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共2套)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共2套)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资料、自学课文、观看历史地图等,使学生了解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激起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斗争,19世纪爆发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印度的民族大起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思考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落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发奋图强的民族责任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其爱国主义优秀品质,值得学习和推崇。

教学重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章西女王、玻利瓦尔。

教学难点: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创设、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导入新课: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在《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中写道:

黄金和白银热/刻在剑柄上的十字/携带秘密武器的神回来了/像饿狼般贪婪黄金/波托西的光辉:白银的周期/西班牙人养牛,别人喝奶/骑士和马的分工/波托西的废墟,白银的时代/洒下鲜血和热泪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拉丁美洲处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有句名言告诉我们:“有压迫就有反抗。”面对殖民者的疯狂掠夺和压迫,殖民地人民展开了怎样的反抗斗争呢?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__西班牙__和__葡萄牙__的殖民统治之下。

2.19世纪初,在__美国独立战争__和__法国大革命__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__反抗殖民统治__、__争取民族独立__的运动。

3.在南美洲北部地区,__玻利瓦尔__解放了__哥伦比亚__、__委内瑞拉__和__厄瓜多尔__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在南美洲南部地区,__圣马丁__领导了__阿根廷__、__智利__、__秘鲁__的独立运动。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__解放者__”。

4.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__经济掠夺__和__政治压迫__。

5.1857年, __印度土兵__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年轻的__章西女王__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战斗中,她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

6.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__英国殖民者__,反映了__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__。这次起义也是__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__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背景: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对外扩张最早,所以在当时的美洲新大陆地区,这两个国家的殖民地最多,以至于后来有了“拉丁美洲”这个地理名称。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反抗外来殖民的斗争。影响:①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②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美国家的格局;③鼓舞了殖民地人民。

探究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结果、影响。

结果:印度民族大起义在英国的残酷镇压下失败。影响: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相似之处?

从起因上看,都是由于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引起的;从影响来看,都打击了殖民统治: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沉重打击了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在反抗斗争中,都出现了英雄人物:拉丁美洲有玻利瓦尔、圣马丁;印度有章西女王。(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通过学习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我们知道殖民掠夺和压迫是殖民地人民抗争的根本原因;运动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三位民族英雄:玻利瓦尔、圣马丁和章西女王。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都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表现出反抗民族压迫的决心和勇气。

板书设计

印度民族大起义

殖民统治与殖民掠夺——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拉美独立运动

教学反思:

通过多媒体课件,依托课本,弄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表格让学生比较拉美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起义不同结果的原因,使学生学会分析现象背后的实质。

第2课俄国的改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时间、主要的内容及意义;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意义;16——19世纪俄国在欧亚的扩张情况;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简化、概括史实的能力,用辨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教材补充材料,加深对彼得一世改革内容的理解;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通过了解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沙俄的发展史是不断侵略扩张的历史,启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丑恶本质的认识。中国是沙俄侵略的对象,使学生认识捍卫领土的根本条件是国家的强大。

教学重点: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改革

教学难点:1861年改革对农民的掠夺性和历史进步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挂图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唯一的画像是彼得大帝,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为什么普京说他此生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他作出了什么重大的历史贡献?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8世纪初,沙皇__彼得一世__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__富国强兵__。他发出向__西方学习__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2.彼得一世改革: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__中央集权__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军事上,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__常备军__;经济上,他鼓励__兴办手工工场__,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__农奴__;文教上,他推行文化教育,派遣__留学生__,创办科学院,开办__学校__,创办报纸;生活习俗上,他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3.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__大大增强__,一跃成为欧洲__军事强国__,为__对外扩张__准备了条件。1700—1721年,俄国与__瑞典__进行战争。俄国获胜,夺取了__波罗的海__的出海口。

4.彼得一世改革以__强兵__和__学习西方科学技术__为目标,开启了俄国__近代化__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__农奴制__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5.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是,__农奴制__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

6.1861年,__亚历山大二世__颁布了__废除农奴制__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__人身自由__,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__出钱赎买__。

7.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__农奴制__,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__新的气象__,推动俄国走上了__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__。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我们回顾一下这段材料: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地

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大家思考一下,普京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①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②改革推动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③改革促进了俄国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探究二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两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②改革的对内作用相似,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③改革的对外影响相似,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同点:①背景不同:17世纪晚期,俄国经济严重落后于西欧,彼得一世改革在于改变俄国落后面貌;1861年改革,是俄国农奴制出现严重危机,亚历山大二世为了保证农奴主的政权,延缓革命的到来,宣布废除农奴制;②改革内容不同: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社会习俗,丝毫未触动农奴制;1861年改革内容单一,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废除了农奴制;③影响不同:前者加强了俄国农奴制,增强了国力,推动俄国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后者虽然很不彻底,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④改革的性质不同:彼得一世改革属于地主(农奴主)阶级性质,1861年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性质。

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实现富国强兵

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除农奴制

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

教学反思:

通过以上史料的解读,引导学生懂得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又科学认识改革的缺失,避免了课文标题对学生的误导。同时,初中历史教科书是师生教与学的重要载体,教学语言的表述应科学严谨,尽善尽美。

第3课美国内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能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理解北方在美国内战中取胜的原因和美国内战的性质和意义。分析内战原因、性质、意义,培养学生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分析《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对统一作用进行引申,培养学生联系现实拓展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辩论分析美国内战的起因,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影片,概括归纳知识点,学会从影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生讲述林肯在内战中的故事,对林肯作出评价,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北方战胜南方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先进的制度必然战胜落后、残暴的制度,民主、平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通过战争中林肯和人民群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人心向背是战争胜利与否的根本原因,个人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正确评价林肯,了解林肯的人格魅力,为了国家进步、社会发展而献身的人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教学重点:分析南北战争的起因和作用,了解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美国内战的起因,正确评价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导入主题

展示表格:“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评选的结果和林肯像。

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排名第一的是林肯,从他入主白宫到遇刺身亡,只有四年的时间,四年里他只做了一件事,领导了美国内战,这场战争导致美国损失618000个青壮年劳动力,伤亡人数超过了150多万,成千上万的家庭流离失所。而与这场战争息息相关的林肯,为什么依旧是美国人心目中最受尊敬的总统呢? 让我们回到那场如火如荼的美国内战中去一探究竟。

二、自主学习 梳理新知

1.19世纪中期的美国,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南方却以__种植园经济__为主,大量使用黑奴劳动。北方为发展本国工业,要求__提高关税__,南方__反对提高关税__。对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南北方的态度也不相同。北方主张__禁止奴隶制__,发展__资本主义__;南方则力图__扩展奴隶制__。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2.1860年,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总统。林肯主张__限制奴隶制的发展__,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3.战争初期,由于南方__蓄谋已久__,早有军事准备,北方在军事上屡屡__失利__。

4.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了《__宅地法__》,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不久,林肯发表了《__解放黑人奴隶宣言__》,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__奴隶永远获得自由__,并可以以__自由人__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这两个法令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

5.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以__北方胜利__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6.1865年,林肯被刺杀。林肯为__维护国家统一__和__解放黑人奴隶__作出了杰出贡献,得

2010

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7.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__资产阶级革命__。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__国家统一__,废除了__奴隶制__,清除了__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__,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__创造了条件__。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为什么林肯当选总统成了南北战争的导火线?

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

探究二如何评价林肯?

【方法点拨】注意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评价的内容和范围不是他一生的全部活动,而是要关注其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主要活动;评价时一定要客观公正;一般从和人物相关的事件和影响入手。史论结合,可以采用分总结构或总分结构进行评价,如:身份+相关事件(由大到小)+影响。

评价:①林肯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②他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使北方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得到确立;③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使美国迅速崛起,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探究三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领导者:资产阶级起了领导作用;②性质:资产阶级革命;③作用: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速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点:①原因不同:独立战争:民族解放战争,是在英国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开始的;美国内战:取消黑人奴隶制,是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②影响不同:独立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美国内战: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以林肯的经典话语和演说片段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再一步步地引出历史知识,深层次地学习学习本节课,最后师生共同感悟林肯的功绩和启迪,整体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不及时、不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略显紧张和压抑。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

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比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识他们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及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倒幕运动的原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师启发、比较归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播放《大国崛起》第七节:日本。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命运呢?我们今天就要学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而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的亚洲国家。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__德川幕府__统治之下。__天皇__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被掌握在__幕府将军__手中。德川幕府推行__闭关锁国__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面对__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__,德川幕府束手无策,成为各个阶层唾弃的对象。一部分__中下级武士__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__倒幕运动__。1868年,幕府统治结束,改年号为“__明治__”。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3.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__西方__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__明治维新__”。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有:政治上,__废藩置县__,实现__中央集权__;军事上,实行__征兵制__,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__殖产兴业__”为口号,大力发展__近代经济__;社会生活上,提倡“__文明开化__”,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4.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__发展资本主义__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__资本主义强国__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__军国主义__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__对外侵略扩张__的道路。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明治维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了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消积影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天皇制度下仍保留了大理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成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

探究二以俄国和日本为例,论述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采取了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等一系列的近代化措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封建国家变为富强文明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通过 1861 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增强了国力,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教学反思:

由于德川幕府的腐败统治,在日本国内形成了改革派,改革派要求推翻幕府的统治,教学时应该尽量将知识点讲详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做好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角色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等基础知识、熟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和特点,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分类归纳和掌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成就、领域和影

响,从而以表格的形式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从世界交流的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总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利用材料、图片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影响。

教学难点:垄断组织及垄断组织形成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展示爱迪生手执电灯的图片,配图说明:1931年10月21日,全美

同时熄灯一分钟,是为了纪念三天前去世的伟人——爱迪生!那天夜晚,

连自由女神高举的火把也熄灭了,这一刻美国仿佛又回到过去,这才能感

受到爱迪生的伟大!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世纪,随着__工业革命__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__科学__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__19世纪六七十年代__,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__应用于工业生产__,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__科学研究__同__工业生产__紧密结合。

3.__电力成为新的能源__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美国发明家__爱迪生__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__电话__、电车、__电报__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了“__电气时代__”。

4.__内燃机的发明__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1883年,德国工程师__戴姆勒__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__狄塞尔__发明了柴油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__本茨__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企业家__福特__使用__流水线__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__轮船__、__飞机__、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5.__现代化学工业__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1867年,瑞典化学家__诺贝尔__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又研制出无烟炸药。1869年,美国人__海厄特__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__塑料__工业由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__人造纤维__,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6.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__工业化__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__垄断组织__,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__垄断__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__对外扩张__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探究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具备了哪些条件?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②科技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③资金条件: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④市场条件: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⑤劳动力条件:一方面,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更加重视对工人阶级的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劳动力条件。

探究二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1870年以后,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兴起,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的资本与劳动力也就越来越多,于是股份公司这种早已出现的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得到广泛的发展。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与逐步完善,中小工厂被兼并,资本与生产迅速地集中了。生产的集中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由于企业兼并,促进生产的集中,于是垄断组织较多较快地发展起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在所有发达国家普遍地发展起来,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影响:积极方面:①促进了生产的发展;②使企业的规模扩大,劳动生产率提高;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消极方面:①随着经济实力增长,垄断资本家更多地干涉国家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了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②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组织,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展示、学生讨论探究及教师总结讲解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本课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选择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背景材料组织学生的讨论探究活动,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情感体验。垄断组织的出现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是本课的难点,如何用更加生动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个内容,如何将课堂设计得既有趣味性又有历史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积极影响;了解由于工业革命,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带来一系列的后果。学。科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利用材料、图片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工业化进程的社会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工业化。

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法、辩证思维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展示北京雾霾和伦敦雾都的图片,解释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工业化国家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__生产力__的发展,促进了__人口__的迅速增长。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__工人阶级队伍__不断壮大。__劳动力结构__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__工业和商业__。同时,越来越多的__妇女__走出家庭,成为__工业劳动者__,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__社会地位__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__工业化发展__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__大众教育__,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__国家教育体系__。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__文化水平__,促进了__社会发展__。

4.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__城市__。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__规划__。城市的环境__很差__。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__改善__。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__生活方式__也在发生着变化。

5.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许多__问题__。首先是__社会矛盾激化__。由于__贫富差距__日益扩大,工人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用__破坏机器__表达自己的愤怒。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__强烈__。__环境污染__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工业革命与人口的关系。

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②工业革命后农业生产的发展能为更

多的人口生存提供粮食资源;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刺激着英国的人口增长;③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人类寿命的延长等提供了条件。

探究二城市化出现了哪些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应如何认识工业化和城市化?

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无序扩张等现象。注意:合理布局规划;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等。认识: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发展中要注意科学、合理、和谐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等。

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选择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背景材料组织学生的讨论探究活动,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情感体验。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牛顿、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贝多芬、梵高的艺术成就;通过对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及对作品的分析,认识作品的价值,培养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制作表格,归纳三位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指导学生搜集近代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资料,分小组进行交流,讲述近代科学家的故事,培养查阅资料,概括问题与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精神,树立为科学献身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近代科学家、文学巨匠、音乐美术大师及他们的成就。

教学难点:近代科学文化产生的背景及艺术鉴赏。

教学方法:讲述法、引导法、图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一谈到牛顿,人们可能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

智力。其实不然,牛顿童年时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他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

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

般儿童高。平时他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意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

同学们知道长大后的牛顿有哪些杰出的贡献吗?近代历史上除牛顿的科学贡献

外,还有哪些突出的科学和文化成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探讨吧!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英国科学家__牛顿__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__达尔文__出版了《物种起源》。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__生物科学__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作家。当时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巴尔扎克将所见所闻融入小说写作中,完成了一套名为《人间喜剧》的小说集。他的经典之作如《__高老头__》《__欧也妮·葛朗台__》等,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4.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小说如《__战争与和平__》《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描绘出宏阔的社会背景下,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托尔斯泰的小说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所以,托尔斯泰被称为“__俄国革命的镜子__”。

5.德国天才的作曲家——__贝多芬__,《__英雄交响曲__》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完成于1804年,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__思想上__和__艺术上__的成熟。《英雄交响曲》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表达出贝多芬对__自由__、__平等__和博爱的渴望。

6.荷兰画家梵高代表作有《__夜间的咖啡馆__》《__向日葵__》。《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牛顿的科学成就。

材料一牛顿总结了前人天体力学和地面上力学的成就,系统地提出了力学概念,提出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人们把它称为牛顿力学或经典力学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成熟。同时,由于牛顿力学体系成为了此后300年近代自然科学整体发展的理论基础,因此,它的建立也宣告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成功。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归纳牛顿所取得的科学成就。概括这一成就的伟大意义。

创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牛顿力学体系)。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宣告了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成功。

材料二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革命提供了重要社会条件。……牛顿是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他总结和发展了开普勒的天体力学和伽利略的地上力学成就,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一套基本概念,发现了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牛顿能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或牛顿总结和发展他人的研究成果)。

探究二文化成果产生与人类历史发展有何关系?请加以说明。

文化成果产生推动人类历史进步(或人类历史进步产生了文化成果)。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英国科学家牛顿三大成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他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探究三贯穿科学发展史的主要精神是什么?今天学习的名人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继承和创新。勇于探究、坚强、不向困难低头、勇于面对挫折等。

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教学反思:

本课属文化范畴,学生学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而要真正能够深刻地理解,使学生在认识上有一个提升还是比较困难。特别是本课有些内容较为抽象,需要一定得理性思维能力的储备基础才能更好地把握。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理解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2、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呈现史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使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和性质,体会战争的残酷;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树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图表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

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凸显。为争夺霸权、重

新瓜分殖民地,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并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

大战一触即发,只需一粒火星就能引爆整个世界!

你知道这粒火星是什么吗?引起这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究竟有

哪些?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

二、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882年,由__德国__、__奥匈帝国__和__意大利__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世纪初,__英国__分别与__法国__、__俄国__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2.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__巴尔干地区__。1914年,__萨拉热窝__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__奥匈帝国__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__协约国__一方作战。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__欧洲战场__上进行,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阵地战。由于死亡人数太多,__凡尔登战役__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败。

4.1917年,美国参加__协约国__一方作战;俄国十月革命后,__退出__第一次世界大战。

5.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__同盟国__的失败而结束。

6.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__规模空前__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__帝国主义战争__。这场战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使用新式武器、伤亡惨重。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__民族觉醒__。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战争自古有之,为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①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牵一发而动全身”;

②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③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探究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的主要参与国,利用科学新技术,不断制造和使用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等,这大大增加了人力的伤亡和物质破坏。有人认为一战之所以灾难巨大,是科技进步的结果,因此应当停止科技的步伐。聪明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不同意。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没有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会是极其缓慢的。虽然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科技来危害人类的利益,但也不能过激地认为应停止科技进步的步伐,而应是通过非军事手段阻止少数人的行动,促使科技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探究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发生了哪些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把这些事件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如何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一些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兴起了新文化运动,进行了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世界局势对国内的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北洋军阀政府的软弱外交);政府与民众对国际问题的不同态度(五四运动)等。

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这种转变贯彻于课堂教学,形成了“创设情景,启动思维——解决问题,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回归生活——交流收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在整堂课中都体现出来。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问题的时间应充足,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不充分,必将影响到学生的思考效果。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人民委员会的建立;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分析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的对话,引导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利用材料、图片等,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历史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教学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性质。

教学方法:学,分析归纳法、比较法、讲述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K]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红色十月”是前苏联辉煌时代的标志,以“红色”和“十月”命名的商品或活动不胜枚举。“红色十月”巧克力如今仍是俄罗斯最畅销的本土品牌之一,红场上,人们排成长队等候瞻仰列宁墓。红色十月是什么事件?人们为什么排队瞻仰列宁呢?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17年3月,俄国发生__二月革命__,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__和平、土地和面包__的要求,反而宣布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2.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__彼得格勒__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苏维埃。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大会通过了《__和平法令__》,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__列宁__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4.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新的__政权机关__;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__社会主义公有制__;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5.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__武装干涉__和国内的__反革命叛乱__,巩固了新生政权。

6.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__无产阶级专政__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性质。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探究二俄国十月革命有何特点?中国革命道路和俄国革命道路有何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①革命理论: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②革命道路: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③革命性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性质阶段的革命;④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这是由革命形势决定的。不同道路:俄国“城市中心论”;中国“农村包围城市”。原因:具体国情不同。启示: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探究三多种史观理解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①文明史观:十月革命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建立,是对政治文明的创新;②现代化史观: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

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③全球史观: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④革命史观: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俄国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打开了大门。在列宁的领导下,彼得格勒起义成功,成立了苏维埃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授课过程较成功之处是,对本课的知识结构的把握较为清晰。教学中,能通过图片和资料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脑思考,学会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归纳、质疑历史,从而自己归纳历史问题答案,体验历史学习过程。在小组合作探究“十月革命的原因”的应及时对其进行评价,课堂中要灵活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绪。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约》的基本内容,让学生认识: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凡尔赛条约》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宰割战败国的掠夺性条约;了解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认识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居主导、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战后帝国主义各国为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争夺的分析,培养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实质的分析,培养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而相互争夺的分析,揭露帝国主义的掠夺性和侵略性,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

教学重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教学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探究法、合作填表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满怀期望的演说导入:“今天,我为我能有机会站在这

里向世界表明中国的立场感到由衷的高兴。长久以来,中国人民期待着,期待着

这个时刻的到来。因为,这是和平的大会,它不仅将给世界带来和平和公正,也

将给中国带来和平和公正。我们怀着这样的期待和希望来到和会。我们努力实现

着我们渴望已久的梦想。”顾维钧说的“大会”“和会”是什么会呢?中国政府

有没有实现渴望已久的梦想呢?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__凡尔赛宫__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安排,这就是巴黎和会。__英国__首相劳合·乔治、__法国__总理克里孟梭和__美国__总统威尔逊操纵了和会。

2.各国都想为自己争取__最大的利益__,经历5个多月的争吵,最后,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其主要内容:①领土:重划德国疆界,__阿尔萨斯—洛林__归还法国,__萨尔煤矿__归法国开采;②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__协约国__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__义务兵役制__,不许德国拥有__空军__,限制陆军人数;③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__波兰__等国独立;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__赔偿委员会__,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__英__、__法__、__日__等国瓜分。

3.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__欧洲__、__西亚__和__非洲__的国际新秩序。

4.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__国际联盟__,但战败国和__苏维埃俄国__被排斥在外。__美国__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

5.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__东亚__和__太平洋地区__的矛盾,由美国倡议,1921年11月,__美__、__英__、__法__、__日__、意、荷、比、葡和__中国__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__美国__。

6.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针对__中国问题__的《九国公约》。《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__门户开放__”的目的,使__日本独霸中国__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__共同支配__中国的局面。

7.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_东亚和太平洋地区__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侵犯中国权益的史实。

巴黎和会无视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继承,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最终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华盛顿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探究二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们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在根本目的和性质上与巴黎和会是一致的,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解决了巴黎和会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这两个会

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签订的条约,调整了协约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同巴黎和会一样,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两次会议所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不同之处:①凡尔赛体系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处置的基础之上,华盛顿体系则是战胜国关系调整的结果;②前者围绕着欧洲政治布局特别是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具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后者围绕争夺太平洋地区和美、英、日海军军备竞赛,特别是中国问题的处理,具有明显的争霸性质。

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教学反思:

本课以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为主要模式,积极开发和利用了学生课程资源,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和发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再现历史和分析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的深化,教师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也能很好的体现,师生积极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三维教学目标能够顺利落实。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通过介绍1936年苏联宪法和苏联模式的确立,探讨苏联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让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国现代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苏联模式的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