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声音

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悦耳、刺耳”之分。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分辨出动物、自然界、人类生产生活中发出的声音,并尝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 能使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来描述听到的声音。

科学态度目标

在探索声音的活动中,能主动与同学们交流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各种不同声音的作用,感受声音的美以及噪声会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认真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并尝试运用语言来描述。

难点:听懂声音的“高、低、强、弱、悦耳、刺耳”。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大小不同的音叉两个。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师:我们生活是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声音与生活息息有关,我们能从声音中获得很多信息。你们知道物体的声是怎样发出来吗?为什么各种声音都不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声音的世界一起去探究吧!

二、探索:各种声音

(一)了解动物声音。(教师播放动物声音)

1、同学们,这是什么声音?你知道都有哪些动物发出的声音?

2、你知道动物声音的作用吗?(交流和呼唤)

(二)了解自然界声音。(教师播放声音)

1、你知道这是什么声音?(雷声)它有什么特点?(声音由大到小)

2、这又是什么声音?(雨声)它有什么特点?(声音由小到大,沙沙声到哗哗声)

(三)了解生活中声音。(教师播放声音)

1、这是什么声音?(音乐声音)听了有什么感受?(悦耳动听)

2、这又什么声音?(汽车喇叭声)听了有什么感受?(刺耳)

(四)你们还知道哪些声音?

(五)这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描述你听到的声音。填入班级记录表。

1、小组交流记录表。

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三、研讨:实验发现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一)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然后记录下来,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1、你已经知道的声音知识有哪些?

2、你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是什么?

(二)比较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声音吗?

1、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

2、尝试着用高、低、强、弱对这些声音进行描述和记录。

(三)听一段简单的乐曲,你能识别乐曲中的音符吗?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

(四)小结:通过实验活动,我们感受到声音有高、低、强、弱、悦耳、刺耳之分,并能进行简单的描述。

四、拓展:鼓励创新

搜集一些刺耳的声音,了解这些声音的产生。用记录和录音的方式,再与同学分享。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什么振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聆听等探究方式,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现实生活中各种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聆听等探方式,懂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观察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操作下,会产生声音或不产生声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钢尺、橡皮筋、鼓及棒、音叉、竖笛、小提琴、树叶、固定架。

学生准备:尺子、橡皮筋、音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在生活中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还可以借助物体产生这样那样的声音,可见,声音的产生是很奇妙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课题: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探索,声音的产生

(一)吹叶子产生声音

1、吹法:将叶子横放于唇下,用手指扯住叶子的两端,开着上唇吹奏,能发出清脆悦耳、优美动听的音调来。

2、你知道为什么会吹响叶子吗?叶子发出声音时,你看到了什么?(叶子会不停的动)

3、教师讲述: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振动。

(二)拨皮筋产生声音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

1、用力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橡皮筋并不会发出声音)

2、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能否发出声音?皮筋发声音时,你看到了什么?(橡皮筋会振动)你认为橡皮筋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振动产生)(三)拨钢尺产生声音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使钢尺发出声音?

1、用力弯曲钢尺、按压钢尺,钢尺发出声音了吗?(没有)

2、把钢尺一边压在课桌上,露出课面外大半截,另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钢尺就能发出声音,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四)其他物体产生声音

继续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它们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1、轻轻击鼓。

(1)师:现在很多同学都认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那么,请同学们看看鼓面振动了吗?(生:看不出来)

(2)我们可以找一下物体做辅助,你们知道怎样测试吗?(放在鼓面上)(3)再次击鼓你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2、敲击音叉。

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用手触摸音叉,你有什么感觉。

(五)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开始制造声音时的物体都是在振动。

有些物体的振动很明显,如钢尺、橡皮筋;有些物体振动不是很明显,如鼓、音叉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手轻轻触摸或加一些物体的方法进行证明。

三、研讨,提升发现

1、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比如吹叶子、击打鼓、拉小提琴、拨钢尺等。

教师拉小提琴,谁来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振动琴弦产生的)

2、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学生猜测后,教师实验验证,叫小组代表来到老师身边,认真观察老师吹竖笛时,笛膜有什么变化?(一上一下的跳动,也就是振动)

四、拓展

(一)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声带吗?(它是我们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

(二)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带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通过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2.懂得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其传播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声音在空气、水、物体中传播效果。

科学态度目标

能积极参与声音传播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声音传播的科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感受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其传播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闹钟一个,玻璃罩、小型抽气机、音叉及小锤、

学生(小组):音叉及敲击小锤、水槽、“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到达我们耳朵吗?为什么离声源地方近的人听到声音大,离声源地方远的人听到声音小呢?它是怎样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吧!

二、探索,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

(一)实验一:声音传播与空气有关系吗?

1. 教师把闹钟放入玻璃罩内。

师:请大家认真倾听一下,能听到闹钟的铃声吗?

2.教师出示真空抽气装置,将闹铃放入玻璃罩,抽出空气。

(1)闹钟的铃声有什么变化?

(2)闹钟的铃在动,却听不见声音,怎样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

3.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有关系吗?

4.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这说明了什么?(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有关系)

5.小结: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二)实验二:固体能传播声音吗?

1.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其他同学在桌子的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这样听到的声音与耳朵不贴桌面上有什么不同?

2.谁来汇报一下。(贴着桌面听到的声音大,不贴桌面声音小)

3.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4.小结:声音可以在固体上传播。

(三)实验三: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1.实验指导:

(1)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变化。

(2)再将音叉浸入水中,耳朵贴近水槽,看看能否听到声音。

2.实验结果交流汇报:

(1)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什么变化?(引起水的波动)(2)再将音叉浸入水中,耳朵贴近水槽,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声音吗?

(3)说说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3.小结:音叉的振动引起水的波动,水波逐渐向四周传播,所以,我们耳朵贴近水槽,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了水是可以传播声音的。

三、研讨,运用发现

1.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达到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汽体、固体、液体)

2、宇航员在太这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

(因为太空没有空气)

3、在钓鱼时能大声说话吗?(不能大声说话,水能传播声音,吓跑了鱼。)

四、拓展,鼓励创新

师:做个“土电话”,试一试声音能否通过线绳传播。

1.材料:一次性纸杯两个,线绳一条,大头针两枚。

2.实验指导:

(1)纸杯底部穿个小洞线绳会穿进即可,线头一端系在在大头针的中部,另一端系法一样。“土电话”制作完成。

(2)说话人的音量要控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提起“话筒”,拉接电话线,两人彼此交换听和说。

3.交流现象,并思考: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

五、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鼓膜是在接受各种声音并产生振动。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耳朵的结构图,了解外耳、中耳和内耳的主要作用。

2.通过实验模拟鼓膜振动,并认真记录观察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乐于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声音聚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耳朵的结构图,了解外耳、中耳和内耳的主要作用。知道鼓膜是在接受各种声音并产生振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模拟鼓膜振动原理,进一步了解声音带动空气振动,空气引起鼓膜振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信号,就感受到了声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听诊器

小组准备:音叉及敲击小锤、气球皮、橡皮筋、口杯、碎纸屑或少量细沙。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同学们,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师板书课题: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探索,发现新知

(一)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

1.教师出示耳朵结构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外耳、中耳和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把预测记录下来。

2.教师讲述: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二)体验纸卷“喇叭”的作用。

1.用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小组内找个同学一起,试试吧。

3.为什么两次听到的声音会不同呢?(对,就是防止声波扩散。卷个喇叭放嘴前,声音被限制在一个比较小的圆锥区域内,单位面积上的能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衰减得慢,在相同的传播距离上,能量密度大,声音听上去就大。)

4.如果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向声音发出的方向,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三)模拟鼓膜的振动实验。

1.材料准备:音叉及敲击小锤、气球皮、橡皮筋、口杯、碎纸屑或少量细沙。

2.实验指导:

(1)用橡皮筋把气球皮裹住杯口,在上面放些碎纸屑。

(2)在“鼓膜”(即气球皮)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

(3)观察“鼓膜”是否发生振动,并做好记录。

3.小组手动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

(1)音叉在发出较强和较弱的声音时,“鼓膜”怎样振动的?

(2)声音强弱不变,声音较远时,鼓膜怎样振动?声音较近时,鼓膜怎样振动?

三、研讨,形成结论

1.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中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2、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四、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5.声音的强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感受物体发出声音的强弱,并能对声音进行描述。

科学态度目标

能积极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声音强弱的节奏感明显,在音乐学科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1把钢尺、实验记录单、1块木板两端均有木棒、1根橡皮筋、1个小鼓,两条鼓棒。

教师准备:1个支架、1条细线、1个穿洞的小乒乓球,1个音叉及敲击小锤,1台座。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那么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

2.掲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的强弱。

二、探索,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一)钢尺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1.师:在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中,我们已经用过钢尺(或塑料尺)制造声音,这节课我们再用它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先轻轻的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声音,并观察记录钢尺是怎样振动的,再用力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地声音和它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重复3-4次,并记录下表。

2.小组内一个学生尝试操作,其他学生仔细倾听。

3.交流汇报:你们听到怎样的声音?

4.师:钢尺在不同力度的拨动下,发出的声音大小不一样。我们把这种声音的大小叫做声音的强弱,也可以用音量大小来描述。那么音量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呢?

5.交流:请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6.师小结: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二)橡皮筋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1.小组实验操作。把橡皮筋绑在木板两端的木棒上。

2.用不同的力量拨动橡皮筋,当橡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

3.反馈:用力轻,振动慢,发出的声音弱;用力重,振动快,发出的声音强。

(三)鼓面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1.实验操作指导: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用不的力量敲击鼓面。

(2)认真观察、倾听鼓面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有什么关系。

2.小组学生实验操作,一个学生操作,其他学生观察、倾听并做记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小结:用力大,鼓面振动幅度就大,发出声音就强;用力小鼓面振动幅度就小,发出声音就弱。

三、研讨,

1.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吗?

(1)学生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评价。

2.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1)教师操作,把线穿过小乒乓球上系在支架末端,让小乒乓球靠在音叉上,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音叉,观察小乒乓球弹出距离,并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认真观察并倾听。

(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四、总结,鼓励创新

1.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

2.继续探究:用木棒敲敲家里的一些物品,比如瓶子、桌面等的不同部位,听听这些物体的不同部位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6.声音的高与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得快慢决定的,振动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声音就越低。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感受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能对音高进行描述。

科学态度目标

能积极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声音高低的节奏感明显,在音乐学科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的。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1把钢尺、实验记录单、1把铝片琴及敲击小锤、1把口琴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通常有高也有低,那么声音的高低是怎样产生的呢?

2.掲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的高低吧!

二、探索,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一)钢尺的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1.师: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并观察记录钢尺是振动的快慢的有什么变化,发出的声音会怎样改变?要按照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依次进行实验,重复3-4次,并记录下表。

2.小组内一个学生尝试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倾听。

3.交流汇报:你们听到怎样的声音?

4.师: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一样,发出的声音大小不一样。我们把这种声音的大小叫做声音的高低,也可以用音高大小来描述。那么声音的高低究竟与什么有关呢?(填写学生活动手册)

5.交流:请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6.教师出示音高变化的柱形图。

7.师小结:声音的高低变化可以用音高来描述。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就越低。

(二)铝片长短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1.仔细观察铝片琴的结构。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一个同学敲击铝片琴,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铝片琴是怎样产生的声音高低的?

3.学生反馈:铝片短,发出的声音高;铝片长,发出的声音低。

(三)口琴的簧片长短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1.吹奏口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仔细观察口琴的簧片,声音高低和簧片有什么关系?

3.学生吹奏口琴,组内交流汇报。

4.小结:口琴的簧片长,发出声音就低;口琴的簧片短,发出声音就高。

三、研讨,形成结论

1.从钢尺振动长度与声音高低实验的记录表和柱形图中,你能发现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吗?

(1)学生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评价。

2.通过以上三个实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声音高低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3.观察图中的物体,推测它们发出的声音高低将会怎样变化,并说一说理由。

4.教师小结:物体振动部位长短决定音高的变化,振动部位越长,声音就越低;反之,振动部位越短,声音就越高。

四、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弦的音高的有关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操作探究音高文化存在的规则。

科学态度目标

能积极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弦的音高变化,在音器中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弦的音高的有关因素。

难点:通过操作探究音高文化存在的规则。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二胡、吉他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弦的高低发出不同的声音吧!

二、探索,弦的音高有关因素。

师:小组合作,研究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

1.选定一种弦乐器,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向弦的音高呢?

2.找一找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推测音高变化可能存在的规律。在乐器上反复试弹,验证预测,填写下表。

琴弦与音高的关系记录表

3.师:你知道为什么弦的音高会发生连续的变化吗?

(1)教师把手指在一根琴弦上移动,使弦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看看音高有什么变化?

(2)你知道二胡、吉他等乐器,为什么弦与把手住是形成锥形的吗?这与弦的振动有什么关系吗?

(3)调节这根弦的松紧程度,识别音高的变化。

(4)手指在多根琴弦上连续移动,识别音高的变化。

4.修正方案,并在弦上试弹,寻找影响弦的音高的因素。

5.与同学交流,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6.教师小结:琴弦的振动与弦的粗、细、松,紧等因素有关。要弹出优美,悦耳的曲子,就要学会调整弦。

三、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8.制做我的小乐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选择制作小乐器的材料。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讨论交流,设计制作小乐器方案,并能画出制作小乐器的示意图。

2.能制出小乐器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科学态度目标

能运用乐器发出声音的原理,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民间小乐器的种类和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能制出小乐器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

难点:通过讨论交流,设计制作小乐器方案,并能画出制作小乐器的示意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研究了乐器发出声音的秘密,知道了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道理,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吧。(教师板书课题:8. 制做我的小乐器)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出示各种乐器及民间小乐器。

1.学生欣赏后,师问: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知道哪些乐器是民间艺术家制作的吗?

2.教师介绍乐器,激发学生兴趣。

(二)研讨设计制作方案。

1.小组讨论:“用什么材料制作小乐器?怎样让这些材料方便发出声音?怎样让我们的小乐器发出有规律、高低不同的声音?”

2.小组设计制作方案,并画出制作小乐器的示意图,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展示方案,师生互评,并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4.小组修改完善方案。

(二)动手制作。

1.根据自己的设计,一边制作一边修改。

2.制作完成后,试试自己制作的小乐器能不能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3.在班级展示自己小组制作的小乐器,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发现小乐器的优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4.拍照留念。

三、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呼吸是我们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2.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概定义,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探究目标

1.了解呼吸系统。

2.能使用模拟人体的呼吸装置,感受怎样吸气和呼气,探究呼吸各个器官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能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使装置模拟人体呼吸,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氧气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呼吸的过程。

难点:能使用模拟人体的呼吸装置,感受怎样吸气和呼气,探究呼吸各个器官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一)教师出示人体呼吸系统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体呼吸系统各器官的作用吗?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我们的呼吸吧!

(二)揭题。教师板书课题1.感受我们的呼吸

二、探索,呼吸过程

(一)感受呼吸过程。

1、全体学生站直身体,吸气和呼气时,感受胸的变化。

(1)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会进入你的肺。把手放在你的肋骨上,感受胸的变化。

(2)呼气时,手仍放在肋骨上,胸又有什么变化?

(3)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汇报交流。

3.师:你知道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吗?

4.教师讲述: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二)使用模拟人体呼吸装置。

1.教师分发模拟人体呼吸装置,小组合作完成。

2.一个学生吸气,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吸气时肺部有什么变化?胸部怎样随着变化?

3. 一个学生呼气,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呼气时肺部有什么变化?胸部怎样随着变化?

4.全班汇报交流。

三、研讨,提升认识

1.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小组交流汇报。

(2)小结:呼吸器官有口腔或鼻腔、气管、肺等。把氧气输送到肺部。再把交换后的二氧化碳由肺输送到气管,再到口腔和鼻腔。

2.关于呼吸,你们还想了解哪些事情?

四、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2.呼吸与健康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科学探究目标

1.了解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

2.知道活动对呼吸次数的影响,探究运动可以必变呼吸次数。

科学态度目标

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做好活动记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呼吸与健康生活的关系。

难点:知道活动对呼吸次数的影响,探究运动可以必变呼吸次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在运动或休息的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吧!

二、探索,活动对呼吸次数的影响

(一)教师出示人体呼吸条形统计图。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人体呼吸条形统计图,从这个统计图你们读出了什么信息?

2.呼吸气时人体中哪种气体占的比例最高?吸气时哪种气体占的比例最低?呼气时哪种气体占的比例最低?

3.教师讲述: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二)活动对呼吸次数的影响

师:人体的哪些活动会影响每分种的呼吸次数?

1.测量安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作为比较基础。

2.举出可能改变每分钟呼吸次数的活动。

3.做有可能改变每分钟呼吸次数的活动,并测量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