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8自然灾害

综合-8自然灾害

综合-8自然灾害
综合-8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

1、地震

①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②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③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2、泥石流

爆发的条件----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岩石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较差;气象条件: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砾石的洪流就会沿山谷奔腾而下形成泥石流灾害.我国地势阶梯过渡处,特别是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形成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泥石流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较大。

防御措施:做好预报,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恢复地表植被等。

3、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整体下滑,造成农田、建筑物、道路破坏及人员伤亡。地壳运动活跃以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山区,滑坡较易发生。

防御措施:及早发现滑坡危险,建设护坡工程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

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1、洪涝灾害

(1)河流洪涝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2)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自然原因包括:

(1)水系特征:①流域广,支流多;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③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季风气候不稳定变率大。

人为原因包括:

(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

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中游地区)。

例如: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不稳定,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城市密集,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2、干旱:

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干旱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及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常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干旱发生的时空范围较广,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易发生,如华北的春旱、长江中下游的伏旱等。

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灌溉,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等。

①温带沙漠---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变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②热带沙漠-----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沙漠形成的原因:a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的影响;b大西洋沿岸受加那利寒流的影响

变式: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a塔尔沙漠在夏季形成热低压,但高空上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盛行,形成高低压叠置,使得低压气流不能进一步上升,难以成云致雨。b西南气流自阿拉伯和非洲吹来,较干燥。c西南季风不易到达;d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③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a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b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④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⑤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⑥中亚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

⑦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a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下渗多(自然原因)b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

⑧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a)华北春旱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带未到,降水稀少;农业需水量大。

(b东北无春旱的原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春季有积雪融水。

(c)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产生原因:①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②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⑤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⑦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⑧海水淡化等。

(d)广东冬旱: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e)江淮伏旱的原因:锋面雨带北移,降水减少;单一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

3、台风:

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近中心风力超过12级,多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

北半球以夏秋季节最为集中,主要源地是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低纬度大陆东岸受其影响最大。

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灾害,有时也有利于解除我国伏旱地区的旱情。

台风和飓风都是热带气旋,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发生的区域——台风是太平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飓风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

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其余的措施如建设沿海防护林(包括红树林)、建设高标准海塘等。

4、寒潮:

是由于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过程。多发生在冬半年,以春秋两季危害最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易受寒潮侵袭,受地形及路途远近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部、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寒潮影响较小。寒潮带来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冻雨及沙尘暴等,对农牧业、交通通信、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寒潮警报,是减灾的最主要措施。

5、沙尘暴:

沙尘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中最强的一种。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最容易发生,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危害表现在: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

①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②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气候干旱,降水少;b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c地表植被稀少等;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

③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c营造“三北防护林;d退耕还林、还牧;e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f禁止采伐发菜等。

6、厄尔尼诺:

A.概念: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B.“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①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②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③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影响生态环境。

C.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台风减少;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③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④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最新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及作用: 1、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①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②应用范围: 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2、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①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②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 主要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地震: ①加强地震的科学研究,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震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地震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地震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2、台风、寒潮、沙尘暴、风暴潮等的气象灾害 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②加强台风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气象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3、蝗灾、鼠灾等的生物灾害 ①加强蝗灾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 ②加强蝗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③加强蝗灾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⑤建立健全抢险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蝗灾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自然灾害知识点-减轻自然灾害

第八章减轻自然灾害 8.1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的定义(掌握) 人类依赖的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害,这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和事件被称为“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 (重点掌握) ①严重的危害性 ②突发性和渐发性 a突发性:如地震、火山喷发、风暴潮等。对于这种灾害,人们往往无能为力,或者能力不够,或者是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b渐发性:如干旱、温室效应、酸雨、地下水水质变化、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这类缓慢过程大多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 ③分布的区域性 自然灾害在地球上不是均匀分布的,特定种类的灾害集中发生在某些特定地区。 如风暴潮和海水入侵分布在海岸附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一般分布在山区。 ④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a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掌握) 地震-海啸-水灾-核事故;台风―暴雨-内涝;海啸-巨浪-海面上升等 b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掌握)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重大灾害称为原生灾害;由原生灾害诱发出的灾害称为次生灾害。 c衍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⑤灾害的大小和灾害发生频率(或平均发生重复周期)呈幂指数关系(掌握) a重复发生周期:在足够长的时间段中统计出各种大小的灾害发生的平均重复发生时间,叫做重复发生周期,灾害大小和重复周期的统计关系,描述了自然灾害的突发特性。 b灾害频率:重复周期的倒数叫做频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一定大小灾害事件的数目。 c对于所有的自然灾害而言,灾害越大,发生的频度越低,重复周期越长;灾害越小,发生的频度越高,重复周期越短。 ⑥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避免的。 人类可以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8.2 21世纪的自然灾害 1、读图9-1,回答下列问题:(掌握) (1)在过去的30多年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增加。 (2)2006-2010年灾害发生的种类和数量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安全教育作业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11物流管理班 姓名:吴彩 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自然灾害种类一:气象灾害 包括热带风暴、龙卷风、雷暴大风、干热风、干风、黑风、暴风雪、暴雨、雷电、连阴雨(酸雨)高温、热带气旋、沙尘暴、浓雾、寒潮、冷害、霜冻、雹灾及旱灾等。 自然灾害种类二:海洋灾害 包括风暴潮、海啸、潮灾、海浪、赤潮、海冰、海水侵入、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回灌等。 自然灾害种类三:洪水灾害 包括洪涝灾害、江河泛滥、暴雨灾害、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等。 自然灾害种类四:地质灾害 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塌陷、火山、矿井突水突瓦斯、冻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自然灾害种类五:地震灾害 包括由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沙土液化、喷沙冒水、城市大火、河流与水库决堤、构造地震、陷落地震、矿山地震、水库地震等。

自然灾害种类六:农作物灾害 包括农作物病虫害、鼠害、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环境灾害等。 自然灾害种类七:森林灾害 包括森林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 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置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一)对于国家而言 1、确保搜救人员到位 立即组织基层应急队伍和广大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同时组织协调当地解放军、武警部队、地震、消防、建筑和市政等各方面救援力量,调配大型吊车、起重机、千斤顶、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装备,抢救被掩埋人员。现场救援队伍之间加强衔接和配合,合理划分责任区边界,遇有危险时及时传递警报,做好自身安全防护。 2、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 迅速组织协调应急医疗队伍赶赴现场,抢救受伤群众,必要时建立战地医院或医疗点,实施现场救治。加强救护车、医疗器械、药品和血浆的组织调度,特别是加大对重灾区及偏远地区医疗器械、药品供应,确保被救人员得到及时医治,最大程度减少伤员致死、致残。统筹周边地区的医疗资源,根据需要分流重伤员,实施异地救治。开展灾后心理援助。 3、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 及时对灾区水源进行监测消毒,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妥善处置遇难者遗体,做好死亡动物、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粪便等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鼠疫、狂犬病的监测、防控和处理,及时接种疫苗;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

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自然灾害知识总结 1.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2.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造成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3、自然灾害的影响 很多时候,自然灾害的影响包括有利、不利两个方面。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往往是间接的、滞后的,使得自然灾害对当前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忽视其有利的一面。当然,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是主要的,我们不能因为自然灾害存在有利的一面而放弃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 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生命威胁(人员伤亡、疾病暴发等,尤其是瞬间爆发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海啸等);2.经济损失(财产损失、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3.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次生灾害等)。 常见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归纳如下: 1.台风:①携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②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 ④增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营养物质上泛,鱼饵增多,吸引鱼群聚集)。 2.沙尘暴:①加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延缓全球变暖趋势;②中和酸性气体,降低北方酸雨发生概率; ③形成黄土高原;④给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3.寒潮:冻死越冬害虫,净化空气。 4.雪灾:①冻死越冬害虫;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水源,缓解春旱;③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5.火山喷发:①火山灰是天然肥料;②提供热能(如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利用10座间歇性的火山热能建造发电站);③带来金刚石、硫磺等大量矿藏;④形成独特火山地貌,以及喷发不很剧烈的火山,均是优质旅游资源(如五大连池、夏威夷群岛上的熔岩瀑布)。 5.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的特点。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如下图。 2.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蝗灾和鼠灾。对于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要从成因、特点、时空分布、影响、防御办法等方面掌握,干旱、洪涝对我国的影响最大。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要从分布和危害两方面掌握。

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人教版)初中的学习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冲刺。学习的难度增加了,知识范围更广,课程的内容更加抽象,更加难以理解,下文为您整理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 1.洪涝灾害 (1)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2)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水文水系)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3)治理措施: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修建水利工程;退耕还湖;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蓄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2.沙尘暴现象 (1)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2)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 (3)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灾害练习题

八年级上册地理自然灾害练习题(含答案人教版) 1、下列灾害中,不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A、旱灾 B、水灾 C、台风 D、泥石流 2、气象灾害的共同特点是() A、降水过多或过少 B、强冷空气的侵入 C、瞬间风力巨大 D、造成各种损失 3、发生地质灾害较高的地区是() A、海底 B、平原 C、山区 D、丘陵 4、各种地形都有可能的地质灾害是() A、地震 B、泥石流 C、滑坡 D、台风 5、《齐鲁晚报》2011年12月24日讯:受强冷空气的影响,从25日起山东全省开始出现的降温、降雪天气过程,降温幅度可达10摄氏度左右,个别地区可达13摄氏度左右,预计26日夜间到27日,全省大部分四区阴有小雪。这种灾害性天气是() A、台风 B、洪涝 C、干旱 D、寒潮 6、下列自然灾害与地震关联性较强的是( ) ①台风②滑坡③干旱④寒潮⑤泥石流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⑤ 7、有关自然灾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春夏季节我国江淮地区常见洪涝灾害 B.一个地方发生旱灾后,不会再发生其他自然灾害 C.地震是指地上建筑物的震动或倒塌 D.不同自然灾害有时会连续发生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山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B. 我国旱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冬季风的不稳定 C.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干旱的多发区 D. 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9、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避震减灾的方法,你认为最不安全的做法是() A、在家中(楼房),选择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 B、在教室,应躲在坚固课桌下,抓紧桌角。 C、在野外,躲在山脚、陡崖下,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山下方向跑。 D、躲避时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 10、我国是一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旱区,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但不少江河的水却白白流走,无法利用,村民只能“望水兴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改变当地气候 B、人工降雨 C、兴修水利工程 D、防治水污染

第六章 自然灾害损失评估

第六章自然灾害损失评估 6.1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的概念 自然灾害损失评估——评估风险区一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同强度自然灾害给风险区造成的可能后果,即可能遭受的实际损失。包括: ①直接损失,指风险区遭受自然灾害事件而导致的直接相关的经济损失; ②人员伤亡损失; ③间接损失,即因自然灾害事件发生而导致的间接相关的损失。 6.2自然灾害损失的类型和界定 6.2.1自然灾害损失定义——指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危害和破坏。 6.2.2自然灾害损失类型 1)根据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目标的影响,自然灾害损失可分为经济损失和非经济损失。 2)根据灾害发生发展的时间特征,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可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原发性灾害直接造成的各种动产与不动产损失之和。其特点为:①表现为实物形态损失,是通过资产、财产、资源等实物的损失而实现的;②表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已有社会财富的减少量。 根据实物形态,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可分为:居民住房及室内财产损失、企业资产损失、事业资产损失、自然资源损失、生命线系统损失、农作物损失等。 灾害间接经济损失是指自然灾害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所造成的损失,是深层次的经济损失。其特点是:①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不表现为一定实物形态损失,而表现为企业或产业部门因灾减产的产品或劳务的价值;②表明了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生产的下降程度。 根据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灾害间接经济损失分为:内部损失(灾害对灾区范围内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外部损失(灾害对灾区以外地区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6.2.3自然灾害损失构成 6.2.4自然灾害损失的计量 1)计算原则 灾害损失评估应遵循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估的原则,按国民经济评价的方式进行,利用社会折现率计算灾害损失的外部效益。 2)计量指标——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计量以国内生产净值(NDP) 6.3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指标选取和量化 6.3.1因灾死亡人数估计 6.3.2住房损失 6.3.3无家可归 6.3.4失业 6.3.5直接经济损失 6.3.6间接经济损失 6.3.7农作物损失 6.4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方法 6.4.1自然灾害影响及损失评估概况 自然灾害影响有多种分析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灾害统计方法、灾害经济学方法、遥感、GIS和数学模型方法 6.4.2自然灾害影响及损失评估层次 自然灾害影响与评估的层次有三个:简单影响评估、受灾程度评估、经济损失评估 1)简单影响评估——主要估计受灾范围内的人口、房屋和财产等承灾体的数量及空间分布状况。 2)受灾程度评估——计算不同损失程度承灾体的数量及空间分布状况。 3)经济损失评估——以货币形式来表达损失值的大小。 6.4.3自然灾害影响与损失评估思路 1)灾害影响与损失评估的关键——获取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承灾体信息。

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培训课件

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

常见自然灾害整理 一、地震灾害 1、成因:位于××板块和××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球内能强烈急剧释放,引起地壳震动。 中国多地震原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地壳运动活跃。 2、影响破坏程度(烈度)大小因素:自然:震级大小(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中距离(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源深度(震源越浅烈度越大)。人文:发生时间;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抗震程度;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3、引发的次生灾害:泥石流、滑坡、(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工厂有毒物质泄露造成的环境污染、瘟疫(人员死亡) 4、损失:严重人员伤亡;破坏建筑物,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引发次生灾害(如上)、 5、措施:①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建立预警监测系统②建立应急预案,做好灾前物资准备等工作③提高建筑物抗震程度④进行防震教育,提升防震意识与自救能力 二、泥石流 1、成因:自然:①山区地形,山高、坡陡、谷深②(地震多发,断裂发育导致)地表多疏松堆积物③植被覆盖率低④洪水条件(强降水、溃坝、冰雪融水)

人为:①破坏植被②破坏地表③开矿等人类活动 2、危害:①掩埋村镇②冲毁建筑物与道路、矿山等③阻塞河道 3、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②人类活动避开泥石流多发区③植树造林(生物措施)④建设护坡林、堤坝,进行截流(工程措施) 三、滑坡 1、成因:①岩石破碎;②山区地势起伏大,岩体、土体不稳定,有滑动面;③植被覆盖差 ④降水、地震、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发生 2、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②工程措施:护坡、加固岩体、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危害③人类活动避开滑坡带(如修路)④提高植被覆盖率 四、沙尘暴 1、我国发生时间:多发于冬春季节,春季最多。 2、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干燥多沙质沉积物;多大风;植被稀少,地面径流少。 人为原因:人类过度农垦、放牧、樵采等造成土地沙化,部分工程建设等破坏地表,地表裸露等。 3、分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漠广布、地表裸露、植被稀疏)在我国多发生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 4、冷锋对沙尘暴的影响:冷锋风力大,吹扬沙尘,并使沙尘随锋面移动 5、危害:破坏草原,加速荒漠化,大气能见度降低,污染环境,造成呼吸道疾病多发。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

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总结: 防治自然灾害的通用措施: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 警机制。 2.对已发生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 -----灾害的动向,为预报-------灾害提供信息。 3.加强对-------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的政 策法规。 4.加强预防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 5.加强-------预报,启动应急方案。 6.及时有计划的转移和安置民众。(水文、地 质灾害) 一.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 1.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多样,滑坡泥石流多发。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风的不稳定或规律反常, 导致我国多旱涝灾害。 5.海岸线长,多台风、风暴潮。灾情严重再加上我国是发 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1.2点是指特殊地理位置、3点是指特殊地貌、第4点是指特殊的气候)。

二.自然灾害频率上升的认为原因: 1.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地质灾害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灾害加重。 2.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 3.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内涝加重。 4.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 5.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三、我国东部地区成为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1.季风区,是洪水暴雨集中的地区,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内涝区。 2.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大。3、北部有旱灾虫灾寒潮等灾害。 4.东部地区灾害种类多,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四.西南地质灾害严重: 自然原因: 1、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位于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 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 2、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易发生滑坡。 3、位于季风区,雨季长多暴雨且集中,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人为原因:

《自然灾害》教案(1)

《自然灾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自然图片,自主思考,辨析什么是自然灾害。 2.利用教材自主学习,通过观察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各种自然灾害。 3.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二、能力目标: 带着问题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经验,探讨防灾减灾的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讨论自学,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教学难点 将课本中的孤立的案例转化成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通过图片叠加了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在网络上查找和自然灾害相关的图片和新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大家对于我国的自然环境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而,自然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长远来说,所有的自然环境,包括我们了解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在几亿年前还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它们慢慢地发展,一点点变化成为了今天的样子,而未来,它们还将继续改变。不过这种变化是十分缓慢的,缓慢到我们几乎感觉不出来。然而自然的变化也并非都是缓慢

的,有一种自然变化会比较激烈,有时是大地的震颤,比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有时是天气的突变,来一场暴雨台风,或者突然的一场干旱,这些都是自然的激烈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关注这种自然的变化,看看自然的激变给我们带来的破坏,也就是自然灾害。同学们是怎么理解自然灾害的呢?(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课件展示)自然灾害图片,思考自然灾害的概念,找出四幅图片的共性,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结果,最终总结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现象和造成的结果 例如:旱灾图 降水较常年偏少──造成用水紧张──农田由于缺水而出现干涸 结果:由于缺水导致减产或绝收 其他的几幅图可以依此分析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出现异常的变化,并且造成了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 【巩固练习】──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 (1)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造成196人死亡 (2)2014年8月2日,江苏昆山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发生爆炸,造成75人死亡 (3)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81人,失踪284人 (4)太平洋海底发生地震 【提问】根据自然灾害的概念,判断上面的4个事件,哪些属于自然灾害,说明理由

灾害的基本概念汇总

灾害的基本概念 灾害的成因(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 灾害的致灾过程(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 灾害的最终结果与衡量尺度(危害超过该地区承受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强调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灾害是指“某一地区,由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至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现象”。 ?衡量是否成为灾害,仅以灾害强度(几级地震或多大流量的洪峰等)而论是不够的, 必须强调灾害的最终结果,即损害是否超过该地区承受能力,该地区是否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 ?灾害井非是单纯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而是自然—社会现象。 ?灾害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灾难,二是损害。 ?灾难可能来自自然,也可能来自社会,但损害则是针对社会而言,灾害的最根本的 共同点就是对人类与人类社会造成危害作用,离开人类社会这一承灾体,就无所谓灾害。 ?因此,兼具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0.3.3灾害的分类体系 ?成因机制: 1.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 ——以自然变异为主因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以及资源环境的事件或现象。 2.人为灾害(technological disaster) ——指由于人的行为失控或不恰当的改变自然的行为,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导致了科技、经济和社会大系统的不协调而引起的灾害。 –按灾害的发展过程特性: ?1)突变型: 地震、泥石流 ?2)发展型: 暴雨、台风、洪水 ?3)持续型: 旱涝、洪涝、传染病、生物病灾害 ?4)环境演变型: 沙漠化、水土流失、地面下沉、海面上升、海水入侵 后果: –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自然灾害教案(初二上册)

初二上册地理 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多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分析。 3、了解一些救灾、避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灾害,学会自我避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2、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难点:通过所学知识,会分析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我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如水旱灾害等,会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讲授新课]结合课本55~56活动判断自然灾害,得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要有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因此,判断某种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时需要把握两点: 1、成因是否为自然因素 2、是否对人类造成损害。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分类 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灾害。(结合图片说明) 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结合图片说明)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活动一:展示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我国的洪涝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种分布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洪涝多发区大多在我国以南的地区(即南方地区) 该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势低平,河流较多,易发生洪涝。 2、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里?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地区。 因为华北地区降水少,尤其是春季降水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3、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 西伯利亚,大致沿东南方向运动。

自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自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造成的人员伤亡、财 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 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面环境中。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 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 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 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自然界中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之间存在着关联性,自然界中的气候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之间构成一个灾害链,如大灾之后有大疫;气候灾害常常诱发滑坡、泥 石流及塌陷,造成更大危害等。去年12月印度洋地震前,我国深部钻孔中氦、氩、二氧化碳气体出现异常,地下水从钻孔中喷出高度达50米,水库和热矿水也有翻滚异常,这充分表明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效应。 灾害链就是一系列灾害因成关联而相接发生的现象,还包括出现某种灾害后是另一种灾害 不再出现的情况,这是一种链。根据初步研究,灾链约有以下几种。 ①因果链这种链就是下一种链的诱发条件,或本身转化为另一种灾害。例如大震之后引起瘟疫,旱灾引起森林火灾,这是前一灾害诱发后一灾害或对后一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有 利条件。另外,暴雨和滑坡引起水库决口,这是一种转化性因果链,在因果链中有的有潜伏期有的则无,例如地震可引起当即滑坡,也可使山地震松,后来遇雨而形成滞后滑坡。 ②同源链这种链是一系列灾害相继发生同它们之外的某一因素有关。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它因素心脏病人死亡多,地震也相对多,又是气候也有重大灾情。再如 大旱之年,禾木枯焦,这本是灾情;另外温度条件适于蝗灾,也适易于火灾等,这都属于 同源链。 ③互斥链互斥链就是这一灾害发生后另一种灾害不再发生的现象。例如在我国华南和东南沿海各省都广泛流传着“一雷打九台”的谚语。根据我国广东、福建、浙江三省许多气 象台站的研究,海上有台风但未影响本站时,如果本站有系统性雷暴出现(亦即不是局部 地区雷暴,气团内雷暴)则台风一般不会影响本站。又如“大风无霜”的谚语也是一种互斥链。在地震方面,我国古人所指出的大雨截震的现象,即主震后余震较多,如遇大雨,则 强余震就没有了。其原因古人说是“地气已纾”,就现代科学来说,可能是主震引起地下破裂,雨水进去使其易于蠕滑,因之不发生强余震。当然,这种解释只在大陆地震中适用。 ④偶排链这种链是一种灾害偶然在靠近的时间内发生的现象。例如1975年河南大水,死人甚多,1976年唐山大震死人也很多。这两个灾害还看不出有什么因果联系和同源联系,因之暂归为偶排链。 ⑤交叉链在两不相连接的地区间,通过某种形式,把灾害从一地传到另地的现象。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 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具有并发性,当 某种自然灾害发生后,往往会诱发其他灾害的发生。这些自然灾害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空间上的联系性: 各种自然灾害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在某一时间或地区相对集中出现,形成灾害群。灾害群反映了灾害的空间联系性。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地球动力的作用在地壳表层 形成了各种构造形迹,这种环境的同一性便决定了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的联系性,例如:构

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灾害教案人教版

第四节自然灾害 授课时间:总计:18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各种自然灾害。 教学重点:)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教学难点: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复备栏 一、课堂导入: 我们先来看两组图,回顾一下那些曾经发生在我们国家的自然灾害。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 二、新授 到底什么是自然灾害?我们来看一些案例来判断一下。 看图分析:先看如下两幅图,第一个是撒哈拉沙漠,你能描述一下图片吗? 图片反应了什么?第二个是贵州的农田,同样的,请你描述一下图片,回答图片 反应了什么情况?再请同学描述一下后面的两张图片的情况。那么,到底什么是 自然灾害呢? 总结概括:注意,在没有对人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自然异变不能称之为灾害。 所以灾害只是对人类产生危害的自然异变。 承转过渡:了解了什么是自然灾害,接下来我们需要知道的就是,有哪些自然灾害了。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54页,自学常见自然灾害部分,回答以上问 题。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各种灾害的成因分别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这些灾害与我国的气候和地形有何联系?

不同灾害之间是否有联系?请举例说明。 看图分析:我们先关注气象灾害。首先是旱灾。我国是个旱灾频发的国家,看这幅我国灾害频次的地图,谁能读出来,哪些地方的灾害发生频率更高? 我国的旱灾分布范围很广,其中一部分地区旱灾频发,如果想得到我国旱灾频发的地带,该怎么做? 好,下面的这幅图老师来找同学读图,找出霜冻灾害严重的地区。 同样我们能得到霜冻灾害严重地区的一幅图。 再找一位同学读台风灾害图。 注意观察一下台风灾害的发生地主要集中在哪里? 主要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总结概括: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 由于我国自然灾害分布的种类多,分布广,因此,大家想一想,那么大的范围,那么多的灾害,那么灾害的发生会怎么样?会十分频繁。我们下面就来看一看2013年上半年我国发生的比较严重的灾害。 三、巩固操练 小组讨论:刚刚大家讨论过了,现在请大家来说一说你对灾害的应对措施。 大家说得很有道理,防灾减灾可以有很多的方式,不过从总体来说,需要以下的防灾步骤,防灾、备灾、救灾。这也正是我国目前 总结概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灾害的分类,知道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特点,也思考了如何面对灾害,采取措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关心自然,关注自然灾害,积极学习灾害自救措施等,让我们能够在面对灾害时勇敢面对,并且能够帮助别人。 教学反思:

自然灾害

1(5.0分) 0.0 以下属于海水入侵与倒灌的防治措施有: ?A) 控制地下水开采 ? ?B) 修建防护林 ? ?C) 人工回灌 ? ?D) 修建隔水槽 ? ?E) 加固海岸 ? 参考答案:A C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2(5.0分) 0.0 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是: ?A) 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 ? ?B)

自然灾害的种类 ? ?C) 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 ?D) 救灾人员的数量 ? 参考答案:A C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3(5.0分) 0.0 可调节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以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措施还有: ?A) 植树造林 ? ?B) 人工降雨 ? ?C) 疏浚河道 ? ?D) 退耕还林 ? 参考答案:A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4(5.0分) 0.0 下列哪些措施可以防御干旱灾害? ?A) 兴修水利 ? ?B) 调节农田小气候 ? ?C) 改进耕种制度 ? ?D) 植树造林 ? ?E) 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 ? 参考答案:A C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5(5.0分) 0.0 下列解决黄河下游地区“水少沙多”的建议、措施中,合理的是: ?A)

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保持 ? ?B) 改变上游水库的运作方式,变发电为主为向下游调水为主 ? ?C) 植树造林,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 ?D) 在中游地区实施天然降水和径流的收集与储集工程 ? ?E) 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 ? 参考答案:A B E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6(5.0分) 0.0 风暴潮与海啸存在哪些方面的明显区别? ?A) 成因 ? ?B) 波长 ? ?C) 危害 ?

各种自然灾害的预防及自救方法

各种自然灾害的预防及自救方法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 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 ,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GDP的3%-6%。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 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战略措施1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 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 运行机制。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 居安思危 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 面对自然灾害 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 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 要依靠科技 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 战略措施4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 助他人。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

通过开展“防灾 学内容。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 社会 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 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 伤亡和财产 损失的目的。近年来 战略措施5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 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 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 战略措施6不同灾种对人类生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差 异很大如对台风灾害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 强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对暴雨洪涝灾害 泄洪区人员、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浓雾发生时 雪灾发 生时 战略措施7人工影响天气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减灾科技手 段。在合适的天气形势下 以有效抵御和减轻干旱、洪涝、雹灾、雾灾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战略措施8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 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 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

八年级地理上册 2.4《自然灾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节自然灾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内涵。 2、了解我国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3、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4、举例说出我国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5、了解一些避灾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观看视频,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通过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资料,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情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难点: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三、教具准备:我国自然灾害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播放最近的关于寒潮南袭的新闻报道。 就这个视频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学生观看视频。 从常见的关于 自然灾害的新 闻报道入手,有 利于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观看自然灾害视频。提出问题:什么是 自然灾害?必须同时满足哪两个条 件?有哪些种类? 学生看书回答,找到自然灾害的内 涵,满足自然灾害的两个条件。 培养提取有用 地理信息并进 行加工和总结 的能力。 过渡 语我们已经了解了自然灾害的种类了,同学们想知道这些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又是怎么形成的? 合作 探究1、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 2、阅读课本内容并读图分析我国主 要自然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并分析这些 集中分布区的成因。 小组合作,读图分析讨论,合作学习, 完成填表。 培养读图分析、 合作学习、归纳 总结的能力。 展示老师点评 学生代表发言,互相纠错,完成填表 给学生展示的 舞台 1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教案人教版

自然灾害 教学内容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常见的自然灾害,能会判断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2、自然灾害等大致分布。 3、了解避灾方法。 (2)能力目标: 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3)情感目标: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讨论自学,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教学难点将课本中的孤立的案例转化成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通过图片叠加了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 教具准备 集体定教分工备教个性补教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河流的特征,长江、黄河的治 理与开发等,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心的课文《自然灾害》。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四节自然灾害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教师播放有关自然灾害的相关视频,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 让学生举例自己了解哪些自然灾害。 教师小结:自然灾害的定义,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几类。 教师展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气 象灾害,哪些是地质灾害。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4-55,结合图 片,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P55-56的活动题。 板书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先让学生回忆今年全国发生了哪些特大自然灾害,后可由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数据来说明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指导学生读图 2.48,2.49,并让学生谈谈他所发现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小结: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有时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给社会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的冲击。 教师可对一些灾害的概念加以阐述,便于学生理解。如: 寒潮 (1)概念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2)形成原因: 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3)寒潮的危害 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③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2)泥石流 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