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总结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总结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总结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总结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小学教育是在(D)。D.1904年

2.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B)。B.资本主义社会

3.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B)。B.癸卯学制

4.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A.以综合课程为主

5.“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6.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7.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D)。D.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8.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D)的课程评价。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

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A)。A.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

10.贯穿于教育活动全过程,以改进工作为目标的教育评价是(A)。A.形成性评价

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C.①③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2.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D.课程制度的变迁

13.新课程改革倡导(D)的课程评价。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14.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A)。A.教学方法

1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是指

(C)。C.读、写、算

16.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B。B.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17.教育科学研究的展开环节是(C)。C.组织与实施

18.教育科学工作者必须把(C)作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和依据。C.为学生发展服务

19.教育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整个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工作之一是(A)。

A.研究课题的选择

20.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

假设的研究方法是(A)。A.实验法

21.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

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

的研究方法属于(A)。A.行动研究法

22.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产生于(A)。A.夏代

23.独立形态时期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C)。C.《大教学论》

24.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A.教育现象

25.(C)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C.生产力水平

26.校园文化的核心是(C)。C.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27.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C)。C.生物起源说

28.197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D)思想。D.终身教育

29.以“产婆术”著称的提倡启发式教学是古代先哲是(C)。C.苏格拉底

30.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D)。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31.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

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C)。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32.“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B)的

教育目的观。B.社会本位论

3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

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

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

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B)。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4.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C)。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5.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是(C)。C.中等水平36.学生将茄子、白菜、菠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C)。C.概念学习

37.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A)。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38.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C)。C.维果斯基

3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40.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思维过程属于(D)。D.想象

41.某学生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人讥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

突是(C)。C.趋避冲突

42.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A)。A.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

43.童年期是生理发展(C)的时期。C.相对稳定与平衡

44.衡量一个人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D)。D.行为

45.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

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B)。B.无意注意

46.许多人利用早上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不受(C)的干扰。C.前摄抑制47.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B)B.性格

48.英语学习中,学生在学习eye(眼)和ball后学习eyeball就比较容易,这种现象属于(D)。D正迁移49.下面情况发生了学习的是(D)。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50.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D)D审美需要51.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这是(A)。A.刺激泛化

52.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C.概念学习

53.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C)。C.投射

54.心理学里通常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C)。C.罗森塔尔效应

55.教师专业化尝试是从建立专门的(C)开始的。C.师资培训机构

56.教师职业开始出现于(B)。B.奴隶社会初期

5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A)。A.以业余为主

58.下列不属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有(A)。A.学历素养

59.教师专业化发展经历那几个阶段?(A)A.非专门化——专门化——专业化

60.教师的专业情操包括(B)。B.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

61.优秀教师的最高层次是(D)。D.教育家型教师

62.结合我国的教育现实,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C)。C.专业成长期

63.我国优秀教师的阶段性成长规律中“站住脚”阶段是(A)。A.到第3年左右,是练就教学基本功阶

64.(A)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和“永动机”A在职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答: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作为初等教育的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因而要求其具有最大的普及性。

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

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做到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和少

年不入学或中途辍学,并且使他们每个人都能达到基本的教育要求;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

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基础性。我国的教育体系,一般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阶段,每个阶

段都有其独立的性质和任务,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个人来讲,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阶段,对每个公民个人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小学教育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基础。从国家来讲,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

(3)强制性。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也是受教育者的义务;不仅是受教育者个人的义务,也是由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和国家各部门共同承担的义务。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

2.试分析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小学教育是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生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要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自己成为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做到以上这一切,实际上也是为我们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2)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老师应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老师要培养小学生坐、立、写字与看书的正确姿势,注意锻炼儿童的小肌肉,逐步锻炼手部的细微动作,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并及时予以提示,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得到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发展其逻辑思维,并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要让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学习品质。

培养小学生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发展其对道德的理解能力,使之能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思考、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社会和人生各种问题,提高其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答:(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发展的现代水平。所谓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以发展成为技巧。今天,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加强“双基”教学,而“双基”教学是我国的优势和传统。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所谓智力,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能力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形成学习能力,是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体力。所谓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教学特别要注意教学卫生,要求学生在坐、立、阅读、书写和其他学习活动中保持

正确的姿势,保护学生的视力,防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有规律、有节奏地学习与生活,保持旺盛的精力,发展健康的体魄。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

心理品质

小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诸方面的认识,而且教学活动本身也具有教育性。学生在教学中进行的学习和交往,是他们生活中认识世界和进行社会交往的组成部分;他们在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联系实际过程中,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他们在班级的集体教学活动中,也依据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教学在强调共性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通过教学,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不仅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具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

4.试分析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确立学习领域,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学习领域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它有利于改变目前过分强调分科的状况,有利于发挥地方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国家将按照学习领域制定课程标准。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程设计将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实践,注重学生的探索,注重让学生获得各种直接经验。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明确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在不同学科领域的课时规定上给地方教育部门留有一定的余地,在不同学科的课时规定上给学校留有一定的余地,地方教育部门在地方课程中可以决定学习领域与课时的比例分配,学校在学校课程中可以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本校课程方案。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

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

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

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6.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

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7.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依靠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条件。从客观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①加强教师教育。②制定法律法规。③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①善于学习。②恒于研究。③勤于反思。④勇于实践。

8.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答:(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

(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水平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③进行专门训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

9.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课程与教学观念方面有哪些重大转变?

答:(1)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

变革。

(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

追求,是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

(4)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5)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10.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具体表现。

答:(1)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

(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重心的转移。

11.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2.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答: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发、自然而然而出现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

(1)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

(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

(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答:(1)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

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

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

(3)学生观。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

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的基础上去形成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

14.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功,他们最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15.实验法的优点是什么?教师在运用实验法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所谓教育实验法,就是根据教育研究课题所规定的任务,按照特定设计的条件和过程,对于研究的对象进行控制,变革研究对象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研究,取得实验事实材料,从而得到客观可靠的结论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的优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控制情境。(2)排除无关的因素。(3)数量记载精确。(4)反复实验的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

运用实验法应注意:(1)实验前做好准备。编制学年或学期的实验计划,制定实验的课时计划。准备实验用品,编制实验小组。学生做好理论准备,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实验中要具体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实验,根据情况可进行全班或个别的指导,随

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3)实验后要总结。教师视全体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总结,并

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16.简述小学生概念学习发展趋势特点。

答: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小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往往是分步进行的,一般是先达到符号学习水平,即先学习符号本身的代表意义,再提高至概念学习水平。

趋势特点:(1)概念的具体性减少,抽象性增加;(2)概念的模糊性减少,抽象性增加;(3)概念形成减少,概念同化增加;(4)概念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17.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18.教师专业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答: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了教师职业的条件,能否履行教师的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内在素质:(1)学科专业素养,指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

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

一定的研究能力。(3)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

质等。教师的优良个性品质有:热情慷慨、乐于助人、公平客观等。

19.专家型教师有何特点?

答:(1)主动反思;(2)对基础教学问题的处理自动化;(3)知识的结构化;(4)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监控能力。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增加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

展具有(C)特点。C.阶段性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个体身心发展(B)规律的反映。B不平衡性3.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这体现了心理发展的(A)。A.定向性

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C)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C.差异性

5.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C)。C.可塑性

6.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不总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这表

明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具有(A)。A.不平衡性

7.“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身心发展的(D)。D.顺序性

8.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B)。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9.(C)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C.具体运算阶段

10.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D.沉思型11.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这种

认知方式是(C)。C.场独立

12.安安平时比较踏实,遇事沉着、冷静,但却比较死板,灵活性不足。她应该属于(C黏液质)类型。13.小学生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C)。C.道德认识不足

14.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所以在教育过程中(D)。

D.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需要、最易生效的因素为开端,对学生进行教育

15.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

励,这样的方法是(B)。B.品德评价

16.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7.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

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C)。C.道德意志

18.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D)。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9.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是(A)。A.认知模式

20.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或不良品德的克服要经过多次的培养或矫正训练,不能操

之过急,这表明德育要遵循(A)。A.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21.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A.德育内容上

22.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C)。C.德育目标

23.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的B.道德情感24.(C相互作用论)是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核心,也是有意义学习的基本心理机制。

25.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D)。D.说服法

26.“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C)。C.道德意志

27.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B.导向)作用。

28.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

励,这样的方法是(B)。B.品德评价

29.皮亚杰认为儿童自律道德的形成是在(C)。C.十岁以后

3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了德育的(A.疏导)原则。

31.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B.班主任工作)。

32.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

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D)。D.陶冶教育法

33.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D)。D.说服教育法

34.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D)。D.情绪低落

35.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B)。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

36.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它的这种行为属于(B)。B.强迫行为37.如果一个人情绪消极,对生活感到全无乐趣,觉得自己的活动没有价值。这种人患有(B.抑郁症)。38.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B)。B.积极的社会功能

39.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D.寻求发展

40.以下哪种不属于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D)D.有无心理疾病

41.以下咨询方法中,属于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是(D)。D.行为契约

42.味着失去一切。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3.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A)。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D.精神状态

44.鼓励表达、深入共感、身体放松的方式属于咨询中的(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

45学习困难综合征在(B)中比较多见。B.小学生

46.(B.过度焦虑)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显得很不安分。

47.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C)。C.学校

48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小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综合征。其高发病年龄为(C.8~10岁)。

49.对倔强的学生不可采取的矫正方法是(D)。D.侮辱打骂

50.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

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

越笨了。”小敏心中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

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在说自己,非常难受,后来朋友跟她开玩笑

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同

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的(C)。C.强迫症

51.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A)。A.审美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述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答:第一,认知发展。关于认知发展,我们可以从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注意

等几个方面来认识。从感知觉来看,小学生的感知觉处于明显的发展时期,低年级学生的感

知觉带有明显的无意性、情绪性以及笼统性,中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性、目的性以及精确性逐

渐增强。从观察来看,小学生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从记

忆来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记忆、机械记忆和无意记忆为主,中年级以后向以抽象记

忆、意义记忆(理解记忆)和有意记忆为主转变。从思维来看,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

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从想象来看,小学生的想象丰富生动,小学低年级的

学生的幻想成分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想象更具有现实性。从语言来看,小学期间

孩子的语言发展趋势是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从注意来看,小学生的注意的广度和

深度及稳定性都变化极大。

第二,情感发展。小学生情感的基本特征是丰富、外露、不稳定。具体看来:一是情感体验

强烈且不稳定。在对待事情的情感上,一方面遇到高兴的事会激动不已,而碰到不顺心的事

会悲观失望、情绪低落;另一方面情绪转移快,刚刚还是痛苦万分,但一遇上好玩开心之事

马上会阴转晴,甚至破涕为笑。在对待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情感上,则显示出一种特殊的信

任、依恋和崇拜;在对待同学的情感上,喜欢和同学在一起,重视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二是表现欲强且外露。小学生总想表现得比别的同学强,比别的同学能,特别是教师在面前,

更是积极主动。有时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不惜干一些违背班级或学校规章制度的事。

了解他们这些特点以后,老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的种种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珍惜学生对自己

的信任和依赖,对学生的行为特别是一些看似不当的行为尽量给予宽容和理解。

第三,意志发展。小学生的意志力薄弱,自觉性较差。主要表现在:一是做事情往往凭兴趣、

凭热情,缺乏自觉性和坚持性,学习行为往往靠外力督促;二是自制力薄弱,有许多事情明知道不应该做,却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如上课做小动作,有些事情明知道应该做,却因为其他诱惑而没有做,如做家庭作业等。三是自主性差,容易受暗示,喜欢模仿别人,尤其喜欢模仿自己喜欢的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往往以老师或大人为准,当老师对自己评价较低时,自己也会因此缺乏自信。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关注、肯定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优良品质和坚强意志。

2.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自我评价有以下特点:

第一,由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的独立见解的评价,并且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强。

第二,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过渡到有一定概括程度、涉及到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

第三,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

第四,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

由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性,使得小学生们自我评价的能力较低,善于评价别人,但不善于评价自己;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

3.简述性格差异的教学含义。

答:(1)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2)性格差异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3)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使教育内容的选择

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4.自我意识对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都必须通过自我意识的中介,因而自我意识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儿童的自我意

识水平低,其人格发展主要受外部因素的制约。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青年的人格发展较多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调节。

(2)自我评价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若个体自认为品德高尚,就会在生活中自觉地维

护真理和正义,拒绝自以为不正义的事情;反之,个体自认为能力差,解决问题时就会优柔寡断,稍遇障碍便停滞不前。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个体的自我调控筛选环境的影响,他们主动接受环

境的积极影响,拒绝环境的消极影响。同时,个体的自我调控制约人格发展目标的确定,并影响人格发展目标能否最终实现。

5.论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答:(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意味着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

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

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另外,个别差异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6.谈谈你对小学德育过程是促进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的认识。答:小学德育过程就是促进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知、情、意、行是构成儿童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①知。知是指儿童对一定社会政治意识、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它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所以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开始,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以基本的政治观点、思想态度等。

②情。情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情感的形成是儿童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在小学德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儿童的情感,要善于激发他们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良好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之情,进一步体会到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价值和需要,进而发展其深厚的情感。

③意。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毅力。

④行。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思想观点与相应支配下采取的外在行动。在小学德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严格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作风。

(2)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要注

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

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在实际工作中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这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具有统一性。知、情、意、行诸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3)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但是,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要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儿童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或从训练行为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终达到儿童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总之,德育过程可以从培养知、情、意行任何一方面开始,这就是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7.小学德育的意义是什么?

(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德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8.简述小学德育的任务。

答:(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2)培养儿童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9.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答:第一,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第二,确立符合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第四,积极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和形式。

第五,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第六,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丰富课外生活。

10.小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答: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知开始的,教师必须对其晓之以理,让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和怎样做。这样,儿童就有可能去做并且有可能做好。

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1)语言说服法

语言说服法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①讲解法是向学生讲清楚基本原理、基本事实的方法。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说明什么是祖国、我们的国家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要爱国、怎样爱国等。讲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②报告是主讲人就具体问题进行系统阐述以提高学生对某一问题认识的方法。如形势报告、政策报告、英雄模范事迹报告、法制教育报告、典型事迹报告等。报告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某一问题的深入认识。

③谈话法是通过师生对话而使学生提高特定认识的方法。如通过谈话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锻炼身体的意义等。通过谈话可以了解学生的情况,交流师生感情,故能提高说服的实效性。

④讨论法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自由发言或辩论以明辨是非,提高对某一问题认识的方法。如开展关于小学生要不要参加劳动、要不要帮家长做家务等问题的讨论。讨论有助于培

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志趣,使学生交流思想,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⑤指导阅读是一种书面语言说服法,它是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书报来说服学生的方法。如组织学生阅读科学家传记和名人发奋读书的故事,使学生理解刻苦学习的意义阅读历史人物和革命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阅读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

运用语言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针对性。第二,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三,引导总结。

(2)事实说服法

事实说服法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①参观是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考察,通过看实物、听解说接受教育的方法。如参观名胜古迹、博物馆、展览馆,参观工厂、学校等其他先进单位,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改革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刻苦读书的热情。

②访问是指走访一些典型人物,以丰富感性认识和增加情感体验的方法。如访问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科学家、老前辈、身残志坚者等。

③调查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取第一手材料以说明问题的方法。如去环保局调查环境污染的情况,可以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情况及污染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

参观、访问和调查的共同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具体、生动、典型,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三者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运用事实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目的,制定计划。第二,做好充分准备。第三,加强指导。第四,做好总结工作。

(二)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用教师自身的美、环境美、情景美和艺术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

运用情感陶冶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修养。第二,创建良好的环境。第三,引导学生。

(三)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学生的发展是通过学生的一系列行为表现出来的,而学生的行为又是在实践中、在活动中得以表现和形成的。

实际锻炼法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常规训练;二是实践锻炼。

(四)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作为榜样,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的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能把真实的思想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同时青少年又极善于模仿,向往英雄,追求上进。

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理解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及其成因。

第二,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的哪些方面,怎样学习。

第三,狠抓落实。

(五)评比竞赛法

评比竞赛法是教育者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运用评比、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方法。竞争心理即人的争强好胜心理,它在人与人的比较中体现出来。

评比竞赛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从内容来分,有单项评比竞赛、全面评比竞赛;从对象来分,有自我竞赛、交互(集体)竞赛;从时间来分,有一次性竞赛、连续性竞赛。

运用评比竞赛法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的氛围和环境;第二,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第三,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

(六)奖励与惩罚法

奖励与惩罚法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或痛苦的

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

奖励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的体验,进而强化学生的健康品德和优良行为的方法。对学生已经形成的或正在形成的品德和行为的肯定和鼓励,能够引起学生的愉快体验,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巩固与保持。奖励的方法可以用于个人,也可以用于集体,其形式有三种:一是赞许,这是对学生良好品德和正确行为的赞同和肯定;二是表扬,这是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正确行为的较为正式的评价,可分口头表扬和书面表扬,对集体的表扬和对个体的表扬;三是奖赏,这是对学生较为突出的表现的奖励,如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

惩罚是通过对学生的不健康思想和行为进行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内疚、悔恨的体验,进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方法。合理的惩罚能引起学生的痛苦体验和认真反思,有助于学生及时终止和纠正自己的不良品德和行为。惩罚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否定,这是对学生不太严重的行为的制止和纠正;二是批评,这是对学生不良品德和行为的较为正式的否定评价,可分为口头批评和书面批评,对集体的批评和对个体的批评;三是处罚,这是对学生较为严重错误的惩罚。

运用奖惩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第二,目的明确,具体有度。第三,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第四,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11.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答:(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

基本途径。

(2)少先队活动,这是通过青少年自己的组织开展活动来对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计划

的限制。

(4)劳动,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5)班主任工作。

1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答:(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①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②选择恰当的奖励物;③强调内部奖励。

13.简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答:(1)儿童多动综合征

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

(2)学习困难综合征

学习困难综合征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

学习困难综合征的主要表现包括:缺少某种学习技能;诵读困难;计算困难;绘画困难;交往困难。

(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在小学生中,以女生的过度焦虑反应较为多

(4)儿童厌学症

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

(5)儿童强迫行为

儿童强迫行为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又一表现。强迫现象在正常儿童的发育过程中也可看到。14.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意义。

答:(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三、材料分析题

1.不会听课的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内容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因此,他的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很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问题:请分析小刚不会听课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答:(1)原因

①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②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再有趣一些,他肯定会全神贯注听课的。

③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④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⑤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2)方法

①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也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②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来激发学习动机。

③帮助学生在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⑤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经常提问。

2.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乘车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他答应改正,但并无实际行动。

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你将如何运用德育的有关知识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答:(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

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所以,在解决小王品德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

想品德修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从而

进一步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

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和开展社会交往看成德育过程的基础。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问题。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

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

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

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意受教育

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

注意反复抓。

第三章班级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班主任工作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就是(D)。D.班级管理

2.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

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模式是(C)。C.平行管理

3.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开展以班级(C.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

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C)。C.平行管理

5.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A)。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6.学生管理的终极目的是(B)。B.人性完善

7.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B)。B.全面了解学生

8.目标管理的班级管理方法,是由美国的(A.德鲁克)提出的。

9.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A)。A.共同的奋斗目标

10.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A)。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11.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有个人的意义的群体是(B)。B.联合群体

12.在课堂上,某教师注重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

学生。该教师对课堂管理的领导方式主要属于(A.参与式)。

13.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14.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称之为(B.课堂纪律)。

15.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是(C)。C.课堂纪律

16.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此时处于(C自我促成的纪律)。

17.对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做出明确规定的是(D)。D.《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18.班集体前进的导向和动力是(B)。B.奋斗目标

19.组织实施的后继环节,也是新一轮班级管理的起始环节是(D)。D.评价总结

20.班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D)。D.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21.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D)。D.人际关系的影响

22.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于(A)。A.发展学生个性

23.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24.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层组织是(B)。B.班级

25.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是(D)。D.群众性课外活动

26.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创造精神为主的课外活动是(C)。C.科技活动

27.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是(A.课外活动)。

28.课外活动的主体是(B)。B.学生

29.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D)。D.小组活动

30.课外活动的核心环节是(C)。C.实施

31.下列属于社会政治活动的是(A)。A.参观访问

32.下列能体现出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一课外活动基本要求的是(B)。

B.课外活动本身应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简答题

1.简述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1)班级组织纪律管理;

(2)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

(3)班级文档管理;

(4)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2.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和职责是什么?

答:(1)班主任的任务

我国的《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任务作了明确规定。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培养良好的集体,全面关心、教育和管理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长大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2)班主任的职责

《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对班主任的职责作了如下七方面的规定:

第一,按照《小学德育纲要》,联系本班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

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

第二,经常与科任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教会功课,并掌握学生的课业负担量。第三,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注意保护视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第四,指导班委会和少先队工作。培养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做好学生的个别工作。第五,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支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第六,搞好班级的经常性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做好学生的品德评定和学籍管理工作。

第七,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互通情况,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注意争取社会力量教育学生。

3.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1)学习继承法。学习继承法是学习继承他人研究成果的方法。心理学、教育学、班主

任工作理论等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研究,学习和吸收这些研究成果,能使班主任尽快了解学生的一般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2)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班主任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和连续的

观察,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的方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所获得的材比较真实,因而观察法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

(3)谈话法。谈话法是班主任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通过与学生交谈而获得有关学生发展和

班级建设信息的方法。谈话是面对面进行的,师生间容易沟通,便于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个性。

(4)资料分析法。资料分析法是班主任通过对反映学生情况的各种书面材料进行分析从而了

解学生的方法。这是一种快捷而又比较客观的方面。

(5)调查法。调查法是班主任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 而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方法。调查的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由此而获得的信息丰富、全面,因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4.班级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答:班级管理过程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一)制定计划

(1)班级管理计划的含义及类型

班级管理计划是指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目标及相应活动方案的设计和谋划。班级管理计划按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按时间划分,有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按内容划分,有一般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2)班级管理计划的内容

①班级基本情况的分析。②具体工作目标的确立。③具体工作的安排。

(3)制定班级管理计划的一般步骤

①明确教育目标的要求,认识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

②分析班级情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了解学生的需求。

③构思班级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包括活动的的名称、目的、内容、主题、形式、方法、时间、地点及需要的器材。

④就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交全体学生或班干部讨论,由学生参与制定计划,确定班级活动计划的思路。

⑤将比较完善的活动计划写成文字,并予以公布。

(4)班级管理计划的表述形式

班级管理计划的表述形式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文字表述,一种是表格表述。

文字表述形式的班级管理计划一般包括标题、内容和落款三个组成部分。

①标题,即计划的名称,包括计划名称、班级名称和计划时限。

②内容,即计划的正文,包括班级基本情况分析、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具体工作安排。

③落款,即计划的制定者和制定时间。

表格表述形式的班级管理计划也包括三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与文字表述形式一样,第二部分用表格表述。

(二)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就是围绕班级管理计划的目标,建立组织系统,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高效运行的活动。组织实施是保证班级管理计划有效落实的一种管理活动。组织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工作:

(1)机构建设与任务落实。

(2)人员安排与指导教育。

(3)行为协调与工作控制。

(三)评价总结

评价总结是组织实施的后继环节,又是新一轮班级管理的起始环节。评价总结不仅能对实际工作作出评定,找出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而且能够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依据。

(1)评价

评价是班主任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班级工作进行状态确定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具有鉴定、导向和激励作用。评价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对学生发展的操行评定。

①评价的基本要求

要做好评价工作,一是要明确评价标准,二是评价要具有计划性、及时性和多元性,三是运用多种评价形式进行评价。

②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

动等方面表现作出的评价。

(2)总结

班级管理总结,是对整个班级管理过程、状况和结果作出全面的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班级管理总结一般分为两类: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总结是评价的继续,又是下一个工作计划的基础。做好总结应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平时对班级管理资料的积累;二是注意做好阶段小结。

5.简述班主任的作用。

答:班主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

第二,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一方面,班主任执行和落实校长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目标;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将班级情况随时反馈给校长。

第三,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为了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作用,班主任就必须对各任课教师进行协调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第四,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班主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起纽带作用,要协调这三者间的关系。

6.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答: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建立一个优秀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2)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罚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

(3)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

(4)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组成班集体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

(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和协作的关系。

7.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分成哪四种类型?

答:(1)教师促成的纪律

刚入学的小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

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8.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从内容和组织形式上来看,课外活动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自主性。

9.简述课外活动的任务和作用。

答: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特点,有独特的教育作用。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10.根据课外活动的性质可将课外活动分为哪些类型?

答:课外活动按其性质可分为六类:

(1)科技活动

这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各种科技实践性作业的活动。

(2)学科活动

学科活动是一种学科性的课外学习和研究活动,一般按学科分别组织活动。这类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

(3)文学艺术活动

文艺活动种类多样,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他们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活动。

(4)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是以发展学生健康体魄及体育文化修养为目的的活动。

(5)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生活、经济建设实际状况的教育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以及各种无偿的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

(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形式。

11.组织课外活动对教师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答:教师若要出色地完成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的任务,必须作多方面的准备和努力。

第一,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这是指导教师的地位能否在学生心目中真正确立的保证。

第二,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学生的了解,包括历史与现实、知识与人物,这样才能发挥咨询的作用。

第三,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外活动中,师生间的关系更具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的特点,学生的年级越高,就越是如此。

第四,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一般倾向,而且要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不仅要组织好学术型、科技型、艺术型的学生及相应的活动,而且更要关注那些没有突出才能和明显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并安排欣赏性、收藏性、实用性、服务性的活动小组,吸收他们参加。

第五,为了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经验,深入开展有关课外活动的教育研究,教师还需注意

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由此可见,课

外活动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有重要作用。

三、材料分析题

1.为了能很好地与学生打成一片,我总是以大姐姐或哥哥的身份出现在他们需要我的地方,

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看待,没想到尴尬的事情也随之出现了。那天,我又像往

常一样到教室随便看看,只见几个女同学凑在一起谈着什么,神情很严肃的样子,我好奇地

上前询问,其中一人回答道:“老师,某某想认您做叔叔。”当时我一下子愣在那里……

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吃在一起、玩在一处,与他们交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也愿意向

我倾诉心里话。久而久之,我这个知心朋友已不再是他们眼中的教师形象。

问题:与学生的关系究竟把握到何种尺度才能使他们既能感受到师爱,信任你,又能体现教

师的权威性,接受你的教育,这是许多班主任的烦恼。我们该如何把握和学生关系的尺度,

怎样通过师爱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答:(1)要恰到好处地把握情感

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中应有同情、关注、呵护、尊重的情感,应摆正自己和学生的关系与位置,以朋友之态与每位学生坦诚相见、相处交流,应真心实意地对他们的合理需要与正当要

求给予关心与满足。让学生明明白白感受到你的爱是高尚的、无私的、公正的,绝不是盲目的、泛滥的、无原则的。

(2)要注重对学生的精神关怀

只有走进人的心灵,才会有成功的教育。班主任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担当着学校教育

这个大舞台的主角,要用真诚的爱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个

学生,关心、爱护和支持每一个学生,并给予正确引导,而不应用保姆式的爱,把学生圈在

舞台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多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多一点对未来的期待,让他们懂

得生活,懂得珍惜,懂得尊重,在自我体验中长大。

(3)要为学生的“依恋”心理导航

老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除父母外的最重要的可“依恋”之人,班主任要善于借助学生的“向

师性”心理,通过较为委婉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关注,如周记中的中肯留言、巧妙的问候等,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受到班主任的重视,并且能体会到这种重视是无条件的。同时,教师

还应充分利用自身较成熟的心智,有针对性地调节自身的交往行为,让所有学生体验到:老

师的爱心不含有任何功利,只是为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铺路搭桥,绝不是狭隘的“爱”。美国南加州大学教育系教授说得好:“一个理想的教师就该肯于把自己当作桥梁。他邀请学

生跨上这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筑造他们自己的桥梁。”

(4)要体现适当的权威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拥有明智的权威,尤其是成年人对儿童的这

种权威,是一种巨大的创造性活动,是对儿童的思想感情世界进行深入而真诚的理解,懂得

儿童的语言,使自己保持一点儿童的气质,但同时又不把自己和儿童等同起来。”因此教师

要通过学生所赋予的内在权威,将师爱放在民主的平台上,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威,并能对学

生明智地使用权威,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储备加大权威的“砝码”,提高师爱

的质量,让学生打心眼里认可你,相信你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进而把你看作是真正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心目中的朋友。

总之,班主任要做到“适时缺位”,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充分成长的空间,让他

们在自我教育中长大。有时候,班主任要做的其实就是让开一点,别成为学生生活的“拐棍”。

2.一天中午,一些孩子正在操场上打篮球,战况“激烈”。学生Z和学生C从人群中冲了

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我见这阵势,就停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用冷眼瞅着他俩。大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完整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 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

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 1.教育的本质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的教育家、思想及著作 (一)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1.教育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有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2.教育对象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3.教育目的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5.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道德修养 第一,立志有恒 《论语.子罕》:“三军可以多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第二,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三,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第四,改过迁善。 7.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1.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A.经验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行动研究法 D.叙事研究法

课堂教学能力培训总结大全

课堂教学能力培训总结大全 课堂教学能力培训总结大全(一) 能参加此次教育技术培训我很高兴,很充实。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新课程改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广大中小学教师正在自觉地将教育技术的新成果带入日常教学,用越来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越来越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走入知识探索未知。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我没有什么理由不与时俱进;接受新的理念是实现自我升华途径。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工 作是这次培训的核心内容。这次培训主要学习了:编写教学设计方案、选择教学用的媒体、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和处理、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等模块,都很切合我们教学实际的需要的。授课教师十分敬业,培训时间安排的十分紧凑,我们学员也听得十分认真,对于教师的演示操作,学员能十分自觉地加以练习巩固。虽然这些内容我们平时也在用,也给我们的学生教学,但从培训来看,我们对于有关的专业知识确实需要提高,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应用部分,还有很多有趣而使用的技能我们没有开发利用的,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点拨,感到我们平时应该好好花点时间进一步地去研究其中的深层次的应用内容,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宽广度,也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同时对我的信息素养也有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应该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高科技的发展,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要利用网络资源去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可把优质的教育资源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样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会不断的向前发展,同时它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要学会怎样提问,不是以前的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而是给学生很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让学生到网上去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课本以外的东西,认识课本以外的事物同时,还要注意学科间的整合以及网络知识的运用,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利用网上的教育 资源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习虽然短暂,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我深深认识到了,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所学到的新理念、新知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每个教育者应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小学教育知识能力重点

教育知识重点 第一章小学基础教育 一、教育概论 (1)狭义的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4)教育的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是其本体功能,促进社会发展是其衍生功能 (5)教育的目的:教育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映教育对人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向的要求。 (6)教育目的的作用: (1)规范功能: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方向;规范了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了学校管理 (2)激励功能:是一种激励的力量 (3)选择功能: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7)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4)符合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5)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教育目的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取向:把个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相对应,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

的根本价值。代表人物有: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9)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其确立依据: (1)德育: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 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 的行为习惯。 (2)智育:是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 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 二、教育历史 1.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体现天或神的意志 (2)生物起源说: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代表人物有:列托尔诺、 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的。代表人物:孟禄 (4)劳动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代表人物:凯洛夫、米丁斯基。 2.教育的发展(标志性事件):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最初的学校被称为庠、序、学、校;西周时期六艺由六门课组成,即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成为儒家私学的创始人;两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元时期《四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30×1’=30分、辨析题:4 ×5’=20分、简答题:5 ×6’=30分、材料分析题:2×10’=20分 《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 第一章:教育基础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我国小学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小学学校管理、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 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小学智育 、小学德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小学生的安全指导 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 、班级和班集体 、班级管理 、班级活动 、少先队活动 、课外活动 、班主任 第四章:学科知识 、小学语文 、小学数学 第五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教案 、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1 第六章:教学实施 、教学概述 、教学过程 、小学教学原则 、小学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第七章: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中国的教育萌芽 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无名氏:《中庸》 无名氏:《大学》 (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 创立条件: 、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 创立的标志: 、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主要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 2 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 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康德:德国哲学家 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 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洛克:英国哲学家 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 、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 主要观点:

心得体会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心得 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心得体会 教师:邓志英 xx年11月7月,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丹寨县教育局在物理小学举行的课堂能力提升培训,培训期间,每一位老师精彩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难以释怀。例如,在开班仪式上,凯里五小的校长讲话。以及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教务处和各系部精心安排的培训学习研讨内容都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似长又很短的培训中,我收获了许多,感想颇深: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我对教育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教育理念上、教学方法上,也有许多的感受和体会。一如何有效推进教学。“传承而不保守,创新而不立异”这句话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如何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又如何做到“传承而不保守,创新而不立异”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许多人不了解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不同,我曾也有过一样的经历。这让我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总局限于本科教育的框架。所以我认为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和特征是前提。职业教育绝不是低成本、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一个人的水平高低到底看什么?看社会的生存能力,而不是看读书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应使学生接受阳光教育,让学生阳光起来,成为一个职业人,获取社会的生存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教什么?①应以行业企业需求为依据:既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②以岗位能力分析为入手:

征求不同类型人员意见,搞清素质能力、知识目标等;③以课程开发、教材建设为重点:如与企业联合开发。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怎么教?落实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一切为了学生等理念。注重课程设计,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学做导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关于于教师教学能力。 通过培训学习,我学会了在学习中反思。在邹助理的讲座中,让我了解了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尤其是关于教学评价活动的解说,让我明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对于教学评价能力的提高也是重要部分之一。许多教师可能会不太重视教学评价这一环节,但这一环节恰恰是要有效推进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合理设计课程等一系列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作为一名参加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教师,要想以高贵的姿态行走,就要在教学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真正提高教学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当然,教学设计活动、课堂组织活动及这些能力的提高等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避免出现形式上的整合――教师跟着课件走,学生跟着鼠标走,教学跟着电脑走的现象,引导我们如何去挖掘校本课程,如何发挥现有设备器材的作用;让我们深深地感到教法要结合实际,就地取材,灵活机动,要因人而异。 三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 以前我分析评价一门课总是在关注教师的设计和讲授,而很少关注学

2018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要知识点

2018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也称蒙学。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 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四个标志性事件 1、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2、南洋公学外院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立小学堂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该学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清政府1904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人学对象为7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4、到了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校。 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的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小学开始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2001年开始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 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分散 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 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度。 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务的好坏。 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学前教育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导论 1、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2、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提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1)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提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了解学前教育思想的的产生和发展脉络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理想国》、《法律篇》(2)、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学》、《伦理学》 (3)、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世界图解》 (4)、卢梭(法国教育家):《爱弥儿》 (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林哈德和葛多德》、《葛多德是怎样教育他的子女的》 《母亲读物》 5、熟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1)福禄贝尔:德国学前教育家,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并撰写了《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他对于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3)蒙台梭利教育法 (4)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完整版)2019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

2020年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培训总结

2020年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培训总结 参加了这次2020年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行动,认真聆听了老师的精湛讲解, 听课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我却受益非浅,对我影响很大,给了我很多启迪,对我的工作 也有很大的帮助,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如下: 课程提出了校园欺凌事件该怎么处理,疫情防控与心理健康,信息化教学,关爱, 流守儿童与校园安全管理等新的课程目标和理念,要求我们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 方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 养符合新课程目标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新课程似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课堂,使沉闷的课充满了活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一个封闭循环的,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教师 的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显得 呆板和僵硬,导致课堂教学缺少活力,使教师和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张扬。相反,尽管 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实验阶段,但教师的教育观念却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课程的理念也在广为传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 学生的学习生活开始发生变化,课堂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学习的生动画面。教师不再 是简单的灌输、解疑答惑,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 课堂上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学互教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场面,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情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原来的 “被动学习接受”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发现学习”,普遍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 方式。新课改使得学生的胆子大了,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了,他们变得特别活跃,更有 积极性了。传统的教学课堂是“填鸭”式的,学生主要是听,被动地回答问题,读书, 做笔记,新课改之后,学生是主动地提问题,积极讨论、大胆质疑,他们要想,要动, 要做,要数。每个人都在想办法、动脑筋,同学之间互相补充,一堂课变成一场辩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转变,由传授者、“”、“裁判员”、“演员”、“家长” 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研究者、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虚心、诚实、真诚地 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走近学生的“心田”。尽管这对于教师来说很难,但是教师们却 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勇气,在教学思维、方法、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求变的意识。我们不 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尝试新的教法,勇于创新,自我反思,改变过去的、传统 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习者和知识之间的中介者,不光是传授知识,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等,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 生存的能力。 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脸上!感悟到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做到能理解、宽容。要通过改变目标、改进方法、转换活动、合理宣泄、调整认知等六个方面靠近,促进自己向优秀教师方向发展,学到了自信,学到了方法,感悟至深。肖兴英老师和王祥述老师的课堂设计案例研究,能以实际的案例直观展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现新课改指导下角色的转变;教会了我们设计、研究的方法,展示了一种活灵活现的教学氛围,更是让我感受到新课改清新的气息。就如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伍主任的校园安全知识与日常教育教学的关系和重要性的阐述,使我们强化了安全责任意识。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这些观念的形成是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整理笔记 真题: 材料解析: 1、对“教学即对话”的理解,教师在对话中的角色定位。 2、怎样给学生写评语。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四、课堂教学评价 1、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 2、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五、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怎样教育学生。 4、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 5、课程评价存在哪些问题。 6、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两个设计。 7、对于课堂吵闹现象老师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十、如何创建优良的班集体?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级骨干力量; 3、培养良好的班风,形成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 4、坚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 教材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基础性 3、义务性 4、全面性 二、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长期性 6、系统性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三、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相互补偿;5、联觉。 知觉的特性:1、选择性;2、理解性;3、整体性;4、恒常性。 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分为: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意志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持性;4、自制性。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要点全概括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手抄全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课堂教学能力培训总结(4篇)

1、课堂教学能力培训总结 一个多月的新教师培训学习很快就过去,虽然是辛苦了一点,但我觉得自己受益很多。这次培训,我们学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技术技能基础”、“师德修养”和“班主任理论”四个课程的知识。下面就是我在这次培训中的一些体会: 一、理解教师职业,提升自我素养 作为教师,师德是必备的。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以身作则。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更要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道德意识。 二、用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心理学基础指引自己的工作 培训为我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在培训中,从事教育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和教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当好教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上,教授都强调了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做法;在谈到面对困难如何克服的问题上,他们还提出了如何加强教师之间团结合作的方法;在教学教法经验方面,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的指导,让我更加明确上好一堂专业课的标准,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 通过班主任工作的指导,让我从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深化,尤其是对待学生与管理班级。一些具体的事例,尤其是德育师风,让我深刻意识到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一些生动的班会课,让我们掌声不断,让我的心为之感动,也让我反思自己,学习到了一种育人的新视角。 三、正确的职业规划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重点分析

了解分析总体考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学科目二也就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总体考情。整个考试总分150分;时间为120分钟;题量为26道题:其中20道单选每道2分,3道简答每个10分,2道材料分析每道20分,1道教学设计题40分。总体来说,题量并不大,对于120分钟而言,时间是非常充足的。 展开章节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基础(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150分中占到45分左右,占到了30%的比重所以要全题型备考,所谓全题型也就是单选简答材料各种题型。) 第一节历年没考过,所以大家只需要做到答题了解即可;第二节历年只考过一道,2014年下考过校长负责制。因此这一节以选择题备考就可以;第三节教师专业发展考过单选和材料,但是今年再出材料题的概率不大,因此还是以单选题备考;第四节教育研究方法:主要以单选题备考。主要放在具体的方法上。比较方法的不同,这里大家只需抓住每个方法的关键词,考试时能根据关键词选择出来就可以; 第五节教育学基础知识:内容比较多,考试喜欢考,做单选题和简答题备考,还有些高频的考点,教育学的发展中有些主要的人物,历年考过的人物可以放在次重点的地位进行复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还没考过需要大家重点关注);教育与社会部分中教育与文化已经考过,这些可以简单看一下,了解即可。第六节心理学:历年顶多两道单选,考过一次简答题,所以以单选题备考。其中注意、感知觉比较重要,需要大家重点关注,能理解即可。第七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要,考过单选、简答、材料分析,所以这一节还是要以全题型备考。其中课程类型是重点,课程流派历年还没考过,但是还是要重点讲解。关于新课改理念、目标都是考单选题,所以简单看看。而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经常会结合材料来考,或出简答题,所以这些就需要大家重点去看。 第二章学生指导主要以单选、简答备考。这一章在考试中平均占19分,占12%的比例。 第一节主要以单选题备考,重点是要掌握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能题解每个规律的意思及带给教学的启示。第二节以单选简答备考:重点是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单选题,皮亚杰虽然考过,但是他还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人物,还是要重点掌握。第三节:历年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大全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教育基础知识

第二节教育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

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4.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 1.教育的本质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

30题: 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 (二)疏导原则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①严要有度; ②严要有方; ③严要有恒; ④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⑥不能迁就学生。 (四)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客服缺点;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①统一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六)因材施教原则 ①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世界; ②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 (七)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与活力。 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1.语言说服 ①注意说服的时机,有针对性; ②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 ③做好引导总结。 2.事实说服 ①明确目的,制定计划; ②做好充分准备; ③加强指导; ④做好总结工作。 (二)榜样示法 ①选好示的榜样(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 ②引导学生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 ③激起学生学习榜样的倾慕之情; ④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调动行为,提高境界。 (三)情感冶法 ①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③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四)指导实践法 ①坚持严格要求;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品德评价法 ①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②发扬,获得学生支持; ③注重宣传与教育; ④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种类:实物直观、言语直观、模像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