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几点思考

关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几点思考

关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几点思考
关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社会矛盾化解的几点思考

社会矛盾化解是“三项重点工作”的基础。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艰巨繁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的利益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成为基层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考验。社会矛盾化解水平是基层群众工作水平的重要体现~更是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作力点。现就如何做好社会矛盾化解浅谈一下个人的认识和看法:

当前农村的主要社会矛盾及其原因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统筹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利益之争”上~分析其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在环境艰苦、待遇很低的情况下~任劳任怨~扎实工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一部基层干部群众观念淡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侵犯农民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对立。二是土地供求关系紧张。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目前大多数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但是随着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土地征用和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相关政策不配套~赔偿利益不均衡~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而且解决起来十分困难~政府一方面要低成本发展~一方面无力支付老百姓的土地补偿费用~矛盾十分尖锐。三是农民负担相对较重。由于受自然灾害和产业结构老化的影响~农业产出增长缓慢~

1

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放缓。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消费水平逐年上升~生活开支、教育开支、医疗开支、生产投入增幅变大~部分农民的负担相对来说依

然较重。由此引发的干群矛盾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在边远落后地区尤其如此。四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民素质普遍偏低~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薄。由于观念的原因~农民信“访”不信“法”~“青天情结”非常严重。有的事情本来很小~少数人能一直访到中央~有的即使经过法律程序判决~还要上访~有的甚至与政府故意对抗。涉法信访在信访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除司法不公原因外~主要是上访人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五是农民居安要求增强。治安状况是老百姓极为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检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尺。治安状况不好~老百姓没有安全感~生产生活得不到保障~危害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引起群众的不满和不安。六是宗族派性斗争犹存。村民自治对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但是在村委会直选和村民自治过程中~宗族矛盾、派性斗争也似乎有了机会~斗争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破坏选举、煽动闹事、制造混乱和不停地上访~直到“对手”下台为止。七是党务政务不够公开。因为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不及时~程序不规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开不到位~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得不到保障~引起农民不满~从而引发群众对政府的抵触情绪。

二、准确把握目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

在我国当前特定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社会利益格局会重新调整~农村社会各种矛盾纠纷也会不断涌现。其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矛盾纠纷主体发生变化~矛盾覆盖的范围日益广泛。由于社会改革~农村民间纠纷主体发生了变化~过去村民与村民之间的纠纷~发展成为村民与基层行政村、村民与企事业单位、村民与行政

2

机关之间的矛盾纠纷~矛盾纠纷主体的当事人不再仅仅是村民个人~还包括了许多经济主体和行政组织及部门~矛盾纠纷主体呈现多元化。二是矛盾触及问题层次加深~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突出。由于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引发了大量的矛盾纠

纷~政治上涉及民主权利~思想上涉及价值观和利益观等。现在农村的经济纠纷、合同纠纷、征地拆迁、土地山林纠纷、水利纠纷、婚姻赡养纠纷、历史遗留问题等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纠纷成为主流~其范围涉及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方面。三是干群矛盾风险增大~涉及的对象群体性增多。在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中~一些村民在利益问题上产生共鸣~有相同的利益受损的背景~只要有人挑头~马上就群起响应。农村矛盾冲突的对抗性增强~那些涉众广泛、对全局影响较大的矛盾一旦激化~容易引起连锁反应。一些地区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潜伏着较大的社会风险~群众对社会的不满意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情绪~往往会由于一个非常偶然的事件而引发~迅速演化成一场集体行动。四是矛盾表现形式复杂多样~相互影响、交织、牵动。矛盾出现之初~大都希望能通过正当途经将问题予以解决。但是~一些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若没能在有关基层部门得到有效解决~当事人在多方求助无果的情况下~往往情绪激动、行为过激~有的越级上访~有的酿造成严重的治安事件、刑事案件~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一些地方农村的社会矛盾呈现出“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现象: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而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不少参与群体事件的群众~本身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是因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对待~长期积累下不满情绪~借机宣泄~其隐藏的风险不小。五是矛盾政治因素有所增加~群众自保能力有所提高。现在的农民~越来越懂得维护自己的民主权利~也越来越懂得监督干部。当一部分群众利益受到干部侵害的时候~

3

一些在外打过工、当过兵或者退休返乡的干部教师等地方能人~往往会主动或者被推选出来~与当地干部交涉。如果基层干部不能答应他们的利益要求~他们常常以上访的形式对当地干部施加压力~个别地方甚至引发了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三、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对策

,一,强化基层基础~夯实维稳根基。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其平安建设的依托作用~加快形成以基层自治组织为基础~基层综治、政法组织为骨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在维护社会核心稳定中发挥核心作用。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支持力度~加快公安、司法等政法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完善矛盾调处中心和人民调解组织等硬件设施建设~以充分发挥矛盾纠纷调处阵地的作用。三是落实经费保障。将综治、平安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有效保障人民调解员的补贴和工作经费~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确保矛盾化解工作兵多将广和“弹药充足”~为这场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创造先决条件。

,二,加强队伍建设~配优配强人员。一是充实人民调解队伍力量。将“招录”、“聘用”及其他灵活用人方式相结合~吸收一大批文化程度较高、法律知识牢的新鲜血液充实到矛盾化解工作者队伍中去~同时积极吸收社会上的“三老”人员~组成一支老中青搭配合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相互配合~相互调动的矛盾化解工作者队伍。二是加大对现有队伍的培训。加强行业性、专业性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对工作队伍对《人民调解法》、调解协议的书写等内容的学习~剖析案例等方法~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矛盾化解技能~丰富他们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提升矛盾化解的质量。三是稳定矛盾调解工作队伍。可以考虑直管或垂管的方式~将政法干部从事矛盾化解工作的人员固定

4

化~确保矛盾化解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减少被借用和一人多职情况的发生。同时~可以考虑对从事矛盾化解工作的~成绩比较突出的~优先提拔~以此激励人、留住心。

,三,整合资源优势~创新工作手段。一是整合三级网络力量。充分发挥乡,镇,、村,居,、组(社)三级调解网络作用~形成互补~使之形成一个矛盾化解工作

的强大网络~使每一起矛盾纠纷产生时~当事人可诉求的主体多元化~矛盾化解的力度更大化~解决矛盾的能力实体化~有效地规避人民调解队伍不足、公信力还有待加强~公安、法院、检察院警力不足等问题。二是引导律师参与调解。探索律师、法律服务工作人员主动参与民事纠纷调解的有效途径~完善律师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制度和机制~充分发挥律师专业优势~采取诉前调解、庭内调解、庭外和解和其他非诉讼手段~引导当事人更多地通过调解手段消除纷争。三是发展民间调解力量。通过必要的物资投入~将农村党员、老干部、有威信的群众吸收到人民调解组织中~装大民间调解力量~以群众做群众的工作~更加有效地推动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

,四,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工作发展。一是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探索建立矛盾纠纷排查情报信息网络~政法书记负责统筹~各领域分管领导负责包案~乡综治维稳中心负责调处~村治调主任负责化解~按照“一个案件、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要求~由责任人负责调处到位~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制定“部门联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形成以司法所为主体~公安、法庭、移民、信访、林业、土管等单位和部门联合的工作体系~集中优势兵力协助基层消化社会矛盾和纠纷~把矛盾和纠纷化解的基层、化解在原发地带、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实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考核奖惩制度。探索建立将“矛盾化

5

解成功率”列入各级政府综合考核体系~这将有效改变部分地方领导对矛盾化解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对人民调解工作支持不足的局面~能够更好地提升矛盾化解工作的质量。 ,五,强化宗旨意识~赢得群众信任。一是帮助困难群体。用活用好现有政策~从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救灾扶贫、致富信息等方面着手~对生产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给予积极帮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达到密切干群关系~化解干群矛盾的作用。二是落实好惠农政策。农村

基层干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生产力上来~实现增收致富。只有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帮助农民搞好生产生活~农民的生产生活有了物资保障~农村的稳定才有物资基础。三是增强为民服务本领。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也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只有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农村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办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想群众之所想~积极为群众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切实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及时有效化解出现的社会矛盾~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6

7

浅谈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浅谈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维护社会稳 定工作 江边派出所黄永寿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因土地承包、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重组破产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经济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整合基层维护稳定的力量,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就上述工作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矛盾纠纷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当前在矛盾纠纷呈现出面广量大、触发点多、突发性强、升级快、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态势。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主要类型有: (一)干群关系引起的纠纷。有些基层干部,滥用职权或越权,有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在依法行政或执行政策过程中走样,破坏了党员干部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二)计划生育和帮贫扶困引发的纠纷。近年来,由于

计划生育和帮贫扶困工作中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如在收取超生子女社会扶养费工作中,一方按政策收取,另一方借种种理由拒不上交。在执行低保政策时,一方面因资金限制低保名额有限,另一方面家庭的确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人过多。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五保户供养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三)山林地界划分不清引发的纠纷。村民与村民之间的山林地界划分不清、村组间的山林地界划分不清和村委会之间的山林地界划分不清等引发的矛盾纠纷。 (四)宅基地划分不清引发的纠纷。村寨里,因为宅基地划分不清的矛盾纠纷。 (五)民兵民工引发的矛盾纠纷。参加中越边境自卫作战民兵民工要求给予生活补偿问题引发的纠纷。 (六)企业改制引发的矛盾。在国有企业转制的过程中,突出表现为下岗职工的安臵、拖欠工资、医疗费、拖欠以前的集资款、工龄买断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 (七)由于街道改造、城市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近几年,城市建设较快,由于历史的原因,面临着诸多矛盾。表现在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开发建设单位拖欠征地款、补偿费或逾期不能安排回迁或变更迁住、或违犯合同条款等。 二、产生以上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 (一)改革措施不配套。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

浅谈如何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浅谈如何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 发表日期:2008年8月22日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作者:胡怀庆江波本页面已被访问1242 次 近年来,江苏省溧水县洪蓝镇因土地征用、租赁、转让、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原因而引发的信访和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它不仅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全面小康建设。面对这一新课题,我镇充分运用“大调解”机制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积极应用联席联调机制,成功化解当前群体性矛盾和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全镇社会稳定及全面小康建设作出了贡献。 一、突出联席联调抓手,促进矛盾调处联动 我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自建立以来,坚持按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考核和“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了统一的指挥调度组织体系,以资源整合为重点,对工作、人员、资金等进行资源调度,综合调配,做到工作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具体到位,坚决防止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在处理矛盾纠纷过程中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并以政府文件制定和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和具体工作任务,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工作目标、工作网络,严格按照部门和行政村的责权利,纵向落实到底,横向落实到边的要求,进行认真的规范,做到有制约、有监督,从而使联席联调机制成为镇“大调解”服务中心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重要机制和化解群体性、突发性矛盾纠纷的有效手段,并将联席联调工作纳入镇、村、部门的考核之中,对责任领导实行“一票否决”。 二、规范联席联调机制,彰显调解工作特色 联席联调制度的建立是调解机制的有效拓展,同时也是促进矛盾纠纷成功化解的有效方式。实践中,我镇注重联席联调机制作用的发挥。 1、确立工作研究制度。按照“大调解”运行机制,每年召开工作总结会,每半年围绕“大调解”服务中心工作召开联席联调工作研讨会、调研会,每季召开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形势分析会,每月由各单位根据矛盾纠纷发生情况进行集中剖析,并召开工作交流会。 2、落实工作交流制度。针对每月矛盾纠纷排查情况,结合阶段性矛盾发生的特点,进行区域性交流,行业性交流,分类性交流,明确矛盾的性质,制定工作预案,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控制矛盾纠纷的发生。 3、明确重大矛盾报告制度。针对群体性、突发性矛盾的出现,各责任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在第一时间掌握矛盾发生的信息,并及时赶到矛盾纠纷发生的现场。如2005年4月某村因一公司污染引发了近百人的群体性案件,接到报告后,镇、村领导及时赶到群体性现场,首先控制局势,了解实情;其次边调查、边汇报、边组织相关部门的人员参与和处理,由于信息快,处理及时,从而控制了局面,经过共同调处,使矛盾纠纷有了圆满的结局。 4、形成联合处置制度。针对矛盾发生后的情况,在镇“大调解”服务中心的统一调度下,迅速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协调处理,凡涉及的相关内容、相关政策、法规,由相关部门作出解释和答复,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发挥联席联调效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目前,我镇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引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同时也导致各类社会矛盾冲突明显增加,从而给矛盾纠纷的处置带来了很大难度,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中,如果不能统一协调和处理,则会造成各唱各的调,就会使“大调解”服务中心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历史复习专题总汇1 专题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 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1840年前后,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当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战前,这种矛盾集中在鸦片问题上。因此,围绕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的。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制造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中外民族矛盾,反而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完成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盘剥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因此,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国内的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

中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和解决方法

班级:11生物一班 姓名:陈国维 学号: 28111101002 题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首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其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相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成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再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显然,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来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通常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二、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有以下几点: 首先,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的悬殊 经济不平等既是阶层分化的物质基础,又是阶层分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报告指出,在我国目

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防范化解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913241106.html, 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防范化解 作者:蒋成会徐建锋 来源:《重庆行政》2015年第05期 化解社会矛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固有职责。如何把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保证社会持续稳定,是当前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落实依法治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性工作。 一、社会矛盾纠纷的特征及诱因分析 当前,长寿区社会总体保持稳定,但是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仍然大量存在。2011年至2014年,长寿区发生各类矛盾纠纷19460余起,范围涉及人事劳动、土地征用、城市房屋拆迁、三农问题、移民问题等9大类,涉及金额累计达12.9亿余元。 对这些矛盾纠纷进行认真分析,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人员呈现多元性。在矛盾纠纷产生的当事人中,有工人、农民、拆迁户、下岗分流人员、退伍军人等,呈现出主体多元性。二是领域呈现复杂性。当前长寿区的社会矛盾纠纷所涉及的领域中,领域不断扩大,层面也不断加深。三是规模呈现群体性。目前长寿区很多纠纷,由于主体的利益纠纷要求相似,很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四是处置呈现对抗性。许多矛盾纠纷多由利益冲突引发,情绪容易失控,行为较为激烈。 导致矛盾纠纷的原因是很多的,但总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是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导致矛盾纠纷产生;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引发矛盾纠纷产生;三是部分部门和行业履行职责不依法导致矛盾纠纷产生;四是少数基层及部门领导不重视导致矛盾纠纷化解不力;五是纠纷调解部门调处不细致导致矛盾激化;六是相关部门不合力导致矛盾激化;七是群众片面维护自身权益造成矛盾纠纷事态升级。 二、化解长寿区社会矛盾的路径及对策 近年来,长寿区公安部门坚持“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原则,努力做到对社会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2011年以来,长寿区公安局积极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调成率达98.15%,在维护了全区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但要进一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仍需继续努力。 (一)提升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软实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里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怎样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有哪些涵和具体体现?如何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迈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变了?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美好生活需要”容更广泛,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新生的“软需求”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发展阶段干什么事。“发展起来后”的中国不是说不需要发展了,而是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是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记者: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 . . . w d .

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何会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辛鸣: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要注重两点: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二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准确、不到位会极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损害社会发展进步。 之前提出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大背景下。这一主要矛盾判断是科学准确、积极有为的。根据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矛盾我们可以称为“发展起来前”的矛盾。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定型。这一切有目共睹的巨变,都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当然会发生相应变化,我们可以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称之为“发展起来后”的矛盾。 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 . . . w d .

中国的社会矛盾

中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由于人治社会制度下的长期腐败,大量社会矛盾不但没有得 到及时解决,而且被人为的掩盖、压制。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指导下,这些矛盾经过 长期的演化、积聚,已演变为不可调和的社会对立和对抗。 贫富不均矛盾是目前中国社会最尖锐的社会矛盾,也是整个中国社会矛盾的核心。社会 越是发展,贫富不均的矛盾越是突出,老百姓越是不满。由于贫富的矛盾长期恶化,加剧 了社会的不安和动荡。老百姓要求平等的呼声不绝,且日益高涨;老百姓对抗官员和地方 政府的事件时有发生,并有蔓延的趋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不尽快推动社会制 度的变革,一旦发生社会危机,老百姓长期被压制的情绪很有突然爆发 在送旧迎新之际,人们不得不去注意在2004年充分暴露出来的目前中国社会所存在着的 两大互相矛盾的大趋势。第一大趋势可以领袖外交所取得的外交成果为标志,中国已经在 国际社会迅速崛起。第二大趋势可以频繁发生的社会抗议运动为标志,中国社会矛盾已经 到了一触就要爆发的阶段。 这两大趋势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导着中国的发展,如果这对矛盾处理得不好,社会政治 的稳定就会成问题。 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是很显然的。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迅速把中国推向国际 政治舞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加入了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而且在近年开始走具 有自己特色的和平崛起之路,多边主义、经济外交和睦邻政策等等构成了初生的和平崛起 理论的主要内容。如果中国的内部发展是可持续的,中国的崛起只是一件指日可待的事情,这点是很少有人会怀疑的。 但问题就可能出在内部发展的可持续性。近年来,内部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大趋势就是社会 矛盾越来越激烈。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同地区之间,贫富分化和收入分配差异已经到了 一个相当危险的边界。 外部改革有国际压力 中国社会没有能够像很多人所期望的,成为一个多元社会,而是迅速向高度分化的方向发展。各社会阶层之间没有利益协调机制,互相缺少信任感。而政府调节社会矛盾的功能也 在迅速下降。结果就是不同规模的社会抗议运动的兴起。 为什么这两大趋势能够平衡发展?这就涉及到外部改革与内部改革之间的关系问题。对内 改革、对外开放构成了中国过去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主题。但是,总体上看,对外开放远远 走在对内改革的前面。或者说,内部改革远远落后于外部开放。 这种情况与中国的改革模式有关。这个模式的特点就是先基本上不去触动既得利益,而是 努力在既得利益的外围发展出新的利益。很显然,内部改革要触动巨大的既得利益,相比 之下外部改革就比较容易。就是说,产生新利益比改革即得利益要容易。 外部改革进展迅速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外部的压力比内部压力要大得多。外部压力呈现为 高度的组织化,可以说是外部众多主权国家对一个主权国家(中国)的压力。这有其表现 在中国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方面。 所以,中国已经加入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所有的重要国际组织。中国在投资、贸易体 制的改革和开放方面远远走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即使在法制改革方面,一般认为比较困难,因为它涉及到内部利益,但在与外部开放有关的法律改革方面,中国显然也是走在前 列的。外部改革的成功客观上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为国家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 件来吸引外资,促进贸易。

如何处理和化解矛盾纠纷

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工程技术学校在校生有几千人,在人存在的地方,就不可避免的会有不愉快的事发生,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会产生矛盾,最后导致恶习事件的发生。 2012年3月14日,组织XX班召开了“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我和同学发生矛盾怎么办、我的朋友与同学发生矛盾我怎么办”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发言讨论,从各个方面表明了自己在遇到矛盾纠纷时,如何处理。 现在把同学们的方法总结如下: 1.有矛盾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事情,总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这样就会产生矛盾。有矛盾是正常的,但是不要小事斤斤计较,学会忘记一些无关大雅的小矛盾。回头看一下,最近校内发生的各种大家时事件,究其起因都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说明学生还不会处理问题,所以,让学生多读书多看书,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学习上,那么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只要学生有素质、有修养,自然就会减少矛盾的发生和激化。 2.学会忍让,学会宽容。现在的学生都非常的自我,不懂得吃亏是福。所以要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开始,让他们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宽容、忍让,能够有谅解、克制、包容的胸怀。“记人之长,忘人之短”这便是宽容,不能揪着别人的短处不放。人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就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宽容大度者,能够容许有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或事;否则,过多的争吵反唇相讥,只能事与愿违,恶性循环。

宽容、忍让教会人们为人处世,教会人们和平共处,教会人们与他人协作共同发展。 3.冷处理。冷静会化解矛盾,从而使同学们度过矛盾危机。切记:“暴力解决问题是愚者之行为,害己害人。” 4.矛盾发展到僵持的时候,不妨通过正确的途径,寻求老师、家长、学校的帮助。通过帮助,使得矛盾的双方从危机的边缘走向合作的、伙伴的境地,这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高”。 5.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应该多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尽可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先自我批评,再批评别人。 6.永远记得对方的好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好朋友去沙漠中旅行。一个人,做了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他的朋友把这件事记在了沙子上。然后他们继续前行,那个人又救了他朋友一命,然后他的朋友把这件事记在了石头上。他很好奇,就问他的朋友:为什么一件事记在了沙子上,而一件事记在了石头上呢?他的朋友说,朋友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我记在沙子上,让他在我的心里随风消逝;而朋友救了我一命,我要把他记在石头上,就像永远铭记在我心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把矛盾永远放在心里,而对于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才应该永远记在心间。 借发生的不良言行事件,在课堂上警醒全班同学以后引以为鉴,减少学生中矛盾冲突的发生。 在这次班会中,同学们学会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人的一生有许多感情是很宝贵的,其中之一就是“友谊”。著名科学家培根说:“友

预防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原因与对策

85张燕(中共乐陵市委党校 山东乐陵 253600) 预防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原因与对策 摘 要: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大幅调整,基层群众的社会矛盾出现了复杂化、多元化、激烈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已成为社会治理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近年来,山东省乐陵市依托市、乡、村三级网格服务平台,创新管理,化解矛盾,整合资源,完善服务,社会治理调处功能和成效显著,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幸福感明显上升。 关键词:基层社会矛盾;多元化解;预警预防 及时有效预防化解基层矛盾,是加强群众与党委、政府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特别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群众的维权意识逐步加强,部分群众利己观念有所抬头,基层群众的社会矛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此必须主动适应积极作为,创新工作方法,积极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 一、当前基层社会矛盾多发的原因 1.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看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劳资纠纷、债务纠纷、劳动保障、征地拆迁、金融诈骗、非法集资、民间借贷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呈增长趋势,另加之涉改、涉军、涉解等历史遗留问题,新旧矛盾碰头叠加、相互交织,处理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2.从社会发展新趋势看 一是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流动性、开放性日益增强,流动人口、刑释解教等特殊人群增多,随之带来的管理压力增大。二是网络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的组织动员能力、虚拟性和隐蔽性、发酵器和放大镜功能越来越强,并成为涉警、涉法舆情事件的主要发源地和扩散地。三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呈现多元化转变,部分群众心态浮躁、心理失衡甚至演变为对社会的不满,极易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甚至个人极端事件。 3.从人民群众新期待看 随着人民群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尊严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要求信息安全、隐私安全、环境安全;同时,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追求利益多样化,比如在村级换届选举、村务管理、物业问题中引发的矛盾不断增多,非正常死亡事件已成为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新热点,群众工作凸显了新的特点和新的变化。 4.从主观上分析看 基层社会矛盾多发的根本原因是群众反映的一些合理诉求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一是思想重视不够。有的不是按照“事要解决”的要求对待信访事项,而是求一时平稳,重一时救急,没有把力量真正放在矛盾化解上,把小事拖大、大事拖难。二是工作落实层面上存在不足。一些关系群众利益诉求的部门,没有真正依法依规按政策、诚心实意地去办理,在办理的过程中应付了事、敷衍塞责。三是社会管理机制存在不足。在如何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如何落实各个方面权益保障机制,如何健全社会的法治舆论环境,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疏导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 三、当前做好基层信访维稳工作的对策 1.创新管理重心下 依托市、乡、村三级网格服务平台,推进城乡网格化管理。重点在社区(村),关键在乡镇(街道),核心在党的领导,通过这一载体,发挥基层组织在推动发展、维护稳定和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的核心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社会治理工作下沉到网格,触角延伸到网格,强化网格员和党建特派员的主体作用,促进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2.借势借力化解矛盾 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中各类公共资源整合的优势,分层、分类、分级解决居民所需、所盼、所急的各类社会矛盾问题。对群众反映的一般问题,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及时调处解决;对反映的重大疑难问题,通过党政领导定期接待群众来访、领导下访、约访和领导包案等形式重点解决。真正实现群众信访事项“桩桩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信访服务、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社区矫正监管等工作,落实重点人群、社会组织等重点领域管理服务措施,发现重大隐患及时上报,使信访案件、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总量、严重刑事犯罪得到有效控制。 3.排查调处抓好源头 借助“网格化”管理工作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全覆盖、无缝隙的信访排查网络,做到“网格随时排、社区(村)日日排、乡镇(街道)每周排、全市月月排”,对各种可能引发信访问题和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纠纷、苗头隐患开展经常性的滚动排查,在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和重要节庆等敏感时期开展重点集中排查,随时了解、发现、掌握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苗头。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台账制度,做到任务明、制度严、责任实、台账清。 4.掌握政策依法办事 利用“网格化”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等特点,搭建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一建立上下结合的互动治理机制,第一时间掌握民情民意,把管理和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做到“人到网中去,事在格中办”。二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创新公众参与方式,积极引导志愿协会、中介组织、居民协会等力量参与到网格中,逐步实现社会治理“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的转变。三加强对网格内信访群体的服务和管理,积极教育、引导基层群众以合法理性的方式、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 作者简介: 张燕(1970--)女,山东省乐陵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三农问题。 国内刊号C N61-1499/C 和谐社会

中国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浅析

中国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浅析 社会矛盾有很多种,有主要次要之分,这我们先前就知道。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乍一看,似乎合情合理。然而结合实际,却不怎么对路。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已经相当发达,不仅满足了十三亿人民的需求而且还可以创造可观的外汇。不然,那么许多外汇储备从何而来?可是,穷者依然如故,衣食无着的大有人在。真的是我们的生产力不足吗?看来不是!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着产品的生产必须要和市场结合,和消费者的需求结合。这需求不是人民大众根本普遍的需求,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大众的实际购买力上。潜在的市场有多大,那么生产力就有多大,大到你想象不到。肉类和个别商品的滞销降价就是例子,当需求过剩时,就显得供应过量了,于是价格一落千丈;当价格大跌时,生产源头立即减少生产,于是产品又开始涨价。go-vern-ment便在其中极力调和,以确保市场的稳定和繁荣。这样一来,生产不会长期过剩,产品也不至于永远缺乏。这经验其实来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大萧条时,那时的生产过剩严重到牛奶都要倒在街上,而穷人们却在为领救济排队,这内容初中课本里就有。如果没有适当的go-vern-ment干预,想来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也会如此的。纵观世界,市场经济独领**,暂时来看经济体制应该没有错。所以,问题可能出现在对当下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上。从上边分析来看,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要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看来是不容易的,或是行不通的。这是个悖论,有了社会矛盾而现行经济体制又无法解决。这是不是说明这一矛盾本来就有问题,或者是说这一矛盾本来就不是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在? 那么,我们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应该是什么呢?拙见觉得应该是贫富差距问题。从小平**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口号的提出,到现在已经三十个年头。三十年来,社会发展很快,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几点思考调研报告报告总结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几点思考_调研报告_报告总结 xx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位于华东经济圈的边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个加快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里,结合xx县情,谈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一、基层矛盾纠纷新动向 近年来,xx县的矛盾纠纷呈现如下几个明显特点: (一)类型增多,诱因复杂。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而引发的利益调整、观念冲突等原因,导致现阶段社会矛盾更加多样和复杂。过去山林、宅基地、邻里纠纷等矛盾纠纷居多。近年,由安全隐患、征地、污染、企改等因素引发的纠纷大幅度增加。在矛盾纠纷的类型中,争夺山林、水土权益、债权债务、环境污染、企业改制以及征地拆迁安置等方面,占全县矛盾纠纷总数的近一半。 (二)矛盾主体多元化,群体性纠纷突出。过去基层矛盾纠纷主体多为个人。现在则以群体居多。表现为职工与企业之间、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经济合作组织之间乃至与政府之间的纠纷。在拆迁安置、征地补偿、企业改制、山林、水土纠纷中,极易由一般性矛盾演变为群体性纠纷。 (三)矛盾不断反复,调处难度加大。由于群众自身素质和一些历史因素,常使矛盾纠纷不能按照调处协议办理而再起纷争,进而导致纠纷调处难度加大。 二、基层矛盾纠纷的成因 笔者认为,基层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利益之争是导致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是百姓之间还是单位之间或者个人与集体之间产生矛盾,由“利”引起的居多。在xx,由山林、水土权益、债权债务、环境污染、企业改制以及征地拆迁安置等涉及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纠纷,是影响当前基层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2、改革中社会保障措施不到位是导致基层矛盾纠纷产生的重要原因。企业改制前,拖欠职工工资、股金、医疗费等,改制后,职工下岗,无经济来源,而许多职工又年龄较大,没有技术,再就业困难,易产生矛盾纠纷。 3、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出现纠纷后不愿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打官司不仅费时、费力,还要花钱,因此,发生矛盾纠纷时,往往不愿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再加上一些群众对党和政府不信任,出现纠纷

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制度

潘津乡中心学校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特立本制度,为打造“平安校园”提供有力保障,切实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好,处理得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顺利推进和教育大局的稳定。 二、矛盾纠纷排查方式 认真做好老师的思想建设工作,利用政治学习时间,除对国家方针政策进行集中学习外还要搜集案例对教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教职工能在相互融洽的关系中团结合作,理解支持。对教职工之间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采取召开民主生活会,个别谈心等方式把矛盾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我校利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访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争取家长及社会人士对教育的更大支持,创“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学校。 妥善处理校园周边关系,教育好学生不破坏周边群众设备设施,不损坏群众利益。虚心听取周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如周边环境中存在对学校校产和师生安全极大隐患的人事,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能解决的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和公安机关。 三、重点疑难纠纷报告制度 对发生多次或重大纠纷不能妥善解决的,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进行解决,报告要做到及时,真实逐级上报。每次情况的调查和协调要做好相关记载,以备上级部门参考和检查。调查情况必须有当事外的

两人以上在场。

四、领导轮流值班制度行政领导实行24小时开机,包括节假日。在上班期间,行政人员轮流值班,保证办公室有人值班,对来访者进行接待。对来访电话进行登记、答复、处理和汇报。 五、接待登记制度 学校实行关门上课,对来访者由门卫进行登记。开门登记之前对来访者要进行盘查,盘查内容为姓名、住址、身份、来意等,在盘查时要察言观色,保证不放可疑人员进入校园,盘查还要注意文明礼貌,做到文明值勤,礼貌待人。学校全体教职工对来访者要热情接待,对来访者提出的重要意见和建议要做好记录,并及时报告学校行政。 六、限期处理制度 对校园内发生的师生有关人员的矛盾纠纷进行处理,坚持及时、逐级处理原则对本班内发生的学生之间、科任教师间的矛盾原则上由班主任进行协调处理。班主任不能处理的交由教导处主任和负责安全的副校长处理。校内外其它纠纷交由分管领导先进行调查处理。不能解决的矛盾纠纷要及时报告调解主任。全体教职工必须做到不推诿责任,不把小纠纷都推向领导,不把矛盾上交,在处理中,还应兼顾学校及其它教师利益,做到以人为本。 七、督查回访制度 对校内外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处理后,要定期进行检查、了解现状,要找当事人谈心,听取当事人意见反馈。如果当事人在心里还有不服或不满,要进行开导与说服教育。以达到彻底化解矛盾,增强内部团结的目的。

关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几点思考

关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社会矛盾化解的几点思考 社会矛盾化解是“三项重点工作”的基础。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艰巨繁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的利益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成为基层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考验。社会矛盾化解水平是基层群众工作水平的重要体现,更是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作力点。现就如何做好社会矛盾化解浅谈一下个人的认识和看法: 一、当前农村的主要社会矛盾及其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统筹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利益之争”上,分析其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在环境艰苦、待遇很低的情况下,任劳任怨,扎实工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一部基层干部群众观念淡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侵犯农民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对立。二是土地供求关系紧张。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目前大多数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但是随着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土地征用和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相关政策不配套,赔偿利益不均衡,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而且解决起来十分困难,政府一方面要低成本发展,一方面无力支付老百姓的土地补偿费用,矛盾十分尖锐。三是农民负担相对较重。由于受自然灾害和产业结构老化的影响,农业产出增长缓慢,

为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为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今年年初,闸北区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联动调解,完善社会矛盾大调解工作格局的意见(试行)》,并在临汾路社区(街道)、大宁路社区(街道)、区卫生局三家单位先行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日前,该区召开推进大会,全面推广社会矛盾联动调解工作。 一、构建组织网络,在“联”字上求整合。该区积极发动社会力量,着力构建“1+3”社会矛盾纠纷联动调解网络,努力做到条块结合、纵横融合、全面覆盖、相互联系。“1”是1个会议,即区社会矛盾联动调解工作联席会议,统筹领导、组织和指导全区社会矛盾联动调解工作。“3”指3个调解主体,即区联合调解委员会、社区各级调解组织、行业企事业单位调解委员会。区联合调解委员会作为区社会矛盾联动调解工作联席会议的工作载体,负责对跨街镇、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矛盾以及群体性突出事件进行调处;街镇社会矛盾联动调处中心、居(村)委调解站、楼组信息员队伍等社区调解组织,负责本地区社会矛盾的预警排查、汇总报送和化解调处工作;行业性、区域性调委会和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全面提高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内部自主调解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 二、拓展工作领域,在“动”字上求突破。跳出过去化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常见性和多发性纠纷的狭小领域,积极介入各类社会疑难纠纷的化解工作;摆脱由于部门限制而形成的各自为政的调解模式,由各部门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共同参与调解,把不同形式的调解机制整合在一起;主动与外省市办事处、外来商会及流动党组织加强协调沟通,从而有力推进了各种类型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如区卫生局医患纠纷调委会,在调处外地来沪人员与区中心医院的纠纷中,主动与江西省抚州市驻沪联络处联系,请该处工作人员参与调解,防止了一起可能激化的群体性事件。 三、综合多种调解手段,在“专”字上求效应。利用各方资源,把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各种手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人民调解与法院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与劳动争议等行政调解对接联动,推行司法所、派出所和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合调处矛盾纠纷的模式,突出衔接配合、协调联动,形成维稳合力。同时,建立对应经济纠纷、消费纠纷、房地产与物业纠纷、医患纠纷的专业性调委会,以适应解决各种专业性矛盾纠纷的需要。此外,充分发挥“蔡祥云人民调解工作室”、街道“心理咨询工作室”、“首席人民调解员”的品牌效应,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具备专业知识、具体参与社会矛盾调解的专业化队伍,提高了调解的质量和效果。 四、对接“五访联动”,在“化”字上求实效。注重与信访部门“五访联动”对接,实现维稳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在化解初信、初访矛盾方面,将联动调解工作与信访代理相结合,利用大调解机制预警防范、发现问题、研判情况、解决矛盾的综合功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消灭在基层。联动调解化解不了的矛盾,及时进行信访代理,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化解重信、重访矛盾方面,将联动调解的责任机制与“五访联动”的领导包案相结合,矛盾调处责任部门和调解组织主动开展联动联调工作,实行“一件矛盾、一个方案、一个班子”的方法,做到有始有终、一调到底。对重大的重信、重访矛盾,落实领导包案制。

[经验交流]运用七种方法化解矛盾纠纷

[经验交流]运用七种方法化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XX市高度重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在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发挥基层社会力量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推出许多调解矛盾纠纷的好方法、好经验,化解了基层98%以上的矛盾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有效缓解了司法专门力量严重不足的压力,为全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多年在全省保持领先作出了重大贡献。去年,XX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委组织政法机关相关人员,开展了历时半年的“深化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建没”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基层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进行了―次深度梳理和剖析,查找短板,总结经验,发现了基层在调解矛盾纠纷中的诸多“偏方良法”,将其提炼总结、归纳整理为“七大调解法”,用以指导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自助式判例调解法。调解人员引导纠纷双方当事人参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相关案例,通过解释、宣传,使当事人在自愿沟通、相互协商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诉求,然后再进行调解,使双方达成协议,最终促成矛盾纠纷解决。这一调解法曲调解员指导纠纷当事人学习和参照相关案例,诉求预期有了参照尺度,能够促使当事人平和理性地接受调解结果。 自选式调解法。当事人在申请解决矛盾纠纷过程中,根据调委会公示的调解员基本信息,在调解会推荐介绍的情况下,自行选择自己比较信任的调解员,进行调解。由于建立在对调解员信任的基础上,当事人对调解方法容易理解和接受,调解协议较易达成。 个性化调解法。近年来,XX市各地推选出阅历丰富、威望高、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员,成立个性化品牌调解室参与调解。这些调解人员来自群众,深受群众喜爰和信任,对家庭、婚姻、邻里等纠纷的调解,往往能达到一调便解、调事与调心的双重效果。 民间协会调解法。将“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村民组长、老教师、老退伍军人)人员组织起来,成立各类民间调解协会参与调解。这些民间调解协会的调解员年龄辈分较长、阅历丰富,在当地有很高的臧望,能更好地调处山林、土地、家庭赡养等矛盾纠纷。 群众评议调解法。用“邻里纠纷大家评、身边矛盾熟人解”的方法,针对一些诉求不合理、行事偏执的纠纷当事人,邀请当地人缘好、威望高的群众代表公开昕证、参与评议。这一调解法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能产生使纠纷当事人服众、服调的良好效果。

基层反映: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基层反映: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期,按照“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促进法治平安建设”专题调研的工作安排,肥东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县直相关单位负责同志的陪同下,深入部分乡镇(园区)、村(社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就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随着工业强县和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因征地拆迁、城镇建设、房产物业、交通营运、城市管理、劳资纠纷、医患纠纷、“涉老”群体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也将随之增多,有的矛盾化解难度大,给维护稳定工作带来严重挑战。 (二)是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刑事案件特别是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侵财性案件仍较为突出,打击与防范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三)社会治安联动机制尚不完善。群防群治基础工作薄弱,一些部门、一些单位仍然存在着社会治安应由公安一家抓的认识误区,联动机制不够完善,城市社区、农村村委会、村民小组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作用没有真正发挥,综治工作的群众基础相对薄弱。 (四)特殊人群服务与管理难度加大。以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杂人员等为重点的人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随着城市扩容建设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以及经济持续发展,流动人口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成分复杂的趋势,给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五)虚拟社会管理还存在困难。网络事件初显端倪,“一人发贴、众人关注”,互联网移动上网及网吧管理难度较大。网络事件对现实维稳影响较大,值得认真研究。 (六)基层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少数乡镇对综治维稳工作重视不够,工作被动应付。部分村(社区)矛盾排查机制,联动联调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对矛盾纠纷化解不及时,使一些矛盾纠纷久拖不决,引发重信重访和越级上访,甚至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几点建议 (一)尽快修订调整基层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考评体系。按照现行的综治目标考评设计,市级直接考核乡镇是可行的,也非常必要,但在考核指标设计上不能简单地以一个可防性案件指标来实施奖惩,这对大多数乡镇(园区)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基层社会治安的成效如何,绝不是一个指标就能反映出来的,建议结合市级平安乡镇指标体系的制定,科学合理地制定基层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由各县(市区)负责组织实施考评,统一上报结果,市级抽查复核确认,从而体现综治考核的公平公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