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基米德1

阿基米德1

阿基米德1
阿基米德1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前287~前212),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生平】

公元前287年,阿基米德诞生于西西里岛(Sicilia)的叙拉古(Syracuse)(今意大利锡拉库萨)。他出生于贵族,与叙拉古的赫农王有亲戚关系,家庭十分富有。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学识渊博,为人谦逊。他十一岁时,借助与王室的关系,被送到古希腊文化中心亚历山大里亚城,跟随欧几里得的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学习,他以后和亚历山大的学者保持紧密联系,因此他算是亚历山大学派的成员。

亚历山大里亚位于尼罗河口,是当时文化贸易的中心之一。这里有雄伟的博物馆、图书馆,而且人才荟萃,被世人誉为“智慧之都”。阿基米德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了许多年,曾跟很多学者密切交往。他在学习期间对数学、力学和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在他学习天文学时,发明了用水利推动的星球仪,并用它模拟太阳、行星和月亮的运行及表演日食和月食现象。为解决用尼罗河水灌溉土地的难题,他发明了圆筒状的螺旋扬水器,后人称它为“阿基米德螺旋”。

公元前240年,阿基米德回叙拉古,当了赫农王的顾问,帮助国王解决生产实践、军事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

公元前212年,古罗马军队攻陷叙拉古,正在聚精会神研究科学问题的阿基米德,不幸被蛮横的罗马士兵杀死,终年七十五岁。阿基米德的遗体葬在西西里岛,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内切球的图形,以纪念他在几何学上的卓越贡献。

【科学成就】

阿基米德无可争议的是古代希腊文明所产生的最伟大的数学家及科学家之一,他在诸多科学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为他赢得同时代人的高度尊敬,并用他的智慧颠覆人类历史。

力学方面:

阿基米德在力学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

1、在总结了关于埃及人用杠杆来抬起重物的经验的基础上,阿基米德系统地研究了物体的重心和杠杆原理。提出了精确地确定物体重心的方法,指出在物体的中心处支起来,就能使物体保持平衡;同时,他在研究机械的过程中,发现并系统证明了阿基米德原理(即杠杆定律),为静力学奠定了基础。此外,阿基米德利用这一原理设计制造了许多机械。

2、他在研究浮体的过程中发现了浮力定律,也就是有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几何学方面:

阿基米德的数学成就在于他既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研究抽象数学的科学方法,又使数学的研究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1、阿基米德确定了抛物线弓形、螺线、圆形的面积以及椭球体、抛物面体等各种复杂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演这些公式的过程中,他创立了“穷竭法”,类似于现代微积分中所说的逐步近似求极限的方法。

2、他是科学的研究圆周率的第一人。他提出用圆内接多边形与外切多边形边数增多、面积逐渐接近的方法求圆周率。他求出了圆周率大小范围为:

223/71<π<22/7。

3、面对古希腊繁冗的数字表示方式,阿基米德还首创了记大数的方法,突破了当时用希腊字母计数不能超过一万的局限,并用它解决了许多数学难题。

4、提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公理,用现代数学语言表述,阿基米德原理指对于任何自然数(不包括0)a、b,如果ab.

天文学方面:

1、他发明了用水利推动的星球仪,并用它模拟太阳、行星和月亮的运行及表演日食和月食现象;

2、他认为地球是圆球状的,并围绕着太阳旋转,这一观点比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要早一千八百年。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没有就这个问题做深入系统的研究。

重视实践:

阿基米德和雅典时期的科学家有着明显的不同,就是他既重视科学的严密性、准确性,要求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精确的、合乎逻辑的证明;又非常重视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他非常重视试验,亲自动手制作各种仪器和机械。他一生设计、制造了许多机构和机器,除了杠杆系统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举重滑轮、灌地机、扬水机以及军事上用的抛石机等。被称作“阿基米德螺旋”的扬水机至今仍在埃及等地使用。

【著作】

阿基米德流传于世的数学著作有10余种,多为希腊文手稿。他的著作集中探讨了求积问题,主要是曲边图形的面积和曲面立方体的体积。其体例深受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影响,先是设立若干定义和假设,再依次证明。

作为数学家,他写出了《论球和圆柱》、《圆的度量》、《抛物线求积》、《论螺线》、《论锥体和球体》、《沙的计算》等数学著作;作为力学家,他着有《论图形的平衡》、《论浮体》、《论杠杆》、《原理》等力学著作。

这些著作中《论球与圆柱》是他的得意杰作,包括许多重大的成就。他从几个定义和公理出发,推出关于球与圆柱面积体积等50多个命题

著作一览:

《数沙器》,是专讲计算方法和计算理论的一本著作。阿基米德要计算充满宇宙大球体内的砂粒数量,他运用了很奇特的想象,建立了新的量级计数法,确定了新单位,提出了表示任何大数量的模式,这与对数运算是密切相关的。

《圆的度量》,利用圆的外切与内接96边形,求得圆周率π为:

223/71<π<22/7,这是数学史上最早的,明确指出误差限度的π值。他还证明了圆面积等于以圆周长为底、半径为高的正三角形的面积;使用的是穷竭法。

《论球与圆柱》,熟练地运用穷竭法证明了球的表面积等于球大圆面积的四倍;球的体积是一个圆锥体积的四倍,这个圆锥的底等于球的大圆,高等于球的半径。阿基米德还指出,如果等边圆柱中有一个内切球,则圆柱的全面积和它的体积,分别为球表面积和体积的。在这部著作中,他还提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公理"。

《抛物线求积法》,研究了曲线图形求积的问题,并用穷竭法建立了这样的结论:"任何由直线和直角圆锥体的截面所包围的弓形(即抛物线),其面积都是其同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的三分之四。"他还用力学权重方法再次验证这个结论,使数学与力学成功地结合起来。

《论螺线》,是阿基米德对数学的出色贡献。他明确了螺线的定义,以及对螺线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同一著作中,阿基米德还导出几何级数和算术级数求和的几何方法。

《平行图形的平衡或其重心》,是关于力学的最早的科学论著,讲的是确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重心问题。

《论浮体》,是流体静力学的第一部专著,阿基米德把数学推理成功地运用于分析浮体的平衡上,并用数学公式表示浮体平衡的规律。书中他研究了旋转抛物体在流体中的稳定性。

《论锥型体与球型体》,讲的是确定由抛物线和双曲线其轴旋转而成的锥型体体积,以及椭圆绕其长轴和短轴旋转而成的球型体体积。

《阿基米德方法》,是一封给埃拉托斯特尼的信,它主要讲根据力学原理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把这种方法看作是严格证明前的一种试探性工作,得到结果以后,还要用归谬法去证明它。

《群牛问题》,含有八个未知数,最后归结为一个二次不定方程。最初是在一封给埃拉托塞尼的信中提出,但真实性颇值得怀疑,“群牛问题”大概很早以前就已存在,阿基米德只是重新研究而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其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提纲》在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他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马克思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强调指出实践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认识活动,第一,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第二,是主体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第三,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 其三,马克思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理解人类历史应立足于社会实践来,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写的。原题名为:关于费尔巴哈。原文写在1844~1847年的笔记中。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 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这篇手稿。恩格斯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件文件,是非常宝贵的。”他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验证阿基米德定律.

验证阿基米德定律 【目的和要求】 学习验证阿基米德定律的方法;加深对阿基米德定律的理解。 【仪器和器材】 1.测力计(J2104型,钩码(J2106型,乒乓球,量筒,杯子,水。 2.定滑轮,薄壁小铁桶,塑料小桶,足量的细沙,水,小石子。 【实验方法】 方法一 1.在量筒内盛入适量的水,记下水面到达的刻度V1。 2.将钩码与乒乓球用细线拴在一起,挂在测力计下,读出测力计上示数G1。 3.再将钩码与乒乓球全部浸没水中,记下水面升高后的刻度V2,读出此时测力计上的示数G2。则V=V2-V1为钩码和乒乓球的总体积。F=G1-G2。为钩码与乒乓球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 4.由求出钩码和乒乓球共同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 5.将钩码和乒乓球所受的浮力跟它们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比较,看两者是否相等。从而可得到什么结论(钩码与乒乓球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们共同排开的水所受到的重力。 将实验所得数据和结果填入表1.21-1中:

方法二 1.把细线穿过定滑轮,两端分别系上小铁桶和塑料小桶,在塑料小桶中装入适量的沙、调节沙的多少,使系统平衡,见图1.21-l。 2.在小铁桶中装满水,在塑料小桶中加小石子,使两边重新平衡。此时石子重等于水重。 3.将盛水容器放在小铁桶之下,使水面和小铁桶底刚好接触,再从塑料小桶中一个一个地取出石子,将会看见小铁桶慢慢浸入水中,当小石子全部取出后,小铁桶全部浸入水中,见图1.21-2。

上述实验证明小铁桶受到的浮力大小和从塑料小桶取出的石子重相等,而石子重又等于小铁桶中的水重。所以得出结论:铁桶所受的向上浮力大小等于它所排开的那部分水重,从而验证了阿基米德定律。 【注意事项】 1.方法一中将钩码与乒乓球拴在一起,是为了提高实验的效果。如果只用钩码,所受的浮力较小,测力计上示数变化不明显,实验数据误差较大。 2.每次实验,不要使钩码和乒乓球与容器侧壁或底部接触。提起或落下的时候,应缓慢进行,等指针静止后再读示数。

阿基米德

二千一百九十年前,在古希腊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国,出现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叫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阿基米德的一生勤奋好学,专心一志地献身于科学,忠于祖国,受到人们的尊敬与赞扬。阿基米德曾发现杠杆定律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基米德定律。并利用这些定律设计了多种机械,为人民、为祖国服务。关于他生平的详细情况,已无法考证。但关于他发明创造和保卫祖国的故事,却流传至今。杠杆定律的确立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会使用杠杆,并且懂得巧妙地运用杠杆。在埃及造金字塔的时候,奴隶们就利用杠杆把沉重的石块往上撬。造船工人用杠杆在船上架设桅杆。人们用汲水吊杆从井里取水,等等。但是,杠杆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在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之前,是没有人能够解释的。当时,有的哲学家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口咬定说,这是“魔性”。阿基米德却不承认是什么“魔性”。他懂得,自然界里的种种现象,总有自然的原因来解释。杠杆作用也有它自然的原因,他决心把它解释出来。阿基米德经过反复地观察、实验和计算,终于确立了杠杆的平衡定律。就是,“力臂和力(重量)成反比例。”换句话说,就是:小重量是大重量的多少分之一重,长力臂就应当是短力臂的多少倍长。阿基米德确立了杠杆定律后,就推断说,只要能够取得适当的杠杆长度,任何重量都可以用很小的力量举起来。据说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 叙拉古国王听说后,对阿基米德说:“凭着宙斯(宙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主管天、雷、电和雨)起誓,你说的事真是稀奇古怪,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向国王解释了杠杆的特性以后,国王说:“到哪里去找一个支点,把地球举起来呢?” “这样的支点是没有的。”阿基米德回答说。“那么,要叫人相信力学的神力就不可能了?” 国王说。“不,不,你误会了,陛下,我能够给你举出别的例子。”阿基米德说。国王说:“你太吹牛了!你且替我推动一样重的东西,看你讲的话怎样。”当时国王正有一个困难的问题,就是他替埃及王造了一艘很大的船。船造好后,动员了叙拉古全城的人,也没法把它推下水。阿基米德说:“好吧,我替你来推这一只船吧。” 阿基米德离开国王后,就利用杠杆和滑轮的子理,设计、制造了一套巧妙的机械。把一切都准备好后,阿基米德请国王来观看大船下水。他把一根粗绳的末端交给国王,让国王轻轻拉一下。顿时,那艘大船慢慢移动起来,顺利地滑下了水里,国王和大臣们看到这样的奇迹,好象看耍魔术一样,惊奇不已!于是,国王信服了阿基米德,并向全国发出布告:“从此以后,无论阿基米德讲什么,都要相信他……” 称量皇冠的难题在一般人看来,阿基米德是个“怪人”。用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话说:“他象是一个中了邪术的人,对于饭食和自己的身体全不关心。”有时候,饭摆在桌子上叫他吃饭,他好象没听见,仍旧在火盆的灰里画他的几何图形。他的妻子,要时时看守他。譬如他用油擦身的时候,便呆坐着用油在自己身上画图案,而忘记原来是作什么事的了。他的妻子更怕送他到浴堂里去洗澡,这个笑话是因为国王的一个新冠冕而引起的。国王在前不久,叫一个工匠替他打造一顶金皇冠。国王给了工匠他所需要的数量的黄金。工匠的手艺非常高明,制做的皇冠精巧别致,而且重量跟当初国王所给的黄金一样重。可是,有人向国王报告说:“工匠制造皇冠时,私下吞没了一部分黄金,把同样重的银子掺了进去。”国王听后,也怀疑起来,就把阿基米德找来,要他想法测定,金皇冠里掺没掺银子,工匠是否私吞黄金了。这次,可把阿基米德难住了。他回到家里苦思苦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出办法,每天饭吃不下,觉睡不好,也不洗澡,象着了魔一样。有一天,国王派人来催他进宫汇报。他妻子看他太脏了,就逼他去洗澡。他在澡堂洗澡的时候,脑子里还想着称量皇冠的难题。突然,他注意到,当他的身体在浴盆里沉下去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水从浴盆边溢出来。同时,他觉得入水愈深,则他的体量愈轻。于是,他立刻跳出浴盆,忘了穿衣服,就跑到人群的街上去了。一边跑,一边叫:“我想出来了,我想出来了,解决皇冠的办法找到啦!” 他进皇宫后,对国王说:“请允许我先做一个实验,才能把结果报告给你。”国王同意了。阿基米德将与皇冠一样重的金子、一块银子和皇冠,分别一一放在水盆里,看金块排出的水量比银块排出的水量少,而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排出的水量多。阿基米德对国王

阿基米德原理计算题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计算题 1、把体积为4×10- 3m3的小球浸没在酒精中,问:小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ρ酒精=0.8×103 kg/m3)(g取10N/kg) 2、重力为54N的实心铝球浸没在水中时,铝球受的浮力是多大?(g取10N/kg)(ρ =2.7×103kg/m3) 铝 3、有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得重3.8N,将它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有50mL 的水从溢水杯中流入量筒,求:(1)金属块的体积;(2)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3)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4)金属的密度是多少?(g取10N/kg) 4、如图13所示,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得物体重为2.7N,将其一半浸入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2.2N,求:(g取10N/kg) (1)物体浸没时所受的浮力大小(2)物体的体积是多少 (2)物体的密度为多少。 5、如图所示,在水中有形状不同,体积都是100厘米3的A、B、C、D四个物块,A的体积有2/5露出水面,D的底面与容器底紧密贴合,求各个物块所受的浮力。

6、一个实心石块,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得示数是10N,当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测得示数是6N,求:石块密度。(取g=10N/kg). =7.9×103kg/m3)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若将铁7、一个体积为1000cm3的铁球(ρ 铁 球浸没在水中,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它在空气中称时的4/5,求铁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g取10N/kg) 8、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物体完全浸没盛满水的容器中(未碰到容器底及侧壁),溢出了0.24kg的水,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是1.2N, 求:(1)该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该物体的体积(3)该物体的密度 9、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某种液体,把一体积为1×104m3的铝块用细线系在弹 簧测力计下浸没在液体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5N,已知铝的密度为2.7×l03kg/m3。 求(1)铝块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2)液体的密度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道德与文化 1、文的意涵(1)纹理(2)礼乐制度(3)道德 2、化的意涵 3、教化 (1)定义:指中国古代以孝亲伦常来变俗易教得文化现象 (2)种类: 政教改化:有组织,强制的政教风化:有组织,并非强制的教育感化 4、孔子在中国道德文化建构中的作用 (1)孔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那些思想基础? 1 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 2开创了重视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 3 确立了道德谱系的阿基米德点 (2)孔子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建构 A孔子与春秋时代的基本状况 B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仁 孔子的道德是建构在自觉意识和亲子之爱的基础上的 (3)如何理解孔子对传统道德的重新奠基 1春秋以前的传统道德具有浓厚的巫术文化色彩,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这种依靠外在强制的道德已经丧失其社会整合功能。 2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一个人类思想大爆炸的时代,当时的中国理崩乐坏,道德急需重新建构。 3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将道德由外在强制的社会规范转换为内在的情感自觉,即道德必须建构在一种自觉的个人意识基础上。 4同时这种以亲子之爱为核心的道德正是建构在传统的宗法血缘社会基础之上的,这使它具有了道德展开的起码前提。 三、什么是文化 (一)定义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和内患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符号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数。 第四章中国文化土壤 一、定义 即指中国古代伦理型文化形态及其文化广性所得以形成的特殊文化环境 二、内容 1半封闭的温带大河大陆型区域地理 2建立在这种地理环境上的农业生产方式 (1)夏商周的原始协作式农业经济 (2)秦至清的家族式小农自然经济 3与上述地理环境和农业经济相适应的大一统的宗法组织 (1)夏商周三代的宗法分封制 (2)三代以后的宗法君主制 封建社会的三要素:等级,依附,世袭。 分封制 定义: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性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义庄的创始人:范仲淹

重寻“阿基米德点”

重寻“阿基米德点” 文学理论课程面临着严重危机,根源于文学理论中旧的“阿基米德点”:窄化与散乱的学科定位、封闭的教材、僵化与流俗的教学活动“三位一体”的结果,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实现文学理论新旧“阿基米德点”间的转化,即学科定位的广义诗学化,溯源、开放性文学理论教材的编著,以心灵为对象的活性教学,如此方能有效克服文学理论面临的困境,还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标签: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诗学;开放 文学理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承担着将文学从现象上升为本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批评、进行理论思考的任务,长期以来,文学理论课程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不少学者提出诸多对策:有从教材编写角度进行反思①;有从中文学科角度指出“当前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过分注重‘概论’、‘通史’的教学,而不注重经典原著,特别是古代经典原著的阅读与教学”〔1〕;还有从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探讨②;与此同时本质与反本质主义论争此起彼伏③,文学本质争论却未进入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探讨中,形成文学理论界论争如火如荼,课程探讨置身事外的“奇观”。笔者认为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探讨离不开对文学理论的反思,只有将相关争论引入文学理论课程探讨中,方能厘清和解决问题。 学科定位、教材编著、教学活动是文学理论课程的三个核心,是“三位一体”的,共同构成了文学理论课程的“阿基米德点”。学科定位直接决定、塑造着教材编著和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科定位是对自身特质的界定,只有确定了此才能展开教材编著,由此在教材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学科定位是先在的,决定了该学科的知识核心,教材是围绕此构建的知识谱系,教学活动则是该谱系的传承与自我增值,三者缺一不可。应该看到,文学理论课程的困境是普遍而非偶然的,只有从现状出发,反思旧“阿基米德点”,催生出新“阿基米德点”,方能脱文学理论之困。 一、旧的阿基米德点 1.窄化与散乱的学科定位: 文学理论又称文艺学,1949年后从苏联传入,是我们学习苏联的结果。就西方传统而言,无中国意义上的文艺学或文学理论,只有如亚里士多德《诗学》所研究的广义诗学,包括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诗、演讲术等即艺术,塔塔尔凯维奇指出:“在古代的希腊,‘艺术’一词适用于每一件运用技巧完成的作品,也就是依照常规与法规所产生的作品。”〔2〕P82此概念到18世纪“巴多列出五种美术——绘画、雕刻、音乐、诗歌与舞蹈——并且还加上了两种相关的艺术——建筑与雄辩。这个名单不久便获得了公认,不仅是美术之概念被建立了起来,而且它们的名单也就是美术的系统,也被建立了起来”〔2〕P23,后世对艺术的看法在此基础之上略有损益。相较而言,我国的文学理论在范围上较窄,它不研究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的巧妙理解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的巧妙理解 刘 勤 (电子科技大学) 本文通过巧妙的理想实验的分析,得出任意形状物体所受浮力的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可以让广大学生更容易理解不规则形状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受浮力的公式。并且我们也可以用很接近理想实验的真实实验进行验证和课堂演示。 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的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对浮力的计算来源于阿基米德,提出了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气体)受到的重力。 下面,我们以液体为例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讨论分析,同样的结果可以应用于气体中的浮力。对于形状规则的物体,可以通过物体各侧面受到的压力公式推导出物体所受浮力: 排液浮V g F ..ρ= (1) 如图1所示。 图1形状规则的物体在液体中 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公式(1)不容易直接理解,需要通过实验测定。 本文提出一个理想实验,可以更简单地理解各种形状(包括规则形状及不规则形状)物体受到的浮力,而且可以被真实实验验证。 排 V

图2 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在液体中 如图2所示,假设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物块如图中所示,全部体积悬浮在液体中。因此,物块所排开的那部分液体的量等于物块所占据的那部分体积所包含的液体。我们将物块体积占据部分标记为排V ,如图2中所示。 现在我们假设理想地将排V 体积物块全部移出,而盛进与容器里面完全一样的液体,如图3所示。 图3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在液体中的理想实验 我们将这部分体积的液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显然,这部分液体在全部液体里应该处于受力平衡状态,因此其周围液体对这部分液体应该有一个整体向上的力(即浮力),而且这个力的大小应该和盛进这部分液体的重力相等,这样才能使那部分液体处于受力平衡。 所以,无论物块是什么形状,我们都可以用上述理想替换的方式将物块所占体积里盛入液体,从而都可以推出:浮力等于所排开液体(等于所占体积可以盛的液体)的重力。用公式表达即是: 排液排液浮V g G F ..ρ== (2) 浮 F V

阿基米德排水法侧体积密度和气孔率

阿基米德排水法侧体积密度和气孔率 体积密度和气孔率测定 一.实验原理 材料的体积密度定义为不含游离水的材料的质量与其总体积(包括固体材料的实占体积和全部孔隙所占体积)之比。当不含任何孔隙时,材料的质量与材料的实占体积之比则为其理论密度。孔隙分开孔隙(与表面相通,又称显孔隙)和闭孔隙(不与表面相通)两种,由粉末经烧结制备的陶瓷材料通常或多或少地含有这两种孔隙。体积密度一般用称量法来测定,气孔率测定也可以借助于体积密度的测定来进行。 1.体积密度测定:按其定义,材料的质量不难精确测定,但其体积即使通过量具也不能准确测定,利用基于阿基米德原理的液体静力称量法,却能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由阿基米德定律可知,浸于液体中的试样所受到的浮力等于该试样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液体静力称量法是,将试样浸没于已知密度(d L)的液体中,试样用质量很小的细金属丝悬挂于天平称物端,要保证试样完全浸没又不与盛放液体的容器壁、底相接触,盛放液体的容器由支架支撑住、不与天平称盘接触,称出试样浸于液体中时的质量W2,另外称出试样在完全干燥状态下在空气中的质量W1,浮力为W1-W2=V d L,试样的体积V即可测出。对烧结致密程度高的结构陶瓷而言,开孔隙极少,可忽略,其体积密度可以下面原理公式表示: d= = (式1) 式中W2应为不计悬挂丝质量时试样悬浮浸没于液体中的质量,故实际称量时应分别称得试样连悬挂丝一起悬浮浸没于液体中的质量W2/和悬挂丝单独悬浮浸没于液体中的质量 W n,W2= W2/- W n;当用电子天平进行液体静力称量时,运用去皮功能(TAR)可排除W n后,直接称得W2。 用于浸渍的液体要求密度小于待测试样,对试样材料润湿性好、不发生反应、不使试样溶解或溶胀,常用蒸馏水、无水乙醇及煤油等,以水最为常用,故液体静力称量法有时称作排水法。 当陶瓷或其它无机材料(如水泥制品、耐火材料)存在不可忽略的一定数量的开气孔时,式1中的V还需包括开气孔的体积。为此测定时按有关标准规定,必须使液体浸渍进入所有开气孔内,将试样置于烧杯内放在插有抽气口和注水口的真空干燥器中,抽真空至真空度小

重寻阿基米德点文学理论课程之思

文学理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承担着将文学从现象上升为本质,培养学生文学鉴赏、批评、进行理论思考的任务,长期以来,文学理论课程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不少学者提出诸多对策:有从教材编写角度进行反思①;有从中文学科角度指出“当前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过分注重‘概论’、‘通史’的教学,而不注重经典原著,特别是古代经典原著的阅读与教学”〔1〕;还有从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探讨②;与此同时本质与反本质主义论争此起彼伏③,文学本质争论却未进入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探讨中,形成文学理论界论争如火如荼,课程探讨置身事外的“奇观”。笔者认为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探讨离不开对文学理论的反思,只有将相关争论引入文学理论课程探讨中,方能厘清和解决问题。 学科定位、教材编著、教学活动是文学理论课程的三个核心,是“三位一体”的,共同构成了文学理论课程的“阿基米德点”。学科定位直接决定、塑造着教材编著和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科定位是对自身特质的界定,只有确定了此才能展开教材编著,由此在教材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学科定位是先在的,决定了该学科的知识核心,教材是围绕此构建的知识谱系,教学活动则是该谱系的传承与自我增值, 三者缺一不可。应该看到,文学理论课程的困境是普遍而非偶然的,只有从现状出发,反思旧“阿基米德点”,催生出新“阿基米德点”,方能脱文学理论之困。 一、旧的阿基米德点 1.窄化与散乱的学科定位: 文学理论又称文艺学,1949年后从苏联传入,是我们学习苏联的结果。就西方传统而言,无中国意义上的文艺学或文学理论,只有如亚里士多德《诗学》所研究的广义诗学,包括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诗、演讲术等即艺术,塔塔尔凯维奇指出:“在古代的希腊,‘艺术’一词适用于每一件运用技巧完成的作品,也就是依照常规与法规所产生的作品。” 〔2〕P82 此概念到18世纪“巴多列出五种美术———绘画、雕刻、 音乐、诗歌与舞蹈———并且还加上了两种相关的艺术———建筑与雄辩。这个名单不久便获得了公认,不仅是美术之概念被建立了起来,而且它们的名单也就是美术的系统,也被建立了起来”〔2〕P23,后世对艺术的看法在此基础之上略有损益。相较而言,我国的文学理论在范围上较窄,它不研究音乐、绘画、雕刻、舞蹈等,只言“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3〕P1,文学也只是指经典文学作品。本世纪初国内有学者提出文学理论边界应该移动,却只将文学从狭义 重寻“阿基米德点” ———文学理论课程之思 赵 臻 (遵义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贵州遵义 563002) [摘 要]文学理论课程面临着严重危机,根源于文学理论中旧的“阿基米德点”:窄化与散 乱的学科定位、封闭的教材、僵化与流俗的教学活动“三位一体”的结果,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实现文学理论新旧“阿基米德点”间的转化,即学科定位的广义诗学化,溯源、开放性文学理论教材的编著,以心灵为对象的活性教学,如此方能有效克服文学理论面临的困境,还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关键词]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诗学;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1—0102—04 ① 参见张良丛、冯元元《文学理论教学的反思—从教材编写谈起》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10期。 ②参见赖大仁《“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背景下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载《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3期。③ 参见曹谦《反本质主义的本质———评陶东风先生的文学意识形态理论》载《文艺争鸣》2009年第5期;曹顺庆、文彬彬《多元的文学 本质———对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论争的几点思考》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第27-42页;童庆炳《反本质主义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载《文艺争鸣》2009年7期。 [收稿日期]2012—1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遵义师范学院院级教研项目《溯源与融合———对文学概论课程的探讨》成果,项目编号:11—01。[作者简介]赵臻(1979—),男(白族),云南大理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2013年第1期理论观察N o.1,2013(总第79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 erial N o.79 102——

流体力学各无量纲数定义.

雷诺数: 对于不同的流场,雷诺数可以有很多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一般都包括流体性质 (密度、黏度)再加上流体速度和一个特征长度或者特征尺寸。这个尺寸一般是根据习惯定义的。比如说半径和直径对于球型和圆形并没有本质不同,但是习惯上只用其中一个。对于管内流动和在流场中的球体,通常使用直径作为特征尺寸。对于表面流动,通常使用长度。 管内流场 对于在管内的流动,雷诺数定义为: Re =pVD=VD =Q£ “ v vA 式中: *是平均流速(国际单位:m/s)管直径(一般为特征长度)(m) *流体动力黏度(Pa s或N -s/m2) ■ “运动黏度(“ =/!/ P (m2/s) *流体密度(kg/m3) *I体积流量(m3/s) ?一:横截面积(m2) 假如雷诺数的体积流率固定,则雷诺数与密度(P、速度的开方(闪)成正 比;与管径(D)和黏度(u)成反比 假如雷诺数的质量流率(即是可以稳定流动)固定,贝y雷诺数与管径(D)、 黏度(u)成反比;与 "速度(血)成正比;与密度(p)无关 平板流 对于在两个宽板(板宽远大于两板之间距离)之间的流动,特征长度为两倍的两板之间距离。 流体中的物体 对于流体中的物体的雷诺数,经常用Rep表示。用雷诺数可以研究物体周围的流动情况,是否有漩涡分离,还可以研究沉降速度。 流体中的球

对于在流体中的球,特征长度就是这个球的直径,特征速度是这个球相对于远处流体的速度,密度和黏度都是流体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层流只存在于 Re=0.1或者以下。在小雷诺数情况下,力和运动速度的关系遵从斯托克斯定律。 搅拌槽 对于一个圆柱形的搅拌槽,中间有一个旋转的桨或者涡轮,特征长度是这个旋转物体的直径。速度是ND,N是转速(周/秒)。雷诺数表达为: 厂pND览 Re = --------- ? 当Re>10,000时,这个系统为完全湍流状态。[1] 过渡流雷诺数 对于流过平板的边界层,实验可以确认,当流过一定长度后,层流变得不稳定形成湍流。对于不同的尺度和不同的流体,这种不稳定性都会发生。一般来说,当Re x 5 x 105,这里x是从平板的前边缘开始的距离,流速是边 界层以外的自由流场速度。 一般管道流雷诺数V 2100为层流(又可称作黏滞流动、线流)状态,大于4000 为 湍流(又可称作紊流、扰流)状态,2100?4000为过渡流状态。 层流:流体沿着管轴以平行方向流动,因为流体很平稳,所以可看作层层相叠,各层间不互相干扰。流体在管内速度分布为抛物体的形状,面向切面的则是抛物线分布。 因为是个别有其方向和速率流动,所以流动摩擦损失较小 湍流:此则是管内流体流动状态为各分子互相激烈碰撞,非直线流动而是漩涡状,流动摩擦损失较大。 管道中的摩擦阻力

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

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 ——谈马克思一句话 当马克思又结束了在大英图书馆的一天的钻研,他走了出去,外面的世界还是那样的疯狂,战争、掠夺、贪婪、拜金……人类的哲学,从古希腊的泰勒斯开始,到马克思时代,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多少位哲学家,都在试图解释这个世界,解释这个世界的一切,但是,当真正人们改造世界的时候,哲学在哪里?哲学家又在哪里?马克思不能不思考这个问题,他在他的本子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哲学家的任务是解释世界,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句话后来被收藏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第一卷中。 “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博特兰·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这样解释哲学。“思考”“理性”,似乎就是哲学的全部,作为研究探索哲学的哲学家们,也在“思考”和“理性”中创建一个又一个流派,发现一个又一个真理。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他们在历史上用自己的理性思考留下名字,他们用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方式,告诉人们他们心中的,也是那个时候人们心中的世界,告诉人们什么是世界,告诉世界上发生的那些事情都是为什么。但是,无论是巴门尼德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还是康德的先验自我、费希特的自我意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无论从表面上看它们是多么的不同,在根本上则是同一的,即都是超时空的、已完成意义上的现成性存在。这样的存在,从实质上看,只能是“普遍的,抽象的,适合任何内容的,从而既超脱任何内容同时又正是对任何内容都通用的,脱离现实的精神和现实的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维形式、逻辑范畴”,简而言之,即“纯思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对于人类真正的实践——改造世界,虽不可说是毫无意义,但也绝对不是什么可用的真正的指导理论。 善于推翻与树立的马克思,是不能眼看着哲学如此的毫无意义的脱离社会存在,脱离人们最基本的社会活动而独立发展下去的,这样的哲学,已经不再是哲学,它是一个空中楼阁,没有了最基本的依靠,马克思要让它回归,回到它所诞生的广大人群中去,因为哲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指导最根本的问题——改造世界。 于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开始了。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蕴含两个最为基本的维度:哲学范式和思维范式,只有从这两个维度入手,才可以展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意义。具体而言,这一革命蕴含了两个根本性的范式转换:就哲学范式而言,从思辨哲学转向实践哲学;就思维范式而言,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从实质上看,哲学范式的转换与思维范式的转换并非比肩并立的两个转换,亦非前后相继的两次转换,而是同一转换的两个方面,即它们乃是两种视野下的同一个转换。只有把握了这一转换,才能够在

阿基米德的数学成就数学史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Archimedes) 公元前287年生于西西里岛(Sicilia,今属意大利)的叙拉古(Sracusa,—译锡拉库萨);公元前212年卒于叙拉古.数学、力学、天文学. 和其他的古希腊数学家相比,阿基米德的生卒年是比较确实的.J.策策斯(Tzetzes,约1110—约1180)在《史书》(Book of histories)中记载:“智者阿基米德是叙拉古人,著名的机械制造师,终生研究几何,活到75岁”.阿基米德之死,T.李维(Livius,公元前59—公元17年)策斯等历史学家作了不同的描述,但一致同意他是在叙拉古陷落(公元前212年)时被罗马兵所杀的.倒推回去,应生于公元前287年. 阿基米德是叙拉古统治者海厄罗王(Hiero Ⅱ,约公元前308—前216年,约公元前270—前216年在位)的亲戚,和王子吉伦(Gelon,后继承王位)友善.父亲菲迪亚斯(Phidias)是天文学家. 阿基米德早年曾在当时希腊的学术中心亚历山大跟随欧几里得的门徒学习,对欧几里得数学进一步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那里结识许多同行好友,如科农(Conon of Samos,公元前245年前后)、多西修斯(Dositheus,公元前225年前后)以及埃拉托塞尼(Eratosthenes)等等.回到叙拉古以后仍然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因此阿基米德也算是亚历山大学派的成员,他的许多学术成果就是通过和亚历山大的学者通信往来保存下来的.后人对阿基米德给以极高的评价.数学史家E.T.贝尔(Bell,1883—1960)说:任何一张列出有史以来三个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名单中,必定会包括阿基米德,另外两个通常是牛顿和高斯.不过以他们的丰功伟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对比,拿他们的影响当代和后世的深邃久远来比较,还应首推阿基米德.普林尼(Pliny,公元 23—79年)甚至称阿基米德为“数学之神”这些过分的赞扬,反映了后世对阿基米德的崇敬. 赫拉克利德(Heraclides)曾写过阿基米德的传记,欧托基奥斯(Eutocius of Ascalon,约生于公元480年)止一次提到这件事,可惜传记已失传.阿基米德的生平事迹,散见于各种古代的文献中. 金冠 维特鲁维厄斯(Marcus Vitruvius Pollio,公元前1世纪上半叶—约公元前25年)罗马有名的建筑学家,以传世的10卷《建筑学》(De Architectura Libri X)称.这书第Ⅸ卷记述了一段传诵千古的逸事.叙

阿基米德实验原理

浅谈阿基米德原理实验 南昌一中 邓永青 初中物理中浮力知识是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这一章有很多物理规律可以通过实验的教学来进行说明,因此实验在浮力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下面我就浮力中的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及其变化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首先是对该实验的基本过程要清楚。如下图1所示,实验中 应先测出小物块(石块或金属块均可)的重力G 物(如图1—A 所 示);同时测出一个空烧杯的重力G 杯(如图1— B 所示);然后用 细线绑住物块,用弹簧测力计挂住物块缓慢浸入装满水的溢水杯 中,此时溢水杯中的水就会溢出,可用空烧杯接收被物块排开的 水,同时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T (如图1—C 所示);接下 来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烧杯和水的总重力G ’(如图1—D 所示);利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可知: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G 物-T ,而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G 排=G ’-G 杯,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比较可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即F 浮=G 排; 其次是对该实验中实验器材的要求能弄明白。实验中对所选用的物块有以下几种要求: ⑴物体必须不易吸水; ⑵物体必须不会溶于水; ⑶物体的重力必须要在弹簧力计的测量范围内; ⑷物体的宽度应小于烧杯口的宽度; 对于物体的密度是否一定要求大于液体的密度,这一点是可以不强调的。因为实验的目的只是为了证明F 浮=G 排;若物体密度比液体小,物体就会漂浮在液面上而不会沉到液体中,好像用称重法不能测出它所受的浮力,但可以通过二力平衡知识得出F 浮=G 物,只要测出了G 物也就相当于测出了F 浮,所以这一要求是不必要的; 同时对于物体的形状是否要求是规则的,这点也是不强调的,因为物体只要浸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就会有水排出,这与物体的形状没有关系,所以实验中对物体的形状的要求也是不必要的; 第三是对该实验中的变化及出现的问题要能处理好。在实验过程中,由于 条件的限制,有的时候可能是没有溢水杯的,那么怎么样用普通的小烧杯来替 代溢水杯的功能呢。这就要求我们对溢水杯的特点和小烧杯的特点能清楚的理 解:溢水杯的溢水口正好与杯内液面是相齐平的,只要有物体浸入液体中,就 有相应体积的液体会从溢水口溢出,而不会从其它地方排出;而小烧杯上虽然 有刻度但不能直接读出体积来,因为误差会太大;同时小烧杯有一个小的缺口 ,当液体装满了烧杯时,液体就会从四周溢出,这样不易接收溢出的液体。若能使所用溢出的液体都从小的缺口处排出就能实验溢水杯的功能。所以可用一个小物块垫在烧杯的一端,使烧杯倾斜,且它的小缺口向下,当烧杯中液面超过小缺口时液体就会溢出,这就和溢水杯的原理一样了。(如图2所示) 若实验中要求在不测出浮力和排开液体重力的情况下来验证 阿基米德原理,可用如图3所示的方法来进行实验:第一步可在 弹簧下同时挂上物块和一个空烧杯,记下弹簧伸长的位置O (如图 3—甲所示);第二步将物体浸入装满液体的溢水杯中,此时由于物 体受到浮力弹簧就会收缩一些,而高于原先的O 位置(如图3—乙 所示),同时溢水杯中也会有液体溢出到小烧杯中,此时弹簧测力计 示数减小的量就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第三步将溢出的液体倒入 到弹簧下挂的烧杯中,若发现弹簧又伸长到原来的位置O 处(如图3—丙所示),说明加上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后弹簧又恢复到原位置,即可证明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就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的大小;

人,符号的生存--读卡西尔《人论》

人,符号的生存--读卡西尔《人论》 (一)人的本性 哲学是对人命运的终极关怀,是人类最终价值得以实现的终极指导。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是公众的共识,也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柏拉图说:?认识你自己?,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蒙因更是高声疾呼:?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你自己?。?人是什么??两千年来,人类对于这个问题一直在苦苦追索着。历代的哲学家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苏格拉底将人定义为一个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认为人的本质是不依赖于外部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自身的价值;斯多噶主义则认为自我咨询的要求是人的特权和他的首要职责,维护人的独立性变成了最基本的关键。到了中世纪,随着宗教势力的不断上升,经院哲学占据了哲学领域的主要位置,经院哲学家们认为人性应通过宗教途径去寻找。后来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则分别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出发,对?人?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到了近代哲学流派纷呈,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哲学家们从经济的、生物学的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回答,尼采认为人的本质是权利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欲本能,马克思认为是经济本能。而作为?文化哲学体系?创始人恩斯特〃卡西尔从另一个新颖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在本书第六章写道:?《符号形式的哲学》是从这样的前提出发的;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功能性的定义。我们不能以任何构成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内在原则来给人下定义;我们也不能靠经验的观察来确定的天赋能力或本能来给人下定义。人的突出的特征,人的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特性,而是人的劳作。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在此,卡西尔将人的本质定义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一个创造过程之中,一个人类精神的客观化过程之中,更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中。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总结与结论》中他指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这一?解放历程?就是人类的?符号创造?过程。因此,?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世界之中,而是生活于一个符号宇宙之中?。人类的?符号化思维和符号化行为时人类生活中的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

海德格尔讲稿

一,海德格尔生平 1,1889年9月26日,马丁·海德格尔出生在德国巴登梅斯基尔希,父母笃信天主教。 2,1907年,在弗莱堡人文中学读书期间,读到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塔诺的博士论文《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存在"的多种含义》,生发对存在问题的兴趣。 3,1909-1911年,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1911-1913年,学习哲学。 4,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 5,1922-1926年,在马堡大学任副教授,讲授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等人的著作,并把他们的问题转变为存在问题。 6,1927年,晋升为教授,发表未完手稿《存在与时间》。(这本书是海德格尔划时代的著作,这部著作以一种独特的语言探寻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哲学主题,将一切古老的认识论问题涤荡一空,并赋予现象学这一发展了四分之一世纪之久的学说以新的含义。这部著作,超出了哲学狭小的圈子,重新把人的存在问题置入哲学问询的视野。) 7,1928年,接替胡塞尔,任弗莱堡哲学讲座教授。 8,1933年4月-1934年2月,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并在此期间加入纳粹党。(社会背景:德国魏玛政府的无能导致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不能保证民不聊生,失业等现象频繁出现。这样的背景下,纳粹党上台执政,纳粹向人们许诺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恢复民族传统,消除一战后强烈的失败感和被英法等国视为弱国的耻辱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德格尔被迫接受原弗莱堡大学校长默伦道夫的推荐,成为弗莱堡大学的校长。海我当时看不出有其他出路。在22个政党的各种意见和政治倾向搅得十分混乱的情况下,必须找到一种民族的、特别是社会的思想。"德国要生存下来,除选择纳粹外别无出路。在魏玛和纳粹之间,海氏的倾向是鲜明的。可见过革命改造德国却是海氏当时的真实思想。在海成为校长后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德国大学的自我宣言》,表明了他改造大学教育,重建文化教育的理想。上台后也确实对许多纳粹针对犹太学生和犹太教师的行为予以强力了的反对和制止。当他发现他和纳粹的思想不能谋和时,他毅然辞去了校长职位。然而这一年的校长历史,却构成了海德格尔一个难以洗脱的历史污点。由于海不愿答复针对他的攻击,更不愿进行自我批评,使得海德格尔这一历史公案难以评判。) 9,1945-1951年,法国攻克军政府禁止他授课。 10,1951年后,重新授课并再一次迎来了著作的多产期,如《走向存在问题》、《林中路》、《人,诗意的栖居》、《走向语言之途》、《技术与转向》、《现象学的基本问题》等。(其他主要著作还有《现象学基本问题》(1923)、《什么是形而上学》(1929)、《真理的本质》(1943)等。) 11,1976年5月26日逝世,终年87岁。 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维方式 西方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实体性的思维,或称为表象性思维,是指把存在者当作一个"对象"摆在面前,任何一个"现成的"、有着固定的本质属性,可以被认识的东西都可以说是实体,它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经验的,先验的等等。在这一思维方式下,一切都被当做"对象"来加以认识,所以从根本上说这种思维方式是一个认识的思维方式。而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意向性构成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生成论的思维方式,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生成的,都需要在具体的"生成"活动过程中"成为"自己。实体性思维方式和生成论的思维

阿基米德的三句名言

阿基米德的三句名言 阿基米德(Archimedes,约公元前287~212)是最伟大的古希腊物理学家,数学家,是科学精神的开创者,是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奠基人. 他被数学界公认为古往今来全世界最伟大的五位数学家之一(其他四位是几何学创始人欧几里德,微积分创始人莱布尼兹牛顿和近代数学巨匠高斯); 又被物理学界和科技史学界公认为古往今来全世界最伟大的三位科学家之一(其他两位是牛顿爱因斯坦). 除了伟大的牛顿和伟大的爱因斯坦,再没有一个人能象阿基米德那样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这样巨大的贡献.即使牛顿和爱因斯坦也都曾从他身上汲取过智慧和灵感. 他是"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伽利略等人都把科学巨人阿基米德做为自己的楷模. 我们的数学老师华罗庚先生曾经激动地告诉过莘莘学子:一定要牢记阿基米德的三句名言!—— 阿基米德的第一句名言——"尤里卡!" 关于阿基米德,流传着这样的趣闻:叙拉古国王让工匠替他做一顶纯金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

于是国王请科学家阿基米德来检验. 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一个基本原理(浮力定律):物体在液体中减轻的重量(浮力),等于排去液体的重量!——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阿基米德高兴得跳起来,赤身奔回家中,口中大呼:"尤里卡!尤里卡!"(希腊语Eureka,意即"我找到啦!") 他将这一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写入名着《论浮体》(On Floating Bodies)中,以"阿基米德原理"着称于世,至今载入物理学教科书.后世的许多大科学家和数学家,当他们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候,几乎都情不自禁地高呼: "Eureka!尤里卡!"——"我找到啦!" 阿基米德的第二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推动地球!" 阿基米德不仅是个理论家,也是个实践家.他热衷于将科学发现(原理)应用于技术发明,实践(工程),从而把科学原理和技术工程两者结合起来.公元前1500 年左右,在埃及就有人用杠杆(丌皋)抬起重物,但是并不知道它的科学原理,因此无法扩大推广,使用到其他工程施工中去.阿基米德潜心研究了这个现象并发现了"杠杆原理". 当时叙拉古国为埃及王制造了一条大船,体积庞大,重量特别沉,但只因不能启动下水,故长久搁浅在海岸.阿基米德为此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杠杆滑轮系统,安装在船上,将绳索的一端交到赫农王手上.赫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