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手工业练习题

中国古代手工业练习题

中国古代手工业练习题
中国古代手工业练习题

2.17历史限训

1.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2.古代工匠对高超生产技术或技艺的继承,往往实行?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规制。以下对这一规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证工匠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B.易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

C.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D.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

3.明中叶起,松江?布被天下?的局面真正呈现出来,远销全国各地和海外。但是,江南的棉纺织行业却并未出现手工工场这种集中生产方式。究其原因,可能是

A.棉纺织业出现较晚技术不够成熟 B.小农家庭副业是棉纺织业的主体

C.棉纺织品易损耗不能够集中生产 D.棉花种植分散使集中生产成本高

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5.晋侯苏编钟是近年发现的最有价值的西周青铜器之一,其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晋候苏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讨伐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件。晋侯苏钟铭文记载的这场战争,史籍中无从查考,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详细的记录说明当时的汉字已经成熟并完成统一

B.铭文反映了分封制下周王和诸侯的权利义务关系

C.史籍无从查考说明该事件是晋候为表功而捏造的

D.周王的重视反映了晋候享有嫡长子的特权和地位

6.明末清初,在景德镇常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瓷器的商人,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分共有八帮。其中以宁、绍、关、广四帮势力最大,其他如行商、水客和小商、小贩来去频繁,无数可计。材料现象说明

A.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B.商帮出现于明初期

C.明代制瓷业利润非常高 D.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7.《周礼?考工记》载:?矢人为矢,缑矢,参分。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参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以其笴厚为之羽深。?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8.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

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 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9.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反映了

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10.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重视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11.?茶圣?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 B.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C.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D.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12.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13.《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国手工业管理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这项制度主要是针对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14.2011年5月25日,汕头市南澳海域的明代沉船?南澳Ⅰ号?再度打捞出大批文物。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在?南澳Ⅰ号?上最有可能发现的文物是

A.工艺精湛的青铜鼎 B.精美华丽的丝绸

C.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 D.图案丰富的粉彩瓷器

15.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A.春秋时期有酗酒之风,装环便于拖拽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16.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营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17.唐初规定:凡事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1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19.《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20.唐初官营手工作坊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北宋官营手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当行工匠需付一定的雇值。据此可知

A.工匠身份的变化是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B.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唐朝 C.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动

D.北宋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

21.元代规定官营作坊的工匠必须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且不得脱籍,而清代顺治年间(1645年),政府则明确宣布废除匠籍制度。与此相关的重要原因是()

A.赋税制度的变化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民营手工业壮大 D.工商业市镇兴起22.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突出表明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

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 D.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眷

23.《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天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

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这反映出汉代

A.河南手工业最发达 B.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

C.冶铁技术相当成熟 D.中原地区的经济领先

24.明朝中后期,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主要反映了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私营工商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C.明朝政府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D.国家对工商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25.下图为越窑八棱瓶,唐诗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道出了它?类冰似玉?的釉色特点。越窑八棱瓶代表的制瓷工艺形成于

A.商周 B.汉代 C.唐朝 D.明清

26.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三者并存局面最早出现于

A.夏、商、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27.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人的重要来源

C.民主平等总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28.《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人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

这说明了

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己经相当重要

B.当时没有男茸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人夫的俸禄相比

D.纺织业己经产生

29.《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人夫食邑,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属于独立的生产部门 B.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被官府所控制30.《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31.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媼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

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2.?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棉、麻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C.商品经济的友展 D.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33.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A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34.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35.《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A.产品做工精美 B.质量管理严格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

36.《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7.《复活的兵团》解说: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在统一后已按照?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有利于统一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 B.说明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朝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 D.秦朝手工业生产的水平发达

2.17答案

1.B材料中?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仅可以说明唐代可以烧制釉下彩瓷,但无法说明最早使用,故A项排除;材料中?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说明了当时人们注意到了产品的销售问题,使用了广告,还在产品上标价等,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铜官窑的水平地位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产品主要销往海外?不是题干的主旨,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官营手工业

2.A ?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反映出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子、媳是自家人,女、婿是外人。实行这项原则,在有女无子的情况下,会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这种观念也反映出传统农耕经济一家一户作为生产单位的特征。故BC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这种规则是为了保证技术不外传,不能保证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故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答案为A项。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民间手工业

3.B据材料中?远销全国各地和海外?可以看出棉纺织业的技术很高,很受国外消费者的喜欢,故A项排除;材料中?江南的棉纺织行业却并未出现手工工场这种集中生产方式?反映了棉纺织业的规模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农家庭纺织业是其主体,故B项正确;?棉纺织品易损耗?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材料无成本高的体现,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棉纺织业的发展规模

4.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

5.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其355个字的铭文完整地记录了晋候苏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讨伐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件?中可以看出,铭文反映了分封制下周王和诸侯的权利义务关系,故B项正确;文字统一是秦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故A项错误;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B。

6.D料中的?在景德镇常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瓷器的商人?,说明景德镇制瓷业发达,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到景德镇采购瓷器,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制瓷业发达不一定就是全国制瓷中心;B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不能反映商帮出现于明初期,材料主旨不是探讨商帮出现的时间;C项与材料无关,制瓷业利润情况材料没有反映。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的发展

7.A材料严格按照箭的不同用途区分出不同标准,如鍭矢、茀矢、兵矢、田矢、杀矢等,生产标准不同,可见官营手工业技术精细,生产标准化,故A项正确;鍭矢、茀矢、兵矢、田矢、杀矢等,产品确实丰富,但生产是否多样却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弓箭生产的分工,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产量和规模化生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8.B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农产品商品化是指农产品用于市场交易,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材料未能反映?兼并严重?的现象,排除D项。

9.D据材料提到,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番舶凑集,居民成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故D正确。古代政府重农抑商,故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错误,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表现

10.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工师善教工?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重视对工匠的培训,从而确保官营产品的质量。所以答案选C;A不是官营手工业特点;B技术更新,不符合题意;D中工序错误。

11.C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故A正确,排除。材料也说明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故B正确,排除。唐朝之前已经有白瓷开始出现,故C错误,符合题意。材料也说明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正确,排除。

12.B试题分析:据材料?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特点

13.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说明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的工序管理比较严格,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故本题选择C项。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14.C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明代沉船?南澳Ⅰ号?再度打捞出大批文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艺精湛的青铜鼎主要在商代,不是明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品种,故A排除。精美华丽的丝绸不可能长期保存,故B排除。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是明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品种,且能够长期保存,故C正确。图案丰富的粉彩瓷器,在清朝,故D排除。

15.B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此可推断出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故B正确。装环便于驱使牛进行耕作,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故D排除。

16.B试题分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A;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发展水平超越官营手工业,从材料中?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得出B项符合题意;CD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17.D试题分析:手工业的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提及均田制下?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可见此规定下注重家庭纺织业,有利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商品经济注重商品的流通,与材料规定没有必然联系,A项排除;BC两项都与材料无关,均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唐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18.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属于官营手工业,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手工业发展?官营手工业

19.B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棉纺织生产的主要形态是纺织结合、耕织结合的家庭副业形式,棉纺织业是依附于农业的副业,其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从经营的规模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这就不能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也影响了这一行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正确;A项?历代政府禁止?,没有依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 项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20.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北宋官营手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当行工匠需付一定的雇值。?的信息表明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动,故C项正确;材料对比了唐宋工匠身份,没有涉及手工业的发展不选A。材料没有对比唐宋手工业,不选B。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21.B试题分析:加入匠籍本身就免除赋税,赋税制度如何变化,都与匠籍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废除匠籍体现了工匠对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B项正确;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属于两种不同的手工业类型,不能成为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工商业市镇兴起,与匠籍制度废除没有必然关联,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匠籍制度

22.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从材料信息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而且从铁制农具的种类来看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故选D。ABC材料无从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变革。

23.D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并且规模都比较大。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冶铁业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这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农业、冶铁业的经济领先,故D正确。河南手工业最发达,过于绝对,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冶铁由官府垄断经营,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冶铁技术相当成熟,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冶铁业

24.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而官营手工业由于管理腐败,成本高昂,日渐衰落,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得到加强而不是有所淡化,也没有放松对手工业者的控制等。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25.C试题分析:唐代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说的就是唐代越窑秘色青瓷,诗句形容瓷胎瓷质如冰似玉,青釉如千峰翠色,因此选B。商周时期主要是陶器,排除A;汉代出现了青瓷和白瓷,排除C;明清时期出现青花釉里红、五彩瓷、粉彩、珐琅彩等,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

26.B试题分析:本题设问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者并存局面最早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开始并存,故B正确。夏商周时期没有形成小农经济,不可能有家庭手工业,故A排除。秦汉时期,不是最早的并存时期,故C排除。隋唐时期,也不是最早的并存时期,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构成

27.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江南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手工业发展迅速,妇女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古代中国妇女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较少。C项说法错误,明清之际妇女受封建礼教束缚。D项说法错误,没有史实体现。故选B。

28.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强调??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人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说明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己经相当重要,A项正确。A、B、D三项都均与历史史实不符,均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经济政策?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官营手工业

29.D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工商食官?是指西周时期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当然手工业者和商人生产经营的成果全部归政府所有,说明当时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答案选D,BC两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

30.A试题分析:本题要注意题干的提示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据材料记载:明清时期,欧洲的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并不投放市场,B 项错误;C、D材料没有涉及;故选A。

31.C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从材料可知,明代正德年间,百姓紧靠农业生产入不敷出,不得不依靠手工业生产维持生计,正如材料所言?里媼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体现了这一时期手工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进步?明代手工业的发展

32.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棉花一直都是经济作物,这不能成为材料中棉花地位变化的前提,B错误;商品经济发展对丝、麻、棉都

适用,排除C;从材料中不能判断是否有政府推广,排除A;由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极大地推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取代麻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手工业?棉纺织业

33.A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见当时州县集市的密度是南方超过北方,说明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故选A。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宋朝,排除B。材料无从体现当时在集市上流通的有大量农产品,排除C。从明清各地集市变化反映不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排除D。

34.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知识点。根据材料信息?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说明官营手工业禁止技术创新,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材料显示政府强化对官营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属于间接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35.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知识点。根据材料信息?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材料信息提及的是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说明古代对手工业的工序管理比较严格,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本身属于官营手工业的特征,但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C项本身属于官营手工业的特征,但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D项本身属于官营手工业的特征,但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

3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汉代的纺织业的发展。材料说明张安世虽为公侯,食邑万户,但仍创办了规模很大的纺织作坊,积累起庞大的财富,富裕程度超过当时的大将军霍光,故A项符合题意。B项出现在明中叶后;C项与材料不符;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静静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的手工业?私人纺织业的发展

3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大规模生产?的必然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再结合《工律》规定的内容,可知题干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故C项正确;BD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的手工业?特点

38.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的信息说明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故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手工业发展?影响

3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从材料中?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可以判断出官营纺织业规模大、耗资多的特点,C 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技术水平高低的问题,排除A;题干提及的是官营纺织业,B项错误,排除;题干提及的是官营纺织业,故?大量投放市场?的说法错误,排除D。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重点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0.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出现于元朝,唐朝时期没有青花瓷,故A项正确;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以及.鸦片战争时期都晚于元朝,故B、C和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手工业经济?瓷器特点

【名师点睛】

中国古代文学练习题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的() A《短歌行》B《蒿里行》C《步出夏门行》D《苦寒行》 2、《让县自明本志令》的作者是() A曹丕B曹操C曹植D孔融 3、“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出自曹植的() A《白马篇》B《赠白马王彪》C《野田黄雀行》D《美女篇》 4、魏晋时期擅写四言诗的除了曹操以外,还有() A曹丕B王粲C嵇康D左思 5、陶渊明诗歌中继承了阮籍、左思传统的是() A田园诗B山水诗C咏怀、咏史诗D咏物诗 6、祢衡咏物赋代表作是() A《蝉赋》B《鹦鹉赋》C《舞鹤赋》D《洞箫赋》 7、《思旧赋》的作者是() A向秀B谢庄C曹植D阮籍 8、《三都赋》的作者是()(《吴都赋》《魏都赋》《蜀都赋》) A班固B左思C张衡D扬雄 9、《芜城赋》的抒情性极强,寄寓了() A对故乡的思恋B对历史兴衰变化的感慨C对广陵城的喜爱D对友人的怀念 10、《北山移文》的作者是() A孔稚圭B鲍照C丘迟D郭璞 11、《兰亭集序》的作者是() A王羲之B陶弘景C嵇康D丘迟 12、《搜神记》中的见义勇为、自我牺牲的山中客形象见于() A《韩凭夫妇》B《干将莫邪》C《宋定伯捉鬼》D《李寄斩蛇》 13、《石崇每要客燕集》表现了() A石崇盛情待友B石崇的吝啬C石崇的奢侈和残忍D石崇的礼让 14、《画工弃市》选自() A《西京杂记》B《世说新语》C《笑林》D《博物志》 15、《韩凭夫妇》在艺术上成功地运用了() A细节描写B景物描写C神话故事D寓言故事 16、南朝时以“九品论人、七略裁士”品评诗人的评论家是() A曹丕B钟嵘C刘勰D陆机 17、突破传统的“诗言志”说,提出“诗缘情”的是() A钟嵘B曹丕C陆机D刘勰 18、《文心雕龙》论述文学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是() A《神思》篇B《情采》篇C《时序》篇D《知音》篇 二、填空题 1、建安时期,以(曹操)和()为代表的许多优秀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方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和()。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建安文学传统的作家,有魏末的()、()、西晋的()和刘宋的()。 3、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人,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还有齐代的()。 4、齐梁时代是诗体的重大变革时期,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提出()之说,和其他诗人共同创造了(),为律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近体诗发展的新时代。

人教版必修二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分) 1.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 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 ) A. 石器锄耕的出现 B.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 国家政局长期稳定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牛在农业生产的作用解答即可。 【解答】 AC.联系所学可知,石器锄耕出现在夏商周时期,而牛在农业中的使用最早是在战国时期,“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排除AC。 B.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农耕文明时代,牛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牛是相当重要的蓄力,因此“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是由于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 D.“春牛”文化是民俗文化,与国家政局长期稳定关系不大,故不选D。 故选B。 2.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 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 冶金工具革新 B. 农业技术进步 C. 风能普遍利用 D. 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宋朝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正确解题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B.题干“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体现了南宋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的情景,可以佐证农业技术进步,故B正确。 AD.题干均不能体现,故排除AD。 C.“普遍使用”说法绝对,故排除C。

大学中国古代史习题..

中国古代史 第十章隋朝的统治与隋末农民战争 1、名词解释 大索貌阅输籍定样大运河瓦岗军 2、简要回答 (1)简述隋朝统一中国的经过。 (2)简述隋初发展经济的措施。 (3)简述隋朝的大运河。 3、论述题 (1)论隋朝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 (2)试论隋炀帝的是非功过。 第十一章唐朝的强盛与衰落 1、名词解释 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三省六部武则天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两税法元和中兴甘露之变会昌灭佛古文运动《唐律疏议》唐八史刘知几 2、简要回答 (1)说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

(2)简述唐代前期的重要制度。 (3)简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4)唐代诗歌的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3、论述题 (1)论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2)分析唐代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3)如何评价武则天。 (4)分析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 (5)论隋唐文化的特点。 第十二章五代十国的演变 1、名词解释 五代十国沙陀三王朝长乐老 2、简要回答 (1)简述周世宗柴荣的改革与北伐。 第十三章宋、辽、夏、金的社会状况 1、名词解释 陈桥兵变通判王安石变法澶渊之盟靖康之难绍兴和议

《资治通鉴》《梦溪笔谈》程朱理学 2、简要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简述岳飞的生平事迹。 3、论述题 (1)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论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 (3)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第十四章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统一 1、名词解释 成吉思汗耶律楚材行省制度达鲁花赤驱口色目人《授时历》 2、简要回答 (1)简述蒙古三次西征的情况。 (2)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3、论述题 (1)试论元朝的民族压迫政策。 第十五章明朝的专制统治

中国古代史隋唐单元测试题

中古史隋唐单元思维能力测试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中这样评说随文帝“他在宝座上实行的一系列改变了中国政治结构的改革,才真正体现了一代雄主的远见卓识”,这里的“远见卓识”含义是A.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B.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结束了长期分裂,重新完成统一D.通过察举制选拔了大量人才2.陕西师范大学历史胡戟教授指出,隋炀帝“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建树不包括 A.率军灭陈,完成国家统一 B.设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C.开凿大运河,促进南北交通D.营建大兴城,促进商业繁荣3.隋炀帝不只是一个暴君,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就出自他之手。他为了“江南好”、“征辽”而采取的活动是A.修筑北方驰道B.三次攻打高丽 C.开凿大运河D.巡游江都4.据史书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说明:A.隋朝实现了国强民富 B.隋朝社会经济繁荣C.隋朝时人民负担沉重D.隋朝仓库储粮丰富5.唐太宗说:“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熟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唐太宗认为仓储的主要作用应该是:A.满足军费开支所

需 B.满足国家建设需要 C.用于放在赈荒需要 D. 维持政府运转开支6.唐高宗修订《姓氏录》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 皆升士流。”这一规定所产生的最直接影响是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巩固了士族门阀特权 C.打击 了土族门阀特权 D.提高了庶族地主地位 7.“农业富,天下富”,唐朝的兴衰得益于农业的繁荣,下列因素中对唐朝农业繁荣有 直接促进作用的是①社会环境——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②生 产技术——曲辕犁、筒车的使用③统治政策——统治者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④对外关系——实行开放,交往频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这则材料提供的关于唐朝的历史信息包括:()① 唐朝始设宰相②唐朝宰相中曾有贤相③唐朝有的宰相专 权乱政④唐朝所用的宰相尽是小人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9.王仲荦在《隋唐五代史》中记 载:到了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索性下敕“于诸色征人及客户中,召 募丁壮,长充边军”,称之为“长征健儿”。下列有关唐朝这种兵制调 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形成于武则天时期 B.它是均 田制遭破坏的产物 C.它使兵将之间逐渐形成隶属关系 D.“长征 健儿”是职业兵10.隋唐时期对于选拔官吏的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 革。比较两汉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后者的进步之处主要是()A. 更加注重官员的道德品质 B. 更加注重人才在地方的声望 C.

古代文学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1)练习题1 一、知识问答 1.保存神话资料最多, 神话学价值最高的古代文献是()。 2.名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是出自()的() 3.《长门赋》是司马相如代人抒情之作,所代之人是汉武帝的失宠皇后()。 4.阮籍()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此后抒情组诗的新体制。 5.“初唐四杰”是()。 6.列举两个以上孟子散文《齐桓晋文之事》中使用的着名比喻()。 7、《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的断代史。它的最具文学性的篇章是()。 8、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山水诗是()的《》。 9、列举两则《搜神记》着名片断:()。 10、分别举出白居易讽喻诗和感伤诗的代表作各一篇:()。 11.上古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礼记·郊特牲》,题为()12.被鲁迅称为()的汉代政论散文,是()的代表作《过秦论》 13.古代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体诗的作家是()。 14.宫体诗即梁代()作太子时以他的宫廷为中心而创作的诗体和兴起的诗派。 15.白居易文学理论主张的出处是:()。 16.《论衡》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它的作者是东汉的()。 17、汉赋的三种类型按时间顺序是:①()②散体大赋③()。 18、建安七子分别是:“()徐干、阮瑀、应旸、刘祯” 19、《长安古意》一诗的作者是“初唐四杰”中的()。 20、盛唐有“七绝圣手”之誉的诗人是()。 21.《大雅·大明》描写了历史上武王灭商的()和()的活动。 22.屈原的《九歌》的篇数(),《九章》的篇数是()。 23.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为“七子之冠冕”。 24.杜甫庾信诗云:“庾信平生最萧瑟,()。” 25.()是指唐代寺院僧人、民间艺人讲唱佛经等故事的底本 二、基本问题简答 1、《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韩愈散文的地位与成就并列举出三篇以上代表作。 3.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主要差别。 4.高适《燕歌行》内容丰富性的具体表现。 5.《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的主要特点。 6.汉赋演变的基本线索。 7.《史记》与《汉书》的两点区别。 8.唐传奇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并列举出三篇以上代表作。 9.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10.汉代散文文风特点与演变的大概情形。 三、内容理解 1.《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请自行确定一个角度,简要解析本诗的抒情艺术。 2、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写明本诗的主要写法,之后作适当的具体分析。 3、屈原《九歌·湘夫人》片段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蘩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翻译此片段,之后阐释本段的抒情手法。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1.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B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 ?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 ?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2. 甲骨文中的“年”字称为“稔熟”,指谷类成熟而言。《说文解字》:“年,谷熟也。”年字的古体,上半是“禾”,下半为“千”。禾即是庄稼的象形,千为“人”字的变体,会人负禾之意,表示收获与年丰,所以,“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古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就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这是农耕民族先民生活的印迹。《谷梁传》曰:五谷皆孰(熟)为有年,五谷皆大孰(熟) 为大有年。所谓有“年”,就是有了好收成。后将庆丰收之日为过“年”。甲骨文的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B ) A.庄稼丰收B ?祈盼丰收C ?祈盼长寿D ?祭祀农神 3?《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 @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A )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 .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4. 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 余处,黄河流域12 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 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 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B ) A.①③B .①②③C .②④D .①②④ 5. 我国农作物种类很丰富,有粟、水稻、高粱、大豆、小麦、桑、麻等,这些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最早应出现在( C ) A. 原始社会 B. 夏朝 C. 西周 D. 春秋 6. 我国农业生产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B ) A.石斧、石锛B .骨耜、石耜C .青铜农具D .铁铲、铁犁

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

中国古代史专项练习题 1、以下表明夏朝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史实有:①私有制的产生②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的分化③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④监狱、军队、管理的产生和设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③④ 2、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历史的进步,主要依据是 A、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更有利于社会大多数成员实现自身的价值 B、奴隶社会的社会成员之间更加平等、和谐 C、原始社会末期大规模屠杀战俘的现象基本消失,奴隶主阶级富有人性 D、运用国家权力保护私有财产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史学界把“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的斗争称之为“汤武革命”,予以充分肯定。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其领导的斗争代表了广大奴隶和平民的利益 B、汤、武本身就是奴隶或平民 C、斗争解放了奴隶和平民 D、斗争推翻了暴政、解放了生产力 4、东周和西周时期的最大不同点是: A、都城位置 B、疆域版图 C、周王地位 D、生态环境 5、关于春秋列国之间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的是为了“尊王攘夷” B、主要在大国之间进行,小国没有卷入 C、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 D、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没有丝毫的积极意义 6、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学术文化却异常活跃,科技成就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其原因主要在于: A、各诸侯国统治者重视学术文化的发展 B、广大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 C、与境外各国的文化交流的频繁 D、社会大变革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 7、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与此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灭六国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的必要前提: 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促进了秦朝国力的发展,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C、长城和灵渠的修建表明中央集权制有利于集中国力进行大型工程建设 D、六国的灭亡表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已经形成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D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最受欢迎 15、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B.井田制瓦解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

中国古代文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诗经》中风、雅、颂三个部分是根据音乐划分的。 2、《战国策》的编定者是刘向_______ 。 3、《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4、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含义是遭遇忧愁。 5、《汉书》共有作品100 篇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中的《小雅?________________ 。 7、汉乐府民歌中以想像的方式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作品是《战城南》。 8、曹丕的《燕歌行》______ 是一首着名的七言诗。 9、《哀江南赋序》的体裁是骈体文 10、《西洲曲》属于南朝乐府民歌中的《西洲曲》________ 。 11、《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代是东汉末年厂 12、被称作“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王粲。 13、正始时期的着名作家除了阮籍、嵇康,还有向秀(或刘伶) ____________________ 。 14、左思 ____________ 的诗歌《咏史》八首名 15、谢灵运是东晋时期最着名的__________ 山水______________ 诗人。 二、解释题 1、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是比喻;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 咏之词也”。 2、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是指正始年间至西晋建立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家有阮籍、嵇康、刘伶和向 秀。 3、乐府是汉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中所采集和创作的作品当时称作歌诗,魏晋以后,人们称这些作品为乐府, 后来文人采用乐府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其作品也被称作乐府。 4、建安时代的作品大力表现时代动乱和民生疾苦,表达人生忧患和建功立业的理想,内容深厚,风格刚健清新、 慷慨悲凉,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这些特点统称为建安风骨。 5、《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与其门下文士编纂的一部轶事小说。全书分“德行”、“政事”、“言语” “文学”等36门,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末年的名士们的言论和行为。其特点是“记言则玄远冷隽, 记行则高简瑰奇”。 三、简答题 1、简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的艺术特点。 本诗的构思极为巧妙。诗中以神话传说为题材表现人间夫妇别离之苦,本身就带有浪漫色彩。诗人又把星辰的特点与人的特点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刻划了一个美丽而深沉的织女形象。既通过“终日不成章”这一典型细节写出她内心的愁苦,又用银河、星光与她的形象相映衬,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 本诗的语言浅显生动,尤其是叠字的运用生动巧妙。这些叠字从不同角度刻划了织女的形象和她的生 活环境,富于表现力;同时,它们平仄相间,清浊相配,用在诗句的开关,产生了悦耳的音乐美。 2、简述骈文的文体特征和南朝骈文的主要成就。 骈文在体裁上有三个基本特征: (1)讲究句子的对偶。定型化的骈文又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因此又称作“四六文”。 (2)重视藻采和用典,形式华美。 (3)讲求声韵之美,特别是注重平仄的合理搭配,以造成抑扬铿锵的世奏感。 南朝骈文的主要成就: 代表作家作品有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兀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徐陵《玉台新咏序》等。 3、简析陶渊明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陶渊明的诗能够敞开心扉,表现真挚的情感、真实的体验和真率的个性,有一种自我表现的色彩;风格自然平淡,不事雕琢,不作夸饰,常用白描手法;善于创造境界,其中不仅情景交融,而且往往包含哲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 1.《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 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 2.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这一现象的出现()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3.《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到适婚年龄(15岁至30岁)不嫁,征收五倍人头税。有学者对此解释说:婚姻是男女双方的事,但当时民间聘礼太重,罚女子,是为了迫使女子出嫁,男子能够娶妻。此举() A.导致男尊女卑现象严重 B.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C.意在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D.提高了女性经济地位 4.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 B.青铜材质的耒、耜 C.青铜、铁材质的耒、耜 D.铁、钢材质的犁、锄 5.1973年在余姚发现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其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同时代遗址的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这说明() A.新时期时代已产生了小农经济 B.文革时期发现,事实已经严重夸大 C.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D.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6.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云:“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早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7.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记载:“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 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汉()

中国古代史部分练习题

中国古代史部分练习题 1、(2006·广东卷)反映了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2、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时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B、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4、《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度 B、设置刺史 C、实行三省制 D、实行行省制度 5、“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材料中设立机构的实质是 A、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 B、全权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C、皇权削弱,军机大臣权力上升 D、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6、在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曾出现过以下现象,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①分封制②郡国并行制③废除丞相制度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②①③ 7、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措施是 ①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③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中书省 B、(元)中书省 C、(明)内阁 D、(清)军机处 9、下列人物对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产生或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是 ①韩非子②秦始皇③汉武帝④黄宗羲⑤商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10、西方一些社会学家在形容中华文明时,提出“西方的病,应用中药来治”,孔子思想是“中药之源”。其中“中药”含指孔子思想中的 A、民贵君轻,取信于民 B、和而不同,以和为贵 C、依法治国,以人为本 D、天下大同,见利思义 11、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下列对郡守、县令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地方行政长官②由皇帝直接任免③可以制定、颁布法令④可以世袭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2、为了解决唐朝后期五代十国以来国家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或影响有 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北魏、隋、唐的统治者实行均田制的直接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缓和阶级矛盾 C、保证赋税收入 D、使农民有土地生产 15、北宋取消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是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一个新转折,它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政府对商业的重视 B、商人势力的强大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北宋城市规模的扩大 16、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中国古代史练习

一、选择题: 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3、下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 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 祈盼丰收 C. 庄稼收获 D. 祭祀谷神 4、“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5、将右图陶尊上的刻画符号与楔形文字、甲骨文 、圣书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相 比照可推断该陶尊最有可能出土于 A.两河流域B.中国C.地中海东岸D.埃及 6、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 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 题可能是 A.王位继承制度B.分封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D.郡县制度 8、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 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9、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10、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 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1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 12、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 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3、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完整

《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 先秦文学 一、填空 1、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结合在一起的 2、约在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发化独立出来。 3、《弹歌》是一首----------言诗。 4、《蜡辞》大约是一首---------事祭歌。 5、先秦时期----------不分,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6、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7、西周时期,文化为-----------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兴起了一个---------的阶层,成为文化创造的主要的承担者。 8、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再到------的演变。 9、夏商文化以--------文化最有代表性。 10、自西周开始,----------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11、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最有神话学价值。 12、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故事最为著名。 13、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社会。 14、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形到---------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15、雅颂多为---------时期的作品。 16、国风多为---------时期的作品。 17、雅颂多为---------句,较少杂言。 18、《诗经》的句式以---------言为主。 19、《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 20 、雅颂多出自----------------之手。 21、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 22 、------------、--------------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23 、《尚书》分-------、---------、-------、--------四部分,其中---------、------------。 24、《左传》的体例是---------史。 25 、 ---------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6 、-----------------最擅长写战争。

中国古代农业练习题

中国古代农业练习题 1.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 A.神话传说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 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下列图片内容反映出我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集体劳动 D.手工业与商业相结合 4、.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5.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了当时朝廷( )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6.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7.《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8.清朝雍正皇帝曾经设立农官,奖励务农有成的老农,并从江南请来经验丰富的老农到北方传授农业技术,重视并扶植农业。其原因不包括( ) A.农民是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的主要来源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国家外贸的收入 C.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稳定 D.小农经济的稳定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 9.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A.原始社会后期B.商朝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 C ②③④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A.修建防御工事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中国古代史练习题1

中国古代史练习题(一) 班级姓名学号 ——原始农耕、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2.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犹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 中,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位于左边地图中 的 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能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主要起源地之一的最有力证据是 A.距今1万年前后人们已学会栽培谷物 B.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 C.新石器时代已形成农耕聚落 D.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 4.当人类做出划时代的新发现――不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过栽培植物也可养活自己时,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这个“新发现”距今约 A.1000年 B.1万年 C.10万年 D.300万年 5.史学家苏秉琦指出,中国农业起源也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下列最能体现该特点的是 A.北京人遗址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浙江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量稻谷遗存 C.陕西半坡、湖南玉蟾岩、浙江河姆渡等遗址发现粟和水稻遗存 D.除黍、粟、水稻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 6.“炎帝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於姜水,有圣德,都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帝王世纪》的这段记载是 A.神话传说,基本上没有史料价值 B.原始史料,证实了原始音乐起源C.神话传统,但能够印证农业革命 D.一手史料,印证了人类进化历程 7.炎黄传说是 A.早期先民创世的历史 B. 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C.早期先民创世的英雄事迹 D.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集体记忆 8.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中国古代文学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文学史一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诗经》中风、雅、颂三个部分是根据音乐划分的。 2、《战国策》的编定者是刘向。 3、《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4、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含义是遭遇忧愁。 5、《汉书》共有作品100 篇。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中的《_______ 。 7、汉乐府民歌中以想像的方式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作品是《战城南》。 8、曹丕的《燕歌行》______ 是一首著名的七言诗。 9、《哀江南赋序》的体裁是骈体文 10、《西洲曲》属于南朝乐府民歌中的《西洲曲》________ 。 11、《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代是东汉末年 _______________ 。 12、被称作“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 13、正始时期的著名作家除了阮籍、嵇康向秀(或刘伶) _________________ 。 14、左思___________ 的诗歌《咏史》八首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15、谢灵运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 ________ 山水______________ 诗人。 二、解释题 1、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是比喻;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 所咏之词也”。 2、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是指正始年间至西晋建立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家有阮籍、嵇康、刘伶和向秀。 3、乐府是汉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中所采集和创作的作品当时称作歌诗,魏晋以后,人们称这些作品为乐府,后来 文人采用乐府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其作品也被称作乐府。 4、建安时代的作品大力表现时代动乱和民生疾苦,表达人生忧患和建功立业的理想,内容深厚,风格刚健清新、慷慨 悲凉,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这些特点统称为建安风骨。 5、《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与其门下文士编纂的一部轶事小说。全书分“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36门,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末年的名士们的言论和行为。其特点是“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 则高简瑰奇”。 三、简答题 1、简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的艺术特点。 本诗的构思极为巧妙。诗中以神话传说为题材表现人间夫妇别离之苦,本身就带有浪漫色彩。诗人又把星辰的特点与人的特点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刻划了一个美丽而深沉的织女形象。既通过“终日不成章”这一典型细节写出她内心的愁苦,又用银河、星光与她的形象相映衬,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 本诗的语言浅显生动,尤其是叠字的运用生动巧妙。这些叠字从不同角度刻划了织女的形象和她的生活环境,富于表现力;同时,它们平仄相间,清浊相配,用在诗句的开关,产生了悦耳的音乐美。 2、简述骈文的文体特征和南朝骈文的主要成就。 骈文在体裁上有三个基本特征: (1)讲究句子的对偶。定型化的骈文又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因此又称作“四六文”。 (2)重视藻采和用典,形式华美。 (3)讲求声韵之美,特别是注重平仄的合理搭配,以造成抑扬铿锵的世奏感。 南朝骈文的主要成就: 代表作家作品有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 的《与宋兀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徐陵《玉台新咏序》等。 3、简析陶渊明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陶渊明的诗能够敞开心扉,表现真挚的情感、真实的体验和真率的个性,有一种自我表现的色彩;风格自然平淡,不事雕琢,不作夸饰,常用白描手法;善于创造境界,其中不仅情景交融,而且往往包含哲理。 4、简析《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的写作特点。 本文表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孟子在论辩中善于针对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使对方转变态度, 愿意听自己讲仁政的主张;本文具有强烈的感情和强劲的气势;语言浅显生动,善于运用比喻。 答题指导: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某部作品的艺术特点、某一时期文学的创作成就、作家的创作特点、 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在回答的繁简上一定要注意与论述题有区别。在回答简答题时,应首先从总体上把握好这一问题应分几个层次或有几个要点,然后准确、清晰地一一列举或进行简要的解释说明,不需要像

高一必修二第一课练习题

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传说中的人物,曾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的是 A.蚩尤 B.黄帝 C.大禹 D.神农氏 2.中国形成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是在 A 五六千年前 B 七八千年前 C 六七千年前 D 八九千年前 3.我国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钱、钹 D铁铲、铁犁 4.被称为“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的是 A 火耕 B 牛耕 C 耜耕 D 铁犁的运用 5.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工业 6.垄与沟轮换耕种,能防风抗旱,比普遍采用的播撒方法先进,这种方法是 A “区田法” B “代田法” C “轮种法” D “间种法” 7.观察阅读下面材料,指出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 汉代代田法模型 A.广种薄收 B.少种多收 C.休耕轮作 D.精耕细作 8.下列结合错误的是:

A.战国──铁农具 B.唐朝──高转筒车 C.明清──风力水车 D.汉朝──耦犁 9.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 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②不承担国家赋税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情景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B 手工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C 商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D “重农抑商”的基本特点之一 二、问答题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回答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的相关问题: (1)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2)这一耕作方式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形态有何影响? (3)简要概述这一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