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文号:签发单位: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签发时间:1997-01-15 生效时间:1997-01-15

一、新闻单位采集、编辑、发表新闻,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索要钱物,不得接受采访报道对象以任何名义提供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

二、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借用、试用车辆、住房、家用电器、通讯工具等等物品。

三、新闻工作者参加新闻发布会和企业开业、产品上市以及其他庆典活动,不得索取和接受各种形式的礼金。

四、新闻单位在职记者、编辑不得在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兼职以获取报酬;未经本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受聘担任其他新闻单位的兼职记者、特约记者或特约撰稿人。

五、新闻工作者个人不得擅自组团进行采访报道活动。

六、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活动中不得提出工作以外个人生活方面的特殊要求,严禁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

七、新闻工作者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要求他人为自己办私事,严禁采取“公开曝光”、“编发内参”等方式要挟他人以达到个人目的。

八、新闻报道与广告必须严格区别,新闻报道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为企业或产品做广告。凡收取费用的专版、专刊、专页、专栏、节目等,均属广告,必须有广告标识,与其他广告信息相区别。

九、新闻报道与赞助必须严格区分,不得利用采访和发表新闻报道拉赞助费,或因举办“征文”、“竞赛”、“专题节目”等得到的“协办经费”,纳入本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合理使用,定期审计。在得到赞助或协办的栏目、节目中,只可刊播赞助或协办单位的名称,不得以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宣传赞助或协办单位的形象和产品。

十、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必须严格分开。

新闻单位应由专职人员从事广告等经营业务,不得向编采部门下达经营创收任务,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

治理有偿新闻的措施

治理有偿新闻的措施 在一系列治理措施中,新闻单位的市场化改革和新闻事业的法制建设是最为重要的。通过市场化改革,让新闻单位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化主体,加强市场的竞争,才会让更多的新闻企业有积极性去打击有偿新闻的行为。同时,提高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生存环境,提高他们的福利和待遇,让他们不必通过有偿新闻的额外收入来维持生计。 同时,法制建设也应该跟上新闻单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尽快制订并颁布《新闻法》,无疑是法制建设的重中之重。《新闻法》既保护了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对其进行监督的有效武器。除了新闻法之外,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新闻法完善有关的规定,司法部门也要制订比较完备的关于有偿新闻的司法解释。在对有偿新闻的依法打击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区分新闻单位与新闻工作者之间的不同责任,既不能让新闻单位承担应该属于记者个人的责任,也不能因为具有司法治理途径,而放弃新闻单位内部对编辑、记者队伍的治理。 适当减少对新闻报道舆论导向的要求,至少不让坚持舆论导向作为比衡量新闻单位经济收入重要得多的指标,也是一个治理有偿新闻的重要步骤,尽管它的作用是间接的,但却是持久的。 在推动市场化改革和司法建设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新闻单位内部对编辑记者队伍的制度建设。这需要制订一系列稿件奖惩制度,在这方面,这样做一是让认真写报道的人能够获得至少不低于从事有偿

新闻的报偿,二是通过奖惩制度衡量稿件质量,减少刊登或播出有偿新闻的可能性。 同时也不能忽视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建设。但是这种建设绝不是喊几句口号,或者制订一个行为准则就能够实现的。西方大多数主流媒体或者没有成文的行为准则,或者仅有篇幅很少的最基本规范。重要的是,职业道德的建设必须与制度的完善——即新闻单位的市场化改革、新闻法制建设、以及新闻单位内部的奖惩制度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加上中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推进和人们信誉制度的建立,有偿新闻的发生和扩散才能在根本上得到抑制。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复习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一名词解释 1、舆论监督新闻传播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2、名誉权指公民和法人对自己的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具有法定性、人身专有性、财产关联性 3、隐私权是法律保护的,公民不愿公开的个人生活私密和个人生活自由的人格权利 4、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的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公开真实意图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调查参与活动 5、抗辩事由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指控和请求提出一切有关免除或减轻其民事责任的主张 6、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不能直接作用于受众,影响他们的想法,但是大众传播可以通过安排议题和提供的信息来影响受众 7、有偿新闻在新闻活动中,由采编人员介入的一切以金钱或者金钱等价物交易的行为 8、新闻侵权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9、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简答 1、记者需不需要暗访,要考虑哪几点? 答:1所要获取的信息必须具有极大的公众重要性2 一切获取信息的其他方式都无济于事3披露该事件而阻止的危害明显大于因采取欺骗手段而引起的危害的 2、隐性采访的合理运用? 答:1不得做为常规方式使用,使用了要向上级报告 2 隐性采访的内容必须具有极大的公众利益的重要性 3 不得伪装特定身份如公安、政府官员 4 不得为了获取证据对采访对象进行诱导 5 明确区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 6 进行暗访之前尽量告知上级部门,获取上级的配合 7 隐性采访结束后,应对一些不宜公开的内容进行技术处理 3、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答: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权行为2指向特定的受害人3损害事实的存在 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4、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答:1新闻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存在2受害人可以被指认3导致损害结果的出现 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5、新闻侵权案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1报导内容无中生有,凭空捏造2采访时偏听偏信,未找被批评人核实情况以至于报道的主要事实失3报道内容是真实的,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 6、什么是新闻侵权,其特点是什么? 答: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其特点是1从形式上看,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造成侵害,其中由以侵害名誉权和隐私权最为多见2从传播方式上看,具有广泛性和迅速性的特征3从后果上看,会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浅析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

浅析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 摘要:从2001年以来,《新闻记者》评选“十大假新闻”,已坚持了整整十年。为此,原主编吕怡然先生专门撰文诉说衷曲:鞭挞“客里空”,自然是见义勇为、义无反顾,然而也不无感慨:“十年了,我们无惧,但有困惑。心底无私天地宽,面对无理交涉和诉讼,我们并不害怕,以事实说话,凭证据论辩。但我们的困惑挥之不去:为什么如今真实性这个新闻的铁律在现实的诱惑面前会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浮华浮躁浮夸肤浅之风在新闻界如此盛行?为什么一些新闻把关人对疑窦丛生的虚假信息会如此漫不经心?为什么至今尚未对造假责任者实行 ‘零容忍’、‘零宽恕’,以致常常无人为造假担责?” 关键词:虚假新闻社会风气职业道德市场竞争 正文: 客观事情,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是致命的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虚假新闻危害极大,尤其是法律类,医学类的新闻如果是虚假新闻,那么会对人民群众产生不良影响。比如激化社会矛盾,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等等 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真实反映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成就和进展,客观报道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和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新闻信息。 从2001年以来,《新闻记者》评选“十大假新闻”,已坚持了整整十年。为此,原主编吕怡然先生专门撰文诉说衷曲:鞭挞“客里空”,自然是见义勇为、义无反顾,然而也不无感慨:“十年了,我们无惧,但有困惑。心底无私天地宽,面对无理交涉和诉讼,我们并不害怕,以事实说话,凭证据论辩。但我们的困惑挥之不去:为什么如今真实性这个新闻的铁律在现实的诱惑面前会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浮华浮躁浮夸肤浅之风在新闻界如此盛行?为什么一些新闻把关人对疑窦丛生的虚假信息会如此漫不经心?为什么至今尚未对造假责任者实行 ‘零容忍’、‘零宽恕’,以致常常无人为造假担责?”显然,吕先生所说的困惑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

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 基本概念 新闻采编者将具有或不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按照出资人某些宣传意图撰写的新闻。 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有偿新闻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 有偿新闻,其实质就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权利和金钱进行了非法交易。 有偿分类 有偿新闻按“有偿”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类: 1.接受劳务费、误餐费等形式的红包、礼金、有价证券,获取各类消费、好处,以及可能会影响到公正采访和报道的礼品,如:餐饮、娱乐、为亲友解决工作问题等,这些无疑是最为典型的有偿新闻行为; 2.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 3.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等好处; 4.参加被采访单位、个人安排的在营业性歌厅、舞厅、夜总会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娱乐活动 5.利用发布新闻报道谋求外单位住房、房屋装修、制作家俱、旅游邀请、以及占用对方交通工具; 6.向被采访单位提出为个人或亲友谋私利提供便利条件 7、到被采访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承付的票据只要搞“有偿新闻”,在正常的新闻报道工作中就会演变为一种特殊的“权钱交易”。行贿索这种关系,同贿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危害性 (一)是有损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有偿新闻的实质是以权谋私,是新闻界的一种腐败现象。它背离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背离新闻工作者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有损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也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良好形象。 (二)是有损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有偿新闻为数不少的表现是对某些单位和某些人歌功颂德。由于利益使然,有的人甚至不顾事实搞“假、大、空”,胡编乱写,因此有偿新闻极易变成失实新闻或虚假新闻。其恶果是欺骗群众,愚弄受众,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新闻媒体信任度下降。 (三)是损害新闻单位的经济利益。有偿新闻降低了社会各界对媒体的信任度,必然影响媒体的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必然影响其广告收益,发展下去的结果是损害新闻单位的经济效益,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 (四)是不利于新闻队伍建设。有偿新闻的存在显示少数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一些搞有偿新闻的人见利忘义,有“好处”才采访,有“表示”才发稿。长此以往,必然降低新闻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影响新闻队伍的全面建设。 产生的原因 从本质上说,有偿新闻是新闻报道权与金钱(包括金钱的其他物化形态)的一种交换形式,同时也是一种以权牟私、假公济私的卑劣行为。它的出现原因是很复杂的,从主观上分析,这是少数新闻采编人员包括个别新闻单位,他们深受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影响,为了追求金钱而置党纪国法和职业道德于不顾所产生的恶果。从客观上看,首先,由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缺乏沟通渠道,因此在企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更多倚重的是新闻媒介的作用,即通过新闻报道来树立形象,扩大影响,这就给有偿新闻创造了可乘之机。第二,由于当前我国一些新闻单位的经济运行机制还不完善,报社、电台和电视台作为一类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许多漏洞,这也为有偿新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第三,由于我国当前的新闻法规不健全,缺乏对记者在采访中应有的行为的详细的规定和有效的制约机制,因而使有偿新闻得以乘虚而入。第四,由于当前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工资收入普遍偏低,在一片盲目“下海”的浪潮中,刺激了他们对“灰色收入”的追求。第五,某些单位和个人由于好大喜功或为了追求新闻稿件的刊播数量,或通过新闻报道以求捞取政治资本,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有偿新闻产生的重要原因。 综合治理的对策 (一)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 1.继续加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使新闻从业人员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新闻记者培训练习题-第五章答案

新闻记者培训练习题-第五章答案

新闻记者培训 2013 练习题 《新闻采编规范》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新闻从业者在获取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不能逾越的底线是。(D) A.不使用计谋获取材料 B.确保对当事人不造成任何伤害 C.不采取隐性采访手段 D.遵守法律 2.在某些报道领域,为尽量对新闻当事人做到最小伤害,新闻界普遍采纳的报道原则是。(A) A.知情同意原则 B.公共利益至上原则 C.真实准确原则 D.平衡报道原则 3.关于保持中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不做任何有偿新闻 B.对事实以个人口吻加以评论 C.报道中客观呈现各方观点 D.报道中避免歧视与偏见 4.以下哪个栏目是树立报纸公信力的必要手段?(C) A.致歉 B.勘误 C.更正 D.声明 5.保证新闻报道准确性的最重要方式是。(B) A.现场采访 B.核实事实 C.深入调查 D.多方求证

D.社交网络 22.新闻语言传达的信息是否能被受众所理解和接受,取决于语言运用哪方面?(B) A.时效性 B.规范性 C.可读性 D.娱乐性 23.在新闻报道中,要较多地使用什么词?(D) A.名词 B.形容词 C.副词 D.动词 24.以下哪个词在报道中可能会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B) A.“3G 手机” B.转氨酶达 2000 多 C.“高开低走” D.“固体燃料” 25.为方便读者阅读,报道中使用数字,一段内不宜连续使用多少个以上的数字?(C) A.1 个 B.2 个 C.3 个 D.5 个 26.以下的新闻语言表述中,哪个选项不合适?(A) A.他做这工作很称职 B.原告律师说证人撒了谎 C.他坠楼身亡,验尸官认定是自杀 D.节目如下 27.新闻报道语言应该尽可能使用什么样的语言?(B)

新闻专业最新论文选题汇总 (1)

一.最新新闻专业论文选题 第一部分(1~~105) 1 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 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 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 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 "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 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 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 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 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 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 “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 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 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 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 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 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 媒体公信力的流失_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21 浅谈民生新闻给传统新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2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23 从法制节目看广播新闻的优劣势24 论“媒介审判”对型案审理的影响25 谈分众传播26 新闻的娱乐性和娱乐新闻27 新闻报道与受众权利保护28 浅析新闻真实与新闻道德29 论新闻记者的报道道德观30 浅论广播新闻发展、现状及走向31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32 论新闻媒体如何提高提高重特大事件应对能力33 网络中的

新闻舆论监督34 试论受众期望与新闻宣传35 网络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影响36 浅谈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37 公共频道的现状与发展38 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39 浅析博客新闻的真实性40 恶炒“明星绯闻”研究41 从新闻伦理剖析时下传媒的“低俗之风”42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平衡43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44 新旧媒体大融合对传统电视业的影响45 媒介产业化发展的问题46 媒体竞争和共生研究47 电视法制类节目的生存空间及展望48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49 新闻失真的原因与防范50 现代新闻法律与职业道德的5152新闻节目形态的多样化研究52 我国都市类报纸娱乐化倾向问题研究53 寻找市场中的大奶酪——浅析网络时代的新兴势力手机媒体的发展态势54 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策划和运营55 揭发性新闻的线索来源保密研究56 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57 广告传播中品牌形象的塑造58 多元媒体的竞争与共生59 浅析新闻播报的现状与发展60 适者生存——市场化竞争下我国体育类报纸的现状与发展61 论科学、中立、正义的观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62 传媒引导与受众心理分63 论新闻传者的现代意识64 新闻报道的国际化思路65 炒作新闻与假新闻的异同66 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67 如何把握娱乐报道的舆论导向68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69 为何报道黑幕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70 对有偿新闻的思考71

新闻记者培训练习题-第三章答案

新闻记者培训2013 练习题 《新闻采编规范》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新闻从业者在获取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不能逾越的底线是。(D) A.不使用计谋获取材料 B.确保对当事人不造成任何伤害 C.不采取隐性采访手段 D.遵守法律 2.在某些报道领域,为尽量对新闻当事人做到最小伤害,新闻界普遍采纳的报道原则是。(A) A.知情同意原则 B.公共利益至上原则 C.真实准确原则 D.平衡报道原则 3.关于保持中立,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不做任何有偿新闻 B.对事实以个人口吻加以评论 C.报道中客观呈现各方观点 D.报道中避免歧视与偏见 4.以下哪个栏目是树立报纸公信力的必要手段?(C) A.致歉 B.勘误 C.更正 D.声明 5.保证新闻报道准确性的最重要方式是。(B) A.现场采访 B.核实事实 C.深入调查 D.多方求证

6.为什么引语的使用是记者保持客观的重要依据?(D) A.引语深化新闻主旨 B.引语增加趣味性 C.引语增加信息量 D.引语拉开与新闻当事人的距离,涵化立场 7.朱镕基总理神色凝重,严正地指出:“谁要是搞台湾独立,你就没 有好下场!”话语掷地有声,震撼人心。此处引语的使用有何优点?(A) A 鲜明地表明了说话人的立场和观点 B.概括地指出了具体事实 C.语言简洁 D.巧妙地过渡 8.“整整5 天,我一点都没有睡觉。24 小时备战,全面布控,就怕 慢一步就成了炮灰”,电话那头,国美人士情绪有些激动,“我现在 可以说的是,我们这几天产生了巨大的销售额,黄老板(黄光裕)会为此骄傲。”此处在使用引语时存在的问题是。(C) A.引语使用不够简洁 B.引语无消息源 C.引语的消息源不明确 D.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9.如何避免过度解读被采访对象的意思?(A) A.保留原始材料,编辑核实 B.全篇报道使用直接引语 C.直接引语不做丝毫修改 D.记者将自己的观点附加在引语中 10.使用间接引语的优点是什么?(A) A.语言更具概括性 B.更具现场感 C.更有趣味性 D.能体现受访者的鲜明立场和个性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新闻界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具有相当大的权利,曾被称为“无冕之王”。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戏谑之言,如“一怕官,二怕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等都道出了记者在社会地位上的特殊。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而同时记者也有相当大的责任。在社会上记者的很多言辞文章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受众的引导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说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记者如果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纯粹为了贪图扬名立万、谋取私利,那么这个社会将暗无天日。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潜规则之说。在记者行业也不乏这样的规则。现在社会上闹得比较热的就是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所谓有偿新闻,就是凡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包括金钱、礼品、招工招干、入学旅游、娱乐、餐饮等)并撰写出稿件或制作出节目公开发表或播出,不论其稿件或节目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均可视为有偿新闻行为。而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 但是无论是虚假新闻,还是有偿新闻,他们的出现都对社会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严重地损毁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导致传媒新闻职业道德的滑坡。在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中,社会上有很多的看法。

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一部分是虚假报道,一部分是真实报道,即新闻本身就极具有新闻价值,只是由于记者拿了“红包”使之变成了有偿新闻,这种有偿新闻并非虚假报道。 另一种人认为,有偿新闻中都是虚假报道。虽然极少数新闻具有新闻价值,但由于记者将“红包”拿在手中致使其“手下留情”,玷污了新闻的真实性。 在2005年的一次对从业两年以上的新闻工作者社会调查中,一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在对结果进行抽样分析发现:1.在采访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好处的记者占94.3%; 2.因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美化过新闻的记者占81.2%; 3.因为直接或间接获得了采访对象的好处而有意片面报道新闻的记者占73.6%; 4.对批评性新闻,因获取“红包”而不进行报道的记者占24.3%; 5.拒绝红包而进行批评报道的记者占19.5%。 从以上的数据和陈述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虽然收受“红包”的记者高达94.3%,但是其数额并不高(例如,繁峙矿难中记者受贿事件折合金额不过万余元),但为什么会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并在全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就需要反思新闻伦理,回归媒介社会本位角色。

陈霖《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自由及其限制)

第七章新闻自由及其限制 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新闻自由是指公民传收新闻、发表言论的自由。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与发展,反映了进步阶级与落后阶级进行斗争、争取权利的过程。新闻自由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地受到限制。 古典新闻自由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背景 新闻自由观念 社会责任理论与 社会责任理论的内涵 的历史 新闻自由观念的变化 社会责任理论的评价 新闻自由观念的新发展 我国早期办报实践中的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在中国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新闻控制 中国共产党关于言论与新闻自由的抗争 自由采访 自由传播 新闻自由的内涵 自由出版 正确看待 自由表达 新闻自由 从新闻自由的基本含义理解新闻自由 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新闻自由 设立自律机构,制定伦理准则 建立新闻评议会 读者代表(监督人)制度 西方新闻自律 协同自律 的内容 消息源保密 严禁受贿 新闻自律 社会主义新闻道德的准则 新闻失实 新闻自律在中国 无视职业道德准则 我国新闻职业 追求趣味低下的新闻“卖点” 道德的缺失 恶意传媒竞争 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 新闻传播方面的法规 政治力量对新闻传播 政策和制度控制 的制约和影响 新闻消息源控制 新闻他律 广告控制 经济力量对新闻传播 赞助控制 的制约和影响 投资控制 新闻自由及其限制

新闻传播事业本身通过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对新闻自由加以限制。新闻传播活动在其实际的运作中受到政府、政党、权力部门、经济势力以及社会舆论的制约。 一、新闻自由观念的历史 1.古典新闻自由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1)1644年,约翰·密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小册子,最早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抨击封建专制主义的书报检查制度。 当时英国严格的出版控制制度: ①1557年玛利女王下令设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②16世纪60年代,伊丽莎白女王设立枢机院和皇家出版法庭控制出版。 ③1586年,都铎王朝制定《星法院法令》。 (2)17世纪末,约翰?洛克阐发了自由主义哲学、分权学说和天赋权利观念,提供了对言论和新闻自由的合理性论证的基础。 (3)密尔顿之后,出版自由的精神实质得到了丰富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为基本原则的古典新闻自由观念。 ①“观点的公开市场”是指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这些意见是对是错,均不受外来的干涉和控制。 ②“自我修正过程”是指通过意见的公开表达与交换,正确的观点会在争论中不断丰富、不断修正,并最终战胜虚伪和错误而保存下来。 (4)19世纪以后,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步入成熟时期,关于新闻

浅析有偿新闻的伦理规范问题

刘晓U201117073 新闻1102班 浅析有偿新闻的伦理规范问题 摘要:在我国,有偿新闻问题非常严重,随便翻开报纸,有偿新闻随处可见。不仅我国,世界各国都有类 似的情况,有偿新闻已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本文旨在研究有偿新闻的伦理规范问题,并提出相 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有偿新闻、伦理规范、“新快报”事件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当代,媒体在公众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拥有强大的力 量和资源,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媒体的影响。但媒体也是一柄“双刃剑”,随着市场 经济的发展,媒体间的竞争加剧,许多涉及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逐渐浮现,其中之一就是我 们所说的有偿新闻问题。在伦理道德失范的情况下,传统的道德底线遭遇严重挑战。如何更 好地规范媒体行为,杜绝有偿新闻问题,也是新闻传媒领域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有偿新闻报道是我国新闻界的顽症,也是痼疾。20世界80年代,媒体开始启动“事业 单位、企业化运作”的市场化改革,有偿新闻在我国潜滋暗长,一直发展到今天,有愈演愈 烈之势。逐渐由个人行为演变为集体行为,长期存在着采编人员或新闻机构与被采访者圈钱 交易的某些行为,媒体与记者的形象被逐渐侵蚀,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 者”的说法。 世界各国都为禁止“有偿新闻”做出过明文规定,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中宣部 和政府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措施,对有偿新闻禁了又禁。1993年5月上旬,中共 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明确规定各媒介和记者个人均不得接受报道地区或单位的金钱(或实 物)奖励。199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在北京联 合召开全国新闻系统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国新闻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三 年之后,上述四家再次联合召开会议强调禁止有偿新闻。尽管如此,有偿新闻的现象仍得不 到有效遏制。 二.文献综述 “有偿新闻”这个词汇是产生在我国的特有词汇,以它为关键词在google学术搜索引擎 中进行搜索共有2630条结果,但没有出现一本专著,主要是相关论文与提及“有偿新闻”的其 他著作;通过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上搜索到的文献数量达386篇,时间范围自1989年至 2010年,其中2010年硕士论文1篇。可见我国新闻传播界对有偿新闻的研究始于1989年, 研究不少,但缺乏系统和深入。① 从文献内容来看,对有偿新闻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对“有偿新闻”概念范 畴的界定。不少文献认为“有偿新闻”与新闻媒体的商品属性是两种概念,不能等同起来, 新闻信息具备使用价值因而具有商品属性,而有偿新闻实质上是一种“贿买媒介行为”②第 二,探讨有偿新闻成因及对策。有的将有偿新闻的成因归结为经济原因,认为是我国从计划

第九章 有偿新闻研究

第九章有偿新闻研究 教学目的 了解有偿新闻的分类,掌握有偿新闻的本质与责任承担和豁免。 时间安排:两课时。 教学重点:有偿新闻的本质与责任承担和豁免。 教学过程 有偿新闻是新闻伦理学和新闻法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量直接或变相的有偿新闻不时出现在报纸、广播、电视中,严重损坏了主流媒体代表社会良知、追求客观公正的诚信形象,既是一种饮鸩止渴的短见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还经常构成对广大受众的相关社会组织或个人权益的侵害。由于新闻立法的相对滞后,目前我们比较多的还只是采用道德劝诫和行政处罚来遏制这一现象。现在我们亟需要做的是为相关法规的建立提供确有价值的理论思考。 一、有偿新闻的分类 新闻记者、编辑或媒体因接受钱物及其他利益而以新闻形式发布的信息,称之为有偿新闻。当然,有偿新闻作为一个概念,也可以指代这类行为和现象。有偿新闻的现实形态五花八门,在剖析其本质特征之前,有必要对林林总总的有偿新闻现象作一番分类检视。 有偿新闻按“有偿”形态可分为六类:1.接受劳务费等红包、有价证券、礼品,获取各类消费、好处,如餐饮、旅游、入学、住房和为亲友解决工作问题等,这是最为典型的有偿新闻行为。虽然兑现“有偿”,可能会采取延时拖后或提前进行感情投资等变异方式。2.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3.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好处等。4.媒体给采编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从而使有偿新闻堂而皇之地成为经营创收手段,如有偿组版、联办节目。5.不同媒体、新闻单位(包括记者编辑)之间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背景而互相交换新闻。6.某些中介、公关公司以盈利为目的,非法运作(实为经营)新闻。 按信息性质可分为具备新闻价值、不具备新闻价值和人为杜撰炒作的虚假新闻三类。第二类中又包括以下两种信息:1.非赢利目的的一般性宣传信息;2.可能为客户带来市场利益的广告信息。这种分类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看清楚了,在新闻的外包装之下,实际上有许多非新闻的东西和商业目的,从中偷梁换柱。

对比西方新闻道德准则与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对比美国新闻道德准则与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相同点 1、中西新闻道德准则都强调新闻要服务最广大的公众,要符合受众的利益,尊重受众的知情权,将受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个人名誉及人格、隐私权。 2、中西方都强调新闻真实性的至关重要地位强调新闻工作者的第一责任是报道正确的事实,报道新闻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禁止虚构或制造新闻。刊播新闻报道要署作者的真名,刊播了失实报道要勇于承担责任,及时更正致歉,消除不良影响。 3、新闻报道要维护国防安全,保守国家秘密。 4、新闻报道不应存在偏见,不能用舆论影响法院判决,维护司法尊严,依法做 好案件报道,不干预依法进行的司法审判活动,在法庭判决前不做定性、定罪的报道 和评论。 5、强调新闻工作者的个人职业操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自身素质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见闻和经验,不受外部利益影响,在行使表达自 由的权利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肩负的责任,不得有害公共利益。 6、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7、以正当手段采集信息,注明信息来源和做好保密工作。 不同点 1、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报道坚持将党 的主张和人民的心声相结合,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坚持正面宣传为 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而 西方新闻道德准则则认为新闻事业为神圣的职业,新闻记者只需写出心目中认为真实 的事物,对于任何方面都不得接受委托与义务,强调新闻绝对自由。 2、中国新闻道德准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不断巩固和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而西方报道的内容则较为宽泛,其中还特别强调了对犯罪事实的报道要谨慎而不能存在偏见。 3、在中国新闻作为一项社会事业,不应掺杂广告等商业因素,应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行为,而西方新闻界则具有商业性质,带有一定的宣传色彩。 4、中国的新闻界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而西方新闻界则认为,只有同业的管辖是至高无上的权力。

有偿新闻的实质

有偿新闻的实质 近代以来,有不少有识之士指出:“新闻媒体是人民的耳目喉舌”。的确,当下,新闻媒体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利益结构调整,价值观念嬗变,各种各样的诱惑格外令人眩目。记者被称为“社会活动家”,整日在生活的海洋里游弋,他们是社会群体的一分子,且是最敏感、最易受到影响的一分子。新闻是时代的镜子,是社会的写真,新闻反映着社会,社会同时也塑造着记者。 任何的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新闻界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遇到一些新问题,其中“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是令人关注的重点。在中央去年采取措施之后,这种状况有所好转,但离杜绝“有偿新闻”还有很大距离。为此,有必要对“有偿新闻”的各个方面作点考察。以找出其表现形式,挖掘其产生根源。提出解决对策,以利于坚决刹住“有偿新闻”的歪风,维护新闻界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更好地完成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在新闻媒体给大家带来各种利益的同时,也为一些不正规的手段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有偿新闻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新闻媒体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关键在于我们该采取何种手段来制止他的继续发展在采取措施之前我们必须懂得有偿新闻的实质,那么有偿新闻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是为下文。 何为有偿新闻,从其字面意思理解就是需要报酬的新闻。当代媒体种类繁多牞其中传统媒介报纸的分量是越来越厚,内容却是越来越轻,而且出现了许多读者容易糊涂的版面,比如“形象展示”“地方新闻”“专版介绍”之类的栏目,打着写人物、写产品、写风光、写县、市、乡、村的名义,实质上都是以金钱换版面刊登出来的,这就是俗称的“有偿新闻”。从进行有偿报道本身看来,这是缺乏诚信原则的一种体现。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这类缺乏诚信原则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普遍。如果把新闻行业作为一个经济部门,我们就可以把有偿新闻看作这个经济部门的假冒伪劣产品。照这样说就是一种不正常额社会现象。既然有偿,何以成为人民的耳目喉舌?自然不能。 有偿新闻的实质具体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新闻媒体方面来说,有偿新闻实质就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权利和金钱进行了非法交易,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借领域的反映,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他的存在和蔓延,是新闻行业的耻辱。虚假新闻的大量出现就是一个例子,随着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发展,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虚假新闻在社会上也不断流传,给人民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如2010年6月1日,北京多家媒体报道的《“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新闻报道说中国黄金旗舰店昨天再现单笔购买56公斤投资金条的大单,而这笔大单的资金就“来源”于炒蒜。“炒蒜高手”说,高回报伴随的是高风险,所以还是想通过黄金来平衡资产配置、分散风险,“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更保险”。高报道一出就引来一片哗然,后来经核实,虽然各报记者署名各不相同,其实原作者只有一个——中国黄金集团营销有限公司某工作人员,正是此人编撰了该报道的原稿,并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给了北京各报。而记者们未经核实,于6月1日起先后刊发了该报道,报道没有任何事实基础,完全是凭空编造出来的”;“有关媒体记者没有经过采访核实,仅凭有关人员编撰的材料,就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发布消息,见诸报端,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一个报社的影响也是致命的。有些记者为某个单位发一个新闻,这个单位付给记者或者报社一笔费用,换句话说,这个新闻是英钱换来的,对新闻单位来说,他们靠出卖版面获得了额外的报酬,对被刊登的单位来说,他们节省了大量的广告费用,因为十一新闻刊登的,还提高了宣传的可信度,这样做对双方都有好处,所以,我认为,有偿新闻的本质就是圈钱交易,是传播权与企业钱之间的非法交易,他把法律赋予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或者小集团的私有商品非法出来了,严重的损害了受众、国家、甚至媒体自身的利益。 其次,从社会这一层面来说,有偿新闻的实质就是钱权交易以及新闻腐败,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举办的第二期新闻媒体总编辑和台长培训班上强调指出,新闻队伍是宣传思想战线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但新闻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偿新闻”屡禁不止,虚假报道时有发生,低俗之风滋长蔓延,不良广告问题突出。“有偿新闻”的实质是以权谋私,是新闻界的一种腐败现象;虚假报道直接损害新闻取信于民,损害新闻工作的公信力;媒体的低俗之风污染社会风气,与新闻媒体担负的传承文明、宣传群众的职能格格不入;各种不良广告误导受众、污染视听,已成社会公害。某些地方和单位领导为了让媒体宣传自己还钱买版面、买时间、比比皆是。就如原山东省泰安市市委

浅论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浅论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广播电视节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记者也成为热门的职业,然而,就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快速,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随着新闻工作人员的增多,节目的竞争更加的激烈。于是,一些新闻记者投机取巧,见利忘义,出现了“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的现象。那么,如何杜绝这些虚假新闻和有偿新闻的现象呢?我觉得应从以下三个 方面入手。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素质提高 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是正义的化身,在危险面前,在形式抉择时期,在社会前进的道路上,新闻记者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对新闻记者队伍自身进行整顿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路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速地获取新闻,招收了大量新人扩充到记者队伍中来,其中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新闻媒体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有时甚至是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的储备,当然就更谈不上具有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记者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了,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记者队伍职业道德水平整体下滑。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人员是没有编制的招聘工,他们大多数人在现行的管理机制下承担大量

工作任务,其收入与发稿数量直接挂钩,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多出稿、出重大新闻、独家报道,为了追求最大化的“轰动性”、“可读性”,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从而违背了最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针对这种普遍现象,我认为我们新闻部门在用人方面应该谨慎,尽量选择新闻院校或者与之相关的部门人员进行使用,其次,我认为还应对这些人和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进行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新闻专业素养的教育,从当前的实际来看,搞好新闻报道及防止假新闻的主要保证还是要有品格端正、具有良知、新闻素质高的新闻工作队伍。新闻记者要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以忠诚于党,取信于民。提高记者的道德修养,关键在于提高记者的作风。选择了记者这一职业,就要无愧于记者的光荣称号。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牢记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多出作品,多出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所以说,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及其新闻专业素养的教育乃是杜绝假新闻 的关键。 二、建立新闻界的新闻批评体系预防假新闻事件的发生 最近几年,全国的媒体数量大量增加,同志竞争、同城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受众,扩大发行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不想抢首发新闻、抢独家新闻、抢可读性强的新闻,这给虚假新闻

浅析中国新闻业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及问题的解决

浅析中国新闻业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及问题的解决 摘要:中国新闻事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越来越成熟。但随着新闻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新闻的伦理问题日益重视。那么,中国新闻业现状到底是存在那些问题呢?真的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糟吗?中国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的?我们应该 采取些什么措施?本文试图对以上问题作一略浅析。 关键词:寻租新闻职业道德 一中国新闻业存在那些职业问题 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如教师要遵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医生要遵守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等等。这里所说的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在广大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是新闻出现之后,新闻从业人员在长期的新闻劳动实践中逐渐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新闻寻租化 公众对传媒界的种种批评绝非空穴来风。近年来,传媒界丑闻不断。为了揭露精神病院的问题,有的记者乔装成精神病人;为了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有的记者故意设圈套诱导人做坏事,然后加以报道。无中生有,编造事实,例如《鄂东晚报》出于创收的冲动,寻求经济利润最大化,报社内部达成以曝光当事方丑闻的方式强拉广告的默契,上下…通力配合?,形成了一条报社领导——记者——受要挟单位的…媒体腐败食物链?,这是典型的拿新闻监督寻租当饭吃。,《鄂东晚报》反映了新闻业自律缺失,教训深刻,值得反思。有些新闻记者利用自己手中的话语权、舆论监督权,以写批评稿、挖陷阱等手段要挟或交换,谋取个人或集体的经济利益,违反传媒职业道德规范甚至触犯国法。新闻业者均有舆论监督的“权力”错觉,进而有了利用舆论监督的“经济”寻租行为。来违背舆论监督是服务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一种形式。 其实《鄂东晚报》所反映的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决不是偶然的。北京一家公关公司负责人披露,“封口费”的数额通常较大,几万元甚至十几。《中华工商时报》总编辑黄文夫指出,收受企业用于堵媒体之口的钱,已经成为少数财经媒体的一笔特殊收入。现在有些新闻工作者左手持批评稿,右手持表扬稿,去要挟被采访者给赞助,不给钱就立刻刊发批评稿,给钱就刊发表扬稿。这是滥用新闻舆论监督权的重要表现,也是新闻寻租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不仅严重影响新 闻单位和记者的形象,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二)新闻领导化 中国的新闻传播一直是党和政府忠实的宣传工具,定位高,形式严肃,如积成流弊则会有亲和性弱的缺点。早中国新闻报道中人们常常有“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没有领导的新闻不算新闻,没有名人的新闻不算新闻。在中国现在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上到中央台下到县台的新闻中,都是有领导报道并且在新闻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还可以发现在于新闻报道中的职务官阶就是一个极度不合理的怪胎。中国新闻从新闻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一次向受众本位方向的转移,应该从领导本位新闻中转移到新闻平民化,主要集中在对民生新闻、公共新闻和媒介娱乐化等问题的上新闻报道。新闻是把各种各样人的行为图象给人们作为镜子,应将其广泛

初探“有偿新闻”表现形式及危害

初探“有偿新闻”表现形式及危害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新闻界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虚假新闻”、“不良广告”、“低俗之风”和“有偿新闻”盛行,这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新闻界自身地广泛关注。其中“有偿新闻”的蔓延最为广泛,影响也最为恶劣。 【关键词】“有偿新闻”;表现形式;动因与条件;根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新闻界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虚假新闻”、“不良广告”、“低俗之风”和“有偿新闻”盛行,这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新闻界自身地广泛关注。其中“有偿新闻”的蔓延最为广泛,影响也最为恶劣。“有偿新闻”是任何健康社会都应加以杜绝的丑恶现象。它在我国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滥用“市场导向”,混淆报纸与“新闻”的界限,社会不正之风及管理制度的混乱等等。对此的治理也应是全面的、综合的。 一、有偿新闻表现形式 有偿新闻是指一些企业、单位或者是个人为了给自己做宣传而想方设法在一些电视、网络媒体上上镜头;报纸、杂志上面占版面,看似是新闻报道,实际上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自己做广告,用来提高自己企业或单位的知名度,因而给予媒体从业人员以物质报酬的一种违法行为。概括的来说“有偿新闻”就是一种“权”与“钱”的交易,是一种腐败行为。 2003年9月15日,中国最大的官方新闻通讯社——新华社披露了在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发生的特大金矿爆炸事故中,前去采访的新华社山西分社、《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等媒体的11名记者收取涉案非法矿主现金、金元宝等财物的严重经济违纪行为。 实际上,“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主体不仅有新闻机构还包括新闻记者和其他新闻从业人员,不但依照版面、播出时间和录制费用收费,还有其他表现和手法。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接受和索要钱物。这也就是常说的“红包新闻”,你给红包我发新闻,不给红包不发新闻;红包多报道多,红包少报道少。新闻报道不是依据事件本身的“新闻点”,而取决了是否出钱和出钱多少。 2、利用兼职名义获取报酬。记者兼职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顾问、策划顾问等,帮助企事业“制造新闻事件”并负责报道宣传,从中领取“工资”。 3、利用新闻拉赞助、广告,增发行量。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不分。以新闻开路、打基础,以赞助、广告和发行量为目的,新闻报道沦为经营获利的工具。

有偿新闻规定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 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宣发[1997]2号 1997年1月1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广播电视厅(局)、新闻出版局、记协、中央各主要新闻单位: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严格禁止有偿新闻、买卖书号、无理索取高额报酬。"为贯彻落实《决议》精神,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维护新闻工作的信誉和新闻队伍的良好形象,树立敬业奉献、清正廉洁的行业新风,根据中宣部、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有关规定,结合新的形势,重申并制定如下规定: 一、新闻单位采集、编辑、发表新闻,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索要钱物,不得接受采访报道对象以任何名义提供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 二、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向采访报道对象借用、试用车辆、住房、家用电器、通讯工具等物品。 三、新闻工作者参加新闻发布会和企业开业、产品上市以及其他庆典活动,不得索取和接受各种形式的礼金。 四、新闻单位在职记者、编辑不得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兼职以获取报酬;未经本单位领导批准,不得受聘担任其他新闻单位的兼职记者、特约记者或特约撰稿人。 五、新闻工作者个人不得擅自组团进行采访报道活动。 六、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活动中不得提出工作以外个人生活方面的特殊要求,严禁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 七、新闻工作者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要求他人为自己办私事,严禁采取"公开曝光"、"编发内参"等方式要挟他人以达到个人目的。 八、新闻报道与广告必须严格区别,新闻报道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为企业或产品做广告。凡收取费用的专版、专刊、专页、专栏、节目等,均属广告,必须有广告标识,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 九、新闻报道与赞助必须严格区分,不得利用采访和发表新闻报道拉赞助。新闻单位必须把各种形式的赞助费,或因举办"征文"、"竞赛"、"专题节目"等得到的"协办经费",纳入本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合理使用,定期审计。在得到赞助或协办的栏目、节目中,只可刊播赞助或协办单位的名称,不得以文字、语言、图象等形式宣传赞助或协办单位的形象和产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