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陕西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陕西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陕西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陕西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教学总要求:

——要处理好基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在掌握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学有专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运动主线是载体,而健康主线是目标,应通过载体去实现目标,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学科特征,促进学生通过身体练习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选择效果较好的练习方式,鼓励并督促学生坚持课外锻炼,每天不少于1小时。提高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在各个运动系列的教学中,应充实这方面的活动内容,并加强指导。

——《课程标准》规定了2个学分的必修必学内容。此外,若学校将本校的传统项目和特色项目作为对全体学生开设的“校本教材”内容,则其课时由各校在9个学分的选项教学课时中酌情掌握,比例不宜过高。

——学校在具体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时,应处理好各类教材的排列和组合关系,制定水平教学计划、模块教学计划和学时计划。模块教学计划根据水平教学计划制定,学时计划根据模块教学计划制定。模块学完并考核合格,可获得1个学分。某些不足18学时的运动项目,可以用小数计算学分或和其他运动项目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模块,合成1个学分。

——重视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检查,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必修必学模块

一、健康教育专题

〔学习要求〕

本系列的教学应抓住重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认识体育锻炼是促进身体健康积极有效的手段,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我锻炼的运动项目,并根据季节特点,制订出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

2.懂得用不同的运动方式来调节消极悲观的不良情绪,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3.了解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非传染性疾病的起因,能制订自我预防的措施。

4.理解艾滋病与性病对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危害,能积极参与预防艾滋病与性病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5.自觉做到不吸烟、不酗酒、远离毒品,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能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和应用营养膳食知识;懂得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避免在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

7.了解通过多种练习增强体能、控制体重的方法,能评价体能测试结果。8、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简易处理方法,了解并学会紧急情况下的常用救生方法,如人工呼吸等。

〔教学建议〕

1.要高度重视健康教育专题,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2.体育教师应努力学习有关健康教育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做到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

3.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知识教育与实践活动、参观学习等结合起来进行。参观学习包括参观健康教育展览或戒毒所等。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健康教育系列的教学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用室内游戏或其他课程取代。健康教育系列内容丰富,讲授应突出重点,部分相关内容可以指定学生自学,也可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健康教育系列可以单独安排、集中安排或分散安排。单独安排是指在体育课外专门开一学期健康教育课,每周一学时;集中安排是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内,相对集中安排18课时;分散安排是指在三个学年中根据天气情况分散进行该系列有关内容的教学,这一方式的安排比较适应我省的气候和场地条件。

6.教师应以所选教材为依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18学时具体安排本校各年级的学时计划。

二、田径类项目

〔学习要求〕

1.掌握正确的跑、跳跃、投掷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基本掌握与跑、跳跃、投掷相关的体能练习方法和能力。

3.学会有氧耐力跑过程中的呼吸节奏和克服极点的方法。

4.基本掌握1~2种跳跃(跳高或跳远)和投掷的技能与方法。

5.基本掌握跑、跳结合的超越障碍的技能。

6.了解田径竞技比赛规则和国际田径比赛种类等知识。

〔教学建议〕

1、根据我省的地理状况、气候和场地器材条件,适当安排教学项目。如上半学期以跳远、长跑为主,下半学期以跳高、中短跑距项目为主。

2、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和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设计与演示正确的跑、跳跃、投掷等基本动作,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基本概念。结合田径比赛影像等资料,让学生了解田径竞技比赛规则,提高欣赏高水平田径比赛的能力。

3、根据学生技能水平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距离、速度、难易的跳远或跳高姿势

练习。

4、根据学生体能、技能水平差异,设置不同距离与难易度的障碍跑练习。

5、针对学生跑、跳跃、投掷能力的发展需求,设计多种相关体能练习的手段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性的练习。

必修选学模块——运动技能系列

〔学习要求〕

1.基本掌握球类项目中(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一或几个项目的技术与战术。

2.基本地掌握1~2套体操中垫上技巧、单杠、双杠、支撑跳跃等项目的组合动作,或掌握健美运动的练习方法。

3.提高田径类某些项目(如投掷、跳高等)的运动技能水平。

4.掌握1~2套武术组合拳或器械套路动作。

5.掌握1~2种新兴运动项目的技术。

6.根据自身运动技能水平与能力,掌握1~2种相关体能训练方法。

7.自觉运用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

〔教学建议〕

1.必修选学主项教学学生可选择1~2项,每学期或每学年选学一次。

2.必修选学主项教学一般以一个项目为主构成一个模块。

3.必修选学主项教学的模块中可以搭配辅项,辅项可由任课教师设计。

4.可以依据必修选学主项组编选项教学班,如果没有条件按选项编班,可以采用班内按选项编组的办法。

5.必修选学主项教学模块可以再分割为若干单元。

校本教材——学校传统与特色项目

〔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由学校根据前面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中对应项目所列的学习要求,结合本校的传统和特色、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

〔教学建议〕

校本教材的主要特征:

——重视优势运动项目的方案:如有些学校为了保持传统,发挥优势,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习某项球类运动。

——重视实用技能发展的方案:如有些学校把球类作为有实用价值的项目,要求每个学生学会。

——重视基础体能发展的方案:把体操类作为校定必学项目,目的是强化学生基本体能的发展,因为田径类只包含了走、跑、跳跃、投掷,而体操类还包括了悬垂、支撑、攀登、爬越。

陕西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教学总要求

一、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渗透在不同的模块中。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想象、音乐创作、音乐评价等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应坚持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充分聆听及参与艺术表演实践,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教师要精心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学生共同探索音乐美的内涵;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并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首先确保高质量地开好开足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模块——“音乐鉴赏”,还应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以保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自主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力求使每个学生获得

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富有乐趣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教师对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提供进一步发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和引导他们在集体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教师要爱护和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电脑和网络使音乐的传播和复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的资源,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充分认识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的重大作用。教师要经常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电脑和网络资源,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五、各学校及教师应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实施教学。

音乐鉴赏模块

高中的音乐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内容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扩大,增加了中国音乐、西方音乐简史、中外通俗音乐、计算机音乐以及标题音乐、非标题音乐和音乐美学的一般常识。因此,要更侧重在聆听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

音乐鉴赏模块对提高高中生音乐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3个学分中采取“2+1”的选择策略,鼓励学生先选修“音乐鉴赏”,以获得2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一个模块获得另外1个学分。共3学分。一般情况下,在高一学年开设“音乐鉴赏”模块,高二学年再逐步开设其他模块。

针对高中学生,更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进而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学习要求〕

1.养成静心聆听、积极体验的欣赏习惯;了解音乐欣赏的不同方式;增进对音乐艺术的兴趣。

2.完整而充分地听赏音乐作品,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音乐美;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

3.由浅人深地关注和感知音乐形态(如音高、节奏、旋律、力度、速度、音色、曲式等表现要素);逐步增进对音乐体载、乐器及表演形式的了解;领略作曲意图(如音乐主题的呈示、发展、对比、再现)与塑造形象、营造氛围、表达情感的联系。

4.熟悉中外作曲家的优秀音乐作品20首以上,其中有深刻印象的中外名家名作有10首以上。

5.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并能对其风格特点作简要的评述。

6.通过对代表性作品的欣赏,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

7.熟悉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和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作品10首以上,其中比较喜欢的不少于6首。

8.了解民间音乐特点,民间音乐与创作音乐的区别,中国民歌的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

9.通过听赏不同类型的通俗音乐作品感受其风格与特点,了解其发展过程;在听赏中学会鉴别,并关注作品的社会价值;了解通俗歌曲、爵士乐、摇滚乐等表现形式。

10.能够听辨、哼唱音乐作品的主题;能够利用乐谱识别作品的音乐基本要素,理解其表现作用。

11.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线索、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古代音乐——近现代音乐——当代音乐;了解外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线索、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温主义音乐——现代音乐。

12.了解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欣赏方法的异同,在听赏活动中拓展音乐视野,提高欣赏品位。

13.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中外作曲家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及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能有自己的理解,并关注对作品审美价值的分析、比较和评价,增进对音乐的功能及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的了解。

14.、能够联系舞蹈、戏剧、影视、美术、文学等门类的作品,比较艺术特征的异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乐于表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并能通过与他人合作和探究,挖掘音乐作品所蕴涵的文化信息。

15.能够应用Media Player、Real Player等软件播放音乐;能够使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搜寻和下载音乐资料。

〔教学建议〕

1.“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或方法,都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

2.让学生懂得听音乐时的行为反映出个人乃至国民的文化素质,懂得听音乐时“静”与“动”的辨证关系。

3.提倡完整所赏音乐作品,但应由短小的作品或相对独立的精彩片段开始

4.感知音乐形态,可以采用听片段的方法,可以要求每次仅关注一两种最突出的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释运用表现手段的意图。

5.欣赏经典作品,尽可能选用最好的表演版本

6.聆听音乐时,可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

7.鼓励学生对音乐展开联想与想象,用口头描述、撰写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鉴赏心得。可采用办音乐墙报或召开专题音乐班会等形式,交流鉴赏体验。

8.通过识别、比较音乐的不同体裁、形式、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音乐的初步能力。

9.欣赏音乐时,可以作必要的描述性提示,但不能忽视音乐作品(尤其是非标题音乐)的非语意性特点。

10.适度地进行作品主题乐谱的视唱练习。

11.通过认知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简要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成就,把握中外音乐发展的主要脉络。

12.音乐美学常识的教学应简要易懂,渗透于音乐鉴赏的实践活动中。

13.鼓励学生根据指定专题或自选专题,主动收集文字、乐谱、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进行交流,以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14.综合学习应坚持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15.课堂欣赏教学与课外欣赏活动(音乐会、音乐欣赏讲座、教师推荐的音乐作品录音等)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欣赏教学对课外欣赏活动的指导作用。

歌唱模块

歌唱是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中演唱的继续和发展,依然具有基础性。歌唱模块的教学中,涉及合唱、重唱及独唱三种演唱形式,但以合唱教学为主,它有益于人际间的情感沟通,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学习要求〕

1.感知、体验声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声部配合,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感受优秀声乐作品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

2.初步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懂得如何运用有气息支持的、圆润清晰的声音,恰当地表现歌曲的情绪和内容;根据歌曲要求和自身条件,运用一定的歌唱技能、技巧、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做到情绪饱满,音准、节奏基本准确,声音悦耳,并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3.有选择地听赏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等不同形式的优秀合唱作品,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对所学作品的整体感有较全面的理解;懂得合唱中声都均衡、和谐的重要性,在对作品有较深刻的整体印象的基础上,借助乐谱熟悉自己所担任都是旋律,并认真参与分声部练习,在合练和表演时,注意倾听其他声部,并对指挥的动作做出敏锐的反应。

4.合唱是歌唱模块的主体,必须积极参与。参加排练的曲目不少于3首。

5.可根据自身的条件自主选择合适的唱法、曲目;能够当众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通过歌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6.具有初步的视谱能力,能够(基本)识读演唱曲目的歌谱,并能运用歌谱分析、理解歌曲。

7.积极参与调查、收集、学习当地民歌,开发与利用当地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学会2首以上自己喜欢的地方民歌。

〔教学建议〕

1.通过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与愿望,感悟歌唱的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演唱方法,融歌唱技能学习和训练于听赏与演唱实践活动之中。并应在表现音乐情感、塑造音乐艺术形象上下功夫,将歌唱技能训练与歌唱艺术表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歌唱曲目的选择要注意难度适中,与学生的歌唱水平相适应,循序渐进。

4.歌唱教学应以合唱为主,排练合唱曲时要引导学生对作品整体进行感受与体验,可从齐唱、轮唱入手,逐步引入合唱练习。曲目选择要难易适度,兼顾中外,形式、风格多样;练习要有分有合,做好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特长。通过有效的分声部练习,为合练、表演打好基础,合练时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铺导,避免“滥竽充数”。

5.重唱和独唱要因材施教。要指导学生选择曲目,并对歌曲处理和演唱技巧作必要的个别铺导。

6.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演唱会、音乐会,录制专集等,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音乐表演才能的机会。

7.在充分听赏的前提下,指导学生结合演唱曲目提高运用乐谱的意识和能力。

8.在民间音乐丰富的地区,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较多的学时组织学生采风,深入民间学唱并记录民歌的活动,有益于学生直接向民间艺人或民族工作者学唱民歌,掌握民歌的演唱风格,了解音乐文化的历史沿革、代表人物以及社会价值等,从而提高他们演唱民歌的能力,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演奏模块

演奏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普通高中演奏教学应在培养学生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发展其音乐才能,使他们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与他人协作的精神,并在演奏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学习要求〕

1.欣赏的代表性的中外器乐作品,感知、体验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各声部的音响层次、织体;理解的作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感受优秀器乐作品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

2.认识常见的中外乐器,了解中国民族管弦乐队、西洋管弦乐队、钢管乐队、混合乐队的组成。了解器乐的表演形式和主要体裁;积极参与合奏、重奏、独奏等实践活动。

3.初步了解常见乐器的能特点。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学习一种乐器,初步掌握基本演奏方法;根据已有基础和乐曲要求,运用一定的演奏技能,、技巧、自信、有表情地演奏。做到音准、节奏基本准确,声音悦耳。能流畅而有情感地演奏1~2首与自身水平相当的曲目。

4.积极参与演奏实践,能够调整自己的乐器并使其符合乐队的演奏要求。学会聆听其他声部,理解指挥动作意图,在排练和演出中能根据指挥动作,调整自己的演奏,正确奏出自己声部的音乐,能基本达到合奏的和谐与均衡。

5.参加排练的合奏曲不少于2首。

6.在学习演奏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能借助乐谱熟悉和理解能力,领悟演奏要求,养成准确视谱演奏的良好习惯。

7.调查、收集、学习当地民族民间音乐,开发与利用当地民族民间器乐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建议〕

1.欣赏优秀的器乐作品,激发学生演奏乐曲的兴趣与愿望;结合作品欣赏,以聆听音色特征为主,了解不同乐器的表现特点。

2.演奏教学应以合奏为主,辅以独奏和重奏,演奏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要循序渐进;曲目的选择要难易适中,与学生的演奏水平相适应;演奏技能的学习应服务于学生综合乐感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合奏曲的排练要重视学生对乐曲的整体感受与体验。分声部练习要为合练、表演打好基础;合练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安排具有较好演奏能力的学生担任部长,协助完成学习任务。

4.乐队的类型、规模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确定。重奏小组的组织、独奏乐器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

5.准确读谱是演奏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掌握乐谱中所标记的各种演奏法,并分析曲式结构。

6.有目的地选择、运用音像资料,供学生观摩、借鉴,领略著名乐队及器乐表演艺术家的艺术魅力和特色。

7.各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乐队的类型和乐队的规模。

8.在民间音乐丰富的地区,有条件的地区、学校,适时地安排一定的学时组织学生进行观摩、采风,学习演奏民间乐曲等活动。

9.举办各种类型的演奏会、音乐会,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音乐才能的机会。

10.由于师资专业的限制,学生可以多渠道学习演奏技能(青少年宫、群众艺术馆、社会音乐学校、艺术团体等),学校应多渠道挖掘有专长的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源,以弥补师资的不足。

创作模块

高中学生尝试音乐创作是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过程和手段。创作模块的学习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创作教学中,应以歌曲创作为重点。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或有兴趣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量增加音乐创作的专业知识及其他形式的创作实践。

〔学习要求〕

1.理解音乐主题的构成,能初步运用完全重复、变化重复、对比等方法发展旋律,能性意旋律的流畅性。

2.领悟歌曲中词曲结合的一般规律,初步掌握歌曲的乐句、乐段(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等音乐作品结构和常识。

3.能相互欣赏习作,简单评价习作的特色,说出理由,并提出修改意见。

4.结合欣赏、演唱、学习简谱或五线谱记谱常识以及歌曲的常见体裁等基础乐理知识,分析中外民歌及优秀创作歌曲,感受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理解旋律、节奏、调式、曲式、音色、速度、力度等要素的作用;能用简谱或五线谱记录自己所创作的旋律。

5.能选择或创作简短的歌词,尝试为其谱曲,用音乐基本准确地表情达意;会标明合适的调号、拍号和表情记号;能为所创旋律配置简易的伴奏;根据选定的主题,利用熟悉的音源材料编创音响,营造简乐情境。

6.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音频软件进行简单的音乐编辑。

7.组织开展民歌、民间音乐的采集活动。用录音设备或其他方式记录、整理采集的资料,在班内、校内展示。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素材、进行再创作。

〔教学建议〕

1.通过聆听、分析典范的音乐作品,逐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培养学生通过音乐抒发和表达自己情感和意念的兴趣。

2.创作实践可以从模仿开始,通过唱或奏来进行,从口头创作到书面创作,从创作旋律片段到创作完整的歌曲,逐步形成独立创作的能力。

3.学习音乐创作的基础知识要联系实际,结合创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提高创作技能。可以向学生推荐通俗易懂的铺导读物,引导学生自学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4.学习创作要循序渐进。可通过学习创作不同风格、不同歌(乐)曲的主题人手,进而探索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和创作技能。

5.学生习作应尽可能组织试唱、试奏和评论。鼓励学生的独创精神,及时肯定学生的创作亮点,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不断提高。

6.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选修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我媒体技术运用”模块,更好地将电脑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创作实践。

7.提供学生实践、交流的机会,预先制定采风活动计划,教师作必要的提导和组织工作,提倡学生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介绍采集的民间音乐素材和在创作中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心得。

8.音乐创作的专业性较强,可以聘请校内外有一定创作经验的音乐教师或作曲家进行教学。

音乐与舞蹈模块

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音乐与舞蹈课的教学中,舞蹈技能的学习固然是需要的,而音乐感知、体验及综合艺术素养,也不可忽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音乐、舞蹈学习的有机结合。

〔学习要求〕

1.通过欣赏舞蹈作品,了解中外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芭蕾舞、社交舞等不同舞种及其音乐的风格特色,能够识别以上舞种,能举例说明其特点。

2.能积极地参与舞蹈的学习、排练、演出等活动。

3.有重点地学习2—3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掌握基本动作要领。能够自信、大方地伴随音乐学习、参与表演1—2个动作组合或较浅易的成品舞蹈片段。

4.结合欣赏、表演、创编等舞蹈实践活动,在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理解舞蹈作品中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风格等要素与舞蹈表演之间的关系。

5.排练和表演舞蹈,要动作合拍、感情投入,努力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6.能把握指定或自选的音乐的基本情绪和节奏特点,即兴表演几个连续的动作。

7.根据所选音乐的节奏和情绪特点,通过讨论和尝试,运用已积累的舞蹈语汇,设计与之相应的舞蹈动作及队形。

8.通过欣赏和实践,了解舞蹈的基本特征、主要种类和表演形式,了解舞蹈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9.通过与他人合作和探究,领悟舞蹈作品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

〔教学建议〕

1.在舞蹈教学中,可结合实际,以感受与鉴赏为基础确定欣赏、表演、创编三部分的比重和难易程度,应注意三部分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2.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艺术才能的平台。

3.学习舞蹈语汇,要循序渐行,从基本站姿、基本动作开始,由易到难,逐步积累;要量力而行,结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合理确定动作的难度、幅度。活动前要有适量的准备活动以舒展身体。

4.要重视学生音乐感的培养。在学习和排练舞蹈的过程中,应首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把握音乐要素的特点和基本情绪。

5.通过现场观摩、观看录像或排练优秀舞蹈作品,帮助学生提高欣赏水平,积累舞蹈语汇。

6.在舞蹈创编活动中,所选音乐应易学好记。鼓励学生分工合作,自主完成选择音乐、舞蹈构思、设计动作等环节。通过表演实践和反复切磋,逐步提高。

7.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收集与舞蹈相关的文化资料,并给予具体指导,组织学生交流研讨。活动应课内课外相结合,重视资料的直观性。

音乐与戏剧表演模块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与戏剧表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应将音乐与戏剧表演相结合,重视表演及创编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及创造才能。

〔学习要求〕

1.在欣赏学习中了解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基本元素,感知、体验戏剧作品中文学、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形态及特征;认识戏剧艺术中音乐的不同地位与作用。

2.通过鉴赏中外经典戏剧作品,了解我国传统戏剧及中外歌剧的起源与发展、主要流派风格、代表人物及其艺术成就,理解音乐在戏剧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并能够简要分析、举例。

3.能够运用所学戏剧基础知识,分辨戏剧作品的主要类别;在体验的基础上对戏剧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较准确地演唱1-2段我国戏曲唱段和中外歌剧选段。

5.选择3-5篇适合自己的散文、诗词、寓言、童话等作品,能够在正确的分析作品内容、情感等基础上为其选配适当的音乐,有表情地朗诵。

6.积极主动参与有配乐的戏剧小品或小型音乐剧的排练及演出,能较好地担任戏剧综合表演活动中的“角色”,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

7.自主选择适当的题材,运用所学戏剧基础知识,独立或同学和作创编有配乐的戏剧小品或小型音乐剧,并参与排练及演出。

〔教学建议〕

1.根据戏剧表演的综合性特征,引导学生接触多种门类的优秀作品,适应戏剧表演的学生需要。综合学习仍然要体现音乐为主线的原则。

2.在欣赏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关注音乐在塑造形象、营造氛围、展示剧情、揭示角色的心理活动、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3.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体验作品的过程中学习戏剧艺术和戏剧音乐的基本知识,感受流派风格,避免单纯灌输。

4.对戏剧音乐作品片段的赏析,应建立在对作品剧情了解、分析的基础上,避免孤立地欣赏作品片段。

5.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剧情,理解所学唱段的角色定位,通过观摩、模仿、体验、表现戏剧表演的风格特点。

6.可从配乐朗诵和参与表演音乐戏剧小品入手,从感情上认知音乐在戏剧、影视等综合艺术中的作用。要重视提高学生选择、运用音乐的能力。

7.学生在综合表演活动中担任的“角色”有别于作品中的“角色”,在综合表演活动中学生有更多的发挥个人特长、参与合作的选择。

8.引导学生观摩生活,从身边选取戏剧素材进行创编;积极为学生习作提供交流、排练和展演的机会。

陕西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教学总要求:

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所有学习模块都可以让学生自主选修。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并尊重学生的意愿,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指导学生对其中的若干模块进行选修。

二、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所以,在每一模块的相关内容中,美术鉴赏的内容应不少于该模块学习总课时的20%。

三、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对于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类别的教学,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做模拟设计制作练习。

四、在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和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艺术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鼓励学生在美术鉴赏、技法练习和创作实践中,运用美术术语思考、交流、讨论,加深对美术术语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五、美术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加深对文化、历史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创作教学中,也应当创设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

六、美术学习活动一般注重对美术作品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独特的创作,但也有的美术学习活动,比如学校的形象设计、班级网页的设计等则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分工合作完成。面对不同的美术学习活动,教师在运用一般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该针对美术学习的特点,重视对新型教学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七、教师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指导学生学习用计算机技术创作美术作品,并利用国际互联网大胆发表和传播自己的美术作品和学习心得。

八、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美术鉴赏模块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本模块包括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两部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

〔学习要求〕

1.通过美术元素(点、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肌理、空间等)和组织原理(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动感与静感等),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了解美术鉴赏的性质和作用,以及美术的种类和主要特征。

2.鉴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认识墓室壁画、寺庙壁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3.鉴赏中国古代雕塑作品,通过陶俑、陵墓雕刻、佛教造像等了解中国传统的雕塑造型语言和艺术特色。

4.鉴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宫殿、坛庙、寺庙、古塔、古典园林等建筑艺术体会其艺术风格与蕴涵的人文精神。

5.鉴赏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陶瓷、玉器、青铜器、漆器、织绣等作品的不同造型风格与装饰趣味。

6.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认识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7.鉴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结合地区分析剪纸、皮影、年画、玩具、刺绣、泥塑等地方民间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情趣。

8.鉴赏外国史前美术和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美术作品。

9.鉴赏外国古代宗教建筑艺术,领略佛教建筑、基督教建筑、伊斯兰教建筑等不同的艺术风格。

10.鉴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体会经典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认识它们的文化价值。

11.鉴赏17、18、19世纪的外国美术名作,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巴罗克艺术、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等艺术流派的风格及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12.鉴赏20世纪以来的外国现代美术,认识与分析西方现代美术作品的新观念和新的表现形式。

〔教学建议〕

1.根据美术鉴赏模块的教学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重点地选择教材中不同时期具有典型性的美术作品,用较为确切的语言表达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并运用于鉴赏学习活动。

3.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并写出考察报告。在美术作品的鉴赏体验中不断加深对美术及其优秀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体会艺术家的情感和表现形式。

4.美术鉴赏课要通过媒体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示作品,需配置专用美术教室及必备的资料和器材,有效提高鉴赏课教学的质量。

5.本模块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选修模块中的必修课程。教师应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进行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度拓展教学内容。

绘画模块

“绘画”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绘画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学习要求〕

1.绘画基础:认识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素,感受和认识形体的明暗、虚实和色彩的冷暖以及空间等现象,通过绘画活动,学习和运用比例、构图、明暗、透视、色彩等基础知识。

2.画种介绍:了解中国画、素描、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及卡通等绘画类别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3.实践与创作: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与方法,选择一至两种绘画形式,学习和理解其造型语言,选用相关材料,运用一定的绘画技法进行绘画实践活动,创作出基本能表现事物特征,或能反映自己内心情感、思想和生活体验,体现审美观与价值观的作品。

(1)中国画:通过学习,认识中国画的笔墨特征,熟悉中国画的基本画法。学习写意画、工笔画的不同表现技法。

(2)素描:学习素描的基本表现技法,理解基本的造型语言(构图、比例、透视、明暗、线条、质感等)。

(3)油画:熟悉油画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尝试用油画工具材料表现物象。

(4)水彩(粉)画:学习水彩(粉)画的表现技法,运用水彩(粉)画技法进行写生或创作。

(5)版画:了解版面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认识版面的种类,学习木刻、纸版面的表现方法。

(6)卡通:了解卡通画的形象特征,学习并掌握卡通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4.鉴赏与评价:了解某一画种的发展过程,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理解其作品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含义,恰当地使用绘画术语,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两件以上的重要作品,并尝试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或他人的绘画作品。

5.成果展示:学会运用美术展示的方法,有创意地装饰及展现美术创作的成果,

增强自我表现的意识。

6.内容拓展: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与绘画相关的艺术语言,如音乐、文学、摄影等,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及表现内容。

〔教学建议〕

1.在绘画学习中,要适当安排优秀绘画作品的鉴赏,用恰当的语言评价绘画作品。要将审美感受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2.积极探索绘画的不同表现形式,鼓励学生以不同的绘画技法参与艺术创作。

3.在关注绘画知识和技法学习的同时,应重视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与创作乐趣。

4.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应把握基本了解与重点学习之间的关系,重点学习一至两种绘画形式,对其他画种可作一般性的了解。

5.根据绘画模块的特点,建议两课时连排,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雕塑模块

“雕塑”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雕塑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学习模块涉及运用多种材料以及各种造型语言的现代艺术。

〔学习要求〕

1.通过对优秀雕塑作品的赏析,理解雕塑的概念,体会雕塑是空间造型艺术,认识雕塑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关系,认识雕塑是人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了解中外雕塑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2.通过平面绘画作品与雕塑作品的比较,认识雕塑的独特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认识雕塑的基本形式和类别,了解圆雕、浮雕的基本知识,体验圆雕、浮雕的制作过程;理解架上雕塑与环境雕塑的不同艺术功能和作用。

3.结合对中外优秀雕塑作品的分析,学习雕塑的形体、空间、体量、质感、肌理、色彩等艺术语言,了解写实雕塑,装饰雕塑、抽象雕塑的不同艺术风格。

4.掌握雕塑工具的使用技巧,学习雕、凿、刻、塑等雕塑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用一种材质进行雕塑的方法,并了解其他材质的雕塑制作方法。

5.认识不同材料的特性,感觉不同材料的雕塑中形成的不同艺术效果;体会不同材料特有的肌理美;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因地制宜,制作有特色的雕塑作品。

6.根据选择的雕塑材料,运用雕塑制作的基本方法和艺术语言,制作具有艺术风格的、能够表达内心情感的、有个性、有创意的雕塑作品。

7.可以运用黏土、金属、草木、织物等各种废弃物、自然物和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的雕塑创作实践。

〔教学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通过查阅、收集资料和雕塑艺术实践,尝试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运用雕塑语言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雕塑作品。

2.由于黏土的易操作性,建议从黏土雕塑入手,然后有选择地学习其他材料的雕塑制作。

3.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信息和雕塑展以及当地雕塑资源,广泛欣赏雕塑作品图片和雕塑原作。

4.由于雕塑的特殊性,在学习雕塑过程中,应关注雕塑与生活、环境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尝试将雕塑作品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及环境中鉴赏、分析、评论。

5.结合家乡、校园、社会的环境和文化建设,设计、制作两至三件雕塑作品,并在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体会雕塑与环境及文化的关系。

6.由于雕塑制作需要较长的时间,建议两课时连排。

设计模块

“设计”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设计、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广泛地接触材料,培养创造意识,提高操作能力。

〔学习要求〕

1.尝试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优秀设计作品,恰当地使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2.学习设计发展简史、了解各种设计思想。

3.掌握形式美规律,并应用它们进行设计基础(如平面均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基础图案等)的训练;建立初步的设计意识。

4.了解视觉传达设计(如广告设计、商品包装潢设计、招贴设计、标志设计、CI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的内涵、特点和构成要素;学会图形设计的基础表现手段与方法,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原则;学习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方法,通过创作实践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初步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知识。

5.认识工业设计(主要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家具设计、服装设计等)的由来、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现状,认识工业设计在当今社会商品中的作用;了解工业设计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关系,了解工业设计中功能、材料、市场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学习工业设计的设计方法,通过实践,学会画草图或制作模型,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初步的工业设计意识。

6.了解环境艺术设计(如室外环境设计、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公共场所环境设计、家居设计等)的概念、范围、内容和特点;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与人类生存和自然的关系,了解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和基本要素;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创作实践,能够画出草图或制作模型,提高对环境设计艺术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环境艺术设计意识。

7.初步了解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初步认识计算机三维立体设计的基本过程。

8.在设计与制作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耐心、专注和计划性。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发展示和交流各自的思想、观念和作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设计作品进

行评价。

〔教学建议〕

1.设计模块的教学,应有20%的课时安排美术鉴赏学习活动,以随堂鉴赏为主,专题鉴赏为铺。

2.对于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类别的教学,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模拟设计制作练习。

3.学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参与综合性设计项目的创作实践活动,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提倡多主体评价,采用多种评价学生的作品。

4.对于学生独到的、有个性的见解,教师应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思维。

5.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教学,努力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工艺模块

“工艺”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工艺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广泛地接触材料,培养创造意识,提高操作能力。

〔学习要求〕

1.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生活经验相关的优秀工艺作品,了解各民族的民间工艺样式。

2.了解竹、木、石、金属、塑料、贝壳和各种废旧物品材质的基本特点,了解印染、编织、刺绣、陶艺、装饰画等门类工艺制作的基本特征,了解制作过程和制作技巧。选择恰当的门类深入学习和实践。

3.熟悉和利用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和美感特征,充分地发挥这些特性和特征。并且“就地取材”、“因材施艺”。

4.在了解传统工艺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学会使用工具、选择材料以及正确的制作方法,并努力探究新的方法。

5.在制作活动过程中做到耐心、专注、精益求精,根据功能和审美的要求,有创意、有个性地完成工艺作品。

6.在研究学习中,学会处理工艺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

7.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各自的作品和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工艺作品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教学建议〕

1.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爱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恰当的工艺门类进行学习和实践。

2.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积极参与多种工艺制作实践。

3.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民间工艺作坊等地方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4.必须配置专用教室,确保工具、材料到位。

5.工艺制作活动具有连续性,需要一定时间的保证,建议两课时连排。

书法模块

“书法·”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学习模块之一。书法、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学习要求〕

1.学习和了解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用书法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2.掌握欣赏、品评书法艺术的主要标准(如点画、结构、章法、笔墨、意境等);了解并准确运用一些常见的书法术语(如笔势、行草、布局、立轴等)。

3.了解重要流派和书体的代表人物;了解同一书体不同书法名家作品的风格特点,体会其个性和思想法;了解楷书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晋楷、魏楷、中唐楷)及其主要流派风格、代表性字体。

4.初步掌握一种书体的书写规范(如点画、结体、章法等);了解摹本和临本的区别,知道临摹的三种方法(对临、背临、意临);了解羊毫笔、狼毫笔的不同特性和熟宜、生宜的区别;初步掌握书法技巧的基本要素(用笔、结体、章法、墨法等)。了解汉字的结构特征与规律(如重心平、稳主次相生、避同求异等)以及章法的布局基本要求。

5.体验用不同工具材料书写书法作品。

6.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各自的书法作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

7.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书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着重理解书法与中国画的内在关系。

〔教学建议〕

1.书法教学应注重体验和实践,宜将鉴赏和实践结合起来;鉴赏的书法作品应选择著名的碑帖,鉴赏内容不少于书法模块教学内容的20%。

2.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学习汉字的结构特征与规律(如重心平稳、主次相生、避同求异等),并作适当的示范。

3.在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思考和认识书法学习问题,不宜简单从书写和实用的角度去理解书法艺术。

4.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现有条件和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可以邀请有成就的书法家进课堂进行教学。

5.教师应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书法社团,指导学生开展各种书法活动,培养学生的书法创作通力,为有书法特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增添校园书法文化氛围。

6.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书法艺术观念的发展和变化,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积极大胆地对各类书法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

篆刻模块

“·篆刻”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学习模块之一。篆刻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学习要求〕

1.了解我国篆刻艺术发展的基本轨迹以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认识各个时期篆刻艺术的主要风格特征和流派。

2.恰当使用篆刻术语,用自己的观点去评论古今篆刻作品。

3.了解并学会使用篆刻的工具材料(如刻刀、印石、印泥等),为篆刻实践打下基础。

4.通过临摹练习(如摹印、实临、意临等),初步掌握篆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

5.正确地选择并使用篆刻常用的字体(如缪篆、小篆、大篆、甲骨文等)。

6.学习篆刻的章法,运用章法中虚实、疏密、奇正、方圆、呼应、和谐等构成因素进行篆刻创作。

7.了解并努力掌握篆刻的创作步骤,依设计印稿、写稿上石、镌刻印面、修刻边栏、书刻边款、钤印拓款的顺序进行篆刻艺术实践。

8.在研究性学习中认识篆刻艺术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和中国画创作)的关系。〔教学建议〕

1.在介绍印章的起源和篆刻艺术发展史时应当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同时与作品对照欣赏。

2.篆刻实践中的篆法、章法、刀法以及篆刻的创作步骤是教学重点,教师应重点介绍并多作示范。

3.广泛阅览书画杂志和印谱等资料,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遗址等场所,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方式。

4.在篆刻实践中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

5.定期举办篆刻作品展览,让学生创作的篆刻作品有一个展示、交流和相互欣赏的平台。

6.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印社,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篆刻活动,增强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增添校园文化氛围。

摄影摄像模块

“摄影、摄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摄影、摄像的鉴赏和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体验现代媒体在艺术表现活动中的独特魅力,提高参与艺术表现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要求〕

高中体育必修《体育与健康》教案全集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与教案 班级:高一人数:48人地点:体育馆时间:2013-11-9 教师:指导老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的目标,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练习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锻炼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关念。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觉性和主动性。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同学们基本上能顺利完成跑位和掌握行进间四角传球的技术,少数的同学能较好完成传接球的动作。 3)情感目标:同学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再进一步的获得成功,以此来增强他们进取心和自信心。三、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正处在具有很高的求知欲望的阶段,篮球运动对他们来说具有很浓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与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但是还处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四角传球对于他们来说我相信是有一定难度的,无论对于我还是对于学生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内容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和热情,在老师和学生双方的互教互学之下,能够更好加强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和交往能力。 四、教学策略: 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的问题。所以我们通过让学生看老师画板的讲解,动作的示范和讲解,观察动作使之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并通过尝试练习,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再通过老师的质疑、启发、引导使学生不断的吸取经验和教训。接下来让学生再次尝试并且通过增加难度使学生不断改进技术动作,加强理解来提高学生练习过程中的成功率,促使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最后通过《感恩的心》的歌曲片段以手语的形式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音乐心境下放松心情结束本课。

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实施方案

XXXXXX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 实施方案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一门高中必修课程,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新课程实施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将本着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实施改革。 一、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 1、学校学生的情况 今年我校招收24个班级的高一新生,高二20个教学班,全校共有45个班级进入新课改。所招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乡镇各所初中。从以往的经历看,我校学生对体育运动比较喜爱,上体育课的积极性高涨,不少学生有着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具备相当的运动技能,并形成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这些有利因素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部分学生由于来自不同地域,体育基础有很大差别,尤其来自于偏远地区乡镇的学生,应该视其体育基础区别对待。 2、体育教师的资源配备 我校体育组由9位中轻年教师组成,其中见习教师4名。年龄结构偏向年轻化。9位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项目,分别能开设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的选项教学课,供学生选择

的余地很大,这对新课程选项教学的开设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当二个年级都开展选项教学的情况下,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将凸显出来,有待学校考虑解决。 体育场地器材的情况: 我校运动场地设施总体情况是比较好的。有一个400米的塑胶田径场;室外篮球场6个;乒乓球台20个;同时,各个项目所需要的器材数量较充足,基本能满足选项教学的要求。 3、选项教学的基础。 我校曾开展过选项教学课,对选项教学的组织程序和管理方法有所了解,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对新课程实施会起到积极帮助的作用。但是,过去的选项教学课,只集中在高一年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课程改革持续发展,当二个年级都以选项教学形式出现时,如何合理整合师资资源,同一项目、同一水平、跨班级组合排课,使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率,对此我们还缺少经验。 二、课程实施的目标 通过三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的目标: 1、提高参与意识:学生对体育运动具有学习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基本养成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的意识。能评价自身的健康状态,会利用掌握的技能根据自身特点制订锻炼计划,并对锻炼效果进行评价。 2、发展运动技能,提高自我锻炼能力:认识运动的价值,熟练掌握2~3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长

新课标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原则 1.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2.坚持《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 3.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对《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修订的说明 (3)除对四个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充实之外,在“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方面也作了较大调整:一是取消按学习内容进行分类陈述,改为按水平学段进行分类描述;二是在每一个具体的内容目标之后,都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和评价。 (4)在对“体能”的评价中,特别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 (5)考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身体健康”部分适当地增加了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标准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目标。特别注意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为便于观测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初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点汇总教程文件

初中体育与健康知识 点汇总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知识点 ●第一章重在参与 1.1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帮助我们预防和抵御各种疾病。 ②~可以控制体重,保持健美体形。③~可以提高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机能,发展运动能力。④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消除学习紧张带来的疲劳和精神压力。⑤体育锻炼,可以增心理健康,促进与他人的交流,还可以在各种场合展示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知识: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每次呼吸加深,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大,所以他们在安静时的呼吸频率和脉搏都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慢。 1.2投身运动 8﹣1﹥8含义:从原打算都用于学习的八小时中,抽出一小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剩下的七小时用于学习,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比八小时全部用在学习上效果更好。 1.3积极锻炼贵在得法适宜的锻炼时间:①如果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进行锻炼,那么每次的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如果每周中只有三至四天安排锻炼,则每天的锻炼时间应稍长,以40~60分钟为宜,强度大的练习,持续时间要短;反之时间稍长。②假期晨练的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内容可选择慢跑﹑体操﹑武术﹑球类活动以及柔韧练习;锻炼的强度不宜过大。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每次的运动负荷要适当。负荷太小, ●第五章田径田径运动:是人类从走﹑跑﹑跳﹑投等自然运动发展起来的身体练习和竞技项目。国际田联把田径运动定义为竞赛和田赛﹑公路赛跑﹑竞走和越野跑。

5.1跑 1.耐久跑:指用较慢的速度跑较长的距离或持续较长的时间。功能:发展有氧耐力。作用:可有效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能力,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健康水平。 极点:身体健康的人在长跑中出现的呼吸困难胸闷双腿沉重自我感觉无法在跑下去的现象。第二次呼吸:出现极点后,只要调整呼吸和跑速,坚持下去,不久,难受的感觉就会缓解和消失,转入一种步履轻快呼吸顺畅的状态。这种状态叫第二次呼吸。适宜的心率范围:一般是120~150次∕分。公式:耐久跑最佳心率:安静时的心率﹢(最大心率﹣安静时的心率)×60次∕分。正确的呼吸方法:用鼻和半张开的嘴同时呼吸,三步或两步一吸,三步或两步呼。耐久跑的练习方法:匀速跑﹑变速跑﹑越野跑﹑追逐跑﹑伴同跑。 2.快速跑:是以最快的速度跑完规定距离,是有效的发展速度素质的身体锻炼手段。决定跑速的主要因素:步长(跑步中两脚这低的距离)步频(跑的过程中两腿在单位时间内交替运动的次数)。跑的规则:①参加单项赛的运动员两次起跑犯规,全能比赛中三次起跑犯规,即取消比赛资格。②分道跑的比赛中,运动员应自始至终在自己的分道内跑进。③运动员在比赛中阻挡挤撞其他运动员跑进时,应取消其比赛资格。④以运动员的躯干(不包括头颈和四肢)任何部位抵达终点线后,以垂直面次序为准,判定运动员的终点名次。快速跑的基本练习手段:原地摆臂练习﹑小步跑﹑持哑铃弓步摆臂﹑持哑铃摆臂﹑无支撑高抬腿练习﹑后蹬跑练习﹑弓箭步

高中体育教案全集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 班级:高一(4)人数:48人地点:体育馆时间:2006-11-9 教师:柯叶鹏指导老师:季湘民 一、指导思想: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的目标,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练习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锻炼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关念。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觉性和主动性。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同学们基本上能顺利完成跑位和掌握行进间四角传球的技术,少数的同学能较好完成传接球的动作。 3)情感目标:同学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学 会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再进一步的获得成功,以此来增强他们进取心和自信心。 三、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正处在具有很高的求知欲望的阶段,篮球运动对他们来说具有很浓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与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但是还处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四角传球对于他们来说我相信是有一定难度的,无论对于我还是对于学生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内容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和热情,在老师和学生双方的互教互学之下,能够更好加强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和交往能力。 四、教学策略: 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的问题。所以我们通过让学生看老师画板的讲解,动作的示范和讲解,观察动作使之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并通过尝试练习,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再通过老师的质疑、启发、引导使学生不断的吸取经验和教训。接下来让学生再次尝试并且通过增加难度使学生不断改进技术动作,加强理解来提高学生练习过程中的成功率,促使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最后通过《感恩的心》的歌曲片段以手语的形式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音乐心境下放松心情结束本课。 2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时教学计划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解读

体育与健康学科新课标解读一、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上课时,更多的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去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一个口号,其实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要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按照这样的理念,在课程

的内容和结构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采用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方法,而是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作为划分学习领域的主要依据,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了与体育密切关系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技能,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爱好和锻炼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但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却很难说有多少积极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起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兴趣浓厚的活动,再苦再累也不能把他们拒之门外;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在愉快的活动也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从教学内容的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二、学习领域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学习领域一运动参与 二、学习领域二运动技能 三、学习领域三身体健康 四、学习领域四心理健康 五、学习领域五社会适应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课程评价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 四、教材编写 附录 一、名词解释 二、附表 第一部分前言(1-12'GYM'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订的。《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1-12'GYM'1.1) (一)课程性质(1-12'GYM'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价值(1-12'GYM'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增进身体健康(1-12'GYM'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

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

研说文稿 一、今天,我所研说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 二、说教材流程:一、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二、编写意图三、编写体例四、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五、教材内容分析六、教学策略七、体育高效课堂 三、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1、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的体魄应是第一位的,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作为初中体育教师,我们更有责任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的教学就是引导,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初中学生是早晨7、8点钟的太阳,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未来,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2、这是一棵《课程目标》知识树,具体目标有: 运动参与目标的主要体现是: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运动技能目标的主要体现是: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的进行体育活动;(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础技能。 身体健康目标的主要体现是: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体能;(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目标的主要体现是: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的主要体现是: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四、教材编写意图: (1)力求正确处理运动、技术、生活之间的关系,精选与学生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内容。(2)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激发学习欲望。(3)为教师提供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器材设施、自然资源来整合材料,优化课堂。(4)适当引入信息技术,以促进现代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充实课堂(5)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安全运动的方法。

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全)

《体育健康教育教案》 一、课题:全力以赴保健康 教学目标 1. 明确健康的定义。 2. 认识亚健康。 3. 了解卫生革命。 4. 把握健康的准则。 教学内容 1、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2、构成人身体的九大系统 人的身体由神经、运动、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和生殖九大系统构成。 九大系统出现问题可导致的疾病: (1) 神经系统一神经炎、半身不遂 (2) 运动系统一肌肉拉伤、扭伤、骨折 (3) 循环系统一脑中风、冠心病

(4) 呼吸系统一肺炎、气管炎 (5) 消化系统一肠胃炎、胃溃疡、肠梗阻 (6) 内分泌系统一侏儒症、大脖子病 (7) 泌尿系统 (8) 免疫系统一艾滋病 (9) 生殖系统一性病 3. 亚健康的定义 亚健康是一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也称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4. 亚健康的促成因素以及如何预防亚健康 亚健康的促成因素: (1) 心理因素(2)体质因素(3)社会环境因素(4)不良生活因素 如何预防亚健康: (1) 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各种压力。 (2)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营养均衡。 (3)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5. 影响人们健康行为的因素 (1)倾向性因素(2)促成性因素(3)强化性因素

二、课题:吃的明明白白教学目标 1、明确理想的膳食(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清淡杂食)。 2、了解盐为什么是把双刃剑。 3、明确碱性食物和酸性食物。 4、如何做让一日三餐更有营养。 5、明确特殊阶段的营养(高中阶段、发展体能、体育锻炼后)。教学内容营养(膳食)与健康 1、膳食宝塔 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是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八条原则: 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③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④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⑤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⑥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⑦饮酒应限量; ⑧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高中学生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应避免饮酒。此外,在这八条原则的基础上,中国营养学会还同时制订了《特定人群膳食指南》,针对青少年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三条补充原则: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 解读报告 屈中乾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即将颁布之际,我们有必要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作总体的说明和分析,以便增进体育教师们对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形势的了解,从而坚定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一、课程性质的定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1、基础性 九年义务教育在于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强调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2、实践性 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的课程。关注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的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健身性 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负荷适宜的身体练习,

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综合性 课程强调充分发挥育人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教育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努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 2)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3)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4)使学生掌握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的发展。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1)强调运动兴趣的激发和保持,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2)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从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入手,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1)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初中体育与健康万能说课稿

初中体育与健康万能说 课稿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初中体育与健康万能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XXXX》。我将从以下六个部分逐一产开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7—9)年级《体育与健康》,第X 章第X节。这是一节技能课,是这一阶段重点学习内容,通过本节课学习,提高同学们(力量,柔韧,速度)等身体素质,促使同学了解和掌握关于XXX的技术,进一步增强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培养学生自信,拼搏的良好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促进社会适应能力。 二、说学情: 对于XX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XX只是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XX知识有待加强,学生XX能力有待提高。该阶段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快处于XX思维阶段(初中抽象思维)。但理解能力感知能力生活经验不足,可能难于理解所学的内容,这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的考虑因素,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要求以“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从而增进健康,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XXX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动作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练习,掌握XXX技术,提高XXX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信,拼搏,坚持的良好品质和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人体生理结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确立本节课教学 重点为:XXX技术中的XXX动作。 难点为:该动作整体协调连贯,一气呵成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为实现最佳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渗透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题的教育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是讲解示范法,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并配合穿插分组法和比赛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体现新课改精神。 六、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3分钟) 课堂常规:整理队伍、点名报数、安排见习生、宣布上课 引导讲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热身慢跑、、徒手操、本课内容。 2、准备部分:(7分钟) 热身慢跑、徒手操。 3、基本部分:(30分钟)

(完整版)(最新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2年版)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稿)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1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11 水平一(1~2年级) 一、运动参与. 11 二、运动技能. 11 三、身体健康. 15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17 水平二(3~4年级) 一、运动参与. 20 二、运动技能. 20 三、身体健康. 24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27 水平三(5~6年级) 一、运动参与. 30 二、运动技能. 30 三、身体健康. 35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38 水平四(7~9年级) 一、运动参与. 42 二、运动技能. 43 三、身体健康. 47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50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52 一、教学建议. 52 二、评价建议. 55 三、教材编写建议. 60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63 附录. 67 附录1 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的建议 67 附录2 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案例 69 附录3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参考用表. 73 第一部分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造成了人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国民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以下特性: 基础性——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践性——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 健身性——课程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综合性——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种价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最新《体育与健康标准》版)—课程理念说课材料

《体育与健康标准》2017版 一、课程的性质 二、基本理念 现阶段我国幼儿园课程中仍存在忽视幼儿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忽视幼儿园课程本身丰富性和动态发展的错误的价值取向。要想破解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固步自封”的狭隘课程价值观念,唯有寻求以整体性、丰富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为特征的生态主义价值理念来建构当前幼儿园课程①。 动态课程 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仍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本课程的目标。 《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强调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不是先天形成的,主要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获得和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仅指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与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的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需要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 ①以生态主义视角审视当前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与)的共性要求,更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后学生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性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既有助于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品格和能力的形成,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身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勇于进取、遵守规则、社会责任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胜不骄、败不馁;胜任不同的运动角色,表现出团队合作与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文明礼貌、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现代成长取向的儿童教育观确立的同时确立了现代儿童教育的基本范式。并以同样的方式确定了现代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范畴。在现代幼儿园教育中,既要求幼儿园生活是一种即时的真实生活,同时又要保证幼儿成长的自由、自然和充分。这种要求下只有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其存在着完全的无条件耦合性。在幼儿园混龄教育中,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是原初动力,各种主体之间的互动是教育发生的基本机制,同时也是幼儿园混龄教育的最基本单位②。 《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 2.2.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 2.2.2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 2.2.3 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 2.2.4 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2.2.5 建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学科核心素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运动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健康行为包括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作息和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等。健康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3个方面: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 课程目标 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喜爱运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和锻炼,增强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协调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应具备的体育与健康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新时代健康文明生 ②幼儿园混龄教育:理论演绎及其作用机制探析

初中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复习题汇编

初中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复习题 1、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接)、(关节)和(肌肉)组成 2、运动系统的重量约占人体重量的(60%)。 3、关节分为(球窝关节)、(滑车关节)、(微动关节)。 4、肌肉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5、关节是运动的(枢纽)(肌肉收缩)是运动的动力。 6、克托莱指数= ×1000% 7、男生一般每年增长(5—8厘米。女生一般每年增长(3--6)厘米。男生在(13--14)岁增长幅度最大,女生在(11--12)岁增长幅度最大。男生一般每年可增长(4—6)千克,女生一般每年可增长(3--5)千克。 8、身体形态的发育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 9、(身体机能)是指人的整体及其组成各器官、系统所表现的生命活动。 10、初中生心率一般每分钟(80)次左右,呼吸频率一般每分钟(18--22)次。 11、初中男生一般肺活量在(2500---3000)毫升,女生一般在(2000---3000毫升)。 12、初中生血压一般在收缩压(14--15)千帕,舒张压在(8.5—8.8)千帕。 13、发展身体机能应注意的事项,不要进行过多的(力量性)和(静力性)练习,注意正确的(呼吸方法),即动作和呼吸正确配合躯体动作呼气、挺身动作应吸气,避免做过多屏气,注意呼吸道卫生,注意选择环境。 14、人体肺叶是最原始的发动机肺的主要功能是呼吸,吸入人体必需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肺容纳空气4—5升,吸收氧面积可达12.9平方米,肺内表面积比皮肤的面积大50倍。 15、体能是指足以胜任日常生活和学习又易疲劳的身体适应能力。此外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和能够应付所遇到的压力。16、每天所需的食物一般包括以下五类谷物类、蔬菜类、水果类、动物性食物类、奶制品和豆制品油脂类。 17、体重指数千克/平方米=体重/平方身高。 18、减肥的目的不仅是降低体重,更重要的是消除体内过剩的脂肪。 19、如果你想强壮,如果你想健美,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20、参加比取胜更重要是现代奥运创始人顾拜旦先生。 21、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22、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了解自己,实事求是;树立目标,积极进取 全面锻炼,注重实效;运动有恒,坚持经常 运动有度,循序渐进;遵循规律,自我保健 23、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能,主要是由超量恢复的生理机能决定的。 24、运动负荷通常又叫运动量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一般常用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重量来表示、负荷强度一般以练习的速度、负重量、密度、难度来表示。 25、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根据自己的体能和健康状况,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 根据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相互制约的特性来确定负荷强度和量。 注意大小运动负荷的结合,使大小运动负荷交替出现。 26、体能锻炼是一个承受运动负荷的过程,而人体机能的提高需要通过负荷、疲劳、恢复、提高,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实现。 27、休息的方法通常可分为消极性休息和积极性休息。 28、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成人安静心率为每分钟70—80次。儿童为每分钟80—90次 更多精品文档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案集高二年级体育单元教学计划全套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案集高二年级体育单元教学 计划全套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高二年级支撑跳跃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任务:学习横箱侧腾越增强下肢腰腹力量,发展柔韧、协调性、 和支 撑平衡能力。 二、教学重点:提臂并腿侧摆。 三、教学要求:学会提臀向侧摆腿移重心,单手支撑展髋背向器械落地动 作。 四、保护帮助:站在器材械后边,摆越方向异侧,一手握上臂,另一手托 大腿。 五、教学顺序:

考核标准: 及格:能手撑远端完成分腿腾越动作。 良好:有预先后摆,手撑远端,腿直。 优秀:后摆与肩高,展腹落地稳。 教学小结:基本能完成教学任务,少数动作不够连接的好。 高二年级技巧单元教学计划 男:头手倒立,前滚翻起立,向左(右)转体,侧手翻,向左(右)转体,鱼跃前滚翻,挺身跳。 女:左变换步,右变换左,两脚并扰,燕式平衡,鱼跃前滚翻,挺身跳。 一、教学任务:学习并掌握燕式平衡、鱼跃前滚翻(女)的动作,提高侧手翻头手倒 立等动作的质量,掌握联 合的连接技巧,增强上肢和腹背力量,发展灵敏协调性、节奏感及定向平衡身体的能力,培养 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侧手翻:做到身体一个“面”,地上一条线。鱼跃前滚翻:做到有腾空、 滚翻圆滑。 三、教学要求:在提高单动作质量的基础,完成联合动作的连接。 四、教学顺序:

考核标准: 及格:动作不够准确,姿势有显着错误,全套连接有明显停顿。 良好:动作基本准确,姿势有轻微错误,全套稍有停顿。 优秀:按动作规格完成,动作准确,姿势好,连接连贯。 教学小结:动作不圆滑,动作不规范,连接不好。 高二年级接力跑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任务:巩固提高接力跑的全程技术,学会竞赛用的抟接棒方 法,发 展学生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不换手的传接棒技术。 三、教学要求:能掌握接力跑的全程跑技术。 四、教学顺序: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接受了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都保持良好状态的观念。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至关重要,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制订的。在学生达到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的基础上,《标准》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建立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它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