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磁悬浮的无线充电技术

基于磁悬浮的无线充电技术

基于磁悬浮的无线充电技术
基于磁悬浮的无线充电技术

浅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趋势

浅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趋势 摘要:文章主要追溯了国内外无线充电技术在近一百年里的发展历史。通过对无线充电技术最新发展现状的解读,浅析其当今发展的四大趋势,即发展领域扩展化、发展动力多重化、实现方式多样化与智能化以及发展瓶颈明朗化,并就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无线充电;历史;发展现状;趋势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充电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无线充电,顾名思义,就是在不借助金属导线以及其他物理连接的条件下,以空气为介质实现电能传输,为设备进行充电。现阶段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实现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利用变化的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实现电能传输的电磁感应式,第二种是利用电磁耦合共振效应的电磁共振式,第三种是将电力以微波的形式辐射到接收端的电磁波辐射式。目前,无线充电技术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 发展历史与现状 1.1 国外发展历史与现状 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CT)并不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早在1890年,克罗地亚的发明家、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就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把地球作为导体,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低频共振,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远距离传输电力,并且将这一设想付诸于实践。虽然这项研究最终因经费被撤、危险系数过高等原因终止,但却为人们打开了无线充电技术梦想的大门。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沿着特斯拉的脚步,对该技术有了非常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2007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利用电磁共振器和电源隔空点亮了一盏2 m开外的60 W电灯泡。日本昭和飞机工业公司在2009年At International 会展上展出了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无线传输电力的非接触式电源供应系统。2010年9月,日本富士通公司利用磁共振技术实现设备无线充电。2011年7月第一辆无线充电电动车在韩国首尔公园试运。2012年9月,诺基亚发布的两款智能手机:Lumia920和Lumia 820,可实现无线充电,引发公众热议。2013年芬兰首都机场,为乘客免费提供无线充电器。2013年3月,苹果公司的一项名为“保护外套综合感应充电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书曝光。在各经济大国的研究团队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无线充电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它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设想发展到如今的生活实用地步。 1.2 国内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在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的起步滞后于国外,目前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在国外市场旋风般的影响下,近十年来我国的无线充电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作者:————————————————————————————————日期: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机电论文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李冰冰 (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服务中心,山东济南250001) 随着科技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电子设备,我们习惯了数据线充电,也常常因为线不够长而感到烦恼。可曾设想,有朝一日所有电子设备无需电源线,可以使用无线充电技术,随时随地,自由充电。 无线充电技术,又称为感应充电、非接触式充电,是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产生的一种新型充电技术。无线充电技术利用近场感应,由无线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需充电设备,该设备使用接受到的能量对电池进行充电,且为设备本身的运作提供能量。由于无线充电器与充电设备之间通过电感耦合来传送能量,因此无需电线连接,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无线充电分为电场耦合与磁场耦合两类。分别对应的能量传输器件为电容和电感。 电场耦合方式的无线充电技术,发射器与接收器分别安装两个(或两组)独立的电容极板,当发射器与接收器靠近时,两组电容极板形成了两个电容。电容中通以高频、高压交变电流,便可实现电能从发射侧到接收侧的传输。充电器或“发送器”和便携式设备或”接收器”用来有效地在组成电容的合适尺寸金属表面间实现纵向的准静电耦合。其中驱动电极或主动电极要比另外一个电极小,上面施加的电压较高,另外一个电极则是被动电极,尺寸较长,上面的电压较低。当然正常情况下,电容传输的能量是很小的,这与电极面积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

无线充电技术综述

无线电能技术综述 微航磁电技术有限公司 简要:叙述了无线电能传输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着重对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和电磁辐射式三种无线电能传输进行了详细分析;电磁感应式传输距离近、效率低且需要补偿;电磁共振式是对感应式的突破。可以在几米的范围内传输中等,其研究前景较好;电磁辐射式传输距离远,功率较大,但传输较远距离时需要高效整流天线和高方向性天线,其研制难度较大。关键词:无线电能传输;电磁感应;磁谐振;微波 所谓无线电能传输(Wirelss Power Transmission——wPT)就是借助于电磁场或电磁波进行能量传递的一种技术。无线输电分为:电磁感应式、电磁共振式和电磁辐射式。电磁感应可用于低功率、近距离传输;电磁共振适于中等功率、中等距离传输;电磁辐射则可用于大功率、远距离传输。近年来,一些便携式电器如笔记本电脑、手机、音乐播放器等移动设备都需要电池和充电。电源电线频繁地拔插,既不安全,也容易磨损。一些充电器、电线、插座标准也并不完全统一,这样即造成了浪费,也形成了对环境的污染。而在特殊场合下,譬如矿井和石油开采中,传统输电方式在安全上存在隐患。孤立的岛屿、工作于山头的基站,很困难采用架设电线的传统配电方式。在上述情形下,无线输电便愈发显得重要和迫切,因而它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评选为未来十大科研方向之一。在无线输电方面,我国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较欧美落后。在此旨在阐述当前的技术进展,分析无线输电原理,为我国在无线输电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历程 最早产生无线输能设想的是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因而有人称之为无线电能传输之父。1890年,特斯拉就做了无线电能传输试验。特斯拉构想的无线电能传输方法是把地球作为内导体,把地球电离层作为外导体,通过放大发射机以径向电磁波振荡模式,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大约8 Hz的低频共振,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传输能量。最终因财力不足,特斯拉的大胆构想没能实现.2 J。其后,古博(Goubau)、施瓦固(Sohweing)等人从理论上推算了自由空间波束导波可达到近100%的传输效率,并随后在反射波束导波系统上得到了验证。20世纪20年代中期,日本的H.Yagi和S.Uda发明了可用于无线电能传输的定向天线,又称为八木一宇田天线。20世纪60年代初期雷声公司(Raytheon)的布朗(w.C.Brown)做了大量的无线电能传输研究工作,从而奠定了无线电能传输的实验基础,使这一概念变成了现实J。在实验中设计了一种效率高、结构简单的半波电偶极子半导体二极管整流天线,将频率2.45GHz的微波能量转换为了直流电。1977年在实验中使用GaAs—Pt肖特基势垒二极管,用铝条构造半波电偶极子和传输线,输入微波的功率为8 W,获得了90.6%的微波——直流电整流效率。后来改用印刷薄膜,在频率2.45 GHz时效率达到了85%。自从Brown 实验获得成功以后,人们开始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产生了兴趣。1975年,在美国宇航局的支持下,开始了无线电能传输地面实验的5 a计划 ]。喷气发动机实验室和Lewis科研中心曾将30 kW的微波无线输送1.6 km,微波——直流的转换效率达83%。1991年,华盛顿ARCO电力技术公司使用频率35 GHz的毫米波,整流天线的转换效率为72%。1998年,5.8 GHz印刷电偶极子整流天线阵转换效率为82%。前苏联在无线电能传输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莫斯科大学与微波公司合作,研制出了一系列无线电能传输器件,其中包括无线电能传输的关键器件——快回旋电子束波微波整流器。近几年,无线电能传输发展更是迅速。Wildcharge、Powercast、SplashPower、东京大学,相继开发出非接触式充电器。MIT在2007年6月宣布,利用电磁共振成功地点亮了一个离电源约2 m远的60 w电灯泡,这项技术被称为WiTricity。该研究小组在实验中使用了两个直径为50 cm的铜线圈,通过调整发射频率使两个线圈在10 MHz产生共振,从而成功点亮了距离电力发射端

无线充电技术(四种主要方式)原理与应用实例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绳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及电动汽车和列车领域。未来可以将无线充电装置安装在办公桌内部,只要将笔记本或PDA 等电器放在桌上就能够立即供 电。 以下是四种主要无线充电方式: 无线充电方式 充电 效率 使用频率范围 传输距离 电场耦合方式 电磁感应方式 92% 22KHz 数mm-数cm 磁共振方式 95% 13.56MHz 数cm-数m 无线电波方式 38% 2.45GHz 数m- 1.电磁感应方式

无线供电驱动一枚60W电灯泡,效率高达75%。 电磁感应无线充电产品示意图

电磁感应方式,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中心必须完全吻合。稍有错位的话,传输效率就会急剧下降。下图靠移动送电线圈对准位置来提高效率。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在伦 敦利用其最新研发的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成功实现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在展示过程中,该公司将电能接收垫安装于雪铁龙电动汽车车身下侧,这样电池就可以通过无线充电系统进行无线充电。

电动牙刷无线充电示意图 一种无线充电器发送和接收原理图

2. 磁共振方式 磁共振方式的原理与声音的共振原理相同。排列好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一个发声的话,其他的也会共振发声。同样,排列在磁场中的相同振动频率的线圈,也可从一个向另一个供电。 相比电磁感应方式,利用共振可延长传输距离。磁共振方式不同于电磁感应方式,无需使线圈间的位置完全吻合。 应用: 三菱汽车展示供电距离为20cm,供电效率达90%以上。线圈之间最大允许错位为20cm。如果后轮靠在车挡上停车,基本能停在容许范围内。 索尼公司发布的一款样机:无电源线的电视机利用磁场共振实现无线供电的电视机。 还有将供电线圈埋入道路中,在红灯停车时和行驶中为电动汽车充电的构想,以及利用植入轨道中的线圈为行驶中的磁悬浮列车供电的设想。 磁共振方式由能量发送装置,和能量接收装置组成,当两个装置调整到相同频率,或者说在一个特定的频率上共振,它们就可以交换彼此的能量。

手机无线充电技术详解

手机无线充电技术详解 未来的愿景:每个人的手机上,只需要有个充电的APP,就可以实现无线充电,网上付费。随时随地,不受环境限制。 不久前三星Galaxy S8发布,其亮点功能之一便是无线充电。三星Galaxy S8搭配了折叠式无线充电器,利用无线充电,三星Galaxy S8的电量能被很快充满。但一个尴尬的事实是,无线充电仍然只是少数厂商的坚持。不过在三星坚持的同时,苹果也暴露了布局无线充电的野心,两大巨头的不谋而合,很可能在这个尚未被重视的领域再次开战。 就目前手机行业现状来说,无线充电尚未大面积流行,没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无线充电没有搭载的必要,而是现阶段该技术还存在诸多短板。三星的无线充电方案已经达到了手机无线充电领域最为前端的水准,但仍需要在技术方面得到质的飞跃。 有消息称,三星Galaxy S8无线充电支持Qi和PMA两种协议,这两种协议仍有两大短板尚未解决——传输距离短,摆放位置要求严格,这也是阻碍无线充电流行起来的技术门槛。为何技术难点迟迟难以攻克,我们先要从无线充电的原理讲起。 手机无线充电原理 无线充电的原理就是利用电磁波感应,其过程类似于变压器通电,在发送和接收端各有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连接有线电源产生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感应发送端的电磁信号从而产生电流给电池充电。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即周围磁场

的变化将使电线中产生电流。到了19世纪90年代,爱迪生光谱辐射能研究项目的一名助手,伟大的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证实了无线传输电波的可能性。现阶段无线充电存在四种不同的商用技术:电磁感应技术、无线电波技术、电磁共振技术、电场耦合技术,主要用在手机无线充电的技术是电磁感应技术和电磁共振技术。当然无线供电在以后的家电,以及发展势头正猛的电动汽车上也有比较广阔的前景。一旦无线充电突破技术壁垒,在保证转化率、安全性、易用性的同时,高效快速的充电就会像科幻小说《三体》里描述的那样,给人类带来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这里,我们单说一下关乎手机充电的电磁感应、电磁共振。 ①电磁感应式充电 初级线圈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目前最为常见的手机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就采用了电磁感应,手机无线充电使用的充电座和终端分别内置了线圈,二者靠近便开始从充电座向终端供电。为提高供电效率,需要使线圈之间的位置对齐,不产生偏移。 现阶段电磁感应无线充电相对于磁场共振充电能够拥有更高的转化率,充电转化率可达80%左右,目前该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了手机无线充电领域。但这种方式的无线充电技术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弊端——传输距离短、位置要求严格。现阶段上市的无线充电手机,都需要手机与充电板接触才能进行无线充电,而且对放置位置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 采用这种方式的无线充电传输距离难以改进,所以厂商针对其放置位置要求严苛的情况进行了改良。2011年8月从事智能手机外设业务的日本Oar公司推出了

全面解析无线充电技术

摘要:扔掉电源线,给自己的智能手机进行无线充电。相对于大功率电能传输,小功率的无线充电技术更具实用价值,需要频繁充电的智能手机是该项技术最大的受益者。 扔掉电源线,给自己的智能手机进行无线充电。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有点天方夜谭。但事实上,无线充电技术很快就要进入大规模的商用化,这项此前不为大众所熟悉的技术,正悄然来到我们的面前。 老技术、新技术 以无线的方式传输电能,其实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技术,它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拥有电力的19世纪。当时对于电力的传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爱迪生为代表的有线派,即架设线缆用于电力的远距离传输,这种方案成熟可靠,缺点是工程量巨大,并且成本高昂。还有一种就是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电发电机的发明者)在19世纪末提出的无线传输方式,特斯拉当时构想通过电磁感应的方式,让电能以大地和天空电离层为介质进行低损耗的传送。这项实验据说获得成功,但是因政治和经济因素被中止。无线传输技术后来只是被用于电信号发送领域,也就是信息的交流,远距离能量传输从来都没有进入实用化,虽然它在物理学上是完全可行的。 诺基亚Lumia 920智能手机可实现无线充电

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这种局面才获得改变。在电动牙刷、剃须刀等不少低功率的日用家电产品中,我们看到了非接触式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给用户带来相当的便利。随着无源式RFID电子标签的实用化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大发展,诸如隔空点亮灯泡的无线供电实验也屡见报端,这一切都点亮了人们对“无线”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科学界也不遗余力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2001年5月,国际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会议在印度洋上的法属留尼汪岛(Reunion Island, France)召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皮格努莱特(G. Pignolet)作了一个公开实验:他利用微波技术,将电能以无线的方式传输,最后点亮了一个40米外的200瓦灯泡。其后,据研究者有关文章介绍2003年在岛上建造的10千瓦试验型微波输电装置,已开始以2.45GHz 频率向接近1km的格朗巴桑村(Grand-Bassin)进行点对点无线供电。 到2006年末,也有报道称麻省理工学院在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上获得突破:以物理学助教授马林·索尔贾希克为首的研究团队试制出的无线供电装置,可以点亮相隔2.1米远的60瓦电灯泡,能量效率可达到40%,相关内容刊登在2007年6月7日的《ScienceExpress》在线杂志上。这个“隔空点灯泡”实验引起了欧美及全球各大媒体的极大关注。后来英特尔西雅图实验室的Joshua R.Smith在这一成果上进行改进研究,并将供电效率提高到75%(1米范围内),这样的效率相当了不起,对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这样的设备来说已足够优秀,而英特尔也在2008年8月的信息技术峰会上对此作了演示。 不过,相对于大功率电能传输,小功率的无线充电技术更具实用价值,需要频繁充电的智能手机是该项技术最大的受益者。在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诺基亚Lumia 920智能手机上看到了商用级无线充电技术的身影,与此同时大量的手机厂商和外设厂商跟进,针对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技术一夜之间就进入爆发前夜。 无线充电四大“流派” 无线充电技术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通过电磁感应“磁耦合”进行短程传输,它的特点是传输距离短、使用位置相对固定,但是能量效率较高、技术简单,很适合作为无线充电技术使用。第二类是将电能以电磁波“射频”或非辐射性谐振“磁共振”等形式传输,它具有较高的效率和非常好的灵活性,是目前业内的开发重点。第三类是“电场耦合”方式,它具有体积小、发热低和高效率的优势,缺点在于开发和支持者较少,不利于普及。第四类则是将电能以微波的形式无线传送——发射到远端的接收天线,然后通过整流、调制等处理后使用,虽然这种方式能效很低,但使用最为方便,英特尔是这项方案的支持者。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无线充电原理图文详解 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从2011年夏季前后开始上市。任何厂商的任何机型均可使用的“Qi”规格将成为全球标准。停车即可充电的EV(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也在推进研发。 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线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 NTT DoCoMo在2011年夏季以后陆续上市了多款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座。这些手机无需在手机上插上充电线缆,只需放置在充电座上即可为电池充电。今后NTT DoCoMo 将在电影院、餐厅、酒店、机场休息室等公共场所设置充电座,便于用户在外出时使用。 软银移动也预定2012年1月上市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KDDI正在开发车载式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座。 未来无线充电的应用范围将有望扩大到EV的充电系统。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以松下、

韩国三星电子、英国索尼爱立信、芬兰诺基亚、电装为首,许多国家的家电厂商和汽车厂商都相继加盟了WPC。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19世纪发现的物理现象 电磁感应方式采用了19世纪上半期发现的物理现象。众所周知,电流流过线圈时,周围会产生磁场。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Hans Oersted)发现了这种电磁效应。

用没有通电的其他线圈接近该磁场,线圈中就会产生电流,由此点亮灯泡。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了这个可从线圈向线圈供电的物理现象,并称之为电磁感应现象。

无线充电技术简介

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ireless charge technology )。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无线充电,又称作感应充电、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是利用近场感应,也就是电感耦合,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电感耦合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用电线连接,因此充电器及用电的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1] 概述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2007年6月7日美国《科学》杂志的网站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研究小组把共振运用到电磁波的传输上而成功“抓住”了电磁波。他们利用铜制线圈作为电磁共振器,一团线圈附在传送电力方,另一团在接受电力方。当传送方送出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后,经过电磁场扩散到接受方,电力就实现了无线传导。这项被他们称为“无线电力”的技术经过多次试验,已经能成功为一个两米外的60瓦灯泡供电。这项技术的最远输电距离还只能达到2.7米,

但研究者相信,电源已经可以在这范围内为电池充电。而且只需要安装一个电源,就可以为整个屋里的电器供电。 共振原理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组不是第一个提出无线能量转换的组织。科学家早在19世纪就发现了电磁转换现象,从理论上说,电力可转化为通过无形的介质传播的电磁波,实现电力的无线输送。但是电磁波向四面八方辐射,能量大量散失,因此“无线输电”的研究始终进展不大,19世纪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进行了远程无线能量转换系统实验,但是当他的财力用尽后,这项最有野心的尝试(29米高的瓦登克莱弗塔)宣告失败。其他尝试包括激光等定向能量转换机制。然而,它们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工作不同,这些都需要连续的可视线路,这对住宅周围的电力设施不好。 无线充电技术给两个手机无线充电[2] 研究组成员,助理教授马林·索亚克教授和他的科研组正在改进这个设备。“这是一项还未得到发展的系统,它证明能量转换行得通。但

无线充电技术三大主流标准简介

无线充电技术三大主流标准简介 虽然大部分人对无线充电技术并不感到陌生,但诺基亚Lumia 920发布以后,无线充电功能还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主打卖点之一,无线充电让Lumia 920与目前主流的手机产品形成了差异化,个性鲜明。但实际上,诺基亚并不是最早在手机上使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厂商,一年前飞利浦就曾推出过Qi无线充电标准的手机,但最终并未引起消费者关注。 实际上,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还不算成熟,不仅技术发展缓慢,标准也尚未统一。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有三种: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标准、Qi标准、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标准。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三种标准进行简单介绍。 1. Power Matters Alliance标准 Power Matters Alliance标准是由Duracell Powermat公司发起的,而该公司则是由宝洁与无线充电技术公司Powermat合资经营,拥有比较出色的综合实力。除此以外,Powermat还是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标准的支持成员之一。 目前已经有ATT、Google和星巴克三家公司加盟了PMA联盟(Power Matters Alliance缩写)。PMA联盟致力于为符合IEEE协会标准的手机和电子设备,打造无线供电标准,在无线充电领域中具有领导地位。 目前Duracell Powermat公司推出过一款WiCC充电卡采用的就是Power Matters Alliance 标准。WiCC比SD卡大一圈,内部嵌入了用于电磁感应式非接触充电的线圈和电极等组件,卡片的厚度较薄,插入现有智能手机电池旁边即可利用,利用该卡片可使很多便携终端轻松支持非接触充电。 WiCC充电卡 另外作为支持,星巴克计划在波士顿地区17家门店进行Duracell Powermat无线充电试点,这将为PMA在美国立足提供有力的支撑。星巴克首席数字官Adam Brotman表示:星巴克将在部分桌面上安置无线充电设备,看看顾客反应如何。如果顾客没有与iPhone或

简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

简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 摘要:对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对其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与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以及几种不同的现行行业标准做了介绍。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与传统充电技术有着很大区别的新兴技术,因其对传统充电技术的便利性,实用性,美观性,环保性的优势,它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无线充电技术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很多技术还不够成熟,但由于它满足了市场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便越来越得到重视研究,现在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未来,随着无线充电技术充电效率的提高,充电距离的增大,充电便利性,安全性的提高,充电设备的小型化等,无线充电技术将会日臻完善,最终成 为主导未来充电产品与设备的主流技术。 关键词:无线充电技术发展行业标准 0 前言 无线充电技术是近年来在各种电子电气设备的迅猛发展与普及的情况下被重视研究的一种充电技术。它与传统的充电技术有很大的区别。它通过无线能量传输的方式为电子电气设备充电,分离开供电设备与用电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这样在提高用电设备的美观,实用性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用电设备的安全性。与此同时规范化的无线充电器可以为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如手机,数码相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充电,这样既能节约资源,降低产品的成本,又有利于环保。[1] 这种技术的发展在现在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由于它的实用性与便利性的优点,它必定将带来电子电气设备发展的一场新的革命。由于人们对新的无线充电设备的需求不断增长,关于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在近年来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同时,无线充电技术在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1无线充电技术的基本概念 目前无线电能传输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分别为:电磁感应,无线电波,共振作用。在便携式设备锂电池领域,主要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来传输电能。对这一概念,人们还缺乏全面而实际的了解。很多人希望它像Wi- Fi一样,只要有Wi- Fi的地方,连接上就能用。理想的情况简单认为就是没有线,到处都可以充电。无论是家里、办公室、酒店、 咖啡厅、地铁、机场都能随时连接无线充电网给手机充电。估计几年以后无线充电将覆盖每个领域,无处不在。但现实的情况是无线充电还达不到上面理想的状态,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问题,而是技术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无线充电,充电器和手机的距离一般都在5mm以内(现阶段的Qi标准的无线充电情况),未来的磁共振标准可以做到125px以内(A4WP标准的无线充电情况)。现在阶段的Qi标准的无线充电器需要紧贴且对好充电位置,距离充电位置越远,充电效率越低,具体10mm以上基本上不能充电,上下左右移动范围一般一般只有10mm左右,且偏离中心位置远大,充电效率越低。无线充电的充电效率一般在70%左右,好的可以做到75%左右,差一点的只有65%左右。随着技术的进步,无线充电的距离和充电效率都将会有很大改善。[2] 2无线充电技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无线充电的发展历时比较长久,早在一百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特斯拉就曾设想通过电磁共振的方式来实现无线电能的传输,被人们称为无线电能传输之父。在20 世纪60

无线充电技术三大主流标准

无线充电技术三大主流标准 摘要:无线充电技术三大主流标准 关键字:无线充电技术, 标准, PMA, Qi标准, A4WP 虽然大部分人对无线充电技术并不感到陌生,但诺基亚Lumia 920发布以后,无线充电功能还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主打卖点之一,无线充电让Lumia 920与目前主流的手机产品形成了差异化,个性鲜明。但实际上,诺基亚并不是最早在手机上使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厂商,一年前飞利浦就曾推出过Qi无线充电标准的手机,但最终并未引起消费者关注。 实际上,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还不算成熟,不仅技术发展缓慢,标准也尚未统一。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有三种: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标准、Qi 标准、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标准。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三种标准进行简单介绍。 Power Matters Alliance标准 Power Matters Alliance标准是由Duracell Powermat公司发起的,而该公司则是由宝洁与无线充电技术公司Powermat合资经营,拥有比较出色的综合实力。除此以外,Powermat还是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标准的支持成员之一。来源:大比特半导体器件网 目前已经有AT&T、Google和星巴克三家公司加盟了PMA联盟(Power Matters Alliance缩写)。PMA联盟致力于为符合IEEE协会标准的手机和电子设备,打造无线供电标准,在无线充电领域中具有领导地位。 目前Duracell Powermat公司推出过一款WiCC充电卡采用的就是Power Matters Alliance标准。WiCC比SD卡大一圈,内部嵌入了用于电磁感应式非接触充电的线圈和电极等组件,卡片的厚度较薄,插入现有智能手机电池旁边即可利用,利用该卡片可使很多便携终端轻松支持非接触充电。 WiCC充电卡 另外作为支持,星巴克计划在波士顿地区17家门店进行Duracell Powermat 无线充电试点,这将为PMA在美国立足提供有力的支撑。星巴克首席数字官Adam Brotman表示:“星巴克将在部分桌面上安置无线充电设备,看看顾客反应如何。”如果顾客没有与iPhone或Galaxy相匹配的充电外壳,星巴克将在试点期间进行小部分免费赠送,而柜台也有部分外壳出借。

无线充电技术分析

非技术层面 1.现状 行业新兴技术,颠覆了传统模式,目前电子无线化还不成熟,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无线充电技术目前处于电磁感应式的初级阶段,已经形成四大行业标准。国内比亚迪公司在2005年已经推出无线充电模式。目前国内许多公司的无线充电产品已上线售卖。 新兴技术,便利性,其他PC客户终端已经在其产品中植入此技术 2.技术瓶颈 通信协议、安全密保、辐射危害、传输距离, 充电效率:在充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常用的有线电池充电器充电后的电量为93%,无线充电器充电后的电量为88% 3.市场状况 由于其属于颠覆传统充电方式的技术和PC终端尚未更新,技术瓶颈造成相对于传统模式优势不明显,目前并未普及,但是未来行业的必然发展方向。 4.我们可以做的产品推荐 车载无线充电器兼容储电功能,移动式家用无线充电器兼容储电功能,办公场所无线充电器兼容储电功能 5.优缺点 优点: 1、利用无线磁电感应充电的设备可做到隐形,设备磨损率低,应用范围广,公共充电区域面积相对的减小,但减小的占地面积份额不会太大。 2、技术含量高,操作方便,可实施相对来说的远距离无线电能的转换,但大功率无线充电的传输距离只限制在5米以内,不会太远。 3、操作方便。 缺点: 1、虽然设备技术含量高,但设备的经济成本投入较高,维修费用大。 2、因实现远距离大功率无线磁电转换,所以设备的耗能较高。无线传输的距离越远,无用功的耗损也就会越大。 3、无线充电技术设备本身实现的是二次能源转换,也就是将网电降压(或直接)变为直流电后在进行一次较高频率的开关控制交流变换输出。由于大功率的交直交电流转换是进行电能的二次性无线传输原因,所以电磁的空间磁损率太大。 4、因为采取无线传输,磁能的无用功耗损会随着无线充电设备的功率增高而上 升。 技术层面 1.无线充电标准

浅析无线充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b9171590.html, 浅析无线充电 作者:张月孙琦信海辉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30期 [摘要]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通信已经逐渐摆脱了有线的束缚,然而相关电子、电气设备的充电问题还未让用户完全摆脱线缆的困扰,无线充电技术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成为各大厂商争相研究的技术热点。本文对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以及3种不同的无线充电技术标准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介绍。 中图分类号:TS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130-02 引言 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1],小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电磁感应式,大功率无线充电常采用谐振式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进行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磁场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需要使用电线进行连接,因此充电器及用电的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 无线充电技术是近年来在各种电子、电气设备的迅猛发展与普及的情况下被重视研究的一种充电技术,它与传统的充电技术有很大的区别。无线充电技术通过无线能量传输的方式为电子电气设备充电,分离开供电设备与用电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这样既可以在提高用电设备的美观、实用性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用电设备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规范化的无线充电器可以为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移动设备(如手机,数码相机等)充电,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便携性与灵活性,降低产品本身的成本,还利于环保,节约资源[2]。 1.无线充电原理 下面对3种主流无线充电技术原理进行介绍。 1.1 电磁感应式充电 电磁感应式充电是一种充电距离相对较近的一种感应耦合式充电方式,利用互感线圈实现无线电能传输。初级线圈带有一定频率的交流电,通过电磁感应现象在次级线圈中产生一定的电流,从而实现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的目的。目前最为常见的近距离充电场合多数都采用了电磁感应式充电解决方案,从移动电子设备的锂电池到大型设备的蓄电池等[3]。事实上,电磁感应解决方案在技术实现上并无太多神秘感,其原理简单,在传输距离近的条件下传输效率高,因此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本土的比亚迪公司,早在2005年12月申请的非接触感应式充电器专利,就使用了电磁感应充电技术原理。

无线充电技术介绍

无线充电技术介绍 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从2011年夏季前后开始上市。任何厂商的任何机型均可使用的“Qi”规格将成为全球标准。停车即可充电的EV(电动汽车)用充电系统也在推进研发。 无线充电已经在电动牙刷、电动剃须刀、无线电话等部分家电产品中实用化,现在其应用范围又扩大到了智能手机领域。 NTT DoCoMo在2011年夏季以后陆续上市了多款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座。这些手机无需在手机上插上充电线缆,只需放臵在充电座上即可为电池充电。今后NTT DoCoMo将在电影院、餐厅、酒店、机场休息室等公共场所设臵充电座,便于用户在外出时使用。 软银移动也预定2012年1月上市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KDDI正在开发车载式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座。 未来无线充电的应用范围将有望扩大到EV的充电系统。 目前,市场上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和充电器大部分都符合总部位于美国的业界团体“无线充电联盟(WPC)”所制定的“Qi”规格。Qi源自汉语“气功”中的“气”,以松下、韩国三星电子、英国索尼爱立信、芬兰诺基亚、电装为首,许多国家的家电厂商和汽车厂商都相继加盟了WPC。 无线充电方式包括“磁共振”及“电波接收”等多种方式,Qi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通过实现标准化,只要是带有Qi标志的产品,无论是哪家厂商的哪款机型均可充电。 19世纪发现的物理现象 电磁感应方式采用了19世纪上半期发现的物理现象。众所周知,电流流过线圈时,周围会产生磁场。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Hans Oersted)

发现了这种电磁效应。 用没有通电的其他线圈接近该磁场,线圈中就会产生电流,由此点亮灯泡。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现了这个可从线圈向线圈供电的物理现象,并称之为电磁感应现象。 无线充电使用的充电座和终端分别内臵了线圈,使二者靠近便开始从充电座向

浅谈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

浅谈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4-01T12:01:08.0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8期供稿作者:梁嵩 [导读]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当今汽车已经成为无可替代的交通工具,但非再生能源的不断减少也成为当前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 梁嵩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摘要:文章从无线充电技术的分类入手,介绍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情况,对比分析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式的优缺点,同时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电磁感应;电磁共振 1引言 当今汽车已经成为无可替代的交通工具,但非再生能源的不断减少也成为当前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能源的紧缺与替代、环境的污染与保护共同促使了环保新车的大力发展。尤其纯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多样化和方便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过目前的电动汽车还不够成熟,主要体现在其续航能力不足和充电实在不太方便。虽然无线充电无法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上限,但大量安装的无线充电站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够解决汽车续航不足的问题;即便无线充电无法和在加油站加油相提并论,但与有线充电相比,其便利性不言而喻。 2四类无线充电技术特点 一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如同变压器由一个磁芯和二个线圈(初级线圈、次级线圈)组成,当初级线圈两端加上一个交变电压时,磁芯中就会产生一个交变磁场,从而在次级线圈上感应一个相同频率的交流电压,电能就从输入电路传输至输出电路。虽然传输距离短、使用位置相对固定,但是能量效率较高、技术简单,非常适合作为无线充电技术使用。而且输电功率较大,能够适应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要求。 二是将利用电磁共振。同样要使用两个规格完全匹配的线圈,一个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另一个线圈因此共振、产生的电流给设备充电。除了距离较远外,磁共振方式还可以同时对多个设备进行充电,并且对设备的位置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使用灵活度在各项技术中居于榜首。在传输效率方面,磁共振方式可以达到40%~60%,虽然相对较低但也进入商用化没有任何问题。它具有较高的效率和非常好的灵活性,是目前开发重点。 三是电场耦合方式。利用两组电极、一个振荡器、一个放大器和一套升压电路:一电极主要起接地作用,另一电极则用于产生电场。而振荡器的作用则是将输入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放大器和升压电路则负责提升电压。虽然它具有体积小、发热低和高效率的优势,但是暂时只在小功率中能够实现,对于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要求,还无法实现。 四是将电能以微波的形式无线传送。微波作为能量的传递信号,接收方接受到能量波以后,再经过共振电路和整流电路将其还原为设备可用的直流电。这种方式就相当于我们常用的Wi-Fi无线网络,发收双方各有一个专门的天线,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传递的不是信号而是电能量。微波的频率在300MHz~300GHz之间,波长则在毫米-分米-米级别,微波传输能量的能力非常强大,我们家庭中的微波炉即是用到它的热效应,而微波无线充电技术,则是将微波能量转换回电信号。发射到远端的接收天线,然后通过整流、调制等处理后使用。但是这种方式能效很低,而且应用在电动汽车充电上,还是不可能的,因为微波对人的危害非常大。 3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 电动汽车实现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点是替代了原始的电网直插式链接的诸多弊端,还有电能补充的时间长、车位占地面积大以及人工操作繁琐等不利因素。但随之而带来的电能转换效率低以及能源的浪费和电磁辐射对人类及环境的影响等诸多不利因素。随着电动力汽车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保有量逐步的增加,也是为了方便电动汽车的能源补给,人们开始尝试着研究如何利用无线充电技术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以解决电动汽车在有线充电过程中的诸多不利环节。 通过电磁感应电力传输(ICPT)技术来实现,一般适用于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供电。ICPT 主要以磁场为媒介,利用变压器耦合,通过初级和次级线圈感应产生电流,电磁场可以穿透一切非金属的物体,电能可以隔着很多非金属材料进行传输,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实现无电气连接的电能传输。电磁感应传输功率大,能达几百千瓦,但电磁感应原理的应用受制于过短的供电端和受电端距离,传输距离上限是10cm左右。 通过电磁耦合共振电力传输(ERPT)技术或射频电力传输(RFPT)技术实现,中程传输可为手机、MP3等仪器提供无线电力传输。ERPT技术主要是利用接收天线固有频率与发射场电磁频率相一致时引起电磁共振,发生强电磁耦合的工作原理,通过非辐射磁场实现电能的高效传输。电磁共振型与电磁感应型相比,采用的磁场要弱得多,传输功率可达几千瓦,能实现更长距离的传输,传输距离可达3~ 4m。RFPT主要通过功率放大器发射射频信号,通过检波、高频整流后得到直流电,供负载使用。RFPT距离较远,能达10m,但传输功率很小,为几毫瓦至百毫瓦。 根据无线充电技术的特点,能够应用在电动汽车上的原理也只有ICPT和ERPT。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中最常用的 2 种技术相比较而言,ERPT 比 ICPT 更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ICPT要求电动汽车侧接收端非常靠近发射端感应线圈,由于磁场能量会随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因而在传统的电磁感应中,距离只能通过增强磁场强度来增加。而 ERPT 使用匹配的谐振天线,可使磁耦合在几英尺的距离内发生,而且不需要增强磁场强度;同时由于是形成非辐射磁场,从而大大降低了能源损耗。 4无线充电技术在应用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已经就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国际标准的功率和频带两项基本指标达成一致,并着手推进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国际标准的研究工作。最终将轻型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标准频带确立在85kHz,频带范围为81.38kHz~90.00kHz。由于此前不同无线充电设施生产商选用的频带各异,这项标准的确定对无线充电领域的技术规范意义重大。 我国无线充电方面的研究也已经起步,“十二五”期间,开展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目前无线充电只在小功率充电方面有一些国际标准,而针对电池汽车的大功率无线充电标准还处于空白。 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扶持并规范无线充电汽车的发展和充电设施的建设。一个行业或企业,尤其是利国利民的行业或企业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工具的应用与发展

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工具的应用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8-06-05T16:07:09.1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作者:陈锦文[导读] 摘要:无线充电技术从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随着需求市场的不断壮大,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可谓是前途无限,当然,这也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技术作为支持。 摘要:无线充电技术从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随着需求市场的不断壮大,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可谓是前途无限,当然,这也需要有先进科学的技术作为支持。 关键词:无线充电技术;电动工具;应用 引言 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CT),源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PT),目前已经大规模商业化推广,主要应用于小功率设备的充电上,而应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大功率无线充电正成为各大汽车厂商的关注焦点。随着电网系统的完善、电能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无线充电需求的增加,现阶段无线充电技术处于一个快速成长阶段,虽然在探究发展过程中,将会面临不少的技术难题。目前,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子产品,同时,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电动工具领域也将会是无线充电技术应用的另一重大市场,给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 WCT作为一种新兴的充电技术,相比于传统充电技术,具备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空间利用率高、单位投资效益高、建设时间短、使用与管理便捷等优势。一是,可靠性高。传统有线充电站模式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使用非常不便,充电设备易受环境影响产生积尘老化等问题,后续设备维护难度高成本大。而无线充电可以采取密封安装与无接触使用,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使用并提高了可靠性。二是,安全性高。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没有外露的连接器,彻底避免漏电、跑电等安全隐患,保障人身安全。三是,空间利用率高。由于无线充电设备贴近地面安装,甚至可以埋入地下,在相同建设面积情况下,可植入的充电设备数量更多,增加了充电站空间利用率。四是,单位投资效益高。2000万元投资,有线充电仅能提供4~8个停车位,支持40辆左右大巴,而无线充电可建造80个停车位,支持400辆大巴,或1000辆左右乘用车停车位。五是,建设时间短。相比于一个有线充电站需要约6个月时间建设,无线充电仅需一个月,其中包含两周水泥凝固时间。六是,使用与管理便捷。无线充电设备简化了充电流程,可以配合网络进行无人化管理,无需专业人员值守,将来更可以配合自动驾驶与车联网,在方便了用户的同时也降低了充电站的运营成本。 2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 通过磁共振、无线电流、电磁感应等物理物质实现电能从电池发射器传输到电子设备的过程,就是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简化和便捷了充电过程,而且电能的传输速度也得到了提高。目前,很多无线充电技术都是应用磁共振、超声波、无线电流、电磁感应实现无线充电的。(1)电磁感应式WCT,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通过线圈间的感应耦合作用使能量从发射线圈转移到接收线圈,从而实现短距离的无线电能传输,类似于变压器的原理。电磁感应式WCT的主要优势在于工作频率一般为几十KHz,输出功率大、效率高。磁感应能量耦合一般会采用铁氧体磁芯,能够大大提高线圈间耦合系数,提高无线传输效率。缺点是对位置敏感度特别高,需要原边侧和副边侧距离贴近且位置高度对准,传输距离较近,一般为几mm到数十cm距离。(2)磁场共振式WCT,同样采用电磁感应原理,不同之处在于发射与接收线圈采用谐振方式工作。将发射线圈的工作频率与接收线圈的谐振频率调节一致,形成共振,可以在接收线圈中产生电流,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磁场共振式WCT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实现中远距离传输,能够达到几cm至几m;对于线圈对位精度要求不高,有助于充电设备建设;发射装置与接收装置都可以采用密封结构,对于恶劣环境的可靠性与适应度很高。缺点是损耗很高,距离越远,传输功率越大,损耗也就越大,必须对使用的频段进行保护。(3)无线电波式WCT,主要由微波发射装置和微波接收装置组成。接收电路可以捕捉到从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在随负载作出调整的同时保持稳定的直流电压。(4)电场耦合式WCT,利用通过沿垂直?向耦合的两组非对称偶极子而产生的感应电场来传输电能,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电场将电能从?送端转移到接收端。无论哪种类型,其实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充电便利性。综合来看,电磁感应式与磁场共振式是目前最为合适的WCT,目前正在进行无线充电研发的车型几乎都使用此两种技术。 3无线充电技术在电动工具的应用与发展 3.1无线充电装置类型及应用 无线充电技术的实质在于通过电场或者磁场的形式实现电能的输送。不同无线充电技术之间由于其工作原理、工作设备的差异,其电能的传输效率、传输距离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传统的电动工具充电的过程中,其常使用的装置包括线路、充电器等,其充电过程常常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同时,不同品牌电动工具之间的充电器等型号差异较为明显。因此,研发电动工具的无线充电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而言,其主要设备包括两级线圈以及信号接收装置等,两级线圈的主要作用在于产生磁场以及产生电流,而接收装置的作用主要在于将感应信号转化为电能;谐振式无线充电设备主要包括发射设备、接收设备等。当两级线圈的频率相同时,则将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微波无线充电设备主要包括微波的发射以及接收设备等。由于采用无线充电技术之后,电动工具的充电过程不再需要充电电缆。因此,电动工具的充电过程将不再会受到地域、外界条件的限制,其便利性相对较强。 3.2无线充电技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我们能亲身感受到无线充电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同时,无线充电技术也快速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无线充电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应用到小家电领域,比如:手持电砖、电动剃须刀、电动牙刷等;一些便携式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电子书、电子手表、笔记本电脑等;还有部分电动汽车也是应用无线充电技术实现充电。另一方面,无线充电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无线充电技术一直被充电距离、充电效能、安全性,不同运营商的标准无法达成一致,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困扰,导致其推广和应用的范围受到限制。具体表现为:充电效能低。远距离充电的效率低,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才能完成充电;安全性问题。大功率的无线充电设备将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会对飞机、通信等产生干扰影响;实用性问题。目前无线充电技术需要固定在某个位置才能实现无线充电,从实用性来说,并不方便。价格问题,因为无线充电技术目前才处于初步研发应用阶段,成本较高,其应用的产品价格也相对高昂。与此同时,无线充电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未能形成一个通用的标准,不同运营商的终端供电参数不同,造成无线充电技术只能在局部地区、部分产品中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