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学课后习题

土壤学课后习题

土壤学课后习题
土壤学课后习题

土壤学

1-1土壤在农林牧、人类及生态系统中有何意义?

(1)土壤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壤是地球的皮肤,在植物生长中起到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以及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具有再生性,质量具有可变性,资源数量具有有限性;

(4)土壤资源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就是资源破坏的零或负增长。

1-2什么是土壤、土壤圈?土壤有什么功能?何谓土壤肥力?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1-3土壤与地球各圈层之间有何关系?

2-1 常见的成土母质有那些?什么叫残积母质、洪积母质、冲积母质、风积母质?

(1)残积母质: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原地的风化物;

(2)洪积母质:山洪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前平原的沉积物。

(3)冲击母质:风化的碎屑物质,经河流常年性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在河流两岸的沉积物。沉积物具有成层性。

(4)风积母质:风积母质是风力搬运的堆积物,也是风蚀作用的产物,没有风蚀作用也就没有风积作用。

2-2岩石风化作用分那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1)碎屑阶段:1) 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以机械破碎为主的物理风化占优势,只有最易淋失的Cl、S发生移动;2) 风化壳中主要是粗大碎屑,产生碎屑风化壳,释放易溶于水的简单盐类,粘土矿物以水化度低的水云母为主;3)土壤类型为石质幼年土。

(2)钙沉积或饱和硅铝阶段:1) Cl、S已流失,Ca、Mg、K、Na等仍大部分保留,部分Ca游离出来,以CaCO3的形式,淀积在岩石碎屑孔隙中;2)产生碳酸盐风化壳,粘土矿物以蒙脱石最多,还含有水云母、绿泥石等;3)土壤类型为各类型钙积土。

(3)酸性硅铝阶段:1)强烈淋溶,Ca、Mg、K、Na 均已淋失,硅酸盐与铝硅盐中分离出的硅酸也部分淋失,风化壳呈酸性反应,颜色以棕和黄棕为主;2)产生硅铝风化壳;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还有高岭石与绿泥石等;3)土壤类型为棕色森林土、黄棕壤及部分高山土壤。(4)富铝阶段:1)岩、矿的分解与淋溶彻底,只有氧化铁、铝残留,有鲜明的红色。2)产生富铝风化壳,粘土矿物为高岭石、赤铁矿及三水铝石及水云母等。3)土壤主要为红壤和砖红壤。

2-3花岗岩、砂岩、页岩、流纹岩的风化物上发育的土壤各有何特征?

(1)花岗岩:主要成分是长石和石英,不易风化,颜色美观,外观色泽可保持百年以上;

(2)砂岩:胶结紧实的砂岩,因抗风化力强,形成的土层较薄,砂性大;

(3)页岩:比砂岩容易风化,形成的土质较粘,含片状碎屑多,养分含量较丰富;

(4)流纹岩:一种相当于花岗岩的火山喷出岩。大多数流纹岩都具斑状结构,结晶作用在喷

发作用以前就已开始。流纹岩按其特征和产出的地质环境可分为钙碱性和碱性两个系列。

3-1 核心名词:

(1)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

物。

(2)次生矿物:指原生矿物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化学、生物风化,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

构的新形成的矿物。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

持不变的现象。

(4)硅铝铁率:Sa值。

(5)2:1型: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

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6)粘土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颗粒的粒径<0.002mm,表现出胶体的性质。

3-2什么叫做矿物?分析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

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2)原生矿物是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而次生矿物,则是由原

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原生矿物类型和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矿物的稳定性,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3-3试比较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在晶架构造上有何不同?

高岭石:1:1型的晶层结构;蒙脱石:2:1型的晶层结构;伊利石:2:1型的晶层结构。

3-4矿物的SiO2/R2O3比值大小说明什么问题?

判断土壤矿物的风化程度与成土阶段;作为土壤分类的数量指标之一;代表土壤中酸胶基和碱胶基的数量;

3-5试比较高岭石组矿物与蒙脱石组矿物在性质上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高岭石组矿物具有非膨胀性,电荷数量少,胶体特性较弱,而蒙脱石组矿物胀缩性大,电荷数量大,胶体特性突出。主要是因为高岭石组矿物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可以产生键能较强的氢键,极少同晶代替现象,蒙脱石组矿物晶层由两层硅片夹一层铝片构成,晶层间形成很小的分子引力,同晶替代现象普遍。

3-6 1:1型、2:1型硅酸盐黏土矿物晶层构造有何不同?矿物的种类及特性?

(1)1:1型是由一个硅片和一个铝片构成,硅片顶端的活性氧与铝片底层的活性氧通过共用

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其单位晶层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由具有六角形空穴的氧原子层面,一个是由氢氧构成的层面;2:1型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

(2)高岭组:1:1型

蒙蛭组:2:1型膨胀性

水化云母组:2:1非膨胀性

4-1土壤生物有那些类型?对土壤肥力有何作用?

土壤生物可分为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其中,土壤微生物可分为原核细胞的细菌、放线菌等、真核细胞的真菌、藻类等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病毒等,它们在土壤中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最活跃,参与土壤有机质分解,腐殖质合成,养分转化和推动土壤的发育和形成;土壤动物包括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原生动物有变形虫、纤毛虫、鞭毛虫等,后生动物包括线虫、微节肢动物、白蚁和蚂蚁等,后生动物对植物残体起到破碎作用,使得这些物质有利于原生动物的取食和微生物的进一步分解,原生动物则调节细菌数量,增进某些细菌数量,增进某些土壤的生物活性,参与植物残体分解。

4-2土壤酶的来源、类型有那些?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土壤酶主要来自微生物,土壤动物和植物根,可分为氧化还原酶类、水解酶类、转移酶

类和裂解酶类;

(2)主要受土壤物理性质如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土壤化学性质如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组成及有机矿质复合体组成、特性,土壤pH和某些化学物质的抑制作用的影响,耕作管理影响。

4-3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有那些?

温度、水分及其有效性、pH、氧气和Eh值、生物因素和人为管理措施包括土壤耕作和杀虫剂和其他化学制剂。

5-1 基本概念

(1)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

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2)土壤腐殖质:即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

化合物。

(3)矿化作用: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一方面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

分解而最终释放出CO2、H2O和能量,所含N、P、S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释放成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

(4)腐殖化作用: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

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作用。简单定义即是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

(5)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6)C/N:有机物质组成的碳氮比(C/N)对其分解速度影响很大,以25:1 或30:1较为合

适。

(7)腐殖酸:腐植酸(Humic acid, HA),又称胡敏酸,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腐殖

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8)黄腐酸:黄腐酸是一种溶于水的灰黑色粉末状物质。它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

植物生长,对抗旱有重要作用,能提高植物抗逆能力,增产和改善品质作用。

(9)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后,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降解的矿化作用。激发效

应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

5-2问答题:

1.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1)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2)存在形态有动、植物残体(新鲜),版分解的动、植物残体以及腐殖物质;

(3)腐殖物质最重要。

2.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

增加土壤有机质要坚持两个原则,即”平衡原则”和“经济原则”。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免耕法、施用有机肥、实行绿肥或牧草与作物轮作、秸秆还田同时施加氮肥、旱地改成水田等。其中,施用有机肥最显著。

3. 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

(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的N、P、S、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而且,多种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质部分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料的有效化,一些与有机酸和富里酸络合的金属离子可以保留于土壤溶液中不致沉淀而增加有效性;

(2)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各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它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保肥性,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并且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4. 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为什么?

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在厌氧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等)作用下形成的,这类细菌必须在潮湿环境下(而且要有适当的温度和pH值)繁殖,只有水田和湿地才满足这些条件,所以更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

5. 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包含那两个过程?影响转化条件是什么?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哪一种?为什么?

(1)矿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

(2)由于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周转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凡是能影响微生物活动及其生理作用的因素都会影响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主要有:温度、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植物残体的特性、土壤特性。

(3)植物残体对土壤有机质分解起到一种激发作用,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它是影响转化的最主要条件。

6. 土壤腐殖质分解转化有哪几个过程?

(1) 腐殖质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降解,使其芳香结构核心与其复合的简单有机物分离,或是整个复合体解体;

(2) 有机物质被分解(矿化)和转化,酚类聚合物被氧化;

(3) 脂肪酸被分解与被释放的芳香族化合物(如酚类)参与新腐殖质的形成;

(4) 有机无机复合过程。腐殖质在土壤中与粘土矿物紧密结合以有机-无机复合体的方式存在。

7.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有哪几个阶段?哪几个途径?

(1)第一阶段是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简单的有机碳化合物;

第二阶段是通过微生物对这些有机化合物的代谢作用及反复的循环,增殖微生物细胞;

第三阶段是通过微生物合成的多酚和醌或来自植物的类木质素,聚合形成高分子多聚化合物,即腐殖物质。

(2) 途径1:假定腐殖物质通过还原糖形成的,糖和氨基酸经非酶性的聚合作用形成棕色的含氮聚合物,即腐殖物质。

途径2和3:构成了现在比较盛行的多元酚理论即在腐殖物质形成过程中有多元酚和醌有机化合物的参与,它们可直接来自木质素(途径3),也可以是微生物的合成产物(途径2)。途径4:是Selman Waksman的经典理论,即木质素-蛋白质理论。

6-1 基本概念

(1)土壤比重: 土壤比重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孔隙)的烘干重与同体积水重之比容重: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

3)或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质量。

(2)土壤孔隙度:即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

(3)团粒结构:土粒由腐殖质胶结成粒状和小团块状,大体成球形的土团,自小米粒至蚕豆

粒般大,称为团粒结构。

(4)土壤结构体: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5)土壤结构性: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

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6)粘团:团粒的直径小于0.005mm的复合粘粒称为粘团。

5-2 简答题

1.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方面作用和意义有哪些?

(1)良好的团粒结构体具备的条件

1)具有一定结构体形状、大小;

2)要有多级孔隙;

3)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水稳性、力稳性和生物学稳定性。

(2)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作用

1)能调节土壤水分与空气的矛盾;

2)能协调土壤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

3)稳定土温,调节土壤热状况;

4)改善土壤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

2. 为什么说粒状——团粒状结构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的结构?培育良好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团粒结构是疏松的小土团,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协调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结构体。

改善土壤结构性的途径主要有:1)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通过耕作创造适宜的水稳性团粒和非水稳性团粒,非水稳性团粒不断破坏,不断创造,能维持适宜的数量。施用有机物料能够为团粒结构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2)注意灌水方法,防止大水漫灌造成的闭蓄空气破坏团粒,防止灌溉水对土壤团粒的冲击3)种植绿肥牧草,实行合理轮作。4)施用石灰、石膏或其他土壤结构改良剂。

7-1 名词解释:

(1)土水势:为了可逆地等温地在标准大气压下从在指定高度的纯水水体中移动无穷小量的

水到土壤水分中去,每单位数量的纯水所需作功的数量。

(2)吸湿水:吸湿水是由土粒表面吸附力所保持的水分,其中最靠近土粒表面的由范德华力

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又称紧束缚水)。

(3)吸湿量:吸湿水的含量。

(4)膜状水:当土壤水分达到最大吸湿量时,土粒表面还有剩余的吸附力,虽不能再吸收水

气,但可以吸附液态水。这部分水被吸附在吸湿水的外层,定向排列为水膜,称为膜状水。

(5)毛管水:当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大,超过最大分子持水量的那部分水,不受重力作用的支

配,在毛管力的作用下,保持在土壤的毛管孔隙中的水。

(6)毛管断裂持水量:当土壤含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较粗毛管中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出现

断裂,但细毛管中仍充满水,蒸发速率明显降低,此时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水断裂量。

(7)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在数量上它包括吸湿水、膜状水和

毛管悬着水。

(8)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但不是指土壤

对水的吸力。

(9)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吸力(S)是随土壤含水率(θ)而变化的关系曲线,表示土壤水

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10)夜潮作用:夜晚表土温度下降,表土中的水汽发生凝结成液态水,水汽压减小,下层土

壤空气中的水汽向上层移动,也因冷而凝结,导致土壤表层湿度显著增加。

(11)进气值:当对水分饱和的多孔陶瓷板的一边增加气压到一定值时,陶瓷板开始排水但空

气不能透过陶瓷板,此时陶瓷板的基模吸力定义为进气值。

(12)冻后聚墒:由于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土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

水汽不断向冻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

(13)土壤蒸发:土壤水不断以水汽的形态有表土向大气扩散而逸失的现象称为土壤蒸发。

(14)萎蔫系数: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

(15)土壤水入渗:指地面供水期间,水进入土壤的运动和分布过程。

(16)土壤水再分布:在地面水层消失后,入渗过程智能感知。土内的水分在重力、吸力梯度

和温度梯度的作用下继续运动。这个过程,在土壤剖面深厚,没有地下水出现的情况下,称为土壤水的再分布。

7-2简答题

1.研究土壤水有何重大意义?土壤水在土壤中有何重要作用?

土壤水分的重要性:土壤水=土壤溶液1)供作物生长需要2)影响养分的溶解和移动3)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4)有机质的分解与积累5)土壤热量状况6)土壤的耕性。

2.影响吸湿水含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实际土壤分析工作中,测定土壤吸湿水含量的用

途是什么?

(1)土壤吸湿水含量的多少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气象因素(主要是降水)、土壤特征(土

壤质地与土壤本身胶体性能、孔隙度、容重、渗透性能等)、植被状况、人为活动等。

(2)用于检查不同土壤土质保持水土的能力。以及涵养植物,保持动物巢穴等必须测定

因素。

3.用土水势研究土壤水的优点是什么?土壤水总是由含水多的地方向含水少地方运动,这

种说法正确否?为什么?

首先可以作为判断各种土壤水分能态的统一标准和尺度;其次土壤水的数值可以在土壤—植物—大气之间统一使用,把土水势、根水势、叶水势等统一比较,判断它们之间水流的方向、速度和土壤水有效性;对土壤水的研究还能提供一些精确的土壤水分状况测定手段。水总是由土水势值大向土水势值小处流动;吸力同样用于判断土壤水的流向;土壤水总是有自吸力低处向吸力高处流动的趋势。

4.冻后聚墒和夜潮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1)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

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现象;

(2)白天土壤表层被晒干,夜间降温,底土温度高于表土,因此水汽由底土向表土移动,遇

冷便凝结,使得白天晒干的表土又恢复潮湿。

5.在农业生产上,一次灌足比分次灌好,为什么?

(完整版)土壤学复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容重 3.土壤退化 4.土壤养分 5.BS 6.同晶替代 7.富铝化作用 8.土壤圈 9.粘化作用 10.土壤肥力 11.CEC 12.土壤质量 13.土壤结构性 14.可变电荷 15.土壤呼吸强度 16.有机质腐质化 17.田间持水量 18.土壤热容量 19.土壤污染 20.有机质矿质化 (二)填空题 1.土壤肥力因素有、、和。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和三种。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等。 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等。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 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和,其中,Al3+为,NH4+和Ca2+为。 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和。 (三)简答题 1.制备1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1mm和0.25mm 孔径的筛子? 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

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 4.今有一容重为1.2g/cm3的紫色土,田间持水量为30%。若初始含水量为10%,某日降雨30mm,若全部进入土壤(不考虑地表径流和蒸发),可使多深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5.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 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 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 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1.砂土和粘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 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13.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 (四)问答题 1.试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谈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灌溉都要考虑土壤质地状况? 3.“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为什么?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6.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9.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 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土壤学重点试题库

名词解释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下产生的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因受环境条件以及土壤管理等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肥力称为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一部分肥力在当季生产上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部分肥力称为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或称土地潜力,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既反映土地质量的好坏,又表明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壤圈:地球表面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相交界并进行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圈层 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 原生矿物: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同晶替代:矿物结晶时,有些原子(离子)可被性质相似大小相近的其他原子(离子)替换并保持原来的结构。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腐殖质: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由此可知,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土壤矿质化过程:是指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是单位重量有机物质形成的腐殖质数量值。 土壤腐殖化过程:是在土壤微生物所分泌的酶作用下,将有机质分解所形成的简单化合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产物合成为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周转 矿化率:每年因矿质化作用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腐殖化作用 激发效应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 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 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完整word版,土壤学试题及答案7,推荐文档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 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 形成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 减少,毛管及无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9. 盐基饱和度(BS) 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11.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 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2.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1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14.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15.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17.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8.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9.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20.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有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 光能无机营养型。 2.土壤矿质颗粒大小粒级由小到大划分为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3.土壤中的不良结构体种类有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 三、简答题: 1.简述农业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答: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土壤学家李比希。 提出三个学说:

土壤学试题库

一、名字解释 土壤: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土壤学: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理化和生物学形状、利用和改良的一门科学。 土壤肥力: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植物生长的能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 土壤剖面:从地表向下垂直挖掘后露出的一个切面。 土壤发生层:土壤形成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土壤堆积层:由于地质作用或人为活动而造成的堆积层(幼年土) 地质学: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科学。 矿物:(狭义)岩石圈中化学元素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包括地壳矿物、宇宙矿物、人造矿物等。 岩石: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浆岩: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各种地质作用的沉积物,在地表和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下,经过压紧、硬结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由原来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一定放行平行裂开的性能为解理。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是指由于温度变化、风力、水流等物理因素引起的岩石疏松等机械破坏过程。 化学风化: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土壤动物: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 土壤微生物:生活在土壤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根际: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根际效应(R/S):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的现象。 根际微生物:植物根系直接影响范围内的土壤微生物。 菌根:某些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 根瘤:原核固氮微生物侵入某些裸子植物根部,刺激根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包括土壤中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积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腐殖质: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在一定作用下,转变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单位质量有机物质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碳量。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 土壤质地: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

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1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20、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土壤学》试题库

《土壤学》在线课程试题库 绪论 1、水、肥、气、热是土壤的(肥力)要素 2 3 4 5、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那些方面: (四个选项都选。) 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 生物支撑作用 接纳、储存和供应水分 储存和供应养分 物质,所以答案大家选有机质这个选项。 7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8、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9、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10、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 哪是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第一章地质学基础 认识矿物 1、具有玻璃光泽的矿物是方解石解理面 2、硬度为4的矿物是萤石 3、具有两组解理的矿物是正长石

4、没有解理的矿物是石英 5、具有油脂光泽的是石英断口 6、云母的解理为不完全解理。× 7、方解石属于原生矿物。× 8、晶体石英有六个光滑的晶体表面,所以它有六组解理。× 9、黑云母比白云母更容易风化。√ 10、矿物的颜色有自色、他色和假色之分。√ 认识岩石 1、下列SiO2最多的岩石是花岗岩 2、下列岩石中,具有斑状结构的是流纹岩 3、以下变质岩中,片理最不发达的是板岩 4、下列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大理岩 5、下列岩石中,具有变晶结构的是石英岩 6、花岗岩是变质岩× 7、板岩属于沉积岩× 8、沉积岩在地球陆地表面出露面积最多。√ 9、只有深成的岩浆岩才具有块状构造。× 10、沉积岩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构来分类的,因此同一类沉积岩可能其 组成的矿物不一定相同。√ 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判断题: 1岩石的风化按作用因素与作用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事实上这三者是联合进行与相互助长的。√ 2. 母质的物理性质对形成土壤的土层影响主要表现为:抗物理风化 弱则土层薄,抗物理风化强则土层厚。×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1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肥力 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 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 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 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 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 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 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 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 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9. 盐基饱和度(BS) 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 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11.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2.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14.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15.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17.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8.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9.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20.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川农《土壤学(本科)》19年6月作业考核(正考)

(单选题)1: 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中最重要最积极的过程是( ) A: 水的淋溶作用 B: 酶的水解 C: 微生物转化 D: 动物转化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适宜于在粘壤土中种植的作物是( ) A: 水稻 B: 花生 C: 红薯 D: 马铃薯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土壤具有( )是土壤最本质的特征 A: 肥力 B: 有机质 C: 矿物质 D: 水分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硅铝铁率与阳离子交换量( )。 A: 呈正比 B: 呈反比 C: 没有关系 D: 关系不大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分为盐基离子和致酸离子两类,致酸离子类包括( ) A: Na+和Al3+ B: NH4+和Al3+ C: H+和Al3+ D: K+和Al3+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碳水化合物在( )条件下矿化分解易产生有机酸的累积 A: 高温通气 B: 低温嫌气 C: 高温嫌气 D: 低温通气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土壤溶液中,分散作用最强的一组阳离子是( ) A: Fe3+

B: Ca2+和Mg2+ C: K+和NH4+ D: Na+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土壤中有机质包含( )三部分物质。 A: 含C化合物,含N化合物,腐殖质 B: 含C化合物,氨基酸,腐殖质 C: 含N化合物,纤维素,微生物 D: 微生物,腐殖质,有机质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土壤有机质矿化后的最终产物是 ( ) A: CO2 B: H2O C: 矿质养分 D: CO2+H2O+矿质养分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一年中土壤地表面最高温出现在( ) A: 6月 B: 7月 C: 8月 D: 7月或8月 正确答案: (单选题)11: 土壤中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水含量为( ) A: 田间持水量 B: 凋萎系数 C: 饱和持水量 D: 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 正确答案: (单选题)12: 土壤盐基饱和度是指( )。 A: 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的百分数 B: 交换性阳离子占盐基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C: 钙镁离子占交换性阳离了的百分数 D: 盐基离子与交换性阳离子之比的百分数 正确答案: (单选题)13: 土壤( )含量是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标志 A: 矿物质 B: 有机质 C: 水分

《土壤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为肥力、潜在肥力、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土壤圈、土壤生态系统、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硅氧四面体、铝氧八面体、同晶替代、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土壤矿质化过程、腐殖化系数土壤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矿化率、腐殖化作用、激发效应、土壤基质、土壤密度、土壤比重、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比、土壤粒级、当量孔径、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质地剖面、土壤结构性、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土壤孔性、毛管孔隙、非活性孔隙、通气孔隙、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毛管上升水、毛管悬着水、最大吸湿量、最大分子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毛管水上升高度、毛管水强烈上升高度、 土壤水分有效性、重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土壤水贮量、相对含水量、土壤蓄水量、土水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土壤饱和流、土壤非饱和流、土壤导水率、土面蒸发、土壤水汽凝结、土壤入渗、土壤水的再分布、SPAC、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溶质运移、对流、溶质的分子扩散、溶质的机械弥散、 水动力弥散、土壤空气状况、土壤呼吸、土壤呼吸系数、土壤氧扩散率、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率、土壤热扩散率、 土壤温度年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胶体、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土壤电荷数量、土壤电荷密度、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互补离子效应、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活性酸、潜性酸、水解性酸、交换性酸、石灰位、碱化度、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缓冲容量、土壤物理机械性、 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点、脱粘点、土壤塑性值、土壤塑性指数、土壤抗压性、土壤抗楔入性、土壤硬度、 土壤坚实度、土壤耕性、土壤压板、土壤宜耕性、土壤宜耕期、土壤粘闭、土壤退化、土地退化、土壤沙化、土地沙漠化、土壤质量、全球土壤变化。 三、简答题 1、土壤在植物生长繁育中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简述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 3、简述硅酸盐粘土矿物种类及一般特性? 4、简述我国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5、简述褐腐酸和黄腐酸在性质上的异同点? 6、土壤腐殖质是如何形成的? 7、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作用如何? 8、国际制和美国制土壤质地分类的要点如何? 9、比较砂粒、粉粒和粘粒组成和性质的区别? 10、肥沃土壤要求的良好土壤孔性指标如何? 11、简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在实际工作中的用途? 12、土面蒸发需要哪些条件?又包括哪三个过程? 13、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组成上的差异? 14、简述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与日变化规律? 15、简述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 16、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哪些? 17、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8、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有那几个方面? 19、简述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20、土壤粘结力的本性及影响粘结性因素如何? 21、我国土壤退化是如何分类的? 22、我国土壤退化的背景与基本态势如何? 23、土壤质量评价参数指标是如何选择的? 24、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哪些内容? 25、土地退化与土壤退化有何区别? 四、论述题 1、试述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2、试述土壤有机质在肥力和生态环境上作用及其条件途径? 3、试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及其改良途径? 4、试述团粒结构形成的机制? 5、试述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作用及其改良途径? 6、试述华北农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状况? 7、试述酸性土成因? 8、试述碱性土成因? 9、试述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关系? 10、试述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EV362 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2 学分:3.0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地理科学、农业工程等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前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原理、环境学概论等 二、课程简介 环境土壤学是一门新兴的土壤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是在近代土壤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日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关注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主要关注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机制、土壤中重要的元素,包括生命必需元素和生命毒性物质的生物、化学性质及其土壤环境行为。课程内容涉及:土壤质量与生物品质、土壤与水和大气质量的关系;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探索调节、恢复和控制土壤环境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掌握土壤基本组成、性质与分类,了解土壤的形成、发展、退化和恢复的过程及机制,熟悉不同类型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掌握土壤环境质量调控和改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为培养环境、农业方面的工程人才和科研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要求 土壤是环境中的一项基本要素,且土壤决定了环境污染物的归趋,是许多重要元素的源和汇,与大气、水体等介质有着持续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是重要的环境介质。对于环境专业学生来说,了解土壤在环境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土壤中污染物的行为十分重要。本课程为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与2017年最新开设的工程类课程《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形成姊妹篇,其目的是使学生掌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4年土壤学考试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土壤肥力: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持续、适时、适量的提供,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空气、养分、热量及无有害物质存在的能力。 同晶置换:在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土壤矿物晶体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半径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同晶置换的结果往往是土壤胶体带负电荷。 土壤缓冲容量:使土壤pH值升高或降低1个时,所需要的碱或酸的量。ESP:即碱化度= Na+交换量/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百分数的范围。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2,NO等的过程 土壤质量: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界面内,土壤具有保持水和空气质量,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以及支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能力。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阳离子代换量:土壤交换和吸附阳离子的量,一般转化为1kg土壤能吸附和交换的一价阳离子厘摩尔数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一、填空题(20分) 1.土壤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2.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氧体系,氢体系、__有机碳体系___、 __铁体系__、_锰体系___、__硫体系__等。 3.高岭石矿物是1∶1型矿_物,晶层间以__氢___键相连;蒙脱石是_2∶1____ 型矿物,晶层间以分子间引力相连;伊利石是2∶1_型矿物,晶层间以离子_键相连。 4.一般土壤的有机含量___小___于5%,有机C折算成有机质的经验系数是 _1.724__。 5.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和__生物稳定性__方面。 6.团粒结构大小为 0.25-10 mm,而 0.25 mm以下的简称为微团粒。 7.土面蒸发过程可分为不随土壤含水率改变的稳定蒸发阶段、随含水率下 降而蒸发减弱阶段和气体扩散三个阶段。 8.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有质流和__扩散___,在一般情况下是 以_气体扩散__为主要交换方式。 9.蚯蚓在土壤肥力的作用有:__改善土壤结构_、___消灭病菌__、_分解有机 质__。 10.常见的土壤质地种类有_砂土_、__砂壤_、__轻壤_、__中壤__、__重壤___、 _粘土__。 11.阳离子交换反应的特点有:__可逆反应__、_遵循等价原则__、_遵循质量作 用定律_、_反应迅速__。 12.土壤氮素的无效化的过程有:_氮素淋失_、_反硝化作用__、_氨挥发 _和__

(完整版)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9. 盐基饱和度(BSp):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有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 2.土壤矿质颗粒大小粒级由小到大划分为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3.土壤中的不良结构体种类有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 1.简述农业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答: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土壤学家李比希。 提出三个学说:a) 矿物质营养学说:矿质营养库,植物从中吸收矿质营养b)养分归还学说:吸收矿质营养—肥力下降—归还c)最小养分率:作物产量由其生长所需各种养分中相对含量最少的那种所决定。 2.简述高岭组粘土矿物的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亚热带土壤中多。华中、华南、西南。 1)1:1型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键,3-15cmol(+)/kg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塑性,粘结性,吸湿性弱。0.2-2μm 3.如何对土壤腐殖物质进行分组? 答:可分三组:(1)胡敏素:在腐殖物质中,水、酸、碱都不溶,颜色最深,分子量最高的组分。(2)胡敏酸:碱可溶,水、酸不溶,颜色和分子量中等组分。3)富理酸:水、酸、碱都可溶,颜色最浅,分子量最低组分。 4.什么是土壤粘结性,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土粒通过各种引力粘结起来的性质。粘结性影响因素有: (1)质地粘土比表面积大,粘结性强(2)代换性阳离子种类,K+ Na+离子多,土壤高度分散,粘结性增强,相反Ca2+Mg2+为主,土壤发生团聚化,粘结性弱。(3)

土壤学(环境土壤学)试题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土壤肥力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二、单项选择题 1、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这里是指土壤资源(A)。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2、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加之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及退化日趋严重的特点表明了土壤资源的(B)。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3、土壤肥力可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但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的特点是指土壤资源(C)。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4、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的特点是指土壤资源(D)。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5、通常把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作为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其中(D)是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A大气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土壤圈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 1、土壤在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土壤是人类食物、居住、活动、生产等的基础。土壤具有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及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2、土壤资源的特点 答案要点: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 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质地形、母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第二章地学基础知识 一、名词解释: 矿物:是天然存在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岩石:是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1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20、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21、土水势:为了可逆地等温地在标准大气压下从指定高度的纯水水体中移动无穷小量的水到土壤水分中去,每单位数量的纯水所需作的功的数量。 22、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时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 2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24、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恒温条件下,土壤脱湿曲线(由湿变干)与吸湿曲线(由干变湿)不重合的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25、萎焉系数: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焉时土壤含水量,称为萎焉系数或萎焉点。 26、土壤的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27、土壤的导热率:是指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度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单位为J/ .℃)。 28、土壤的热扩散率:是指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钟流人1 cm2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使单位体积(1cm3)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29、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土壤学考试题库

(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土壤生产力 2、根外营养 3、土壤经度地带性 4、普钙中磷酸的退化作用 5、化学风化作用 6、腐质化系数 7、氮肥利用率 8、养分的主动吸收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6分) 1、肥料的混合原则是;;。 2、土壤有机质转化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和两个过程。 3、高温堆肥的堆制腐熟过程可分为、、和四个阶段。 4、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有、、、、、等。 5、植物缺氮时,植株而叶片、严重时叶片变成黄色。 6、微量营养元素从缺乏到过量之间的临界范围,因此,在施用微肥时必须注意。 7、钾在作物体内的特点是;和。 8、土壤胶体是指那些大小在毫微米的固体颗粒。自然界土壤通常带有正和负的电荷,除少数土壤,在强酸条件下可能带电荷外,一般土壤带电荷。 9、土水势由、、、四个分势组成,在非饱和土壤中分势为零。在饱和土壤 中分势为零。 三、选出正确的答案(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一般微量元素的缺素症状首先表现于 a 老叶 b 幼叶 c 老叶和幼叶 d 根部。 2、常见的土壤结构体中,对土壤肥力来说最理想的结构是。 a 块状结构; b 柱状结构; c 单粒结构; d 团粒结构 3、水旱轮作中,磷肥施用应: a 优先施于水稻b优先施于旱作c水旱等量施 d 重水轻旱 4、土壤中的CaHPO4、MgHPO4是()。 a水溶性磷;b弱酸溶性磷; c 难溶性磷d热溶性磷 5、适合作为种肥的肥料有()。 a普钙;b碳酸氢铵;c尿素;d氯化钾 6、容易挥发的化肥品种有。 a碳酸氢铵 b 硫酸铵 c 普钙 d 人粪尿 7、下列粘土矿物中,哪一种阳离子代换量最高?() a 高岭石 b 水云母 c 蛭石 d 蒙脱石 8、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差异很大,下面分解速率从快到慢顺序正确的是()。 a 单糖>粗蛋白质>纤维素>木质素b多糖>粗蛋白质>半纤维素>纤维素 c 半纤维素>简单蛋白质>脂肪d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粗蛋白质 9、一肥料包装袋上印有12-12-12,表明该肥料含有: a 12%N,12%P2O5,12%K2O b 12%N,12%P,12%K c 12 N:12 P2O5:12 K2O d 12%N2O,12% P2O5 ,12% K2O 10、土壤的CEC、盐基饱和度、Eh分别反映了土壤的: a 供肥性、保肥性、耕作性 b 保肥性、供肥性、酸碱性 c保肥性、供肥性、氧化还原性 d 保水性、保肥性、氧化还原性 四、判断题(正确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土壤学题目及答案Word版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6.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9.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13.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14.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15.土壤呼吸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或单位土重)的CO2数量; 16.有机质腐质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17.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 18.土壤热容量: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升高1度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卡/克.度); 19.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20.有机质矿质化: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彻底的分解,形成CO2和H2O 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土壤肥力因素有水、肥、气和热。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太阳辐射能、生物热和地热三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