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东丰雄与他的仙台媒体中心的详细介绍及分析

伊东丰雄与他的仙台媒体中心的详细介绍及分析

伊东丰雄与他的仙台媒体中心的详细介绍及分析
伊东丰雄与他的仙台媒体中心的详细介绍及分析

伊东丰雄和他的仙台媒体中心

一、伊东丰雄

伊東豊雄(いとうとよお;1941年—)是一位重要的日本当代建筑师,曾获得日本建筑学院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出生于日治时代的京城(也就是今日韩国的首尔)。2013年3月18日,获得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是第六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八代市博物馆,仙台传媒中心等。

1】人物生平

伊东丰雄高中就读都立日比谷高中,在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系后,曾于菊竹清训(Kiyonori Kikutake)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在1971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原先称为URBOT(Urben Robot:城市机器人之意),在1979年正式改名为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此后推出了许多重要的日本建筑作品,从早期带有现代主义理性的线条(如1976年的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和1984年的银色小屋(Silver Hut),到后期大量的玻璃穿透效果,风格相当明显。

1986年伊东丰雄的作品风之塔(Tower of Winds)引起了世人的注目,也将他推向国际当代建筑师之列,此作品呈透明圆柱状,是日本国铁横滨线的北幸地下街通风口,夜间照明相当有巧思,会依据噪音、风速等数据变化。位于神奈川县横滨市西区。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认为,伊东丰雄是一名“永恒建筑的缔造者”,并称赞他“将精神内涵融入设计,以及其作品中所散发出的诗意之美。”

2】个人履历

1941年出生于日本

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1965-69年任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

1971年创办名为都市机器人(URBOT)的设计事务所

1979年事务所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现为该公司董事长

3】

伊东丰雄的建筑理念相当具有特色,他受到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吉勒·德勒兹【1】(Gilles Deleuze,1925-1995)和日本哲学家Sosuke Mita的影响,将自己的建筑理念透过“游牧”(Nomad)的概念发挥。

一场关于日本后现代建筑演讲上这样描述了伊东丰雄:“在后现代艺术运动里,伊东释放了建筑学的古老角色,让它不再仅是人类社会当中高效率的机器,在伊东的建筑语意中,我们可以看到软而透亮的疆域逐渐形成了一股强而有力的群体;伊东的建筑显现了都会中的人文环境关系,将今日高度发展的大都会风景描绘的更加具体。在这些建筑里念发展过程中,介于高度经济发展和建筑学理念的达成间,伊东有顺序的探索了其中丰富的层次。”

而伊东也曾说过:“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著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

透过许多小型建筑的作品,伊东将自己的建筑学定义成都会生活的“著装”,这一点在现代日本人密集的都市景观中,更加突显。透过伊东的巧手,都会里人们需求的隐私,和公共空间的渴望,他的小型建筑可说是在这两者间达到了完美平衡。

伊东的建筑师事务所逐渐将他的建筑理念落实在更多的作品里,同时也探索了新的造型潜力。他正不停寻求著新空间和游牧理念间的可能性。

二、仙台媒体中心

1】经过

仙台媒体中心(简称smt),是在仙台市青叶区开设的复合文化设施。于2001年1月开馆,由伊东丰雄设计。由仙台市图书馆和艺廊等组成,不但是仙台的文化收容中心,也肩负了艺术中心的任务。mediatheque 在法文中的意思是“收纳媒体的架子”。而仙台媒体中心是收集、保存了书籍,加上录像带、DVD、CD和CD-ROM之类,以影像或音乐为首的多种表现媒体。除了直接向来馆者提供服务之外,也透过网页进行市民的文化收容。

馆内除了“媒体中心”的功能之外,还有艺术工作室和艺廊。而1楼的开放式广场,也活跃了艺术、音乐(Live)和文化活动。为此,做为仙台艺术关联发信地、集客力的功能,让周围聚集了艺术相关店和民营企业。

镶在1楼的玻璃可以自由开关,在仙台定禅寺大街爵士音乐节之际,南侧的玻璃全都会打开来进行艺术活动。和仙台光之祭典有关的活动也会在此举行。

做为建筑物的仙台媒体中心,也有很高的评价。伊东丰雄设计的这个建筑,是由六块地板(金属板),十三根形状像摇晃海草,称为管柱的铁骨独立轴之单纯构造,构成地下2层,地上7层所有的空间。这种建筑思想,与以“柱”来建的既有日本住屋相同。此外整面的玻璃,能从外面直接看到支柱的骨架结构,另一方面,在从中环视种满榉树的定禅寺大街之际,里外之间也充满了一体感。

2】特征

现代大楼的构造,多半都以框架结构的梁柱所组成。那是根据上个世纪初由密斯所提出的“通用空间”(universal space)概念,由均质的梁柱构造涵括建筑内所有的机能,以及柯布西耶所提出的“多米诺系统”(Domino System),亦即建筑还原了以柱子和地板,穿越上下楼层的阶梯为最低必要限度的构成要素,所延伸出来的构造形式。

伊东丰雄打破了框架结构建筑的均质性,呈现出新建筑应有的样子。通常框架结构都会尽量建出相等间隔的四角柱,而他却分解为许多形成螺旋状的细铁柱,做出透明柱子的内部(管柱),计划尽量以不规则的配置方式,形成做为不均质场所的内部空间。这样的管柱贯通了地板,也具备了设备系统,电梯和阶梯,从屋顶采光和通风……之类,由纵处得以看见内部的核心作用。

很明显地,这是尝试超越“近代建筑”、“科比意”和“多米诺系统”,接受了“解体梁柱概念”的挑战。世界一流的建筑师尝试借由对近代建筑的批判思考,来产生新的建筑形式,而其中伊东的仙台媒体中心是压倒性的存在,对世界(特别是欧洲)的建筑界造成了冲击。

伊东丰雄总结自己喜欢水平的、长形的东西,还特别喜欢管道。原因是小时候家里有一从诹访湖的湖底温泉接出来的水管,每天早上粗管子里就会放出温泉来。而“仙台媒体中心”就集中表现了所有他所喜爱的元素。这座玻璃方盒子中建筑内部从底至顶蜿蜒而上的透明柱子,像水草一般呼地飘展而出。这些管道不但承担了楼梯间、电梯井、排风通道、采光口的实际功能,而且也在结构上起到了承重作用——因此整个建筑里外都没有通常意义的墙体。这令它显得尤为轻盈,仿佛被神来之手轻轻地放在地上。

3】各楼层导览

1楼:广场

* 开放式广场

* 咖啡馆

* 商店(和伊东丰雄有关的书籍也很丰富)

2楼:资讯

* 仙台媒体中心

o 咨询处?接待服务台

o 资讯浏览(网络阅览区)?近期报纸?杂志区

+ 义工办公室

* 仙台市民图书馆

o 童书?团体阅览室?谈话室

3?4楼:仙台市民图书馆

* 仙台市民图书馆

o 一般书籍?报纸?过期杂志?参考资料?乡土资料5楼:艺廊3000

基本上是办活动专用的艺廊。

6楼:艺廊4200

和5楼同样都是办活动专用的艺廊。

7楼:艺术工作室

* 影像音响数据库?美术文化数据库

* 艺术工作室?艺术工作室剧场?门厅

* 休息区

4】2层平面图

可以从仙台媒体中心的平面看出,建筑中各个空间没有严格划分,形成灵活,流动,相互交流、互动的空间。

5】结构

v

四角每根管道的大小、形状皆不相同。

四角四根大的管道支撑着800mm厚的楼板。

所有的管道除了结构上的作用还有楼梯间、电梯井、排风通道、采光口的实际功能,

“传统”的现代建筑所使用的框架结构。并用墙体划分出的一个个方盒子的精确空间。

而在仙台媒体中心中可以看到,柱子已经不像是柱子,有着扭曲,大小不一的形态。楼板与柱子的结合体系也与传统的楼板放在梁柱上的结构体系不同。同时伊东也使用了极少的墙体,和大量的玻璃。使得十分的轻盈,通透。

在日本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之中,仙台媒体中心只是天花板掉落,玻璃被震碎。事实证明了这个异性建筑结构的合理性。

6】来自伊东本人的采访

1、伊东在采访中说到,他不故意固定自己的建筑风格来限制自己,他乐意与人合作,不

断地去尝试新的东西。

2、“好的建筑应该像树一样生长。”

3、伊东认为:建筑应该从自我的身体出发,从自我对建筑的认识出发,从自然出发。

然而研究伊东的建筑你也会发现,他的建筑没有一直沿袭下来的惯用建筑手法,也没有特别统一的形式。他只是每次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适合的抉择。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其建筑的内涵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追求:人文。简单,自然。

4、“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年或者更长时间,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关

心它在该时期或其后20年作何用。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的更新发展或者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再需要它了”。伊东的短暂主义受影响于日本的“新陈代谢派”,他们认为建筑像自然界一切的生物一样是在不断变化生长的,他们不像欧洲古典主义一样追求永恒的艺术。

而我认为伊东的建筑之所以能做出轻松,纯粹,宁静的氛围也是和他对自己建筑的这个定义分不开的。

注:【1】:德勒兹宣称价值标准是内在的:好的生活就是完满表达自身权力(力量)、达至潜力极限,而不是基于非经验性的超验标准。现代社会仍然压制差异,限制人们所为。如要达至流动不止、变化、差异的真实,我们必须越过固化的标准,成为一切我们可能成为的——即使我们不知道我们可能是什么。德勒兹式实践的完美方式就是创造性,“在此或许存有一个秘密:去做,不去判断。如果判断如此之难,不是因为标准只有一个,而正是因为标准都是源于、分于反叛性的判断。在艺术领域,哪里有过一种权威标准可以限制未来的所有作品?”

仙台媒体中心

仙台媒体中心方案是一个以全新方式关注工程项目程序的建筑提案。该建筑物包括一个艺术画廊、一个图书馆、一个视觉影 像中心和一个供视听障碍者使用的服务中心。从竞赛开始至整个设计阶段,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要推翻美 术馆和图书馆的传统建筑原型。我们仔细研究各个项目程序的每一部分,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抱着重新组合建筑结构程序 的想法,来创造一个全新的“媒介中心”。于是在向各个领域的专家咨询了意见,并与仙台市民进行了大量会议交流之后, 我们对该中心的基本想法逐渐成型。 这种类型的讨论有可能持续进行,因此建筑硬件必须足够灵活,以便于满足任何未来发展的需要并能够和其他项目程序相结 合。我们在这次比赛之后并没有改变想法,即不要形式主义的建筑。我们对此有一个简单的、概念上的提议,它包括三个元 素:“楼板”,“管状体”和“表皮”。42日本[竞赛第一名]/ Japan [Competition. First Prize] The Sendai Mediatheque is an architectural proposal that regards the programme in a new way. The building includes an art gallery, a library, a visual image centre and a services centre for people with visual or hearing difficulties. From the outset of the competition and throughout the design stage, our main objective was to demolish the conventional archetypes of art museums and libraries. We studied each of the programmes in minute detail with the idea of recomposing them to create a 'mediatheque'. The basic ideas were therefor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consultations with specialists in a wide range of fields and exchanges of opinions at numerous meetings with Sendai’s citizens. Since this type of discussion can be interminable, the architectural hardware had to be flexible enough to respond to any new future development and be able to integrate any other programme. We have not changed our ideas since the competition: instead of being formalistic architecture, our proposal is a simple, conceptual proposal that consists of three elements: 'plate', 'tube' and 'skin’. 概念草图 / Concept sketch 总平面图/ Site plan 概念模型 / Concept model 43

仙台媒体中心的形与力:伊东丰雄的创作宝藏上

仙台媒体中心的形与力:伊东丰雄的创作宝藏 [10天前,我喜爱的伊东丰雄(Toyo Ito)在72岁时被授予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Prize),不觉间有种“终于”的复杂感慨与感动。40多年的设计实践生涯,伊东通过与佐佐木睦朗(Mutsuro Sasaki)、新谷真人(Masato Araya)、巴尔蒙德(Cecil Balmond)等结构师的合作,创造了太多令人感动的建筑。趁此让自己动力一把,并为自己保存一份学习总结。] 原创声明:本文仅用于学习交流,不用于商业,谢绝转载。 普利兹克建筑奖对伊东的评审辞里称述到: “伊东丰雄在其职业生涯当中,创作了一系列将概念创新与建造精美相结合的建筑……每一次都力求建筑上的突破与超越…… 研究过伊东丰雄作品的人都会发现其作品中不仅涵盖不同的使用功能,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语言。他逐步发展并完美了一套独特的建筑语法,把结构与技术层面上的创造发明与清晰的形式语言相结合……伊东丰雄能用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将结构、空间、环境、技术及场所建立于一个平等的立足点之上……他的作品结构复杂,但又巧妙地融为一体,令建筑本身焕发出宁静与祥和,而使用者则能自由自在地在其中从事各项活动。 …… 伊东曾经说过,他力求建筑的流畅,而不受制于现代建筑的局限。在2000年建成的仙台媒体中心,他利用管柱结构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从而使得其内部出现新的空间品质。 ……” [1] 仙台媒体中心(Sendai Mediatheque,以下简称smt,图01)是伊东(1965年伊东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行建筑设计实践)第三十个实践年头1995年开始设计的[2]。它历时6年,终于2001年落成。这座21实际的建筑新类型,是伊东获得2002年金狮奖的重要作品。在2011年的海啸侵袭中smt的非常规主体结构依旧无损,证明自身经受住了时间与事件考验。伊东更是因此号召建筑师们为灾民设计“共有家园”,传递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Smt是伊东设计生涯全新航程的起点,也是他之后设计生涯的创作宝藏。

伊东丰雄建筑思想分析

浅谈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 一、前言 某晚,伊东丰雄私宅“银色小屋”,伊东丰雄与西泽立卫正在喝酒聊天,突然伊东一下捏扁了手上的铝合金啤酒罐,举着对西泽说:“建筑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西泽吓了一跳,桌上还摆着威士忌、日本清酒的酒杯,西泽举起威士忌酒杯问伊东:“这个不行吗?”伊东摇头,西泽又举起日本清酒酒杯,伊东还是摇头,晃着手中捏的变了形了的啤酒罐。西泽好像一下醒悟过来一样理解了伊东建筑的本质。 二、伊东丰雄的思想背景 建筑师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全面理解建筑师所生活的时代才能理解建筑师的建筑思想。 在中国,对大多数家庭来讲,住宅是一项重要用品,是一个需要经过慎重考虑的决定,一处身体以及心灵的归宿。但是在日本却不同,由于火山季风和海岛的特殊风土,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就不存在。对于日本人来说,住宅仅仅是一处就寝的空间,一处临时避难的场所,尤其在东京这样一个消费至上的城市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更为明显,而建筑变得迅速不合时宜,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建筑早已沦为快速城市代谢物,因此伊东丰雄决定为建筑找到新的命运。 伊东丰雄曾说过:“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年或者更长时间,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关心它在该时期或其后20年作何用。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的更新发展或者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再需要它了”。 三、三个作品看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 1)银色小屋—建筑的临时性 这是伊东丰雄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一时期,他是多以形式的轻盈、建筑的短暂性来获取流动感和漂浮性的意向。小屋处在东京郊区的林间,大量使用了玻璃、铝合金和钢结构制作的格子屏障。这些透明和半透明的材质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小屋看上去更象是私人聚会场所或是周末用的临时度假屋和工作室,不象是定居的场所。 建筑是由7个大小不同的带有拱顶的独立房子组合在一起的,这些房子各有功能,包括一个由混凝土柱子围成的庭院。粗壮的混凝土柱子与轻快的钢结构拱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菱形钢结构是工厂预制好的,用螺钉固定在相应的点上。建造方式向人们表白了建筑的临时性,小屋可以被快速的建造,同样也可以快速的消失。这样,环境得到了最好的保护。拱形的顶棚可以开闭,让空气和光线自由的进入。即使在关闭的状态下,透明和半透明的材料仍然不能阻挡阳光。光线毫无遮拦的进入建筑的身体,在室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一切都安排的自然,不经意间完成了功能和空间的转换。 在东京这样高度发达的城市,只需要20年,大部分建筑会被拆毁重新建造一次。永久的纪念碑式的建筑变得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伊东丰雄的临时建筑观既是对社会现状的巧妙回应,同时又通过设计本身折射出信息社会和全球化给建筑带来的巨大变革。 2)托雷维耶哈休闲公园—造型的轻盈感,空间的流动性 托雷维耶哈位于西班牙南部,面朝地中海,全年有晴朗的蓝天和温暖的日照,贴近海岸线有两个湖。这个位于两个湖之间的休闲公园,是整顿该地区过渡旅游开发所致环境的工程之一。由于项目位于海边,而且功能是休闲设施,再加上西班牙人的浪漫性格,因此这件作品更加贴切的表达了伊东丰雄关于轻盈和流动的建筑观。 伊东丰雄在这里依照沙滩的走势设计了三个贝壳状的螺旋形休闲场地,建筑造型采用贝塞尔曲线来确定。螺旋状的主结构把传统的梁和柱结合在一起,主结构之间是密布的木檩条,这样的结构系统被直接暴露,同时起到了表皮的作用。漫步在公园里,你甚至会忽略建筑的存在,因为它与地形和环境结合得如此之巧妙。行走于建筑中,你还会感觉不到室内室外的

仙台媒体中心的形与力:伊东丰雄的创作宝藏下

管状柱 管状柱是smt重要的构成要素——无论是空间感受还是结构理性。伊东和佐佐木都将其称为tube或者チューブ。从功能的角度,它在smt作为楼梯间、电梯间、通风井、采光井等等(图16)。 16 从力流的角度,它作为柱子,其实就是将原本我们理解的集中传力方式分解到管壁上——一点也好,三角也罢,圆形亦可(图17)。关于圆形空心柱子,自然界的例子很多——秸杆或者竹竿。这些都为理解smt的管状柱提供了直观依据。 17 Smt的13根管状柱分为两类——A类只用来传递重力(可简化为竖向力),B类除了用来传递重力还要抵抗水平地震力(可简化为水平力)。B类共4根分布于smt的四角,而余下的9根分布其间。二者在形式上大同——都是管状的柱子结构,小异——A类只有竖向平行(准确地说是同层没有交接的)杆件,而B类则由类似斜撑的杆件交织而成(图18)。

18 仅作为重力荷载的受力构件时,管状柱形式的自由度源于力流路径自上而下时,管环作为柱子的一部分,提供了力流所需的压力或者拉力。如图19a中,腰部收缩的三角管壁柱子,其竖向杆件都承受压力传递重力,但顶部的管环则通过受拉的方式,使上部的竖向杆件在顶端获得水平向的力,导致此竖向杆件能以受力平衡的方式向下向心地传递。而中部的管环则以受压的方式使向心的上部竖向杆件与向外的下部竖向杆件在交接处平衡。最后底部的管环与底部一样以受拉方式平衡力流的竖向传递。如果拿出一个上部的倒梯形部位作为静力学分析时,我们完全可以用图解静力学的方式,利用节点求解个杆件受力状态(拉力或者压力)和大小(图19d)。而图19b则是圆柱腰部收缩的竖向受力力流状态,19c则是进一步移动中部壁环位置的管状柱形态——当然力流路径则更为复杂。 19 图20则是中间管环扩大时形与力的大致关系——与中部管环收缩的管状柱相比较,上中下管环的受力状态相反。同时,管环一定范围内的位移也能保证其自身的稳定状态,只是内部的受力状态更加复杂。

伊东丰雄与他的仙台媒体中心的详细介绍及分析共10页文档

伊东丰雄和他的仙台媒体中心 一、伊东丰雄 伊東豊雄(いとうとよお;1941年—)是一位重要的日本当代建筑师,曾获得日本建筑学院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出生于日治时代的京城(也就是今日韩国的首尔)。2019年3月18日,获得201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是第六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八代市博物馆,仙台传媒中心等。1】人物生平 伊东丰雄高中就读都立日比谷高中,在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系后,曾于菊竹清训(Kiyonori Kikutake)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在1971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原先称为URBOT(Urben Robot:城市机器人之意),在1979年正式改名为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此后推出了许多重要的日本建筑作品,从早期带有现代主义理性的线条(如1976年的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和1984年的银色小屋(Silver Hut),到后期大量的玻璃穿透效果,风格相当明显。 1986年伊东丰雄的作品风之塔(Tower of Winds)引起了世人的注目,也将他推向国际当代建筑师之列,此作品呈透明圆柱状,是日本国铁横滨线的北幸地下街通风口,夜间照明相当有巧思,会依据噪音、风速等数据变化。位于神奈川县横滨市西区。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认为,伊东丰雄是一名“永恒建筑的缔造者”,并称赞他“将精神内涵融入设计,以及其作品中所散发出的诗意之美。” 2】个人履历 1941年出生于日本 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1965-69年任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

1971年创办名为都市机器人(URBOT)的设计事务所 1979年事务所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现为该公司董事长 3】 建筑理念透过“游牧”(Nomad)的概念发挥。 一场关于日本后现代建筑演讲上这样描述了伊东丰雄:“在后现代艺术运动里,伊东释放了建筑学的古老角色,让它不再仅是人类社会当中高效率的机器,在伊东的建筑语意中,我们可以看到软而透亮的疆域逐渐形成了一股强而有力的群体;伊东的建筑显现了都会中的人文环境关系,将今日高度发展的大都会风景描绘的更加具体。在这些建筑里念发展过程中,介于高度经济发展和建筑学理念的达成间,伊东有顺序的探索了其中丰富的层次。” 而伊东也曾说过:“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著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 透过许多小型建筑的作品,伊东将自己的建筑学定义成都会生活的“著装”,这一点在现代日本人密集的都市景观中,更加突显。透过伊东的巧手,都会里人们需求的隐私,和公共空间的渴望,他的小型建筑可说是在这两者间达到了完美平衡。 伊东的建筑师事务所逐渐将他的建筑理念落实在更多的作品里,同时也探索了新的造型潜力。他正不停寻求著新空间和游牧理念间的可能性。 二、仙台媒体中心

关于伊东丰雄的设计理念与作品

关于伊东丰雄的设计理念与作品 伊东丰雄的作品可被认为是对日本社会复杂性的最重要的诠释之一。他的建筑很难适合严格的、一贯的思想潮流,事实上,伊东最初的意图并不是追求一种单一的研究,或者创造一种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自己的正式风格。他的研究始于对日本消费社会的留心观察及对其社会背景的解析。 尽管西方城市和街道都有其身的设计,背景都有恰当的参照物,但是诸如东京这类城市却表现出无特色的、且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城市特征,这种特征会在任何方向尢休止地延伸。经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距,建筑很快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形式、新功能的建筑。因此,城市的形象总是在变化之中,但始终没有改变其基本概念,即没有特色而易于粉碎,除了交通及通讯系统外缺乏恰当的参照物。这些城市没有如同欧洲城市的真正持久的建筑,相反它们却保留了暂时的不稳定的宏观基础建设。如果我们看看日本的传统会发现,由于地震的不断威胁、,建筑都是木制的而非室制或砖制,于是由于材料易于坏,通常很短时间建筑就要重新翻盖。在日本文化中,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不存在。 伊东丰雄发展了短暂建筑的理念,短暂建筑是表现这些无背景大都市的最佳方式。伊东的建筑材料的坚固性被减到最低程度。他使用技术把结构及细节的尺寸几乎缩减到尽头,最大程度地使用玻璃,以使建筑抽象化而远离其物质性,为建筑增添与临时装置相似的易碎性。在日本,由于城市背景变化很快,没有持久的东西。因而,他的作品避免任何形式的坚固,而展现—种短暂的、脆弱的、易变的外观。 我们可以对日本城市进行现实主义解析。伊东既关注建筑文脉,又脱离文脉的建筑设计方法,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的,然而却与西方传统、保守的设计有许多共同之处。事实上,凡是有机会亲自目睹伊东在东京成横滨的现实作品的人,将会有一种与在杂志上所见的完全不同的印象。在西方人看来,如此动态的、轻快的结构看上去既体现未来派风格,义充满幻想,因为他们以欧洲城市为背景来想像,然而当置身于他们自己的环境中时,效果也随之改变。如同在欧洲,一些建筑师对于现存的共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及在建造中使用的传统材料高度重视。伊东丰雄一开始就对日本社会的壮况及共生活方式进行客观的分析,接下来研究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就材料的使用及建筑上的解决办法言,即使结果完全相反,伊东丰雄在两者间处理的方法也没有太多不同。 要重新界定建筑和自然的关系,伊东靠的却是人工智慧─电脑设计演算法,是指在座标图上,由数学逻辑来控制点的运动。在《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十则》中,伊东说明他喜欢设计演算法的原因,因为它就像作曲,透过规则将一个音调定下,然后在某个框架上,一点点地去调整移动,在「安定」中制造一种「不安定」。伊东认为新世纪建筑必须拥有「做出不安定状态」的企图。 而透过设计演算法所做出的建筑线条,不只是将大自然里的树枝、叶子等不规则线条,转化成便于建筑物使用的几何线条,它的本质也和大自然的法则相似,依循一个固定的逻辑,从一个点开始,然后延展开。 电脑演算还原自然逻辑 举例来说,在东京表参道上的精品店Tod's ,伊东就把店外行道树榉木树枝的剪影放入座标图,透过数学逻辑,不断地在图上重迭剪影,再依照这个图样设计建筑物的结构与外观。如此一来,Tod's 的墙就像是由一根根树枝组成,和街道上真实的榉木相互辉映。 负责世运主场馆的在地建筑师刘培森认为,伊东豊雄和其他建筑师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有很强的结构与系统技术,这让他除了具备一般设计师的观察力,更能全方位实践自己的意志,并追求细节的完备。「真诚

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与建筑风格

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与建筑风格 一、从Style 说起属于形式、手法、品格范畴的Style ,似乎有着某种魔力,它总是在不断地兴风作浪。建筑界的“欧陆风”、“极简主义”等风刚刚刮过去不久,韩国风、江南Style 、伊东丰雄又有劲吹的迹象。这也是中国建筑之所以长期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设计者总是如影随形地摆脱不了大屋顶、斗拱木结构形式的阴影,屡屡掉入历史木结构建筑形式风格的陷阱。近日,有文章论述伊东丰雄成功之道时,竟然归之为“延续某某风格”,这现象引起笔者的警觉。 建筑风格问题是重要的建筑理论问题,它对城市和建筑的规划设计的影响十分深远。但是,真正引导设计思路、手法、形式和风格的是建筑哲学观念。哲学观念和建筑理论的创新属于源头创新,科学的哲学观念的生命地久天长——这大概就是钱学森先生视“建筑哲学为建筑科学的最高台阶”的原因吧?在建筑创作中过于强调新风格、新形式、新气派的创造,往往把创作引入歧路,做着舍本逐末的事情。其结果很可能是花样不少,成功之作寥寥,甚至成为偏离“适用、经济、美观”建筑观念的丑陋建筑,让人痛心。 荣获2013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是追求“三性” (建筑的临时性、功能的模糊性以及与自然的融合性),这既是其设计思路、风格手法的追求,更是其建 筑哲学观念创新的通俗简练的表达。而且从本质上讲,这与我们长期坚持的“适用、经济、美观”建筑观念方针是不谋而合的!

二、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 3月1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宣布,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荣获2013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深刻思考21 世纪世界建筑发展趋势后,伊东丰雄认为,21 世纪建筑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融于自然和社会的。他说:“20 世纪的建筑曾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着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21 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伊东丰雄这种环境生态建筑哲学观念,体现在设计观念思路和设计手法上追求“三性”:建筑的临时性、功能的模糊性以及与自然的融合性。 建筑的临时性 伊东丰雄说:“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 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是关心它在当时或其后20 年作何用。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更新发展,或者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需要它了。”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多元、变化迅速的特点,伊东丰雄的建筑普遍采用简单环保的结构和灵活简洁的支撑体,使其建筑节约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投资,并且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给人“轻盈”、“流动”、“临时性”的感受。 对于处于地震多发地带的日本文化精神和物质需求,这是十分相宜的。对于使用频率很低的仪典类用途的主席台、观礼台等建筑,同样

仙台媒体中心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之——仙台媒体中心 1实例的背景材料: 1.1 建筑物的名称: 仙台媒体中心 1.2 设计及建造的年代: 所在地:仙台市青叶区春日町 规模:地下2层,地上8层 工期:1997年12月一2000年8月 设计及建造历程: 1989年,县艺术协会提出建设美术馆的陈情书 1992年,决定新市民美术展览室建在定禅寺大街交通局空地的方针 1994年,为了代替西公园上老化的仙台市民图书馆,而计划于仙台市营公共汽车的停车场空地设立新的文化设施。仙台市举办了一个设计媒体中心的国际竞赛,仙台媒体中心在竞赛一开始就显得单纯而又概念化,旨在成为不拘泥于形式的建筑。伊东丰雄的作品脱颖而出,成为竞标的胜利者。在竞图之际,被任命

为审查委员长的矶崎新提议,不单是只有书本的,图书馆与艺廊的复合体,还是要能够收藏、阅览、欣赏影像,音乐……等所有媒体复合功能的媒体中心。 1997年,建设工程开工 2000年,建筑竣工 2001年,仙台媒体中心开馆 获奖: 2001年优秀设计大奖最优奖 2002年BCS(建筑业协会)奖 2002年世界建筑东亚区最佳建筑奖 东京创新大奖媒体环境奖 1.3 设计者及施工者: 建筑设计: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 伊东丰雄: 1941 出生于韩国汉城 1965 毕业于东京大学工程学部建筑系 1965~1969 就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 1971 在东京创办URBOT的工作室 1979 事务所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 有限公司 现在于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任教。他的成名 作是1984年设计的自宅“SILVER HUT”,获得了1985年度日本建筑学会奖。伊东丰雄进入建筑领域是一件偶然的事。他被那个时期的日本年轻建筑师,如菊竹清训、黑川纪章和矶崎新所提出的许多新城规划方案所吸引,于是决定成为一名建筑师。伊东丰雄是日本银色派建筑师中的先锋人物,他的建筑作品被认为是对日本传统建筑的现代表现。 仙台媒体中心是给伊东丰雄带来国际声誉的一栋建筑,他曾因此获得2002年度世界建筑东亚区最佳建筑奖,2003年度日本建筑学会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等。 结构设计:佐佐木睦朗

伊东丰雄建筑思想浅析

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是当今世界建筑舞台最为先锋的建筑师之一。他的先锋性体现他的独特建筑哲学思想和对电子媒体时代(又称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不确定性”特征的深刻领悟。他开创了未来时代中新建筑的一个窗口,并且正在影响着下一代建筑师的思想和世界建筑未来的走向。他是后现代社会的新建筑的拓荒者,他在建筑史上的地位将与柯布西耶等大师一样留在建筑星座人物榜上。他所开创的建筑新天地和哲学思想,正在由日本向全世界弥漫扩散开来,并且将左右今后几十年内的建筑发展方向。 1,时代之背景 工业时代以商品为基本单位,时代典型特征就是“确定性”或一元性,而后工业时代是以信息为基本单位,它典型特征是“不确定性”或者多元化,信息时代的重要外在表征是信息(数量上)的泛滥。这样带来了一个问题:每个信息,(它被人们)占据或者关注的时间变短了。在来来往往的信息流中,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信息)流动的世界中,处在一个不断变幻的外部世界中,由此必然产生一种动荡的感觉,发现自己到处于“不确定性”中。从信息层面讲,知识更新的时间在变短,喜好某一特定对象的时间在变短。人们发现一切都在变,唯有不变的就是“变”本身。身外的一切流动都在加速,生命标尺也在不停地变换,人们丧失了一种确定感,从而被抛入“变化”的深渊,也即“不确定性”之中(变化和“不确定性”可以互相推导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当网络在生活中铺展开来时,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朗和清晰。面对网络,我们拥有虚拟世界,拥有庞大的信息获取量,但是,我们却迷失网络中。网络最终作为信息社会的典型事物,即使最为不敏感的人,都无法不受到这种“不确定性”(虚拟性)的冲击。下面分别从哲学层面和建筑层面分别阐述。 1.1哲学层面 后现代哲学思潮认为时代本质表现为“不确定性”。当代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性)与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之间发生了一种断裂关系,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或不可翻译性,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具有某种不可言说或不可表达的。换而言之,用传统文化和语言,人们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但是,唯一的工具只有传统语言,因此,当人们又不得不用它去表达,即使是解释不清。如此,不可避免陷入了悖论之中,在此本文仅指出后现代文化的某些特点: 1.1.1 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多元性是针对和反衬现代主义的一元性与确定性。现代主义追求精英文化,一元性的文化,而后现代追求大众文化(或称消费文化)与多元性文化。两种文化之间不仅是一个量的变化,而是一种质的变化。现代主义追求一元性,即主流性或精英性,其它非主流文化都受到压制,而后现代主义追求多元性而反对主流性,也即坚持文化或主流性的多样化,坚持多元化也即趋向大众(多元)性,走向了消费性文化。 1.1.2 后现代主义的非同构性。后现代的非同构一方面是表示后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断裂性,另一方面表示其内在文化的庞杂性,无法用单一构造性语言来表达,其实质还是多元化和“不确定性”。 1.1.3 后现代主义的跨学科和多流派的复杂性,在当代,似乎把与现代文化或潮流文化之外的所有东西,都囊括进来了,这样带来了“量的多”和“质的杂”的相互共存,也就是带来了某种复杂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模糊的,

建筑模型制作任务书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是建筑学及室内设计专业的一项重要的专业基础技能,也是培养现代设计人才及其综合设计能力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模型作为设计理念和形态的具体表现手段,二维的设计方案转化为三维的实施模型,使设想变为现实,是设计理念的立体表现技法。通过制作著名建筑师作品模型,达到以下要求: 1. 通过感受经典作品,理解著名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设计潮流,从而提高设计素养。 2. 通过对著名建筑大师作品的观察赏析和模型制作,初步建立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包括对造型的感受能力和把握能力)、动手能力乃至创作能力。 3.学习三度空间内用模型表现空间,了解建筑空间、体量、光影的基本知识。 4.通过学习和具体操作了解并掌握建筑空间构成的基本原则与具体造型手法。 5. 通过制作模型学会进行建筑体量和空间关系分析。 二. 设计内容:(自由组合3-4人的小组) 1. 设计题目: 制作著名建筑大师别墅或住宅模型,大师范围及作品内容可由指导教师指定,以小型建筑为宜,比例自定(1:50左右)。要求模型特点鲜明,能够反映外部造型,或内部空间(可以酌情切开便于观察内部),或结构构造方面的特点。 2. 选题范围参考(可自选其他作品): 理查德·迈耶、赖特、密斯·凡·德·罗、安藤忠雄、贝聿铭、阿尔托、柯布西埃、丹下健三、路易斯·康、艾森曼、隈研吾、伊东丰雄、哈迪德和赫尔佐格&德梅隆等著名建筑师的别墅或住宅建筑作品。 A、萨伏伊别墅 B、流水别墅 C、史密斯住宅 D、范斯沃斯住宅 E、犹太人博物馆 F、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G、光之教堂 H、艾瓦别墅 I、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 J、吐根哈特别墅 3.最终成果要求: (1)设计调研要求: 调研内容:名作方案解析、模型制作方法 作业要求:收集相关背景资料及图片完成: 调研报告:包括:方案设计分析、大师背景分析摘要等。最终以PPT形式上交。 模型制作分析报告:确定模型制作比例、步骤、材料等,完成模型制作分析报告。最终以PPT形式上交。 (2)模型制作要求: 基座(水平投影尺寸)(不小于500mmX500mm)、高度根据需要自定,底盘右下角应贴有图签(8cmx5cm)(模型名称、指导教师、班级、姓名、学号、比例尺)。

伊东丰雄建筑分析

课程论文 2014——2015学年 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建筑名作解析 学 院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专 业 建筑学 班 级 xx 姓 名 xx 指导教师 xx

论文标题: 托德斯表参道大楼 摘要: 既是表面图案又是建筑结构体的表层(树枝剪影),是通过在300毫米厚的混凝土和金属框架之间镶嵌玻璃形成的。这样构建出的表层, 支撑着跨度为10~15米的楼板,室内没有任何柱子。 关键字:Tod's ;伊东丰雄 正文: 托德斯表参道大楼 TOD's Omotesando Building Tokyo Japan ,2004 地址:东京都涩谷区 完成日期:2004 主要用途:店铺、办公室 结构:钢筋混凝土、钢架 层数:地上7层、地下1层 占地面积:516.23㎡ 建筑面积:401.55㎡ 总建筑面积:2548.84㎡ 结构设计:OAK 构造设计 设备设计:ES 联营公司 OD's 表参道大楼建在东京表参(omotesando ),是售卖靴子、手袋等名牌“TOD's ”的旗舰大楼。这是一幢七层的建筑,低层部分是酒店,中高层部分作为办公室、聚会场所使用。这幢L 形的大楼表面布满了估计是榉树的树状剪影,让人感觉到了非常强烈的一体感。既是表面图案又是建筑结构体的表层(树枝剪影),是通过在300毫米厚的混凝土和金属框架之间镶嵌玻璃形成的。这样构建出的表 层,支撑着跨度为10~15米的楼板,室内没有任何柱子。 图一为设计师所采用的榉树的树形剪影,将单个的树形剪影复制叠合,产生了疏密有致的图案,并由树木的生长结构,为整个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图二则是对概念进行演绎,将不断复制的剪影做成的长条折叠成立方筒,形成了建筑的外立面和结构支撑体系。 对应着在表参道建造时尚品牌旗舰大楼这一课题,混合选择里混凝土这一材料,赋予了这一建筑周边林立的玻璃建筑所没有的物质感和强烈的冲击感。这一混凝土建筑,并不是表现了以前就有的重量感,而是表现出了装饰和结构没有区别的新样貌。 混凝土“树枝”之间有270个形状不同的开口,它们中的大多数安装有无框玻璃面板,但在需要保证房间私密的部位,建筑师同样采用了铝质面板。玻璃面板的大小和形状与建筑的内部工作环境相呼应:三层高的鞋店、上部两层高的办公室、六层的活动空间、以及顶层的私人会议室和屋顶花园。由于外墙和20英尺厚的楼板承担了全部荷载,商店内部的隔断和展台可以随意布置。这座建筑体现了建筑师的结构创新能力,它简洁纯粹的混凝土外表可谓经典和永恒。 T 图一 图二

伊东丰雄:好的建筑像一棵树

伊東豐雄:好的建築像一棵樹 VivoCity,伊東豐雄把海帶進了購物中心 嘉茂園,把公寓建築和周遭環境打造為一個連續空間,人在樓孙中,樓在自然中 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作品風格與他本人性格有著和諧的相似性:人文、簡約、自然。 最近在新加坡舉辦的伊東豐雄個人展,濃縮了他近40年的設計精華。

伊東豐雄說:?好的建築就像一棵樹?,無論內在外在都符合自然結構,有益於生態平衡。 眼前這位謙虛和藹、又別有一番儒士風範的老先生,看起來像是你在東京街頭問路時,絕對會從他那裡得到親切回應的一位老人家,不過,他就是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70歲)。沒有雷姆?庫哈斯極富盛氣的棱角外表,亦不似保羅?安德魯大膽寫意的詩人氣質,又與紮哈?哈迪德的豔麗儀態相去甚遠,但在國際建築設計界,伊東豐雄的作品風格真的與他本人的性格有著和諧的相似性——人文、簡約、自然。 此次在新加坡舉辦的?MY COSMOS: From my room to my city”伊東豐雄個人展,濃縮了這位大師近40年的設計精華,而他的名字就是最凝練的開場白。想要簡短列舉伊東豐雄的一兩件代表作,非常有難度。日本的長岡音樂廳、表參道TOD’s店、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臺灣高雄世運會主場館、西班牙Torrevieja休閒公園、倫敦Serpentine藝廊……這份作品名錄可以繼續延長下去。確切統計出他經手過的設計作品數量並沒有實質意義,量化看待一個設計者的作品,是具有諷刺性的行為;尤其對於關懷建築使用者體驗和居住者感受的伊東豐雄來說更是如此,我們何不從這個最令人好奇的話題開始—— ?伊東先生,您住在怎樣的房屋裡?您喜歡自己的房屋嗎?? 他說:?太太兩年前過世後,我捐出了以前和太太一起定居的房子,搬進了現在居住的銀色小屋(Silver Hut)。銀色小屋同時也是伊東豐雄建築博物館(Toyo Ito Architecture Museum)小小的一部分,但卻是我早在1984年就有的設計概念。那是我向傳統日式建築設計的致敬——一個有著半戶外空間/中庭的日式自宅。? 讓大自然流進我們的居室和生活 銀色小屋像是塵囂外一間遺世獨立的復古小居,雖然用纖維、穿孔鋁板和延壓金屬板組成輕型可滲透膜結構,採用的卻是日本傳統開放式設計。看得出伊東豐雄的確對銀色小屋情有獨鍾,他臉上漾著笑意:?天氣好的時候,我享受著穿堂風,非常舒服;而微雨輕灑讓我來不及回屋裡時,我也不介意站在庭園的樹下靜待雨停。? 與其說是日本人獨有的風雅,倒不如說是伊東豐雄的?自慢?之心——那是一種

浅谈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

浅谈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 发表时间:2019-07-16T17:04:11.23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作者:李春[导读] 在中国,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居住空间,是一个付出慎重考虑甚至一个家庭的全部积蓄,也是身体和心灵的归宿。 北京天华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市 100071 在中国,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居住空间,是一个付出慎重考虑甚至一个家庭的全部积蓄,也是身体和心灵的归宿。但是在日本却不同,由于气候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就不存在。对于日本人来说,住宅仅是就寝的空间,一处临时避难的场所,尤其在东京这样一个繁华的城市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更为明显,而建筑也变得不合时宜,无法适应城市和人们的需求,建筑沦为城市中快速的代谢物,因此伊东丰雄决定为建筑找到新的命运。 伊东丰雄曾说过:“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年或者更长时间,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关心它在当下或其后20年作何用。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的更新发展或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再需要它了”。 伊东丰雄的建筑理念相当具有特色,他受到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吉勒·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和日本哲学家Sosuke Mita的影响,将自己的建筑理念透过“游牧”(Nomad)的概念发挥。 一场日本后现代建筑演讲上这样描述了伊东丰雄:“在后现代艺术运动里,伊东释放了建筑学的古老角色,让建筑不再仅是人类社会当中高效率的机器,在伊东的建筑语意中,我们还能够看到柔软而透亮的领逐渐形成了一股强而有力的群体;伊东的建筑显现了人文环境关系,将如今告诉发展的大都会风景描绘的更加具体,在这些建筑里念发展过程中,介于高速经济发展和建筑学理念的达成间,伊东有顺序的探索了其中丰富的层次。” 而伊东也曾说过:“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著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并能偶与社会相协调的。” 透过许多小型建筑的作品,伊东将自己的建筑学定义成都会生活的“著装”,这一点在现代日本人密集的都市景观中,更加突显。透过伊东的设计,城市中国的人们需求的隐私、公共空间的渴望,可以说是在这两者间达到了完美平衡。 仙台媒体中心就是给伊东丰雄带来国际声誉的一栋建筑,他也因此获得年度世界建筑东亚区最佳建筑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等。其具备的“敏锐的社会性”将其思想淋漓展现,更是对其他思想如“临时性”、“轻盈感”和“流动性”的表达。 此设计中伊东丰雄没有采用传统的板、梁、柱结构,而是采用一种变形的“多米诺”结构体系。三种简单元素组成了仙台媒体中心:6块正方形的楼板,13根树形的管子和4片分隔内外的表皮。方形无梁的楼板是信息和活动的载体,无柱的流动空间为信息交流和活动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无穷的适应性,垂直贯通的管子汇聚了垂直运动、各种能量(光、空气、水、声音)和信息的流通,透明的表皮使建筑对外界有着敏锐的感受力。 在东京这样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都市,城市在片断化,建筑形式的视觉连续性已不能把握,而仙台媒体中心像流动的漩涡一样,将原有建筑变得迅速“不合时宜”,灵活适应现代城市的“不可测”以及人的生活方式的“不可测”。伊东丰雄对社会现状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这种内在的感知被物化到了仙台媒体中心的建筑设计中。 东日本大地震后,伊东丰雄以建筑师的身份加入城市规划中,在发现釜石市的行政人员拿出了一份毫无具体性可言的方案之后,伊东在观察政府与居民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伊东率先提出了自己的可视性方案:将集体住宅、建筑与地形结合,探索出更适应当地的生活的“斜面住宅”形式,沿倾斜度50度左右的防护墙建造五层左右高的斜面住宅,防护墙本身具有避难通道,通过集体住宅将下边的通道和逃生通道连接,进而发挥其优势。同时每户都有一个面朝大海的阳台和走廊,方便邻里沟通,而各户墙壁与防护墙成直角,使得结构更加坚固。伊东的方案一提出,就得到了志愿者和当地居民的支持。伊东的事务所逐渐将他的建筑理念落实在更多的作品里,同时也探索了新的造型潜力。他正不停寻求著新空间和游牧理念间的可能性。 其实,建筑和其他的艺术作品一样,一旦脱离了与时代的联系,脱离了社会,无论多么伟大的创造,都会显得毫无价值。也就是说,建筑作品的价值是从其社会性中得到的。与20世纪初的大师们一样,优秀的建筑师总能代表其所处的时代,无论是临时性、建筑与社会的协调还是轻盈与流动,都是建筑师在特定时代中不断思考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至今是日本飞速发展的一段时光,伊东丰雄以其扎实的建筑理论和实践功底,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创造了一个个既能反映时代特征,又能引导社会生活的优秀建筑。 伊东丰雄是永恒建筑的缔造者,但他同时还大胆开辟新的路径。在其作品中充满了乐观、轻盈,又具备了独有的特性与普遍性。他将结构、空间、形式、景观、自然融为一体,创造出“为地而生的建筑”,让他的作品散发出诗意之美。也希望此文章不仅能够让普通人了解伊东丰雄,也希望能够让建筑师们深刻的意识到建筑设计与社会的关系。

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及建筑作品评述

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及建筑作品评述 摘要:伊东丰雄的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要研究其建筑,首先要理解其建筑思想。本文通过对其建筑思想——时代的“不确定性”进行诠释,深入了解其建筑特征。借此可为我们日后更好地向伊东丰雄学习提供一个粗略的轮廓。 关键词:伊东丰雄;不确定性;建筑思想;建筑设计 正文: 伊东丰雄是活跃在当今世界建筑舞台的先锋建筑师之一,他的先锋性来源于他的独特的建筑思想,其受到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吉勒·德勒兹的影响,将自己的建筑理念透过德勒兹的“游牧”(Nomad)的概念表现出来。 0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 0.1 哲学基础 在上世纪60 、70 年代,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作为时代变化的敏锐观察者,提出了“游牧”的概念,并作了比较系统的思想阐发:认为由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变化,已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纽带关系,时代的本质更多的表现一种“块茎式文本”,即一切去除了中心、统一的后现代意义上的实体。它去除了“一”(总体性、整体性、统一性);解除了根—树结构的中心化和层级化限制,自由伸展,不断制造新的连接;不断衍生差异,形成多元和撒播。 通俗的来说,“游牧”的概念也就是指时代的本质表现为“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表现为多元化、复杂化等等概念,认为世间是不确定的。而后现代思想就是在后工业化社会中,为抵抗客观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急速膨胀而产生的一种“非理性”排遣。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德勒兹的“游牧”思想就是后现代思想中的一块湿地,它几乎聚集了所有后现代理论的特性,并对整个后现代思想起着巨大的调节和引领作用。 0.2 建筑思想 伊东丰雄在德勒兹的“游牧思想”的影响下,对日本社会的的状况以及生活方式,建筑创作、建筑空间等等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比如,在伊东丰雄看来,“在日本,建筑不是一件长久的东西,他的生命也许就是几十年,大家对这也没有什么抵触感。”“我认为,是运动、缓慢变化的空间以及它们将如何变化下去的那种感觉,产生了建筑中的时间单元。”从伊东丰雄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伊东丰雄对于建筑的“不确定性”的钟情,他认为我们在设计某个项目是,我们只

大师作品分析 菊竹清训

大师作品分析菊竹清训 ——菊竹清训自宅(SKY HOUSE) 菊竹清训简介 菊竹清训1928 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岛久留米市,是继丹下健三后的一代日本著名建筑师。1950 年,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开始在建筑事务所工作1953 年,开设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57 年,开始建设第一个独立项目自宅SKY HOUSE。这座由4 根柱子支撑的简易住宅,让菊竹清训引起了国际建筑界的注目菊竹清训还是新陈代谢主义小组的主要领军人物,对建筑理论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他设计的建筑活跃在过去50 年的日本建筑界,运作范围从住宅到城市规划,商业和市政大厦及学校、博物馆、体育设施等。除此外,他的事务所也介入各种各样政府、非政府的项目和学术组织。

所获奖项 1.岛根县专区建筑奖(2000) 2.31th 大厦建设者社会奖(1990) 3.21th Mainichi 艺术奖(Mainichi 报纸1979) 4.UIA (联合国际des 建筑师) Auguste Perret 奖(1978) 5.建筑学奖(1970) 日本学院 6.AIA 和平的建筑学Citation (1964) 菊竹清训之后菊竹清训最受重视的作品是“海上城市”的设计方案,以及出云大神社行政楼(1963),米子城的东光园旅馆(1964),都之夜城市中心(1960),及茅崎太平洋旅馆(1967)。菊竹清训作为老一辈的日本建筑师,对日本建筑思想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他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也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才输出基地,培育出了一大批日本现代著名建筑师。长谷川逸子、仙田满、富永让、大江匡、内藤广、伊东丰雄和内井昭藏,他们仍活跃在现今的日本建筑界,并很好的继承了新陈代谢的理论。 关于“新陈代谢”理论 “新陈代谢”理论盛行于上世纪60、70 年代。“新陈代谢”派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菊竹清训、黑川纪章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胸怀要建造一个“美而可调和世界”的理念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战后60 年代的日本,经济开始复苏,钢铁、建筑、金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向前推进。“新陈代谢主义”成为日本建筑的自省运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