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十三陵概况及神道中文导游词范文

明十三陵概况及神道中文导游词范文

明十三陵概况及神道中文导游词范文

明十三陵概况及神道中文导游词范文

强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积极自学和参加企业举办的各种培训,不断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二是以“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工作态度,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遇事勤动脑、勤动手,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不推委,不拖延;三是在廉洁自律上严格要求,起好表率作用,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清楚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公平、公正的待人处世。

在挥手昨天的时刻,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对过去取得的成绩,将不骄不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对过去的不足,将不懈的努力争取做到更好,我们将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的努力。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导游考试法语导游词:Pékin-LestombeauxdesMing明十三陵

Construit au moment de l’histoire prospère des jardins chinois, le Palais d’Eté demeure un grand jardin impérial bien préservé qui possède une énorme valeur culturelle. Sous la dynastie des Qing, il servait à l’empereur et à ses concubines de lieux d’habitation et de loisir. Il fut aussi un endroit où l’empereur s’occupait des affaires d’Etat. La construction du Palais d’Eté commença en 1750. Il fut détruit en 1860 par les troupes franco-anglaises et reconstruit en 1888. En 1900, l’armée coalisée des huit puissances envahit Beijing et le Palais d’Eté souffrit encore une fois de graves déprédations. C’est en 1903 qu’il fut restauré. La pagode du Parfum du Bouddha, la Longue Galerie couverte, le Bateau en marbre, la rue Suzhoujie, le jardin de L’Harmonie, tous sont des chefs-d’oeuvre de l’art architectural. Les construtions et les paysages du Palais d’Eté concrétisent les caractéristiques traditionnelles de l’art des jardins. A la beauté naturelle se mêle la beautéartificielle : le Palais d’Eté devient un immense rouleau de peinture de paysage. Le Palais d’Eté couvre une superficie de 290 ha dont les lacs occupent les trois quarts . Sur le lac Kunming, près du pont à dix-sept arches, les bâteaux construits à l’exemple des navires impériaux d’antant sont réservés aux touristes pour qu’ils puissent faire une promenade sur le lac Kunming. Dans le Palais d’Eté le restaurant Tingliguan est connu pour sa cuisine de Cour et son ambiance de culture impériale. https://www.doczj.com/doc/7710401462.html, Sur la digue ouest, on peut pêcher à la ligne pour se distraire. Il y a aussi des magasins de souvenirs et d’objets d’artisanat. La lamaserie Yonghe

清东陵英文导游词

清东陵英文导游词 【篇一:清东陵导游词中英文】 裕陵 裕陵是清入关后第四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陵寝, 位于孝陵以西的胜水峪,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乾隆十七年告竣,耗银200多万两。 裕陵明堂开阔,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气势非凡,自南向北依次为 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一孔桥、下马牌、井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三路三孔桥及东西平桥、东西班房、隆恩殿、 三路一孔桥、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 宝顶和地宫,其规制既承袭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创新。 一、石像生设置8对,比其祖父康熙帝的景陵多了麒麟、骆驼、狻 猊各一对,虽数量少于孝陵,但种类却与孝陵一样。 二、裕陵大殿东暖阁辟为佛楼,供奉各式佛像及大量珍宝。以后帝 陵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三、陵寝门前的玉带河上建有三座规制相同的一孔拱桥,龙凤柱头 栏杆,桥两端以靠山龙戗住望柱。这三座拱桥造刑优美,雕工精细,在清陵中仅此一例。 四、地宫内布满了精美的佛教题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 菩萨、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狮子、八宝、法器、佛花以 及三万多字的藏文、梵文经咒,雕法娴熟精湛,线条流畅细腻,造 型生动传神,布局严谨有序,堪称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 宝库。裕陵的这些特征既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笃信佛教个人意志 的体现,也是处于鼎盛时期的清王朝综合国力的反映。 裕陵地宫内葬乾隆皇帝、孝贤、孝仪两位皇后,慧贤、哲悯、淑嘉 三位皇贵妃,共计六人。 yuling: yuling fourth of emperor 高宗爱新觉罗 ? 弘历 after qing emperor qianlong mausoleum, located west of the xiaoling wins shuiyu, was built in the qianlong years (1743), qianlong seventeenyears see completed, the consumption of more than 170 million ounces of silver. yuling mingtang open, the building chonghong, workers concentrate the united states, imposing extraordinary holiness magic beiting, five-hole bridge, stone figures, archway door order from south to north, a hole in the bridge, dismount brand

十三陵定陵导游词文档4篇

十三陵定陵导游词文档4篇Guide words of the Ming Tombs 编订:JinTai College

十三陵定陵导游词文档4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北京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十三陵定陵导游词文档 2、篇章2:十三陵定陵导游词文档 3、篇章3:十三陵定陵导游词文档 4、篇章4:十三陵的导游词文档 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定陵是以明十三陵中所营建的第十座陵墓而建的遗址博物馆。下面是小泰为大家分享的十三陵定陵导游词,仅供参考! 篇章1:十三陵定陵导游词文档 明十三陵定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天寿山南麓,定陵是以明十三陵中所营建的第十座陵墓而建的遗址博物馆。明十

三陵是明朝自迁都北京后,定陵十三位故去皇帝的埋葬之处。十三座陵寝构成的皇陵建筑群均依山为陵,规模宏大、气势磅薄。明十三陵从明朝永乐七年(1420xx年)营建长陵始建, 到清朝顺治初年营建思陵时止,筑陵时间长达二百余年。各陵名称以营建的顺序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 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皇后的陵墓。建于1584 到1590年,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明楼檐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明楼内石碑上刻有“大明”和“神宗显皇帝之陵”。明楼的正后部是陵墓的主体——地宫。 定陵地宫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地宫共 出土各类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国宝:金冠、凤冠、夜 明珠和明三彩。 定陵的地宫全部用石砌成,多为青石,面积为1195平方米。内无梁架,为石拱券,相当高大。地宫中有7座4吨重的汉白玉石门,设计巧妙,开闭灵活。地宫中又分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筑完全一样。中殿原状陈列着祭器,那里三个汉白玉石座,座前各有一套黄色琉璃五供和一个青花大瓷缸,

明孝陵英文导游词

明孝陵英文导游词 XiaolingTomboftheMingDynasty明孝陵景点概况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明孝陵明孝陵坐落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之阳独龙阜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完工于永乐十一年孝陵之名,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另一说是因为皇后马氏死后谥号“孝慈”,故称孝陵到清代才称“明孝陵”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定都南京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金门、碑亭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大金门又称大红门,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拱,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原是重檐歇山顶,通体红色上覆黄色琉璃瓦,可惜毁于战火经过大金门,我们所见的便是碑亭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重檐歇山顶,亭顶毁于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战争中,仅存四壁,因其四四方方,犹如一个古城堡,所以俗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

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03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明孝陵导游词(2011-10-1918:26:06)转载▼

八达岭长城十三陵导游词

八达岭长城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的汽车正行驶在八达岭高速公路上,马上就要参观的八达岭景区。前面的那座山就是军都山,八达岭长城就盘踞在这座山上。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开始修建长城了,那个时候诸侯争霸,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边界上纷纷修筑了长城,叫做互防长城。 而我国曾经出现了三个修筑长城的高峰,分别是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为了加强统治,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将蒙恬30万军队和很多劳力将原来北方的燕、赵、秦长城连了起来,并加以扩充,历时9年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长城,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万里长城。到了汉朝,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防御,“不叫胡马度阴山”,修筑了一条近两万里的长城,同时这也保护了新开发的丝绸之路,汉长城是秦长城的一道前沿阵地和防线,它西起新疆,东到辽东,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而明长城则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术之精是独一无二的。当年朱元璋在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采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当时元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是还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军事实力,加上逐渐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断侵扰,所以开始修筑长城。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达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东起辽宁丹东鸭绿江边的虎山,西到甘肃嘉峪关的明长城全长6350公里。明长城具备三个特点,筑构完备,管理完善,布局严密。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长城的一部分。而长城在我国古代最原始的目的虽然是防御,但是它同时还起到了其他的作用。第一就是军事作用,第二则是经济作用,它不仅促进了屯田的开发和北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乐业,第三是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此外,它还保护了通讯和促进了对外开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古代,不仅仅只有这三次修筑长城的经历,据统计,在上下两千年里,先后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都修建过长城,有人做过粗略的计算,如果将长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墙,绕地球10圈儿多都有富裕。著名的民间传说:烽火戏诸侯和孟姜女哭长城也是发生在万里长城上的。如今,长城在经过几次修整之后,基本恢复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它还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防御性城墙!遍布了我国16个地区,全长达到了10。8万里。 刚才我们所经过的路,就位于关沟中。关沟是燕山山脉和军都山山脉的交会处,南起昌平区南口镇,西北到延庆县八达岭长城的城关,全长40里。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高原的咽喉要道。明代在这里布置了四道防线,分别是南口关,居庸关,上关,八达岭。在关沟中的叠翠山上,曾有金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叠翠,可惜现在景观已经不复存在了。 刚才我们所看到的那条铁路就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由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因为八达岭地区地势复杂,技术难点很多,所以詹天佑所设计的人字型铁路,成功解决了火车不能直接爬坡和转弯的难题,而打通长达1091米的隧道也令中外人士叹服。现在在青龙桥火车站树立的铜像就是詹天佑的,还有纪念碑。 关沟因为居庸关而著名,我们可以看到前面宏伟的建筑就是居庸关,它的名字起源于秦朝,以秦始皇迁徙“庸徒”在这里居住所以得名。在关内,有一个著名的汉白玉石台,就是云台。它是元代的一坐过街塔,上边原来有三座藏式佛塔,在后来的地震中毁坏了。明代又在原处]建立了泰安寺,而在康熙年间又被毁了,只留下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柱础和望柱。云台的面积有310平方米台下的券门上刻有狮、象、四不象、金翅鸟等浮雕,分别代表了佛教密宗五方五佛的座骑,还有天龙八部护法天神的浮雕。内壁上还有四大天王浮雕和神兽图案,券顶上还布满了曼陀罗的图样,花中刻有佛像,共2215尊。还有六种文字镌刻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这些都是元代的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的杰出代表,因为这里四通八达,故成为八达岭。可能大家会问,为什么要讲长城修筑在这里?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八达岭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仅守卫着明皇陵,而且也

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

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 宏伟壮观的明十三陵教案 一、教学目标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十三陵的兴建十三陵的陵址在北京昌平天寿,长陵的始建与十三陵的形成。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图片了解明十三陵。在北京地图上寻找明十三陵陵址。看本明十三陵两幅照片,了解十三陵的艺术美。培养对祖国河的热爱。 明十三陵的布局“神路”勾通各陵,长陵正门大宫门,“前朝后寝”制,“明陵落照”之人美与自然美。再次了解中国皇陵建筑的特殊理念。从明十三陵布局、具体各陵盛衰情况分析明朝历史兴衰。参看本上【资料回放】,了解各帝陵名,绘制明十三陵所反映明朝兴衰示意图。培养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上层建筑、化艺术是经济和政治基础的反映。 明朝兴衰史的缩影长陵、永陵、定陵和思陵各代表明朝兴盛、中衰和覆亡的历史。体会化艺术上层建筑是政治经济基础的反映。 规模宏伟的长陵长陵──十三陵的主陵。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巨丽的明

代皇陵。祾恩殿的极高历史和美学价值。仅存的最大楠木殿。长陵地宫和宝顶。了解明成祖朱棣长陵是明十三陵实际的主陵。通过明十三陵两个具体实例分析长陵和定陵建筑的历史社会背景和不同特色。制图表对比长陵和定陵的各自特色和历史背景。培养阶级分析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能力。 奢华豪贵的定陵定陵的奢华,“十室九空”,耗银八百万两。定陵用料豪贵,色彩鲜丽,富有美学观赏价值。培养阶级分析观点,了解地主阶级皇室豪华是建立在剥削广大农民基础上的。 定陵地下宫殿的面世196年定陵地宫的考古挖掘。地宫的豪华,御座之精美,无不显示我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水平。地宫出土物达三千余,以金冠、凤冠最为知名。了解定陵地宫宝物的价值。从阅读了解物考古的基本知识。列举定陵出土珍贵物名称。培养对祖国化的无比热爱之情。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明十三陵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定陵出土物的历史价值难点本头绪复杂内容多,在两时需精练选择重点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共有六个目,教学为2时。建议将前三目讲一时,后三目合讲一时。这样分讲应该比较合理,前一时重点讲述明十三陵建筑群的整体,后一时分讲长陵和定陵。本内容比前复杂,陵墓建筑有十三个陵,既有整体又有个体;还从陵寝建筑涉及回顾明王朝的盛衰,最后还有定陵地宫的重大考古发掘;而这三方面,又各个不能忽视,都是重要历史内容,不可分割。另外,前一明孝陵所涉及过的明清陵寝建筑特色,如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的设计理念,人美与自然美的浑然一体,

精选5篇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_489

精选5篇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xx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5篇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精选5篇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一)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

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

《北京导游》教学大纲

《北京旅游》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北京导游》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北京旅游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极强的独立学科。 北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又极具现代魅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今年的建都史,使北京平添了独特的旅游文化内涵。改革开放后奠定的物质基础,使北京旅游业已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更是为北京带来了发展旅游业的巨大历史性机遇。 旅游的本质内容,其实就是体验文化差异。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了解的、吸收的、享受的无一不是民族的、地区的、特定的某种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旅游组织者、旅游过程中的服务者,事实上就是文化的传播者。传播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感染、陶冶旅游者,让旅游者在享受优美的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境界得到升华,品味得到提高,是旅游业的组织者和服务者的职责。 在现代社会中,旅游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旅游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具有鲜明开放性、国际性和文化特性的产业。其中,作为中介服务性职的旅行社行业,就其在旅游产业内部所起到的作用而言,一向被视为居于产业龙头地位。因而,以提供导游服务为企业主要经营形式的旅行社,在大力发展的旅游产业之中,举足轻重。 高品位的旅游,需要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更需要高素质的导游。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导游员队伍,对于发展北京旅游业是不可或缺的。《北京导游》是一门系统性地介绍北京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古都风貌、传统习俗、风貌特产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从事导游工作所需的资源、文化和历史知识,认识提高导游素质的重要性,培养和提高应用北京旅游文化知识进行实地导游的能力,为学生掌握导游技巧,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导游资格考试打下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北京导游》是一门建立在旅游学、地理学、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等基础之上的独立的应用科学。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北京导游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紧密联系实际,掌握北京历史文化概况,学会运用理论知识介绍北京各主要旅游景点的基本概况,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到实地导游实践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提高旅游企业的素质服务,为北京乃至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北京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古都风貌、文化与习俗等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 2、增加实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实际景点的剖析。同时安排

明祖陵英文导游词(中英对照翻译)

明祖陵Ming Zu Tomb 各位游客: 我们面前的明祖陵,又称“明代第一险”,是全国唯一的水下皇陵,陵区现有总面积约73万平方米。 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统治、登上皇帝宝座后,为高祖朱百六(玄皇帝)、曾祖朱四九(恒皇帝)和祖父朱初一(裕皇帝)兴建的衣冠家,也是裕皇帝朱初-的实际殁葬地,原名“杨家墩”。Dear visitors: The Ming Zu Mausoleum in front of us, also known as the "Ming Dynasty No. 1 Danger", is the only underwater imperial tomb in the country. The total area of the tomb is about 730,000 square meters. Ming Zu Mausoleum was built by the great ancestor Zhu Bailiu (Xuan Emperor), great ancestor Zhu Sijiu (Heng Emperor), and grandfather Zhu Chuyi (Emperor Yu) after Ming Taizu Zhu Yuanzhang overthrew the rule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ascended the throne of the emperor. It was also the actual burial place of Emperor Yu Zhu Chu-, formerly known as "Yangjiadun". 明祖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共历时28年之久。陵区原有城墙3道,金水桥3座,殿、亭、楼、阁、署房、官私宅第数千间,占地面积上万亩,可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夏秋,黄淮并涨,明祖陵与位于南侧约13里的泗州城同时被淹没在洪泽湖底。1962 年冬至1963年春,由于气候干旱,加上当时正值枯水季节,江苏省文物普查工作队在洪泽湖西岸寻访古徐国遗迹时,发现长长的一列石刻群,这群具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范文

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范文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天寿山南麓,距京城约50公里,总面积120多平方公里,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 各位亲爱的朋友,我是旅行社导游小王,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大家!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十三陵,它是著名的一个皇帝陵墓群,里面涉及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所以请大家仔细聆听导游词介绍。 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区内葬的是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及诸多嫔妃、太子和公主等。好了,说到这里可能大家有疑问了,明朝总共十六位皇帝呀,为什么是十三陵呢?请听导游词讲解。是这样的,明朝开国时定都南京,所以皇帝朱元璋葬在南京,而他的孙子朱允炆被朱棣夺去皇位之后,不知所踪,也无法建陵。还有后来的景泰皇帝,他与兄弟争夺皇位,最后被降级为王,失去了资格。所以今天的十三陵里面埋葬的只有十三位皇帝。大家了解了吗? 各位现在往这边看这是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物石牌坊,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现在往前看,这是十三陵的正门大宫门,皇帝每次祭陵就要在大宫门前下马进入。 好了,我们面前的就是长陵了。长陵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陵墓,也

是最大、年代最久的陵墓。接着看到的是定陵,我们进定陵地宫看一看。这地宫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大殿。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地宫的精华部分了,这些全部都是皇帝生前的用品,珍贵奢侈,大家都叹为观止了吧! 接下来大家自由活动,下午5点前集合回去。有谁还想更仔细看看导游词的吗?好了,感谢大家,祝大家有愉快的一天! 北京明十三陵的导游词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

明十三陵导游词文档4篇

明十三陵导游词文档4篇Guide words of Ming Tombs 编订:JinTai College

明十三陵导游词文档4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 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 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北京的特点展 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明十三陵导游词文档 2、篇章2:明十三陵导游词文档 3、篇章3:明十三陵导游词文档 4、篇章4:北京明十三陵导游词文档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因明代迁都北京后有 十三位皇帝埋葬于此,故称十三陵。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下面是小泰为大家整理的明十三陵导游词,欢迎参考! 篇章1:明十三陵导游词文档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 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 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 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十三位皇帝陵墓分别为: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篇章2:明十三陵导游词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总称,位于北京西北郊,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皇陵建筑群之一。陵 区群山环抱,陵前有河水蜿蜒,山清水秀风景殊胜。来此可以参观建筑、风景,也能了解古代皇帝的丧葬规格。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

北京十三陵导游词 中国·北京·昌平·发布: 录入:2006-8-7人气:1888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

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关于北京十三陵导游词(最新篇)

关于北京十三陵导游词 关于北京十三陵导游词 今天上午我们游览位于北京昌平区的十三陵景区,大约需要50分钟的车程,利用这段时间给大家讲一讲十三陵的历史背景以及一些简要情况。 明永乐五年,皇后徐氏去世,朱棣派礼部尚书、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准备修建陵寝。直到明永乐七年他们来到昌平才惊喜地发现这块雄浑的龙脉从太行山-燕山山脉而来,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北方处于四象玄武方位的是高大的天寿山,东为一条形如奔越腾挪的龙山称蟒山,西为状似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称虎峪。在三山围成的小平原内还有金水河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拉开了在天寿山脚下修建明皇陵寝的工程。现在这里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今天我们参观长陵和已被发掘定陵的地宫。 请司机把车开慢点,大家透过车窗往外看到一个石牌坊,这是陵区的标志。这个牌坊5间6柱11楼,全部用汉白玉雕砌,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 好!目的地到了,请大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下车集合。 这座门叫大红门是陵墓区的正门,穿过正门我们脚下的这条道路就是十三陵的神道,这条神道随地形回转起伏,这是依据风水理论中有生旺而弯环则吉,衰死硬直则凶的说法,它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最长的神道,全长有 7.3千米。

往前看有一个碑亭,这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圣德碑上为盘龙碑首,下为龟趺驮碑,通高 7.91米,刻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正面是长子朱高炽为其父撰写的4000多字颂德碑文,背面是在乾隆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后又在碑之左侧刻御制诗一首,右侧刻清嘉庆御制文一篇,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在800米的神道上排列着石兽12对、石人6对,叫做石像生。树立这些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 这是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宏伟建筑就是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陵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在执政的22年中,勤于政务、不喜奢华,作了许多益事,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派郑和六下西洋,中国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中有四处是朱棣开创基业的。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建筑有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陵墓共有三进院,最具欣赏价值和文物价值的是位于二进院落中的陵恩殿,是十三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祾恩殿,祾恩 的意思,是仿照紫禁城的太和殿的规制建成的,它面阔九 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殿内有60根巨大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用途是供奉帝后神位和举行谒陵祭祀活动的场所。 从殿后门出来就到达了第三进院落,长陵标志性的建筑明楼,明楼内竖有石碑一块,上书:

题签十三、明十三陵概况及神道.jsp

题签十三、明十三陵概况及神道 各位老师好,今天由我来陪同大家参观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较多的帝王陵墓群—一明十三陵。希望能与各位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我主要讲解的是明十三陵的概况及神道。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北郊昌平区天寿山脚下,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整个陵区面积80平方千米。其建筑特点是:陵区整体性强、地宫为宫殿式墓室且保存完好。明十三陵以长陵为中心的13位明代皇帝陵墓.用一条总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组石像生,把整个陵区联系在一起。 明十三陵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朱棣在北京营造皇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在政治方面,因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的皇位,惟恐朱允炆的朝臣不服,而且北京是朱棣营造多年的根据地,这里有他亲信的部下,其次也是战略方面的考虑,明朝初年,蒙古的残余势力不断的南侵,对明王朝始终是一个威胁,为了控制北方的局势,朱棣作出了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它对明朝疆域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乐五年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gòng)和江西术士廖钧卿等前往北京一带卜选陵址,至永乐七年选中今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这一带青山环抱,绿水长流,植被茂盛,土深地厚。北面的“龙脉”太行山奔腾而来,气势磅礴.至此三峰并峙,如拱似屏, 山前一马平川,明堂开阔,南面温榆河从山前流过。整个陵区以天寿山作为主山,东有龙砂,西有虎砂,南有案山;另外在龙砂虎砂外还有龙山(青龙)虎砂(白虎),案山的南面还有朝山(朱雀)作为外护。这里四象俱全,正所谓“风水理论”中的“山川大聚”之势,真正是帝王享用的形胜宝地。朱棣亲自视察后非常满意,择吉日破土动工。永乐十一年玄宫竣工,此陵寝被命名为“长陵”,徐氏入葬。直至宣德二年朱棣死后三年长陵才大体告竣,历时18年之久。加之陆续建成的神道等,最后建成历时130余年。这便是十三陵中第一座陵墓——长陵。在明朝200多年的历史中,陵寝的修筑几乎没有停止过。明末,陵寝遭到了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的破坏。 清初,又遭清军毁坏,后来,清朝统治者又对明陵加以保护,乾隆年间部分陵寝得到修复。在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准备找明朝皇室直系后裔,来承祀明皇陵的香火。雍正年间找到了朱元璋第三子朱廷(木赦)的后裔。乾隆年间赐其后代为一等延恩侯、世袭。还设陵户负责看守陵园建筑及陵区内树木。规定每陵守陵户若干,每年缴租银若干,以为祭陵费用,但这些待遇对定陵比较苛刻。从第一代朱之琏开始,朱氏侯爵身份延续了ll代。 直到民国年间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之后政府就下令撤消其职务,将明十三陵交由昌平县管理,陵区内设护陵警察所.从此明十三陵香火断绝,延恩侯退出历史舞台。文革期间陵寝再次受到破坏,解放后,国家多次出资进行修复。2003年7月明十三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长陵,永陵,定陵是皇帝生前就动工修建的。 明代十六位帝于中,开国皇帝朱元璋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朱允炆由于“靖难之役”不知所终,朱祁钰则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郊的金山口。所以在此只有十三个陵墓。十三陵的陵名按时间顺序排列是: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陵。除此之外,这里还葬有皇后23人,皇贵妃1人,殉葬宫人数十人,另外还有7座妃子坟墓和一座太监墓。 长陵神道总长约7.3千米,其走向不取笔直,而是随地形变化回转起伏。是因“风水”中有“生旺而弯环则吉,衰死硬直则凶”的说法。神道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七孔桥、北五孔桥等建筑。清代有人称之为“总神道”。 我们进入陵区迎面即看到一座石牌坊,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明嘉靖十九年,是我国现存营造时间最早、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坊。此牌坊以青白石料组装雕琢而成.面阔五间,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高14米,宽28.86米,每个夹杆石上都有一对镇墓兽,两侧的夹杆石每一面都雕刻一结狮子滚绣球图案,共8对,中间的四个夹杆石每一面都刻着一幅云龙图案,共有16条。所有图案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它是明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 大红门为陵区正门,距石牌坊大约1.25千米。大红门两侧原设有高墙,墙内属陵区范围。其规制为单檐庑殿顶,红墙黄琉璃瓦,红墙开券门三洞。门两侧明朝时建有红墙,红墙下设左右掖门以便日常出入。门前左右立下马碑二方.正反面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8字。大红门正门为帝后棺椁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门为皇帝谒陵时走,右门则为大臣们谒陵时通行。明朝规定“车马过陵者,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陵区内的草木不得擅动,否则以“谋毁山陵”论罪,“山陵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配从军”。

西班牙语导游词十三陵

Las umbas imperiales de las dinastías Ming y Qing十三陵 Las tumbas imperiales de las dinastías Ming y Qing son lugares naturales modificados por la influencia humana, escogidos minuciosamente según los principios de la geomancia (Fengshui) para hospedar numerosos edificios de dise?o y decoración arquitectónicos tradicionales. Ilustran la continuidad de más de cinco siglos, la concepción del mundo y el concepto del poder específico en la China feudal. La armoniosa integración de remarcables grupos arquitectónicos en un medio ambiente natural escogido para cumplir con el criterio de geomancia convierte las tumbas de las dinastías Ming y Qing en grandes obras maestras de la genialidad de la creatividad humana. Los mausoleos imperiales son un testimonio impresionante de la tradición cultural y arquitectónica que durante quinientos a?os imperó en esta parte del mundo; gracias a su integración en el medio ambiente natural, se han convertido en un conjunto único de vistas culturales. Las tumbas imperiales de Dinastía Ming y Qing son lugares naturales modificados por l a influencia humana, escogidos cuidadosamente según los principios de la geomancia (Fengshui) para hospedar numerosos edificios de arquitectura, dise?o y decoración tradicionales. Ilustran la continuidad de cinco siglos de un punto de vista y concepto mund ial del poder específico a la China feuda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