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道

师道

师道
师道

师训部集体学习材料《师道》

2016年11月

学习时间:2016年11月7日(周一)

主讲人:高淑华

《师道》

第一篇?师之重

▌生命之重

人有三命,一为父母所生之命,二为师造之命,三为自立之命。父母生其身而师造其魂,而后自立其命。所以师者,再生父母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为师父。

▌圣学之重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孰继孰开,师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孟夫子继往圣,开来学,万世典范也。

▌天下之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能责,在于务学,务学者,务经务师,然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所以为人师者,人之贵人也,天下之贵人也。

所以师者,关乎人之生命,关乎圣学之传承,关乎天下之太平,成人子弟则天下至德,误人子弟则天下大失也,不可不重视而慎行。

第二篇?师之责

▌传道之责

道者,良知也。人之初,性本善,因有良知也。所以师者,顺人善性,扬其善而抑其恶,是为传道。

道者,创造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道之创造,皆由人之创造而显,人之创造,与道同在,与生俱来,能生万物。所以师者,顺道而为,开人之创造,是为传道。

▌授业之责

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动物皆有所司,况人乎;花木司美,泥矿司器,水气司能,万物皆有所司,况人乎。工业农业商业,学业职业事业,世间千业万业,皆为人设,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各取所需,是为业道。所以师者,因材授业,鼓之励之,以至成业,是为授业。

▌解惑之责

惑者,迷也。人未有不学而知者。未知而学,学而后知不足,于是愈学,于是愈知不足,于是愈学,旋而复始,成长之道也。所以,师者,教其不足而解其迷也,是为解惑。

学习时间:2016年11月14日(周一)

主讲人:高淑华

第三篇?师之慎

▌惰之慎

学子少小好动,心性不定,未入正道,师不可惰而不严。《三字经》云:教不严,师之惰。严者,非怒也,非厉也,不惰也。不惰者,尽心也,必果也。

▌怒之慎

为人师,压力烦恼,慎勿发怒,苟若发怒,过较常人更重。一者,学子少小,心性脆弱,易受伤害,苟受伤害,恐终生难愈。二者,为师者一人怒而众人受,一染十,十染百,受者甚众。三者,怒则失敬,失敬则学子不畏不信,恐有荒学业。所以师者应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常人所不愿受,受福受福,能有大受,必有大福。

▌利之慎

庄子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誉),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师者,君子也,莫以利而教,莫以教谋利,苟以利教,苟以谋利,则失道亦。然师亦为人,人必计利,而教育之业,乃久利大利之业,所以师者,应以天下之久利大利而利。大利则大善,必有大庆。

第四篇?师之道

▌仁爱之道

仁者德也;爱者慈也;师者父也;弟者,子也。故为人师者,唯以父母慈爱儿女之心爱人,方可行师道于天下,古今之圣王贤师,莫不以仁爱为教之本。师以爱子之心爱人,弟子自以孝亲之心尊师,父父子子,师师弟弟,父慈子孝,师慈子尊,孝亲尊师,道在其中矣。

▌师范之道

言传身教,上行下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乃教之根本。博学广闻,学而时习,教而时新,是以学高,可以为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以身正,可以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身正而后能得敬,得敬而后能得信。其身不正则不能得敬,不能敬则不能得信。

▌谦德之道

师者,勿以为师而自傲,人皆各有所长于天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又曰:不耻下问。韩愈云: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又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学习时间:2016年11月21日(周一)

主讲人:高淑华

第五篇?师之法

▌鼓励之法

气为人之能,有能而后能行,能行而后能果。所以善为师者,鼓其气,励其行。鼓者,使其动也。励者,劝其力也。动而力,力而动,愈动而愈力,愈力而愈动,周而复始,良性循焉。

▌诱导之法

人之创造,与生俱来,善为师者,循循然善诱人。诱者,导也;导者,致其自达创造也。创造生其成就,成就生其信心,信心生其动力,动力生其创造,创造复生其成就。周而复始,良性循焉。

▌威严之法

威于信,严于律,不怒而威,依律而严,是为威严。威者,信也。自信信他。信而能威,威而能敬,敬而能畏,畏而能严,严师出高徒;严者,律也。律己律人。律而能严,严而能行,行而能果,果而能成,成人子弟,方为人师。

第六篇?师之本

▌乐教之本

好为而后能恒为,好教而后能恒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好不能为之恒也。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乐教而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师之大乐也。师乐教而弟子乐学,教乐乐,学乐乐,教学相长,乐在其中矣。

▌修身之本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正在修身,修身之道,在《大学》,《大学》之道即大人之道,大人之道,即修身之道,《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师者,为人师范,尤当以修身为本,修身治教行大道。

▌功德之本

弟子以师贵,师亦以弟子贵,古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西方耶稣夫子,释迦本师,皆因其弟子而成其德。今天下之为师者,皆当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治教,贤德桃李满天下,是为师之大功大德也。

中华师道之我见

中华师道之我见 首先,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此外,5261还应掌握各种现代教育手段。4102可将所教科目的知识与1653台教学设备(手段)进行整合。第二,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第三,要有亲切清新的人格魅力,做学生的“好朋友”。例如,他们应该了解一些他们最喜欢的歌手,并与学生有共同的话题。第四,要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通过他们喜欢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 当然,现实中很难做到:你可以在文章中“坐着说话”,也可以随意玩耍。 《论语》一开始就提出“学以致用,不是说吗?”以“学”为主导的《论语》可以说意义深远,这说明学习是安身立命、走向世界的关键。古人学的是圣贤之道,“道的存在就是教师的存在”。如果你不尊重你的老师,你就不能成为圣人。如果你不尊重你的老师,你就不能成为圣人。因此,《学习记录》上说:“哪里学的方式,严格的老师都处于两难境地。师者严,则道尊,则民知而尊学。”尊师重学,对于德育、说教、治国、平天下,都是非常重要的。 1、尊师重教 纵观当今世界,无论贫富、高低,大多数人都感到不安。原因是他们不向圣人学习,失去了本性。 《礼记》说:“大学之道在于清德。”老子说:“士官闻风丧胆”,华严经说:“众生皆有如来的智慧和美德,但偏执是无法证明的。”可见古人学习道教,其目的是为了了解道德,也就是说,看得清楚,成佛。

伟大的教育家佛陀告诉我们,人们的烦恼和痛苦来自于人们对自己和环境的错误认识。正是因为混乱,业力才被创造出来;因为业力而痛苦。如果人们能够对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以利用它,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通过学习圣贤的教诲,我们可以打破神秘和启迪,最终从苦难中得到幸福。只有成为佛教徒(觉悟的人)才能摆脱真正的痛苦,获得终极的幸福。 中国传统文化大师方冬梅教授曾教导上井下空老和尚“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正是老和尚对老师如此深信不疑,才学会并践行了佛法,并以方老师学习佛法的人生经历验证了方老师的话的真实性。如今,老和尚虽然年近九旬,但仍坚持每天传经。他成就了世人所追求的财富、自由、健康、智慧和幸福,让每一个亲近他的人都能对佛陀的教育有信心。 《说文解字》说:学、感、效。事后诸葛亮是我们以前的做法。可见,老师是有远见的人,弟子是有远见的人。学生向老师学习是为了认识自己。意识是自我本性的本质,必须从真诚和尊重的心灵中获得。因此,尊者告诫阿南达,老师和学生都要真诚。老师应该是老师,学生应该是门徒。”他们中有五个人不满足于教学,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尊重。《长安经》说:“弟子敬师有五件事。五个是什么?第一,要给仆人;第二,要尊重和支持他们;第三,要尊重和尊重戴阳;第四,要服从和服从老师的指示;第五,不要忘记所学的东西。”满足教师的日常需要,尊重教师,服务教师,是尊重教师的体现。然而,尊重老师最重要的是遵守教诲。正如《无量寿经》所言:“要扶植横沙圣

2021年[读《师道 为师亦有道》心得体会]师之为师

[读《师道为师亦有道》心得体会]师之为师 读《师道:为师亦有道》心得体会 暑假,认真学习了马朝宏老师主编的《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收录了《中国教师报》“新观察”版发表的一线教师所撰写的评论和教学随笔。所收录文章虽历时六年,但仔细体会发现这些文章都倡导和追求一个信念,那就是:尊重生命、以生为本。正像这本书在序言中说: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尊重生命以生为本”就是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下,强 ___师要心系学生,把学生的事情、利益,尤其是学生的成长发展时刻放在心上,努力引导、培养学生,竭力关爱、服务学生。一、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感情、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对学生应多有信任、理解和宽容,建立人道的、和谐的、 ___的师生关系。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呢?(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教师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不可粗暴地把自己 ___强加给学生,要耐心地听取他们 ___,有时甚至是错误 ___。(二)教师要由衷的信任学生,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信任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当然,信任不等于放纵。(三)教师要善于自我克制,特别是在盛怒和暴躁的情绪下,要沉着、冷静,不能意气用事,更不能迁怒于学生。二、全面了解,关爱学生要做到以生为本,全面促进学

生成长发展,还得要全面了解学生, ___学生的方方面面。受 ___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只 ___学生的文化成绩,而不 ___学生的身心健康;只 ___自己的课堂,而不 ___学生的课外;只 ___学生对自己如何,而不 ___学生对他人怎样;教师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为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尽心尽职,服务学生安心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这是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作为“塑造灵魂”的教师更应如此。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师更要心系学生、服务学生,要有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提高职业道德。四、坚持依法教育学生教师教育学生的行为、举止、内容、权益等不得与国家各种法律相冲突、相违背。然而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一部分教师的法律意识却很淡薄,甚至知法犯法。在这些教师面前,学生最基本的一些权益,如受教育权、人格权、人身权等都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何谈得上以生为本、全面发展学生?所以遵守师道就要就要尊重学生人格,不侮辱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遵守师道就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去质疑甚至去异想天开;遵守师道就要要大教育胸怀, ___一切学生, ___学生的一切(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心里健康、道德养成等)。 读《师道:为师亦有道》心得体会

陈师道《示三子》原文+赏析

陈师道《示三子》原文+赏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唒。 了佑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赏析】 1084年(元丰七年),陈师道的岳父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因为师道家贫,妻子与三个儿子及一个女儿只得随郭概西行,而陈师道因母亲年老不得同去,于是忍受了与妻子儿女离别的悲痛。将近四年以后,即1087年(元祐二年),陈师道因苏轼、孙觉等人之荐,充任徐州州学教授,才将妻儿接回到徐州。纪录这一场生离死别,他写下了不少情意诚笃、感人至深的佳作,如《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送内》、《别三子》、《寄外舅郭大夫》等,这首《示三子》即是作于妻儿们刚回来之时,也是非常杰出的一首,这首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

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感人至深。 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远”句固然是记录了诗人的实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诗人决非真的忘情于妻儿,而是陷于一种极度的绝望之中。“归近”一句正说明了他对亲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儿女”二句写初见面的情形。因离别四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认。陈师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说:“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可见别时儿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表明了离别时间的长久,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喜极”二句是见面之后复杂心情的表现。久别重逢,惊喜之余,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然后破涕为笑,庆幸终于见面。此十字中,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住了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读师道有感

读《师道》有感 ——勤学为“经师”,修身做“人师” 信息艺术系徐松玉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虽然当了十多的老师,却从未真正去思考过。潜意识里认为教好自己的书,管好自己的学生,尽好本职工作,这就是个好老师了。南怀瑾老师说:师道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传统文化上的,“化民成俗”四个字,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这是师道的精神。教育是以变化气质为目的,但变化气质非常难得!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直以为只有饱读诗书或者丰富的阅历才能形成一个人特有的气质,读了此书,原来教育也可以改变人气质,要达成这目的,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经师”就是教各种各样的知识学问的老师。“人师”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这叫“人师”。讲“经师易得”,传播知识容易,“人师难求”。来我校读书的学生基本上文化课基础差,读书不用心,作为一名文化基础课老师在教学上有时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久而久之也会延伸出在技校当老师不用太认真,只要过得去就行。仔细品阅此书后,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者除了授业解惑更要勤学修身善做人师。 古代教育家们把教育视为天下大任,坚持诲人不倦的责任感。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也应把要严于律己作为前提。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包括德和才两方面。古代“师道”强调“尊德行”为主,“道问学”为辅,可见古代“师道”中“德”的重要地位。《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具备了《中庸》中所说的“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的时候,才算真正具备了为师的条件。作为一名老师要不断学习,把教师自身修养的首位。那么如何在现实中,真正地做到严以修身呢?我想,学习是最佳也是最根本的途径。人生中最可宝贵的,就是让学习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常态,不间断地向书本学习、向生活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体会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暑假又到了,学校推荐了几本书,人要活到老就应学到老,我是一个只会买书,但是很少看书的人。把书买到家,总是心中想会有时间看的;直到今天,看的也很少。但是我要写作业的,于是,匆匆看过一些,并把一些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一些感悟写下来,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

真情传递寻师道,精彩人生出新招

真情传递寻师道,精彩人生出新招 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曾热情的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就是我享受到了乐趣。”我在班主任岗位上已经工作第七年了,作为一位青年教师,一位年轻的班主任,我认为无论是教育学生还是教学都只有走入学生的心灵,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我时时刻刻一位书生这句话勉励自己,同时我也踏上了寻师的道路。 如果说我们年级组是一台机器,那每一位老师就是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零件。老教师身先士卒,对工作任劳任怨,在他们的引领下,全体教师都能够站在集体的立场上不谋私利,工作上不抱怨,不藏私。从年级组长到全体教师,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事集体商量,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大家坦诚相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去年9月,我们初二参加州大庆活动,白天上课,晚上带学生到州体育馆训练,最长时间班主任和学生在州体育馆呆四个多小时,第二天还要上班,其实心中怨声载道,但看见最年长的班主任王英利老师按时与学生训练,大家的浮躁心就宁静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组年轻教师们都努力向他们看齐。老教师常常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对我们谆谆教诲:每听完一节课他们都在听课本上写的密密麻麻,从教学设计到语言表达,从课堂氛围到對学生的评价体系,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中肯的评价和建议,让年轻教师们受益匪浅。 记得在三月份时,不知什么原因,我自己总觉得很累,什么事也打不起精神,平常做的事情就是觉得履行任务般,缺少了以往的热情,自己也特别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我自己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但收效不明显。有一天我带的另一个班刚好要去参观科技馆,那天我只有一节课,而王英利老师有三个班的课,我想,刚好课少,去听听王老师的课,学习学习她上课的方法。当时我坐在学生中间看到王老师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充满激情的给孩子们上课时,这种长久以来带着三个班,而且上课依然激情四射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激励了我的内心,当时感觉有一股力量由心底而蔓延到全身的各个细胞。我想一位退休的老教师连续一个月带三个班都如此有激情,而作为一个年轻教师的我,绝不能像之前一样浑浑噩噩。这哪是听了一节数学课,而是听了一节人生之课。老教师们的带班经验也相当的丰富,平时上课班里发现问题,总能及时向班主任反馈,并为班主任老师出谋划策;平时年轻老师在工作中遇到了瓶颈,老教师们热情地与其倾心交流,帮助年轻教师走出困惑。正是在老教师们这种只为集体、不计个人名利精神感染下,我们组每位教师才更加兢兢业业。而我也在这样集体中寻到了自己的“师”。 与此同时,我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首先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与时俱进,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工作。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学科的生活性,经常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再三推敲;为了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从不放弃对每篇教学设计的仔细思考;为了让学生喜爱数学课,每个夜晚都会毫不吝啬地“挑灯夜战”,只为能想出一个能吸引学生的新花招。

《师道-为师亦有道》的读后感

《师道-为师亦有道》的读后感 里面的文章都是一线教师自己写的,他们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探求教育的本质,力求自己遵循教育规律,儿童成长的规律——这就是为师之道。道即规律,道即孜孜的追求规律。而不是评职称,拼分数,或者获得什么职务和奖励。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 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更多的时候,在想着今天学生该交给我什么书面作业,字迹是否工整认真。我们几乎没有想到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和学生一起做什么。是带领他们到阅览室,还是去游泳池?篮球馆或许更好?我们很少揣摩学生的心思,他们今天是想学习高雅的舞蹈、悠扬的二胡,还是自由飞翔般的水上运动…… 其实,教育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难。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同样的,教师呢,作为活在孩子中间的成年人,和学生一起面对世界,

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目的,要努力把舞台还给学生。先学后教这种模式,课堂不喧嚣很宁静,学生能够沉下心来,静悄悄地学,静悄悄地思,只有心与课堂环境都静,学生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当自学指导中的问题提出后,学生能自学会的,教师就不要讲,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但是遇到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还是要讲。我们应该放手让他们在每一个机会面前尝试与思考。只有放手,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会发现什么是他们的专长。老师要讲,但不要滔滔不绝,旁若无人,话匣子一打开就兴奋不已,难以收住。不要把课堂当成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每节课要让“彩”出在学生身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质疑的精神。 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我如今的教育学生的方式,我会付诸于实践,更好的关注孩子,促进自己的发展。

师道尊严

师道尊严 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一定要学会一样东西,叫做师道尊严。明(明白)师难求,做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是非常难的,要有很高的道德学问,要清楚身上的责任。老师是有责任的,别人叫你一声老师,我们教一个孩子,教对了,是有功劳的,教错了呢?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学问,把孩子教坏了,会怎么样呢? 大家知道地狱里还有一个十九层,听说过吗?那是给谁准备的?这个第十九层地狱是给老师准备的!所以老师教育学生,明师一指,地动山摇,老师的重要是“亲恩难报,师恩再造”,“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做老师的,要明白师承三义:第一,要有足够的道德学问去传承给别人,所以要好好学习;第二,要承诺能够教好学生,要有所承诺,不能随便乱教;第三,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教好,要承担责任,这个后果是我们老师来承担。我们老师因为没有这种师承的概念,师道失传,中国文化讲究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其中恰恰就是少了第六伦,师生关系。现在我们要恢复师道尊严,需要我们老师明白责任,真正做到有学问,有道德修养。 现在我们顺便讲一下《易经》的一个卦,井卦,给大家看看《易经》是怎么讲做老师的。井卦,井,大家看这个字,它就是四面八方的意思,有八个方向。井有四德:第一,井水是养人的,对不对,井水是给人喝的,所以有养育之德;第二,井是很谦虚的,它只在一半的水平上,水永远不会满出,所以教育一个人不要骄傲自满,就是要

学习井的谦虚之德,不要满出。第三,井的位置一旦定在这里,它是一辈子定在这里,永生永世都不会改变,所以有坚贞之德。第四,井水非常好喝,很甜,有甘甜之德。 那么我们来检讨自己,我们哪个老师具有这些品德?我们是不是以养育万民为己任?我们是不是能够做到虚怀若谷?我们是不是能够坚贞不变?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努力的工作。我们讲出的课是不是那么甜美,让人听了很有味道?是不是甘甜的?假设我们做到了这些,我们不就是圣贤吗? 所以我们要学习井。我们从井里引申出一个词:奉献。什么叫奉献?我们老师现在讲“奉献”经常用一句诗来表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台下听众和赖老师一起说)这是不是我们老师的奉献?对不对?这种奉献前面要加三个字,叫做“自杀式奉献”。大家仔细思考一下,是不是自杀?春蚕死掉了,蜡炬烧干了,是不是自杀? 一个人真正的奉献,应该学井的奉献。井水,我们去打井,打完以后,还有没有水啊?(观众:有。)再打一桶还有没有水啊?(观众:有。)它是源源不断地奉献,不断地奉献,而自己不会干涸,自身不会受到伤害,这才是真奉献。 可是这个方面我们社会有个错误的观念,我们希望你奉献之后就要死掉。一个人去河里游泳,看到别人在水里快淹死了,他就去救,如果这个人很会游泳,他把人救了以后,自己没有死,请问有没有新闻媒体会去追踪报道?(观众:没有。)不会有的,一定要这个人死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 放假期间我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马朝宏主编的《师道:为师亦有道》一书。这本书跟以往的书籍有点不同,主要是收集了以评论和教学随笔为主的一线教师的文章。此书,封面上那五句话: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让人印象尤为深刻。教育的本真是什么呢?我想我们为师首先就要有做人基本价值的追求。首先是对自信的追求,我是一名一线工作十几年的老师,因为我从小喜欢小孩子,所以长大后,我毅然选择了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认真从事教育工作。我自信我心无杂念;再次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做教师不虚伪、不做作、直率、干脆,这是真;以同情之

心待人、以恻隐之心爱人,这是善;沟通心灵和仪表,融合人类与自然,这是美;为师要对真、善、美追求;最后就是是对奉献的追求,而奉献的源泉来自创造,立足课堂立足学生追求业务的专业,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创造性教育教学,静心做一个“一个人课改”的创造性教育者。为师就要有为人的底线。要爱我们的学生,不谩骂侮辱孩子,不推打体罚孩子,不能一言堂式授课,不能禁锢孩子的自由……作为一名教师,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最基本的境界吧!《师道:为师亦有道》这书在书的背面那一页写着“教育真没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

中国古诗史上最唯美、最断肠的七首诗词!

中国古诗史上最唯美、最断肠的七首诗词! 诗词精品集 诗言志,词抒情,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歌中,很少有欢欣鼓舞的诗歌,诗人们用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着时代与苍生。在诗词的国度里,我们用心感受他们青春的迷惘,用情领悟痛苦的希冀、用侠骨柔肠品味诗人的眼泪。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雨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诗经君:全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 “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而这“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故有人认为此篇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赠婢 唐·崔郊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诗经君:这首诗写的是自己所爱者被劫夺的悲哀,但由于诗人的高度概括,便使它突破了个人悲欢离合的局限,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门第悬殊所造成的爱情悲剧。诗的寓意颇深,表现手法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 虞美人 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经君:一日君王,一日囚犯,天下经历如此落差的有几人,愁是什么样的呢,愁就像那向东流的江水一样。《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离思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诗经君: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师道人生

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暑假又到了,学校推荐了几本书,人要活到老就应学到老,我是一个只会买书,但是很少看书的人。把书买到家,总是心中想会有时间看的;直到今天,看的也很少。但是我要写作业的,于是,匆匆看过一些,并把一些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一些感悟写下来,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也使我感受到智慧的快乐,也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思考自身现在的问题。 不要抢占学生的舞台 学习的动机和快乐:这篇文章给我的思考不是文章本身的哲理:“孩子之所以厌学,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和老师喜欢控制他,父母和老师太喜欢使用口头奖励,物质奖惩等外部因素控制孩子了,而不去想方法增强的内在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始动机,做什么都在乎外部的评价。”我思考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我们的周围都是这样,我们如何做好自己,如何利用外部动机?我又思考:我们有多少教师享受到职业的快乐?我们的孩子又有多少享受到成长的快乐?为什么我们都希 望快乐的成长,可事实不是这样,是谁偷走我们的快乐?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笔记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笔记 《师道:为师亦有道》——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已经被它深深吸引了。 于是,借来同事的书,利用暑假细细研读。第一次翻到目录,我就更兴奋了。 这明明就是无数优秀的一线教师传递给我们的宝贵的和心声。无论是老师的自省,还是站在学生角度的思索,或是实践中的疑惑都使我受到极大的启发。可 以说这本书为我的成长积蓄了更丰富的资源。 然而合上书本,《“夜莺”的歌声该停歇了》这篇文章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文中,作者建议删掉教科书中《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作者认为这两篇课文是在歌颂和宣扬儿童直接参加战争的事迹,并在文中一再强调 这两篇文章违反了《联合国禁止儿童参加战争公约》。我执教过这两课,但我 在备课和上课时,脑海里呈现的仅仅是“夜莺”和雨来聪明、机智、勇敢、坚 毅的可爱而伟大的形象。而且课堂上我们希望孩子通过这两课的学习所明白的 也正是这一点。 再者,抗日战争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段不容忘记的历史。抗日战争中有很 多像雨来一样伟大的孩子。这些伟大的孩子难道就因为一个公约而应该被忘记么?那么照作者的思路,我们更不应该学习《王二小》,因为文中敌人残忍的 杀害了我们的小英雄。呜呼哀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如果我们的孩 子渐渐淡忘了这些英雄,渐渐淡忘了这段历史,那么我们革命前辈以鲜血传承 的革命品质也将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我坚信,学者在编教科书时,也在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内容。但 是《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王二小》诸如此类的课文,对于我们的孩 子来说,是最合适的知晓那段历史的敲门石。在不久的将来,在他们正式开始 学习这段历史的时候,他们会有更深的理解。我也相信,这些小英雄的形象会 在他们心中萌芽,并灌入新时代的给养,从而衍生出责任感、使命感,使自己 成为时代英雄,例如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等。 因此,我也要说,“夜莺”的歌声不该停!

陈师道简介_陈师道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陈师道简介_陈师道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佑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着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陈师道模仿杜甫句法的痕迹比黄庭坚来得显著。他想做到“每下一俗间言语”也“无字无来处”,可是本钱似乎没有黄庭坚那样雄厚,学问没有他那样杂博,常常见得竭蹶寒窘。他曾经说自己做诗好像“拆东补西裳作带”,又说:“拆补新诗拟献酬”,这也许是老实的招供。因此,尽管他瞧不起那些把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的作者,他的作品就很犯这种嫌疑。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惜表达得很勉强,往往格格不吐,可能也是他那种减省字句以求“语简而益工”的理论害了他/a/chenghidaohtm。假如读“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末读“后山集”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缩的时候,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钱钟书《宋诗选注》

陈师道代表作品: 《妾薄命》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陈师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其一: 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 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 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 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妍。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 其二: 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 捐世不待老,惠妾无其终。 一死尚可忍,百岁何当穷? 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 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 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蛩。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陈师道。其全文如下: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教育传统,师道在不断的传承中发展,逐步积累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师者风范要求。重温师道的含义,继承和发扬传统师道,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让教师这一职业在今天依然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成为文化传承的精神使者,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好友相见时总会不约而同谈起师道的话题。为师之道,本不是个有新意的话题,世人对于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早已耳熟能详,但是仔细想来,传道授业解惑更多是从师者的工作内容来讲的,甭管德行高低,一个人只要有个教师资格证在身,似乎就天然有了资格去做这三件事。当然,传的是什么道,授的是什么业,解的是什么惑,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说到“德”字,《说文》上讲“德,升也”,这不禁让人想到冯友兰先生把人的不同生命境界所做的四种划分:第一境是“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第二境是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只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第三境是“道德境界”的人,只做符合道义的事;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简言之就是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说白了,德是什么?它就是人生逐渐脱离低级走向高级的那些台阶,是孟子所说的自“从其小体”而到“从其大体”的过程。 事实上,任何一个对“德”有要求的人,都会有一种敬畏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正是因为我们常常要和自己容易放逸散乱的心角力、要和本能和私欲作抗衡,所以君子人格才能成为少数人才所具备的黄金一样珍贵的东西。 身为人师,每次看到北宋思想家周敦颐的一段话,都会让人不得不有所思——“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如果一名教师,自己没有“觉”,没有“明”,那么师道又如何得以确立呢?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善人的多少,又直接相关于师道是否能够确立。可以说,“师”就应当是汇集天下之善的化身,直接关乎社会的兴衰。这样的一个因果,这样的一种使命,又有多少为人师者充分意识到了呢? 《周礼》有言,“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古人有敬拜“天地君亲师”的排序,也正因如此,过去的孩子在私塾初次拜见老师的时候才会被要求行“三拜九叩”的大礼,因为“师”本身就已经是“德”的代名词。一个人

读《师道:为师亦有道》心得体会:向优秀靠近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读《师道:为师亦有道》心得体会:向“优秀”靠近,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读《师道:为师亦有道》心得体会:向“优秀” 靠近 清明小假,丝丝春雨像缠绵的少女,轻叩大地的心扉。在“滴答——滴答”雨声的伴随下,我读完了《师道:为师亦有道》这本书。它荟萃了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教学随笔,一篇篇具有生命力的文章审视了教育的本真,解读了教师的生命状态,分享了教师成长策略,明晰了教师立场,重塑了教师信仰。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这样几个关键要素。 一、守住一盏明灯——理想 一直都敬佩于孔圣人的学识才能,今天读了《那盏心中的明灯》,才觉得他更让人钦佩的应该是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当各诸侯国在追名逐利时,他全然不顾名利的诱惑,带领弟子在列国间奔走十四年,即使在饥饿困苦中也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理想是一盏明灯,照亮心扉,指明前行的方向。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踏踏实实地坚守在教育的岗位,

专心致志地、心无旁骛地教书育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教师的心中已经不小心地熄灭了这盏理想之灯。近年来,商机和诱惑像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充斥在教师的身边,也有不少教师禁不起诱惑将视角转向其中,热衷做淘宝和微商,一些学校和办公室里出现了不和谐的风景。还有的教师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别的行业光鲜亮丽,教师行业黯淡无神,天天在怨声载道中昏昏度日。 教育是一个良心活,缺少教育理想,我们既愧对自己的良心,又感受不到教育生活的情趣。这是一个浮华的社会,我们应该守住心中的一盏明灯——理想,只有守住理想才能脱离低级趣味,只有守住理想才能凝神聚力投向学生和教学,只有守住理想才能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美妙声响。守住理想,教育就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享受;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这样的教育人生岂不更美好更有高度? 二、播种一颗种子——爱心 有人问李镇西老师:“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1]爱心是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你可以没有高深的学问,但一定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样,学生在你的关爱下才能更健康阳光地成长!爱心是对古怪学生的理解,是对犯错误

论陈师道诗文理论的双重性

论文关键词:陈师道诗文理论双重性论文摘要:陈师道诗文理论丰富而全面,其中有些看似矛盾的双重性,比如高峻格调与语言俚俗、学习他人与从心而出、尚奇与主真等等。考查陈师道诗歌创作与理论,可窥其诗歌和理论的全貌,并理解各种看似矛盾双重性的融合统一。《后山诗话》的真赝问题实属复杂本文不拟论述,但它属后山所作已没有太大疑问。此诗话集中反映了陈师道的诗文理论,结合陈师道本人的诗歌创作及其他散见理论来看,不难得出陈师道诗文理论具有丰富性和全面性的结论,并呈现出看似矛盾的双重性,如高竣格调与语言俚俗、学习他人与从心而出、尚奇与主真等等。本文将从陈师道具体的理论和实际创作来加以论述,以便我们全面的了解陈诗的内容与风格,这些看似矛盾的内容或风格其实是一种相辅相成。一、高竣格调与语言俚俗张表巨在《珊瑚钩诗论》中说:“陈无己先生语余曰: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象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陈师道有意追求诗格的高古严峻,获得了“意高词古,直欲追踪雅正”①和“文词高古,度越流辈”②的好评。在温敦诗教和律诗格律的严格制约下,陈师道仍能写出让世人赞叹不已的高雅绝俗之诗,其功其能实属可贵。究其原因,正在于他的诗中渗透着他那以“却聘”、“却金”、“却衣”③等动人故事所标识的磊落人品和耿介个性。这种个性人品使他的诗在思想上往往是背弃时俗的内心独白,是他追求完美人格的生动体现;在艺术上往往能将深刻的内容和真诚的情感蕴藏于平直简古的律诗诗句中,形成一种高峻格调。如《晚坐》:④柳弱留春色,梅寒让雪花。溪明数积石,月过恋平沙。病减还憎药,年侵却累家。后归栖未定,不但只昏鸦。方回认为“尤高古”,纪也认为“亦自清整”。⑤而讲究诗律严谨以致追求诗歌格调高远的陈师道却又对语言的俚俗表现出许多的赞同,并在创作中不断实践此种类型的诗歌,使诗歌变得雅俗共赏。《后山诗话》曾多条记载语俗,比如,在评价杨大年《傀儡诗》“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时曾认为是“语俚而意切”;还有多处记载语俗趣闻,比如,“某太守与客行柏下,柏花多见有落者,遂曰‘:柏花十字裂。’客顾其倅方晚食菱,遂对云‘:菱角两头尖。’皆俗谚也”,从其重视程度来看,陈师道是有意为之。从他自己的作品看,他多次引用俚语入诗,如“昔日荆疮今补肉”,“拆东补西裳作带”,“人穷令志短”,“经事长一智”,“巧手难为无面饼”,“不应远水救近渴”等等⑥使人觉得他确实做到了“宁朴勿华”、“宁粗勿弱”,但是否符合他“宁僻勿俗”、“以俗为雅”⑦的要求就颇值得怀疑。倒是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举了很有代表性的一联,是基本上全面地实践了他的理论的。即:“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胡仔把他这一联和温庭编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名联相比,认为陈师道凭此一联即可“播传于后世”。[!--empirenews.page--] 二、学习他人和从心而出:推陈出新的特点在陈师道所写的诗中,有着尤为明显的体现。究其原因可知,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他对别人的学习,但这种学习又不等同于全盘接受,而是学习中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他曾说:“仆于诗初无师法,然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千计,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仆之诗,豫章之诗也。”⑧又说:“陈诗传笔意,愿立弟子行。”⑨其对黄庭坚的倾心和仰慕可谓至诚了,陈师道认同黄庭坚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他也有不少的诗句是属于学习、点化前人之作。陈师道学杜甫句法,深得杜骨。有时借用杜句,或稍改一二字,例如:杜诗:“回首望松筠。”(《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林昏罢幽磬。”(《昔游》)陈诗:“回首望松筠。”(《元日》)“林昏出幽磬。”(《寄参廖》)有时在句子结构上模仿杜甫,例如,杜诗:“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村三首》之二)陈诗:“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别三子》)上述的两种情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借鉴,它基本上就是黄庭坚所谓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陈师道诗中有很多句子,从字面上看,在杜诗中并无所本,但风格的凝炼沉郁却很象杜诗,如“月到千家静,林昏一鸟归”、“登临须向夕,风雨更宜秋”、“日出江山远,风连草木悲”等。而有诚挚的学习之心善于学习的陈师道却同时又认为“诗欲其好,则不能好”、“诗非力学可致,

师道师能师品

师道师能师品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张诚一我今天开讲的题目是:师道、师能、师品。我是作为一个从教年的普通教师,来谈我的一些体会和感受。主要想和大家在一起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按照我的体会,在一生的教师生涯中,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尊崇师道,锻炼师能,提升师品。我先来谈尊崇师道。什么是师道呢?一个是我们从事教育活动应遵循的规律。另外一个就是作为一个教师,由此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就是为师之道。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新时代的教师可能他的任务不仅仅如此。我觉得他应该有这样三方面的任务。第一,他要传授知识。第二,呢他要传承文明。第三,他要培育德性。那么要完成这样一个使命,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就应该自敬自重、无上荣光;乐道敬业、诲人不倦;安贫守贱、甘于奉献。师道之一,自敬自重、无上荣光。社会上经常这样来描述教师。把教师比作蜡烛,比作园丁,比作春蚕。其实这种比喻是不全面的。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蜡烛是什么呢?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蜡炬成灰泪始干。园丁呢,辛勤劳作,默默耕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培育了千万幼苗,把春色送给了人间。春蚕呢,吃进去的是树叶,吐出来的是丝,而且是到死丝方尽。以上对于老师的歌颂,只

是强调了教师的奉献。强调了教师的外在的社会作用,这不够。马克思在岁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毕业论文。题目叫做《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在文中这样写道,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里独立地进行创造。我想,每一个已经选择当教师的人和可能选择当教师的人,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看到了教师职业,能给人带来的内在的尊严。你的职业劳动质量,是否已经达到了因创造而获得尊严和内心欢乐的水平。如果你没有考虑这一点,我劝你先不要着急选择教师。作为每一个教师,他应该有一种充满自豪的光荣感。作为教师,他永远都是过去和未来之间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成员。他是过去的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和新一代之间的中介者。他是人类先进与优秀文化,薪火相传,让民族的智慧之火永不熄灭,越烧越旺的添柴人。师道之二是乐道敬业,诲人不倦。在不少的教室,或者是在教师的办公室里边,会挂着这样一段话: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疑问,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当然是不亦乐乎。如果不是英才呢?如果你现在看不出是英才,将来可能是英才呢?刚刚去世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他是英才,他是大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告诉我们,他读中学的时候上课看小说,读完了《金瓶梅》。他读大学的时候,高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Reading experience document of "teacher's way: being a teacher also has a way" 编订:JinTai College

《师道:为师亦有道》读书心得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 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 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 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 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

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 可怕的教育者。 暑假又到了,学校推荐了几本书,人要活到老就应学到老,我是一个只会买书,但是很少看书的人。把书买到家,总是心中想会有时间看的;直到今天,看的也很少。但是我要写作业的,于是,匆匆看过一些,并把一些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一些感悟写下来,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教育教师读物,其主旨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审视教育本真,倾听教师忧思,分享成长策略,明晰教师立场,重塑教师信仰。” 这本书共五章:立场,信念,冷眼,策略,忧思。标题 简洁而概括。这本书都是收录一线教师的教育评论和随笔,正如前言所说:“让教师说话,为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远比对教师说话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发展。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没有多少新的话题,教育更不需要多少‘创新’,只需要教师始终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教育就是开启智慧,健全人格,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像人一样生活,像人一样活的美好。”这本书中的文章给了我很多启迪和思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