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结课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结课论文

世界遗产导论

姓名:

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国贸1班

导师:

2014年10月

世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

——关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摘要:想到敦煌莫高窟,就不得不谈到它的利用与保护,如何利用和保护?多样的自然遗产是中国锦绣河山的缩影,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国家文明形象的标志和骄傲。历经千年沧桑,继承大自然和先人们的恩赐是我们的荣耀。保持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今天还不能使遗产完全避免这样或那样的破坏,所以遗产保护的路还很长,工作还很艰巨,这不仅仅是国家的事,还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早就对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有所耳闻,而对敦煌的兴趣却是从那部由唐国强和黄海冰主演的电视剧《大敦煌》里获得的。《大敦煌》一部跨越了1000多年历史荧屏上第一次全面彻底地展现敦煌故事全剧将围绕着“藏宝、夺宝、护宝”这条主线展开演绎出敦煌最具有戏剧性传奇该剧讲述了最具戏剧性三个时段,特别是电视剧主题曲那句“苍天苍黄土黄,千年一梦大敦煌”让我对那坐落在中国西北的敦煌莫高窟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想到敦煌莫高窟,就不得不谈到它的利用与保护,如何利用和保护?看中国这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历史与自然留给我们多少的世界文化的遗产,怎么利用和保护,似乎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接下来我将以敦煌莫高窟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莫高窟简介

(一)莫高窟的历史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封闭嘉九层楼内的弥勒大佛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平定新疆,雍正元年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干隆二十五年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清光绪二十六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

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二)莫高窟的文化

敦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代表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其保存历代壁画4.5万平方米(不包括重妆后覆盖在内壁的),彩陶2400余身(不包括影塑),唐宋木构建筑5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单从艺术角度分析,莫高窟的艺术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其彩塑艺术造诣精深,想象力浪漫丰富。壁画的构图宏伟多变、用色浓艳复杂、线条细密流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彩绘泥塑为代表的造像艺术是莫高窟的艺术主体,人物琳琅满目、风格各具。唐代是莫高窟艺术的黄金时代,石窟的开凿和造像活动达到空前的规模,是莫高窟艺术的极盛时期。莫高窟有“壁画艺术的长城”之誉。壁画是莫高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莫高窟的壁画属于水粉壁画,只有元代一窟是水彩壁画。壁画的内容十分丰富,形也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大体分为说法图、经变、佛传、本生故事、供养人像、曼茶罗、藻井及边饰图案等7大类,其中频频出现的飞天形象最令人流连忘返、赞叹不绝,唐代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已成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标志。这些飞天如姊似妹、顾盼生姿、或手持莲花、或合抱琵琶、或奏乐或撒花、彩练当空、飘飘欲仙、凌虚舞空、潇洒欢快。比其它石窟艺术更具有浪漫色彩。

二、莫高窟利用与保护现状

长期以来,莫高窟一直受到不法分子和自然的破坏,人为的大肆掠夺和毁灭、自然的风化使得这座艺术博物馆向人类发出了最痛心疾首的呐喊,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莫高窟也没有因为这项殊荣而免遭破坏。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敦煌莫高窟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每年旅游人数也日益暴涨,特别是旅游黄金周,大量游客的蜂拥而至,使莫高窟正遭受着巨大的破坏,大量旅游者涌入窟中,严重破坏了窟中原先安静、平衡的环境。大量的水气使许多先人的壁画、彩陶开始褪色,昔日色彩鲜艳的壁画、彩陶现都已变得苍老了许多。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立即对这些正逐渐退色的彩陶、壁画进行保护是必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历代民间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文化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说到底,敦煌莫高窟凝结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它沉淀着一种博爱、普度众生的佛教文化精神。我们保护敦煌莫高窟,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传承博爱、友善的文化精神。

张继刚导演的《千手观音》在2005年春节文艺晚会上,给亿万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之前《千手观音》早已征服了世界观众。《千手观音》之所以让世人感动难忘,我想不仅仅是因为那群聋哑演员的精湛表演,更重要的是它所传达的文化精神,它所传播的文化理念。《千手观音》所表达的理念就是:一个人只要用心去帮助别人就像用千只手帮助别人一样,同样,也就会有千只手来帮助你。这就是佛教文化所倡导的博爱精神。正由于《千手观音》所表达的理念与佛教文化的博爱相一致,才使得她征服世人。导演张继刚在谈到《千手观音》的创作灵感时,他告诉我们,灵感的闪现就来在于石窟里的壁画艺术,每当他看到千手佛像时,脑子里就会产生一种创意的冲动,《千手观音》就好像在他的脑子里舞动一样。他多次参观石窟,总是在壁画前思考。于是《千手观音》终于创作成功。我想,张继刚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伟大的舞蹈作品,关键是他有一颗博爱之心。他心里边装着佛教文化中的博爱精神。

三、从莫高窟看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

莫高窟作为我国重量级别的世界文化遗产,沉淀了遗产文化,凝结了遗产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在于传承遗产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张继刚为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创了一条新河。

谈到遗产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对遗产进行开发。对很多遗产而言,不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申遗热”的兴起,许多遗产正面临着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旅游经济错位开发的严谈到遗产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一定对遗产进行开发,对于许多遗产而言不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重威胁,低层次开发使遗产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程度加强,而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不断下降,遗产的高品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功能正在被破坏,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传承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保护是基础,开发是手段,传承是目的。对于文化遗产而言,特别是正面临生存危机的文化遗产,对其采取保护措施是首要的,只有先保护,才能实现文化遗产的生存,因此保护是基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使文化遗产能够传承,这就不可能避免对其进行开发,开发是手段。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能使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只有文化遗产存活着,才能使其得以传承下去。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才能保持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多样性。

“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我们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它门侧重的是“遗产”。一提到“遗产”,我们总会想到遗产本身(遗产客体),因此,在保护上,我们往往总是把焦点落在遗产本身上,而忽略了遗产文化。我认为,在保护文化遗产同时不应忽略遗产文化。文化遗产与遗产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偏重于遗产本身,而后者更侧重于遗产文化。前者是客体,后者是主体,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本身是一种有形的文化,而遗产文化就像是一种无形的文化。文化遗产就是对这种无形的文化的一种参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遗产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凝结、沉淀某种特定文化的载体。遗产本身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深深的烙上了一种特定文化的烙印。因此,从根本上说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文化遗产所凝结的特定文化。对于遗产文化本身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讲与文化遗产的开发是相同的,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传承文化。因此,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对遗产文化的开发。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对于文化遗产进行开发,是使遗产生存进而传承的一种手段。单对文化遗产本身进行开发,以达到传承的目的显然是不够的。在某种程度上,对文化遗产的本身的开发,反而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破坏。这就要求我们以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传承。对遗产文化的开发就是一种创新的尝试。

中国是世界上真正的文明古国,她的传统文化始终是以一种活的状态而传承,她的传统文化始终在她的文化血脉里流动,这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中是唯一的。历经千年沧桑,饱尝血雨腥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一脉相承,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之所以没有发生变异,我想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起了关键性作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她犹如一部部文化宝典,向世人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个性,我们的传统文化,正是依靠着文化遗产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存。回眸历史,我们的文化遗产尽管遭受了人为和自然的破坏,但总体上来讲,文化遗产生存的环境确是安全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建设的浪潮以席卷着整个中国大地,经济文明的喧嚣彻底粉碎了农业文明的宁静,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次巨变中,文化遗产同样也不会避免经济浪潮的洗礼。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遗产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各地都把文化遗产和旅游产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文化遗产为资源,以旅游开发为手段,以利润追求为目的的恶性发展模式,文化遗产以彻底成了发展地方经济的金字招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为追求经济利润而以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仿佛已成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是允许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但是人们对利润的追求总是无限度的,这样就促使对文化遗产进行过渡性开发、破坏性开发,从而严重威胁到文化遗产的存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尴尬与危机,是以往任何时期所未有的。

20世纪,全球是经济的世纪,中国的经济也取得了飞速性的发展,文化遗产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与破坏。21世纪全球将是文化的世纪,文化危机将是各国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中国既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文化大国,如何构建民族的文化品牌,塑造民族文化形象,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要完成这一课题,就必须要足够的重视文化遗产,因为文化遗产凝结着遗产文化,遗产文化就代表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大自然慷慨无私的恩赐、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勤劳而智慧的中华民族等诸多要素促成了中国多样性的自然奇观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灿若群星、不胜枚举。能继承大自然和先人们如此丰厚的遗产,是我们的荣幸与骄傲。我们也曾拥有如此丰厚的遗产而自豪。但是由于人为破坏、自然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文化遗产正面领着生与死的严峻考验,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整个社会,毫无例外文化遗产也被推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但是由于制度缺陷和管理

不善,使许多的文化遗产正受到大规模的侵掠和破坏。最令人心痛的是,有许多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洗礼下将会彻底消亡。

多样的自然遗产是中国锦绣河山的缩影,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国家文明形象的标志和骄傲。历经千年沧桑,继承大自然和先人们的恩赐是我们的荣耀。保持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今天还不能使遗产完全避免这样或那样的破坏,所以遗产保护的路还很长,工作还很艰巨,这不仅仅是国家的事,还是我们每个人的事。增强每位公民的遗产保护意识是必要的,我们都应为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年报(2002年版)》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第一版

《走进中国的世界遗产》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5年2月第一版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参考网站:

世界遗产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网

百度百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