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教学反思

诗词教学反思

诗词教学反思
诗词教学反思

穿越千年感受诗词之美

——诗词单元教学初识

2018届语文备课组李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去领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古诗词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因此,语文教学当然不能忽视古诗词教学。但,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上,致使古诗词的审美意蕴被拆得支离破碎,失去其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从诗眼入手,理解诗歌,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

一、用音乐和绘画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1、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它的语言含蓄而优美,跟歌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

本学期以诗词教学为主,因此每节课上课前,我会给学生播放一曲古诗词改编的歌曲,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课文的学习。先从学生熟悉的入手,初中时学生学过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我播放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这样他们会感到熟悉,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给学生听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有些学生因为爱唱流行歌曲,便不知不觉把这些诗词给背了出来,乐在其中。在听歌曲的同时又复习了学过的诗词。

一天课前给学生播放《诗经子衿》的歌唱视频,视频中一女子穿汉服缓缓而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歌声如天外之音飘然而入,学生不禁发出一声感慨,“好美”。我就势引导,“不仅这个女子很

美,《诗经》本身就散发着一种迷人的魅力,大家已经从歌声中感受到了,那

就让我们慢慢的走近我们的诗词,发现它那神秘但又诱人的美丽。”

学生对感情的话题很感兴趣,且有话可说,因此,常在课前播放诗词中的

爱情,让他们穿越千古去感受古人那至死不渝的爱情与刻骨铭心的思念。例如,一天课前给学生播放《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古诗词中的男女互诉爱意,并不像琼瑶剧中“我喜欢你,我好喜欢你”那样无力且俗气,让学生感受

到诗词中互诉心意可以这样美。一节课前给学生播放《我住长江头》“我住长

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思念穿越古今,不同的

人又不同的表达方法,古诗词中思念也可以如此表达。

学习《钗头凤》前给学生播放《钗头凤》改编的歌曲,在伤感失意的音乐

声中,去感受陆游和唐婉那愁肠寸断,令人叹息的爱情悲剧。

通过歌曲与诗词的联结,告诉学生,古诗本来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是

可以谱成歌曲广为传唱的,不少优秀的古典诗歌在当时其实就是“流行歌曲”。

这样一来,原来遥远的古典诗歌一下子在心理上被拉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

兴趣也明显有了提高。当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你就已经走好了课堂教

学中的很重要的一步了。

听歌曲到唱诗词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听只是一个欣赏的过程,是被动融入

情景的一个动作,而唱诗词则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去体悟、感受的

一个过程。古代诗词是用来歌唱的,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试着将文字的

诗词转化为歌唱的歌曲。在上《凤栖梧》时让学生试着用熟悉的调子去唱这首词,有学生选择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赋予了这首词以新的生命,但同时引

导着学生去想:这首歌的情感基调与《凤栖梧》相符吗?学生便会认真去读词,体会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来唱这首词。在选择合适的歌曲来唱的时候,学生也在

慢慢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并在唱的同时也记住了词的内容,有一石二鸟之效。

等到上《雨霖铃》的时候,学生再唱词作,则选择了与这首词感情相符合

的《烟花易冷》的调子来唱。唱完之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证明学生很认

同这位同学用歌曲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2、绘画激发学生兴趣。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

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

本学期学的诗词中有很多很有画面感,在教授这些诗词时通过画面展示,

或者学生自己画画,感受诗词中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登高》

一课,课本上附有一幅杜甫的画像,学生从他的神态,动作,服饰来谈“我看

到了一个_____的杜甫”。由看到的杜甫到诗作中的杜甫,让学生在诗词中印证

自己的猜测,学生更感兴趣。本诗后两联写人,可以看到人物形象,前两联写景,可以看到一幅画。因此在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联时,让学生用自己的笔,描绘自己所看

到的画面,再结合诗句中的意象进行分析,看自己所作之画与文本的意境是否

相符,在绘画中体会诗歌意境,寓学于画,寓教于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阕写景,画面感较强,于是让学生试着用自

己的笔画出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学生在绘画时便需要找出词中的意象,并要把

握意象的特点,才能画出符合诗意的画面。“楚天”“秋水”“远山”“落日”“高楼”“断鸿声”“游子”,这些意象组成了一幅宏大的画面:辽阔的南国

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那像女

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的山岭,仿佛在向人呈现着忧愁和愤恨,西下的太阳斜照

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独自在楼头

遥望着这一片已经沦落的河山,不仅发出一声声哀叹。“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一句,学生在画“断鸿”时便要考虑“断鸿”是何物?是一群大

雁还是孤雁?教师在此时就要进行引导,雁群在飞行过程中,往往会鸣叫来互

相应和,而此时的雁声断,则说明无雁来应答此雁的叫声,因此断鸿应是形单

影只的一只大雁。学生则更准确的把握了词人的情感。

柳永《八声甘州》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

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读到这首词时,画面感顿时显现了出来。

诗歌与绘画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的两岸。人们常说“诗画同源”、“诗

画一家”、“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足见诗歌与绘画的亲密关系。诗用

文字来表达社会和人类的活动,画用笔墨来再现或者升华物象给予艺术家的感受。诗人与读者的交流是在一个意象的空间里完成的。诗人描绘的是一个设计

的世界,但是读者感受到的分明是一次似曾相识的心灵律动。

二、从诗眼入手,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情感,提高学生分析诗

词的的能力

诗词教学的三步走是:理解诗意、会赏析,会表达。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胆识,理解诗意,因此本阶段所选诗歌都是情感比较明显,

能够从内容中的一两个字词把握住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诗眼入手,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分析诗人情感。

1、什么是诗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五官中最能表情达意的部分。古人所谓诗眼,最初

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简言之,诗眼就是诗中最能

表达情感或概括主旨的的词句。可以是一个字、两个字、一个短语、一句话。

因此我们又将诗眼分为情感眼和内容眼。例如《登高》中找出的词眼是“悲”,全诗写家国之悲,身世之悲。因此“悲”是全诗的情感眼。《雨霖铃》中学生

找出的诗眼是“伤离别”,“离别”是本词的内容眼,“伤”则是本词的情感眼。通过找诗眼或词眼,学生能从总体上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分析诗词时不至于

太偏离。

2、围绕诗眼如何进行诗歌赏析

(1)欣赏诗词,必须要在反复诵读中仔细品味,在读中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情感。在诵读时,应避免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必要的点拔。

以《雨霖铃》为例。这首词将离别难、相思苦传达得淋漓尽致、备足无余,极具婉约美。本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叙别情别景,下阕设想别后相思。这首

词的基调格外低沉,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并对学生加以诵读指导。

首先,要达到了读音无误,字正腔圆,准确清晰。例如《雨霖铃》中有几

个多音字,需要我们注意。“骤”“噎”“霭”等几个字的读音容易出错,需

要格外注意。

再者,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

复杂,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

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

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

悲愤还是恬淡自然。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有利

于理解古语词的含义,才能够更好地体悟诗词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①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要读出词的凄切情感。第一句要语气缓慢低沉,定下全词的调子。

②“兰舟催发”语气略为急促一些,“发”颤音弱收,显示催促启程在即,心

中不舍

③竟无语凝噎——注意句读,要稍重、稍停,“竟――无语――凝噎”,语

气低沉下去,结尾渐弱,显示极端的痛苦,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

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而气不断。

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领起字要稍重、稍停,拖音,虽有如

此之多的良辰好景,却无人分享,这是全词结语,“何人”重读,极言凄凉,“说”颤音弱收。

诵读是诗歌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诗歌学习前要有充分的诵读,在诵读过

程中,学生能不断深入诗歌本身,更好的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更容易将“诗眼”

找出来。在理解了诗词的意象,把握了诗词的意境之后,再进行诵读,则可以

进一步体会诗词蕴涵的深层情感,再一次获得情感体验,并达到在理解基础上

背诵的目的。

(2)、意象整合,从意象中体悟情感。

意象,就是融合了作家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意象

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如“月”,也许因为其圆且亮

的美好,又也许其遥不可及的神秘,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愁心”无处可寄,只好寄予善解人意的“明月”;“长亭”、“杨柳”、“美酒”、

“南浦”等字眼在古人送别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

都是送别诗词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字符号。“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乃是古人送别的经典场面。

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等,从

固定意象中把握词人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学生找出的意象有“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暮霭”、“楚天”“酒”“杨柳”“残月”,这一系列

意象都是凄惨哀伤的意象,可以推断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感伤凄凉的,从

“长亭”“残月”“杨柳”可以看出是送别的场面。综合两者可推出本词的词

眼是“伤离别”,也可把握作者面对离别时的伤感,迷茫之情。

(3)联系旧知,以诗解诗,以诗证诗,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贵在指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孔子曰:“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诗歌的教学尤其如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

诗歌储备,广泛链接,以诗解诗。这样,既可以开拓学生理解诗歌的思路,又

可以激发学生联想想象的激情。

中国的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常用的意象都有比较固定的寓意,这就为

鉴赏诗歌提供了相对便捷的途径。比如,古典诗词中,折柳常表示送别、离愁、思乡等;斜阳常表示日暮,含有凄惨之感;残月常表示不圆满,含有孤独忧愁

的心绪;寒蝉常表示凄冷,含有凄惨萧瑟之情;短笛常表示送别、思乡,寄寓

思念之情;落叶常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归雁常表示思乡之情,寄寓游子

思念故乡……

分析《登高》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可以联系学过的

诗词及意象,例如“急风”的意象可以联系《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怎

敌他晚来风急”,“猿啸“可以联系“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通过联系这两首词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这里的景给人哀伤凄清的感觉,由此可以

联系到诗眼“悲”。分析《雨霖铃》时,“对长亭晚”联系到““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由此可以知道“长亭”表

示离别时的离愁别绪。“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可以联系“日

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的是漂泊之人的思乡之情,及对前路的

迷茫。

拿《念奴娇赤壁怀古》来说,通过“以诗解诗”方法,教师出示“临江仙”中类似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学生对比后会发现,这两句都是以“向东流去的水”来表达“时光中逝去

的英雄”,既充满豪情,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古诗中的水,一般多是

抒发忧愁的情绪。

以诗解诗,以诗证诗,其实就是让学生调动旧知,将学过的知识活用到其他的诗词鉴赏中,让诗词学习变得简单一些。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教学中,知识

的存在不再死板,学生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启发。

三、古诗词教学应重视积累。

古诗词的积累,对于古诗文学习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常说“熟读唐诗

三百首,不会成诗也会吟”正是这一道理。学生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诗词累,对于

诗词的理解也不会透彻。用积累去弥补自己生活阅历的不足。只有积累,我们

也才能与诗人的情感、词人的感受产生共鸣,碰撞出精神的火花。也只有积累,我们才能厚积而薄发,不断解读、赏析、感悟,更好地将语文运用到生活空间去。不但身为老师的我们需要积累,我们更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

重在积累。学生不能马上理解诗词中的感情不要紧,但是只要有积累这一点精神,相信在学生以后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之后,就会有所感悟,而这一切一定

是建立在积累之上的。“语文课,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课堂的

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养成背诵古诗词的习惯,

使学生在课外能够主动去欣赏、背诵更多的古诗文,积累更多的知识。

上课的时候给学生看过一篇文章《小时候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文章中

认为“如果有人说背诗有很多好处,都是骗人的。除了让你的生命更丰满之外,这件事根本毫无用处。”许多东西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根。日后触景生情,

总会懂的。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

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

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

这样当他们长大恋爱的时候,脑海中回荡的是:“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白云洒金天心动,扇随君子携风流。”而不是:“爱情像糖,甜到忧伤。”“离开你以后,才发现眼泪有些咸。”“谁为谁悲伤,谁为谁绝望。”“为什么,最后受伤的总是我?”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的存在是古人活过的证明,是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痕迹。也许现在同学们不太理解诗歌的意思,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

一首好的诗词本身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一幅优美的图画。古诗词的教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身体力行,不断优化教学,才让使学生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

鲜活的成长。

古诗复习教学反思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复习》教学反思 沙朗民族实验学校陈昆梅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共学习了六首古诗,学生们已经对六首古诗有了一定的掌握,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古诗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复习积累古诗,提高学生诵读、理解、借鉴运用古诗的能力。2、激发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和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古诗复习应该是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的,因此我不想像平时的教学一样,把各种类型的题目混在一起按照“讲练讲”的方式进行,总觉得那样复习,虽然老师和学生都花了很多心力,可最后的得分总不是很理想,又累又沉闷,效果不好。于是就想到按照几个板块,以游戏“快乐大闯关”的形式进入古诗大观园进行复习,一关接一关,块块推进的方式设计古诗复习。主要分为找一找、背一背、说一说、默一默、用一用五关,由浅入深,由背到用,高效率的实施复习。 成功之处: 教学中,轻松学习,没有给学生过重的负担,学生在找一找、背一背、默一默、用一用这四关中反馈积极,有所收获。特别强调的是,这个学习过程完全是学生自己做主选择诗句,具有完全的自主性,给

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人的聪明才智的舞台。设计了古诗借鉴这一关,使学生知道了古诗的用处其实很大,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真正使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起到了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我们知道复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所以教学中,还设计了两个拓展,一是诗人作品的拓展;二是介绍学生诵读《唐诗宋词》,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反思不足: 首先,由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不了解,在古诗意思写一写这个环节中,出示的诗句学生不能熟练的写出来,从而耽误的过多的时间,以致结尾是有点赶。其次,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体现出来,一直都是让学生自己完成自己的,我的准备还不够充分。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觉得我的收获还是挺多的,孩子们和我一样也有所收获了,这就是我想要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这门功课,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前行。总之,在这节课上,我觉得我的收获还是挺多的,孩子们和我一样也有所收获了,这就是我想要的。

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通过对比读,让学生知道忧愁的古诗与描写景物的古诗的读在质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师范读,即给这首诗定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读这首古诗的,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让学生知道,这首诗原来是这么去读的。三是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四是精读,做到在读中去理解诗意。五是情景交融读,想画面,在老师的导语创设情景下,引导学生读,从而体会诗人的忧愁与孤寂。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我始终围绕“日暮客愁新”这句诗,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初读此诗,觉得它是写雨的一首诗。后来我翻阅资料,品读苏轼的诗后。一遍又一遍地读诗,发现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起初被美景疾风骤雨所吸引,再后来,便感动于苏轼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他有过青年得志的骄傲,有着红粉佳人的诗意人生,有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自信。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本该享受的时刻却因为政见不合而不容于朝廷,满腔的爱国情意得不到抒发,他便自请外调,来到杭州做一个小小的通判。此诗就写于此。 3.古诗语句精炼,意境丰富,内涵深远。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自主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集体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另外,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文字之美。品味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情导读。最后,再拓展古诗,进行语文积累。 4.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学生的学习的难点。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 层面,而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需要学生在掌握字词句之后的再理解和再创造,这样才能让古诗文学习达到“形式” 和“内容” 的统一。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诗歌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秉承“字词句段篇” 剥竹笋形式,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 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抑制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 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寻求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合理途径。 1 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但“一口却吃不成胖子” ,古诗词的教学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满树的快捷,它需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积小流才能成江河,到达一定程度时,进行“质” 的飞跃。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部分,而作为语文老师,还有诸多的语文教学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因此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个条件去大量的积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得靠语文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如:每节语文课前由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语文课预备铃一响,由课代表带领大家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把师生相互问好的时间改成让全体学生齐背这首古诗词,开始先由教师赏析,后来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每周可熟记并理解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 2 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赏读杜甫的《春望》诗,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 、“安社稷” 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唐朝韩愈曾说过:“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可见他也是把诵读作为训学的规则之一。在诵读中可采取教师范读、学生单独朗读、齐读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读诗的兴趣。读诗时,要求学生首先注意停顿,掌握好节奏,以读出诗歌的韵味。诗歌的节奏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建立的,由“顿”来体现的:四言诗每句两顿,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五言每句三顿,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七言每句四顿,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次要求学生能在读诗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再现诗中描绘的景,在心中体会诗中抒发的情。出来上述的诵读方法外,还可以配乐朗读。汉字本身就平仄错落、富有音韵,若再能配乐朗读就更锦上添花了。背景音乐可依据诗歌的感情特点而定。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配以古曲《阳春白雪》,乐曲时而低吟、时而激越,在抒情上和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器鲜明的画像。这种旋律是认识理智的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角度。”可见这样处理有助于对诗歌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二、让学生唱起来。 把音乐引进教室,不只是可作为背景音乐配以朗读,还可以直接来唱。因为中国上古时代诗歌、音乐、舞蹈原是三位一体的,诗歌和音乐有

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关系,音乐美应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利用歌曲和诗歌都可和乐而唱的特点,让学生诗、歌共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能把诗歌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审美情感。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和黄安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中的“昨日向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在唱中背诗,在唱中体会时和歌的异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蕴之美。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会有古今不同的演唱版本,例如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学习时,可先让同学听完不同的两种版本,然后在让他们就自己喜欢哪一种诠释的方式进行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准确地把握原词的内涵和艺术风格。 三、让学生“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立象尽意”,“象”即客观物象,“意” 即主观感情,意思时诗人将感情注入客观景、物,而不直接的表述。所以就有了“诗是无形画,画时无声诗”的说法。诗人在创造绘画美时,往往通过色彩来描绘大千世界的音容 笑貌,使诗的形象具有绘画的可观性和直观感。像白居易的 《忆江南》词中:“日出红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像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像李清照的《如 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都是通过色彩 丰富审美形象,强化艺术效果。因此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可采取将诗

古诗词的教学反思

校本教材教学阶段反思 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我们继续开展以“经典古诗文鉴赏”为基本教材的校本课程。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古诗文背诵和鉴赏都取得了不少的进步。回顾半学期的教学历程,我总结出古诗教学中要注意的几点方法: 一、反复吟诵,陶冶性灵 古人云:“七分诗三分读”,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是多么重要。吟诵古诗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还能增加其艺术修养。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重视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 二、巧妙分析,理解诗意 1、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搜集资料,适当补充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还可锻炼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学习古诗时,是有历史的“东风”可借的。 2、围绕重点词句展开分析。 大部分诗,它的内容是围绕一个词或一句话展开的,这就是诗中的重点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个集中点,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例如在教学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词语的意思,想象李白所描写的情景,想象李白站在江边有多久才能看到孤帆远景碧空尽的情景?李白为什么站在江边那么久?他在想什么?学生了解了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体会到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样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四、古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教材入选的古诗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而选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七言绝句居多。但唐宋毕竟是遥远的过去,在社会环境、生活特点,语言习惯等方面与现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这方面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学习古诗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对唐宋诗歌的特点,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特定的历史背景要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古诗教学的顺利进行。譬如,了解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宋诗是唐诗的延续,它侧重于“运思造境,炼句琢字,皆剥去数层,透过数层”,并“以清奇生新深隽瘦劲为尚”的特点,则有利于在研究唐宋诗教学时有所侧重,有的放矢;了解历史,了解诗人,则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情感动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山行》和《枫桥夜泊》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4)、背诗文,能默写。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小张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饿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小王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1 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

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王安石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它语言精炼,蕴含丰富的内容。题目有“思”,而整首诗中却没有一个“思”字,那这个“思”究竟藏在哪呢?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三、在遗憾中憧憬未来 课后的集体评课中,许多老师也认同我这样处理所带来

古诗教学教学反思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结合自己多年对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反思。 (一)让古诗词回归“诵读“之本。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说明诵读作用重大。古典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诵读有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开文本对话。让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不管秋取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语词的含义,感觉它的韵律美、节奏美,调动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 (二)让古诗词回归人文之本。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词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让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典型语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种子,还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伤世感怀。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 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让古诗词教学回归积累。古诗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经成为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就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会为文章增色。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可以采取“每周一诗”和“名句对对”的办法。一周出示学生一首古诗词,要求诵读,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联想的翅膀。具体可以这样操作:1、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细致、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创作的欲望。 2、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古诗词,收集与课文同类内容的古诗词,收集有相同意象的诗句、词句,同样可以使学生学会联想,培养发散性思维。例如我教王翰的《凉州词》时,让学生联想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卢纶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渔家傲》,王晶龄《从军行》和《出塞》等。教王昌龄的《出塞》时让学生联想其他边塞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3、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改写诗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让学生点燃创造的火花。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学生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这时我们就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积极地加以肯定,以要适当的引导。此外,用“放电影”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放电影”就是让学生闭上双眼,在 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幕幕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不同的学生就象不同的电影导演。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诗词奏响”创新“的凯歌。篇二: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

古诗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本课两首《少年行》、《马》是唐代诗人王维和李贺所作,前者通过赞美少年的力大无穷,沉重勇敢,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后者通过描写马渴望上战场,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少年行》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少年的力大无穷、智勇双全,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三篇】 本课古诗词教学总体看很成功,这三首诗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三篇】,望大家喜欢。 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一 本课古诗词教学总体看很成功,这三首诗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五年级的学生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的,所以,我就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课文的思想情感。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比较好。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很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学生在这课的学习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朗读的质量比较高。 成功之处:是“小练笔”将本课古诗词任选一首改写成小短文。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较丰富有趣。如;张籍写的《秋思》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被学生们改写的丰富多彩,就连语文很差的学困生吕哲很勇敢地诵读了自己改写的短文,写得也很有意思,她读完后班级立刻响起一片掌声,全班为她鼓掌。本课的二诗一词同学们都有选择习作。习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时教学时间紧常常忽视这种小练笔,而今看来着实是个失误。往往这种小练笔更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运用祖国汉字表达的激情。这篇小练笔我布置孩子们写在小作文中,我准备进一步引领孩子们去欣赏品评,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引领孩子们品评欣赏更多的快乐! 不足之处: 从作业反馈来看,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基本翻译,如:绿、还、见、开封…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走神的大有可能,今后我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二

四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3

四年级下册语文1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3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1.注重诵读指导。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初读时要读,指名读,听读,齐读,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理解诗句时要读,默读,落重音读,把停顿读正确,把节奏读正确;吟诵时要读,配乐读,看图诵读,把诗意读出来,把情感读出来。 2.图文结合,读中理解诗意,悟出诗情。图文结合讲求自然,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看图,在部分学生关注时一起分享“成果”来看看图学一学;感受诗情讲求自然,诗人有诗人的情,读者有读者的情,时空不同,老少有异,只要个性的理解来自于对诗意的正确把握,来源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情皆可融入那明艳的“暮春扑蝶图”中。 不足之处: 在朗读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 今后应该多联系生活,谈体会和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感情朗读,多多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古诗的能力。 田园四时杂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对整首诗歌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二、研读品味,理解诗情。 这一教学环节是这节课的主体,通过理解词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探究诗意,了解诗情,步步深入,层层理解,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及诗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文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此基础上,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本课选取了《四时田园杂兴》“春日”组和本课的“夏日组”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既容易让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拓展了学生的类文阅读,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错。 不足之处: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如下: 古诗的朗读力度还远远不够。今后应该在古诗朗读的节奏、韵律上下功夫。可以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带动,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读,真正喜欢古诗,喜欢朗读。

鉴赏诗歌语言教学反思

鉴赏诗歌语言教学反思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在上一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大量古诗词,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现实,楚辞的浪漫,乐府的叙事,汉魏的风骨,并初步领略了唐诗、宋词的高远和深邃,其中,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恬淡优美,柳永得缠绵悱恻,清照的婉约凄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诗歌语言教学反思,欢迎参考~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手法。 2、让学生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查方式。 3、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4、让学生学会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 二、重点难点: 1、怎样鉴赏“炼字”。 2、怎样作答高考中的“炼字”题。 三、导课: 有一天黄庭坚在苏小妹家与苏轼闲谈,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请同学们替苏小妹“炼字”,看谁填的好,是否能超过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板书)

四、感受高考: 1、高考考查炼字的题型: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为什么? 2、考查方向与重点 61方向: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 61高考动向:近几年语文高考有很多地区的试题出现了炼字题。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61答题步骤:步骤一:释词义明手法(先看炼的字是什么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教学教材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反思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学生的学习的难点。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 层面,而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需要学生在掌握字词句之后的再理解和再创造,这样才能让古诗文学习达到“形式” 和“内容” 的统一。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诗歌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秉承“字词句段篇” 剥竹笋形式,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 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抑制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熟读精思” 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寻求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合理途径。 1 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但“一口却吃不成胖子” ,古诗词的教学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满树的快捷,它需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积小流才能成江河,到达一定程度时,进行“质” 的飞跃。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部分,而作为语文老师,还有诸

多的语文教学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因此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个条件去大量的积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得靠语文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如:每节语文课前由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语文课预备铃一响,由课代表带领大家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把师生相互问好的时间改成让全体学生齐背这首古诗词,开始先由教师赏析,后来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每周可熟记并理解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 2 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赏读杜甫的《春望》诗,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与总结 培养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观下,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包括诗歌鉴赏能力。诗歌是人们情感升华的结晶,是一种短小精悍,内涵丰富的文学形式。学会鉴赏诗歌,对学生的情感世界可以起到丰富充实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作为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在我国的文学史中占据了绝对的核心位置。可以说,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样式,还是人们情感的浓缩体,是人们对世界,对社会,对生命的观点和看法。所以,从诗歌短小的形式中,可以挖掘出无限的内涵和魅力,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意义重大。而高中语文教材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而且诗歌鉴赏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做好诗歌鉴赏工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从表现手法着手,总结规律 从广义上看,诗歌的表现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要想很好地分析一篇作品,就要真正地把握文本的内涵,理解诗歌的精神指向。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那就可以由点到面地来理解诗歌,抓住作者的情感,完成诗歌的鉴赏。一般来说,高中学生接触到的诗歌主要有这几种表现手法: (1)烘托。其实,烘托是高中生最常见的诗歌表达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诗歌的最佳方式。一般来说,烘托有两种方式。一是人物烘托,就是以人烘托人。这种方法在初中的诗歌学习中就出现过,比如说《陌上桑》,罗敷惊艳的美貌是通过“行者”、“少年”、“农夫”等人的反应来突出的,而这就是人物烘托的方式。知道了这一点,学生在学习中,就明白诗歌人物的设置是有一定意义的,毕竟诗歌体裁短小,任何景物和人物都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二是环境烘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物烘托物。这种表现手法,也是古代诗歌常用的,比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通过“动静”之物的结合,实现以闹衬静的效果。此外,还有以物烘托人,如“桃花潭水深千尺”。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生动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情感。又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以这些“物”突出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2)虚实结合。夸张和写实,是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诗人在描述某些有忌讳,或者较难用常规言语表述的情感时,时常会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一般可以起到衔接作品结构,使作品描述的形象更为生动,同时增加作品内涵的作用。最典型的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拟庐山瀑布,为虚写。 (3)用典。由于诗歌的形式所限,在用词上基本上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而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13-07-01T18:03:00.920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2年10月作者:崔永刚[导读]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学生的学习的难点。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 “背诵默写” 层面,而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摘要〕古诗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学生的学习的难点。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古诗文往往停留在 “背诵默写” 层面, 而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古诗文教学需要创新,需要学生在掌握字词句之后的再理解和再创造,这样才能让古诗文学习达到 “形式” 和 “内容” 的统一。〔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部分古典诗歌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上传统教学秉承 “字词句段篇” 剥竹笋形式,采用 “字字解释、句句翻译” 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抑制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敬而远之。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在 “熟读精思” 的基础上,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师教得很活,学生学得有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有效性进行概括分析,寻求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合理途径。 1 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但 “一口却吃不成胖子” ,古诗词的教学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满树的快捷,它需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积小流才能成江河,到达一定程度时,进行 “质” 的飞跃。当然,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部分,而作为语文老师,还有诸多的语文教学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因此我们没那么多时间,也没那个条件去大量的积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得靠语文老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了。如:每节语文课前由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语文课预备铃一响,由课代表带领大家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把师生相互问好的时间改成让全体学生齐背这首古诗词,开始先由教师赏析,后来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每周可熟记并理解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 2 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赏读杜甫的《春望》诗,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正值安史之乱,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安家。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 “济苍生” 、“安社稷” 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 “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席宴请他。面对美味佳肴,李白却“停杯投箸” ,难以下咽,学生也就能理解这种心情了。 3 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讲究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 、 “过”“入” 、 “满” 等字,但终觉不如 “绿” 字来得好原因是:用 “绿” 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 “绿” 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称道。 4 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 “润物细无声” 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城北实验中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