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输入_输出的平衡与互动_高校_省略_堂教学分课型模式的动因与可操作性_唐树华

语言输入_输出的平衡与互动_高校_省略_堂教学分课型模式的动因与可操作性_唐树华

语言输入、输出的平衡与互动*

———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分课型模式的动因与可操作性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唐树华汕头大学文兵

提要: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经历了分级教学、综合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等阶段,分课型和分科英语教学成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现实和未来走向。本研究将语言输入-输出的平衡与互动作为分课型教学的依据和标准,提出分课型教学的可操作模式,并以某211高校的分课型教学为调查对象,通过定量分析,呈现学生对分课型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整体四级考试成绩、写作水平以及学生口语课堂的参与度等方面的提高。

关键词:语言输入;语言输出;互动假设;大学英语分课型教学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是教学模式的转变,经历了分级教学、综合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等阶段,分课型教学和分科英语教学成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现实和未来走向(王守仁,2011)。2011年之前,主导的模式以自主学习和分课型教学为主,2011年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问题又有了新的进展,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蔡基刚提出的“分科英语”和王守仁提出的“三类别(即普通英语、特殊用途英语和通识教育英语)”。

本文认为,随着大学生基础英语素质的提高,分科英语的实行在大学英语高级阶段的实行势在必然,但就大学英语低年级(英语优势高校的一年级或英语相对弱势院校的一、二年级)而言,仍需开展普遍用途英语学习,课程开展的模式应通过分课型的方式来实现英语基础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与过渡,为学生高级阶段分科英语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蔡基刚也曾指出应取消4学分的精读课程,代之以开设2学分的大学英语阅读。这些阅读系列课程可以和口语、听力、写作、翻译等并列为选修课程,也可以将其中一些作为必修课程。本文提出的分课型模式基本是对蔡基刚模式的践行,关键的不同之处是:分课型模式强制性地将精读课程分解为输入和输出两部分———输入部分的课堂授课只留下快速阅读,而将综合阅读与视听课程完全放入自主学习,从而取消了传统“慢和低效”的温床;输出部分的口语和写作翻译课程旨在解决学生多方位的需求,如面试、求职、海外求学等。

以分课型的方式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设置已在我国部分高校进行了尝试,但对课型分法不一。对于怎么分、为什么这么分,以及分课型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学习技能之间、学习技能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具体衔接和目的分工没有明确说明。本研究拟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进行调查,提出基于语言输入-输出互动模型的分课型教学模式及可行性操作步骤,并对我国某高校为时两年的分课型教学进行调查,展开定量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学生对分课型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学生整体四级考试成绩、写作水平以及学生口语课堂的参与度。1.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综观

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一直推动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自1999年以来,我国外语教学类主要期刊中以“教学模式”为关键词的文章约35篇②,占大学英语改革类文章总数(约160篇)的20%左右。依据其发展趋势和主题,大致可分为:(1)基于语法翻译法的传统课堂模式;(2)分级教学模式;(3)多媒体辅助下的课堂模式;(4)网络自主学习模式;(5)分课型教学模式;(6)分科英语教学模式等。传统模式对语言应用能力的忽略不必赘述,而分级教学和自主学习也未能明确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以听说能力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完全依靠教师

*②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YJC740096)和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资助(12YS124),论文写作过程得到刘

心全教授的帮助,特此致谢!

来源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电化教学;中国外语;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

自觉的理念转变来实现。在师资水平良莠不齐,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改革雷声大、雨点小,课堂内冷和课堂外热的反差(李苏江,

2005)。就分课型教学模型和分科英语教学模式而言,

前者可用于基础阶段学生语言基本交际能力的培养,后者适用于高级阶段学生学科能力与英语水平的互动。同时前者可以明晰学生五项技能的分配,协调学生语言技能与交际能力(如写作课程中的简历写作、学术论文写作;口语课中的讲座、演讲、面试等),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输入过程与语言输出过程得到有效的监控、平衡和互动。后者在目前我国专业教师英语水平不足以全英文授课和英语教师不具备专业知识的现实背景下,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因此,本文认为,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分课型教学仍不失为一个理想的教学模式。2.分课型教学模式———理论基础及实施动因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输

入(阅读、

视听)→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译)的过程(尤其达,2001)。其中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及其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最具广泛影响的是输入假设(Krashen ,1982,1985)、输出假设(Swain ,1985,1993,2008)和互动假设(Long ,1996)。

可理解性输入假设(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 )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至少可以解释离开了语言环境就不能学会语言这一事实。但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忽略学习者需求和动机的输入并不能保证语言水平提高。

Swain 的“输出假设”进一步将可理解输出作为二语习得的重要条件,认为语言运用有助于习得者检验目标语的句法结构和词汇使用,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邓联健、杨烈祥,

2006)。文秋芳(2008)针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认为:1、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的驱动更大;2、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3、

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成效。

互动模型(Interaction Hypothesis )则进一步强调经反馈后得以修订的输出内容,其基本思路是学习者通过互动,有意识地注意到自己的语言输

出与目标语言的差距,

反馈并调整语言输入和改进语言输出。在这个输入、互动、反馈与输出构成

的系统中,

学习者的注意过程被作为语言交际与习得之间的中介机制而得到了充分重视(Gass ,

2003:224)。

分课型教学以互动模型为理念基础,其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对语言输出的凸显,促进输出与输入的互动,实现有效输出和积极输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见图1)

图1.分课型模式下语言输入与输出的互动过程

这样的做法有如下优势:首先可以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教师能专注于特定能力的培养,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其次是突破阅读提高的瓶颈。Short (1984)指出精读课是违背阅读教学规律的,中国精读教学法有三大缺点:(1)养成学生逐字逐句慢读的习惯;(2)养成学生单一的阅读方法,都是从头开始慢慢细读;(3)养成学生依赖教师,依赖词典的习惯,很少利用推测和假设。因此,将精读课程更名为阅读课程,就名正言顺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将文章看成获取信息的载体,重点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阅读策略和技能的运用来迅速

获取信息的能力。再次,

取消大学分的精读课程,设立小学分的阅读课程,不仅可以提高语言教学

效率,突破制约阅读能力的瓶颈,而且可以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有效,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这样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水平,选择需要培养的能力。另外,学生在这样的分课型模式下,需要自主完成和反馈的内容增加,尤其是写作、翻译和口语课上的“词穷”问题必然使他们能更积极地对待语言输入的过程。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是难以摆脱传统讲授模式,对于语言输出的驱动作用缺乏应有的重视。张雪梅(2006)调查了华北9所高校,发现课堂讲授的重点多为课文、词汇和课后练习,7所院校的教师表示没有明确的课型分工,71%的教师和69%的学生表示每单元用于写作教学的时间是0.5个学时甚至0学时。张则玫(2008)调查发现“学生语言输出能力提高不明显”,其原因之一在于“传统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教学中输入大于输出”。可见,明确语言输出的作用,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做明确分配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

3.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式

本研究选取的是华中地区某211高校非英语专业一年级15个班425名学生,英语水平为中等(四级考试之前)。对这批学生在进校之际就按照分课型的模式进行教学,即口语、写译、快速阅读三门课堂讲授课程(分别为1,1.5,1.5个学时)和自主学习(视听+综合课程课件,2个学时),课堂讲授分别由口语、写译和阅读三个教研室承担,自主学习由各教研室分别派教师承担,以起到衔接和联络不同环节的作用。在经过两个学年的分课型教学改革之后,对学生的课堂满意度、四级考试通过率等方面进行调查。

2)分课型教学课程设置与实施

基于互动假设,我们将大学英语基础阶课程分为以输出为主的口语、写译小班教学和以输入为主的快速阅读课堂教学三种课型,并相应地成立口语、写译、阅读教研室。同时设立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视听和综合阅读课型,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输出进行协商与反思,实现积极的视听和阅读输入。

(1)输入输出均衡、互动的课程设置

以互动理念为基础,我们细化了各课型的比例分配,确立了课程设置方案。首先,对部分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调查表明各项技能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听说、阅读、翻译、写作(王斌华、刘辉,2003)。同时,《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口语课程在分课型课程设置中占据最大的比例(30%),并贯穿四个学期的基础阶段学习。

其次,“个性化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课程要求》重要的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所获学分的比例不低于30%”;以视听与阅读为主的自主学习作为学生主要的语言输入手段,仅次于口语占整个基础阶段英语学时的25%。

另外,反映学生综合语言水平的写作与翻译(简称写译)于第三学期开设,以满足学生求职、出国申请等需要,占总课时比例的20%,而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快速阅读占25%(具体见图2)

图2.分课型教学模式中各模块的比例

(2)分课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①教学管理

将原大学英语综合课部下划为三个教学单位

(如教研室),分别主要承担口语、写译和快速阅

读的课堂教学。各单位派出教师代表负责自主学

习中心的精读和听力教学,起到反馈学生需求、衔

接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的作用。同时,每月通过三个教学单位的集体备

课来协商教学的主题、难度、教学进度和需衔接的

教学内容。

②教学组织

通过传统教室讲练、多媒体教室讲练、局域网

自主学习三种方式组织教学(详见表1)。

表1.分课型教学组织

授课地点传统教室

多媒体教室

自主学习中心授课内容

快速阅读(30-50人)

口语(20-30人)写译(20-40人)

视听、精读课件(40-60人)

3)分课型教学的优势及成效

分课型模式有明显优势:第一,细化了输入、

输出分配,尤其是口语、写译教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第二,教师分工更明确,分别负责各课型的教学,有利于备课深入,也能提高本领域的科研能力;第三,

通过自主学习的衔接作用,实现积极输入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见,分课型教学与传统课堂本质区别在于,从教学组织层面入手,将口语、写作等语言输出项目剥离出来,阅读教学以《快速阅读》取代精读讲解,使阅读学习信

息获取的目的更加明确,

并将《综合教程》学习放入自主学习中心,从而拆除了传统讲授型课堂的

温床。

目前虽然分课型方式不一,但首都经贸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高校实施分课型改革都取得了成效。较为突出的是学生口语、

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对教师专长的发

挥(李苏江,

2005;方晓梅,2006)。本文通过对所研究学校的分课型教学进行调

查,定量统计结果发现,学生对各课型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学生整体四级考试成绩、写作水平以及学生口语课堂的参与度等都有了提高。

①我们于改革前后分别对15个班425名学

生进行了对各语言技能的课堂满意度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百分比对比(见图3)。

图3.分课型改教学革前后学生对各技能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对比

从图3可以看出,改革前课堂满意度偏低,尤

其是口语、写作和翻译。改革后的各项课堂满意度都有了显著提高。从我们对各项差异进行的非

参数卡方检验结果来看(见表2),

改革前后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口语培养效果非常明显。

表2.非参数卡方检验结果

项目听力

口语阅读写作翻译卡方值12.11526.2817.1438.85311.333显著性水平值

.001

.000

.010

.004

.001

②四级考试虽不再是衡量英语水平的惟一标准,但如果分课型教学降低学生通过率,则容易被质疑和推翻。我们通过对该校四、六级通过率调查发现,尽管缩减了课堂精读课程词汇语法知识的讲授,学生的四级通过率并未比前三年的平均通过率下降,反而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另外,我们对改革前后部分学生(共112人)四级考试的写作成绩进行了抽样调查,并进行了独立样本

T 检验(见表3)。

表3显示,p 值(p =.000)小于.01,学生改革

前后的写作成绩呈显著差异。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对于不同体裁的英文写作加深了了解,对于写作也比过去更有信心。

③为了了解口语课设置是否增加了语言输出量,我们对学生口语课堂上练习口语的情况做了调查(见图4)。

表3.学生写作成绩改革前后抽样对比(独立样本T 检验)方差方程的Levene 检验均值方差的t 检验F

Sig t df Sig

(双侧)均值差值标准误差值差分的95%置信区间下限上限写作

假设方差相等 5.541

.020

4.724110.000 2.179.461 1.265 3.092假设方差不相等

4.724

96.910

.000

2.179

.461

1.263

3.094

图4.改革后学生口语课堂练习口语机会调查

可以看出,约80%(图4中“很多”

、“比较多”、“合适”的百分比之和)的学生表明在口语课堂上得到了训练。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从全国性比赛中得到证实。改革一年后,

该校派出的学生在“CCTV 杯”演讲比赛中获得省市赛区复赛第一名,这在该省市重点高校林立的情况下是

极具标志性的。4.结语

语言输出能够激活学习者的元语言知识,激发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注意并带来对二语系统的重

构(Toth ,

2006)。分课型教学从教学管理的环节入手,从形式上解除了教学改革对教师理念改变

的单纯依赖,使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有了教学管理环节的保障,真正做到语言输出与输

入环节“量出为入、有入而出”的良性循环。在实施分课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该模式只适用于我国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待学生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则应该贯彻“在用中学”的理念,以专业课的开设为主,使语言真正成为交流的工具。其次,各语言技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它们割裂开来的同时,也需要足够的衔接才能够实现输出与输入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Gass ,S.2003."Input and interaction".In C.Doughty &M.Long (eds.).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Blackwell.

Krashen ,S.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

guage Acquisition.London :Pergamon.

Krashen ,S.1985.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New York :Longman.

Long ,M.H.1996."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W.C.Ritchie &T.K.Bhatia (eds.).Handbook of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wain ,M.1985."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 S.Gass &C.Madden (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 MA :Newbury House.

Swain ,M.1993."The output hypothesis :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 't enough".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50.pp158–164

Swain ,M.2008."Output hypothesis :its history and its fu-ture".Foreign Language World 1.pp 45-50

Toth ,D.P.2006."Processing instruction and a role for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anguage Learn-ing 2.pp319-385

邓联健、杨烈祥,2006,二语习得中的吸收假设,《外语教学》第3期。

方晓梅,2006,分课型课堂教学与阶段性自主学习相结合,《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李苏江,2005,分课型课程设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第S1期。

王斌华、刘辉,2003,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需求调查及其启示,《国外外语教学》第3期。

(下转第75页)

倾政治意识左右”,呈现出“一方面中国学者知道的美国作家人数有限,另一方面这些作家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譬如斯托夫人、海明威、德莱塞、马克·吐温、刘易斯、斯坦贝克等都因其作品中体现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备受关注”(金莉,2012),而作为八十年代刚刚回归大学校园的美国文学课程,其教材的编写自然受到影响,收录的内容多是早已归于主流经典之列的作家及其作品。二十世纪后三十年,西方社会不断对美国文学经典发起质疑并且进行重构(如1985年出版的《诺顿美国文学选集》第二版,增选女作家玛格丽特·富勒、凯特·肖邦、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全本),美国文学研究不仅将聚光灯延展至黑人文学、妇女文学、少数族裔文学,文学也已成为美国社会争取种族、性别平等、构建多元文化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种新趋势,九十年代国内出版的少部分美国文学教材尽管也开始对“重构后的经典”做出尝试性的涉及(比如对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收录教材已达到了70%),但对收录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经典作家及其作品的“共识”是不可动摇的。另一方面,正是基于这种较大程度上的“共识”,九十年代出版的一些美国文学教材在作家及其作品收录方面流露出的更大的包容性颇为醒目,九十年代我国高校美国文学教学的创新与完善也更加显著。可以这样说,站在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美国文学研究坚实的“肩膀”上,九十年代高校美国文学的教材编写与美国文学研究一样,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繁荣,尽管存在着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还是为新世纪美国文学研究的“开疆拓土”,尤其是美国文学在高校中的教学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Spiller,Robert E.1974.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N.Y.:Macmillan.常耀信,1990,《美国文学简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常耀信,1992,《美国文学研究评论选》,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金莉,2012,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三十年———基于《外国文学》杂志的个案分析,《外国文学》第1期,第48页。李传松,2009,《新中国外语教育史》,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罗德·霍顿,赫伯特·爱德华兹,1991,《美国文学思想背景》,房炜,孟昭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岂深,龙文佩,1996,《美国文学选读(第三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通讯地址:200241上海市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文字编校:王亚民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

(上接第20页)

参考文献

崔允漷,2009,《有效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石林,黄甫全,2008,语文学习动机的概念与结构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88-94页。

夏纪梅,2012a,千万别小看学生,《基础教育课程》第5期,第75页。

夏纪梅,2012b,《基于课堂的外语教师技能发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夏纪梅,2012c,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中国外语教材教法研究中心2012年暑期“教育部高校骨干英语教师研

修班”特邀讲座。

姚利民,2005,论有效教学的多样性,《大学教育科学》第2期。

余文森,2011,《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模式》,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通讯地址:510182广州市东风西路195号广州医科大学外语教研室,510275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

(文字编校:徐江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

)(上接第25页)

王守仁,2011,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1期。

文秋芳,2008,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节能课程改革,《外语界》第2期。

尤其达,2001,输入与输出并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外语界》第6期。

张雪梅,2006,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之调查,《外语界》

第5期。

张则玫,2008,对“以学习教育过程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调查与分析,《外语教学》第5期。

(通讯地址:201620上海松江文翔路1900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文字编校:徐江)

The Balance and Interaction of Language Output and Input:The motivation and practicality of module-specific English teaching

by TANG Shuhua&WEN Bing Abstract:Language input,outpu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have been topics of heated debates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Interaction Hypothesis offers a promising way to optimize the roles of input and output by their mutual interac-tion,in light of which the“College English Module-Specific Class Teaching Model”has been designed.The basic practice is di-viding college English class into four modules:speaking,writing,fast reading,and extensive automatic learning.With prominent focus on output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input,the reform is proved successful by efficiently improving students’communicative a-bility.

Key words:language input and output;interaction hypothesis;College English Module-Specific Class Teaching Model

The Trend of Personalization in Advertising Discourse:A Diachronic Study

by CHEN Xinren Abstract It is an apparent trend that more and more involvement markers typical of personal domain of discourse find their way into the world of public discourse.A diachronic survey reported in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re has been continued growth in the amount of personal involvement used in Chinese print advertisements across different times,as manifested in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y of personal speech acts(as shown in the increasing use of first-person pronouns,decreasing use of gen-eral referring expressions for the consumers,more and more occurrences of expressive acts,etc.),and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dicative of individual-to-individual interaction.Thus,it might be concluded that advertisers’way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ir targeted consumers seems to be getting more and more personalized,which underlies the former’s adaptive effort to intensify the emotional effects and persuasive power of the advertising discourse concerned.

Key words:advertising discourse;involvement marker;personalization;adaptation

A Review of Real-time Classroom Formative assessment: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by YANG Hua&WEN Qiufang Abstract:Building a theory of real-time classroom formative assessment(FA)is not only needed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FA,but is of critical valu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lassroo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Based on formative as-sessment literature from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al-time FA,reviews related empirical studies,and points out the weaknesses in its current research.In order to build a real-time FA theory that is both situ-ated in and applicable to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ntext in China,the paper proposes three suggestions:(1)starting with the front-line classroom practices;(2)focusing on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in classroom;and(3)putting the“contingencies”be-tween the real-time FA procedures at a central place.

Key words:formative assessment;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classroom teaching;contingencies

Paradigms in Second/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Co-adaptive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Designs

by GONG Rong Abstract:Paradigm is the soul of data-driven researc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paradigms,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identify the new growth points in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The whole argument consists of3sections.First,paradigm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positivism vs.interpretivism)for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ies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philosophical assumptions concerning ontology,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Second,based on survey results from MLJ,TQ and SSLA journals,the paper justifies a paradigm profusion trend in recent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search,and further explores co-adaptive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i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esigns,especially the explicit /implicit influences from paradigm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grand theories.Finally,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