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d大战略2 通关流程图

md大战略2 通关流程图

md大战略2 通关流程图

0白色行动

1彼德克福

2拉多姆包围网

10不列颠空战

9法属马奇诺

8法国决战 15斯摩陵斯克

14波羅的海諸國

27埃及敘利亞

26土布魯克

36乌拉尔 18莫斯科2pz

3維斯拉河 4华沙

5丹麦

12南斯拉夫

25塞利奈以加

11海上行动

19罗斯托夫

28伊朗伊拉克

16乌克兰

21高加索

29亞拉梅恩役

20塞瓦斯沱浦

23卡爾可夫

24库斯科 40阿顿区44

39安恆 38法国

31土耳其-桑森

32法属非洲

22斯大林格勒

37诺曼底 35安齊峨

34意大利 42德意志

6挪威 13希腊

17莫斯科4pz

30近东 33西西里

41布达佩斯

7低地诸国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 课程的考试 满分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 共8 小题,总分: 40 分) 1. 从经济的角度上讲,美国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迅速起飞,并走上了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历程?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40年代 2. 1939年以来,美国的哪个总统将对外政策逐步转向英法,向英法倾斜,扩大了对英法的援助? A.威尔逊 B.杜鲁门 C.罗斯福 D.肯尼迪 3. 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模式的是: A.联合国家宣言 B.14条计划 C.门罗宣言 D.租界法案 4. 14条计划是美国开始为世界和平勾勒蓝图,要追求世界性的道义影响的一个标志,这个计划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哪一年向国会提出的? A.1918年 B.1917年 C.1916年 D.1919年 5. 克林顿上台之后,重点是解决美国的国内问题,尤其是它的 A.政治问题 B.经济问题 C.人口问题 D.社会问题

6. 1860年到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了几倍? A.9倍 B.10倍 C.7倍 D.8倍 7. 美国曾经的外交独立宣言--要避免同世界任何一个部分结成永久的联盟,要保持美国的孤立,是哪个总统发表演说时提出的? A.华盛顿 B.里根 C.罗斯福 D.杜鲁门 8. 从1873年到1913年,美国的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了多少? A.0.1 B.0.07 C.0.05 D.0.08 二、多选( 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 1. 美国的战略历程包含几个主要阶段,分别是: A.霸权准备期 B.霸权确立期 C.霸权护持期 D.霸权扩展期 2. 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如何确定新时期美国大战略,成为美国各界关心和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国内激烈的战略讨论凸现了美国的各种战略选择,这几种战略选择分别是: A.新孤立主义战略 B.选择性接触战略 C.合作安全战略 D.单极霸权战略 3. 门罗宣言的双重性质指的是: A.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列强的干涉与扩张,具有防御的性质 B.门罗宣言是美国将美洲大陆视为势力范围的一种宣言

美国大战略及其启示 课程的考试 100分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克林顿上台之后,重点是解决美国的国内问题,尤其是它的 A.政治问题 B.经济问题 C.人口问题 D.社会问题 2. 1860年到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增长了几倍? A.9倍 B.10倍 C.7倍 D.8倍 3. 从1873年到1913年,美国的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了多少? A.0.1 B.0.07 C.0.05 D.0.08 4. 从经济的角度上讲,美国经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迅速起飞,并走上了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历程?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40年代 5. 14条计划是美国开始为世界和平勾勒蓝图,要追求世界性的道义影响的一个标志,这个计划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哪一年向国会提出的?

A.1918年 B.1917年 C.1916年 D.1919年 6. 1939年以来,美国的哪个总统将对外政策逐步转向英法,向英法倾斜,扩大了对英法的援助? A.威尔逊 B.杜鲁门 C.罗斯福 D.肯尼迪 7. 美国曾经的外交独立宣言--要避免同世界任何一个部分结成永久的联盟,要保持美国的孤立,是哪个总统发表演说时提出的? A.华盛顿 B.里根 C.罗斯福 D.杜鲁门 8. 当时英国得以称霸世界的王牌是 A.它的陆军力量 B.它的海军力量 C.它的经济实力 D.它的军事实力 9. 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模式的是: A.联合国家宣言

B.14条计划 C.门罗宣言 D.租界法案 10. 19世纪70年代,美国超过哪个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经济体? A.日本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二、多选 ( 共 5 小题,总分: 20 分) 1.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援助西方,实现西欧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这个计划代表了 A.美国正式建立世界霸权 B.美国开始从建立世界霸权,转向巩固西方霸权,由建立全球自由主义的经 济秩序,转而寻求特定的经济安排 C.美国已经不满足于西方霸权,从而转向建立世界霸权 D.美国霸权战略的转轨 2. 威尔逊的14条计划都有哪些内容? A.要求公开缔结和平条约 B.维护公海航海自由 C.降低贸易壁垒,裁减军备 D.提议成立一个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 3. 门罗宣言的双重性质指的是: A.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列强的干涉与扩张,具有防御的性质 B.门罗宣言是美国将美洲大陆视为势力范围的一种宣言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大战略的发展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大战略的发展 2012年12月04日17:46 作者:知远 国家安全战略的根本目的是提供一个全面的战略,平衡国家实力要素的目的、途径和手段,以实现国家安全并保护、维护和促进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成功的话,这个过程最终将导致大战略或统一的战略的发展,这个大战略将把价值观和利益与产生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战略评估结合在一起,而这些政策将在一个统一的战略中加以表述。然后,这个战略将作为政府的一份统一文件。1 本文将研究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起源和发展。本文还将分析,美国总统根据1986年《戈德华特 - 尼科尔斯法案》的规定,编制并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的要求和内容。本文随后将介绍和分析1987年、1988年、1994年、1998年和2002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目的是为了确定以上这些报告是否实现了《戈德华特 - 尼科尔斯法案》为美国提供一个统一的战略或大战略的意图。选择这五份报告的原因是,在笔者看来,这些报告代表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思维和方向的新的或重大的变化。 背景:美国国家安全结构发展的历史回顾。 实现国家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是提供所需的政府机构和机制,组织国防机构,统一武装部队,将科学用于军事目的,动员军队的人力,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分摊国防的费用。2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孤立主义的黄金时代是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那一天结束的。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人们认识到,美国和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意识形态竞争的新时代。对美国来说,努力界定和完善国家安全结构和战略的过程始于二战期间,并在1947年的《国家安全法案》中第一次正式阐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将两种根本不同的政治理念引入了关于美国未来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这个问题的辩论之中。第一种理念与旧的保守政治文化有关,担心发展一个强大的国家安全机制,会危及与美国民主有关的基本价值、原则和制度。他们相信,一个强大的国家安全结构会浪费资源,严格地管制这个国家的青年,将权力过于集中在联邦政府,尤其是军队。这些人还担心,建立一个强大的行政部门会破坏国会和行政部门之间符合宪法的基本平衡。4 第二种理念是一种新的国家安全观念,希望在世界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这种理念强调,美国已经进入全面战争的时代,这种新的威胁需要更高程度的军事警惕和战备,可以为美国的国防动员国家所有的资源。此外,他们还认为,保卫美国的自由与保卫其他地方的自由是不可能分割的。5 “和平与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美国领导人别无选择,只有通过捍卫整个自由世界的安全来保卫美国的安全”。6 最后,正如民主社会的所有政治进程一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之间的辩论以妥协告终。在国防问题上产生一个多数人的共识,这是不可避免的必要妥协。制订战略不是一个理性的和系统性的过程。事实上,这是一个紧张的政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和妥协,才产生了国家战略。7 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行动的准备与实施,行政与立法之间的斗争,陆军部内部的斗争以及陆军部和海军部之间的斗争。8 主要的不足在于:陆军和海军之间关于空中力量的作用之争;关于国家的安全结构不能再基于一种适用于平时的组织结构,又基于一种适用于战争的不同组织结构的认识;陆军和海军关于战后的作用和任务的分歧;和平时期的国

解读小布什时期美国大战略中的中东政策_王勇辉

文章编号:1673-5161(2006)04-0014-07 中图分类号:D371 文献标识码:A 解读小布什时期美国大战略中的中东政策 王勇辉 内容提要 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兴起在一定意义上是基于其特殊的地缘战略地位。小布什时期,美国的大 战略主要是辨认地缘政治的断层线,找出潜在的全球性对手和可能导致重大对抗发生的地点和方式,并且寻求 以何种全球性战略安排来应对。同时,小布什时代的安全观念所衍生的全新内涵促发了美国大战略的一再整合, 新的国家安全战略直接反映了美国新保守主义关于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帝国统治理念。在美国大战略中,“选择 性介入”,既是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大特点。作为“选择性介入”重点的中东地区,小布什政府奉行的是一 种既沿承又重塑的双重原则。 关 键 词 地缘政治学;小布什政府;大战略;美国中东政策 作者简介 王勇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04级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Abstract In a historical viewpoint, the rise of America somehow lies in its peculiar geo-strategic status. During the term of George W. Bush administration, America’s grand strategy is designed to make out the faultage liner, find out America’s globally potential rival, the way and the spot where may break out serious confrontation, and seek for some arrangement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Meanwhile,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of Bush administration conform the America’s grand strategy, which reflects America’s neo-conservatism about the world order of post cold war. In America’s grand strategy, selective engagement is both a component and a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and the Middle East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selective engagement towards where Bush administration will pursue a dual principle: heritage and reshaping. Key Words Geo-Politics; G.W. Bush Administration; Grand Strategy; US Middle East Policy 从历史实践看,地缘政治学对国际关系产生了诸多重大影响。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把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引入地缘政治学,成为德国法西斯的对外扩张的战略理论;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1904年)从地理空间来分析整个世界形势,其中的“心脏地带论”使得亚欧大陆成为世界列强关注的战略地区,斯派克曼(Nicolas Spykman)在《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1942年)与《和平地理学》(1944年)两部著作中提出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论”相对应的“边缘地带论”,对凯南的“遏制理论”起了重要的启发作用,从而对冷战期间美国对外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马汉(A.T.Mahan)提出与“陆权论”相对应的“海权论”,把建立强大的海军力量和取得制海权视为强国的必经之路,对一战后美国加强海军军备、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海洋霸权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看,美国的大战略主要是辨认地缘政治的断层线,找出潜在的全球性力量和可能导致重大战争发生的地点和方式。挑战不仅在于判定这些断层线所在的位置,还要找到克服断层线的方法——至少要找到降低断层线的破坏力的方法。① 从地缘政治的现实看,中东连接欧、亚、非三大洲,控制着苏伊士运河、黑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三大重要国际水道,航运往来十分繁忙。斯派克曼在其“边缘地带说”中曾指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支配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命运。他所说的“边缘地带”就包括中东地区。鉴于中东地区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地位,美国把控制中东作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的支撑点。但长期以来,中东并没有建立起某种覆盖整个地区的控制机制,现有的只是一 ———————— ①Charles A Kupchan,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Era: U.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Geopolitic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lfred A. Knopf inc, 2002, p.26.

解读小布什时期美国大战略中的中东政策

解读小布什时期美国大战略中的中东政策 王勇辉 2012-11-20 10:20:15 来源:《阿拉伯世界研究》(沪)2006年4期作者简介:王勇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04级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内容提要: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兴起在一定意义上是基于其特殊的地缘战略地位。小布什时期,美国的大战略主要是辨认地缘政治的断层线,找出潜在的全球性对手和可能导致重大对抗发生的地点和方式,并且寻求以何种全球性战略安排来应对。同时,小布什时代的安全观念所衍生的全新内涵促发了美国大战略的一再整合,新的国家安全战略直接反映了美国新保守主义关于冷战后世界秩序的帝国统治理念。在美国大战略中,“选择性介入”,既是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大特点。作为“选择性介入”重点的中东地区,小布什政府奉行的是一种既沿承又重塑的双重原则。 关键词:地缘政治学小布什政府大战略美国中东政策 从历史实践看,地缘政治学对国际关系产生了诸多重大影响。拉采尔(Friedrich Ratzel)把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引入地缘政治学,成为德国法西斯的对外扩张的战略理论;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1904年)从地理空间来分析整个世界形势,其中的“心脏地带论”使得亚欧大陆成为世界列强关注的战略地区,斯派克曼(Nicolas Spykman)在《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1942年)与《和平地理学》(1944年)两部著作中提出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论”相对应的“边缘地带论”,对凯南的“遏制理论”起了重要的启发作用,从而对冷战期间美国对外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马汉(A. T. Mahan)提出与“陆权论”相对应的“海权论”,

美国亚太战略

美国的亚太战略与中美关系的未来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依据其实力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亚太安全战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尽管美国亚太政策调整的背景复杂、目标多重,但其中的中国因素无疑十分明显,对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也是直接的。 [内容提要] 奥巴马政府将亚太战略作为美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这是冷战后美全球大战略演进与亚太形势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完全针对中国,但在其实施过程中针对中国的一面却非常突出。尽管如此,过分强调美亚太战略对中国的挑战不仅会使当前的中美关系更加复杂,还将给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战略风险。中美在亚太实现和平共存,既是确保美亚太战略成功的关键,也是中美长期战略稳定关系的核心议题,并将对亚太乃至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美国摇亚太战略摇中美关系[ 作者介绍] 王鸿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助理,主要从事美国外交和中美关系研究。摇摇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在运筹 亚太战略方面动作频就美国大战略而言,自冷战结束以来美战略东移进程不断发展,使亚太最终成为美全球战略的首要关注对象。冷战结束后,美国虽取得“ 一超独霸冶地位,但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并不均衡,其在美洲大陆的地位最为巩固,对美欧同盟的经营最为成功, 在其他地区的地缘布控力则存在明显差别。在“ 前苏空间冶,对于前苏联解体后分生出的大量新独立国家,美国影响力相对有限;在中东,冷战格局瓦解引发的格局失衡,对美在该地区的地位构成强烈冲击;在南亚,前苏联势力退出后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使地区国家趁势坐大并形成强大排外效应,恐怖与极端势力也随之泛滥扩散;在东亚,苏联威胁的消失造成美对同盟体系影响力下降。对美而言,要巩固、夯实全球领导地位,必须对其全球大战略做出调整,及时推动战略重心由西欧向欧亚大陆的纵深地带以及东亚延伸。美战略东移进程由此启动。在这一进程中,东亚无疑是美国关注的首要重点和最终目标。这是因为:其一,东亚仍然存留着突出的冷战遗产。中国、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解体后继续存在和发展,朝鲜半岛和台海两岸的两大“ 国家统一冶议题持续成为引发紧张局势的重大潜因。如何进一步消化和管理这些议题,是冷1 频,一方面以各种方式宣示美国的亚太属性,高调宣布“ 重返亚洲冶,多方论证美国的存在对亚太安全与繁荣至关重要,努力展现美对亚太及区域内各国的重视,誓言继续扮演亚太领导角色;另一方面,全方位加大战略投入,强化与传统盟友安全纽带,加大在西太平洋的军事部署,以频繁军演彰显军事优势,深化与东盟对话合作,拉拢和规制新兴国家,

韩永利: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

韩永利: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 作者:历史学院来源:历史学院发布日期:2009-2-26 韩永利,1995至2000年师从胡德坤教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 该论著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宏观立意分析与微观考据探察相结合方法,运用翔实的档案资料与文献进行考察研讨,阐发了作者的基本观点:第一、美国战时大战略制定和推行的每一阶段都与中国战场的支持和中国所付出民族代价相联系;第二、中国战场弥补了美国战略运行中的薄弱环节,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一环;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和战略决策维护了中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奠定了中国战场世界性战略地位的基础;第四、战时中美之间是相互支持的战略关系,而不是美国单方面的对华援助。 著作的创新之处是:第一、选题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美关系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往的研究较多的集中于中美政府间的外交关系,从战时特殊背景下分析考察中美战略关系不足。著作选择反映战争环境下中美战略合作为切入点进行研讨,推进了该研究领域的扩展与深入。第二、细致地梳理了战时美国大战略的发展历程,即制定、调整、实施和完成的四个阶段,其中,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由于英美失利所导致的战略调整,是西方学者比较忽略的。因此,著作弥补了学术界在该问题上的疏漏。第三、中国抗日战场在美国战时大战略的运行过程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研究对中国战场在战略层面给予美国的支持关注较少,

著作细致地分析了美国战略计划中关于中国部分的阐述,考察了反法西斯战争总体格局中中国战场的地位,明确提出战时美国战略成功的前提是中国战场的战略支持的论点,澄清了以往对中国战场战略地位认识上的诸多疑点。第四、中国战场世界性战略地位的基础是中国敌后与正面两大战场相互战略支撑的特殊格局;中国战场的稳定与胜利在于中国共产党以战略视野与广阔胸怀处理国共关系;中国战场所存在的问题不影响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地位。这些通过实证得出的结论,对国外学术界以往研究中目光限于中国正面战场的认识偏差与误解,是一个纠正和辨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沛研究员在2005年6月2日《人民日报》文章中认为:该著作“通过对抗日战争对战时美国大战略的作用与影响的研究,论证了中国战场承担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战略责任,有效地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其它主要战场。”美国《华文精撷》杂志社将发表在《世界历史》2002年3期的著作相关文章评为“2003年优秀华文”。著作论点作者分别在2005年在北京与重庆,2007年在湖北武汉,2008年在湖南长沙、山东济南召开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以论文形式阐发,受到与会学者们的关注与认同。

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构建与失败反思

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构建与失败反思 哈布斯堡帝国是一个庞大的半旧帝国,是典型的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帝国形体,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构建失败反思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今日欧洲一体化的动力之一依然来自于对于昔日罗马帝国的光辉与荣耀向往与回顾,在中世纪与近代的交接处出现的哈布斯堡帝国是欧洲自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最接近实现一统欧洲梦想的三次时机之一,另外两次是拿破仑时代和希特勒时代。在当代,对于哈布斯堡帝国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哈布斯堡帝国的形成 中世纪政治结构的解体随着三十年战争对于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观念的构建而完成,但是那个时代的欧洲人依然认为自己是罗马的子民,基督教的共同信仰者,罗马帝国的余辉和基督教将欧洲在理念上凝聚为一体,虽然国家众多,但是并不阻碍欧洲统一观念的存在。在欧洲人的心里,欧洲依然是没有分裂的欧洲,而哈布斯堡帝国的历任皇帝们也是以欧洲的再次统一为使命的,只是,历史再也没有罗马那样的帝国再现,至今仍没有,哈布斯堡帝国因为战略的失策而一再失败。 哈布斯堡帝国是一个庞大的半旧帝国,是典型的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帝国形体。说它半旧,是因为它是由一系列的联姻和继承权不断扩大而形成的王朝联合体,但是另一方面它已开始具备现代帝国的一些特征。庞大的哈布斯堡帝国来自于西班牙和奥地利两大统治家族的结合,奥地利的扩展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1493-1519年在位)完成, 他通过婚姻和继承权在1477 年获得尼德兰,在 1515 年获得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占据了 横跨中欧的大片领地;在西班牙,则由于费迪南和伊莎贝拉的联姻,使得西班牙最大的两 块领地---卡斯提尔和阿拉贡合为一体。奥地利的王子腓力与西班牙的公主琼联姻,由此造成庞大帝国的出现,他们的结晶---查理成为真正的帝国的主宰,他在 1519 年获得了神圣 罗马帝国皇帝和哈布斯堡帝国的统治者,哈布斯堡是其家族名。由此,一个囊括了伊比利亚半岛、尼德兰低地和中东欧大片领土的庞大帝国出现了,是比英国还早的“日不落帝国”,仅有法国、英国可以勉强算得上是对手,另外还有横跨亚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哈布斯堡帝国建立之初,不仅版图庞大,而且野心勃勃,不断染指周边领土。支持十字军东征,以联姻的手段吞并匈牙利,与奥斯曼战争以征服北非地区,这些都是哈布斯堡帝国实现其大一统梦想的重要手笔。哈布斯堡帝国的出现打破了欧洲的均势,使得各方的政治力量对比失衡,引起英国、法国的不满,这两个国家感觉自己的存亡都受到威胁。哈布斯堡帝国的庞大,使得这样一种情形成为可能,即只要哈布斯堡帝国能够维持自己的完整与统一,它便取得了欧洲的控制权,成为了欧洲的霸主。可惜,在1556 年,查理退位,

读_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_1941_1945年_黄正柏

?书 评? 读《战时美国大战略与 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年)》 黄正柏 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战时盟国领袖如罗斯福和斯大林都曾对此作过高度的评价。然而战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这一点并没有成为人们广泛的共识。国外学者在一定程度上论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和贡献,但总的来说估计不足,有人甚至加以否认。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开始重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有助于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并未穷尽。韩永利的新著《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1941—1945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正是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一项可喜的新成果。 韩著没有单从中国方面或美国方面来思考中国战场的作用和贡献,而是选取了一个特定的视角,即中美战时合作和中国战场与盟国的“先德后日”(或“先欧后亚”)战略的相互关系的视角,来进行审视。“先德后日”并不只是美国的战略,而是反法西斯联盟的大战略,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全局性的作用。说明了中国战场在这一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从一个重要的角度说明了中国战场的全局性地位和贡献。对此,一些外国学者有所论述,但或者是从某个局部,或仅从美国对华政策、对华援助的角度讨论,并没有从这个大战略与中国战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审视,因而难以对中国战场的作用和贡献作出应有的估价。中国已有学者论述了中国战场在这一战略中的作用,但仍然还有待于深化和开拓。本书就此作出了新的探索。作者努力系统地梳理“先德后日”战略的整个过程的运行轨迹及不同阶段的具体内容、特点及其与中国战场的相互依存关系,具体阐明在各个阶段中,中国战场如何对全局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出巨大的贡献,克服那种把中国抗日战争看作美国战时大战略的附属物,强调美国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对中国抗战对整个“先德后日”大战略的贡献估计不足的倾向。 循此思路,本书首先在第2、3章考察和论述了“先德后日”战略制定的历史背景,其最初的战略原则、设想和计划,并指出,中国的坚持抗战乃是这一大战略得以制定的现实基础。换言之,面对日本嚣张的侵略气焰,如果没有中国坚持抗战,使日本难以实施其北上南下的计划,美国就不可能在太平洋地区采取守势政策,“先德后日”战略就无从制定。正是中国成为远东和平的中流砥柱,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美国“先德后日”战略在亚太地区留下的缺口,抵消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远东政策中的负面因素。“由于中国战场的存在和坚持,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先德后日’战略原则实施的有利战略格局就初步形成”。 接下来,本书在第4、5章考察和论述了

美国霸权的根源和历程

霸权主义视域下的美国全球战略分析 摘要:霸权主义,是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的主义特征,在国际中其一直处于霸主地位,但冷战后随着国际格局及其周边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如何维持和加强其霸主地位,防止任何可能与之竞争的大国出现,成为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问题。本文基于霸权主义的视角,首先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根源及其历程进行了简述,进而探讨美国全球战略的战略选择、战略实力和战略目标,从而更进一步说明美国全球战略在全球层面和地区层面的具体实施。最后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进行了简要的评价。 关键字:霸权主义美国全球战略冷战 一、美国霸权的根源和历程 霸权主义,这个词源于古希腊,原指个别大的城邦对其他城邦的支配和控制,现指一些强国凭借军事实力蹂踊别国主权,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甚至统治,力图在世界或地区范围内称王称霸。在中文中,霸权主义是指国际上凭借军事和经济实力称霸世界的政策。霸权主义这个词在西方主观性很强,从霸权国角度来看,它表明霸权国的一种政策主张、对外行为以及指导思想,从其他国家的角度看,称某国是霸权主义的,则表明对该国对外政策的一种价值判断,即认为该国利用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实力干涉控制其他国家,甚至蹂踊别国的主权,具有强权政治的性质和倾向。本文用到霸权主义这个词时,就主要指美国的一种倚仗自身实力,不顾别国利益,对国际社会进行干涉和控制的政策、行为和思想。美国在其国家战略部署上有强烈的霸权主义特征,原因很多,一方面是由于意愿,另一方面,则是实力。在实力中,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等硬实力因素,在意愿等软权力因素中,美国有其霸权的文化价值观,领导世界的意识强烈,有强烈的战略扩张意识,并且还有一整套霸权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美国霸权的历程划分为相互连联结的四个阶段:准备期,确立期,护持期,拓展期。美国霸权的准备期级美国崛起的历程,始于美国建国,完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①;美国霸权的确立期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这是美国在全球和重要区域进行战略部署,完成其霸权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段; ①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南北战争以来的经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美国大战略

美国大战略: 竭力维持衰落中的全球霸权 美国治下的秩序尽管在衰微,但还会持续一定时间。但是,美国主导的秩序能持续多长时间是值得疑问的。国际政治中会出现新的大国,这些国家会决定接下来的世界秩序是什么样子,我们应该意识到,新的世界秩序将反映新生大国而不是正在衰落的美国的利益、规范以及价值观。 “大国”应具备将潜在力量转化为现实力量的能力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始终难以超脱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而在实践层面,这一争论尤其体现在对战略、外交政策的讨论之中。美国作为国际体系中的唯一超级大国,其大战略基于怎样的考虑?面临经济困境的美国如何继续维持其霸主地位?克里斯托弗·莱恩以研究大战略而闻名,作为一个资深美国战略家,他如何评价美国大战略以及外交政策?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访问了莱恩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国际关系领域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您如何理解国际关系?现实主义最常用的词就是“权力”(power),对这一概念的解释,学者众说纷纭,您的定义是什么? 克里斯托弗·莱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是肯尼思·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也被称作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政治受制于国际体系的结构,构成这个结构的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际体系中的“极”,也就是大国的数量;第二部分是无政府状态。国际政治随着单极、两极或者多极的国际体系而发生变化。新现实主义者使用“无政府状态”一词是相对于具有等级性的国内政治而言,并不表示国际体系充满混乱无序。在国家内部,中央权威拥有使用武力的合法性,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然而在国际体系中不这样的权威,也没有世界政府。每个国家需要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保障自身生存与安全,这就意味着国际体系是一种“自助”制度。因此,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冲突与竞争。 新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在于解释大国行为如何受制于国际体系结构。从历史看,大国总是国际政治领域最重要的行为体。正如沃尔兹指出的,要成为一个大国,需要在人口、经济力量(主要指标为GDP)、军事力量、自然资源以及政府管理结构的竞争力等方面都具备强大实力。其中,最后一项常常被称作“国家能力”,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一个国家必须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它能够利用经济创造的财富并且将后者转化为“硬实力”。一些国家常常无法跻身大国行列,正是因为他们无法将潜在力量(财富与资源)转化为现实力量。 “巧实力”战略旨在增强美国安全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几年来,“软实力”一词频繁出现于学术论文以及政策文件,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又进一步倡导“巧实力”(smart power),“巧实力”和“软实力”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美国在这个时候倡导“巧实力”? 克里斯托弗·莱恩:1991年,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是为了回应保罗·肯尼迪关于美国衰落的讨论,奈指出肯尼迪忽视了美国的另一个无形力量,即美国民主制度的吸引力及其蕴涵的理念和美国文化(如好莱坞电影、李维斯牛仔、摇滚乐以及美国的生活方式等)。在奈的眼中,“软实力”意味着吸引和诱惑,是无需贿赂、强迫就可以让别人愿意做他人所期望的事情。然而这个理论并不那么吸引人:外交政策的制定是由国内政治机构以及官僚机构经过对国家利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