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再谈太极拳拳理的佛学智慧

再谈太极拳拳理的佛学智慧

再谈太极拳拳理的佛学智慧
再谈太极拳拳理的佛学智慧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腿部缠丝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腿部缠丝 篇一:陈氏心意混元太极拳动作要求 陈氏心意混元太极拳动作要领 1、预备式 松肩、松肘、松胯、松腕,周身自然、内外六合、顶劲要虚翎顶起,腰部放松下塌,命门自然松开,虚心实腹,意沉丹田,3-5分钟 待四肢百骸感到荡然无存,气机移动时再进行起式动作,做起式动作时要注意意气的运行,心意后引时,内气由下丹田述引至后丹田,手随意动,同时后引,心意上棚时内气由命门出发,循体后督脉上行至两肩两肘两腕,然后两腕翎气虚虚上棚,形成棚劲,心意前趋劲惯指稍伸挤成挤劲,心意回引劲力从稍端返回两肘成捋劲;心意下沉内气降至丹田,两手翎气下按而形成按劲。最后心气一松气归丹田。 2、金刚捣碓 做金刚捣碓时要注意要右膝是右手上提自然带上来的,右胯、膝、脚三节要放松松开,若断若连毫无拙力,为松气振脚做好准备,振脚时切不可弩气用力使劲跺踏,不可为最求形式上的整劲和声音,使骨节肌肉紧张而导致伤骨伤筋,伤肾、伤脑、伤气、伤身,振脚是松气,松劲所至,是身静气俱松的表现,意到

气到,气到劲自然到,集柔而成刚,定式时复归太极原象,心内一片太和, 3、懒扎衣 做懒扎衣动作时要注意胸部的开合折叠,腰、背、臂的引引后撑以及两腕的旋转之意,还要做好预开先合,合之再合的开合续合式,两臂伸展斜开时,肩、肘、腕要依次伸展节节相开,最后右臂向右展开时要以腰带手,肩、肘、手依次伸展,同时要注意臂弯似满月, 4、六封四闭 两手环环形旋绕时要靠胸部的折叠开合和腰胯的旋拧园转,这样才能使周身更圆活。气机更流畅,向右下前方斜按时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同时有肩靠、手靠、胯靠、膝靠之意。手到、脚到、身体到,一到全到一气呵成。 5、单鞭 ,做单鞭式时胸部常常兼有棚捋之意,胸腹同时圆转开合折叠,右勾手伸展时形如抽丝,一挥而就,并与左手对拉相开。左手围绕肚脐旋转时是在丹田内转带动下完成的,要内外合一,周身一家,左手开展时,肩、肘、手依次相开,最后意惯指稍,整体个动作意气神形要浑然一体。 6、白鹤晾翅 白鹤晾翅上合下开时,左手护胸护脸,右手护腹护裆,上下护住中线,左右两肘护两肋,这是对己言,左手暗藏催心掌,配

太极拳中拳理与哲理

2012 年第·5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期 总第130期 M ay2012 [摘要]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论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对太极拳 “拳理”和中国传统文化之“哲理”的桥接部分进行论述,指出“太极拳与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以及“大众在练习太极拳时根据哲理的启示所应该重点认识到的地 方”,并在此结论上提出“太极拳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相辅相成的观点。[关键词]太极拳;拳理;哲理;儒学;道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2)5-0077-02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LX529);梧州学院2009年科研立项课题“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项目编号:2009C025)的研究成果 太极拳中“拳理”与“哲理” 张元驰功1,翟虎翔2 (1.梧州学院,广西梧州543000;2.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得最为紧密,其理论主要借鉴于儒家和道家,并融合古代导引术、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说等。例如,太极拳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有:儒家的中庸、和谐、仁义等,道家的无为、养生、静虚等。据此,太极拳所蕴含的众多哲学思想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例如“功防、虚实、动静”等,便是阴阳思想的一种体现,而“不贪、不欠、不即、不离、不丢、不顶”等,便是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因此,大众在太极拳实践中,如果能通过拳术来感受传统哲学的奥妙所在,不仅能加速提高自身的太极拳水平,而且也能在有意或无意间将传统哲理作用于生活实践。 一、太极拳“拳理”和道家“哲理”道家,是先秦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的一个思想派别,其思想的核心是“道”,主要观点是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法则,也是人类的最高智慧,而“依乎天理、道法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治”等既是道家对“道”的描述,也是道家据此对世人的要求,更是道家对成道之人的形象描述。 太极拳理首先要求习练者要自然放松,是提醒习武者要通过对“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的强制模仿来逐渐达到较高的境界,以至于自己练习太极拳日久能自然排除或包容外界的影响,做到内心安静、精神集中到运动中,即以一念代万念;其次,太极拳理中所述的“松柔、动作圆活轻灵”,要求习武者在练习太极拳时,外在肢体的运动节奏要符合内心的精神波动,即“以意导体”,从而逐渐随心境达到“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全身肌肉放松、骨骼犹如节节松开、不顶不抗、似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的外在运动特征,强调习武者要顺遂自己个性、性情等心理特征来习练太极拳,并据此掌握太极拳运动的节奏快慢,即要求习武者在习练太极拳时速度不能千篇一律,这与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一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即随着习武者超验心的不断彰显以及经验心的磨灭与超越,习武者自身的太极拳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而太极拳运行的规矩和节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充分说明了拳理要合于“道”;另外,“上善若水,水 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强调习武者在练习过程中若能懂得此理,不必刻意追求什么,日久坚持下去便能自然流露出水滴石穿的巨大力量和不争而善胜的品格,这与《道德经》中“无为而无不为”相合,从而据此鲜明地凸显出太极拳“道法自然”的特点。所以练太极拳者必须要顺应自己的心境去练习,以至于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征途上逐渐进入“无”的最高境界。 二、太极拳“拳理”和儒家“哲理”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天性与人性相通,“人性乃天之所与,人之性善有天为据”,这也是太极拳拳理借鉴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另外,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之一,其中,仁、义、礼、忠、恕和不偏不倚等是中庸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视伦理教育和道德范畴内的自我修身养性,这也为太极拳不同阶段的训练方式和内容等提供了颇多的参考。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其观点主要是强调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和谐统 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儒家 的仁爱思想表现在舍己从人上,其主要内容从生活层面的忠恕之道的“金银规则”以及“从人则活,由己则滞,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等,逐渐过度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等较为抽象的理论层面,以至于其在理论的层面上体现出儒家中庸的精妙之处,即过犹不及、恰到好处和不偏不倚。 太极拳拳理中要求“用意不用力,不可有力,不可无力,折其中而已”,以及“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后人发而先人至”,不仅是高阶武术人武术运动的客观规律体现,也是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太极拳理解“效法天”后在生活中宽厚、谦让的表现;“听劲、懂劲、沾黏连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舍己从人”不仅是太极拳技击、技法的训练指导思想,更是习武者通过太极拳掌握太极之理以至于逐渐运用到生活层面的具体表现,即体现为武术人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方面力求达到“能屈能伸、荣辱不惊、不以物喜”等,以至于其在“仁” 77··

陈式心意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

陈式心意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 陈式心意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要点提示 一、无极起式 无极式站立时,要松肩,松肘,松胯,松腕,周身自然,内外六和. 顶劲要虚虚领起,腰部放松下塌,命门自然松开,虚心实腹,意沉丹田. 如此三至五分钟,待四肢百骸感到蘯然无存,气息移动时,再练习起势动作. 做起势动作时,要注意意气的运行.心意后引时,内气由下丹田蓄引至后丹田,手随意动,同时后引. 心意上堋时,内气由命门出发,循体后督脉上行,至两肩,两肘,两腕.然后两腕领气虚虚上堋,形成堋劲. 心意前驱,气贯指梢伸挤,而成挤劲; 心意回引,气从梢端返回两肘,形成捋劲; 心意下沉,内气降至丹田,两手领气下按,而形成按劲. 最后心气一松,气归丹田. 预备式要求无极站桩,意守丹田,太极起式,要求圆活流畅.所画之圈要大一点,要有深拔之意, 以后的动作都要求如此,要掌握阴阳的对称,统一和互为转换.由下向上堋,有上必有下;由后向前挤,有前必有后;由前向后捋,有后必有前;由上向下按,有下必有上., 二、金刚捣碓 做金刚捣碓时,要注意右膝是由右拳上提自然带上来的,右胯,膝,脚三节要放松松开,若断若连,毫无拙力,为松气震脚做好准备. 震脚时切不可努气用力,使劲跺它,不可为追求形式上的整劲和声

音,使骨节肌肉紧张而导致伤骨,伤筋,伤肾,伤脑,伤气,伤身. 震脚是松气,松劲所致,是身心俱松的表现,意到气到,气到劲自然到,积柔而成刚. 定势时腹归太极元相,心内一片太和. 本式的折叠右转,回捋水平圈实,与步伐调整要协调一致,圆活流畅,同时完成. 腿手分家, 应匀速对称, 配合得当. 两脚不要在一条直线上,相差半步左右,以保持稳定脚. 上步勾拳与左手相合,应同时完成,拳到,脚到,身到.右脚屈膝上提,是右拳上提牵引所致.右脚震落是松气,松腿,自由下落,不可跺脚,以防自伤. 无论是提脚还是震脚,右腿,胯,足,三节要放松,若断若连,以后动作均如此. 三、揽扎衣 做揽扎衣动作时,要注意胸腹的开合折叠,腰,背,臂的迎引后撑,以及两腕的旋转之意.还要做好欲开先合,合之再合的续合式. 两臂伸展斜开时,肩,肘,腕应依次伸展,节节相开.最后右臂向右展开时,要以腰带手,肩,肘,手依次伸展,同时要注意臂弯似满月. 本式的提腿,开手和缠腿合手,上肢与下肢运动,应协调一致,相反相成,同时完成. 右转平开前,右手有一欲右先左的逆缠翻掌折叠小圈,定势时手不能出圈,即手不能开过右腿,并保持周身的圆浑. 四. 六封四闭 六封四闭两手环形旋绕时,要靠胸腹折叠开合,和腰胯的旋拧圆转,这样才能使周身更圆活,气息更流畅. 向右下前方斜按时,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同时有肩靠,手靠,胯靠,膝靠之意,手到脚到身体到,意到拳到,一气呵成.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 太极拳原理之一:基本原理由于现在武术不能当饭吃,所以习练武术的人少了,少数习练武术者也是将其当成锻炼身体的方法,几乎没有人追求武术真正的功夫。太极拳更是如此,习练太极拳需要师傅亲传,只靠自己悟性不可能练出太极功夫,大多数习练太极拳的都当锻炼身体用,太极拳在人们眼中就是花架子,太极功夫被人们遗忘。个别追求太极功夫的人在没有真正懂得太极功夫的师傅指导下,只能从流传下来的太极拳书籍中寻求太极拳的真意,结果往往是一无所求。其实太极拳无论从理论还是习练方法上都非常简单,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明白,所以将太极拳搞得云山雾罩、高深莫测。有些人按照流传的太极拳书籍习练,却不知道书籍中所写的都是大师们功夫成就后的感觉,而不是习练方法,按照书籍中所写习练,就是本末倒置,永远搞不明白的,我想这种情况会发生在大多数习练太极拳的人当中的。正确的方法是按照我说的习练,逐步练出功夫后,书籍中所写的你就自然明白了。进一步说,不实战技击而只推手划圈、按照太极拳套路动作寻求太极拳技击方法等等习练方法都是错误的。习练太极拳是分层次的,没练到那个层次,研究那个层次的问题就是缘木求鱼,没有一点成就的。我现在力图以最简单、直白、科学的方式说明太极拳,使大家对太极拳有个

正确了解。如果大家读懂了这篇文章,相信许多缠绕大家许久的疑问就会迎面而解。先说太极拳原理:外家拳通过身体和四肢的肌肉紧张发力打击对手,这是无法发出人体所能发出的最大力量的,因为人体各部分的肌肉紧张除了能发出力量之外,还会相互干扰和阻碍,从科学上说,就是人的神经传导无法使所有肌肉在同一时间发力------并且在同一方向 上发力。太极拳则认识到了外家拳的不足之处,其基本原理就是:只用身体能产生最大力量的腰身部位发力,四肢则只作为力量传导的通道而不发力,就是松。所以太极拳练的就是腰身发力。腰身没有四肢那样的伸缩自如的肌肉,所以腰身发力的要件就是上下贯通、旋转、压缩。先说上下贯通,这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功夫,达不到上下贯通,你就无法再进一步练出其他功夫。人的一切力量来源于脚下,腿则是脚下力量贯通到腰身的通道,腿脚如果肌肉紧张,则腿脚就是一个杆,是死的,无法将脚下力量贯通到腰身。你所感觉的脚腿一挺,劲力就传到腰了,那是假的,那不是真正力量的传导,只是将你的腿脚和腰身形成一个僵硬的杠杆,是死力,你无法利用这样的死力承接对方的力量,这种外家拳的力量传导其实就是在与对手拼体力。腿脚只有松了,才能在瞬间将脚下之力集存于腰身,集存于腰身的力量是活的,不是死的。这种活的力量能使腰身自由运用之,腰身利用上下贯通后脚下传导集存于腰身的力量做出旋转和压缩,再通过胳膊

佛家智慧

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做到: 1、学会换位思考 2、学会适应环境; 3、学会大方; 4、学会低调; 5、嘴要甜; 6、有礼貌; 7、言多必失; 8、学会感恩; 9、遵守时间; 10、信守诺言; 11、学会忍耐; 12、有一颗平常心; 13、学会赞扬别人; 14、待上以敬,待下以宽; 15、经常检讨自己。

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 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 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 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 该放弃的决不挽留、该珍惜的决不放手。

《佛家智慧》 当你长大,你慢慢学会几件事情;有些人不必理会,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多么幼稚,又多么讨厌,真的不需要在乎。有些人永远成不了你的敌人,不必抬举他,这种人太看得起自己了,以为拼命攻击你,伤害你就能够被你所恨。有些人不必等待,你心里其实清楚得很这个人不必再等了,只是你放不下。

《佛家智慧》 别为小小的委屈难过: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已的生命更精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你要学会一笑置之,你要学会超然待之,你要学会转化势能。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让我们在宽容中壮大。

《佛家智慧》 一个人只有一个心脏,却有两个心房。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不要笑的太大声,不然会吵醒旁边的悲伤。那么欢乐呢?高声诉苦是否也会吵醒欢乐?不会。欢乐耳朵不好,它听不见隔壁房间的痛苦。

《佛家智慧》 我们见到的太阳是8分钟之前的太阳,见到的月亮是1.3秒之前的月亮,见到一英里以外的建筑是5微秒之前的存在,即使你在我一米之外,我见到的也是3纳秒以前的你。我们所见的都是过去。所以千万别跟那些过去过不去。

陈式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动作要点提示

陈式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动作要点提示 文/汪荣安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我师父冯志强大师创编的。它融合了心意六合内功与陈式太极拳缠丝内功之精华,依据太极阴阳之理,以内外双修为核心,以心意行气及螺旋缠丝为法则,以修炼丹田内气为根本,以太极十三势为载体,达到内以修身,外以致用,拳功一体,炼成一粒混元气的上乘功夫。 ·修炼时要坚持: (1)三项原则:练养结合,以养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内外俱练,以内为主。 (2)三个结合:拳法、功法、用法结合。 (3)四句真诀: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一体。 为教学之方便,我根据师父《陈式太极拳入门》中关于混元24式太极拳图解的说明,简化成此,如有差错请同道批评指正! 一、无极起式 说明:无极势:自然站立无极状态(略)在念止、心静、神宁、平和、体舒、形顺之中渐呈一片无物无我、无形无象、无声无息的空洞觉明景象全身放松,进入无极虚灵之境。 起势:划好三个圈,每个圈都有棚、捋、挤、按。棚劲的棚点在腕背;挤劲的挤点在指稍;捋劲的捋点在掌心;按劲的按点在掌根。整个动作要求连贯圆顺。注意:除顶劲不丢外,周身放松,松腕舒指,气归丹田。 二、金刚搗碓

··动势:欲右先左—双手右棚—回转立圆—松转斜捋—转身平捋—手足对开—立圆前捋—上步勾拳—反背拳、掌—举拳提膝—震脚下捣。 说明:本式的折叠右转,回捋立圈450度要周身协调一致,混元一体,园活流畅。注意欲右先左、欲左先右,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全身形成对称的整体膨胀劲(注:以后的所有动势都应如此)。 向左大捋,向右转身时注意与步法配合得当。接下势铲脚与推掌同时完成,铲脚要贴地面,两手平捋伸展,眼神向左前方;注意两脚不要在一条直线上,相差半脚左右,以保持稳定。上步勾拳与左手相合应同时完成,拳到脚到身到,;注意后脚上步不要蹬地,要用前腿和腰跨拉动前伸形成虚步。右腿屈膝上提,是右拳上提牵引所致,右拳高于耳平,拳背朝上;右脚松沉踏落,不可跺腳,注意两脚同肩宽;右拳松沉地向下一捣,注意手脚齐到方为真,重心仍在左脚。 三、揽扎衣 ··动势:松沉—抱拳右上棚—U形回转—转腰开臂—左右缠丝—提腿开臂—合手开步—揽扎衣定势。 说明:左手抱右拳向右前上方打出时:腰先微左旋再右转(欲右先左);拳高于鼻平,拳背皆朝外。右手向左上方穿出两臂双开时,胸腹同时折叠相开,寓欲开先合之意。两臂左右分别缠丝(乌龙绞柱),要周身协调俱动如拧麻花。下式的合臂、提腿、开臂,合手、右脚横开等上肢和下肢运动应周身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右转平开前,右手有一欲右先左的逆缠翻掌折叠小圏,,定势时右手不能出右腿外,沉肩坠肘,指尖上竖,成瓦拢掌;左手由右腹前拉到左腹前。此时气沉丹田,合于丹田,玄顶、松体。 四、六封四闭

太极拳拳理探微(二)

太极拳术的理论基础——儒家经典《周易》 太极拳术“文修”、“武练”的基本法则,全都基于《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周易》的太极 阴阳学说,指导并规范了太极拳术的行功。《周易》是太极拳术的理论基础。 《周易》由《周易古经》与《周易大传》所组成。前者是一部占卜之书,成书于殷周之际。 后者为儒家学派所撰,是阐释《周易古经》的著作。《周易大传》把《周易古经》中所蕴涵 的义理精微挖掘出来,并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而用以阐述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和发展,使《周易》成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它对我国的武学、医学、养生学、军事学、哲学、自然 科学…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周易大传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就是阴阳, 太极则是蕴含阴阳而阴阳未分之态。太极拳之所以最终这样定名,表明太极拳的演练与技击,是以《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为理论指导。 《周易》的阴阳,是一哲学概念,它泛指事物中普遍存在着的、两个对立着的东西。对太极 拳来说,就是指虚实、开合、攻防、进退…等。 《周易大传系辞》又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这里的“道”,是指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它的意 思是:万事万物均是由相互对立的阴与阳所构成,它俩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并且还能相互转化;阴阳的对立和统一运动,是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北宋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对《周易》的太极阴阳学说作了如下解释:“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他的意思是,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由它变演而化生万物。 更有学者认为,太极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又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 根据“太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这一理念,创建和发展太极拳术的先贤们指出,人体亦太极也。并要求太极拳的盘架,应模拟宇宙的太极阴阳演变来运行。同时强调,无论练拳或技击,都务须遵循与运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变,互为其根;阴阳交感,相生相克”的易 理原则。《王宗岳太极拳论》正是依据这些易理原则,而对太极拳的演练与技击提出了具体 要求,并成为太极拳术所必遵的规范。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简短 四句,就规定了太极拳整体的运行原则。它完全基于易理,非常重要!以其非常重要,让我 们予以详细解释: 对于演练太极拳来说,所说的“无极”,就是“空无所有,物我两忘”一片寂然的“静态”;这里 所谓的“太极”,就是“意方萌动,形犹未动”虚极静笃的“静态”,我们不妨称它为“准静态”, 以别于无极的“静态”。根据《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以说“太极 者无极而生”。因太极为内蕴阴阳、阴阳未分之态,由它进而分阴分阳,以此称太极为“阴阳 之母”。“动之则分”,是说动则太极“一分为二”,为阴为阳。具体到演练太极拳,“动之则分” 的“动”,是指运行或开或合的拳势动作。“静之则合”,是说静则阴阳“合而为一”,成为太极,或进而归于无极。具体到演练太极拳,“静之则合”的“静”,既是指两动之间的似停非停的太 极态,也是指起始与最后的无极态。

哲学与佛学的人生感悟句子

哲学与佛学的人生感悟句子 1.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2.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3.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4.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5.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6.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7.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 生死亦不奈我何。 9.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10.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11.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2.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1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14.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1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1.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 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2.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3.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4.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5.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6.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镜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7.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8.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9.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0.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11.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12.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13.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14.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15.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16.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17. 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18. 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19.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20.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1. 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2.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4.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5. 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 6. 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7.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8.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编辑推荐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了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分为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三部分,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在对儒、释、道基本经典解读的基础上,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梳理,同时辅以大量的历史典故与人文故事来阐述道理,也穿插了一些现代故事,增添时代气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说理寓于其中,内容实用而又兼顾了可读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若以华夏大宗论,则粲然绵延有五千年之誉,若只以儒释道三家论,则一般认老庄为道家原始,孔孟为儒家开宗,迄今已约两千五百年,而佛学在两汉之际经西域传入汉地,至今也有近两千年的时间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

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佛法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内容简介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衍生出众多支派,开枝散叶,并成为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机敏的做人学问,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这种心态,让人们的人格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张三丰太极太极拳及内功理论

张三丰太极拳及内功理论 一、大道论 (一)上篇 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今专以人生言之。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是也。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胞中,此太极是也。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成,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气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疾病频生。而欲长有其身,难矣。 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疴,图延岁月者,此时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予观恶死之常情,即觅长生之妙术,辛苦数年,得闻仙道。

仙道者,长生之道也,而世人多以异端目之。夫黄老所传,亦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圣经曰:“安而后能虑”,富哉言乎!吾尝论之矣,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李邺侯之安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赵清源之刺嘉州,许真君之治旌阳,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义之心哉? 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称为道门,是更以道自任也,复何言哉!平充论之曰:“儒也者,行道济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孔子隐诸罕言,仙家畅言之、喻言之,字样多而道义微,故人不知耳。 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而生。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物玄微之理。人能体生身之道,顺而用之,则鼻祖耳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真仙上圣,亦接踵而出,同其理也。《悟真篇》云:“修身之事,不拘男女。此金丹大药,虽愚昧野人得之,立登仙位”。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又须洞晓阴阳,深参造化,察其真伪,得阴阳之正气,觅汞铅之真宗,方能换骨长生,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景,与天地同久,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分内事也。至于旁门邪径,御女采阴,服炼三黄,烧饵八石,是旁门无功也。又有以按摩、导引、吐纳、呵嘘,修服药草为养生之方者,虽能暂去其疾,难逃老衰命尽,而被达人耻笑也。伯端翁云:“闭息一法,若能忘机绝念,亦可入定出神”。奈何精气神属阴,宅舍难固,不免有迁徙之苦。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刀三十八式分解刀式谱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刀三十八式(分解刀式谱) 1起式震脚○1掤挤捋按○2混元圈○3提膝后捋○4上步撩掌○5震脚交刀2护心刀○1撤右步后撩左手逆缠平眼○2收左脚虚步前劈护心 3青龙出水○1逆缠右拨○2顺缠左绞○3进步抖扎(左手逆缠手心西)4风卷残云○1后坐缠头○2上左步左弓左斩○3后坐裹脑○4上右步右弓右抹5白云盖顶○1回身先横扫后上撩(西北)○2收左脚虚步架刀(身向西北)6黑虎搜山○1右卧按刀○2左转左脚换跳左挂○3上右步侧虚步右下扎刀7苏秦背剑撤右步横托刀(身东南)8金鸡独立○1转身托刀○2独立架刀9迎风斩草落左脚旋腕左砍 10腰斩白蛇○1扣左脚左拦刀○2右转身平斩11日套三环○1上步砍刀○2飞步劈刀○3歇步撩抹○4转身撩剌(重复3次)12拨云望日○1左转撤右脚回身左撩○2右转撤左步右拨刀刃右外身向东南13拨草寻蛇○1正竖推刀○2反竖推刀○3左平剌刀○4右横推刀 14青龙出水(同3式但无逆缠翻花) 15风卷残云(同4式)16力劈华山○1左手拨拦左回身上右步立劈合手○2步不动反身交臂摔劈分手17大雁别金翅○1右挎步左挂○2提右膝立刀○3上右步反撩刀刃上 ○4步不动反挂右手心内平扎刀刃南○5交臂左挂分手插腰崩刀18夜叉探海俯身左下反扎刀19翻身砍○1震右脚回身左劈西北○2上左步右砍 20回身再砍(只不震脚刀法同19式)○1跳右步回身左劈○2上左步左弓右砍21黄龙三搅水○1上右步右撩○2退左步左撩○3同○1○4同○2○5同○1○6退步分水刀22双震脚○1竖刀跃起○2震脚磕刀 23玉女穿梭○1蹬脚推刀○2平扎刀跳步24腰斩白蛇○1扣左脚左拦刀○2跳步右转身右脚横撤正东拦腰横斩身向北刀刃南25野战八方势○1左转顺缠下弧左挂○2右转翻身换跳空中右挂○3落步偏马步双按刀26连环刀○1提左膝撩拍刀○2行步平扫○3转身缠头○4右独立按掌捋刀西27前后撩阴刀○1落步后反撩○2行3步前撩侧弓马步 28护心刀(同2式)29白鹤亮翅穿心掌○1上步左弓立扎刀○2左弓螺旋左挂○3偏马架刀击掌30反背刀○1收右步收刀身向南刀刃东○2反背右脚开步下震右后下劈西南31独立式(类同8式)○1撤右步左转身左撩右抹○2提左膝独立托架刀斜刀过头32披身斜挂○1落左步左挂○2上右步劈刀○3撤右步提膝横托○4上右步右独立下扎33横扫千军○1落左步拨刀○2右转身右虚步身北横扫○3上右步跟左步立扎刀34指南针开合势○1坐腕侧崩刀○2搓步推刀 35夜叉探海(同18式)36白猿献果○1撤右脚右转身右下劈○2上左脚右脚跟步并步合握捧刀平剌刀刃北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太极拳理论--六式基本功法

太极六式形、意、理诠释 (太极原理基本功法)邓一琳整理 一.结露凝珠 1 形:全身自然站立,重心慢慢移向右脚,左脚轻轻向左开半步,重心随之缓缓移至两腿中间,全身保持自然、松弛、舒适之态;两手臂松缓向两侧抬起,至头顶上方双手掌心相对,双手自体前约10公分距离松缓下行,掌心向下,渐至腹前缓缓恢复原位。(每式循环3次) 2.意:自然界四季之变化,昼夜之更迭,万物之生衍消亡,皆为连续渐变之过程,犹如露珠之凝结,渐生而渐长、渐盈而渐消,其渐变过程恒常不变。 3.理:太极运动所依自然匀慢之法,实为人体生命运动之形态与宇宙万物渐变法则之契合,而唯渐可知动之机,变之微。孔子曰:“知几其乎神矣。”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这里的“几”,就是事物发展的萌芽状态和细微变化,认识把握这种动机和微变规律的能力就是“知机知势”。通过渐变过程的体验,逐步提高感知事物微变化的能力。 二.日月回环 1 . 形:右手臂由体侧向(左)内开始弧形运行,身体随之缓缓左转,至头顶前方,身体缓缓右转,右手继续向右侧运行一个立圆,手臂下落并收于体侧,身体重心归原;左手臂由体侧向(右)内运行一个立圆(要点同前,意念一直向前)。 2.意:宇宙万物生息繁衍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两种矛盾着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犹如昼夜黑白之更迭,子时阴极则生阳,午时阳极则生阴,阳由阴中出,阴自阳中来,循环往复,而天长地久。 3.理:太极运动之变化持“圆”为宗,圆弧运动是宇宙自然运行之固有法则,天地万物在圆运动中实现阴极则必阳,阳极则必阴的自然变化,在阴阳互变中生生不息,化化无穷。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明确指出:物不可极,物极则必

打太极拳的七个境界

武当太极歌_张三丰打坐歌 初打坐,学参神,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其间为媒约,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谁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 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 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 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 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来是一家,饥则吃饮困则眠。 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 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天机妙,非等闲,泄露天机罪如山。 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机妙通玄。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 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 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打太极拳的七个境界 学练任何一家太极拳都须按境界等级进行,境界等级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甚至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 由于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所以,实际学练的过程中,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解其中奥秘。”也因之与太极拳奥妙无穷的风采、魅力无限的境界失之交臂,从而徒留悲伤和叹息在心头。 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这里的“序”字,就是程序。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不能马虎,不能错乱,不能颠倒,不能想当然的根据原来的参照系去追求。 笔者学练的内功太极拳,有三个学练步骤:第一步骤,学练过程中反复体察神意气和形的关系,由开始的不能相融进入到阴阳互孕;第二步骤,通过着熟,懂劲,阶及神明来感悟;第三步骤,感受含三为一,使套路招式、内功心法、太极思维融合一起。一开始不好融合,但到最后,必须融合到一起。 从水性太极拳的角度来看,亦有三个学练阶段:第一阶段,初级,小乘着熟阶段,即太极拳的有为法,世间法(智),强调为拳日益,一法生万法,明了太极拳的名和相——学架子、入架子。第二阶段,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二、中级,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即太极拳无为法,属于出世间法(智)。强调为道日损,万法归一法——悟架子,出架子。第三阶段,太极拳大乘神明阶段,明了流体、无力、无为、无根、无量、无形、无相、无住等太极思维——进入了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阶段。 综合起来,可勉强划分出为以下七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打基础 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的时候,全日制学练时,最初的10多天最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

太极名家高壮飞解密太极拳理法

太极名家高壮飞解密太极拳理法 (2014-02-08 17:31:11) 转载▼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国武术中的一门博大精深的拳种,是“天人合一”身体力行的突出表现,蕴含养生与技击双重功效。它利用天地人的相互关系,运化出一套以柔化为主的拳架,既有规律性,也有协调性,自身与外界环境形成了相互统一,由思想意识到动作姿式,达到一个和谐体系。 太极拳的阴阳平衡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负阴而抱阳的辩证关系,太极拳是以太极图为运化模式,阴与阳在太极图中是同步的关系,也就是“冲气以为和”之意,也就是相辅相成之意。太极拳是太极(阴阳)的二进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归二,二合一,一归虚的周而复始。在形体方面,上肢与下肢是交叉配合的,也就是左右上下的协调,上肢是“上如浮云”的运动,也要有水的浮。下肢则是“下如流水”,是一种既有浮、沉又有虚实变化,与地球形成重力作用的运动,这也是身体平衡和稳定的因素。太极拳运动完全符合生物力学的原则。 太极拳的外形动作以柔为主,其关键在于运化了人自身的经络穴位功能,不但能网络全身而能与外界有感应功能,并真正能作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点是应该作为中心思想来研究。其它锻炼方法,多注意形体和体能方面,是以大能量消耗为主的。而太极拳则不是,它是以尽量运用合适的能量,发挥以协调性为主的运化功能。 太极拳修炼大致可分神、意、气、劲四个阶段。“神”主要表现在眼神,要做到“进手,手追眼神;收手,眼神追手”,这样会保持拳架中正安舒,杜绝“过”与“不及”之病。“意”指意念,即以意行拳,意念与肢体动作完美结合,不仅太极拳,很多体育运动都采用“默练法”来提高运动水平,与此同理。“气”强调整体性,是一种场效应,以经络穴位的感应,来运化全身,我们可以说它是“以气运身”是一种意念的信息流,它网络全身内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经络系统)。“劲”应用于技击,通过修炼之后,产生“太极劲”,太极拳前辈、大师神奇的技击故事都是“太极劲”是直观体现。 经过多年的研修,我结合空气动力学和书画理论等相关学科总结出一套“空间运动”理论,太极拳的身外功法,有其独到之处,在书道中讲“分朱布白”,也就是笔划和空白,空白是很重要的,画亦如此,对空白处有“宽可走马,密不容针”之说,对空白处其气势可以理解。太极拳的动作姿式,也是由体形和周围的空间所组成,周围的空,我们叫它气场,可以形成气势,这就是体形动作是实,而气场是虚,体形动作是左脑的逻辑思维和运动系统所支持,而空白处则是形象思维,是开发右脑的思维。而太极拳论中提到的“以气运身”应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体外场势为主的运化,练拳架或推手时,其思维活动不只是左脑的形体运动,而更主要的是右脑的形象思维,它才能有一个整体的运化,才能走出太极拳论中所要求的“一动无有不动”,“四两拨千斤”,“蚊蝇不能落,一羽不能加”的轻灵工夫。 上面介绍了关于太极拳的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太极拳体系的内容。太极拳作为养生、健身与技击的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分割对待。我们注意到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关系。达到了对能量消耗的不浪费,因此而达到养生。同时在技击上也不外乎上述的原则,这就是太极拳的“全凭心意用功夫”的内涵。目前的科学发展,其中信息也起着重要作用。

佛家智慧

近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已为社会广泛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已经连篇累牍。帮助大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培育健康心理、提升人生境界是大学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如何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挖掘传统的智慧宝藏,破解心理建设的难题,应当是一条积极可行的思路,但也是一条有待开拓的路径。佛家智慧对大学生心理建设的意义,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一、佛教哲学与现代心理学之关系 佛教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心理学。从根本上来说佛学是关于心灵的学问,佛教哲学是专门研究解决人的精神问题的。佛教基本经典《金刚经》开篇即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之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段文字是说有一个叫须菩提的长老恭敬地请教释加牟尼:那些善男善女如果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要怎样才能守住心念,又怎样控制好自己的心灵以免受邪念的干扰呢?整部《金刚经》都在逐层深入地回答这个问题。影响最广的禅宗经典《坛经》反复讲人的本心、自性、自性自度、无念、无住、迷悟、正见、明心、顿悟,就是一套心理学的语言。同时《坛经》有一套完整的修心方法,《坛经·忏悔品第六》中有一段文字,记录慧能为信徒传“五香”,即一戒香、二定香、三慧香、四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事实上就是一套有效的调适心理的方法。 佛教对于心理学的贡献和作为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历来学者们有着非常一致的看法。梁启超晚年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1922年他在清华大学讲课时曾指出:“佛家所说的叫做‘法’,倘若有人问我法是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地答道:‘就是心理学’。”[1]葛兆光在他的宏篇巨著《中国思想史》中也有同样的表述,他说,从八世纪中叶以后,士人越来越倾向于相信“以戒律严格护持自己的身心不受污染,然后以禅定去体验自己的心灵本原,或者以禅定体验到自己原本清静的心灵境界,然后用戒律小心呵护这种境界不至于失坠,这种针对心灵的实践性宗教信仰才是佛教的正途”。[2] 佛家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家理论从心的角度研究宇宙万物以及芸芸众生,并对人的行为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已经构建了一套成熟的心理学思想体系。佛家基本理论就是围绕人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人的心理困惑而展开。例如,佛家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生痛苦的原因来源于人无止境的欲望,人们总是由于迷茫、贪求和执著而生出种种痛苦。人生皆苦的意义在于促使人们克服人间的狂放之态,以低调的人生态度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勤修苦修、辛勤劳作取得心态的平静和行为的自适。又如,佛家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永无常态。人生也是一样,天天在活动,“我”在时刻变化,没有稳定的相状,佛教认为所谓的“真我”是不存在的,一切都虚妄不实,转瞬即逝。佛家强调世界的变化,让人们看到事物不断转化的发展过程,从而不自缚于一时一地的人事纠缠,从狭隘的自我中走出来。 佛教反复强调的因缘,是谓万物变化乃因果链条,人生的变化也是如此,人从生到死是十二因缘的聚合,“佛以为一个人的生命,并非由天所赋予,亦非无因而突然发生,都是由自己的意志力创造出来的”[3]。人生的命运是由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其中决定的因素是人自身在其生命过程中所造的“业”,即个人的所作所为,也就是每个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天的我是过去造就的,而我未来的命运,就决定于此刻的所作所为了,所以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理论给予人们行为以极强的外在约束力,它要求人们不断内省自己的言行,从而去恶从善。 在人生皆苦、无相、因缘等等理论的基础上,佛教大力宣传人的自我心性修养,要求人们进行智慧的修养、意志的修养和情感的修养。智慧的修养就是要从哲理上通达宇宙与人生的真相;意志的修养就是要锻造意志力,向无我的境界攀登; 情感的修养就是要树立同情心,佛家不仅强调渡已,更强调普济众生。佛家虽然把幸福寄托在来世,但佛家努力让人们树立正确、坚定的信仰,体验现实生命的充实与永恒。 历代知名人士把佛学当作修心养心的工具不胜枚举,唐代的杜甫、李白、高适、王维、孟浩然,宋代的周敦颐、朱熹、苏东坡,近代的魏源、谭嗣同、章太炎、熊十力、梁漱溟等,与佛学的缘分都有可靠的史料记载。王维《叹白发》诗云:“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由此可见,佛学与心理学有着不解之缘,两者完全可以通融、借鉴。美国心理学教授依莲娜.罗许说:“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在于西方心理学如何向佛教取法,以便使心理学能够处理真正的人心,而非假想的图画”[4]。中国是佛学理论研究最深入、佛教典籍最多、佛学影响最为广泛的国家,挖掘佛学资源,解决现实中人们的精神问题,拓宽心理教育的途径,应该是积极可行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