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专题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史专题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史专题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史专题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史》专题

前言

关于对“历史”的认识

历史英文作“History”,暗含人类故事之意。在日常认识中,我们把过去的一切都称为历史,而从科学意义上看,历史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运动发展过程”这六个字,因为它表明了历史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有其发生发展甚至影响到今的过程,而不是一些史实简单地罗列,更不是一些故纸堆。所以今天学习历史就要以动态的眼光来学习和研究。

我们学习与研究的历史实际上主要指的是人类历史。对于人类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可以分为主观历史与客观历史。所谓客观历史,指的是曾经发生过的实实在在、无以更改的事实;例如客观存在的遗迹(兵马俑坑)、事件(七国之乱)、人物(孔子)等。主观历史则指的是后人(主要是、特别是历史学家)对曾经发生的客观事实进行的诠释与认识,这种主观历史由于“人”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这就是“千人一面”、“千面一人”现象出现的一个原因。因此有人提出了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同的命题“历史学家创造历史”。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对古代遗留下来的二十四史以及近现代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应该有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意识和任务,因为历史著作中固然有客观历史的陈述与记载,同时也往往有大量的虚假信息,多种原因造成的虚假、讳饰、作伪、

曲笔等无疑湮没了历史的真相。

远古人群:元谋人、北京人

开始:山顶洞人

原始社会母系繁荣:半坡氏族

(约170万年前氏族公社河姆渡氏族

先一前2070年)典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传说:黄帝、尧舜禹与“禅让”

秦形成: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王位世袭制奴隶社会发展:商朝——当时世界上的大国、青铜器、甲骨文

时(前2070年—强盛:西周——疆域空前广大、井田制、分封制

前476年)瓦解:春秋——诸侯争霸、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改革

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兼并战争、秦灭六国、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前475—前221年)

一、关于先秦的概述:

先秦是指中国有史以来至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这段历史涵盖了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确立阶段(战国)。

我国原始社会是从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为止。岁月悠悠,天地有情。凭借大自然的恩赐和祖先的勤劳勇敢,人类社会从远古人群演进到氏族公社,又从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其中,母系氏族公社最能说明氏族公社的特点,父系氏族公社则已经孕育着瓦解氏族公社的因素。黄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正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总之,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成为历史发展、社会演进和人类进化的根本动力。

奴隶社会是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

大约1600年。这段历史先后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发展阶段。其中禹建立的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它的文明在古代世界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统治者实行的分封制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为一个经济发展和疆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国人暴动”成为西周由盛而衰的关键。此后国家一直动荡不安,最终亡于犬戎。夏、商、周三代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甲骨文、青铜器、《周易》是这一时期华夏文化的典型代表。商朝的“人牲”和“殉葬”制度,反映出奴隶制度的残酷。商周时期的文化特别是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始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前,历时近千年。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巨大变革。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民族接触频繁,相互融合;各诸侯国先后变法,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经济上,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奴隶社会的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的剥削关系逐步产生;思想文化上,由于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文化呈现出异常繁荣局面,其中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进步,取得了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

二、中国古代史的总体结构。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多万年前,止于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长时期的特点;中国古代经济成就辉煌,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古代史可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六个时期。

原始社会原始人群

(约170万年前母系氏族

—公元前2070年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

奴隶社会形成(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先秦(公元前2070年发展(前1600年—前1046年)——————商

—公元前476年)强盛(前1046年—前771年)—————西周

中瓦解(前770年—前476年)——————春秋

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战国

古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前221年—220年)……………秦汉

代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年—589年)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公元前475年……………………………………隋唐—1840年)(581年—907年)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

(907年—1368年)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时期

…………明清

(1368年—1840年)

中国境内猿人遗迹遍布南北,尤其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为主要发源地,从而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非单独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江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人民越来越倾向于接受这样的论点:中华文明的起源模式为“多源同流”。

中国古代史是指中国的先民在中国的土地上繁衍、发展进化的过程,习惯上把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称为中国古代史,它占据全部历史的绝大部分,越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的发展、衰亡的历程。

主要讲述历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的文化成就,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及其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状况、风俗文化等。此外,还有基本的史学理论。

三、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历程

中国古代史讲述我国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史学界一般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线划在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虽有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战国封建说较为流行。按照这种划法,原始社会大约从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到1840年。这种划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把春秋战国划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把清朝后期排除在古代史之外。但它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仍然是有一定帮助的。我们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流行的分期方法来处理问题的。

原始社会包括猿人、智人和氏族公社三个时期,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已发现的材料看,“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是我们的远古祖先。智人开始人工取火,并发明了弓箭,推动了原始社会的发展。氏族公社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所以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分工的发展,原始集体生产逐渐被个体生产所取代。个体生产发展的结果是财产私有。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贫富的分化,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瓦解。

我国的奴隶社会包括夏、商、周三代。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初步形成阶段,商朝是发展阶段,西周是鼎盛阶段,春秋战国则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阶段。全部土地和奴隶在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在政治上表现为严格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等级制。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持他们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制。神权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特别重要的补充手段。

我国的封建社会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和明清五个时期。有时处于统一的局面,有时则出现分裂的格局,情况复杂。秦汉时期包括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是第一个统一时期,也是封建时代的重要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分裂时期,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等阶段,头绪相当

纷繁。三国是指魏、蜀、吴三个国家。南朝是指东晋灭亡后在江南地区相继出现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是指十六国结束后在北方地区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时期是封建时期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历时300余年。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中国再度陷于长期分裂的局面。元明清都是统一王朝,但我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上了衰落的道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基本特点是地主占有土地,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强制。

以上是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也就是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我们仅仅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一步弄清各种社会形态是怎样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各种社会形态之间有什么差异,弄清为什么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类历史的进步。至于各个历史时期的转变以及各个王朝的更替,也要弄清其内在的差异和联系。

四、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史方面的资料浩如烟海,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现就常用的文献资料、今人著述和中文期刊略作介绍,以便自学或研究时参考。

1、原始资料

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编写的史书,计有《史记》、《汉书》等25史,即所谓正史。

编年体史书。即按日月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主要有《春秋》、《资治通鉴》等。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编写的史书、政书、类书。有“十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为三通)。

2、今人著述

通史:如范文澜著《中国通史》,郭沫若《中国史稿》,翦伯赞等《中国史纲要》等。

古代史:如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史》,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断代史:如吕思勉《先秦史》、《秦汉史》,林剑鸣《秦汉史》,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等。

3、史学刊物

主要有《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以及重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关于“禅让”制和世袭制问题“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

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适应部落战争的需要,各氏族部落彼此结成联盟,用以防止、对抗其他的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需要一个军事首领统一指挥。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由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领组成联盟议事会,联盟的首领由议事会选贤举能产生,传说中的尧、舜、禹等部落联盟的首领的更替就是禅让的结果。实际上,“禅让”并不是在平和的气氛中进行的。当时,已有了氏族贵族,也曾出现过战争,事实上强力在“禅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已预示着原始社会的崩溃。

传说中的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启凭借实力,夺取了联盟首领的职位,结束了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在整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王位继承都实行世袭制度,通过“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家天下”形式,维持着王位的继承。

●注意弄清三个“区别”①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够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②氏族公社和原始群居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和按血缘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社会组织,定居生活。③父系氏族公社和母系氏族公社的最大区别在于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贫富分化、私有财产、阶级区别和按父系确定亲属关系。

●注意认识火的使用从猿人居住过的山洞里发现的层层灰烬,火烧过的兽骨、石头和木碳块,说明他们那时已经掌握和使用火了。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开始懂得人工取火。火的使用是人类第一

次掌握了一种自然力,从而促进了人的进化与进步。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火烧食物,人类的食物品种增多了。例如鱼、肉、和富有淀粉质的块根和块茎等,由于熟食,对人体来说更为有利,既容易嚼碎又易于消化。因此,猿人大大减少了上下颌和牙齿的工作。于是颌部缩短,牙齿变得窄小,其面部也具有了人的面貌,所以,我们说肉食和使用火,促进了人的形成和人类社会的形成。第二,火可用来御寒和温暖自己,于是人类活动的范围扩大了。他们不仅能在热带生活,而且也能迁居到温带,甚至寒带生活。第三,用火吓退前来侵袭他们的猛兽,大大加强了他们对自然斗争的力量。总之,人类使用火是个划时代的进步。据现有材料证明,“北京人”是世界上最早用火的人。

●公元、世纪、年代“公元”是公历的纪元。始行于6世纪。它原是以传说耶稣基督教国家通用的纪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纪元”。后来被世界多数国家所公用,于是就改称“公元”,常用A、D、(AnnoDomini)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在历史书上,耶稣诞生前的年代被称为“公元前”,常用B、C(Before Christ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耶稣诞生那年以后的年代是“公元后”,简称“公元”。公元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世纪”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100多。也是从耶稣诞生那一年算起:公元之年至100年为一世纪,101年到200年为2世纪。以此类推,现在是21世纪,2001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

“年代”是指一个世纪中的某一个10年。如说20世纪80年

代,就是指从1980年开始的那10年。从1990年起,就进入20世纪90年代了。

我国在1912年1月1日,由于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了中华民国政府的成立,就以这一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中共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采用公元纪年。

●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在西周到春秋时代,已逐渐完备,成为社会的根本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掌握国家的军权和政权。而天子的庶子有的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而在其封地内则称大宗,称为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而庶子以后则为小宗。大宗小宗就这样相属而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关系都是用宗法制度来维系着的。而国家组织与宗法组织相结合,君统与宗统形成有机的统一体,这是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但这种制度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病。王兰仲在《试论春秋时代宗法制度与君主专制的关系》(《中国史研究》,1984年1期)一文中说:“这种制度一方面要求人们对其大宗宗子也就是对其君主须绝对服从。另一方面又要求人们所绝对服从的仅仅是自己的宗子,这种排他性又造成了大小领主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这是宗法制度内部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导致从西周到春秋政治权力重心不断分散下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列鼎制度,所谓“列鼎”,是指在一个墓葬中发现的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鼎的组合。这种用鼎制度最早萌于西

周早期,有一定的规律,例如甘肃白草坡1号墓用方鼎五、圆鼎三、簋三,合于西周礼制。(《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太五、元士三也。”)西周中期,用鼎制度趋于成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用鼎制度最为盛行,以上村岭虢国墓为代表,虢太子墓随葬七鼎六簋,与其身份正好相合。其他规格的五鼎、三鼎、一鼎墓也都有发现。

从西周中期开始,改变了以酒器为主要礼器的社制,用鼎制度成为周礼中埋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期,用鼎的数量与墓主人的身份是一致的,到春秋中晚期,发生了变化,越礼的现象开始出现,随着春秋社会变革的加剧,用鼎制度也遭到了破坏。

●谥号年号庙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为文忠公,王翱为忠肃公,左光斗为忠毅公,史可法为忠烈公。谥号的文字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综合提炼出来的,有好的,也有坏的。好的文字如:文、成、忠、肃、显、正等;不好的如:灵、炀、幽等;还有表同情之意的如:哀、怀、悼等。谥号与逝者一生事迹有关,属于盖棺定论,褒贬分明,当然也不排除谀颂之谥。

年号,是封建帝王纪年的名号。最初创设和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如汉武帝在位54年,改元11次。武则天称帝15年,改元14次。明清两代,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个别除外),这样的年号就等于帝号,如洪武、永乐、万历、崇祯、康熙、乾隆、道光、咸丰等。当时老百姓即习惯于以年号称当今皇帝。

庙号,是和宗法祭祀制度相联系的一种称号。皇帝死后,根据他在皇族中的世系,奉入太庙祭祀,追尊为某祖某宗,以显扬其在皇族世系中的地位。因此所谓庙号,即是已故皇帝在太庙奉祀时的牌位上写的称谓。这种办法始于殷代,如殷王太甲称太宗,太戊称中宗,武丁称高宗等等。汉承其制,尊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太祖即庙号,“高”是谥号,后世简称为“汉高祖”。最初规定,第一代谥号与庙号都是人死后的封号代号,年号则是皇帝活着时用于纪年的代号;同是“号”,但前两者代人,后者代时间,对象上有不同。

1、农业是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达,带动了商业、交通和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中华文明历史上第一个经济文化高峰。

2、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经济繁荣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政府重视制度创新、奴隶的辛勤耕耘劳作成为关键因素。

3、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青铜时代,青铜文化的含义: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青铜时代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可称为青铜文化。狭义地说,则青铜工艺和青铜制品所涉及的文化称为青铜文化。我国的夏、商、西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光辉时期。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就是青铜铸造,故把夏、商、西周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2)三代大量生产青铜器的原因:据《左传》讲,当时“国之大

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商周社会最重要的两件大事,青铜铸造主要为此服务,因此,三代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和兵器。礼器名称有鼎、鬲、簋、彝、卣、尊、瓿、觯、觥、觚、爵、角、盘、盂等。兵器有戈、矛、戚、钺、刀、箭镞等。

(3)三代青铜器生产的主要情况和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组织为“作坊”,集中于王都,由官府垄断、产品只供王室、贵族使用。

②铸造技术精湛先进,铸造要经过开采、熔炼、搭配三种金属比例(铜、锡、铅)制范(模具)、浇铸、修整等道工序,环环相扣,反映出当时出色的分工组织和冶炼技术,奠定了我国在世界冶金史上的崇高地位。

③品种多,数量大。按用途可分为礼器、兵器、食器、酒器、水器、工具、乐器、车马器等。商王妃安阳妇好墓就出土了四百多件精美的青铜器。

④产品质量高,迄今发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作品,一是司母戊鼎,二是四羊方尊。

⑤商周青铜器上还铸有文字,如周宣王时代的《毛公鼎》上,字数近五百个。

(4)青铜器的铸造加工过程:第一步,熔炼。将矿石和锡、铅放入陶制炼锅里,炼到1000摄氏度以上,化成液体;第二步,浇铸。(注意:铸造某个青铜器先做泥模,再依据泥模做陶范),将青铜溶液,灌注到雕刻着各种花纹或图案文字的陶范里,待冷却后拆除陶范,

再加修饰,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就诞生了。

5、关于三代的商业、交通和城市问题的教学,首先归纳三代商业、交通和城市发展概况。①交通运输方面: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多,如“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道路平坦、发达;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②商业方面: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10个贝串起来为一朋;商都有专门经商的场所“九市”。③三代都城都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面积大,人口多、有较完备的市政设施。其次是分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交通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师生研讨基础上将其归纳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其中,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商品市场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和产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农业的发展。交通发达进一步促进商业繁荣,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交通发达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从而提高学生用辩证的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商人”的由来

“商人”这个词,就是从“商国之人”这个词组演变而来的。“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个朝代,后来被周武王所推翻。周朝建立之初,商朝的遗民地位十分低下。他们既没有政治权利,又没有可耕种的土地,生活非常艰难。而这个时候,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产品交换的要求与日俱增。但是,作买卖当时是被人看不起的,周朝的贵族,当然不屑于干这个事。这样,商朝的遗民为了生计,就东奔西跑地作

起买卖来,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由于当时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是商朝的遗民,所以周人称他们为“商人”。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事这个职业的人越来越多,尽管这些人当中,有许多并不是商朝的遗民,但是人们还是称他们为“商人”,而且这个词一直被沿用至今。

“商人”在古代是分为两类的,即凡是固定在一个地方经营者,如开店坐铺,则称为“贾”(读古)。“春秋”时代鲁国曾设有“贾正”这种官职,专门管理市场贸易事务。而流动在外面进行贸易的,才叫“商”。然而,现在“贾”、“商”已经不分,凡是作买卖的,统称为“商”。

[规律总结]

1、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经历过以下几次转移:商周时期经济中心主要在河南、陕西一带,秦汉时期经济中心主要在关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仍在关中和中原地区,隋唐时期经济中心仍在黄河流域,五代宋元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总之,其变化是由西向东,由北向东。

2、古代主要经济部门有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三个部门中,农业是基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与规模取决于农业发展水平。具体地说,手工业的原料,手工业者的主要生活资料,手工业产品的市

场都依赖农业。而农业、手工业又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3、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农学理论和代表著作、历代水利的兴修、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和新品种的引入、古代经济中心的转移。

4、历朝经济发展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应包括:①社会安定;②统治阶级的政策制度有利于经济发展;③人民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旧的生产关系;④生产技术、工具的改进和创新;⑤水利的兴修;⑥农民的辛勤劳动等。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D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最受欢迎 15、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B.井田制瓦解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 A、政治统治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 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 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 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 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 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 作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答案:3、(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族诛”、“连坐”。(3)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 治的秦朝。(4)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 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场帝意扰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犊武,百性不堪,遂致灭 亡,此皆肤目所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履舟。……为 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太宗曰:“以铜为镜…;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 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代思想家李赞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 宗耳。不然,使遇好谈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谈也。” —《史纲评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 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对哪些方面比较重视? (4)材料四李蛰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

最新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填空训练---中国古代史

最新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填空训练---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________的山洞里,距今约___________年,过着______生活,能够制造和使用________,会使用________火,还会保存火种。 2.距今约________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_流域,住________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使用________石器,用________耕地,种植________。 3.距今约________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_流域,住___________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________,使用________石器,会制造________陶。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_和______的国家。 5.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________流域的部落首领,后来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 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________。 6.相传,黄帝建造_______,制作______,还教人们挖井,发明________,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 。 称________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__________” 第2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________。周天子把________和平民、奴隶,分给________、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________,平时镇守疆土,战时________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________ 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________、大发展时期。具体表现:经济上,________和________的推广,推动了________的发展。政治上,争霸和变革。 (1)春秋时期:________逐步瓦解,________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诸侯________局面出现,齐桓公是春秋 第一个霸主。 (2)战国时期:形成____、楚、燕、韩、赵、魏、____七雄并立的局面。 (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思想上,出现_________局面,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的出现,新兴__________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秦孝公初期,秦国比较落后, 秦孝公广纳人才,变法图强。 5.公元前356年,商鞅在________支持下开始变法。经济上,国家承认________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________。政治上,奖励______,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 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____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________得到发展,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_含答案汇编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选择题 (本卷共有 30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 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 的发展。据此回答 1-4 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 .原始社会后期 B .商朝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 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 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 .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 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 因而它长期的实行, 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 ( 《货殖列传》 ),说明秦汉 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 作的传记, 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 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 .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 .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 .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 .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 .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 .修建防御工事 B .和亲与互市 C .进行战争 D .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 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 使当地文化丰 富多彩。据此回答 7-8 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 ,主要是由于 ( ) A .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C .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 C .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 回答 5-6 题。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此 B .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D .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过关答案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过关(一) 1、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种植粟,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炎帝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后人尊称黄帝、炎帝为“人文始祖”。相传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当选部落首领的。 2、禹建立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4、春秋五霸:__齐桓公__;___宋襄公__;__晋文公__;___秦穆公__;___楚庄王___。首先称霸的是:____齐桓公____ 。首先称霸的原因:①任用___管仲__为相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②提出了“___尊王攘夷__”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标志:公元前651年,在___葵丘___举行诸侯盟会,确立了霸主地位。 战国七雄:东___齐___;西、___秦___;南、____楚__;北、___燕___;中间、__赵魏韩_____。 5、大思想家家、大教育家、儒家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收集在《论语》一书①思想: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政”、“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无类”等。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法治”、中央集权。 6、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开始变法,称为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_铁器牛耕________引发社会变革,地主______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主要内容有:体现顺应历史潮流的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体现法家思想的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富国的措施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强兵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影响:秦国通过变法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7、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时期 考点一:原始社会时期 (一)旧石器时代 1.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已知的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上的山洞里,懂得人工取火。 (二)新石器时代 1.母系氏族 ①半坡遗址:陕西西安。 ②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 2.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①龙山文化遗址:也称为“黑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②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泰安地区大汶口,已出现私有财产,有明显的贫富分化。考点二:夏商周时期 (一)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的记历分法,流传至今。 家天下: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采用父子兄弟相传的世袭制。 二里头文化:青铜爵是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后母戊鼎: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 定都镐京(今西安)。牧野之战:中国最早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分封制:西周的政治制度。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周公吐脯: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褒姒。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城濮之战:晋文公为解救宋国之围,在城濮击败了楚成王的军队。 退避三舍:晋文公。 卧薪尝胆:勾践。 楚王问鼎:楚成王。 (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建立县制;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 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二、专题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③玄奘、义净到天竺研究佛学。 (2)华侨开发南洋 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中国古代史部分——材料解析题1

材料题1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这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伟》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别湖,良畴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时(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搞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5分)(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要点:(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1分);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超过北方(1分);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1分);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靠南方(2分)。(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1分);人口增第,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1分)。 材料题2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对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用权也,信可以守战也。——《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型,犹不能禁也。……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汉书?食货志》 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得农主张。(10分)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司母戊大方鼎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4.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史前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300万年前-1万年前) 直立人:云南元谋人(最早的人类)、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和北京山顶洞人 .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火,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 二、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四、五千年前) 新石器时代基本要素: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畜牧业 母系氏族: 黄河流域:陕西半坡和河南仰韶文化。半坡居民已种栗等农作物,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去打猎,捕鱼。已经开始有彩陶了。使用的工具有骨耜,石铲,石斧等。河南仰韶种植水稻。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共同特征 原始种植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父系氏族: 山东大汶口文化,开始出现了私有制,有了贫富之分 三、古史传说 三皇伏羲、神农、轩辕黄帝 五帝:黄帝、颛顼(高阳氏,绝地天通改革)、帝喾(高辛氏)、尧、舜(有虞氏)

第二章、夏商西周 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从此,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商朝的王盘庚曾迁都到殷,史称“盘庚迁殷”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周武王牧野之战杀商纣王,灭商,国号周 西周:周朝实行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指的是庙宇和祭祀。 二里头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于1959。 第三章、春秋战国 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那位)被杀,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历史生平王东迁前为西周,后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五霸)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有一说法:最后两位是吴王和越王勾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1、原始社会:禅让制(民主推选首领) 2、奴隶社会:世袭制(禹传启,家天下) 3、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朝),科举制(隋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㈠发展历程: 1、萌芽:战国、法家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初步建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3、正式建立:秦朝表现:政治上“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 设郡县制”,思想上“焚书坑儒”。 4、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确立儒思的正统地位。 5、完善:隋唐⑴实行“三省六部制”。⑵实行“科举制”(创立:隋炀 帝,进士科。完善:唐太宗扩大国学,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考诗赋。衰落:明朝八股取士。废除:清朝。影响:改善用人制度;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6、新发展:宋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 书省,简称“行省”,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7、强化:明清⑴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中央废中 书省、丞相,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削藩、迁都北京。⑵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社会恐怖、摧残人才;禁锢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㈡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三:清明统治(封建治世)1、文景之治(西汉):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以德化民。2、贞观之治:勤政爱民;轻徭薄赋; 戒奢从简;合并州县;任用人才和重视纳谏。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4、开元盛世: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5、康乾盛世。 中国古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1、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界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 统一。)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

1.(2010?)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清、城《吴虞文集?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涵,把他们理解的重 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涵。(2 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 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2 分)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4 分)(2)在材料二中,独秀如何评价孔学?(2 分)归纳独秀反孔的理由。(2 分)结合所 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2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4 分)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2 分) 2.唐代诗人嘏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与此感叹有关的还有这样的历史场景:贞观初年唐太宗曾亲自去礼部贡院观看进士榜,见新中的进士从榜下鱼 贯而出,高兴地对侍臣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问题:(11 分) (1)诗中“长策”是指什么制度?(2 分) (2)这一“长策”除了使唐政府“赚得英雄”外,还有哪些作用? (3)这一制度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是怎样的? 材料:“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膂。”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3 分) 3.材料一:《剑桥中国汉史》称:在汉之前,帝国政府是试验性的,并且名声不佳;在 汉以后,它已被接受为组织人的正统的规形式。……帝制理想之被人们接受这一成就的 取得,部分地是由于汉王朝事业的成功,部分地是由于有意识提倡的各种新的政治观念,……汉代诸帝很快就从神意的角度寻求道德和智能上的根据以使他们的统治合法化。 材料二:[图表二]: (1)材料一所言“汉之前试验性的帝国政府”是按照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建立的?(4 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专题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专题 班级:姓名:成绩: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据此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下图明朝科举考生看榜 材料四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1分)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官制变化。(1分) (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1分)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1分) (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1分)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1分) 2.从古至今,我国成功的民族政策、良好的对外关系令许多国家称道,重视和认真处理民族关系仍然事关国家治安、社会进步和民族兴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各游牧民族,出于各种原因,一批又一批地从大漠南北或河西走廊,自东向西迁徙移牧,远在张骞通西城前,已踏出了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草原通道。各游牧民族又因其自身畜牧业经济的特点,充当了早期丝绸之路上贩运买卖的主角。他们都与丝绸之路发生着各种各样的非常密切的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说,中华各民族对丝绸之路的开通、维护和发展,都各自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摘自樊保良《略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丝绸之路》 材料二在隋末唐初时,吐蕃先后统一了唐旄、羊同、苏毗、附国等由羌族或其它族组成的部落,逐步把现在青藏高原上分散居住着的一百几十个原始羌族部落和西域一些非羌族部落等合并在一起,这就是吐蕃。松赞干布在位的年代,正好与唐王朝第二个皇帝太宗李世民同时。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六三四年)松赞干布遣使来唐聘问,唐派使臣冯德遐前往逻安(今拉萨)通好。这是中国史上建立在中原地区的统一王朝与吐蕃建立往来关系的开始。 ——摘自李文实《中国历史上唐与吐蕃的关系》 材料三元朝时候,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