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
德育原理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

答: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答:错误。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实施法制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极性去学法、了解法,从而达到知法;就不能从“法律规范”中体会出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实质,达到真正懂法;

更不会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这就是道德规范在学法理论指导及守法实践中的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德育实施过程之所以要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主要在于:

第一,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可靠保证。德育实施过程的目的,不在于它确立了相应的影响机制或组织形式,也不在于它建立了广泛的影响渠道和约束机制。而在于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虽需要一定的外在教育影响,但这种发展在本质上是自我性的——即经过自己的身心活动建构起自身的品德。这种情况意味着:外在的教育影响能否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与教育对象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内在活动密切相关。自我教育作为教育对象自身内在活动的重要方式,具有“自教”性特点。这种“自教”的发生,既表现教育活动之外,也常常表现在教育活动之中。

第二,自我教育不仅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使人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重视,日益得到提升。现实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激烈的竞争,无疑需要人以更大的主体性来适应。正因为如此,人的主体性发展在当代教育中被受关注,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而人的主体性发展与自我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自我教育既是人主体性成长的内在土壤,也是主体性体现的主要标志。没有自我教育,人的主体性发展失去了内在的土壤,主体的素养就难以得到提升,就难以实现本质力量的丰富性。人的自我教育是人生存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的体现,人的主体性发展总是伴随自我教育而发展,人的主体性只有在自我教育中才能得以真正确立和不断巩固。

2、有人认为,当代德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观念问题。请你分析:当代德育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不是这样?为什么?

答:我认为德育改革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内容、评价等等各方面改进的问题。因为思想是行为的指南,一切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参与改革之中的人的观念改变的问题,一个人观念的改变不是听几次报告、讲座,或者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参与和影响,然而,人们观念的改变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最前提性的条件。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现实中有人往往用这样的情况来说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有问题的:如: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了解林则徐,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知道“9、18”是什么日子……等。

请分析:这种评价中所说的问题,是属于学生思想品德上的问题吗?你认为哪些方面才属于思想品德问题?为什么?

答:这些问题不是思想品德问题。在涉及到善和恶的问题上才属于道德问题。道德问题不是知多知少的问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首先,因为德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对整体教育发展具有巨大价值。

其次,因为这是教育目的决定的,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德育方面的要求往往是教育目的构成的主体部分,古今中外的任何社会都是如此。在中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以利“化民成俗”,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因为思想品德是决定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社会衡量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社会价值,就不可忽视德育地位。德育是个体社会化及其社会价值提高不可缺少的。德育的地位说明,德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无关紧要的。更不是“软”任务,“虚”任务,而是一项重要的关系社会稳定、个体发展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这样言说德育的地位,并不是否认德育为首的地位观。主要是因为这样更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德育与各育的关系。德育为首,呈现了重视德育的一种意识,并为德育的整体教育和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指向。这是能使人较为清楚看到德育应处于怎样的位置的。作为重视德育的一种观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具体工作的绝对化原则,则是值商讨的。作为重视的一种观念,“首位”是一个具有形容性的概念,强调的是的不可忽视性,对首位的东西都忽视了,这是不应该的。但是如果把首位作为实质的量词和序词,绝对化地要求具体的教育实际。那就意味着,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进行什么教育,都要首先进行教育。这样势必造成教育的尴尬局面,陷入机械的僵局。所以需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德育为首。在实践中正确体现德育为首,既要保持一种“绝对”性,也要保持“相对性”。所谓绝对性是指德育在长远教育工作中的不可忽视性。不能视为可有可无的,应在长远的教育工作中,使它在各项工作之中得到体现。所谓相对性,即指德育相对于各育处于薄弱状态,或根据某种际情况需要,在某一时期对德育工作有所侧重。学校教育是整体的。但并不意味着工作上各育平分秋色,始终体现量的对等性。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针对某一育的薄弱性,在某一阶段对某一育有所侧重,以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变。这种有利于整体教育工作的有所侧重也是应当的。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

1、德育是整体教育的必然使命。

答:学校德育的经常性工作应在整体教育中来进行,而不是以整体教育(教学)之外的活动来表现德育的经常性。这主要是因为: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这意味着整体教育中蕴含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德育资源),注重整体教育中的德育,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各

育”的这种互含性,决定了“各育”的互为性。使得每一育的开展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为其他各育的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体教育中进行德育,会使德育得到整体教育的烘托;同时应看到学校中的“各育”,都统一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都是整体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任务。“各育”与教育目的的这种联系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每一育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育所要完成的任务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完成的任务。德育的任务和目的,无不包含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从现实来看,整体教育中的德育,能使全体教育工作者自然界入其中,发挥多方面的影响作用。这是整体教育(教学)之外的德育很难做到的。以上这些都说明,德育虽有其独特性,但它的日常进行应是与整体教育融为一体的。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并不是要抹煞德育的独特性,并不是要把德育消融在整体教育之中,否认德育的不可代替性,这样的话也是对德育地位的否定。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也不是要求学校德育不能独立地进行一些活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倒真是抹煞了德育的独特性。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这类活动当作德育的全部或主体,来代替德育应有的全部形式。

德育原理

1、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等几个阶段。 2、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第一,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3、德育理论的形态是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4、德育原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课题:德育与德育原理的发展;现当代德育思想流派;德育的本质与功能;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等等。 5、苏霍姆林斯基主要德育观点 1.首先,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承认和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公开主张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 2.他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关于学校德育环境的营造、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辩证处理。他坚决主张政治信仰的确立和道德教育的进行都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实现校园与社会生活的沟通。 3.苏霍姆林斯基虽然十分重视显性德育,但更重视通过环境进行渗透性质的隐性的教育,或者说在他的德育艺术中显性德育更多的隐性化了。 4.他特别强调德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还特别重视“奉献”活动。 5.他还对人的全面发展、集体教育理论等许多社会主义德育思想家关注的问题有十分深入的思考。 6、科尔伯格主要观点 1.科尔伯格最重要的贡献主要是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研究。在道德发展的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道德教育方面,他提出了“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等。 2.他认为和一般认知发展一样,道德思维也具有结构的特质,是一种有组织的心理活动形式,个体道德发展处于不断的建构或结构的重建之中。

16秋福师《小学德育理论》在线作业一

奥鹏17春16秋福师《小学德育理论》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 决定了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是: A.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 德育目标 C.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水平 D. 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正确答案: 2. 德育管理者要实现预定的目标,光靠一般号召是不行的,他必须制定一个周密可行的实施计划,提出若干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德育管理目标的实现,这是肯定德育管理过程哪一环节的意义()。 A. 确定德育目标 B. 制定德育计划组织 C. 开展德育活动 D. 检查和总结 正确答案: 3.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通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别开来,这表明()。 A. 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 B. 德育目标具有层次性 C. 德育目标顾及了年龄特征 D. 德育目标具有超前性 正确答案: 4. 最早提出集体教育的是哪一位教育家()。 A. 陶行知 B. 马卡连柯 C. 苏霍姆林斯基 D. 布鲁纳 正确答案: 5. 哪一种方法是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其道德认识的教育方法()。 A. 说理教育法 B. 品德修养法 C. 榜样示范法 D. 实际锻炼法 正确答案: 6. 现代德育在德育方法上()。

A. 更侧重于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 B. 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C. 强调施教传道方法和受教修养方法的综合统一 D. 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可以不相联系的综合统一 正确答案: 7. 对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是()。 A. 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B. 德育原则 C.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D. 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正确答案: 8. 哪一种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 A. 社会实践活动 B. 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C.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D. 各科教学 正确答案: 9. 制定学校德育计划的前提是什么()。 A. 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B. 检查总结经验 C. 确定德育目标 D.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正确答案: 10. 在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教育的核心是() A.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B.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C. 爱国主义教育 D. 社会公德教育 正确答案: 11. 人生观、世界观已初步形成是在哪一年龄阶段()。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初期 正确答案: 12. 哪一种方法主要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A. 说理教育法 B. 品德修养法 C. 榜样示范法 D. 实际锻炼法 正确答案: 13. 什么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 A. 社会德育 B. 学校德育

北师大《德育原理》在线作业

《德育原理》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A ) A.苏霍姆林斯基 B.蒙台梭利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2.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并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和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 D ) A.杜德海姆 B.杜威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3. 一般说来,品德包括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法纪品质和( C ) A.情感品质 B.意志品质 C.思想品质 D.宗教品质 4. 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D ) A.情境性 B.协调性 C.动荡性 D.成熟性 5. 相对于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而言,属于学校德育特征的是( B ) A.养教结合 B.广泛性 C.隐形性 D.有组织性 6. 品德修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B ) A.促进社会的发展 B.提高自身的品德水平 C.改善物质生活条件 D.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 7. 德育的本质特征是( D )。 A.进行政治教育 B.开展宗教教育活动

C.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 D.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8. 凡学生品德或某一侧面在群体中或个体前后对比中处于上升或前进趋势且幅度较大的,应给予( B )。 A.达度评定 B.比较评定 C.操行评定 D.肯定性评定 9. ( B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A.品德内部的矛盾运动 B.活动和交往 C.深刻的道德认识 D.品德发展的动机 10. ( B )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A.班主任工作 B.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各科教学 11. 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是( C ) A.讨论法 B.谈话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12. 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产生于( B )。 A.19世纪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中叶 D.21世纪初 13. 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D )。 A.奖励法 B.惩罚法 C.评比法 D.操行评定 14. 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D ) A.爱国主义教育 B.国际主义教育 C.共产主义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15. 人的品德发展的动力是( D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环境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C.教育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D.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98372

1.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等几个阶段。 2.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理解)。德育思想基本上是前德育理论形态(准形态)。 3.价值澄清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也就是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或者灌输给学生)给学生。(精确) 4.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道德的本质(判断)P65-68 5.德育的目的、任务只是人们对德育活动的一种主观期待和设定,属于“想要德育干什么?”的问题。德育的功能、实效客观效果和能量只是反映了“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的问题,而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 6.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与最高境界。规范往往表现为一种道德他律,社会理性则表现为一种自律。<真正的道德应该是自由的,而自由的道德发自“本心”而非“良心”。>(理解) 7.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掌握) 8.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理解)。意念性知识、符号性知识。 9.“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儿童的道德学习是由内而外的。 10.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或人的道德发展经历的阶段有哪几个): 道德发展可以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 无律阶段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所以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是指儿童(青少年)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 道德发展的“自由”阶段是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一阶段,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道德情感也具有“悲天悯人”的特点,具有一种彻底的人道主义的情怀;在道德行为上则是完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价值的“自然流泻”(就是具有中国古人所言的“圣贤气象”)(重点理解一下) 11.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应由的三个基本维度构成: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教育素养包括教育信念、教育观念、教育技能。 12.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之间有三重关系:1、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2、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3、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13.德育目的作为一种对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应当具有以下几个规定性:1德育目的应具有价值性 2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3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4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 14.德育目的应该具有以下功能:首先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表现为三点: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 15.理想的德育目的最终是提升人格,是应然的状态,现实的德育目的是在于养成现实生活所需要的基本德性。 16.何谓“品德”,国内的两大理论:①班华教授关于品德的“三维结构说”。班华认为,品德是由品德的心理形式维(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品德心理内容维(道德立场、观点等)、品德心理能力维(道德能力、策略) 17.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形成由知、情、信、意、行五个方面所构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填、精确) 18.德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德育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德育目的是通过德育目标实现,大的方面(目的);德育目标有助于德育目的的实现,细化、分层次(目标)。 19.在当代社会,尽管由于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世界各国德育内容的千差万别,但是德育内容在发展的趋势上仍然有一些趋同,表现如下:1对“全球伦理”的确认。2对综合道德能力培养的共识。3道德教育内容结构上的共同理解。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四个层次。 20.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哪些属于基本的道德品质P170-171(选择) 21.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应当注意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爱“祖国”与爱“国家”(祖国是一个文化和历史的概念,而国家则是一个政治概念)2.“爱国”与“爱人类”3.爱国与改革开放4.爱国情感与爱国行动 22.活动课程实际上是道德教育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形式。(精确掌握) 23.德育的隐性课程改造的重点或方向是隐性课程的优化而不是它的“显性化”。(精确掌握)德育的隐性课程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

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下半年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大作业题目(内容): 一、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全球化的表现。 答:德育全球化缘于经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全球化。德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影响的全球化;第二是主题的全球化。 所“影响的全球化”是指德育思想的经验的全球化影响。所谓“主题化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学校德育关心的主题有趋势,也指学校德日益关心诸如生态环境,人口与发展,个人权利,多元文化,世界和平等主题。 2、传统德育过程模式。 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这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 3、“启发”在道德教育中的意味。 答:“启发”在道德教育上意味着:第一,它承认人性的善良或道德教育在人性上的可能。第二,道德教育只有在具备一定的主体接受条件下才能进行。 4、世界各国的德育、政府领导方式的类型。 答:世界各国的德育,政府领导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全面干预型(中过、日本、法国、发展中国家);一种是部分干预型(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一种是政策干预性型(美国、加拿大、瑞典等)。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如何解决德育过程中的矛盾 答: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有三个方面。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这三个矛盾依次是:①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②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③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矛盾。其中,第二对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是指学校道德教育(有计划、系统的、)系统之外的社会价值环境(无序的、多元的)与学校德育价值系统的矛盾,有同质矛盾和异质矛盾。同质矛盾(大家影响都是正面的,但是社会的道德影响与学校的道德影响并不一样)是指社

0073《德育原理》在线作业

1.一般说来,品德包括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法纪品质和( ) 情感品质 意志品质 思想品质 宗教品质 2.人的品德发展的动力是(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环境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教育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并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和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 ) 杜德海姆 杜威 班杜拉 柯尔伯格 4.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情境性 协调性 动荡性 成熟性 5.相对于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而言,属于学校德育特征的是( ) 养教结合 广泛性 隐形性 有组织性 6.品德修养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促进社会的发展 提高自身的品德水平 改善物质生活条件 更好地参与社会竞争 7.德育的本质特征是( )。 进行政治教育 开展宗教教育活动 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动 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8.凡学生品德或某一侧面在群体中或个体前后对比中处于上升或前进趋势且幅度较大的,应给予( )。 达度评定 比较评定 操行评定 肯定性评定 9.(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内部的矛盾运动 活动和交往

深刻的道德认识 品德发展的动机 10.( )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主任工作 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 各科教学 11.教师自觉地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是( ) 讨论法 谈话法 陶冶法 讲解法 12.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产生于( )。 19世纪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中叶 21世纪初 13.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作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 奖励法 惩罚法 评比法 操行评定 14.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 爱国主义教育 国际主义教育 共产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15.《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 苏霍姆林斯基 蒙台梭利 赞可夫 裴斯泰洛齐 德育主体的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德育主体的素养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教师必须有垂范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专业知识素养。教师本身是德育的主体。所以,道德教育的前提之一是:教师尤其是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专门人士必须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政治信仰、法纪观念和优良的德行品质。否则,道德教育只能变成难以使人确信的一般的知识教学。 如何看待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怎样建立师生关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和谐师生关系。(互相尊重,换位思考)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科学的观点引导人、正确的言行教育人、扎实的作风感染人、端正的态度鼓舞人,用制度、纪律去引导规范行为,

德育原理试题库

德育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是教育家()首先提出的。 A 、马卡连柯 B 、赞科夫 C 、苏霍姆林斯基D、加里宁 2、现代德育在德育方法上() A、更侧重于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 B、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C、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D、强调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 3、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是() A、私德 B、社会公德 C、国民公德 D、职业道德 4.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 5.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 A、品德情感 B、品德行为 C、品德认识 D、品德意志 6、关于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文明教育和道德教育 B、心理品质的发展也作为德育目标的要求 C、不仅重视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培养,而且强调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 D、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分开来 7、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 ) A 、1990年B、1993年 C 、1994年D、1995年 8、学校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品德教育 9、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 A、德育原则 B、德育规律 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则 10、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 A、示范法 B、讨论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11、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拉斯 12、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 A、私德 B 、社会公德 C 、国民公德D、职业道德 1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 、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 、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选择 15、学校实施德育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是( ) A、课外活动 B、各科教学 C、团队活动 D、校会晨会 16、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拉斯 17、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德育规律 B、总结德育方法 C、探讨德育现象 D、研究德育功能 18、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 19、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并利用学生本身存在的优点克服缺点错误,这种做法主要遵循了( )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doc

分值分布 不定项选 10*2 判断 15*1 简答 25 论述 12+13 案例分析 15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 1、德育概念外延的界定要遵循“守一而望多”,所谓“守一”:意严 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 2、中国德育理论较长时间认为的一种“转化理论”是片面的。 3、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 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4、古代德育的特征: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 5、现代德育的特征:学习德育的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6、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7、德育原理的特征体现在:理论性、基础性、综合性。 第三章德育本质和德育功能 1、道德教育的本质或本质功能也就是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追求其属 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种有意识的帮助。 2、德育功能则须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 么?” 3、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的实践意义:①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 德育目标的确定。②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度、适当的德育评价的形成。③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有助于适当适度的德育实践。 4、德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

5、对于正确认识社会性功能要注意:①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 性)功能。②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③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的中介。 6、德育的个体功能:生存、发展、享用。 7、对于的教育性功能:①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②德育作为 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四章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 1、德育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 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 2、道德教育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及隐 性课程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 3、道德教育有表象或形态上的“转化”问题,但本质上却是内发、 生长或建构的过程。 4、“新性善论”是德育主体发挥的前提之一。 5、道德发展理论:①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关注情感 方面。②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关注行为,即观察学习。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关注认知。 6、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①道德发展应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 的理解。②对道德发展的理解应与对道德发展“年龄歧视论”的批判理解相结合。③道德教育对象的道德发展阶段可以作更为概括性的说明。(概括为:“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所谓“无律”,是指婴幼儿阶段儿童对许多道德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或体验,其行为不具有严格的道德意义;所谓“他律”,是指儿童借助于成人的权威去体认道德规范的发展阶段;所谓“自律”,就是指儿童或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

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一

作业名称:第一阶段-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出卷人:SA 作业总分:100 通过分数:60 起止时间:2016-6-8 21:51:56 至2016-6-8 23:47:36 学员姓名:915330066 学员成绩:75 标准题总分:100 标准题得分:74.83 详细信息: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自由、平等、博爱等反对等级制度要求的道德观念进入学校德育内容是()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现代社会 D、当代社会 学员答案:C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有关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的原则 A、守多而望多 B、守一而望一 C、守多而望一 D、守一而望多 学员答案:D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在西方,在巨变之后的俄罗斯、东欧诸国,()都有同道德教育携手的取向存在 A、思想教育 B、法律教育 C、宗教教育 D、政治教育 学员答案:C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10、()中含有价值真理、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 A、品德能力 B、品德内容 C、品德形式 D、品德方法

学员答案:B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关于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及其实现的思考,还有相关的()功能问题 A、批判性 B、滞后性 C、适应性 D、反思性 学员答案:B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道德可教吗?是古希腊时期曼诺对()提出的问题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普罗塔哥拉 学员答案:A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功能有正有负,近年来中国理论界也探讨到了德育的() A、弱功能 B、负功能 C、正功能 D、强功能 学员答案:B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现当代学校德育是指() A、20世纪初以来 B、19-20世纪 C、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 D、文艺复兴运动以来 学员答案:A 题号:9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68 内容: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德育原理.pdf

德育原理 第一章德育即道德教育 1、早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或实践教育。 2、而使之风靡全球者,当是英国学者斯宾塞。 3、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和“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 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 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 德教育” 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 5.“大德育”的合理性及局限性? 我国的“大德育”颇具特色。他虽然越来越“大”,但基本的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我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统称为“德育”,这种约定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 我国一向有实施“大德育“的习惯和传统,长期的实践,形成了 一套自然而然地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全面实施社会意识教育的经验。

“大德育”与当前国际教育的改革趋势相一致。我国坚持“大德育”的传统,与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不谋而合。 6、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划分区别? 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 在没有发生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时,通常没必要非得把学校生活 的“道德领域”和“非道德领域”区分开来。 违背学校生活要求的思想和言行,如属“道德错误”,被判为“失德”或“缺德”,那就是“道德领域”中的事件;否则,就是“非道 德领域”中的事件。 “非道德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有时发 生间接地联系;在时间、地点转移的条件下,两者有时相互转化。所以,不能机械地坚持“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的划分。但相对 地区分仍是必要的。 第二章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 1、教育、教学和教唆的区别? 教育属于褒义词,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 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 教学是否包含善意,其内容有无价值,其影响有益与否,都是不 确定的。 教唆属于贬义词,包藏恶意、产生有害影响的教。 2、教育的标准?

德育原理重点整理

第一章 1、德育范围: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指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 广义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以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2、德育概念: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即: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特点: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 等级性:在古代社会,道德教育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到整个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都是受制于上流社会或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的; 神秘性:指在学校德育或多或少的宗教或类宗教特性(包括德育在内的全部学校教育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完全从属于宗教组织); 经验性:第一,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基本上是采取不成规模的师徒授受方式,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宗教或圣贤经典思想的解释、理解与实践;第二,道德教育思想不分化、非专门化,缺乏“科学”的证明。 4、德育的现代化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 特点: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民主化:与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的民主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教与学方面都已经民主化; 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科学化:一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二是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德育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三是德育的科学化还包括学校德育的组织化,主要是指班级授课制为近代教育体制的出现。 第二章 1、苏霍姆林斯基的三点教育探索表现: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并努力建设学校教育环境的工作,认为有一条重要的教育准则,那就是使每个人从童年起就在到的财富里生活;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时充分考虑到了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连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两个因素; 最后,他更重视通过环境进行渗透性质的隐性的德育,或者说在他的教育艺术中显示德育更多地隐性化了。 2、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以外在要求判断道德价值) 阶段一,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阶段二,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阶段(以他人期望和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价值) 阶段一,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二,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阶段(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 阶段一,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二,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 3、价值澄清理论的最大特点: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也就是说,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4、有效的价值形成过程必需的七个步骤: 自由地选择;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再进行选择;赞同与珍视;确认;根

小学德育理论

小学德育理论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小题,计20分) 1、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持续不断的,自觉或非自觉的既爱与和影响。在对家庭家庭教育侠义或广义的界定中,大部分是针对家庭对象而言的。 2、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德育目标要求,或者说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 3、德育课程在道德主体人格构建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采取的诸多方式的总称,是实现德育人物的条件之一。 4、德育方法在道德主体人格构建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采取的诸多方式的总称,是实现德育人物的条件之一。 二、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2小题,计16分) 1、评语鉴定测评法评语鉴定测评法,又称操行评语法、品德评语法、品德鉴定法。一般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长期观察和了解,参照有关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某一时期中的品德水平与状况概括的做出个人鉴定意见。其操作步骤是,了解情况、民主评议(包括个人、集体、干部、任课老师、家庭几方面),明确鉴定内容与要求,结合自己观察事实进行评语鉴定,最后反馈给学生、教师、家长与学校领导,大多属只让领导审定或征求有关人员的意见。 2、总体印象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是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及业已形成的总体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操作步骤是,先明确测评任务或要求,再回想与综合对学生业已形成的印象作为总体价值评定。 3、写实测评法,又称记实法。所谓写实测评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把品德行为的表现记录下来,客观的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作为品德测评的依据。其操作步骤是,明确写实的内容与要求,捕捉搜寻记实的有关事实与行为,选择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资料进行详细记录,期末整理后,概要的计入到有关栏目中。类似写实测评法的另一种方法是档案资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德育原理作业习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作业习题 第一章德育范畴 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 2、学校德育的历史形态和特点各有哪些 3、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 4、德育理论的主要议题有哪些 5、结合你所耳闻目睹的学校德育问题,思考对德育概念理解的误区所产生的危害性。 6、阅读鲁洁等《德育新论》、胡守棼《德育原理》、戚万学《生活道德论》以及国外柯尔伯格、杜威、涂尔干、赫尔巴特等的德育论原着,体会德育理论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 1、如何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 2、如何理解德育的功能对德育功能的正确理解有什么意义 3、如何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4、怎样理解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5、如何理解德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6、阅读鲁洁教授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两篇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和“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结合本章所讲内容,仔细领会。 第三章德育对象 1、“德性可教”如何理解 2、“新性善论”的内涵、解释与教育意义何在 3、三大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和缺陷何在 4、如何理解反“年龄歧视论”的积极意义

5、个性与德性关系如何 6、从个性角度出发怎样在学校德育中做到因材施教 7、阅读西方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有关着作,思考人性论的问题,并写出自己对人性论的见解。 8、阅读西方道德哲学(如陆有铨、戚万学的着作),了解几种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第四章德育目的 1、什么是德育目的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如何 2、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有哪些 3、德育目标分类有何意义你认为应当注意些什么 4、尝试做一个年级的德育目标的分类工作。 5、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6、阅读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解德育目标的分类。 7、思考我国德育目的存在的问题,思考我国德育目标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思考德育目的与德育效果的关系问题。 8、阅读东西方道德哲学思考,道德哲学和人性假设德育目的的影响。 第五章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2、如何理解现代与传统德育过程模式的不同和综合化模式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4、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环节和基本原则有哪些 5、查阅有代表性的德育过程理论资料,思考传统与现代德育过程模式的不同,及其对当今学校德育的借鉴意义。 6、结合耳闻目睹的德育现实和自身经历,谈谈德育过程最关键的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有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 尼尔·诺丁斯 B. 科尔伯格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马卡连柯 2.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B) A. 班杜拉 B.苏霍姆林斯基 C. 科尔伯格 D. 杜威 3.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D) A. 托马斯·里可纳 B. 威廉·贝内特 C. 爱德华·怀因 D. 尼尔·诺丁斯 4.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D) A. 威尔逊 B. 麦克费尔 C. 科尔伯格 D. 纽曼 5.以下那一著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A)。 A.《道德教育论》 B.《德育鉴》 C.《训育论》 D.《德育原理》 6.德育的主要功能不包括(B)。 A.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B.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C.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D.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7.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A) A.涂尔干道德教育论 B.杜威的反对传统教育 C.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 D.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8.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A)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著的《价 值与教学》的出版。 A.拉思斯 B.萨沙 C.科尔伯格 D.诺丁斯 9.诺丁斯课程体系的第一步是(A) A.对自我的关怀 B.对思想的关怀 C.对亲密的人的关怀 D.对世界的关怀 10.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D) A.综合课程形式 B.活动课程形式 C.隐性课程形式 D.螺旋式结构 11.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B) A.“符号”课程模式 B.“体谅”课程模式 C.“社会行动”课程模式 D. 品德教育课程模式 12.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的基础之上。 A. 自然论 B. 实践哲学 C. 神学 D. 儿童心理学 13.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哪一个阶段(B)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非习俗水平 14.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是下列哪种态度(B) A、权威主义 B、中立主义 C、调合的立场 D、儿童中心主义 15.家庭德育内容的重点是( ) A.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 B.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C.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D.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16.学生品德内部的基本矛盾是( ) A.知与行的矛盾 B.知与情的矛盾

《德育原理》期末作业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 答:正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 答:正确。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 答:错误。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 答:错误。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实施法制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极性去学法、了解法,从而达到知法;就不能从“法律规范”中体会出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实质,达到真正懂法;更不会在实践中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守法。这就是道德规范在学法理论指导及守法实践中的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德育实施过程之所以要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主要在于: 第一,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可靠保证。德育实施过程的目的,不在于它确立了相应的影响机制或组织形式,也不在于它建立了广泛的影响渠道和约束机制。而在于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对象思

小学德育理论作业

第一次作业 1、什么是德育目标?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答: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照德育目标的要求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德育内容最直接地体现了德育目标,并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要遵循青少年儿童认知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志向,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并逐步树立阶级分析的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以及从实际出发、一分为二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德育目标的确立是德育的首要问题。它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对整个德育过程具有导向、选择、协调、激励的作用。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是内在一致的,他们具有共同的特征:第一,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的。一定的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的要求,并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也必然有不同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他们都是由人规定的,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培养人的要求。第二,都具有继承性和超越性。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反映人类生活的共同要求,表现出社会生活、社会规范、德育实践领域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教育目标是对培养人的结果的设想或期望,德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未来思想、道德面貌的设想或期望。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又要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方面,要求受教育者既能掌握当前现成的社会规范,适应当前的社会精神生活,又要为未来社会生活作准备,体现超越性。超越性意味着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要求方面略高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有的发展水平。总之,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确立在现实基础上,又高于现实,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因而是超越性、先进的,又是现实的、可行的。 2、什么是德育过程?现代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 答: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它的特点有:1.现代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2、现代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3、现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4、现代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5、现代德育过程是一个多方面影响的复杂过程,具有可控性和不可控性。 3、什么是德育课程?如何理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地位,特征和功能? 答:德育课程主要包括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三类。 认识性德育课程是学校于正式课程之中,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与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区别: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灌输,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顺从性和德育活动的纪律性、惩罚性,强调德育内容的传统灌输,以权威管理和灌输行为规范为主要特征。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探究,道德教育的过程是鼓励儿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