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学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资料

李清照

[1] 翟明女. 人生如花,花浸情思─李清照词作中花意象解读[J]. 名作欣赏. 2011(35)

[2] 苗守艳论李清诗词的语言艺术[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5)

[3] 侯海燕. 论李清照词中的颜色词运用技巧[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4] 王勇. 李清照词语言运用术简论[J]. 语文学刊. 2011(11)

[5] 谢穑. 谈宋代女性词人对后世女性文学的影响——以明清两代为例[J]. 作家. 2010 (20)

[6] 桑柔说风说云,说花说雾自我风神的另一种塑造法——李清照《醉花阴》[J]. 文史知识. 2010(10)

[7] 卢森焕. 酒中有真意——试谈李清照词中“酒”的意蕴[J]. 文学界(理论版). 2010(09)

[8] 张潭秋婉约轻灵细柔——浅析李清照词“花”的意象[J]. 华章. 2010(24)

[9] 全朝阳. 李清照词作中疑问句作用探析[J]. 长城. 2010(08)

[10] 吴青蔓. 浅谈李清照词中“酒”的意象美[J]. 科技信息. 2010(23)

[11] 李莹莹李清照词的学解读[D]. 延边大学2010

[12] 邹帆. 清代李清照研究[D]. 湖北大学2012

[13] 李伟. 李清照接受史研究[D]. 河北大学2009

[14] 谭伟红. 李清照的词学思想[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15] 吴忠迁. 家国巨变与词境开拓[D]. 河北师范大学2013

[16] 刘姝麟. 李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艺术世界[D]. 云南大学2012

[17] 董正春文赋中的李清照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05期

[18] 董娜. 李清照与纳兰性德愁情词比较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2013

[19] 杨秀英. 伤怀与超越[D]. 安徽大学2010

[20] 李荷蓉李清照咏梅词与宋代梅文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21] 黄玫菱. 李清照词的接受史研究[D]. 复旦大学2012

[22] 毕秋燕. 李清照词的量词修辞研究[D]. 扬州大学2011

[23] 户伯涛李清照《词论》研究之批评[D]. 东华理工大学2012

[24] 梁国兰. 女性生命的律动[D]. 首都师范大学2008

[25] 庞雪. 李清照词学接受转折期的批评与辨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26] 王沛. 论李清照个性心理的复杂性[D]. 陕西师范大学2002

[27] 谷英姿. 论李清照创作中的女性本体意识[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28] 汤贵仁. 李清照的价值观念及其历史地位[J]. 泰安师专学报. 1998(01)

[29] 周桂峰. 李清照与东京汴梁[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1)

[30] 周桂峰. 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妻感情论析[J]. 淮阴师专学报. 1992(03)

[31] 朱靖华. 论李清照是齐鲁文化性格的妇女典型[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2(03)

[32] 周桂峰. 第一座丰碑——论李清照《词论》在词学批评史上的地位[J]. 淮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1)

[33] 靳极苍. 李清照“改嫁”性质辩析J]. 求索. 1989(04)

[34] 记崇恩,万江. 李清照《词论》试探[J]. 东岳论丛. 1984(06)

[35] 郑国弼. 李清照改嫁辨正[J]. 齐鲁学刊. 1984(02)

[36] 杨敏如李清照词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论(社会科学版). 1979(05)

[37] 王汝弼. 论李清照[J]. 文史哲. 1962(02)

[38] 任映红. 九十年代李清照研究述评[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997(01)

[39] 姜晓红. 从《词论》看李清照的词学观[J]. 怀化学院学报. 2006(07)

[40] 江晓梅,郭继海. 李清照“别是一家”之说论略[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4)

[41] 何琼虹试论李清照词的风格[J]. 云南电大学报. 1994(03)

[42] 张小平. 论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对其词风的影响[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43] 张弛. 评李清照的词学理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4)

[44] 陈在东,阎秀平清新峻爽李易安——李清照词风新探[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1997 (05)

[45] 周桂峰. 李清照《词论》“托名伪作”说尚难成立[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04)

[46]万丽蓉,王永革. 李清照词前期创作风格浅论[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

[47] 许艺人比黄花瘦[J]. 中文自修. 2010(02)

[48] 邹帆. 清代李清照研究[D]. 湖北大学2012

[49] 张春梅. 萧观音与李清照诗词比较[D]. 新疆师范大学2012

[50] 钟高翔. 宋代女性词花意象女性意识研究[D]. 湖北民族学院2010

[51] 杨艳梅. 论易安审美意象[J].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9(06)

[52] 刘姝麟. 李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艺术世界[D]. 云南大学2012

[53] 郭丽. 李清照词中主要意象的认知机制[D]. 重庆大学2008

[54] 谭伟红. 李清照的词学思想[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55] 张丽. 李清照和秦观词差异性比较研究宁夏师范大学2003

[56] 刘海涛. 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新探[J]. 菏泽学院学报. 2011(01)

[57] 耿春梅细琢淡品欢空——李清照词的术特色析名作欣赏. 2011

[58] 刘巧娜.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与宋代文化语境的关系[J]. 大众文艺. 2010(19)

[59] 刘丽芳,陈洪丽. 诗以美求心以情应——试论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爱情诗词的美学差异[J]. 作家. 2010(16)

[60]王兰芳走进李清照——坚毅刚健、婉约清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

[61]赵红卫齐鲁文化与李清照文化品格探析潍坊学院学报 2012年05期[62] 宋冬霞李清照与鱼玄机女性意识比较研究[J]. 学术界. 2010(01)

[63] 张忠纲,綦维.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J]. 文史哲. 2001(05)

[64] 杨海燕,郭大章. 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研究[J]. 鸡西大学学报. 2011(03)

[65] 艾朗诺. 李清照的传记:明清时期[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1(03)

[66] 韩占红浅析李清照作品中的文化人格[J]. 大众文艺. 2011(04)

[67] 熊叶娟. 宋代李清照的生平及评价[J]. 大众文艺. 2011(10)

[68] 李星. 解析李清照词中的“愁中愁”[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2)

[69] 曹辛华. 李清照事迹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0(06)

[70] 刘刚. 浅析李清照词表现出的女性情怀[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8)

[71] 甘少迎李清照词中的美学意蕴[D]. 安徽大学2012

[72] 郭丽. 李清照词中主要意象的认知机制[D]. 重庆大学2008

[73] 谭伟红. 李清照的词学思想[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74] 王沛. 论李清照个性心理的复杂性[D]. 陕西师范大学2002

[75] 付美华论李清照的“小歌词”[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76] 张丽. 李清照和秦观词差异性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3

[77] 谷英姿. 论李清照创作中的女性本体意识[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78] 邹帆. 清代李清照研究[D]. 湖北大学2012

[79] 李伟. 李清照接受史研究[D]. 河北大学2009

[80] 吴忠迁. 家国巨变与词境开拓[D]. 河北师范大学2013

[81] 户伯涛李清照《词论》研究之批评[D]. 东华理工大学2012

[82] 刘姝麟. 李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艺术世界[D]. 云南大学2012

[83] 云志君. 从浙西词派词集序跋看其词学思想[D].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84] 卜茹雯. 王昶词学思想及其实践[D]. 华东师范大学2012

[85] 付美华论李清照的“小歌词”[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86] 梁国兰. 女性生命的律动[D]. 首都师范大学2008

[87] 庞雪. 李清照词学接受转折期的批评与辨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88] 谷英姿. 论李清照创作中的女性本体意识[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89] 王朝霞. 论李清照词与中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D]. 华中师范大学2006

[90] 连慧英易安词论[D]. 华中师范大学2006

[91] 蓝海龙. 李清照与徐灿比较研究[D]. 内蒙古大学2006

[92] 王沛. 论李清照个性心理的复杂性[D]. 陕西师范大学2002

[93] 胡旭.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探讨[J]. 才智. 2011(05)

[94] 张丽. 李清照和秦观词差异性比较辽宁师范大学2003

[95] 王慧英. 寻求确定女性文学身份的孤独猎人[D]. 河南大学2007

[96] 洪秀芸. 隔世重洋的叛逆女性解构[D]. 福建师范大学2007

[97 谷英姿. 论李清照创作中的女性本体意识[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98] 庞雪. 李清照词学接受转折期的批评与辨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99] 付美华论李清照的“小歌词”[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100] 王晓芳.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D]. 华中师范大学2003

[101] 马艳珍. 一花独放犹见春——对易安词中女性形象的再认识[D]. 内蒙古大学200 4

[102] 王慧英. 寻求确定女性文学身份的孤独猎人[D]. 河南大学2007

[103] 于丽新. 李清照朱淑真诗词意象比较[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104] 李伟. 李清照接受史研究[D]. 河北大学2009

[105] 邹帆. 清代李清照研究[D]. 湖北大学2012

[106] 谭伟红. 李清照的词学思想[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107] 吴忠迁. 家国巨变与词境开拓[D]. 河北师范大学2013

[108] 刘姝麟. 李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艺术世界[D]. 云南大学2012

[109] 户伯涛李清照《词论》研究之批评[D]. 东华理工大学2012

[110] 董娜. 李清照与纳兰性德愁情词比较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2013

[111] ] 朱靖华. 论李清照是齐鲁文化性格的妇女典型[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2

[112] 庞云. 看清照词中意象的翻译[D]. 湖南大学2012

[113] 张春梅. 萧观音与李清照诗词比较[D]. 新疆师范大学2012

[114] 黄玫菱. 李清照词的接受史研究[D]. 复旦大学2012

[115] 户伯涛李清照《词论》研究之批评[D]. 东华理工大学2012

[116] 陶然. 李清照南渡后行迹及戚友关系新探[J]. 文学遗产. 2009(03)

[117] 张丹品读李清照的《漱玉词》[J]. 文学教育(上). 2009(12)

[118] 汪昭坤. 李清照《声声慢》阐释史[J]. 文学教育(上). 2009(11)

[119] 吕春影. 李清照与金石档案[J]. 兰台世界2010(01)

[120] 李首鹏“别是一家”女儿心——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心理[J]. 名作欣赏. 2010(08) [121] 余恕诚. 李清照《词论》中的“乐府”、“声诗”2008(03)

[122] 彭国忠. 李清照《词论》价值重衡[J]. 文学遗产. 2008(03)

[123] 陈玉兰. 论李清照南渡词核心转换及其象征意义[J]. 文学遗产. 2008(03)

[124] 梁国兰. 女性生命的律动[D]. 首都师范大学2008

[125] 谭伟红. 李清照的词学思想[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126] 袁群. 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比较研究[D]. 南昌大学2010

[127] 刘苏丽. 李清照诗词中的情感隐喻研究[D]. 西华大学2011

[128] 李伟. 李清照接受史研究[D]. 河北大学2009

[129] 谭伟红. 李清照的词学思想[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130] 吴忠迁. 家国巨变与词境开拓[D]. 河北师范大学2013

[131] 户涛李清照《词论》研究之批评[D]. 东华理工大学2012

[132] 董娜. 李清照与纳兰性德愁情词比较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2013

[133] 王朝霞. 论李清照词与中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D]. 华中师范大学2006

[134] 李伟. 李清照接受史研究[D]. 河北大学2009

[135] 徐安琪李清照《词论》与王国维《人间词话》之比较研究广东名族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136]李少迎李清照词中的美学意蕴[D]. 安徽大学2012

[137] 刘姝麟. 李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艺术世界[D]. 云南大学2012

[138] 谭伟红. 李清照的词学思想[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139] 王沛. 论李清照个性心理的复杂性[D]. 陕西师范大学2002

[140] 付美论李清照的“小歌词”[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141] 舒红霞. 李清照的梅花情结[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142] 赵瑞洁从李清照看男权语境下女性的言说[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02) [143] 陈武阳. 李清照主体创作中的自我张扬论略[J]. 江西社会科学. 1998(12)

[144] 刘冷李清照《分得知字韵》诗写作年代考辨[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Z1)

[145] 严国荣. 李清照创作动机探微[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01)

[146] 吴梅芳. 变“闺中闲吟”为“破国亡家之低泣”——试论李清照前后期词变化[J].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2)

[147] 韩章训李清照诗词创作差异论[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04) [148] 沙灵娜. 李清照诗词浅论[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01) [149] 何琼虹试论李清照词的风格[J]. 云南电大学报. 1994(03)

[150] 姚鹏举. 论李清照的喜好博弈与其性格及诗词创作的关系[J]. 文教资料. 2011

[151] 李恺虹. 对李清照词中“享乐”思想的探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9)

[152] 万丽蓉,王永革. 李清照词前期创作风格浅论[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4)

[153]胡安芬. 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李清照《如梦令》赏析[J]. 爱满天下. 2002(0 4)

[154] 方波,唐碧珍从“闺思闲愁”到“苦寂悲愁”——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 2009(03)

[155] 高宜增. 豪放与婉约言志与言情——李清照同期诗词风格之比较[J]. 殷都学刊. 2009(01)

[156] 孙力. 婉约之中见豪放——谈李清照诗词的创作风格[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157] 张丽华. 李清照的诗词人生[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09(07)

[158] 朱华. 婉约中的丈夫之风——李清照创作风格的独特性[J].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08(04)

[159] 段淑萍. 论李清照的豪放情怀[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60] 罗建新. 倜傥有丈夫气——论李清照作品中的男性化色彩[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顾之京. 从“煞拍”论李清照的咏梅词[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02)

[161] 孙崇恩. 易安词新论[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3)

[162] 曹小欣. 此花不与群花比——试论李清照的咏梅词[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

[163] 赵雅丽. 透过咏梅词解读李清照的人格魅力[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8)

[164] 李文. 易安咏梅词探微[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165] 张文生. 李清照咏梅词的思想与艺术[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 (02)

[166] 封家骞. 避俗创新意趣无穷——简析李清照的咏梅词[J].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1998(02)

[167] 高慎涛词人李清照的孤寂形象及文化内涵[J]. 语文学刊. 2004(10)

[168] 王富红探得梅花魂魄——李清照咏梅词的个性特征[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 (01)

[169] 李荷蓉李清照咏梅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70] 禹媚论李清照咏梅词的人格情结与命运咏叹[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6)

[171] 李荷蓉李清照咏梅词与宋代梅文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72] 胡春玲,王妍. 李清照咏花词感探微[J]. 北方论丛. 2003(03)

[173] 李首鹏论李清照咏梅词[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174] 周生杰此花不与群花比——试论李清照的咏梅词[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1)

[175] 成雯. 李清照咏梅词绥化师专学报. 2003(04)

[176] 刘松梅. 李清照咏梅词透视[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3)

[177] 舒红霞. 李清照的梅花情结[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178] 刘泽宇. 李清照咏梅词述评[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4)

[179] 罗静. 李清照词——女词人才华横溢的一生[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 1)

[180] 杨彦.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绪[J]. 河南农业. 2010(10)

[181] 程丽. 汉魏六朝女诗人作品与李清照词的相通[J]. 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03)

[182] 赵玲. 李清照人生经历与词作联系探[J]. 长治学院学报. 2008(06)

[183] 张宏. 李清照词中酒之意象[J]. 山东文学. 2009(08)

[184] 李桂云. “怎一个、愁字了得!”——论李清照词风的忧愁沉郁[J]. 大众文艺(理论). 2008(06)

[185] 孙春燕,任磊,李晶晶. 梅魂傲骨——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J]. 华章. 2010(10)

[186] 徐娟. 李清照作品的女性特色[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187] 张岩. 李清照前期词义[J]. 固原师专学报. 1986(03)

[188] 刘刚. 浅析李清照词表现出的女性情怀[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8)

[189] 户伯涛李清照《词论》研究之批评[D]. 东华理工大学2012

[190] 刘姝麟. 李煜与李清照词作中的艺术世界[D]. 云南大学2012

[191] 梁国兰. 女性生命的律动[D]. 首都师范大学2008

[192] 庞雪. 李清照词学接受转折期的批评与辨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193] 付华. 论李清照的“小歌词”[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194] 谷英姿. 论李清照创作中的女性本体意识[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5] 庞雪. 李清照词学接受转折期的批评与辨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196] 王朝霞. 论李清照词与中学生文学素质的提升[D]. 华中师范大学2006

[197] 连英. 易安词论[D]. 华中师范大学2006

[198] 蓝海龙. 李清照与徐灿比较研究[D]. 内蒙古大学2006

[199] 王沛. 论李清照个性心理的复杂性[D]. 陕西师范大学2002

[200] 张丽. 李清照和秦观词差异性比较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03

[201] 王慧英. 寻求确定女性文学身份的孤独猎人[D]. 河南大学2007

[202] 谷英姿. 论李清照创作中的女性本体意识[D]. 东北师范大学2007

[203] 何顺莉. 浅析李清照词的愁绪[J].(下半月). 2011(06)

[204] 吴云. 一寸柔肠千缕愁思——浅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205] 李星. 解析李清照词中的“愁中愁”[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2)

[206] 王晓芳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华中师范大学2003

[207] 吴木琴. 浅论李清照的愁情词[J]. 南方论刊2001(10)

[208] 阳文湘. 浅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J]. 职业. 2006(S1)

[209] 罗静. 李清照词研究——女词人才华横溢的一生[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 9(01)

[210] 杜玉荣,杜启昌,赵葆英. 浅谈李清照词的创作特色[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211] 张金同. 略论李清照词的意境[J]. 固原师专学报. 1988(03)

[212] 王勇. 无限情愁物象间——由意象解读李清照词《声声慢》[J]. 语文天地. 2010(1 7)

[213] 王妍. 情到深处愁苦生——论李清照后期词的愁美意境[J]. 美与时代(下半月). 2 009(05)

[214] 李星. 解析李清照词中的“愁中愁”[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2)

[215] 常丽娟. 李清照的愁思. 文学教育(上). 2007(02)

[216] 钱惠梅. “而今识尽愁滋味”——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3)

[217] 肖胜云. 论李清照词作中的“愁”[J]. 湖湘论坛. 2007(06)

[218] 邢转勤. 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J]. 文学教育(下). 2008(11)

[219] 向莉. 浅析李清照的言愁词[J]. 文学教育(上). 2008(05)

[230] 杨海霞. 李清照词“愁”情的抒情艺术浅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6)

[231] 黄敏. 论李清照词的多维接受[J]. 韶关学院学报. 2004(08)

[232] 杨新民. 易安词新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2)

[233] 张鄂增. 婉约词坛中的明星——易安词艺术评析[J]. 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3(0 4)

[234] 王小庆. 论易安词的思想价值[J]. 职大学报. 2004(03)

[235] 古今. 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词意境探胜[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991(02)

[236] 王海燕. 试论《野草》的陌生化语言[J]. 襄樊学院学报. 2002(04)

[237] 毛岫峰. “尚故实”与易安词[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1(03)

[238] 赵山林. 谈谈李清照词的评价问题[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 4(03)

[239] 吴世锋. 浅谈李清照词中意于言外的表现手法[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08 (19)

[240] 孙翀. 试探李清照《如梦令》的艺术情趣[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01)

[241] 宋冬霞. 李清照与鱼玄机女性意识比较研究[J]. 学术界. 2010(01)

[242] 高铭铭. 论李清照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挣扎[J]. 文学教育(上). 2007(03)

[243] 李伟. 青荷独秀香渺远——试析李清照及其作品体现的女性意识[J]. 青年文学家. 2010(15)

[244] 宋佳东. 试论李清照的小女子情调与丈夫气[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5)

[245] 王菊芹. 男权话语下的女性抒写——论李清照词作中的女性意识[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246] 戴永新. 论李清照的女性意识[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1)

[247] 郭慧英. 论李清照咏花词中的女性意识[J]. 船山学刊. 2007(03)

[248] 刘巧娜.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与宋代文化语境的关系[J]. 大众文艺. 2010(19)

[249] 向梅林. 论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J]. 船山学刊. 2007(04)

[250] 胡旭.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探讨[J]. 才智. 2011(05)

[251] 张锡梅. 解读李清照词中的女性自我意识[J]. 大理学院学报. 2007(05)

[252] 宋佳东. 从李清照诗词透视其女性意识[J]. 世纪桥. 2007(09)

[253] 向梅林. 论李清照词中的女性主体意识[J]. 中州学刊. 2007(05)

[254] 高铭. 论李清照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挣扎[J]. 文学教育(上). 2007(03)

[255] 向梅林. 论李清照词的女性意识[J]. 船山学刊. 2007(04)

[256] 张丽娜. 论李清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本体意识[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257] 张忠纲,綦维.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J]. 文史哲. 2001(05)

[258] 党玉明. 自是花中第一流──浅论李清照的女性意识[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S2)

[259] 戴永新. 九十年代以来李清照研究新特点撮要[J].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260] 张忠纲,綦维.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J]. 文史哲. 2001(05)

[261] 周桂峰. 李清照研究回顾与展望[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3)

[262] 杨艳梅. 论易安词的审美意象[J].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1999(06)

[263] 王克安. 近50年李清照研究综述[J].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5)

[264] 李楠浅谈李清照词的抒情特色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16期

[265] 朱靖华. 论李清照是齐鲁文化性格的妇女典型[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2(03)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中作业

班级:汉语言113班

姓名:马兰兰

学号:15号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册复习资料

.《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情志统一"说:即“志之所之”和“吟咏情性”——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它吸收了《乐记》的观点,但又有了发展,认为诗歌既是“志之所之”,又是“吟咏情性”,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见于《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如“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在《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这与序文的观点是相通的。 .《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 《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毛诗大序》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 .《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诗大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老百姓可以用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但是它又主张不要过于激烈显露,要“主文而谲谏”,要温和委婉,仍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 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 一、功底欠厚 二、眼光欠佳 一、功底欠厚 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句)。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 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 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 1、汉语文言文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向’)也” 2、外语 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 古代研究者勿轻视。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 以朱子为例。《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煮物”。 1、广泛涉猎——“猛火” 勿为论题所限 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E.G.《文选》 诗学、史学、哲(经)学。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 体会、涵泳

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之称。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王先生见诗中两句,立知此是《秦妇吟》全文。原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载“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句,王先生据此判断。——博览群书之故。(三)文献学(校雠学) 以书本为处理对象。 陈垣先生《史源学杂文》其孙陈智超序提及陈老先生当年课前引《诗经·郑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同“汝”)”。 1、搜集材料 (1)完整程度 必看作者全集 E.G.1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提及《全唐诗》中唐诗“犯孤平”现象仅有三例。 下苦功,成就高。 E.G.2 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选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组诗)“五”首之三,但实是二十九首。原因在于方回《瀛奎律髓》对此组诗已经二十九选五。 (2)真伪——极重要 莫先生读《全唐诗》,先读到宫廷诗时昏昏欲睡,至卷三八王绩诗使其眼前一亮。卷三八王绩《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20余句(风格类似王维《杂诗》) 此诗见于敦煌手抄本《王无功文集》。 但《全唐诗》卷三八又有一诗《答王无功<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作者朱仲晦,唐无此人生平资料,但朱熹字“仲晦”,实是南宋诗歌被误收入《全唐诗》。这是一种“异代对话”,如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 选题难——一流、二流诗人几乎已被论尽。 《全唐诗》卷四六七有牟融一人诗作占全卷,60余首,从数量来看,适合做硕士论文。此人似乎是张籍、朱庆馀同时人,但唐代查无此人,仅汉代有同名《理惑论》作者。 ——此人诗作是明代书商伪造,《全》不察,误收。 平时阅读也要考虑版本。 E.G.《唐诗三百首》无李贺诗。莫师在为理科本科生上公共选修课时凭黄巢二首《咏菊》断定学生所持《唐诗三百首》为伪书。(因乾隆朝文字狱极盛) 莫师对清代(尤其中期)评价不高,反对影视剧过度美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历年试题与答案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 C ) A.盘古开天辟地 B.女娲造人 C.后羿射日 D.黄帝战蚩尤 2.下面诗歌属于下层人民抨击统治者的诗篇是( A ) A.《鄌风·相鼠》 B.《小雅·北山》 C.《大雅·荡》 D.《王风·黍离》 3.先历史散文具有古奥迂涩特点的是( A ) A.《尚书》 B.《国语》 C.《左传》 D.《战国策》 4.先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 B )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5.先诸子散文最具雄辩色彩的是( A ) A.《孟子》 B.《庄子》 C.《荀子》 D.《非子》 6.具有铺排夸饰、想象丰富诗风特点的诗歌是( B ) A.《诗经》 B.楚辞 C.汉乐府 D.《古诗十九首》 7.《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C ) A.史传散文 B.纵横家书 C.杂家著作 D.志人小说 8.刻石文的主要用韵形式是( C ) A.句句为韵 B.二句为韵 C.三句为韵 D.四句为韵 9.两汉后期政论散文创作的新特点是( D ) A.切直晓畅,议论政事富于情感 B.委婉曲折,常常借助比喻说理 C.愤世嫉俗,批评政治不留情面 D.引经据典,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 10.王充《论衡》的著述宗旨是( D )

A.“崇谶纬” B.“陵霄汉” C.“正是非” D.“疾虚妄” 11.班固的《汉书》在体例上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 C ) A.本纪 B.书 C.传 D.表 12.开拓了文学史上京都赋创作先河的是( B ) A.《东都赋》 B.《蜀都赋》 C.《二京赋》 D.《三都赋》 13.从现存资料看,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 B ) A.应亨 B.蔡邕 C.夏侯宽 D.郭茂倩 14.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C ) A.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B.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C.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15.中国诗歌史上纯粹的七言诗始自( B ) A.操《短歌行》 B.丕《燕歌行》 C.植《野田黄雀行》 D.琳《饮马长城窟行》 16.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是( C ) A.操 B.丕 C.植 D.蔡琰 17.“悼亡”一词专指为“悼妻”,始自( A ) A.岳 B.陆机 C.左思 D.琨 18.占据东晋诗坛主流地位的是( C ) A.游仙诗 B.乐府诗 C.玄言诗 D.山水诗 19.渊明一片仁心与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来源于( B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玄学思想 20.灵运的诗歌属于( C ) A.正始诗歌 B.太康诗歌 C.元嘉诗歌 D.诗歌 21.成为后世笔记小说发展基础的是( B ) A.志怪小说 B.志人小说 C.神话故事 D.佛经故事 22.《搜神记》作者干宝的籍贯是( C ) A.城(今太康) B.东海(今郯城)

2013年7月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53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与《诗经》的形成、编订无关 ..的是 A.献诗B.采诗 C.删诗D.诵诗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的 A.《东山》B.《采薇》 C.《关雎》D.《蒹葭》 3.关于《诗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颂”分为商颂、周颂两部分 B.“雅”分为大雅、小雅、别雅三部分 C.《风雨》是表现夫妻情爱深挚的诗歌 D.《七月》是周人的史诗之一 4.中国最早的历史文集是 A.《春秋》B.《尚书》 C.《左传》D.《战国策》 5.以下不属于 ...《战国策》文学特色的是 A.铺张辩丽B.善用寓言 C.夸饰恣肆D.想象奇幻

6.先秦诸子散文中艺术水平最高的是 A.《孟子》B.《庄子》 C.《论语》D.《韩非子》 《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再次,《庄子》的语言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7.《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主要是 A.承继先秦纵横家散文的风调 B.创作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C.开创了纪传体通史范例 D.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展示鲜明的人物性格 8.《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渑池之会”主要表现蔺相如 A.思虑百姓疾苦B.先公后私 C.维护国家尊严D.深谋远虑 9.《汉书》中“八表”和《天文志》的补作者之一是 A.班超B.班昭 C.尹敏D.孟异 10.《吴越春秋》的作者是 A.袁康B.桓谭 C.赵晔D.刘歆 11.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的最主要表现手法是 A.直抒胸臆B.比喻象征 C.情景交融D.铺叙摹绘 12.对冯衍《显志赋》创作影响较大的是 A.枚乘赋B.屈原赋 C.孔臧赋D.贾谊赋 13.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的是 A.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B.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C.结志青云上,何时复来还。D.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14.汉乐府《艳歌何尝行》所表现的是 A.兄弟冷漠相忘B.夫妇生死相依 C.女子地位卑下D.战争惨无人道

全国各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排名

上一篇下一篇共167篇 全国各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排名2011年12月15日21:56:4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排名 排名 A等 1复旦大学A+ 2华东师范大学A+ 3浙江大学A+ 4武汉大学A+ 5南京师范大学A+ 6北京大学A+ 7四川大学 A 8北京师范大学A 9安徽师范大学A 10西北师范大学A 11陕西师范大学A 12南开大学A 13南京大学A 14中山大学A 15暨南大学A 16苏州大学A 17上海师范大学A 18首都师范大学A 19山东师范大学A 20扬州大学A 21兰州大学 A 22中国人民大学 A 23山东大学 A 24福建师范大学A B+ 等(36 个) :黑龙江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青岛大学、厦门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B 等(36 个) :湘潭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深圳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聊城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鲁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就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就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就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您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与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 ,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就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就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与 ,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与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就是与。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是 ,这就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就是《毛诗正义》与《诗集传》。《毛诗正义》就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就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就是与。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与、、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就是“” ,“” ,“”。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与 5篇。 四.简答 1、《诗经》就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与作者情况如何? 2、您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不?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就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就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3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尚书》中 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 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B.士刲羊,无血 C.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 2.《诗经·七月》是( )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4.《左传》的风格特色是( )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5.下列寓言出自《战国策》的是( ) A.处女遇盗 B.郢书燕读 C.刻舟求剑 D.狡兔三窟 6.《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 ) 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7.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一篇是《守边劝农疏》,另一篇是( ) A.《论贵粟疏》 B.《论积贮疏》 C.《至言》 D.《陈政事疏》 8.造成《汉书》、《史记》写作思想和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 B.作者对历史著作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同 C.作者具有“颂世”和“刺世”的不同主张 D.作者对历史著作“实录”标准的认识不同 9.最早以“赋”作为文体名称的作品是( ) A.《高唐赋》 B.《吊屈原赋》 C.《柳赋》 D.《赋篇》 10.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 )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11.在《乐府诗集》的以下类目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是( )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12.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A.《玉台新咏》 B.《文选》 C.《乐府诗集》 D.《古诗纪》 13.曹植诗歌创作中成就最高的诗体是( ) A.四言诗 B.五言诗 C.七言诗 D.杂言诗14.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是( ) A.咏怀诗B.幽愤诗C.拟古诗D.悼亡诗 15.西晋诗风的特点是( ) A.沉痛委曲,意蕴深沉 B.梗概多气,志深笔长 C.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D.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1、C 2、C 3、C 4、B 5、D 6、C 7、A 8、A 9、D 10、C 11、C 12、B 13、B 14、A 15、D 16.刘琨诗歌的风格是( ) A.笔力雄迈,文典以怨 B.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C.坎土禀咏怀,彪炳可玩 D.平淡自然,韵味醇厚 17.晋代诗人郭璞最著名的诗作类型是( ) A.咏史诗 B.游仙诗 C.玄言诗 D.田园诗

20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一本通 中国古代文学

本人的考研历程 一年的考研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很怀念考研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乏味,却异常充实和平静。于是我决定记下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后来人共享共勉。说是经验,其实是算不上的。不如说是过去“一年的路程”吧,每个人的或许都有不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算是总结,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越美好,越害怕得到”,记得去年这时候,我在考研教室的标记姓名的红色纸片上这样写道,作为座右铭。一年过去了,我想到的仍然还是这句话。 在初试之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够考上,虽然学校距离南师只有几个小时的距离,但我离南师的距离却不是按照天就可以数完的,一直觉得很远很远。大概是专业课老师听到我要考南师后的一句“不可能”令我担心,亦可能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题,什么也不会的迷茫,令自己感到南师太过遥远。那种远,很难想象的那种远。 初试成绩出来后,仍然很担心过不了复试,只要录取比例不是1:1,就可能被刷,担忧一直到拟录取名单出来,其实拟录取名单出来后,还是不太敢相信,万一公示十天内发生什么别的事呢?万一老师分数核算错误呢?万一有很多,每一个带来的都是天翻地覆。好在结局最终尘埃落定,拿到这一纸通知书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我感谢那段时间不顾一切奋斗的自己。 考研并不是期末考试,不是你熬夜突击几晚就能出成绩的,所以贵在坚持,贵在每天的进步。如果你下定决心考研,那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一年你不再有周末,不再有寒暑假,你只能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因为你玩的那一刻,你的对手可能甩你一大截了。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只要你坚持到最后,你便是英雄。记得高中时老师给我们念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差生逆袭北大之路,虽说是属于心灵鸡汤类,但她说的有一句话,却是鼓励我坚持到最后,即“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考研期间真的会遇到各种诱惑和问题,我们是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例如闺蜜过生日,一起逛街,还有论文相关事情,你要想获得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真是难之又难。可能这时候你必须权衡一下,对于闺蜜来说,真正为你考虑的人,不会因为你暂时的冷落而离开你,所以考研的话,你必须学会拒绝,就算自己想要出去玩的话,也要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本身是一个极贪玩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最全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 第三节情爱诗 第四节史诗及其他 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一节历史散文 第二节诸子散文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楚辞的产生 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 第三节《离骚》 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 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第四节东汉散文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 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 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第三章汉代辞赋 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 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 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 第一节乐府民歌 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风骨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第二节曹植 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 第二章正始之音 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 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太康诗风 第二节左思与刘琨 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 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 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 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1

第五章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南朝诗歌 第二节北朝诗歌 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 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 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 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 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一节魏晋文章 第二节南朝骈文 第三节北朝散文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 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 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第二章盛唐诗歌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 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第三节顾况,李益 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 第二节韩愈,孟郊 第三节李贺 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一节李商隐 第二节杜牧,许浑 第三节贾岛与姚合 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第八章唐代散文 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 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 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 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 第十章唐五代词 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 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 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6.10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神话女娲造人属于A A.创世神话 B.自然灾害神话 C.战争神话 D.其他神话 2.《诗经》运用的基本句式是B A.二言 B.四言 C.五言 D.七言 3.下列诗句出于《诗经·廊风·柏舟》的是C A.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B.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C.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D.漆与沛,方涣涣兮 4.《尚书》的文风特点是A A.估屈牙 B.微言大义 C.奇幻诡诵 D.华丽富赡 5.《左传》的编篆体例属于C A.纪传体 B.国别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6.《墨子》散文的突出特点 是A A.逻辑严密,行文质朴 B.浩然正气,雄辩风采 C.谬悠之说,荒唐之言 D.明切犀利,冷峻峭拔 7.《战国策叙录》的作者是 A A.刘向 B.袁康 C.班昭 D.马续 8.东汉散文家仲长统的代 表作是C A.《新序》 B.《新论》 C.《昌言》 D.《论衡》 9.班固《汉书》的叙事特点 是C A.堪比《史记》,富于变化 B.贴近现实,情感浓郁 C.翔实平妥,笔法谨严 D.逐一描绘,细腻精致 10.枚乘《七发》的创作特 点是B A.抒情述志 B.铺叙夸饰 C.咏物寓意 D.浓情质实 11.张衡的《二京赋》在赋 史上是D A.抒情小赋之开山 B.骚体 赋的代表 C.纪行赋之先河 D.汉代大 赋的绝响 12.下列诗句出自《古诗十 九首》的是C A.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B.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C.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D.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13.下列作品属于汉乐府的 是A A.《十五从军征》 B.《同声 歌》 C.《客从远方来》 D.《赠妇 诗》 14.汉乐府民歌在句式上的 特点是C A.四言为主 B.七言为主 C.杂言和五言为主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卷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尚书》中 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 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B.士刲羊,无血 C.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 2.《诗经·七月》是( )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4.《左传》的风格特色是( )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5.下列寓言出自《战国策》的是( ) A.处女遇盗 B.郢书燕读 C.刻舟求剑 D.狡兔三窟 6.《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 ) 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7.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一篇是《守边劝农疏》,另一篇是( ) A.《论贵粟疏》 B.《论积贮疏》 C.《至言》 D.《陈政事疏》 8.造成《汉书》、《史记》写作思想和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 B.作者对历史著作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同 C.作者具有“颂世”和“刺世”的不同主张 D.作者对历史著作“实录”标准的认识不同 9.最早以“赋”作为文体名称的作品是( ) A.《高唐赋》 B.《吊屈原赋》 C.《柳赋》 D.《赋篇》 10.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 )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11.在《乐府诗集》的以下类目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是( )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12.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1998-2012

1998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台阁体 2.乐府诗 3.竹林七贤 4.《录鬼薄》 5.话本 6.谴责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何谓“建安风骨”? 2.何谓“诗六艺”? 3.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主张。 4.词和散曲在体制上有何异同? 5.默写李商隐《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 6.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题20分) 1.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试述苏轼、辛弃疾词艺术风格的异同。 3.结合作品,谈明清小说人物塑造从类型化向性格化的演进轨迹。1999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古诗十九首 2.叶儿 3.索隐派 4.《全唐文》 5.楚辞 6.南社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何谓“诗无达诂”? 2.何谓“沉郁顿挫”? 3.简述柳永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4.简述章回小说的产生及文体特征。 5.默写陆游词《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6.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征。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论建安诗歌对文人诗歌发展的贡献。 2.如何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3.谈《西厢记》中张生形象的演变及对主题改造的意义。 2000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一人永占 2.诚斋体 3.阳羡派 4.《元曲选》 5.风骚 6.志人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司马迁有那些经历与《史记》的写作有关?

2.二晏的词风有何异同? 3.白居易的诗歌应当怎样分类? 4.简述元代杂剧的文体特征。 5.默写杜甫诗《登高》。 6.简述《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试比较玄言诗与陶渊明诗的异同。 2.试论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3.从成书方式的演变谈谈,明清小说自身的进步。 2001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南施北宋 2.子弟书 3.四家诗 4.《中原音韵》 5.西昆体 6.常州词派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简述汉赋发展概况。 2.王维、孟浩然的诗风有何异同? 3.韩愈各类文章有何特点? 4.简述骈文与散文的文体特征。 5.默写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6.简述张生形象的演变过程。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如何评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2.试论李煜个人身世经历与其对词体发展贡献的关系。 3.试比较《水浒传》与《西游记》的特征区别及其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2002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永明体 2.阳湖派 3.《游仙窟》 4.《山中白云词》 5.《青楼集》 二、简答(共40分,每题10分) 1.下面是南宋两位学者朱熹和李仲蒙对“赋比兴”的解释。试比较两种说法的异同,并予简要评价。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卷一)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拖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南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引李仲蒙语) 2.举例说明杜甫诗歌语言凝练的特色。 3.简述欧阳修的散文成就。 4.试析公安派创作主张与中晚期社会思想的关联。 三、标点下文(10分) 陆德明苏州吴人也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陈太建中太子征四方各儒讲于承光殿德明年始弱冠住参焉园子祭酒徐克开讲恃责纵辩众莫敢当德明独与抗对合朝赏叹解褐始兴王国左常待迁国子助教陈亡归乡里隋炀帝嗣位以为秘书学士大业中广召经明之士四方至者甚众遣德明与鲁达孔褒俱会门下省共相交难无出其右者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14汉语言田昭波 一、填空 1元曲(体制:科范、宾白):A.元曲又称夹心,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B.科范,也就是科(介),科介是指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亦作"科泛"。指戏曲程式动作 C.宾白,是古代汉族戏曲剧本中的。汉族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叫做宾白。 明《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明《菊坡丛话》)。 2.《西厢记》(来源《莺莺传》、《董西厢》延续):《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元稹曾作《莺莺传》,其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说起《西厢记》,人们一般会想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

记》,殊不知,在王实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厢记》,这两部“西厢”一般被人们称为“王西厢”和“董西厢”。 “董西厢”又称《西厢记诸宫调》、《弦索西厢》,是金代戏曲家董解元根据元稹《莺莺传》所创作的叙事体诸宫调小说作品。该作品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修改:改变了原来故事结局,重新确立了矛盾冲突,大大扩充了故事内容,丰富了人物语言,比较完整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该作品对王实甫《西厢记》有重要影响。 3.《牡丹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 名句赏析: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 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天呵,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4.《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4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四)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关于《诗经》的收集,《国语·周语上》的说法是(2 ) A.采诗说B.献诗说C.删诗说D.作诗说 2.《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是(2 ) A.风、赋、比B.赋、比、兴C.比、兴、雅D.兴、雅、颂 3.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是( 4 ) A.《尚书》B.《逸周书》C.《论语》D.《春秋》 4.《左传》在编纂体例上属于( 3 ) A.国别体B.纪传体C.编年体D.纪事本末体 5.《孟子》的文风特点是(4 ) 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6.下列关于水的文句出自《荀子》的是(3) 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B.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7.“楚辞”名称开始出现的时代是(3 ) 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 8.《诗经·豳风·七月》是(3 ) A.史诗B.情爱诗C.农事诗D.社会政治诗 9.贾谊政论散文的主要特点是(4 ) A.夸张渲染,辞藻华丽B.多用典故,造语艰深 C.想象丰富,飞动飘逸D.气盛情切,纵横铺排 10.《史记》的作者是( 3 ) A.班固B.范晔C.司马迁D.司马光 11.《汉书》所记载的是(2 ) A.后汉的历史B.西汉的历史C.东汉的历史D.两汉的历史 12.最早收录“古诗十九首”的总集是( 2 ) A.《玉台新咏》B.《文选》C.《乐府诗集》D.《古诗纪》 13.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的文论观点之一是(3 ) A.夺胎换骨说B.草蛇灰线说C.宗经征圣说D.摩罗诗力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