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旅行小说的理论建构_田俊武

关于旅行小说的理论建构_田俊武

关于旅行小说的理论建构_田俊武
关于旅行小说的理论建构_田俊武

2013年1月第34卷第1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Jan.2013

Vol.34No.1关于旅行小说的理论建构

田俊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191)

摘要:旅行小说以道路叙事为主要内容,通过叙述人物在旅行途中的冒险和经历,来记述异域的风土人情,表现人物在旅行途中遭遇的困厄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以及揭示人物的精神成长或肉体毁灭等。然而这一重要的文学范式却没有引起中外文艺评论界的关注。本篇论文试图从旅行小说的叙事功能、叙事模式和叙事元等三个方面来从理论上建构旅行小说这一范式,以期从总体上给这一文学范式构建一个大致的轮廓。

关键词:旅行小说;叙事功能;叙事模式;叙事元

中图分类号:I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44(2013)01-0078-04

Abstract:A travel novel describes the exotic landscapes,the sufferings that a protagonist experiences and his puzzlemen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reveals his spiritual growth or physical death.Yet this great literary genre has been ignored by literary scholars.This thesis aims to analyze the literary genre from its narrative functions,narrative patterns and narrative elements,so as to establish a rough structure of the travel novel.

Key words:travel novel;narrative function;narrative pattern;narrative element

1.引言

关于小说的起源和演变,克利夫·帕罗宾认为:“作为一个社会事件,我们可以说,小说,正如其笔下的男女主人公那样,是以弃儿的身份开始其生活的,它从一个杂种,变成一个被抛弃的局外人,之后成为一个暴发户,直到我们这个时代才最终取代了所有其他的文学类型。”(Hulme 2002:30)这个定义把小说与流浪汉或弃儿的冒险、旅行等有机地联系起来。事实上,自小说从18世纪以前混杂于国会法令、报纸、印刷记录、信件、旅行故事、传奇、宗教布道文和新闻写作等话语中独立成一个文学范式以后,它就与流浪汉的冒险、漂泊和旅行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旅行“母题”的现代小说。现代小说之父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英国小说之父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笛福的《罗宾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都具有明显的“旅行”母题。有趣的是,为了凸显这些小说的旅行特征,从而满足生活在18世纪的欧洲人了解异域知识的渴望,这些小说还在题目安排上大做文章,通常给小说安排一个具有旅行和冒险特征的长题目,简要揭示小说的主要内容。例如笛福小说的题目是:“约克水手罗宾逊·克鲁梭奇异的冒险故事,记述他如何在海难中幸存下来,孤身一人漂流到美洲海岸,在靠近奥鲁诺克河口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上生活了28年,最后如何不可思议地被海盗所拯救。由他本人书写。”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扉页中的标题是:“进入世界若干遥远国度的旅行,共分四份,由莱缪尔·格列佛讲述,他起先是个医生,后来在好几艘船上当过船长。”这些标题在现代的评论者看来似乎非常臃肿,但在当时作家所处的时代,却起着以虚构的传记(fictional biography)制造出逼真幻觉的作用,向那些渴望了解异域真实情况的读者暗示作品的某种亲历性和逼真性。

2.旅行小说的叙事功能

其实,就连18世纪的小说家本人都承认,他们煞费苦心给小说题目设定一种真实亲历性只是一个吸引读者的噱头。小说的真实目的,是借用虚构的主人公的空间旅行,表现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揭示主人公对异域世界的认知或对现世社会的批判。作为旅行行为叙述者、旅行空间和旅行时间都高度虚构性和想象性的旅行小说,一般都具有显性的旅行表征,即直接描写主人公在地域层面上从一个地方旅行到另一个地方,表现主人公在旅途中所见到的风土人情,所遭遇的困顿、孤寂,以及在旅途的终点所达到的精神升华、堕落、乃至死亡的状态。约翰·班杨的《天路历程》、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作。饶有兴趣的是,如果我们放眼古今中外的小说,发现旅途叙事在这些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仅以普罗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所列的叙事类型为例,在31种类型中至少有7种直接与“旅途”相关。例如第1种,家庭的某一成员离家出走;第15种,主人公被转移、放逐或迁徙到他寻找的对象所在的处所;第20种,主人公凯旋归来。这些旅途叙事类型的功能,按照南治国先生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南治国2005:49-

58):

1)构建小说广阔的地域空间小说的地域空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供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地理意义上的地域空间,如道路、山川、河流、城市等,一个是隐匿于地理空间背后的文化空间,例如社会风俗、政论、伦理等。在旅行小说中,主人公任何一次地理空间的位移,都可能导致他对新的文化空间的调适。尤其是当主人公经历地域跨度大的旅行时,比如从一国到另一国的旅行或从人间到阴间的穿越性旅行,主人公的文化调适的程度也逾强烈,比如国与国旅行间出现的文化休克或时空倒置等。旅行小说中,作家所构建的广阔的地理空间,主要是为主人公的文化空间的调适提供氛围,作家所真正关注的是主人公在陌生的地理空间变动中精神所发生的某种裂变。受这种陌生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主人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沉溺于陌生的环境而无法自拔,他们要么精神迷失,要么道德沦丧,要么走向精神毁灭。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中的库尔茨由一个文明人裂变成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麦尔威尔的《白鲸》中的亚哈船长的神经偏执乃至死亡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2)架构小说情节的天然框架旅行小说主要叙述主人公在道路旅行方面的地域经历和在精神方面的裂变,这为作家们提供了串缀情节而又使小说结构浑然一体的天然途径。巴赫金在论述古希腊罗马小说结构时指出,道路时空体有着天然的架构小说情节的功能,要描绘为偶然性所支配的事件,利用道路最为便利(巴赫金1998:444-446)。亚当斯也指出,旅行情节(journey plot)是想象文学中最基本的情节,因而“几乎没有小说家不把他们小说中的人物送上实际的或象征的旅途”(Adams1983:148-149)。旅行小说中这种架构情节的天然框架,自然与旅行小说和游记的渊源有关。旅行小说与游记的主要区别,则在作品的主观性方面:“主观性越少,作品看上去像游记;主观性越强,作品就接近小说。”(Adams1983:95)如果旅行小说单是继承了游记文学的架构情节的框架还不足以构成小说的整体感,只有将旅途故事中的精神内含建构起来,也就是说把旅行小说的主题结构架构起来,这种旅行小说的叙事功能才算完整。正如斯道特所说的那样,简单的旅途必须成为一种象征之旅,成为关照自我的精神之旅(Stout1983:13-14)。

3)提供限知的叙事视角,营造故事的真实性18世纪的小说家为了躲避读者对他们小说虚构性叙事的指责,通常采用旅途叙事的结构,让小说的主人公到遥远而陌生的国度去旅行,这样他们就可以“轻松地编造故事,且丝毫无损于故事的真实性”(Adams1983:151)。这种旅途叙事一般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即使不是采用的第一人称,也是把叙事视角局限在旅途主人公的视阈之内,叙述旅途主人公的所见所想,因而使得故事具有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康拉德的小说《水仙号上的黑鬼》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却以生动的叙事以及探讨人类在面临自然危机时的道德表现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这一叙事效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康拉德放弃传统的无所不知的叙事手法,让一个不具姓名的水手来进行叙述,通过这个水手的有限视角,来表现这个象征人类社会的“水仙号”商船上所发生的人性故事。正如爱·缪尔在评论这个故事时所说的那样,康拉德“放弃了无所不知的作者使用的方法,采用了个人叙述法。这样,他就在讲故事的人和故事之间建立了合法关系,由于现在他本人也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了,因此他所讲的东西就不是一种插叙了。读者对他能了解书中别的人物是绝不怀疑的,读者把他当做亲身经历此事的人了”(谬尔1990:179)。

4)见证世间百态,传递社会意识巴赫金指出,道路是古希腊罗马小说中人物邂逅的主要场所,“在这里,任何人物都能形成相反的对照,不同的命运会相遇一处相互交织;在这里,人们的命运和生活的空间系列和时间系列,带着复杂而具体的社会性间隔,不同一般地结合起来”(巴赫金1998:444-445)。当然,不仅仅道路是社会人物们相聚的主要场所,旅途中的旅店更是这种社会人物发表言论的主要地方:“它们为演员、情人、流浪汉、水手、逃犯以及各式各样的旅者提供了相遇的场所———情形总是这样,提及旅店时,小说中被称为‘我们的旅者’的人物———他们需要停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需要用膳和留宿,而且,他们需要彼此讲述各自的故事,大声地朗读或者发表演说以吸引听众。旅店为小说家提供了一种场合……”(Ad-ams1983:225)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旅途和泰巴德旅馆就是典型的旅途场景,在这里,来自骑士、僧侣、学者、律师、商人、手工业者、自耕农、磨房主等社会各个阶层的朝圣旅客,讲述了他们所在阶层的故事。借助于这些故事,乔叟展示了14世纪英国社会的各种风貌,对貌似神圣的僧侣们的邪恶行为进行了讽刺,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等。正是因为旅途小说的这种独特性,英国18世纪的小说家在构建故事情节时,总是喜欢把故事集中在一个旅行着的主人公身上,让主人公在社会中做一览无余的旅行,在旅行中遭遇各种妙趣横生的人物和场景,从而反映当时的社会和生活(谬尔1990:356-357)。

3.旅行小说的叙事模式

国内外的旅行小说,无论内容方面具有多么大的差异,它们的叙事模式归根结底都无外乎以下几种:

1)还乡模式这种模式源于荷马史诗《奥德修斯》。热奈特曾经这样说过:“从修辞意义上讲,史诗只不过是在某种方式上扩充了‘奥德修斯回到了伊大嘉岛’这个陈述句而已。”(热奈特1989:193)《奥德修斯》虽然长达12000多行,但其中心内容还是叙述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千里迢迢回家与妻子团聚的故事。《奥德修斯》中的这个返乡主题对西方旅行小说的叙事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得人类寻求家园这一主题成了西方作家笔下无法割舍的一个话题,比如美国作家苏珊·费尼莫·库珀的《回家》,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还乡》,德国作家伯纳德·史林克的《归家》等。尤其是到了后现代社会,奥德修斯归家的母题又得到了新的发展,那就是返乡者身份的困惑。米兰·昆德拉在《伟大的还乡》中对奥德修斯返乡后的情况进行了新的阐释,由此拉开了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对返乡主题新的言说。奥德修斯历尽千难万险回到了家乡,然而家乡的人却无人知道他的身份,于是“我是谁”这个身份归属问题又成了奥德修斯面临的最大困惑。在这一阐释的鼓舞下,返乡与身份困惑成了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热衷于书写的新的题材。

2)流浪漂泊模式这种旅行小说的主人公一般为流浪汉和漂泊者,他们因为某种特定的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但对于未来旅途的终点,他们并无明确的目标,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不停地游走在路途上,借以摆脱某种困厄。这种旅行小说跟巴赫金所言的“漫游小说”很类似。巴赫金对漫游小说的模式是这样界定的:“主人公是在空间里运动的一个点,它既缺乏本质特征的描述,本身又不在小说家艺术关注的中心。它在空间里的运动———漫游以及部分的惊险传奇(主要指考验型小说而言),使得艺术家能够展现并描述世上丰富多彩的空间和静态的社会(国家、城市、文化、民族、不同的社会集团以及他们独特的社会环境)”(巴赫金1998:215-216)。欧美的流浪汉小说,从英国作家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都属于这种流浪漂泊模式。到了20世纪50年代,杰克·凯鲁亚克的旅行小说三部曲《在路上》、《达摩流浪汉》和《孤独天使》更是把这种流浪漂泊模式的旅行小说发展到了顶点,“我们不满,我们上路去”一时成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人反抗社会、背起背包上路的口号。

3)域外游历朝圣模式作家假借小说主人公到域外朝圣、探险或学习时所经历的旅途来展开故事情节。这类旅行小说往往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抗,表现的主题也最为复杂。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通过主人公到异邦的穿越旅行,歌颂了异邦的美好社会生活,批判了英国的社会制度;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小说通过美国人在欧洲大陆的朝圣表现了美国的天真与欧洲的世俗;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通过英国人在印度的旅行,表现了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凝视和文化霸权等。

4)科幻和梦幻模式这种模式是借助于主人公科幻语境下超越时空的旅程或在梦中的其他经历,来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主人公对现实生活的逃避。约翰·班样的《天路历程》、华盛顿·欧文的《瑞普·万·温克尔》、霍桑的《好小伙子布朗》、H.G.威尔斯的《时间机器》以及小库尔特·冯尼格特的《五号屠场》等都属于科幻/梦幻旅行模式。

4.旅行小说的叙事元

这些旅行小说的叙事范式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些共同的叙事原型(type)构成。美国文学评论家费德莱尔指出:“‘原型’是指由观念和感情交织而成的一种模式,在下意识里广泛为人们理解,但却很难用一个抽象的词语来表达,同时它又是那么‘神秘’,不经过周密的考察是完全无法分析辨明的。这种复杂的心理情结需要通过某种模式的故事,既体现它又像是在掩盖它的真正含义;待到它的原型意义被‘分析’出来,或者根据表达它的语言找出了它的寓意之后,整个奥秘才会昭然若揭。”(费莱德尔1987:344)原型也与神话有着密切的联系。诺斯罗普·弗莱(1993:112)认为:“神话是主要的传递力量,它赋予仪式以原型的意义,赋予神谕以原型的叙述。因此,神话就是原型,虽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只有谈到叙述时才说神话,谈到意义时则说原型。”在神话中,英雄通常要经过漫长的冒险性旅行,才能获取神奇的力量,或获取人生的奥秘,然后回归家园。伊阿宋驾船驶过撞岩进入充满艰险的海,用智谋取胜守护金羊毛的毒龙,带着金羊毛归来,使他具有了从篡位者手中夺回王位的力量。埃涅阿斯下到阴曹地府,渡过可怕的冥河,制服守卫冥土的三头犬柯尔柏洛斯,终于见到亡父的鬼魂,知道了注定要由他去建立罗马的使命。约瑟夫·坎贝尔对英雄的这种历险性旅行范式进行了这样的归纳:“英雄从日常生活的世界出发,冒种种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的神奇领域;在那神奇的领域中,和各种难以置信的超自然体相遇,并且取得决定性胜利。于是英雄完成那神秘的冒险,带着能够为他的同类造福的力量归来。”(坎贝尔2000:24)

受这种神话原型的影响,旅行小说的总体叙事结构大致包括这样几个叙事元。第一个是诱惑或者困厄。也就是说主人公受到来自远方的诱惑或者受困于当前的环境而踏上旅途。《罗宾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罗宾逊本是个衣食无忧的中年人,他之所以外出冒险是因为受到来自异域世界的诱惑。而在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中,约德一家到加利福尼亚的旅行,则是源于他们在家乡俄克拉荷马州所遭受的物质的困厄。旅行小说的第二个叙事元是主人公的出走,这同时也是所有显性旅行小说的最重要的因素。道路,以及途中的旅店,构成主人公活动的主要社会场所。在这里,主人公既能领略沿途的风土人情,又要经受漫长旅途的孤寂,甚至还要与阻遏主人公旅行的各种邪恶势力进行斗争。例如,在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主人公汤姆和索菲亚在自己的家乡都遭遇了某种困厄,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到伦敦的旅行。而通向伦敦的陆路就构成了小说第二部最重要的叙事。

旅行小说的第三个叙事元是遭遇诱惑和磨难。尽管主人公会在旅途上有一系列的经历,其中必须有一些对主人公产生巨大影响的遭遇或磨难,比如对于不同道路的选

择、受到利益和美色的诱惑等。主人公只有经历了这些遭遇和磨难,才能获得对人生和自我的认识。比如在《天路历程》中,主人公基督徒在名利场的遭遇就是典型的例子。在名利场,基督徒受到国土、头衔、淫欲、财产等多方面的诱惑。当他拒绝了这些诱惑以后,他被当做异教徒受到监禁乃至险些丢了性命。第四个叙事元是顿悟。顿悟(Epiphany)一词源于圣经,最初是指耶稣诞生后突然显灵在东方三智者面前。这一术语在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青年艺术家画像》中,演化成艺术对人生的启迪:“它(物体)的灵魂、他的本性冲破了它的外衣,跳入了我们的眼帘。当其结构如此调整之后,最普通的物体的灵魂似乎在向我们灵光四射。此时的物体给我们带来了顿悟。”(乔伊斯1998:213)作品中的主人公斯蒂芬在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之旅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与困惑,始终认识不清自己人生的目标,尤其是在他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是献身宗教还是献身艺术的时候。是海滩上“涉水少女”那美丽的身影使他看到了“令人惊异的人世间的美”,于是获得了精神的顿悟,从而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

旅行小说的最后一个叙事元是结局,它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呈现不同的形态。这个结局可能是主人公回了家,但发现物是人非,例如《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格列佛从智马国回到自己的家以后,感觉他的妻子、孩子和邻居都像智马国的“野胡”;也可能是主人公走向死亡或疯癫,例如《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进入了疯人院;也可能是主人公及其身边的人获得了人生的启示以后踏上了新的征程,比如《愤怒的葡萄》中的主人公汤姆·约德获得人生的顿悟后踏上为民众谋利益的宏大事业中去。

5.结语

詹尼斯·P.斯道特在对美国文学进行详细梳理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旅行的确是美国文学作品的一大特色;甚至可以说美国文学中充斥着各种旅行,其普遍之程度,远超出我们的预想。”(Stout1983:ix)她虽然是针对美国文学而言,但何尝不是指世界文学中的旅行小说写作呢?事实上,旅行小说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方面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但是对于这种文学范式的研究却始终少得可怜,关于应该不应该有“旅行小说”的提法国内外文学理论界至今没有一种统一的意见。一提“旅行小说”,文学理论界就感到莫名的惊诧。虽然受福柯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影响,旅行文学研究在20世纪末迅速升温,但是这种旅行文学研究的重点多是18、19世纪作家们的域外旅行散记和旅行日志,利用的理论视角主要是福柯的权利话语和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和后殖民理论,研究的重点多是这些作家怎样在自己的旅行散记中再现“他”者。这不能不说是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缺失。本文对旅行小说的探讨,立意在于抛砖引玉,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学者来探讨这一重要的文学范式。事实上,我国已经有某些学者在做此方面的研究了。例如廖永清、张跃军的《美国文学中的旅行与美国梦》以惠特曼的《草叶集》和克鲁亚克的《在路上》等作品为例,说明旅行以及过路仪式表现了典型的美国经验,表达了对美国梦的追寻、实现和传播,成为美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62)。王敏的《〈神曲〉与〈西游记〉救赎意识之比较》则将意大利诗人但丁的魔幻旅行诗歌《神曲》和我国小说家吴承恩的神话旅行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指出“无论是但丁的三界游历还是唐僧师徒的西天取经,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救赎’”(2009:30)。

参考文献

[1]Janis,P.Stout.The Journey Narrative in American Literature[M].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83.

[2]Percy G Adams.Travel Litera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Novel[M].Kentucky: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83.

[3]Peter Hulme.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ravel Writing[M].Univer-sity of Essex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爱·谬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M].罗婉华,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5]巴赫金.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A].巴赫金全集:第三卷[C].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444-446.

[6]巴赫金.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形式———历史诗学概述[A].巴赫金全集:第三卷[C].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15-216.

[7]费莱德尔,L.A.好哈克,再回到木筏上来吧![A].神话———原型批评[C].叶舒宪,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37-344.[8]廖永清,张跃军.美国文学中的旅行与美国梦[J].外语教学,2008(4):62-65.

[9]南治国.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南洋之旅[D].新加坡国立大学,2005.[10]诺斯罗普·弗莱.文学的原型[A].戴维·洛奇,编.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下)[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97-112.

[11]热拉尔·热奈特.论叙事文话语[A].叙述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93.

[12]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M].张承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13]王敏.《神曲》与《西游记》救赎意识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3):30-32.

[14]詹姆斯·乔伊斯.青年艺术家的画像[M].黄雨石,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美富布赖特项目“美国旅行文学研究”(项目编号:684352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田俊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收稿日期2012-09-20

责任编校采玉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观后感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观后感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观后感1 慕名看了《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这部电影,很多人都说本片无法与原小说比拟。我没有看小说,如果看了,可能现在写得也不再是纯正的影评,而更可能是读后感。而在我个人看来,读后感更应与不同时间段的自己进行分享与交流,而影评则不然。 这部电影却是与另一部电影的风格非常相似,电影的名字是《返老还童》,最后的穿梭者的死亡与还童的襁褓婴儿一样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伴随着整部电影的结束,突然有种颓然的感觉,颓然的让我在一瞬间感悟到了世间的大同。无论地位、钱财、天赋、相貌诸如此类的不平,总会有双姗姗来迟的手将这个倾斜的天平重新扶正。皇帝与平民、野兽与蝼蚁、天赋异禀或是天生痴呆终是有了一样阿Q精神一般的公平。 时间旅行,一个充满无限诱惑的词语。问起我的朋友,如果上帝给你选择,一样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是可以穿梭未来看到若干年后的自己。朋友没有分毫考虑地选择的前者,理由是如果看到了自己的未来,那么回到既有的现实,我们将没有生存的动力,或者说是生命的意义,说得具体点,就是没有希望、没有盼头。就如在电影中所体现出的一样,亨利自从从车祸中的大悲中开始穿梭时间,就再也没有了大喜大悲的表情,正常人可能经历的波澜起伏的生活再也无法与亨利产生交集。我们的生活需要惊喜,也无法避免着悲伤,这是生命存

在意义的使然。 未来与过去,两个可以概括除了现在的0.0000……1秒之外一切的词语,强大的令人崩溃。电影给了我们切合实际的幻想,两种思想在时间穿越的主题里碰撞着,融合着。 穿梭者的妻子,也许将是一个悲剧的主角,她的人生已经被亨利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所完全操纵,她需要忍受丈夫在任何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的消失,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个月……可以是在接吻时、在那个时、在需要丈夫时。但她同时也是幸福的,能够和亨利走到最后,眼看着心爱的丈夫死去,却无能为力,但他们的感情却是那样真实的存在着,在时分时合的等待中长久! 转思及现在,也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爱情的存在,我不知道是否还有着存在的意义,但在当爱情慢慢被金钱和诱惑俘虏的时候,我想爱情这个字显的是那样的虚假。更不会知道是否还会有人为了爱情而执着着。也更不知道是否还会有人愿意为爱情而一生等待!() 记得电影里,亨利对克莱尔说,为什么要选择我,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克莱尔说到,她从来就没有选择。很平淡的对话,却表达很深刻的感情在里面,克莱尔爱着亨利,而亨利也爱着克莱尔,只是不断的穿梭在时间的轨道里,无法找到真实的自己,而克莱尔却一如既往的包容,如此也让亨利在时间穿梭的轨道里找到了爱情的含义,那就是,时间也没什么了不起,只要有感情存在,我也可以为守护一生,等待一生。 简单的叙述风格,平淡的生活下面,却激荡着真情,我想,这真

外出旅游文明礼仪教案

外出旅游文明礼仪教案 备课人:李国柱 教学目标: 让故中学生学礼仪、知礼仪、守礼仪,做一个讲文明守礼仪的外出人。教学重、难点: 让故中学生学礼仪、知礼仪、守礼仪,做一个讲文明守礼仪的人。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引入:如今,旅游已成为生活丰富多彩的现代人的时尚,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不仅可开拓心胸,拓展视野,更可增长见闻,开启智能。文明有礼的出游是向假期最好的献礼 那些年,遭嫌弃的国产游客 印象之一:人人都是大嗓门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法学系主任申海恩看来,中国人大声叫嚷这事,这和中国人的地域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在我们的山沟沟里面,那可能要隔着沟对话,(大嗓门)这就练出来了。自然他走出去的时候,不会很快就想到这是一个多大的问题。” 印象之二:人人都是刻字家 北二外法政学院法学系主任申海恩:“‘到此一游’这几个字来源于李白的一首诗,他就干过这种事,到哪留一首诗。这似乎就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当然,这些文化传统在现代文化观念来,从保护文物的观念来看,确实存在问题。但是这样的一些文化传统、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深入人心。” 告别土鳖土豪拥抱风土人情

1 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污染公共环境; 2 在非吸烟区吸烟,打喷嚏不掩口鼻,危害他人健康; 3 坐公交车、乘电梯、购物、买票、参观、就餐时争抢拥挤、插队加塞,不谦让老幼病残孕; 4 在公共交通工具、宾馆饭店、剧场影院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猜拳行令、喧哗吵闹; 5 在景观文物、服务设施上乱刻乱划,踩踏禁行绿地,攀爬摘折花木; 6 不听劝阻喂食、投打动物,危害动物安全; 7 在他人面前打赤膊、袒胸敞怀,在房间外穿睡衣活动,穿着不合时宜; 8 讲黄色段子、宣扬封建迷信、传播胡编乱造的政治笑话,热衷低级趣味; 9 强拉外宾合影,违反规定拍照、录像; 10 吃自助餐时多拿多占,离开宾馆饭店时取走非赠品,贪占小便宜习惯性心态 在日本泡温泉前,导游告诉游客:“在这里泡温泉与咱们在家泡澡不同,先要在淋浴下洗干净,不能把毛巾带进温泉池,更不能搓泥。”同团的游客,倒是牢记了导游的教导,按程序操作。但进到池里,粗声大气地交流穿和服的礼仪,并且,哈哈大笑,全然不顾周围人的感受。在澡堂里大吹大擂的习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怕吃亏心态与怕吃亏心理相伴随的是耍小聪明、占小便宜。春节时,马尔代夫推出8折优惠蜜月旅行团,有位中国母亲带着儿子,为图便宜,冒充新婚夫妻参加旅行,遭到同团人的鄙视。还有些游客钻酒店退房不查房的空子,顺手拿走酒店的毛巾、睡衣。这些贪小行为,既败坏旅行团声誉,又损害了中国游客的形象。随大流心态 中国人既爱面子,又爱扎堆儿。尤其是在境外旅游,明知有些举止不文明,有人做,就有人效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吸烟,在京都街头,中国游客看见一个日本老人在车站边吸烟,于是,一帮烟民很快聚到一起,喷云吐雾。其心理就是即便是丢人,反正是一群人,知道我是谁。更有一种法不罚众的心理在做怪。暴发户心态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 (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 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6.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7、情感性 (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二)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由审美价值评价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形式,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的情感性的形式尽管有不同,但都是要发乎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 (三)情景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1)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表现了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3-课文翻译-module-3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3-课文翻译-module-3

Unit 7 Lesson 1 航行到美洲的北欧海盗 北欧海盗是第一批到达美洲的欧洲人,早在哥伦布启航之前,他们就已经到达那里了。北欧海盗的祖先来自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公元8世纪到10世纪期间,他们控制着北欧海面和沿海地区。大约到公元900年,北欧很多地方都有海盗居住。公元982年,冰岛生活着多达一万人的北欧海盗,就在此时,一个叫红发埃里克的人决定向西远航。 根据冰岛和挪威的传说,红发埃里克因犯谋杀案而惹上麻烦,并被迫离开冰岛,埃里克到达格陵兰岛后,发现他登陆的地方可以居住,他返回冰岛,告诉人们有关格陵兰岛的事情,并说服一些人与他一起回到格陵兰岛,埃里克再次启航时,有25艘船与他同行,但其中只有14艘最终到达格陵兰岛。 红以埃里克登上格陵兰岛不久,一个叫比阿尼的人也从冰岛启航来寻找埃里克一行人。比阿尼希望找到和埃里克在一起的父亲,但大风使他偏离航线,刮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从那里他最终抵达格陵兰岛。 1002年,红发埃里克的儿子利夫打算继续向西航行,他和比阿尼一同商量他的西行计划,利夫依照比阿尼的指点,据说航行到了现在的加拿大海岸,他双继续南行至现在的纽芬兰的岛屿。 我们从挪威和冰岛记载下来并流传几个世纪的传说中得知红发埃里克和利夫的事迹,他们是记载中最早航行到达美洲的欧洲人。 Unit 7 Lesson 3 水下世界——观赏海洋生物的最佳地点极地世界 这里有北极熊,还有一座真正的冰山!你只能看见冰山水上的一小部分,而水下部分是水上部分的三倍,你可以在给海豹喂食时观看海豹,会会那些不爱运动却非常友好的动作敏捷的企鹅,你一定会爱上它们的! 海底 看看世界上最美的珊瑚和最奇异的鱼类。看鱼“飞翔着”穿过水面,与其他鱼类相比,它们不算绚丽多姿,但游姿却很优美。 海洋剧院 看看聪明的海豚,精彩一表演每两个小时一场。探索池 这里是专为小孩子设计的,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亲手触摸螃蟹和其它小动物,还可以在

文明旅游先进个人事迹教育引导游客文明出游境外旅游

文明旅游先进个人事迹教育引导游客文明出游境外 旅游 篇一:文明旅游教育材料4.16学习 文明旅游教育材料 出门旅游,始终是在展示游客的文明素质状况,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游客所在地区、所在城市、所在单位的形象,因此,文明旅游非常重要。(一)言行文明 1.懂礼貌,知礼仪,重礼节,讲文明,举手投足得体大方,谈吐交流文雅礼貌,避免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 2.多用“请”、“谢谢”、“打扰了”、“对不起”、“请原谅”等文明语言。 3.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乱扔废弃物,不随地大小便,不在别人面前抠挖鼻孔、剔牙,咳嗽、打喷嚏、放屁注意遮掩避人。 4.不在禁烟场所吸烟,不在有禁止拍照标志的地方拍照,不攀爬禁止攀爬的物体,不涉足禁(:文明旅游先进个人事迹教育引导游客文明出游境外旅游)止涉足的场所,不穿越踩踏不宜穿越踩踏的绿地。 5.在公共场所守秩序,不拥挤抢先,不喧哗吵闹,排队遵守秩序,不在公共座椅上躺卧。 6.不强行与人合影,不长期占用公共设施,尊重服务人员的劳动,尊重各民族宗教习俗。 7.服装服饰整洁美观,不敞胸露怀,不蓬头垢面,不在公共场所脱鞋,

根据旅游项目和旅游场所(如博物馆、教堂、艺术殿堂、寺庙等)选择适合的衣着,正式场合(如商务洽谈、宴会等)尽量着正装或职业装。 8.注意展示文明素养,理解尊重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风俗禁忌,避免无知冒犯,引发冲突。 (二)食宿文明 1.在入住酒店时注意秩序,不争抢,不大声喧哗,不在禁烟大堂吸烟。 2.尊重服务员,服务员问好时友善回应,注意维护客房和公用空间的设施、设备及整洁卫生,按照所在国家、地区的习俗支付小费。 3.就餐时注意文明礼貌,谦让老人、长者、残疾人和妇女,照顾儿童。 4.吃自助餐时选用食品适量,不熟悉的先少取,尽可能将 所取餐饮品用完,不高声说话以注意维护餐饮品卫生。 5.不在禁烟餐厅或其区域吸烟,在可以吸烟的餐厅吸烟时要注意其他客人的感受。 (三)交通文明 1.乘坐飞机、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时,按要求提前抵达办理相关手续,积极配合安全检查,不携带禁带物品;遵守秩序,不抢先,不插队,文明礼让,不大声喧哗,注意维护环境。 2.乘坐交通工具时,礼让、照顾老、弱、病、残、幼、孕妇和抱小孩者,主动让座和请他人让座。 3.遵守交通规则,不随意横穿马路,不在马路和人行道上停留、交谈。 4.乘游轮时,不要将杂物烟蒂等丢出船外,不要在船舷和甲板上随意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学习读书笔记(一)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什么?(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2)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 ①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象征主义诗论、表现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学文论、直觉主义文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 ③这些人本主义文艺理论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与心灵活动,尤其是注重无意识心理活动嫉妒者阅读接受等层面,开辟了以往文艺理论研究未涉及的新领域,并对后世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3)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 ①其特点是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叙事学文论以及解构主义等。 ③这些科学主义文艺理论较之人本主义文艺理论更清晰地呈现出一条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线索,尤其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口号更是旗帜鲜明。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该派文论试图找到其内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社会、读者的关联,但对文本研究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作出了巨大贡献。 (3)但有一些理论是无法完全归入这两大主潮的,如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等,兼有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交融综合,不能单纯地归入某一阵营。 (4)此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到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文论中两大主潮交融渗透的趋势有所增强。不过,70年代之后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文学理论,已无法用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这两大阵营的立场来简单地概括,。 2.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两次转移是什么?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重点发生了两次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品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2)从作家到作品: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文艺理论研究重点从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注重研究作家的创作天才、生平背景、心理活动对作品的影响等问题,转移到单纯聚焦作品文本文字语言的语义和结构等形式方面。 ②这完全割裂了作者所处的文化社会背景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完全割裂了读者的阅读接受对作品的阐释塑造与再创造作用。 ③但这一转移却前所未有的对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了语言结构等形式上的分析,尤其是符号学研究和叙事学研究等新角度使文学文本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细致与深入程度。 ④这一转移的主要代表流派是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到结构主义这一线索脉络。 (3)从作品到读者: ①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开始对文学作品的读者接受问题进行关注讨论,认为读者的阅读是填补文学作品留下的空白,在这一具体化过程中参与了文学作品的再塑造。 ②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解释学和接受理论,文学理论的研究重点完全从作品转移到读者上来。 ③这一转移直至解构主义文论达到了顶峰。(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次转移不只是研究对象或重点的偶然转移,而且反映了文学观念的历史性、根本性变化。每一次转移都导致了对前一种研究思路和格局的总体性扬弃,从而引发了整个文学观念的全局性变革。(5)这两次转移既体现了整个文学活动中“作家创作——作品文本——读者接受”三个主要环节的逻辑顺序,也显示了20世纪西方文论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 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最重要的两个转向是什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电影和文学作品

收集的资料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书名;作者生平;所处环境与成文风格及他们的相互作用;作品梗概;中心思想;社会意义;风格流派及艺术成就;人物关系图;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段落赏析;名词妙句摘抄;与此有关的电影电视剧话剧的影视信息及对比评价 第一部分:中国文学 呐喊 野草 雨天的书 新月诗选 家 雷雨 骆驼祥子 边城 呼兰河传 围城 传奇 十四行诗 穆旦诗全集 茶馆 朦胧诗选 天下第一楼 .红高粱家族 海子诗全编 在细雨中呼喊 白鹿原 平凡的世界 穆斯林的葬礼 尘埃落定 芙蓉镇 长恨歌 蛙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秦腔 第二部分:外国文学 莫泊桑中篇小说选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茨威格中篇小说选 堂吉诃德 哈姆雷特 歌德谈话录 普希金抒情诗选 巴黎圣母院 九三年 匹克威克外传

复活 樱桃园 我们 城堡 推销员之死 老人与海 等待戈多 金蔷薇 第二十二条军规 雪国 包法利夫人 红与黑 猎人笔记 第三部分:中国话剧 一只马蜂 获虎之夜 名优之死 关汉卿 雷雨 日出 北京人 原野 家 上海屋檐下 芳草天涯 屈原 蔡文姬 茶馆 战斗里成长 第四部分:中国戏曲-古典小说窦娥冤 救风尘 西厢记 裴少俊墙头马上 汉宫秋 陈州粜米 秋胡戏妻 沙门岛张生煮海 赵氏孤儿 倩女离魂 醒世恒言 镜花缘

说岳全传 梁山泊李逵负荆 临江驿潇湘雨夜 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 琵琶记 好逑传 封神榜 初刻拍案惊奇 第五部分:外国戏剧 匹克梅梁 鳏夫的房产 玩偶之家 群鬼 朱丽小姐 温德米尔德夫人的扇子 三姊妹 万尼亚舅舅 天边外 榆树下的欲望 鸟 孪生兄弟 第十二夜 威尼斯商人 阿伽门农 俄狄浦斯王 美狄亚 哈姆雷特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 1.看一遍 2.在网上搜寻相关资料,如时光网,豆瓣的评论或介绍,加深了解 3.再看一遍 4.找高潮或特色段落拉片,仔细看 5.下载相应的导演的资料研究风格 6.完整地看第3遍,看哪些地方体现了导演的一贯的风格 7.搜寻导演其他片子进行对比 8.搜寻同类型或同题材的进行对比 9.下载该电影影评,不少于10篇 10.把所有资料汇总打印交给老师审阅等待下一步包装

文学理论入门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入门》总结 第一章理论是什么? 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 它鼓励你怀疑那些被认为是自然的,是先天给定的事物。 一个理论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推测:它不能一望即知;在诸多因素中,它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而且要证实或推翻它都不是件容易事. 1. 理论是跨学科的 -- 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2.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 -- 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些什么。 3.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 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4. 理论具有自反性 -- 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h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驳“常识”,即对于意义、作品、文学、经验的常识. 第二章文学是什么?它有关系吗? “文学是什么”不重要,对“文学性”的理解才是关键. 文学是一种可以引发某种关注的言语行为,或者叫文本的活动.它与其它种类的言语行为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是那种可以把一些文字定义为文学的语境使读者把这些文字看作文学的. 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理解成为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把文学看作程式的创造,或者某种关注的结果.哪一种视角也无法成功地把另一种全部包含进去.所以必须在二者之间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 不同理论下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语言形式) 文学是一种把语言本身置于“突出地位”的语言. 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语言结构) 文学是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 3.文学是虚构.(表现对象) 文学的虚构性使其语言区别于其他语境中的语言,并且使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留待解读的问题。 4.文学是美学对象.(表达方式) 5.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叫自反性的建构.(表达内容) 作品是由其他作品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先前的作品使它们的存在成为可能,它们重复先前的作品,对它们进行质疑或改造。 文学的功能: ?文学由于其虚构产生了一种普遍性,提供普遍性和面对能够读懂这种语言的人,二者合一便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民族性的作用。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十章 基本概念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4.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5.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基本概念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

浅析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浅析《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电影《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改编自美国作家奥黛丽·尼芬格2003 年创作的一部同名畅销小说。这部小说第一次出版就跻身于畅销小说榜单。影片遵循原著,运用引人入胜的科幻概念,讲述了一个战胜了时空阻碍的爱情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片段式的叙事结构以及感人至深的爱情守候让这部电影充满了迷人魅力。演员艾瑞克·巴纳将亨利这个永远不知道自己下一刻将身在何方的男人形象表现得极其丰富,将亨利对穿越的恐惧以及对来之不易的爱情的感激之情演绎得生动自然; 女演员瑞秋·麦克亚当斯则带着她与生俱来的温暖气息和超凡魅力,像天使一样完成了影片中一生的温情守候。 一、剧情简介 一个人,如果能够自由地在时间里穿梭,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至少他可以回去看一眼已经逝去的亲人,重温幸福的时光。然而,当每一次穿越不为人所控,他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在眼前发生,那又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男主角亨利就是这样一个时空穿梭者。 自从幼年时目睹母亲车祸死亡,亨利就患上了一种被称为“慢性时间错位症”的奇症,从此他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开始不受控制地穿梭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中,他不停地寻找自己身在何时、何地,每一次在弄清这些之前,他都要狼狈不堪地胡乱找几件蔽体的衣服,因为每一次时空旅行只能送走他赤条条的身体,带回那个时空片段里碎裂的记忆。无论是回到过去,还是去往未来,他只是时空穿梭中一个无望的旁观者,生活在无法消解的不安定和恐慌中。 直到有一天,克莱尔出现在亨利面前,这个有着天使般笑容的女孩告诉他: “我从小就认识你,为了见到你,我已经等待了很多年。”原来,未来的亨利早已多次穿越回过去,出现在克莱尔的生命中,伴随她的成长,成为她特殊的朋友,并早已征服少女的心。克莱尔的出现对亨利来说是一种救赎,亨利开始产生安全感,这个在时空中漂泊无依的男人感到幸福和安定。婚后,亨利始终不能控制自己的能力,依然会随时消失,两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作为一名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克莱尔用梦幻般包容的爱忍受着亨利一次次的不告而别,用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方式来继续着自己的家庭生活。 《蝴蝶效应》等,在这部《时很多电影也是以时光为主题,如《返老还童》 间旅行者的妻子》中,频繁的时空穿越让影片呈现出一种不确定的漂浮感,从亨利遇到克莱尔开始出现了故事的主线。凌乱的时空,片段构成的故事,观众随着亨利感受着一次次不受控制的时空之旅,感受着疲累的亨利回到克莱尔身边时两人浓烈的爱情,思考着关于时间维度的问题。 二、不受控制的时空之旅 亨利穿越时空的能力并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得轻松有趣,相反,他总是活在不知道下一刻在哪里的恐惧和不安中。在这样不能自控的时光旅行中,他不断抢夺偷盗衣物来遮体、寻找食物和避难所、承受严寒酷暑或旁人惊愕的目光,害怕不可预知的命运,茫然等待下一刻再穿回原来的时空……长期频繁的穿越让亨利已经疲于思考如何去控制自己这项能力,有时是酒精,有时是电脑辐射,有时甚至压力、劳累、噪音等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可能导致他的失踪。这种失踪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无法预料的场合———在淋浴房、厨房、图书馆、汽车上、在大庭广众之下,甚至在他和克莱尔的婚礼上,有时消失几分钟,有时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能回来。

(完整版)读韦勒克的《文学理论》

读韦勒克的《文学理论》 王连功 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的著作《文学理论》,作为新批评派的重要理论代表作品,在国内的传播却经历了两个阶段。80年代曾经在国内流传甚广,但是随后却难觅踪影,2005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再版,终于让这本文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在国内重新被众多学者认识。我也是经过多年期盼才一睹为快。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初读这本书的一点感受。 在这本书的第一版序中作者称“我们力图把‘诗学(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的评价)和‘研究’(“探索”)、‘文学史’(文学的“动态”与文学理论与批评的“静态”相对照)这四个范围统一成一体。”1 而他们采取的方法是首先区别文学和文学研究:“我们必须首先区别文学和文学研究。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事情: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2由此发现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并且指出传统的文学研究“都是从语义分析的角度重申一些古老的美学术语……其中每一术语都只能描述文学作品的一个方面,或表示它在语义上的一个特征;没有单独一个术语本身就能令人满意。由此至少得出一个结论:一部文学作品,不是一件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3 韦勒克由此在对传统文学研究的各种观点的批评中提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模式:将文学区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他们把外部研究分为四种:第一,文学与作者。韦勒克认为“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4“(虽然如此),作家的传记和作品之间,仍然存在不少平行的、隐约相似的、曲折的反映的关系。……从这些界说的意义来说,传记式的文学研究法是有用的。”但是韦勒克同时指出“不论传记在这些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但如果认为它具有特殊的文学批评价值,则似乎是危险的观点。任何传记上的材料都不可能改变和影响文学批评中对作品的评价。” 第二,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心理学’(psychology of literature)的含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以下同 2同上书,第3页。 3同上书,第18页。 4同上书,第75页。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汇编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的叙事时间与爱情主题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的叙事时间与爱情主题美国现代作家奥黛丽·尼芬格于2003年出版小说处女作《时间 旅行者的妻子》,随即获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作为一位出色的视觉 艺术家,奥黛丽·尼芬格擅长把视觉艺术和文学创作进行完美结合, 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多的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为主流文学作品注入新 鲜血液。《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以叙述为唯一的表达方式。全文共有 四十二万字,由男女主人公各自对其爱情故事的叙述构成。奥黛丽·尼芬格创造一个虚拟假设,赋予小说男主人公亨利“可以穿越时空的能力”,使得这份跨越时空的爱情贯穿了二人一生。文中的叙述时间是 小说的一大亮点:虚幻、错落的叙述时间看似混乱,却突出了二人爱情的跌宕起伏。本文试图从叙事时间的角度出发,对全文155个叙事时 间点进行时序和时限的分析对比,从而解读小说的爱情主题。本文由 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奥黛丽·尼芬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接着笔者通过结合叙事时间理论和文中的叙事时间体系,提出两个研究问题:作者奥黛丽·尼芬格是如何建构《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的叙事时间体系?小说的爱情主题是如何通过书中的叙事时 间体系得到表现、渲染和升华?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国内外有关奥黛丽·尼芬格和其作品《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这些研究都停留在一个感性的评论层面,其广 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鲜有学者用任何文学批评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 和研究,也少有学者对小说的叙事时间进行研究。第二部分对叙事时 间理论进行综述。叙事文属于时间艺术,本身具有一个双重时间的转

换系统。这样的时间转换系统赋予叙事文根据一种时间去创造另一种时间的功能,从而为文学作品带来更多角度的解读和主题意义。第三部分以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为理论基础,深度分析《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中的时序和时距。时序研究事件在故事中的编年顺序和这些事件在叙事文中的排列顺序的关系。时距研究故事发生的时间长度和叙述长度的关系,也就是叙述节奏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以上论证来说明《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的叙事时间体系对作品的爱情主题有重要的渲染和升华作用。第四部分分析《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叙事时间框架下的爱情主题。奥黛丽·尼芬格笔下的一个虚拟假设为作品创造出了两个时空维度。第一个时空维度是现实中的世界,沿着编年体时间发展。第二个时空是男主人公进行时间旅行后与幼年的女主人公相遇的时空。两个时空维度并非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脉相承,或平行,或重合,形成一个完美的圆圈,找不到起点和终点。在这个双重的时空维度下,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得以延续、轮回。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奥黛丽·尼芬格打破通过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对时序和时距进行巧妙安排,运用交叉穿插等叙 事方法,使得人物形象日趋完整,小说表现力得以增强,其爱情主题也最终得以深化。在作者笔下,时间成为有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她对时间天马行空的运用为所有读者谱写出一首爱战胜时间的高昂颂歌。

带着文明去旅行

带着文明去旅行 育秀中学七年级六班李静 旅游是一个让人心情舒畅的休闲活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是人人向往的地方。可是,总有一些东西刺入眼帘,把大好心情驱赶到天际。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句提示语: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除了你的记忆,什么也别带走。这就是说不要乱扔垃圾,私自带走公物,可是总有人视而不见,总是旁若无人破坏环境,尽管周围的游客对他们指指点点,他们也毫不在乎。 记得有一次在一处风景名胜区游玩,那时候天气甚好,心情也格外明朗。正在一块纪念碑前拍照留念时,却发现对面的草坪上有几个青年人在野餐,他们随手把吃剩的果皮和包装纸丢到草丛里,青绿的草顿时变得五颜六色,不忍直视。 这时候,一位管理卫生的老人过来了,他上前捡起了垃圾扔进了垃圾车,对那几位青年人说:“不要乱扔垃圾,这样多不好,别人要是都和你们一样,这里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美丽的样子。”我本以为他们会道歉并改正,但是他们却视而不见,继续玩乐。这正如“晴天霹雳”,把我的大好心情都毁了,我急忙跑开,试图忘记这不愉快的一

幕。 世上哪有人不会犯错误,可区别在于是否改正。很多人在于自己是否在旅途中快乐,而从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旅游是一个欣赏美景的过程,更是体现自身修养和品德的机会,有的人在这个机会中展现了美丽的一面,营造了一种快乐的氛围,文明的环境;而有的人却把自己丑恶的一面展露无疑让别人感到不自在、不愉快。 试问有那一个人会让他人嘲笑、讽刺自己?很多玩乐休闲的地方都被人刻下了自己的“美名”,“到此一游”这个字眼可是处处可见,又多少人会意识到这不文明的举动。不过,我也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家庭。 在下渚湖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烧烤是再好不过的。一对夫妻和两个七八岁大的男孩在这儿烧烤,店家的热情款待让他们喜笑颜开。可是当店家离开的时候,有一个男孩用烧焦的竹签在炉壁上写字,他的爸爸发现后,并没有责怪他,只是让他到店家那儿道歉。他们的这种举动让我颇受感触。 我思绪万千,人也不尽相同,总有些不同于其他,有些人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那他们便会犯下错误,而有的人却永远遵守本分,从不越界。 文明游玩,爱护公物是每一个人的职责。请你做一个文明的人,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章节练习-文学和其他艺术)【圣才出品】

第11章文学和其他艺术 一、简答题 1.与小说人物语言相比,戏剧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与小说人物语言相比,戏剧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础和手段,在戏剧叙事和抒情中承担着剧情、推进戏剧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任务,人物语言要富有动作性、个性化和富于潜台词。 (1)戏剧人物语言的动作性 动作性指人物的对话、独白一方面与人物的姿态、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对他人具有影响力和冲击力,既推动剧情的进展,又表现人物的思想、意志、欲望、激情。 戏剧的基础是矛盾、冲突,在戏剧情节中矛盾无处不在,冲突的形式和表现是依靠人物的行动进行。台词是人物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冲突表现的一个重要手段。语言能够让观众听清楚、听明白,是否赋予语言丰富的色彩和内涵,与是能否塑造好人物角色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戏剧中语言的艺术处理必须做到台词的表达准确,理解深刻,使人物的台词真正被观众喜欢。 (2)戏剧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个性化指人物的对话、独白既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职业、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又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个性特征,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话表现什么人的性格。 如何塑造个性化的人物性格,台词的处理非常重要。塑造人物的年龄职业、思想、品质、兴趣、爱好、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语言处理,是直接关系到角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剧

本中的人物语言,不是客观抽象或是概念化的,而是具体的、富有多色彩个性化的。所以,在处理台词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语言的动作性之外,人物语言还要注意创造出富有鲜明个性化的语言。在舞台上创造出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人物性格化的角色台词,满足观众对戏剧的审美需求。 (3)戏剧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潜台词指人物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即人物没有直接说出来,而作者寓于语言之中观众根据特定情境和台词可以心领神会的间接语言。 潜台词包含着橘色和剧本的各种各样的内在线索,这些线索是由有魔力的和别的“假使”,由各种各样的想象虚构、规定情景、内部动作、注意对象、大大小小的真实和对这些真实的信念、适应及其他元素交织而成的。情感一旦贯穿到潜台词的整条线索中去,剧本和角色的“贯穿动作”就产生了,它不仅有形体动作,而且也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潜台词存在于台词内部,存在于台词字里行间,作者没有写出来,但又最能表达人物语言的真实含义,是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的思想、愿望和目的,是台词的真正含义。 2.结合新媒介给人带来的冲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试论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阅读。(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1)媒介及新媒介的概念 媒介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的物质实体及与之相应的媒介组织,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国际互联网等。文学媒介是文学语言与意义得以传播的物质形态及渠道,包括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类型。文学的常见体裁如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都是需要以特定的物质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等去传达的。而文学的一些交叉形态,如戏剧文学、广播文学、电视文学、音乐文学和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