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答案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答案

一、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蟋蟀.(shuài)臃.(yōng)肿书塾.(shǔ)锡箔(bǒ)

B.桑葚.(shèn)骊.(lí)歌收敛.(liǎn)嫉(jí)妒

C.玉簪.(zēn)花环谒.(yè)讪.(shàn)笑花圃(pù)

D.泯.(mǐng)然瞬.(shùn)息木屐.(jī)脑髓(suǐ)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D )(3分)

A.菜畦蝉蜕搏学来势汹汹

B.涉足弥漫轻捷人身鼎沸

C.倜傥尴尬忧郁荒草凄凄

D.幽寂延绵丑陋人迹罕至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 )(3分)

A. 星期天上午,江城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

....地涌入科技馆。

B. 新的初中语文教材经过改头换面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受学生欢迎。

C. 第九界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些歌手面对常识性考题一筹莫展,默默无闻

....,令人失望。

D. 小明为人诚实,待人接物坦荡如砥

....,深得同学的好评。

4.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 A )(3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周树人——《朝花夕拾》

B.《爸爸的花儿落了》——散文——林海音——《城南旧事》

C.《丑小鸭》——寓言——安徒生——丹麦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歌——弗罗斯特——美国

5.下列有关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3分)

A. 《爸爸的花儿落了》标题语意双关,一方面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离开人世。全文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入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主要是表现百草园里存在恶毒事物,同时也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C.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对一位心爱的小姑娘的劝慰,同时也是勉励自己正确对待人生道路的困难和挫折。

D. 诗歌《未选择的路》的写作重点放在了已经选择的路,作者想借助告诉读者面临选择时要慎重,不要随波逐流,否则会后悔终生。

6.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的训练。(删去“一直”或“始终”)

B.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删去“通过”或“使”)

C.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将“健壮”改为“充沛”)

D.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将“一切”放到“人类的”后面)

7.小诗人以《微笑》为题写了两句诗,请你按他的句式续写下去。(4分)

微笑,是一缕和煦的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是一点柔嫩的绿草,给大地无限生机;是

;。

示例:微笑,是一阵徐徐的凉风,为人们驱散燥热;微笑,是一颗闪烁的明星,给黑夜带来光明。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一)古诗文积累。(10分)

8.默写填空。

(1),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山中杂诗》)

(2)《竹里馆》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

(3)峨眉山月半轮秋,。夜发清溪向三峡,。(《峨眉山月歌》)

(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

(5)一切都是瞬息,;而那过去了的,。

(二)文言文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9.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

(3)日扳.仲永()(4)贤.于材人远矣()

10.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1.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与“泯然众人”形成对比,为议论奠定基础。突出文章的主旨,既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1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个人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道理分析: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既没有受到正常的教育。

.三、现代文阅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3.这段文字写到了哪几个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春夏秋三个季节菜花是春天开的,鸣蝉在夏天,而蟋蟀鸣叫在秋天。

14.从这段文字中找出“我”后来被“家里的人”送到“三味书屋”这个“全城中最为严厉的书塾”读书的一个原因。

拔何首乌毁坏了泥墙。

15.指出画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运用拟人,形象地写出油蛉和蟋蟀的叫声动听。

16.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作者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所做的事,写出两件即可。

翻断砖、按斑蝥、摘覆盆子

17.本段文字用词精妙,试以加点词语为例,说说它的妙处。

“肥胖”是形容词,惟妙惟肖写出了黄蜂的形态。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雷抒雁)

“那一片苇塘呢?”与其说我是在问这位行路的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在问自己。

“苇塘?”“在哪里呀?”年轻人转过头去望着那一片高高低低的房舍,像是反问,又似寻找。没有!连一根苇子都没有!从来就不曾有过呀?

“就在这里!”我坚定的认为。我听见他嘟囔了一句:“梦话!”

梦话?是的,是梦话。50多年前,那一片茂茂密密的苇塘还在,此后,就没有走出我的梦境。我相信,这位年轻人确实没有见过那片苇塘,那些茂密的青苇从来没进入过他的梦境,没有给过他快乐和欢愉。他的记忆里,这里从来就是房子,房子。

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

那是一片十多亩的水塘,拥拥挤挤得生满了芦苇。在大人们里,有价值的,只是苇子,而被孩子们看做乐园的,是那一片苇塘。每天上学,我们走过苇塘,都会放慢脚步,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

一过二月二,天气就暖和了。首先是苇塘里有了动静。A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红红的芽尖,唤醒了苇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绸缎,在和风里柔柔的抖动。B一些早熟的花草,抢夺时间一般,开始酝酿花事,商量结籽。柳丝软软的轻抚我们的脸面,牵动我们的头发,像要告诉一些什么秘密给我们。

我们采下绽开的苇叶,卷成喇叭,把那细嘴挖扁,含在嘴里,依着喇叭的粗细,吹出或粗壮或尖厉的声音;头顶软软的柳条,也被折了下来,捋去柳芽,拧成柳哨。这就有了一只青春的乐队,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吱吱呀呀,回响在上学的路上。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她们沉静的心思。

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池塘里就绿汪汪的变得浓密了。太阳开始辣辣的照在头顶,棉衣,而后是夹衣,一件件被从身上剥掉。苇塘周围的麦子开始日渐变黄,有人拿着青杏咔嚓咔嚓一边流着酸水一边嚼起。夏天到了!

假日里,我们会背着草笼,拿着镰刀,说是去割牛草,或是捡柴火,一整晌一整晌沉迷在苇塘边。

有一种鸟,叫“呱呱迪”。这名字完全是依了它的叫声来的。声音悠长而响亮,可你看不见鸟的身影,那声音总是从密密的苇叶后传出来。这鸟儿很聪明,能把三四根苇子用草缠在一起,在那交叉处用苇叶织一个窝,里边铺着一些软软的干草和细碎的羽毛。窝里,总能看到三两只麻溜溜的鸟蛋。你要是靠近鸟窝,便会有尖厉的呱呱叫声,威胁你,驱赶你。

塘边的野草,我们全都认识,从蒲公英、趴地龙、香胡子到粘粘蔓,全认识。我们喜欢菅草长长白白嫩嫩的草根,一节节,像袖珍的甘蔗,嚼起来很甜。还有一种好吃的草,叫红根根,那红红的草根上,常常结着黄豆大的根瘤,吃起来脆脆的,像生地瓜。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找到一株羊奶奶。这种蔓生的阔叶草,总是攀着芦苇往上长,一个个果实圆溜溜的,山羊奶头一般,采摘时,会流出一些白色乳汁。羊奶果鲜嫩时,放在嘴里一咬,脆生生,甜丝丝的。

我们这些野孩子,就这样一天天泡在苇塘边。忽一日,采到的羊奶奶咬不动了,掰开一看,里边整整齐齐伏着一排排带着绒毛的种子。老了!我们知道,暑假也该结束了。大

人们说:你们这些马驹子,该拴缰绳了吧!

苇子说,秋天了!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像一塘白发的老人。再过苇塘时,一些带绒毛的草籽,便飞扬起来,落在我们的肩膀上、头发上,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就连圆滚滚周身是刺的苍耳,瘦扁扁顶上长了三几根钩针的“狗扎扎”,都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角上,要搭“便车”,到远方去旅行。

父兄们送我们上学去,走过苇塘,一路上总在说:好好念书,日后到远处去,到大城市去。连苍耳、狗扎扎都懂得哩!

那一片苇塘永远的没有了。消失在一些高高低低的房子下边。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

18. 文中说:“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阅读全文,请将青苇记录季节变化的语句摘录出

来,填写在横线上。

(1)春季: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2)夏季: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

(3)秋季: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

19. 苇塘被孩子们看作乐园。请概括出令孩子们“快乐和欢愉”的四件事情。

(1)用苇叶、柳条可以做成“乐器”吹奏;(2)假日苇塘边劳动的快乐;(3)神秘的“呱呱迪”的叫声和它的窝;(4)有可供解馋的野草;(5)从苇塘花花草草的变化中欣赏自然之乐。

20. 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

..他们沉静的心思。

挑逗、招惹的意思。这一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大人们被我们的欢乐与希望所感染(吸引)的情状。

21.文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A、B两处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A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苇芽的尖锐之态,突出其生命力之强。

B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一些花儿在春天竞相开放之态,凸显出春天的美丽和给人的愉悦之情。

22.结合全文,先说说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的理解,再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要寻找苇塘,只能在记忆中寻找,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经消失在了高高低低的屋舍下了;表达了因苇塘的消失而产生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启示:围绕“自然之乐”或“童心”谈均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