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暗挖隧道洞顶大型溶洞护拱处理技术

暗挖隧道洞顶大型溶洞护拱处理技术

暗挖隧道洞顶大型溶洞护拱处理技术
暗挖隧道洞顶大型溶洞护拱处理技术

暗挖隧道洞顶大型溶洞护拱处理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隧道施工中揭示的暗挖隧道洞顶大型溶腔的存在形态,产生的危害及为防治此类溶腔的施工技术。笔者根据暗挖隧道洞顶大型溶腔的处理经验做些总结,希望对其他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暗挖隧道;大型溶腔;护拱;施工技术

前言

溶洞填充物使隧道围岩的初始应力分布不均匀,影响初期支护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给隧道施工和支护体系带来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岩溶的主要形态有溶洞、溶沟、溶槽、裂隙、暗河、石芽、漏斗及钟乳石等。本文主要介绍溶洞处理的施工技术。

1 工程概况

加底峒隧道是已通车的广西区宜州至河池段高速公路№5合同段的一部分,为分离式隧道,隧址位于河池市金城江区东江镇里仁村,隧道最大埋深约230m。隧址区位于黔中高原向广西盆地过渡地带,地貌以丘陵为主。路线起点至德胜段以波状缓丘残谷地貌为主。

本隧道所在区域地层结构较为复杂,岩质以石灰岩为主,地下水分为基岩裂隙水、岩溶水。据地质资料显示本隧

道不良地质主要是岩溶、暗河等。

2 岩溶形态及工程地质条件

2.1 工程背景

隧道开挖钻进到+430里程,通过钻眼的进程(钻钎有突进现象),初步判断洞身局部存在空腔或溶泥。

对掌子面进行爆破后,大量流塑状溶泥涌出,将开挖台架推出距离近20m,台架及部分小型机具被掩埋。

组织机械对涌泥进行清除,清除过程中不断有新鲜溶泥涌出,但无涌水,属于干溶泥填充的溶洞。

2.2 溶腔形态

溶泥清除完成后,发现溶腔往线路右侧小里程方向斜向上发展延伸至+452,具体深度无法确认,溶腔下部往小里程方向发展。隧道内有空气流动,证明溶腔上部与地表相通。经现场钻探表明,隧道洞身周边,溶腔下部长约18米,上部宽约22米;隧道右侧拱脚初期支护外轮廓线向右3米~3.5米、左侧拱脚初期支护外轮廓线向左2米~2.5米、向下1米~4米可探到溶腔岩壁,有明显滴水。

3 溶洞处理技术

3.1 溶洞处理的原则

(1)安全性性强:要充分考虑到仍有余泥下掉的可能性,及早进行封闭;

(2)可行性强:兼顾既有资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

到方案的实施;

(3)经济性强:不断从材料、工艺、工序上进行优化,达到最合理的资源解决问题。

3.2 溶洞处理技术

(1)采用套拱技术处理,现场照片见图一《溶泥涌出情况》及具体方案见图二《溶洞处理方案图》。

图1 溶泥涌出情况

图2 隧道溶洞处理方案图

(2)隧道溶洞的处理流程

清理淤泥→处理基底→施工护拱基础→护拱初支→隧

道初支→浇筑护拱砼→铺设排水管→泵送砂子缓冲层→下

道工序。工艺框图见图三《隧道溶洞的处理流程图》。

图3 隧道溶洞的处理流程图

2)套拱基础

自隧道右侧拱脚初期支护外轮廓线向外开挖2米,自隧道右侧拱脚向下开挖1.5米,采用C25混凝土分2~3段浇注,具体尺寸:高度为1.5米,宽度为2米,长度为22米。注意在基础顶预留套拱拱架锲型槽(0.5mx0.25m),并在锲型槽内预埋ф25钢筋用于连接套拱I20a工字钢拱架,具体方法是:对应套拱拱架,纵向每0.5米预埋4根ф25钢筋,钢筋埋于混凝土中60cm,外露40cm;

2)按0.5米/榀安装I20a工字钢套拱拱架,左侧拱脚:

每榀拱架在左侧拱脚设置2根4.5米长ф22药卷式锁脚锚杆;套拱右侧拱脚:I20a工字钢拱架拱脚安放在墙身顶预留套拱拱架锲型槽内,与ф25连接钢筋焊牢;

3)拱架之间采用ф25钢筋做纵向连接筋,环向间距1米;

4)用ф8钢筋网(100mm×100mm)布于套拱拱架外侧并与I20a工字钢拱架焊接牢固;

5)设ф22套拱锚固钢筋(L=250cm,@=100×100cm),方向指向隧道圆心,与隧道正洞初期支护I20a钢拱架焊接连成一体,确保

套拱混凝土和隧道正洞初期支护之间连接成整体;

6)在套拱顶部沿纵向每隔4米预埋一根ф150钢管,

L=7.6米,钢管上部端头露出套拱顶面5米,下部端头沿隧道径向露出隧道初期支护内沿10cm,用于以后向套拱上部输送4米厚的砂子缓冲层,以缓冲溶洞顶部坠落物对套拱产生的巨大冲击力;

7)喷射C25早强混凝土将I20a钢拱架与钢筋网及ф22套拱锚固钢筋连成一体,厚度为26cm,有效保障隧道正拱施工安全并兼做套拱C25泵送混凝土外模;

8)在套拱外缘按5米/环间距布设ф100透水盲管,盲管上部紧贴左侧岩面,下部与套拱墙身泄水孔连接,通过泄水孔将溶腔流水排至初期支护外;

9)溶洞结束段加强支护,采用I20a工字钢拱架支护,钢拱架按0.5米/榀施工;

10)在隧道正洞初期支护中按环向间距3米、纵向间距3米预埋ф150钢管用于泵送C25套拱混凝土,在正洞拱顶预埋一根ф150钢管用于排气之用,排气管管长2.26m,下部与初期支护内缘齐平;所有预埋泵送钢管管长2.1m,下部均露出初期支护内缘20cm;

11)泵送C25混凝土完成套拱浇筑作业,混凝土分3~5次浇筑;

12)待混凝土套拱混凝土强度达到85%后,开始通过喷砂管完成砂子缓冲层。

4 小结

本文总结了隧道暗洞溶洞处理的一种施工技术,本技术处理时间短、安全、费用低,本隧道已经通车,溶洞区域渗漏水,未出现明显下沉等不良现象,处理效果较理想。希望对其他岩溶隧道施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以便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JTJ042―9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2]铁二局.不良地质隧道的开挖及支护技术研究.

[3]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大连地铁溶洞处理方案,介绍了溶洞的形成及危害性,并在施工中遇到各种溶洞进行防护处理措施,进而结合案例..

大连地铁一期工程204标段 溶洞处理专项施工方案 中铁九局集团大连地铁一期工程第204标段项目经理部 2010年5月10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溶洞地段地铁施工的注意事项 (3) 三.地铁地质预报监测 (4) 四.基本对策及处理方案 (6) 4.1基本对策 (6) 4.2处理方案 (6) 4.3根据溶洞所处位置不同具体措施如下: (7) 五.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16) 5.1安全保证措施 (16) 5.2质量保证措施 (16) 5.2资源配备 (17) 第六章应急预案 (18) 6.1安全抢险领导组织机构 (18) 6.2突发事件抢险救援职责。 (19)

一.工程概况 大连市地铁一期工程南关岭镇站-南关岭站区间的隧道工程,起讫里程为:DK39+493.801~DK40+951.924,区间全长1458.813米,其中204标段主要施工任务为DK40+093.801-DK40+951.024,全长857.223米;区间正线施工中,超前支护小导管外径42.3mm,小导管注浆为1:1水泥水玻璃浆,初期支护,锚杆长3000mm倾角为10度,锚杆采用Ф42,系统锚杆加挂钢筋网喷射砼支护,周圈挂钢筋网Ф6@150mm*150mm,喷射C25混凝土厚度30cm。 大连地区石灰岩层分布有较多的溶洞,溶洞距离地面较浅,一般距离地面20m以内,针对溶洞不同的地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理。二.溶洞地段地铁施工的注意事项 1.当施工达到溶洞边缘,各工序应紧密衔接,支护和衬砌赶前。同时利用探孔 或物探作超前预报,设法探明溶洞的形状、范围、大小、填充物及地下水等情况,据以制定施工处理方案及安全措施。 2.施工中注意检查溶洞顶部,及时处理危石,当溶洞较大且顶部破碎时候,应 先喷射混凝土加固,再在靠近溶洞顶部附近打入锚杆,并应设置施工防护栏或钢筋防护网。 3.在溶蚀地段的爆破作业应尽量做到多打眼、打浅眼,并控制爆破药量减少对 围岩的扰动。防止在一次爆破后溶洞内的填充物突然大量涌入地铁区间,或溶洞水突然袭击区间,造成严重损失。 4.在溶洞充填体中掘进,如充填物松软,可用超前支护施工。如填充物为极松 散的砾石、块石堆积或流塑状粘土及砂粘土等可于开挖前采用地表注浆,洞

XXX隧道溶洞处理

桐油山隧道K2+312~+332溶洞处理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桐油山双连拱隧道K2+312~+332溶洞处理方案及实施效果,总结了该溶洞处理的施工经验体会,可供今后类似情况下,予以借鉴、参考。 关键词:双连拱隧道溶洞处理钢支撑钢筋混凝土梁超前支护 桐油山隧道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南二环路新建的一座双连拱隧道,隧道全长465m,按新奥法原理进行设计施工。隧道内轮廓采用直中(边)墙三心圆形式;开挖断面宽度为27.66m~28.56m,高度为8.22m~8.92m;三车道路面(两条机动车道,一条非机动车道,路面净宽10.5m),单向分离式交通;中隔墙砼厚度为2m。隧道地处碳酸盐岩地区,埋深10~140m,施工中多次遭遇溶洞。其中,K2+312~+332处溶洞规模大,处理困难,对施工影响极大。根据隧道开挖揭露的溶洞规模、地下水及充填物情况、空间分布形态、与隧道的相对位置关系、溶洞自身的稳定性,综合采用超前支护、型钢支撑、隧底换填、钢筋砼梁(板)跨越的措施进行处理,确保了施工及结构安全,顺利地渡过了该溶洞段。 1.溶洞概况 桐油山隧道K2+195~+365为浅埋段,拱顶覆盖层厚度约为10~20m。覆盖层大部分为人工杂填土,拱顶岩层厚度约为0~1.5m,并已强风化成碎块状或砂屑。该段为桐油山隧道施工的关键难点部位,采用三导洞法分部扩挖施工,为了构筑中隔墙,首先开挖施工中导洞。中导洞宽为6m,高为5.15m(比正洞拱顶低3m),采用直边墙、圆弧拱断面,断面矢跨比为1/4(为了控制中隔墙顶部的超挖回填量,故采用较扁平的断面)。中导洞开挖至K2+312,整个断面岩性由白云质灰岩突变为粘土,沿岩土分界面有小股状渗水(水量 1

溶洞处理方案

新建太焦高铁山西段站前工程TJZQ-10标段 邓家庄隧道进口 溶洞处理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复: 中铁十一局集团太焦铁路TJZQ-10标项目经理部 二○一七年七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3) 二、编制范围 (3) 三、工程概况 (3) 3.1工程概述 (3) 3.2主要技术标准 (4) 3.3工程地质及水文特征 (4) 3.4 气象特征 (6) 3.5溶洞概况 (6) 四、施工准备 (9) 4.1 材料 (9) 4.2 机械设备及辅助设备 (9) 4.3 人员配备 (10) 五、处理方案 (10) 5.1总体方案 (10) 5.2溶洞回填 (10) 5.3溶洞注浆 (11) 5.4注浆效果检查 (13) 六、安全保证措施 (13) 6.1建立安全保证体系 (13) 6.2各项安全技术措施 (13)

一、编制依据 1、新建太原至焦作铁路山西段站前工程施工总价承包招标文件、施工总价承包合同、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2、由中铁第三勘察设计院设计的设计图纸、设计说明等资料。 3、本工程所涉及的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和法规,特别是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职业健康安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4、现有机械设备、技术实力以及多年来工程建设的成功施工经验。 5、当地自然条件及施工调查资料。 6、大西公司注浆管理办法。 二、编制范围 新建太原至焦作铁路TJZQ-10标邓家庄隧道进口,DK317+538-540段溶洞处理。 三、工程概况 3.1工程概述 邓家庄隧道位于山西省泽州县境内,测区沿进口山后村依次穿过宁家坪、大红沟村、水掌村、至尹滩村钻出;隧道进口位于泽州县宁家坪西侧,隧道出口位于泽州县大箕镇尹滩村。隧道进口里程为DK317+395,出口里程为DK321+002,隧道全长3607m,最大埋深约330m。隧道DK319+956.666至出口位于R=4500的左偏曲线上,其余段落位于直线上。隧道内进口至DK317+650范围内纵坡为27.639‰下坡,DK317+650~DK321+000范围内坡为17‰下坡,DK321+000至出口范

胡家坡隧道溶洞处理方案

胡家坡隧道DI2K24+563~DI2K24+543段 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胡家坡隧道(DI2K23+947.5)设计图; 2、胡家坡隧道DI2K24+563~DI2K24+543段现场地形、地质情况,统筹施工,总体施工计划; 3、现行的工程建设和铁路行业技术标准、施工规范和操作规程、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资料; 4、现行的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工程建设施工的规定; 5、我公司现有的施工技术力量、机械设备及历年来在隧道方面的施工能力和施工经验。 二、编制范围 胡家坡隧道DI2K24+563~DI2K24+543段。 三、编制原则 1、认真执行国家、铁道部、建设单位关于高铁基本建设的法令、法规、政策和管理办法。 2、严格执行国家、铁道部关于铁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充分考虑本隧道工程特点和工程施工环境。 4、满足现场施工的具体要求: (1)施工方案科学、方法先进合理、措施切实可行,做到“方案上可行、安全上可靠、经济上合理”,以满足总工期要求。

(2)施工机械设备配套齐全,搭配合理,并有备用,满足施工方案及工艺要求。 (3)劳动力安排和主要材料供应计划,满足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进度计划要求。 (4)组织机构合理,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配备满足施工需要。(5)施工总平面布置做到统筹安排,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减少干扰,满足环保及水土保持要求。 (6)确保达到安全、质量、工期目标,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爆破安全技术措施切实可行,具体可靠,做到文明施工。 四、原设计情况 DI2K24+120~DI2K24+660段基岩为灰岩夹页岩,页岩、泥岩夹灰岩及煤线,设计围岩为V级,支护及衬砌类型为V级Ⅰ型加强复合式衬砌,其中DI2K24+560~DI2K24+557为V级加强下锚复合。超前支护为超前小导管预支护。 五、工程地质 DI2K24+120~DI2K24+660段基岩为灰岩夹页岩,页岩、泥岩夹灰岩及煤线,且岩质软,稳定性差。 目前上台阶掌子面里程为DI2K24+563,拱顶埋深约17m。掌子面揭示地质情况为:基岩以薄至中厚层深灰色灰岩为主,夹灰黄色薄层泥、页岩及硅质岩;灰岩溶蚀现象严重;泥、页岩及硅质岩风化严重,为强风化状;岩层走向与洞轴方向近于垂直,岩层倾角约40°~45°;据现场施工情况介绍,2011年12月11日掌子面中部为一宽1~1.5m

隧道中溶洞的处理方案

隧道中溶洞的处理方案: 溶洞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溶性岩层经过化学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而形成的地下溶蚀现象。岩溶对隧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是结构物部分及全部悬空,降低隧道使用的可靠度;季节性的岩溶洞穴涌水,给隧道施工和体系带来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塌方冒顶是指隧道施工中,山体上部岩层自然塌落的现象。是隧道开挖施工后,原先平衡的山体压力遭到破坏而造成的。因此,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溶洞、塌方处理方案对隧道顺利穿越岩溶地段非常重要。根据隧道施工溶洞、塌方处理情况,介绍相关处理方案。 一、处理方案选择原则。(1)安全性。确保施工安全与运营安全,围岩累计变形量不大于10cm,衬砌完工后隧道不渗不漏。(2)可操作性强。要充分考虑现场机械装备状况和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并尽可能降低施工难度。(3)灵活性好。根据断面形状和尺寸,因地制宜地选择施工方案,而不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一旦一种方案不能实时或实时效果差时,能较好地转换为替代方案。(4)具有可连续性。需兼顾溶洞段前后的施工方案的不同,能顺利地进行施工工艺、工序的转换。(5)经济性强。即在保证安全、质量并不破坏环境的条件下的投入最节约。(6)处理施工方案科学。首先保留并加固坍塌体,防止坍方扩大,然后施做套拱和超前大管棚,保证正洞开挖施工安全;管棚施做完成后挖除坍塌体,进入隧道正常开挖、支护工序,并对隧道基底进行注浆加固处理;溶洞段通过后,进行拱部坍腔回填处理。 二、处理方案 1、拱部以上(上导洞)空溶洞,采用泵送C25混凝土护拱,护拱厚度2米,以加强护拱,上空腔部分做排水处理(设置多根Φ100mm双壁波纹管,波纹管长度根据现场溶洞位置确定)。 2、掌子面锥形空腔处理:空腔临空面处理采用厚10cm喷射C20混凝土封闭,腔内采用泵送C25混凝土回填,厚度2m,环向拱脚至拱腰采用Φ50×4小导管(长度4.5m),1.5m×1.5m梅花形布置,并注水泥浆(水泥浆按实际施工工程

隧洞抽排水方案

v1.0 可编辑可修改隧洞抽排水施工方案 批准: 审定: 校核: 编写:

目录 1. 工程概况 0 概述 0 地质情况 0 2. 编制依据 0 3. 抽排水施工 (1) 排水原则 (1) 排水说明 (1) 洞室施工期经常排水 (1) 经常性排水方案 (1) 地下水处理方案 (2) 地下水处理 (2) 施工区排水方案 (5) 4. 资源配置 (5) 机械设备配置 (5) 人员配置 (6) 5. 质量保证措施 (6) 6. 安全保证措施 (7) 7. 附图 (8)

隧洞抽排水施工方案 1. 工程概况 概述 本标段工程位于总干3#隧洞的总47+~总61+桩号段,设计流量为 m3/s,城门洞形断面,净宽,净高,直墙段高,设计水深,顶拱中心角180°,半径。 除主洞工程外还包含了14#~17#施工支洞,以及相应的临时工程等。 施工支洞为城门洞型,宽,高,且均为斜井,支洞坡比范围为%~%之间。 地质情况 桩号45+~47+地段:洞身穿过的地层为奥陶系中统上马沟组上段,地层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厚层灰岩夹泥灰岩、粉砂质泥灰岩灰岩。岩溶地下水位位于洞底以下,可能存在层间水。隧洞开挖时有遇到溶洞的可能。 桩号47+~52+地段:洞身穿过的地层为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中段,地层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厚层次岩、豹皮状灰岩,隧洞围岩为中硬岩。岩溶地下水位位于洞底以下,可能存在层间水。隧洞开挖时有遇到溶洞的可能。 桩号52+~59+地段:洞身穿过的地层为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下段,地层岩性为灰黄色泥灰岩、粉砂质泥灰岩夹薄层灰岩。在断层下盘附近穿过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中段深灰色、灰黑色厚层灰岩、豹皮状灰岩。桩号53+处发育FB1逆断层,断距约55m。岩溶地下水位位于洞底以下,可能存在层间水。 桩号59+~64+地段:洞身穿过的地层为奥陶系中统下马家沟组上段及下段,岩溶地下水位位于洞底以下,可能存在层间水,隧洞开挖时有遇到溶洞的可能。在地应力作用下,泥灰岩可能产生变形。 2. 编制依据 (1)《山西省中部引黄工程施工07标合同文件》(合同编号:SXSZBYHGC-JZ-TJ-024(2012)); (2)支洞及主洞设计图纸。

溶洞处理措施

溶洞处理措施 溶洞是以岩溶水的溶蚀作用为主,间有潜蚀和机械塌陷作用而造成的基本水平方向延伸的通道。溶洞是岩溶现象的一种。 岩溶是指可溶性岩层,如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石膏、岩盐等,受水的化学和机械作用产生沟槽、裂缝和空洞以及由于空洞的顶部塌落使地表产生陷穴、洼地等类现象和作用。我国石灰岩分布极广,常会遇到溶洞。因此,在这些地区修建隧道,必须予以注意。 一、溶洞的类型及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溶洞一般有死、活、干、湿、大、小几种。死、干、小的溶洞比较容易处理,而活、湿、大的溶洞,处理方法则较为复杂。 当隧道穿过可溶性岩层时,有的溶洞岩质破碎,容易发生坍塌。有的溶洞位于隧道底部,充填物松软且深,使隧道基底难于处理。有时遇到填满饱含水份的充填物溶槽,当坑道掘进至其边缘时,含水充填物不断涌入坑道,难以遏止,甚至使地表开裂下沉,山体压力剧增。有时遇到大的水囊或暗河,岩溶水或泥砂夹水大量涌入隧道。有的溶洞、暗河迂回交错、分支错综复杂、范围宽广,处理十分困难。 二、隧道遇到溶洞的处理措施 (1)隧道通过岩溶区,应查明溶洞分布范围和类型,岩层的完整稳定程度、填充物和地下水情况,据以确定施工方法。对尚在发育或穿越暗河水囊等地质条件复杂的岩溶区,应查明情况审慎选定施工方案。对有可能发生突然大量涌水、流石流泥、崩坍落石等,必须事先制定措施,确保施工安全。(2)隧道穿过岩溶区,如岩层比较完整、稳定,溶洞已停止发育,有比较

坚实的填充,且地下水量小,可采用探孔或物探等方法,探明地质情况,如有变化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溶洞尚在发育或穿越暗河水囊等岩溶区时,则必须探明地下水量大小、水流方向等,先要解决施工中的排水问题,一般可采用平行导坑的施工方案,以超前钻探方法,向前掘进。当出现大量涌水、流石流泥、崩坍落石等情况时,平导可作为泄水通道,正洞堵 塞时也可利用平导在前方开辟掘进工作面,不致正洞停工。 (3)岩溶地段隧道常用处理溶洞的方法,有“引、堵、越、绕”四种。①引 遇到暗河或溶洞有水流时,宜排不宜堵。应在查明水源流向及其与隧道位置的关系后,用暗管、涵洞、小桥等设施渲泄水流或开凿泄水洞将水排除洞外(图)。当岩溶水流的位置在隧道顶部或高于隧道顶部时,应在适当距离处,开凿引水斜洞(或引水槽)将水位降低到隧底标高以下,再行引排。当隧道设有平行导坑时,可将水引入平行导坑排出。 桥涵渲泄水流示意图 ②堵 对已停止发育、跨径较小,无水的溶洞,可根据其与隧道相交的位置及其充填情况,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予以回填封闭;或加深边墙基础,

溶洞处理方案

全填充式溶洞处理方案 一、工程概况: 桥址区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填筑土、种植土、淤泥质土、粉质黏土、细砂、中砂、粗砂、角砾土、圆砾土、碎石土、卵石土、风化煤层、风化页岩、风化砂岩、风化灰岩、风化泥灰岩、风化粉砂岩。本次勘察揭露岩溶等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层为谷地中软土和煤层,影响拟建桥台、墩的稳定性,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岩溶影响拟建桥台、墩的稳定性,桥梁基础应嵌入完整连续的灰岩内,且应保证桩端持力层及其应力扩散范围内不能存在有溶洞、溶槽或其它临空面。桥址区地表水为河沟水,受季节影响明显。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砂岩、灰岩中,水量较贫。岩溶水主要赋存于灰岩岩溶发育部位,基岩在钻探过程中,存在溶洞的钻孔及部分基岩裂隙较发育的孔,钻至溶洞及裂隙处出现微弱~严重漏水现象,说明溶洞或裂隙及溶隙间有一定的连通性,且存在较大的储水空间,其水量丰富。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及砂层和溶洞、溶隙的侧向迳流补给,向下游排泄。溶洞情况:通过对桩基地质勘察资料统计,绝大部分桩均存在溶洞,且溶洞数量都在2个以上,溶洞高度~26.9m不等,其中8m以上溶洞共有76个,有全充填、半充填、无充填三种。溶洞充填物有粉质粘土、灰岩碎块、卵石土。马渡互通桥、乳源河及江湾河桥溶洞数量统计表见表2-2。 表2-2 桥梁溶洞数量统计表

三、施工方案 方案概述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本工程溶洞有全填充式、半填充式和无填充式三种形式,本文重点阐述全填充式溶洞桩基处理方案,根据溶洞情况,拟采用预处理(压浆、灌注砂浆、灌注低标号小粒径碎石砼压注、旋喷帷幕)和施工过程处理(钢护筒跟进、抛填片石、粘土和水泥)两种方法施工溶洞桩基,以达到安全、质量可控、实际操作可行和成本最佳的预期目的。对于大型溶洞,在桩基开工前必须进行预处理,钢护筒跟进、抛填片石、粘土、水泥等过程处理是对预处理缺陷的一个应急处理方法。 施工前的准备 3.2.1 人员组织 开工前专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学习有关溶洞处理的措施,并且成立了溶洞处理应急小组。施工现场派4名技术人员分两班在工地24小时轮流值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同时组织桩基队钻机机

隧道溶洞处理方案

隧道溶洞处理方案 [摘要]319国道柘村隧道溶洞处理方法及效果。 [关键词]:隧道溶洞处理方法 一、工程简介及溶洞现状 柘村隧道是319国道萍莲段改建工程项目两座隧道之一,位于萍乡市湘东区白竺乡柘村与莲花县六市探家坊之间交界处。隧道全长760m,起止桩号为k1010+390~k1011+150,直线隧道。隧道断面采用单心圆设计,净宽为10.8m,最大净高为7.42m,最大埋深168m,二级公路,双向两车道,路面宽9m。隧道从出口往进口采取单口掘进施工,I、II、III类围岩采取上下长台阶开挖施工,IV、V类围岩采取全断面施工,二衬采用全段面整体衬砌。施工到k1010+480附近时揭露出有较大的溶洞与隧道横穿。 该溶洞为充填性溶洞,无长流水,洞内水源主要为雨季地表塌陷区汇集水,填充物为粘土夹石或孤石。地表相对位置靠线路右侧为古塌陷区,塌陷影响面积已有500m2左右,塌陷中心在溶洞揭露后3个月内坍塌成为深约3m,直径4m 的坍孔。 经过物探和地质钻探后揭露该溶洞继续向左右两侧延伸发展,溶洞下填充物物探显示深达70米以上,钻探于15m全为粘土填充物,但局部地方有石笋出露。 二、处理思路和方法 根据溶洞现状,该溶洞洞体稳定,当地表采取注浆加固等防排水措施后,洞内充填物可维持现状,不会再出现流失。当充填物不流失,隧底可以采取软土地基加固的方法进行处理。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分两部份,一为两侧边墙墙底基础加固,二为行车板下基础加固。边墙墙底基础加固采用桩基托梁的形式跨越溶洞,梁底桩基为高压旋喷桩,桩径为80cm,桩长为12m,每侧45根。边墙托梁设计为20m长,1.4m×1.0m的C25钢筋混凝土矩型梁,梁两头搭在基岩上不小于50cm。 行车道板基础加固采用复合地基加承载板,并对板下换填石渣进行注浆充填的形式跨越溶洞。复合地基旋喷桩桩径为120cm,桩长为9m,5排共60根。行车板设计为18m长50cm厚的C25钢筋混凝土板,板下换填石渣1m。

隧道溶洞处理施工方案张玄

中铁xxx局集团有限公司 溶洞处理施工专项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xxxxxxxxxxx铁路工程三分部

目录 一、工程概况 0 二、施工准备 0 1、人员安排 0 2、设备机械配置 0 3、材料 0 三、进洞测量 (1) 1、平面控制 (1) 2、高程控制 (1) 四、工期目标 (1) 1、1#溶洞处理工期安排 (1) 2、2#溶洞处理工期安排 (2) 五、溶洞施工方案 (2) 1、溶洞概况 (2) 2、施工程序 (2) 3、钢管桩施工流程 (6) 4、涵洞施工流程 (6) 5、洞内大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流程 (7) 六、溶洞处理目的、处理原则 (8) 1、处理目的 (8) 2、处理原则及重点 (8) 七、溶洞处理施工顺序及施工注意事项 (9) 1、施工顺序 (9) 2、施工注意事项 (9) 八、应急处理措施 (10) 九、质量保证措施 (11)

1、质量保证体系 (11) 2、自检制度 (12) 3、各阶段施工自检工作程序 (12) 十、安全及环保要求 (13) 十一、附图 (13) 1、1#溶洞处理平面图 (13) 2、2#溶洞处理平面图 (13) 3、2#溶洞处理代表性断面图 (14) 4、大管棚施工图 (14) 5、衬砌断面图 (14)

溶洞处理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xxxx隧道在里程:DIy2Kxx+xx~DIy2Kxx+xx范围内,隧道施工中揭示溶洞。根据现场核对记录和溶洞补充勘察资料,隧道穿越区有两个较大溶洞范围。溶洞范围分别为DIy2Kxx+xxx~+xxx线路左侧溶腔(DIy2Kxx+xxx线路右侧大坑与其相连);DIy2Kxx+xxx~+xxx线路右侧溶洞。 二、施工准备 1、人员安排 开挖工:15人;支护工:15人;机械司机:4人;钢筋工:10人;木工:6人;技术员:1人;技术负责人:1人;测量员:2人;专职质检员:2人;施工负责人:1人;施工员:3人。 2、设备机械配置 管棚钻机:2台;挖掘机:1台;YT28型凿岩机:10把;侧卸式装载机:1台;潜孔钻机:5台;注浆机:2台;切割机:1台;钢筋弯曲机:1台;电焊机:4台;混凝土输送泵:1台;振捣棒:5把;湿喷机:2台;自卸式翻斗车:4台。 3、材料 1#溶洞材料: C25喷射混凝土:107m3、C20混凝土:777m3、C25混凝土:96m3、C30混凝土:565m3、C35钢筋混凝土:195m3、φ6钢筋:1190kg、Φ22钢筋:17.6T、Φ14钢筋:4.7T、φ8钢筋:1.6T、中空组合锚杆(L=3m):362根、边墙砂浆锚杆(L=3m):329根、防水板:1814m2、无纺布:1814m2、中埋式止水带:261m、M10浆砌片石:8m3。 2#溶洞材料:

桩基8m以上大型溶洞处理方案

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坪石至樟市段 T10合同段 8m以上大型桩基溶洞 处理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第T10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O一一年七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设计概况 (1) 工程地质 (3) 水文地质 (4) 三、施工方案 (4) 方案概述 (4) 施工前的准备 (4) 人员组织 (4) 材料准备 (5) 机械配备 (5) 施工方案 (5) 钢护筒跟进法 (5) 抛填片石、黄泥法 (6) 压浆法 (7) 低标号细石砼压注法 (10) 四、施工应急处理措施 (11) 突发事件安全风险分析 (11) 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 (11) 施工中遇到溶土洞应急措施 (11) 过串珠状溶洞应急处理措施 (12) 五、人员、机械配置 (13) 人员配置及分工 (13) 机械设备配置 (14) 六、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14) 安全保证措施 (14) 质量保证措施 (15) 施工组织管理方面的措施 (15) 施工技术措施 (16)

一、编制依据 1、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坪石至樟市段T10合同段施工设计图; 2、桩基地质勘察资料; 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5、以往同类工程施工成功经验。 二、工程概况 设计概况 T10合同段位于韶关市境内,起点里程: K87+747,终点里程:K99+000,本合同段范围内包括马渡互通特大桥,乳源河和江湾河两座大桥。其位置及范围见图2-1、2-2。 S250省道 乐广高速公路坪 T10合同段起点 G323国道G4京港澳高速 T10合同段终点 乐广高速乐广高速T10标段G4京港澳高速现有公路 图2-1 工程位置图

溶洞处理方案

溶洞处理方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全填充式溶洞处理方案 一、工程概况: 桥址区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填筑土、种植土、淤泥质土、粉质黏土、细砂、中砂、粗砂、角砾土、圆砾土、碎石土、卵石土、风化煤层、风化页岩、风化砂岩、风化灰岩、风化泥灰岩、风化粉砂岩。本次勘察揭露岩溶等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层为谷地中软土和煤层,影响拟建桥台、墩的稳定性,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岩溶影响拟建桥台、墩的稳定性,桥梁基础应嵌入完整连续的灰岩内,且应保证桩端持力层及其应力扩散范围内不能存在有溶洞、溶槽或其它临空面。桥址区地表水为河沟水,受季节影响明显。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砂岩、灰岩中,水量较贫。岩溶水主要赋存于灰岩岩溶发育部位,基岩在钻探过程中,存在溶洞的钻孔及部分基岩裂隙较发育的孔,钻至溶洞及裂隙处出现微弱~严重漏水现象,说明溶洞或裂隙及溶隙间有一定的连通性,且存在较大的储水空间,其水量丰富。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及砂层和溶洞、溶隙的侧向迳流补给,向下游排泄。溶洞情况:通过对桩基地质勘察资料统计,绝大部分桩均存在溶洞,且溶洞数量都在2个以上,溶洞高度~26.9m不等,其中8m以上溶洞共有76个,有全充填、半充填、无充填三种。溶洞充填物有粉质粘土、灰岩碎块、卵石土。马渡互通桥、乳源河及江湾河桥溶洞数量统计表见表2-2。 表2-2 桥梁溶洞数量统计表

三、施工方案 方案概述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本工程溶洞有全填充式、半填充式和无填充式三种形式,本文重点阐述全填充式溶洞桩基处理方案,根据溶洞情况,拟采用预处理(压浆、灌注砂浆、灌注低标号小粒径碎石砼压注、旋喷帷幕)和施工过程处理(钢护筒跟进、抛填片石、粘土和水泥)两种方法施工溶洞桩基,以达到安全、质量可控、实际操作可行和成本最佳的预期目的。对于大型溶洞,在桩基开工前必须进行预处理,钢护筒跟进、抛填片石、粘土、水泥等过程处理是对预处理缺陷的一个应急处理方法。 施工前的准备 3.2.1 人员组织 开工前专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学习有关溶洞处理的措施,并且成立了溶洞处理应急小组。施工现场派4名技术人员分两班在工地24小时轮流值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同时组织桩基队钻机机长学习溶洞处理的知识,使他们对溶洞处理心中有数。总之,在人员组织方面,明确分工,各负其责。 3.2.2 材料准备

罗依溪隧道溶洞处理方案资料

罗依溪隧道溶洞处理方案 一、工程概况 罗依溪隧道位于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罗依溪镇境内,设计为双向四车道,隧道大致由北向南走向。隧道为双洞单向交通分离式隧道,左右洞测设线间距15.1~37.0m,隧道衬砌内轮廓采用半径为 5.45m的三心圆,隧道净空为10.25×5.0m。隧道起讫里程K24+763.4(YK24+765)~K29+022(YK29+030),长度:4258.6m(4265m);隧道最大埋深500m,属深埋特长隧道。 二、变更工程简介 2014年2月25日晚19点25分,我部罗依溪隧道永顺端右线掌子面施工至YK24+797~YK24+807段时发现在本段隧道左、右侧拱脚处以及拱顶均出现了较大裂隙溶洞,其中裂隙长度约为10~15米,左侧拱脚处裂隙溶洞深约7.2米,右侧拱脚处裂隙溶洞深约8.0米,拱顶处裂隙溶洞高度约6~10米,为了确保隧道的施工安全,彻底消除隧道通车运行过程的安全质量隐患,根据设计图纸《罗依溪隧道溶洞处理方案设计图纸》(S5-4-9-1/2)所示,特申请对本段溶洞变更处理。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部积极与监理、设计、工作站及业主单位联系,永吉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及时于2014年2月27日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一起到现场查看,会商变更处理方案,形成现场技术办公会议纪要如下: 1、对于YK24+797~YK24+800段左右两侧拱脚处的溶洞,采用M7.5浆砌片石回填处理; 2、对于YK24+797~YK24+807段拱顶的溶洞,采用先架立18工字钢(纵向间距1.2m)并挂设20×20cm的φ22钢筋网,施作非溶洞位置初期支护锚杆和喷射砼(初期支护施工时要求预留下阶段泵送砼孔,同时注意预埋约14m长,间距为2.0×2.0mφ110透水管,以便泵送混凝土施工后将洞内积水引至纵向排水管内排除) 3、初支喷射砼达到强度后,在溶洞口搭设支架、拼装模板,泵送C25素混凝土在溶洞口形成300cm厚的承力拱,承力拱两侧嵌入岩石内不小于50cm。 三、变更方案及变更工程实施计划 根据2014年2月27日由设计院、监理单位、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四方形成的会议

浅谈某铁路隧道溶洞处理技术

浅谈某铁路隧道溶洞处理技术 摘要:溶洞为岩溶洞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溶性岩层经过化学作用和机械破坏 作用而形成的地下溶蚀现象。岩溶对隧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是结构物部分及全部 悬空,大大降低隧道使用的可靠度;季节性的岩溶洞穴涌水,给隧道施工和体系 带来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溶洞处理方案对隧道 顺利穿越岩溶地段极为重要。论文根据某铁路隧道溶洞分布的具体情况,介绍了 此溶洞处理方法,以期对溶洞处理的设计与施工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铁路隧道溶洞处理 0 引言 某隧道为云南省某新建单线铁路隧道,全长8435m,设计行车速度为 120km/h。该隧道位于云贵高原边缘与横断山脉交接的大理、丽江地区,地势东 高西低,北高南低,山脉和水系多呈南北向展布。属溶蚀、剥蚀构造中山、低中 山地貌。沿线各时代地层分布较为齐全,沉积类型繁多,其间岩浆活动剧烈,岩 浆岩规模巨大。沉积岩、早期火成岩因受高温高压动力变质作用普遍有不同程度 的变质。测区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致使岩体节理发育、破碎。主要不良 工程地质有富水断层破碎带、错落体、危岩落石、泥石流、岩溶、岩堆。水文地 质条件复杂,地表水、地下水发育不均,部分地下水、地表水对混凝土具侵蚀性。 1 溶洞的概况 该隧道出口段施工至某里程时,掌子面围岩为Ⅲ级,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厚层状,岩层层理清晰,岩体完整。上半断面发育有一个溶洞,洞内充填块石、碎石夹黏土随爆破开挖自溶洞洞口涌出,涌出量于80m3,洞径约3.5米,块石直径为0.2~1.2m,最大块经3m,含泥量约占90%;有少量的浑浊的岩溶水沿 洞壁流出。经在掌子面布设3个水平探孔探明,前方溶洞无水,充填物主要为块石、碎石及黏土等,判断为充填型溶洞。 2 隧道溶洞处理方案 2.1 处理方案选择原则 2.1.1 安全性。确保施工安全与运营安全,围岩累计变形量不大于10cm,衬 砌完工后隧道不渗不漏。 2.1.2 可操作性强。要充分考虑现场机械装备状况和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并 尽可能降低施工难度。 2.1.3 灵活性好。根据断面形状和尺寸,因地制宜地选择施工方案,而不局限 于一种固定的模式,一旦一种方案不能实时或实时效果差时,能较好地转换为替 代方案。 2.1.4 具有可连续性。需兼顾溶洞段前后的施工方案的不同,能顺利地进行施 工工艺、工序的转换。 2.1.5 经济性强。即在保证安全、质量并不破坏环境的条件下的投入最节约。 2.2 处理施工方案首先保留并加固坍塌体,防止坍方扩大,然后施做套拱和 超前大管棚,保证正洞开挖施工安全;管棚施做完成后挖除坍塌体,进入隧道正 常开挖、支护工序,并对隧道基底进行注浆加固处理,增强隧底承载力;溶洞段 通过后,进行拱部坍腔回填处理。 处理顺序为:封闭掌子面→施作套拱→施作超前大管棚→挖除坍塌体→洞身开挖、支护→边墙及基底加固处理→坍塌溶腔回填处理。 3 溶洞处理关键施工技术

溶洞处理方案修改

一.工程概况 大连市地铁一期工程南关岭镇站-南关岭站区间的隧道工程,起讫里程为:DK39+493.801~DK40+951.924,区间全长1458.813米,其中204标段主要施工任务为DK40+093.801-DK40+951.024,全长857.223米;区间正线施工中,超前支护小导管外径42.3mm,小导管注浆为1:1水泥水玻璃浆,初期支护,锚杆长3000mm倾角为10度,锚杆采用Ф42,系统锚杆加挂钢筋网喷射砼支护,周圈挂钢筋网Ф6@150mm*150mm,喷射C25混凝土厚度30cm。 大连地区石灰岩层分布有较多的溶洞,溶洞距离地面较浅,一般距离地面20m以内,针对溶洞不同的地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处理。 二.溶洞地段地铁施工的注意事项 1.当施工达到溶洞边缘,各工序应紧密衔接,支护和衬砌赶前。同时利用探孔 或物探作超前预报,设法探明溶洞的形状、范围、大小、填充物及地下水等情况,据以制定施工处理方案及安全措施。 2.施工中注意检查溶洞顶部,及时处理危石,当溶洞较大且顶部破碎时候,应 先喷射混凝土加固,再在靠近溶洞顶部附近打入锚杆,并应设置施工防护栏或钢筋防护网。 3.在溶蚀地段的爆破作业应尽量做到多打眼、打浅眼,并控制爆破药量减少对 围岩的扰动。防止在一次爆破后溶洞内的填充物突然大量涌入地铁区间,或溶洞水突然袭击区间,造成严重损失。 4.在溶洞充填体中掘进,如充填物松软,可用超前支护施工。如填充物为极松 散的砾石、块石堆积或流塑状粘土及砂粘土等可于开挖前采用地表注浆,洞内注浆或地表和区间溶洞洞内注浆相结合加固。如遇颗粒细、含水量大的流塑状土壤,可采用劈裂注浆技术,注入水泥砂浆或水泥水玻璃双液浆进行加固。 5.溶洞未作出处理方案前,不要将弃碴随意倾填与溶洞中。因弃碴覆盖了溶洞, 不但不能了解其真实情况,反而会造成更多困难。 三.地铁地质预报监测 地铁隧道开挖面地质素描:地质预报人员对隧道开挖面的地质状况作如实的调查和编录,采集必要的数据,具体包括:开挖面地层、岩性、节理发育程度、受构造影响程度、围岩稳定状态等进行编录。大连地铁204标段采用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利用地震波反射原理,方便快速地预报开挖面前方100~200m范围内的岩溶、断层破碎带、软弱地层等不良地质情况。 工作方法:TSP203地质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测线布置在开挖面附近的边墙上,它由两个接收器和24个炮孔组成。两个接收孔对称分布在两边墙,接收器孔与第一个炮孔间距15~20m,孔深2.0m,孔径42~45mm,孔口距隧道底约1.0m,与炮孔等高。当用环氧树脂固定接收器套管时,为了使孔内的水能够流出,接收器孔向上倾斜5~10°;当用水泥砂浆固定接收器套管时,为了利于水泥浆的凝固,接收器孔向下倾斜5~10°。 24个炮孔等间距分布在边墙两侧,炮孔间距1.5m,深1.5~2.0m,孔径35~38mm,炮孔向下倾斜15~20°,根据围岩软硬和完整破碎程度以及距接收器位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隧道溶洞处理施工技术-张玄

正阳隧道溶洞处理技术 熊凯斌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处,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溶洞为岩溶洞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溶性岩层经过化学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而形成的地下溶蚀现象。 岩溶对隧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是结构物部分及全部悬空,大大降低隧道使用的可靠度;季节性的岩溶洞穴涌水,给隧道施工和体系带来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溶洞处理方案对隧道顺利穿越岩溶地段极为重要。本文根据溶洞分布形态的不同,结合正阳隧道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溶洞,阐述了不同形式溶洞的处理方法,以期对溶洞处理的设计与施工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隧道溶洞处理 1 工程概况 1.1 设计概况 正阳隧道为双洞隧道,由我单位承建的正阳隧道起止里程为:K29+355~YK31+000,单线长3258.32 m。隧道左线长1613.32 m,右线长1645 m,设人行横洞和车行横洞各2处。隧道建筑限界宽10.50 m,高5.0 m。隧道净宽10.79 m,净高7.00 m,内净空面积S=64.25 m2。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地质构造 本段区无大的地质构造,未见地下水位,仅为少量的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且随季节而变化。岩体结构面主要是层面和平面X节理。在层间错动部位裂隙较密集,局部结构面达4组。 (2)水文地质 山体碎屑沉积层中主要为隔水的页岩地层,有的地表沟谷有溪水,地下水主要是风化带网状裂隙水。砂岩地层由于裂隙发育,裂隙水相对丰富,在砂岩出露地域,地表有下降泉。碳酸盐岩分布区,岩体中裂隙、岩溶发育,岩溶发育,溶裂隙张开度较大,岩溶裂隙水、溶洞暗河成为地表水排泄,地下水运移的主要通道。裂隙透水性随裂隙的发育情况变化较明显,局部透水性强。 (3)特殊地质和不良地质 隧址碳酸岩分布区岩溶发育,灰岩纯度较高,岩溶地层为三迭系、二迭系灰岩等。地表岩溶形态主要为溶沟、沟槽及溶蚀洼地,溶沟溶槽出露较广泛,发育良好,溶蚀洼地多被泥土所掩埋。地下岩溶形态为垂直岩溶漏斗、落水洞、岩溶裂隙水平溶洞、暗河等。该隧道地质勘探有很多溶洞,地质复杂。在实际的施工中,目前开挖1600 m,就分布有30多个溶洞,属典型的溶洞群分布隧道。 2 溶洞的分布形态 岩溶是可溶性岩层(如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等)受具有溶解能力(含CO2)的水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由于溶蚀的形成,位置、塌陷作用的不同,岩溶个体形态、大小也不同。岩溶可概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2.1 按有无地下水 (1)溶缝、溶槽、溶洞暗河支岔通道有季节性流水。 (2)长年流水。 (3)溶洞内无水,其中有充填物或干燥无充填物。 2.2 按其出露在隧道洞身部位 (1)位于隧道顶部或顶部的一侧。

桩基8m以上大型溶洞处理方案

乐昌至高速公路坪至樟市段 T10合同段 8m以上大型桩基溶洞 处理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乐昌至高速公路第T10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O一一年七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2.1 设计概况 (1) 2.2 工程地质 (4) 2.3 水文地质 (5) 三、施工案 (5) 3.1 案概述 (5) 3.2 施工前的准备 (6) 3.2.1 人员组织 (6) 3.2.2 材料准备 (6) 3.2.3 机械配备 (6) 3.3 施工案 (6) 3.3.1 钢护筒跟进法 (6) 3.3.2 抛填片、黄泥法 (7) 3.3.3 压浆法 (9) 3.3.4 低标号细砼压注法 (13) 四、施工应急处理措施 (14) 4.1 突发事件安全风险分析 (14) 4.2 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 (14) 4.2.1 施工中遇到溶土洞应急措施 (14) 4.2.2 过串珠状溶洞应急处理措施 (16) 五、人员、机械配置 (16) 5.1 人员配置及分工 (16)

5.2 机械设备配置 (17) 六、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18) 6.1 安全保证措施 (18) 6.2 质量保证措施 (19) 6.2.1 施工组织管理面的措施 (19) 6.2.2 施工技术措施 (20)

一、编制依据 1、乐昌至高速公路坪至樟市段T10合同段施工设计图; 2、桩基地质勘察资料; 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JTJ041-2000);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5、以往同类工程施工成功经验。 二、工程概况 2.1 设计概况 T10合同段位于市境,起点里程:K87+747,终点里程:K99+000,本合同段围包括马渡互通特大桥,乳源河和江湾河两座大桥。其位置及围见图2-1、2-2。 S250省道 乐广高速公路坪 T10合同段起点 G323国道G4京港澳高速 T10合同段终点 乐广高速乐广高速T10标段G4京港澳高速现有公路

溶洞处理措施

溶洞处理措施 溶洞就是以岩溶水得溶蚀作用为主,间有潜蚀与机械塌陷作用而造成得基本水平方向延伸得通道。溶洞就是岩溶现象得一种。 岩溶就是指可溶性岩层,如石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石膏、岩盐等,受水得化学与机械作用产生沟槽、裂缝与空洞以及由于空洞得顶部塌落使地表产生陷穴、洼地等类现象与作用。我国石灰岩分布极广,常会遇到溶洞、因此,在这些地区修建隧道,必须予以注意。 一、溶洞得类型及对隧道施工得影响 溶洞一般有死、活、干、湿、大、小几种、死、干、小得溶洞比较容易处理,而活、湿、大得溶洞,处理方法则较为复杂。 当隧道穿过可溶性岩层时,有得溶洞岩质破碎,容易发生坍塌。有得溶洞位于隧道底部,充填物松软且深,使隧道基底难于处理。有时遇到填满饱含水份得充填物溶槽,当坑道掘进至其边缘时,含水充填物不断涌入坑道,难以遏止,甚至使地表开裂下沉,山体压力剧增、有时遇到大得水囊或暗河,岩溶水或泥砂夹水大量涌入隧道。有得溶洞、暗河迂回交错、分支错综复杂、范围宽广,处理十分困难。 二、隧道遇到溶洞得处理措施 (1)隧道通过岩溶区,应查明溶洞分布范围与类型,岩层得完整稳定程度、填充物与地下水情况,据以确定施工方法。对尚在发育或穿越暗河水囊等地质条件复杂得岩溶区,应查明情况审慎选定施工方案。对有可能发生突然大量涌水、流石流泥、崩坍落石等,必须事先制定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2)隧道穿过岩溶区,如岩层比较完整、稳定,溶洞已停止发育,有比较坚实得

填充,且地下水量小,可采用探孔或物探等方法,探明地质情况, 如有变化便于采取相应得措施、如溶洞尚在发育或穿越暗河水囊等岩溶区时,则必须探明地下水量大小、水流方向等,先要解决施工中得排水问题, 一般可采用平行导坑得施工方案,以超前钻探方法,向前掘进。当出现大量涌水、流石流泥、崩坍落石等情况时,平导可作为泄水通道,正洞堵 塞时也可利用平导在前方开辟掘进工作面,不致正洞停工。 (3)岩溶地段隧道常用处理溶洞得方法,有“引、堵、越、绕”四种。①引 遇到暗河或溶洞有水流时,宜排不宜堵。应在查明水源流向及其与隧道位置得关系后,用暗管、涵洞、小桥等设施渲泄水流或开凿泄水洞将水排除洞外(图)。当岩溶水流得位置在隧道顶部或高于隧道顶部时,应在适当距离处,开凿引水斜洞(或引水槽)将水位降低到隧底标高以下,再行引排。当隧道设有平行导坑时,可将水引入平行导坑排出。 桥涵渲泄水流示意图 ②堵 对已停止发育、跨径较小,无水得溶洞,可根据其与隧道相交得位置及其充填情况,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予以回填封闭;或加深边墙基础,加固隧道

浅谈隧道溶洞处理方法与选择

浅谈隧道溶洞处理方法与选择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隧道施工中的各个施工难点已呈现逐步瓦解的趋势,而隧道溶洞对隧道现行施工以及未来的行车安全都有很大的影响,而隧道施工中每次遇到的溶洞类型与出现的具体位置都不尽相同,所以针对各种类型的溶洞必须制定不同的处理方法。溶洞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溶性岩层经过化学作用和机械破坏作用而形成的地下溶蚀现象,岩溶对隧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是结构物部分及全部悬空失稳,降低隧道通车的安全性及施工的连续性,季节性的岩溶洞穴涌水,给隧道施工和体系带来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溶洞处理方法对隧道顺利穿越岩溶地段非常重要。 【关键词】:隧道溶洞处理方法 一、溶洞类型: 溶洞,也称岩溶洞穴,最易在西南片区卡斯特地貌中出现,是因在石灰岩地区溶性岩层长期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溶蚀岩层,按照岩层分布的状况,岩溶的形成一般可分为以下五种。(1)在石灰岩地区,沿着石灰岩层内的节理面或者渗裂面的地表水

经过长期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在表层形成溶沟,或者称溶槽,这样一来,原先层层分布的岩层便被溶沟分离开来形成柱状的石柱。 (2)经过上述所讲的化学反应,地表水沿石灰岩渗裂裂缝向下渗流发生溶蚀作用,在岩层超过80-100m左右深处便会形成落水帘洞。 (3)紧接着,在更深层的岩层下,从落水帘洞下落的地下水到达石灰岩岩层的含水层后发生流动,就会形成溶洞,溶槽。 (4)当地下水的溶蚀与岩层的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的作用,就会形成坡立谷。 (5)溶洞也会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在岩层地表发生塌陷,如果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这样的溶洞现象称漏斗,而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二、处理措施: 隧道过溶洞处置方式有托梁、支墩、悬壁梁承托纵梁、拱桥、加大隧道净空宽度跨度跨越岩溶或对隧道周边岩体进行封闭、注浆加固、支顶加固、加强衬砌、内增设边墙梁及行车梁等。 溶洞按其中有无填充又可以分为有填充物溶洞和无填充物溶洞两大类。其中无填充物溶洞相对来说相对好处理,若溶洞位于隧道顶部,主要对溶洞内部做好加强处理,包括中空注浆锚杆和砂浆锚杆或钢轨都是可行的有效措施。处理至溶洞外边缘时,务必重视溶洞边缘加固引水措施,打设导管埋设盲管等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