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讲义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讲义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讲义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讲义

永成教育一对一讲义

教师: 学生: 日期: 星期: 时段: 课 题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 学习重点 知识点复习,单位换算。表面积公式运用等

学习方法

讲练结合

知识点练习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 )的意义相同,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7

2×5表示求( ),或者表示( )的5倍是多少。 53×21表示求53的( )是多少。 3×41表示( )的4

1是多少。 2、分数与整数相乘,( )不变,( )和( )相乘的积作分子,结果要( )。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 )相乘,分母与( )相乘,能约分的先( )。

3、①一个数乘一个真分数,所得的积一定( )原来的数;例如7×7

2=2,所得的积是2,比因数7小;②一个数乘一个等于1的数,所得的积( )原来的数;例如7×1=7,所得的积是7,比因数7相等;③一个数乘一个大于1的假分数,所得积一定( )原来的数。例如7×

79=9,积是9,比因数7大; 4、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一般都是(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 )。 有( )条棱,12条棱可以分( )组:4条长,4条宽,4条高,长、宽、高分别相等。有( )个顶点,每个顶点处由长、宽、高三条棱组成。

5、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 ),都是( )形。有( )条棱,12条棱长度( ),叫做正方体的棱长。有( )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 )。

6、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

正方体的棱长和=棱长×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和÷( )

7、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上面或下面的面积=( )×宽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8、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棱长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为:S=6a2

9、露在外面的面积=()×露在外面的面的个数

重点知识回顾

1、单位转化规律:大单位化小单位,乘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

2、常用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米1米=()分米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3、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1平方千米=()公顷1公顷=()平方米

1平方千米=()平方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4、常用质量单位:吨、千克、克。

1吨=()千克1千克=()克

5、常用时间单位:年、月、日、时、分、秒。

1年=()天(闰年366天)1年=()个月

1日=()小时1小时=()分1分=()秒

6、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学过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等。

7、长方形的周长=(长+宽)×正方形的周长=边长×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

8、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2

梯形的面积=(+)×÷2

9、长方形的长=面积÷()长方形的宽=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积÷高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

三角形的底=( )×2÷高 三角形的高=面积×2÷( )

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

梯形的上底+下底的和=面积×2÷高

梯形的上底=面积×2÷高-下底

梯形的下底=面积×2÷高-上底

10、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

1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

;例如3÷7=

12、分数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课堂练习:

一、我知道:

1.正方体有( )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 )有( )个面,( )的面的面积相等。

2.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积都是( )形。

3.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表面积=( );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 )。

4. 3.07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5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4210毫升=( )升

530平方分米=( )平方米

9600立方厘米=( )毫升=( )升

5.用一根12分米的铁丝焊成一个正方体框架,这个正方体表面积是( )。

6.两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具长方体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7.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108厘米,这个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是( ),表面积是( )。

二、我探索: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5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18厘米,最大的面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一个这样的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最小的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一个这样的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不小心前面的玻璃被打坏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 )。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它的一个面是边长( )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4、把三个棱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 )平方厘米。

5.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

三、我成功:

1.把一个长16厘米,宽6厘米,高8厘米的大长方体切成两个小长方体,这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最小是多少?

2.把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锯成两个小长方体,表面积最少增加多少平方厘米?最多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底面周长是16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一、填空题

1、下列图形中()号是长方体,()号是正方体。在长方体与正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

2、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相对的面完全()。

3、一个长方体的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厘米。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a,棱长之和是()。

5、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它的一条棱长是()厘米,一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6、长方体的上面和(),前面和(),左面和(),都是相对的两个面,相对面的面积()。

7、一个正方体的底面周长是24,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9、把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分割成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可以分割成()块。

二、判断题

1、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有4条棱,正方体有6个面,所以正方体有24条棱。()

2、如果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那么其余的四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放在桌子上,纸盒所占桌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4、把一个长方体木料锯成两个长方体,一共增加了4个面。

()

三、看图完成下面各题

1、下图中能围成正方体的是()号图形。

①②③④

2、将4个棱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体如下图摆放,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计算下列图形的表面积:

1、小华的房间长4.5M,宽是长的2/3,高2.8M,要用白色涂料粉刷墙壁和屋顶,门窗的面积为6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用涂料0.4千克,一共需要涂料多少千克?

2、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54平方分米,这个正方体所有棱长之和是多少?

4.有一个长方体木箱,长7分米,宽5分米,高3分米,怎么放,这个木箱的占地面积最小?最小是多少平方分

4、一根12米长的长方体木料,侧面是正方形,把木料锯成各6米长的两段后,表面积增加了32平方分米,求原来木料的表面积。

5、一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60厘米,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长的和是多少?

6、做一个不带盖的长方体水桶,底面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高是4分米,问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

7、有一房间,长5米,宽4米,高3.5米,要粉刷房子的顶面和四周墙壁,除去门窗的面积是18平方米,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8、把一个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切成的这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总和是多少?

9、两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10、王师傅要用玻璃做一对长9分米,宽6分米,高4分米的鱼缸,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11、把两个长都是10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这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少是多少平方分米?

12、一盒蒙牛牌牛奶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

4厘米,12厘米(如图)。包装这样的8盒,

至少需要( )平方厘米的包装纸?

9 12

4

蒙牛牛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评课记录

《长方体和正文体的表面积》听课评课记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堂,符合我们的新课标理念,这一堂课,给自己留下几点感受和收获:于丽老师: 这节新课引入贴切而紧凑,仅用3分钟时间。接着,李老师围绕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概念及其计算方法)逐步展示新课内容,层次分明,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马丽娟老师: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展开图的操作过程中,李老师抓住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特征及其异同点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不断发问,使学生在一堂课的黄金时间里一直处于兴奋的心理状态。在李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很快概括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潘效贞老师: 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李老师大胆地让学生参与发现“新知”的全过程,抓住难点和关键,用墨如泼,不拘泥于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而重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同一表面的相邻两棱之积的和。从而避免了判断谁是长,谁是宽时,所引起的困惑,特别是在变式中,怎样辨析哪是长,哪是宽时,所产生的迷茫。 王桂云老师: 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切中要害,关键之处妙手

点化(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转化为平面图形的面积是关键。)有启有发、游刃有余,所以学生“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独立地做出例1的解答。 张美老师: 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评价两种解法,指出第二种解法更优,并放映幻灯片验证。在动态中给学生以新奇而强烈的刺激——生动的教具学具,将长方体顿时被抽象为几何图形、又将其一分为二,阐明第二种解法的意义,何等痛快淋漓!接着趁热打铁,进行课堂练习,并及时反馈、评估纠正错误。 佟晓梅老师:本节课共提问45人次,齐答4次,训练例习题10道(含求表面积的游戏题),绝大多数学生当堂受益,预定的教学目的,是一堂成功的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封面)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表面 积》说课稿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25~26页第十册《长方体的表面积》。 一、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显得有点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灵活解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

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五、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剪刀。 七、教学设计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今天是聪聪妈妈的生日)聪聪:

长方体的体积公开课教学设计3.31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孟新龙 教材简析:北师大出版五年级下册第63-67页。长方体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和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积的概念以及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形体体积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正方体学具、学习卡、课件。 课前交流: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放松一下,一起唱一首歌(热情参与)。喜欢看《爸爸去哪儿》吗?孟老师也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这个节目。这5个小朋友你最喜欢谁?(学生畅所欲言)。知道孟老师最喜欢谁吗?(神秘)他是个阳光男孩,他敢于表现、善于观察,具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没错,他就是天天,希望大家也能像天天一样:善于观察、归纳、推理。有信心吗?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引入)师:天天跟爸爸又要去蒙古大草原录制节目啦,他们想买一个新的旅行箱,在商场看上了这款长方体的箱子,有大有小,天天说:“老爸,我有好多东西要带,买个大点的吧。”爸爸说 :“天天,我们可是要坐飞机去很远的地方哦,小箱子占的地方少,方便。”同学们,天天和爸爸的对话让联想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生:体积和容积

苏教版六上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上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学反 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感想心得体会评课稿材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感想心得体会评课稿材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反思 谢璧珊 我通过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听到王艳老师在活动中展示的《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从她的课中能感受到现代教育的气息。就这一课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知识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出发,通过实物、教具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给学生充分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这是新大纲中所强调的。教师遵循了新大纲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引入,为学生创设了探索新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对知识的思考与实物模型的演示、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像,建立概念,以动促思。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出计算长方体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机会。让学生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

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直观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形展开前和展开后的变化。而且是在学生先想象的基础上再给学生演示,有利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最后,通过学生自己比较、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在教学中,把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目标,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在把长方体的展开图展现在学生面前时,邵老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想的过程中,在从“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 =abh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6a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πr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 S=ch 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S=2πr +2πrh=2π(d÷2) +2π(d÷2)h=2π(C÷2÷π) +Ch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V=πr h=π(d÷2) h=π(C÷2÷π) h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V=Sh÷3=πr h÷3=π(d÷2) h÷3=π(C÷2÷π) h÷3 一、填空题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当A=5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厘米。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5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18厘米,最大的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最小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3、一个长方体最多可以有()个面是正方形,最多可以有()条棱长度相等。 4、把一根长80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长都是40厘米的两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平方厘米。 5、一根长96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厘米。 6、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5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18厘米,最大的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最小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分米,宽和高都是4分米,在这个长方体中,长度为4分米的棱有()条,面积是20平方分米的面有()个。 8、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不小心前面的玻璃被打坏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 9、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10、一个长方体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11、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60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二、判断题 1、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2、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3 cm、4 cm和4 cm,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3、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体积与表面积相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教案与说课

《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教案 周牧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33---37页有关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思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思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实际情况计算物体的表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四、教学用具: 长方体纸盒、展开图、彩笔、剪刀。 五、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复习回顾: 1、课件出示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能求面积吗?怎样求面积? 2、教师板书一个长方体问:这是什么图形?板书:长方体 师:对于长方体同学们能了解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试试。(课件出示)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每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 (2)、下面的图形是一个(),它的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

(3)、上面的长方体棱长之和是()厘米。 (二)、揭示课题、明确目标(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对长方体了解的还真不少,还想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吗?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沿着棱把他展开,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动手操作。 师:谁能说说你的发现? 生: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 长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六个长方形组成的…… (三)、自主探索、形成表象、建立概念(提出数学问题) (1)感受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师:说的这么好,你们能在这个平面图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六个面吗?这六个面的和是什么呢? 师:那么,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2)、认识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长宽面积 师:课件展示长方体展开图。 师:既然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3)探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各小组讨论。独立思考如何求它的表面积?然后填写好“信息采集表”。 信息采集表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昌江六小李芝霞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通过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体积的知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种计算机体积的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数体积单位。 师:是的,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含有几个体积单位,那么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我们再一起来复习一下这种方法(出示正方体教具)这是一个体积为1 cm3 的正方体,如果用4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4cm3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只要计算它含有几个1 cm3 的体积单位这个长方体含有4个1 cm3体积单位,因此它的体积是4 cm3 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生:长:4cm,宽:1cm,高:1cm(板书:把数据填入表格) (二)探索新知 1、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①探索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要计算电冰箱、电视包装箱等比较大的物体时,这种方法显然就行不通了,那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首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 师:还是刚才这个长方体,如果在它的右侧再加上一个1 cm3正方体(操作:加上一个正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长、宽、高各是多少? 生:5 cm3,长:5cm,宽:1cm,高:1cm(板书:把数据填入表格)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一组数据,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长方体的长有关系。 师:观察得真仔细,长方体的体积除了与长有关系外,还和什么有关系?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学具盒里的小正方体自己探索,请小组长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操作、计算、记录、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小组汇报) 师;通过刚才的探索,我们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都有关系,那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数据,小组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②归纳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9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1、3、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了解长、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了解长、正方体的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观察、想象、操作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真实体验,获得知识,激发兴趣。 3.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并能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同学们都准备了长方体物品,老师没有带来长方体物品,我只带来一个土豆,我要把它变成一个长方体。 (2)切一刀 你发现什么了?(出现一个面,平平的。)(板书:面) (3)(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

你发现增加了什么?(一个平面,两面相交于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4)(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再切一刀)出现了几条棱?(三条棱)这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 摸摸顶点,有什么感觉? (5)继续切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体。 (6)拿出你们的长方体,找一找并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等各部分名称,体会感受面、棱、顶点的产生过程。从中发现长方体中面棱顶点的相互关系。 (二)认识长方体 1、合作探究 师:我们可以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这3个问题,以4人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先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可分几组?每组棱有什么特征? (3)长方体有几个面?可分几组?每组面有什么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集体展示,汇报交流。 注意:特殊长方体的面的特征。(有2个面是正方形) 2、再让学生观察课件,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认真、仔细观察,加深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点的认识。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课件出示,师:看课件,我们将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引出的3条棱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通常将水平的两条线段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和宽,竖线是高。

长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科组 3月4日我们听了杨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她对本堂课的设计注重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她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总结,从而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本次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还数学的原始本来面目,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题目设问,既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电脑课件使原来用实物不好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降低了观察上的难度,同时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观察的重点更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看一看中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在动手操作中展开思维,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含义,而明确概念。 三、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求法 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杨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积极尝试中培养创造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以及小组同学的互助合作中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辨析、对比,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在多种解法中找到最佳策略,培养自我发展的信心、创造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四、在生活中学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当堂训练,杨老师始终围绕生活展开,让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数学到用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点遗憾。对于杨老师这一节课,我们科组的老师提出以下看法:一是时间的安排应更合理些;二是黑板上的板书应更完整一些。 2014-3-12

北师大版小数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黄堡镇逸夫小学-任冲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设计和想法,敬请大家给予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3节。这节内容处在整个长方体再认识的第二阶段,与前两节《长方体的认识》和《展开与折叠》关系非常密切,它不仅是建立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之上,同时学好本节内容更能进一步巩固前面的内容,该节是长方体(一)这一章的重点,也是整个立体图形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建立表面积的概念,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三班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观察、动手能力也较强,思维较活跃。但部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缺乏知识的衔接能力;他们的知识和经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教法与学法 针对学生的此种情况,应注重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探究法、观察法、讲练结合法等,实现师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在学法上,我调学生主体意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让学生变

长方体体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体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及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计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应用公式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的方法; 3、同时能利用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掌握求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的方法.难点:理解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猜想师: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生: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 师: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生:我认为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系。 (师出示几个不同的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生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生2: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生3: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学生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 二、操作 师:同学们很棒!大胆地猜出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系,那么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需要我们大家来探索。师:请同学们用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棱长1厘米)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他们的长、宽、高和体积的相关数据,并完成下表。 (师把事先准备好的表格发给学生)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生:反馈。 (师把统计的结果汇总在黑板上) 三、归纳 师:观察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与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有几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几立方厘米。 生2::我们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数等于长乘宽乘高的积,例如: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1厘米、2厘米时,它的体积是6×1×2=12(立方厘米)。生3:当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4厘米、3厘米、1厘米时,它的体积是4×3×1=12(立方厘米) 。。。。。。。 师:你们知道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 = a × b × h 师:那么正方体的体积呢? 生: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已经知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所以正方体的体积等于棱长乘棱长乘棱长。师板书:正方体的体积= 棱长×棱长×棱长 V = a × a × a 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1、基础练习题: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块长方体水泥板,长5分米,宽3分米,厚2分米,这块水泥板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一个正方体纸箱,棱长是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提高题: ⑴一块长方体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⑵一个正方体魔方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圆柱的表面积评课记录说课材料

圆柱的表面积评课记 录

圆柱体的表面积评课记录 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 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教学层次非常清晰。 第一层次:巩固上节所学《圆柱体的认识》的有关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掌握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能正确地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第二层次:推导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讨论圆柱侧面展开的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之间的关系。通过实物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

的宽就是这个圆柱的高,从而用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很自然地推导出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在会求侧面积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引导学生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分析能力。第三层次:针对本节所学知识设计了一些基本应用题。安排有:求圆柱的侧面积,求圆柱的表面积。是对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巩固。 杨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练习中帽子、通风管表面积的计算等,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在六年级的课堂上,杨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 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 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最后,杨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化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一、填空题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当A=5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厘米。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5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18厘米,最大的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最小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3、一个长方体最多可以有()个面是正方形,最多可以有()条棱长度相等。 4、把一根长80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长都是40厘米的两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平方厘米。 5、一根长96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厘米。 6、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5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18厘米,最大的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最小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分米,宽和高都是4分米,在这个长方体中,长度为4分米的棱有()条,面积是20平方分米的面有()个。 8、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不小心前面的玻璃被打坏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 9、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10、一个长方体长4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11、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60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二、判断题 1、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2、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3 cm、4 cm和4 cm,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3、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体积与表面积相等。() 4、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比它的体积大。() 5、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6、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3 cm、4 cm和4 cm,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7、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体积与表面积相等。() 8、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比它的体积大。() 三、选择题: 1、求金鱼缸能装水多少升,就是求金鱼缸的() A. 表面积 B. 体积 C. 容积 2、至少用()个同样的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A、 4 B、8 C、 6 3、一个立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体积就扩大()。 A. 2倍 B. 4倍 C. 8倍 4、把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减少( )cm2 A.4 B.6 C.8 D.3

说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芮兴燕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开始,本课主要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先通过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计算公式,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分析归纳出计算公式,这样安排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表面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 二、说学生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它们的基本特征,同时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经非常熟练,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概括推理能力。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乐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四、说重难点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上,对于学生来说,难点是让学生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我十分赞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观点:即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故此在课堂上,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组织好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大胆的自己去动手、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加上我的适时演示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其实,作为老师,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课堂上爱学习的同学眼睛亮晶晶的,而那些面无表情、目光黯淡的同学,他们这堂课的学习往往是失败的,我认为学生的情绪对学习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要通过评价和轻松的语言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 在学法上,我采用了玩、问、探、用、评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互相交流解决问题,再动手操作、共同探讨、学习新知,最终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始终认为有效的的评价胜过物质的奖励,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我不再采用“你真棒”、“你真厉害”这样的评价,而是用“我十分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我认为我们还可以这样做”、“是你的细心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难点”、“别灰心,你的努力我们都看得见,我们一起加油”,学生和老师都学会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同学,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评课稿

评课稿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知识和把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形展开后成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过渡到初步的立体图形上学习的。 听了薛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深受启发。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薛老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通过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课中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薛老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出6个面。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薛老师给学生留够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2、充分利用直观,帮助理解。在这节课中课件不是点缀课堂的“花样”,而是应发挥其作用,看本课的课件,正是用在了刀口上,

哪里该用哪里不该用,都是非常的到位,充分发挥了课件的作用。 3、注重评价的方式。课中不但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评价,而且评价语也不局限于“非常好”等内容,也有质性的评价。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热情让每个听课老师都能感受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达到了,因为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让学生培养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新。 总之,本节课樊老师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安排,教学脉落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真可谓是处处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处处有学生的动脑与思考,处处有学生们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的火花,课堂上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情趣,体现了教学永远是一门最美的艺术!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说课稿

《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课本P16-P17 说教材: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并对长方体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另一方面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还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学情: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即学生已经明确了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而且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的基础上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本节课还需要准备以下教具、学具 教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纸盒,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为了充分地解释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具体具有获取知识的思维经验,设计的教学方法如下: 1、教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个概念是学生刚接触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表面积,在脑海中形成表象,从而获得知识。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引导探究法和观察发现法,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利于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学法:根据《新课标》中所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是、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学习方式,这样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样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获得知识。

《长方体的体积》课堂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6-47页 一、教学内容分析:(知识的联系及地位) 北师大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6-47页。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形体体积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以及表面积的计算,学生对长方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课的前几节,学生学习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的认识,为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打下了必备的知识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前测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并不陌生。但对长方体的体积的概念和计算并不清晰,大多数学生知道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不一样,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外学习老师给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调查,有一部分学生对长方体体积与什么有关时,认为与长方体的棱、面有关,在计算棱长、表面积和体积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解答,会解答的学生在单位名称写的不准确也能看出对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还是不清楚。针对本班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体积公式,所以

本接课重在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方面,在动手操作活动形成清晰的概念,感受长方 体体积的推导过程和由来,学到数学学习的一种方法,经历猜想----验证----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等方法学习数学。学生思维较活跃,善于思考问题;小组学习时小组长组织能力较强,分工明确,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三、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 通过“猜想——动手操作验证——探究”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兴趣盎然的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当。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演示实验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形成清晰的表现。 四、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策略目标: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形成发现、创新的过程。从而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评课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听课评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看下面的题目: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中,可分成三组,分别是( )和( )为一组, ( )和( )为一组, ( )和( )为一组。学生说,老师用电子白板演示。 2.一个长方体如下图: 它各个面是什么样的长方形,这样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上下面( )和( ),面积为( )。 它的左右面( )和( ),面积为( )。 它的前后面( )和( ),面积为( )。 二、小结引入新课,板书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出示例4.做一个长方体的盒子,…… 1.你准备怎样求?互相说一说。 ⑴学生独立观察思考。⑵互相交流。⑶全班汇报。 2.出示试一试,做一个正方体的盒子,…… ⑴学生独立观察思考。⑵互相交流。⑶全班汇报。 3.小结出示表面积的概念。 4.出示长方体盒子的模型,说一说如何求出它的表面积? 想一想:说一说。 四、练习 1.出示练一练,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全班交流反馈。 2.出示练习四第二题,自己列式算,交流反馈,板书展示。 3.先判断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计算表面积。(教学过程同上) 五、课堂总结 评课 1.课前准备充分。能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问题在师生、学生之间多向的传输、反馈中得以解决,避免教师泛泛而谈的做法;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思考,使学生学得顺利,记得深刻。通过学生的试算、讨论、归纳等活动,师生从多方面获取了反馈信息,找到长(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优化了教学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逐步完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作合情推理、分析,使他们的思维出现新的飞跃。这样,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就会变得更深刻和更牢固。学生获取知识后,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进行教学调控,使学生的错误及时得到纠正,知识、技能得到强化。这种多层次的练习安排,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练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教学效果理想。使用多媒体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练习设计合理,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学生参与程度较高,发言积极,课堂氛围较好。 建议: 1.巩固练习时所选的练习题不够新颖,也没有呈现梯度变化,不能满足优生的需要。2.将预习案与课堂有机地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们都知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怎样自学,自学到什么程度,是出示几个自学提纲牵着学生,还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或是让学生随心所欲的自学,抓住学生学习的亮点,教师再相机点拨,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相信在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再潜心钻研,努力探讨,找到学与教最好的结合点,呈现最有效的教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