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课堂笔记

犯罪学课堂笔记

犯罪学课堂笔记
犯罪学课堂笔记

第一讲犯罪学导论

第一章犯罪学概述

一、犯罪的概念

社会危害+处罚;[许]P3,[王]P67;

社会:

1、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要素:人,环境,文化;

3、结果分层

我国四种分层理论:(1)十阶层理论;(2)社会断裂理论;(3)倒丁字形理论;(4)四个利益集团理论;

“十阶层理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的需要群体犯罪现象

三、犯罪学的概念

[许]P3;

五、犯罪学的功能

1、认识功能:认识规律(犯罪规律)

2、导向功能:指导刑事政策的制定

3、促进功能:促进刑法的发展

意志自由

21世纪刑法的趋势:(1)刑罚的轻型化((犯罪多元论);(2)死刑的废除;

六、研究犯罪的态度和方法

(一)态度

1、采取现实主义

2、消除对犯罪人的偏见和差别观念

3、不要被犯罪学常识所迷惑

4、树立正确的研究伦理观念

(1)知情后同意

(2)资料机密性原则

(3)价值观中立

(4)研究与资助

(5)对研究对象的干扰与损害尽量减少

(二)方法论

1、树立因果关系理论,用因果关系分析每一个犯罪现象;

2、树立整体观;

(三)具体方法

1、群体比较法

2、对特定对象长期跟踪研究法

3、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

4、案例研究

5、犯罪人的经历分析(发达犯罪学)

6、大量抽查方法

七、犯罪学和现代社会

1、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对犯罪的态度

国家社会有时与犯罪学对待犯罪的态度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存在差别;国家与个人对待犯罪的态度有时二者存在着紧张关系;

2、情报化(信息化)社会与犯罪的关系

信息化社会对犯罪手段、犯罪率、犯罪结构、犯罪类型的影响;

3、老年化社会与犯罪

4、国际化社会与犯罪

第二章西方犯罪学简史

一、犯罪学产生之前的思想渊源

(一)恶魔论:犯罪——恶魔附体——驱魔

(二)原罪论:人类始祖犯罪《圣经》亚当夏娃

(三)自然主义的经验论

二、西方犯罪学的历史阶段

(一)古典学派犯罪学

1、背景:启蒙运动:人性(自由)、民主、科学

2、犯罪观点:

(1)自由意志论(核心观点):认为任何人只要达到年龄,除精神病外都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

(2)人性自私论:人是邪恶自私的,犯罪是人本性的体现;

(3)功利主义、重利主义论:人不选择守法行为而选择犯罪行为是人们功利主义观念使然;

3、犯罪预防的观念:

(1)法律控制论

(2)心理强制论

(3)报应刑论

4、评价

(1)该种理论对当时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98年的法国刑法典就是依据贝卡里亚基本思想制定的;

(2)由于过分强调自由意志,并作为社会施加刑罚的基础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对犯罪的影响,与现实社会状况不符,因而使法国刑法典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了许多问题,如自由意志程度不同,个体差异、环境差异对自由意志也有影响,人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

(二)实证派犯罪学

1、背景

(1)犯罪现象日益严重,政府与民众都十分担忧;

(2)各门现代科学(能力守恒、生物进化论)的发展,过去许多困惑的问题逐渐都得到了解答;

[古典学派的犯罪理论很发达而社会犯罪却不断增加,说明古典学派的理论本身是有问题的] 2、杰出代表

(1)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李斯特;

(2)基本观点:否定意志自由,认为自由是被决定的;

[现在观点:意志是相对自由的]

3、龙勃罗梭

(1)天生犯罪人

①犯罪人在命运上是有与生俱来的犯罪倾向,是犯罪学上的变种;

②犯罪人由于隔代遗传、退化等原因,具有区别于普通人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特征,而且可以标示出来;

③犯罪人是野蛮人的返租者或者退化者,在体质上更接近于人类祖先;

(2)理论产生的条件

①犯罪统计学出现,用统计的方法研究犯罪;

②头盖学、人像学、颅像学;

③达尔文的进化论;

(3)犯罪人分类

四种:天生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激情性犯罪人、偶发性犯罪人

一般天生犯罪人的特征:齿平、额头头骨突出、肩骨凸起、非常大或非常小的耳朵、斜眼、体毛不足;

精神性犯的特征:视觉缺失、病态的虚荣心、纹身;

杀人犯特征:冷酷、牙长、唇厚、目不转睛看着人;

盗窃犯特征:面部表情非常丰富、东张西望;

强奸犯特征:唇厚、发长、皮肤细腻;

(4)犯罪对策

[王]P55;龙勃罗梭的犯罪对策建立在他的犯罪学理论之上,处罚不是根据犯罪人行为,而是要与犯罪人的主观状况相一致;

(5)评价

A把研究的方法从思辨转向思辨与实证相结合,并注重实证的方法;

B把研究的视角从人的意识领域转移到人自身的意识构造,寻找物质的意识基础,从而使犯罪学的走向具有现代意义;

C在当时具有很大影响,也不乏追随者,是犯罪学产生的标志,

D他的理论过于强调犯罪学的生物学原因和实证的方法,忽视了引起犯罪的其他社会原因,将引起犯罪的原因片面化、主观化,对犯罪人的人格描述也不精确;

4、菲利

(1)犯罪理论:提出犯罪三元论(自然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

菲利十分强调社会因素,但更强调三者的综合作用;

轻刑化犯罪多元论原因

社会因素是指促使人类生活不诚信、不安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犯罪饱和论”:每一个国家始终存在某种某些犯罪,虽然有时会超越饱和度,但最终会回到饱和状态;刑罚无用

(2)犯罪对策:认为刑事责任是社会防卫

①犯罪政策应与犯罪人分类相对应,如对天生犯罪人应终身监禁;反对只用刑罚,主张从犯罪倾向的有无、强度入手;

②社会改革方案应以预防为目的,预防应从整体上改善不良环境,“菲利提案”非刑罚方法:禁止垄断市场、禁止不良生育、设立平民服务的银行、贸易自由化;

(3)评价

①因著有《犯罪社会学》一书,首次使用犯罪这一概念,被称为犯罪社会学的鼻祖;

②他对犯罪实证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是龙勃罗梭犯罪人类学最大的拥护者;

③提出了自己的犯罪理论,论述了实证主义犯罪学的方法,还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这一词;

5、加罗法洛

(1)犯罪理论

①否定了意志自由,否定了道义责任论,坚持意志决定论;

②最大贡献是在犯罪的法定主义之外提出了自然犯和法定犯;

③在现象原理的解释,龙勃罗梭注重身体因素,而加罗法洛注重心理因素;

④认为人类有两种属性,一是基于保护自己本能的利己情绪,二是基于保护社会的利他情绪,而利他情绪是一种怜悯和正直的道德观;

⑤自然犯就是违反了人类社会所具有的这种最基本的怜悯和正直的犯罪,自然犯为任何文明社会所不容,是真正的犯罪;

⑥法定犯罪是指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属于自然犯罪范畴之外的犯罪。法定犯罪在不同时期的国家都有不同的规定,因此,法定犯罪不是真正的犯罪。

(2)犯罪对策:根据不同犯罪人,采取相应措施;

(3)评价

①第一次系统阐述犯罪学的理论体系,并建立起犯罪学学科的最初框架,也是最早使用犯“罪学”一词的学者;

②在坚持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上,具有法学家的风范,加罗法洛虽然从心理学上解释犯罪,但没有超出犯罪人类学的范畴;

“格林批判”:对犯罪人类学的批判

6、古典犯罪学派和实证犯罪学派的差异[许]P36

(1)历史背景与研究方法的差异(思辨|思辨与实证)

(2)犯罪原因论的差异(意志自由|决定论)

(3)刑事责任论的差异(道义责任论|社会责任论)

(4)刑罚裁量依据的差异(客观依据|主观依据)

(5)刑罚目的论的差异(惩罚报复|社会防卫)

(三)当代西方犯罪学

当代西方犯罪学指自20世纪初(实证犯罪学派)之后,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西方犯罪学。重心由欧洲转向美国。

犯罪社会学犯罪学研究的思路:(1)结果角度理解;(2)社会化角度理解犯罪问题;

具体理论如下:

(一)社会结构理论[许]P38

社会结构理论认为社会是划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人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权利不同,犯罪与所处结构权利有关;

1、文化冲突理论

美国、塞林《文化冲突与犯罪》

(1)传统与现代;

(2)同一时期,两种对立文化产生的文化冲突;

解决美国移民问题;

2、紧张理论

3、亚文化理论

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下层社会里亚文化群产生的一种理论;

4、社会生态学理论

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社会;同上P40

5、激进派犯罪学

(二)社会化过程理论[许]P42

社会化过程理论认为犯罪是个体与社会以及个体与意识机构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控制理论、标签理论、中和理论、整合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

源于法国塔尔德,“除了犯罪人之外,其他所有人都有罪。”

(1)认为犯罪是犯罪犯罪人学习犯罪有关的准则、价值观念、行为的结果;

[社会学习理论源于模仿理论,如果加社会模仿理论就直接点明其核心理论,而模仿理论却是“除了犯罪人之外,其他所有人都有罪。”特别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强调学习内容来自社会]

(2)模仿理论的三个假设:

①距离法则:模仿与人的距离成正比,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②方向法则:模仿扩散的方向由高向低,由上层向下层蔓延;

③插入法则:模仿扩散是由流向习惯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又插入习惯之中;

2、中和理论[王]P93

(1)论述犯罪人使其行为合理化的过程;

(2)用中和技术和漂移来解释少年犯罪原因;

(三)犯罪心理学[许]P45

奥地利弗洛伊德“梦是愿望的满足”

1、意识分为意识(感知)与潜意识(无法直接感知,本体的冲动力,按快乐原则行事,本能)

2、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本能的潜意识,强调性;

(2)自我:现实中的;

(3)超我:圣人状态,先知;

(四)恢复性司法(刑事和解的来源)[许]P56

1、概念

恢复性司法是对刑事犯罪通过在犯罪方和被害方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以犯罪人主动承担责任消弭双方冲突,从深层次化解矛盾,并通过社区等有关方面的参与,修复受损社会关系的一种替代性司法活动。

2、基本模式

①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调解模式;

②小组会议模式,不仅包括被害人与犯罪人,还包括协助司法人员;

③圆桌会议模式,任何对案件有关注的社会成员都可以参加;

3、价值:有害正义与无害正义

有害正义是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司法的概括,现代司法对犯罪人的惩罚没有考虑被害人和社区的利益,而恢复性司法追求的是无害的正义;

第二讲犯罪现象论

第一章犯罪现象

一、概念

事实[许]P67

犯罪现象不是孤立的存在犯罪现象与犯罪原因的关系

犯罪原因经过大脑理想思考才能获得;

二、犯罪现象的测量

(一)指标体系[王]P163

(二)方法和数据来源[王]P163-166

(三)我国犯罪统计数据来源[王]P167

三、犯罪现象的量

(一)犯罪总量与犯罪黑数

1、犯罪总量是指在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内犯罪案件或犯罪人的总数或者绝对数。

2、所谓犯罪黑数,即已经实际发生却因种种原因未被发现和未被纳入官方犯罪统计之中的那部分犯罪案件数。一般来说,强奸罪和白领犯罪(经济犯罪)的黑数较大,杀人、放火、重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的黑数较小,被发现的概率和破案率较高。

3、我国的犯罪黑数主要来源:

(1)公安机关对熟悉的犯罪没有立案登记;实际立案率仅占全部刑事案件的20%—25%,西方国家犯罪黑数来源是未有人报告;

(2)我国实际记录的犯罪占实际的1∕3;

(3)治安案件未算入犯罪率内;

(4)刑事警察人少,仅占基层警察的10%;

(二)犯罪相对数[王]169

1、犯罪率

2、重新犯罪率

3、监禁率

4、破案率(一定时期内查清和处理的案件数占同期立案侦查的全部刑事案件的比例)

四、犯罪现象的质:犯罪危害量[王]P180

(一)犯罪代价

(二)公共安全感

五、犯罪现象的结构与分布

(一)犯罪现象结构概念

指犯罪内部结构各种类型犯罪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二)犯罪现象分布概念

指犯罪现象的数量和类型在时空条件下的存在状态和变动情况;

第二章犯罪行为

一、故意犯罪形成过程

划分为三个步骤:犯罪决议、犯罪预备、犯罪实施;

在不同阶段,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

二、犯罪决议

指实施犯罪的决心意向;分为预谋的决议、机会的决议、激情的决议;

一般行为人一般都要进行激励地思想斗争;

恐怖感、罪恶感

三、犯罪预备

(一)准备犯罪工具

(二)制度犯罪计划

(三)收集犯罪情报

四、犯罪实施

(一)公开或者秘密

(二)暴力、协议、欺骗

第三章犯罪人

一、发罪人的本质属性

(一)本质属性

1、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更本质的属性)

理解:

(1)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包括犯罪人在内的一切人的本质属性,是最根本的属性;

(2)人,包括犯罪人,是一种具有理性和自我意识的精神存在,或者说,包括犯罪人在内的一切人都是一种具有自由意志的精神性存在;

(3)从最初意义上讲,人性是非善非恶的或者是善恶相融互渗的;从实践意义上讲,在人的后天发展中,人既可以发展成善的,也可能发展为恶;

[“斯德哥尔摩模式”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关系

斯德哥尔摩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被害转化,而被害转化被害人与犯罪人在互动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角色易位的被害转化的关系]

(二)犯罪人的特殊属性:犯社会性

犯罪人的反社会性是指犯罪人人格呈现出的与社会法律规范和伦理准则相悖的品质或倾向。

反社会性是犯罪者人格结构的整体性或综合性倾向,包括着两层意思:

一是犯罪人的反社会性不是指也不完全取决于犯罪者人格结构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单个因素的性质,而是取决于具有一定特质的各种人格因素的综合配置,并且表现为这种综合配置的整体倾向。

二是犯罪者人格结构中不仅包含着反社会性,也包含着亲社会倾向。犯罪人的人格结构是一个反社会性与亲社会性的混合体,两种倾向相融合而不可分,并结合特定的外界环境而影响犯罪人的行为选择。

犯罪人反社会性的具体表现:[许]P116

(1)错误的信息体系;

(2)具有歪曲的需要结构或者需要的满足经常处于受挫状态;

(3)自我意识发展欠缺;

(4)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

(5)不良行为方式或者生活方式的习惯化;

二、犯罪人的分类

根据需要设置标准[许]P118

三、犯罪人的实证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犯罪生涯研究[许]P119

犯罪生涯是指个人成为犯罪人的过程以及个体犯罪行为的纵向序列;

1、从四个方面加以描述:

(1)犯罪者身份

(2)犯罪频率

(3)犯罪的严重程度

(4)犯罪生涯长度

2、具体方法:

(1)出生群体研究;

(2)自我报告研究

(3)对特定区域内的已知犯罪人的个人犯罪史资料(即有关被捕、受控告、被判刑等方面的记载)进行纵向分析

(4)实地观察

(二)犯罪人口研究[许]P119

1、女性犯罪现象

女性犯罪增多,说明社会在进步,女性在社会地位、作用在增强;

2、老龄人犯罪现象

第四章被害人

一、被害人的特点[许]P125

(一)被害性

1、被害的倾向性:被害人所具有的足以使自己陷入被害情境的那种心理或生理、内在或外在的趋力、趋向或可能;

2、被害的受容性

3、被害的敏感性

(二)可责性

(三)互动性:被害人与犯罪人在被害过程中存在互动;

二、被害人的人口学特征

1、除婚姻家庭方面的犯罪、强奸罪以及其他性犯罪外,大多数类型的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的被害人主要是男性;

2、据美国在20世纪末的有关调查,青少年的被害率要高于壮年人的;

3、被害人的种族与经济地位;

三、历史上的被害人与被害人学的诞生

(一)历史上被害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被害人的黄金时代

“同态复仇”时代

2、被害人式微时代

刑事追诉制度

3、被害人复活时代

(二)被害人学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20—40年;孟德逊首次提出,但施耐德认为第一次使用这一概念的是汉斯;

四、各种被害人

强奸罪、杀人罪、虐待儿童罪往往发生在熟人之间;(关系性犯罪)

“有罪的不是杀人者,而是被杀者”

强奸罪通过明白无误地标示抗拒,可以有效打消对方侵害,避免被害;

五、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

(一)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特点:被害人在自己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实施了令人诱惑的行为或具有令人诱惑的特征;(二)冲突模式

特点:犯罪人与被害人形成了长时间的互动关系,被害与加害不断易位;

(三)被害人催化模式

特点:被害人实施了某种行为而激化、诱惑了犯罪人的行为;

(四)斯德哥尔摩模式

特点:有原本的敌对冲突转化成同盟;

第五章犯罪现象的基本类型

一、财产犯罪与经济犯罪(经济领域、管理秩序内的财产犯罪)[王]P209,[王]P244

二、未成年人犯罪[王]P233

三、女性犯罪[王]P241

四、无被害人犯罪[王]P273

(一)概念

(二)特点

(三)类型

(四)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第三讲犯罪现象发生(原因)论

第一章犯罪原因的一般原理

一、犯罪原因研究的指导思想

“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合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

(一)马克思、恩格斯在说明犯罪与统治是一种对抗关系的同时,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犯罪的基本原因在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它包括:

(1)自然地理环境;

(2)人口密度等情况;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二)还说明犯罪与统治是一种紧张对立关系,同时说明犯罪与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三)根据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犯罪原因的经典论述,可以引申出一下认识:

(1)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内在的、现实的;

(2)犯罪与引起犯罪发生变动的社会事务(即犯罪原因)在价值评定上并非总是一致的;(3)犯罪原因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

二、罪因结构

(一)“同等说”

(二)储槐植:犯罪场[许]P176

1、定义:存在于潜在犯罪人体验中、促成犯罪原因实现为犯罪行为的特定背景;

2、“背景”包括四方面因素:

(1)时间因素;

(2)空间因素;

(3)侵犯对象(被害人)因素;

(4)社会控制疏漏;

第二章自然原因

第三章社会原因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一)市场经济体制

1、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犯罪

市场经济人口流动自由

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与犯罪

3、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犯罪

(1)过分注重物质利益,缺乏信仰;

(2)极端的个人主义,过分加重个人利益;

(二)贫富

收入分配,贫富差距

三、教育因素

四、家庭因素

第四章文化原因

第五章个体原因

第四讲犯罪现象对策

第一章犯罪预防的一般原理

一、犯罪预防的基本原理

(一)犯罪预防与人类社会自我发展相同步原理

(二)社会控制适度原理:用以约束个体或群体行为

处理好:

1、社会控制与社会自由的关系

2、社会控制与人的需要的满足的关系

(1)对个人自由加以适当限制

(2)对人的需要与本能加以适当的引导

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的关系

两者处于相对平衡;后者太强则过激,前者太强则抑郁,任何一方太强或太弱都会导致精神障碍。

(三)结构整合与价值整合并取原理

(四)成本效益原理

二、我国犯罪预防的基本模式:综合治理[王]P326

(一)概念

(二)实践原则

(三)组织领导

(四)力量体系

(五)措施体系

第二章犯罪的社会预防[王]P307—325

第三章犯罪的心理预防

一、基本途径

(一)社会化:社会对个体人格的塑造、完善社会环境

(二)自我修养:人格的自我养成和完善

1、加强自我修养

2、善于自我调节

第四章犯罪的治安预防

第五章犯罪的刑罚预防

第六章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惩罚[王]P334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 A.加洛法罗 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治理 D.犯罪预防 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 A.社会科学 B.人文科学 C.法学学科 D.心理学科 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 A.犯罪二原因论 B. 犯罪三原因论 C. 犯罪四原因论 D. 犯罪五原因论 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 A.犯罪人 B.犯罪被告人 C.犯罪嫌疑人 D.犯罪被害人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 A.消失 B.上升 C.下降 D.发展变化 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 A."幸福计算"理论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2.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篇一: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加工贩卖医疗废物 青岛即墨李某某等人自2012年8月起,多次从收集、储运的医疗废物中,盗取30余吨塑料医疗废物加工贩卖,从中获利2万余元。经即墨市公安局立案侦查,2014年8月14日李某某等6名犯罪嫌疑人被移送起诉。 170余吨废料污染环境 贩卖用过的一次性输液管 犯罪嫌疑人丛某某等8人自2010年起从潍坊、青岛、烟台及江苏省宿迁、睢宁等地医疗机构大量收购病人用过的一次性输液管、针管等医疗废物,经过冲洗、分拆破碎加工后,贩卖到外省牟利。徐某某等5人被移送审查起诉。 在景区倾倒 200余吨废酸 7月28日,犯罪嫌疑人黄某某将从江苏购买的废酸倾倒于嘉祥县卧龙山镇卧佛寺村卧龙湖景区,造成周围环境严重污染。经查明2014年3月份以来,犯罪嫌疑人黄某某先后购进200余吨废酸非法处置。 本报记者杜洪雷 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事实充分说明,领导干部作风与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和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我们党始终强调通过加强党性修养来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使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始终保持先进性。 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关键是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积极投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砥砺意志、增长才干的正确途径。 ---胡锦涛《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贪污受贿案例相关链接贪污贿赂行为,主要是指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中的党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受贿、变相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挪用公款的行为,或者拥有不能说明与合法收入差额较大的财产或支出的合法来源的行为、隐瞒境外存款的行为。

犯罪学案例分析【VIP专享】

西充县一男青年董某,教唆三名未成年人张某、王某、李 某(其中王某、李某未满刑事责任年龄)持刀抢劫,最终锒铛入 狱。近日,西充县人民法院以抢劫罪判处被告人董某有期徒刑 5年,并处罚金3000元,张某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 并处罚金1000元。 2012年6月11日13时许,董某与张某、王某、李某三名 学生在西充县纪信广场旁文庙附近玩耍,见到被害人丁某孤身 一人,于是教唆三人对其实施抢劫,而自己在一旁帮忙望风。 三人将丁某打伤,强行搜身,抢走27元现金,并将抢得的钱财 当场交给董某,后几人用于共同生活开支。 2012年6月17日,董某与李某在某网吧门口耍,见被害 人郭某一人,便上前将其拦住,逼令交钱。郭某不肯交出钱财, 董某便教唆李某:“要不给他一刀”,郭某在威胁下被迫交出3 元现金。 法院审理后认为:董某、张某以暴力手段强行劫取他人财 物,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张某因不满十八周岁,系初犯,积 极履行赔偿义务并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可酌情从轻处罚。遂依 法作出上述判决。 近日,淳化县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一起强奸案。15岁少年迷恋黄色网络,心生模 仿色情画面的念头,对年仅12岁幼女实施强奸,未成年被告人阿健(化名)被依法判 处有期徒刑3年4个月,宣判后表示服从判决,该判决已生效。 15岁的阿健是淳化县某镇学生,平时迷恋网络,特别是黄色网站。据阿健供述,他 为了上网浏览黄色网页,将平时父母给他的吃饭钱节省下来,在晚上老师查完宿舍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犯罪学笔记

第一专题 一、犯罪学的内涵 (一)关于犯罪人的科学(龙勃罗梭)(二)关于犯罪行为的科学(李斯特) (三)关于犯罪原因的科学(四)社会反应犯罪学:有助于对社会制度进行深刻批评的分析激进派从社会制度角度进行分析(阶级矛盾) 二、犯罪学的外延 (一)菲利的犯罪学概念是集有刑事学科之大成的学科 (二)奥地利学派(汉斯格罗斯) 犯罪现象包括—规范:从法律角度;事实:程序诉讼影响犯罪的环境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的原因及如何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的学科 (三)美国经典学派(萨瑟兰、克内西) 将犯罪看做社会现象,研究刑事立法,行为人的行为,社会反应 (四)传统的(狭义)犯罪学:研究犯罪现象及规律 三、我国犯罪学的定义 (一)对定义的表述 1.传统表述:研究犯罪原因的犯罪预防的科学 2.评价:传统犯罪学的局限性现代犯罪学的中立性 (二)我国犯罪学研究的对象及学科体系 1.犯罪现象:犯罪现象论 (1)宏观角度:社会现象 (2)微观角度:个体现象 (3)犯罪人角度: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特征统计学医学社会学 2.犯罪学原因:犯罪原因论 3.犯罪预防:犯罪预防论 (1)刑事政策(2)犯罪预防的模式 四、犯罪学与其他刑事学科的关系 (一)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 1.学科性质的区别 2.研究内容的区别(犯罪学研究实际情况、原因、防治,刑法研究规范) 3.研究方法的区别(犯罪学注重实证、经验,刑法学注重分析比较) (二)犯罪学与形式政策学:研究内容的重叠与区别

形势政策学主要研究为预防犯罪而采取的各种刑法对策,即研究采用何种刑法最有效,故需研究现行刑法,提出批判行评价,达到有效预防犯罪。犯罪学通过全面解释犯罪原因,制定各种预防犯罪的社会政策,以此构建完整的预防体系。 (三)犯罪学与刑事侦查学 刑事侦查学是研究、收集、检验和运用证据以揭露和证实犯罪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两者对犯罪预防的关注程度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刑事侦查中自然科学的应用) 第二专题犯罪学的主要流派 一、古典犯罪学 古典犯罪学派产生于18世纪后期,1764年意大利犯罪学家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法》古典犯罪学派奠定了当今世界刑法与刑事司法制度的基础。 (一)古典学派的思想基础 1.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 2.社会契约论: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1)人生而平等(2)人的本性自私邪恶(3)人们通过缔约形成社会和社会规则,共同赞成和反对某些东西(4)社会有权惩罚人 (二)古典学派的学科性质:犯罪学学派刑罚学派刑法学派 (三)古典学派的基本观点:1.犯罪原因:人性自私、意志自由、功利主义或享乐主义 2.犯罪学说:(1)刑罚的根据—社会契约(2)刑罚的标准:罪刑等价主义,以客观行为为基础(3)刑罚的作用:抵消因犯罪而获得的利益和快乐从而预防犯罪,衡量刑罚的唯一标准是社会危害性程度 3.立法问题:(1)法律的表述—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条文少 (2)法律的公布(3)法律的规定—应明确规定犯罪及所适用的刑罚 (四)对古典学派的评价 1.优点:(1)容易施行,法官仅是适用法律的工具(2)废除了以前理论和诉讼中任意判刑的现象 2.缺点:(1)不人道不公平(2)仅考虑犯罪人所造成的损害,没有考虑到犯罪人的心理状态(3)按照抽象和理想进行的,没有涉及具体现实 二、实证主义犯罪学学派 实证主义犯罪学派是对使用实证主义方法进行犯罪学研究的一些学者及其理论学说的统称,产生于19c后半期,其基本特点是强调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犯罪学重点改修订稿

犯罪学重点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犯罪学 划线部分是重点的重点 一.填空 二.犯罪学的提出是法国人类学家保罗·托皮纳尔。 三.犯罪学的使用是意大利犯罪学家拉斐尔·加罗法洛。 1.标志这犯罪学产生的三个观点: (1)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利亚于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 (2)龙勃罗梭于1876年出版的《犯罪人伦》。 (3)拉斐尔·加罗法洛将其1885年问世的着作正式命名为《犯罪学》。 2.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原因——犯罪原因理论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犯罪是一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现象。 四.犯罪学是刑法学的上游学科和基础学科。 五.西方犯罪学思想的起源: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犯罪社会学的先驱 4.观相学和颅相学的思想则是犯罪精神病学和犯罪心理学的先驱 5.古典学派的犯罪学观点 代表人物:贝卡利亚、卢梭、康德、边沁 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唯意志论、自然法学、社会契约论 6.约翰·霍华德1777年出版的《监狱概况》,为古典学派做出了一份典

型的英国式实用主义的贡献。 7.犯罪人类学派——龙勃罗梭——犯罪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犯罪学之 父”。 8.生物结构是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的人类学基础。 9.环境改造理论——主张通过改造产生犯罪的坏境来消除犯罪的发生。 10.犯罪社会学派——龙氏的学生[意]恩里科·菲利 “三要素论”:体质、地理环境和社会。 1.内分泌失调理论是由迪·独里奥提出 2.染色体异常理论——犯罪行为的发生时犯罪人的染色体与正常人相比 异常的结果(XXY:超男性) 3.人种论——犯罪的产生与种族和民族有关。 4.犯罪心理理论:不适应理论、差别交往论、智力低下理论 (1)不适应理论——人对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的不适应是犯罪和其他社会病态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地表现为对禁止性法律 规范的不适应。 (2)美国埃德温·萨瑟兰在其《犯罪学原理》中提出的“差别交往论”。 (3)智力低下理论——智力低下是产生犯罪的心理因素。 5.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创始。 (1)本我——“它”——“潜在的我”快乐原则 (2)自我——“现实的我”、“实在的我”现实原则 (3)超我——“社会性的人”。至善原则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承担着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数量的不断增长,严重程度的加深,大学生违法犯罪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的分析,着力考察大学生犯罪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探究其犯罪的根源,并更多地从社会,教育,犯罪心理的角度提出预防对策,以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违法犯罪;校园案例;成因分析 1.校园违法犯罪案例 2004年寒假马加爵因为打工没有回家,留在学校住宿。邵瑞杰和唐学李提早回到了学校。唐学李原本是住在校外的出租房的,只是因为那几天还是假期,校内宿舍的床位空置率较高而入住邵瑞杰和马加爵的317室。案发前几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打牌时,因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人发生争执。曾被马认为与其关系较好的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马认为他的这番话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转而动了杀机。在2013年10月1日2日的锵锵三人行节目中,李玫瑾教授透露马加爵真正的杀人动机之一是因为寒假期间涉及性的行为 (外出嫖娼) 被室友发现,当年之所以不公布真相是怕给受害者和加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马加爵利用电脑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确定用杀人后流血相对较少的铁锤作为他的作案工具,同时查阅了一些省份的地理资料及登录过公安部的网站。他在自己电脑上查阅的这些资料后来成为警方的查案线索。马加爵到一个旧货市场买了一把石工锤,据其自称为了使用方便,他请店主把锤子的木柄锯短。马加爵把锤子藏在宿舍楼内厕所的隐蔽处,但后来却被人偷走。他又到同一间商店再买了一把锤,并同样让店主锯断。他还买了日后用于捆扎尸体的黑色塑料袋、胶带纸,又制作了假身份证以备逃跑时使用。 唐学李的存在成为马加爵杀人的障碍,因此马决定先除掉他。2月13日晚,马加爵趁唐学李不备用石工锤砸向其头部,杀死唐学李后马用塑料袋扎住唐的头部,藏进衣柜锁好。14日晚,邵瑞杰回到宿舍,因隔壁宿舍同学已经回来他只好回到317室。马加爵趁其洗脚时用石工锤把他砸死。15日中午,杨开红到317室找马加爵打牌,马趁机用同一办法将他杀死。当晚马加爵到龚博的宿舍,跟龚博说317室打牌三缺一,将其引到317室后杀死。四人的尸体均被马加爵用黑色塑料袋扎住头部后放入衣柜锁住。据马加爵本人事后指称,当时曾有一广西老乡过来找马加爵打牌,马加爵曾打算将其杀死,因其曾为马加爵到饭堂拿饭,加上马加爵觉得他平时对其不错而没有动手。 15日当天,马加爵到云南省工商银行汇通支行学府路储蓄所分两次提取了350元和100元人民币现金。杀死4人后,马加爵在2月17日带着现金和自己之前制作的假身份证乘坐火车离开。在火车站他的假身份证被警察查到,但由于其案情还未被发现,他得以逃脱并乘坐到广州的火车离开。 2004年2月23日中午13时18分,结束寒假刚返校不久的云南大学北院鼎鑫学生公寓6幢317室两名学生感觉宿舍有异味,遂一起打扫卫生,发现本室一衣柜内有液体流出并带有臭味后,随即向学校宿舍

犯罪学期末考试

从犯罪学角度分析醉驾 姓名:彭双高学院:理学院学号:11008030117 为了能够更为公正、客观、统一的规制醉驾行为,准确适用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危险驾驶罪的规定,应该由最高司法机关及时发布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者指导性案例,对较为典型的犯罪情节予以明确。 近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的争议,把醉酒驾驶的争执从最初是否应该犯罪化推向今天醉驾行为能否一律入罪的高峰。如果说,立法上醉驾行为应否入刑是可以借助公众讨论的“民意”问题,那么,司法中醉驾能否一律入罪应当是相对专业的法律适用问题。因为,犯罪认定是依赖严谨与科学,需依法进行的司法过程,不能掺杂任何非理性的激情与私利。就此而言,回顾近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问题所面对的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分析相关刑法规范和刑法理论,可以更好地厘清这一问题。 一、从刑法典第十三条“但书”谈起 刑法典第十三条在正面阐明犯罪的基本特征之后,又以“但书”规定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把危害行为的情节对犯罪成立的影响予以明确化。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除了根据犯罪构成要件加以认定外,还必须考虑包括犯罪情节在内的所有要素对相关法益所造成的侵害或威胁是否符合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本质特征,“醉驾能否一律入罪”也不例外。 从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犯罪概念与具体犯罪类型的关系来看,刑法总则规定了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犯罪概念、刑罚种类等原则、原理内容,刑法分则是刑法总则之原则、原理的具体体现;刑法分则要接受

刑法总则的指导和制约,不能与总则相抵触。从这个意义上说,“醉驾入罪”的司法适用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危险驾驶罪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其司法认定需要遵从罪刑法定原则和犯罪概念的制约。虽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一般不能直接依据犯罪概念判断具体犯罪的成立与否,但是,认定犯罪成立决不能超越犯罪概念的约束,这是总则指导性、制约性的体现,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化判断的需要——借助犯罪概念将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出罪化。二是司法者把醉驾行为认定为危险驾驶罪时,必须把“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排除在犯罪圈之外。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不但要符合危险驾驶罪的具体犯罪构成,同时犯罪行为须符合严重社会危害性特征。前者的判断依赖于刑法条文的明文规定,后者的考量则需要结合案件情节予以审慎斟酌。总之,不能因为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没有为醉酒驾驶机动车设定情节限制,就突破刑法总则第十三条关于犯罪特征的相关规定;“醉驾不能一律入罪”正是承认 刑法总则效力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应有之意。 二、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客体考察 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以侵害或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为前提,不具有法益侵害性或威胁的行为是不能被认定为犯罪的。即使在危险与冲突不断加剧的当今风险社会,立法者为更好地防范风险与保障公共安全而在刑法中设置抽象危险犯——以期能够对造成法益危害的行为予以提前规制,预防危害结果的发生,也仍应以违法行为对法益造成抽象危险为前提。 具体到以醉酒驾驶机动车为客观行为之一的危险驾驶罪,立法者将其归入刑法典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可知危险驾驶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应该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人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财产利益;其直接客体,应该是道路交通安全。由此,根据犯罪客体的基本理论,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必须在客观上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威胁,没有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便不能被认定为犯罪。

外国刑法纲要

《张明楷 -外国刑法纲要》学习笔记 第一章刑法与刑法理论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和机能 一、刑法的概念:p3 1、犯罪法和刑法、保安处分:原则上以习惯为区分,但学者 指出“刑法”更注重规范,而“犯罪法”更注重事实“,保安处分”则是指以人身危险性为基础,预防为目的的矫正、感化、医疗等举措。 2、刑法属于公法、司法法、实体法。(注:行政法和司法法的 区别,行政法的指导原理为合目的性、司法法的指导原理为法的安 定性——即法的明确性,能够被公民理解和预测) 二、刑法规范: p4 1、相较于民法规范,刑法规范法律要件明确,法律效果严密 2、刑法属于裁判规范或行为规范之争: 裁判规范:如果出现 A 的情况,就导致 B 的后果 行为规范:不得从事 A 行为,应当从事 B 行为 有学者认为,行为规范是从刑罚法规中抽象出来的内在文化规范;有日本学者认为,行 为规范是内在于刑罚法规自身的禁止规范和命令规范,如果没有这种禁止规范和命令规范,则 刑罚规范本身也无法存在,因此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在社会伦理上也是不被允许的,但两者 存在区别。伦理上不被谴责的行为可能成为刑法上的犯罪行为,而伦理上被谴责的行为也不一 定为犯罪行为。 3、E.Mezger (德国法学家梅兹格)首先提出刑法规范分为评价规范和决定规范。评价规 范即一个行为是否有害,由刑法规范进行评价。决定规范即刑法规范在命令人们实施行为时必须 作出符合

刑法的意思决定。 三、刑法的机能(作用):p5 1、自由保障机能:来源于罪刑法定,即刑法通过制约国家刑 罚权的行使,保障行为人不受国家滥用权力的侵害,进而保障国民的个人自由及其他利益的作用。 2、法益保护机能:对特定的法律利益加以保护的作用。注意: 刑法的第二次性质(补充性质),即刑法在法益保护的角度是对其 他法律所保护法益的补充,只有当其他法律不足以保护该法益时, 刑法才发挥作用——这种刑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被称为刑法的第 二性质。 3、行为规制机能:使对犯罪行为的规范评价得以明确,从而 对公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制约的机能。刑法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 罪并给与刑罚处罚,表明该行为在法律上是无价值的(评价机能),同时命令行为人作出不实施这种行为的决定(决定机能),与前述的评价规范和决定规范相对应。 4、自由保障机能和法益保护机能之间的博弈,现代刑法采纳 罪刑法定,即是对部分法益的放弃 四、刑法谦抑主义:p7 刑法的谦抑主义:刑法适当、谦虚的适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补充性;二是不完整性——直译:断片性(由补充性延伸而来,不必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宽容性,即便收到侵害,且其他 法律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不必毫无遗漏的处罚。——【日本】平野龙一谦抑主义不仅包括刑法的解释和适用,也包括立法的谦抑主义 第二节刑法理论

犯罪学教学案例

案例 刘某,女,1979年出生致聋原因不明,在聋校读至四年级时因父亲病逝退学,家境困难,刘某试图找份工作供妹妹继续上学,后来在街上遇到一聋人(同案),在交谈时同案告诉刘某, 可以带她去找工作,刘某没有多想,也没告诉家人,就跟着同案一起来到深圳。2004年12月26日,刘某在103公共汽车上,趁人多拥挤之即,拉开失主的红色背包,盗取钱包和手机后下车逃跑,刘某最终被群众抓获。公诉机关认为刘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一、犯罪原因 从刘某实施犯罪的特点分析: 1:从刘某的犯罪的动机上看,刘某无稳定收入,缺乏谋生技能和就业机会,无经济来源,求职 谋业无门,遂产生了“以偷为职业养活自己的”的犯罪动机。 2:从犯罪的类型上看,作为聋哑人的刘某犯罪主要是侵财型的盗窃。刘某无稳定的经济来源, 文化程度低,受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侵蚀,认为“有钱就有一切”,对金钱的盲目追求致使私欲 极度膨胀,将盗窃作为获取钱财的手段,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3:从犯罪的组织形式上看,其一,刘某固有的生理缺陷,加之家庭对的放任,加入到犯罪团伙,她有种归属感。跟别人一起作案,具有纠合性的特点[2]。其二,作为外地到深圳后,陌生的环 境以及固有的“从众心理”导致其对犯罪团伙的依赖。 4:从犯罪的手段上看,刘某把盗窃、侵财作为获取钱财的手段,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结 合案例分析,刘某刑事犯罪暴力性倾向不明显。 二、刘某刑事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1:犯罪的主观心理因素 A、认知片面带来的偏执与模糊心理 刘某缺乏听觉的认知来源,对道德事理的了解与观察难周全透彻。因此,刘某的道德认识相对片面。刘某从个人的需求出发去考虑问题、支配行动,只考虑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不顾国家法律及 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B、意志薄弱带来的消极模仿心理听觉与语言的障碍,致使刘某思维水平较低,自我控制能力差,行为更多的受自我心理倾向和喜好所左右,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在物质动机的驱使下,为了满

班级管理案例模板

注意破窗理论 犯罪学家曾注意到一个现象,在他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天,他注意到楼上有一扇窗的玻璃打破了,那扇破窗与整座大楼整齐美丽极不协调,显得格外刺眼,过了一段时间,他惊奇地发现,那破窗不但没有及时维修,大楼反而多了几个打烂的玻璃。如果有人打坏了玻璃,而这扇窗户不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有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这就是“破窗理论”。学生正处于模仿性最强的阶段,一旦有学生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老师如果不及时的制止的话,那么很快就会在班上蔓延,而且传的很快很广。因此我们老师要细心观察学生,一旦发现不良的行为,马上制止,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记得一个学期,我因为参加培训,几天没有去班里观察,结果班里竟然成了牌馆。后来问那些本来还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为什么也跟着去打牌,他们说,看其他同学在玩,自己也很想玩,就也去买了牌来玩。从这件事我得到启示:当班里出现“破窗”的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弄清楚真相,防止出现更多的“破窗”。其实这就是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性,只是他们模仿的是一些消极的东西,我们只要及时的指导教育,让他们趁早从迷途中返回。 成立“人生帝国” 我说,每一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一个“小小帝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有大致的学业方向和人生方向;还有自己的座右铭,明确自己的优点缺点。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应是一盘散沙,而应是一个“国家”整体;不应是乌合之众,而应是精锐之师。 班主任工作是方法,更是技术;是技术,更是学问;是学问,更是科学;是科学,更是艺术;是艺术,更是事业。是方法,就要求优中选优;是技术,就要求精益求精;是学问,就不能亦步亦趋;是科学,就不能故步自封;是艺术,就要求常做常新;是事业,就要求为之献身! “三气”:大气的胸怀、正气的操行、霸气的野心。 “三心”:即信心、恒心和决心。 谨慎使用表扬和批评 班主任工作中要少批评,多评价;少表扬,多鼓励。 我们的教育己从知识本位、智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型了。有良好人格的学生走向社会后,需要知识时他会去学习知识,需要能力时他会去培养能力。他会抓住更多的机遇,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批评的出发点应该是帮助认识,批评的落脚点应该是达成共识,批评也应该互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随意的表扬会贬低表扬的价值,膨胀学生的虚荣心,降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才会出现我们有的经常受到表扬的三好学生,心理非常脆弱,一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甚至于

犯罪学复习问题(不传播)

2013-2014-2学期 《犯罪学》总复习思考题 1、简述犯罪现象的主要特征。P47 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由犯罪原因所决定的有关犯罪、犯罪人及其被害人形态的诸客观事实的总和。非理性、直观性:犯罪现象是具体而浅显、无需理性思维的基本客观事实。因果性:由一定犯罪原因引发犯罪现象。 综合性:犯罪、犯罪人和被害人三者共同组成。 负价值性:犯罪现象就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表现,不利于社会安康,有一定负面影响。 隐蔽性、被忽视性:犯罪心理是主观内在隐蔽的,相应的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也是隐蔽、容易被忽视。 2、简述极端暴力犯罪的特征。P62;P284 突发性:极端暴力犯罪属于激情犯罪、临时起意等。 凶残性(犯罪手段复杂多变、危害后果严重):利用现代科技谋取杀伤力强的武器,造成恶性事件,甚至牵连无辜,与社会为敌。 纠合性:极端暴力犯罪往往是有组织的(团伙、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黑社会犯罪)) 交错性:极端暴力犯罪往往伴随着其他犯罪行为(抢劫、强奸、杀人等)由民事纠纷转化而成的暴力犯罪比例上升: 恐怖活动和恐怖主义犯罪发生频繁:恐怖组织繁多、活动猖獗: 攻击对象与目标具有不确定性: 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以革命危害社会、以民族分裂、宗教主义威胁世界和平3、简述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P73 犯罪时间、犯罪时空、人(犯罪人、被害人)、犯罪工具(有社会危害性,犯罪工具是犯罪行为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行为方式:自由选择(主要情况下)、被迫采取(特殊情况下)、秘密、欺诈、暴力、威胁 4、从性别比较角度简述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P83;P113;P163 在犯罪人数上,男性犯罪远多于女性犯罪,但当今女性犯罪呈上升趋势;女性犯罪大部分属于非暴力犯罪,且具有依附性,如卖淫、偷窃、欺诈、伪造等财产犯罪; 女性犯罪具有较难悔改的特点,特别是性犯罪具有顽固性、持久性、恶劣性; 女性暴力犯罪一般是杀婴、因婚姻家庭纠纷发生的奸情杀人案件,这是女性嫉妒、烦躁、焦虑、恐惧等强烈情感积累的表现; 根据体型性格理论,女性偏于体格弱小、情绪较为感性,以非暴力犯罪为主,相应的男性体格强健、情绪较为理性,倾向高科技、暴力犯罪。 5、简述犯罪被害人化的五个阶段。P98 被害人化是指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导致被害后果不断恶化的过程。 第一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过程。被害人自身存在被害因素,预防被害是关键。 第二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或其亲属在参与刑事诉讼过程中,或在被害后没有说到社会(刑事司法机关)的公正对待,或没有得到外界的感情支持,这些来自外界不良的反映会加深被害后果,即再次被害。 被害者的亲属也会由于社会援助的缺失感到压力,成为被害人。

犯罪案例分析样本

至今“未破”恐怖白银市连环性变态杀人案姓名:吴川和班级:09教育一班学号:20090512405 有一节课听了老师的变态案例,突然发现自己对变态案件产生了兴趣,于是在新闻上浏览了许多变态案例,例如碎尸、、连环强奸案等等。终于锁定了白银市连环杀人强奸案;虽然不是身边的亲身经历、但是意义颇重····· 因为去了巫山支教,所以也写下了自己的点点感受······· 案情回顾 从1988年6月份开始,在白银市区的市民中间一直有传言称,白银市出了一个“杀人狂”,这个“杀人狂”专门选择身穿红色衣服的年轻女子作为下手的目标,大部分作案时间选择在夜间,采用尾随、盯梢或者长期观察后,直接进入所选女子居住地,进行强奸杀害,或者杀害奸尸。更为可怕的是,残忍的凶手杀人后,都要切割受害人不同身体部位的器官或者组织带走。十几年来已经有近十名年轻女子被杀人狂杀害,而且案件一直悬而未破。这一恐怖的传言像消息在市民中传开后,恐怖的阴影一样笼罩了铜城长达十六年,人们特别是女性,几乎个个谈狂色变,大白天几乎也不敢单独出门,孩子上下学都要家长接送,妻子、姐妹上下班也要等亲人护送,人们整日在一种提心吊胆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白银市公安局还向社会公布的一份《白银市公安局侦破系列强奸杀人案件宣传提纲》,不仅证实了“白银确实出了个杀人狂”的社会传言,也向人们公布了案情,并悬赏20万缉拿凶手。 十四年九名女性惨遭不幸 下面是警方向社会公布的从1988年至2002年的十四年间,九起残害女性案件的主要案情。 1、1988年5月26日17时许,居住在白银市白银区永丰街接177-1号的白银公司23岁的女职工白某被害于家中(以下简称88.5.26案件),警方勘验时发现,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下身赤裸,上身共有刀伤26处”。 2、1994年7月27日下午2时50分许,白银供电局一名女性临时工石某被人杀害于其单身宿舍内(简称94.7.27案件),被害时19岁,现场勘验发现,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身共有刀伤36处”。 3、1998年1月16日下午4时许,家住白银区胜利街88-6号,29岁的女青年杨某被害于自己家中(简称98.1.16案件),调查证实杨某被害的时间为1月13日,现场勘验发现,受害人“颈部被切开,全身赤裸,上身共有刀伤16处,双耳及头顶部有13X24CM的皮肉缺失”。 4、1998年1月19日下午5时45分,家住白银区水川路6号的女青年邓某被害还于家中(简称98.1.19案件),被害时27岁,勘验时发现,受害人“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裤子被扒至膝盖处,颈部被刺割,上身共有刀伤8处,左乳头及背部有30X24CM的皮肉缺失”。

犯罪心理学—微课课堂

微课课堂—犯罪心理学 中国政法大学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概论 什么是犯罪心理学? 公众视野中的犯罪心理学 电影:沉默的羔羊 电视剧:犯罪心理千谎百计 现实中的犯罪人:疯狂犯罪人变态犯罪人天生犯罪人 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对策 犯罪心理分析分为:生物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犯罪人格说犯罪类型论 犯罪心理对策分为:犯罪心理测试(测谎技术)犯罪心理画像证人证言心理审讯与供述心理犯罪危险性评估犯罪心理矫正 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犯罪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偏向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或然性学科:可能性推断 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研究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为揭晓、惩治犯罪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地预防犯罪。 犯罪测量与描述 犯罪预测与控制犯罪 犯罪心理学的主要课题: 犯罪人的动机分析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人质危机谈判技术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 法庭心理专家证人 犯罪人危险性评估 犯罪行为矫正技术 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 基本原则:客观性实践性系统性伦理性如“监狱犯罪实验” 研究策略:横向/纵向个案/群案 描述研究:“是什么”和“怎么样” 相关研究:“暴力电视”与攻击行为 因果研究:实验法自变量与因变量控制变量与条件 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个案法 主要困境:犯罪人的对抗性犯罪因素的复杂性实验的难度与伦理道德 第二节精神分析的犯罪观 精神分析与弗洛伊德

精神医学:无意识与性本能 精神疾病与犯罪动机同源 精神分析五大理论 第三节行为主义的犯罪观 。。。。 第四节犯罪型人格 概述: 典型案例:杨新海案 概念:具有犯罪行为驱动力的身心组织(精神面貌) 第五节犯罪人 第六节清醒的“疯子” 精神病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天生的犯罪人 人格障碍的极端表现 非精神病状态(思维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外部行为具有良好的控制性,是一种仿佛的精神病状态) 这类人通常被描述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CD 极端的自私:自我中心化 无道德感,无罪责感:悖德狂缺乏同情心,很难和别人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犯罪手段残忍:本能化具有典型的病理性犯罪的特征 持续性:难以矫正 精神病态 冷酷无情人格特质 内心阴险与精心算计 日常生活中善于伪装 检测工具: 精神病态检测清单 法律责任处置方案: 极刑:危险性持续存在 终身监禁+强制治疗被当成一种特殊的精神病患者 矫正措施: “中途之家”:重新社会化(西方实验失败) 认知-行为疗法:移情能力(效果不好) 症结来源:早期心理创伤遗传负因(P质/MAOA) 第七节恋童症 恋童症是性变态的一种

犯罪学复习重点word精品

犯罪学复习重点 导论 1、刑法学上,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违反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学上,犯罪是指严 重危害社会的应受制裁的行为。(例如强奸和嫖娼,前者属于既属于刑法学上的犯罪也属于犯罪学上的犯罪,后者属于犯罪学上的犯罪,因为嫖娼并没有违反刑法。) 2、因果观和系统观是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7) 犯罪学研究的因果观可以分解为两条法则:环境法则、可能法则。 犯罪学研究的系统观可以分解为两条法则:整体法则、双向法则。 3、犯罪学研究的实证方法..Nl 实证方法即实际证明的方法,是超越和排除价值判断,通过对实地调查和观察所得的经验资料的考察,以分析和预测一定社会行为客观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主要程序如下:(1)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类型;(2 )建立研究假设;(3)进行研究设计;(4)收集研究资料;(5)整理与分析研究资料;(6)研究成果的形成与检验。 4、贝卡利亚及其《论犯罪与刑法》 (2) 意大利的贝拉利亚于1764年出版了《论犯罪与刑法》的小册子。 三大刑法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人道原则。 5、边沁在司法改革方面的最大贡献之一:监狱建筑设计。 (29) 6、实证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等人,他们都否定古典犯罪 学派的自由意志论,坚持犯罪为某些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决定论,但是他们也有各自的观点是: (31) 龙勃罗梭:强调生理因素的影响,创立了犯罪人类学派。他按犯罪人是否具有天生特质及主观恶性程度将犯罪人分为四种类型:天生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激情性犯罪人、偶发性犯罪人。前两种人是真正的犯罪人,主观恶性大,激情犯和偶发犯不具有先天人特质,主观恶性较小。 (32) 菲利:强调社会因素的影响,被视为犯罪社会学的创始人。其“三因素说”是:人类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另外,他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即每一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上述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 (33) 力啰法洛:强调道德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他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两种。 (35) 7、亚文化理论 (39)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埃伯特科恩、理查德克罗沃德、劳埃德奥林等人。亚文化理论认为,在西方社会下层社会成员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亚文化群。 亚文化群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犯罪团伙、殴斗团伙、颓废团伙(例如同性恋)。 8、标签理论 (43)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犯罪学家莱莫特、贝克等人。该理论从行为的社会解释角度认识犯罪,认为人的行为并不取决于事物的内在性质,而是取决于社会解释方式,即它们被称作什么以及由其名称所引起的含义。该理论还认为,贴标签是违法犯罪的催化剂。 9、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45) 主要内容:(1)潜意识理论:潜意识概念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是其所有理论观点的基础。 (2)人格机构理论:①本我。即“潜在的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深层的部分,充满本能的欲望冲动,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②自我。自我是人格机构中的表层,可以理解成是实现的 “我”,实在的我“我”,是“本我”在与社会环境交往中发展起来的。③超我。是人格的道德 方面遵循至善原则、倾向于抑制本能的冲动。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连个部分。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实现原则,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对西方心理学和犯罪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0、攻击理论 (47) 挫折一攻击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挫折容易引起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特别是暴力性 犯罪行为的产生。 11、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0 老子的观点:民 以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者。 民之轻死也,以其上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60) 第一章

吉登斯《社会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9-22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19章犯罪与越轨 19.1 复习笔记 一、基本概念 1.越轨的概念和越轨与犯罪的关系 (1)越轨的概念 越轨是指对某一社群或社会中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套给定规范的不遵从。越轨概念既适用于个体行为,也适用于群体活动。 (2)越轨和犯罪 越轨和犯罪在很多情况下互有重叠,但它们并不完全等同。越轨的概念比犯罪宽泛得多,因为后者仅指触犯了法律的不遵从行为。许多形式的越轨行为并不受到法律约制。因而,越轨研究可以考察的对象纷繁多样。 2.犯罪学与越轨社会学 (1)犯罪学关注的是受刑律制裁的各式行为。犯罪学家感兴趣的往往是犯罪的衡量技术,犯罪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旨在减少社区犯罪的政策。 (2)越轨社会学借鉴犯罪学的研究,同时也考察超出刑律范围之外的行为,这是为了理解为什么某些行为会被广泛认为是越轨,而这些越轨的观念又是如何被有区别地运用到社会成员身上的。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二、说明犯罪与越轨:社会学理论 1.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犯罪和越轨是由社会中的结构性张力和缺乏道德调控所导致的结果。如果社会中个人和群体的抱负与可获得的报酬不符,这种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差距将使一些社会成员产生越轨的动机。 (1)犯罪与失范:涂尔干与默顿 ①失范 a.失范概念最初是由涂尔干引入的。他提出,在现代社会,传统的规范和标准遭到了破坏,又还没有新的来替代。在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中,如果没有任何明确的标准指导人们的行为,失范就会出现。 b.涂尔干把犯罪和越轨视为社会事实。他认为,两者都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必要成分。越轨对社会而言也是必需的,它履行了两项重要的功能,首先,越轨具有一种调适功能;其次,越轨促进了社会中“好”行为和“坏”行为的界限维持。 ②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将犯罪的根源定位到了美国社会的结构本身。根据默顿的观点,越轨行为是经济不平等和缺乏机会平等的一种副产品。相对剥夺感是越轨行为中的一个重要成分。 ③对于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与实现它们的有限手段之间的张力,默顿区分出五种可能的反应类型: a.遵从主义者无论是否能够取得成功,既接受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也接受实现这

犯罪学重点改

犯罪学 划线部分是重点的重点 一.填空 二.犯罪学的提出是法国人类学家保罗·托皮纳尔。 三.犯罪学的使用是意大利犯罪学家拉斐尔·加罗法洛。 1.标志这犯罪学产生的三个观点: (1)意大利刑法学家切萨雷·贝卡利亚于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 (2)龙勃罗梭于1876年出版的《犯罪人伦》。 (3)拉斐尔·加罗法洛将其1885年问世的着作正式命名为《犯罪学》。 2.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原因——犯罪原因理论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犯罪是一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现象。 四.犯罪学是刑法学的上游学科和基础学科。 五.西方犯罪学思想的起源: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是犯罪社会学的先驱 4.观相学和颅相学的思想则是犯罪精神病学和犯罪心理学的先驱 5.古典学派的犯罪学观点 代表人物:贝卡利亚、卢梭、康德、边沁 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唯意志论、自然法学、社会契约论 6.约翰·霍华德1777年出版的《监狱概况》,为古典学派做出了一份典型的英国式实用主 义的贡献。 7.犯罪人类学派——龙勃罗梭——犯罪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犯罪学之父”。 8.生物结构是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的人类学基础。 9.环境改造理论——主张通过改造产生犯罪的坏境来消除犯罪的发生。 10.犯罪社会学派——龙氏的学生[意]恩里科·菲利 “三要素论”:体质、地理环境和社会。 1.内分泌失调理论是由迪·独里奥提出 2.染色体异常理论——犯罪行为的发生时犯罪人的染色体与正常人相比异常的结果(XXY: 超男性) 3.人种论——犯罪的产生与种族和民族有关。 4.犯罪心理理论:不适应理论、差别交往论、智力低下理论 (1)不适应理论——人对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的不适应是犯罪和其他社会病态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地表现为对禁止性法律规范的不适应。 (2)美国埃德温·萨瑟兰在其《犯罪学原理》中提出的“差别交往论”。 (3)智力低下理论——智力低下是产生犯罪的心理因素。 5.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创始。 (1)本我——“它”——“潜在的我”快乐原则 (2)自我——“现实的我”、“实在的我”现实原则 (3)超我——“社会性的人”。至善原则 6.犯罪人格理论——在人的心理中存在着一种犯罪人格或变态人格,很容易导致犯罪。 (1)萨缪尔·约克尔森和斯塔顿·萨姆诺最先提出“犯罪人格”的概念 (2)弗式的学生阿德勒也认识,犯罪与变态人格有关,并且论述了“自卑感”与犯罪的关系。 7.亚文化群论(亚文化论)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科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