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与交通-期末复习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期末复习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期末复习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期末复习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复习知识点

城市道路的定义: 城市中组织生产、安排生活所必需 的

车辆行人交通往来的道路;是

连接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并与郊区公路相贯通的交通纽带。

城市道路的组成:1)车行道;2)路侧带;3)分隔带;4)交叉口和道路广场; 5)停

车场和公交停靠站台;6)道路雨水排水系统;7)其他设施。

城市道路系统定义:城市道路系统是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道路,包括附属设施 有机组成的道路体系。

城市道路网定义:城市道路网是指城市中各种道路在城市总平面图上的布局。 城市交通规划定义:是为市民的交通行为提供合适的交通设施,以美化及优化城市交通 条件,并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我国城市道路出现的问题: 1)交通拥堵;2)停车难;3)公共交通满足不了客运交通 的增长;4)盲目建立立体交叉;5)事故发生率高;6)路面反复维修率高,排水不畅。 我国的城市道路分类: 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城市支路。

城市交通定义:各种车辆(包括步行)在城市道路系统上行驶往来,以完成各种性质的 客货运输任务,称为城市交通。它包括动态交通(车辆、 行人流动)和静态交通(车辆、 行人停驻)。

城市交通对道路的要求:

1 )道路运输经济;2)交通流畅、安全、迅速;

3 )注意环境

保护;4)注意造型协调。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趋势: 1加快道路基本建设 2对城市道路系统进行改造 3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4发展技术并引进先进的交通管理方法。 影响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布局的因素:

1 )自然条件 水网城市道路网、山区城市道

路网等;2)城市规模;3 )城市用地布局和形状;4)对外交通设施;5)社会与人为因 素。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1)城市中有大量的交通吸引点,吸引点的车辆和行人交通

错综复杂;2)城市中大部分交通的流动路线和流量经常变化,不稳的; 3)城市道路中 的交通运输工具类型多,速度不一; 4)人流和车流以及车流和车流交叉多,相互干扰 大; 5)城市道路交通需要大量的附属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影响汽车行驶速度的因素: 汽车性能、道路技术标准、交通状况、司机驾驶技术、 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

交通基础图:车速和车流密度关系、间距平均车速和车流量的关系、 车流量和车流 密度的关系

交通量:道路上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和行人的数量。 分为车流量和人

流量。

车头间距:一辆连续行驶的车辆,车的长度为 L ,车辆间最小安全距离为 S ,两者

之和为车头间距。

道路的通行能力:指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 正常气候和交通条件下, 保证一定的 速度

安全行驶时,可能通过的车辆和行人数量。

交通量和道路通行能力的区别: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道路上实际通过的交通

实体的观测值,其数值具有动态性与随机性;通行能力实在已知的道路设施和规定的运 行质量条

件下,单位时间内所能适应的最大交通量,其数值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正常运 行状况下,道路的交通量均小于通行能力。

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理论上机动车道的宽度等于所需要的车道数乘以一条车道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宽度。当交通组织方案为各类车辆混合行驶时:机动车道宽度= 单向高峰小时交通量/一

条车道的通行能力*2* 一条车道宽度;当交通组织为各类型车道分流行驶时:机动车道宽度=E(某种车辆单向高峰小时交通量/该种车辆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2* 一条车道宽

度)

21、设计机动车道应注意的问题:1)双向车道数一般不宜多于4~6条;2)一般车行道

两个方向的车道数相等,总数为偶数,根据实际情况有时也可采用奇数;3)一条道路在城市中的位置不同车道宽度不一定一样,但变化不宜过多,过于突然,对行车不利;4)根据各城市道路建设的经验规定:双车道:~米;三车道:10~米;四车道:~米。22、步行带:一条步行带的宽度一般为米;在火车站、客运码头、大型商店附近、及全市性生

活干道上采用~米。

23、人行道的布置方式:1、通常人行道要高出车行道8-20 厘米2、受地形、地物影响,可

不等宽布置或仅在一边布置3、建筑与步行道之间的距离3-5 米4、缘石的布置

24、道路绿化: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和美化道路沿线环境有着重要的

意义和作用,同时道路绿化也是整个城市点线面整体绿化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道路绿化带下布置市政工程管线可减少管线维修对道路的破坏造成的损失。

25、道路绿化是指路侧带、中间及两侧分隔带、立体交叉、广场、停车场以及道路用地范

围内的边角空地等处的绿化。

26、绿化布置需要注意的问题1、树种选择合理2、不因绿化妨碍行人和行车的视线

3、与公用设施保持一定距离

4、注意建筑的采光、日照、通风等,可采用错位布置

5、

交通繁忙、宽度不足的道路,不可刻意布置绿带6、不妨碍公共交通停靠7、树根不要

破坏邻近人行道、车行道面层。

27、林荫道可设计成单道式、复道式和花园式三种形式。

28、横坡度i:人行道、车行道、绿带在道路横向单位长度内升高或降低的数值,称为它们的横坡

度i。取决于路面材料,道路纵坡度,人行道、车行道、绿带的宽带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29、绿带: ~1% ;人行道: ~3%

30、路拱的基本形式: 抛物线型,直线型和折线型。

31、城市道路横断面综合设计的一般内容: 道路交通现状、规划资料的收集、分析;

道路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调查研究;路段上交通组织方案的选择;道路各组成部分的宽度、横坡度的确定;横断面布置。

32、交通性质: 是指道路上来往车辆和行人流动的目的、范围和要求的速度,而按交通目的和

交通工具的类型来区分。

33、路段上交通组织方案选择的原则: 人与车分离,车种分流且对向分流,充分利用

路宽,合理组织各种车辆安全、快速行驶。

34、道路断面形式: 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和四块板。

35、管线综合规定:——由道路红线至中心线,管线顺序为: 电力电缆、电信电缆、

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燃气输气、雨水排水和污水排水;——道路红线大于等于

30 米,宜双侧布置给水配水管和燃气配气管,道路红线大于等于50米时,宜双侧布置

排水管;——管线相交时,自上而下宜为: 电力、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污水。交叉点管线高程应根据排水管高程确定。——架空管线中,同一性质的管线宜合杆架设。

36、道路线型: 横断面、道路纵断面和道路平面。道路红线: 规划道路的路

副边线(红线是指城市中的道路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分界线。

37、路线平面设计:确定道路红线范围在平面上的直线、曲线路段与它们之间的衔接;

具体确定交叉口的形式、桥涵中心线的位置。以及公共交通停靠站的位置与部署等。(或在路线平面图上研究道路的基本走向及线形的过程。)

38、路线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道路纵坡及坡长的过程。

39、路线横断面设计:确定道路横断面各部分组成宽度及路拱。

40、道路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平面线形(主要是道路中线)的选择与确定路线的具体方向;圆

曲线半径的确定;合理解决路线转折点之间的曲线衔接;缓和曲线的设置;曲线上的超高和加宽;行车视距计算及弯道内侧障碍物的清除;道路平面的综合布置。

41、平曲线四要素:外距,平曲线半径、切线长和曲线长。

竖曲线:在纵断面设计线的变坡点处,为保证行车安全、缓和纵坡折线而设的曲线

42、

43、超高:为了消除车辆在弯道外侧行驶的不利状况,一般设计曲线段道路车行道

路拱时,多将路面外侧适当抬高,使路面横坡成为向弯道内侧倾斜的断面,这种措施称为超高。

V2

44、平曲线半径:R 127—r (米),当车辆在曲线内侧车道行驶时,取“+ ”

号,反之,取“-”号。(i o). V2

45、超高计算公式:1超127R ,超高横坡度的大小,取决于平

曲线半径的大小,我国超高横坡度一般规定为2~6%。

46、超高缓和段:为了使道路从直线段的双坡面顺利转换到具有超高的单坡面,需要有

一个渐变的过渡段,成为超高缓和段。

47、弯道加宽:汽车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占有的行车部分宽度要比直线路段大,为了

保证汽车在转弯中不侵占相邻车道,曲线路段的车行道就需要加宽。加宽发生在平曲线

内侧。

48、缓和曲线:在城市道路上,尤其是城市快速路上,经常存在不同等级道路的衔接,这些衔接

往往对道路平面线形设计有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设置缓和曲线。

49、缓和曲线的作用:1)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车辆行驶; 2 )离心加速度逐渐

变化,旅客感觉舒适;3)超高横坡度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

50、我国规定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即辐射螺旋线。

51、转向相同的曲线称为同向曲线;转向相反的曲线称为反向曲线;不同半径的两同

向曲线直接相连、组合而成的曲线则称为复曲线。

52、安全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

能够随时看到前方道路和道路上的障碍物,或迎面行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必不可少的距离。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和错车视距。停车视距为会车视距的一半。

53、道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确定沿线纵坡大小和坡段长度;选定满足行车技术要

求的竖曲线;计算各桩点的施工高度;标定桥涵构筑物的标高。

54、在道路纵断面设计中,有最大坡度和最小坡度,有最长坡长和最短坡长,竖曲线有最小半

径,但无最大半径。

55、最小纵坡:在挖方路段、低填方路段和横向排水不畅通的路段,为保证排水要求,

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均应设置不小于%的最小纵坡,一般情况下以不小

于%为宜。

56、雨水管网布置的基本原则:1)充分利用地形,分区就近排入水体;2)避免设置或

少设泵站;3)雨水干网应沿排水地区低处布置;4)合理选择和布置出水口。

57、 雨水口的布设形式:单幅式(布置两排雨水口);双幅式(布置两排或四排雨水口); 三幅式(布置两排至六排雨水口)

58、 解决平曲线与竖曲线重叠的方法: 1)转坡点移开;2)加大平曲线半径;3)加大

竖曲线半径,降低纵坡度,但都应保证行车视距。

59、 平曲线长大于竖曲线长

60、

路网规划:根据城市用地功能分区和布局,在总体规划阶段初步确定干道的大致走 向、平面

主要转折点、干道交叉口的位置和方位坐标、并明确道路的功能性质和路幅宽 度,一般称为路网规划。 61、

红线设计:主要是根据道路网规划已初步确定的路线走向与道路性质、

路幅,进一

步把道路走向、位置、主要控制标高、横断面组合布置以及主要交叉口及广场的平面安 排加以确定。 62、 道路定线就是在红线设计或初步设计基础上,把一条道路的平面,竖向线形及其 主要技术指标明确下来,并绘制平、纵断面设计图。

63、 常见的平面交叉形式: 十字形、T 字形、X 字形、Y 字形、错位交叉和复合交叉。 64、

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1 )交叉口形式选择,确定各部分尺寸;

(车道宽度、转 弯半径、交通岛尺寸等)(2)进行交通组织,布置各种交通设施; (专用车道、渠化交

通)(3)验算交叉口行车视距,保证通视条件( 4)交叉口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排

水管道。 65、 冲突点:当行车方向互相交叉时可能产生碰撞的点。

66、 交织点(汇合点):当车辆从不同的方向驶向同一个方向或成锐角相交时可能产生 挤撞的点。 67、 消灭交叉口冲突点的三种方法:

1)渠化交通;2)在交叉口实行交通管制;3)

立体交叉。

68、 渠化交通:在道路上划线,或用绿化带和交通岛来分割车道,是各种不同性质和 不同速度的车辆,能像渠道内的水流一样,顺着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的行驶,称为 渠化交通。

T *

N 直3600丄Z

T t s

73、 视距三角形:由两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在交叉口所作成的三角形, 称为视距三角形。

74、 拓宽交叉口的车道宽度时,其增设长度应为:

1)进口段长度 一般为5 0 ~7

5米;2)出口段长度 一般为2 0?4 0米,增拓段的宽度应不小于3.0米。

75、

环形交叉口的设计的优点: 这种利用环道组织的渠化交通, 可以使所有的直行和左、

右转弯车辆在交叉口不必停车而连续不断地通过。 它可以避免红绿灯管制时交叉口那种

周期性的交通阻滞,且可消灭冲突点保证行车安全。 76、

环形交叉口的设计的缺点:

1)环岛交通占地面积较大, 在城市道路用地紧张的情

69、

70

、 71

交叉口处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可采用的形式:

3)变左转为右转。

交通岛的分类:方向岛、分隔岛、中心岛和安全岛等。 一条右转弯车道的通行能力: 1) 色灯管制;2)环形交通;

3600 t 误

t r

式中,tr ——右转车平均车头时距 小时内,行人过街所占用的时间。 一条左转弯车道的通行能力:

(s )。根据观测,平均tr =

N 左 3600

T

T 1 V1

2a

t 1

T1——一个周期内的左转显示 车速(s ) ; t1 时间(s ); 左转车平均车头时距(s ),取t 仁。

v1——左转 车通过交叉口的

72、一条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

况下难于实现;2)环岛交通的通行能力,在同样大小的用地情况下,不及使用交通信号控制的交叉口;3)由于非机动车在环岛外侧绕行,它对机动车进出环道有很大影响;

4)相交道路交通量太大时,采用环形交叉口对主要车流方向行车不利。

77、环岛交通的适用条件:1)在交叉口左转弯车辆比例较大时,采用色灯管制对交叉口通行能

力影响较大;2)相交道路为5?6条时;3)相邻道口很近,如果采用色灯管制,交叉口停侯的车辆将影响相邻道口的车辆行驶;4)接近交叉口的道路宽度沿街道横向增添车道有困难,而在交叉口转角处又容易拓宽时。

78、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

79、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

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

80、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

81、立体交叉的组成:跨路桥、匝道、外环和内环、入口和出口、加速车道、减速车道、

引道。

82、立体交叉的分类:可分为互通式和分离式,互通式又分为完全互通式(喇叭形、苜

蓿叶、X形、Y形、环形)和部分互通式(菱形立交、部分苜蓿叶立交)。(会画简图)83、分离式立交:仅设跨线构造物一座,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上、下道路无匝道连接的交叉方

式。

84、互通式立交构成:设跨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且上、下道路有匝道连接,以供转弯

车辆行驶的交叉方式。

85、变速车道的形式有平行式和定向式。

86、交叉口人行横道的布置:1)在人行道延续方向向后退3~4米布置人行横道;2)人

行横道布置在交叉口转角圆曲线切点以外,以便扩大交叉口交通面积;3)当交叉口处车行道很宽时,还应在人行道的中部设置安全岛,交叉口的停车线应后退人行横道至少

1 米设置;4)当交叉口人流量大、车辆多而且车速快时,可设置人行天桥或隧道。(P152)87、交叉口竖向规划的原则是:1)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

而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的横坡度;2)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

面均维持不变,而将次要道路的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想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3)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4)交叉口范围布置雨水口时,一条道路的雨水不应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或流入另一条道路,也不能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5)交叉口范围内横坡要平缓些;纵坡

度宜不大于2%,困难情况下应不大于3%; 6 )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调一致。

88、十字形平面交叉口竖向规划的六种基本形式(P154 ):1)相交道路的纵坡均背离

交叉口(水流方向);2)交叉口的纵坡方向都指向交叉口;3)三条道路的纵坡背离交

叉口,一条指向交叉口;4)三条道路的纵坡指向交叉口,一条背离交叉口;5)相邻两条道路的纵坡指向交叉口,而另外两条背离交叉口;6)相对两条道路的纵坡指向交叉

口,而另外两条背离。

89、设计等高线的绘制:(P158)

90、车辆的停放方式:平行式、垂直式和斜放式。比较:1)平行式占用停车宽度最小,

但占用长度最大,车辆驶出方便迅速,但停车面积大。多用于车行道较宽,或交通量较少,且停车不多,时间较短的情况;还用于狭长的停车场地或适于停放不同类型车辆,更适用于车辆零来整走。2)垂直式在单位长度内停放车辆最多,但占用停车道宽度最大,且在停车倒车时需占两个车道,但用地紧凑且进出方便,适于停车数量多的港湾式停车场;3)斜放式特点是停车宽度随车长和停放角度不同而异。适宜于受场地限制时采用,这种方式车辆出入及

停车均比较方便,有利于迅速停置和疏散,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式要多,尤其是30 度时用地最贵,故较少使用。

91、停车带与通道宽度的确定需要考虑的因素:1)设计时所选定的车型;2)车辆进

入停车位置和发车状况;3)车辆的性能;4)司机的驾驶技能和熟练程度;

92、Rmin—d)+1/2(b-x)+z

93、停车带的宽度与车辆尺寸、停车方式和车辆之间的安全净距有关。

94、静态停车和动态停车的关系:

95、停靠站台在道路平面上的布置方式主要有(P179):沿人行道设置和沿快慢车道之

间的分隔带设置两种。沿车行道分隔带设置的停靠方式有分为延边式和港湾式。

96、(P183~P185)道路照明的一般布置方式:1)沿道路两边对称布置; 2 )沿道路两

边交错布置;3)沿道路中线悬索布置;4)沿道路中心线布置;5)沿道路单侧布置。弯道上照明器的布置方式示意图、交叉口道路照明示意图

97、照明基本要求车行道亮度达到设计车速的要求②亮度均匀、路面无光斑③控

制眩光,减少照明负作用④良好的视觉诱导性⑤采用新型节能灯具,节约能源⑥照明设施便于维护管理⑦道路环境协调美观性。

98、合理设计照明器的安装高度和纵向间距:1)照明器安装高度过低,灯下可获得较

高的照度,两灯之间的照度很低,路面照度不均匀;2)照明器安装过高,照度均匀性

得到改善,但路面平均照度降低;3)照明器纵向间距过小,有较好的照度均匀性,但

增加了照明器的数量,投资和维护费用; 4 )间距过小,易出现两灯间的黑暗区,影响

路面照度均匀。因此,要设计合理配光特性的照明器,又要根据其配光特性及各类道路的不同要求,确定照明器的安装高度和纵向间距。一般纵向间距为30~50 米。

99、交通标志分类:指示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和指路标志。

100、路面的基本要求是:1)强度;2)稳定性;3)平整度;4)粗糙度;5)扬尘少;6)噪音小。

101 、路面结构层通常由:面层,基层以及垫层等组成。

102、路面分类:路面按使用特性、交通要求的不同,可分为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和低级路面四类。城市路面大都采用高级或次高级路面,而中级路面仅用于市郊居民点少的次要道路。

103、路基的强度是指:在车辆行驶荷载反复作用下,对通过路面结构层传布下来的车轮压力及相应产生的垂直变形的抵抗能力。

104、路基的稳定性是指:在外界自然因素的变动作用影响下,路基强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在最不利地质、水文与气候条件下,尚能保持一定强度,使由行车荷载引起的路基变形不超过容许限度的能力。

105、土路基弹性模量值的大小,常被用来作为评定路基强度的一种指标。

106、影响路基湿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1)大气降水和蒸发;2)地面水的积滞;3)地下水位的升降;4)温差变动;5)毛细水;6)道路两侧河流、湖泊、水渠水位的变化;7)地下给排水管道的渗漏;8)季节性排灌。

107、冻胀和翻浆的机理。在季节性冰冻地区,若当地气候秋季多雨或受到路测农田秋灌的影响,形成冻前地表过于潮湿,地下水位上升的不利情况;带到冬季,气温将到0度以下,由于负温差的影响,冻前已聚集的大量水分不断向路基上层移动至零度等温线附近,形成冰晶体,从而使路面下直到零度等温线之间的负温区内,往往发生冰冻引起土体膨胀拱裂路

面,或使局部道路基于土体不均匀膨胀而整个隆起的现象,称之为冻胀;春季来临,气温回升,路基上层的冰冻层开始自上而下逐渐融化,加上路面导热系数高于路肩土壤,因而招致大量融化水来不及迅速排除,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不仅路基下沉,而且往往会发生过湿泥浆从路面薄弱处挤出的现象,成为翻浆。

108、路基的干湿状态一般有:干湿、中湿、潮湿、过湿四种类型。

109、对水文不良地段,提高路基稳定性的措施:1)加强路基排水;2)严格压实路基;

3)换土及稳定土壤;4)设置隔离层;5)设置排水层;6)设置防冻(隔温)层。

110、柔性路面的主要损坏现象:1)沉陷与车辙;2)裂缝;3)推移(波浪)与搓板;4)泛油和拥包;5)油疔、麻面、剥落;6)坑槽与松散;7)啃边。

111、刚性路面的主要损坏现象:1)裂缝与折断;2)错台、挤碎和起拱。

112、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的基本任务:密切结合当地的材料供应、施工技术、机具的具体条件和交通要求,经济、合理地选定路面类型,确定结构层次大致厚度与安排。

113、路面结构组合的原则:1、按荷载应力分布规律、组合刚度相适应的原则来安排各个结构层次2、注意结构层材料特性,合理组合3、考虑水温状况的影响4、考虑减

薄面层、加强基层、稳定路基5、考虑施工碾压与材料组合的相关关系

114、柔性路面厚度计算方法:1)以C、B、R 法为代表的经验法;2)以路面弯沉值作为评定强度指标,以弹性层状理论为基础的理论修正法。

115、接缝构造:伸缝、缩缝纵向缩缝及建筑缝。

116、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优缺点:优点:强度高、稳定性好、能见度好、养护费用少、经济效益高、有利于夜间行车。缺点:1)水和水泥用量大、2)有接缝,舒适性差、3)开放交通迟、4)修复困难。

117、桥梁组成部分的五大部件是:桥跨结构、支座系统、桥墩、桥台和墩台基础。

118、桥跨结构有车行道部分及主要的承重结构所组成。根据容许建筑高度的大小及建桥材料等因素,车行道可布置在承重结构的上面或下面,前者为上乘式桥,后者称为下乘式桥,如果车行道布置于承重结构高度的范围内,则称为中乘式桥。

119、按结构体系分,桥梁可分为:梁式桥——主梁受弯;拱桥——主拱受压;刚架桥——构件受弯压;缆索承重桥——缆索受拉;组合体系桥。

120、城市桥桥址选择,要考虑的因素:根据城市规划布局上的要求,从交通运输需要出发,结合地形、工程地质、水域条件、跨越河流的大小、通航要求、城市发展现状、搬迁量、发展规划等方面来选址。

121、跨径、桥孔数量、结构与墩台之间的关系:跨径大,桥孔少、结构造价高、墩台造价少;

反之,跨径小,桥孔多、结构造价低、墩台造价高。当墩台造价与结构造价大致相等时,桥梁建设最经济。

122、按隧道的埋置深度:深埋隧道30米以上;浅埋隧道6-12 米。

123、隧道按照隧址特点及工作条件的不同,可分为:1)山岭隧道;2)地下铁道;3)水底隧道;4)交叉口隧道及过街人行地道;5)市政隧道。

124、在隧道本身内,宜尽可能做到坡度平缓。一般不大于3~4%;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达5%。为了保证很快排水,隧道坡度不宜小于~% 。

125、过街人行隧道,一般采用明挖法修建。有整体衬砌式和预制装配式两种结构。

(P255 )

126、客运周转量:乘客在流动过程中具有的数量和距离的乘积。(P 2 5 8 )

127、步行范围和自行车活动的范围:居民出门到某一地点,如果步行和乘车所花的时间相等,

则在这段时间内所到达的距离范围,称为步行范围。在这个距离范围内,居民通常是步行的。

12 8、城市的年客运周转量:皿年=城市人口X居民乘车流动强度X平均乘距,,其中最

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城市人口。

129、居民流动强度:一个居民一年平均出门的次数。

130、标志客运交通工具运客能力的是它的载客量和速度。

131、车辆满载系数n =实际载客量/额定载客量

132、一辆车的生产率是指:一辆车在单位时间里所能完成的额定客运周转量。

133、平均行驶速度V 行=路线长度/车辆在路线各站之间行驶时间之和

134、运送速度V 送=路线长度/车辆在路线各站之间行驶时间与各站上停靠时间之和

135、运营速度V 营=2 倍路线长度/车辆在来回路线各站之间行驶时间、各站上停靠时间与两端始末站停留时间之和

136、行车间隔时间:公共交通是按一定的行车间隔时间准时沿规定路线来回行驶的。公交线路上的车辆数W 行(利用上面客运周转量所算得)必须保证t 间规定的要求。

t间=2 I线60/ (W行V营)(分钟)式中,I线一一路线长度(公里);V营

——运营速度(公里/小时)。决定公共交通路线上的行驶车数有两个条件:能完成客运任务;

能按t间在路线上周转。

137、路线上所需配备的行驶车数为W行=2 I线60/ V营(60/n )=2 I线n/ V营(辆)138、公共交通路线网密度:是指在有公共交通服务的城市用地面积中,有公共交通路线的道路中心线长度。最佳约为3~4公里/平方公里。(P273)

139、交通规划的任务:1 )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包括近期和远期)内的城市客运量和货运量,车辆出行的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反映在

城市建设投资和居民平均工资)、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的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

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客运和货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140、出行的预估与分布常采用的三种方法:增长系数法、引力模型法和机会模型法。

141、道路上交通量的分配方法有:零一分配法和多路线随机分配法。

142、现代城市交通组织原则:1)交通分流,各成系统;2)组织空间交通;3)发展新型快速公共交通系统;4)考虑“出行”在一定时间内能到达城市任何目的地。

143、影响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因素:1)用地分区形成的交通对道路系统规划的影响;

2)地形条件的影响;3)城市外围公路系统的影响;4)铁路线的影响;5)城市现有道路网的影响。

144、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2)满足城市用地布局的要求,考虑地形地质条件;3)满足城市环境与景观的要求;4)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145、城市道路系统的类型:1)方格式道路网;2)放射环形式道路网;3)自由式道路系统;4)混合式道路系统(方格环形放射式道路网,星状放射式道路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