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除法初步认识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除法初步认识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除法初步认识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除法初步认识

§2 表内除法(一)

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平均分(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

(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

师:要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样分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学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分法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分法2: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6个,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分法3:还可以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另一个盘子里,依次类推。

第三种分法分得很快,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可能会说是根据三六十八,就知道每个盘子里应放3个;也可能是想

到乘法算式3×6=18,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均应给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几个呢?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巩固拓展,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1)出示题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法,然后借助学具摆一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展示。

(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盒?”

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变化(“2份”改成“5份”),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盒?”

学生在组内自由分。

教师小结:把10盒酸奶平均分,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1题。

提问: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平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对?

学生判断,交流反馈: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对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提问:一共有几个贴纸?平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每条线上应贴几个?

尝试解决,并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的平均分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

板书设计:

平均分(一)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平均分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分;几个几个地分。

第2课时平均分(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法:

谈话法。谈话讲解,通过语音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适当点拨,突出重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还记得是怎样分的吗?(平均分)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2、出示教材第10页的例3——分果冻的情境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正在帮同学们分果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从中获得的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互动新授

1、感知“每几个一份”。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例3的题目。题目中“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请拿出8个学具,每2个一份,分一分,能分成几份?

学生合作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上黑板分,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分的方法。

交流:可以分成几份?为什么?(对回答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结合媒体演示,教师总结:有8个果冻,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4份。

谈话:刚才我们把8个果冻,按每2个一份地平均分了,现在你能把8个果冻,按每4个一份地分吗?能分成几份?

学生合作每4个一份地分。

交流反馈:8个果冻,每4个一份,能分成2份。

教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份、每4个一份的方法把8个果冻平均分了。这些平均分的方法可以概括成是“每几个一份地分”。

2、巩固练习。完成第10页“做一做”,巩固平均分的分法。

(1)谈话:下面就让我们用分果冻的方法来分小棒。请拿出准备好的12根小棒。

(2)读题,明确分法。

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份。

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份。

(3)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填空。指名上黑板分,注意观察分法是否正确。

(4)补充:12根小棒还可以每几根一份地分?学生分分看,指名上黑板演

示分法。(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的分法。)(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

(5)总结:刚才我们按每1根一份、每2根一份、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每6根一份的分法把12根小棒平均分了。这些平均分的方法就是“每几个一份地分”。

3、圈一圈。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16个杯子)

提问:一共有16个杯子,每2个装一盒,可以装几盒?每4个装一盒,可以装()盒,每8个装一盒,可以装()盒。

(1)看要求,明确怎样圈后动手圈,再独立完成填空。

(2)学生交流答案和想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5题。

过渡: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在分食物,你瞧,小熊宝宝在分蜂蜜。

引导学生读题,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只小熊。

理解“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表示“每4个一份”。

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再填出得数。

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每4罐蜂蜜圈在一起……”通过圈一圈和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6题。

过渡:小猴子正在分玉米呢!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玉米?(14个)

用情境图呈现分玉米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14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玉米的任务。

接着提问:18个玉米可以装几袋?

引导:14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7袋,18个玉米比14个玉米多4个,多2袋,那就是9袋。也可以画一画,多画4个,圈一圈,一共是9袋。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的平均分是把一些物品,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希望你们都能又快又准地把东西进行平均分。

板书设计

平均分(二)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每几个一份地分→平均分

第3课时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平均分”的方法,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法:

尝试练习法,回顾知识后,出示练习,让学生逐题完成。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的概念。

2、把6个○平均分成3份,哪种分法对?为什么?

(1)○○○○○○

(2)○○○○○○

(3)○○○○○○

3、判断下面的游戏哪种应用了平均分。

(1)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拔河比赛。

二、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3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读题。

教师谈话:把12个风车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用你自己的方法分一分。

让学生动手操作。说一说怎样分的。

汇报交流:

每份分一个,依次分完,或者根据口诀“三四十二”,得出每份有4个;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4=12,每份就是4个;或者用除法,12除以3等于4,一份就是4个……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4题。

谈话过渡:小明有24根香蕉,要平均分给小猴子。

(1)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根?请你帮小明分一分。

引导学生根据乘法口诀进行思考。根据口诀“三八二十四”,可以得出每只小猴分8根。

(2)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根?

用解决第(1)题的方法,自行解决第(2)题,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分的方法,并填在书上。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24根,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得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数量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3、引导小结:我们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每份必须同样多)

三、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7题。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

小组合作,拿出准备好的15个正方体积木,摆一摆。

理解“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指的是每3个一份。

汇报交流,可以摆5个长方体。

两次操作,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几个木块?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8题。

出示情境图,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张风筝图片?(24张)

如果每6张画片做一个风筝,可以做多少个?(可以做4个)

3、小结: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也是平均分,都是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来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时要注意什么(分的总数)和怎样分(每份几个)。

4、拓展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9题。

把18个○平均分,在本子上画一画,与同桌合作交流各自的想法。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教师小结: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时要注意什么(分的总数),还有看清怎样分(平均分成几份),然后检查分得的结果是否同样多。板书设计

练习二

平均分

第4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除法的意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是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通过语音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适当点拨,突出重点。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图。

教师谈话:今天,小熊猫家里来了客人,熊猫宝宝正在帮妈妈分竹笋,我们一起去看看它是怎么分的。

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二、互动新授

1、初步认识除法。

(1)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每盘要放同样多)

师:你能帮助熊宝宝分一分吗?拿出学具,试着摆一摆。

学生小组合作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即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这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2)教师边板书边谈话: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今天我们来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3)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目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②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③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④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2、出示教材“练习三”的第1题。

“开火车”读一读。抽几题让学生说说算式中各数表示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

(1)完成第1题。

提问:一共有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每个盘里放几条?

先分一分,再列式。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鱼是15条,除号前面写15;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除号后面写5;每个盘子分3条,等号后面写3。15÷5=3)

(2)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题。

用小棒摆一摆或直接画在教材上分一分,写出除法算式,读一读。

2、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2题。

(1)出示题目,读懂题意。

提问:每只小熊分得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

(2)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

(3)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6÷2=3

为什么这样的算式?(因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所以把要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3、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2)教师小结: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5个一份。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写在除号的前面;10÷2=5;9个○平均分成3份,把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3个,所以列式是:9÷3=3。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社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个。

12÷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第5课时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法:

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交流总结时可采用演绎法概括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小熊猫分竹笋图。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帮助小熊猫分了12个竹笋,今天,小熊猫要分多少

个竹笋?怎么分呢?请看图。

从图上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读题。)

教师小结: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14页的例5。

(1)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除数商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12个)

每份2个,分成几份?(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师: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份2个,分成了6份,12÷2=6。

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6份)

鼓励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剩下的两道小题。

2、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4题。

灯泡一共有12个,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个灯座,让学生把每2个灯泡用铅笔圈一圈。

灯泡一共有12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12)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表示每几个一份?除数应该写几?(每2个一份,除数写2)可以装()个灯座,商应该写几?(12÷2=6)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社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把一些物品或一个总数,每几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也是用除法计算,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是被除数,后面是除数,它们的得数是商。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除法各部分的名称:20 ÷ 4 = 5

被除数除数商

第6课时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法:

尝试指导法。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发现知识的成功者。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

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完成下面的题目,加深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1、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6题。

教师把写有文字的卡片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独立试写,互相交流。教师板书出相应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7题。

小组合作,用○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交流反馈:14÷7=2

学生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再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后面三小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8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题,引导学生说出有()份,每份有(),再让学生试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指名说一说,教师板书。(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三、巩固迁移

1、在复习完成后,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9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引导回答:10÷2=5可以表示把10个贝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个,每5个圈一圈。也可以表示把10个贝壳,每2个一份,可以风车5份,2个圈一圈。

(2)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小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10题。

根据题目要求,同桌合作把圆片平均分,互相说一说,再写出除法算式。

分析:图1表示把12个圆片,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或12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

列式:12÷6=2

12÷2=6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图2。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11题。

先背诵乘法口诀表,出示题卡,通过抽卡游戏练习。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自读“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

练习三

平均分

12÷6=2 18÷6=3

12÷2=6 18÷3=6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及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及反思 白塔镇实验小学陈群 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中探索算理,有助于学生扎实的掌握算法。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教学活动中: 一、说一说。在小组中说,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优化出最优答案。再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在讲台上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桌互相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法算式的意义。 二、对比练习 1、图形对比,在处理怎样给12个小熊排队进行体操表演这个问题上,学生在黑板上用图形画出排队方式,我又进一步让学生在图形的下面列出乘法算式,这样子便能使学生直观形象的对比理解算理。 2、正误对比,在解决自主练习第2题时,在黑板上板演出正确的除法算式12÷2=6(个),同时我又在其下面写出错误的算式12÷6=2(个),让学生进行对比,随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第二个算式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它又表示的什么意义?在对比当中,学生更能掌握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贯穿于整堂课中。一开始除法算式的引入,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感知算理,对下一步除法算式的学习铺下了基础。除法算式的探索学习中,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摆一摆,算一

算等活动中掌握算理。在自主练习中,让学生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和巩固算理。 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不足: 应当注意再多听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然后从这中间去找解决如何更好的传授知识的问题。还有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再明确一点会更好。以上这些问题,要感谢李主任的热心指导,相信经过长期的有针对性的订正,我的课堂一定会是更加本真的课堂,更加实效的课堂。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会读写除法算式。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具:小棒、桃子图片糖果 学具;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一分、说一说。 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糖)你们喜欢吃糖吗?(喜欢)知道老师手里有多少个糖吗?(不知道)老师告诉你们,我手里有12个糖。 现在老师想把这12个糖平均分成4分,你们会分吗?(会)请拿出你们的小棒,把它当作12个糖分一分。分对的同学,待会下课了,老师就把这些糖果奖励给大家,现在开始动手吧。(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要求同学们一边摆小棒一边说。(1)平均分成4份 分好的同学用一个最漂亮的坐姿来告诉老师,同学们坐的真好,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分一分。 请四个坐得特别好,听得特别认真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来分糖。第一次每人一个,分完了吗?继续分,再来每人一个,分完了吗?每人再分一个,现在正好分完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他们每人分得了几个糖,平均分了吗? (2)现在我们再来分一分,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把12个糖每3个分给一个同学,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看哪些桌的小朋友分得又对又快。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分好的小朋友请把腰挺起来,把头抬起来。 这一次,我们同样是拿12个糖来分,每3个糖分给一个同学,可以分给4个同学。 小结:这两种分法都是把12个糖平均分的。象这种把12个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或把12个糖每3个分给一个小朋友,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指板书,齐读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算式 师:老师手中是什么?想要吗?那先得分一分,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1、出示例1 小黑板出示(1)把8个桃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8个桃子的图片和4个盘子的图片 请小朋友们用8根小棒代替8个桃子分一分。学生操作指名生上台演示。 师:我们拿了几个桃子来分,平均分在几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有几个?(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 4 2) (2)师:像这样的平均分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以前我们学的加法用加号表示,减法用减号表示,乘法用乘号表示,那我们今天要学的除法该用什么符号呢?(除号)教师板书一边板书一边口述除号的写法这个就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要画得平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两点要对齐.一条横线划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除号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学生跟着书空除号。教读除法算式:84=2 8除以4等于2生齐读。 (3)结合分的过程,说说8、4、2分别表示什么? 在这个除法算式里,8、4、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动手平均分物体,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动手平均分物体,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 学习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小棒 学具:每人18个图形卡片和12根小棒。 复习: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你们知道什么叫做平均分吗?(指名回答)那平均分的方法是什么呢?(指名回答)大家的表现真不错!现在老师有两道题想让大家动手来分一分,考考大家对前面的知识真的掌握了没有?请看题目:1.2组做第一题,3.4组做第二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吧! 学生汇报结果。 4.咱们二(5)班的同学真优秀!现在老师还想考一考大家,你们都喜欢动物吗?那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大熊猫),大家真聪明! 5.汇报结果:每盘放3个。师:像这样,把12根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属于平均分,在数学王国里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表示,那就是除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板题)二.新授 1.除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一样,也是一种运算方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它的符号叫做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短横要平直,两点要圆,并且要对齐。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3个,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1)首先,我们看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2)把12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3)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017年春季学期)

一、 学前准备 1、 口答。 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的? 52如果去掉4个十,还剩下几个一? 2、 板演。 4!8 5帀 订正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商的, 每道题各用哪一句口诀 求商,我们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 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1) 理解图意。 (2) 说一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3) 想一想:我们能用前几节课学过的方法来算出同学们提出的 问题的结果吗? 二、 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5页例1。 (1) 解决学生甲提出的问题:42除以2等于多少。 (2) 明确42斗2表示什么意思。 (3) 提问:乘法口诀表中有“二 前面学过的方法算出它的结果吗?辽:2 (4) 想一想:写竖式要分几步来写? (5) 试一试,写出竖式。 _2 (6) 交流笔算方法。 (7)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1根;从竖式上看,得数是21。 2、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 三、 课堂作业 1、 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2叵、3趣 2、 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6屈 四、 思维训练 7 " 你能尝试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主题图中的第二额问题吗?四年级平 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备课充分、讲解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听课记录表 日期 2017.3.6 星期 节次 年级 -三 班级 授课教师 蓝广平 科目 数学 课题 基本的笔算除法 四十二”的口诀吗?你能用 评议 评语 教学内容及过程 随堂点评

教学内容及过程随堂点评 评议注意知识的衔接,运用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懂。学生主动参与性不够, 评语有待提高。

除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物品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8个桃子(或其他水果、物品),8个盘子,24支铅笔。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在数学上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除法。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索,认识除法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一堆桃子)教师:小猴家有一些桃子,你能猜一猜有多少个吗? 教师:我们来帮它数一数。 学生数出后,教师板书:8。 教师:猴妈妈让小猴分桃,她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课件出示猴妈妈的话:把这8个桃子平均装在4个盘子里) 学生读猴妈妈的话,教师板书:4。 教师:你们能帮小猴分桃子吗?用小圆片代替小猴分一分,分好后小组内互相检查,是不是按要求平均分成了4份,分的结果是每盘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2。 教师:谁能看着8,4,2这3个数把刚才分桃子的过程说一说,分之前总数是多少个?分的要求是什么?分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8个桃子,平均分成4盘,每盘分得2个桃子。 教师:谁能用我们数学上的算式来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 学生说后,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把除法算式板书完整。教师介绍除号的名称、写法、读法。写法:先写中间一横,再写上下的小圆点,两个圆点要对齐。学生读算式,用手比画除号。议一议:算式中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教师:你还能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用圆片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分的过程,再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第2题。 (2)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3)用20根小棒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写算式。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多。先独立分,再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平均分成几堆,也可以按每几根一堆平均分)能说出3种以

二年级认识除法练习题三份

二年级认识除法练习题三份 班级:姓名: 一.看图填一填· 1.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份.每份有()个面包· 算式:_÷_=_ 2.把10个面包每()个一份.分成了()· 算式:_÷_=_ 二.先分一分.再填一填· 1.有()个西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算式:_÷_=_ 有()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个·

算式:_÷_=_ 三.圈一圈.填一填· (一) 一共有()个.每()个一份.一共可以分成 () 算式:_÷_=_ (二) 一共有()个.每()个一份.一共可以分成 ()份· 算式:_÷_=_ 四.把8个篮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下面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打√· () ()()

五.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一填· (一)如果摆成独立的 .可以摆()个· (二)如果摆成独立的 .可以摆()个· (三)如果摆成独立的 .可以摆()个· 六.能力提升 (一)星期天.家里来了一些客人.小明准备了14根筷子.刚好够用·吃饭时一共有()人· 算式:_÷_=_ (二)把下面的饮料分给小朋友.每人分3瓶.够5个人分吗? 《认识除法》练习二 班级:姓名: 一.下面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一) ( )

(二)() (三)() 二.圈一圈.分一分· (一)分桃子 1.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算式:__÷__=__ 2.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算式:__÷__=__ 3.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算式:__÷__=__ (二)分苹果 1.把()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算式:__÷__=__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平铺直叙精彩纷呈 本周,在兼职教研员李开星老师的安排下,展开了教研活动听了张瑛老师的课。在二年级一班教室里,虽然没有激昂的讲解,没有热烈的掌声,但更多的是娓娓动听。随着张瑛老师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层层深入,使的“平均分”在学生脑海中一步步扎根。 张老师整节课语言精练、温柔可亲,耐人寻味。拿放学具时如要求学生“轻轻的拿”“静静的放”,都很讲究艺术,配上动作,让小朋友欣喜的接受并按她的要求去做。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回答后,老师肯定、表扬、鼓励的语言让孩子不再有胆怯感。张老师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天性,首先设计了参加森林救援的情景,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 本节课主要是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环节上,层次性也比较突出:教学中深化平均分含义,重点教学每几个一份的平均分,层层推进,使学生认识不断深入。从情景图中用小棒分一分,师生讲一讲,感知平均分,从学生熟悉的“分本子”情景入手,演一演,理解平均分,最后学生编一编再回到生活,回味平均分,最后教师总结,拓展平均分。步步为营,无疑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练习设计中,一道道题目就像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教师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例子,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使学生掌握了平均分,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是一节成功的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案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6个桃、3个盘子的图片,每个同学还要准备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师生合作进行实物演示,揭示同样多的含义.教师和3名同学做分铅笔的游戏.教师先说明游戏的要求: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2.让学生观察教师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笔分完没有.使学生知道:老师一个一个地分,每人又分给1支.手中的笔分完了.3.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观察: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怎样?引导学生明确: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课桌上.(2)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分铅笔的方法把8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4)教师请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每份分得的正方体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5)教师出示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教师让学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几个?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议一议.使学生明确:(1)平均分成4份就是指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2)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板书:2). 2.教学例2,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出示题目:6个桃平均分在3盘里,每盘几个?(板书) (2)教师提问:平均分在3个盘里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知道;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要放得同样多. (3)xx合作分桃子. ①教师让学生回想分正方体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应先怎么分,再怎么分.在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 ②学生用学具自己试着分一分. ③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学生的汇报可归纳为:先把桃每盘放1个,没分完,再把剩下的桃,每盘放一个就分完了.分得的结果是每盘放2个. ④师生小结:6个桃,分在3个盘里,每盘分得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个.(板书:2) (4)归纳概括除法含义: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P18页,例4、例5和练习四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入除法,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 名称(除号、被除数、除数、商),学会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 3、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并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并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4:通过“平均分”操作体会除法产生的必要,理解除法的意义。 过渡语:今天喜羊羊特别高兴,因为家里来了四个小客人,喜羊羊从果园摘了12个最新鲜的苹果招待客人。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A、每个学生动手操作。 B、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再用课件演示: 先拿4个,每个盘放一个,又拿出4个苹果,每个盘放一个,再拿出4 个苹果,每个盘放一个。 C、师: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你分的过程? 学生可能出现各种表示方法:3Х4=12,12-4-4-4=0……这些算式都有道 理,但有的方法很麻烦,而有的方法在别人理解起来没有统一的标准。 因此,有个数学家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示方法----除法。 今天我们来初步认识除法。(揭题) 12 ÷ 4 = 3 (个) 除号 认识除号:1659年,瑞士学者雷恩首先使用除号“÷”,他用一条横线 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这个符号简单又方便,使用 它是数学上的一大进步。 书写除号:除号先写一横,再在上下各写一个点,两个点要圆并且对齐。 请大家跟我一起伸出右手指,书空写“÷”。 读算式:跟我读这个算式:12除以4等于3。学生齐读。

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⑵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⑶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重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听课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西师版教材把平均分、包含分整合在了一起,也就分别是今天的例题1、例题2。本节课教学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设计颇有新意.老师从创设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等几个层面进行设计的.老师充分关注数学课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融知识,道德,能力为一体的课堂.对于这堂课的认识我有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本节课,张老师创设了学生爱好动画,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张老师创设了活动情景,以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为引,平均分给4个小猴的照片,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体现了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88817263544

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2019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优质课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法: 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交流总结时可采用演绎法概括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小熊猫分竹笋图。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帮助小熊猫分了12个竹笋,今天,小熊猫要分多少个竹笋?怎么分呢?请看图。 从图上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读题。) 教师小结: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14页的例5。 (1)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

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除数商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12个) 每份2个,分成几份?(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师: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份2个,分成了6份,12÷2=6。 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6份) 鼓励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剩下的两道小题。 2、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4题。 灯泡一共有12个,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个灯座,让学生把每2个灯泡用铅笔圈一圈。 灯泡一共有12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12)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表示每几个一份?除数应该写几?(每2个一份,除数写2)可以装()个灯座,商应该写几?(12÷2=6)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社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课本第18页的例4。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设置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

生:大熊猫。 师:那你们知道大熊猫最喜欢吃什么吗? 生:竹笋或竹子……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大熊猫幻灯片) 生:……好可爱….. 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只大熊猫它的名字叫贝贝,今天,贝贝要请几个好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它非常高兴,于是一大早贝贝就起床到园子里挖了许多新鲜的竹笋,它想把这些竹笋分给自己的朋友们吃。可就在这时,它遇到了两个难题,第1个难题是它怎样分才显得公平些呢? 生:平均分(板书) 师:什么叫做平均分? 生: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好,现在我们看一下它的第2个难题是什么?(出示分竹笋的图片),跟据这幅图,谁能找出它的条件和问题? 生:把12根竹笋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每盘放()个?(板书)

3、唤起原知 师:同学们每个人手中都有12根小棒对不对?(对)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小棒按照题意分一分,开始行动,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分? (学生活动) 师:每盘应该放几个竹笋? 生:3个 师:也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4、揭示课题 同学们,真能干!我们刚才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帮贝贝解决了一个大难题,那么老师告诉你们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直接来计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板书:除法)生齐读两遍。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运算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除法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个点要圆且对齐(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2)我会写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 详细介绍: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xx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 西,通过分xx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88817263544 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

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xx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教案

认识除法 一、复习导入 1.出示8支铅笔,师:老师今天带来了8支铅笔,现在要把它 们分一分,仔细看。(每份4支,分成2份) 问:你知道我是怎么分的吗?每几支一份,分成了几份?(8支笔,每4支一份,分成了2份)还可以怎么说? 2.师:这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每份分得的铅笔的支数都是同 样多的。我们把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生说: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有关平均分的问题。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5 出示图片 说明:你们去过游乐园吗?茄子老师班上的小朋友们正准备排队坐缆车,认真读题,看看你知道了什么?(生说条件和问题)问:你知道能坐几车吗?怎么想的?(指名说)谁还想再说一说?师:那么到底是不是3车呢,我们可以通过操作来验证。请小朋友拿出6个小圆片代替6个小朋友,摆一摆。(学生操作,交流)问:你为什么把2个放在一堆? 说明:每堆的个数都是2个,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师:解决平均分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除法。(板书课题) 说明:一共有几个小朋友?(6个)总数是6,先写6,(教师接着写除号)每车坐几人?(2人)每2人一份。要坐几车?(3车)可以分成3份。 (板书:6÷2=3) 师:这道除法算式里,有一个符号时我们第一次见到。瞧,它已经等不及要和我们打招呼啦!一起来听一听它的自我介绍吧。(播放动画) 问:这个符号叫什么?怎么读?写除号时要注意先写一横,要写直,再写两点,要注意上下对齐。 师:认识了除号,知道了除号读作除以,那么你会读这道算式吗?谁来试一试?(生尝试读) 说明:你这位小老师当的真出色,谁能像他这样读一读?(指名3、4人读)全班齐读。 过渡:看来个个都是读算式的高手。 问:我们来看这道算式,6表示什么意思?总数是6,我们把要平均分的总数写在除号的前面。2表示什么意思?每2个一份.把每份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后面。3表示什么意思?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6÷2=3表示把6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生答) 小结:像这样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平均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来算。除法就是表示把物体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时间:第三周上午第三节 地点:二年级教室 活动人员:王娜、裴爱苏、陈江霞、李秀萍、郭树杰。 授课人:陈江霞 评课过程: 裴爱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学生爱好的猜谜活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一只小船由7个三角形拼成的,让学生根据数字的规律,接着写出后面的数,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王娜: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根据数字,利用学生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可能这时学生颇感困难的是口诀的得数,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于是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李秀平:广泛进行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本课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郭树杰:本教学环节中,充分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与思考问题的习惯。每一道精心设计的练习牢牢抓住了每位学生的心,使他们心甘情愿的投入到学习中来,真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魅力,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情景图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糖果、水果、小棒、水果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辨析,感知“平均分” 小朋友,春天就要到了,你们最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1)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已经为明天的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二(1)班的小朋友准备的食品可多啦!有面包、橘子、矿泉水、还有糖果……生2:我发现这些食品都是一份一份分的,面包有5份,矿泉水、橘子、糖果也都有5份;生3:我还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3、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二(1)班小朋友在分每一种食品时,每份都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明天春游的食品,(课件出示:橘子、糖

果)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食品。活动要求:分每种食品要像二(1)班那样,每份应同样多。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③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糖果分成5份,每份有3颗;橘子分成5份,每份有3个 ④观察:从各小组准备的食品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各种食品都是每份的数量同样多。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2、判断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生1:第(2)种是平均分的。因为每堆都是2块糖;生2:第(3)种也是平均分的,因为每份都是同样多的,是4个块糖。) 师:观察平均分的两组,数一数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有几个块糖。学生一边数师一边课件演示用集合圈圈起来。渗透每份的含义。 3、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做老师的小助手将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①学生动手分一分(用○代替橘子)师参与活动 ②交流分的结果(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分法: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2.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读除法算式,会写除法算式。 3.通过教学,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会读、写除法算式。 2.通过解答简单的问题,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分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一分,把8个小长方体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该怎么分?(生回答后出示),这种分法叫(平均分),(生齐说) 谁来说说怎样分才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学生齐说一遍。 好,我们来读例1。 出示例1: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么分?每盘放()个。 师:这道题是平均分吗?(是)你从哪里看出是平均分?(平均放在3个盘里)哦,因为这里有“平均”二字,我们知道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那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6),把6怎样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3份,每盘放几个,也就是每份 是()。请一个孩子连起来说说这道题表示的意思。齐说一遍。

师:你们会分吗?(会)请你用小棒分一分。 学生自己分小棒。分完后请一生板演分桃。你们的分法跟他一样吗?(一样)每份是几,(每份是2),也就是每盘放几个,(2)。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师:这一道没有难住大家,再来一道。 出示例2:10个扣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这道题是平均分吗?(是)你从哪里看出是平均分呢?(平均分)这里要分的总数是几?(10)请一个孩子来说这道题表示的意思。表扬:说得很好! 师:会分吗?(会)自己分一分。 生分小棒。分完后师圈画订正。 二、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真能干!刚才通过分小棒解决了分桃子的问题和分扣子的问题。这两个问 题都是关于怎样分的问题?(平均分) 师:对,平均分。像这样把总数进行平均分的问题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进 行计算。 今天老师就带领孩子们一起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同学们齐读课题。 三、教学例1。认识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表示的意义。 (1)认识除号,教写法。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加法、减法、乘法,它们的运算符号分别是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除法,它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边说边板书“÷”,这就是除法的运算符号,你知 道它的名字吗? 抽两三个学生来说。 师:对,除法的运算符号就叫除号,并板书。生齐读三遍。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及初步认识除法的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及初步认识除法的练习题一.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在它下面画“√”· 二.先用6根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1)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2)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三.你能按要求圈一圈.填一填吗? (1)☆☆☆☆ ☆☆☆☆ 8颗☆.每4颗一份.分成了()份· (2)☆☆☆☆ ☆☆☆☆ 8颗☆.每2颗一份.分成了()份· (3)□□□□□□□□□ □□□□□□□□□ ()个□.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四.先想一想怎么分.再填空· (1)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2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2)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4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3)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8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4)6棵松树.每2棵种一排.可以种()排· (5)10个○.每5个可以拼成图形五环.能拼成()个·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分(二) 一.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1. 12根小棒.平均分成2堆.每堆( )根· 2. 12根小棒.平均分成3堆.每堆( )根· 3. 12根小棒.平均分成4堆.每堆( )根· 二.先画一画.再填空· 1. 2. 三.先分一分.再填一填· 1. 2. 有12篮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每只小兔分( )篮· 四.看图填一填· 1. 2. ( ) 个☆,平均分成( )( )个△,平均分成( ) 10把香蕉.平均放在2个篮子里,每个篮子里放( )把。 ○○ ○○ ○○ ○○ ○○ ○○ ○○ ○○ ○○ ○○ 有20个○,平均分成( )△△ △△ △△ △△ △ △ △ △ △△ △△ △△ △△ 有( )个△,平均分成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评课 时间:第三周上午第三节 地点:二年级教室。 评课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教师创设了学生爱好的猜谜活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一只小船由7个三角形拼成的,让学生根据数字的规律,接着写出后面的数,这样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初步感知了7的乘法口诀所有得数,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根据数字,利用学生编口诀的经验独立编口诀。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口诀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可以很容易利用旧知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可能这时学生颇感困难的是口诀的得数,教师在上一环节已为学生搭建了脚手架,于是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诀的编制,并且进行小组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写出所编写的口诀,从后面口诀的汇报可以看出教师这一环节的编排是非常的成功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编写出7的乘法口诀。 广泛进行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本课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七的乘法口诀。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教学环节中,充分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与思考问题的习惯。每一道精心设计的练习牢牢抓住了每位学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