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多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多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多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多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交流

吕亚杰学习绝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儿,更不是学生自己的事儿,老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孩子要好学乐学。没有谁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儿,也没有人愿意总是被人强迫着做这做那。所以呢,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发现并开发出自身的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有成就感和好奇心,有挑战困难和自我的勇气,老师要善于让学生自觉的、自然的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生活中去。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艺术的精妙。这个学期在学习第三组课文的时候,着力引导让学生注意到:杨氏之子巧妙婉转智慧的应对“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晏子使楚》中,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勇敢的胆识与气魄、犀利的语言及强烈的爱国情感;《半截蜡烛》中,危险面前杰奎琳镇定自若表现出来的若无其事天真活泼可爱的神态

表情、语言的甜美等。老师绘形绘声的表演给学生看,学生被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吸引,加强了语言表现力的学习。进而使学生在“快乐晚间,”——他们自己的时间空间,班级不少学生,开始主动积累风趣精妙的语言,如歇后语、对联、相声等。尹佳雪组、修佳俊组的课本剧表演与改编是那么富有创意、富有表现力;许悦然、王艳娇的相声表演是那样的全身心的投入,毫无顾忌的声情并茂地表演。一旦发现语言的魅力,学生们真的是喜欢感悟揣摩语言带给他们的心灵上的欣快感。我们能看到他们一遍一遍的在座位上练,一次一次地来到讲台上表演,力求使自己的语速适中、语调自然、字正腔圆、情感真挚、

表演自然、仪态大方等。这收获这结果不正是我们作为师者所追求的吗?

说到学生对语言的热衷与表现,还得感谢去年高主任组织的那次弘扬民族精神的演讲比赛。正是这次比赛,因为有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耐心地指导,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大大地提高了班级学生对语文对语言的学习兴趣。当时我准备了两篇演讲稿,还没有选定谁来参赛。可是那几天早晨,班级有几个学生在老师还没有来到班级的时候,就拿着演讲稿轮番在讲台上一遍一遍地读。小学生就是这样,热情高兴又竞争,也许对他们来说,去参加比赛当然很重要,能在学校领导老师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还可以锻炼自身的能力和勇气。不过即使不能参赛,参与尝试了也是一种美好的体验过程。最终对尹佳雪、许悦然两个参赛选手的指导上,也确实下了一番功夫。怎样朗诵语言具有感染力,而且表情自然、仪态大方,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的融合等,来升华演讲的效果。两个学生的确也很卖力。老师的指导,参赛选手的努力,同学的羡慕和参与,更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在班级也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模范效果。大家都不甘落后,班级语文课的有感情朗读方面,很多学生都上升了一个层次。

去年年终教育局综合检查中,教研室陈英金老师在我班看了综合实践展示课,课接近尾声时学生在演讲比赛中取得成绩的许悦然同学有声有色的演讲《拖着破吉他的小男孩》升华了这个感恩的主题,也给这次综合实践推向了高潮。她的演讲震撼着每一个学生与老师。从中感悟到了回报、温暖、互助,用双手捂热对方的双手,既温暖了他

人,也温暖了自己。这也更坚定了我对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感悟语言艺术的信心。同时也用事实证明这样做是有效果的。

现在班级每节语文课课前的三分钟“说话”栏目,学生的语感、语言表现力有了一个很好地提高平台。每天保证一组学生(6名)分布在每天两节语文课前露脸。为了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表现。我听出来学生课下一定下了很大功夫,他们的“说话”,决不是讲看过故事的大致内容,而是几乎把看过的文章背下来,可却看不出背得生硬与古板,而是在表演,可见学生课下真的下功夫了,真的按照老师告诉的方法,有感情地读,照着镜子读,练口型、练语气、练表情等。这样坚持经常学生的语感真的上来了。班级朗读好的不再是屈指可数的三五个,而是整整齐齐一大片。

闲暇时间也在思索,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学科知识吗?不是。要为学生的一生成长着想。想学生是不是自己在规划自己,那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于我担任两个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及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对我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面对一百个家庭的希望,怎么让学生有序主动地学习、生活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经过半年多的思索与尝试,今年开学初在我们班级进行了小组捆绑式评价的尝试,还是有了一点效果。班级每六个人为一组,共八组,这一组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卫生、纪律都捆绑在一起。如班级的值日共同负责一个区域。文明守纪也绑在一块儿,上课表现、作业、习作、

读书、积累、说话、测试等分成10项,每项各10分。如果课上课下,按规定完成任务及卫生纪律等做好了就得分,超额完成一项加10分。每天由小组长评、自评及老师评、同学评,小组内周评汇总,一个月总评,在八个小组内的分数与排名,并颁发优秀小组或组员、组长的奖状。这样下来,小组内成员的竞争,他们会比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谁的努力成绩最好;小组内互助,只有我们集体努力每个人的成绩都好,才能确保本组成绩最好;另外各组间的竞争评比,就会使班级形成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同学主动了,因为他觉得那不是他个人的事了。他不得分,就影响组内总分,再说同组也会有意见,各组负责的卫生区域也有序地进行,否则学校给扣了分,哪组负责的,当然小组内每个成员都扣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经常看到各组成员在组内的互助、鼓励,比如说每天有一组成员在班级语文课前的说话,对于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本来课堂发言就少,上台说话就更胆怯。每组的一两个这样的学生,组长和组员都会课下帮他找材料,帮其准备充分。到上台前的鼓励与支持非常热情。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不讲你不得分,本组总分也少。积累背诵课堂上老师在给定的时间内,每组总有两三个背不熟练,组长课下盯着背,背下来才给他加分。记得组长孙娇妍发现本组的修立君没有背下来,还满不在乎地出去玩了。她就拉着他的胳膊硬把他拉到座位上,看着他背。背好了,还把他拉到老师那检查。组长的责任心,组员的配合,真的让人感到学生是多么可爱,多么好学上进,多

么团结互助。让我们做老师的在此刻发现人性的美好之外,也更坚定了我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互相监督中团结、努力取得进步的信心。

常看到一些组长为了组员的进步煞费苦心。李英娇发现胡建波的日记比以前认真了,由原来的几行到现在的一页多,而且字也写得好了,清楚了。袁志广的字也不像以前那样小了,变得大气了。我听到组员袁志广一脸的笑容与满心的自豪说“老师,我现在在组长组员的影响下,愿意写日记了,愿意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组长不仅给他们口头的表扬,甚至模仿老师用红花、奖状激励。那天我不经意间发现一个组长正给他们组内两个进步大的组员发奖状。我看了一下是用黑软笔手写的,一打听原来是家长看见孩子自己在那写着不太成熟的软笔字,就忙说:爸爸给你写吧,我写得总比你强点。并鼓励以后要努力起到表率的作用,这样组员才会跟你一起进步。有了家长的支持,学生更是信心百倍,干劲十足。看来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调动了部分家长的参与意识,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家校结合,师生互动,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的确是相当必要的。

对于组长及组员的评价,更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如一些学生间的习作评价“真奇妙啊!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这个奇思妙想的梦令我难以忘怀。对了,那个‘倦意袭来’用得好传神呀!”“虽然你输了这场比赛。可是让你知道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努力,成功就在眼前,胜利就在前方。”“你把春天的景物拟人化了,春风、春雨、

柳条、小草、小花等在你形象的比喻中是那么的顽皮亲切,富有朝气与生机。我仿佛也在春天的气息中陶醉了。”“你把弹玻璃球的过程写出来了,另外关联词用得恰到好处。加油,你会更棒!”“读了你的日记,也让我有同感。敬爱的老师,你是一个辛勤的园丁,栽培我们这幼小的花儿、草儿,我们也要努力绽放自己,来回报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们的创造会令我们叹服。

参与实践活动、劳动,学生的经历、阅历、体验、感悟就会深刻、丰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促进着学生的口语交际表达、书面习作的内容充实,语言真实自然,更重要的可能会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起到基奠作用。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参与经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搜素、查找与主题内容有关的资料中,在大量的信息中,他们了解掌握一定的筛选、提炼技能,找到能被我所用的信息。在观察中的有序、连续观察,学生的发现是那样的具有鲜明的个性。为了在汇报展示交流课上有一个出色的表现,小组内同学的合作研讨,课余时间的整理、演练、排练,学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他的收获感悟自然就是深刻的,内心也是丰富的、充实的、期待的、紧张的、自信的、自豪的、遗憾的、失落的、坚定地、收获的等心理活动。这样学生再习作时,怎会没话可写,怎愁没内容可写,怎愁语言单调呢?

有时也许我们给学生一个课堂以外的体验,就会从此改变他原来的学习生活状态。如尹光远在感恩父母的实践中,他竟然把自己在家摘菜、洗菜、炒菜的情景拍成照片,并配上自我感受及父母的评价。虽然是初次体验分担家务,还有些稚拙与不熟练。可是父母的评价显

然是给了他鼓励与自信,老师和同学也为他的创造力和爱心而喝彩。自那儿以后,该生在班级时脸上总洋溢着快乐、高兴与希望。由于这次的体验感恩父母,确实让这个孩子改变了不少,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就这样一个曾经对自己要求不高的学生,作业隔三差五的不写了,忘写了,上课也不主动参与,也不争取表现自己。现在变了,变得乐观多了,课堂总是面对笑容的听课,总是积极地发言表现自己,作业开始积极完成,而且质量也高了。

有句歌词唱到,“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虽然这歌词不是用来激励学生学习、生活的,但是断章取义的来看也有一些道理。有时我们用我们本身不丰富的知识,不完善的人生经验去指导学生,又要求学生言听计从,这对学生健康成长也许会有副作用。给学生点自由发展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己多些感悟,受点挫折,阳光、乐观、积极一点儿,知道努力、吃苦、负责、拼搏、进取,懂得团结互助,懂得感恩、回报、奉献,这总是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育这条艰辛复杂充满希望的路上,需要我们的老师有心用心真正从学生的自身发展、甚至是终身发展着想。再去实践,我们肩负的民族的希望,才真正有希望,才真正能看到未来的曙光。

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c13194929.html, 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发展 作者:董春林 来源:《家长》2019年第11期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空间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而想要养成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必须先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同时空间观念可以给学生的几何知识学习提供支持与帮助。本文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例,详细分析了对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培养 一、变“一”为“几”,在多元观察中积淀空间观念 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时,一个重要方法是观察,让学生对几何事物进行观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标准形体和变式形体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其静置状态和运动状态,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最终慢慢积淀空间观念。 【案例1】在上课初期,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纸质长方体拿出来,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想要将这个长方体用包装纸全部都包起来,那么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让学生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所需要的包装纸,然后教师将最终答案告诉学生,进而将本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引出来。 【分析】在该案例中,教师仅仅是通过一个长方体纸盒将课题引出,学生思考的内容较少,主观能动性较差。所以在该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该方法引出课题:1.引导学生的观察变式形式。教师在将长方体展现出来以后,还要将正方体展现出来,甚至是球体,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表面积,即“几何立体物体外表面积的总和就是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也就是该物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这样学生对表面积概念就有更加透彻的理解;2.引导学生在運动变化中观察长方体。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长方体模型的表面积剥离出来,从而使表面积概念从具体转向抽象。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由具体到抽象,由静止到动态,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进而积淀了空间观念。 二、变“看”为“做”,在操作活动中构建空间观念 在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过程中,必须有操作活动的支持。相关研究显示,让听觉、触觉、视觉等多个感官一同参与到时间活动中,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构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并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想一想,进而逐渐完成空间观念的构建。

浅谈如何培养重点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浅谈如何培养重点小学生 的空间观念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脑中的反应。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这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实际上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民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从能力方面看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小学阶段如何促使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积累,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中一定要研究的问题。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学生的空间知识主要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物体,因此,在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时,是从认识物体、学习立体图形开始的,然后学习平面图形,最后再进一步研究立体图形。 我们所说的空间,主要是研究客观世界中物体的几何属性与变换,而空间观念则是人们在空间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大脑表象,它包括对物体的方向、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等,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的基本要素,它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大纲》和《新课标》都重点指出,培养小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都提到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即能由事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物体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事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思考的方法去观察客观世界,让学生逐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世界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又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与探究,我认为注重以下几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空间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基本图形的识别和再现,这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关键。 1、在识图中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只有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确分辨各种图形的本质区别,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中,进行变式训练是深化学生表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只有通过训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图形的各种因素,确定哪些是主要的,本质的,哪些是次要的,非本质的,从而使他们形成的表象更加清晰。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当学生初步建立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后,我及时变换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供学生观察判断,有效巩固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理解与掌握。 另外,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中,还可以改变其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地区别图形,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如果把其中

[规律,观念,思维]遵循思维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遵循思维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四大领域之一,而发展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和探究的活动过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经历感知、抽象的过程,在操作与体验中发展空间观念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切实有效地发展空间观念。本文结合苏教版《数学》第十二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中对于“长方体”的认识这个片断的设计,谈谈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由表及里、层层剥茧,在操作中建构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必须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牢牢地扎根在脑海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和区别。“面、棱、顶点”是学生认识长方体,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特征的难点,学生在刚接触时数面、棱、顶点的个数总显得很盲目的,也毫无规律,这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教学。 通过上述切土豆的活动,学生清晰地认识了面、棱、顶点的概念。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面、棱、顶点不是三个孤立的元素,棱是面与面相交而成的,顶点是三条棱相交而得的。这样的操作,有真切的素材,经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遵循了学生从具体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帮助学生突破了思维的障碍,为空间观念的建立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化物为图、逐步抽象,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因而想象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教材编排的发展过程,结合知识生长点,通过从实物图到几何图的转化过程中,把这个环节做好做优,来发展空间观念,我们认为画图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首先,从实物图转化为几何图,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教具,把其中的一面粘贴在黑板上。(如图4)如果要把这个长方体画下来,怎么画?从同学们的观察角度,来看这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看到的面对着我们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上面和右面呢?(平行四边形)面对我们的一个面可以画成一个长方形,上面和右面的图形实际是长方形,但按照我们看到的画下来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课件出示完整的直观图。引导学生观察从直观图上看得见的棱有几条?(3条)看不到的棱在哪里,怎么画?生寻找看不见的棱,课件出示图5。让学生知道在直观图中用虚线来表示看不见的棱。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长方体的样子。然后呈现变式,理解长、宽、高,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先擦去一条棱,让学生展开想象,再擦去三条棱,继续想象。想一想,至少保留几条棱才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保留哪三条?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揭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3-6岁孩子应有的规矩_1

3-6岁孩子应有的规矩 教育宝宝要从小做起,对于3到6岁的宝宝,是该给他们定些规矩的时候了!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

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 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

小学阶段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策略

小学阶段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几点策略 东王集小学杨根红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在小学阶段强化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有助于他们今后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生活在现实空间,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探索、把握空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 然而,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感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尽人意,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空间想象力差,方向感差以及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很困难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弱引起的。为此,《数学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每一学段都安排了“空间与图形”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空间观念的培养往往又是许多老师们无所适从。这学期我们学校重点就研究了这个课题,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体会。 一、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空间观念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教学中应为学生选择和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在现实问题的感知与操作过程中体会,为形成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位置”时,课前可以把礼物放在某个同学的抽屉里,用第几行第几列或用“数对”说出来,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天天见,当然是非常熟悉的,教师还可以设立这样的有趣的游戏:指定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在课室的哪个位置:“我的好朋友在(4,3),他乐于助人,猜猜他是谁?”再由坐在(4,3)这个位置的同学接龙

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2015年湖区小学教科研研讨会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朱金燕宿松县下仓镇望墩小学摘要: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不能扼杀学生的本性,让学生在玩中体会学 习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发挥学生教育的主体作用,学生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去思考,去创造。让学生顺其自然,给学 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是让学生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的。 关键词:顺其自然自由自主发展空间 所谓让学生自由发展,就是教师须遵循学生的天性来引导,用自己的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环 境,让学生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 不可否认,教师希望学生多掌握点知识,多学点本领,本没什么坏处,但问题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如何激发学生 的学习动力,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提赏识教育,我想赏识教育可以避免 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相信自己可以。我要让他们学会爱 自己、爱别人,学会赏识自己、赏识别人。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发 掘学生们身上长处,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快乐与幸福。 如果我们教师管学生管得太多,不但不能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还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得不偿失的。总之,教师 应该放手,让学生顺其自然,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是让学生自由、 健康、快乐的发展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育的目的。 韩愈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这其中应该包含很关键的一点:一个人一生的人生目标。那么我们为人师者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难道就是每天让学生学习知识、练习能力? 我想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观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长大功成名就抑或是为人民服务,自我实现,利人利己。但我更倾向于让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积极向上,乐观生活学生。我们不能让分数来衡量学生一切好坏的标准。不要让我们的教育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不要让我们的教育太过悲惨。教师的应该永远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不替孩子决定他自己的事。 二: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发展。 学生质量本来就是参差不齐的,不可能都是一个等级,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尺来衡量他们,对他们一概而论。特别是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应该把评价的标尺降低。我们不仅仅使用分数来捆绑学生,只要成绩好就行,我们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要想让一棵小树茁壮成长,必须给它自由发展的空间。如果我们只为了分数这一根枝,而掐掉其他的像画画、唱歌、体育、手工制作、课外阅读等等的树枝,那么这棵扭曲的树还能称其为树吗? 所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遵循学生的实际去发展,在追求分数的同时也要追求素质,追求成绩的同时也要追求发展,要让每一棵小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指挥家)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指挥家 作者:欧燕娟女儿张弘雨快七岁了,现在上谭中二小一年级(1)班。女儿出生以来我们一直陪伴着她,她成长情况我们是很清楚的,由于我们很清楚所以我们不盲目。孩子从娘胎出来就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将会有精彩丰富的图画,这幅画是由社会、家庭以及孩子自身的能力来绘制而成的。 孩子的成长之路是要一步一步迈开的。一直以来我们都给予女儿很轻松的环境,她的成长之路就显得那么的自然。该断奶时她没有任何哭闹;该上幼儿园时她背起已准备好的书包就去上了学,进了幼儿园大门就跟着老师,走进班里和其他小朋友就玩上了;四岁半时该自己独立睡觉时,我就与她一起布置漂亮小房间,当天晚上就开始一个人睡,从此晚上不再找我与她同睡;该上小学了,也是很自然的进了学校,从未上过学前班的女儿,幼儿园时也未曾写过字,上了小学还是能把功课学得很好。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 我和她爸爸从来没有很硬性的要求女儿要学什么兴趣班。不管是舞蹈还是弹琴,都由她自己选择,我们跟她说,如果你不想学,爸爸妈妈不强求你,只要说一声自己不愿去学了就不用再去了,她说她要去。女儿的求知欲望很高,只要遇到不懂的任何东西她都想知道,自从小会提问起,每天都有问不完的问题,我们在回答她的问题时是认认真真的做答,不是应付了事,所以她与同龄孩子来说相对懂得多一些。女儿的独立性很强,今年八月份被舞蹈学校派去北京参加全国蒲公英舞蹈大赛。是整个团队去,不允许家长跟随,看着她第一次离开父母出远门,我又激动又担心,激动的是她有了一次很好的成长机会,担心的是她还不会完全自理。但她很棒,一周的时间在外没有一次哭闹要找爸爸妈妈,她还能帮助带队老师做事情,而且她们的节目得了全国幼儿组金奖,为我们柳州人争了光。当老师发短信把喜讯传回,我们真的感到为人父母的自豪。当她们凯旋归来时,我到飞机场迎接,站在机场外焦急等待着,终于看到了宝贝女儿,不禁眼泪在眼睛上打转。女儿看到了我,很高兴的对我挥挥手。终于从机室出来,她满怀欣喜的对我说,“妈妈!妈妈!我们得金牌了!真的是金牌,你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在牵手过后懂得放手的家长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不要总以“小孩还小,什么都不懂”这句话来概述孩子。就小孩零花钱来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很多家长会给很小的孩子零花钱,只给但不教怎么支配钱,问题就会马上出来了,小孩拿钱就去买东西吃,不管那些东西干不干净,如果没给钱他,他又想吃就会出现又哭又闹的事情发生,家长心烦了就又给了,要么就对小孩动武,给小孩心理造成很大影响。而我是在女儿要求想支配钱时,我才正式给她零花钱,但我告诉了她,首先不允许带去学校;其次不允许去学校门口小卖部买东西,想买就去超市买;第三要学会存钱;第四要有计划支配钱;

-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空间观念”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 ——“空间观念”的内涵和教学建议 一、什么是空间观念 (一)什么是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在大量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图形的形状、大小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印象,即留在头脑中的表象。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物体的表象、它相互的位置关系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 (二)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在2011版的课标有非常明确的说明: 1、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比如看到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一个长方体盒子,这些一个个具体的物体能够去掉非本质的东西,抽象出几何图形,同时又能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我们所描述的长方体可能是冰箱、可能是文具盒、可能是一间教室。 有研究表明,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的相互转换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的过程,是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的相互转换的基本表现形式。这是一个充满观察、想象、比较、推理和抽象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

2、想象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方位与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也是个体对空间把握能力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对方位的感知和图形相互之间位置关系的把握,是表现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想象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在不现的问题情境中有不同的想象的水平要求。 判断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就需要学生更复杂一些的想象力,同时推理也是必要的。 当你看过以后,闭上眼睛能够再现这样一个过程,比如旋转前后图形的位置关系,平移之前在什么位置,想象一下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最后是什么样子,在脑子里面能够把运动的轨迹描述出来。 3、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怎么去体现,比如旋转,通过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变成现在的样子,这个过程能不能想出来,它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而在动态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想象出来,出现这个过程的影相。 4、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如何能够用语言把你想象的跟别人去交流,并且让对方能够理解,能够根据你的描述画出来或想象出来,听到别人用语言或数据的描述,能够慢慢想象出实际的物体,这个过程就是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黔西县铁石小学:王霞 空间主要研究客观世界中的物体的几何属性与变换,而空间观念则是人们在空间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大脑表象,它包括对物体的方向、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等,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的基本要素,它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与探究,我认为注重以下几点,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空间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基本图形的识别和再现,这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关键。 1、在识图中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只有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确分辨各种图形的本质区别,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中,进行变式训练是深化学生表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只有通过训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图形的各种因素,确定哪些是主要的,本质的,哪些是次要的,非本质的,从而使他们形成的表象更加清晰。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当学生初步建立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后,我及时变换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供学生观察判断,有效巩固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理解与掌握。 另外,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中,还可以改变其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地区别图形,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如果把其中本质属性进行不同的变式,就会出现不同的几何图形。如果使其中一组对边不平行,就变成了“梯形”;如果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的成直角就变成了长方形;如果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变成直角,同时四条边相等,就变成了“正方形”。这样,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各图之间相互联系,就可使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丰富和逻辑综合。 2、在画图中形成空间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先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然后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因此,教学学生学习几

还学生拓展自我的自由空间

还学生拓展自我的自由空间 发表时间:2011-08-04T09:05:17.000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第40期供稿作者:刘英伟 [导读] 教学过程的真正实现与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必须要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析 河南邓州市穰东镇中心校刘英伟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作浅要的探析。 第一,切实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的真正实现与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必须要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就可以促使他们发动思维、活跃思维,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奥秘,完成学习活动。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作者、文本、教师的附属品,而是积极主动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对话、质疑,形成自己独特的主体体验的研究者。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和学习,可以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具有挑战意味的情感体验,这又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强化求知欲,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我在教学生阅读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先请学生就题目展开质疑。有学生问道:“是谁为你打开一扇门?”“题目中的你指的是谁?”“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打开这扇门有什么意义?”……带着这些问题再去读课文,文章就不仅仅是作者的了,更不是老师的了,而真正变成学生的了。 第二,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切创新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则源于强烈的问题探究意识。科学上很多重大的发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寻求者的探究意识促成的。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践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地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可以说,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关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待事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包括作者的看法都有可能只是一家之说。因此,面对已成定论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倡学生从问题的反面或不同方面去思考、探索。 例如阅读《曹刿论战》,对文中的鲁庄公形象,一般认为他是个“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昏君,但如果大胆质疑:“鲁庄公真的就只是个昏君吗?”结果发现,他能够接受曹刿的建议并付诸于行动,充分表露出鲁庄公知人善任、虚心求教、肯纳善言等优点,不能简单地说成他是昏君。如果我们能坚持长期地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创新点进行类似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第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在阅读时应当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所规定的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能够边读边思考,就能独自解决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颇有创意的见解。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在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逐渐培养学生自己默读的能力,然后在默读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精读的过程既是深入文本的过程,也是质疑的过程,例如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有没有比这一写法更好的写法?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己能解决的疑难,并把不能解决的疑难罗列归纳出来,留下来和同学或教师共同解决。这种带有质疑精神的精读,要有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想法,这种想法,可以有异于老师的讲解,也有异于作者本人的初衷;它可以读出自己对文章个性体验,品出自己的味道来。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学生有了质疑的习惯,就会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文章语言,积极的探索文章内涵。 良好的阅读习惯、优质的阅读方法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针对文本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经过探究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阅读的激情就在不经意间产生了,常有问题,常去探究,常常有“质疑——探究——成功”的感受,阅读就不再是课堂上教师提出的要求而是学生自己生活的需要,习惯就会成为自然。 以往在教《为你打开一扇门》时总是会有一部分同学不感兴趣,以为文章说理性太强,可是如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有了问题意识,他们就会主动地去预习新课文并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急切期待在课堂上解决。讲完《背影》后,学生仍在思考天下父爱皆如此吗,母爱和父爱的区别在哪里,只有长大了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这种爱么?我适时向学生推荐了冰心的《母亲》、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朱德的《我的母亲》,学生阅读兴趣很大,长此以往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第四,充分深化拓展学生的课堂生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显而易见,带着疑惑的眼光去解读文本,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对学生说“我有生以来所相信的一切,都在这里被质疑”,它追求的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只有不断的质疑才会和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才会对文本内涵有更深一层的理解。钱梦龙先生教《愚公移山》时以“愚公究竟愚不愚”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效果很不错。我们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愚公是移山好还是搬家好?同样可以给学生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理解文本更深层次的内容。 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有教师就采用了问题教学法,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课时,他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对文中不理解之处提出问题。学生在深思之后,提出了不少问题,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看看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根据学生们的意见,筛选出了八个问题组织学生

多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多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交流 吕亚杰学习绝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儿,更不是学生自己的事儿,老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孩子要好学乐学。没有谁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儿,也没有人愿意总是被人强迫着做这做那。所以呢,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发现并开发出自身的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有成就感和好奇心,有挑战困难和自我的勇气,老师要善于让学生自觉的、自然的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生活中去。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艺术的精妙。这个学期在学习第三组课文的时候,着力引导让学生注意到:杨氏之子巧妙婉转智慧的应对“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晏子使楚》中,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勇敢的胆识与气魄、犀利的语言及强烈的爱国情感;《半截蜡烛》中,危险面前杰奎琳镇定自若表现出来的若无其事天真活泼可爱的神态 表情、语言的甜美等。老师绘形绘声的表演给学生看,学生被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吸引,加强了语言表现力的学习。进而使学生在“快乐晚间,”——他们自己的时间空间,班级不少学生,开始主动积累风趣精妙的语言,如歇后语、对联、相声等。尹佳雪组、修佳俊组的课本剧表演与改编是那么富有创意、富有表现力;许悦然、王艳娇的相声表演是那样的全身心的投入,毫无顾忌的声情并茂地表演。一旦发现语言的魅力,学生们真的是喜欢感悟揣摩语言带给他们的心灵上的欣快感。我们能看到他们一遍一遍的在座位上练,一次一次地来到讲台上表演,力求使自己的语速适中、语调自然、字正腔圆、情感真挚、

表演自然、仪态大方等。这收获这结果不正是我们作为师者所追求的吗? 说到学生对语言的热衷与表现,还得感谢去年高主任组织的那次弘扬民族精神的演讲比赛。正是这次比赛,因为有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耐心地指导,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大大地提高了班级学生对语文对语言的学习兴趣。当时我准备了两篇演讲稿,还没有选定谁来参赛。可是那几天早晨,班级有几个学生在老师还没有来到班级的时候,就拿着演讲稿轮番在讲台上一遍一遍地读。小学生就是这样,热情高兴又竞争,也许对他们来说,去参加比赛当然很重要,能在学校领导老师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还可以锻炼自身的能力和勇气。不过即使不能参赛,参与尝试了也是一种美好的体验过程。最终对尹佳雪、许悦然两个参赛选手的指导上,也确实下了一番功夫。怎样朗诵语言具有感染力,而且表情自然、仪态大方,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的融合等,来升华演讲的效果。两个学生的确也很卖力。老师的指导,参赛选手的努力,同学的羡慕和参与,更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在班级也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模范效果。大家都不甘落后,班级语文课的有感情朗读方面,很多学生都上升了一个层次。 去年年终教育局综合检查中,教研室陈英金老师在我班看了综合实践展示课,课接近尾声时学生在演讲比赛中取得成绩的许悦然同学有声有色的演讲《拖着破吉他的小男孩》升华了这个感恩的主题,也给这次综合实践推向了高潮。她的演讲震撼着每一个学生与老师。从中感悟到了回报、温暖、互助,用双手捂热对方的双手,既温暖了他

二年级第七讲家长课程作业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一年级教案 第五讲让孩子自主发展 【教学目地】 指导家长认识到应给予孩子成长所必须地自由空间,不要溺爱孩子,不要事事限制孩子,培养孩子独立地人格,让孩子在自主实践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让家长们掌握培养孩子自主发展地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地家庭教育. 【教学难点】 让家长们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孩子自主发展地重要性,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地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案例分析法、系统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给家长讲一个真实地故事:国内某高校地一位地大学生,是家中地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考取出国留学地奖学金后,一想到

要独自一人出国留学,无人照顾,不知道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至于过于焦虑而失常.后来,这个大学生地父母说了一句令人深思地话:“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谁知却害苦了他.” 爱孩子是人地天性,那位大学生地父母爱孩子没有丝毫地错.错地是他们爱孩子地方式过于盲目和无理性,只是一心一意地去爱,却忽略了孩子未来发展与独立生活,没有为孩子提供自主发展地空间,从而使孩子在习惯了消极地以来之后,一旦要独自面临新地挑战时,便无所适从. 为什么让孩子自主发展 第一节妈妈,我想出去玩 二、情景案例 、和家长一起看教材、页情景案例,文中地母亲是怎样爱自己地孩子地. 、教师和家长交流:我想问一下家长,您地孩子参加了哪些课外辅导班?孩子是自己愿意去地,还是家长强制参加地?你地孩子对自己参加地辅导班持什么态度?作为家长,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家长讨论交流,谈自己地想法. 三、家长自学教材中教育故事部分,体会文中李老师地教导. 四、专家讲堂:

小学数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几何教学中培养的空间观念与能力,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CT,核磁共振,机器人,电视,传真等技术,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阶段强化儿童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为学习几何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有助于孩子逐步了解、探索、把握现实世界的数学空间,学会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去观察客观世界、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 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掌握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过程及其阶段性,才能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下面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一)空间观念的定义 所谓空间观念是指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对物体的方向、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是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表象。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过程,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二)空间观念的结构 1、形状知觉 由于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一般在小班时就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到大班时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体等,并能把长方形纸片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但很难说出图形的特征。低年级学生在知觉不熟悉的几何图形时往往把几何图形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如把正方形说成是“方格子”,把三角形说成“红领巾”,把圆形说成“太阳”。 2、大小知觉

对图形的大小判断的正确性,依照图形本身的形状而定。幼儿在判断圆形、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大小时较容易,判断椭圆形、长方形、菱形和五角形的大小则比较困难。儿童估计物体大小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小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判断远处的物体。如:看到山顶上一个移动的小白点,成人会根据生活经验,将其放大一定的倍数,认为实物的大小大概有一辆公共汽车那么大,而儿童则不会按一定比例将所看到的物体放大,那是由于他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只会认为就是一个小白点。 3、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儿童的深度知觉是先天就具有的。 4、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如对前后、左右、上下及东、南、西、北的知觉。物体的方位总是相对的,是与所参照的物体的方位相比较而言的。刚入学的儿童就能完全正确地分辨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方位的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儿童的左右概念的发展大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7岁)能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如能辨认自己的左右手,大约到7岁才会把自己手脚的左右关系运用到物体左右关系上。 第二阶段(7—9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儿童在辨别别人的左右时,常常要依赖于自身的动作或表象,在辨别两个物体的左右关系时,常出现错误。 第三阶段(9—11岁)能比较灵活地、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能正确地指出三个并排放着的客体的相对位置。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左右概念的发展是整个方位知觉发展的关键。 (三)空间观念形成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成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是:

空间观念的内容及意义与培养

空间观念的内容及意义与培养 摘要: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空间观念主要表现为学生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模糊”2 维和 3 维空间之间界限的一种本领,是一种可以把握的能力.能够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视图与构造,直观与推理,观察与投影.通过对具体情景的探索会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辨别方位、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分析和推理等活动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含义;空间观念的定位 《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数学的学科和课程特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标准》对空间观念所作的阐释,以及在相关内容上所作的具体安排,充分体现了《标准》总目标对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 1. 空间观念的意义 传统的几何课程,内容差不多都是计算和演绎证明.到了初中以后,几何几乎成了一门纯粹的关于证明的学问.之所以如此,与传统上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把智力或思维能力的发展看成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有关.但是,以证明为主题的几何课程内容主要是由一些经过精心组织、现成的、条理清晰的概念、公理、定理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主要是三段论)构成的,重点在形式化,内容比较单调,呈现方式也是冷冰冰的.这样的课程难以鼓舞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学习这样的课程时,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参与,难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另外,传统的几何课程中很难找到与“空间”有关的内容.虽然“教学大纲”也有关于“空间观念”的表述,如“能够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等等,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却鲜见与之有关的解释和说明.几何课程的主旋律就是研究平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基本方法,虽然也有“识图初步”这样的条目,但其在内容和要求上都显得无足轻重.然而,空间与人类的生存紧密相关,了解、探索和把握空间能使人类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为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作为设计者要先从自己的想象出发画出设计图,然后根据设

信息教学案例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

②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 [教学案例] 在课堂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在文章中插入艺术字》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现漂亮的艺术字,这些字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带有阴影效果,有的带有三维效果,学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字,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们能学会吗?”“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 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的不一样?” 这一番话真的起了作用。“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动;交流时,各小

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电脑专家。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 有的说:“单击‘插入’菜单,选‘图片’中的‘艺术字’调出艺术字库窗口,在窗口中选一种式样,单击‘确定’,出现‘编辑艺术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单击‘确定’在文章中就出现了漂亮的文字。” 有的说:“老师,我不是那样做的。那样操作太麻烦,我发现工具栏中有一个图标,它是插入艺术字小按钮,我一单击它,就出现艺术字库窗口,这样很方便。”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对于艺术字工具栏上各个图标的功能的学习,学生们的兴趣更浓了,他们个个瞪大眼睛,小手不停地操作着,变化着艺术字的形状、颜色,领悟着计算机神奇的功能,做出了一件件成功的,具有创意性的作品。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我投入一“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千层浪”,使得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

给学生一个真正的思维自由

给学生一个真正的思维自由 案例背景 这是一所农村普通初中,学生只有500多,但历年的中考教案成绩却走在了其它学校的前列,因此教研室检查督促教案是常有的事。初为人师的我经过近二年的从教“历炼”,自认为己经积累了一定教案经验,有了相当的教育“本领”,但2000年年终检查的那次听课却让我改变了所有的认识,包括自己的“自以为是……” 案例事件 打铃之后,我满怀信心但仍略有紧张地疾步走进教室,面对充满希望的学生和严肃的教研室听课领导、教师,我翻开精心准备了一天的教案…… 接下来的教案程序根据我的教案设计开始缓步推进,我所讲的是杜甫《石壕吏》的第二课时,因为上一节课己经和学生疏通了文意,并要求学生课后结合文章的背景背诵全诗。本节课的教案任务根据我的设想是:(1)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字、词的理解以及背诵情况(2)归纳本诗的主旨(3)体会诗中的语言特点。 为了营造良好的教案氛围,也为了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同时给学生一个示范,我首先声情并茂地背诵了一遍文章,紧接着我说:

“刚才老师给大家背诵了一遍,现在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再背诵一遍本诗!” (环视一遍,学生都很紧张,但从眼神中可以看出充满期待,但我更期待的是有学生能主动举手) 终于语文科代表胆怯的举起了手…… “好,高小艳同学,你来给大家做一个示范!”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开始的时侯有点紧张,后来声音越来越大,情绪也激昂起来)背诵完之后,我高兴的表扬了这个女学生,紧接着我笑着问 “还有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遍呢?” (可能是受到感染与鼓励的原因吧!一下子举起了三分之一的手臂……) 之后我们的教案流程开始变的顺畅起来,我甚至看到了下面听课教师微微颔首的表情,我为我的学生而自豪。 对于主题的概括,由于昨天己经布置了作业,并且在昨天的课堂上我已给学生们详细的阐述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所以在我的引导下,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了本诗的主旨:作者以诗的形式控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从而体现出作者伟大的爱国思想与关心人民疾苦的高尚情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