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

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

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
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

从语言学视角看国内外网络语言研究概况

摘要本文纵向回顾了国内外文献,发现国内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最早都出自语言学界。至今的网络语言研究也多以语言学为视角,对语言风格、语体变迁、新词语的建构、语义的转移与丰富等角度展开研究。

关键词语言学;网络语言;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5)01-0099-03

“‘网络语言’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媒介。我们可以爱它、恨它,但决不可以忽视它”,这是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在《语言与因特网》一书的结尾给网络语言所下的定义。刚刚过去的2014年迎来了中国互联网的二十周年。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发展普及,必然带动网络语言的活跃和相关研究的活跃。因此,在21世纪之交,国内外学界都迎来了网络语言研究的井喷,产生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下文将从语言学的视角回顾国内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概况。

1 网络语言的演变

1969年10月的一个夜晚,美国洛杉矶,伦纳德?克兰罗克正在为历史上第一次互联网通讯试验做最后的准备。他计划向另一座城市的互联网设备发送一个包含五个字母的单

词LOGIN,意思是“登录”。助手依次传输了字母“L”和“O”,正当敲下第三个字母“G”时,设备死机了,字母再也没能发送出去。于是,“L、O”成为历史上第一条网络信息。用今天的眼光看,LO也是“呦,您瞧”的网络英语缩写。连后世尊称为“互联网之父”的克兰罗克本人也不禁感叹,“这真是注定要发生的妙事啊,我们没预先设计这条信息,但它呈现的东西是这么有先知的意味,有力而简洁,纯凭运气,我想我们大概为互联网的开端,传出了一条最佳的消息。”[1]“有力而简洁”,再带点偶然性,都是今天网络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个层面上,LO也可以视作为网络语言的雏形。

英语中可表述“网络语言”的词汇非常丰富,如Chat room short hand(简称Chat shorthand)、network language、cyber language和internet slang等。其中,“Chat room short hand”因为进入网络聊天室(Chat room)必须快速打字(short hand)才能交流而得名,用来指代网络语言,可谓既形象又生动,带着早期网络社交的色彩。此外,英语中也有专门为指称网络语言而诞生的词汇:“Net-speak”,更有大型网站以此命名,获得大量点击和关注。

“网络语言”最初的词义是计算机之间的协议用语。后来西方学者们将网络语言的概念限定在“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以下简称CMC)”,直译为“以计算机为媒

介的语言传播”,专指不同于日常用语的、新的媒体语言。因此,西方学界将其归入网络传播的研究范畴。像上述Chat room short hand等英语词汇也是CMC意义上的“网络语言”的代称。

2 网络语言的国际研究概况

最早关注到网络语言的媒体传播属性的是社会学家莎拉?希尔茨和电脑科学家穆雷?图罗夫。他们于1978年出版的《网络国家:基于计算机的人类传播》厚达528页,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对当时才刚刚起步的互联网进行了大量技术分析和政策研究,甚至大胆预测了计算机互联网美好的未来。我们透过后人于1993年的同名追忆文章,仍然可以了解到该书对网络匿名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影响和语言变

化的先见。它可以说是上世纪末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网络语言传播时绕不开的技术工具书。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学界也陆续出版一批网络语言研究的工具书。如2004年,三位社会学者克里斯宾?瑟罗、劳拉?伦格尔和爱丽丝?托米奇合编的《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传播:在线社会互动入门》。

在林林总总的网络传播论著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情报科学与语言学教授苏珊?赫林最早采用语言学视角研究网络语言,奠定了语言学在网络传播研究中的学科优势地位。1992年,她率先发表《计算机媒介参与中的性别话语分析》一文,用实证方法检验了国际网络的社群语言对个体参与者

尤其是女性参与者的场域作用。她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网络语言对现实的建构与反作用等问题,形成了语言学关于网络传播研究的早期成果。同时,她在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性别、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呈现出广阔视野和人文关怀。截至2014年11月,苏珊?赫林发表文章论著达139篇,研究对象始终不离网络传播,是网络语言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学家之一。

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则凭借在《剑桥百科全书》语料库当主编的丰富经验,博采众长,广泛借鉴了包括苏珊?赫林在内的诸多早期网络语言研究之精华,于2001年著书《语言与因特网》。该书一开始就从电子邮件和聊天组等不同的传播语境切入,进而分析网络语言规则的特性与共性。作者克里斯特尔提醒读者:口语和书面不尽相同,在聊天组语言中也存在同步与非同步的差别,研究者们必须注意到网络语言规则也有其独特性,也即网络语言的传播应当顺势而为、顺应规则进行传播。作为研究网络语言本体的开源之作,《语言与因特网》自问世以来就被视为网络语言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2004年,克里斯特尔在他的新书《语言革命》中,又从语言多样性的视角再次重申了他对网络语言的特性分析和美好愿景。

总之,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苏珊?赫林和戴维?克里斯特尔为代表的语言学界热情拥抱了互联网。其后十多年,

网络的语言学研究与网络的发展始终保持同步。

新千年之后,传播学奋起直追。这与传播学自身良好的发展势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而今,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传播研究成果已大有赶超之势。早期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传播学早期著作中包含了对网络语言等数字化媒体语言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大胆推测,尽管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传播学前驱者们还是抓住了数字媒体语言万变不离其宗的一部分本质特征,如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征,使得他们的论断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如果说经典著作是散落的珍珠,那么专业期刊就是串起珍珠的线,也是丈量发展脉络和前沿趋势的一把标尺。学术期刊《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就是这样一把标尺。期刊直译为《计算机媒介传播学刊》,即CMC,意译为网络传播,因此也常译作《网络传播学刊》。该刊自1995年创办以来,就被收入SSCI传播学期刊目录,其年度影响因子曾一度高达3.639,位居所有传播学期刊第一。自创刊伊始,网络语言就是该刊的一个重要议题。该刊不定期设立新媒体文本分析专栏,为网络语言研究的交流讨论提供了平台。在《网络传播学刊》上,早期的网络语言分析经常关注网络传播的

虚拟环境对原有语言规则的影响。如日本东洋学园大学西村由纪子2003年发表的《日本休闲网络传播的语言创新与互动特征》一文。作者对日本青年在BBS论坛上的语言表达和网络符进行了文本分析,发现网络社群内的人际互动使线上语言更倾向于口语化和形象化,认为是网络互动促进了语言的创新。2005年前后,《网络传播学刊》上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成果数量达到高峰,也大大扩展了网络话语分析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范围,涌现出一批涉及政治话语、性别权力、受众身份等跨学科重实证的论文。

在网络语言议题之外,《网络传播学刊》上还有一篇传播学论文值得单独提出:索林?亚当?马太的《从反传统文化到网络文化:虚拟社区话语与现代性的困境》。与西方大部分网络语言研究文献不同,该文没有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而是少见地进行了理论研究,从文化的视角探讨网络文化的现代性困境。文中对虚拟社群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一对矛盾的分析,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个性、自我表达和集体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西方文化中富有争议的核心议题。网络的出现更加剧了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对此,作者索林?亚当?马太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网络的虚拟社群试图在社会和个人主义的冲动之间制定一个“新的技术协议”。他认为,新协议建构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新的纽带。这个纽带的力量尽管比传统社会的纽带要弱小,但仍然能孕育出个人与社会之间

的互动。作者试图以此证明,在现代社会中,虚拟社区的作用既是溶化剂又是粘合剂。

3 网络语言的国内研究概况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第一批网民给网络聊天时的特定用语起了一个名字,叫“网言”。“网言”迅速引发了语文教育家和语言学者们的热议。以此为契机,人文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网络语言研究一经起步就迅猛发展。

如果从中国接通互联网的1994年算起,到互联网彻底改变传播语态的今天,在这20年间,出版了约69本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其中词典8本、学术专著26本。一批与网络语言相关的研究项目也得到立项。在文献方面,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超星读秀和万方三个数据库的跨库搜索和查重检验,截至2014年10月,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的科研文献高达4 754篇(含报纸、期刊、会议论文和硕博论文)。我们对这些文献分类统计后发现(图1),以语言学为首,语言学、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依次是五个最主要的研究视角。

图1 以网络语言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学科类别比例图

此外,我国已立项的网络语言相关项目在2014年底达到548个,其中415个为国家级项目,163个来自人文社科领域。这既表明我国政府对网络语言研究的高度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近年来网络现象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问题之

多。

最后,在网络语言研究中,有一个“常在常新”并且富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议题,就是关于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词的研究。为此,我们也特别关注了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词的研究现状。在4 754篇网络语言研究文献中,一共有391篇与网络流行语、网络热词相关。在上述网络语言文献之外,单独以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热词为主题的人文社科类文献接近

三千篇。而成果数量的峰值出现在2011年,正是媒体所谓的“微博元年”。

不论从文献著作的数量还是质量来看,语言学都是中西方网络话语分析领域的急先锋和主力军。国内第一次全面收录网络流行语的两本词典《网络时尚词典》(2000年)和《英汉网络用语词典》(2000年)、第一本系统研究网络语言的专著《网络语言概说》(2001年),都出自语言学界。

面对1994年-2010年间的中文CSSCI来源期刊对网络语言的大量研究成果,陈敏哲、白解红曾这样总结:“综观近二十年来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过程,学者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从网络语言本体(包括网络语言的性质、词汇、句法、修辞特征等)和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以及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问题,逐步拓展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与当代社会文化、网络语言与网民的心理特征、网络词语及其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等领域,学者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也越来越

深入。”[2]

以其中的代表性著作《网络语言》(2002年)为例,作者刘海燕在书中概括了中国网络语言的起源、性质、语境、语体、风格和规范化问题,进而归纳出网络词汇的七种生成方式:“符号图形、数字会意、谐音替代、缩略简称、转义易品、双语混杂、重字赘语”。[3]可以说,这本论著有针对性地吸收了国内网络语言研究的前期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网络语言这个新生事物的基本面貌。当前,语言学的探索已经深入到网络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修辞、语义、语用、语境、语体等多个层面。

在语言学蔚为壮观的研究成果中,有一类研究方向兼具理据性与时新性,并与本文提供了语言学层面的理论支撑,这就是对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的研究。于2012年出版的《网络变异语言现象的认知研究》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全面分析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的论著。该书的理论基础并没有局限与一般的常规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因为人类语言系统并不是一个封闭、自足、一成不变的形式系统,而是与宏观人类社会文化环境不断进行能量交换的矛盾复综体。新兴网络变异语言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形式技艺,潜层次上乃是受控于人类的认知特点与概念结构。因此,对网络语言种种变异现象的研究就必须要深入到其所赖以存在的广义认知

层面。”[4]

在2015年1月召开的第十届青年语言学者沙龙上,语言学专家们济济一堂。商务印书馆于殿利认为,网络语言经过十年、二十年风风雨雨的混乱,现在已经从混乱进入到混合状态,混乱是一种无序,而混合是一种新的秩序。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指出,新媒体时代曾有一种观念很盛行,就是“语言纯洁论”。他认为纯洁论是五十年前甚至更早时代的看法,语言是不可能纯洁的,一旦语言纯洁那么这个语言就死亡了,语言一定是在每个人心上想的、键盘上跳动的,绝对纯洁的语言并不存在。事实上,早在2001年出版的第一本《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其著者就曾顶住外界对网络语言规范和纯洁性的巨大争议,积极展开对这个新兴语言的研究。此后每年学界联合媒体发布的年度热词也表明,自网络语言诞生以来,语言学界就抱持着一种热诚在关注和研究网络这个新兴媒体对语言传播、对语言创新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发现,以往对媒体语言的研究大多以语言学为视角,对语言风格、语体变迁、新词语的建构、语义的转移与丰富等角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解析。诸多文献以纵向的历史维度,深度阐释了语言变迁的原因与影响,甚至预测了今后的演变方向,为网络语言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主创团队.互联网时代[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1.

[2]陈敏哲,白解红.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回顾、问题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3):130-134.

[3]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吉益民.网络变异语言现象的认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第17卷第4期2009年10月 系统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Vo1.17No.4 oct ,2009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刘建香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从复杂网络模型的演化入手,在简要介绍复杂网络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从两方面进行综述:一是对国外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的介绍,包括复杂网络理论研究进展的总体概括、复杂网络动力学行为以及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介绍;二是国内根植于本土的复杂网络的研究,包括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复杂网络拓扑性质、动力学行为,以及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等。并结合复杂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复杂网络;演化;拓扑;动力学行为中图分类号:N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08(2009)04-0031-07 收稿日期:2009-01-05 作者简介:刘建香(1974—),女,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系统工程。E-mail :jxliu@https://www.doczj.com/doc/7a16404570.html, 0引言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而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所组成的。如果用节点表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系统的元素,两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系统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网络就为研究系统提供了一种新 的描述方式[2、3] 。复杂网络作为大量真实复杂系统的高度抽象[4、5],近年来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研究热 点,随着复杂网络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已有学者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有学者对国外的研究进展情况给出了有价值的文献综述,而方锦清[6]也从局域小世界模型、含权网络与交通流驱动的机制、混合择优模型、动力学行为的同步与控制、广义的同步等方面对国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括,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介绍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现状的综述文献。本文从复杂网络模型的演化入手,在简要介绍复杂网络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希望对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1.复杂网络模型的发展演化 网络的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就是规则网络 [7] ,它 是指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来表示,也就是说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联系遵循既定的规则。但是对于大规模网络而言由于其复杂性并不能完全用规则网络来表示。20世纪50年代末,Erdos 和Renyi 提出了一种完全随机的网络模型———随机网络(ER 随机网络),它指在由N 个节点构成的图中以概率p 随机连接任意两个节点而成的网络,即两个节点之间连边与否不再是确定的事,而是由概率p 决定。或简单地说,在由N 个节点构成的图中,可以存在条边,从中随机连接M 条边所构成的网络就叫随机网络。如果选择M =p ,这两种构造随机网络模型的方法就可以联系起来。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对于大量真实的网络系统而言,它们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介于两者之间。1998年,Watts 和Strogatz [8]提出了WS 网络模型,通过以概率p 切断规则网络中原始的边并选择新的端点重新连接 31--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研究??互联网??现状展望 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1.网络语言的定义 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 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着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

论网络语言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论网络语言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孙柏转贴自: 湖南社会学网点击数:239更新时间:2009-6-17文章录入: admin] 越来越多的人正处在网络文化的新时代当中,而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也随着网络的扩展在一个新的时空里延伸。网络作为语言的一个载体,具有虚拟性、自主性、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等不同于传统语言载体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发展是当代语言生活中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 相对于我们的真实世界和生活语言,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上用以交流的信息载体,由于其形成环境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带有与网络相适应的鲜明特征。 1、口语化 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虽然是书面的,但其实质更接近口语。网民们在网络中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就像是在现实生活中"打电话",它带有口语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语气词的大量使用。网络语言中语气词的使用随处可见,网民们在一句话的开头或结尾都常会使用语气词,有的时候还是两个语气词叠用。如: "哇噻,终于找到你了!","噢,我就说呢。"语气词的使用在日常口语中也很常见,但网络语言中语气词的使用与之相比似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网上交流少了面对面交流的那一份约束,网络语言常显得更加夸张,就语气词而言,不仅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而且还常常在后面跟上类似于"~~~"的符号,用以加强语气。

(2)方言词的大量使用。在网络语言中方言占据了流行的一角,并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赢得了越来越多网民的亲睐。由于方言在语音、语调和词汇上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字典里很少有标记这一类词汇的文字(有的方言甚至根本没有相应的文字书写形式)。因此,为了达到方言的音响效果,网民们常常利用谐音这一手段造出许多字的"新"用法。如: "麻烦介绍一下撒"(语气词,四川方言),"偶觉得还可以"("我"的意思,港台方言)。网络语言中的方言现象不仅能让操同一方言的使用者倍感亲切,有时还能利用其特殊的语音、语调造成幽默,新奇或是讽刺的效果,如下文中的例子采用谐音,就将方言普通话的腔调模仿的惟妙惟肖,例一: "亲爱滴,偶来了咯~~~",生动地表现了"小情人"间那种"粘乎乎"感觉。 (3)省音现象。网络语言中的省音现象与英语中的连读有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英语中的连读只是将两个字的发音连在一起,并不因此减少一个因素。而网络语言中的这种省音现象不仅将两个字的发音连在了一起,还省去了一些因素对音节进行合并。在日常的口头交际中,由于语速过快人们有时会将两个字的音连起来发,听上去像一个字,用书面语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话,通常会还其本来面目,可是在网络语言中,这种现象却被网民们"临摹"下来了,如: "你不要老是酱紫嘛。"--"酱紫"是"这样子"的意思。 2、创造性 与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词汇的严谨相比较,网络语言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运用者的自由,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语出惊人,令人瞠目,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们在语言上的创造力。网民们可以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张扬自己的个性以引起别人的重视,取得一定范围的认同,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为网民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网民展示个性的文字又丰富了网络语言的空间。网络语言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其独特的语言体式和风格表现在网络语言的词语、数字、字母、图形、音韵和中外语言的内涵延展、脱义和综合转换运用上,表现在句式的简短、倒装、创新和省略上。 (1)完全创新。例如: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王英 【摘要】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很黄很暴力”、“范跑跑”、“正龙拍虎”等热词雷词一波一波不断涌现出来,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本文认为相关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和语言形式内容的新异性是其流行的直接原因,网络宽松的语言环境、技术条件、年轻化的网民构成为流行语提供了土壤,并且塑造了流行语的形态;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现实舆论压抑情况下转而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客观上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会泄压阀”的作用;流行语的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雷词后现代主义公共领域 近年来,网络民意崛起,伴随网友对众多社会事件的关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有人惊呼“雷词爆发,2008年公众语文生活太强了” ,2009年延续了造词运动的势头:“欺实马”、“躲猫猫”、“做噩梦”等网络新名词层出不穷。在此之前,2008年网络众多热点事件制造的“做俯卧撑”、“打酱油”、“正龙拍虎”、“范跑跑”、“朱坚强”等流行词仍富有生命力。 本文所称的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流行语有何共同的语言学特征?流行语为何流行?怎样流行?折射出怎样的受众心态?有何效应和影响?是否有规范的必要和可能?本文试图从语言学、传播学和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基于文本来观照这一愈来愈热的语言景观和文化景观,以期抛砖引玉。 一、网络流行语的外在特点 新闻事件伴生的网络流行词多是汉字新词,包括旧词新意和原创新词等形式,如“躲猫猫”,本是旧有的儿童游戏,现在因为“躲猫猫事件” 而被赋予了“解释牵强附会,真相扑朔迷离”、“公权力任意妄为”等讽刺性新义,而“欺实马”、“范跑跑”、“正龙拍虎”等属于网友归结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神韵而创造的全新词汇。与“3Q”、“886”、“斑竹”、“GGMM”、“:-)或o(∩_∩)o…” 等数字、外文、符号等镶嵌混用的普通网络语言不同,网络流行语更像是网络谚语,呈现出简洁明了、标新立异、意味深长、类推性强等语言特点。 1、简洁明了,易记易传 一般讲,网络流行语都是由重大事件和风云人物引发,传播速度极快,这与流行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入门介绍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 周涛柏文洁汪秉宏刘之景严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近年来,真实网络中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的发现激起了物理学界对复杂网路的研究热潮。复杂网络区别于以前广泛研究的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最重要的统计特征是什么?物理学家研究复杂网络的终极问题是什么?物理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理现象对拓扑结构是否敏感?物理学家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原因和意义何在?复杂网络研究领域将来可能会向着什么方向发展?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从整体上概述复杂网络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复杂网络小世界无标度拓扑性质 A short review of complex networks Zhou Tao Bai Wen-Jie Wang Bing-Hong? Liu Zhi-Jing Yan Gang Department of Modern Physic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iscoveries of small-world effect and scale-free property in real-life networks have attracted a lot of interest of physicists. Which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complex networks that known from regular networks and random networks? What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study of complex networks? Are physical processes sensitive to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networks? What are the reason and meaning that physicist come into the research field on complex networks? What are th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concentrate on those questions above and give a general review about complex networks. Keyword: complex networks, small-world, scale-free, topological characters 1 引言 自然界中存在的大量复杂系统都可以通过形形色色的网络加以描述。一个典型的网络是由许多节点与连接两个节点之间的一些边组成的,其中节点用来代表真实系统中不同的个体,而边则用来表示个体间的关系,往往是两个节点之间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则连一条边,反之则不连边,有边相连的两个节点在网络中被看作是相邻的。例如,神经系统可以看作大量神经细胞通过神经纤维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1];计算机网络可以看作是自主工作的计算机通过通信介质如光缆、双绞线、同轴电缆等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络[2]。类似的还有电力网络[1]、社会关系网络[1,3-4]、交通网络[5]等等。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在考虑网络的时候,往往只关心节点之间有没有边相连,至于节点到底在什么位置,边是长还是短,是弯曲还是平直,有没有相交等等都是他们不在意的。在这里,我们把网络不依赖于节点的具体位置和边的具体形态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网络的拓扑性质,相应的结构叫做网络的拓扑结构。那么,什么样的拓扑结构比较适合用来描述真实的系统呢?两百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最初的一百多年里,科学家们认为真实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表示,例如二维平面上的欧几里德格网,它看起来像是格子体恤衫上的花纹;又或者最近邻环网,它总是会让你想到一群手牵着手围着篝火跳圆圈舞的姑娘。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数学家们想出了一种新的构造网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扩展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实际内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目前,在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研究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研究基本上是分别在两个学科领域内进行的,而实际上,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水乳交融。语言学发展到今天,结合语言环境、言语互动和语言的社会交际来研究语言习得,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二语”习得中的重大问题,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开拓语言研究领域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而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薄弱,已经带来一系列实质性问题:教师、教材、教学法、语言测试、教学评估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更需要理论上的勇气——转换角度,调整思路,跳出一门学科的条框界限,借鉴相关学科的思路方法与研究成果,尝试用另一种眼光观察、探究、分析疑难问题,或许可以找到新的解释方法和分析途径,从而推动理论提升,为汉语教学实践开拓新鲜的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与习得理论同属交叉性极强的学科,都受到诸多学术思想的影响。前者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后者则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密不可分。二者共同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人际交流越来越普遍和频繁,网民创造使用者张扬他们个性和魅力的网络流行语,其主要分为四类:数字类、字母类、文字类、符号类。新奇求异性、不稳定性和交际省力原则是它们的主要特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网民群体的更新,新的网络流行语又将产生和被使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起源类型特征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人类传播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传播时代。那些年轻而时尚的网民们思维灵活,喜欢新事物,冲上创新,不断创造出一些充满怪异情趣、生动活泼的新词,这些词在网络聊天中被网民们约定俗成后广泛流传,我们称其为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信息技术、浏览器等;二是和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网民等;三是网民在网络上所用的常用词语,如神马等。狭义的网络语言就仅指第三类。①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网络语言也仅是针对狭义的网络用语(网络流行语)而言。 网络流行语是对传统语言词汇库的扩展,是那些在日常应用着的语汇库中不存在的,首先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词语,或者是在日常应用词汇库中旧有的,但是在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词。网络流行语有着很强的时效性,具有一定的风向标的作用。 一.产生群体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超过台式电脑网民数3.8亿。 中国网民中40岁以上人群比重逐渐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该群体比重为17.7%,比2011年底上升1.5个百分点。中国网民增长空间逐步向中年和老年人群转移,但主要还是以青壮年为主。 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拥有IPv6地址数量为12499块/32,相比上年底增速达到33.0%,排名迅速上升,仅次于美国、巴西。② 网民中青壮年比例较高,从用户职业上来看,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他们活跃在网络上,其年龄、学历和职业结构使其具备了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文化特征:年轻、有知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创新能力、个性、反叛精神。他们在网络上显示了其特有的智慧和才情。 二.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一)数字部分,抽象的数字经过想象力的组合排列产生新的诙谐活泼充满情趣的意义,大多数是运用汉字外文的谐音,或者通过特别的数字组合表达某种意义。(二)字母部分,通过字母组合利用汉语拼音首字母或者英文单词的字母大写或读音的谐音来表达某种含义。 (三)文字部分,它们是由汉字构成的新词或原有的词汇附加了新的意义。(四)符号部分,陈原《社会语言学》:“表示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特殊情景,不能或不满足使用语言(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来作为交际工具常常求助于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并能更迅速地做出反应。”③ 数字类、字母类、符号类范围相对文字类范围比较小,三者举例如下:9494=就是就是596=我走了(数字谐音) BS=鄙视GGMM=哥哥妹妹(汉字首字母缩写) :-D=笑O(∩_∩)O哈哈~=哈哈(通过组合符号、字母等形成新的表情)

浅谈网络流行语

浅谈网络流行语 摘要: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方言, 深受社会的影响。本文根据形式结构和表义形式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简单分类, 对其时尚简洁、幽默诙谐、联想丰富的特征进行社会学角度的探讨。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对语言产生了重大影响, 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心理、发展趋势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真实地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群众心理和民俗风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上的流行语日益丰富, 由于上网的多为20—30 岁的年轻人, 他们的网络语言体现出一种新奇、鲜活的特征。“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 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1]作为语言的载体之一, 网络使得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自由随意, 方言、谐音词、转义词、生造词大量进入网络语言, 拼音简缩、英文简写、汉字拆分等方法也时常运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 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网络生活, 也使得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也许你有天打开电脑, 会在论坛上发现这样一个帖子: “7456, 儿子又被抓去断背了, 事物所真BT, 亲们一起BS 它, 就酱紫, 泪奔”这绝对不是胡言乱语, 而是一名“粉丝”(fans) 用网络流行语所表达的愤慨之情。这些鲜活生动的词汇通过网络, 丰富着我们的语言, 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新产品、新事物的出现常常使新词语大量涌现, 也诱发一些词语生出新义。”[2]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新词大量进入网络语言,并随着应用的广泛而成为流行语, 词义发展的例子也举不胜举。从网络流行语的形式结构来看,有汉语拼音简略、英语缩写、汉语短语简略等类型的网络流行语。从网络流行语的语义表现来看, 有谐音型流行语、旧词新义型流行语、隐喻型流行语等类型的流行语, 拟声、象形等手法也大量运用。上述流行语在划分上还存在一定的重合。 从形式结构上来看, 网络流行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汉语拼音简略型 “MM”( 妹妹)、“GG”( 哥哥)、“PL”( 漂亮)、“BT”( 变态) 想必已为大家所熟知。网络文学的流行又让“TJ”( 太监, 指没有完结却又停止更新的文章)、“YY”(意淫)、“RPWT”(人品问题) 等词广为传播。在论坛里, 语言更是丰富多彩。“ZT”是转帖的意思, 表示帖子并非自己原创, 发帖人叫“LZ”( 楼主), 相对来说也就有了“LS”( 楼上)和“LX”(楼下)的关系。对于论坛上的帖子, 各路英雄更是有自己的看法。“SF”是“撒花”的意思,表示对某观点的赞同。“PP”是“批评”的意思,“BS”( 鄙视) 表示的是轻蔑, “PF”却有着“佩服”和“喷饭”两个相去甚远的意思, 看到这个词的时候不免要根据情境猜测下它的褒贬。“MS”( 貌似) 是一个比较谦逊的词语, 表示发帖人对自己观点的不确定的态度。网络上的称呼也多种多名段也随着作品的普及而广为传播, 而这些台词片段通常无法直接理解, 仔细品味才能体会个中含义。“ZT4”意为“猪头4”, 来源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 电影《手机》的热映也让“做人要厚道”传遍了大江南北。“XX 很生气, 后果很严重”出自《天下无贼》, “出来混, 迟早都是要还的”来自《无间道》, 意为报应。“农妇山泉有点田”改编自农夫山泉的广告, 被喻为是一个大学生的最低奋斗目标。“黑旺财”出自晋江文学网, 旺财是《唐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摘要】简单介绍了蓬勃发展的复杂网络研究新领域,特别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尺度网络模型;从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及复杂网络在社会关系研究中的应用三个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复杂网络无标度小世界统计特性演化模型 一、引言 20世纪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步入了网络时代。从大型的电力网络到全球交通网络,从Internet 到WWW,从人类大脑神经到各种新陈代谢网络,从科研合作网络到国际贸易网络等,可以说,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网络世界中。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真实的系统都可以用网络的来表示。如万维网(WWW网路)可以看作是网页之间通过超级链接构成的网络;网络可以看成由不同的PC通过光缆或双绞线连接构成的网络;基因调控网络可以看作是不同的基因通过调控与被调控关系构成的网络;科学家合作网络可以看成是由不同科学家的合作关系构成的网络。复杂网络研究正渗透到数理科学、生物科学和工程科学等不同的领域,对复杂网络的定性与定量特征的科学理解,已成为网络时代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挑战性课题,甚至被称为“网络的新科学”。 二、复杂网络的研究现状 复杂网络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传统的对网络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伟大数学家欧拉提出的著名的“Konigsberg七桥问题”。随后两百多年中,各国的数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对简单的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进行抽象的数学研究。规则网络过于理想化而无法表示现实中网络的复杂性,在20世纪60年代由Erdos和Renyi(1960)提出了随机网络。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的网络既不是完全规则,也不是完全随机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成都是有近3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國中西部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成都地名既是一种语言符号,又是一种社会象征,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等知识,在多角度分析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历史内涵及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名现状,提出成都地名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标签:社会语言学成都地名语言特征文化内涵保护措施 地名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符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城市地名也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记录着一个城市发展变化的轨迹,是展现城市百态的一面“镜子”。通过地名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到地域深厚的历史底蕴,发掘出具有价值的语言文化信息。 成都市地处平坦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从开明氏统治成都算起,成都有近3000年的历史,成都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成都许多街道名称都与其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据吴世先《成都城区街名通览》统计,成都主城区的地名(街、路、巷、居民点)共有1244条[1]。目前,对成都地名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主要是郭建强的《成都地名探究》[2]、杨秋《成都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3]、唐林《成都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策》[4]、郭声波《宋成都平原地名考释》[5]等,以上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成都地名由来和变迁的深入了解,增强了社会对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但以上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和拓展之处,成都地名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至今阙如。有鉴于此,我们运用《华阳国志》[6]《成都街名指南》[7]《成都地名掌故》[8]《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9]等文献资料,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开展成都地名的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有助于发掘并弘扬成都乃至四川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准确把握成都地名的语言文化内涵,整体提升对成都地名的认知水平,加强成都地名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 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有着区别方位、反映社会文化的作用。成都地名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每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结构特征。在此,我们以成都主城区1244条地名为研究语料[10],来具体分析成都地名的音节构成和词汇结构。 (一)成都地名音节构成分析 地名音节构成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地名的音节构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地区民众的语言使用习惯和倾向。通过地名音节的研究,我们

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汉语言文学 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 □刘艳娥赵峰 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现实意义及学术意义。随着网络语言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新的热点,语言界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阐释了国内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争议,并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丰富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完善网络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也为国内学者今后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学 一、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1.社会意义:流行语作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符号表征,它能够及时敏锐地反映语言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代变迁。一方面从社会学角度阐释语言发展与变迁的原因,进而探究语言内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语言内部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语言内部结构、语言发展动态以及语言变迁规律,掌握社会的最新发展趋势,把握社会发展潮流,促进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2.学术意义:追踪时代前沿,掌握最新的语言文化动态;有助于开拓新的分支学科,对汉语网络流行语进行综述研究,不但有社会语言学意义,还有汉语词汇学价值,可以为网络语言学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其研究成果对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语言规划、语言战略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3.现实意义: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我们能够及时敏锐地了解社会

现实以及把握社会发展潮流,从而有助于指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社会新潮流。4.文化意义:随着网络流行语在大学校园的传播与发展,该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特点,探究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相互影响,进而可以准确地了解校园文化以及及时敏锐地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取向,从而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因此,网络语言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新热点。在我国,语言学界主要从语义、句法、功能、认知、心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就网络流行语展开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然而,网络语言的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网络流行语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学随之而生。2000年,中国学者周海中在《一门崭新的语言学科——网络语言学》中首次提出了一门新的学科——网络语言学,并就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展方向等稍作阐释;此后,网络语言学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西班牙学者圣地亚哥·珀施特圭罗在2003年出版的专著《网络语言学:互联网上的语言、话语和思想》中,对网络语言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2005年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特尔教授发表了《网络语言学的范围》一文,就网络和信息技术对语言产生影响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究。目前网络语言学已成为当代语言学中最有活力的分支学科之一。近些年,国内语言界学者主要从9个角度对网络流行语展开了研究: 1.语义角度:许多语言学者主要对网络流行语语义的变异现象、语义变异特点、语义变异的原因、语义衍生及泛化过程、流行语语义的不确定性以及导致流行语

汉语言文学网络编辑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报告doc

汉语言文学网络编辑职业现状及发展前 景调研报告 编辑,是通过文字来进行交流,通过文字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作为一名编辑,一般都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而且经常会在作家与出版商之间充当桥梁的作用。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汉语言文学网络编辑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调研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我这次实习的岗位是中学语文编辑,在实习期间我了解到了现在传统编辑受网络编辑的冲击很大。因此,我就利用实习之便,对网络编辑行业进行了一次行业调查。 一、网络编辑 (一)职业简介 网络编辑,是网站内容的设计师分类、编辑、审核,然后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发布,并且通过网络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网络编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职业,XX年首次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 (二)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网络编

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网络编辑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三)职业待遇 全国网络编辑平均月薪可达到XX元左右,不同城市略有差距。站点越小工资越少,大型的门户网站的编辑月薪可达到5000元以上;频道主编可达到8000元以上。 (四)网络编辑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1.需要懂得SEO的基础知识 对于网编人员来说不一定要很精通SEO,但是要知道SEO 是怎么一回事,包括内容的标题的设计、关键词加粗、文章内部锚文本的设置、关键词的布局等等,这些基础知识还是要懂得,虽然我们说用户体验最关键,但是如何然个搜索引擎更好的理解我们的内容也是关键的一环。 2.懂得线上营销的知识 对于一名合格的网编来说在编辑文章的时候不能就只是生搬硬套的,像木头似的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假如网编都不知道目,消费者读了这篇文章,能产生消费欲望吗?能给我们的站点带来实质的价值吗?能给站点带来用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否则,写了没人看,那为何还写?所以,对于一名网编来说还是需要懂得一些线上营销的只是,要懂得抓住用户的心理,一步步将访客转换为我们的客户。 3.要知道怎样获得自己需要的写作材料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doc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中西方不同的称呼语中蕴含了各自独有的、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习惯。由此可以说称呼语并不是一种孤独的表象,而是蕴含了社会文化的一种历史积淀。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最广泛、频繁的词语,它是人类进行言语交际行为的极为关键的第一步,由此可见,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称呼语,但在社会语言学中的地位却不容小觑。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有巨大差异,所以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这些文化异同对语言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恰当、巧妙地使用称呼语可以拉近言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增强话语有效度,使社会语言交际活动变得更加和谐、有效。 一、社会语言学和称呼语的相关简介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一门应用型边缘学科,它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的研究紧密相关,从这点可以看出社会语言学的多样性、宽泛性和跨学科性,所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杨永林在他的《社会语言学四十年》一文中这样说道:社会语言学还表现为一种跨学科的观察方法,为其他学科研究同语言相关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资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分析研讨、参比反照的方法论,体现出一种学术话语模式高度兼容的特质。[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一书中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诸如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察语言。[2]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有:索绪尔、布莱特、海姆斯、祝畹瑾、杨永林、陈原等。社会语言学一次是从1960年开始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的。自那时起至今,学者们对它进行大量研究,至今年已经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学

者杨永林认为,20世纪20年代欧美出现的伦敦功能学派和北美人类语言学派对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许多的先驱学者们为社会语言学做了具有历史性重要作用的奠基人。这门学科如今已经由最初的巩固自我地位的初始阶段走向了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的高级阶段了。 众所周知,称呼语(address forms)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中很重要的交际用语,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言语行为。人们刚开始对它的认识是明确说话者所指称的对象,现在,人们对称呼语的认识已经发展到了更深的程度称呼语是指明互动双方的身份逐渐深入到表示礼貌和言外之意的程度。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称呼语的运用不当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也不胜枚举。称呼语看似只是很简单的一个称呼而已,但它其实是社会交际过程中十分复杂且重要的一个问题,对于交际的成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正确、合理地使用了称呼语,就会增强交际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与他人的交际变得更加的和谐、有效。称呼语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称呼语及相关问题等已有相当的研究。美国的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早在六十年代就成为了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系统研究的伟大的开创者。关于称呼语,我国的很多学者也从文化、历史、民族等角度来对其进行意义和演变上的探索。 二、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对比 中国一直都是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它在悠悠长河般的文明史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一套道德规范及礼貌准则。中国称呼语的使用文化深厚,使用也是很有讲究的。西方文化中对称呼语的运用也是变化多端有讲究的。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或跟对方打招

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008年第9期 山东社会科学 No.9  总第157期 S HANDONG S OCI A L S CI E NCES General No.157 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刘春丹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济南 250023) [摘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语言已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近十年来,网络语言的研 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收集整理网络语言,分析其特点、类型、成因,认识其表现形式,提出规范的对 策建议等方面收获较大。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探讨,以便更为有效地指导网民利用网络 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进行网络人际交流,从而提高网民的网络文化意识与素质。 [关键词] 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研究;现状;意义;研究态势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8]09—0155—04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现象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同时,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绩,尤其在网络语言的收集、构成、特点、产生原因及规范等方面探讨颇多。仅以目前查见的资料统计,就有于根元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网络语言概说》等研究专著和词典,以及大量研究论文。本文拟对近年来专家、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作一个综析,以观照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与进展,评析其意义,揭示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语言研究缘起及发展 众所周知,网络最早产生于美国。因此,最早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也源自美国。由于当时网络远未普及,最初关注并研究网络语言现象的学者,绝大多数是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他们曾对计算机的语言交际功能进行过研究。虽然他们对网络语言现象的探讨与分析还不具备语言学家的专业眼光,但他们开创性的研究为后来的网络语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网络语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不仅语言学界关注网络语言,其他领域的学者也纷纷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将新的研究方法与新的语言实践结合起来,研究这种新兴的语言现象。 国内在研究网络语言方面具有开拓意义的代表文章有周保国的《有趣的Cyber s peech新词汇》、徐仲翰的《信息时代最活跃的英语前缀“cyber-”》、刘凯芳的《关于当代英语中以-friendly构成的复合形容词》、金筑云的《从“信息高速公路”这一词语谈起》、康言午的《电脑专家为什么惊呼象形文字卷土又重来》等,这些文章紧跟时代发展,关注网络时尚,并注意从网络文化的实践中收集鲜活的语言材料,从语言学的角度透视网络文化,开国内网络语言研究之先河。此外,国内还有文章从语法学、修辞学、语境学、语体学,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等角度研究网络语言现象。 二、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学界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说,一般是指“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主要用于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虚拟聊天室等”。①网络语言不是一种新兴语言,而是网络技术环境下传统语言的一种变体,是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近十年来,人们对网络语言现象已经由漠视到关注,由陌生到熟悉,由简单的斥之为“语言垃圾”到理解、宽容,到理性地对其进行研究。具体而言,可以将我国近十年来网络语言研究的状况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成绩显著。为了了解网络交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对传统语言的影响,更好地、深入地理解网络文化的本质,研究者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研究网络交际中的种种语言现象,对于新兴的网络语言进行着创造性的探索和建设性的研究”。②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关于网络语言的专著、词典有近10种,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人们进行网络交际,了解网络文化和阅读已经出版的纸质网络文章,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辞书类如于根元的《网络语言概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和《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刘海燕的《网络语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李康、张阳的《网络流行风———网上聊天词语妙 551 ①收稿日期:2008-06-20 作者简介:刘春丹,山东莱阳人,山东交通学院副教授。 ①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②马静:《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