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要点

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要点

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要点
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知识要点

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上册

模块一教育基础

第一章小学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

一小学教育发展概述

小学为学龄儿童(6至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先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二古代的小学教育

(一)先秦时期的小学教育

蒙学教育

夏代的学校除了痒之外,还增加了序、校。

特点:学在官府、以吏为师。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小学教育

1、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小学教育

2、隋唐时期的小学教育

3、宋元时期的小学教育

宋元时期的蒙学教育发展比较繁荣。

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人性就是“理”

4、明末清初时期的小学教育

古代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

三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一)近现代小学教育的草创时期

1878年,张焕论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的出现,拉开了我国近代小学教育改革的帷幕。

(二)清末“新政”的小学教育

(三)废除科举制,建立近代新学制是“新政”时期教育的巨大进步。

(四)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四、当代的小学教育

56年开始,用苏联的学制;66年开始,文革期间学校全部停课;76年粉碎四人帮后,恢复学校搞实验(6-3-3学制、5-4-2学制、九年一贯制)

(一)新中国初期十七年的小学教育历程

(二)改革开放后的小学教育

1986年4月1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当年的7月1日开始在全国正式施行九年义务教育。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要点记住)

一当代教育的一般特点

1、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教育的类型、层次、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2、教育功能的全面化。教育的内涵逐渐扩大,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和生产性成为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

3、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明显。

4、教育发展的全民化、终身化和民主化。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形象力的两大教育思潮,

二、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6-12岁

2、小学生的发展的可能性。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一方面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

(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我国小学教育的全面性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

(五)小学教师的特点

1、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任务的重要性,小学教师体现了复现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25页

首选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教师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榜样。

2、小学教师的素质

三:我国现行的小学学制

1、九年一贯制,六三分段

2、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发展

第一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一)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

(二)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第一次教育改革在20世纪初,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倡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

第一次课程改革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开始了以“改造旧教育体制,创建新型教育制度”。1950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教学计划。

第二次课程改革发生在1953-1957年

第三次课程改革发生在“大跃进”时期

第四次课程改革是总结了“教育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后,国家着手对中小学课程进行的改革。第五次课程改革开始于十年动乱结束后。

第六次课程改革开始于1981年

第七次课程改革开始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全国分期分批普及义务教育。

第二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一)课程目标“全人发展

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

第一本次课程改革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统和整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第二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二)课程内容: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三)学习方式:从被动灌输到主动建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课程理念。

(四)课程结构“从分科到综合

(五)课程评价:以评价促发展。

(六)课程管理:从集权到民主。(鼓励老师编教材)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概括地说这次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建设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转变课程的功能

传统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转变。使课程在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三个方面。

2、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

3、改革传统的课程内容。首先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生活化。其次,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

4、课程实施的改革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对课程评价的改革

6、首先要转变评价的功能其次要改变评价方式

三、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

(一)课程结构的含义

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二)课程的类型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三)义务教育课程结构50页

1、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四、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标准”的简称。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

(三)新课程标准的框架

(四)我国国家课程标准已形成一个尝试性的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附录。

1、前言

前言部分一般包括描述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等

2、课程目标

明确了各门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五、新课程的教学方式

***(一)新课程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要求

《纲要》中对教师教学过程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课堂中内容的变化

2、课程控制方式的变化

3、课程常规经验的变化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1、有传授式教学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转化

2、学习课本知识与参加实践活动并重

(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功能

使教学超越时空范围

提高教学效益

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信息技术下教学的基本形式

现实性的虚拟教学

可能性的教学时空中的虚拟教学。

六、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

(一)课程评价概述

1、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

2、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

3、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评价主体的互动化

4、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

设计评价工具

对反映学习情况的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

制订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

三、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1、明确评价内容和标准

2、设计评价工具

3、搜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的数据和证据

4、明确促进教师改进的要点,并制订改进计划。

七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改革

(一)我国传统课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课程管理实践71页

1、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

第一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

第二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

第三指定基础教育课程标准

第四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2、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

第一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第二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第三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3、学校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

第一制订课程实施方案

第二重建教学管理制度

第三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

第四改进课程评价。

第三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一)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的趋势

(二)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求知的能力、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共处的能力、生存和发展即做人的能力

(三)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的趋势

(四)加强课程综合化与实践性的趋势

(五)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79页

(六)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9页

第三章小学校的组织和管理

第一节学校管理概述

一学校管理的思想与目标

(一)学校管理思想的演进

1、萌芽期

2、科学追求期

3、繁荣发展期

(二)学校管理思想

1、科学化

2、人性化

3、社会化

4、系统化

(三)学校管理目标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有效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科学、规范性原则

5、系统、整体性原则

6、责任制原则

(二)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3、经济管理方法4、思想教育方法5、数理统计方法

(三)***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

1、计划是管理工作的起始环节

2、实行是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

3、检查是管理过程的中继环节

4、总结是管理活动一个周期的终结环节

计划、实行、检查、总结四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交叉,构成了学校管理的全过程。

第二节学校的组织机构与内部机制

一学校的组织机构

(一)学校组织机构的常规模式

包括直线型、智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等

矩阵型组织机构模式从两个维度设置部门一个是任务部门,一个是职能部门,这两个维度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矩阵。我国多采用

(二)学校组织结构模式的新探索

(三)学校组织结构主要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

1、校长办公室

2、教务处

3、政教处

4、总务处

5、教研室

6、年级组

二、学校的内部机制

(一)学校管理机制

1、发展2校长负责制: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指由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党在学校的基础组织党支部班子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的相互联系和统一的管理制度。(二)学校规章制度97页

第三节学校教育、教研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一)教学活动管理

1、教学活动管理的任务

2、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中的诸种关系***

(1)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2)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3)正确处理教书和育人的关系

(4)正确处理各门学科的关系

(5)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二)教学事务管理

1、教学组织的建设

2、教学研究管理

(1)、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方法)

(2)上课

(3)布置批改作业

(4)辅导

(5)检查

(6)总结

3、教学行政管理

1、编班、

2、编课表

3、编作息时间

4、编学校活动表

5、学籍管理

6、图书资料管理

7、仪器设备管理

8、教务档案管理

二研究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三德育工作管理

(一)德育管理的任务

(二)德育管理的原则

四、体美劳工作管理

(一)体育工作管理

(二)美育工作管理

(三)劳动技术工作管理

第四节教师评价

一教师考核内容

教师评价是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职务任职条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以及工作实绩等进行检查、衡量和审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实绩四个方面

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一)教师职业素养、工作过程、工作业绩是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

1、教师的职业素养(具体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状况等

2、教师工作过程: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成绩测试

3、教师工作业绩1、教师工作的量(1)教师授课工作量(2)教师备课工作量3、作业批改

量4、学生辅导工作量5、教师职务工作量6、其他工作量7、教师出勤情况

2、教师工作的质:1、学生的进步成果2、教师的经验成果

3、教师学术成果

4、其他成果

5、社区及家长的反映

第五节学校组织文化建设

一组织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代表组织成员共同追求的复杂的信仰、期望、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模式。

学校文化本身是一个文化复合体,它主要由制度性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亚文化构成。

二学校组织文化的特点、功能

(一)学校组织文化特点

独特性共享性弥漫性实践性学校组织文化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

三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与方法

(一)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原则***

1、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

2、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3、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步骤和方法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建设学校组织文化史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学校良好的精神文化。就学校行为文化而言,要努力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领导作风等

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开放创新的文化

第四章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知识与能力

第一节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化

1、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

2、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

3、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

4、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劳动成果具有迟效性

5、教师的劳动具有集体性和个体性。

(一)教师专业化的定义

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地过程。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

(三)教师专业化的特点:漫长性和生长性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

第二节教师的知识

一教师知识的分类

二教师知识的一般分类:

(一)四种基本知识***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的。

(二)四种基本课程***

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

三其他的教师知识分类

四教师的教育知识

(一)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三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广义的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教育。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制约者人才培养的规格,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发展。第二社会政治通过政治机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制约着教育目的、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教育受到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第四: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都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有所影响,

教育反过来对社会具有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本体功能包括培养人、传递功能和筛选功能

社会功能包含四个方面:一经济功能二政治功能三政治文化功能四人口控制功能

(四)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明确目的地影响人发展的活动

2、教育是由计划地全面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

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

(五)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激励功能

2、四个层次的教育目的

第一国家教育目的第二培养目标第三课程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第四教学目标

第三节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37页

模块二学生指导

第一章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小学儿童生理的发展

童年期是指儿童6、7岁到11、12岁这一时期

其身心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重心已经由家庭、幼儿园转移到学

校。第二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得发生变化,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第三儿童有意识得参加集体活动第四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一身体结构的变化

二其他系统和组织的发育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

(二)大脑机能的发展

儿童脑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逐渐趋向平衡,觉醒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条件反射形成的时间缩短,形成后不易泛化,易巩固。2、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起来,语言刺激和抽象信号等能形成条件反射。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展

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等,知觉主要有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

(一)小学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一般规律

感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

知觉的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感觉的发展

1、视觉(1)视敏度的发展(2)颜色视觉的发展

2、听觉1、纯音听觉上,小学儿童听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2、语音听觉发展非常迅速。(三)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

二、注意的特点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第一有意注意正在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主要地位。

第二注意集中的时间比较短

第三注意的广度小,分配能力比较差。

第四具体、直观、新鲜的事物引起儿童的注意,

三记忆的发展

小学生的主要特点是由无意识记、机械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向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抽象识记发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记忆容量的增加

成人的短时记忆力容量为7+2个单元,7至9岁时儿童短时记忆容量迅速发展的时期。

短时记忆容量的大型还受材料性质的影响,识记的材料不同,记忆容量也有所不同。7-14岁儿童的短时记忆进展较慢,约在9岁以后短时记忆就不在发展,而长时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二)记忆策略的形成

(三)小学儿童使用的记忆策略主要有如下三种:167页

1、复述策略

复述是主体在记忆过程中,对目标信息不断进行重复以便能更准确、更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小学生的复述策略发展的特点主要有:第一,小学儿童开始逐渐有效地采用复述策略第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复述的质量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复述方式由被动复述向自发的有意复述转变。第三儿童使用复述的灵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研究表明,用自发复述策略的儿童其记忆效果优于不进行复述的儿童。

2、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识记者在识记过程中,根据记忆材料的不同意义,将其组成各种类别,编入各

种主题或改组称其他形式,并根据记忆材料间的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

3、精细加工策略

这种策略是指儿童在两个或多个待记忆的事物间,确立或建构某种意义或其他联系。

(三)元记忆的发展

1、元记忆知识

所谓的元认知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识活动,一般来讲元记忆大致区分为元记忆知识、元记忆自我监控和元记忆调节。

元记忆知识主要包括主体对记忆活动的过程、特点以及与之联系的自身能力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2、元记忆的自我监控和调节

四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①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具体特点如下:

第一小学儿童的思维有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第二小学儿童的思维的过渡存在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第三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第四小学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二)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第一直观形象水平第二形象抽象水平第三本质抽象水平

2、比较能力的发展

3、分类能力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

三四年级是小学儿童思维深刻性发展的重要年龄。

小学儿童思维独创性的发展表现在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

第三节小学儿童言语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者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中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而言语则是人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它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小学儿童的言语高度主要分为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三大类。

一、小学儿童的口头言语

口头言语是以听和说为主的言语,主要有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两种形式。

二、小学儿童的书面言语

1、识字

2、阅读阅读主要表现在理解课文和阅读速度上。(1)阅读理解它是小学儿童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2)阅读速度(3)阅读的基本方式

3、写作

(1)准备阶段(2)过渡阶段(3)独立写作阶段

三、小学儿童的内部言语

书面言语对内部言语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定作用。

第四节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

情感、情绪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一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

情绪、情感的动力特征明显

友谊感逐渐发展

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情绪、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强

(五)情绪、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强

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情绪调节是个体灵活地对一系列情绪(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发展要求做出能力的反应,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延缓反应的能力。

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趋势

第一儿童情绪调节的方式随自身运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随其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发展。

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更多地利用认知策略,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情绪调节的有效性

首先总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交往情境中。其次情绪调节是否有效,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即是否能有效应付情境的主观感受。最后情绪调节本身也有个适度的问题。

三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的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是一种高级情感。

(一)道德意识的产生

第一对道德概念的掌握从表面、具体到初步的本质和概括。

第二道德判断从效果判断向动机判断过渡

第三小学儿童道德观念初步形成,但不稳定。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2、想象的道德情感体验3、伦理的道德情感体验

(三)道德情感的发展趋势

第一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

第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转折期。

第三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四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第五自然的、直接的由客观事实引起的情感体验,以及具有高度概括性并带有激励作用的崇高道德观,对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节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在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的形成。

***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儿童对自己的特征、能力、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的认识。

(二)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4周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发展。自我体验的一个表现形式即儿童的自尊心。

二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社会性认知的发展趋势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关于个人

的认知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三是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

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表现出如下趋势:1、从表面到内部2、从简单到复杂3、从呆板到灵活地思维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6、从弥漫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二)角色采择技能

塞尔曼1980年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认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

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

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岁以上

(三)对社会关系的认知

1、对权威的认知

达蒙将儿童的权威概念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水平0(4—7)不能区分自己的愿望与权威的要求

水平1(7—9)开始重视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

水平2(9-岁以上)认识到对权威的服从即可以是自觉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并认为拥有权威的人是具有特殊经验及领导才能的人。

2、对友谊的认知

三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一)与父母的关系

第一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及内容发生了变化;第二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第三儿童与父母间的冲突减少第四父母的控制模式发生了变化。

麦克斯白提出颗儿童行为控制模式的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决定由父母作出。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岁至12岁)父母与儿童一起协商解决一些问题。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作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二)与同伴的关系

塞尔曼提出了儿童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二章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及其指导方法

第一节学习概述

学习是影响和决定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学习的实质和作用***

学习是由于经验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第一个人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引起的

第二由于学习引起的变化有时是立即见诸行动。

第三不能简单地认为行为的变化等同于学习的存在。

第四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二)学习的作用***

1、学习是有机体和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

2、学习能促进成熟

3、学习能激发人脑的潜力,从而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二学习的分类

(一)学习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动物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和机器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的过程,其目的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特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

(二)学习水平的分类(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信号学习刺激-反映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高级规则)

(三)学习的性质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根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依据所得经验的性质不同,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四)学习的结果分类

加涅提出了将学习进行分类

1、智力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运动技能

5、态度

我国的学者将学习的结果分为三类:一知识的学习二技能的学习三社会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指导****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可分为1、是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是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而学习二是为了屡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了集体争光而学习。三是为了个人前途而学习四是为了祖国的前途而学习、人民的利益而学习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第一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第二儿童的学习兴趣最初是不分化的。

第三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

第四在整个小学时期,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第五在阅读兴趣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1、对教师的态度

2、对集体的态度

3、对作业的态度

4、对评分的态度

(四)小学儿童的学习能力

一方面是儿童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即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包括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

另一方面:儿童学习的智力因素,即儿童学习的能力方面

1、使学习成为儿童的独立活动

2、使儿童学会进行智力活动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指导

(一)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

四类十二种200页

(二)***小学生学习的指导

学习认知过程的指导和非认知过程的指导

1、小学生学习认知过程的指导

包括感知觉

注意、思维和记忆等

感知觉(观察活动要与动手操作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将知觉过程与思维过程相结合、根据观察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

注意的指导(1、1、不断明确学习目的2、采用生动的、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3、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学习最主要的内容)

思维的指导1、善于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质疑精神。2、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3、指导学生创造思维活动4、指导学生的语言活动。

记忆的指导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系统的、有使用价值的。2、提高第一次感知知识的效果。3、以理解记忆为基础,结合机械记忆。4、正确的组织练习和复习。

2、小学生学习非认知过程的指导***1、情绪情感的指导(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活动方式2、

创造条件使学生产生愿意学习的情绪情感3、促进学生进入学习的积极状态。4、是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感。2、意志的指导: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客服困难来完成预定目的任务的心理过程。第一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第二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第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坚持性。

(二)小学儿童学习方法的指导(一般掌握)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的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其运作成语的统称。目的性、系统性、适应性、差异性

1、学习计划地指导

2、预习方法的指导

3、听课方法的指导(认真听、注意看、多动脑、主动练、做笔记、善归纳)

第三节小学儿童学习的个性差异及教学原则(一般掌握内容)

一小学儿童学习的个体差异

(一)学生的基本特征(二)小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208页1、学生气质和性格的个别差异2、学习风格的个体差异:当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性、场依存性认知方式以及冲动型、沉思型认知方式。

二、教学原则常用的教学原则主要包含科学性与思想性一致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巩固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等

第四节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及良好习惯的形成。

第三章小学儿童思想品德的养成

第一节思想品德与发展

第二节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与特点

第三节思想品德的教育

第四章小学儿童的安全与健康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医疗保健常识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安全防范常识

第三节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与辅导。

模块三班级管理

第一章小学班级管理概述

第一节小学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概述

(一)班级管理的发展历史

1、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也是学生接受教育影响,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

2、班级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环境

3、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的教育学家埃拉斯莫斯

4、捷克教育学家卡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5、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分科课程论、教师主导论和课堂教学的原则,环节等,构筑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论模式。

(二)管理的含义

(三)班级管理的内涵

(四)班级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所谓的班级管理就是指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定,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教育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和发展所需的人才,所以,教师对班级的管理应该按照学校管理目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全面开展各项管理活动。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

1、班级管理的社会化功能

班级管理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借助课程,文化规范,交往和人际关系等载体,向小学生传授社会经验,教导社会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使学生从一个自然生命体成为一个社会成员。

具体来说,班级管理传递镇社会价值观。指导学生社会生活的目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学生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角色的学习条件,培养学生的社会角色意识和社会角色能力。

2、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

学生个性化方面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概念的发展,自尊心和成熟动机的发展。以及行为、认知、智力、兴趣、情趣等所有方面的综合发展。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俄个性发展和能力特质,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能力特长。

班级管理的歌词个性化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学生各具特色的能力素质,通过各种性质的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塑造学生的性格。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同班同学间的相互比较和评价。能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个人的独特个性。

模块三班级管理

第一章小学班级管理

第一节学习班级管理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学生

第三节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和职责

第二章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管理

第一节小学班级管理概述

第二节班级管理中的学生

第三节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和职责

第二章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管理

第一节班级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小学班级管理的主要理论

第三章小学班级活动的指导

第一节班级活动概述

第二节小学班队活动的类型与组织

第三节小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第四章班级管理的日常工作与学生教育

第一节班级常规管理

第二节班级文化的建设。

第三节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置。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

实用文档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命题点一教育的词源 什么是教育?从词源上讲,在汉语中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孟子。《孟子》中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西语中教育一词的本意是对人实行引导。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些定义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观提出来的。无论是西方的解释还是中国的解释,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活动。《孟子.尽心上》 命题点二教育的定义 在教育学里,教育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狭义教育的特点: 第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 第三,它是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是中介。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 实用文档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者之间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和受二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在教的活动一教育实践活动中,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受教育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的客体;中,即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他们有共同的活动目的,他们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全面发展。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1、教学技能的观点:活动方式说,行为说,结构说,能力说,知识说; 2、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3、教学技能的含义: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整体体现;教学技能是内外兼修的结果;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燕尾服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态。教学技能即表现为为教师个体的经验,又是教师群体经验的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是个体经验的简单描述。教学技能是教师个体经验与教师群体经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多样性和简约性的统一。 5、教学技能的分类: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媒体选择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学反思技能。 6、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整体素质。包括以下目标:掌握教学技能的基本知识;熟练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训练意识,掌握训练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形成教学能力和个人教学风格。 7、教学技能训练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分解原则,示范原则,反馈原则,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介入教学,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 9、微格教学由美国瓦特爱伦创立。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性较强的方法。 10、微格教学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技能训练单一集中,针对性强;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全面。 11、微格教学的操作过程:理论学习和研究;确定要训练的教学技能;提供示范;组织讨论,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和记录,反馈评价,修改教案,再循环。12、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一环。 13、备课:是指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14、备课实质: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的领悟和把握,明确具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使之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结合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教学特长,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统观全局,二是深入章节。 15、备课类型: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16、备课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17、钻研教材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有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

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和综合素质总结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教育地位);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教育性质);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教育目的,德智体美劳)。 二、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手段。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政教)、教学工作管理{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务)、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三、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管理法、法律法规管理法、思想教育方法、经济管理法、数理统计方法。 四、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务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学校运行机制:校长负责制。 五、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中介)。教育本质: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六、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七、教育起源:本能生(生物)利(利托尔诺)息(沛西能)

新(心理)房(模仿)源美梦(孟禄) 凯(凯洛夫)米(米丁斯基)爱劳动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九、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十、教育学发展阶段: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马卡连柯:《教育诗》——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3.杨贤江:《新教育学大纲》——我国第一部。。。 (2)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木(布鲁姆)有掌握(掌握学习) 哪(布鲁纳)来结构(强调学科结构,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瓦根舍)找饭粒(范例教学) 高度赞(赞可夫)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 真可谓全面和谐(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斯基(苏霍姆林斯基) 十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 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促进作用: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与政治经济: 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影响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民主;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文化: 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促进作用:传递、传播、更新、选择。 十二、教育目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1)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鼓励、评价。

学科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

一、考查题型、分值及内容 从近2年的初中体育真题中可以发现,一是体育笔试的总分值为150分,其中客观题约占47%,主观题约占53%(见上表),可见,在整份试卷中客观题和主观题都约占据一半的分值。二是从近些年的真题考查内容发现,每年的知识点考查顺序都是有章可循的。 选择题 第1-18题主要考查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保健学的知识点 第19题考查了中外体育发展史(这一题难度较大,对知识面掌握要求较广) 第20题考查了学校体育学的知识点 第21-22题考查了体育心理学 第23-25题考查了体育教学的方法和理论 第26-31题分别从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田径、武术等项目进行考查 第32-35题考查了体育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内容。 简答题 第36题考查了运动人体科学和保健学等内容 第37-38题考查点不固定 案例分析题 第39-40题分别都是给出教学中的案例,提出2-3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案例和对体育教学的理解程度来进行回答。 教学设计题需要考生会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体育教学。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1:田径类 1)田径运动的定义、内容及分类。

2)田径场地器材的基本知识。考生须知径赛的场地基本知识,重点识记分道宽、分道线、丈量的方法、第1、2、3、4的直曲段分界线等;田赛场地,掌握跳高、跳远、铅球的场地标准以及标准重量等考点。 3)跑、跳、投的技术原理、动作要领及教与学策略。识记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项目的动作要点以及教学组织,如立定跳远、蹲距式跳远、跳高、双手头后掷实心球、快速跑等。 4)田径竞赛规则和裁判方法,并能结合实际组织、编排校田径运动会。竞赛组织及编排工作,该考点经常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应掌握竞赛规程的内容、学校田径运动会的组织机构及分工、田径运动会秩序册的编排(重点)以及秩序册包含的内容等。裁判工作,该考点常以客观题的形式来呈现,由于田径裁判内容较多,这里就不在一一赘述,但从历年的真题中发现,考查的内容以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常见比赛项目为主,另外,提醒考生注意的是,一定要去关注一下最新的田径裁判规则,如多哈室内世锦赛开始,国际田联将全面实行竞赛项目中的“零抢跑”规定。 1.跑步属于一种周期性运动项目,每一周期单腿的动作顺序是()(20XX 年上半年) A.后蹬——前摆——折叠——扒地 B.后蹬——折叠——扒地——前摆 C.后蹬——前摆——扒地——折叠 D.后蹬——折叠——前摆——扒地 【教师资格证笔试】 【初中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归纳】 考点2:篮球类 1)篮球的基本知识及国内外发展史。 2)掌握常见篮球基本技术的动作要领,如双手胸前传接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投篮以及运球等。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

30题: 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 (二)疏导原则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①严要有度; ②严要有方; ③严要有恒; ④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⑥不能迁就学生。 (四)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客服缺点;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①统一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六)因材施教原则 ①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世界; ②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 (七)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与活力。 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1.语言说服 ①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 ②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③做好引导总结。 2.事实说服 ①明确目的,制定计划; ②做好充分准备; ③加强指导; ④做好总结工作。 (二)榜样示法 ①选好示的榜样(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 ②引导学生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 ③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倾慕之情; ④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调动行为,提高境界。 (三)情感冶法 ①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③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四)指导实践法 ①坚持严格要求;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品德评价法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②发扬,获得学生支持; 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④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种类:实物直观、言语直观、模像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题答题技巧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题答题技巧 教学设计是小学科目二中最后一个问题,给定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六科内容,要求从其中选择一科内容进行作答,从每科的学科特点上看,小学语文最为简单易答,所以建议选择语文学科进行作答,下面就语文学科答题技巧进行简要解析。 此题共设置三道问题,第一题10分,第二题10分,第三题20分,共40分。从历年真题分析情况看,共有9种出题角度,主要涉及识字课、阅读课和写作课三个课型。以下9种出题角度中,5、6、7、8四个角度其实是属于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我们在复习中主要学会写整个教学过程并能够正确写出每部分的设计理由即可,其中识字课和阅读课比较相近,所以可以以统一方式进行作答,写作课比较特殊,单独方式作答。 1.文本写作特点(文本解读)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过程 5.设计教学过程中三道题+理由 6.设计三组课堂提问+理由 7.设计导入+理由 8.设计板书+理由 9.写作评语 一、第一种出题角度 文本特点,主要出在第一题,有以下几种问法: 1.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 2.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 3.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此题目有以下几种问法,实际意思一样,主要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主要从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具体作答步骤: 1.认真审题,回忆理论点: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具体内容。 2.带着问题和理论点进行阅读课文,边读边分析边标划,防止遗忘。 3.规范书写: 作答模板:本文是一篇( )文,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或( )说明方法,采用( )表现手法,用词\语言( ),通过( )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某个故事\某地方的优美景色),并从中悟出( )道理\或抒发(表达)了( )情感。

最新《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一、简答题:(3X10)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5.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6.简述全面发展的内容 7.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9.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0.简述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并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如何指导 11.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2.简述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观的改变 13.简述新课改结构的主要内容 1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5.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6.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7.建构主义学习观 18.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9.说服教育法的含义和要求 20.简述美育的任务 2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2.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3.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4.先进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25.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6.简述教学课程的基本规律 27.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28.教学实施的环节 29.简述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30.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历年来考察过的简答题: 【2014年下半年】: 1.简述皮亚杰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2.简述学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3.简述教学研究中文检索的基本要求 【2014年上半年】 1.简述我国教肓目的的基本特征 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3.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2013年上半年】 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教育报告的-般结构 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2013年下半年】 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3.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2X20) (一)材料分析题答题结构 1..总起:①这位老师(材料中)遵循了(违背了)体现了、指出……,这种做法有利于、不利于、促使、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②或者直接用知识原理进行阐释。 2..分析:结合材料分点解析(知识点+材料解析,如材料体现几个知识点则分点作答) 3.(总结)对于整个分析进行一两句话的总结。(不做硬性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知识点积累 1.新课改内容 师生: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独特、独立意义的人;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知识分享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一、简答题:(3X10)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5.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6.简述全面发展的内容 7.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9.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0.简述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并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如何指导 11.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2.简述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观的改变 13.简述新课改结构的主要内容 1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5.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6.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7.建构主义学习观 18.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9.说服教育法的含义和要求 20.简述美育的任务 2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2.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3.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4.先进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25.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6.简述教学课程的基本规律 27.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28.教学实施的环节 29.简述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30.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历年来考察过的简答题: 【2014年下半年】: 1.简述皮亚杰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2.简述学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3.简述教学研究中文检索的基本要求 【2014年上半年】 1.简述我国教肓目的的基本特征 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3.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2013年上半年】 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教育报告的-般结构 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2013年下半年】 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3.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2X20) (一)材料分析题答题结构 1..总起:①这位老师(材料中)遵循了(违背了)体现了、指出……,这种做法有利于、不利于、促使、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②或者直接用知识原理进行阐释。 2..分析:结合材料分点解析(知识点+材料解析,如材料体现几个知识点则分点作答) 3.(总结)对于整个分析进行一两句话的总结。(不做硬性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知识点积累 1.新课改内容 师生: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独特、独立意义的人;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试大纲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一、教育与教育学相关考点内容 1.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政策、确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对教育有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引领作用,也因此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教学实施效果 的根本依据。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必须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在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个性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强调: (1)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3)教育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育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1)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可以促进产生技术更新。通过对科学创造的生命载体—人的培养,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促进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此对生产力发展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重点分析

了解分析总体考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学科目二也就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总体考情。整个考试总分150分;时间为120分钟;题量为26道题:其中20道单选每道2分,3道简答每个10分,2道材料分析每道20分,1道教学设计题40分。总体来说,题量并不大,对于120分钟而言,时间是非常充足的。 展开章节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基础(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150分中占到45分左右,占到了30%的比重所以要全题型备考,所谓全题型也就是单选简答材料各种题型。) 第一节历年没考过,所以大家只需要做到答题了解即可;第二节历年只考过一道,2014年下考过校长负责制。因此这一节以选择题备考就可以;第三节教师专业发展考过单选和材料,但是今年再出材料题的概率不大,因此还是以单选题备考;第四节教育研究方法:主要以单选题备考。主要放在具体的方法上。比较方法的不同,这里大家只需抓住每个方法的关键词,考试时能根据关键词选择出来就可以; 第五节教育学基础知识:内容比较多,考试喜欢考,做单选题和简答题备考,还有些高频的考点,教育学的发展中有些主要的人物,历年考过的人物可以放在次重点的地位进行复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还没考过需要大家重点关注);教育与社会部分中教育与文化已经考过,这些可以简单看一下,了解即可。第六节心理学:历年顶多两道单选,考过一次简答题,所以以单选题备考。其中注意、感知觉比较重要,需要大家重点关注,能理解即可。第七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要,考过单选、简答、材料分析,所以这一节还是要以全题型备考。其中课程类型是重点,课程流派历年还没考过,但是还是要重点讲解。关于新课改理念、目标都是考单选题,所以简单看看。而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经常会结合材料来考,或出简答题,所以这些就需要大家重点去看。 第二章学生指导主要以单选、简答备考。这一章在考试中平均占19分,占12%的比例。 第一节主要以单选题备考,重点是要掌握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能题解每个规律的意思及带给教学的启示。第二节以单选简答备考:重点是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单选题,皮亚杰虽然考过,但是他还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人物,还是要重点掌握。第三节:历年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1、教学技能得观点:活动方式说,行为说,结构说,能力说,知识说; 2、教学技能:教学技能就是教师在已有得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与反思体悟而形成得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与心智活动方式。 3、教学技能得含义:教学技能就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与心智活动整体体现;教学技能就是内外兼修得结果;教学技能就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得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得。 4、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就是教学技能不同发燕尾服阶段表现出得三种不同形态。教学技能即表现为为教师个体得经验,又就是教师群体经验得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就是个体经验得简单描述。教学技能就是教师个体经验与教师群体经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得产物,反映了多样性与简约性得统一。 5、教学技能得分类: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媒体选择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与教学反思技能。 6、教学技能训练得目标就是提高教师得业务能力整体素质。包括以下目标:掌握教学技能得基本知识;熟练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训练意识,掌握训练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形成教学能力与个人教学风格。 7、教学技能训练得原则:目得性原则,分解原则,示范原则,反馈原则,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得原则。 8、教学技能训练得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介入教学,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 9、微格教学由美国瓦特爱伦创立.微格教学就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训练教师教学技能得实践性较强得方法。 10、微格教学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得紧密结合;技能训练单一集中,针对性强;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全面。 11、微格教学得操作过程:理论学习与研究;确定要训练得教学技能;提供示范;组织讨论,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与记录,反馈评价,修改教案,再循环。12、备课就是教学得起点与前提,就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得关键一环。 13、备课:就是指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与了解学生得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得明确,方法适当得教学方案得过程。 14、备课实质:就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得领悟与把握,明确具体得课程目标,并依据课程标准与学情使之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得个性风格与教学特长,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包含两个层次:一就是要统观全局,二就是深入章节。 15、备课类型: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 16、备课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17、钻研教材得意义: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得逻辑体系;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有助于全面贯彻与落实课程标准;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01教育基础 一、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小学教育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古代的小学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设立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3、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当代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的现状 1. 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 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二、小学教育的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规范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责任制原则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行政管理方法、法律法规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数理统计方法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组成部分。 学校主要职能部门: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年级组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实用技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 柏拉图:《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代表作《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完整版

1. 1) 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B.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2.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B.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1.,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1)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个人整理,笔试已过)

第一章教育基础 小学教育 1、小学教育的任务: (1)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2)具体任务:①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②引导儿童观察事物的能力;③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培养学生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渐发展对道德的理解。 教育概述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测试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做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是教育者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者间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4、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5、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它就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6、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学 教育学是以教学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1、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萌芽阶段 (1)《学记》(礼记,中的篇目)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步教育专著。《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反对司机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开导学生;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里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2)孔子,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提出学习过程包含“学、思、习、行”四个基本环节;提出“庶、富、教”的观点。 (3)墨翟,“兼爱”“非攻”。 (4)道家,顺其自然。 (5)苏格拉,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6)柏拉图,《理想国》。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主张按照儿童心里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教育。 (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步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创立阶段 (1)培根,近代实验科学家鼻祖,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家,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弥儿》,主张自然教育。(4)康德,德国哲学家,把教育学作为大学一门课程在大学授课,《康德论教育》,认识为宜需要教育的动物。 (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 (6)洛克,英国教育家,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家,科学教育之父,《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8)杜威,美国教育家,《民主主义教育》,新三中心论,活动中心课程论。 教育学发展阶段 (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2)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3)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5)赞可夫,苏联教育家,《教育与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所有学生达到一般发展。(6)布鲁纳,美国教育家,《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倡导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文化 内在:成熟和需要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鼻祖,生就的,环境起引发作用 格赛尔:成熟机制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复演说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 外在:环境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及学校教育等,注重教育的价值 荀子:今人生性…顺是… 洛克:白板 华生:健康婴儿一总统到小偷 教育的功能 生产力 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政治功能 ②经济功能 4.科 3.教育的内容、手段 技功能育结构的变化 4..学校专业设置 威尔逊: 然本能 更新和创造文化(新思潮、新思想、 新技术) 基因复制是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对教育的制约作用Y 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3.学校课程的发展 教育 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4. 教育目的确定 1?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 5. 教育内容的选择 改造文化(选择、整理和提升) 2. 3. 传播、交流融合文化(国际、民族)

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教育是特殊的环境和实践;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 一、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二、促进作用:个体个性化(体现在:主体意识,个体特征、价值观;心理内 化)和个体社会化(内容:遵守规范、树立理想、掌握双基。方面:政治、道 德、性别、语言) 1. 教育工作核心 2. 教育活动评判依据、出发点、归宿 ②激励、③评价的重要标准 3. 全部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是教育 的最高理想 (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教师的教学目标 4. 教育内容选择、教法选择、评价教育 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1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培养人的活动 2专门的教师 3能控制调节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 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做出社会性规范 2开发特殊才能和个性功能 3对个体发展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III II 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层次: III ;;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III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①导向、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 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

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的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