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

移就业工作纳人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中。整合有关政府机构职¨

与农民工相关的技能培训、就业管理及相关合法权益的保障工作。Il2建立和完善以劳动合同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劳动管理机制n应根据当前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央十六届三甲全会提!‘出的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要求在法律层¨面上确定和规范农民工与用工单位的劳动关系。制定实施细则,¨严格用工制度规范劳动关系。实行凡是用工、务工一律签订1合同的用工制度7。U3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形成健全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f1首先要从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定合同抓起,严格把关与监管.

探索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基金制度尤其是建筑行业可由建设单雌位和施工单位出资建立,保障农民工能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同n时根据农民工的需求与现实条件.按照分类分层保障的原则来

提供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逐步形成健全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U用人单位要严格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按时足额为H务工人员交纳工伤保险费维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同时应参照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为规模就业和职业相对稳11定的农民工建立医疗保障。现阶段职业相对稳定.达到政府规定¨居住年限及有相对固定住所和工作单位的农民工.应纳八所在务::工、城镇的养老保险对流动性较强但职业比较稳定的正规性封用工.应允许其养老金的跨区域流动和养老保险的跨区域接续f1对临时性务工人员可视情况参加原籍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lj4切实加强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畦农民工进城后都需要一个将原来的知识重新转化和适应新环『1境的过程;接受一些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和其他的培训.是极为1.必要的。要切实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八,应本着”政府拿一点.农Il民个人拿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办法解决培训经费问题。可采fl取内引外联.内外结台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农民工lI

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引导和教育.增强他们在城市的生存发展|1能力.有效提高他们的城市适应性.加快他们融人城市社会的进程。l5发挥工会法律援助机构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工维护其U

精神.应按照《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尽快地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民工八会提供法律依据组织农民工加八工f1会组织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管理和服务,构建一种行【;之有效的维权协调机制。Il建立各类法律援助机构.进一步完善对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1制度。适当简化手续.有针对性地指导进城务工人员对合法权益【I的保护帮助农民工处理劳动争议及企业违反劳动法规的行为U为农民工在司j去诉讼中提供法律援助。fI

…扶l[I]华建敏:切实加强农民工工作,认真解决农民工问题[N]人i.【2j鲍宗豪:城市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人民网wwwpeople.cofhcr]f115]茅于轼著:经济学的智慧[M】天津杜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0911“商场现代化*2007年7月(下旬刊)总第510期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

-韩凌武惠河北师范大学

_付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摘要]称谓语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因而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导致了称谓语的不同。了解英汉称谓语的异同并把它运用于实际的社会交际可帮助我们提高交流的质量,更好地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关键坷j称谓语社交称谓文化对此

人们在交往中总以某种言语形式称呼对方.即称谓语。称谓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亲疏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全部的历史文化,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必然喃所反映称谓的不同自然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间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英汉语言在称谓体系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迄今为止.社会语言学学者对称谓语类型的研究已经相当深人,认为称谓语涵盖了亲属和社会两大属类。亲属称谓语的使用范围以家庭为核心.而社交称谓语的适用范围则是整个社会。社交称谓语在称谓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将比较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异同使我们了解英汉传统文化的差异.从而能够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社交称谓是指作为一定的社会群体或一定的社会组织的人在相互交际时按对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所使用的一切称呼方略和规则。它导源于一个民族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其人事关系.具有开放性、隐蔽性和相对变更性选择机制比较灵活。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别人怎样称呼自己十分看重。称呼得当使双方能够心理相容、感情融洽、谈话畅通称谓语在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通称

所谓通称是指对社会上各界人士不分职业和职务,有时甚至不分年龄的一种称呼。每个民族的社交称谓语都源于传统文化。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封建统治者一直推崇儒家尊卑的礼制。“礼‘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称谓是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左传》中就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论述。中国传统的“礼”行为法则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强调”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如.先生和同志两个词,源于先秦.直到今天

 万方数据

163

人们还在广泛使用。先生是古人对师长、老人、有德行者的一种敬称.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个通称。解放前该词主要用来称呼有文化、有地位的人.男女不限。改革开放以来.它的使用范围大为扩大,并具有“丈夫”的含义。“同志”一词春秋时代已经出现。《左传》对“同志”的界定是这样的: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东汉郑玄更明确地说,同志就是朋友。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了通称。它不分职业、职务、年龄和性别.使用非常方便。同志一词的广泛使用,有政治上一致.地位上平等的内涵.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求同思维、强烈的群体意识的充分体现。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目前在中国社会上用的越来越广泛的是“小姐”一词。该称谓语主要用来指未婚的女孩子。由于人们很难断定一个年轻女子的婚姻状况,因此“小姐”很难绝对地说只用来称呼未婚者。但同时要注意,中国人与外国人不同,年龄是称谓语使用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妇女,年龄已经四五十岁.仍然称呼她“小姐”,她会不高兴的,因为她觉得降低了她的身份。

英语中.常用”Sir”“Madam”“Mr.”“Mrs.”“M哆s.”等称呼陌生人.既尊重又比较文雅,蕴含着平等思想。这些称谓语自从出现以来几乎没有发生变化。s计和Madam一般不与姓氏连用.它们表达的人际关系不亲密。具体说.sir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士兵对长官、老百姓对警察、学童对老师、商店店员对男顾客的通用称谓语。Madam是陌生女性的尊称,多见于商店店员对女顾客称呼时使用。sir有时可以和姓名或教名连用,但此时已不具有先生的含义.而是表示此人有爵位。Mr.和Mrs.可以和姓氏或姓名连用,但一般不和教名连用。Mr.多用于对无职称者或不了解其职称者的称呼,语气正式.关系不密切。Mrs主要用于对已婚妇女的称谓,和其丈夫的姓氏连用。Miss是对未婚女子的称谓。然而在英国,不管女教师是否结婚.都用Miss来称呼.其历史要追溯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当时只有未婚女子才能做教师。Ms.是英语中近年来出现的一个女性敬称词.实际上它是Mrs和Miss合成而来,是妇女争取平等的产物。该词的出现使妇女获得了一个和男士的Mr.一样完全平等的称谓语。她们认为.Mrs一词有依附丈夫的含义,而且显露婚姻状况。所以当人们使用Ms.这一称谓时,它要和妇女本人的姓名连用.不与婚姻状况相联系。

二.职务称谓

职务称谓就是以人们所担任的各种职务相称。职务称谓在平级和下级对上级称呼中用得较多。使用职务称谓时,可以单称职务.如:“处长,您好!”。也可以用“姓+职务”的公式来称呼.如:“赵科长.再见。”在向他人做介绍时.可用“全名+职务”的公式称呼。以职务相称在中国还是比较流行的,因为一方面.它含有明显的敬意:另一方面.许多人也乐意接受它。职务在许多情况下就是官职。这体现了官本位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即本质上是一个等级社会。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文化多年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自古以来.重官轻商.十年寒窗就为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跻身官场。

而西方社会却鲜有职务称谓。英语中有限的职务称谓多见于皇室、政府官员、军界、宗教界或法律界人士的称呼,如QueenElizabeth,GeneralPatten等。英语中一般用社交称谓通称s.r或Mr.来称呼自己的上司、同事或其他部门的官员.很少有“姓+职务”的用法。这正是西方社会崇尚个性自由、崇尚平等的心理意识的表现。任何官职都只是一个职业,与社会地位无关。西方文化受基督教的影响,崇尚平等。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可以用职业做称谓。汉语文化中,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敬,人们通常用”姓+职业”来称呼对方。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习惯将职业放在姓的前面并且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但是像waiter,boy.conductor之类的词汇由于本身的卑贱含义是不能与名字一起使用的。

三、姓名称谓

姓、名、全名或者昵称都可以在交际中作为称谓语使用。在汉语中.姓名称谓多出现在同辈熟人,或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之间。关系十分密切的也有但称名的情况。但对单名者,即使是亲属,也很少有直呼其名的。

而在英语中,直呼某人姓氏或姓名的做法很少见。以姓氏相称多发生在主人对奴仆、上司对下属、军官对士兵、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称呼上。一般人们常用首名或教名来称呼人。对公司或单位的上司.除非已经形成了使用首名的习惯,以不称首名为好。对自己的商业客户或委托人除非他们本人要求,也不宜称呼他们的教名。

博厄斯说过.文化决定语言。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社交称谓方面表现出显著不同。在日常的社会交际活动中.要做到恰当有礼其中大有学问。了解英汉称谓语的异同,对于我们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包惠南

2004,第55页

[2]胡文仲

1999,第51页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外文出版社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第162页

[4]弗朗兹?博厄斯刘莎等译:《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华夏出版社,1999,第95页

《藏场现代化》2007年7月(下旬刊)总第510期

 万方数据

164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

作者:韩凌, 武惠, 付健

作者单位:韩凌,武惠(河北师范大学), 付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刊名:

商场现代化

英文刊名:MARKET MODERNIZATION

年,卷(期):2007,""(2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2004

2.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199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1997

4.弗朗兹·博厄斯.刘莎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1999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段新苗.段新和.DUAN Xin-miao.DUAN Xin-he文化角度下的中英称谓语对比研究-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23(6)

在不同的文化中,同样的称谓方式,可能有着不同的语用原则和文化含义.中英称谓语的使用差异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正确理解和掌握中英称谓语才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效果.

2.期刊论文祁伟.Qi wei从社交称谓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称谓语足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学问题,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社交称谓也称社会称谓,它是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社交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我们应了解和熟悉社交语境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尤其是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词汇语义及它们的内涵意义,对掌握外语大有裨益,也有助于中国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

3.学位论文楼峰汉语“通用”社交称谓语的语义研究2007

本文对汉语社交称谓语中最为人们所普遍使用的“先生”、“小姐”、“女士”、“夫人”、“太太”、“师傅”、“老板”、“老师”、“同志”和“朋友”等十个称谓语进行了语义层面的研究,以期加深人们对不同社交称谓语语义特征及其差异的认识,明确社交称谓语在当前的语义使用现实,帮助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做出正确得体的社交称谓语的选择,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4.期刊论文祁伟.QI Wei从社交称谓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

称谓语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学问题,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社交称谓也称社会称谓,它是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英社交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我们应该了解和熟悉社交语境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尤其是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词汇语义及它们的内涵意义,对我们掌握好外语大有裨益,也有助于中国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

5.期刊论文刘潇.Liu Xiao汉英社交称谓的文化差异和汉语语用原则-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4)

从汉英社交称谓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入手,展示汉英社交称谓语各自的形态,提炼出汉语社交称谓的四个语用原则,以便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6.期刊论文王静.WANG Jing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中美社交称谓语的差异-怀化学院学报2010,29(3)

从中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对中美社交称谓语所含的社会语用功能进行比较,认为中美社交称谓语因其在价值体系方面存在者较大差异,所以在表达方式和实际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十分明显.对中美社交称谓语差异的深入认识,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困惑和误解,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7.期刊论文王少敏汉英称谓语的差异及原因分析-网络财富2010,""(12)

汉英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这与家庭观念、等级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8.期刊论文任海棠.冯宁霞.王荣花汉英社交称谓语对比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1)

在以往社会语言学家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和英语(主要是美国英语)中的社交称谓作了对比、分析,指出从Brown与Gilman所建立的"权势"(power)与"等同"(solidariry)语义对立模式看,美国英语称谓系统中的三种语义模式原理在汉语称谓系统中是适用的,甚至是相似的.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其具体社会称谓语也有较大的区别.

9.期刊论文王玉伟"姐"之变-语文学刊2009,""(8)

"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繁,其意义已不仅局限于对比自己年长且具有亲属关系的女子的称谓,而且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与亲属关系、年龄无关的社交称谓.本文试对"姐"字渊源、现代用法及变化的原因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10.期刊论文姜德军.道尔吉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的古今嬗变-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25(6)

汉语社交称谓语"先生",在发展中发生了很大变化.指称对象从有德识的长者到普通人,呈现通用、泛化的趋势;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以及亲疏程度等相呼应,"先生"这一称谓使用的原则从"等差"演变为"情感"."先生"演变的原因不能从称谓自身中去寻找,而应该到称谓之外的社会和交际的人中间去寻找.其使用形式的多样性为称谓者根据不同的需要而有所选择提供了可能.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7c11165894.html,/Periodical_scxdh200721108.aspx

授权使用:西藏民族学院(wfxaxzmy),授权号:72423d9e-020d-47d8-a2cc-9e3a00fc1604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6日

英汉对比论文(英汉委婉语的对比)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英汉的委婉语的对比 完成时间 课程名称 专业 年级

英汉的委婉语的对比 摘要:人们在交际和交流中希望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即使双方能够顺利完成交际,又使双方感到此次交际是愉快的。完成了理想的交际任务,委婉用语就是实现这一理想交际的合适的表达方式。它是使用较含蓄的语言表达各种强烈的、难以启齿的话语。这种委婉用语是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选择语言文字的结果,以英汉两种语言均有大量的委婉语。它们既有相同之点,但更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委婉语;英汉;对比研究 一.引言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 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人类使用委婉语的历史悠久, 英语的“euphemism”一词就是从古希腊语借用而来的。在古希腊语中, 词头“eu-”的意思是“well”或“sounding well”, 即“好”或“听起来好”,词语“phe- mism”的意思是“speech”, 即“说话, 言语”, 合起来意思便是“说话好听”。因而,“说话好听”就可以算是委婉语的最基本的定义。(李儒寿,1989:61) 二.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 2.1英语的委婉语 英语委婉语的构造方法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种类型:构词手段、语音手段、拼写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段等,熟悉这些手段,对于阅读理解、评析鉴赏和翻译写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委婉语的构词大体上有两个原则:美好中听原则和若即若离原则。众所周知委婉的目的主要是向人们提及那些不愿或不宜直接提及的事物,所以言词应当尽量美好中听,这是自不待言的。所谓若即若离,是指委婉语的本义既要与婉指义有所联系,又要保持一定距离。“言”外之“意”是若隐若现,若暗若明,“即”的目的是要读者或听众能迅速明白婉指指义。(刘纯豹,2001:9-14)委婉语的产生有两个主要方面的原因: (1)由于人类潜意识的心理恐惧和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许多自然、生理现象与事物的名称成了语言忌讳(taboo) ,而由新的语言符号取而代之,如fall asleep(长眠) ,wash one’s hands (方便一下)等皆属于此类。(2) 为了

中英文新闻标题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新闻中模糊语的翻译 2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s 3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 4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 5 567 12 48 5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6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 7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 8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 9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 10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11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12 商务英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策略 13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 14 “反偶像的偶像”乔治奥威尔 15 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16 从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礼仪看英国人的社交心理 17 《欢乐之家》孤独灵魂的自我发现 18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 19 An Analysis of the D Film Alice in Wonder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thicism 20 论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21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22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 23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Dragon 2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 25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26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7 金钱决定婚姻 28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29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人生哲学的主题分析 30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 31 论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干扰及相应对策 32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 33 A Probe into Charles Dickens’ Family Values Reflected in A Christmas Carol 34 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 35 《无名的裘德》主人公人物形象浅析 36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 37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 38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 39 论跨文化人才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40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吸血鬼日记》中的吸血鬼形象 41 文化语境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42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

评价理论在英汉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评价理论在英汉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本文应用评价理论对英汉新闻语料进行了语篇分析, 揭示了新闻作者在撰写新闻语篇时利用语言的评价资源来掩饰其主体间立场的策略, 并且对比分析了英汉新闻语篇中评价策略的异同点。 标签:评价理论英汉新闻语篇分析 一、引言 评价理论是由James R.Martin等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针对词汇人际意义的阐释性理论,它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语言中的评价资源来表达人际态度,并调节主体间立场。2005年Martin和White 合著的《评价语言——英语的评价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我国已有学者运用该理论进行语篇分析的研究。王振华(2001,2004)分别研究了评价系统的运作和硬新闻语篇中的态度词汇。唐丽萍(2004)则对学术书评语类结构进行了评价分析。李战子(2004)综述了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本研究将应用评价理论对英汉新闻语篇进行评价分析,以求揭示新闻作者利用语言的评价资源来掩饰其主体间立场的策略,并对比英汉新闻语篇中评价策略的异同点。 二、评价理论简述 评价理论包括三大系统: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态度又分为情感(affect)、判定(judge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情感是作者对人或事的感情反应或倾向。判定是作者根据社会规范对人类行为的评价,其中包括属于道德范畴的社会尊重(social esteem)和属于法律范畴的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而社会尊重又分三类:行为规范(normality)、做事才干(capacity)和坚忍不拔(tenacity),社会约束则分两类:真实可靠(veracity)和行为正当(propriety)。鉴赏是作者依据某领域内的审美原则和价值标准对事物的评价,包括三方面:反应(reaction)、构成(composition)和价值(valuation)。可见,态度系统就是针对人品或物值的评价系统,由于新闻作者力求客观公正,需要隐藏自身的情感和立场,因此他们通常以引述他人或象征化形式来间接利用态度资源。 介入是新闻作者运用最为广泛的评价资源,它是作者参与话语的方式,协商与话语参与者关系的手段,具有主体间特征。利用介入资源,作者表明自己对所写内容的责任和态度,并建立和读者的同盟关系。介入系统分为单声(monogloss)和多声(heterogloss)两类,单声是指作者肯定且直接地陈述某一命题,对此命题负全责并拒绝引入其它观点,因此单声关闭了与其它声音磋商或对话的空间。多声是指作者把同一命题的几种不同观点引入语篇,创造多种声音共存的空间。多声又分为对话紧缩(dialogically contractive)和对话扩展(dialogically expansive),前者通过压制或排斥其它声音从而紧缩对话空间,后者则通过强调某一声音的主观性和非唯一性来唤起其它声音,从而扩展对话空间。

英汉称呼语用差异

英汉称呼语用差异对比分析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代码,其中称呼语作为语言中词汇的一部分,也是对不同文化的一种映照。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文化背景,因此,不同语言下的称呼语也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语的称谓语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英语的称呼语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称呼是引导交际的“先驱者”,它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属性、价值观念,并与他们所属的社会、民族心理、政治背景、伦理道德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称呼语;差异;中英文化 一、引言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并不是单纯用来传播信息的,语言还常常用来表达说话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除了发挥认知功能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社交功能,表达人际关系,帮助人们明确自己在社会群体中应当担任的各种角色,建立、限定、确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表明角色和关系,最为直截了当的莫过于称呼语的使用。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五版),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老师、经理等”。称呼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社会语言的范畴,在家庭以及社会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学者与就发表了有关英语称谓系统的研究,其称谓系统存在着三种语义模式,即:彼此直呼其名;彼此采用头衔加姓氏的方法和非对称性选择方式。(Fasold, 2007)我国学者对称呼语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祝畹瑾在《汉语称呼研究——张社会语言学的称呼系统图》中对亲属和社会成员之间如何使用称呼语一一作了简要的说明。(转引自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基于中外学者们对称呼语语的种种研究,本文将探讨英汉称呼语在通常性、职业性及亲属性称呼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背景原因。 二、英汉称呼形式对比

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的相似性研究

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的相似性研究 摘要:从语用学角度对英汉委婉语进行对比,揭示出英汉委婉语在语用功能方面的相似性,都具有避讳、雅化、礼貌、掩饰及淡化和夸张功能。 委婉语是用曲折、含蓄的方式表达思想的语言在英、汉语中,委婉语的使用极为广泛,是进行语用研究的很好语料。英、汉委婉语作为一种文化限定词,虽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但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 委婉语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交谈中凡是涉及到说出来有可能令人感到难堪、不悦甚至反感的言语,人们通常都采取曲折、委婉、含蓄的说法来表达,让交谈双方能从心理上淡化甚至消除某些不愉快,从而达到容易接受的目的。从委婉语的语用功能来讲,英汉委婉语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避讳功能、雅化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及淡化和夸张功能上。一、英汉委婉语避讳功能的相似性委婉语的产生源于语言禁忌 (Language Taboo),语言禁忌源于人类最初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困惑和误解。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日月交替风雨雷电、火山地震以及人和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理解,故幻想创造了神,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因此,神灵不可亵渎,与神灵有关的东西都应被尊为灵物,被列为禁忌,不可冒犯。英语中,God(上帝)、Satan(魔王撒旦)等均有婉称,汉语中有国讳、圣讳、官讳或家讳。疾病与死亡为人之大忌,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十分忌讳疾病与死亡,所以在交际时都尽量回避这些字眼,以婉言称之。 (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 人们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如:pass away(逝世), be no more(不在了),dep art(去世),be gone(走了),join the majority(会见老祖宗去了),go to west(归西了),go to glory(升天了),go to meet one maker(见上帝),to be at peace(平静了),the final departure(最后离去),final sleep(最后一觉),to go to one S long home(回到永久之家),to have found rest(得到安息),in heaven(在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与之相对,汉语中有:“去世了”“仙逝了”,“到极乐世界去了”,“逝世”,“谢世”“过世”,“下世”,“不在了”,“走了”,“过去了”,“离开了我们”,“毙命”,“归天”,“长眠”,“与世长辞”对特殊人物还有专门的术语,如:和尚死了叫“圆寂”,皇帝死了叫“驾崩”,诸侯死了用“功甍”,妻子死了叫“断弦”,为了守节而死叫“玉碎”,执行公务而死叫“殉职”,为正义而死叫“牺牲”等。“死亡的委婉说法还有: to be present at the last roll call 出席最后一次点名to be written off 被勾销 t0 fall 倒下 to fire one s last shot 射出最后一发子弹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摘要:委婉语的创造和使用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英汉委婉语具有很多相似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因素,它们之间在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文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委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语;汉语;委婉语;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bstract: Euphemism is not only a widespread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t is a mirror of a particular society.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have many similarities but more differences on forms and connotations 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toric background.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its origin, the way of its formation, its forms, content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s. 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euphemisms; contrastive study 0. 引言 到目前为止,有关委婉语的研究已有许多,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的,。综观委婉语的研究历史,我们发现国内外委婉语研究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个别语言上,缺乏深入的多语间的对比研究。而关于英汉委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国内外著作较少,要揭示委婉语的普遍特征,或更好地理解某一语言委婉的特殊性,还须通过对比的方法。本文将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的异同。 1. 英汉委婉语的词源 英语中的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ak(说好听的或善词令)。因此,euphemism 就是“说好听的话”或“讨人喜欢的话”。《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所给的定义是用比较模糊但更温和或比较委婉的单词或短语代替直言直语。王德春等认为,汉语辞

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Abstract At present,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of Chinese and westernare in mutual and interac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re more and more apparent,people faced all kinds of barrie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their caus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It requires peopl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use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At firs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 Then, the writer will compare English and Chinese personal names, kinship address terms, title and pronoun to clearly show the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This paper also gives correct strategies to get rid of the conflicts. At last, the writer will summarize subject according to this paper. Key words:address terms, difference, culture, causes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3)

第22卷第1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1V ol.22 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2004年第1期)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 o.12004 收稿日期:2003-06-23 作者简介:徐长扬(1945-),男,湖北宣恩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法。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徐长扬 (湖北民族学院大外部,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均有大量的委婉语。它们既有相同之点,但更有不同之处。委婉语作为语言客观存在的一部分,折射出社会文化现象的一个侧面,反映出民族心理的历史沉淀和深层构建。研究英汉委婉语,对研究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等都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1(2004)01-0106-03 引言 在社会语言交际过程中,由于说话的环境不同,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各异,人们在遇到难言之隐或令人难堪的场合时,往往不直截了当地道出个中真由,而用委婉、含蓄、模糊的方式把它烘托出来,以达到恰当、轻松自如、大方得体地表达感情和交流思想的目的。委婉语这一修辞手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发展,并为社会语言交际服务的。英汉文化中都存在着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但更有相异之特点。 英语中的委婉语(euphemism )源自希腊语,由 词头“eu ”(good )和词干“phemism ” (speech )构成,意为吉利之语(words of good omen )或优雅说法(good speech )。汉语中的委婉语解释为:语言婉转,态度诚恳,即用一种不能明说,即用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式。由于委婉语的特殊修辞风格和它作为现实生活中语言交际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当今社会,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喜欢直言不讳,他们讨厌装腔作势,特别是在口头交际过程中如此。但是,在较正式场合则尽量使用委婉语。从总体上而言,委婉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各个领域。本文仅从委婉语中最有代表性的政 治、人们的心理因素和生理现象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及官方语言中的委婉语 1.汉语委婉语分讳饰和婉曲。讳饰指表达观点时,不直接说出犯忌讳的事情,而采用委婉修辞代替的方法。如在近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云淡天高》中有这么一段夫妻谈话,一位即将退休的省人大副主任的妻子为了给刚从部队转业的女儿安置一个满意的工作,对其丈夫说:你革命一辈子,你这只蜡烛总是照别人,你这只蜡烛现在已经快耗尽了,能否让女儿也沾点光。其委婉意思是叫其丈夫凭借地位走走“后门”。婉曲指运用委婉曲折的说法表达本意的修辞方式。如:2003年6月,中国主席胡锦涛会见美国总统布什就台湾问题时指出:……中方希望美方恪守承诺,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不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语言委婉曲折,令人深思。毛泽东同志是一名伟大的语言大师,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此处毛泽东同志没有直说司徒雷登“处境孤立”和“灰溜溜滚回美国”,则说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和“夹起皮包走路”。语言委婉,回味无穷。  6 01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1)委婉是禁忌心理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社会,都存在语言禁忌。委婉语和禁忌语休戚相关。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某些事物心存忌讳,为了交际的和谐顺利,为了交际双方更易接受,遭到禁忌的事物的名称必须改头换面,有些刺激性的字眼,敏感的话题就得转移,以一种人们认为“得体、高雅”的名称出现。对犯忌讳的事物或避而讳之或委婉言之,于是避讳委婉的修辞手法应运而生。 2)共同的使用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委婉语已渗透到各个领域。中英两国在语言禁忌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民族习惯。但是,仍然有些领域的禁忌是在两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成为了中英委婉语的共同使用领域。例如,英汉委婉语都与死亡、疾病、职业、犯罪、性和排泄等密切相关。 A.表达死亡。在《圣经》或其它与基督教有关的传说中存在许多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语,例如:“to be with God”,“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in Jesus/to lie in Abraham’s bosom”,“to go to heaven/paradise”,“to be promoted to glory”。西方人也认为人类生来有原罪,也就必会受到惩罚,所以“死亡”也是“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中国对于死亡有禁忌,例如中国佛教把“死”婉称为“入寂”、“圆寂”;道家却称之为“仙去”、“仙逝”等。古代中国皇帝死亡则称为“驾崩”、“弃群臣”;百姓之死称为“过世”、“作古”等。老者死亡称为“寿终”、“谢世”;少年死亡称为“夭折”;中年死亡称为“早逝”;靓女弃世称作“玉陨香消”,等等。 B.人体排泄方面。如关于上厕所,英语有“wash one’s hand,relieve oneself,powder her nose,还有”feel the call of nature”(感觉到自然在召唤),意为“要上厕所”;汉语有“洗手、方便”。如果女士在场,就必须这样问:“我可以使用一下盥洗室吗?”或问“洗手间在什么地方?”C.关于性的委婉语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里,性关系和身体的某些部位是谈话的禁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性解放的更深认识,在最近几年里西方国家对性的态度开放了许多。在小说和电影中类似“to make love”,“to have sex with”,“to go to bed with”这样的语言也出现了。谈到性关系,中国人更倾向于用“同房”,“夫妻生活”等语言来代替。英语中也有一些新创造的词汇“go to bed with”,“be in bed”,“do it”。与汉语相比而言,英语拥有更多的关于性方面的词汇,这可能与人们对性抱有更开放、更随意的态度有关。 D.教育生活方面:成绩差的学生是a below average student 或working on his own level,而do betterwith help则指反应比较迟钝的学生。学生考试作弊则冠以to depend on others to do his (her ) work.汉语中可用“学习要下劲、成绩要提高”来表达学习成绩差的含义。“考试时做小动作”等来代替考试作弊。美国学生考试不及格,回家对其父母说:“I didn’t make it.”E.社会地位、职业方面:对生活的贫富、职业的贵贱,倾向于低调陈述而不直言不讳。如对贫穷,英语有disadvantaged,underprivileged,汉语有“手头拮据”。有一部分职业委婉语,将一些平凡的职业名称予以改头换面,以此克服自卑感。比如hair dresser (女理发员)被誉为beautician (美容师)、cook (炊事员)被称作chef (厨师)、janitor (守门人)被冠以security officer(安全官员)。汉语中,我们称清洁工为“城市美容师”、小保姆为“小阿姨”、蹲监狱为“在高墙里面”等等。 3)共同的表达方式 如:使用缩写和省略。在所有的文化中,为了避免不愉快,或表示礼貌,或掩饰某些东西,某些词汇可能就会被省略掉。在英语里,“The woman is pregnant”被委婉的表达成“She is expecting”,在这个句子里“a baby”就被省略了。同样,“out”就是“out of work”省略后的委婉语。语音省略也是一种缩写,例如,“WC”是“water closet”,“G-man”是“garbage-man”的省略。汉语里也有利用缩写词委婉表达意思的,例如,“行将就木”中的“木”是“棺木”的委婉表达法。

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因素.

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因素 摘要: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这与两国在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关键词:称谓语;差异;文化透析 Abstract: The address for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an be approxi mate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kinship term s and the social terms.The difference exis ts in differentiation of consanguinity and affinity, clan and non— clan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kinship term s.And this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paschal clan system and le gal ideology,hierarchical system and religious influence,social system and value orient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 Key words:address form s;differences;Cultural analysis 1 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 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同辈之间,英美人士往往是以名字或昵称相称呼,晚辈对长辈也可直呼其名,包括儿媳(女婿)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子女对继父母的称呼。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融洽¨。 1.1 血亲姻亲称谓的差异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XXXXXX学院 专科生毕业报告 论文题目: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unc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对比分析 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 年级: 类别: 分院: 完成时间:

Abstract Euphemism, cosmetic words, is not only a lingual phenomenon, but also a cultural and social phenomenon. It is like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values, aesthetic conceptions and moral concepts in some extent. Euphemism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It is like lube that avoids hurting the other party’s feeling. It oils the human relationship in communication and helps to save face of communicators. If people make full use of euphemism, it can accelerate and facilitate human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feature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euphemism. And it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ts polite functions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As an important rhetoric means to harmoniz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uphemisms are widely used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verbal communication. However, in different context, euphemisms perform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Based on different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uphemisms, 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six parts with Chapter Four and Five as its core: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origin and definitions of euphemism.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euphemism in many ways. The third chapter talks about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euphemism from the angle of pragmatics. The fourth chapter forms the basis of the whole research by connecting euphemism with politeness and face-saving theory. The fifth chapter centers on euphemism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the whole thesis. Appropriate use of English euphemism can contribute a lot to successful message exchange. 【Key Words】euphemism, pragmatic functions, verbal communication

最新 以新闻标题为例探究中英新闻语言特色的异同-精品

以新闻标题为例探究中英新闻语言特色 的异同 比较新闻学是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的一门新兴学科,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英新闻语言特色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1.引言 新闻作为一种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文体,有其别具一格的语言——新闻语言。中英文新闻语言由于差异、语言表达习惯等原因存在大量的不同。在中国,阅读英文新闻逐渐成为新的学习渠道,因新闻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现代感,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及了解外国本土文化都有着积极作用。现今许多教学创新模式都在强调英文新闻阅读之于学生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对中英新闻进行比较研究,从新闻的灵魂——标题入手,窥探中英新闻语言特色的异同,并向中文新闻语言使用者和阅读者提供有效的参考指引。 2.新闻语言与对比研究现有成果 2.1新闻语言的定义 蓝鸿文(1989)在其著作《新闻语言分析》中指出,新闻语言是语言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表述新闻事实的手段,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段业辉(1999)在《新闻语言学》中对新闻语言的定义做了补充,指出新闻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语言包括消息语言、通讯语言和评论语言,狭义的新闻语言则仅指消息语言。 新闻语言的重要性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TheSundayTimes)前总编埃文斯(Evans)所说,任何一位语言大师对语言的影响,都不可能像新闻记者的语言影响那样广泛,那样巨大,那样深远(吴建清,2005)。 2.2比较新闻学与中英新闻语言对比 比较新闻学是20世纪初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植根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首次以“比较新闻学”为题的是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埃文森教授与戈尔顿教授合撰了《比较新闻学》,该书将世界报业一分为三:西方世界、第三世界、共产主义国家,并收录了大量实例。在中国,1994年由陶涵主编的《比较新闻学》对西方新闻理论和马克思新闻理论进行系统的介绍,就媒介所有权、管理、世界新闻史、新闻法、新闻自由等问题进行横向对比;而1994年樊凡主编的《中西新闻比较论》则从多学科、多侧面进行研究;1997年刘夏塘主编的《比较新闻学》将中外新闻理论、文化、业务三方面加以对照;1999年童兵主

中英新闻标题的语言修辞比较研究

中英新闻标题的语言修辞比较研究 新闻标题在新闻报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写作中,新闻标题往往是新闻故事重心的高度概括。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没有充裕的时间从头到尾地看完一篇新闻报道,所以大多数读者都试着花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多的信息。由此可见,新闻标题标题特殊作用不容忽视。而一个完美的新闻标题就像新闻报纸的脸蛋和眼睛,只有当脸蛋迷人眼睛动人这篇文章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才能体现其价值。为了吸引读者,新闻标题通常会使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而修辞手法是一种运用准确、独特、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的技巧。因此,修辞技巧被频繁地用于新闻写作中以此达到说服、透明化和表达优美的效果。 以往对中英新闻标题的研究大都从文体特征、翻译技巧等分别进行宏观性的研究。本文将运用归纳论证、演绎论证与对比论证等等研究方法对中英新闻标题中的修辞进行对比研究,使研究更具有现实感和指导意义。 Introduction News is usually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headline, lead and body. The headline is a concentrated generalization of the news content, revealing to the reader the main idea of the news in the most concise form. In order to attract readers,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headlines usually use various rhetorical devices in the forms such as clipped words, initialisms, acronyms, short words, loanwords, invented words, slangs, etc. Rhetoric is a kind of artifice that use accurate, distinct and vivid language to express one?s mind. Researches carried out in the past are mostly on the styles of writing characteristic, translating artifices and so on with a macroscopical view. On the basis of some research results about Chinese and English headlines in the pas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rhetoric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headlines. Then I will set forth concretely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 main body of my thesis is unfolded mainly from following aspects: Part I is to explain the universality of rhetoric in the headline, and it includes the definition, categories and necessity of rhetoric in news headlines. Part II is the main point of this paper. This part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of rhetoric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ews headlin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Part III illustrates several typical exampl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eadlines to

新闻英语翻译研究文献综述新闻英语

新闻英语翻译研究文献综述新闻英语,即“新闻报道文章中所使用的英语 ,具有新闻特性、适合新闻报道要求、适应新闻信息传播需要的语言” (张建,2004),成为了对外宣传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新闻翻译这一领域的关注日益增强,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逐渐多元化,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新闻本身的文体特点及翻译方法、新闻翻译理论、新闻翻译原则等方面。 1 新闻文体特点及翻译方法的研究文献综述徐泉、王婷(2001)总结出新闻文体的如下特点:1.用词新颖,精巧别致;2.句式多样富于弹性;3.巧用时态,布局呼应;4.频繁使用被动语态,重点突出;5.结构合理层次分明;6.善用修辞,讲求效果。就语法层面的翻译而言,李侠(2004)分析了英语新闻句子的四大特点:1.信息量大;2.结构简单; 3.语法手段丰富; 4.名词修饰语前置。李认为在翻译英语新闻时, 必须遵循汉英两种语言的规律和使用习惯,努力增强译作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并提出了英语新闻句子汉译的 3 种方法: 1.化长为短; 2.调整句子中各部分的顺序与敢减敢删;3.使用四字格结构。曾尼(2010)从新闻英语的标题、词汇和时态及语态的角度,论述了新闻英语的一些文体特征。比如,由于报刊篇幅有限,新闻事件在语法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句型的高度扩展,结构严谨,句式简短精练,语言简洁是受人们称赞并为人们所追求的风格。郑连勋、郑?(2011)认为新闻英语的问题与其他形式的新闻问题相同,拥有许多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在理解其用词特点的基础上面,代词、复合词、外来词等应用方式,也是新闻英语用词方面的关键,从英语新闻报道展开分析,以借代词、引申词、复合词、外来词、小词语缩略词、临时造词等方面为例探讨了英语新闻当中的用词特点。不少学者就这些文体特点的翻译进行了单项阐述。王治江(2001)提出了新闻外来词语音译中应注意的原则,即人名和地名中翻译要统一,不仅要译出指称意义,还要译出联想意义,但要避免产生贬义联想。范晓航(2003)认为在外文报刊翻译中运用短小精悍的汉语四字格可使译文笔墨经济,以少胜多,也可使译文整齐匀称、韵律感强。肖爱萍( 2004)分析了英文报刊中复合词的特点并提供了直译、意译和重组三种翻译方法。龙江华(2005)采用随机抽样及处理得出了新闻英语文体中被动语态出现频率在各类文体中最高的结论。认为被动语态同时具有缓和语气、强调动作承受者,使语篇话语衔接和连贯的作用。他较系统地归纳出了依据具体语境对新闻英语中被动语态进行翻译的方法:1.译成汉语中的被字句;2.译成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运用“受、挨、遭、给、由、让、加以、予以、得到、受到、是”的对等词来代替“被”字;3.译成无标志的被动句;4.译成汉语的主动句。还有学者从新闻英语修辞手法角度进行研究。田传茂、许明武(2001)对报刊科技英语中积极修辞(隐喻、移就、夸张、拟人)的作用和翻译方法进行了详细探讨。胡光(2004)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的喻体形象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闻英语汉译时对喻体现象的处理方法:1.保留喻体二2. 替换喻体;3.省略喻体。此外,在新闻写作中,标点符号有其独特功能。但在报刊新闻英语翻译中,人们往往忽略标点符号在行文表意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此,马芜、田小勇(2003)探讨了新闻英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 3 种标点符号即逗号、冒号和破折号的正确理解与翻译。在英语新闻中,标题被视作全文的缩写。为了吸引读者,编辑往往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力争使新闻标题更具吸引力。这为英语新闻翻译带来挑战。鉴于此,有关新闻标题翻译的文章占了 20%的高额比例。唐见端(2005)认为为了把原标题的意义和风格以汉语形式再现出来 ,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采取以下翻译方法:1.直译或基本直译新闻标题;2.翻译中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