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可持续

发展

浅谈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内容摘要:

当今,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已经从经济发展转变到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不仅仅是农村GDP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全面发展,走一条经济发展快、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而农村可持续发展关键还在于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本文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视角,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分析我国农村、农民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章主要通过对人力资源投资中的教育投资、健康投资等进行分析探讨,在科学技术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的今天,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而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两大主要方面,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两者之间是需要协调一致的,首先,必须要加大对教育投资的力度,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进而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稳定发展。经过提高对教育的投资,大力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本存量,为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将科学技术转换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其次,加强健康投资,提高农村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健康投资增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劳动产出。良好的医疗健康状况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存量,而且保证了教育投资可供开发的人力资源,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使农村可持续发展以人力资本投资为支撑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走之路。

关健词:农村人力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

On the Rural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Abstract:

Today, the subjec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changed from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more than the GDP growth in rural areas and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to achiev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culture, the environment, and take a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igh technology content, human capital advantages into full play of the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Critical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is that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in rural are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ural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analysis of the rural farmers how to achieve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alyze article primarily through investment in human resources,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health and investment, the more obvious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pgrading accelerating. As the main factors in th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health investments both need to be coordinated,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labor force to promote the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creas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vigorously enhance the stock of human capital in rural areas, and for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converted into real productivity to provide intellectual support. Second, to strengthen health investment, improve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in rural society. The health investment increase to improve the workers labor time and labor productivity, and increased labor output. Good medical health status of a lo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to protect the stock of human resources, and to ensure that th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both mutual promo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support points on the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which is the only way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rural hum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目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1)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1)

1.我国农村的教育支出严重不足 (1)

2.人力资本的框架体系不明显,劳动力就业方向单一 (2)

3.人才流失严重 (3)

(二)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3)

(三)大力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 (4)

1.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

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 (5)

3.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使农村可持续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相

协调 (5)

4.增强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 (5)

三、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提出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6)

(一)增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6)

(二)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 (7)

(三)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的投入 (7)

(四)吸引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 (7)

(五)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控制农村人口增长 (8)

四、案例分析 (8)

许昌县的发展之路 (8)

五、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9)

浅谈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它决定着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人力资本课题将成为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一个具有持续魅力的课题。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宽广的农村大地上有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可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却一直不大,因为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紧缺等一系列原因,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阻碍。一个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能影响人力资本投资供给曲线的走势,然而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政策不仅不能减小人力资本投资收入的差距,反而使其越来越大,这是我国基尼系数快速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研究进而深入的显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潜在关系;有利于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合理利用农村富余人力资源,改善农民工在我国人力市场的弱势地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真正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1.我国农村的教育支出严重不足

舒尔茨认为,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与积累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总体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十分丰富的,但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上看农村人力资本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都很低下,这是阻碍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农村人力资本的受教育程度(见表1)我们能够明显的看出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严重不足。

表1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状况表(单位:%)

年份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以上

1990 20.73 38.86 32.84 6.96 0.51 0.1

1995 13.74 36.62 40.10 8.61 0.96 0.24

2000 8.09 32.22 48.07 9.31 1.83 0.48

2010 5.73 24.44 52.44 12.05 2.93 2.41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年)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今农村劳动力以初中文化为主,其次是小学文化,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比例很小。而且十分值得留意的是,在现今的农村,文化程度相对高一些的劳动力却大多从事于非农产业,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还要更低。低的文化素质导致农民的生产方式大都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可持续发展和生产的思维概念,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这种只看短期利

益不顾长期利益的生产方式直至在农村沿用,不断破坏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破坏使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降低。而环境的承载能力降低后,人们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向自然索取更多的土地。这样有造成了更大自然危害。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发展方式。

农村劳动人员的文化程度不光绝对水平偏低,而且与城镇劳动力相比,相对水平也要偏低。原中国劳动部下的劳动科学研究所在1992年对城镇职工调研和1995年对城镇职工的取样调查显示,城镇职工的受教育程度均超过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水平。而根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表明,1996年,农村人口适龄劳动人员平均受教育只有6.66年,仅仅只达到小学毕业水平。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不足更为明显。

对于劳动力来说,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对于提升人力资本成效更加显著。农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大多是农业技术,学会了这些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但是,现今我国对农业的专业只能培训十分薄弱,甚至很多农民终身都没有接受过培训。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全国农村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开办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我国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率极低,1998年的培训率仅仅只有12.14%。

而对于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从业技能培训,我国尚未形成机制;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工绝大多数的劳动雇佣关系极不规范,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农民工大都从事着劳动条件差、劳动收入低、缺乏劳动保障的事业。这也导致了企业和农民工自身对于人力资本缺乏投资的动力。对于前两年一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纠其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固然有农民工报酬低劳动无保障等原因,但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加工类企业的生产技术已经更新换代了,而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都达不到新的生产技术要求。

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不能满足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需要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没有得力措施和相关政策的引导,农民既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又不具有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在冲动和压力。劳动力只有接受了教育培训并且具有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基础,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力资本,构成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并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而发挥作用。否则,就仅仅只能是一种潜在的无法直接有助于社会生产的人力资源,而且终将因不能够与其它社会自然资源实现有效的配置进而导致财富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2.人力资本的框架体系不明显,劳动力就业方向单一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就是教育的投资,所以人力资本的框架结构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投资结构。在我国,国家、集体、尤其是农民自身往往是把极其有限的教育资金全都用在农村青少年小学和初中义务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之上,而关于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农业职业技能教育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要远远落后很多。

表二农民高等学校办学状况表

指标单位

年 2000 2007 2008 2009 2010

农民高等学校

学校数所 3 2 2 2 2

毕业生数人 400 916 641 1134 865

招生数人 400 1073 972 714 864

学生数人 800 2209 2137 1726 1614

专任教师人 100 129 129 129 128

摘编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

出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普及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农民学校却少得几乎没有。农村在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方面上的投入更是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产业化对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的需求,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都处在比较低水平上。体力型的人力资本大量闲余,而发展现代可持续农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却极为的短缺,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可选择方向就只能仅仅局限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对体力的要求越来越少;所以大量农村人力力资源闲置和现代可持续农业人才需求的大量短缺就成为了一种必然,闲置的农村劳动力又无疑加重了环境的负担。

3.人才流失严重

增有机构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陕西法门镇,随机调查宝塔、美阳、三驾、均谊、南佐、齐村,六个村。调查的总人数为492人,务工总人数为158人,其中在本省务工的人数为99人,占总务工人数的63%,外省务工人数为59人,占总务工人数的37%。将被调查的总人数中除去务工的人数,剩下334人绝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年龄平均在50——70岁,而去务工的158人都是20——50岁的年青壮丁。可见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已经极为缺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城市里打工,家里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随着农村劳动力输出的大力发展,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开始背井离乡,而且“开了眼界”后不愿意再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目前农村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了“人才漏斗”,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如今农村在家种地的基本都是中老年农民,年轻农民大都在外务工,这些年轻人长期在外,即使是回到农村也是“傻子过年看隔壁,别人做啥我做啥”,对与农村来说也不再是人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方面,人才严重不足。年轻一代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的同时,也是对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提出的严峻考验。尽管劳务输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与此同时受教育程度好、农业科学素质高的年轻农民的大量输出,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务农人员的整体素质,障碍了新的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

(二)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人既作为生产者,同时也作为消费者,人既是生产力的因素,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承担者。人口的增长必须与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相协调,人口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由人地资源之间的协调度决定的;在相对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情况下,当人口数量相对于其他的自然资源过多和失衡时就必然会阻碍其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我国的土地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森林面积居于世界第四位、矿产储量居与世界第三位、可开发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由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属于世界上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太为庞大,

耕地面积、人均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森林储量的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人均的五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十分之一。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是阻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最为直接的因素,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我们必须在考虑到现有的我国资源情况下,自然环境的合理人口容量、要大力采取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不能超过资源环境的最大承载量。我国的朱国宏教授研究得出的数据表明,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在现有科学技术下的最大的粮食生产能力是8.3亿吨每年,以人均量标准为500千克计算来看,我国最大人的口承载量是16.5亿人;以人均量标准为550千克计算来看,最大人口承载量是15.2亿人。

由于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是明显的。就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来说,面对人口压力、林农争地、毁林开荒、林工争地,使我国森林面积资源储量锐减,这不仅产生了森林资源危机,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会导致整个生态的危机。我国为了应对人口的快速增长,从50年代以来,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等省(区)的沙漠边缘地区和草原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开荒毁林。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所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其导致我国的沙漠化问题已经演变成一个非常严重自然灾害,这就是过度毁林的后果,而过度毁林开荒又是盲目应对人口过度增加的结果。上世纪我国为了应对人口的急剧增加而对粮食需求就有了当时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运动,造成了我国很多的湖泊消失;另外,在人口压力下创办的一系列的粗放型的技术水平低的乡镇企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有在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的许许多多的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及其开发活动等。当前农村人口潜在快速增长的因素并没消亡,并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巨,农民的养老问题也不得不提到日程上来,鉴于此,对农村人口的控制很有可能被逐渐放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西部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急剧增加、人口户籍管理体制的放宽、对于人口控制的难度明显的加大。如果没有对人口增长的适当控制,出生率就很有可能提高,那我国多年的人口控制政策可能就会前功尽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农村人口有出现快速增长的可能;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措施和政策准备。

阻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难题有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方面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污染和粮食污染。乱砍乱伐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农村人口基数庞大,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影响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利于农村科技进步,构成农村贫困的恶性循环(如下图)。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大量耕地被占用,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了。由于农业生产收入过低,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许多优质的耕地被闲置。造成了土地的浪费,不利于国家的粮食安全。

图 1人口增长与农村贫困的恶性循环

(三)大力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

1.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农业以往主要是靠对物质资料的不断投入来促进农业发展,但这种农业发展方式的资源消耗大、投入产出比低、效益也不高,农村的发展空间十分的有限。农业的发展必须改进这种模式,转而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其要求是利用专业化、科技化、精细化生产来提高农业的产出和利润,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来提高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源,提升我国农民整体的综合素质就成为了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发展,而发展在于质和量两个方面;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总体经济规模增大。人力资本投资规模大小决定了现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多少。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创新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情况。而人力资本投资规模决定了农民使用创新的生产要素的态度与能力。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农民自身素质的束缚,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先进理论——科学实践——增产创收一条线上十分的滞后。

3.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使农村可持续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与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我国第一产业相对落后这一事实上,农村地区相对闭塞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不通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市场“要什么有什么”的要求与农民“有什么种什么”的落后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可以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信息资源的获得有利于减少农民创收的机会成本,使农民可以更好的去选择生产,迎合目标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利润空间。

上世纪世纪90年代以后,农产品局部地区相对过剩、价格低导致农业经营收入增长缓慢。其原因除农业自身的特点外,其主要的原因是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太低。农村劳动力自身人力资本的短缺尤其是其科学文化素质太低,使其对目标市场的分析预测能力差甚至缺失,且与目标市场缺乏沟通的渠道,也就没有获取目标市场方面的能力,缺少生产优质农副产品的知识与技术。而较高的人力资本能力可以加强农民对目标市场信息的获取的能力,继而及时做出正确的市场预测。有比较行动高文化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会注重农产品的质量与差异性,懂得市场的规律,从而采取行动来提高收入。

4.增强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

我国的耕地面积相对于亿10亿农村人口来说是远远不足够的,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我国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变为了沉重的人口负担。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富余劳动力为了生存对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害,破坏了生态平衡,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成为了大势所趋。而人力资本水平是农村劳富余动力外出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几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情况表明,文化素质较高和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在劳动力流动中更具有被市场选择的优势。在第二三产业中的工作都存在着“教育门槛”,而且这种门槛会越来越高。

三、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提出解决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增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科学技术教育是实现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教育到位了,农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得以提高,传统落后的生产发展观念才能改变,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得到应用推广;人口与环境的尖锐矛盾才能缓和解决。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我们国家的教育投资的总体情况来看,教育投资的规模是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的,而且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跟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结果显示,世界上世纪80年末以来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民可使其个体劳动生产率提高43%,中学文化水平的农民可提高其个体劳动生产率108%,而大学文化水平的农民则可提高其个体劳动生产率300%。因此,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资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而如何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呢?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政府是一个国家教育投资的主体。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把加强落实农村义务阶段教育摆到国家教育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位置,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的模式和多渠道教育资金的筹措,切实主动抓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规模,做到真正的由政府来承担起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

其次,我国应该加大对教育投资在国家预算中的比例,同时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中央和地方对教育资金支付制度。当今我国农村地区还存在着令人心痛的中小学生辍学的现象,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教育成本太高,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来说一些家庭难以负担孩子的学费。因此,政府应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要及时有效的到位,并且要对教育经费实施专项的管理。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一切费用,如免书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等,根除农村中小学生的辍学现象。

第三,国家可以通过实施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和鼓励经过正规教育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去到农村中小学中参加教学工作,定期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四,改变当前农村教育的结构。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家庭都只是在注重对子女即未来劳动力的教育投资,却忽视了对现实劳动力的教育投资。从而导致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往往按部就班,缺乏进取。所以在农村教育中应该将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逐步变换为对孩子进行基础教育和对成年劳动力进行生产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劳动技能知识的教育,让初高中毕业生就能够掌握一些实用的农业生产知识技术。使不能继续进人高中和大学的农村孩子能成为有一定农业技能的人才,从而提高了农村人力资本质量。

最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大学生无休止的扩招以来,以前的天之骄子如今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大学生素质普遍偏低和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一个农村家庭费尽千辛万苦送出一个大学生,最后辛苦找到一个一月工资一两千块钱的工作,而初中就辍学的同伴一月至少四五千,家里还很殷实,没有贷款。这无疑是一个残酷的讽刺。很多农村家庭都有一种“能识字就行了”的读书无用的论调。从而失去了农村人

力投资的内在动力。这是我国教育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

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提高农民素质,只有具有较高素质农民的农村,才能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目前无论是政府亦或是家庭都只在注重对子女即未来劳动力的教育投资,而忽视了对现实劳动力的教育投资。这是为什么国家集体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而农村可持续发展却迟迟不见效果的重要原因。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是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能力、推动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和增加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动力。职业技能知识教育是已经离开学校和没有上过学的农村劳动力见效最快、成本最小、农村劳动力也很乐于接受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积累方式。

农村劳动力技能知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而既然是投资那就牵涉到成本与收益问题。农村中许多的劳动力可能会因为成本和不能预知的收益等问题而缺乏参与农业技能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政府出资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政府也更能获得农民的信任,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而且因为技能知识培训教育是一项外部性很强的投资活动,其社会收益要远远高于私人的收益,因此政府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的。政府是农村人力的主要投资者要为农村劳动的技能知识培训“买单”,将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纳入国家公共财政支持范围之内。同时引导发展非政府力量进入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知识培训教育的投资,减轻政府负担。最终构成以农村劳动力为中心、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方积极响人力发展格局。最终形成高素质农民要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求农民素质继续提高的良性发展循环。

(三)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的投入

不管人力资本投资还是可持续发展,其主体都是人自身。人首先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进一步的图发展。进而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力资本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健康资本,保障健康资本的存量对农村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与城市人口相比,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相对较差,这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体远远不足和配置均衡是分不开的。当前,国家和集体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远远不够,县乡村的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在很多地区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农民有病就医不方便,也就失去了基本的医疗保障。没有医疗保障的农民“看不起病”。“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很是普遍。没有重大疾病保险,农村出现了因病致贫活人或因病返贫的情况。因此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保健投入就显得尤为为重要。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加大力度发展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保障农民的基本卫生保健条件。通过设立专项的基金,政府、集体和个人都出一份力,建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建立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把卫生扶贫与经济扶贫结合起来,让低收入者能够获得实在有效的医疗救助。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支持保险公司进人农村市场,增强农民对疾病风险的防范抵抗能力。农村的赤脚医生的数量与质量是关系到农民医疗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农村医疗保健单位的数量和质量,改善医疗保健从业人员的待遇。宣传医疗卫生相关信息,普及提倡公共卫生健康知识和行为,政府集体制定农村相应公共卫生计划,集体应该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基本设施和安全用水,提高农村人口的医疗健康水平。

(四)吸引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

完善人才机制,加速农村人力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利用政策激励和引导,吸引人才流向农村,促进农村整体素质提高,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念,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减少污染,发展绿色农业。合理利用资源,杜绝浪费。加深城乡人力市场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五)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控制农村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是阻碍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使我国环境的实际承载水平远远超出了其理论承载水平。我国农村人口多,基数大,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年后的今天,虽然大多数农村年轻夫妇还是在自觉贯彻和践行优生优育的国策理念,但在我国的广大农村贫困地区中,“养儿防老,只有儿子才是真正的后人,多子多福”的理念还很有市场,这在无形中增大了我国农村人口的绝对值,;更关键的是,增加的人口绝对值中大多数父母是很难给子女很好教育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人力资源只有其社会产出大于其消耗才是人力资本,所以,政府政策就优生优育理念对农民的引导和舆论宣传方式尤其重要。也是缓解人口对环境压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

四、案例分析

许昌县的发展之路

河南省的许昌县在国家“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示范县规划建设之中,大力推进农村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因为农民的综合素质是衡量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高低是示范县建设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许昌县在建立示范县的过程中把培养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明确的提了出来,把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当作示范县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来抓,充分发挥了许昌县现拥有的技术项目和培训项目的巨大优势,面向广大农民,通过广播、电视、培训班、乃至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等诸多形式,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民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建设农民科技与文化培训基地,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新型科学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跟具统计,许昌县通过培训工程和其它各种途径培训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干部共0.6万人次,培训农民33万人次,发放资料49万份,在农村掀起了学科技、学文化的热潮。其结果充分表面,示范县的建立推进了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在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做到了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协调,治理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相统一。主动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特别的突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创新观念,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水土资源,科学控制水土流失;积极改善草地建设,恢复草山草坡植被;大力开发农村可再生的能源,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坚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产环境。强调自然、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充分的认识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要选择。该县的无公害生态农业和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区正在筹建当中。为了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县里今年完成了造林3600多亩,新建了农田林网20余万亩,植树250万株,关闭和取缔高污染企业40多家,勒令停产整顿13家,印发《禁烧秸秆通告》8000余份和《关于秸秆禁烧秸秆告全县人民书》20余万份,对于还在焚烧秸秆的乡镇的主要负责人追究责任并且予以经济上的处罚。与此同时,该县还通过政策上指导、行政上补贴等措施,鼓励农民采用秸秆

粉碎、青贮氨化、覆盖、沤肥等多种方法对秸秆进行科学合理的消化,减少了环境污染的同时也防止了资源的浪费,推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得到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五、结束语

既可以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我们的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模式称为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庞大系统,它既要达到发展社会经济的目的,又必须要保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它是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和保护自然环境、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的前提下所进行的经济和社会的长久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我们必须明确可持续的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上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10亿农民的基本国情使我们必须明白,中国若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是要实现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农村人力资源投资开发是实现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实施了卓而有效的人力资源投资开发战略,才可以将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力数量资本转变成为人力资源质量上优势,从而推动农村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我国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战略是:“科学规划,有序高效地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解放思想,加大对农村进行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实行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在主体上的多元化;强制性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速培养适用于农村和农业的人才;注重对人力资源的系统的开发,整体提高农民素质与能力;加速关于农村社保制度构建,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保障水平;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加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合理的转移;内引外联,积极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质量的劳动人才;努力的发展中小城镇,有效促进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转移的良性循环”。

总之,加强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好农村的人力资源,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才可以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才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四版;

2. 杨河清、胡建林:《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 朱丽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经济师》,2007年第5期;

4.杜淑玲:《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5.樊万选、郑鑫:《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州学刊》2007年第3期;

6.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年版

7. 刘朝臣:《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 许文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历史性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三大历史性成就。 第一,这是人类历史有记录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80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30年及二战结束之后的30年;德国统一后的30年;美国经济崛起的30年;苏联增长最快的30年;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飞速增长的30年,以及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各自经济起飞的30年。毫不夸张地讲,中国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是一个落后的穷国在人类历史上以前所未有的迅速起飞的最佳实践。 中国百姓过去30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远远突破了中国百姓自己的预期,而且事实上也远远超过了西方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实际经历。 第二,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已经初步成型。这一体制不仅直接带来了经济迅猛发展,更是大幅提升了绝大多数中国百姓的个人生活的自由度,因此,全社会对这一经济体制有基本的认同感,尽管他们对于下一步以及个别部门的改革(如医疗、住房)尚存分歧。 第三,改革文化深入人心。不合理的制度就得改革,改革就是制度变迁,这就是改革文化,这一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在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极为少见。 现行的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远不能说是完全符合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但是进一步改革的意愿在民众以及社会精英阶层已经根深蒂固,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展望未来,为了维系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面对三大基本挑战:第一,解放思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我们的认识能力,必须再提解放思想。三种倾向恐怕与解放思想相悖。一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过分简单的理解,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恰当的政府管制和干预以及基本的福利性制度安排,而非单极的市场体制;二是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现行体制奉为制度变迁的终极目标;三是眼光局限于中国自身,无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在中国发展了千年的农业而言,精耕细作一直是中国很多年保持的特色。就个人而言,我认为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就是最早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地雏形,比如秸秆还田,保持地利,引渠灌田等等。当然,中国面朝黄土的农民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保持着对环境的友好对以后的人们会有如此大的启发,说到底他们就是依时而作,依地而作,能够让地利有最大的发挥。话说,其实华北大面积的盐碱地就是过度耕种导致的地力摊薄,水土流失,从而土地再无法保持水份,之后就是大量盐碱从土地中的析出,。当然,像这样的反面例子确实有很多,这都是在不断敦促我们认识到环境友好型生产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生产也好,资源也好,说到底就是尊重自然,在保护自然的最大限度内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即所谓的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当然,那是大家的共识,其实我个人更大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不仅仅局限于其环境友好的基本层次,那是人们被动的改变自然,是受自然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深究化,便是所谓的循环经济,这是我对于人们能动的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的认同,我们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去建造一个可以往复循环的经济体系,提高所谓的资源利用率以及重复使用率,或者延长所谓的产出链,将所有的环节联系起来,将所谓的废物转化成可以使用的新资源,从而创造出一个合理 的不断发展的体系。 当然,举个实例,来证明这种不断循环的真正好处,这可以间接

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作用。日本作为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资源极其匮乏,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的资源近乎苛求般的使用。在家庭式农业生产过程中,每当人和牲畜排出废物,便用沼气池收集起来,然后将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以及生火,之后将发酵过后的沼料灌入田中,用这些自然肥料来肥田,大大减少对于化学肥料的依赖,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之后在销售完所生产的农业产品之后,再将一些农产品的残品次品喂食给牲畜,这样又可以大大减少养殖的饲料问题。可以说整个过程都是一个闭环的经济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很大量的环境污染物,上一环节的废物成为下一环节的供料,这是实现整个循环过程所必需的条件,在农业经济学上,这也是实现农业生产成本的最优化组合。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所能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效益,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在中国珠三角地带也实现了渔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我认为这是对于日本模式的一种发展,因为它将牧副鱼紧密的结合起来了,首先在珠三角地区大规模进行养蚕,大力发展蚕丝业,然后将蚕的废物掺入鸡饲料,作为鸡的主要饲料,之后将鸡排泄的废物倒入鱼塘,将富含蛋白质的废渣喂食给鱼类,最后在鱼售空后,进行清塘,将塘里的淤泥清理出来,然后用来培育桑树,整个经济系统就循环起来了,这种生产方式作为珠三角常见的生产方式,已经给这个产业链上的各大结构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实质上的双赢,同时这个过程中没有对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是新经济发展的巨大出口,也是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目标。应该来说,我们要实现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得从老祖宗所谓的“地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

第4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台州初级中学金京生本章是这一册教科书的最后一章,也是3年初中科学课程的最后一章。9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宇宙的演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人体自身健康防护之后,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空间。即思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希望从科学领域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协调人类和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 主要介绍了人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二方面的内容,(1)人类发展出现的问题(1)人口问题(2)环境问题(3)能源问题(4)资源问题(2)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二、本章内容的特点 1、本章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的、政策性的内容比较多、从而使学生容易产生一种:这是国家的政策与思想,离我们较远的感觉。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不容易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与意识中去。(因此在教学应补充大量的实例、并结合当前的时势、当地实际,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能源危机可讲到电荒与石油危机等) 2、本章中大量的信息是以地图或图表的形式出现,对学生读图及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教学中应注重对图表的分析。 3、本章教学中会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对于有些概念这些学生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概念,不要注重概念本身的定义或准确描述,而重在体悟,学生能知道大致的思想即可。人类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即可。 4、本章内容中有许多与社会相重合,教学时应关注社会学科的教学。(如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等) 5、本章内容体现了科学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教学时应注意哲学观点及人文特点的渗透。(如对新能源的分析中应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农村耕地减少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农村耕地减少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摘要:土地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吃、穿、住、行的来源都离不开土地,而农村的生产用地(可耕地)则为我们提供直接和主要的食物来源,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可是城市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出现了不少侵占农村的可耕地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已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研究农村耕地减少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耕地;减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和少地农民,农民失地必然造成农民养老失去传统的物质基础。这些失地农民家庭有的得到了大量的经济补偿,生活好了起来,这些主要是城中村和近郊的农民。而有些农民家庭得到的补偿却不能使他们以后的生活无忧,这些主要是偏远山区的广大农民。这些大多数农民家庭中的青壮劳动力大部分选择了外出打工来赚钱,而一些不能外出打工的则在家种地。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不仅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我国耕地面积在十年内减少了一亿亩,已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为此,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耕地减少问题。 1 我国农村耕地减少的现状和影响 我国土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但适于农耕的土地很少,且有逐年下降趋势。1996年我国拥有耕地1.23亿公顷(折合为18.51亿亩),居世界第四位,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40%。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耕地面积逐年锐减:2001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9.14亿亩,2002年为18.89亿亩,2004年耕地总面积下降为1.22亿公顷(折合为18.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减到0.094公顷,2007年我国耕地总面积已减至1.217亿公顷(折合为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2公顷(折合为1.38亩),2008年我国的耕地总面积是18.2574亿亩,2009年我国耕地总面积退变为18.25亿亩。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中国耕地总面积与美国并列第二,人均耕地面积则为倒数第三,仅高于日本和孟加拉国,居第24位。再加上我国的土地后备资源尤其是耕地后备资源明显不足,更加突出了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基本国情。 我国耕地面积锐减,给我国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形势非常严峻。耕地面积锐减,加上耕地质量退化,粮食产量已很难得到有效保障,我国粮食供求关系趋于紧张,国家粮食安全受到严峻挑战。目前,我国耕地产出的粮食还难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国内的粮食价格也在上涨,其原因是粮食供给减少,而粮食供给减少的原因是耕

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Perspective / RURAL LANDSCAPE 152 肖毅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实验室主任 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风貌也为城市居民所向往。然而,千百年来,出于生计考虑,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模式根深蒂固,加之消费社会的资本渗透,导致乡村自然水土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性开发。譬如砍伐树林贩卖木材速度远快于植树造林速度,大量种植速生经济林(如桉树)导致土壤沙化、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大肆开山采石和贩卖土方,这些目光短浅、竭泽而渔利用自然的方式只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和一系列环境问题。 我们深知: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问题不解决,一味地宣传保护自然资源显得曲高和寡,风景园林师应当在农民经济收入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协助政府在保护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景观保护和利用策略,指引农民有序利用自然资源创收,提高生活水平。例如规划苗圃,引导农民种植畅销的苗木,增收的同时增加了绿地率;营建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树复合林(上层种植板栗、柿树、核桃、枣树、枇杷、杨梅、梨树等植物,下层空地尤其是田间地头种植具有药用价值的牡丹、芍药、天门冬、麦冬等植物),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能服务于休闲农业;倡导桑基鱼塘等生态养殖持续创收。 3 乡村建设中人地关系的协调者 乡村建设和乡村景观保护的执行主体在于农民,尊重农民的生活方式、利益诉求才能调动其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建设家园的积极性。风景园林师一方面要主动地欣赏和适应乡村自然风貌;另一方面又要能动地探索利用乡村自然资源为社会服务。因此,风景园林师在乡村建设中应扮演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协调者,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譬如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则要优先改善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垃圾收运等基础建设工程;对于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区域环境整体治理,结合园林绿化突出地方特色;对于具有自然和人文景点的地区则应注重景观风貌保护,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总之,风景园林师要综合协调人地矛盾,就是要以人为本,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保护乡村的自然肌理和历史风貌,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等方面,按照节地、节土、节能、节水、节材五个方面建设乡村;并将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服务业,利用乡村风貌为农民创收,实现乡村风貌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双赢局面。 当城市发展所产生的问题让人失望时,看到质朴自然的乡村景观,都会油然而生“希望在乡村”的感慨:其一,优美的乡村景观大多尚未遭遇“建设性破坏”;其二,乡村依然有机会发展成更美好的人居环境。然而,千百年来传统农耕模式沉淀下来的中国乡村景观正普遍面临产业模式陈旧、传统村落破败、乡村人口凋零、乡村发展缺乏动力的状况,现状的美景只是“无以为继”的停顿和无奈! 这是两个问题导致的:第一,如何保护传统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第二,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机制与模式,成就更加美好的乡村景观。某些问题的结症也许超越了专业范畴,但专业层面 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清晰。 1 优化产业模式落实乡村可持续发展 乡村景观是村落产业状态的体现:体现为人类利用地景资源的 生产方式和聚居方式。其对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构成了乡村景观的核心价值。 然而,现行的城乡机制正引导着乡村向非农业化方向发展:停滞的农耕产业不能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外出务工”、“村村办厂”及“建设征地”等不断升级的“被动适应”模式成为了乡村“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这些对乡村社会形态及自然环境造成的深层伤害,最终体现为乡村景观特色的丧失。 “美丽中国”话题下的乡村景观,其出路决不是工业化、城市化!中国广大乡村必须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其农业(包括 林畜牧渔等)产业的现代化以及对地景资源的精明利用,带动乡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们看到,欧洲优美的乡村景观背后,是悠久的现代农业发展历史,这方面我们要补的课太多。立足生态环境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现为环境资源利用的优化和地景资源服务能力的提升,并将乡村发展彻底融入城乡一体的社会经济系统中。 合理的产业模式将带动日常化的生产生活“经营”乡村景观,并通过发展来实现乡村景观的特色保护和发展:统筹乡村空间规划,整理零碎化的地景资源,优化产业模式,强化乡村聚落形态管理,配套市政及公共服务等,逐步实现乡村环境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河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80年代中期,河南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开发并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乡村旅游区,但是,与国内其他大城市郊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相似,河南的乡村旅游也呈现明显的初级化特征。笔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解剖河南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策略的管窥之见,以期为提升我国乡村旅游档次提供借鉴。 一、河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分析 1、农业资源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含盆地)三大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农业文化不仅地域特色明显,风格各异,而且乡土气息浓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化习俗,对城市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广阔

乡村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据从1994年开始的国内旅游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城镇居民一日游和2-3日游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04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9717万人。生产总值8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 乡村旅游的客源目标市场在城市。河南省有大中城市15个,2004年河南省城镇人口2809万人,占总人口的2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4.9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4.2元。 [2]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这为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3、区位优势明显,陆空交通便利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达5.5万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公路,河南境内段已修通600公里。河南现有飞行航线46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凤莲 佳大附中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及综合国力、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迫切希望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那些同样影响人们长期生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有关健康、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的追求。其次,发展应该是协调的。不仅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内部要协调,系统之间也要协调。第三,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人类应该努力维持自然资源的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质就是承认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发展中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发展的思想。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发展吗?当前,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严峻的人口问题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依然过快,其中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等依然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造成各种压力,环境承载量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平衡并导致恶性循环,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是我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最基层行政单位,在国 民经济、社会政治诸方面中处于关键性的基础地位。农村经济包括农业经济和农 村中的非农业经济,它是国民经济基础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可持续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村经济、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前提保障。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不以 浪费农业再生资源、破坏农村环境质量为代价来换取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将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食物安全、生态健康和发展持续之目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对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三农”问题,促进各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 协调发展,以及发挥各地区的综合优势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践意义。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农村经济 (一)农村经济概述。 农村经济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称,包括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等所有经济部门或行业,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农村经济是农村中各种经济经营模式的综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及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后方保障。 (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随后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 这一制度 变迁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 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取得 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 持续发展的广泛性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 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 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 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 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二)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探讨的不断深入和具体,人们逐渐将可持续发展的思 想应用于经济、社会等更细化的层面。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其发表的《丹博斯宣言》中,提出了“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概念,把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

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

浅谈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研1302 蒋吉众1315073004 摘要: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主要是吸收、借鉴和运用西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的同时根据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变革和改进,最终形成促进、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型战略理论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新型战略理论体系 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规模大而素质较低,资源人均量贫乏而浪费大,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有限,经济技术水平不高,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目标和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

农村与可持续发展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在1972年被提出,直到现在仍是亟待得到落实的科学发展模式,它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那么现在我们到底有多少方面实现了,而作为中国基础的农村,又实现了多少? 胡锦涛主席执政期间确立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可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然而我们不打不面对的现实就是我们现在的发展很多都是忽略了可持续,而只是注重经济发展的增长值,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农村,居住着中国过半的人口,与土地息息相关,可持续发展是否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呢? 自幼生活在农村,见证了农村很多的变化,对农村的发展的迅速感到高兴,但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很多的不好的变化。 1,环境污染问题 先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随着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农药和化肥越来越多的进入农业,但是懂得如何使用化肥农药的人却很少,再加上对农民的培训不足,造成了对农药和化肥的滥用。化肥和农药的大面积使用,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农村的河流有很多因为这些而遭到污染。 还有工厂的污染。随着城市对环境要求的提高,许多工厂不得不面对迁移的问题,于是,农村成为了他们的目标,同时,一些村庄的领导为了得到所谓的政绩,同意高污染企业迁移到本村,但不久之后他们就会发现自己村庄的空气,水等等都遭到了破坏。他们的决定显得得不偿失! 然后是农业经营废弃物的问题。在种植作物的时候,很多被除掉的作物的枝叶,被随意丢弃在路旁,不时发出一阵阵怪味。还有农药瓶,废弃塑料膜等等,污染了环境,也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 生活垃圾的污染。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已经不仅仅是菜叶,瓜果皮了,塑料袋,废弃衣物,甚至废旧家电也时常出现在防垃圾的地方。但由于农村没有环卫部门的管理,垃圾都是丢弃在路边或者以前的水渠里,垃圾得不到清理和处理,任其在自然条件下分解,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不仅污染空气,而然有害物质会渗入地下,污染水质。 生活和养殖废水。因为农村没有下水道和污水处理,所以农村的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都是直接排放,臭气熏天,蚊子滋生,也加剧了环境污染。 2.人口问题 人口作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人口的因素对农村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由于农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人口素质低,直接影响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利用科技在农村的使用和推广,造成了农村发展的恶循环,对农村可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 另外,农村的很多劳动力都以农业为主,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造成劳动力浪费。农村的科技水平造成农业生产处于低水平状态,土地利用率也不足,同时占用很多不必要的劳动力,农村亟待提高机械化水平。 人口素质低还带来人口问题。封建观念深,养儿防老的旧思想严重,由此引发的超生问题大大加重了农村的人口问题。甚至一些村干部带头超生,助长了超生的势头。将来面对的不仅是罚款,更多的是将来的负担。 此外农村还存在很多诸如土地,资源等等问题。农村的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尽快解决的地步,不能等他完全恶化的时候再去弥补。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环境伦理的定义、主要内容 而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远离人类中心主义: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人定胜天”、“让地球抖三抖”、“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天斗、与地斗”、“改造自然,适应人类的需要”。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破坏者,人类只能是自然的合作者,人类应该建立一种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的生态文明体系。 (一)生命中心主义 认为所有形式的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所哟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人类不是万物的中心。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被认为是此种信念的最佳代言人,因为他在演变笔记中说:“如果我们不要对生命的臆测设限的话,那麼那些遭受痛苦、疾病、死亡等苦难的动物同胞们…它们可能是和我们人类源自同一个祖先的…”代表人物:泰勒《尊重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 (二)地球整体主义 不仅生命体具有内在的价值,包括土地、岩石、自然景观都有固有的价值和权利。代表人物:李奥波德[美]《大地伦理学》 (三)代际均等的伦理观 我们对自然界的道德和义务,最终源于人类各成员间的所承担的义务,在享有自 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上,我们的后代和我们具有同等的权利。 代表人物: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其一,珍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其二,珍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其三,顺应自然的生活。[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 念,环境道德原则、环境道德规范等一系列人类主观内省性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性内容。 其次,内容则包括了作为人类环境伦理是非标准的环境道德评价,环境道德教育, 及环境道德行为计量性控制指标体系──环境政策、法规等的环境道德基础研究。此 外,还要掌握自然环境系统运动规律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 把握和预测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环境伦理道德关系变化所导致的结局。 生态系统包括下列4种主要组成成分。 (一)非生物环境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全国通用版)训练题:课时提升作业_二十九_10.3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二十九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8月8日,“中国·大兴安岭国际蓝莓节暨山特产品交易会”在山城加格达奇开幕。据此完成1、2题。 1.大兴安岭生产的“中国北极蓝莓”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大兴安岭一张天然名片,该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在于( ) A.劳动力丰富,工资成本低 B.机械化水平高 C.科技发达 D.无污染的原始环境状态 2.大兴安岭蓝莓产业已从蓝莓原果及果汁生产,发展到自主开发生产以蓝莓果酒、果汁饮料、罐头、果酱、果糖、干果、烘焙食品为代表的蓝莓系列产品,此举反映了大兴安岭林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 B.推进农业向规模化、生态化发展 C.发展特色农业和山特产品加工业

D.实现由产品加工向原料生产转变 【解析】1选D,2选C。第1题,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色,在大兴安岭地区以完善当地的农业结构,延长生产链为中心。蓝莓的种植就是利用了当地无污染的环境。第2题,各种蓝莓产品的开发实行了发展特色农业和山特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向。 【加固训练】 (2018·天津模拟)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最有可能是 ( ) A.东北耕地分布图 B.东北经济作物分布图 C.东北粮食作物分布图 D.东北林地分布图 (2)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 ( ) A.保持水土 B.建成我国的畜牧业基地 C.综合治理中、低产田 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解析】(1)选D,(2)选D。第(1)题,从图例可看出,该地理要素主要分布在大、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众多的环境问题。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美国和日本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是真正的发展吗?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美日的发展模式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二】真正的经济 (1)何谓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即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提高;它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认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是国民幸福的象征。

Nature综述:中国在改善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农村民生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Nature综述:中国在改善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农村民生方 面取得巨大成就 前言 7月12日,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以长篇综述论文的形式发表了澳大利亚、中国、美国的16家单位19名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成果——China’s response to a national land-system sustainability emergency(中国对国家土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突发事件的响应,点击标题免费下载论文)。 近四十年来,中国进行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干预活动,启动了包括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投资巨大、在国内甚至世界上都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了综合中国在设计和实施这些重大工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帮助世界上其它国家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取得进展,由澳大利亚迪肯大学Brett Bryan 教授和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皋磊研究员 领衔,来自三国的19名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团队,科学地审 视了中国16个旨在提高环境与民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国家土地整治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

林基地建设工程、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干旱生态系统土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项目、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项目、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 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发现自1998年起,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急剧增加;至2015年,这16个工程在约620万平 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国国土面积的65%)共投资了3700多亿美元,并调动了5亿劳动力。这一努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尽管不完美,但确实给整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与人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莫大的好处。联合国在2015年底才 提出来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早在中国的这一系列重大 工程已经致力于解决众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图1)。 图1. 中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投资映射到17个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投资额(单位:十亿美元) 这些工程的环境目标包括缓解长江和黄河的侵蚀、沉积及洪水,在干旱的北方防治沙漠化,在多石灰岩的西南部地区治理石漠化,减少沙尘暴对首都北京及附近地区的影响,保护天然林地,以及提高耕地生产力等(图2)。 图2. 中国可持续发展重大工程覆盖面积(自上而下分别为 水土保持、沙漠化控制、耕地生产力提高、土地整治回收和开发、草原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森林管理、

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信社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整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加快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民的市民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农村改革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十分严峻。农村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能损害后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基础;必须合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农村向城镇化发展,使农业向产业化发展,农民的收入提高了,有能力消费,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教育、社保、医保以及高端人才的引进,使农村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农村经济要可持续发展,金融服务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引导协调发展的重要资金保障,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促进加快“三农”建设。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和枢纽,而农村信用社是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农信社,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促进农信社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村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尽快改变当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的状况,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发展支撑农村金融的可持续

发展,以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明确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宗旨。农信社在经营管理上,以农业为平台,看准农村市场发展潜力,瞄准农村经济的亮点,适时调整贷款结构,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真正体现农村信用社是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 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可能改变农业大国的性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的稳定,将是我国发展中的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而农信社服务“三农”宗旨永远不会变。

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调查报告前言:参加者:机电工程学院 12 级机械设计一班张兵阳主题:农村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时间:2014 年 1 月25 日地点:河南省周口市农村环境保护不仅是关系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和体现。为了解农村环境状况的基本情况,同时以 2014 年寒假社会实践为契机,对我的家乡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的农村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 2014 年一周时间的调查,我对所调查的农村环境现状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直观的了解。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在调查之前,我对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对问卷访谈的组织和实施涉及到对人、财、物以及日程等各个方面做出了周密的安排。经过周密的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应该做到数量与质量的保证。对于本次调查,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争取与被调查者建立信任和理解。经过分析,本次系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总体为该辖区所有农业户口人员。样本由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组成。为了实现随机抽样,我们按行政村划分为若干若个互不重叠部分,确定抽样单元。以上方法能够是该调查迅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科学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经过详细的实施和分析此份调查问卷,现将本次调查的数据信息进行展示,我们通过计算均值核对变量的离散程度分析,计算出较为精确的数据。基本资料:一、调查抽样的基本信息 1.性别:男性 43%女性 57% 2.年龄:18 岁以下3%19――35 岁44%36――55 岁 47%56 岁以上 6%3、文化程度:小学 47%中学 41%高中 10% 大学 2%4、职业:农民 72%个体商户 16%学生6%其他 6% 二、生活类信息数据 1.对周围生活满意度:一般满意 100% 2.生活周围环境有哪些污染:生活垃圾 27%畜禽养殖粪便污染 73% 3.是否有遇到环境污染事件:遇到过 100% 4.生活来给处理是否分类:有时会 100% 5.平日做饭燃料来源:蜂窝煤 90%干柴 10% 6.认为企业是否给居民带来污染:有企业也有污染 11%没有企业 89% 三、生活类信息数据 1.是否使用薄膜,是否认为会产生污染:不经常使用,不会造成污染 100% 2.经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有机肥 13%氮氨 74%其他 16% 3.经常通过什么方式清除农作物病害:喷洒农药 100% 4.用完农药平处理方式:打碎深埋 79%用水洗净装其他物 14%随手扔掉 7% 5.农作物秸秆处理方式:直接烧掉 7%饲养牲畜 81%当作有机肥料 9%燃料 3% 四、法律类信息数据 1.是否了解环境权:了解 2%基本了解 84%不了解 14% 2.是否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了解 37%基本了解 61%不了解 2% 3.是否知道当地环保局或有关部门的具体位置:知道 11%大概 61%不知道 28% 4.是否参加过环保宣传:不经常 69%没有 31% 5.平时是否会关注环保时间或相关法制建设:经常关注 4%偶尔 91%不关注 5% 6.当你遇到环经污染是会怎样处理:向环保部门反映情况14%找到生产污染的企业进行协商 57%顺其自然 21%自己处理 8% 7.想了解哪些环保知识:环境污染案例 9%具体的环境法律法规 17%生活生产中的环保常识 67%其他 7% 以上是对该张调查问卷的基本数据分析,通过该张调查问卷。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环境工作在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也使我们深深的感到了危机感。经过我组的分析和讨论,对以下几个重点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调查分析:一、农村环境现状在调查中感受到了各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特别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积极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促进农村环保工作的开展,以循环型、节约型生态型农业为理念,树立了一批很好的样板。 1.创建生态文明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