用 地形图生产。即把纸质地形图数字化及几何纠正校准,然后进行高程信息的提取——对等 高线进行屏幕矢量跟踪并对等高线标赋高程值,同时编辑、检查、拼接以生成各种拓扑关 系,最后用软件进行内插值、裁剪生成DEM数据。 2.遥感影像数据

地质构造题目

1.试述生物层序律的涵义 答: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生物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生不可逆转的发展演化;所以不同地质时代的岩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地质时期的相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层,则都含有相同的化石,这就是生物层序律。根据生物层序律,寻找和采集古生物化石标本,就可以确定岩层的地质年代。 2.简述如何根据岩浆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关系及其本身的穿插构造来确定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 答:根据岩浆岩体与周围已知地质年代的沉积岩的接触关系,来确定岩浆岩的相对地质年代。(1)侵入接触:当岩浆侵入于沉积岩中,使围岩发生变质现象,说明岩浆侵入体的地质年代,晚于变质的沉积岩层的地质年代;(2)沉积接触:岩浆岩形成之后,经长期风化剥蚀,后来在侵蚀面上又有新的沉积。侵蚀面上部的沉积岩层无变质现象,而在沉积岩的底部往往有由岩浆岩组成的砾岩或岩浆岩风化剥蚀的痕迹。说明岩浆岩的形成年代早于沉积岩的地质年代。穿插的岩浆岩侵入体总是比被它们所侵入的最新岩层还要年轻,而比不整合覆盖在它上面的最老岩层还老。如果两个侵入岩接触,岩浆侵入岩的相对地质年代也可由穿插关系确定,一般是年轻的侵入岩脉穿过较老的侵入岩。 3.如何确定沉积岩的相对地质年代? 答:岩石(体)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可依据地层层序律生物演化律以及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三种方法。 (1)地层层序律:未经构造变动影响的沉积岩原始产状应当是水平的或近似水平的。并且先形成的岩层在下面,后形成的岩层在上面。 (2)生物演化律:由于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化的。故可根据岩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来判断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3)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根据沉积岩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判断。与不整合面上底砾岩岩性相同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早。另外与角度不整合面产状一致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如果岩层与岩浆岩为沉积接触,则沉积岩形成较晚,如果岩层与岩浆岩为侵入接触,则沉积岩形成时间较早。

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摘要:根据地质勘查的数据特点,利用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实现了以真三维模型来恢复地表以下地质体的结构、形态特征以及空间展布,能对其进行旋转、漫游、切片分析、虚拟钻探等操作,动态地研究其内部细节,了解目标对象与周围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地质信息的进一步定量分析、探索与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关键字:地质勘查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虚拟钻探 引言 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地质工作者越来越迫切地希望建立一套完善的地质体三维可视化与分析系统,实现对地质体信息的三维可视化仿真,丰富地质勘查成果的表现形式,为地质信息的进一步定量分析、探索与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飞速发展,针对地质体的三维建模与可视化,综合运用三维仿真、数学地质、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科学计算可视化、计算机软件开发等成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实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三维地质建模。 二.三维地质建模数据来源与特点分析 在三维地质建模中,用来反映地质体特征的数据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地质勘探数据、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地球化学勘探数据、工程地质数据等等。 由于地质原始数据的多源性、离散性和定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的发展。因此,在三维地质建模工作中需要耦合多源信息,对场区地质构造进行分析、解译,将定性描述的数据定量化,尽量以数值型数据和图形数据来进行表达,将离散不确定的数据通过各种插值拟合的手段转化为连续确定的数据,为三维地质建模提供合适的数据源。 三.三维地质建模的难点与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通过对三维地质建模数据来源与特点的分析可知,建立一个客观准确的三维地质模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足够多的原始地质采样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复杂地下空间关系的地质解译分析、合适的数据结构。就目前复杂地质体的三维建模主要面临的困难可归纳为以下3点: (1)原始地质数据获取艰难。地质体通常位于地表以下,人们无法直接全面地观察到地质体的各种特征,往往只能通过物探、化探等手段获得地质体的部分特征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解释、推断来获得地质体的基本信息。 (2)地下地质体及其空间关系极其复杂。地质条件和地质作用复杂多变,在其影响下,地层被切割成不连续的空间分布,岩体内复杂的岩性变化,以及地

__地质建模型操作步骤62.

地质建模培训操作步骤 Gemcom国际矿业软件公司中国办事处 目录 第1 章地质数据库结构 (1 1.1 分析实例地质数据 (1

第2 章创建一个Surpac地质数据库 (5 2.1 创建数据库结构 (5 2.2 编辑转换表 (8 2.3 导入数据 (9 第3 章三维空间显示钻孔 (14 3.1 设置钻孔显示风格 (14 3.2 显示钻孔 (18 第4 章地质解译 (22 4.1 创建剖面 (22 4.2 地质解译(圈定矿体 (25 第5 章形成实体模型 (38 5.1 按矿体保存线文件 (38 5.2 形成实体模型 (39 第6 章数据提取 (50 6.1 提取钻孔平面图/剖面图 (50 6.2 提取样品表中数据,获得取样长度 (52 6.3 统计样长,确定组合样长 (54 第7 章组合 (57 7.1 样品组合原理 (57

7.2 根据勘探工程组合 (58 第8 章基本统计与分析 (66 8.1 基本统计 (66 8.2 处理特高品位 (71 第9 章创建块体模型 (73 9.1 创建块模型 (73 9.2 增加属性及背景值 (77 9.3 约束 (79 9.4 块体模型的显示 (80 第10 章块体模型赋值 (84 10.1 直接赋值法 (84 10.2 QV1矿体的距离幂次反比法 (87 10.2.1 QV1第一次估值 (87 10.2.2 根据属性为模型着色 (91 10.2.3 赋QV1矿体第一次估值次数 (93 10.2.4 QV1矿体第二次估值 (94 10.2.5 赋QV1矿体第二次估值次数 (97 10.2.6 判断QV1矿体内的块是否已经全部估值完成 (99 10.3 QV2矿体的距离幂次反比法 (99

地质油藏建模流程

主要模块介绍 一、数据准备 本实例中的数据整理如下: wellhead井位坐标文件 jinghao X Y kb topdepth bottomdepth X21-233973816364714261433.0821502195 X21-243974070364716291433.082156.12193.1 X21-253974257364718491433.082154.42190.4 X21-263974480364720961436.52154.82189.8 X22-193972535364705161407.562120.32152.3 X22-203972803364707951417.462139.12165.1 X22-213973010364710401379.72102.62135.6 welltop分层文件 X Y hb wellpoint surface jinghao 397381636471426-716.92Horizon c811X21-23 397381636471426-724.92Horizon c8121X21-23 397381636471426-735.92Horizon c8122X21-23 397381636471426-755.92Horizon c813X21-23 397381636471426-761.92Horizon c821X21-23 397407036471629-723.02Horizon c811X21-24 397407036471629-731.02Horizon c8121X21-24 397407036471629-742.02Horizon c8122X21-24 397407036471629-754.02Horizon c813X21-24 397407036471629-760.02Horizon c821X21-24 测井文件准备 DEPTH PERM_K POR_K SW_K VSH_K NTG 2140.1250.00590100 2140.250.0059010 1 2140.3750.00590100 2140.50.005900 1 0 二、数据输入 1 输入WellHeader(井位坐标文件) 右键点击输入Well Header:

贵州地质构造.

贵州地质构造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 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 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 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 碧痕运动:林树基(1994命名。命名地点在晴隆碧痕营。在那里早更

地质构造

考向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1.读秦岭北坡陡峭的断崖示意图,形成秦岭北坡断崖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 C.地表水平运动D.地表垂直运动 考向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主要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互 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 水蚀地貌,如沟谷 风蚀地貌,如 冰蚀地貌,如冰

海蚀地貌,如海蚀 二、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多为高山峡谷, 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下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海水侵蚀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 2.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A.岩洞B.岩礁C.沙滩D.海岸 【答案】1.A 2.C 【解析】 1.从材料和图中可看出,鼓浪石是由于海浪拍打形成的,因此地质作用为海水侵蚀,A正确。 2.沙滩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C正确;岩洞、岩礁是海水侵蚀作用,海岸有不同类型,可能是海水堆积也可能是海水侵蚀,B、C、D错。 考向三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三维地质模型是计算机在工程地质应用中的一个前沿课题,它是将工程地质的分析由平面延伸到立体,由二维发展到三维空间的一个飞跃。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开发的基础思路是:充分利用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资料,构建所研究地质对象(如:地层、断裂、滑坡)的空间形态和相互关系的实体模型,并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实体模型显示在三维场景中,从而实现地质对象的三维显示,为分析问题提供直观的技术手段。 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地表地形和地下地层、软弱夹层、断层及裂隙等地质面。它们的空间形态,由于数据源类型和数据精度各不相同,不能用单一的数学模型表达,需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为此建模软件提供了多种方法,满足建模的需要。软件开发的平台为美国RSI 公司可视化开发语言IDL。IDL立足于交互式分析,实现目标的操作可视化。它以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提供强大的三维可视支持,以及与多种商业数据库联接的公用接口ODBC接口。在IDL上开发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可以避免大量的底层开发,将编程的重点放在地质对象的构建,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我们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开发三维地质可视化软件(3D-GVS),该软件具有建立模型、三维动态显示、对象属性编辑及切剖面等功能。软件已在多个工程中应用,先后建立了水电站坝址、工程地段的三维地质模型,给工程地质分析和CAD成图带来极大的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水平。 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的主要功能 1软件界面 软件主菜单包括文件、数据管理、对象编辑、建模方法、对象显示控制、模型处理、特技显示、切剖面及系统设置等,窗口栏左右分为三维窗口和二维窗口,分别用于三维模型和二维剖面图的显示。 2文件操作 文件菜单中包括用于模型操作的打开、添加、保存模型菜单;将模型存为VRML格式文件,将当前模型视图保存为图像文件,将切割的剖面图输出为DXF格式文件。 3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菜单提供了联接数据库、读取数据、编辑数据,输入建模边界等功能。 4建模方法 在选择建模方法前需读入钻孔数据和平面图、剖面图和编录图数据,经转化为同一坐标系相同地层的数据后再选择建模方法建模。 5三维模型的动态显示 三维地质模型是由多种对象构成的,为了方便对象显示、编辑的操作按照地质内容将相关对象分层管理,构成明确的父子关系,每一图层可包括多个对象,但一个对象只能属于一个图层。 6自动切剖面 在三维地质模型上任意切地质剖面图是建立模型的重要目的之一,它与常规绘制地质剖面图相比不仅速度快,而且不需要校核剖面交点处地层的位置是否一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自动切剖面功能提供了4种方式给出剖面参数:①给出水平面高程,生成平切面地质图; ②给出剖面两端坐标生成垂直剖面图;③给出剖面起点、剖面方向和剖面长度生成垂直剖面图;④给出折线剖面端点和拐点坐标生成垂直剖面图。切割后的剖面位置显示在三维视图区,剖面图立即显示在软件的二维视图区。如作为成果提交,可用文件菜单中的输出DXF文件,经简单的编辑后作为正式图件提交给用户。

地质体三维建模方法与技术指南

地质体三维建模方法与技术 指南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地质体三维模拟技术和应用软件开发的现状,由此提出了不同领域地质体 三维建模的数据需求、技术流程和主要建模软件的数据接口;详细阐述了Micmmine、surpac、Mapgis、 3D-Grid等三维地质体模拟软件在矿山、地下水、城市地质等领域的应用实践和示范工作,以及提交的相 应三维模型成果;并对今后如何展开相关工作提出了建议。 本书可作为开展三维地质建模工作的指导用书,同时亦可作为地质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参考书。 【节选】 (一)地下水三维地质建模所需数据类型 在地下水三维地质建模中,会涉及的地质现象主要有:地貌(或地形)、地层、褶 皱、断裂、透镜体及侵人体等,为刻画这些地质现象,就需要用到地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遥感影像数据、地理信息数据、钻孔数据及剖面数据等。具体来说,为刻画三 维模型中的各种地质现象,需要的相关数据包括以下几种: 1.地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地表数学高程模型数据用于生成三维地质结构模型顶面(地表面),此部分数据可以 从测绘主管部门获取或向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从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购买的 数据属于标准数据,数据以ARCINFO数据格式存放。DEM数据比例尺有多种,其中,全

国的1:25万数据库在空间上包含816幅地形图数据,覆盖整个国土范围,国外部分沿国界外延25公里采集数据。地貌统一在TERLK层中存放,包括等高线、等深线、冲沟等,DEM等高线的等高距,在全国范围内共分40 m、50 m、100 m三种,使用时可参照等分布图确定。对于标准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比例变换、投影变换等多种处理。 另外,如果不能获取现成的DEM数据,也可以自己使用专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用 地形图生产。即把纸质地形图数字化及几何纠正校准,然后进行高程信息的提取——对等高线进行屏幕矢量跟踪并对等高线标赋高程值,同时编辑、检查、拼接以生成各种拓扑关系,最后用软件进行内插值、裁剪生成DEM数据。 2.遥感影像数据 遥感影像是地球空问数据最直接、时效性最强的数据形式,模型的表面需要用影像数 据进行贴图,来表达真实的地表景观。由于影像数据的容量大,为了能够快速、高质量地进行显示,需要根据显示的范围、显示的比例选择分辨率最合适的影像进行纹理映射。一个模型可以有不同分辨率的多套卫星/航测影像数据,某些影像数据有可能只局限于某个局部。因此,在显示时,所有的影像数据都需要读入内存,以实现多分辨显示。这就需要在技术上做一些处理,比如图像格式的转换,根据显示分辨率和比例的不同,转换为不同分辨率的图像如BMP、TIFF、GIF等图像格式。 对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对遥感影像的几何精纠正和不同分辨率影像数据的融合。一般使用遥感处理软件ERDAS和ENVI软件进行处理。遥感影像几何精纠正的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