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学概要复习重点

语言学概要复习重点

语言学概要复习重点
语言学概要复习重点

语言学概要复习提纲

一、导言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1.定义: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语言。

语言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整个人类的语言。

3.主要任务:研究语言的性质、作用、结构和规律,使对语言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4.语言的基本理解

语言的性质: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语言的结构: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要素:语音、语义和词汇、语法。

(二)语言学简史(语文学与语言学)

1.语文学阶段

(1)三大发源地:①印度②希腊-罗马③中国

(2)语文学的作用

语文学三大发源地的语言研究各有侧重,共同特点是都注重实用性,与当时社会的需求紧密关联,都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语言学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语文学与语言学的区别

①研究对象不同

②研究任务不同

因此,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语文学只是经学的附庸。

2.语言学阶段

(1)历史比较语言学

产生时间:19世纪初

社会背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特点: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

奠基人:拉斯克、葆朴、格林等。

历史地位:摆脱了过去从属经学的附庸地位,标志着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2)结构主义语言学

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

时间:19世纪中叶

奠基人:德国的洪堡特和瑞士的索绪尔

索绪尔被尊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死后由其学生编辑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具有划时代的作用。

索绪尔提出的主要理论是:

①区分“语言”、“言语”和“言语活动”。

②明确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就是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语言。

③论证了语言的符号性: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所构成的。

④提出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3)转换生成(形式)语言学

创始人:乔姆斯基(《句法结构》)

主要观点:认为语言描写和分析的目的不在于分类,而在于建立一种理论,在于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理论构成:主要包括生成规则和转换规则两部分。

①生成规则包括一套短语结构规则和词汇插入规则。

②转换规则主要指不同句式或结构间的转换。如核心句和非核心句之间、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间的转换等。

(4)交叉语言学

含义:是语言学和其它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之间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如社会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等。

二、语言学的分类与地位

(一)语言学分类

专语语言学

理论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普通语言学

语言学

狭义语言应用学

应用理论学

广义语言应用学

(二)语言学的地位

概括地说是其他众多学科的共同基础。在语文学时期,其成果主要为其它社会学科所利用。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语言信息的处理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语言学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三、语言学的功能

1.是规范本民族语言的重要理论依据

2.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3.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言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和言语

(一)语言和言语的含义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词汇和语法规则的总和。

2.言语是语言这一交际工具的具体运用,包括说的行为和说的结果。

()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一般与特殊。

1.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

2.言语是语言的具体运用。

二、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的社会性

1.语言与社会共存亡

2.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

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二)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

作为交际工具是语言最本质的特征。

语言是人类为沟通思想、增进了解、统一意志、协调行动等目的所创造并使用的交际工具。

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不是人类社会唯一的交际工具

人类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还需要借助大量非语言交际工具,如文字、音乐、旗语、红绿灯、手势、表情等。

(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其它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含义一般都需通过语言来说明。

2.其它交际工具一般都有其特殊的服务领域,是辅助性的。

第二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特征、规律及相互间联系、区别的认识过程,是人类大脑特有的一种机能。

(二)思维和语言

1.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1)思维需要语言

①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②语言是保存思维成果的媒介

③语言可帮助思维逐步深化和条理化

④语言可帮助传递思维成果

(2)语言需要思维

①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依赖于思维

②语言的交际过程同样依赖于思维

(三)关于聋哑人的思维

(1)聋哑人同样生活在社会中,有健全的大脑,即有交际和思维的现实需要。

(2)语言不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聋哑人可以借助别的交际和思维工具得到补偿。

(3)但聋哑人缺少了语言这一工具,必然会对其交际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符号

(一)含义:是用来指代某种事物或思想的标记,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标记者,所指是被标记者。

(二)符号与症候的区别

⑴符号的能指和所指间的关系是社会约定的。

⑵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是对事物间自然联系的反映。如“发烧”是“得肺炎”的征候。(三)符号的特点

1.标记性

2.可感性

3.任意性

4.强制性

(四)符号的种类

按感觉方式分类主要有视觉和听觉符号(约占符号总数的99%),其它还可以是触觉、嗅觉或味觉符号。

二、语言的符号特点

(一)语言是一种符号

一般是指词的语音形式与其词的语义内容之间关系的性质具备作为符号的所有特点,只是比其它符号更为复杂而已。

(二)语言符号与其它符号的区别

1.从起源看:第一性和第二性

2.从应用范围看:广泛性和狭窄性

3.从结构和表义看:复杂性和简单性

(三)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

1.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

2.语音组合具有线条性

3.语义组合具有层次性

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特殊性

一、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含义:语言符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二)语言要素

1.语音——是表达语义的载体。

2.语义——是语音表达的内容。

3.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4.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

(三)语言结构单位

1.语音单位——音素(音位)、音节

2.语言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

句子(无穷)

二、语言的层级体系

上层(音义结合层)词(数万至数十万)

语素(数千)

语言

下层(音素)音位(数十)

语言的构造表现为一个层级体系,称为语言的二层性,其核心是以少驭多。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1.组合关系:是言语链条内部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

2.聚合关系:是与言语链条内某一特定符号具有相同作用并且可以相互替换的关系。

两者关系:组合关系是一种现实、有序、可数的横向关系,它反映了语言系统组织结构的基本法则。聚合关系是一种联想、无序、不易计数的纵向关系,是组合关系的具体运用,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

第三节语言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1.语言由一整套词汇和语法构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可生成无限的句子,这样的语言系统只是人类社会所特有。

2.一个人如果脱离了社会也就无所谓语言。

第三章语音

第一节语音研究的诸方面

一、语音的最小单位

1.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并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2.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切分出来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素和字母的区别: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字母是拼音文字中的最小书写单位,两者不具有严格对应关系。

二、音标

(一)记音符号

1.读若法。

2.反切法。

3.注音符号。

4.汉语拼音。

(二)国际音标

(1)含义:是专为记录音素而创制的标记符号。

(2)制定

(3)特点: a.排列科学 b.记音准确全面 c.形体便于认读

第二节语音的自然属性

一、语音的物理属性

1.音波

2.声音的四要素

(1)音高:即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的高低决定的,在汉语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区别不同的声调。

(2)音重(音强):即声音的强弱或大小。是由物体振幅的大小决定的,在汉语中的作用主要是区分轻重音和语调的上升和下降。

(3)音长:即声音延续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在英语中有区别长短音的功能。

(4)音质(音色):即每种声音的个性特征。是区别音素最主要的依据,它的不同可以从声音的产生和音响两方面分析。

音质的不同大体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⑴发音⑵发音方法⑶共鸣器形状

二、语音的生理属性

1.发音器官的构造

2.发音器官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1)肺:呼出或吸入气流,为发音提供动力。

(2)声带:随气流的冲击,开合振动,发出清音或浊音;还可通过控制声带,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3)口腔、鼻腔和咽腔:通过改变形状以调节气流,形成不同的音素。

第三节音素——元音和辅音

二、元音的分类

元音的不同主要是共鸣器的不同形状造成的。

舌面元音

口元音舌尖元音

元音卷舌元音

鼻化元音

(一)舌面元音

1.元音中绝大多数是舌面元音,由舌面起作用,其发音的不同是由舌位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圆展决定的。

(1)根据舌位的前后: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

(2)根据舌位的高低:高元音、次高元音、半高元音、中元音、半低元音、次低元音、低元音

(3)根据唇形的圆展:圆唇元音、不圆唇元音

2.八个基本元音

(二)舌尖元音

1.由舌尖起主要作用,有前与后、圆唇与不圆唇的区别。

汉语普通话中的舌尖元音有:

⑴舌尖前元音:如zi、ci、si中的i,标作[]。

⑵舌尖后元音:如zhi、chi、shi中的i,标作[]。

(三)卷舌元音

发音时舌面、舌尖同时起作用,在发舌面元音的同时,舌尖往硬腭方向翘起。

汉语普通话的卷舌元音只有er,标作[]。

(四)鼻化元音

鼻化元音的标注方式是在口元音的上方加“~”,如绍兴话中的“碰、生”。

三、辅音的分类

辅音的音质决定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一)发音部位:指发辅音时气流在发音器官中受到阻碍的部位。

主要有:双唇、唇齿、齿间、舌尖前、舌尖后、舌叶、舌面前、舌面中、舌面后、小舌、喉。汉语普通话辅音按发音部位分类情况

(二)发音方法;指发辅音时成阻和除阻的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

⑴从成阻和除阻的方式看辅音可分为8类: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颤音、闪音、半元音。

(2)从气流大小看塞音、塞擦音可分为2类:送气音、不送气音。

不送气音:p、t、k、ts、t 、t

送气音:p‘、t ‘ 、k ‘ 、ts ‘ 、t ‘ 、t ‘

(3)根据声带是否振动可分为2类:清辅音和浊辅音。

(四)辅音分类表

四、汉语拼音方案中的辅音音素

(一)辅音的描述(定名)方法:发音部位+(是否送气)+清浊+发音方法如:[p]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二)如何确定音位

(1)对立原则:当不同音素出现在相同语音环境时能起区别意义的作用,这些不同音素间的关系就是对立的。

(2)互补原则:当不同音素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相互替换,这些不同音素间的关系就是互补的。

(3)相似原则:是指归并为同一音位的若干音素应该在发音特点上相近似的。

(三)音体变位

1.音体变位的含义:属于同一音位的不同音素,这些音素发音相似且不具有区别意义的功能。

2.音体变位的种类

(1)音位的条件变体:是由该音位受出现的语音环境制约而造成的音位变体。

(2)音位的自由变体:在同一语音环境中可以自由替换而不改变意义的音位变体。

3.确立音位的意义:

⑴可以用有限的注音符号记录特定语言的所有语音,便于记忆和使用。

⑵经济原则

(四)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1.音质音位是通过音质的不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位,是对特定语言中音素的归并。

2.非音质音位是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不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位。

(1)调位:是通过音高的不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位。

(2)重位:是通过音强的不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位。

(3)时位:是通过音长的不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位。

第五节音位的聚合

一、音位的区别特征

1.含义:是不同音位及类别间相互区别的特征。

2.依据:不同音位的发音特点。

3.方法:每一音位都有若干个区别特征,并至少在某一发音特征上与其它音位构成对立。

二、音位的聚合群

1.含义:就是具有同一区别特征的不同音位的聚合。

第六节音位的组合

一、音节

1.音节:是由音位和音位组合而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

音节可由一个音位构成,也可由多个音位构成。汉语里一个汉字通常代表一个音节。

2.辅音和元音

(1)复元音:是在一个音节内部不同的元音音位直接组合在一起的语音现象。

(2)复辅音:是在一个音节内部不同的辅音音位直接组合在一起的语音现象。

二、语流音变

1.含义:是由于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所引起的语音变化。

2.语流音变种类

⑴同化是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与它相同或相近音位的现象。

⑵异化是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与它不同音位的现象。

⑶弱化是一个发音清晰响亮的音位由于某种原因使得发音变弱、不清晰的现象。

⑷脱落是由弱化或快速连读等引起丢失某个或某些音位的现象。

第四章语法

第一节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语法含义:语法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

二、语法规则

1.组合规则是把语法单位组成更大单位时应遵循的规则。

组合规则规定了语法单位的组合方式,确保组合后符号间的关系呈现有序性,是对现实语句结构的抽象。

2.聚合规则是语法单位归类、替换的规则。

按照聚合规则,同类的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在同一位置可以互相替换,由此可根据实际需要造出各种句子。

三、语法单位

(一)含义:语法单位又叫语言单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能够与其他音义结合体组合并且被替换。

(二)内容:语法单位包括句子、词组、词、语素。

1.句子

(1)含义:

句子是语言系统中最大的语言单位,同时又是言语系统中最小的言语单位或交际单位。(2)特点:

①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气和句调;

②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语素、词、词组则是语言的备用单位。

2.词组

(1)含义:

词组是词的组合,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语言单位。

(2)特点:

能够单独成句或单独充当句法结构的成分,可分为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

3.词

(1)含义:

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2)特点:

由语素构成,以“自由运用”区别于语素,以“最小的”区别于词组。

★词与词组的区别是相对的,并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其过渡状态叫“离合词”。

4.语素

(1)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是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词根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同别的语素一起构成词。

(2)词缀是粘附在词根上的语素。词缀按位置一般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

★词根与词缀的区别

①从功能看,词根可以单独构成新词,词缀本身不能独立构词。

②从意义看,词根往往都有比较实在的意义,词缀只表示比较抽象概括的意义。

(3)词缀按其功能分为派生词缀和屈折词缀。

派生词缀: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

屈折词缀:是粘附在词干后面,表达某种语法意义的语素。

★派生词缀与屈折词缀的区别

①从位置看,派生词缀可前、中、后,屈折词缀只出现在词后。

②从功能看,派生词缀可构成新词,屈折词缀不能构成新词,只是根据不同语境的需要表达不同语法意义。

(4)词干、构词语素和变词语素

词干:是由词根或词根+派生词缀构成的,是一个词的主体部分。

构词语素:是具有构词作用的语素。词根和派生词缀都是构词语素,构词语素之和相当于词干。

变词语素:只能改变词的形式,只用于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语素。变词语素与屈折词缀所指范围一致,只是命名角度不同。

第二节组合规则

一、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1.单纯词与合成词

(1)单纯词:是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

(2)合成词: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2.汉语合成词的构造类型

(1)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关系

①并列式:根本、尺寸、语言、长久

②偏正式:铁路、白菜、雪白、国债

③补充式:打倒、拆穿、人口、推翻

④支配式:司机、中肯、表态、伤心

⑤陈述式:眼尖、地震、心疼、肉麻

(2)汉语派生词的结构关系

①前附式:老大、可笑、非法、以后

②后附式:患者、兔子、土气、绿油油

二、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

①主谓结构:今天-初五;祖国-昌盛;你-说

②述宾结构:弹-钢琴;念-诗;来了-朋友

③述补结构:洗-干净;去-一趟;倒-下来

④偏正结构:黄-土地;兴奋地-说;积极-发展

⑤联合结构:老师和同学;前进或后退

三、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

1.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

⑴语法意义是对同类词语的抽象并通过与其他词语的组合中表现出来的意义。

⑵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的表达形式。

★两者的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语法范畴和语法手段

⑴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是对具有共同特点的语法意义加以概括所形成的类别。狭义包括性、数、格、体、时、人称、态、级等。广义还包括词类范畴,如实词和虚词。

⑵语法手段:语法手段是对具有共同特点的语法形式加以概括所形成的类别。

主要语法手段:

①选词:是指在语法结构中的某一个位置上只能选择一定词类的词语。

②词序:是指词语在语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

③虚词:是语言中专门用来构成语法形式的词。

④词形变化:指在语法结构中词本身形态上发生的变化。

四、组合的层次性

组合的层次性即语言结构内部的组合关系是有层次的。

★直接成分分析法

是按照语言结构的内部层次作逐层分析,把每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成分切分出来。

★三步循环法:

⑴切分直接成分

⑵标志筐式图

⑶标明结构名称

例:

我们必须十分认真地学习

|主| | 谓 |

? |偏| | 正 |

? | 偏 | | 正 |

? | 偏| | 正 |

★层次分析注意事项

⑴切分必须都是有意义的单位。

⑵切分不能跨段。

⑶切分要符合原意。

五、组合的递归性

1.含义:语法的递归性是指反复使用相同的规则来生成无穷的短语或句子。

2.特点:结构相同,层层相套

第三节聚合规则

一、词类

1.实词与虚词:具有词汇意义还是语法意义

2.词类划分的标准:

⑴意义标准是划分词类的重要参考。

⑵句法功能标准是划分词类最重要的标准。

⑶形态标准是划分词类的形式依据。

二、形态

1.含义:形态又叫词形变化,是词与词组合时由于表示语法意义的需要而发生词形上的变化。在有形态变化语言中,词形变化是表示语法意义最重要的手段。

2.常见的词形变化手段

⑴外部屈折:也叫附加词尾,主要是在词干后面附加成分,表示某种语法意义。

⑵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即通过词根中元音或辅音发生变化构成语法形式。

⑶异根: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意义。

⑷重音法:是通过改变词的重读音节来改变语法意义的方法。

⑸重叠法:是通过词根或词的重叠来改变语法意义的方法。

⑹零形式:是词的原形形式。

三、语法范畴

1.含义:一般指借助形态变化来表现不同语法意义的类别,主要包括性、数、格、体、时、人称、态、级等。

⑴性:性是表示名词、代词等语法性别的语法范畴

⑵数:数是表示名词、代词等指称现实中事物数量关系的语法范畴。

⑶格:格是表示名词或代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与其它词的语法关系的语法范畴。

⑷体:体是动词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情况、方式的语法范畴。

⑸时:时是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和进行的时间的语法范畴。

⑹人称:人称是动词表示行为发生者的语法范畴。

⑺态:态又称“语态”或“情态”,是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与主体关系的语法范畴。

通常把态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汉语的态主要通过语序和词汇来表现。

⑻级:级是形容词和副词表示性质或属性在程度上的差别意义的语法范畴。一般可分为原级、比较级、最高级三种。汉语的级主要通过词汇手段,如“比较、更、更加、特别”和“最”等。

第四节变换

一、变换和变换规则

1.含义:变换也叫转换,是由一种句法结构变为另一种句法结构的过程。

2.变换的规则

①移位②添加③删除④替代

第五节语言的结构类型

一、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

1.根据词法特点分类:

(1)孤立语:又叫词根语,特点是用词根构词,一般没有词的形态变化。

(2)屈折语:特点是广泛使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达各种语法意义。

(3)粘着语:特点是通过在词根粘着各种附加成分表示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4)复综语:又叫编插语、多式综合语,特点是动词含有多种附加成分,作用相当于其他语言的一个句子。

2.语法结构类型具有相对性

①任何语言,无论从词法还是从句法看,都不是纯粹地属于哪种结构类型。

②汉语作为孤立语的代表,也有粘着和屈折的成分;如俄语是典型的屈折语,但也用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英语介于汉语和俄语之间,只是从词法看更接近于屈折语。

二、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

任何成熟的语言都必然有足够的语法形式以满足和适应各种交际的需要,只是在表现方式上各自有所侧重。从原则上说,语法结构没有高低优劣的区

第五章词义

第一节词汇和词义

一、词汇

1.含义: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词在一种语言里总是词汇构成的主体。

2.固定词组

⑴固定词组构成

①成语②歇后语③惯用语④缩略词⑤专有名称

⑵固定词组的特点

①在结构上具有定型性。各组成成分间的关系或位置一般不能做任意变动,不能被任意替换或增减。

②在意义上具有完整性。以一个整体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不等于各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二、词的词汇意义

1.词义

⑴含义:词义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和主观评价,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

2.词义的类型

(1)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和基础,是所有词都具有的。

(2)附加意义:是词义中表示人们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像词义的褒贬、词义的风格、形象色彩以及词义的语体等。并非所有词都具有附加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

⑴概括性是词义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⑵概括性是对现实现象的分类,把有共同特征的现象归纳在一起并使用统一的名称作为标志,与其他现象相区别。

⑶功能:以简驭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一般性:指词义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性特点。

②模糊性:指词义所概括的范围没有一个明确的外延。

③全民性:指词义反映的是一个社会集团全体成员的共同认知,被全民共同使用。

第二节词义的聚合

一、单义词和多义词

1.含义:只包含一个义项的叫单义词,包含有几个义项的叫多义词。

2.多义词存在的原因:符合经济原则。

3.多义词的特点:存在某种意义上的联系。

★注意与同音词的区别

★判断标准:在意义上是否有联系

4.多义词形成的途径:由本义引申出派生义。

5.多义词义项间的关系:

(1)本义与派生义:一个词最初形成的义项是本义,在本义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是派生义。

(2)常用义与非常用义

例:老:年纪大(本义、常用义陈旧(派生义、非常用义)

兵:武器(本义、非常用义) 士兵(派生义、常用义) 军事(派生义、非常用义) 6.本义引申派生义的手段

(1)隐喻: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运用比喻方式获得的意义。

(2)换喻: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借代方式获得的意义。

二、同义词和反义词

1.同义词

(1)含义:是语音不同而意义相同(等义)或基本相同(近义)的词。

等义词:不同语音形式所表达的意义相同。

如:公尺-米、电话-德律风

近义词:不同语音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基本重合。

如:安静、清静、幽静、寂静

(2)同义词的辨析:从理性义(侧重点、轻重、搭配)、附加义(情感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角度。

2.反义词

(1)含义:是指语音不同并意义矛盾或对立的词。

(2)特点:具有共同的意义领域,词性相当。

①绝对反义词:不同语音形式所表达的意义矛盾,中间不存在表示过渡状态的词。

如:正-反、男-女、真-假、动-静、开-关

②相对反义词:不同语音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对立,中间可以插进表示过渡状态的词。

如:大-小、热-冷、寒-暖、黑-白、美-丑

三、义素与语义场

1.义素

(1) 含义:是对词的义项分析后得到的词义特征,是最小的语义单位。

如“父亲”的一词的义项是由“男性、直系亲属、长辈”等义素构成。

★义素分析是现代语义学借鉴语音学分析音位区别特征的方法而建立起来的语义分析的方法和理论。

(2) 义素分析的方法

①基本方法是比较,明确两个或多个词在词义上的共同特征和区别特征。

②步骤:①确定比较对象,②比较同异,③描写比较结果。

③描写比较结果:一般采用矩阵图或横排式。描写时用“+”表示具有某语义特征,“-”表示不具有某语义特征,“+”表示有两种可能性。

2.语义场

(1) 含义:语义场也叫义场,是一批在意义上包含共同语义特征的词所形成的聚合体。

(2)语义场理论的意义

①可使词汇系统有层次地展现。

②为义素分析提供了词群归类的依据。

③有利于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

第三节词义的组合

一、词义的组合

1.语法制约

2.语义(现实关系)制约

3.语用(社会使用习惯等)制约

二、词义与语境

1.语境的含义

①狭义:指语言内的环境,如上下文或前言后语。

②广义:包括语言外的环境,如说话时的具体情景,对话双方情况和关系,所处的社会背景等。

2.语境的作用

①使语言中的多义或歧义获得单义性。

②改变语词的本来意义。

③填补或丰富语言本身的意义。

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

第一节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的性质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性质:(1)具有符号性。(2)具有系统性。(3)没有阶级性。

二、文字与语言的区别

1.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是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

2.文字和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同。

3.文字可以改革、借用,而语言一般则不能。

三、文字的作用

1.突破了有声语言的时空局限。

2.是人类积累知识和传播科学的工具。

3.导致了书面语的产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4.是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5.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工具。

第二节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一、文字的起源

1.文字产生的原因:社会需要文字以弥补语言本身的局限。

2.文字前的主要记事方式

①实物记事②结绳、刻木、实物③图画记事④画画⑤口语记⑥史诗和传说

1.文字演变的类型

(1)表意文字:是通过描摹意义来记录语言的文字。

(2)表音文字:是通过记录语音来记录语言的文字。(①拼音文字②假借字)

(3)意音文字:是结合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来记录语言的文字。

三、文字的改进和改革

1. 文字的改进和改革的不同含义

①文字的改进是指在不改变文字体系的情况下对文字系统进行改进。如汉字的字体演变。

②文字的改革通常是指将文字从一种文字体系改变成另一种文字体系。如日本的文字由原来的汉字改用片假名。

第三节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1.联系

(1) 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

(2) 口语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书面语对口语的发展起规范作用。

2.区别

(1)口语是听觉符号,书面语是视觉符号。

(2)口语可凭借的辅助手段丰富多样,书面语可凭借的辅助手段相对有限。

(3)口语具有即时性,多废话,易转话题;书面语具有可加工性,易精炼,话题相对集中。

(4)口语用词通俗,结构简单;句子简短,书面语用词典雅,句子较长,结构较复杂。

第七章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一、语言发展的原因

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原动力。

2.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因素,决定着每一语言发展的特殊方向。

二、语言发展变化的特点

1.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2.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分化的原因与结果

1.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分化、人口的迁徙等造成的。

2.结果: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方言,即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

二、社会方言

1.社会方言含义

①是由于生活在同一社会的人们,由于政治经济地位、生活方式、文化教养以及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在语言使用上所产生的变异。

②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如官腔、学生腔、贵族语言、平民语言、淘宝体、琼瑶体等。

2.社会方言间的差异

可以反映在语音、语法方面,但主要表现在词汇上。

3.社会方言的特点

没有独立结构系统,所用的材料和结构规则基本上是全民语言或当地方言所共有的,只有某些值得注意的不同于其他社群的特点,其差异并不会妨碍人们的言语交际。

4.黑话

含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与其他社会方言的区别在于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三、地域方言

1.地域方言含义

①是全民语言的地域变体,简称方言,如现代汉语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七大方言。

②不同地域方言的形成是由于一个社会内部的地域隔阂和不完全分化的结果,主要包括地理条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原因、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因素。

2.地域方言特点

(1)源于共同语又区别于共同语; (2)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全民性;

(3)不是独立的语言,是共同语的分支。

3.地域方言间的差异

可以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但最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

4.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

⑴共同点:都是全民语言的变体,是共同语的分支。

⑵区别

①在含义上,地域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社会方言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

②在差异上,地域方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语音,社会方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般词汇。

③在前景上,地域方言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成为独立语言,社会方言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成为独立语言。

第三节语言的统一

一、语言统一的原因

⑴社会的统一是语言统一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为地域方言统一为民族共同语和不同语言的融合两种情况。

⑵语言的统一可具体区分为书面语的统一和口语的统一两种情况。一般说来书面语的统一要比口语的统一容易实现。

二、共同语

1.共同语的含义

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一种语言形式,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

2.共同语的形成

(1)共同语是在某一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2)共同语是方言的高级形式 (3)共同语的推广

三、共同语的规范

1.共同语规范的含义

2. 规范的原则

3.共同语规范的内容

质量管理学复习资料9

第九章供应商关系管理(重点串讲) (recite)供应商关系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认识到采购职能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的、高增值的职能,必须配备以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 (2)采购部门的领导要把权力委授给那些富于想象并注意成果的人员,他们应该得到公司高层的全力支持,同时也能够得到经营单位的信任。 (3)与经营单位的战略协调一致的采购战略; (4)经营单位的管理层对于供应战略的成功实施负有责任; (5)承担采购职能的管理层对供应过程的绩效和持续改进负责; (6)组建跨职能的团队来管理货品和服务的采购; (7)保持跨职能团队持续地关注整个供应链绩效,包括总占有成本、增值机会的识别以及竞争优势的辨识和实现; (8)通过尽可能地跨越经营单位的边界来合并和分配采购活动来实现采购战略的制定、实施和管理; (9)与最终用户及在最终用户之间保持公开、诚实和经常的沟通; (10)采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应建立在经营单位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以事实为依据的决策过程以及一个测量系统的基础之上。 (comprehend)联合质量计划的目的 联合质量计划中一般要包括经济、技术、管理三个方面。 (comprehend)供应商关系计划的含义 供应商关系的计划是指有关识别顾客需要、分析和制定满足这些需要的供应策略方面的活动。计划过程的关键输出之一是形成一个详细描述对象商品的顾客总占有成本的初始模型。因此,在整个计划过程中还会要求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simple apply)制定供应商关系计划的步骤 (1)整理汇编有关组织过去的、当前的和未来的采购活动的各种文件资料; (2)从采购活动中识别那些对于企业经营既具有很高的重要性又有很高费用的商品; (3)针对该商品组建跨职能的团队,团队中要包括顾客的代表,还要包括公司职能部门的代表,如技术、采购、质量、财务等。该团队的使命是明确顾客对该商品的供应需要并制定能够满足此 需要的供应策略。 (4)通过数据收集、调查和其他的需要评估活动来确定顾客的供应需要; (5)分析供应行业的结构、能力和趋势; (6)分析商品的总占有成本的成本构成; (7)将顾客的需要转化为一个供应过程,该过程将使顾客满意并提供管理和优化总占有成本的机会; (8)获得管理当局的批准以将所制定的供应策略转入运作部门加以实施。 (comprehend)供应商控制的要求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 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若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十五、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十六、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到动脉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十七、搏出量:一侧心室每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十八、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十九、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分×平方米。 二十、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成人约4-12cmH2O。 二十一、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十二、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最大的量。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升女性约为2.5升。 二十三、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被加工、分解的过程。 二十四、吸收:指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二十五、能量代:生物体物质代过程中所伴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 二十六、基础代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的能量代。 二十七、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二十八、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的溶质含量增多,渗透压增高,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发生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二十九、视力:是指眼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三十、视野: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围。正常人颞侧和下侧视野较大,鼻侧和上侧视野较小。白色视野最大,绿色视野最小。 三十一、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三十二、牵涉痛:是某些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三十三:受体:细胞膜上或细胞能特异的特殊蛋白质,能特异性结合神经递质、激素等化学物质,并引发特定的生理效应。

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1.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2.何谓内环境,及其生理意义? 答:内环境就是指多细胞动物的体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内稳态就是生物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状态稳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反馈机制完成的。高等动物内稳态主要是靠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来维持。 意义在于:①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制约。②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状态,让生命活动有条不絮地进行。 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 答:1、单纯扩散,如O2、CO2、N2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2、易化扩散,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K+、Na+、Ca+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 3.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K+、Na+、Ca+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 4.出胞(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入胞9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 4.血小板有哪些功能。 (1)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支持功能(2)生理止血功能(3)凝血功能(4)在纤维蛋白溶解中的作用 5.血型鉴定? 答: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的凝集原类型。ABO血型鉴定,即指ABH血型抗原的检测。红细胞含A抗原的叫A型,含B抗原的叫B型,含A和B抗原的叫AB型;不含A、B抗原,而含H抗原的称O型。常规的方法有:①正向定型:用已知抗体的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上未知的抗原。②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未知的抗体。 6.简述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射血过程。 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的时间,构成了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在每次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均可分为收缩期和扩张期。但两者在活动的时间和顺序上并非完全一致,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一般以心房开始收缩作为一个心动周期的起点,如正常成年人的心率为75次/分时,则一个心动周期为0.8秒,心房的收缩期为0.1秒,舒张期为0.7秒。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尚处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紧接着心室开始收缩,持续0.3 秒,称为心室收缩期;继而计入心室舒张期,持续0.5秒。在心室舒张的前0.4秒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称为全心舒张期。一般来说,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标志。 7.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心脏每搏输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8.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及其原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心脏收缩力量(3)体位改变(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呼吸运动 9.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1)有效滤过压;(2)毛细血管通透性;(3)静脉和淋巴回流等 10.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①前负荷②心肌收缩能力③后负荷④心率 11.心肌兴奋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答:心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会发生一系列的周期性变化,其过程及意义为:①有效不应期②相对不应期③超常期④低常期 12.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答:1.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影响肺换气。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呼吸面积成正比,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 2.气体分压值、扩散系数、、温度各因素与气体扩散速率成正比。 3.通气/血流比值。比例适宜通气/血流比值才能实现适宜的肺换气,无论该比值增大或减小,都会妨碍有效气体的交换。 13.简述胃酸的主要生理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2)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传播的定义(发生、分析、意义):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分析:①传播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②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 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 ③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的关系。 (传播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媒介 2.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信息的三种分类: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①物理信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 ②生物信息:扬花授粉、鸡叫蛙鸣 ③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除人的生物和物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①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②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分节化语言) 2.人类传播的进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3.口语传播:口语的产生无疑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历程 局限性:①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②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 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力。 4.文字传播:文字的意义①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 保存下来。 ②文字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 会活动的空间。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修订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化, 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2.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增加了Ca2+内流 3.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血 型为 型型 型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呆小症 B.巨人症 C.侏儒症 D.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医学实验动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 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 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 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 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 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 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由于肠道接种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故饲养较无菌动物容易,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与普通动物无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特点: 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内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 F1代动物:两个无关近交系杂交形成的第一代动物。 特点:虽然基因杂合,但个体之间基因杂合的一致,个体差异小。除具有近交系的优点,还具有生命力强耐受性强,可长期进行观察,具有杂交优势,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封闭群动物(远交系):以非近亲交配方式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新血缘或至少繁殖四代以上,在封闭条件下交配繁殖,保持了一定杂合性和群体遗传特征。每代近交系数增加量<1%。在人类遗传研究、药物筛选、毒物实验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等。 突变系动物:指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动物具有一种或多种遗传缺陷。例如:无胸腺裸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动物SCID小鼠。为肿瘤、免疫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名词解释: 1,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 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 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传播情境: 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7,讯息: 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8,反馈: 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9,人内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 / 26 10,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1,群体: 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2,群体压力: 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13,信息压力: 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会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为信任的态度。 14,趋同心理: 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5,下行传播: 有关组织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16,上行传播: 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

信息传达活动。 17,大众传播: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8,信息环境: 2 / 26 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 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0,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能理解的媒介。 21,IPP指数: 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人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3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22,知晓权: 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00153质量管理学复习资料总结归纳重点-(1)

00153质量管理学复习资料总结归纳重点-(1)

质量管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1、“3C”是指变化、顾客和竞争。 2、质量:一组固有特征满足要求的程度。 3、质量特性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类:①技术或理化方面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用理化检测仪器精确测定。例如机械零件的耐磨性、汽车的耗油量;手表的防水、防震;②心理方面的特性;③时间方面的特性;④安全方面的特性;⑤社会方面的特性。 4、国际标准化组织把产品分成了四大类①服务②软件③硬件④流程性材料 5、狩野纪昭讨论了三种主要的质量特性:① 魅力特性指如果充足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足也不会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② 必须特性是指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兴奋和满意,但一旦不足却会引起强烈不满的那些质量特性;③线性特性是指那些提供得越充分就越能导致满意,而越不充分就越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例如,商场售货员的服务态度。 6、“大质量”观认为①产品是所有类型的产品;②过程包括制造、支持和业务在内的所有过程;③质量被视为经营问题;④顾客是所有受影响的人,不论内外。 7、促进重视质量的主要原因有:①科学技术的增长在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同时,更提出了对质量重视的严格要求;②政府对于质量的管制;③消费者权益运动日益高涨;④在质量方面的国际竞争日益增强。 8、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9、在质量管理活动中频繁地应用着三个管理过程,即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这些过程称为“朱兰三步曲”。在质量管理“三步曲”中,质量计划明确了质量管理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是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10、全面质量管理(TQM)是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最高境界。ISO8402:1994将其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足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效。包括高质量、低成本、高收益、顾客忠诚和员工的活性化。主要表现在:①高质量是全面质量管理最直接的成效;②高质量会意味着更低的成本;③高质量会带来更高的收益;④全面质量管理为组织造就忠诚的顾客;⑤全面质量管理还为组织造就了活性化的雇员。 12、当前,质量正在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13、质量成本是指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费用以及没有获得满意的质量而导致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失。 14、质量成本可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 15、内部故障成本是交货前发现的不良有关的成本。包括:①废品损失;②返工费;③复检和筛选费;④停工损失;⑤不合格品处理费等。 16、外部故障成本是产品到达顾客手中之后发现的与不良有关的成本。包括:①保修费;②索赔费;③诉讼费;④退货费;⑤降价费等。 17、预防成本是指为了使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保持最低而发生的成本。在质量成本中,预防成本与内部故障成本成反比。 18、质量成本计算方法有:①质量成本法,这一方法着重于质量成本分析;②过程成本法;③质量损失法 19、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质量检验阶段②统计质量控制阶段③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956年美国的费根堡姆首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QC)”概念。 20、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三全”管理。即全过程、全员和全面的质量。 第二章 1、朱兰主编的《质量控制手册》被人们称誉为“质量管理领域中的圣经”。 2、休哈特开创了统计质量控制这一领域,被人们称为“现代质量控制之父”。 3、石川馨在质量管理领域的贡献之一是开发了在欧美被称为石川图的因果图。 4、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准则中体现了11种核心价值观:(1)具有远见的领导(2)顾客驱动的卓越(3)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4)对雇员和合作伙伴的重视(5)敏捷性(6)注重未来(7)管理创新(8)基于事实的管理(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10)注重结果与创造价值(11)系统的视野。 5、ISO9000族标准的主要核心标准有:①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②ISO9001 :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③ISO9004:2000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6、质量奖、TQM、ISO9000之间的关系。①TQM或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最大的概念。通过设立国家质量奖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做法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日本的戴明奖、美国的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这些奖项均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讲,称为“卓越绩效模式”的各种评奖准则可以看作TQM的具体实施细则。②卓越绩效标准与ISO9000族标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与ISO9001的关系与ISO9004的关系。就基本目的而言,ISO9000族标准的目的旨在促进企业间及国际间的贸易活动。③ISO9001是关于质量体系要求的一个标准,用于双方合同或第三方认证的场合。与这一角色相对应,ISO9001只是关注那些最直接地影响着产品质量的职能。它不涉及经济效果和成本效率这样的问题,而只是涉及那些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特定的人事方面和特定的销售及营销方面。因此,ISO9001的范围比卓越绩效模式或是质量奖的范围要窄。 7、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②领导作用。“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③全员参与。“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

历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doc

历年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执医笔试 2008-08-22 22:48:40 阅读32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一、细胞的基本功能 1.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的物质是 O 2 和CO 2 2.水溶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进入细胞的过程是: 易化扩散 3.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依赖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4.细胞膜主动转运物质时,能量由何处供给细胞膜 5.蛋白质从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的转运方式是入胞作用 6.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出胞作用 7.Na + 由细胞外液进入细胞的通道是电压门控通道或化学门控通道 8.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产生什么的能力兴奋 9.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刺激后,产生活动或活动加强称为兴奋 10.刺激是指机体、细胞所能感受的何种变化内或外环境 11.神经、肌肉、腺体受阈刺激产生反应的共同表现是动作电位 12.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是阈强度 13.保持刺激作用时间不变,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 14.阈刺激是指阈强度的刺激 15.兴奋的指标是动作电位 16.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的变化,不包括下列哪期恢复期 17.决定细胞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产生兴奋的最多次数是绝对不应期 18.绝对不应期出现在动作电位的哪一时相锋电位 19.有关静息电位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是指细胞安静时,膜外的电位。 20.锋电位的幅值等于静息电位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和 21.阈电位指能引起Na + 通道大量开放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22.有关局部兴奋的特征中哪项是错误的有全或无现象 23.有关兴奋在同一细胞内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呈电紧张性扩布 A 是由局部电流引起的逐步兴奋过程 B 可兴奋细胞兴奋传导机制基本相同 C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方式为跳跃式 D 局部电流强度数倍于阈强度 24.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物质是乙酰胆碱 25.关于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哪项是错误的终末池中Ca 2+ 逆浓度差转运 A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 B 横管膜产生动作电位 D Ca 2+ 进入肌浆与肌钙蛋白结合 E 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为三联管 26.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中哪一项的兴奋性最低绝对不应期 27.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进行逆浓度差吸收时,伴有Na + 顺浓度差进入细胞,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所 需的能量间接地由何者供应。钠泵 28.记录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时,加入选择性离子通道阻断剂河豚毒,会出现什么结果。除极相不出现 29.在对枪乌贼巨大轴突进行实验时,改变标本浸浴液中的哪一项因素不会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产生影响。 Na + 浓度 B K + 浓度 C 温度 D pH E 缺氧 30.人工减小细胞浸浴液中的Na + 浓度,所记录的动作电位出现幅度变小 31.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骨骼肌痉挛主要是由于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32.在神经-骨骼肌接头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胆碱酯酶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 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A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 B美国源流 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 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 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 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 (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2)英国文化研究派 (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 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

质量管理学复习提纲

《质量管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产品质量 2、产品 3、质量职能 4、质量螺旋 5、全面质量管理 6、质量改进 7、缺陷 8、质量 9、质量认证10、控制图11、6sigma管理12、第二方审核13、控制图第一类错误14、抽样检验15、合格质量水平16、质量成本17、质量机能展开18、卓越绩效评价准则19、服务20、服务质量21、服务质量环22、服务蓝图(服务图)23、兴趣点质量24、顾客需要25、顾客需求26、质量屋27、顾客满意28、合格质量水平A Q L 29、生产者风险PR 30、LTPD 31、消费者风险CR 二、简答题 1、简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的主要进步和存在问题。 2、简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及基本特点。 3、简述PDCA循环的步骤和特点。P186 4、简述质量审核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分别按照审核对象、审核方不同进行的分类。88 5、对一个组织而言,什么是其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的区别与联系是 什么? 6、ISO9000族标准提出哪些质量管理原则?其中又以哪一条原则为核心?为什么?56 7、简述ISO9001:2000与ISO9004:2000之间的联系和区别。P54、82 8、何谓顾客、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实施顾客满意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 9、如何理解质量成本与其他会计成本的区别? 10、如何理解质量成本的含义及构成?331 10、抽样检验中隐含哪些风险?如何控制这些风险? 11、如何理解“顾客意见的多少并不是衡量产品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 12、简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13、试画出服务蓝图并简述其意义。P388 14、结合实例描述服务质量的二个内容和三个来源。P364 15、试述服务全过程包括哪三个主要过程及主要职能。P382 三、计算题 1、工序能力分析(P228~235); 2、控制图分析(平均值-极差控制图、中位数-极差控制图、不合格品数控制图公式); 3、用J.M.cameron抽检表,计算(n C)抽检方案(P318); 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1’x 20 =20’ 2、判断并改正2’x 10 =20’ 3、应用题10’ 4、名词解释2’x 5=10’ 5、简答题5’x 5=25’ 6、计算题7’x1+8’x1=15’2019.5.21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自考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1.内环境 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异化作用 可兴奋组织、细胞对有效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与特性。 3.阈值 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4.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反射 指中在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过程。 6.自身调节 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受体 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其的功能是可以识别并特异性结合作用于它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并转发化学信息,改变细胞生化反应,增强或减弱细胞生理效应。 3.去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4.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的现象,称为超化。 5.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一般表现为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6.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7.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也可使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局部,只能作电紧张扩布,故称为局部电位。 8.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9.强直收缩 骨骼肌在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时,由于刺激频率高,若刺激落于前一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收缩期,形成的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是机体骨骼肌收缩做功的主要形式。 1.血清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3.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对抗低渗容液的抵抗力。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则脆性大。 4.红细胞凝集 相同的抗原、抗体相遇时,通过免疫反应使经红细胞相互凝结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5.溶血 红细胞膜破裂后,血红蛋白溢出,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6.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7.血型 血型特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它是血液中的一种特殊标志物。 1.自律细胞 指心内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细胞,其生物电特点是复极4期自动去极化。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