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顺应论的冲突性话语分析_以美国电视剧_黑名单_中的对话为例_刘景明

基于顺应论的冲突性话语分析_以美国电视剧_黑名单_中的对话为例_刘景明

基于顺应论的冲突性话语分析_以美国电视剧_黑名单_中的对话为例_刘景明
基于顺应论的冲突性话语分析_以美国电视剧_黑名单_中的对话为例_刘景明

第29卷第5期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V ol.29 No.5 2016年10月J O U R N A L O F W U H A N T E X T I L E U N I V E R S I T Y O c t.2016 基于顺应论的冲突性话语分析

——以美国电视剧《黑名单》中的对话为例

刘景明,许 菊*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冲突性话语是人类交际中一种普遍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以Verschueren 的顺应论为基础,以美国著名的警匪电视剧《黑名单》第一季和第二季为语料,探讨警匪之间的冲突性话语。研究发现,《黑名单》中的冲突性话语源自警匪双方对心理语境、社交语境和物理语境构成的交际语境的故意不顺应。其中,心理语境包括交际对象的心理期待和情感需求;社交语境包括社会规范、法律规范、交际规范;物理语境包括受话人、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关键词:顺应论;冲突性话语;美国电视剧;《黑名单》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4X(2016)05-0076-05

一、引言

冲突性话语是广泛存在于人类交际中的复杂的语言现象。其产生根源主要在于交际双方在观点、立场、利益、个性等方面存在的分歧和争议。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Brenneis & Lein (1977)[1]和Boggs (1978)[2]等人对儿童辩论和争吵话题的探索,后来的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的努力进一步拓展了冲突性话语研究的视域。例如:Zimmerman & Weat (1975)[3]通过比较夫妻在超市、咖啡厅等不同户外场合的冲突性话语,进而发现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打断的策略来操控话语权。Vuchinich(1990)[4], O’Donnell(1990)[5], Phillips (1990)[6], Du,L(2006)[7]分别探讨了家庭中的不同成员间、工作场所中的同事间、法庭中的审讯双方、网络聊天室中的交际者之间的冲突性话语,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Nguyer (2011)[8]研究了医患双方的冲突性话语。

关于冲突性话语的定义,语言学界众说纷纭,例如:言语不和(verbal discord)[9]、争吵(quarrel)[10]、反对(contracting routine)[2]、话语冲突(adversative episode)[11]等。但是,鲜有人研究警匪间冲突性话语,尤其是从语用学角度、基于顺应论的研究更为鲜见。

美国著名的警匪电视剧《黑名单》由乔卡纳汉执导、NBC电视台制作而成,于2013年9月首映。它讲述了刚从警官学校毕业、初入联邦调查局的女警官Elizabeth Keen 与身为前军事情报官、现为犯罪交易中间人的绰号为“红魔”的男主人公Raymond Reddington 斗智斗勇、根据“黑名单”“合作”抓捕各路逃犯的故事。该剧集悬疑、罪案等多种元素于一体,情节摄人心魄、引人入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充斥着大量的警匪冲突性对话。较之于其他类型的冲突性话语,警匪间的冲突性话语多涉及法律范畴,由于言语双方在利益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所以警匪剧中的冲突性话语矛盾更加尖锐、论辩更加激烈、斗争更不可调和,因此更具研究价值。

二、语言顺应论

由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著名语言学家 Jef.Verschueren[12] 于1999年提出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选择的过程。语言的三大基本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使得交际者得以在使用语言的同时不断做出语言选择并及时调整以实现顺应。其中变异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期 刘景明,等:基于顺应论的冲突性话语分析 77

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12],即语言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多变的;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按机械的方式或按严格的规则或形式—功能间的固定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12],即语言选择不是约定俗成的而是极具不确定性;顺应性则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灵活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12]这三大特性以顺应性为核心、相互作用,构成层级结构。

Verschureen 进一步发现,顺应性可从以下四个方面阐释,也就是语境关系顺应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结构客体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12]。其中顺应的动态性要求交际双方顺应语境关系(心理语境、社交语境和物理语境)。而警匪电视剧《黑名单》中的警匪双方正是由于违背顺应原则,故意对心理语境、社交语境和物理语境构成的交际语境不顺应,从而形成了冲突性话语。

三、《黑名单》中冲突性话语的顺应论分析

(一)故意违反对心理语境的顺应

Verschueren (1999) 指出语言选择要顺应交际双方的心理语境,如:情感、愿望、动机、目的、信念等,以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相反,有意或者无意违法心理语境的顺应将导致冲突性话语。由该因素形成的警匪间冲突性话语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违背心理期待

由于交际双方立场、利益、社会背景等得不同,对待未来还未发生的或不确定的事物便会产生不同的假设和期待。和谐的对话必定顺应了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预期;反之,冲突性话语就会产生。

(1)Agent Keen: Were you in the hospital room when he died? Did you kill my father? Did you kill him?

Reddington: Yes.

Agent Keen: I was right. There was something he wanted to tell me before he died and you didn’t want me to know.

Reddington: It’s not quite that simple.

Agent Keen: Go hell.

Reddington: I don’t expect you to understand.

Agent Keen: Understand? How could I possibly understand when you take someone I love away from me and then try to justify it?!

(Episode 11, Season 1) 女警官Keen正在调查一桩关于谋杀她的父亲的命案。当她询问嫌犯Reddington是否出现在医院时,他承认在场,欲进一步辩驳案情并非Keen 推理地那样简单,他本人并非凶手,Keen 一口回绝了他,因为在Keen的心理期待中,从一个弑父凶手口中不可能听到任何值得信任的真话。“Go hell!”和反问句“Understand? How could I possibly understand when you take someone I love away from me and then try to justify it?!”表明了警匪双方由于心理期待的不同而造成的冲突性话语。

2. 违背情感需求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层次需求理论”(1943)[13]认为人类拥有五大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恰切的会话必然尊重了言语双方的情感需求。违背情感需求必将导致交际双方的言语冲突。

(2)Agent Keen: Do you want to spend the rest of your life in solitary confinement? The full force of the FBI is coming for you.

Reddington: None of that matters.

Agent Keen: You want me to tell you were right, don’t you?

Reddington: This is about Sam.

Agent Keen: I’m not gonna give you that.

Reddington: What did you know about Sam?

Agent Keen: I’m not going to forgive you for killing my father.

78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6年

(Episode 14, Season 2) 此例中,Reddington 企图协助女警官Keen 找出绰号为Kingmaker 的黑社会头目 Sam, 但出人意料的是,Keen 断然拒绝了Reddington 的帮助。因为她至始至终无法原谅Reddington 杀害了她的父亲。由于警匪双方情感需求的矛盾导致了冲突性话语的产生。“I’m not going to forgive you for killing my father.”表明了Keen 的丧父之痛和对 Reddington 深恶痛绝。

(二)故意违反对社交语境的顺应

社交语境包括社会环境、社交场合、规范交际者的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在交际中,交际者对社交语境的顺应与否也制约着会话的发展。《黑名单》中警匪双方对社交语境的有意违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违背社会规范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应当注意遵守社会规则、风俗习惯、伦理道德,选择语言时应顺应这些因素做出正确选择;若忽略这些因素,则会导致交际失败、引发冲突性话语,例如下面这则警匪对话: (3)Agent Keen: Tell me, exactly when have I been wrong? I told you...there are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Reddington: If we raid Kenyon’s compound and come up empty-handed.

Agent Keen: You will not come up empty-handed.

Reddington: But if we do then we’ll have validated Kenyon’s allegations tha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s a pack of jackbooted thugs.

Agent Keen: We’ll have raised him up as a martyr for the constitution.

Redington: That’s exactly what he wants.

Agent Keen: Listen. I’ve got a considerable length to point you and your team in the right direction and now, due to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people will die. And then they do and the bureaucrats decide that the loss of innocent lives trumps their career prospects, you be sure to give me a call. (Episode 15, Season 2)

Reddington极力劝诫女警官Keen 武力围剿罪犯头目Kenyon 的住宅,但Keen考虑到这势必会引发周边民众不必要的伤亡,伤及无辜,尽管FBI警察升职的关键在于缉拿罪犯、除暴安良,但与百姓生命安危相比,她仍断然拒绝了Reddington 的提议。案例中的警匪双方由于彼此在是否顺应社会规范上的矛盾触发了冲突性话语。

2. 违背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也制约着言语交际。警匪会话多涉及法律案件,对法律的违背必然导致分歧,产生冲突性话语。例如:

(4)Agent Keen: Tell me the enemies you blackmailing and who are they?

Dr. Vogel: No, they’re not my enemies at all. They’re just different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gent Keen:I got to hand it to you. It’s a pretty sharp play. Now, I’m no doctor. So I don’t know how fast this virus of yours takes to set in. But I know it will kill you soon. So you’re gonna do what I say and give me those five names ‘cause you that’s how blackmail works, sweetheart. (Episode 15, Season 1)

医学博士Nicolaus Vogel 将致命病毒注射到人类体内,以解药为要挟逼迫受害人为其效命。女警官Keen 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病毒注射到Dr. Nicolaus Vogel 体内,以提供解药胁迫他提供受害人名单。显然,这种以死相逼的讯问方式在法律上是明令禁止的,因此对法律规范的违反导致了冲突性话语。

3. 违背交际规范

交际规范从语言使用、文化规约、以及礼仪文化等方面制约着交际者的语言选择。交际双方需要顺应动态变化着的交际规范以顺利实现会话。以下案例是警匪双方违背了这一规范导致的冲突性话语: (5)Reddington: Donald, I understand how you feel beneath the iron-and-rust exterior heats the heart of a man swimming in immeasurable grief. There are few that understand love and loss more than I.

Agent Ressler: Where is he?

Reddington: Go home. Turn back from this and go home.

第5期 刘景明,等:基于顺应论的冲突性话语分析 79 Agent Ressler: I’m not turning back. (Episode 10, Season 2)

警官Donald Ressler 的女友Audrey 被黑社会老大Tanida 杀害, Ressler 决心为女友报仇,然而Reddington 却向他泼来冷水,认定他不是老奸巨猾的Tanida 的对手,劝告他不要以卵击石,应当放弃复仇的计划,“Where is he?”“Go home. Turn back from this and go home.” “I’m not turning back.”。Reddington 没有遵守交际规范、对Ressler 警官的提问答非所问导致了冲突性话语。

(三)故意违反对物理语境的顺应

影响说话人的语言交际的物理语境主要包括交际对象、交际主体、交际话题和时空维度。其中,时间和空间指示关系是最主要的因素。时间指示关系包含说话时间、指称时间和事件时间;空间指示关系包括绝对空间和相对空间关系。《黑名单》中警匪双方由于故意违背物理语境造成的冲突性话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违背受话人的认知环境

受话人的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国籍、认知环境等影响语言选择,例如:

(6)Agent Keen: Danny, back up. This is how your daughter and wife would remember you.

Danny: This is for my family.

Agent Keen: Gun down!

Danny:You wouldn’t care for my family.

Agent Keen: This is really how you want to die? (Episode 12, Season 2)

警官Keen缉拿要犯Danny时,极力劝阻Danny 多替妻儿考虑,缴械投降。而Danny 却矢口否认了他的行为是铤而走险的违法犯罪行为。相反,这正是他在考虑过全家的利益之后的郑重抉择,Keen 对他的阻拦才是无视他的家人利益的表现。“Gun down!”“You wouldn’t care for my family.”,这则警匪间的冲突性话语正式基于说话人违背了听话人的认知环境而引发的。

2. 违背时间维度

Verschueren(1999)指出,“时间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语言选择要顺应不断变化的时间。由于不顺应时间而造成的冲突性话语体现在下例中:

(7)Agent Keen: Denisov has contacted us. I know this is your case but if Denisov wants to talk to the FBI.

Reddington: Not an option.

Agent Keen: It’s an option if Denisov says it’s an option. He’s the one who’s holding an American hostage. You can’t order us not to talk to him.

Reddington: I could accuse you and your partner for interfering in my investigation.

Agent Keen:What? Investigation? You’ve been tracking down this guy and his group for over one year.

He’s still abducting innocent people, holding them for ransom. (Episode 7, Season 2)

例(7)中,Reddington 命令女警官Keen 不要与罪犯Denisov 交谈,以免她泄露机密,妨碍自己搜捕“黑名单”上的逃犯。然而Keen 却质疑Reddington 的办事效率。距离案发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时间,案子仍旧没有进展,Denisov 依旧逍遥法外,鱼肉百姓,这与警方预计的破案时间大相径庭,警匪间的冲突性话语由此产生。

3. 违背空间维度

交际双方所处的空间维度也是影响语言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双方由于对话不合乎场合而导致的冲突性话语在《黑名单》中屡见不鲜。如:

(8)Reddington: You can never do that again.

Agent Keen: We took down dozens of wanted criminals, recovered millions of dollars in stolen property and saved innocent lives.

Reddington: I’m not talking about that.

80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6年Agent Keen: You’re talking about you. Wow! You are so damaged. You can’t accept help from anyone.

Deal with that.

Reddington: You don’t understand my real life. (Episode 13, Season 2)

例(8)中,Reddington 在警察办公室劝说女警官Keen 放弃警察这一高危职业,而Keen 极力辩驳,她认为这一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社会挽救经济损失,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并且Reddington 当着她的众多同事的面阻挠她的工作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故而触发了冲突性话语。

四、结语

冲突性话语大量存在于美国警匪剧中。本研究表明,《黑名单》中警匪间冲突性话语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交际双方故意不顺应心理语境、社交语境和物理语境。其中,心理语境包括交际对象的心理期待和情感需求;社交语境包括社会规范、法律规范、交际规范;物理语境包括受话人、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本研究拓展了顺应论的研究领域,证实了该理论对分析特定语言现象和交际现象,如《黑名单》中的冲突性话语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是语用分析的强有力的工具。建议后续研究可进一步将语料拓展至师生间、买卖双方、剧本中角色或劳工之间的冲突性话语,以丰富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Brenneis, D. & L. Lein.“You fruithead”: A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to children’s dispute settlement [A].In S. Ervin & C. Mitchell

(eds.) Child Discourse [C].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7.49-65.

[2]Boggs, S. T.The development of verbal disputing in part-Hawaiian children [J].Language in Society,1978,(7):325-344.

[3]Zimmerman, D. & C. West. Sex roles, interruptions, and silences in conversation [A]. In B. Thorne & N. Henley (eds.) In Language

and Sex: Difference and Dominance[C].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75.105-129.

[4]Vuchinich, S. The sequential organization of closing in verbal family conflict [A].In A. D. Grimshaw (ed.) Conflict Talk:

Soci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s in Conversations [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18-138.

[5]O’Donnell, K.Difference and dominance: How labor and management talk conflict[A].In A. D. Grimshaw (ed.) Conflict Talk:

Soci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s of Arguments in Conversations[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210-240.

[6]Philips, S. U.The judge as third party in American trial-court conflict talk [A].In A. D. Grimshaw (ed.) Conflict Talk:

Soci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s of Arguments in Conversations [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99-209.

[7]Du, L.Analysis of Conflict Talk on IRC [D].Chongq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2006.

[8]Nguyen, H, T.Boundary and alignment in multiparty conflict talk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1,(43):1775-1771

[9]Krainer, E.Challenges in a psychotherapy group [C].Proceedings of the 1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

Berkeley,1988.100-113.

[10]Antaki, C. Explaining and Arguing: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Accounts [M].London & Thousand Oaks:Sage. 1994.

[11]Eisenberg, A. R & C. Garvey.Children’s use of verbal strategies in resolving conflicts [J].Discourse Processes, 1981,(4):149-170.

[1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London:Arnold,1999.

[13]Abraham H.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J].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1):370-396.

Adaption-Theoretic Approach to the Conflict Talks

——A Case Study of American TV Series The Blacklist

LIU Jing-ming, XU J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Conflict talk is a universal and complicated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human communication. The present research, based on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 is intended to analyze police-gangster conflict talks, with the corpus selected from the first and second seasons of the famous American gangster TV series The Blacklist. The conflict talks in The Blacklist result from the policemen and gangsters’ deliberate inadaptation to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which is composed of three “worlds”, say, mental world (i.e. the communication partners’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and emotional needs), social world (i.e. social norms, legal norms and communicative norms) and physical world (i.e. the addressee, temporal dimension, spatial dimension).

Key words:Adaptation Theory; Conflict Talks; American TV series; The Blacklist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 1.引言 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在语言学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理论, 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实现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选择即意义),而CDA正是主张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图使人们意识到以前所没意识到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话语标记ppt文本

主要内容 一.话语标记语的界泄及识别 二、话语标记语的名称 三、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角度 四、研究派别及国内外部分研究 五、总结 1.话语标记语的左义及特征 1.1话语标记语的定义 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为了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它是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是一些在交际中具有一定语用功能的词语或结构。 话语标记语这一说法是由Schiffrin提出的,即“标记话语单元序列关系的独立的语言成分“。 冉永平(2003):英语中well, oh, you know, you see, I mean, 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 as I said 等和汉语中“你知道”、“大家知道"、“我的意思是“、“也就是说"等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话语表达形式,我们统称为"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 1.2话语标记语的特征 从形式上看,话语标记语主要由以下三种语言单位充当:①词,如:now, well, like, anyway, so 等;②短语,如:in other words, in addition to? in short, after all 等;③句子,如:you know, I think > you see> that is to say 等。 从词尾变化上看,像介词、冠词一样,它是固立的语言形式,没有性、数、格的变化。如:like 不会被说成likes> liked等;that is to say不会变成复数形式those are to say。 从位麗上看,大多数话语标记语位于它们所连接的两个句子之间,即位于第二个分句的句首, 有时也会夹在一句话中间。 (1)Jolm can't go. And Maiy can t go either. (2)We were late in getting up. Anyway, we attended the lecture on time? (3)A: Susan s not coniuig today. B: After all, Tom's in town. (4)A: I hope you manage to do some work today. B: Oh. I ha\-e been workuig. Fm workuig on Sandy's talk. I mean, my talk in Sandy's class. (5)Rose: You like this woman? You used her several times? Jack: Well, she had beautiful hands, you see? Rose: I tliiiik you must have had a love afiair with her... 从功能上看,话语标记语本身不添加任何话语内容.对话语表达的命题不产生影响,但能衔接句子结构,从整体或者局部上对话语的理解产生制约性,体现说话者意图,表明对信息、观点的认识状态。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常丽娟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最近20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主要揭示语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理论发展、研究的原则、内容及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动态等方面加以概括, 预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发展的新动态。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学;概述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 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 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 等等。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它是一种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

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_魏欣欣

#学术评述# 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魏欣欣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国外近二十几年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本文拟从哲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角度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四种主要研究方法进行评述,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必要信息。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0)01-0162-07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国外话语研究的一种新发展,严格说来,它既不是一种研究学派,也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仅仅是话语研究者/在进行语言、符号和话语分析时共同使用的一种研究视角01。它研究的主要不是语言是什么,而是语言为什么是这样;它感兴趣的不是话语本身的意义,而是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并为之服务o。自1979年Fo w ler等人出版5语言与控制6一书以来,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从多学科汲取营养,发展出各种分析理论和方法,形成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话语实践。在分析中,它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因而往往被忽视的思想观念上,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目前,它为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语言学等)所采用。本文拟就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分析方法做一评述,希望为国内相关领域理解和从事话语分析提供必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国内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做贡献。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三大转向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即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教学的语篇转向和文学评论的语言转向?。这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 作者简介:魏欣欣,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162

CDA批评话语分析简介

Outline Definition The aims of CDA The principle of CDA The sets of CDA Methodolog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 analytic method springing up in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mainly studies public discourses and non-literature discourses.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analyzing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discourse under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 aims to disclose relations among language, power and ideology. It methodology is built on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Definiti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discourse that views language as a form of social practice and focuses on the ways social and political domination are reproduced in text and talk. CDA is a type of discourse analytical research that primarily studies the way social power abuse, dominance and inequality are enacted, reproduced and resisted by text and talk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With such dissident research,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ts take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_杨峥

第16卷第8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16,No.8 Aug.,2010 2010年8月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西欧语言学界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它将语言的形式、语言的生产、语言的消费与社会权势结构联系起来,揭示话语的政治性并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二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1]。 批评性话语分析坚持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2]。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批评性语言学家认为,不应该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人们生成的简单的社会符号和客观的 传播媒介,而应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意识形态和权利之间的关系,培养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人们对于语篇进行批评性鉴赏的能力,以便应对由于语言日渐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而引起的问题。 目前英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英语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语法知识及应用技能,还要学习英语的学习策略与跨文化交际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最终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要求。但是中国大学生英语教育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差[3]。鉴于这种情况,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已从“如何教”向“如何学”转移。研究者认为,培养学生英语语篇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但将批评性话语分析与学生英语语篇能力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见,而批判性话语分析侧重语篇的结构信息及隐性权力意识关系,不仅能使学生批判性地阅读语篇,了解语篇的结构,也能让学生识别该语篇的文化特征及目的所在,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大有裨益。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 杨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根据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语言形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且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权力及意识形态。而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专注于教授学生英语语法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字面理解层次达到批判性理解语篇本身。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篇之意,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英语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522(2010)08-0063-04 收稿日期:2010-06-20 作者简介:杨峥(1979-),女,江苏常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冲突性话语浅析

摘要:语言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感情、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社会的正常运转也需要语言的“润滑”。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就某些问题产生意见分歧,进而引起冲突性话语,更有甚者会发生冲突性行为。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对冲突性话语形成机制及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生活中语言的正确使用。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 冲突性话语的显著特点就是交互性。“一个巴掌拍不响”,发生冲突性话语行为,必然需要双方在会话中有一个过程:一方认为另一方的话语带有攻击性,并对此进行话语防御。我们要认清这个你来我往的交互性言语产生的机制,就需要运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一、冲突性话语与会话含义理论 当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讲座上提出会话含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强调要在实际运用中分析话语的真正含义,而不是从文字中进行简单理解。一般情况下,会话的顺利进行以遵循合作原则为前提,违反了这一原则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合作原则的违反: 合作原则下有四条准则:量的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违反合作原则就是没有遵循这四条准则,由此引发的冲突性话语并不鲜见。 繁:(毫不奇怪地)还没睡么?(立在中门前,不动。) 朴:你?(走近她,粗而低的声音)你上哪儿去了? (望着她,停)冲儿找你一个晚上。 繁:(平常地)我出去走走。 朴:这样大的雨,你出去走? 繁:嗯,(忽然报复地)我有神经病。 朴:我问你,你刚才在哪儿? 繁:(厌恶地)你不用管。 朴:(打量她)你的衣服都湿了,还不脱了它。 繁:(冷冷地,有意义地)我心里发热,我要在外面冰一冰。 朴:(不耐烦地)不要胡言乱语的,你刚才究竟上哪儿去了? 繁:(无神地望着他,清楚地)在你的家里! 朴:(烦恶地)在我的家里? 繁:(觉得报复的快感,微笑)嗯,在花园里赏雨。 朴:一夜晚。 繁:(快意地)嗯,淋了一夜晚。 这段对话选自《雷雨》第四幕。周朴园开始没有回答繁漪问话,而是进一步反问繁漪昨晚去哪了。话轮持续,周朴园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两人从会话开始就没有显示合作的态度,所说的话中并没有包含会话顺利进行应有的信息量,违反了量的准则。周朴园质问繁漪在这样的雨天还出去,“我有神经病”的回答违反了质准则,因为繁漪没有得任何病。周朴园注意到繁漪的衣服湿了,就说“还不脱了它”,繁漪接下来的话与之并无关联,违反了关系准则;对于周朴园来说晦涩难懂,认为她根本是在“胡言乱语”,违反了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的遵守:即使遵循了合作原则,也仍然有可能引发冲突性话语。 萍:(急切)你呢? 繁:(无神地望着前面)就走到窗户前面站着。 萍:那么有一个女人叹气的声音是你么? 繁:嗯。

批评性话语

谈话语分析的批评性 摘要:话语分析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的语言学分支,而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强调了“批评性”,即提示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本文就“批语性”的产生、目的、定义,及其发展、应用,以及实现“批语性”最初目的的理论框架进行综述,也提出了其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话语分析批评性目的理论框架 一、引言 话语分析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理论框架上受到诸如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各语言学分支的影响,同时从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许多学科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1979年R.Fowler,B.Hodge,G.Kress和T.Trew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第一次提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的语篇分析方法。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揭开了批评语篇分析研究的序幕。 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是话语分析的新的探索,在近30年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理论框架。为什么提出“批评性”视角,其目的、定义、发展,以及由些建立的理论框架能否达到批评目的?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二、“批评性”的提出 批评语言学家最初提出批评性是在70年代末受到文学批评学家们将语篇被评为一种话语方式,考察语言如何在社会环境下运作的思潮下引导下开始的,认为传统的语篇分析方法忽视了语篇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篇生成和解释过程的社会和历史条件。批评话语分析从“批判”、“揭露”、“否定”的立场揭示话语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的联系,目的在于消除不平等现象,解构现有的社会体制。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解构主义,因而其后果含消极成分。 如果从哲学基础上来考察,可以从Habermas和Faucoult找到批评话语分析中批评性的来源。Habermas在1973年发表了《理论与实践》一书,主张话语分析应该拿起批评的武器,把语言研究与人类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平等而奋斗。这就使一般的话语分析增加了“批评”的内涵。事实上,在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中,许多学者历来提倡“怀疑”、“批评”或“批判”的精神。另外是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的批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是Faucoult)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Neo-Frankfurtians)所倡导的“批评性社会理论”。批

基于顺应论的冲突性话语分析_以美国电视剧_黑名单_中的对话为例_刘景明

第29卷第5期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V ol.29 No.5 2016年10月J O U R N A L O F W U H A N T E X T I L E U N I V E R S I T Y O c t.2016 基于顺应论的冲突性话语分析 ——以美国电视剧《黑名单》中的对话为例 刘景明,许 菊*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冲突性话语是人类交际中一种普遍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以Verschueren 的顺应论为基础,以美国著名的警匪电视剧《黑名单》第一季和第二季为语料,探讨警匪之间的冲突性话语。研究发现,《黑名单》中的冲突性话语源自警匪双方对心理语境、社交语境和物理语境构成的交际语境的故意不顺应。其中,心理语境包括交际对象的心理期待和情感需求;社交语境包括社会规范、法律规范、交际规范;物理语境包括受话人、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关键词:顺应论;冲突性话语;美国电视剧;《黑名单》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4X(2016)05-0076-05 一、引言 冲突性话语是广泛存在于人类交际中的复杂的语言现象。其产生根源主要在于交际双方在观点、立场、利益、个性等方面存在的分歧和争议。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Brenneis & Lein (1977)[1]和Boggs (1978)[2]等人对儿童辩论和争吵话题的探索,后来的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的努力进一步拓展了冲突性话语研究的视域。例如:Zimmerman & Weat (1975)[3]通过比较夫妻在超市、咖啡厅等不同户外场合的冲突性话语,进而发现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打断的策略来操控话语权。Vuchinich(1990)[4], O’Donnell(1990)[5], Phillips (1990)[6], Du,L(2006)[7]分别探讨了家庭中的不同成员间、工作场所中的同事间、法庭中的审讯双方、网络聊天室中的交际者之间的冲突性话语,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Nguyer (2011)[8]研究了医患双方的冲突性话语。 关于冲突性话语的定义,语言学界众说纷纭,例如:言语不和(verbal discord)[9]、争吵(quarrel)[10]、反对(contracting routine)[2]、话语冲突(adversative episode)[11]等。但是,鲜有人研究警匪间冲突性话语,尤其是从语用学角度、基于顺应论的研究更为鲜见。 美国著名的警匪电视剧《黑名单》由乔卡纳汉执导、NBC电视台制作而成,于2013年9月首映。它讲述了刚从警官学校毕业、初入联邦调查局的女警官Elizabeth Keen 与身为前军事情报官、现为犯罪交易中间人的绰号为“红魔”的男主人公Raymond Reddington 斗智斗勇、根据“黑名单”“合作”抓捕各路逃犯的故事。该剧集悬疑、罪案等多种元素于一体,情节摄人心魄、引人入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充斥着大量的警匪冲突性对话。较之于其他类型的冲突性话语,警匪间的冲突性话语多涉及法律范畴,由于言语双方在利益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所以警匪剧中的冲突性话语矛盾更加尖锐、论辩更加激烈、斗争更不可调和,因此更具研究价值。 二、语言顺应论 由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著名语言学家 Jef.Verschueren[12] 于1999年提出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选择的过程。语言的三大基本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使得交际者得以在使用语言的同时不断做出语言选择并及时调整以实现顺应。其中变异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评性话语分析_理论与方法

2001年第3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32001 (总第147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N o.147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Ξ 纪玉华 (厦门大学英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其基本理论渊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其主要方法有: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 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 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1)03-0149-07 一、引 言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Hall等人[1]于1980年出版了《文化、媒体与语言》,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1972-1979年间撰写的,其中有不少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文章。Fairclough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说,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他在1983-1992年间写的。[2](P1)有些学者认为,Fairclough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语言与权力》才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奠基石,[3]这样似乎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诞生时间推迟了许多年,但我们认为70年代是它的雏形期,而80-90年代则是它的成熟期。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在我国常被译为“批评性语篇分析”(如陈中竺[4]、辛斌[5]和萧莉、徐立新[6]等)或“批判性语篇分析”(如戴炜华[7]等)。王宗炎先生倾向于将text译为“语篇”,而将discourse译为“话语”。[8]国外虽然有人把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限于对口语的研究,而用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来指对书面语的研究,但也常把对书面语和口语的研究都归入话语分析。Fairclough和W odak给discourse的定义是:“口头和书面形式的语言运用。”(language use in speech and writing)[9](P258)但如果将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译为“批评性语言运用分析”,则欠简洁,所以笔者认为将其译为“批评性话语分析”更合适。 Fairclough[2][10][11]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 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4](P22)(2)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 Ξ收稿日期:2001-01-18 作者简介:纪玉华(1959-),男,山东青岛人,厦门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中美情景喜剧中冲突性话语对比分析

中美情景喜剧中冲突性话语对比分析 冲突性话语普遍存在于日常交际中,它是一种自然发生并且不可 避免的语言现象。因为社会中的任何人,都需要不断与周围进行交流。如果交际者之间因反对对方的观点或行为而产生冲突,并且这些冲突 通过语言交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话语冲突。话语冲突即冲突在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体现(冉永平,2010)。交际中的冲突常常会威胁到交际另 一方的面子以及交际双方的关系,因而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不仅可以 缓解人际间的矛盾,促进交流与沟通,而且可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 出贡献。冲突性话语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在国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冲突性话语,并且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Grimshaw,1990;Dorril,1997;Kakava,2001)。而 国内关于冲突性话语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深度和广度上还很不足,并 且研究的角度主要从会话分析和语用学(赵英玲,2004;冉永平,2010),而将会话分析和文化理论结合起来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试图从会话分析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中美情景喜剧中 的冲突性话语。本文的语料来自中国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和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本 文采用会话分析理论系统地分析冲突性话语在起始,激化和结束阶段 中的冲突模式,然后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比各个阶段的冲突模式在 这两部情景喜剧中分布的异同点,并采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Hofestede,1991)解释产生这些异同点的原因。通过分析这两部情景喜剧中的冲突性话语,本文得到以下结果:1.在冲突起始阶段,中国人

语用学视角下的冲突性言语分析 conflict talk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 2013届 ) 题目:语用学视角下的冲突性话语分析研究分院:文学 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合作导师:职称: 完成时间:2013 年月日成绩: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目录 Abstract. (ii) 摘要 (ii) 1. Introduction (1) 2. Literature review (2) 2.1 Previous studies on conflict talk abroad and at home (2) 2.2 The relevant theories (3) 2.2.1 Speech Act Theory (3) 2.2.2 Politeness principles and face- threatening act (3) 3. The structural patterns of conflict talk (3) 3.1 Formats of initiating conflict talk (3) 3.2 Formats of terminating conflict talk (6) 4. The duality of conflict talk (7) 4.1 The negative sides of conflict talk (7) 4.1.1 An face threating act (7) 4.1.2 Harm towards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 (8) 4.1.3 The damage to social harmony (9) 4.2 The positive sides of conflict talk (9) 4.2.1 An face maintaining act (9) 4.2.2 Emotion maintenance (10) 5. Conclusion (12) Works Cited (13)

批评话语分析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话语制衡的批评话语分析 汤红娟 (乐山师范学院,乐山614000) 提要:话语制衡在话语交际中有惠人利己的语用功能。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来看,话语制衡是话语交际者在社会权力、社会阶层、年龄、认知能力等语境因素的制约下,为保全面子和均衡面子采用的话语策略。本文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话语制衡为例,通过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及语境因素的分析,探讨话语制衡的语用功能和语用原则;阐明话语制衡在发挥惠人利己语用功能的前提下,有利于促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机制。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话语制衡;语用原则;电影《金陵十三钗》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3)02-0036-5 On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Flowers of War 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 Tang Hong-juan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614000,China)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have both self-favored and other-interested pragmatic functions i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purport to be the corresponding discourse strategies the interlocutors apply in order to save face and balance face under the restrictions of contextual elements like social power,class,age,and cognitive abilit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ts contextual elements and delves into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principles.Based on the exemplification of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movie,the Flowers of War,this paper elaborates how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help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human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on the condition of executing both self-favored and other-interested pragmatic functions.Key word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pragmatic principle;the Flowers of War 1批评话语分析和语境因素 批评话语分析是1979年由R.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话语分析方法,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社会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社会现实中的权力失衡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主要探讨话语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揭示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建构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效能(Fairclough2003,Gee1999,Mar-tin2000,Wodak2001,廖益清1999,刘立华2008)。批评话语不仅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因而批评话语分析关注语言的社会实践性、话语呈现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批评话语分析有3种研究方法。第一,批评话语分析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和解释语言的变化,特别是那些由于受到社会权力的影响而发生的言语变化。第二,批评话语分析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为本,话语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话语和语境媒介发生间接联系,这种联系是批评话语分析所描述和解释的对象。第三,批评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对不同的受众来说,由于情感态度、阶级地位、种族、性别、年龄、认知能力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尤其是由于涉及的语境因素的不同,相同话语可以有不同的诠释(王占斌苑春鸣2007)。 语境因素是指话语或言语行为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语言上下文或非语言的主客观环境因素(武瑷华2006)。van Dijk曾说,“我们可以将语境分为全局语境(global context)和局 2013年第2期总第171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13,No.2 Serial No.171

话语标记论文:话语标记语用分析语用功能

话语标记论文:话语标记语用分析语用功能 【中文摘要】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已经成了语言研究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个领域。经研究发现,即使把话语标记语从其所依附的话语中删除也不影响该话语的语法正确性及其命题内容,但却影响其语用得体性和社会层面上的人际关系。这一事实表明,话语标记语的使用不是出于句法或语义上的需要,而是出于语用方面的需要。言语交际成功与否,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恰当地运用话语标记语。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本文主要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结果,并以PETS口语测试的考生为 研究对象,首先是讨论了话语标记语的特点及定义,在理论研究的基 础上,继续探讨了学习者在公共英语口试测试中为什么频繁地使用话语标记语,以及分析了考生们在公共英语测试中进行口语交际时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并在现有的口语交际中,通过理论分析和大量的 实例让学习者们深刻地理解了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并提出了改善的途径和方法。 【英文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 language study of discourse markers has become a rapidly developing field. Discourse marker is a kind of common phenomena in spoken language, which usually does not constitute the truth value of the semantic content of discourse. But it mainly provides the clues with discourse expression and comprehension, and

冲突性话语中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研究

冲突性话语中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研究 近年来,冲突性话语引起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冲突性话语的缓和性回应策略研究,关于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小说《亮剑》中的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从言语行为的施为力度和语言顺应论两个角度分别阐述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的运行模式和语境顺应性理据,以期帮助人们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其实质。 标签: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刻意不礼貌运行模式语境顺应性 一、引言 冲突是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交际双方之间因看法、观念、利益等方面出现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一种敌对状态。冲突可分为语言冲突和非语言冲突(行为冲突、心理冲突等)。本文的研究焦点是语言冲突,即冲突性话语(conflict talk)。针对这种话语形式,由于研究视角不同,不同学者对其命名具有多样性,如:言语不和(verbal discord)、言语对立(verbal opposition)等。冲突性话语是一种言语不礼貌行为。学界对不礼貌话语的研究较少,在语用领域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更加鲜有涉及。 国外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集中于语用学、话语分析和社会语言学视角。国内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起步较晚,如:许炳坤(2009)对电视访谈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研究,赖小玉(2011)对家庭成员之间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夏玉琼(2014)对医患会话中冲突性话语的研究等。纵览国内现有资源,尽管相关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语言结构、人际功能、种类范畴、回应语中的缓和策略以及它与权势、身份建构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学者们对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却关注较少。据此,本文以冲突性话语回应语中的对抗策略即刻意不礼貌言语行为为中心,重点研究其运行模式和语用理据,希望能丰富此领域的学术研究。 由于李云龙个人性格等原因,《亮剑》这部小说中的冲突性话语非常典型。因此,本文将其作为分析语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二、冲突性话语与刻意不礼貌言语行为 (一)冲突性话语 “冲突性话语”一词源于Grimshaw主编的论文集,指由于意见、观点、立场等方面的差异,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言运用上出现某种对立、否定或争执的状态。之后,由于研究视角的丰富性,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定义各持己见,比如:冉永平认为,在会话、访谈等言语交际中,受制于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意见、观点、立场、视角等,交际主体之间就会出现争论、争吵、反对、反驳、异议等对抗性的言语事件和言语行为,并体现为交际一方反对、不同意或不支持另一方的话语,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语言文本不再是交际的唯一手段,图像、手势、动作、颜色、声音等其他非语言符号也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多种符号资源构成的社会中,意义的构建不再单纯依靠语言文本,而是越来越依赖各种符号资源的整合。人类交流所依赖的媒介和渠道被称之为“模态”(modality),例如:语言、声音、颜色、图像、手势等符号系统。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交际行为,话语自然具有多模态性。传统的话语分析以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对实际使用中的语言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语言的组织结构、使用特点、语法规律、语言中的制约因素等内容,忽略了能够传递大量重要信息的其他非语言符号。可见,传统的话语分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交际需要,多模态话语分析符合当下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多模态话语分析为人类理解丰富多彩的符号系统提供了新视角,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话语分析方式。像语言一样,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貌似正常或中立(平淡无奇),实则隐含着个人或社会团体的不公正、偏见和歧视。因此,在多模态话语分析中,我们应坚持批评的立场,给予非语言模态符号足够的重视,关注其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思想和观点。在多模态话语和批评话语分析互相影响

和借鉴的基础上,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应运而生。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西方开始兴起,引起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话语分析注重分析语言符号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忽略了对其他符号系统(例如:图像、声音、颜色、手势等)的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交际开始依靠多种模态共同完成,包括图像、音乐、声音、颜色等。而这种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就是“多模态话语”(multimod aldis-course)。学界对交际中出现的图像、手势、姿态以及空间的运用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学者们认识到,对于意义理解不仅需要对话语语言的分析,更要对独立或相互依赖的其他符号资源进行研究。法国语言学家BarthesRlando是最早从事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形象的修辞》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1]。Kress和VanLeuwene[2][3][4](P343-368)[5](P35-50)作为社会符号学的代表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构建了视频话语的分析模式和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探讨了多模态符号表达意义的现象,包括视觉图像、颜色语法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作用等方面。2007年,朱永生[6](P82-86)提出了两种多模态话语的识别标准:(1)同时使用两种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2)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更多符号系统的话语也是“多模态话语”,比如:视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