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近代卷)笔记

一.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1.起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意欲削弱对方力量,借新教与天主教之争而发起战争2. 导火线:斐迪南二世任波西米亚国王,遭民众反对。布拉格议会中的新教徒代表将国家派来的官员抛出窗外(史称“抛出窗外事件”),次日发动布拉格起义。

3. 过程:(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年)

波西米亚和巴拉丁联军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作战。斐迪南二世联合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击败联军,波西米亚成为奥地利的一个省,西班牙占领巴拉丁。

(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年)

英国、荷兰、丹麦为了打击斐迪南二世结成同盟,由丹麦派兵德意志北部,被皇帝击败。斐迪南二世控制北部德意志。皇帝颁布归还教产敕令,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之前夺取的土地归还天主教诸侯。

(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年)

瑞典为在波罗的海争霸,入侵德意志北部,取得法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战争初期,瑞典作战顺利,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以及慕尼黑。但在吕岑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二世阵亡,瑞典军队逐步退至波罗的海沿岸。斐迪南二世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缔结《布拉格和约》,同意不在该地区实施《教产归还敕令》。斐迪南二世再次获胜。

(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年)

法国与瑞典、荷兰结盟对斐迪南二世宣战,斐迪南二世得到西班牙、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支持。法国在战争初期战绩一般,但瑞典占领了北部和中部德意志。1637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其子费迪南三世即位,在军事上败给瑞典。西班牙因国内反西班牙革命以及对法作战的失利,丧失了在欧洲的军事优势。费迪南三世被迫求和。

4. 结果: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瑞典占有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以及不莱梅和维尔登,控制奥得河、易北河以及威悉河口

(2)法国获得阿尔萨斯

(3)重申教随国定原则

(4)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自主权

(5)确认瑞士退出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承认荷兰独立

二.英荷商业战争

1. 起因:英国想限制荷兰的商业霸权和海上优势

2. 过程:(1)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年)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欲摧毁荷兰的商业优势。荷兰拒接承认,英国以违反航海条例为由扣留并没收荷兰商船,双方爆发战争,荷兰被击败。双方签订《威斯敏斯特条约》,荷兰接受航海条例,英国获得在荷属摩鹿加群岛设立商站的权利。

(2)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年)

英国颁布《鼓励和发展造船业与航运业条例》,激化了英荷矛盾,1665年3月战争爆发。英国初期占优势,但荷兰的到法国支援,在英吉利海峡击败英军。双方开始谈判,无果。荷兰封锁伦敦。英国最终与荷兰签订《布雷达条约》,英国修改航海条例,荷兰将新阿姆斯特丹割让英国。

(3)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因需法国的军事经济援助,参与法国的反荷战争,于1672年发动战争。英国在海上取得胜利,但1672年,英王查理二世的外甥威廉三世就任荷兰执政,英国便接受西班牙的调解,与荷兰签订第二个《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支付200万金币的赔款。

三.法国欧洲霸权争夺

1.法西战争(1649~1659年)

(1)起因:法国想趁西班牙被削弱的机会,夺取西班牙领土;西班牙欲乘法国发生“投石党运动”之机,趁火打劫。

(2)过程:1649年,西班牙借支持“投石党”之名,侵入法国北部,又组织三方面军队向法国进攻。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平息投石党运动,联合英国合击西班牙。西班牙因法国与莱茵河及德意志北部一些邦国结成防御同盟而失去神圣罗马帝国支援,最终战败。

(3)结果:双方缔结《比利牛斯和约》

1.西班牙割让鲁荣西及西属尼德兰的阿尔土瓦等地

2.法国归还在加泰罗尼亚占领的领土

3.法王路易十四娶西班牙公主玛丽·泰蕾莎为妻,公主放弃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但可获得50万克朗的嫁妆

2. 遗产继承战争(1667~1668年)

(1)起因:西班牙国王未能兑现给玛丽泰蕾莎的50万克朗嫁妆

(2)过程:法国在争取到英国与莱茵联盟有利的态度之后,对西班牙不宣而战,入侵西属尼德兰。英荷两国考虑到自身安全,与瑞典结成三国同盟,促使法西和谈。法国迫于三国压力,在攻占弗朗斯孔泰后,与西班牙进行和谈。

(3)结果:《亚琛条约》的签订:法国占有西属尼德兰的沙勒罗瓦、杜埃、图尔内、里尔等十二座城市,但退出弗朗斯孔泰。

3. 法荷战争(1672~1678年)

(1)起因:法国拓展东北部国界的愿望;法国意欲削弱荷兰的海上优势以发展海外贸易;法国希望挽回《亚琛条约》的损失。

(2)过程:法国与英国、瑞典结为同盟,孤立荷兰。1672年,法国向荷兰宣战,进军莱茵河,迅速占领荷兰南方三省。荷兰通过与奥地利、西班牙和洛林公国结成同盟,逐渐扭转局势。英国退出战争,法国将矛头指向西班牙。然而,瑞典的失利与原同盟者德意志邦国转向荷兰使法国处于劣势。法国利用金钱使英国出面调停,交战双方开始和谈,同时法国攻占奥属弗莱堡等地以获取有利的谈判条件。

(3)结果:法国与西荷奥三国签订《奈梅根条约》

1.法国交还所侵占的荷兰领土,交还西班牙沙勒罗瓦等地,兼并西班牙瓦朗谢讷康布雷等地,获得弗朗斯孔泰,得奥地利同意占领布雷萨克,从洛林公国得到隆维和南锡。

2.荷兰商船有权同法国及其敌国进行自由贸易。

3.法国放弃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得到的在菲利普斯堡的驻兵权

4. “大同盟”战争(1688~1697年)九年战争

(1)起因:路易十四想趁巴拉丁选帝侯死亡和哈布斯堡王朝同土耳其作战之机,兼并德意志的土地,其要求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拒绝

(2)过程:1688年,法国向皇帝宣战,进攻巴拉丁,又向荷兰宣战。利奥波德一世于战前与西班牙、瑞典及巴伐利亚的邦国结成奥格斯堡同盟,战后英荷等国陆续加入,形成反法“大同盟”。前期法军优势明显,海陆作战皆处于上风,但由于无法使同盟国家停止作战,战争持久化。路易十四自知取胜无望,便邀请瑞典国王来调和,遭拒绝后,法国转向从内部瓦解“大同盟”。英荷因在战争中损失过大,便响应法国建议,和谈开始。

(3)结果:法国与西班牙、英国、荷兰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签订《里斯维克和约》

1.法国将《奈梅根和约》后兼并的西班牙领土归还,归还战争中侵占的神圣罗马帝国领土,从神圣罗马帝国割得斯特拉斯堡,归还洛林于洛林公爵

2.法国承认威廉三世的英王地位,和平解决两国北美哈德孙湾边界问题

3.确认《奈梅根和约》条款

4.荷兰将印度东南部的本地治理归还法国

5.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年)

(1)起因: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无子嗣,法国与利奥波德一世都宣称自己有权继承西班牙王位。路易十四通过在西班牙王室中的大量工作以及法西永不在同一君主统治下的允诺,使自己的孙子菲利普·安茹当上西班牙国王。但路易十四不久便违约且进攻西属尼德兰,又公开支持流亡的斯图亚特王室为英国君主,引起英荷奥的不满。

(2)过程:英荷奥结为三国同盟向法国和西班牙宣战。法国在战场上不占优势,接连失利。英国和奥地利成功地使法西的盟友葡萄牙和萨伏依倒向自己,英军又成功占领直布罗陀,使得法国处境更加困难。但由于此时英国国内托利党上台,希望与法国和谈来确保英国的商业以及海上优势且英国担心奥皇查理六世获得西班牙王位,势力坐大,便转向与法国和谈。法国与英、荷、奥、葡、普、萨伏依签订《乌德勒支和约》,西班牙也与英国签订《乌德勒支和约》。奥地利继续作战,但因被孤立,最终只好与法国和谈,缔结《拉斯塔特和约》

(3)结果:英法《乌德勒支和约》

1.英荷承认菲利五世为西班牙国王,但法西不得合并;法国承认安妮继承英国王位

2.法国于和约签订后五个月内将敦刻尔克的防御工事拆除

3.法国归还英国哈德孙湾和海峡连同周围地区,割让圣克里斯托夫岛、阿卡迪亚以及纽芬兰,并赔偿英国损失

4.普鲁士国王获得部分上格尔德兰和纳沙特尔公国,但放弃奥朗日公国

5.法国将控制的西属尼德兰交给荷兰,待奥皇停战后交还奥皇,但荷兰保留部分上格尔德兰

6.法国承认葡萄牙在亚马孙河两岸的主权

英西《乌德勒支和约》

1.西班牙割让直布罗陀,但西班牙获英国出让该处的优先权

2.英国获在西属北美殖民地从事黑奴贸易的垄断权

3.西班牙将西西里亚王国让给萨伏依公爵,当萨伏依家族无嗣时,再归西班牙

法奥《拉斯塔特和约》

1.法国保留阿尔萨斯及兰道,将布雷萨、弗赖堡及凯尔归还奥皇

2.奥皇同意恢复巴伐利亚和科隆选帝侯的国土和特权

3.奥皇获西属尼德兰

4.法国承认撒丁、那不勒斯、米兰及托斯卡纳为奥属意大利领地

四.西里西亚战争

1.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1740~1742年)

(1)起因: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雷萨继承奥地利帝位,普鲁士想占领西里西亚

(2)过程:法国和西班牙也想瓜分奥地利土地,便与巴伐利亚普鲁士萨克森结盟由法国和巴伐利亚进攻波西米亚。英国与荷兰支持奥地利,英国劝说奥地利放弃西里西亚,奥地利因依赖英国援助,只好与普鲁士签订密约,以西里西亚交换被俘奥军。但奥地利的布拉格被占领后,普鲁士又重开战火。奥地利攻占巴伐利亚首都,但后奥军被布鲁士击败。在英国调停之下,双方缔结《柏林和约》,普鲁士得到西里西亚,奥地利借机将法军赶出了波西米亚。

2.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1744~1745年)

(1)起因: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雷萨想收复西里西亚,普鲁士为确保对西里西亚的占有,先发制人

(2)过程:普王腓特烈二世攻入波西米亚,而后入侵巴伐利亚和萨克森,逐出奥军。奥地利与英荷萨克森结盟以求扭转颓势。巴伐利亚新选帝侯马克西米连三世与奥地利缔结《菲森条约》,选举特雷萨的丈夫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弗兰茨一世,巴伐利亚收回所有失地并退出战争。俄国担心普鲁士强大,而欲干涉战争,形势对奥地利更为有利。但在英国的干涉之下,奥普两国最终签订《德累斯顿条约》,普鲁士继续占有西里西亚和格拉茨,但必须归还萨克森领土和承认弗兰茨一世。战争结束。之后英奥与法国作战,即使奥地利有俄国援助,也未能获胜,

欧战进入僵持阶段。最终,英法双方认为战争负担太重,签订《亚琛和约》,结束了奥地利地位继承战争。

3.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又称“七年战争”1756~1763年)

(1)起因:普奥的西里西亚之争和英法殖民地及海上霸权之争

(2)过程: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使英奥关系松动,英国为保汉诺威安全与普鲁士结盟,这激怒了奥地利,奥地利转向与法国结盟。1756年,英国对法宣战,普鲁士进攻萨克森,引起奥地利队普作战。普鲁士攻占萨克森之后由两方面入侵奥地利。俄国出于反普的需要,加入法奥同盟,后瑞典加入。普军在国王腓特烈二世的领导下多次挫败对手,但由于兵力无法保证,形势日渐不利。之后,普军丢失了已占领的德累斯顿、格拉茨等地,都城柏林甚至被俄国占领。但俄国新沙皇因其亲普情节而与普缔结和约,叶卡捷琳娜二世上台后,俄军撤出西里西亚以及瑞典与普鲁士的和解,使奥军被迫撤出西里西亚,与普停战,欧洲战事结束。在英法的交战中,法国丢失了大量在北美、印度及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因获胜无望,法国只好求和。

(3)结果:法国西班牙同英国葡萄牙签订《巴黎和约》

1.法国将大面积的殖民地及其权力割让给英国、西班牙

2.西班牙归还葡萄牙领土

五.俄国夺取出海口战争

1.远征亚速:1686年,奥地利同俄国、波兰和威尼斯组成反土同盟,彼得一世率军远征亚速,因缺乏海军,无功而返。同年冬天,彼得一世赶造大型战舰,再攻亚速,土耳其守军最终投降,俄国占领亚速。

2.北方战争:(1700~1721年)

(1)起因:波兰、丹麦等国与瑞典矛盾很深,不满瑞典对波罗的海的贸易垄断,俄国也希望在波罗的海取得出海口。

(2)过程:为了共同的利益,俄国、丹麦、波兰和萨克森结成北方同盟,共同反对瑞典。萨克森进攻利沃尼亚,揭开战争序幕。瑞典国王查理十二突袭丹麦西兰岛,迫使丹麦退出战争。俄国在结束俄土战争之后,开始进攻瑞典,却在纳尔瓦战役中惨败。之后,瑞典转向进攻波兰,取得重大胜利,废除了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改立列辛斯基。同时,无俄国夺取了涅瓦河流域地区后开赴波兰境内,占领大量土地。瑞典又开始进攻萨克森,并且迫使奥古斯特二世与其和谈,又宣布维护萨克森利益,瓦解了北方同盟。于是,瑞典出兵俄国本土,但其进军被彼得一世的焦土政策阻挡,难以攻入莫斯科,反而被击败,查理十二败退土耳其。波尔塔瓦战役使得北方同盟恢复,普鲁士与汉诺威也加入。俄军出兵波罗的海获得胜利,但土耳其苏丹受查理十二之托和英国怂恿,对俄宣战,俄国无法取胜,被迫签订《普鲁特和约》。俄国并未守约,而随即与瑞典作战并进入芬兰,占了芬兰大部分战略要地和瑞典全境,瑞典败局已定。俄国通过与法国签订《阿姆斯特丹条约》进一步孤立瑞典。瑞典为扭转和谈中的不利局势,通过割地与赔款将汉诺威、普鲁士、丹麦分离出北方同盟,且与英国结成同盟。英国舰队开进波罗的海,欲扼制俄国势力的扩张。但俄军避开英军,直接登陆瑞典,瑞典被迫和谈,战争结束。

(3)结果:签订《尼斯塔德和约》

1.瑞典将利沃尼亚、爱沙尼亚、因格里亚、卡累利阿以及维登等地割让给俄国

2.俄国将芬兰归还瑞典

3. 第一次俄土战争(1768~1774年)

(1)起因:叶卡捷琳娜想夺取黑海的两个海峡,以开辟通往地中海的商路

(2)过程:欧洲主要大国或因自身利益或因战后尚未恢复,对俄国在巴尔干发展势力或纵容或无力插手。俄国与普鲁士结成同盟,作为反法奥力量。1768年,俄国以追捕波兰爱国者为由,进入土耳其境内,并火烧巴尔塔城。土耳其在抗议遭拒后对俄宣战。俄国向土耳其的多瑙河、克里米亚、黑海北部、高加索、地中海方面发起进攻,占领大片土地。奥地利忌惮俄国势力扩大,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意欲援助土耳其。普鲁士倡导瓜分波兰,缓解了俄奥矛盾。俄

国在排除障碍之后,本欲继续南下,但由于国内爆发普加乔夫农民起义,不得已与土耳其和谈,战争结束。

(3)结果:俄土签订《库楚克·开纳吉条约》

1.双方承认克里米亚和毗邻地区的鞑靼人为自由对立的民族

2.俄国获得亚速、刻赤、叶尼卡列和第聂伯河和布格河之间的土地

3.黑海及其两海峡向俄国开放,在此俄国获得与英法相同之权利

4.俄国拥有对多瑙河来两公国的保护权

5.土耳其允许俄国在土建教堂,并对其进行保护

土耳其支付战争赔款400万卢布

4.第二次俄土战争(1787~1792年)

(1)过程:俄国通过外交手段,改善同奥地利法国的关系之后,撕毁《库楚克·开纳吉条约》,宣布克里米亚半岛、塔曼半岛和直至库班河的地方归属俄国并要直接占有多瑙河两公国,引起土耳其不满,战端重开。俄军在海陆两方面都获得胜利,加之奥地利夺取贝尔格莱德和塞门德里亚,并入侵波斯尼亚,战局对俄国极为有利。英国首相小皮特希望压制俄国,但其提议被议会驳回。但由于奥地利单方面与土耳其和谈,俄国面临着波兰起义和法国大革命的威胁,最终于土耳其和谈,结束战争。

(2)结果:俄土缔结《雅西和约》

1.双方再次确认《库楚克·开纳吉条约》

2.土耳其承认俄国吞并克里米亚和库班,并割让布格河和德涅斯特之间的黑海北岸领土给俄国

3.俄国归土耳其比萨拉比亚和摩尔多瓦

4.土耳其放弃对格鲁吉亚的要求

5.土耳其保证俄国在阿尔及尔、突尼斯和的黎波里的商业利益

六. 俄国干涉与瓜分波兰

1.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9年)

(1)起因:波兰国王奥古斯特去世,在法国瑞典和土耳其支持下斯坦尼斯劳·列辛斯基在北方战争后,重返王位,但奥地利和俄国支持奥古斯特二世之子奥古斯特三世,遂迫使波兰议会废除列辛斯基,法王路易十五要维护其岳父的王位

(2)过程:战争形成奥俄与法西对抗的局面。法军在莱茵地区与奥军作战取得较大胜利,但后遭俄军阻止。法西在意大利的作战也取得一定胜利,但由于俄国的坚决反对,法国难以实现恢复列辛斯基王位的愿望,所以法国在英荷的调解下,于1735年起与奥地利和谈。

(3)结果:1738年法奥签订《维也纳最终和约》,西班牙与俄国相继加入

1.法奥承认奥古斯特三世为波兰国王;列辛斯基获得洛林公国,其死后洛林归入法国

2.洛林公爵得到意大利北部的托斯卡纳公国,奥地利收回帕尔马和皮亚琴察

3.奥地利归还西班牙那不勒斯和西西里,但不得与西合并;撒丁获得部分奥属米兰公国

4.法国承认查理六世的“国本诏书”

2.第一次瓜分波兰(1772年)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进一步干涉波兰事务,极力维护波兰“贵族民主制”并且扶植自己的情人波尼亚托夫斯基为波兰国王。但斯坦尼斯瓦夫二世默许波兰进行改革,违反了俄国和波兰大贵族利益。于是俄国以“信教自由”为幌子干涉波兰。俄国向波兰提出非天主教徒与天主教徒权利平等法案,但遭拒绝。俄国借机进军波兰,波兰被迫接受俄国的提案。1768年,俄国迫使波兰缔结《华沙条约》,保证“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的保留,波兰不得进行任何政治改革。俄国的行为引起波兰中小贵族和爱国人士的不满,他们组成巴尔同盟,在法土的支持下开展反俄和国王的斗争,遭到俄国与国王的镇压。俄国在镇压过

程中蓄意在土耳其境内寻衅,导致俄土战争爆发。为了抵制俄国的扩张和夺取波兰的领土,普奥联合出面调解俄土战争,但被叶卡捷琳娜二世拒绝。俄国为加强镇压波兰人民的反俄斗争,要求普鲁士出兵波兰,但普鲁士因为波兰瓜分问题未解决,拒绝出兵。俄国为联合普奥,被迫放弃独占波兰的想法,三国第一次瓜分波兰:(1)俄国占德维纳河及第聂伯河以东的利沃尼亚和白俄罗斯,约92000平方公里(2)普鲁士占但泽之外的西普鲁士和托伦之外的大波兰北方地区,约36000平方公里(3)奥地利占大部分加里西亚和除克拉科夫以外的小波兰南部地区,约83000平方公里

3.第二次瓜分波兰(1793年)

为挽救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以科瓦泰为首的部分中小贵族和爱国人士发起了波兰国家复兴运动。俄普两国由于陷入战争之中,无力干涉波兰事务。在这种宽松的环境和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下,波兰召开“四年国会”,制定了“五三宪法”。俄国在结束俄土战争之后,决定惩治波兰,支持波兰大贵族,结为塔尔哥维查同盟,并派兵进入波兰,普鲁士为夺取但泽和托伦也攻入波兰,结果五·三宪法被废除。普鲁士以不参与反法同盟为挟,迫使俄国与其第二次瓜分波兰:(1)俄国夺取立陶宛白俄罗斯的主要剩余部分和大部分乌克兰,约250000平方公里(2)普鲁士占但泽托伦和剩余的大波兰地区以及部分马佐夫舍地区,约58000平方公里

4.第三次瓜分波兰(1795年)

波兰再次被瓜分,引发了波兰境内的1794年反俄大起义,为恢复1772年前的国界作斗争,但最终被俄普奥三国联合镇压下去。三国在瓜分波兰时,普奥两国在克拉科夫上产生矛盾,俄国为了拉拢奥地利为反土同盟和限制普鲁士,支持奥地利占有克拉科夫。普鲁士一气之下退出第一次反法同盟,却招致英俄的孤立,普鲁士只得接受俄奥瓜分波兰的协定:(1)俄国占领库尔兰涅曼河以东的全部立陶宛和剩余的利沃尼亚和乌克兰地区,约120000平方公里(2)奥地利占包括克拉科夫和卢布林在内的小波兰剩余地区,约47000平方公里(3)普鲁士占马佐夫舍剩余地区和涅曼河以西的立陶宛,约48000平方公里

七. 反法同盟

1.第一次反法同盟(1793~1797年)

路易十六被处死以及法国革命军队在国外的顺利推进,引起欧洲各国封建统治者恐慌。1793年,英、奥、普、荷、西、撒丁、那不勒斯、俄国和一些德意志邦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在普奥联军以及英军的进攻和国内王党叛乱之下,法军败退。内忧外患之下,巴黎人民两度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上台。雅各宾派在经济与军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外两胜普奥联军,对内肃清反叛势力并在拿破仑指挥下收复土伦,战争开始向国外转移。此时,法国新兴大资产阶级发动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建立热月党统治。热月党利用人民武装进攻反法同盟,不断扩大战果。普鲁士因第三次瓜分波兰中未能得到满足而退出了反法同盟,于1795年与法国签订《巴塞和约》,与法国以莱茵河为界。随后,荷兰、西班牙相继退出反法同盟,第一次反法同盟濒临瓦解。1795年,法国成立督政府,于1796年任命拿破仑进军意大利。拿破仑进入北部意大利,打败撒丁军队,撒丁与法国缔结《巴黎和约》退出反法同盟。之后,他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三个共和国并于1797年进攻奥地利本土,迫使奥地利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退出反法同盟。至此,第一次反法同盟中只有英国任旧对法作战。第一次反法同盟瓦解。

2.第二次反法同盟(1798~1802年)

法国为击败英国,派拿破仑攻入埃及。拿破仑在埃及取得诸多胜利,但在尼罗河战役中被英军击败,这大大地鼓舞了反法国家的信心。1798年,英、俄、奥、土以及那不勒斯等国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反法联军从意大利、瑞典、荷兰三方面进攻法国,将法国势力赶出意大利和荷兰,使原有的封建势力纷纷复辟。面对反法联军和国内王党叛乱,督政府束手无策。此时拿破仑认为时机成熟,自埃及返回法国,发动雾月政变,成立由其担任第一执政的执政府。拿破仑对反法同盟采取武力打击和分化瓦解并举的方针。他意图与英奥和谈停战,却遭拒绝。于是拿破仑集中攻击奥地利,首先率军赴意大利作战,仅用一个月时间便恢复了对北意大利的

控制。同时,由莱茵河进入奥地利的法军在霍亨林登大胜,逼近维也纳,迫使奥地利求和,双方于1801年签订《吕内维尔和约》,奥地利重申遵守《坎波福米奥和约》以及承认法国对意大利北部的控制,退出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在进攻维也纳的同时,决定分离英俄两国。法军于1798年夺取了马耳他岛,却遭到英军的围困。俄国夺取法军驻守的伊奥尼亚群岛和科孚岛,建立七岛共和国。拿破仑知道马耳他岛终难守住,便答应将其让与俄国,并释放了俄军俘虏,使法俄双方开始了谈判。英国在1800年终于夺取了马耳他岛,但引起沙皇保罗一世的不满,对英国进行抵制,甚至想联合法军进攻印度。保罗一世的行为招致俄国大贵族的不满,保罗一世被刺杀。其子亚历山大一世即位后仍与法国谈判,并于1801年签订和约,恢复两国经济活动,保持欧洲均势。拿破仑还与那不勒斯土耳其签订和约。英国为获得喘息的时间,与法国签订了《亚眠和约》,第二次反法同盟遂告完结。

3.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1806)

1802年,拿破仑被任命为终身执政并于1804年称帝。《亚眠和约》签订之后,英法两国都不打算履行,英法之间矛盾激化。和谈破裂之后,英国于1803年对法宣战,法国也对英国进行封锁,并准备进攻英国本土。法国的行为招致其他欧洲大国的反对,英、俄、奥、土于1805年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法国在得知俄国军队已开赴前线之后,迅速调兵进德意志南部,意图率先击溃奥地利。海上战争中,法西舰队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附近的海面上与英国舰队激战。英舰统帅纳尔逊虽阵亡,但法西舰队被全歼。陆战中,法军连挫反法联军,于1805年10月攻占维也纳,迫使奥皇仓皇出逃。12月2日,法军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重挫俄奥联军,迫使奥地利求和。双方签订《普雷斯堡和约》,(1)奥地利承认法国对热那亚、帕尔马、皮埃蒙特和皮亚琴察等地的侵占以及拿破仑为意大利王国国王(2)奥地利将在《坎波福米奥和约》中获得的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让给意大利王国(3)奥地利承认巴伐利亚王国、符腾堡王国和巴登大公国(4)奥地利支付4500法郎战争赔款(5)奥地利兼并萨尔茨堡、贝希加特斯登等地。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之后,拿破仑将他所控制的16个德意志邦国组成莱茵联盟以加强对德意志的控制。1806年奥皇弗兰茨二世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不复存在

4.第四次反法同盟(1806~1807年)

第三次反法同盟失败后,英、俄曾尝试和法国和谈,但最终失败,于是1806年,英国、俄国、瑞典和普鲁士四国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普鲁士因拿破仑建立莱茵联盟侵犯其利益以及法国将允诺与其的汉诺威归还英国而深深记恨法国,积极反法,率先对法宣战。法国也立即对普鲁士采取军事行动,兵分三路进攻普鲁士,10月14日,拿破仑取得耶拿和奥尔斯泰特两大战役的胜利,并于10月27日攻占柏林。拿破仑又将战事推至东普鲁士和波兰,开始与俄军交手。1807年6月,俄军在弗兰德里战役中大败。俄国既无法得到英国支援,又面临法军攻入本土的危险,于是被迫停战和谈。法俄、法普签订《提尔西特和约》

法俄《提尔西特和约》:(1)法国归还普鲁士西里西亚以及易北河与涅曼河之间的领土

(2)双方同意在普鲁士第三次和部分第二次瓜分的波兰领土上成立华沙大公国

(3)两国确认但泽为受普鲁士与萨克森保护的自由市

(4)俄国承认在那不勒斯、荷兰、德意志的一切变更

(5)法国愿接受俄国调停,与英国和谈

(6)俄国停止对土耳其的军事行动

法普《提尔西特和约》:(1)普鲁士丧失易北河以西所有属地

(2)普鲁士偿付赔款1亿法郎

(3)普鲁士参与大陆封锁

5.第五次反法同盟(1809年)

1807年~1808年,法国侵占西班牙、葡萄牙引发半岛战争

(1808~1814年,西葡两国人民的反法独立战争,1814年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失败,西班牙

国王斐迪南七世复位而结束),英国一方面支持西、葡,一方面于1809年与奥地利组成第五次反法同盟。在此之前,法国为争取俄国支持,承认俄国有权兼并芬兰,双方签订了同盟条约,但两国分歧未除。4月9日,奥地利对法宣战,攻入巴伐利亚,但在4月下旬被法军击败。拿破仑再次攻入维也纳,但在多瑙河畔败于奥军。英国出兵比利时,但在安特卫普受挫;俄国因与法国有同盟之约,不得不支援法国,但不与奥军直接交锋,7月5~6日,奥地利在瓦格拉姆战役中大败,弗兰茨一世被迫求和,双方签订《维也纳和约》

(1)奥地利将萨尔斯堡和因菲特尔割让给巴伐利亚;将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卡尼奥拉及克罗地亚割让给法国;将西里西亚割让给华沙大公国;将部分东加里西亚割给俄国

(2)断绝与英国一切关系,不干涉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事务

(3)奥地利将军队限制在15万,支付赔款8500万法郎

6.拿破仑远征俄国(1812年)

(1)起因:俄国因实行大陆封锁政策,经济损失惨重,于是对封锁政策阳奉阴违,引起法国不满。而法国在击败第三次反法同盟后,在原波兰部分领土上建立华沙大公国并扩大其范围,也招致俄国的反感。双方矛盾激化

(2)过程:法国为打击俄国,先要求普奥为其提供兵力和粮食装备,然后想与瑞典结盟,遭到拒绝,法国遂占领瑞典波美拉尼亚。俄国为防备法国入侵,与瑞典、英国结为同盟,并急忙结束俄土战争,驻兵西线。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率65万大军开始远征俄国,先后夺取斯摩棱斯克、博罗迪诺等城市,并于9月14日占领俄军已撤退的莫斯科。但法军终因无法克服俄国军民的打击、缺乏粮草供应以及严冬侵袭的困难,被迫撤退,伤亡惨重

7.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1814年)

法国远征俄国失败,激发了反法国家的信心。1813年,由英国、俄国、普鲁士、瑞典组成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最终成立。同年4月22日,瑞典与普鲁士对法宣战,并且夺取了萨克森的首府德累斯顿,但不久后又被法军击败。失利后的反法联军向奥地利求助,奥地利不愿参战,便派外交大臣梅特涅调停,但法国拒绝了俄普奥签订的《赖亨包特协定》,调停失败。奥地利于是加入反法同盟,却在德累斯顿大败。10月16~19日,莱比锡战役打响,由于盟友萨克森与符腾堡的叛变,法军最终惨败于占优势的反法联军。莱比锡的失利,给法国带来极大的打击,莱茵联盟瓦解,法国势力被赶出荷兰、西班牙与伊比里亚;甚至法国三分之一的领土也被反法联军占领。此时,虽然俄国反对,但反法国家还是在夏蒂荣召开会议,商讨与法国和谈。会议中由于各国意见不一致,再加上拿破仑不愿求和,且在会议期间取得多个战役胜利,和谈无疾而终,英、俄、普、奥四国签订《肖蒙条约》,坚持反法。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攻陷,拿破仑意欲反扑,但终因势单力薄,被迫退位,路易十八上台,波旁王朝复辟。

法国同反法同盟签订《第一次巴黎和约》:

(1)法国保持1792年国界,荷兰、瑞士、德意志各公国和意大利各国回复对立

(2)英国保留马耳他,但归还1792年于战争中侵占的除多巴哥、圣卢西亚等岛之外的法国殖民地

(3)参战各国于两个月内派代表参加维也纳会议

8.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

波旁王朝的复辟引起法国各阶层人民的不满,造成政局动荡,再加上各大国在维也纳会议上因分赃不均而争吵不休,拿破仑趁势从厄尔巴岛讨回巴黎,建立“百日政权”。各大国得知后,非常震惊。英、俄、普、奥迅速结为第七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得到了英、普、奥三国反俄密约,遂将其交给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想分裂反法同盟。但俄国并未与英普翻脸,仍旧与它们一道反攻法国。6月18日,法军在滑铁卢战役中溃败,拿破仑被迫第二次退位,波旁王朝再次复辟。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

法国同反法同盟国家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

(1)法国保持1790年国界

(2)法国拆除其在瑞士边境的工事,永不再建

(3)法国由盟军占领3~5年

(4)法国支付7亿法郎战争赔款

八. 俄国的侵略扩张

1.俄国兼并芬兰(1808~1809年)

(1)起因:俄国希望扩张自己的领土以确保首都彼得堡的安全。另外,第三次反法同盟失败,俄国与法国缔结《提尔西特和约》得到拿破仑对俄国兼并芬兰的许诺。

(2)过程:俄国未经宣战便派军入侵芬兰,虽遭瑞典的顽强抵抗,但仍顺利进军,不久便占领了芬兰的南部与中部。1808年底,俄国占领了芬兰全境。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彼得堡召见了芬兰四个等级的代表,宣布了俄国对芬兰的兼并,但承诺保留芬兰人民原有的一切权利。与此同时,俄军于1809年3月进入瑞典本土。瑞典军事上的失利,导致国内发生军事政变国王古斯塔夫被罢黜,其叔父查理十三继位。俄国再次宣布保留芬兰的基本法和民众权利。孤立无援的瑞典被迫与俄国和谈。

(3)结果:双方缔结《腓特烈斯哈姆和约》,俄国正式兼并芬兰。

2.俄土战争(1806~1812)

(1)起因:俄国意欲在巴尔干扩张势力,但由于反法的需要,俄国与土耳其结为同盟。俄国参与第三次反法同盟被击败,于是土耳其向法国靠拢,法国也积极发动土耳其反俄。土耳其遂用亲法的摩尔多瓦和瓦拉几内大公代替原来亲俄的大公,并阻挠俄国舰队通过黑海海峡,俄土矛盾激化。

(2)过程:土耳其迫于俄国的压力,恢复了两大公国的原大公,但俄国已先占领了两大公国,土耳其遂向俄国宣战。英国为保存反法力量,于1807年向达达尼尔海峡派遣一支舰队,但由于造作失误以及法国对土耳其的援助,导致英舰队覆灭。1807年,俄国在第四次反法同盟中作战失利,与法国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俄土双方推出两大公国,停战和谈。1808年,俄国趁法国陷入半岛战争以及需要俄国牵制奥地利之机,使法国承认俄国对两大公国的占领。土耳其为扭转劣势与俄国谈判,但由于法国从中作梗,和谈无果。1809年4月,战端重开。1811年以后,俄军取得较多胜利,土耳其再次求和。俄国因法国入侵在即,接受和谈,战争结束。

(3)结果:俄土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

(1)土耳其将比萨拉比亚割让给俄国;收回摩尔多瓦、拉瓦几内以及战争中被俄国占领的领土

(2)土耳其允许塞尔维亚拥有自治权和征税权

3.俄国伊朗战争(1804~1813年)

(1)过程:1802年,俄国利用伊朗内部分裂势力,吞并格鲁吉亚,并垂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1804年,俄国入侵阿塞拜疆,导致战争爆发。伊朗向英国求救,但英国与俄国缔结了反法同盟条约,未援助伊朗,两国关系恶化。俄国的军事行动并不顺利,围攻埃里温城堡未成功,用近两年时间才攻克巴库。在欧洲,法国击败普鲁士之后,准备对俄作战。为牵制俄国,法国与伊朗签订了《分肯斯泰因同盟条约》,鼓动伊朗进攻格鲁吉亚。但到1807年7月,俄国与法国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与法国结盟,于是法国不再支持伊朗。俄国抓住时机向高加索进军,引起英国的不安,英国因报复俄国与法国结盟以及驱逐法国在伊势力的需要,与伊朗结为同盟。俄国虽未参与第五次反法同盟,但亚历山大一世预感法俄难免一战。于是俄国从1810年5月起开始与伊朗和谈,但由于伊朗坚持俄国撤出高加索地区,导致和谈破裂。于是俄国开始进攻里海沿岸,但被击退。1811年伊土联军进攻第比利斯,但也被击退。1812年,俄国与土耳其缔结《布加勒斯特和约》,与英国缔结和平同盟条约,致使伊朗失去了土耳其与英国的援助。伊朗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俄国趁机于1813年10月全面进攻,在阿斯兰杜茨一役中,击溃伊朗,伊朗被迫求和。

(2)结果:俄国伊朗签订《古利斯坦和约》

(1)伊朗将达吉斯坦、格鲁吉亚、阿哈茨、卡拉巴赫、巴库等划归俄国

(2)俄国获得在里海拥有舰队的权力

(3)俄国商品只需交纳5﹪的税收后,可在伊朗境内全面自由流通

4.俄国伊朗战争(1826~1828年)

(1)起因:《古利斯坦和约》并未能解决俄伊领土问题,双方试图通过成立边界委员会来解决矛盾,但没有结果。俄国继续侵占亚美尼亚,并占领了哥克查地区。伊朗提出抗议,要求俄国退还其领土,但俄国以割让卡潘为条件来退兵,遭伊朗拒绝。双方矛盾激化升级。

(2)过程:1826年6月,伊朗军队开始反击俄军,一度收复在《古利斯坦和约》中丧失的领土。但同年9月,俄军开始发动猛烈反击,伊朗军队败退,相继丢失埃里温和大不里士等城,伊朗首都德黑兰受到严重威胁。在英国的斡旋之下,双方于1828年2月停战和谈。

(3)结果:俄伊缔结《土库曼恰伊和约》

(1)伊朗将埃里温、纳希契凡等南高加索土地割让给俄国,两国以阿拉斯河为界

(2)伊朗支付战争赔款2000万卢布

(3)伊朗不阻挠亚美尼亚人迁入俄国

(4)俄国在伊朗享有领事裁判权和其他经济特权

九. 1820年欧洲革命

(反法同盟经历22年,在法国恢复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但法国大革命中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思想活跃的欧洲革命气氛愈加浓烈。)

1.西班牙革命(1820~1823年)

(1)起因:维也纳会议之后,斐迪南七世复位,废止了西班牙1812年的资产阶级性质宪法,解散议会。

(2)过程:1819年,斐迪南七世准备派往拉丁美洲镇压那里的独立运动的军队发动了加的斯兵变,并迅速演变为全国起义。起义军迅速夺取马德里,迫使斐迪南七世恢复了1812年宪法。为讨论西班牙革命问题,奥、普、俄、英、法于1822年举行维罗纳会议。法国和俄国坚持反对西班牙革命,普、奥两国因与之无直接利益关系,只同意法国干涉西班牙革命,拒绝俄国直接干涉。英国却始终反对干涉西班牙革命和西属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战争,在会议上采取态度强硬的不妥协态度。但法、俄、普、奥四国最终背着英国,同时授权法国干涉西班牙革命,而西属拉美独立战争问题因英国的军事威胁未做出决议。1823年,法国派遣干涉军入侵西班牙,5月24日恢复了斐迪南七世的封建专制统治,西班牙革命失败。

2.意大利革命(1820~1821年)

意大利在维也纳会议之后仍旧分裂,由奥地利与斐迪南一世分别统治北方和南方西班牙革命爆发后,烧炭党人于1820年在那不勒斯发动革命,迫使斐迪南一世实行宪政。1821年,北方皮埃蒙特也爆发起义,撒丁王国被迫实行西班牙1812年宪法。奥地利为恢复其对意大利北部的统治,希望得到盟国的支持,干涉意大利革命。俄普对此表示支持,但英法却反对奥的干涉。为获取更多的支持,在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的要求下,1820年10月,五大国在特罗保举行会议,英、法只是列席观察会议。亚历山大一世想出兵意大利以扩展其在意的影响,但普奥只同意奥地利干涉,俄国只好让步。最终俄、普、奥三国签订《特罗保协定书》,但英法拒绝接受。梅特涅试图说服英国,但没有成功。1821年,莱巴特会议召开以制定干涉的详细计划。会上,英国拒绝签订协定书,五国内部矛盾尖锐。会议最终授权奥地利干涉意大利革命。于是1821年3月,奥军占领那不勒斯,斐迪南一世复位。4月10日,奥军镇压了皮埃蒙特革命。意大利革命遂告失败。

十. 1830年欧洲革命

(1820年欧洲革命虽被镇压,但反封建的潮流已无法逆转。加之,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由英国向欧洲大陆扩展,各国自语与民主运动有了较大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开始壮大,从而追求政治上的民主与自由。)

1.法国七月革命

(1)起因:路易十八复辟,在国内恢复了旧制度。其继位者查理十世推行更为反动的政策,引起法国各阶层人民的不满。

(2)过程:1830年,查理十世颁布新法令,限制人民自由民主权利,导致七月革命爆发。三天后,查理十世被迫退位,由路易·菲力普任国王,建立“七月王朝”,开始了金融贵族的统治。俄国、奥地利本对法国革命十分仇视,但分别由于波兰起义和德意志、意大利革命爆发的牵制,两国只好步英国后尘,承认七月王朝。普鲁士因担心干涉而遭法国攻击,也承认了路易·菲力普政权。

2.比利时革命

受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在维也纳会议被并入尼德兰王国的比利时于1830年8月在布鲁塞尔发动反荷兰的起义,并于10月4日成立了临时政府,宣布独立。尼德兰国王威廉一世请求英、俄、普、奥帮助他恢复对比利时的统治。于是,英、法、俄、普、奥五大国在伦敦举行了会晤。会上,俄、普、奥三个神圣同盟国家表示愿意出兵干涉,但建立在革命之上的法国七月王朝政府和意图在比利时进行商业渗透的英国却支持比利时。此时,俄、普、奥受制于德意志、意大利和波兰的革命,只好向英法妥协。五国最终达成协议,承认比利时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并由比利时议会推选英王的女婿为国王。威廉一世拒绝承认比利时独立,于1831年进攻比利时,最终被击退。1831年11月,五大国在伦敦签订议定书,承认比利时独立且为永久中立国。威廉一世直至1839年才承认比利时独立。

3.波兰革命

(1)起因:维也纳会议上,波兰王国重建,但被划归与俄国(由沙皇任波兰国王)。俄国在波兰实行高压专制统治,引起波兰人民的不满。在法国七月革命与比利时革命的推动下,波兰革命爆发。

(2)过程:1830年11月,波兰人民发动独立起义并顺利解放华沙。1831年1月,波兰议会宣布废黜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波兰国王王位,成立了波兰民族政府。2月,尼古拉一世发兵十万开始镇压波兰革命。普、奥两国因担心波兰的独立会使其吞并的波兰领土丢失而支持沙皇。英、法正关注比利时革命,只是劝说尼古拉一世与起义军江河而未给予起义军以援助。最终9月俄军攻入华沙,波兰1815年宪法被废。波兰重新划归俄国版图。

十一. 1848年欧洲革命

1.起因: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手工工场业向机器工业生产过渡,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德意志、意大利和奥地利要求民主统一和独立。184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加剧了欧洲的阶级矛盾,导致革命爆发。

2.过程:1848年2月,那不勒斯西西里岛首府巴勒莫爆发武装起义。2月,法国爆发起义推翻路易·菲力普的“七月王朝”,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3月13日,奥地利维也纳民众发动起义,迫使梅特涅逃亡英国。伦巴第和威尼西亚开始反奥斗争。6月,捷克爆发布拉格反奥起义。9月,匈牙利开始反奥的民族解放战争,并于1849年脱离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成立共和国。1848年3月,普鲁士发生柏林起义,普王威廉四世被迫召开国民会议,制定宪法。多瑙河两公国也爆发了反俄革命运动。欧洲革命事业迅速发展,但由于资产阶级惧于无产阶级力量的增长,遂向封建势力妥协。这引起了反动势力对革命的反扑。俄国于1848年6月和8月扑灭了多瑙河两公国的革命之后,又联合奥地利,在1849年8月绞杀了匈牙利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最终失败。

3.影响:(1)俄国通过镇压革命,大大发展了自身军事力量。尼古拉一世的扩张欲望膨胀,激化了俄国同其他欧洲国家的矛盾。

(2)俄、普、奥三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导致以其为主体的神圣同盟彻底瓦解。(普王威廉四世于1848年12月镇压了普鲁士革命之后,在1849年5月建立以其为领导的德意志联盟,意图取代德意志邦联。这一举动引起奥地利的反感,要求普鲁士恢复德意志邦联。双方各不相让,几乎引发战争。俄国出于制约普鲁士的目的,从中调解,促使奥、普两国签订《阿罗木茨协定》,恢复德意志邦联,普鲁士因此记恨俄国。俄、奥两国因在巴尔干的利益

纠葛,导致两国关系交恶。)

(3)俄、英两国在海峡地区的矛盾日益尖锐。(俄国镇压多瑙河两公国革命之后,迫使土耳其签订《巴尔塔—利曼》协定,进一步扩大在该地区的权利,加深了同英、法两国在该地区的矛盾,最终导致克里米亚战争。)

十二. 土埃战争

1.第一次土埃战争(1831~1833年)

(1)起因:穆罕默德·阿里成为埃及总督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市埃及国力日盛。于是阿里开始谋求在近东的扩张,意欲取奥斯曼土耳其而代之。

(2)过程:1831年,阿里以土耳其拒绝交出埃及“叛乱分子”为由,派其子易卜拉欣攻入巴勒斯坦。埃及在优势战斗力和反土民众的支持下,进军顺利,埃及军队抵达小亚细亚。穆罕默德·阿里因担心列强干涉,于1832年夏停止军事行动,由法国进行调停,但双方未能达成协议。12月,易卜拉欣重新进攻,在科尼亚战役中重挫六万土军,之后在小亚细亚不断推进。土耳其在科尼亚战役后,积极寻求列强的援助,但法国对此并未表现出多大的兴趣,奥地利则希望列强集体行动,英国此时正关注于比利时和葡萄牙的危机,没有足够的精力干涉近东事务。大国中只有俄国对援土表现积极,多次表示派俄国舰队救援,但土耳其对俄国抱有戒心,只是试图与埃及议和。埃及军队在1833年2月距君士坦丁堡仅150英里,土耳其苏丹只有请求俄国舰队的帮助。阿里以获得叙利亚和阿达纳为条件提出议和,但遭拒绝。同时,俄国舰队抵达海峡。英法担心俄国在土的势力扩大,便向埃及施压,要求和谈,但阿里拒绝,并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于是,英法转而要求土耳其妥协,最终双方和谈。7月,埃及撤军完毕,战事结束。

(3)结果:土埃签订《屈塔希亚和约》

(1)苏丹承认穆罕默德·阿里对埃及的统治权,同意其管辖叙利亚和阿达纳

(2)阿里从其获得之地以外撤军,并承认苏丹的宗主权

2.第二次土埃战争(1839~1841年)

(1)起因:第一次土埃战争之后,奥斯曼苏丹马哈茂德二世想收回被穆罕默德·阿里夺取的土地,使其俯首称臣,以一雪前耻。

(2)过程:1839年,马哈茂德二世自身健康恶化,为报复埃及,便于4月在未与任何列强通气的情况下,贸然发动了战争。土军于4月向叙利亚进攻,未能取胜,反而在6月的尼济普战役中惨败。苏丹此时去世,由其子继位。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土耳其不得已与埃及求和。对于第二次土埃战争,法国第一个干预,并与英国商定派舰队进入海峡以防止俄国扩张。梅特涅在维也纳召集英、俄、法、普四国的驻奥大使会谈,指示五大国驻土大使向土耳其提交一份照会,要求土耳其不要向埃及让步。英国曾要求法国对埃及施压,法国政府并未拒绝,但由于国内舆论亲近埃及,法国拒绝与英国派舰队前往土耳其。同时,法国因怨恨列强在照会土耳其之前未通知法国政府,而将驻土大使换成亲埃人物。俄国原来就不支持土耳其发动战争,并且沙皇对于奥地利在未与俄国磋商的情况下,以维也纳为中心开展集体外交的作法很不满,因而对此态度冷淡,并与英国靠近,希望借此教训自以为是的奥地利和破坏英法协作以孤立法国。英国建议五大国照会阿里,向埃及施压。俄国回应积极,派布伦诺夫出使英国。由于四大国意见一致,英国外交大臣帕默斯顿想在必要时,绕开法国,干涉近东,却遭内阁反对。1840年5月,主持土耳其政务的胡斯里夫被解职,土埃议和趋于明朗。帕默斯顿向内阁陈明:事态发展回造成俄法势力在土耳其的增强,终使内阁接受其主张。于是,英、俄、普、奥、土签订《解决近东事件协议书》。阿里在得知协定后与四大国开始谈判,但未能在期限内解决。于是,苏丹下令废除阿里对埃及的统治权,同时土军在英军炮火的掩护下登陆贝鲁特,配合当地反埃运动,于11月占领阿克地区,将易卜拉欣的主力困踞在大马士革地区。伦敦议定使法国大为恼火,近东战事再起更使法国蒙羞,但法国自知无力与四大国对抗。11月下旬,英国舰队抵达亚历山大,穆罕默德·阿里见大势已去,便进行和谈,战争逐步走向终结。

(3)结果:(1)阿里的家族以苏丹臣属的身份世袭统治埃及,实行长子继承制

(2)埃及每年须向苏丹纳贡

(3)埃及在筑舰和设军等方面遭限制

十三.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年)

1.起因:俄国与法国在近东争夺圣地的管辖权。俄国在此事上取得英国和奥地利的支持,于是沙皇派缅什科夫出使土耳其,希望迫使苏丹屈服。法国因此准备向俄国作出让步但法国尽力拉拢英国,保持土耳其的完整,并宣称将以法比战争来回应俄国侵犯土耳其,迫使英国向其靠拢。英国怀疑俄国有瓜分土耳其的企图,于是对俄政策有所松动,任命反俄的坎宁为驻土大使。坎宁在得到法、奥保持土耳其完整的许诺之后,要求土政府拒绝承认俄国对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徒的保护权。这使俄国十分恼火,俄国使臣缅什科夫和俄国使馆人员撤离君士坦丁堡,并由涅谢尔罗迭照会土耳其,以武力相威胁。俄国的强硬态度使英俄更加背离,英法靠近,决心共同反俄。土耳其在英法的支持下,拒绝了俄国的最后通牒,俄国遂于1853年7月3日开始占领多瑙河两公国的军事行动,法国请求英法舰队进入海峡,但英国认为俄未与土宣战,故拒绝了法国的要求。沙皇试图拉拢普奥,但普鲁士因无直接利益,不愿卷入近东事务;奥地利则主张维持现状,避免战争。于是,7月底,英、法、普、奥四国在维也纳会谈,最终照会俄土双方,要求土耳其作善意表态,但反对俄国对土东正教徒的保护权。俄国宣布接受照会,但对照会进行曲解,这引起了英法的不满,使英法对奥地利更加不信任。9月英法舰队进入海峡,土耳其对俄宣战。俄国不愿与英法作战,为体面退却,便积极拉拢奥地利。俄奥两国皇帝在奥尔慕茨会晤,奥地利以普鲁士加入作为俄奥合作的条件,但普鲁士仍无意参加。9月23日,“布奥尔计划”公布,俄国明显让步,只要求土耳其履行《库楚克·开纳吉条约》,英国未积极回应。

2.过程:10月4日,土耳其对俄国宣战,从多瑙河一线开始进攻。英国虽不满土的战争决定,但仍将坎宁的舰队召入海峡,并以英法舰队进入黑海威胁俄国。三国此时仍在努力和谈,但俄国舰队于11月30日攻击锡诺普港的土耳其舰队,引起英法的不满,英法舰队开进了黑海。法皇拿破仑三世担心难以取得对俄战争的胜利,希望英法都撤军,由俄土直接谈判,被沙皇直接拒接。英法在要求俄国撤兵无望,又争取到奥地利可能对俄作战之后,便结成同盟,对俄宣战。英法军队陆续在土耳其登陆,但并未与俄军交火,并要求奥地利迅速参战,但奥出于多方考虑,回避出兵,与普鲁士签订同盟条约。沙皇此时在各方压力之下,决定从两公国撤军。英法继续督促奥地利参战。在磋商中,“维也纳四点”提出(1.废除俄国对两公国的保护权 2.取消俄国对多瑙河口的控制权

3.修改1841年《海峡公约》

4.土境内东正教徒由欧洲列强共同保护),视俄国是否接受作为奥出兵的标准。但“四点”被沙皇拒绝,于是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击败缅什科夫,直抵塞瓦斯托波尔城下,但未采取急攻。同时奥地利开始战争总动员。10月17日起,联军进攻塞瓦斯托波尔,但未能取胜,且在巴拉克拉瓦和英克尔曼战役中付出相当代价,而且还遭遇飓风的袭击。英国与11月底再次建议撒丁出兵。撒丁虽然所提条件未能满足,但仍旧参加了英法同盟。由于俄国宣布接受“维也纳四点”,奥地利建议举行和谈,英法虽然参与和谈,但试图用苛刻的条件使和谈破裂。此时,英国国内的反战情绪不断高涨,加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去世,1855年3月15日,维也纳会议正式召开。会上奥地利代表布奥尔限制俄国黑海势力的提案,但遭英法强硬派抛弃,会议最后于6月4日无果而终。会议的结果大大地触怒了奥地利,并解除了军事动员。战事一直都在进行。2月,俄国猛攻耶夫帕托利亚,但被击退。3月,俄军夺取了马梅隆堡。5月份,法军新统帅让—雅克·佩里西埃上任,他抛开拿破仑三世的错误指挥,猛攻塞瓦斯托波尔。随着联军舰队攻占刻赤及撒丁军队在切亚那河畔击败俄军,在雷丹与马拉霍夫陷落不久,塞瓦斯托波尔于9月9日被联军占领。

3.结果:塞瓦斯托波尔攻占之后,拿破仑三世决心和谈停战,虽然英国的鹰派们希望扩大战争来换取对俄国的更严厉制裁,但在法奥的坚持只之下,1856年2月25日,巴黎和会召开,最终签订《巴黎和约》

(1)土耳其正式参与欧洲协调,各大国共同保证奥斯曼的独立与完整,不干涉土耳其内务

(2)黑海中立化,对上船但不对军舰开放,多瑙河由国际监管,对外开放

(3)卡尔斯归还土耳其,克里米亚归还俄国,俄国割让南比萨拉比亚给摩尔达维亚

(4)土耳其保有对两公国的宗主权,但两公国权力更加独立

十四. 王朝战争

(意大利的统一极大激发了物质与精神条件更加优越的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热情。对于德意志的统一,存在着两个斗争:大德意志与小德意志之争(大德意志派以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为核心;小德意志派以霍亨伦索王朝的普鲁士为中心)和宪政道路与王朝战争之争。1862年,俾斯麦任普鲁士首相,小德意志派的王朝道路兴起俾斯麦通过在波兰问题上支持俄国密切了俄普关系,为王朝战争作了准备……)

1.普丹战争(1864年)

(1)起因: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大公国为丹麦人和德意志人混居区,维也纳会议和1852年的《伦敦公约》都将其回归丹麦管辖。但丹麦与德意志的争端仍旧未能解决。1863年,丹麦国王弗里德里希七世去世,由其堂妹继位,为克里斯蒂安九世。石、荷反对克里斯蒂安九世,遂向德意志邦联求助。这为俾斯麦武力干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提供了借口,为了避免其他大国干涉以及表明解决石—荷问题是全德意志的行动,普鲁士主动寻求与奥地利结盟,奥地利为保持自己在邦联内的统一领导权,不不得不与普鲁士结盟。波兰危机之后,俄普关系融洽,俄国自然支持普鲁士。英国为确保其海上霸权,企图寻找盟友反普,但无人响应。于是国际局势对普鲁士极为有利。

(2)过程:1863年,普奥向邦联议会提出出兵荷尔斯泰因,被通过。1864年,由普鲁士、汉诺威、萨克森为主力的邦联军进入荷尔斯泰因,继而进入石勒苏益格。由于邦联议会希望军事行动以支持奥古斯滕堡公爵对两公国的统治为目的,与俾斯麦意见相左。于是,他建议奥地利抛开邦联,并于1月16日向丹麦女王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取消一元制宪法并交出石勒苏益格。女王拒绝了最后通牒,2月1日,普奥联军进攻石勒苏益格,战争爆发。2月6日,联军攻克石勒苏益格,且继续向日德兰半岛进军。面对军事劣势,丹麦向各国请求救援。英国呼吁停火,但国内反对武力干涉;法国则持观望态度,等待普奥两国分裂。4月19日,普奥联军取得居培尔要塞之战的胜利,在完全控制了战局的情况下,俾斯麦接受了英国的调停。4月22日英、法、普、奥、瑞典6国在伦敦召开会议,但由于丹麦拒绝法国提出的方案,伦敦和谈不了了之。6月25日,战争重开,丹麦仍旧难以挽回颓势。而英法对于干涉没有表现得多么积极,俄国意欲干涉,但考虑到俄普接近和俄法关系的破裂,俄国不得不容许普鲁士在易北河大胆行事。7月20日,丹麦向普奥求和,10月30日,在维也纳缔结正式和约,丹麦放弃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一切权力,战争结束。

2.普奥战争(1866年)

(1)起因:对丹麦的战事结束之后,普鲁士与奥地利就为瓜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问题争论不下,普鲁士想趁机吞并两公国并将奥地利赶出德意志,导致双方关系十分紧张。面对普鲁士不断渲染的紧张气氛以及普意两国接近的可能,加之奥地利政府又面临财政和匈牙利问题的困扰,于是1865年8月,双方缔结《加斯泰因公约》,在两公国划定范围。但由于该公约安排复杂,内容繁琐,在两公国问题上实际漏洞百出,为战争埋下伏笔。

(2)过程:为了避免列强在对奥战争中干涉,俾斯麦努力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英国在普丹战争后对干涉欧陆事务的态度转为消极,出于牵制法国的考虑,英国也愿意普鲁士崛起;俄国在波兰危机之后,不断与普鲁士接近。俾斯麦觉得法国不可能支持普鲁士,所以其对法的想法是推迟法国介入的时间以及避免法奥结盟。于是10月3日,俾斯麦前往比亚里茨晋见法国皇帝,并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使拿破仑三世相信普军没有胜利的把握,从而确保了法国的中立。但普鲁士在德意志邦联中的支持者寥寥无几。为增加速胜的把握和通过支持意大利对威尼西亚的要求,取悦法皇,巩固法国中立,普鲁士开始争取意大利作为盟友。在法国的干预下,意大利最终决定与普鲁士结盟。奥地利得知后,以民族情感谴责普鲁士,令普鲁士难以挑

起战端,但其为应对意大利所做的军事动员成为普鲁士的借口,战争一触即发。奥地利为争取法国的支持,愿意放弃威尼西亚,经由法国将其交给意大利,法皇接受并表示保持中立。之后,奥地利开始反击普鲁士,要求邦联议会裁决石—荷争端。普鲁士以奥地利破坏《加斯泰因公约》为由,进军荷尔斯泰因,但奥地利未进行反击,普鲁士未获得开战理由。之后,两国关系恶化,普鲁士在邦联议会上主张排除奥地利,奥地利也提议制裁普鲁士。终于,1866年6月17日,奥地利对普鲁士宣战,18日,普鲁士也对奥宣战。战争全面爆发。在北线,普鲁士依靠其压倒性优势在6月27日击败了北线主力——汉诺威军队,结束北线战争。西南线上,意军难以对抗奥军,在库斯查托战役中意军惨败,士气遭沉重打击。奥地利借机寻求法国调停,但法国出于观望,无意干涉。在主站线——东南线上,普奥人数相当,但普军在指挥、通讯和装备上占有一定优势。6月22日,普军三路攻入波西米亚,连连告捷。奥军统帅建议尽早谋和,但奥皇寄希望于在主力会战中取胜。7月3日,双方近50万兵力在萨多瓦村进行决战,结果普军以一万人左右的伤亡换取战役的胜利。这一战完全出乎法国的意料,法国决定出面调停,普奥都表示接受。普军即将进入维也纳,但此时俾斯麦却坚决反对夺取维也纳,提出了十分温和的条款。他认为对奥地利采取宽大态度既能杜绝法国插手的危险又能维持欧洲的均衡。另外,保存哈布斯堡王室,有利于防止德意志各邦革命势力的抬头。虽然普王对此不满,但还是听从了俾斯麦的建议。1866年7月26日,普奥签订《尼科尔斯堡预备和约》。意大利见普奥和解,只好放弃军事行动,与奥地利签订预备和约。

(3)结果:双方签订《布拉格和约》

(1)解散德意志邦联,建立没有奥地利参与的新的德意志组织(1867年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议会)

(2)普鲁士由权决定美因河以北的政治安排,奥地利放弃在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一切权力

(3)南德意志各邦——包括萨克森,成为“独立的国际存在”

(4)奥地利赔偿普鲁士2000万普鲁士银元的军费

意奥签订《维也纳和约》,意大利得到威尼西亚

3.普法战争(1870~1871年)

(1)起因:由于拿破仑三世对普奥战争的错误估计,使法国在战争中一无所获,国内对法皇的非议愈加强烈。为改变局面,法皇急于与普鲁士结为同盟,但普鲁士认为此举无意义,便拒绝了。法国便将目标转向原德意志邦国——卢森堡,但在与普鲁士的谈判无果之后,法国直接要求荷兰国王转交卢森堡。荷兰迫于压力以普鲁士同意为前提答应法国。俾斯麦表面同意,但利用贝尼格森引发国内反割卢浪潮,荷兰因此拒绝法国。法国自知上当,寻求俄英奥的帮助。俄奥出于各自危机无暇他顾,而英国建议通过会议解决争端。于是1867年5月会议在伦敦召开,会议决定卢森堡中立,普军撤出。卢森堡危机令拿破仑三世倍感挫败,普法关系走向恶化。

(2)过程:面对普法矛盾的升级与公开化,法国开始筹备反普同盟。此时奥地利内部匈牙利贵族作用上升,奥地利与1867年改组为二元制的奥匈帝国,其对外政策开始集中在与俄国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不愿参与普法的矛盾。俄国的重点也在巴尔干问题上,法国对其争取也未能获得结果,俄国在普法矛盾中保持中立,甚至倾向与普鲁士。法国又企图拉拢英国,但英国不满法国对比利时、卢森堡的企图,,它宁愿用普鲁士的强大来制衡法国。外交上的失败并未使浓烈三世放弃反普,为了缓解国内舆论的压力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法国等待时机向普摊牌。1868年,西班牙革命爆发,女王伊莎贝拉被驱逐,临时政府决定由与普王同族的利奥波德亲王担任立宪制君主。普王威廉一世本不想同意,但在俾斯麦与西班牙的坚持之下,不得不同意。法国对此十分不满,拿破仑三世也想借机打击普鲁士,于是向其提出抗议。威廉一世很快就同意让利奥波德亲王放弃王位。法国不愿放弃战争,于是对普王使用侮辱性语言,但仍毫无效果。俾斯麦在西班牙问题上不愿意退让,于是他将普王从埃姆斯发来的电报加以修改,引发双方的矛盾。1870年7月19日,法国对普宣战。战争爆发后的形势出乎法国的意料,南德各邦出于民族情感,加入普军一方;而奥地利保持中立;意大利以教皇领地为参战条件,令法国难以接受;俾斯麦将1866年普法盟约在英国发布,暴露法国对比利时的野心,英法关系冷淡。在战场

上,法国分南北两线进军,于8月进入普鲁士境内,占领了萨尔布吕肯;而普军兵分三路应战,连挫法军。南线法军不得不退出阿尔萨斯地区,北线法军却被围困在梅斯要塞。麦克马洪率南线军回援,却遭普军阻截,最终在色当被普军包围。法国被迫进行决战,但由于装备使用上的差距,法军伤亡惨重。9月2日,拿破仑三世被迫率8.6万法军投降。色当大败使第二帝国被推翻,国防政府成立。它意图实现不割地的和平,但被普鲁士拒绝。9月18日,普军开始围困巴黎,10月27日,梅斯向普军投降,法国正规军覆灭。1871年1月,普军炮轰巴黎,国防政府放弃抵抗,1月28日,双方签署停战协议。

(3)结果:普法战争的胜利,使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绪高涨。1870年11月,南德各邦加入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的称号,德意志帝国成立。俄国想借此机会打破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束缚。1871年,英、德、法、俄等国签订《伦敦海峡公约》,取消了《巴黎和约》中的黑海中立化条款,俄国恢复其在黑海组建舰队的权力。1871年5月10日,事关普法战争的普法《法兰克福和约》签订

(1)法国将阿尔萨斯和、东部洛林和梅斯要塞割让德国

(2)法国分期支付德国50亿法郎的战争费用

(3)赔款付清之前,德军占领法国,由法国提供给养

(4)法德互相给予最惠国贸易待遇

十五.意大利的统一

1.加富尔统一计划

意大利的分裂局面延续了上千年,法国大革命使其,民族主义和民主宪政的理念对意大利的民族精神崛起起到极大作用。维也纳会议后,不满旧秩序被恢复的意大利人奋起反抗,对整个欧洲都带来极大的震动。1852年,加富尔被任命为撒丁首相。他清楚地认识到意大利统一的三大障碍:一. 意大利各地长久的分立自治的传统;二. 教皇势力的存在;三. 奥地利势力的存在。加富尔决心以撒丁王国为中心进行意大利的统一,为排除奥地利势力,在国内,加富尔说服了加里波第同意支持撒丁领导统一运动;在国外,加富尔将法国选作盟友,积极接近英法,使法国接受撒丁为盟友。

2.法撒结盟

意大利在克里米亚战争之中无条件地参与英法联军,虽无具体受益,但多少博得法国的好感,同时加富尔也意识到,奥地利在亚平宁半岛上的势力已被削弱,法国插手半岛事务的可能性加大,这都有利于法撒密切关系。1857年,伦巴第和米兰居民向撒丁赠送纪念碑,奥地利指责撒丁鼓动伦巴第分离,与之断绝外交关系。法国这时沉浸在克里米亚战争的胜利之中,同时由于经济危机,国内反第二帝国的势力抬头,拿破仑三世希望通过解决意大利问题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巩固统治。1858年发生了奥尔西尼刺杀法皇事件,让加富尔看清了法皇对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害怕。因此他提出法撒结盟,驱逐奥地利势力,满足意大利的统一愿望,减轻法皇的革命压力,同时准备将萨伏依让与法国。法国对此满意,于1858年7月,拿破仑三世在普隆比耶尔会见加富尔,讨论法撒结盟。撒丁用会谈中的诸多让步,最终争取到了法撒的结盟,其外交目标实现。

3.法撒奥战争

普隆比耶尔会谈之后,法撒开始筹备对奥作战,由法国争取欧洲列强的支持,撒丁负责制造开战的借口。为防止德意志各邦的干涉,撒丁必须让奥地利主动挑起战争,而随着法撒结盟的公开,想令奥地利主动发难变得更加困难。同时法国也未能争取到列强的支持,普鲁士明确支持奥地利,英俄倾向于通过国际会议解决意大利问题。迫于英俄的压力,法国公开表示裁军,参与和会,同时也督促撒丁裁军。为找借口迫使奥地利宣战,加富尔大肆宣传法撒关系恶化,奥地利上当,于1859年4月向撒丁发出最后通牒,被撒丁拒绝。4月28日,奥地利对撒丁宣战,随后法撒也对奥宣战,战争爆发。战争开始后,由于奥军行动迟缓,导致法撒联军会师奥地利丧失主动权。拿破仑三世计划由撒丁军队正面佯攻,法军向北迂回奥军侧翼。奥军统帅吉乌莱再次判断错误,将注意力放在错误方向上。同时,在正满战场上奥军又被劣势

撒军击败,加上法国进入伦巴第,奥军军心动摇。6月4日,法军又取得了马詹塔战役的胜利,奥军被迫放弃米兰,退入四方要塞。与此同时,在加里波第领导的志愿军的斗争下,米兰宣布加入撒丁王国,奥地利势力被赶出托斯卡纳、摩德纳和帕尔马三公国。奥军试图从索尔费里诺出击,但在联军的打击之下,不仅丧失了对伦巴第的控制,还被逐回四方要塞。此时,拿破仑三世担心普鲁士干涉且意大利民族主义者的力量令法国忌惮,法国认为难在战后控制意大利,于是法国抛开撒丁单独与奥地利谈和。7月8日,法奥停火,11日双方签订《维拉弗朗卡预备和约》(1.奥地利保留伦巴第的曼图亚和佩斯奇坎拉两要塞,其余地区经法国转交撒丁 2.奥地利仍占有威尼西亚 3.中北部三公国可复国,但不得使用武力)。法撒奥战争结束,加富尔对法国十分愤怒,辞职而去。

4.中北部邦国的并入

法国与奥地利单方面和谈损害了撒丁的利益,但撒丁政府仍旧采取与法国一致的姿态,从中北部公国撤走行政官员。1859年,中北四国公投决定加入撒丁王国,在法国的压力之下,撒丁被迫拒绝。1859年11月10日,法撒奥签订正式结束战争的《苏黎世和约》。中北部各邦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拿破仑三世联合奥皇向列强提出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意大利问题的提议。会议上,法国愿意牺牲教皇国利益使撒丁接受建立意大利联邦。但由于奥地利的教皇的反对,国际会议终告失败。同时,撒丁加紧制造既成事实,争取统一定局并且争取列强的承认。1860年,加富尔再任首相,将对法关系作为外交的重点。加富尔以尼斯与萨伏依引诱法国,同时借英国之手向法国施压,甚限制法皇的领土要求。法国意识到自己无法控制意大利,便在尼斯与萨伏依问题上表现强硬,迫使撒丁放弃幻想做出让步。1860年3月,根据1859年的公投,托斯卡纳、摩德纳、帕尔马和罗曼那并入撒丁。3月24日,法撒签订《都灵条约》,法国获得尼斯与萨伏依。

5.两西西里的统一

《都灵条约》的签订,引起意大利激进派的反对。为缓解压力和转移激进派的注意力,加富尔将两西西里王国作为统一的下一个目标。于是,加富尔怂恿加里波第接受西西里岛起义者的邀请,进军西西里。1860年5月,加里波第率领1000余人的志愿军登陆马尔萨拉,不久就以少胜多击败一支那不勒斯军队。两周后,加里波第率3000名“红衫军”开始进攻西西里岛首府巴勒莫并于5月27日占领巴勒莫,解放全岛,志愿军准备渡海进入那不勒斯地区。这引起两西西里王国的恐慌,积极寻求外国援助,法国想联合英国干涉。英国原本担心法撒之间有交易存在,但此时认清了真相,再加上国内舆论对意大利的支持,英国拒绝干涉意大利事务,法国只好作罢。加里波第的远征军于8月18日,绕过那不勒斯舰队,在加拉勃利亚登陆,紧接着控制了该地。两西西里国王弃城而去,加里波第在9月7日占领那不勒斯城。为了避免加里波第将战争引导罗马和威尼斯,从而导致法奥的干涉,撒丁国王决心接手两西西里,控制战争范围,保存战果。撒丁在得到法国的许可之后,占领了教会领地,但未侵犯教皇领地,撒丁国王的威望提高,有了接手两西西里的可能。此时,加里波第的行动受挫,撒丁遂宣布进军那不勒斯。10月1日,加里波第击溃了波旁军队,26日撒丁军队与加里波第会师,撒丁国王伊曼纽尔二世接管了两西西里,两西西里经过公投加入了撒丁王国。两西西里的并入,使列强措手不及。俄普奥三国意欲联合干涉,但由于内部意见分歧和英法接手既成事实,只好作罢。1861年3月17日,第一届意大利议会召开,意大利王国成立。

6.威尼西亚的归入

意大利王国成立之后,法国的态度发生了百年华。由于教皇的不合作,法国宣布放弃对罗马的保护,法军将撤出罗马。在这统一教皇领土极好机会到来时,由于加富尔的去世,法国要求以意大利割让撒丁岛作为撤军条件。于是意大利决定将目标转向统一威尼西亚,利用英国的提议,向奥地利购买威尼西亚,但遭拒绝。于是,意大利要加里波第进攻威尼西亚,由于意大利君臣失信,加里波第转攻教皇国。意大利国王率军与加里波第作战以阻止其进攻法军。1864年9月,普鲁士提议与意大利结盟,共同对付奥地利。但因对奥作战缺乏信心,意大利仍尝试购买威尼西亚,甚至提议支持奥地利夺取罗马尼亚以换取威尼西亚,但遭拒绝。1866年4月,普意结盟,共同对奥作战。意大利在战场上遭受重大损失,几无胜绩,但为北线的普军起

到了牵制作用。加里波第攻入南提罗尔,意大利企图控制该地。但由于普鲁士抛开意大利,与奥地利和解,意军不得不从南提罗尔撤军。1866年10月,意奥签订《维也纳和约》,威尼西亚并入意大利。

7.罗马问题的解决

威尼西亚归并之后,意大利认为法国不会再干涉教皇国,一次意大利君臣希望仿造西西里模式解决罗马问题,默许加里波第进攻教皇国。但出乎意料的是,法国对此迅速干涉,击败加里波第,重新将罗马置于保护之下。意大利不敢同法国直接冲突,便提议结成法奥意同盟对俄普作战以此换取法国撤军,同时意大利也积极拉拢奥匈帝国,但没有结果。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溃败于色当,法军被召回国内,列强亦将目光关注在普法战争上,意大利趁机进军罗马,占领教皇领地,通过公投教皇领地并归意大利。政府为安抚天主教徒,保留教皇与教会特权。1871年7月,意大利迁都罗马,意大利统一完成。

十六. 1875~1879年近东危机

1.塞土战争(1876年)

(1)起因: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土耳其境内各种矛盾激化,其中在巴尔干半岛表现尤为突出。1875年夏,黑塞哥维那爆发反对土耳其封建专制、民族与宗教压迫的起义。8、9月,起义扩大至波斯尼亚,并得到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支持,起义范围逐步扩大。巴尔干的动荡引起了列强的关注,俄国积极支持反土起义,希望借此笼络斯拉夫人,削弱土耳其势力并打通南方海上通道。奥匈帝国担心巴尔干的起义引发其国内的民族运动,所以反对反土起义和俄国干涉,但由于自身实力限制,奥匈帝国希望与俄国在巴尔干形成某种合作,使其占有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英国则为了其在地中海的贸易霸权,主张保留奥斯曼,反对俄国干涉。德国希望借此机会让列强关注东方,以便其在中欧建立优势,它既想挑动俄奥、俄英矛盾,又担忧战争的爆发会造成它两线作战。于是,德国决定从中调停。法国未从普法战争中恢复,只希望维护其在近东的既得利益。奥匈为防俄国独揽巴尔干问题,建议土耳其成立由奥、俄、英、德、意、法六国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协调土政府与起义者的关系。1875年12月“安德拉西照会”(1.保证宗教信仰自由 2.取消报税制,地方税用在地方上 3.改善农业居民的土地状况 4.设立由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组成的混合委员会监督改革)提出;1876年,照会交付土耳其,但遭起义者反对。1876年起义发展至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准备对土宣战,危机加剧。5月13日,三皇同盟发表旨在维护土耳其现状的《柏林备忘录》,但土耳其倚仗英国支持,拒绝接受,并血腥镇压保加利亚起义。

(2)过程:土耳其对保加利亚的血腥镇压,激怒了斯拉夫人。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两国对土宣战并结为同盟,俄国也派遣4000志愿军援助塞尔维亚。俄国担心援塞行动引起欧洲大国冲突,于是主动与奥凶协调,双方签订非正式的《赖希斯塔特协定》,意欲瓜分巴尔干。但塞尔维亚战争不利,使两国的计划泡汤。1876年8月,塞尔维亚向列强推出调停要求,但和谈因土耳其提出苛刻条件未能成功。俄国此时准备出兵塞尔维亚,占领保加利亚。俄国同时在探听德、奥的意向。俄国要求德国对可能发生的俄奥战争表明立场,德国子网发生俄土战争,但反对俄奥冲突。而俄奥在按照《赖希斯塔特协定》的谅解上达成共识。10月,土耳其重新对塞用兵,塞尔维亚形势危急。俄国对土发出最后通牒,迫使土耳其停战。

2.俄土战争(1877~1878年)

(1)起因:欧洲列强为解决近东危机,于1876年12月至1877年1月在君士坦丁堡举行和谈。各国在预备会议中对巴尔干问题达成初步协定。但英国反对该提议且怂恿土耳其拒绝。土耳其在正式会议上宣布土耳其建立立宪政权,否定了国际会议的必要。俄国对会议也失去耐心,决定对土耳其进行军事行动。为争取奥匈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俄奥缔结了《布达佩斯条约》(1.俄土战争中,奥匈保持中立 2.奥匈有权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但不得向罗、塞、保、门扩大军事行动 3.奥匈同意塞、门参加俄方作战,但俄国不得向波、黑、保、门扩大军事行动)。1877年3月,俄奥再签补充协定,规定奥匈可以兼并波、黑,俄国可以收回南比萨拉比亚,但不再巴尔干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可以独立,君士坦丁堡堡成

为自由市。1877年,俄国从罗马尼亚获得国境许可,俄国对土作战准备完成。

(2)过程:1877年4月24日,俄国对土宣战,德、奥、法保持中立。英国的干涉提案在议会被搁置,但向俄国发出照会,要求俄国不得占领君士坦丁堡,但俄国表示如果战争需要将暂时占领。这引起英国的不满,英国希望拉拢奥匈反俄,但奥匈希望获得俄国在《布达佩斯条约》中的承诺,拒绝干涉。1877年6月23日,俄军渡过多瑙河并占领了希普卡山口。但西线俄军在普列文两次受挫,直至8月罗马尼亚参与对土作战,俄国才扭转战局,于12月10日攻陷普列文,为胜利奠定基础。12月24日,土耳其请求列强出面,英国遂开始从中调停。1878年1月,土耳其向俄军请求停战,稍后双方在阿德里安堡缔结停战协定。奥匈反对俄国在和约先决条件中提及建立大保加利亚公国,就提议俄土和约交付国际会议讨论。英国为防止俄国占领君士坦丁堡,派舰队进入达达尼尔海峡,俄军也针锋相对。俄、奥、英关系紧张,但由于各方都未作好战争准备,俄国也担心共同对付英奥,被迫在君士坦丁堡问题上让步。

(3)结果:1878年3月3日,俄土签订了《圣斯特法诺和约》

(1)建立大保加利亚公国,隶属苏丹,但由俄国占领两年

(2)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独立,领土都有所扩大

(3)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实行改革

(4)俄国获得比萨拉比亚西南部、卡尔斯、阿尔达汉、巴亚济特和巴统

(5)土耳其赔款14.1亿卢布,可用土地抵偿

(6)两海峡向俄国商船随时开放

和约遭到了英奥的强烈反对,奥匈既不满于大保加利亚公国的建立,也不满于俄国未将波、黑明确让给自己。英奥甚至准备武力抵制《圣斯特法诺和约》。同时德国出于维护1873年成立的三皇同盟,也反对和约。在多方的反对之下,俄国同意召开欧洲会议。为防止被孤立,俄国尝试与奥匈谈判。但俄国无法同意奥匈对整个希巴尔干的要求谈判无果。俄国开始转向与英国谈判。5月30日,双方签订《英俄协定》,为国际会议召开奠定基础。英国同时与奥匈签订《英奥协定》,双方联合制俄。1878年6月13日,柏林会议召开,主要由英、奥、俄、德、法、意、土七国参与。这次会议完全由大国操纵,围绕这《圣斯特法诺和约》中的大保加利亚问题、波黑两省的地位问题和巴统地位及海峡通过规则问题,大国展开激烈争论。7月13日,会议结束,《柏林条约》签订。

(1)大保加利亚分为三部分:巴尔干山脉以北建立保加利亚公国,土耳其享有宗主权,俄国可以占领9个月;以南成立土耳其管辖的自治的东鲁美利亚省;马其顿归土耳其

(2)波、黑由奥匈占领和管理

(3)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独立,领土有所扩大,需分担土耳其债务

(4)俄国获得南比萨拉比亚、卡尔斯、阿达尔汉和巴统,归还土耳其巴亚济特,巴统成为自由港

(5)英国占领塞浦路斯岛

(6)重申1856年《巴黎和约》和1871年《伦敦条约》所规定的海峡通行条款仍均保留,即商船自由航行,军舰禁止通过

十七. 帝国主义殖民地战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美西战争(1898年)

(1)起因:1895年,古巴爆发了反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起义,美国想借机向拉丁美洲扩张势力,从西班牙手中夺取古巴和菲律宾。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及其继任者麦金利都反对武装干涉。但西奥多·罗斯福的干预主张受到相当的欢迎。于是美国提出干涉古巴的主张,加紧寻找武装干涉的机会。西班牙否定了美国承认古巴自治的建议,要求美国不干涉,保持中立。美国选择通过外交手段,让列强向西班牙施压。1897年,美国总统麦金利建议恢复古巴和平,但西班牙仍然拒绝。1898年1月,美舰“缅因”号在开往古巴的途中爆炸。美国借机备战,警告西

班牙停战,于3月29日向西班牙发出最后通牒。西班牙希望得到列强的支持,但没能实现,最终被迫停火和谈,但拒绝由美国调停。美国对此表示不满,发表了言辞激烈的国会决议。西班牙就以与美断交作为回应,美国则封锁古巴,扣留西班牙商船。

(2)过程:1898年4月,战争爆发。4月27日,美国舰队入侵菲律宾群岛,于5月1日全歼西班牙舰队,进入马尼拉港。6月3日,美军在古巴圣地亚哥附近击败西军,登陆古巴。7月21日,美军登陆并占领波多黎各。西班牙向法国求救,法国便出面调停。美国要求西班牙让出在古巴与菲律宾的所遇权力,西班牙答应美国的条件,但拒绝放弃对菲律宾的主权。美国为获得谈判的主动权,于8月7日起开始准备夺取马尼拉,于14日占领马尼拉。

(3)结果:1898年10月1日,美西在巴黎举行和谈,美国坚决要求占有吕宋岛,并提出购买菲律宾群岛。12月10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1.西班牙放弃古巴,由美国占领 2.西班牙将其在西印度群岛中所占的波多黎各等各岛以及关岛让与美国 3.西班牙将菲律宾群

岛让与美国4美国偿付西班牙2000万美元

美国在战争中为取得菲律宾起义者的支持,允诺给予菲律宾独立地位。美国在《巴黎和约》中占领了菲律宾群岛,引起菲律宾人民不满,但抗美战争被镇压。

2.英布战争(1899~1902年)

(1)起因:英国为实现其“开普敦—开罗”的殖民计划,试图独霸南非。同时,在南非,随着金矿和钻石矿的发现,英国资本的流入不断增大。然而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意图限制英国在南非的扩张,成为英国独霸南非的最大障碍。

(2)过程:英国为进攻布尔人,一方面积极寻找攻打布尔人的借口,它利用布尔政府拒绝给非布尔人淘金者以政治地位为由,大肆进行反布宣传;另一方面,英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希望列强在战争中保持中立或支持英国。英国通过与德国分割葡属非洲殖民地,平息与法国的法绍达事件,在美西战争中偏袒美国以及与俄国协议的方式取得了四国的支持。于是,英国开始在南非积极备战。1899年11月10日,战争爆发,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联合反英。战争初期,布尔人占有战争主动权。但在1900年后,随着英军的不断增加,战局扭转了。布尔人的两个首都——比勒陀利亚和布隆方丹被英军攻陷,德兰士瓦国王流亡国外。1900年12月,英国宣布吞并德兰士瓦和奥兰治,但布尔人仍旧持续斗争。

(3)结果:1902年,交战双方在比勒陀利亚签订《大不列颠和南非共和国及奥兰治自由邦之间的和约》

(1)布尔人停止反抗,承认英国的统治

(2)英国承诺遣送布尔战俘,保证其安全

(3)保证布尔人的个人自由和财产

(4)南非由军事管理转为民政管理,建立向自治过渡的代表机关

(5)英国向布尔人提供300万英镑,帮助其恢复家园

3.日俄战争(1904~1905年)

(1)起因:俄国企图独占中国东北并称霸东亚,日本也觊觎中国东北,双方利益发生冲突。1902年,日本与英国签署了《英日第一次同盟协定》,从而加速了对俄战争的准备。俄国此时处于内外交困之中,也希望通过战争缓解国内危机。

(2)过程:在备战的同时,日俄于1903年开始就东北和朝鲜问题进行谈判。但由于双方都不肯做出重大让步,谈判一直持续到1904年2月仍无果。2月6日,日本终止了谈判,断绝了与俄国的外交关系。2月8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俄军在旅顺和仁川的舰队。10日,双方正式宣战。英、美、法、德相继宣布中立,但英国由于英日同盟以及美国为削弱日俄的实力,两国都选择支持日本。清政府面对日俄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战争,竟宣布中立,还为两国划定“指定战地”。但日俄无视中国主权,对中国人民施行种种暴行。东北人民频繁奋起反抗日俄的恶行。日本在战场上占有优势,1904年5月,攻占汉城、大连,围困旅顺。1905年1月,日军占领旅顺口。3月,日本占领沈阳;5月,日本在对马全歼俄国来援的波罗的海舰队。随着战争进行,日本后备严重不足,俄国屡遭失败,双方都萌生了停战的想法。俄国向法国磋商对策,提出自己关于停战的条件,美国也开始在日俄之间斡旋工作。1905年8月,日俄双方在朴茨茅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五十年代国际关系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五十年代国际关系笔记 五十年代国际关系 一、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其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活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方式:首先,在“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外交方针影响下,新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无需谈判直接建立外交关系。此举对于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以及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是强有力的保证。其次,先谈判后建交,积极建立同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前提要求对方明确“三个是否”。到1955年底,先后同23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表明新中国真诚愿意在独立自主和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发展平等、和平与友好的关系,也表明上述国家对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 《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1950年2月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废除1945年8月14日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作废。中国承认外蒙独立,苏联将其从日本人在东北获得的财产无偿移交给中国政府。意义:《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巩对固新生政权,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加速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密切两国人民的友谊,保障两国安全,以及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意义重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实施 1953年12月31日印度派代表团就西藏问题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既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

共处。1954年6月29日,中、印、缅发表联合声明,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这对于制止侵略,反对干涉他国内政,缓和紧张局势,保障亚洲和世界和平意义重大。此后中国继续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与周边国家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中国与上述国家建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打破帝国主义对华孤立和封锁政策。 中美大使级会谈 从1955年8月到1970年2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共举行136次会议,使得两国在互不承认的对立情况下有了一个保持某种接触的联系渠道。 2.美国对朝武装干涉 二战期间,美国就企图把整个朝鲜半岛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使其成为控制亚洲和阻止苏联在亚洲扩张的前哨阵地。1945年9月8日美国登陆朝鲜,在其操纵下,朝鲜分裂,韩朝分别建立政权。南北对峙局面最终形成。1950年6月25日内战爆发。美国对朝鲜的武装侵略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作战。经过五次大型战役,将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为胜利奠定基础。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协定》。中朝人民的伟大胜利粉碎了美国企图以武力吞并朝鲜半岛和扼杀新中国的阴谋,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维护了远东及世界和平,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革命斗争。 3.美国单独对日媾和与日美安全体系的确立 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彻底打乱了美国在远东的战略部署。美国决心把对亚洲政策的重点转向日本,以挽回其对华政策失败的影响。力求在远东继续维持有利于美国的战略格局。为了把日美关系由原来的敌对国转变为同盟国,美国决定结束对日占领,通过缔结和约使日本恢复所谓的合法地位。1951年9月4日,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和会。1952年4月28日《日美安全条约》《日美行政协定》《对日和约》同时生效。和约的生效给日本的独立披上一层合法外衣,但由于《日美安全条约》是个不平等的军事同盟条约,日本的国家主权受到极大损害和限制。对日和约生效后,美国改变对外战略,提出通过和平手段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政策”,1954《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两国军事同盟进一步加强,美国在东京设立军事顾问团,向日本提供军事装备和技术,加速扶植日本的

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艾略特非人格理论P128 卡夫卡《城堡》主题 “城堡”既非具体的城市,又非国家,它只是一种象征。因而有无穷的寓意: ( 1 )“城堡”象征与普通人疏远、敌对的冷漠无情的国家机器。 ( 2 )上帝 ( 3 )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目标 ( 4 )象征犹太人苦苦追求的国家、故乡、精神归宿。 ( 5 )象征“代沟”,K至死未能进入城堡,象征卡夫卡争取与父亲沟通的失败。 卡夫卡《城堡》的艺术贡献 (1)独特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手法 卡夫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将叙述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城堡》中的K既是主人公又是叙述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所见、所听、所想、所思)才能获得信息,再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场来向读者解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城堡》中的K半夜被摇醒,要求出示居留许可证,其实也就象征着无所归依的现代人被摇醒说明自己的人生由来,解释自己的生存依据。 (3)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城堡》作为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造诣。整个小说像日常生活用语,简单而生动;又像法律用语,严密而精确,娓娓道来。尽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荒诞的,但卡夫卡对事物过程的描述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冷静而细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严谨,推理缜密,无懈可击,使读者难以摆脱作者的叙述逻辑。 约克纳帕塔法:译为河水静静流过平原。表现的就是约克纳帕塔法颓败的命运,旧的制度、旧的秩序不断瓦解、慢慢消亡的命运。也是《喧哗与骚动》的主题之一。 《喧哗与骚动》思想内容 小说写的是杰弗逊镇上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以及在没落过程中各个家族成员之间的遭遇和精神状态。 这个曾经出过将军和州议员、拥有大量田产和黑奴的庄园世家现在败落了。 《喧哗与骚动》叙述人意义 (1)白痴班吉 作者在第一部分选择白痴班吉来叙述故事,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因为人生,尤其事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人生,浑浑噩噩,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这正好点明了作品的主题。作品的标题来自莎剧《麦克白》的一段台词:人生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无丝毫意义。 人生的毫无意义由于是通过班吉的混乱意识表现出来的,就更具有发人深省的象征意义。班吉33岁,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没有时间概念,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任何界限,都汇入一种混乱的意识流动中。但是,读者从班吉混乱的意识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因为失去姐姐对他的关怀而感到的痛苦。 叙事结构:小说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由不同的叙事者讲述。尤其有特点的是第一部分的叙事者——白痴班吉的叙事风格。 班吉的叙事突出地反映了福克纳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精心营造,白痴的形象也寄托了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王绳祖的国际关系历史笔记,二战前后的.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 第一章17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间:1618年—1648年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激起了捷克人民起义.参战对象:一方以法国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在宗教改革中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另一方则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了奥地利,西班牙以及在宗教改革中失去了疆土与削弱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矛盾对象: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捷克人和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诸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内容:a.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领土.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并肯定了它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耳其和凡尔登归它所有.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b.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c.瑞士和荷兰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d.卡尔文教派可享受与路德教派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的人数相等.B 和会与和约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a.会议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b.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的主权,承认了荷兰,瑞士为独立国,在实践上肯定了格老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c.约文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对违约国家可施与集体制裁的案例;d.和约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e.和约缔结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邦交.成就说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二者互相为用,互相促进的.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实力,海上实力都得到了加强.当时制定和执行英国对外政策的代表人物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克伦威尔,因而探讨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有必要阐述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1.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a..海洋政策是建立世界贸易霸权b.陆上政策是组成英国为首的新教同盟 2.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7)a.1650年制定航海条约:规定非经英国政府允许,外国商人不得与英属殖民地通商.b.1651年宣布,在欧洲以外地方的商品,必须用英国船只运入;欧洲的货物须用英国商船,或者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入英国港口和英属殖民地;运入英国的鱼类须为英国渔船所捕,只有英国船只才能运鱼出口.c.迫使荷兰于1654年6月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和约,压制荷兰承认《航海条例》3.利用法西矛盾,干预欧陆政治1655年,英国利用海盗之助,以海军进攻牙买加,挑起了与西班牙的战争;1656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牙买加;1657年,英法签定了贸易协定与同盟条约,共同反对西班牙,一方面加深了法西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英国在对西战争中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国做帮手;1658年,丢恩斯战役,法国取得对西班牙的决定性胜利.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1.比利牛斯和约:法西1659年缔结,是三十年战争之后的又一次胜利.因此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比利牛斯和约的缔结,为法国争霸欧洲奠定了基础. 2.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a.“天然疆界”:亨利四世提出的扩疆拓土的政策,即“宏伟的规划”;路易十四则具体化为“天然疆界”政策,企图把法国的边疆扩展到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大西洋,北海以及莱茵河等处的天然疆界.为此他发动了多次战争.b.(a)1665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死亡,路易十四要求继承西属尼德兰,战争由此而起.1667年,战争开始.1668年,迫使西班牙媾和,缔结了亚琛和约.(b)1672年—1678年对荷兰战争.于1678年签定奈梅根和约.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笔记 13404班 严泽川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 17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 17 世纪后半期和 18 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 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一、17 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英国、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 1 英国 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17 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对“三十年战争”影响少。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2 法国 受宗教改革影响大。南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教派冲突与战争。亨利四世(1589-1610)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加强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大领主的反叛。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1610 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贵族分裂活动重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

外国文学史复习上(笔记整理)

第一章古代文学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古罗马文学是继承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是沟通古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之间的桥梁。古罗马文学为欧洲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古希腊神话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基本内容: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①在神话的故事中,讲到天地的开辟,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神的日常生活等。 ②英雄传说是古希腊人在幻想中追忆远古社会生活和部落中杰出人物时创造出来的。英雄实是部落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因受人们的崇拜而被神化,如伊阿宋取金羊毛、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奥德修斯等。 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1)、想象力极强。把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eg:阿波罗的爱情故事、法厄同驾太阳马车的故事、潘多拉盒子的故事 (2)、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头有尾,娓娓道来,动听感人。eg:宙斯和伊俄的故事、哈得斯的婚姻故事、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3)、哲理性强。希腊神话既富情趣,又极深刻,是早期人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许多故事寓意丰富,发人深思。如:不和的金苹果的故事、希绪弗斯的故事、安泰俄斯的故事等。 古希腊神话的价值和影响。(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是后世创作的源泉。) (1)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赫西俄德、绝大部分悲剧、大量美术和雕塑作品都以它为素材。(2)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维吉尔《埃涅阿斯记》大量取材,奥维德《变形记》则或全面转述。(3)、它是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和原型。莎士比亚、高乃依、拉辛、达芬奇、普桑、米开朗琪罗、贝尔尼尼等直至当代。 二、古希腊文学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什么特点? (1)第一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史称“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第二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时期,史称“大移民时代”,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3)第三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希腊奴隶制发展全盛期,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散文和文学理论 (4)第四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三、古罗马古罗马文学的地位、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主要成就? 地位: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戏剧和散文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是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的中介和桥梁,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点:具有理性精神、集体意识和庄严崇高的气质,精神与情感世界相对贫乏,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与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 成就:(1)共和时期:(公元前240~公元前30年)埃纽斯“罗马文学之父” 喜剧首先繁荣,代表作家普劳图斯《双生子》、《一坛黄金》,喜剧诗人有泰伦斯《婆母》 (2)黄金时期:(公元前100~公元17年)西塞罗卢克来修《论自然》, “三大诗人”:维吉尔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奥维德《变形记》贺拉斯《诗艺》(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寓教于乐) (3)白银时期:(公元17~130年)长篇小说有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长篇小说;普鲁塔克的散文《希腊罗马名人传》;卢肯的史诗《法萨利亚》 《埃涅阿斯纪》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整个罗马文学的顶峰之作。史诗的主题是描述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歌颂罗马的光荣。《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半部分写漂泊,与《奥德赛》相似;后半部分写战争,与《伊利亚特》雷同。但它又不是对荷马史诗的简单仿作,而是有着鲜

外交学院的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外交学院的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冷战时期(1945-1991) 一、冷战形成的原因(二战后苏美为何形成对抗关系)? 国际因素: 1、二战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苏最强。二极化使力量对抗成为可能。 (美:本土远离战场,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增强;苏: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增强,仅次于美国;得到东欧国家支持;亚洲、西欧共产党力量壮大) 2、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使美苏被拖入国际纠纷中。 3、意识形态差异驱使。 4、出于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安全、经济、威望及势力扩张)国家因素: 苏战后目标:东西边界稳定;良好国际环境;严惩德国,防止其再度侵略;避免与英美的对抗;有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成分——(追求安全) 美战后目标:政治、军事安全;保护西方世界不受东方威胁;反苏;有进攻性、威胁性的一面(称霸反苏) 领导人个人因素: 斯大林\ 对战后世界的战略构想不同 杜鲁门/ 二、冷战表现 美苏之间直接危机的不断爆发: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核军备竞赛:核弹头、核运载工具、“星球大战计划”…… 经济战: (1)西方对东方的经济压力:“马歇尔计划”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封锁和禁止…… (2)东方的反抗:社会主义阵营的自我孤立…… 未表现为美苏直接参加的热战。原因:核武器的问世构成核威慑。美苏之间更多的是政治性冲突。两极化格局使两国势均力敌,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世界和平力量的遏止。

三、冷战结束的标志及原因 标志:东西方关系改善,销毁军备设施:“中导条约”; 苏决定从阿富汗撤军,双方达成协调、合作解决地区冲突的协议;1989年开始的东欧巨变; 1990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统一; 1991年苏联解体。 四、冷战的教训及影响 教训:各国领导人之间应当相互理解和沟通; 国家应把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 影响:朝鲜半岛南北对峙局面是冷战直接产物; 台湾问题;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及核威慑的依旧存在。 此次“政治地震”引起的震荡不可能短期内消失,民族、种族、宗教矛盾的突现和激化…… 五、冷战时期美的遏止目标及手段 1、“杜鲁门主义”P18-25(八千字电报、X先生、三个层次……) 2、(1)经济手段:“马歇尔计划”P25-28、封锁禁运…… (2)军事手段:建立军事集团、同盟,“北约”P45-48 (3)文化思想:和平演变 六、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对外政策及调整 “尼克松主义”:由攻到守的转折点,霸权主义消退的表现。 “关岛主义”P208-211提出三重关系 七、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动力(P129-134)

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分类汇编,战争、协议文件汇总

育明教育官方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7514302317.html,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国际关系史试题分类汇编(1618-2004) 名词专题部分(共255题) 战争: 1.三十年战争、 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3.北方大战、 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5.七年战争、 6.美国独立战争、 7.克里米亚战争、 8.普丹战争、 9.普奥战争、10.普法战争、11.中日甲午战争、 12.美西战争、13.英布战争、14.日俄战争、15.意土战争、16.两次巴尔干战争、17.第一次世界大战、18.奇怪战争、19.太平洋战争、20.苏德战争、21.第二次世界大战、22.朝鲜战争、23.中东六·五战争、24.第四次中东战争、25.两伊战争、26.海湾战争、27.波黑冲突、28.科索沃战争、 29.伊拉克争。 文件: 1.《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2.《比利牛斯条约》、 3.《乌得勒支和约》、 4.《圣斯特法诺和约》、 5.《安政条约》、 6.《中俄伊犁条约》、 7.《江华条约》、 8.《普拉特修正案》、 9.“至克鲁格电报”、 10.《英日同盟条约》、11.《日韩合并条约》、12.《和平法令》、13.《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14.《凡尔赛和约》、15.《色佛尔条约》、16.《洛桑条约》、17.《九国公约》、18.《拉巴洛条约》、19.《贝尔福宣言》、20.《道威斯计划》、21.《杨格计划》、22.《洛迦诺公约》、23.《非战公约》(白里安-凯洛格公约)、24.《胡佛宣言》、25.《天羽声明》、26.《反共产国际协定》、 27.《中立法案》、28.《慕尼黑协定》、29.《租借法案》、30.《钢铁盟约》、3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32..《大西洋宪章》、33.《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34.《苏日中立条约》、35.《联合国家宣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件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 第八讲维也纳体系的衰落与“欧洲体系”的全球扩张 经过1848年欧洲革命和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欧洲协调体制的裂痕愈大。至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欧洲的均势被打破,维也纳体系终于解体。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和通讯手段的革新,把世界日益联结为一个整;欧洲先进国家产业结构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的分工体系,“中心—边缘”结构逐步建立起来。在用工业革命的成果武装起来的西方列强侵略扩张中,穆斯林世界衰落了,东亚封贡体系解体了,欧洲霸权时代降临了。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的是,在欧洲,两个欧洲侧翼国家——海上霸主英国和陆上强国俄国是侵略扩张的先锋,英俄两国争霸也是19世纪中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旋律之一。在北美,年轻的美利坚共和国在自己独立不久就敢于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对抗欧洲势力;在东亚,古老而庞大的“中央帝国”衰落了,边缘地区的岛国日本却借机而起,通过明治维新跃进列强的行列。美国和日本的加入,对欧洲的霸权提出了挑战,也扩大了欧洲国家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激烈反抗,对西方的抵制和造反开始兴起。 1.克里米亚战争与欧洲国际关系新格局 维也纳体系确立后,沙皇俄国利用其战略优势,加快了对日趋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和瓜分的步伐,以实现其控制黑海海峡,实现几代沙皇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南下地中海。在近东有着巨大政治经济利益的英法两国,不能坐视俄国在近东建立霸权。双方争夺近东霸权的矛盾和斗争导致了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历史上又称“东方战争”)。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王国。 战争的导火线是争夺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1853年11月30日,俄国舰队在锡诺普港全歼了土耳其舰队。1854年1月,英法舰队进驻黑海保护土耳其。2月6日,俄国宣布与英法断绝外交关系。2月27日,英法向俄国下最后通牒,要求俄国退出所占领的两公国,俄国对此不加理睬。3月12日,英法与土耳其结盟并于3月28日对俄宣战。此时,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正在寻求时机把奥地利势力驱逐出意大利。他看到如果与英法结成同盟,将会给意大利的统一带来希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一、古希腊文学 (一)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1.时期(填空)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神的名称(必考填空、选择) 雷电神:宙斯天后:赫拉海洋神:波塞东(poseidon)农神:得墨忒耳(demeter)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战神:阿瑞斯(Ares) 火神:赫淮斯托斯(Hephfis)神使:赫尔墨斯(Hermes) 女战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 月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 家神:赫斯提亚(Hestia) 3.古希腊神话(名词解释) 1)时间: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 2)含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体可以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3)产生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映;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 4)艺术特征(简答) ①想象力极强。 ②故事性极强。 ③哲理性极强。 5)影响: ①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荷马史诗《神谱》古希腊戏剧。 ②对古罗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古典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神话为基础 4.潘多拉的盒子(名词解释)

1)潘多拉,希腊神话中火神赫淮斯托斯或宙斯用粘土做成的地上的第一个女人,作为对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的惩罚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众神亦加入使她拥有更诱人的魅力。 2)潘多拉打开魔盒,释放出人世间的所有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等,但潘多拉却照众神之父的旨意趁希望没有来得及释放时,又盖上了盒盖,把它永远锁在盒内。 (二)大移民时代 代表作家作品(填空) 抒情诗:抒情诗有多种体裁,主要有双管歌、琴歌和讽刺诗,其中琴歌的成就最大。 《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奴隶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古典时期 二、古罗马文学(古罗马文学为什么是希腊和后世文学的桥梁) 1.古罗马成了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 2.丧失了古希腊文学的生动活泼的精神灵气,显示出了精神和情感世界的贫乏。 3.古罗马崇尚武力,对人的力量的崇拜表现为对政治与军事的追去,由此演化出对集权国家和个体自我牺牲精神的崇拜。古罗马文学比古希腊文学更富有理性意识和责任观念,风格更庄严和崇高。但是,古罗马文学人文观念的主体依然是古希腊式的世俗人本意识,仍属于古希腊式的文化范畴。 4.古希腊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在古罗马文学中得到了体现,并经由古罗马文学广泛地流传于后世的西方文学。 三、荷马史诗(名词解释) 1.概念:《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代希腊的两大史诗,相传是由一个叫荷马的诗人所做,故称荷马史诗。又被称为“英雄史诗” 2.两部史诗: 1)《伊利昂纪》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 2)《奥德修纪》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乡的故事。 3.人物形象:阿基琉斯:在战场上勇敢善战、奋不顾身而又暴烈鲁莽。 赫克托耳:英雄主义富有悲剧色彩。奥德修斯:

北大国际关系史考研-《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方连庆,北大版)两本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辅导班-《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 《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方连庆,北大版)两本书 第一编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1945—1949) 第一章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一.美苏在东欧问题上的不同 二.西方与苏联的裂痕 三.德国赔款问题与德国问题的产生:柏林事件的发生 第二章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的控制 一.美国的独一无二地位 二.西欧战后的羸弱 三.马歇尔计划的产生 四.北约的产生与西欧联合的初步浮现 第三章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其同东欧和南斯拉夫的关系 一.苏联的大国实力 二.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 三.情报局事件与苏南关系的破产 四.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第四章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 第五章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二.新中国成立对亚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三.美国对华遏制战略 第二编五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50—1959) 第六章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其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活动一.敌视中国政策的体现 二.美国支持印度支那地区战争 三.美台防御条约 四.多米诺骨牌理论

第七章西欧联合趋势的发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一.舒曼计划与煤钢共同体 二.罗马条约与共同体的成立 三.联合的欧洲与法德和解 四.联合欧洲的意义 第八章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 一.斯大林死后的苏联变化 二.赫鲁晓夫推动对美缓和 三.三和路线的提出 第九章亚非会议和亚非国家反帝斗争的高涨 万隆会议与亚非民族革命 第三编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60—1969) 第十章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的成因与国际政治机理 第十一章西欧、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实力增强后的欧日更加自主,仍依附于美国第十二章苏联恶化中苏关系和加强对东欧的控制 一.中苏关系恶化的成因 二.波匈事件 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四.勃列日涅夫主义 第十三章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四编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70—1979) 第十四章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 一,美苏缓和的成因 二、美苏缓和的意义和影响 三、美苏缓和中的持续斗争 第十五章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和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第十六章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 第十七章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中美和解与建交高潮 第五编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80—1989)

外国文学史笔记(打印)

外国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文学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古代文学概述 一古代希腊文学。(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 (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二)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 1、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 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多愤怒,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 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 (三)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代表作: (1)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2)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第二时期(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 主要成就: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其中戏剧成就最大。抒情诗中琴歌成就重大: 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独唱琴歌代表诗人阿那克瑞翁:创造“阿那克瑞翁体”。 合唱琴歌代表诗人:品达,代表作《胜利颂》 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 几次著名的战役后,出现了正式的历史著作。 “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 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 文艺理论家: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对话录》。 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第三时期(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 主要成就:

2020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考研历年真题必看

2020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考研历年真题必看 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7分 1. “英国治下的和平” 2.古斯塔夫·斯特莱斯曼 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4.第二次柏林危机 5.TPP 二、简答题3*15分 1.民族国家的形成原因 2.二战前日苏关系的演变 3.伊朗伊斯兰革命对各国关系的影响(不是很确定这个,伊朗伊斯兰革命是确定的,后面这个具体词汇忘了) 三、论述题2*35分 1.试论述俄奥矛盾的根源、1871~1914年俄奥关系的演变历史以及俄奥矛盾对于德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大致这个意思) 2.试论述20世纪孤立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2014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光辉孤立(splendid Isolation) 2.泰奥菲勒?德尔卡塞 3.租借法案 4.《苏日中立条约》 5.达尔富尔问题

二、简答题 1.简述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争取安全的外交努力 3.简述冷战后核不扩散体制所面临的的挑战 三、论述题 1.试述从拿破仑战争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俄矛盾的演变及其原因 2.请分析冷战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 2013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赫尔辛基进程 2.克里米亚战争 3.英德海军协定 4.旧金山和约 二、简答题 1.简述“9?11”事件以后美国主导下的反恐历程。 2.法德和解的意义。 三、论述题 1.阿富汗被称为“帝国的坟墓”,请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角度评析。 2.论述冷战结束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什么能够继续存在? 2012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G20 2.克什米尔问题 3.哈布斯堡帝国

国际关系综合考研方连庆《国际关系史》考研资料考点总结

国际关系综合考研方连庆《国际关系史》考研资料考 点总结 一、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80—1989) 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8.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美苏争夺的新态势★★★★ 1卡特主义(见表18-1)

表18-1 卡特主义 2里根的新遏制政策 (1)新遏制政策提出的背景 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仍处于进攻态势,里根入主白宫后面临着苏联的严重挑战。 里根政府认定,美国面临的“根本挑战”是“制止苏联的全球野心”。出于两极体系的考虑,里根把整个世界看作是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基础的秩序,美国在其中占据领导地位。里根政府主张对苏联推行实力政策、恢复对苏联的遏制,将是否反苏作为唯一标准,以此来确定美国的敌人与朋友。 (2)新遏制政策的要点 ①扩充美国的军事实力,谋求打破战略均势 里根采取坚决措施来谋求军事优势,决心打破苏美之间在军事力量方面的相对平衡,用武力抵抗苏联危害美国利益的任何“冒险行动”。为此,里根政府提出了新的核战略,大力加强核战略力量和常规力量,并在某些关键地区加强自己的军事存在,以有限的军事手段达到有限的政治目的。 ②组建堵截苏联的战略防线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美国决心堵住苏联进一步向南扩张。里根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a.同中东一些关键国家如以色列、埃及、沙特阿拉伯达成防止苏联势力扩张的“战略一致”,特别是同以色列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b.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稳定中东局势,防止苏联继续扩张;支持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把巴基斯坦作为反苏、防苏的前线国家; c.继续支持阿富汗的抵抗力量,动摇与打击苏联占领军; d.调整同西欧、日本的关系,以协调对苏政策; e.同中国签署“8·17”公报,两国关系得以正常发展。 ③以实力为后盾,执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方针 a.里根政府在同苏联进行的核谈判中,一方面向苏联显示力量,以加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向苏提出明显不会被苏联接受的建议,把谈判可能失败的责任推给对方。 b.里根政府对苏联施加压力,迫使苏联按美国提出的要求找到令美国满意的解决办法。 ④开展对苏联的经济攻势 里根在同苏联的经济贸易关系中推行大棒政策,试图利用经济财政和技术上的优势,延缓苏联经济发展,迫使苏联限制其在外部的侵略扩张活动。主要表现在:a.实行贸易歧视政策,拒不提供最惠国待遇; b.严格控制向苏联的高科技产品出口; c.实行经济制裁,把两国间本属于正常的经贸关系与活动作为施加政治压力的工具与手段。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 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第四节北方大战 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 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三章维也纳反动体系和东方问题 第一节维也纳会议 第二节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第三节神圣同盟干涉拉美国各国的企图和门罗宣言 第四节东方问题 第四章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到普法战争时期的欧美国际关系 第一节一八四八——一八四九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二节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 第三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国际斗争 第四节意大利的统一 第五节德意志的统一与普法战争 第五章一八七O年以前欧洲国家对亚非的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一节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 第二节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的反抗 第三节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的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 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 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 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 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 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 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 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 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 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 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 第二节美西战争和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 第三节英布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义和团运动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干涉 第五节英日同盟和日俄战争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第四节北方大战 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 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简明国际关系史笔记 肖月.朱立群

2+4方案:由美国提出的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方案。随着1989年包括民主德国在内的东欧局势的巨大变化,德国统一问题出现新情况。同年11月8日,民主德国宣布开放同西德和西柏林的边界。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统一进程明显加快。由于德国统一的问题历来是牵动欧洲全局的最敏感问题,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密切关注。1990年2月13日美国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讨论有关统一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内部问题”,然后由两德和美英法苏四大国就未来德国在欧洲的军事政治地位,欧洲结构,柏林地位,结束四大国的权利与义务,波德边界,对德和约等“外部问题”谈判,其结果提交欧安会35国首脑会议确认。方案得到两德和苏英法的赞同,按照2+4方案,两德和苏英法美召开了多轮“2+4外长”会议,就德国统一的内外部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五国外长会议:二战结束后,为缔结和约做准备而设立的专门性协商机构。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美,苏,英三国政府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后,发表公报宣布,将“设立五大国外长会议,继续进行关于缔结和约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外长会议当前重要任务为受权起草对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及芬兰的和约,以提交联合国家,并就欧战结束时未决之领土问题,拟出解决方案,会议将负责准备对德和约”为执行上述每一项任务,会议将由在本任务所涉及的某一敌国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代表组成,在研究对意和约时,法国将被认为是在意大利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其他成员国将在讨论与之直接有关的问题时,应邀参加会议。从1945年至1949年共举行了六届外长会议。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全称《合作与集体防御条约》组织。英,法,荷,比卢五国在美国运行下组成的政治军事组织。1948年3月17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签署,8月25日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德国重新侵略,实际上是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主要内容是,加强相互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合作;当任何一缔约国受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同时建立咨询理事会作为条约的执行机构。条约有效期为50年。1950年12月,该条约组织的军事机构并如北约。1954年10月23日,意大利和联邦德国加入。1955年5月6日,该组织改名为西欧联盟。 东京审判: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根据1943年10月3日苏,美,英莫斯科宣言精神,以及1945年7月中,美,英《波茨坦公告》规定,同盟国授权远东盟军最高司令部于1946年4月19日颁布《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宣布由中,苏,美,英,法,荷兰,印度,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澳大利亚等11国代表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首要战犯。1946年5月3日开庭,控告被告犯有反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等罪行,并列举55项罪状。审讯历时2年零5个月,开庭818次。法庭判决25名被告有罪,其中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广田宏毅等7人处绞刑。由于美国包庇,一些重要战犯为交付审判,1950年起又释放了在日服刑的所有战犯。中国政府对此提出了抗议。 纽伦堡审判:1945年11月20日—1946年10月1日在德国纽伦堡对二战祸首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国际审判。根据1943年11月2日签订的《苏美英关于德国暴行的宣言》精神,1945年8月8日,苏美英法四国在伦敦签署《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首要战犯和协定》和《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1945年11月,由上述四国组成的国际军事法庭开始对被告按共同策划或阴谋破坏条约,筹划侵略战争和杀害人民,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等四项主要罪行进行起诉。历时十个月,216个审判日。最后判处戈林,等绞刑;冯克等无期徒刑;施佩尔等20年徒刑。宣布纳粹党领导机构,秘密警察,保安处,党卫队为犯罪组织。 波茨坦协定:《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和《柏林(波茨坦)会议公报》两个内容基本相同的文件的通称。苏,英,美三国首脑于1945年8月2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签订。公报当时公开发表,内容有14项,议定书当时未发表,内容有21项,包括公报中的14项。主要内容有:(1)设立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二战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和商讨成员国间有关的其他问题。(2)确立了处理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正是原则是: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为此素,美,英,法四国共同占领德国,解除德国武装,铲除或控制可供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摧毁纳粹党的一切组织和制度,并禁止他的复活,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是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经济原则:消灭德国之作战潜力,禁止军事生产,消灭垄断造成的过分集中,重建着重于农业及国内和平工业发展的经济,并把德国视为一个经济单位。(3),有关德国的赔偿,德国,波兰等国的疆界,同意大利,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五国缔结和约等问题的规定。 柏林问题: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英,法,苏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由于柏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围绕着柏林的法律问题,长期以来成为美,苏争夺欧洲的焦点之一。苏联巴西柏林看成是长在民主德国领土上的一个毒瘤,千方百计予以割除。而美国则利用西柏林的地理优势,把它作为向民主德国和东欧进行渗透活动的基地,并把保护美国在西柏林的权力看作是“考验西方的勇气和意志的伟大场所”。1948年6月,就柏林实行何种货币问题,导致了东西方对峙的第一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就柏林的法律地位问题再次导致了第二次柏林危机。1971年9月,苏,美,英,法四国就柏林问题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协定规定:四国相互尊重各自的权利和责任,不得单方面改变既成局面;苏联保证西柏林通过民主德国境内至联邦德国的交通畅通无阻,并享受优惠待遇;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