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我国国内FDI的研究述评

当前我国国内FDI的研究述评

当前我国国内FDI的研究述评

王张明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流入越来越大,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日益加深。本文针主要从吸收能力、产业结构和区域差异等三个方面来对目前国内有关FDI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与评价,以期为国内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FDI;吸收能力;产业结构;区域差异

在近代社会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引进外部投资的重要性很早就引起了经济学理论的兴趣。20世纪40年代末,哈罗德在其提出动态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指出一国内部储蓄不足以支持理想的经济增长率时,课通过外部资本赖提高本国的经济增长率;1960年,罗斯托在其经济“起飞”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偏低,所以只能引进外资才能满足足够的投资才有有效启动现代经济增长;1966年钱纳里提出“两缺口”理论,指出后进国家面临着国内储蓄缺口和外汇储备缺口,因而引进外资是填补两大缺口之有效手段;而在现实生活中FDI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对两缺口的简单填补。如可带来广泛的技术转移效应,这一点在内生经济理论中给与了高度重视,根据新增长理论,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不是一种外生的变量,而是影响资本与劳动等要素投入产出关系的内生变量。而引进FDI,一个很重大的影响是加快技术创新进程,使发展国家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加快自身经济发展步伐。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两者的联系。

江小涓(1999)从资本形成质量的提高、技术进步、贸易结构的升级及国际竞争力的改善、人力资源的开发、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五个方面来论述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间的关系:江小涓的研究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数据分析,客观的描述了FDI产业以1/10的资产,创造出1/5的增值税,1/4的产值和销售入,1/3的利润。由此得出结论是:过去20年,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外部资金来源,对中国工业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外商直接投资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改善了资产形成的质量。更重要的是研究的三个视角数据:FDI产业与国内产业的关联度、FDI对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贡献以及开发中国人力资源方面,这都符合当前FDI的分类研究趋势;唯一的问题是研究没有深度,仅仅是实证调研分析。

具体到FDI效应的研究方面:当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研究:

一、有关FDI的吸收能力研究

早期关于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尤其是有关流向发展中国家的FDI的研究主。基于钱纳里的“双缺口模型”,验证FDI的流入是否能通过资本积累效应来弥补东道国的“资本缺口”。其核心问题有两个:(1)外资的引入是否对国内投资存在“挤出效应”(crowd-out effect);(2)外资利用是否比国内投资更有效率。然而,一方面由于如果不考虑外资的技术扩散作用而试图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FDI的资本积累效应解释不了大量的FDI源源不断流入原本并不存在储蓄缺口的国家(如中国)这类现象,因此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从FDI的资本积累作用转移到了强调FDI对东道国经济的扩散效应。

何洁(2000)借鉴Feder(1982)的模型.把生产部门分为国内生产部门与外商企业部门,而且将FDI企业外溢效应量化为外资工业总资本和其估计系数的乘积,用生产函数方法测算了我国工业部门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结果发现,FDI的外溢效应主要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制约,单纯提高~个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对提高FDI的外溢效应水平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有负面作用;外溢效应对当地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何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汤文仙、韩福荣(2000)提出了“技术缺口”这’概念,指出传统的双缺口模型并不适宜中国外资引进的实证研究,但由其构造的“三缺口模型”对于如何测标、度量“技术缺口”这一核心的问题却缺乏应有的解释。他们最主要的贡献则在于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三大步骤:足够的国内储蓄一储蓄向投资转化—投资变为有质量的产出。

赖明勇(2002)以Borensztezn(1998)的模型为基础.首次测算并比较了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能力。他首先根据Borenszteln模型建立回归方程:g=Co+C1FDI+C2FDIXH+C3Yo+C4A,并采用我国1980--1999年数据,分别用单独FDI资本积累、中学生入学率(SP)、大学生入学率(CP)以及政府财政教育投入(EE)来代表人力资本存量进行回归分析,所以赖通过对三种技术进步方式的比较,提出现阶段引资政策的调整重点是如何充分利用外商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来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并且指出加强教育投资,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增强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能力的关键。

在该领域我国研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研究不够深入。就目前国内文献看,从我国角度出发,对于人力资本在决定我国吸收跨国公司技术外溢能力的专门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研究一般是将其作为附带的研究内容。2、计量模型存在缺陷。检验方程中变量的选择和准确定义对研究人力资本和技术溢出关系非常重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去准确计算一个个体的人力资本存量。

二、FDI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上述研究大都遵循从总量分析的角度研究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经济增长是受到众多变量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FDI往往是通过影响其中一些变量而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而FDI本身就有不同的分类特征,不同时期流入一国的FDI,同一时期流入—国不同地区、行业的FDI就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和波动。在国内FDI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的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郭克莎(2001)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FDI产业分布结构分布不均衡开始,即绝大部分集中在工业,尤其是内部的制造业,即使是在制造业内部也是轻工业比例大于重工业、加工工业大子原料工业、技术密集大于一般加工比例;而第二产业内部则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等特点,并且不同时期FDI的构成变动具有周期性特点即:经济扩张时期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而紧缩时期则相反。得出结论:FBI企业的结构性倾斜大大加深了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从而提出应该加强国家引导FDI产业导向即引导FDI加大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导向,降低工业比重;在工业内部.引导重加工和技术密集型投资等。但是,郭对FDI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不够,因为FDI很容易受到我国FDI政策引导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陈飞翔(1999)则主要从我国工业化历史进程的角度出发,即从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出发,指出相应FDI的具体动机转变:引进目的从资金吸纳转向技术传播:运行方式从增加国内供给转向提高国际竞争力:并且提出优化FDI企业组织应以合资为主,这样更便于东道国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在必要时加以控制:他提出的加强利用FDI的整体开放措施如关税调节、加大竞争力度和金融开放都很有现实意义。陈的研究和郭克莎相比,缺乏具体的实证调研材料,更没有明确的指标体系作比较,同时,和郭一样,对FDI对具体产业结构的传导机制研究不够。

魏作磊(2006)则是从FDI的不均衡分布对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产生何种影响的角度做了一定研究。魏在研究中通过构造扩展的C-9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我国1984—20034年FDI对我国农、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结果表明:FDI对我国工业增长的平均贡献丰远远超过农业和服务业,如果剔除FDI的影响,2003年我国服务业比重44%,实际

比重为33%),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当前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原因。

三、FDI导致区域空间差异研究

在这—研究领域,中国的实证研究方面,Kuch(1992),Sun(1998)分析了FDI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而言,FDI是导致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和收入不平等的最重要因素:陆大道(1997)的研究则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和二元结构十分明显,在70年代末前后,我国地区差异逐步从南北差异转向东西差异。

李国平(2000)根据FDI的主流理论以及我国FDI产业的实践,力图探悉FDI空间转移的动力机制,以解释我国FDI的发展、结构以及空间转移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FDI空间分布高度集中,但随时间转移,FDI企业由沿海到内陆,由大城市到周边地区逐步转移,其集中度有所减弱;在华FDI企业技术含量逐步提高,产业结构高度化弹性,然后根据1985--1999午东西部地区的相关资料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FDI在1986--1999年对东部地区增长的贡献率是18.11%,而西部则是1.15%,从而最终得出东西部地区GDP估计增长率差异的90%是由FDI的分布差异造成的。巍的研究结果和SUN(1998)的研究(东部20.5%,西部12.5%)有所差别,但是他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FDl的不均衡分布的确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有很大影响。

卢荻(2003)则从将FDI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中国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联系起来,通过对不同时期(1980,1991,2001)FDI所占比重前15的工业行业工业增加值、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和行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三个指标的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在产业发展层面,外商投资确实有助于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然而这种贡献却是以妨碍生产效率改进为代价的;二是在区域发展层面,以进口替代加资本深化为特征的“上海模式”,在促进地区和全国经济发展方面,确实优于以出口导向加劳动密集为特征的“广东模式”,只是前一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可持续性问题。卢的分析从小的范围来看,的确很有说服力,对这两种模式的分析比较都很深刻,但问题是,没有考虑到我国区域结构的差异,所以任何一个模式的应用在其它地区都不能完全照搬,所以我们国家陆续出了很多地方发展模式。

比较近期国、内外关于FDI的研究我们可以反发现以下问题:1、国内研究大多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即关于FDI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whether)以及探讨FDI对一国经济起着怎样的影响(what):相比之下,国外研究已进一步深入考察FDI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内在传导机制(how)以及具体考察FDI对经济在增长的分类影响,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政策建议。2、正如大多数研究表明,FD]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双向的相互作用力,—些已有研究尝试应用联应方程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国内研究经济增长对FDI影响很少。因此,近年来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研究FDI的作用机制这一趋势的出现决非偶然,而且还将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3、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及各国经济依赖性的增强,流入一国的FDI对东道国经济影响就不仅仅表现在资本流入、增大投资等方面,而是更为主要地反映在技术扩散、R&D、经营体制、竞争模式、管理观念等微观层次及东道国产业结构转变、区域经济差别及市场结构变化等宏观层面,这就意味者FDI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传导途径将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为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及现实应用。

参考文献:

【1】芦荻《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_产业和区域分析证据》,《经济研究》,2003 【3】代谦《FDI_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6

【4】姚树洁《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经济研究》,2006.12

【5】江小涓《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中国工业经济》,2002

【6】沈坤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管理世界》,1999

【7】赖明勇《外商直接投资的吸收能力_理论及中国的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2

作者简介:

王张明:1979.6,男,陕西大荔人,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产业经济学硕士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联系方式:029********;15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