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大常委副主任紧贴民生抓监督促协调发展

人大常委副主任紧贴民生抓监督促协调发展

人大常委副主任紧贴民生抓监督促协调发展
人大常委副主任紧贴民生抓监督促协调发展

人大常委副主任紧贴民生抓监督促协调发展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人大常委副主任紧贴民生抓监督促协调发展2010-06-27 22:59:50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人大常委副主任紧贴民生抓监督促协调发展人大常委副主任紧贴民生抓监督促协调发展(2)**辖23个乡镇,总人口65万,总面积5852平方公里,是全省县级辖区版图面积最大的县,又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新时期国家水电建设移民搬迁指数最大的县,库区移民人口14万。一年来,县人大常委会从这一基本县情和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出发,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努力增强监督实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发展为先、

民生为重的工作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努力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一、深入调研,确保监督工作有的放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的基本前提,也是监督工作有的放矢的重要保证。2008年,县人大常委将调查研究工作作为人大工作的“重头戏”,坚持“五个到位”,即坚持思想认识到位、坚持组织领导到位、坚持队伍建设到位、坚持制度建设到位、坚持创新提高到位,将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作为提升监督水平的重点来抓,利用人大代表联系面广、熟悉情况等优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施监督,取得了监督的主动权,增强了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如,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开展了“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的专题调查,由常委会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全县23个乡镇及卫生院、69个村进行走访调查,广泛听取基层干部、人大代表和群众意见,全面掌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整理后撰写了详实的调查报告,提出了整改意见,督促政府落实到位。比如我们在对农村妇女儿童健康权益保护的问题调研后,及时督促公安、司法、教育、卫生、劳动、文化等部门加大保护力度,构建妇女儿童健康的成长环境。比如对学校项目建设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调研检查,我们邀请了工程技术、审计、财政等专业人员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既弥补了自身业务知识不足,又有利于相互沟通,达成共识,保证了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

二、突出重点,确保监督工作贴近民生

我县是山区大县,长期以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较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严重。2007年

4月,我县启动了农村新型全作医疗,通过一年的运行,暴露出很多问题,农民参合积极性不高。2008年,人大常委会把推进农村新型全作医疗作为监督工作重点,以群众不愿参合,收取参合费难作为突破口,通过调研,发现农合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宣传不到位、群众不理解、报帐比例偏低、透明度不高、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在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开展情况的工作报告,根据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形成了8条审议意见交政府整改,要求政府把这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办实。

我县在城市“慢慢游”退出客运市场后,由于监管不力和制约措施不严,城市‘摩的’营运发展迅速,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安全,城市居民怨声载道,经常到人大上访。县人大常委会将取缔“摩的”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为了使这一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常委会责成财经委牵头,内司委配合,组织人大代表对城

市客运市场先期进行视察,收集掌握情况。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并借鉴外地的做法,与县城管部门一道,历经一个月时间,几易其稿,起草形成了《**县城市公共客运暂行管理办法》,提交县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讨论审议,获得通过。《办法》的出台,为县城公共客运管理构筑了一道严实的法治屏障。仅仅7天,街上‘摩的’不见了,街道变宽了,城市变亮了。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三、跟踪问责,确保监督工作取得实效

政府对审议整改意见落实情况如何,常委会不停留在只听政府工作汇报,而是直接听取群众反映,看实效,实行跟踪问责。常委会在听取了县人民政府分别就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水土保持法》整改情况的汇报后,我们组织代表视察小组,深入重点乡镇进行了走访,针对县政府的整改未落实的情况向政府提出了书面意见。在人大常委会的跟踪监督下,县政府落实整改措施,取

得了明显成效,劳动合同签订率大大提高,社会保险征缴超额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出台了水土保持方案,落实了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正在治理之中。县政府向人大提交关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后,常委会派出2个调查组深入到18个乡镇、卫生院及46个村,召开群众座谈会,对政府提交的整改情况进行对照检查,在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针对县政府的整改情况进行了审议,对医药市场整顿欠力度、村卫生室设置不到位、从业人员服务态度急待改进等问题,提出了审议意见,县政府真切地感受到人大高度关注民生,监督有始有终。通过有效地监督,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了较好地解决,推动了政府工作有效开展,2009年我县农民参合率达90%,同时做到了报帐透明、手续便捷

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职责和权限

根据宪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包括: 1.立法权。依据现行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共同行使立法权。主要包括: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这样,除了宪法和基本法律外,大量的立法工作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承担。 2.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解释宪法,即对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而作的立法解释。这样便于从立法的角度及时回答和解决宪法和法律实施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准确实施。 3.宪法实施的监督权。现行宪法除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外,还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由它行使这一职权,便于对宪法的实施进行经常性的监督。这对于保障宪法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4.对其他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撤销由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5.对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人事任免权。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的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法院院长;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并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决定国家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 6.对国家生活中重要问题的决定权。这一职权包括: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规定军人和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和其他专门衔级制度;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决定特赦;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除上述职权外,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有权执行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如: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联系全国人大代表,并组织他们视察,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领导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等等。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机构设置调研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机构设置调研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机构设置调研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机构设置问题及建议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后,从1954年宪法产生至1979年在这25年间没有地方人大常委会。20多年的实践证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不设常委会,不仅不利于经常性地发挥地方各级人大代表作用,而且地方各级人代会基本一年召开一次,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既是地方各级人大的常设机关,又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自己监督自己,不利于“一府两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谈不上“一府两院”接受人大的监督;人代会闭会期间,政府领导人员、组成人员缺员时由上级政府任命、本级政府决定任命,也不利于地方各级政府干部培养宪法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为了防止这些不利现象的产生,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修正1978年宪法的决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并将此规定写入同日通过的《地方组织法》。从1979年下半年起,县级以上地方人大陆续建立了常委会。1982年宪法确认了这一决策,并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组成和职权。然而,我国的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机构设置和名称五花八门,从而使人们对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机构名称表述不正确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反映人们对宪法法律和人大知识的不熟悉,而且也反映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机构设置和名称存在不规范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正确行使。当下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及和谐社会,有必要对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机构设置和名称进行规范和统一。

一、主要问题 (一)机构规格不统一。地方组织法第三十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根据需要,可以设法制(政法)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在大会闭会期间,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地方组织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常务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和其他工作机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情况则大不一样。有的地方按照这些规定设立了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有关专门委员会,而有的却只设立了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有关工作委员会(室),如我市12个县区没有一个县区设专门委员会,全都只设人大常委会工作委员会(室)。这与专门委员会相比,无论是产生形式、人员组成,还是职能范围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另外,由于受编制等因素的限制,有的地方人大尤其是县一级人大的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的工作委员会(室),虽有成员多名,但驻会或日常工作的只有一两个人,实际上成了空架子,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其结果不仅弱化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而且也影响了各国家机关办事机构之间的正常工作联系。 (二)机构设置不协调。法律规定地方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人大常委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它与行政、司法、检察机关相比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工作机制运行上的程序性和规范化。而其工作机制运行的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的设置不协调不统一。究竟哪一级该设哪些机构,怎样确定其名称,怎样确立其工作职能,一直缺乏一个明确具体的、统一的、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和依据,不像行政、司法、检察机关那样上下一致、左右协调。例如,目前我国县级人大常委会机构设置,有的设常委会办公室、

《人大监督法》讲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 学习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大家好! 按照年初常委会会前学法安排,今天有幸作为领学人与领导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监督法》,于2006年8月27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表决通过,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监督法共分九章,共计48条,我们将分二个部分进行学习,即:第一部分监督法基本概括(总则);第二部分监督法对具体监督形式的规定。 第一部分监督法基本概括(总则) 一、监督法的调整范围 1、监督法将调整范围定位于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由于各级人大代表会议每年通常只开一次会,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经常性监督的职权是由人大常委会行使的;因此,监督法将调整范围确定在规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 2、规范完善了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宪法以及地方组织法、立法法、预算法等法律已经赋予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权,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是监督的形式和程序不够完善。因此,监督法着重将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进一步予以规范化、程序化。 二、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五个)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第3条作了规定)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人大的具体工作都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如:对“一府两院”的各项监

督和重大工作计划安排,都及时向党委请示;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执法检查报告等监督工作的主要情况以及重要意见、建议,都及时向党委报告;需经常委会审议的包括监督方面的重要问题,党组也要先行研究,把握好原则和方向。人大监督工作总体上是围绕切实贯彻党委意图,依照法定程序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意志的统一。(这是我们的人大制度与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本质区别,议会议员代表的是各自的政党、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因此议会中有激烈的质问、争辩、争吵,如韩国议会开会时议员与议员、议员与政府人员间发生动手动脚的现象,日本是通过议会把首相换来耍。而我们各级国家机关都坚持党的领导,人大、一府两院都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的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必然是和谐的、比较温和的,是工作支持和搭台,而不是简单反对和撤台。所以人大在选举干部、表决任命干部时,都极少有意外情况出现,充分体现了党委的意图。人大的监督,提出的审议意见、工作建议比较委婉,始终把理解和支持融入监督工作中。) 2、坚持依法行使监督权的原则。(第2条作了规定)一是职权法定,二是程序法定。 3、坚持民主集中制,遵循集体行使职权的原则。监督法第4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 4、坚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原则。监督法第6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监督法第14条、第20条、第27条等都规定,人大常委会审议各项报告及审议意见、作出的相关决议,应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我们现在是按月把常委会的决定、决议和审议意见编辑成常委会公报,按季度把公报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有哪些

全国人大的职权有哪些? (一)修改宪法; (二)监督宪法的实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六)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 (七)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八)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九)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十)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十一)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十二)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 (十三)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十四)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十五)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是什么? 根据宪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包括:1.立法权。依据现行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共同行使立法权。主要包括: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这样,除了宪法和基本法律外,大量的立法工作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承担。 2.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解释宪法,即对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而作的立法解释。这样便于从立法的角度及时回答和解决宪法和法律实施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保障宪法和法律的准确实施。 3.宪法实施的监督权。现行宪法除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外,还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由它行使这一职权,便于对宪法的实施进行经常性的监督。这对于保障宪法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4.对其他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撤销由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5.对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人事任免权。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的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法院院长;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并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决定国家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 6.对国家生活中重要问题的决定权。这一职权包括: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规定军人和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和其他专门衔级制度;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决定特赦;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如果遇到国家遭受武装侵犯或者必须履行国际间共同防止侵略的条约的情况,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除上述职权外,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有权执行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如: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联系全国人大代表,并组织他们视察,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领导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等等。

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的关系

201330670172 林晓聪13行管1班 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大下设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两个机构 地方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根据1982年宪法规定,即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也设常委会以及专门委员会。 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不存在领导关系,但存在着法律上的监督关系、工作上的联系和指导关系。 1.法律上的监督关系主要表现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除了要报省或者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且也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如果发现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作出的决议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时,有权予以撤销。同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单位,有权监督和罢免由他们所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另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通过的决议、决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保证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贯彻执行。 2.工作上的联系关系主要表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时,邀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列席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列席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审议的法律草案等,征求地方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人邀请地方人大常委会负责人进行座谈,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召开省级人大对口机构的座谈会,共同研讨人大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人大代表视察或专题调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保持同地方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的经常联系,通过编印文件、资料、刊物等,进行交流。 3.工作上的指导关系主要表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指导地方换届选举,全国人大常委会责成有关办事机构解答地方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有关法律执行问题的询问;地方人大常委会也就制定地方性法规,征求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请求指导;就有关工作中的问题,请求答复;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出版刊物,发行内部资料,转发地方人大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指导地方人大工作。另外,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举办人大干部培训班、人大理论研讨班,培训地方人大干部。 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指的事管理一个国家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称,全称地方人民政府,在中国指相对于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而言的各级人民政府,宪法第95条规定“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简称“地方”。 中央政府,简称“中央”,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与“地方政府”相对。负责统一领导全国的行政工作,集中掌握国家的国防、外交、财政、内政等行政职权。 中央与地方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这种领导并不是说中央可以压迫地方。地方的国家机关是中央国家机关的附属机构,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而为人民做贡献。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法律上,中央的一切都与地方平等,但在政治地位上,中央高于地方,他们共同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包括民主集中制,其中一方面就是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最高法院和地方法院 依照《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审判

关于地方人大常委会与本级人大会代表关系的思考

关于地方人大常委会与本级 人大代表的关系的思考 近年来,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陆续开展了“评选优秀人大代表”活动,有的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发文安排本级人大代表向下一级人大常委会述职,有的设区的市的人大常委会出台文件由人大常委会提出本级人大代表辞职的建议,对于诸如此类的举措,业内人士一般认为对激励代表执行代表职务具有积极作用,也有的却对其合法性提出了质疑。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实质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地方人大常委会与本级人大代表的关系,这是代表工作的基本问题,也是整个人大工作的基石,确有进一步廓清的必要。 一、关于地方人大常委会与本级人大代表的关系的有关法律规定 宪法、选举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规定,地方人大常委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人大常委会领导或者主持本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之一是“联系本级人民大会代表”。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人大常委会联系代表的主要方式有:代表需积极参加地方人大常委会或乡镇人大主席团安排的代表活动。人大常委会协助代表按

归口便于组织和便于开展活动的原则组织代表小组,并推选出组长、副组长。代表应当参加人大常委会或乡镇人大主席团组织的对本级或者下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视察,以及执法检查、专题调查、民主评议等活动。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根据代表的要求,联系安排本级或上级的代表持代表证就地进行视察。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临时召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县级以上代表可以应邀列席本级人大常委会、本级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会议。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有权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机关、组织必须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代表法专设“代表执行职务的保障”为第四章,规定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代表的权利,支持代表执行代表职务;规定地方人大常委会应为本行政区域内的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提供必要条件,其办事机构应为代表执行代表职务提供服务,等等。 综观代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地方人大常委会对本级人大代表是“联系、召集、组织、协助、支持、保障”的关系,而不是有的同志所理解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对本级人大代表是“领导、管理”的关系。当然,代表要模范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要依照法律的规定规范自己履行代表职务的言行,但这不等代表归本级人大常委会领导。按照法律法规,地方人大常委会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本级人大代表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享有参与听取和审议本

监督法试题3

1、本法正式实施的时间是(B )。 A、2006年8月27日 B、2007年1月1日 C、2007年12月4日 D、2008年1月1日 2、本法规定的监督主体是( C)。 A、各级人大 B、各级人大代表 C、各级人大常委会 D、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 3、本法的立法目的是( A)。 A、保障监督主体依法行使监督权 B、规范行政行为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D、推进依法治国 4、实施监督应坚持的原则是(B )。 A、社会广泛参与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人民民主专政原则 D、改革创新原则 5、对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表述正确的是(A )。 A、必须集体行使监督权 B、组成人员可单独行使监督权 C、达到2人即可行使监督权 D、达到3人即可行使监督权 6、对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情况进行监督的途径有(A )。 A、向本级人大报告工作 B、向社会公开 C、向同级党委汇报工作 D、向上级人大汇报工作 7、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主要涉及(BCD )。 A、本级党委的工作 B、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 C、本级人民法院的工作 D、本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8、对经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B )。 A、一经人大批转,即应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得变动 B、执行中,经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可作部分调整 C、执行中若有变化,即应重新编制和制订,送人大批准 D、若需变动,调整部分不得超过30% 9、监督法共有多少条(D )。 A、60条 B、10条 C、30条 D、48条 10、以下不属于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内容的是( CD)。 A、预算执行情况 B、特定问题调查 C、军队建设 D、辖区内央企改制情况 11、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监督对象专项工作报告,应( A)。 A、有选择性听取和审议 B、普遍听取和审议 C、对一个部门或一项工作应连年听取和审议 D对一个部门和一项工作三年内应安排听取和审议一次 12、人大常委会通过下列(ABCD )途径确定监督议题。 A、人民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较集中 B、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 C、监督对象要求报告工作 D、本级人大代表集中反映的问题 13、人大常委会监督的对象包括(ABC )。 A、人民政府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行业协会 14、某县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社会治安整治情况,可由( )向人大常委会报告。 A、县长 B、分管副县长 C、政府法制办主任 D、公安局长 15、人大常委会可以对专项工作报告(A )。 A、提出审议意见 B、作出决议 C、直接作出处理 D、指定专门机构处理 1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在每年的(D)期间,将上一年度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A、一月至四月 B、三月至六月 C、四月至八月 D、六月至九月 17、(AB )等资金调减,应报请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A、农业、教育、科技 B、文化、卫生、社会保障 C、交通警察福利费 D、司法机关接待经费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2016年第1期法治研究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界分 ** 摘 要: 法 法 法 法 法 法法 法法 法法 法法 法 法 法 关键词: 法 *本文系教育部基金项目(13YJA820030)及上海市法学会2015年理论法学研究课题(宪法实施制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志刚,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之间的立法权限划分是立法权限划分中的重要内容。1982年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此没有作出清晰的厘定,2000年通过的《立法法》第67条、第68条尽管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之间的立法权限界分作了框架性的规定,但是,由于《立法法》第67条所规定的“特别重大事项”决定权在内涵上的模糊以及其他诸多方面的原因,学界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权限的界分问题依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各地在界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权限时的做法也不甚相同。笔者对此进行分析,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权限界分的 历史发展 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该法第6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和国家宪法、法律、政策、法令、政令不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订和颁布地方性法规,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该法第27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DOI:10.16224/https://www.doczj.com/doc/7c15153058.html,33-1343/d.2016.01.005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和国家宪法、法律、政策、法令、政令不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订和颁布地方性法规,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1982年宪法对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权作了规定,但是,它所规定的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主体和1979年地方组织法的规定不甚相同,具体表现在:1982年宪法所规定的有权制定地方法规的主体仅限于省、直辖市的人大,并不包括自治区的人大。但是,1979年地方组织法中所规定的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主体却既包括省、直辖市人大,也包括自治区人大。1979年地方组织法颁布实施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于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对地方组织法进行了四次修改。经过修改,有权制订地方性法规的主体逐步被拓展为既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包括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前述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依据也和1982年宪法趋向于一致,即采用1982年宪法中确立的标准——不得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取消了1979年地方组织法颁行时所限定的一些条件——不得和政策、法令、政令相抵触。但是,从1982年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文本规定来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之间的立法权问题是捆绑在一起的,并未具体界分二者之间的立法权限,这与现行宪法第62条第3项、第67条第2项分别界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权的做法不甚相同。诚然,地方组织法中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问题也是分开加以规定的,和1982年宪法第100条中的条文表述方式不甚相同,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立法体例编排的需要,在内容上并未对二者的立法权限作差别化处理。相较于中央立法而言,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是共同的,即均不得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但是,就地方人大与其常委会来说,宪法和地方组织法中并未具体指明哪些事项应当由地方人大制定,哪些事项应当由地方人大常委会来制定。该种状况在立法实践中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原本分属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两家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事实上在由地方人大常委会一家独立行使。例如,1998年重庆市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多达63个,其中,除了《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是由重庆市第一届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之外,其余的全部是重庆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再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1996年编辑出版的《地方人大行使职权实例选编》精选了90年代前期的地方人大立法案22件,全是地方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1992年推出的《地方人大是怎样行使职权的》介绍了27个80年代后期的地方性法规,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①2000年《立法法》中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之间的立法权限做了框定,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立法法》(2000年)第67条规定,“规定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事项的地方性法规,应当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其二,《立法法》(2000年)第68条规定,“地方性法规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案的提出、审议和表决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规定。”这两个法条是迄今为止界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权限的唯一法律依据。与此前的立法状况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却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前述《立法法》?(2000年)第67条所限定的由地方人大规定的事项(“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事项”)具有较大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中很难把握。前述《立法法》(2000年)第68条所规定的事项尽管较为清晰,但是该类事项却并不是地方立法中经常会涉及的内容。如是以来,《立法法》为界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而付出的努力在实际效果上就大打折扣了。从《立法法》通过之后全国各地的立法实践来看,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数量非常少,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主体力量依然是地方人大常委会。例如,“山西省1980年至2011年制定了省级地方性法规321件,其中由省人大制定的只有2件,占0.62%,其余 ①?宋玉波: 《论地方立法的层次构成与效力体系》,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5期。

关于增强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的几点思考

关于增强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的几点思考 加强人大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各级人大常委会应从围绕中心、立足发展、服务大局的高度,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权,切实加强人大监督,着力增强监督实效。就此,笔者就如何增强人大监督实效浅谈几点意见。 一、强化三种意识,夯实监督工作基础。 一要强化中心意识,认真选择监督课题,把握适于监督的正确方向。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工作监督要紧密围绕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个中心,坚持以重点带全面、以核心促全局、以主线立根本,抓住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问题来监督。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本行政区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事项加大监督力度,推动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纳入工作监督重点,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围绕“一府两院”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开展工作,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等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工作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贯彻实施,维护法律权威。二要强化主体意识,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打造善于监督的过硬队伍。重点要在优化常委会组成人员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上着力,在选配常委会组成人员时要合理搭配成员年龄结构,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常委会的决策能力。要立足于增强议政能力、提高议事质量,着力选配一些懂经济、懂管理、懂科技、懂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型人才充实常委会组成人员队伍,优化常委会组成人员专业结构。要着力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专职化水平,从制度上保证常委会专职成员成为主体,并逐步创造条件实现常委会组成人员专职化,使常委会更能有效地行使法定职权。要根据各工委的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安排工委工作人员和配备一些精通经济管理、法律法规、部门业务的人大代表担任工委委员,以充实工委力量,提高工委的工作水平。要坚持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年龄结构优的干部选拔到人大工作岗位上来,着力提高人大工作人员整体素质。要把人大干部提拔交流作为自身建设的重点,积极协调同级党委把表现突出的优秀人大干部推荐到各级党政部门担任更高职务,努力构筑进得来、用得上、出得好的良性互动机制。三要强化法治意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构筑利于监督的良好氛围。人大监督法律性、专业性、程序性强,要提高监督工作实效,必须注重抓好监督制度的建立完善,确保工作运转协调、保障得力、规范有序。从当前来看,重点要建立健全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主任会议议事规则、预算审查监督办法、部门工作评议办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审议意见交办等制度。通过建立完善制度,确保人大监督工作从选定监督课题起到办理落实止的每个环节都能实现积极有效的监督,防止出现工作走过场、监督流形式、办理在应付、落实打折扣的现象,切实提高监督权威、增强监督实效。 二、把握三个重点,增强监督工作实效。 一要深入开展调研,增强监督的针对性。要根据年度监督计划,制定好专项调研工作方案,明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2017·01 ·D 代表 AIBIAO 履职知识问答 1.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在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常委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并由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2.监督权。包括:(1)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 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2)各级人大常委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理人民群众对上述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撤销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监督,并向社会公开。 3.重大事项决定权。包括:(1)讨论、决定本行 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2)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建议,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部分变更。 4.人事任免权。包括:(1)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闭会期间,决定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的个别任免;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的时候,从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副职领导人员中决定代理的人选;决定代理检察长,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和人大常委会备案。(2)根据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的提名,决定本级人民政府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科长的任免,报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备案。(3)按照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任免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任免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批准任免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4)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撤销个别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的职务;决定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人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的职务。(5)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补选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出缺的代表和罢免个别代表。 此外,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还有权主持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召集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会议,行使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58

人大监督法讲稿

人大监督法讲稿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 学习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大家好! 按照年初常委会会前学法安排,今天有幸作为领学人与领导们在一起共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监督法》(以下简称监督法)。《监督法》,于2006年8月27日,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表决通过,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监督法共分九章,共计48条,我们将分二个部分进行学习,即:第一部分监督法基本概括(总则);第二部分监督法对具体监督形式的规定。 第一部分监督法基本概括(总则) 一、监督法的调整范围? 1、监督法将调整范围定位于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由于各级人大代表会议每年通常只开一次会,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经常性监督的职权是由人大常委会行使的;因此,监督法将调整范围确定在规范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 2、规范完善了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宪法以及地方组织法、立法法、预算法等法律已经赋予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权,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是监督的形式和程序不够完善。因此,监督法着重将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进一步予以规范化、程序化。 二、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五个)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第3条作了规定)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人大的具体工作都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如:对“一府两院”的各项监督和重大工作计划安排,都及时向党委请示;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执法检查报告等监督工作的主要情况以及重要意见、建议,都及时向党委报告;需经常委会审议的包括监督方面的重要问题,党组也要先行研究,把握好原则和方向。人大监督工作总体上是围绕切实贯彻党委意图,依照法定程序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意志的统一。(这是我们的人大制度与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本质区别,议会议员代表的是各自的政党、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因此议会中有激烈的质问、争辩、争吵,如韩国议会开会时议员与议员、议员与政府人员间发生动手动脚的现象,日本是通过议会把首相换来耍。而我们各级国家机关都坚持党的领导,人大、一府两院都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一班宋燕玲 2008112400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有: 一、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有修改宪法的权力,无论是对宪法的全面修改,还是个别条文的修订,都必须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其他任何国家机关和政党、组织都没有这项权力。 二、制定和修改国家的基本法律。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三、选举、决定、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全国人大选举和罢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选举和罢免国家主席、副主席;根据国家主席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人选,并有权罢免上述人员;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并有权罢免上述人员;选举和罢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通过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人选,并有权撤销上述人员的职务。 四、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包括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问题,作出各种授权决定等。 五、监督国家机关。全国人大行使的监督权是国家最高形式的监督权。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大负责,中央军事委员会受全国人大监督。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另外,法律还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有权书面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关于贯彻《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工作探究

关于贯彻《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工作探究 [ 徐凤林]——(2009-11-10) / 已阅3062次 200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正式实施。笔者就基层人大常委会如何站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高度,抓好该法的宣传贯彻,确保《监督法》在本行政区域内正确有效实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服务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1、强化《监督法》的宣传力度,为依法监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办班培训搞宣传。常委会举办了二期学习培训班。既常委会组成人员、机关干部及乡镇街人大主席学习《监督法》培训班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培训班,通过专题辅导讲座,使大家明确了《监督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监督重点、主要形式,明确了该法为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提供了法律依据,增强了新形势下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借助活动搞宣传。督导“一府两院”学习《监督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并按照《监督法》的要求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常委会还把《监督法》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前考试的重要内容,纳入“五五”普法年度规划,在“法律六进”活动中一并宣传培训。三是运用多种媒体搞宣传。利用电视台、板报画廊,简报等媒介,设立《监督法》学习专栏,及时报道学习贯彻动态,广泛深入地向全社会宣传,形成了良好氛围。 2、强化监督制度建设,规范依法监督程序。常委会根据《监督法》规定和市人大工作实际,借鉴兄弟县市经验,建立了一系列办法和程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办公室,对现有的工作制度、工作文件、工作程序进行全面梳理。对符合《监督法》规定的加以深化和细化;对不完全符合《监督法》规定的加以规范;不符合《监督法》规定的加以清理,并制定了新制度。《蛟河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规定》、《蛟河市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流程》和《蛟河市人大信访工作规程》、《重点信访事项督办工作规程》等,规范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为《监督法》的贯彻落实奠定基础。 3、强化执法主体培训,提高依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强化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学习培训,采取集中与自学相结合、网上学与外出参观学相结合方式,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履职能力和议事能力,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改善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知识结构。补选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人员进入常委会,解决监督知识缺陷问题,改变监督工作的被动局面。三是监督站位准确,各工作委员会认真履职,常委会建设不断加强。“三查(察)”活动围绕市委提出的苦干实干、三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这一主题精心选题,确定重点,与经济发展主旋律合拍,组织好检查、视察和调查,建议精准,督办有力,为实现经济总量翻番谏言献策。确保了审议意见得到认真落实。 创新信访工作程序,制定出台《蛟河市人大信访工作规程》和《重点信访事项督办工作规程》,与信访局、政府法制办、政法委执法监督部门及上下级信访单位横向联系,纵向沟通,确保了工作顺畅,程序规范。当好参谋,提高工作质量。开办了《信访工作分析》简报,为领导提供准确信访信息情况,认真督办、交办、准确转办上访件。以人大信访室为联系群众的窗口,热情接访,化解矛盾,起到稳压器、消火栓的作用。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做到收发及时,传阅规范,审核细致,存档立卷,讲求质量,不出纰漏。对送审的规范性文件严格把关,细致审核,依法监督,维护人大实施法律监督的权威。 4、强化监督方式综合运用,进一步增强监督工作实效。一是围绕重点工作搞监督。常委会以贯彻实施监督法为契机,本着“在支持中监督、在监督中支持”的原则,紧紧围绕改

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对比表

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职权对比表 国家机关 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 立法权 ①修改宪法; ②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①制定和修改除应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②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抵触。 宪法和法律 解释权 ①解释宪法; ②解释法律。 人事任免权 ①选举权: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 ②决定权: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其他组成员的人选; ③罢免权:上述选举和决定人员的罢免 ①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②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其他组成人员; 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员、审委会委员和军

事法院院长; ④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并且批准省级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 ⑤决定驻外全权代表的任免。 国家重大 事项决定权 ①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②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③批准省、自治区和自治区的建置; ④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⑤决定战争和和平问题; ⑥经国务院总理提出,有权决定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 ①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必须作的部分调整方案; ②决定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批准和废除; ③规定军人和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和其他专门衔级制度; ④规定和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⑤决定特赦; ⑥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决定战争状态的宣布; ⑦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 ⑧决定全国或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紧急状态; ⑨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经国务院总理提出,有权决定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 监督权 ①监督宪法的实施; ②改变或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 ③具有最高监督权,有权监督由其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大负责。 ④质询和询问: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有权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