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的城市化与耕地保护

广州的城市化与耕地保护

广州的城市化与耕地保护
广州的城市化与耕地保护

广州的城市化与耕地保护欧阳婷萍 朱照宇 匡耀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走上了稳步前进的道路。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的城市化进程走在了中国的前列。广州城市化水平[1]由1978年的48.07%上升到了1999年的62.14%。但是,在城市化的同时,各种矛盾也接踵而至。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倍受关注,保护耕地是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条件之一。广州要发展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在空间上需要扩展,无疑要占用部分耕地。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还要保证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使城市化在质上产生飞跃,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下面针对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及耕地保护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城市化概述

1.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中国的城市化是一个正城市化和逆城市化运动相互交织的过程[2]。城市化是城市不断向外延伸扩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的过程。而逆城市化是指大量城市人口流入农村从事农业活动的一种人口分散过程。各学科对城市化有不同的理解[3—4]。在《城市地理学》[5]一书中综合了各学科的见解,得出如下定义:

城市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作者认为,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高级的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化应该是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在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上很多人类聚居地已发展成为城市,这实质上就是城市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城市化始终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因此,城市和城市化并不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工业化只是城市化的助推剂,其大大地加剧了城市化的进程。

2.城市化的量测指标

目前一般采用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衡量和评价城市化进程。在我国统计口径里,通常用下面两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一个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另一个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于城市中除非农业人口外,还有一部分暂住在城市里的外来人口,而城镇人口则包括了城镇范围内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以前者通常低估了城市化水平,而后者有时又高估了城市化水平。近年来有的地方用非农业人口与城镇暂住人口之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

中国城市化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户籍制度。如果以户籍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话,那么广州的城市化水平完全取决于户籍指标的计划。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在吸收大量外资的同时也吸引了相当多的外来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没有广州户口,但他们从事的是非农业劳动,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城市人口,只不过他们是暂住的。因此我们认为用非农业人口加上城镇暂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形势。但由于广州市暂时缺乏暂住人口的统计资料,本文只能采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城市化水平。

 总第106期城市问题2002年第2期 

二、

广州城市化的特点 1.广州城市化具有中国城市化的一般特点

广州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一样具有反复性和曲折性,是正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交织过程。1958年到1960年间,在“大跃进”的推动下,大量农

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成为城市人口,大大地提高了城市化水平;1961—1964年间,又有大量城市人口返回农村从事农业劳动成为农业人口,城市化水平有所下降;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使得大量城市青年流向农村,出现了严重的逆城市化现象;20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城市化迅速推进。

2.经济发展促进了广州城市化进程

随着人均GDP 的增加,广州城市化水平持续、稳定地提高(如图1)。1990—1999年10年间,广州城市化水平增加率与人均GDP 增加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07,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 之间的相关系数则为0.947。广州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 之间显著相关。正如前面所述,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图1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 的相关性

3.广州城市用地受到限制,城市用地紧张

城市用地的合理性通常用城市用地扩展系数来

表示[6]。城市用地扩展系数是由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的比值来表示的。如果以1为平衡点的话,扩展系数大于1表示城市用地增长快于城市人口增长;扩展系数小于1则表明城市用地增长较慢。据有关研究认为,对于处在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的中国来说,城市用地稍快于城市人口增长是正常的。

据统计,1990—1999年间,广州市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为4.75%,城市户籍非农业人口年平均增长为2.48%,则城市用地扩展系数为1.9155。从结果看似乎广州城市用地扩展过快,这是基于城市户籍人口的计算。据有关资料[7—8]估计:广州市1990年暂住人口大约有50万人,1999年暂住人口大约为250万人。据此计算广州城市人口(包括户籍非农业人口和暂住人口)年平均增长为6.25%,则城市用地扩展系数为0.7599。由此看来,广州城市用地扩展相对来说偏慢了。另有统计表明[9]

,广州城镇人口人均城市用地在全省21个地方中是最小的。

尽管如此,广州市给人的印象是城市用地增长快、秩序乱。对城市用地合理性的分析,以往,人们依据的是不包括暂住人口的户籍非农业人口,即以1.9155的扩展系数为依据。这样,就给人造成了一种广州城市用地扩展太快的错觉。正因为如此,广州城市用地指标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城市扩展速度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基于户籍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所做的城市用地规划与广州市的发展不相适应,这也是造成广州交通拥挤、秩序混乱的原因之一。

根据建成区面积增加和城市人口增长计算出各年的城市用地扩展系数见(表1)。

 表1

1990年—1999年广州市的城市用地扩展系数时间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年平均

建成区面积(km 2)

187.4187.4188.2206.6216.2259.1261.8266.7274.6284.6户籍非农业人口(万人)341.4348.3

355.8

375.4

387.2395.3403.3410.9417.3425.6暂住人口(估计,万人)50

150200250城市用地增长率(%)

00.4679.7624.64719.841.0421.8722.9623.6424.752城市户籍非农业人口增长率(%)1.5442.023

2.167

5.494

3.157

2.075

2.023

1.883

1.562

2.0002.481城市人口增长率(含暂住人口)%10.06

9.4526.254扩展系数10

0.216

1.777

1.472

9.561

0.515

0.994

1.8961.8211.916扩展系数2

0.294

0.385

0.760 注:扩展系数1,基于城市户籍非农业人口增长率的计算结果。扩展系数2,基于城市人口(含暂住人口)增长率的计算结果。

由(表1)发现,广州城市用地的扩展在这9年中是不均匀的。1992年、1996年、1997年的基于户

城市问题2002年第2期

籍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市用地扩展系数小于1,说明这几年城市用地增长慢于城市户籍非农业人口增长。由于广州市暂住人口的增长速度可能大于城市户籍人口增长速度,如果把城市暂住人口计算进来的话,这几年的城市用地扩展系数就更小了。而1994—1995年建成区面积增加了19.84%,城市扩展系数高达9.561,即使考虑暂住人口,其城市扩展系数无疑也是明显大于1的,说明1994年城市用地扩展较快。1994年城市用地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第一,以往城市用地的增长滞后于广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1992年的城市用地扩展系数明显偏小,造成了城市用地的欠帐;第二,在1993年的经济开发热潮中放松了对城市用地指标的控制。这种城市用地的高速扩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州城市用地紧张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矛盾;另一方面,城市用地的突增加上管理上的困难,也造成了城市用地混乱。这可能是我国一些管理领域“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通病在城市用地中的反映。

三、广州城市化、经济发展与耕地减少的关系

广州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与耕地减少之间的相关系数见(表2)所示。

 表2城市化、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相关系数

耕地减少率人均耕地

减少率

城市化水

平增加率

人均GDP

增加率

建设占

用耕地

耕地减少率10.9970.8160.8390.945

人均耕地减少率0.99710.8200.8570.957

城市化水平增加率0.8160.82010.8070.885

人均GDP增加率0.8390.8570.80710.860

建设占用耕地0.9450.9570.8850.8601

由(表2)中数据可知,广州城市化、经济发展与耕地减少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当样本量为10(即自由度为8)时,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值见(表3)所示。

 表3相关系数检验表

检验水平0.0010.0100.0200.0500.100

相关系数0.87210.76460.71550.61390.5494

由(表3)可知,在99%的置信水平(检验水平为0.01)下,(表2)中各指标之间相关显著。其中在99.9%的置信水平下,耕地减少、人均耕地减少、城市化水平增加及人均GDP增加三者都与建设占用耕地相关显著。这表明了以下几点:

1.城市建设占用大量耕地,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统计表明,广州耕地的减少主要是城市建设占用造成的。耕地减少率与建设占用耕地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达0.945。建设占用耕地与耕地减少率的相关性、人均耕地减少率与人口密度增加率、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率的对比分别如(图2、图3)所示。

由(图2、图3)可以看出,除1990年外,广州人均耕地减少率远远大于人口密度增加率和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率。也就是说广州人均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户籍人口的增加。从相关系数来看,人均耕地减少率与建设占用耕地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达0.957。因此,笔者认为造成广州市人均耕地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建设占用部分耕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表明,人均GDP的增加与耕地的减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人均GDP增加率与耕地减少率的相关系数为0.839。从绝对量来看,建设占用耕地数1999年是1990年的5倍,而1999年的人均GDP是1990年的5.587倍。这说明经济的增长快于城市建设对耕地的占用。我们认为,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适度占用耕地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做出合理的规划,充分利用好所占用的耕地资源。

2.耕地减少是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城市本身是随着产业分工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发展反过来又带动工业、服务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等经济领域的发展,它们是互相促进的。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前提,城市化又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图4)是广州人均耕地减少率、人均GDP增加率与城市化水平增加率之间的关系图。

由(图4)可以看出,广州城市化水平增加率、人均GDP增加率与人均耕地减少率都在1993年达到最高峰。它们之间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以耕地的减少为前提的。由(图4)可知,在1993年达到最高峰时,人均GDP增加率达到40%以上,人均耕地减少率在10%左右,人均GDP增加率与人均耕地减少率之比接近4。这进一步证明经济增长快于耕地减少。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建设占用部分耕地是值得的。

广州的城市化与耕地保护

图2 

建设占用耕地与耕地减少率的相关性

图3 人均耕地减少率与人口密度增加率、

非农业人口增加率的对比

图4 人均耕地减少率、人均GDP 与城市化水平增加率间的关系

城市问题2002年第2期

四、分析

广州作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经济要发展,城市化水平要提高,城市化进程要进入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一方面不得不占用一定数量的耕地,在空间上得到扩展,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空间扩展的同时,必须在挖掘内涵潜力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表4)是依据国土详查数据[10]对珠江三角洲各地市1994—1996年城镇面积增加与GDP增加所进行的对比。

 表4珠江三角洲各地市间城镇面积增加与GDP增加的对比

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佛山肇庆GDP增加/城镇面积增加(万元/公顷)338.8721871.1156.13766.05404.86132.30293.24173.46237.14

由(表4)中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广州城镇面积每增加1公顷GDP的增加值在珠江三角洲9个地市中居第3位,广州城市用地扩展不算太快,集约化程度居中。相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甚至整个广东省来说,广州市土地利用比较合理,但相对发展较成熟的城市来说,广州城市用地的集约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对广州市本身来说,从1990—1999年间,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由22.15%减少为16.50%,农业总产值在GDP中所占百分比从13.75%减少到7.78%。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减少34.17%,而农业总产值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减少了76.64%。这说明农业用地和农业总产值在比例上不相称,农业用地的集约化程度较低。从另一个角度看,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后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总的来说,城市用地的集约化程度高于农业用地的集约化程度。要在耕地和城市用地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一方面两者在数量上要得到一定的保证,另一方面要从质量上入手,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还要充分利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

五、结语

上述分析说明:广州目前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基本上是资源依赖型的。对于广州这种土地资源有限、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来说,解决用地紧张的惟一出路就是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对广州来说,统筹安排城市用地指标,科学规划城市用地结构,是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有效途径。要想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确保第二、第三产业快速持续地发展,必须为耕地找到可持续的有效地利用途径。

因此,我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将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合理的城市化模式是节约土地的根本途径。应充分挖掘城市用地的内涵潜力,进一步提高城市用地的集约化程度。还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使城市各功能区有序布局。在城市用地和农业用地都日趋紧张的条件下,加强对土地的科学管理对缓解土地压力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科学与社会实践专项资助(社会实践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考察)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统计局.广州统计年鉴(1991—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0

2 王晓东.中国城市化与城镇居民住房.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8,8(1)

3 张文和,李明.城市化定义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0(5)

4 陈为邦.关于城市化的几个问题.城市发展研究,2000(5)

5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6 张文忠.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土地资源减少.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1)

7 广东省计划委员会.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编.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研究(中卷).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5

8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编.1998年全国暂住人口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

9 匡耀求,黄宁生.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1.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

10 广东省国土厅编.广东省土地资源.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1999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本文编辑:魏巍)

广州的城市化与耕地保护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图1.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资料来源:钱纳里(1988) 图2. 美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关系的变动 资料来源:沃尔特·W·威尔科克斯(1979) 图3. 中国城市人口与工业化率的变动 注: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1998、1999) 图4.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图5.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表1 1947-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数量(个) 注:括号内数据是该规模城市平均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1982),国家统计局(1997),国家统计局综合司(1986),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刘国光等(1986),民政部(1998) 表2 1979-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人口数量比较(万人) 数据来源:同表1。 表3 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拟合值(GDP=100%)

100 % % % % % 200 % % % % % 300 % % % % % 400 % % % % % 600 % % % % % 800 % % % % % 1000 % % % % % 1200 % % % % % 1500 % % % % % 数据来源:计量分析和计算结果 表4 各类城市部分经济指标 规模(万人)数量全要素生产率% 人均GDP元人均财支元财支/GDP% 财支/财收0-5 23 86 1280 138 5-20 249 82 1472 117 20-50 113 93 2563 244 50-100 28 107 3645 308 100-200 21 114 3657 320 >200 9 151 4888 576 全部城市443 100 2582 243 注:综合要素生产率为生产函数的相对残差,根据各组城市GDP、劳动力、净资本(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之和)的合计值计算,以全部城市为100%。劳动和资本弹性分别取和,来自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见附录:表A1)。统计数据来自城调队《城市统计年鉴1990》,为1989年数据。 图8. 分组的城市综合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 A. 9年TFP B.1994年TFP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的庞大经济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市场竞争力逐渐让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的差异。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各大省区的城市化率做仔细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地理环境下二者的协调性不同,且二者的协调性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西北、东北、西南省内城市化差异大,而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化差异较小。 【关键词】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 0.引言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地理、人口、环境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具有显著地域环境和地域经济差异的国家。在新经济地理视域下,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要知道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域产业集聚、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密切相关。21世纪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渐提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代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为动因的关系,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道路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数据来源 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而人均GDP占有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中提到人均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区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内容,而产业结构与工资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大省份的城市化率数据和人均GDP数据(港、澳、台除外),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1.2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量化地表现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数据二者的差值表示偏离平均正常水平的程度,通过计算每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标准差值,来探讨城市化率省内分布情况,并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格局状态。 (1)城市化率计算方式。实际城市化率=(实际城市人口数量/总人口)×100%。由于实际城市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每年的城乡人口流动量巨大,人口计算起来想多困难,因此可以用城镇人口乘以4/3的方式估算实际城镇人口。实际城市人口的估算方法:全国的实际城镇人口=(4/3)×城镇人口 (2)标准差标准化的计算方式。通常被认可有效的标准差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Z表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结果,i表示样本变量,表示城市化率或者人均GDP 的平均值,S表示样本标准方差。S的计算公式如下: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f12947793.html,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作者:王淼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03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分析了形成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应该大力宣传节约资源的环保理念,完善地方法规,分散城市功能,合理规划布局,兴建卫星城市,采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加强污染物的治理,达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可利用污染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等。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保护;资源问题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2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人文进步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标志。随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总是向着经济发达的区域流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乡村人口向着城市人口转移,这一人口定向性聚集的过程,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兴城市的不断兴起。这一现象就是所谓的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世界城市化最早在英国开始。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在世界上最先实现了 城市化。中国的城镇化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化给中国带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然而,由于有些地区城市化进程过快,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城市病”的问题和矛盾,使城市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基础设施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1.中国的城市化起步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战略,50年代中国城市化就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中开始起步和发展的,这种工业化战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但是一直发展缓慢。中国城市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双重性的特点:(1)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很高。(2)城市人口比率指标却很低。 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发展时期较短。我国1949年城市人口占10.6%,到1978年为12%,从1978年以来以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地位的确定,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到20世纪末城市化水平为36.2%,进入21世纪高 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48%。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美国72%,英国87%,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万庆良以五个“更注重”解读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万庆良以五个“更注重”解读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广州要走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在致闭幕辞时,市委书记万庆良以五个“更注重”解读了这一新的发展道路。 万庆良表示,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主要有5个方面的内涵特征: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是城市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是城市化的终极目标。“规划为人而设计,交通为人而建设,环境为人而美化。人在城市中可以找到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城市成为关怀人并陶冶人的幸福家园”。 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低碳、节约和包容的可持续发展,推进节地节水节能节财,突出城市内涵提升和功能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动力,强调以新知识、新技术带动发展,以智慧城市引领发展,以人才济济推动发展;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展动力更加多元强劲。 更加注重优化发展空间,强调要按照经济增长理论,优化提升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城乡规划,推动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紧促高效的城市空间格局。 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城乡一体,把城市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口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他表示,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核心在于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必须把“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新理念贯穿于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全过程,反映到为民富民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城市的规范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生态环保等各个领域。 再提差距意识 万庆良表示,此次会议描绘了幸福广州的美好蓝图,明确了“12338”的节奏部署,确立了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两个战略重点,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广州城市发展理念,推动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三个重大突破,全力实施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城乡一体、生态环保、文化引领、人才集聚、民生幸福、党建创新八大工程。 “成绩越大,越要看到差距;形势越好,越要看到危机。”万庆良再次“揭短”,强调必须站在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高度,把广州的发展置于世界先进城市的坐标系来比较,认清在城乡统筹,公共服务,资源环境,核心竞争力,城市特色和治理环境等方面的差距,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危机意识。

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与特点

目录 一、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3 二、广州城市发展现状4 三、广州城市发展问题与对策及建议4 四、对广州城市发展的思考6 参考文献6

浅析广州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规121 成婷婷 4125 摘要: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城市化水 平不断提高,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回顾广州城市发展历史,通过探索广州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并提出相关建议,对城市发展做出更全面的思考。 关键词:城市发展存在问题原因对策与建议广州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广州城市化率已达%,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阶段理论,广州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第三阶段(城市化率超过70%)即完善提升阶段。然而,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等,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均要求广州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深入分析广州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对策,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做出合理思考是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一、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 1、广州城市发展第一次升级:南越国建立 赵佗为古南越国第一任帝王,时任龙川县令。龙川古城经过赵佗的治理,一直以来成为粤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南越国是岭南第一个封建割据政权,推行郡县制,推广铁器和农耕,发展海上交通贸易,促进了汉族和南越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并使汉文化和汉字得以传入岭南地区,改变了岭南落后的文化状况。 2、广州城市发展第二次升级:一口通商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旧址在今广州文化公园、十三行路一带。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一道圣旨,广州成为全国惟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从此,随着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额节节增长,广州成为清代对外贸易中心。 3、广州城市发展第三次升级:改革开放 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扬改革的旗帜,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进取,奋力拼搏,开创了广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4、广州城市发展第四次升级:亚运会 第16届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亚运使中国与世界强国更加的接近,将加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 <查看评论>大洋新闻时间: 2012-10-19 来源: 广州日报 (2012年9月19日)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省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以新型城市化推动广州科学发展 1.重大意义。 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是探索特大型城市科学发展的创新实践,是遵循世界城市发展规律、破除“增长停滞魔咒”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积极探索,是推动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同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新期待的根本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提升领导城市工作能力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但必须清醒看到,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逐渐凸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主旨,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敢于先

行先试,促进城市发展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幸福作为最高追求转变,从拼土地、拼汗水、拼资源向拼人才、拼知识、拼创新转变,从城乡二元分割向城乡一体发展转变,从城市“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集约高效城市发展格局转变,从“千城一面”向更加注重传承岭南优秀文化、凸显城市特色转变,从全能型政府向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善治模式转变,努力闯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广州特色的科学发展新路,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2.目标定位。 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要紧紧围绕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低碳、智慧、幸福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强化人才、知识、创新的发展新动力,把握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三个重大突破”新抓手,优化“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城市空间新布局,打造花城绿城水城的生态城市新品牌,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创造绿色健康、文明和谐的幸福新生活,把广州建设成为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到2015年,新型城市化发展实现大提升,科学发展实力明显增强,民生福祉明显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1)综合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国际商贸中心功能明显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率先建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

城镇化水平基本判断

城镇化水平基本判断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正确判断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就成为“十五”期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总的判断是: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制约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为宜。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一、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发展模式的判断 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国家,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出的基本判断。《建议》指出:城镇化水平低,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那么,《建议》何以得出上述结论呢? 根据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不同,我们可以把城镇化划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适度城镇化又称同步城镇化,即指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和相适应的城镇化模式,即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如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芬兰、日本等。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型的比较合理的城镇化道路,它能够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适度、同步发展。第二种是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如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中东等。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镇化,是一种无工业化的城镇化。第三种是滞后城镇化又称低度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不合理的城镇化模式,如中国、朝鲜、贝宁等。这些国家的城镇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见图1),它是城镇化的更高阶段。[2-5]从中国目前城镇化发展模式现状不难看出,中国的城镇化属于低度城镇化国家。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城乡人口逆向流动不是逆城市化,而是一种“反城市化”。对此,要加以区别。 附图 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XX年;2.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XX年

加快城市化进程

提要]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生产力要素不断重新配置和合理组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因此,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把农民有效地从土地经营上解放出来,降低土地经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奔小康的根本问题。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是否能实现跨跃式发展,是否有一个稳定社会形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就业增收问题是一个关键,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非农产业发展的过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减少的过程,是城市化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多途径地向外转移在我国建设全面小康,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三农”问题深为各级领导所重视,新一届青岛市委、市政府也把“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桥梁则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 城乡人口与农村劳动力。青岛市目前有720万人人口,非农人口240万人,占全部人口的34.3%;农村人口480万人,占65.7%。农村劳动力254.08万人(男/女劳动力比例为 63.7:46.3),约占全部劳动力的61%。 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生活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进程。 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与就业结构:据抽样调查,2002年我市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119.98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2%。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99.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2%。第二产业从业劳动力80.18万

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延续城市文脉

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延续城市文脉 系名称:建筑系专业名称:城市规划学生姓名:高洁指导教师:王力忠 【摘要】:“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的文明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复杂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①。 城市作为人类智慧文明的载体,在时间的积淀中形成自身的历史文化,构成本土的城市特色,在社会的不断演变发展中实现自我调解和自我完善。然而,当今全球化迅速蔓延,建筑趋同,城市趋同乃至文化趋同现象愈演愈烈,这已经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城市文脉延续下去,是当代城市建设者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从景观方面、城市方面、建筑方面以及人的体验方面展开讨论城市文脉的延续问题,希望探寻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脉延续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文脉传承景观城市建筑 【英文翻译】:The city as a carrier of human wisdom and civilization, conforming of its own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time of accumulation, constitut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nd continue to evolve in society to achieve self-medi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Today, however, as the rapid spread of globalization , the convergence of architecture, the urban convergence as well as the intensified cultural convergence has led to worldwide attention. In the situation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protect the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contemporary city builders faced with. This article discuss the continuation of urban contex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andscape, the city, the architectural and human experience in the urban, hoping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urban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与其本质密切相关的背景”,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等②。它既有共时性又有历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进行动态的、内在的联系,从而构成了城市特有的文脉。它体现了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城市文脉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包括人、地、物;隐性形态是指对城市发展有潜在深刻意义的影响因素,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心里行为等。 所谓城市文脉的延续,就是指现在的文化与过去的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缺失任何一种文化都构不成文脉。城市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其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文脉不是名声古迹、文物遗址的堆积,它是一种城市的记忆,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就中国而言,从上世纪中叶至现在,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城市功能以经济功能为主,城市不断地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然而新建的内容却缺乏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文脉的断绝将不可避免。

广州市近30年来城市化的机制分析及进程特点

广州市近30年来城市化的机制分析及进程特点 200930250605 樊颂平 09土管6班 在过去的30年里,广州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实体地域日益扩大,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究竟广州的城市化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原因推动着广州城市化,存在着一个怎样的过程以及有着什么样的特点,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广州的城市化机制及其进程特点。 城市化机制是城市化进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运作机理及维持和完善这种动作关系的各要素构成的综合系统,它是城市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化的机制包括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调节机制。研究广州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利于加快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其内容包括: 一、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生产力。由表1-1可以看出,1980-1985年和1985-1990年这两个阶段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阶段,耕地分别减少了 5.7%和 5.6%,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和2005-2008年这四个阶段为耕地急速减少阶段,耕地分别减少了19.6%、10.6%、21.5%和21.5%,但是,2000-2005年这一阶段耕地却大幅增加了9.8%,究其原因是在这一阶段里,政府加大了开发未利用地的力度,实施了保护耕地的政策,导致耕地现有量的增加。 就整个社会而言,农业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不仅能满足自己家庭的需求,还有剩余的农产品供给城市,虽然随着耕地的减少,粮食产量也在减少,但从图1-1中可以看出,在1985-1990年和1995-2000年这两个阶段里,广州的粮食产量有了小幅度的上升,即便粮食产量的总体趋势在减少,但可以通过交通运输将粮食运到城市里,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量,为城市化提供了条件。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优化调控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环境效应及其优 化调控 国贸2班周星2012218090

摘要前言: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近数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文章分析讨论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措施。 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是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城市居民用水、工业生产用水以及其它城市用水需求逐年增加,但是供水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问题却成为了制约我国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是人—地关系的焦点,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和消费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也成为污染集中的地方。水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源泉,也是城市的活力所在。 目前我国正以世界罕见的速度推行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左右,2010年达29%,2050年将达47%左右。建国初期我国有城市136座,“七五”末期450座,到“八五”末期猛增至640座。特别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出现了一些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环境条件相似,类型、功能互补的城市群。我国已有5个超大规模城市群(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四川盆地以及辽宁中部),这些城市群面积大、影响和辐射范围广。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快速驱动作用、对财富的迅速增值能力,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但城市水资源环境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城市“水泥森林”造成的区域水文循环的改变、人口剧增和生产高度集中导致的用、排水日增等问题,制约了城市进一步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水环境物质代谢的严重失衡 如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系统,则城市水环境的“水质”污染实际上是城市物质代谢失衡的结果。自然条件下,某一系统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保持平衡,自然系统中不存在废物的概念。而在城市区域,输入了大量的矿石、燃料、化学合成物质。这些物质部分转化为产品,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以工业污水形式排入水环境,或以气体、颗粒物的形式进入大气环境,随大气降水一起进入水环境,转化为产品的部分又通过人们的消费和使用以生活污水的形式排入水环境。大量污染物进入城市水环境,必然造成城市水环境物质代谢的失衡。 1.降水与城市水环境污染 城市大气水环境物质代谢失衡是造成地表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人类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改变了清洁大气的物质成分。这种污染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点源,即工厂企业排放的来自于矿石、燃料及一些化学合成物质的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二是流动污染源,即城市交通中大量的汽车尾气污染和车辆行驶过程中造成的道路扬尘。 大气中污染物质的代谢大多是通过溶于雨水或被雨水所携带的途径。虽然这对大气的净化十分有利,但在严重大气污染情况下,通过雨水途径代谢的大气污染物使雨水的化学成分或物质含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世界上许多城市群出现的酸性降水,以及由此造成的城市地表水酸化和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降水将污染物直接带到地表,甚至携带到较远的地区。由于城市人口十分密集,加上垃圾收集系统的不完善,降水达到地面后溶解了大量的污染物,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有毒物质。由于我国目前对城市雨水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因此城市雨水会直接造成城市地表水环境的损害。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教学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1)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专题21 城市化(等级考试题)

专题21 城市化 一、选择题: 1.(2018·青浦、杨浦·一模)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通常是 C A .城市的人口规模 B .城市的用地规模 C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D .特大城市数量 2.(2018·徐汇·一模)中国城市化率将近60%。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 A .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B .绿化面积不断减少 C .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 .保持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 3.(2018·虹口·二模)右图为我国某区域略图。①与 ②、③地区相比 A A .城市化水平较高 B .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C .民营企业比重较低 D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下图是甲乙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发展情况统计图,读图回答4~5题。 4.(2017·崇明·二模)对甲、乙两类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 .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快 B .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慢 C .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 .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 5.(2017·崇明·二模)随着城市化发展 B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②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④城市成为区域的中心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2017·黄浦·二模)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该地区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D A .自然条件优越 B .外来人口增多 C .农业产值的比重不断增长 D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并进 甲 乙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答案

1.( )是一个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现代化 o B.城市化 o C.信息化 o D.市场化 2.除了注册登记外,在第三产业中特殊行政许可特别普遍,这体现出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发展层次不高 o B.市场化程度低 o C.发展水平偏低 o D.管制过度 ' 3.在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属于()性质的第三产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公益 o B.商业 o C.混合 o D.协会 4.城市发展的阶段,经历了( )的发展历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古代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B.传统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C.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o D.传统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 5.商业、金融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哪些是重点,优先发展哪一种,需要从()的关系角度进行考虑。。(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目标与阶段 o B.垄断与竞争 o C.公益与商业 o D.政府与市场 6.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中,区位和交通、发达和不发达、文化差异等属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战略目标 o B.战略条件 o C.战略思路 o D.战略措施 : 7.文化产业,是以()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艺术 o B.文化保护 o C.文化创意 o D.文化创收

8.( )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创意产业 o B.消费性服务业 o C.生产性服务业 o D.生活性服务业 — 9.中国四个直辖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高到低依次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北京—上海—重庆—天津 o B.上海—北京—天津—重庆 o C.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o D.上海—北京—重庆—天津 10.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垄断现象,其中石油销售属于(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行业垄断 o B.经济垄断 o C.政府垄断 o D.自然垄断 * 11.下列各产业属于城市第三产业的有()。(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最新 新经济与广州城市空间组织的案例分析-精品

新经济与广州城市空间组织的案例分析 面对全球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和经济的全球化,以及对广州城市发展的反思,2000年广州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提出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取向。随着番禺、花都撤市设区这一空间发展方案由概念发展为行动。由于广州南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将布局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而北起科学城、经国际会展中心、生物岛、大学城、广州新城,南至南沙临海城的城市“南拓轴”,将成为广州未来城市拓展的主轴向。这一区域也将成为广州新经济的主要区域。广州城市这一地域的组织与硅谷较为相似。以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其以广州智力密集区为依托,以吸引高新技术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为目标,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促进科技和生产相结合,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协凋发展的综合基地。因而成为广州新经济增长点建设的核心。 天河区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多个有利的区位因素: 第一,技术创新源。大学与科研机构是最重要的创新源之一。天河区行政区划面积108.3,辖区内有21所大专院校,40多个研究所,20多家大中型企业(都具有一定的科技力量)。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规划的42.2kmz范围内,有华南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中国科学院、部委、省、市所属研究所41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科研人员2.13万人。构成高水平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的新型智力资源集中区,是珠江三角洲和广东省智力最密集的区域。这种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与生产直接结合,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就能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新产品,创造新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还能为高技术产业提供共同实验室,开展教育培养、学术交流、组织培训等一系列具有发展前景性的活动,从而使创新源或智密区对高技术产业产生强烈的区位指向。 第二,天河区信息密集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发展水平较高,工业和信息产业的基础都较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高新技术产业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 第三,比较发达的运输网和通信网。天河区具有比较发达的交通和通信设施。广州天河火车站经过改建,成为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际火车站;以天河为起点的全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已经投入使用;天河是广深、广汕、广从和环城高速公路及广深珠高速公路的进出口;珠江天河段有口岸线7公里多长;广州市的地铁一号线始发站建于天河;天河至黄埔的轻轨铁路也在规划筹建中。很明显,天河区的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加之比较发达的通信网,成为吸引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因素之一。 第四,适宜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发展高技术产业密不可分的创新源或智密区,多分布在生活环境较舒适地区,既有利于科学创造,又可吸引科技人员长期定居。天河区地处亚热带,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东部,作为新区开发的重点,天河区的规划体现了跨世纪高标准,以营造适宜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吸引高技术产业,并使之成为现代研究活动和生产活动的一种地域组织形式。

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答案

?1.( )是一个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现代化 o B.城市化 o C.信息化 o D.市场化 ? 2.除了注册登记外,在第三产业中特殊行政许可特别普遍,这体现出第三产业发展的()问题。(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发展层次不高 o B.市场化程度低 o C.发展水平偏低 o D.管制过度 ? 3.在中国,医疗事业大部分属于()性质的第三产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公益 o B.商业 o C.混合 o D.协会 ? 4.城市发展的阶段,经历了( )的发展历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古代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B.传统城市—现代化城市—近代城市 o C.古代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o D.传统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化城市 ? 5.商业、金融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哪些是重点,优先发展哪一种,需要从()的关系角度进行考虑。。(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目标与阶段 o B.垄断与竞争 o C.公益与商业 o D.政府与市场 ? 6.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中,区位和交通、发达和不发达、文化差异等属于()。(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战略目标 o B.战略条件 o C.战略思路 o D.战略措施 ?7.文化产业,是以()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文化艺术 o B.文化保护 o C.文化创意 o D.文化创收 ?8.( )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单选题3分)得分:3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城市基层社会结构主体的社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加强党对社区的领导,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现就我区社区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争创国家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实际,以服务社区居民为核心,以社区党建工作“五个好”为目标,以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机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为保证,积极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为我区社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目标任务:力争利用三年时间,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社区内“两类”党组织应建组建率达到100%,全区建成5个社区党建工作精品示范点,党建品牌30个,发展党员100名,社区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标准,社区党组织要基本达到活动有阵地、办公有经费。真正实现社区党组织政治导向、资源整合、引领风气、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定位,使社区党建工作得到健康有序地推进。主要内容是: 1、发挥社区党组织政治导向功能作用。建设一个政治坚定、团结坚强、密切联系群众、熟悉社区建设、奋发有为的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一支以社区干部和居民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社区志愿者为骨干的高素质的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 2、发挥社区党组织资源整合功能作用。形成一个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体制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社区共建的工作协调机制。 3、发挥社区党组织引领风气功能作用。积极开展争创国家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活动、改善社会风气,实现创建和谐社区的新发展、新跨越。加强社区办公场所的建设,加强社区党建阵地的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和设施,美化居民生活环境,净化社会风气。 4、发挥社区党组织社会稳定器功能作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处理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矛盾化解到最前沿,发挥稳定器的功能作用。 三、工作措施 (一)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提升社区党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1、对党建工作要有新认识。社区党组织是党员和居民密切联系的基本平台和载体,是社区和谐建设的组织保障。要充分认识社区党建的重要性:一是社区党建工作是创建和谐社区建设的需要。经济发展和社区人口的增加,要求党要在社区的各个领域必须取得主导优势,就必须依靠社区各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形成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控制力,为和谐社区建设服务。二是社区党建工作是党组织和党员职责的体现。社区作为各单位和党员生活或工作的区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要得到充分体现,各负其责,共同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三是社区党建工作是服务居民群众的需要。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必须抓住服务居民群众这个中心,使服务成

《新型城市化战略与广州未来的发展》习题答案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思考》专题二 《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与广州未来的发展》习题集 单选题: 1.2010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20座城市中,中国的北京排名第____位。正确答案是:(D) A 5 B 7 C 8 D 10 2.世界银行指出:整个20世纪的100年,人类消耗了____亿吨石油天然气。正确答案是:(C) A 2550 B 2600 C 2650 D 2700 3.著名哲学家____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B) A 康德 B 亚里士多德 C 苏格拉底 D 尼采 4.智慧城市是工业化向____全面转换的城市管理之魂。正确答案是:(D) A 产业化 B 资本化 C 金融化 D 信息化 5.既要吸取传统城市化的优势,又要避免传统城市化形成的弊端,____战略的应运而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正确答案是:(B) A 新型工业化 B 新型城市化 C 新型商业化 D 新型产业化 6.由____带来的长期效应和心理预期,在发展能力滞后、城乡分配不公、机会不平等和社会不和谐的催化下,将会成为未来深层次矛盾的总根源。正确答案是:(D) A 结构性歧视 B 结构性疲劳 C 主流歧视 D 主流疲劳

7.广州要构建____的固定集散地、形成全球知识产权的永久交易平台、成为全球每年最新技术发明的展示中心、以及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的前沿。正确答案是:(A) A 全球高科技知识市场 B 全球尖端军品市场 C 全球信息技术 D 互联网产品 8.精神文明是提升____的催化剂和倍增器。正确答案是:(B) A 文化素养 B 物质文明 C 经济发展 D 幸福感 9.2003年,中国的城市数目达到____座。正确答案是:(D) A 660 B 467 C 171 D 665 10.由____带来的长期效应和心理预期,在发展能力滞后、城乡分配不公、机会不平等和社会不和谐的催化下,将会成为未来深层次矛盾的总根源。正确答案是:(D) A 结构性歧视 B 结构性疲劳 C 主流歧视 D 主流疲劳 11.涉及全球约30亿人口的____,这将是继中国四大发明后对世界的又一重大贡献。正确答案是: (A) A 智能中英直接对话机 B 云计算终端系统 C 汉字解码机 D 海水净化机 12.传统的城市经济模式必然导致____。正确答案是:(C) A 可持续性 B 可包容性 C 不可持续性 D 不可包容性 13.实现城市化的高级演化形态与最优空间充填,必须选择以____为基底,实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城乡发展,走创新发展的新型城市化之路”。正确答案是:(C) A 农村 B 城市 C 区域 D 社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