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与核心任务_金建伟

供给侧改革背景与核心任务_金建伟

同,因此需要培育一批素质较好的本地农业机械经销队伍,经销商应根据当地的耕作条件,向厂商定制农机产品,或者要求厂商在原有成品的基础上做调整。

2、要提高农村劳动人员素质。一是加强对农村劳动人员的培训,让农民了解新技术,使用新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当地政府应该定期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并加强对农民的卫生宣传工作,以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3、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帮扶力度。给予农民合作组织一定的贷款优惠,帮组农民合作组织解决建设用地等问题,同时在合作组织的利益分派上,要保证农民的利益。

4、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尤其是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首先,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不仅要引进人才还要留住人才;其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因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让他们产生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

心理,影响工作效率;最后,要开展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使其知识结构得到更新,专业素养得到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谷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评论,2009.1.

[2]江激宇,李静,孟令杰.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趋势:1978~2002[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3.

[3]李录堂,薛继亮.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变化趋势研究:1980~2006年[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4.

[4]陈卫平.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3年[J].中国农村观察,2006.1.

[5]刘洋,吴育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95~2005[J].中国农机化,2008.6.

[提要]供给侧改革是2015年度的热门词。本文分析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渊源、实施背景、核心任务和运作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结构调整;供需关系

中图分类号:F014.3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2月15日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召开,习近平首次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紧接着,在11月18日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他再次提及:“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习近平在如此重要的两个中外会议上都谈到了“供给”,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由此成为2015年度的热门词汇。

一、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渊源和实施背景

学过经济史的人都知道,供给学派的兴起是美国经济、政治及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系列理论发展并水到渠成的结果,“滞涨”是供给学派兴起的经济土壤。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历了数10年的高速发展后出现了滞涨并衰退。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凯恩斯主义的赤字政策不再起什么作用,滞涨违背了凯恩斯主义失业与通胀不兼容的核心结论,为供给学派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土壤。20世纪70年代围绕税收的政治斗争则使美国在政治上倾向于减税,为供给学派提供了政治土壤。

供给学派的学术领袖是拉弗和蒙代尔。供给学派的兴起得益于里根经济学,其支持者认为供给学派的政策消除了滞涨,并带来随后的经济繁荣。供给学说曾经为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供给学派的政策核心是降低福利和税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应效率,恢复经济活力。

与供给学派相对应的另一个学派是上面提到过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也起源于美国,它兴起于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强调在经济危机时,政府对总需求进行干预,通过投资活动创造总需求,引领经济走出危机。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源于凯恩斯。为解释大萧条,凯恩斯当时提出了“有效需求”的概念,认为可以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来调节周期。这与之前的古典经济学思想相悖,因此被称为凯恩斯革命,并引发了著名的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结果凯恩斯大获全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十年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决策机构里都是凯恩斯主义者。大萧条时期美国采取的解决方法就是罗斯福新政,即凯恩斯主义,主要表现在政府投资、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扩大生产。显然这样的政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恢复了供需平衡,维护了社会稳定。很多经济数据也表明凯恩斯主义实行几年后,美国的多项经济指标逐渐恢复。当然,大萧条后的美国经济复苏到底能否归功于罗斯福新政?这在学术界尚存争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实战经验为政府介入经济活动提供了正当的理论依据和案例借鉴,这对中国这样一个从计划经济演变过来的经济体而言,显然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强烈的说服力。所以,从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中国宏观政策指导思路可以说基本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天下,无论是温家宝的4万亿刺激政策还是2012年习李上台以来的系列政策,其实都是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

供给侧改革背景与核心任务

□文/金建伟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经济/产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5s2016 8

--

DOI:10.13665/https://www.doczj.com/doc/7a4516993.html,ki.hzjjykj.2016.09.002

政策的组合,始终没有脱离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谱系。

非常遗憾的结果是:中国经济似乎陷入了典型的凯恩斯综合症。一方面是政府主导的投资加剧了大量的资源错配,经济病症明显,如基础设施过剩、产能过剩、房地产过剩等;另一方面则是流动性过剩、资金效率低下、通货膨胀阴影笼罩,从2013年以来这种典型的滞胀状态也越加明显。中国经济的态势竟然呈现出让人焦虑的“L”走势。

其实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也改变了一切,并导致凯恩斯主义被抛弃。英国首相卡拉汉曾说:“我们以前认为可以通过花钱来解决衰退,可以通过降税和政府消费来增加就业。我可以诚实地告诉你,这个选择已不存在。”德国总理施密特也说:“凯恩斯的时代过去了,因为今天的问题是通胀。”外需空间不足,内需潜力有限,过去一味靠增加投资来改善总需求的路子显然已经走不通了,唯有通过创新,提高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方为解决之道。在这种背景下,官方提出供给侧改革,并描绘了诸如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等令人激动的愿景。

供给学派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强调市场本身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表达了对长期以来主导政策思路的凯恩斯主义的不满。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其本质是一种市场主义经济思想。

二、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及运作路径

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经济形势与时令季节非常应景,全球经济似乎进入了一个飘雪的季节。美联储加息的靴子终于落地,应声而落的还有阿根廷的货币。世界经济特别是新兴国家关于通胀的隐忧此起彼伏,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原来的“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消费已然不堪提振世界经济的重任。12月14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在研究2016年经济工作时也强调,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21日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且明确地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五大核心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是针对当前产能与库存过剩下的经济下滑之势。当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次序与方法应不尽相同。“去库存”应先行;“去产能”表现为“优化产能”;“去杠杆”则当以防范金融风险为首要任务。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态,房地产去库存化将可能先行一步。户籍制度改革、租赁市场发展等是房地产去库存化的政策方向。预计后续针对住房“先租后售”等政策的支持力度会非常大,将极大地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库存消化,恢复市场供需平衡。

在产能过剩的去化上,要避免采用非常激烈的去化措施,而是以促进市场的兼并整合为主,优化产能的转型升级,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比如在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一个很大的看点在于用“互联网+”提升传统产业,用信息经济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因而,“去产能”的目的不是消灭产能,而是化腐朽为神奇,是希望企业更多地通过资本的手段、市场的平台、创新的渠道优化产能。当然,这是建立在防范经济过快下行的风险与维稳经济增长的前提之上的。

所谓的“去杠杆”,当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第一要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中,有7处提及了风险,主要指的是金融风险、债务风险、非法集资风险、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等的规避和防范。另外,特别强调金融创新过程中,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试错风险不容忽视。五大任务中,“降成本”与“补短板”的目的明显地在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先看降成本。“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

信贷结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高层表态。工作会议还表示,“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与此同时,财政政策是供需双向发力、托底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再看补短板。虽然企业的短板不一而足,经济短板也不在少数。除了去库存、降杠杆等问题,中央特别将减轻企业负担列入重中之重,提出了一套非常有针对性的组合拳。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到降低社会保险费,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电价以及物流成本,可谓抓住了企业负担的关键。

毫无疑问,为企业减负将是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最大的亮点,也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好时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彻底激活市场主体的一次革命,在制度层面,构建跨越中等陷阱所必需的现代金融、产业、财税等制度体系,放松各种管制,打破垄断,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在技术层面,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实现创新驱动;在人力层面,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本的跨越;在社会保障层面,通过提升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实现共享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对于过去需求侧改革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追求GDP规模扩张和高速度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来实现,强调扩大由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增长(外需)“三驾马车”构成的总需求来实现目标。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必要的,但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原来需求侧改革及其管理思路已不能产生以往的效果,表明其已经不适应中国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但决不是全盘否定,并不意味着以后不再需要需求侧改革和管理。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过去着重强调需求扩张提供动力,转变到着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来提供新动力,其目标是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增长升级版。为了保障经济中高速增长、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等目标均衡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要有机结合起来,双管齐下,统筹施策,这样才能产生更佳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供给侧改革是中国高层针对当前经济问题对症下药的一方帖子,即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包括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化解房地产库存和金融风险、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当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来自结构,而非总量。专家认为,“新常态”下,进行结构性改革是一种大逻辑、大格局、大趋势,是中国无法回避、必须进行的一场转变。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加大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改革等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词。可以预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发力点。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一项崭新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要在探索中完善,在总结中提高,始终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唯有如此,才能少走弯路,减少损失,保障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推进。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王婴.供给侧改革——

—中国经济的“刮骨疗伤”与“冬令进补”.http://news.163.com/15/1223/21/BBI38IAB00014AEE.html.

[2]温克坚.供给侧改革:一种修辞迷雾.http://www.aisixiang.com/data/96169.html.

[3]如何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http://www.chinabond.com.cn/Info/22349331.

9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