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析《三个火枪手》中红衣主教的人格多面性

简析《三个火枪手》中红衣主教的人格多面性

简析《三个火枪手》中红衣主教的人格多面性
简析《三个火枪手》中红衣主教的人格多面性

简析《三个火枪手》中红衣主教的人格多面性

【摘要】《三个火枪手》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品,是一部杰出的通俗历史小说。红衣主教是小说中的大反派,他残暴、专制、虚伪,凭借着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身边纠集了一批护卫和密探,监视、绑架他人,挑唆国王和王后的关系,挑起英法两国的战争,是一个十足的“反派”。大仲马笔下的红衣主教,更符合读者的审美趣味。本文对红衣主教的人格多面性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对大仲马笔下其他生动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三个火枪手;大仲马;红衣主教;人格多面性

中图分类?:I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2-0193-02

《三个火枪手》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代表作品,是一部杰出的通俗历史小说。故事发生在17世纪法国的宫廷内部,围绕国王路易十三为代表的“国王派”和红衣主教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展开,其中穿插着法国王后和英国公爵的桃色逸闻以及火枪手阿拉密斯、阿多斯等人为守护王后声誉和保卫国家利益等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件。虽然故事篇幅短小,但是其中出现的人物却各具面目,就算是三个形影不

离的火枪手的形象也绝不雷同,每个人物身上都体现出鲜明的性格特征。红衣主教是小说中的大反派,他残暴、专制、虚伪,凭借着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身边纠集了一批护卫和密探,监视、绑架他人,挑唆国王和王后的关系,挑起英法两国的战争,是一个十足的“反派”。红衣主教在历史上确

有其人,然而却与大仲马笔下的人物形象迥然不同。历史上的红衣主教黎希留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宗教领袖,为巩固和统一法国政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抛开真实的历史人物不谈,大仲马笔下那个专横残暴的主教显然更符合读者的审美趣味。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三个火枪手》中红衣主教的人格多面性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对大仲马笔下其他生动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红衣主教性格中的残暴专横特征

红衣主教是代表法国宗教的最高领袖,同时也是一个老奸巨猾的权臣。他所处的位置决定他与国王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他要为他所属的利益集团争取更多的利益,这就决定了他性格中的残暴特征。

首先,在大多数读者的眼中,红衣主教是一个残暴、血腥、暴力的宗教领袖,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大致有以下几个理由:第一,他的卫士和密探遍布全国,整个社会都处于他的监视之中。纵容自己的卫士随意挑衅他人、与他人决斗,随意绑架别人,致使法国社会笼罩着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

同时这种统治策略也使当时法国社会的青年们的价值观被严重扭曲了,青年们沉迷于一夜成名、发财暴富,因而热衷于各种决斗,每年数以千计的青年死于决斗之中。第二,他蒙蔽国王,挑唆国王与王后夫妻关系,经常在国王背后进谗言,玩弄国王于股掌之中,企图损害国王的荣誉。第三,红衣主教对王后献媚被拒绝因而怒火中烧,为了报复王后的情人白金汉公爵,策划宫廷阴谋。即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他利用法国社会存在已久的新旧两派教徒之间的矛盾挑起英法战争,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些都将红衣主教性格中的残暴专横的权臣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其次,同样是对残暴性格的刻画,大仲马在处理不同人物时候也显得格外小心翼翼,并不千篇一律。米拉迪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另一人物,她是红衣主教的密探,虽然拥有迷人的外表,内心却无比邪恶。当自己的秘密被达达尼昂识破后她派杀手暗杀达达尼昂,一计不成又安排人送毒酒准备毒死他。在自己处于危险境地的情况下又毒死了善良的波纳瑟太太,可以说米拉迪的狠毒和暴力更甚于红衣主教,最终这个恶贯满盈的女人受到严厉的审判,被达达尼昂等人处决。红衣主教虽然残暴,但他对米拉迪的恶毒也感到毛骨悚然,文中写道:“米拉迪已经死了,她的凶残与狡诈多次让自己惶恐不安,这个女人的死使他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快感”。在得知米拉迪被达达尼昂等人处决之后,红衣主教心中竟然有一

丝丝快感,这种感觉是出人意料的。在双手沾满鲜血、狡猾狠毒的米拉迪面前连残暴专横的红衣主教也相形见绌。虽然二人性格中的主导因素都是残暴,但由于各自所处环境、身份的差异等原因,他们的性格又表现出“异”的一面。

二、红衣主教性格中的虚伪特征

红衣主教是大仲马在《三个火枪手》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在他的笔下红衣主教那不可一世的傲慢神态、呼风唤雨的嚣张态度以及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老谋深算都出神入化地表

现出来。同时也可以透过红衣主教的感情世界来反观他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除了残暴专横,虚伪也是红衣主教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首先,所谓的虚伪就是不真实、不实在的意思。红衣主教的虚伪表现在很多方面,大仲马对这一性格特征进行了非常逼真的描绘。一方面,十三世纪的法国宫廷不仅政治混乱,道德水准在这样的乱世中也日趋衰落。美丽的法国王后与英国的公爵保持不正常的暧昧关系,而红衣主教黎希留也觊觎王后的美色,频频献媚于王后,却遭到王后的严厉拒绝。在被拒绝之后黎希留展开了对王后的疯狂报复。他利用王后与公爵的秘密恋情假传口信将公爵诱骗到英国,企图将二人的秘密恋情公布于众,以此达到损害王室名誉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卑劣的目的,不惜任何手段,甚至利用米拉迪这种被社会唾弃的罪犯。英法两国开战之后,红衣主教作为法国军

事统帅围困了拉罗舍尔,为了阻止英国援军对自己的威胁,竟然派米拉迪秘密暗杀英国的白金汉公爵,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不惜答应米拉迪杀害达达尼昂的要求。而暗杀英国公爵、挑起英法两国战争的原因竟然是为了报复王后拒绝自己的

谄媚,竟然堂而皇之地动用国家手段以泄私欲。另一方面,红衣主教与法国国王的关系十分微妙,他虽然表面上非常尊重国王和王后,暗地里却挑唆二人的关系,颠倒是非黑白,将国王玩弄于股掌之中。与火枪队队长明争暗斗,表现上严格禁止自己的手下寻衅滋事,实则暗地里纵容并且支持他们胡作为非。这些足以体现红衣主教性格中的虚伪特征。

其次,《三个火枪手》中的许多人物形象都是矛盾性与

复杂性的统一,而不止红衣主教一人。《三个火枪手》中站

在红衣主教对立面的典型人物形象是以达达尼昂为代表的

骑士形象。达达尼昂和他的朋友们是骑士精神的代表,与红衣主教所代表的势力处于对立的位置。主人公达达尼昂来自小城加斯科尼,怀揣着建功立业的梦想独闯巴黎,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果断最后在巴黎站稳脚跟,结交了三个生死之交,成为火枪队的副队长。当王后的尊严受到玷污时他们挺身而出,英勇捍卫,彰显了侠义的骑士精神。对待自己的情人他们殷勤献媚,而对待敌人绝不手下留情。他们中的一个是满怀浪漫主义情怀的爵爷,虽然沉默寡言,但举手投足之间彰显出高贵的贵族气质;一个勇敢却莽撞,贪图钱财而又能做

到风流潇洒。一个对宗教虔诚热爱却又向往世俗的爱情,他们的身上充满了种种矛盾的因素,既表现出骑士精神的共性,同时又体现出每个人之所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的“个性”,并没有因为角色定位的“同质化”而失去形象本身的魅力,可以说这些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丝毫不逊色于红衣主教的艺术魅力。三、红衣主教性格中的积极特征在大仲马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那么的饱满,即使对于红衣主教这样的反面角色也没有一味地批判,而是注重刻画他性格中的多面性,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在有限的篇幅里大仲马尽可能多地将人物性格中的复杂性和矛

盾性呈现出来,配合以精湛的艺术手段、幽默的语言使笔下的人物形象充满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抛开红衣主教的宗教身份,他性格中的机警成分与他的铁腕政策使他成为法国历史上一位备受敬畏的历史

人物。红衣主教生活在法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历史时期,法国国王腐败堕落,贵族之间冲突斗争不断,不同宗教之间的斗争也异常激烈,国家面临着四分五裂的危险境地。这样的乱世正需要红衣主教黎希留这样的铁腕统治才能在短时间内

恢复国家的富强和统一。残暴、虚伪、狡诈只是红衣主教性格中比较消极的一方面,这些消极因素是他性格中的主导因素。除此之外他的性格中也有比较积极的一面,例如:在得知达达尼昂处决了他最信任的下属米拉迪之后没有进行歇

斯底里的报复,而是被达达尼昂的智慧和勇敢所折服,签发了赦免令。总之,小说中这样描写道:“读完命令,红衣主

教没有把他还给达达尼昂,而是陷入了沉思。看着达达尼昂视死如归的坚定神情,他想到一个勇敢而充满智慧的年轻人,将会是一个对自己多么有用的人才。”这种性格中的积极方

面与历史上真实的红衣主教更为相似,也让这一人物更具魅力。综上所述,大仲马并没有把红衣主教简单地描写成一个简单粗暴式的人物,而是从不同方面去丰富这个形象。他像所有的正常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优缺点,作为读者在评判这个人物时也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他,简单地将他定义成一个反派。

其次,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

智而近妖”。这段话尖锐而又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过程中存在的弊病,即人物性格特征过于单一,缺少发展变化。而大仲马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显然克服了这一缺点,他成功地把握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及其动态的发展过程。《三个火枪手》中的红衣主教、火枪手等人

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就体现了大仲马在人物塑造这方面的精

湛的艺术水平。正是由于大仲马笔下饱满的人物形象才使得他的作品彰显出非凡的文学魅力,这也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称赞他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马克思也将他视为最喜欢的作家之一。的确,大仲马

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是无法超越和

不可替代的,而这所有的成就应该归结于他笔下那些复杂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诸如红衣主教、基督山伯爵等等,他们使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樊丽芳.《三个火枪手》――法国历史通俗小说典范之作[D].湘潭大学,2009.

[2]李美清.《三个火枪手》与黎塞留[J].世界文化,2007(09):39-40.

[3]王折折,?欣.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叙事手法的应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06):143-145.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_语文论文

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摘要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教育是在创造型的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育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倡导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关键词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一、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人类智力能力的最集中的表现。什么是创造性,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既指思维过程,又指思维产品,也是思维的个性特征。这里的“产品”,即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不管是强调思维过程,或者是强调思维产品,还是强调思维品质,共同的一点是突出“创造”的特征。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给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越强,_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性越突出。过去,,对于创造性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 4 个阶段,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的。第一阶段(约 1869 - 1907 年): 1869 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F . Gallon )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 977 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在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的“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展开了辩论,但这阶段没有实验研究。第二阶段(约 1908 - 1930 年):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传记、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并将这种创造性作为人格或个性的表现。第三阶段(约1931 - 1950 年):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创造性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法。第四阶段(约 1950 - 1970 年):此阶段以吉尔福特( G . GUilfo 川 1950 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一次题为《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他指出了以前对创造力研究太少,号召必须加强创造力的研究。 1957 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成为刺激美国加强创造性研究的一个动力。 70 年代之后, 20 余年来,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议程上来了。对于创造性的探索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探索富有创造力的人究竟是什么特点。例如,梅肯诺( Mackin -。刘在 1960 年曾分析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师和创造力较差的建筑师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灵活程度、自信心、专心创新程度、勤奋等方面。有些研究者指出,它有创造力的人所以能超过缺乏创造力的人,在于他的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动力、兴趣和态度等人格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探索有创造力的人的智力过程,一般地研究儿童、青少年的发散思维过程。有不少研究表明创造力或创造性与智力、特别是智力的天赋因素有关系,但不呈现高相关。从以上不同的 4 个阶段和围绕着两个主要方面对创造性探索的结果来看,创造性思维确实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且也有产品,但更重要的是与个性人格特征相联系。,表现出创造力的个性差异,亦即创造性或独创性的智力品质。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创造性人才 = 创造性思维 + 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属于智力因素),它有 5 个特点及其表现:( l )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新颖、独特,且有意义。( 2 )思维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成分。( 3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常称为灵感。这里要指出,中小学生还没有灵感,最多是灵感的萌芽。灵感属于“顿悟”,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有意注意的产物。( 4 )在思维的意识的清晰性上,创造性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 5 )在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上,它是发散思维与辐会思维的统一。我们用以上 5 个方面特点来作为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指标。而创造性人格,则属于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 (D . Wechsler )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

大观园里的中庸主义者———薛宝钗论

大观园里的女中庸主义者——薛宝钗论 周汝昌先生在定位《红楼梦》时,称其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在“中华文化”这一大背景下阅读、审视《红楼梦》,指出“这部书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周先生的这些论断可谓高屋建瓴,见解独到,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们对《红楼梦》的阅读境界,具有很强的启示价值。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发现,《红楼梦》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贾母之于封建宗法制度,贾雨村之于官场文化,李纨是节妇的典型,惜春折射着遁世者的影子,从贾敬身上我们更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长生不死的不绝祈盼,如此等等。而其中,我觉得薛宝钗这一形象最具可阐释性,窃以为她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的典型代表,一个正统思想的现实的功利主义者,从她的生存策略中,我们可以瞥见典型的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形态。 《礼记?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要达到这种和谐的境界,就要遵循儒家中庸之道。不偏叫中,不变为庸,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不偏”、“不易”,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中庸主义者的修身原则是“束身寡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在人们的感情世界中就是哀而无怨,悲而不伤,“无过无不及”,冲淡之为美。“中”是中国人人生观的核心,中国人做人处世的全部伦理不在阳刚之气的宏扬,而全在一个“分寸”上,即所谓的“度”,不仅是风度潇洒,达观大度,还要审时度势,以己度人,“识时务者为俊杰”,在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中庸主义者总能很好地找到自己的支撑点。 薛宝钗正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典型,简单来说,她是在“做人”,她的一言一行都合乎世俗的道德要求,得到几乎所有人的认同和赞颂;她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永远以平静的态度、精细的方法处理着一切,追逐着自己的目的;自然她也有着中庸主义者共同的弱点,摆脱不了悲剧的结局。本文即打算从道德化的生存策略、善于迎合的性格特点、圆滑的处世手段、无奈而又必然的可悲下场等方面尝试着对薛宝钗作一全面评述,以就正于各位方家。文中小标题皆出自《红楼梦》原书,也可见出作者对这一人物的大致态度。 一、“山中高士晶莹雪” 雪芹笔下,无一字虚设,此处“高士”二字,更是寓意深刻。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咏白海棠》诗中自言:“珍重芳姿昼掩门”,“不语亭亭日又昏”,更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李辰冬先生在论述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时曾经指出:“她所要做到的,仅仅是一般人所谓的道德。她处处照着世俗所谓的美德去作,没一点反抗的精神。薛宝钗的性格,恰恰与贾宝玉的相反,前者是极端的现实主义而后者是理想主义的”。以“道德”二字来况宝钗,可谓一语中的。封建时代讲求所谓妇德,即从德、言、容、功四个方面对妇女进行道德规范。薛宝钗对此是身体力行的。 第一是德。第六十四回写薛宝钗对林黛玉说教:“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可见她对此类道德要求是认可的。 第二是言。宝钗多次规劝宝玉学些应酬庶务,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 第三是容。第五回宝钗正式出场时,作者对她进行了这样的描绘:“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第七回薛姨妈说她“从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第八回通过宝玉之眼看其装扮也是“不见奢华,惟觉雅淡”。可见宝钗日常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完整版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 (一)林黛玉: 林黛玉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教育环境的原因造就了她奇 高的天分,极强的自尊心,特别敏感(甚至过度敏感),特别孤傲,如春花般的嫩弱特质,使她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表现为某种讽刺性甚至幼稚的攻击性。她父母双亡、寄人篱 下、挚友极少、知音难遇、婚姻无人做主、爱情未有保障的处境,又强化了她的以上 性格特征和个性表现。但她的这种性格,是多向的、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黛玉的尖刻,既有姐妹之间、姑嫂之间的喜谑,如她和湘云之间的口角之争。而这类刁钻,令人只觉其伶俐可爱。同时又有针对脾性不合、品性相左的人,才显现出的真正的孤傲和 讥锋。譬如对于“阴微鄙贱”、搞“魇魔法”害人,向贾 政告密挑唆的赵姨娘,“林丫头把我们娘俩儿正眼也不瞧”。这恰恰包含着她纯正明朗、洁身自好、不歪不斜、不被不阿 的为人品格。而对宝钗、宝玉,则是大量的、主要的,但属于爱情纠葛。前34回中黛玉 三天两头的跟宝玉呕气吵闹,跟宝钗斗心眼儿,作者描写了黛玉的大小十几次争吵斗嘴: 因宝玉在宝钗处“比通灵”,“喝冷酒”而“半含酸”;为夜访怡红院叫门不开而大吵;为不放心湘云的金麒麟而最后一次吵,等等。而这些主要是宝黛爱情正处在磨合期,正所谓

“情因相爱及相伤”。同时也是出于对金玉之说的戒备。这种争吵的最根本原因,还是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立与争斗! 而另一方面,这位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少女,对于意趣相投、情性相合的姐妹、诗 友乃至丫头、婆子,又是那样地谦和、尊重、友好、宽厚。妙玉嘲笑她“竟是大俗人, 连水都 尝不出来”,她也不反唇相讥,反而尊称妙玉为“诗仙”,虚心真诚地请教她改正自己的诗作。尤其是紫鹃,她是黛玉的 贴身丫头,却可以批评她跟宝玉吵架“太浮躁了些”,“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宝玉”;也可以直面建议她“趁早坐定了大事要紧”,不要“耽误了时光”。晴雯这位俏丫头在 宝黛之间,实际不自觉的充当了红娘,宝玉的那两条定情手 帕,就是专让晴雯递送的。而黛玉对晴雯也是格外厚待。宝玉的《芙蓉诔》中“惭违 共穴之盟”一句,黛玉听了却不妒不忌,反而赞赏这祭文新奇,甚至建议把其中一句 改为“茜纱窗下公子多情”。 以上都说明黛玉并非一味地“小性儿”更多的倒是接人待物很有区别,尤其对待姐妹、 诗友、丫头、婆子,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友爱和主奴之间超越等级的近代民主色彩 的平等思想萌芽。 林黛玉天生叛逆,人格理想跟贾府择偶标准乃至当时世道轩轾不合。她从不规劝宝玉 为官做宰、立身扬名,大胆背叛贵

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及其养成

第28卷第3期2012年9月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Vol.28,No.3 Sep.2012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及其养成 孙丽丽 (苏州大学教育科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学校的教育目的之一,而作为创造活动动力系统的创造型人格的养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从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入手,分析其影响因素,探寻创造型人格的养成途径. 关键词:创造型人格;特征;影响因素;养成途径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910(2012)03-0105-04 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美国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始于上世纪50年代,原因是苏联卫星上天,使美国意识到其科技和军事优势受到威胁,应奋起直追,以改变美国当时的科技状态.其途径就是大力开展对创造性问题的研究,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重视创造性的研究,并把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日本的教育国策确定下来.[1](P2-3) 近年来,我国对创造性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并出现了一大批创造性的成果,如我国航空航天的发展,核能的发展,造船业的进步等.2010年6月通过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创造型人格是创造活动的动力系统,在创造活动中通过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创造力而对创造活动发挥作用.因此,创造型人格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有必要关注创造型人格的相关研究.从目前来看,关于创造型人格的研究主要涉及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创造型人格养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创造型人格培养的途径三个方面. 1 创造型人格的特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格的特征在青年时期以后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并且不同领域的创造型人格的特征表现是不同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师、艺术家、科学家以及领导社交类人才. 1.1 建筑师 20世纪中叶,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人格研究所在麦金侬的领导下以全美最富有创造性的40位建筑师为被试,以个人功能一百种心理动力测验为指标,观察发现最具创造性的人才有15种不同于他人的特质.主要包括:有审美性;自我期望高;有高智能;强调自我独立性;有批判性.[2](P95-96) 另外,靳炳勋从四个方面归纳了建筑师的创造型人格特点: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深入观察体验的感受性;将其感受升华为建筑哲学的哲理性;思维的独创性和实践的实验性;综合与重组能力的创新性和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 收稿日期:2012-05-10 作者简介:孙丽丽(1988-),女,山东临沂人,苏州大学教育科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105

(完整word版)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高迪 摘要: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健全人格是一个人建功立业必备的品质,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助推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人格健全的大学生的参与和努力。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程。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健全人格 一、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 人格是灵魂的骨架,健全的人格能给我们一个正直、清澈的灵魂,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它是一个人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大学生人格是大学生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指其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地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对待他人具有开阔心胸,能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面对人生能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团队中能够充分发挥团结、合作和自我创造能力。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体现在两方面。(1)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定性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如果在这一阶段不断完善自己人格,将自己心理水平和道德素质提高,与人相处融洽,具有良好的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和创造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那么大学生将以一种愉快的心态享受生活。(2)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一个国家拥有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发展、进步,才能在世界竞争中掌握竞争主动权。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的挑战。目前大学生由于学习、就业、社会、家庭造成的压力,在人格上出现失衡现象,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自我意识强烈,自私、自大,信心不足,依赖性强,交往能力差,孤独,自卑。因此,学校要提供条件和时间、空间,努力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坚信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二、大学生常见的人格发展不足分析 大学时代既是学习掌握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人格发展不足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1、无聊。无聊心理的主要特点是空虚、幻想、被动,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其核心在于没有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空虚是因为没有目标或目标太低,人一旦失去目标的牵引,生活就没有动力;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认识,就会出现茫茫然混日子的现象,对生命意义的否定发展到极端是对生命的否定;幻想是由于目标定位不准确或者目标太

论述 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王熙凤人物形象

古代文学论述贾宝 玉林黛玉薛宝钗王 熙凤人物形象 一、贾宝玉的形象 1、贾宝玉性格的主导方面是不喜欢读“孔孟之书”特别是不喜欢走“仕途经济”之路。这是对传统人生仕途观念的叛逆。如他喜读“杂书”,不喜欢“八股文章”,称热衷于功名富贵的人为“禄蠹”,“顽童闹学堂”等。 但《红楼梦》还写了贾宝玉“中乡魁”的内容,虽然这是80回后的情节而非曹雪芹本意,但即以《红楼梦》前80回而论,他也并非一概反对读孔孟之书,比如他进过私塾,他还说过“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之类的话。 2、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这是他对传统“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等级观念的叛逆,如“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与小厮“没上没下”,与戏子交往,对兄弟、晚辈不立规矩。当然就文本实际来说,他的叛逆并不彻底。 3、贾宝玉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如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是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叛逆。这是贾宝玉以偏激形式反映出的追求男女平等的要求,同时表现了人性理想,即他对大观园少女“博爱”,他的女人“三变”论即明证。如为平儿理妆,为香菱换裙,祭祀金钏。 4、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主要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思想感情为基础的,这方面体现出了他要“木石前盟”而不要“金玉良缘”,所体现的顺从个人情志与服从现实利益的冲突。如他在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良缘’?我偏

说是‘木石姻缘’”;甚至拉着袭人的手把对黛玉的满腔真情都倾诉了出来;“慧紫鹃情辞试忙玉“。 5、但同时还应看到,贾宝玉的性格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而且贾宝玉形象也有缺陷,他生活在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如踢袭人,训晴雯。 还有受作者时代的局限,他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二、林黛玉 1、叛逆的思想和行为 如黛玉从不劝宝玉读八股文章、谈仕途经济,她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而且她与宝玉自由恋爱亦属越轨行为。 2、对爱情痴情执着 黛玉对宝玉的感情是一心相许,以生命相依托,因而有不尽的哀愁情思,乃至猜忌、争吵、嫉妒。她与宝玉既言和意顺,又求全责备,直至误会归于冰释。如林“黛玉误剪香囊”,“宝黛共读《西厢记》”,“黛玉怡红院外悲戚“,“情重愈斟情”,“诉肺腑”、“泪尽而逝”。 3、纯真率直 她从不掩饰自己的好恶,也不会刻意讨好他人,但对待紫鹃,亲如姐妹;香菱学诗,向她请教,她热诚相接;她感于宝钗的劝解,与宝钗赤诚相见。 4、孤高敏感孤傲高洁;目无下尘,喜散不喜聚,鄙视身外名利,她弃绝尘世的庸俗与浮华、富贵与桎梏,“质本洁来还洁去”。如掷而不取北静王的鹡鸰香串念珠。 敏感尖刻。如对环境的感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对王善保家送宫花的讥刺;恼怒湘云将她比戏子。 5、才华出众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4篇_总结(优秀版)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一): 薛宝钗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持续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个性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很多人认为宝钗虚伪,说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样巧,也巧但是老太太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我们不能够一味指责薛宝钗虚伪,说她是个马屁精。宝钗博得老人开心,也是种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表现,宝钗留心观察,这点是必不可少的。宝钗富有帮忙别人的热心,如湘云、邢岫烟、黛玉甚至香菱,就连极不怎样样的贾环,在分送礼品时,都不忘了他的一份。她的做法贴合她平时的一贯处世态度,圆润,面面俱倒,不漏一处,也不厚此薄彼,拉拢着人心。她能够在妒心极重,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广得人缘,好评如潮,这也是很让人钦佩的。 而我们也就应注意到,贾母领着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时候,见到他的屋子如雪洞一般,竟勃然大怒,说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在贾母看来,几个姊妹的房间差不到那里去,何必要沾了我们这些老婆子的习气。一般小姐的绣房,要布置的精致有活力,这样才以体现一个花季少女青春洋溢的生活。而宝钗素来不喜欢这些花儿、粉儿的。她虽然举止行为都喜欢迎合他人的意思,但内心却自有主张,并不因别人的看法改变自己的喜好,凤姐送来的东西她也退了回去,这说明她在自己的私人领地坚持自己个性和主张,即便这让贾母大感丢面子。 这并不是能全部用封建思想荼毒来解释,在高举反封建大旗的时候,最起码的是要尊重一个人的个性和自由,宝钗有不喜欢花儿、粉儿的权利,更有随自己的喜好布置自己房间的权利,因此在用宝钗房间装饰来做宝钗被封建思想荼毒的证据的时候,就应首先充分尊重一

创造性人格特征

创造性人格的特征 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研究认知特性时,发现发散思维中的流畅性、独特性、变通性与创造性行为有高相关,也发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之间有高相关,从而概括出创造性人格的一些特点;戴维斯(G.Davis)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10条创造性人物共有的人格品质;克尼洛的研究是在对已有关于创造性 人格的元分析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创造性人格特征包括12个项目:①智力属中上等;②观察力;③流畅性;④变通性;⑤独创性; ⑥精致性;⑦怀疑;⑧持久性;⑨智力的游戏性;⑩幽默感;(11)独立性;(12)自信心。 创造性人格特征 所谓创造性人格,即非智力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Wechsler)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中等或中上等智商。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在国际上较著名的有两家。吉尔福特提出八条: (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2)有旺盛的求知欲; (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动机有深究的动机; (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

(6)有文艺天赋; (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的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 斯腾伯格(R.T.Sternberg,1986)提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第三维是人格特征,有七个因素组成: (1)对含糊的容忍; (2)愿意克服障碍; (3)愿意让自己的观点不断的发展; (4)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 (5)有适度的冒险精神; (6)期望被别人认可;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 (8)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我们则奖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或创造性人格概括为五个方面的特征及其表现,即(1)健康的感情,包括情感的程度、性质及其理智感; (2)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目的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 (3)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 (4)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例如勤

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

培养健全的人格 摘要:培养有道德、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是中国素质教育的第一宗旨。大学生有知识和能力,但不一定取得的成功、成为有用之才, 要成为有用人才,还有一个如何运用知识和能力去做事的问题,这其 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格。本文将分析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论述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 关键字:人格健全大学生 研究人格有两个重要的价值,一是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二是帮助我们更健康地生活。只有当我们了解自己之后,我们才可以去谈如何成功,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健全的人格更加是我们成功路上的加速器。现在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主要包括:人格的内涵和影响人格的因素是什么?各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 作用;如何培养和塑造健全的性格。 一、人格的内涵和影响人格的因素是什么? “人格”一词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心理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都有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人格通常是指人的道德,也就是人品、品格。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格和个性含义相同,都是指一个人在一生漫长的历程中,所逐渐形成的、表现为稳定的和持续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主题。这些心理特点包括个人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倾向等。通过对人格的研究,心理学家们总结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由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因素等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 二、各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1)遗传因素: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遗传是人格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使个人嵌入文化形态里。其影响力因文化而异,社会对文化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反映在不同文化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自然环境下民族也反映出人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环境因素: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家庭教养方式:1.权威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控制。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

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根本

小议培养创造性人格 绵竹中学实验学校向帝东 要给“创造力”、“创造性”下定义是很困难的。在不少关于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的著述中,常常是将“创造力”、“创造性”、“创造活动”混用的。这在理论上不合逻辑,容易造成思想混乱,在指导实际工作上容易出现偏差。有的中小学在创造教育中重复80年代中期的做法,注重思维的创造技法培养,忽视创造性人格因素的培养,这可能与认识上的误导有夫。这里我无意对这几个概念作界定,只是想强调培养创造性人格或培养人格的创造性是根本。“创造力”是人格创造性的智慧表现,包含有智力因索,而思维又是智力因素中的核心成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创造力”是“智力品质”,更不能将其归结为“思维品质”。 实证研究业已表明“创造力”与“智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创造力除智力因素外还含有认知风格、价值、目的、信念、策略等诸多非智力因素。至于“创造性”的内涵似更为丰富,含有更多的非智力因素。如台湾学者郭有遹所言:创造是“智情意前所未有的表现”。我认为创造是人“自由自觉活动”,“创造性”、“创造力”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人发挥创造才能的深层的、内在因素或内在根据。“创造性”与当下所说的“创新精神”是一致的,包含着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造意志等多种成分,表现有丰富的内容,诸如开拓进取精神,求真精神,探索精神,挑战精神,冒险精神,负责精神,献身精神,坚韧精神等等。创造性或创造精神是创造性人格的本质方面,在创造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导向作用以及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各要素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所以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根本。

创造性人格特征,国外已有很多研究。例如吉尔福特的研究认为创造性人格特点有8个方面。再如麦金农对包括作家、艺术家、建筑师、科学家共400人的研究表明,占总体半数以上的人都具有7个方面的品质,即智力、独创性、坦率、直觉性、理论的和美学的兴趣,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不同领域内创造者的人格特点又有所不同。国内学者王极盛研究了学部委员们的创造人格特征,把创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分为情绪、兴趣、意志、性格四类52种,经数量分析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发挥创造性作用大的非智力因素中前5位是事业心、进取心、兴趣、勤奋、求知欲;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对创造活动作用大的前5位是事业心、进取心、求知欲、勤奋、意志。所以,培养创造性人格应包括形成、发展人格结构中那些积极的有利于创造才能发挥的素质;还应包括防止、克服消极的、妨碍发挥创造才能的不良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要改变不妥当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这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不便展开。这里只提出要改变两个观点。一是认为有的人无创造性。这是不妥当的。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皆有之,只不过有“真创造”和“类创造”<对个体而言>之别。还有一种说法,有一本“创造心理学”说1950年以后才肯定每个人有创造性。这也是不确切的。30年代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学校就已开展了创造教育,40年代初发表《创造宣言》更进一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我认为只有坚信“人人都是创造之人”才会更有信心去做好创造教育。

论薛宝钗之冷——任是无情也动人

论薛宝钗之“冷”—任是无情也动人 光芒四射的伟大古典名著《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她卓然屹立于世界古典文学之巅,使一切古典文学名著相形见绌。《红楼梦》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曹雪芹的笔下,有孤高傲视的林黛玉,也有豪放才女史湘云;有机关算尽的泼辣女将王熙凤,也有德才兼备的能干女郎贾探春。然而,《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中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冷美人”薛宝钗。 薛宝钗的“冷”在书中是有根据的。首先,她住的是蘅芜苑。“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进了房屋,雪洞一般”。我们一到这里,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冰冷,令人颤栗的冰冷。其次,她吃的是癞头和尚送给她的“冷香丸”,治的是“胎里带来的热毒”。就连抽的花签诗也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可见,作者是要有意塑造一个薛宝钗“冷美人”的形象。那么,薛宝钗的“冷”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外貌之冷—朴素、淡雅、本色 宝钗的美是显而易见的,“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人人都说黛玉所不及”。而曹雪芹在描述宝钗的外貌时,没有一丝修饰的意思,也没有一丝情感露于表面。我想作者之所以这样,是为了给她的“冷”打基础。 宝钗是《红楼梦》中有名的“冷美人”,她在外貌上的冷体现在她的朴素、淡雅、本色上。薛宝钗出身于“皇商”之家,“书香继世”、“家中

有百万之富”,但衣服却“一字儿半新不旧”,房间也如“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始终保持着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朴素、淡雅、本色的美。她穿的并不是什么特别华丽的衣服,但无论什么样的衣服,只要穿在她的身上,都会变得分外出色。她并没有戴任何首饰,脸上更没有擦脂粉,因为对她来说,珠宝和脂粉都是多余的。无论多珍贵的珠宝都不能分去她本身的光彩,无论多高贵的脂粉也不能再增加她一分美丽。这样的赞美加于《红楼梦》任何一个人物身上,都未免夸张。然而,平凡朴实的衣饰不但藏不住宝钗的美艳,反而使它更引人注目,这确是事实,也是作者高超的技巧所达到的效果。这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生活态度,更是宝钗的精神状态。 (二)性格之冷—罕言寡语、随时从分 宝钗的性格含蓄内敛,罕言寡语,她的喜怒哀乐不像晴雯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尤三姐那样痛快淋漓。在不同的场合,她总在控制着自己的情感,不曾当众宣泄,表现出含蓄的特点。《红楼梦》里有一个写笑的情节是很有名的。第四十回,当刘姥姥在大观园的宴席上说了“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时,众人“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吆;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

论薛宝钗的悲剧因素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大悲剧,薛宝钗的一生也是悲剧,她的悲剧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她的性格是造成她人生悲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性格又是在一 个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她的生活环境是她人生悲剧的原始基础。 关键词:悲剧;命运;性格;原因 The Reasons For Xue Baochai’s Tragedy Abstract:Dream in the red Chamber is a large tragedy. Xue Bao chai’s life also is a tragedy.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tragedy.Her character is an important one,and character is formed in an environment which is the base of her tragedy. Keys:tragedy; destiny; character; reason 大观园中的女儿们命运之路各不相同,但终归是悲剧,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她们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让历来喜欢红楼的人值得深思的一点。《红楼梦》给我们塑造那么多的丰碑式人物,他们的悲剧也是各有原因的。关于造成薛宝钗悲剧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她的性格,即我觉得她的悲剧是她的顺从的性格所造成的,从这一点上说,她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性格悲剧是悲剧的一种类型。即悲剧是由主人公自身的性格或由这种性格导致的过失造成的。传统的性格悲剧是把悲剧造成的直接原因仅仅归诸于人物性格,比如莎士比亚悲剧中奥赛罗的忌妒,我国作家巴金对此有所突破。在巴金的性格悲剧中,人物性格只是一个内在因素,他更注意于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客观的外在因素,即便写人物悲剧性格,他也非常注意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客观的外在因素。在婀娜秀美的金陵十二钗就如同那各具形体、棱角分明的奇珍异石,幻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秉性。而惟独宝钗是一块晶莹剔透、温润圆滑的宝石。这样一位贤淑敦厚、善解人意的宝钗,大概是众多红楼女儿中最受世俗小儿女欢迎的了。如果用花来形容她,宝钗则是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花中精品———牡丹。她不仅有朱唇翠眉、体态丰盈的外在之美,还有文雅高贵、成熟练达的内在气质与能力。宝钗可谓是多才多艺、知书达理、成熟练达、治家有方。海棠诗社,她谈诗论道,见解独特,不落窠臼。对待姐妹和下人,她关怀体贴,热心相助。春寒料

人才需要健全人格

人才需要健全人格 教学目的: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从中得到启示,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 教育形式:主题班会 一、导语 主持人1: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遥望未来; 主持人2:沐浴在新世纪的阳光下,我们憧憬未来。 1:我们自豪,时代属于我们; 2、请同学结合历史上的种种人才,进一步说明这些人才成才的因素。 三、健全人格与成才 1、讲故事(“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逐步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水平,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因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主持人:“伤仲永”的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先天的聪明才智只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方法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方法 方成杰 (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0电信2班) 摘要:所谓创造性人格,简而言之,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造性人格,如高尚的理想和信念·坚强的意志,能够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起导向作用。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不是随意的,而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任何创造性活动的成功与否都受个体个性的极大制约,个体具有创造性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具有创造的个性。个体的个性和特点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育一般有三种方式:压制型、溺爱型和民主型。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早期教育,教育原则,创造氛围,人格培养。 1 什么是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 所谓创造性人格,简而言之,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这一组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组合或整合所形成的复合体。同时也是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2 创造性人格的作用 创造性人格对个人的成才,对创造活动的成功和创造成果的产生能起导向作用、内在动力作用、长期坚持最终成功的作用。 2.1导向作用 创造性人格,如高尚的理想和信念·坚强的意志,能够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起导向作用。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1881-1936)的成才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1902年他被选派到日本东京留学,攻读医学。由于他当时初步树立了主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当他看了一部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后,深受刺激,深感医治人们的精神比医治人们的肉体疾病更重要,因为如果思想不觉悟,体格再健壮也无济于事。他认为,能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的只有文艺。于是,他弃医改学文学。后来他成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可见,爱国主义精神这样的创造性人格,对鲁迅的成才和文学创造活动起了导向作用。 2.2 内在动力作用 某些创造人格的素质能对创造者的创造历程起到内在动力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上海灯泡厂在生产钨钍电极。该厂的技术员王菊珍深知钨钍电极中的钍元素具有放射性,会损害该厂工人和使用焊枪(其中有钨钍)的电焊工人的健康,轻者白血球大量减少,重者致癌。出于对需要接触钨让电极的成千上万工人的爱心,使他们不再受放射性之害,她决心研制非放射电极,也就是寻找非放射材料来代替钨钍电极中的放射性元素钍。王菊珍经过十多年艰辛努力,经历多次失败,终于发明并研制成功非放射的钨铈电极,广泛应用于焊接、切割、喷漆、熔炼、激光技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分析

在《红楼梦》塑造的众多个性分明、形象丰满的人物中,薛宝钗无疑是其中最难定性的一个。你无法像对其他小说人物那样,简单地把她划进“好人”或“坏人”的圈子里。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这使得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尊林抑薛”派和“尊薛抑林”派常常“一言不合,几挥老拳”。其实这两派争执的焦点并不在“尊林”还是“抑林”,而主要是“尊薛”还是“抑薛”。 林黛玉的超然不俗和宝黛凄美爱情的悲剧结局,使黛玉倍受尊重和同情。尽管她的过份孤傲和尖刻的语言,成为“尊林抑薛”派攻击的对象,但这种攻击往往因为两个原因而受到局限:一是黛玉可供批评的特性并不是本质性的和原则性的;二是他们批评黛玉的缘由,主要只是基于她是宝钗的对立面,是为“尊薛”而“抑林”。因此,他们充其量只是表现出对黛玉的不喜欢,而不是憎恶。 但对宝钗就不同了,喜欢她和不喜欢她的人,在表达他们倾向的言语上,都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一方面,有人认为她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而且稳重温柔,识大体顾大局,是完美无瑕的大家闺秀;另一方面,却有人认为她是全书中除她母亲,即薛姨妈以外最面善心奸的人,尤其以她十来岁的年纪,本该是个水做的洁净女子,但其城府之深令人不寒而栗,同时,这位标榜朴素的女子,胸前总是挂着一把显然深有含意的金锁,更被毫不留情地讥为“无异于插标自卖”。 宝钗的“动人” 薛宝钗是曹雪芹世俗理想的具体化,正如林黛玉体现的是他的精神理想一样。用一种通俗的方式来解释这两种理想的话,可以说:黛玉是作者理想中的红颜知己,宝钗则是他理想中的世俗妻子。这不仅暗示了宝玉爱黛玉而娶宝钗的必然性,同时,《红楼梦》中备受注目的“参禅”过程也主要是通过这两种理想的幻灭来完成的。 在新时代的“红学”论坛上,“尊林抑薛”派无疑已东风压倒了西风,宝钗被归类于“奸人”,并由于人们对宝黛爱情悲剧的深刻同情而加深了对宝钗的不满乃至愤恨。事实上,当感情因素被剔除后我们无法否认,宝钗是“宝二奶奶”的唯一合适人选。这不仅是由于家道剧变的贾家,当时更需要一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能主持大局的宝姐姐而不是只会哭哭啼啼的林妹妹,更重要的是,即使贾家仍然繁华如昔,“宝二奶奶”也需肩负新一代管家重任,在这一方面的才能,钗黛二人孰优孰劣,恐不需赘言了吧! 宝钗是绝对有理由成为许多人倾慕的对象的:她的美貌比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才华比起黛玉的仅仅表现在诗词上的“仙才”来说,宝钗可谓“全才”,她博学杂收无所不能;在人情练达方面,宝钗更是有惊人的表现——古语云:“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至贾府上下,除了宝玉、紫娟等少数只重感情不讲实际的人以外,竟没有希望黛玉胜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