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随机振动响应的工程简化分析

结构随机振动响应的工程简化分析

结构随机振动响应的工程简化分析
结构随机振动响应的工程简化分析

随机振动分析报告

Alex-dreamer制作PSD:(可以相互传阅学习,但是鄙视那些拿着别人成果随意买卖!)PSD随机振动应用领域很广,比如雷达天线,飞机,桥梁,天平,地面,等等行业。虽然现在对这方面公开资料很少,但是我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多,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学术的浪潮总体是向前的,不会因为几个大牛保密自己的成果就会阻止我们对PSD研究,因此结合我的经验和爱好,我研究了一下两种PSD加载分析。我标价的原则是含金量大小和花费我的时间以及我的经验值,如果你觉得值,就买;不值就不要下了。因为我始终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算是互相尊重。如果你得到这份资料,那就祝你好运! Good luck!-Alex-dreamer(南理工) 一:目的:根据abaqus爱好者提出的PSD随机振动分析,提出功率谱如何定义及如何加载?如果功率谱是加速度的平方,如何加载?如果在输入点施加载荷功率谱如何定义?本文将给出详细的分析过程。 二:随机振动基本概念 1. 随机振动的输入量和输出量都是概率统计值,因此存在不确定性。输入量为PSD (功率谱密度)曲线,分为加速度、速度、位移或者力的PSD曲线;最常见的是加速度PSD,常用语BASE MOTION基础约束加载。 2. 随机振动的响应符合正态分布,PSD实际上是随机变量的能量分布,也就是在不同频率上的方差值,反映不同频率处的振动能量,PSD曲线所围成的面积是随机变量总响应的方差值; 3. RMS为随机变量的标准方差,将PSD曲线包络面积开平方即为RMS。 4. 随机振动输出的位移、应力、应变等值都是对应不同频率的方差值(即PSD值),量纲为x^2,当然也可以输出这些变量的均方根值(即RMS值);abaqus6.10以上版本可以直接在场变量里面输出设置。见下文。 5. 如果是单个激励源,定义为非相关性分析,如是多个激励源,则需要定义相关性参数。因此出现type=uncorrelated。 三:模型简介: 1)该模型很简单,是hypermesh中一个双孔模型。 2)网格划分在hypermesh中完成,保证了雅克比>0.7以及网格其它质量的要求。网格与几何具有较高的吻合度。 3)方案1(对应connect模型):在上方两个孔采用全约束方式,且加载的功率谱PSD密度是加速度功率谱,也就是说基于BASE基础约束,进行随机振动 PSD分析。结果分析底部孔处某节点的结果响应。 4)方案2(对应connect模型):在底部圆孔施加载荷force类型的功率谱PSD,

随机振动名词解释

"脉冲响应函数" 英文对照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脉冲响应函数"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h(t)是在初始时刻作用以单位脉冲而使单自由度系统产生的响应,所以称为脉冲响应函数.1·1·2频率响应函数H(ω)=1k-ω2m+iωcH(ω)是角频率为ω的单位简谐激励所引起的结构稳态简谐响应的振幅,称为频率响应函数,也称为转换函数 文献来源 2、Yεi,jtt+s作为时间间隔s的一个函数,度量了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Yi,t+s对Yj,t的一个脉冲的反应,因此称为脉冲响应函数 文献来源 "频率响应函数" 英文对照 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 "频率响应函数"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频率响应函数是指系统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的比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它是衡量高速倾斜镜工作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抑制谐振峰可以改善高速倾斜镜的使用性能 文献来源 2、经傅利叶变换,得到频域内的导纳(一般用速度导纳来表示)表达式 Hv(ω)=v(ω)F(ω)=jω-ω2M+jωC+K(2)H(ω)又称为频率响应函数 文献来源 3、y(t)=A0eiωty(t)=iωA0eiωt(6)将(6)代入(3)得A0eiωt(RCiω+1)=Ajeiωt(7)和A0Aj=1RCiω+1=U(iω)(8)U(iω)称为频率响应函数 文献来源 "传递函数" 英文对照 transfer function of; transfer function; transfer function - noise; "传递函数"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由于传递函数的定义是两个拉普拉斯变换之比,所以使用时必须准确知道传递函数的类型,即,是位移、速度,还是加速度传递函数,才能避免出错 文献来源 2、而传递函数的定义是两个分量之比为两个传感器之间优势波的传递函数.它给我们的启发是任取两个已知传感器组成一个传递函数通过分析传递函数的特征可以判断两个分量的优势波和非优势波 文献来源

结构的强迫振动响应分析

第五章 结构的强迫振动响应分析 §5.1 概述 如果结构已经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离散化,当一个结构系统受到外激励作用时,其响应就是一个多自由度系统的强迫振动问题的解。求解多自由度系统强迫振动响应的方法之一就是直接积分法。考虑到实际结构的高维数(自由度数很大)而给求解带来的困难,往往在实际求解中采用模态叠加法。直接积分法和模态叠加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具有相当精度的振动响应解,并且各有其特点。 §5.2 求解强迫振动响应的直接积分法 对动力学基本方程 )}({}]{[}]{[}]{[t P U K U C U M =++ (5-1) 进行直接积分,其含义是指在对方程进行积分之前,不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变换,在积分中,实际上是按时间步长逐步积分的。这样做的实质是基于如下考虑: (1) 只在相隔t ?的一些离散时间区间上、而不是在整个时间区间上的任一个 时刻t 上满足方程,即平衡是在求解区间上的一些离散时刻上获得的。 (2) 假定位移、速度、加速度在每一个时间区间t ?内按一定规律变化,也正 是采用不同的变化形式,决定了各种直接积分解的精度、稳定性和求解速度。 首先,设}{}{}{0 00U U U 表示初始时刻(0=t )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为已知向量,要求出从0=t 到T t =的解,则把时间段T 均分为n 个间隔n T t /=?,所用的积分是在T t t ,2,??上求方程的近似解。即要在t t t ,2,??的解已知的情况下,求解t t ?+时刻的解。 【中心差分法】 若基本方程式的平衡关系作为一个常系数微分方程组,则可以用任一种差分格式通过位移来表示速度和加速度。通常采用中心差分格式,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求解微分方程的格式。

风与结构的耦合作用及风振响应分析(精)

第17卷第5期工程力学Vol.17 No.52000年 10 月ENGINEERING MECHANICS Oct. 2000 收稿日期修订日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578050 作者简介 女 浙江大学土木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结构工程研究 文章编号 孙炳楠 (浙江大学土木系 在目前的风振响应计算中 但对于超高层建筑 由于基频较低 本文基于准定常假定推论出 风与结构的耦合作用实质上就是气动阻尼效应就可建立考虑风与结构耦合作用的风振响应模态分析方法确定了风与 结构耦合作用所产生的气动阻尼比较了采用Davenport 谱和Kaimal 谱对计算结果的差异性

采用Kaimal 谱并考虑风与 结构的耦合作用所得计算结果能与风洞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风振响应 气动阻尼 中图分类号 A 1前言 作用于高耸建筑物 地震荷载和风荷载 结构显得越来越柔性振动频率随之降低 建筑物越柔而地震能量集中在高频区 因此 当建筑物总高度超过某一值时 深入分析高耸结构的风振效应就显得十分重要 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顺风向的抖振分析上 从原理上讲 只是在计算过程中针对具体的分析对象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结构的计算模式作不同的简化等等 频域分析法比较直接方便

并且所需机时较长 在目前的风振响应计算中这对于一阶频率高于 0.5Hz 的悬臂结构是可以接受的[5] ???ê?t?|?á11 óè ??ê?×è?á??D?μ????á11 ±????ùóú×??¨3£?ù?¨ 风与结构的耦合作用及风振响应分析17 虑风与结构耦合作用的风振响应模态分析方法确定了不同风速下风 与结构耦合作用所产生的气动阻尼采用三维离散的 桁架单元和梁单元模型并着重探讨了两个问题 (2 采用Davenport 谱和Kaimal 谱对结构风振响应的差 异性 2风振响应频域分析法 任一结构采用合适的有限单元离散后在风荷载作用下的运动平衡方程为大气湍流可以看成是一个平稳随机过程为了求得 风振响应的均方根值x σ?????↓? ≥?(1进行求解 并且对于小阻尼体系

单层平面索网幕墙结构的风振响应分析及实用抗风设计方法

第24卷第5期2007年lO月 计算力学学报 ChineseJournalofComputationalMechanics 、bl_24.No.5 October2007 文章编号:1007—4708(2007)05—0633—05单层平面索网幕墙结构的风振响应分析 及实用抗风设计方法 武岳。,冯若强,沈世钊 (略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摘要:单层平面索网玻璃幕墙结构是广泛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中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由于其具有秉性大’质量轻、阻尼小、自振频率低的特点.属风敏蓐结构.由于单索幕墙具有较高的几何非线性,丰文采用基于随机振葡理论的模态叠加频域方法进行了单索幕墙结构的风振响应分析.将模杰叠加频蛾方法的计算结果和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的精确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了谈方法的准确性.并且丰文通过分析各阶模态对单索幕墙结构风振响应的重献,得到脉动风荷载下结构的振神以第一阶模态为主的结论.根据该结论本文采用频域方法推导了单索幕墙结构的位移均方差和索内力均方差的实用计算公式.同时考虑单索摹墙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基于结构响应的单索幕墙结构实用抗风设计方法. 关键词:点支武玻璃幕墙;风振响应;索结构;频蛾方法;抗风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38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玻璃工艺的提高和大量公共建筑的兴建,以预应力拉索作为支承结构的单层平面索网玻璃幕墙结构(以下简称单索幕墙)以其简洁、通透的特点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单层平面索网作为一种新型张力结构体系,具有柔性大、质量轻、阻尼小、自振频率低的特点,属风敏感结构,但由于其为新型结构体系,目前国内外对该类体系的动力性能研究较少,对其风激动力性能缺乏了解。同时现行荷载规范中提出的等效静风荷载法仅适用于高层、高耸等悬臂型结构,幕墙规范提出的阵风系数也仅适用于单块玻璃的抗风设计,不适用于支承结构设}卜“,因此需要提出一套考虑风荷载动力作用且在工程上简便易行的单索幕墙结构实用抗风设计方法。 对于单层平面索网结构,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的颓域法是进行结构风振响应实用计算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采用模态叠加频域方法进行了结构的风振响应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采用频域方法对于单索幕墙结构的风振响应简化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并给出了实用化的计算表格。 收稿日期:2005—07—17}謦改稿收到日期:2005-09-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盒(50478028)资助项目. 作者筒舟:武岳。(1972-).男.副教授(E-mail?wuyuc_Z000 @153.corn)I 玛若强(1789-),男,博士生l 沈世钊(1933-),男.教授冲国工程院晓士. 需要指出的是,单层平面索网玻璃幕墙结构由于挠度较大(国内目前常用的设计挠度限值约为结构跨度的1/50左右),结构具有较高的几何非线性.频域方法只能对结构进行线性分析,因此采用频域方法计算此类结构时,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为此本文在对单索结构进行风振响应频域计算时认为:不是选用竖直平面位置——单索结构初始状态作为计算结构的初始位置,而是选用平均风压作用位置——单索结构平衡状态作为结构的初始位置,此时结构几何非线性的大部分已经完成;其次结构在脉动风作用下在此位置附近作微幅振动,几何非线性较弱,因此可以采用频域方法进行结构的风振计算。 虽然选取平均风压作用位置作为结构风振计算的初始位置,但结构还是具有一定的几何非线性,因此为检验频域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同时又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23即人工生成具有特定频谱密度和空间相关性的风荷载时程,直接求解运动微分方程获得结构的精确响应,同采用频域方法得到的结构响应进行了比较。 2结构风振晌应频域计算方法 2.1频域方法 在脉动风荷载下单索幕墙结构的振动方程: [^幻{藐}+[c]{矗)+[K]{“)一{P(f))(1)式中[M],[K]和[c]分别为结构的质量,刚度矩  万方数据

大跨悬挑屋盖风振响应参与模态分析

第29卷 第5期 2007年5月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l.29 No.5 M ay 2007 大跨悬挑屋盖风振响应参与模态分析 吴海洋1,梁枢果1,郭必武 2(1.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武汉430072;2.武汉建筑设计院,武汉430014) 摘 要: 根据援巴哈马体育场和援几内亚体育场主看台悬挑屋盖风洞试验数据结果,分析和探讨了采用频域分析法计算大跨度悬挑屋盖风振响应时应考虑的结构模态数和频率范围,得到强风作用下悬挑屋盖结构均方根位移与内力响应随参与计算的模态数和频率范围的变化规律,并从屋盖表面测点风压谱密度的角度解释了这种变化规律。 关键词: 大跨悬挑屋盖; 风洞试验; 风振响应; 参与模态 中图分类号: T U 31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1 4431(2007)05 0089 05 Participant Mode Analysis of Wind induced Responses of Large Cantilevered Roof W U H ai yang 1,L IAN G Shu guo 1,G UO Bi w u 2 (1.School of Civ il and Building Eng ineering,Wuhan U niversit y,Wuhan 430072,China; 2.W uha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Wuhan 430014,China) Abstract: T he mode number and t he frequencies range,which were considered during calculating the wind induced respons es o f lar ge cantilevered roof by using the method of frequency do main,w ere analysed and di scussed,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 f wind tunnel tests of Bahamas and Guinea stadium grandstand cantilevered roofs,and the rules that R M S displacement and RM S inter nal force responses under strong w ind for ce chang ing wit h part icipant modes number and frequencies r ange were obtained,and which could be explained fro m t he point of wind pressure pow er spectrum densities of the measured points on sur face of the roof. Key words: large cantilevered roo f; wind tunnel tests; w ind induced responses; participant modes 收稿日期:2006 12 12.作者简介:吴海洋(1981 ),男,博士生.E mail:wuocean1980@https://www.doczj.com/doc/7d4836698.html, 大跨度悬挑屋盖是大跨空间结构中最典型的风敏感结构,因其具有跨度大、结构柔、材料轻等特点,致使风荷载成为其结构设计的主要荷载之一。基于线性体系随机振动理论的频域分析方法是大跨度屋盖结构风振响应分析的首选方法。由于大跨度悬挑屋盖结构各阶固有频率分布密集、振动模态复杂,因此,运用频域法进行风振响应分析时,如何合理地选取参与计算的模态数或确定参与模态的频率范围成为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模态加速度法的实质是对截断的模态位移响应叠加了荷载在剩余柔度上的响应[1],后者称为剩余位移[2] 。补偿模态法是基于模态对系统应变能的贡献作为选取振型的依据[3]。文献[4]基于Rize POD 法识别结构风振的主要贡献模态。然而,上述各种识别主要贡献模态的方法都需要进行大量繁琐的计算,而且得到的结果随结构形式的不同而异。如何定量地评价大跨度悬挑屋盖结构风致响应计算需要考虑的参与模态数或者频率范围是十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另外,在采用频域法计算结构风致响应时,针对是否考虑振型交叉项,存在2种方法,即CQC [5]和SRSS [6]法。作者以2个实际工程为背景来分析大跨度悬挑屋盖风致响应与参与计算模态的关系,并且计算了当忽略振

利用ANSYS随机振动分析功能实现随机疲劳分析.

利用ANSYS随机振动分析功能实现随机疲劳分析 ANSYS随机振动分析功能可以获得结构随机振动响 应过程的各种统计参数(如:均值、均方根和平均频率等),根据各种随机疲劳寿命预测理论就可以成功地预测结构 的随机疲劳寿命。本文介绍了ANSYS随机振动分析功能,以及利用该功能,按照Steinberg提出的基于高斯分布和Miner线性累计损伤定律的三区间法进行ANSYS随机疲劳计算的具体过程。 1.随机疲劳现象普遍存在 在工程应用中,汽车、飞行器、船舶以及其它各种机械或零部件,大多是在随机载荷作用下工作,当它们承受的应力水平较高,工作达到一定时间后,经常会突然发生随机疲劳破坏,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预测结构或零部件的随机疲劳寿命是非常有必要的。 2.ANSYS随机振动分析功能介绍 ANSYS随机振动分析功能十分强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具有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和压力等PSD类型; 2.能够考虑a阻尼、 阻尼、恒定阻尼比和频率相关阻 尼比;

3.能够定义基础和节点PSD激励; 4.能够考虑多个PSD激励之间的相关程度:共谱值、二 次谱值、空间关系和波传播关系等; 5.能够得到位移、应力、应变和力的三种结果数据: 1σ 位移解,1σ速度解和1σ加速度解; 3.利用ANSYS随机振动分析功能进行疲劳分析的一般原 理 在工程界,疲劳计算广泛采用名义应力法,即以S-N 曲线为依据进行寿命估算的方法,可以直接得到总寿命。下面围绕该方法举例说明ANSYS随机疲劳分析的一般原理。 当应力历程是随机过程时,疲劳计算相对比较复杂。但已经有许多种分析方法,这里仅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即Steinberg提出的基于高斯分布和Miner线性累计损伤定律的三区间法(应力区间如图1所示): 应力区间 发生的时 间 -1σ ~+1σ68.3%的时间 -2σ ~+2σ27.1%的时间

传递矩阵法在结构振动响应分析中的应用

传递矩阵法在结构振动响应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传递矩阵法因其简便、快捷,已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航空和航天等领域。本文以航空发动机低压转子临界转速分析为例,对传递矩阵法在结构振动响应分析中的应用方法和分析步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某型发动机低压转子在不同支承刚度下的临界转速。 【关键词】传递矩阵;振动响应;临界转速;转子动力学 0 引言 经典传递矩阵法是20 世纪20 年代建立起来的用于研究弹性构件组成的一维线性系统振动问题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可以用于求解多圆盘轴的扭转振动问题、梁的弯曲振动模态、轴的横向振动问题、系统的静态响应和扭矩载荷响应问题、以及一维结构的振动特性分析和复合梁的振动特性等结构动力学问题。并且,由于传递矩阵法建模灵活、计算效率高等优点,已在包括光学、声学、电子学、机器人学、机械、兵器、航空、航天等诸多现代工程技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 应用传递矩阵法进行分析的一般步骤为:1)结构离散化;2)建立系统传递矩阵;3)特征方程求解。 1 结构离散化 航空发动机低压转子结构简化模型见图1: 其主要组件为压气机、涡轮和低压轴。低压转子通过前、中、后3个支点与发动机转子系统相连[2]。 将该结构进行离散化处理[3-5],并将各支点简化为线弹性体后,得到图2所示模型。 离散化处理后,整个低压转子的质量将被转换为分布式质量节点。表1给出了离散化后各质量节点的质量分布情况。 2 建立系统传递矩阵 将连续结构进行离散化处理后,实体结构将被简化成等刚性无质量梁单元及分布质量点。 3 特征方程求解 以转子转速做为变量,在不同刚度参数下对特征值进行求解。在某一给定刚

随机振动试验报告

随机振动试验报告 高等桥梁结构试验报告 讲课老师: 张启伟(教授) 姓名: 史先飞 学号: 1232627 试验报告 1 试验目的 1.过试验进一步加深对结构模态分析理论知识的理解; 2.熟悉随机振动试验常用仪器的性能与操作方法; 3.复习和巩固随机振动数据测量和分析中有关基本概念; 4.掌握通过多点激振、单点拾振的方法,利用DASP2005软件进行模态分析的基本操作步骤。

2 试验仪器和设备 1. ZJY-601振动与控制教学实验仪系统(ZJY-601A型振动教学实验仪、激励锤、YJ9-A型压电型加速度传感器等)。 2. DASP 16通道接口箱。 3. 装有“DASP2005智能数据采集和信号分析系统”软件的PC机。 4. 有关设备之间的联接电缆。 3 试验原理 3.1模态叠加原理 N自由度线性振动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是一组耦合的方程组: 引入模态矩阵Φ和模态坐标(广义坐标或主坐标)q,使X= Φq。 如果阻尼矩阵能对角化,方程组即可解耦: 解耦后的第i个方程为: 可见,采用固有振型描述振动的模态坐标后,N自由度线性振动系统的振动响应可以表示为N阶模态响应的叠加。 3.2实模态理论 实模态理论建立在无阻尼的假设基础上。在实模态理论中,模态频率就是系统的无阻 ,尼模态固有频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而固有振型矩阵中的各元素都是实数,它们之间i 的相位差是0?或180?。 系统在P点激励,l点测量的频响函数为:

K,,式中,称为频率比,,为模态固有频率。当,则: ,,,,,/,,,iiiiiMi 取频响函数矩阵的一列或一行,如第P列,就可确定振动系统的全部动力特性(模态参数)。 3.3伪实模态理论 某些有阻尼振动系统有时会出现与实模态一样的实数振型,而非复数振型,但其模态 2,,,,,1固有频率为,具有这种性质的振动系统的模态称为伪实模态。伪实模态理diii 论仅适应于阻尼矩阵可解耦,即可采用固有振型矩阵正交化模态称为伪实模态。在伪实模态下,各测点的相位差都是0?或180?。 伪实模态理论仅适应于阻尼矩阵可解耦,即可采用固有振型矩阵正交化的情况。一般情况下,阻尼矩阵对角化的充要条件为: 上式也是有阻尼振动系统方程解耦的充要条件。 总之,H(ω)建立了模态参数与频响函数的关系。因此,利用实验测出的H(ω) 值,即可计算出系统的模态参数。根据频响函数的互易定理及模态理论,只需 H(ω)矩阵的一列(或一行)即可求出全部模态参数。

随机振动分析

随机振动分析实例 Yunyunsunsun 1 导入几何体。 1.1 启动ANSYS Workbench后点击“browse”,打开安装目录D:\Program Files\ANSYS Inc\v110\AISOL\Samples\Simulation,选中“BoardWithChips”文件后,在Workbench工作窗口中显示如图1所示。 图1 模型图 1.2 在主菜单中将单位设置为Units> U. S. Customary (in, lbm, lbf, °F, s, V, A)。 2 模态分析 2.1 在主菜单“New Analysis”中选择模态分析。在模型树中,点击“Analysis Settings”,在左下角出现的“Details of Analysis Settings”中,将“Max modes to find”设为12,如图2所示。 图2 提取12阶模态图3 固定约束左右两个小孔内壁 2.2 施加固定约束。 将左右两个小孔内壁固定住,如图3所示。 2.3 求解模态分析。 计算完毕后,在“Tabular Data”窗口(如果工作窗口下部不显示说明隐藏在右部)中选中12阶频率(图4-1),右击选中“Create Mode Shape Results”,模型树中自动出现12阶“Total Deformation”(图4-2);高亮显示模型树中“Solution”,右击选中“Evaluate all results”;

最后高亮显示模型树中所有“Total Deformation”,右击选中“Rename Based on Definiton”,如图4-3所示。 (此步过于详细,大家可根据需要执行) 图4-1 图4-2 图4-3 3 随机振动分析 3.1 在主菜单“New Analysis”选择“Random Vibration”,点击“Initial Condition Environment”后面的黑三角,选择“Modal”,如图5-1所示。 图5-1 图5-2 3.2 点击“Analysis Settings”,默认情况下“Number of Modes To Use”,选择所有模态,此处也可根据需要设置模态阶数,如图5-2所示。 3.3 施加PSD 基础激励载荷 将鼠标放置在“Analysis Settings”上右击插入“PSD Base Excitation”,点击“Load Data”后的黑三角,选择“New PSD Load”,如图6-1所示,弹出窗口如图6-2所示,选择PSD载荷类型为PSD G Acceleration,点击OK按钮。

随机振动案例讲解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随机振动分析案例分析 题目工作中钻机钻杆的随机 振动分析 班级理力13-1班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苏荣华 成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力学与工程学院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摘要: 孔底岩石表面凹凸不平,使得工作中的钻杆产生垂直方向的位移变动,岩石表面的凹凸不平是随机的,它对钻机产生随机激励,钻杆会产生随机振动。利用现代随机过程理论和已知的振动理论方法,可弄清具体的孔底反作用力。这样,就可用数学方法来确定钻头齿同孔底互撞时牙轮钻机钻杆的幅频特性和它的共振状态。根据线性累积疲劳损伤理论,便可估计钻杆的窄带随机疲劳平均寿命。关键词:随机振动;钻机钻杆;寿命估计

随机振动案例分析 工作中钻机钻杆的随机振动分析 一、钻机的工作原理 钻机(drill)是在地质勘探中,带动钻具向地下钻进,获取实物地质资料的机械设备。又称钻探机。主要作用是带动钻具破碎孔底岩石,下入或提出在孔内的钻具。可用于钻取岩心、矿心、岩屑、气态样、液态样等,以探明地下地质和矿产资源等情况。 牙轮钻机钻孔时,依靠加压、回转机构通过钻杆,对钻头提供足够大的轴压力和回转扭矩,牙轮钻头在岩石上同时钻进和回转,对岩石产生静压力和冲击动压力作用。牙轮在孔底滚动中连续地挤压、切削冲击破碎岩石,有一定压力和流量流速的压缩空气经钻杆内腔从钻头喷嘴喷出,将岩渣从孔底沿钻杆和孔壁的环形空间不断地吹至孔外,直至形成所需孔深的钻孔。 二、工作时的随机激励 孔底岩石表面凹凸不平,使得工作中的钻机产生垂直方向的位移变动,岩石表面的凹凸不平是随机的,它对钻机产生随机激励。如果这种激励过大,将导致驾驶员感到不适,同时也导致结构产生疲劳破坏。 孔底岩石表面凹凸不平,使得工作中的钻杆产生垂直方向的位移变动。岩石表面的凹凸不平是随机的,它对钻机产生随机激励,钻杆会产生竖向随机振动。利用现代随机过程理论和已知的振动理论方法,可弄清具体的孔底反作用力。这样,就可用数学方法来确定钻头齿同孔底互撞时牙轮钻机钻杆的幅频特性和它的共振状态。 三、钻杆随机振动分析 1.钻杆结构 钻杆可简化成杆的竖向振动模型

结构随机风振响应分析的复模态法_李暾

图1 单自由度模型 文章编号 1004-6410(2002)04-0014-04 结构随机风振响应分析的复模态法 李 暾 1,2 ,李创第2,章本照1,邹万杰2,黄天立 2 (1、浙江大学力学系,浙江杭州 310027;2广西工学院土木系,广西柳州 545006) 摘 要:对单自由度结构的随机风振响应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运动方程,并用线性滤波过程生成脉动风谱,用复模态理论和扩阶法进行解耦,获得了等效风谱对应的结构风振响应的解析解,从而建立了结构风振响应分析的复模态法。该方法可用于带T M D 和T LD 结构的风振分析和优化设计。关 键 词:复模态;扩阶法;随机风振 中图分类号:T U311.3;O 31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2-08-06 基金项目:广西青年科学基金(0007009)和同济大学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联合资助。作者简介:李 暾(1973-),男,广西柳州人,广西工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 0 前 言 在结构的随机风振响应计算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实模态法,这要求结构具有经典阻尼。而实际的许多组合结构体系如:带TM D 、TLD 的高层建筑,都具有非经典阻尼和为非对称结构,故传统的实模态法已不再适用,只能用复模态法进行求解。本文对单自由度体系结构的随机风振复模态分析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针 对脉动风谱为非有理分式风谱的情况,利用线性滤波生成脉动风谱,用复模态法和扩阶法进行解耦,得出了等效风谱对应的结构风振响应的解析解,从而建立了结构风振响应分析的复模态法,为将复模态分析法应用于带TM D 或T LD 、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体系等非经典阻尼,非对称结构的风振响应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1 运动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考虑如图1所示的单自由度模型,在脉动风压P f (t )作用下,根据质点m 的力平衡,可得结构的运动方程为: m x ¨+cx +k x =P f (t )(1) 将方程(1)两边同除以m ,得 x ¨+2Y k n x +k 2 n x =P f (t )m (2) 其中: k 2 n =k m ;2Y k n =c m 令: y 1=x ;y 2=x (3) 将(3)代入方程(2),得 y 2-y 1=0y 1+2Y k n y 2+k 2n y 2= P f (t )m 即: [M ]{y }+[K ]{y }={f (t )}(4) 其中: [M ]= 0 11 2Y k n ; [K ]= -1 00 k 2 n 第13卷 第4期 广西工学院学报 V o l.13 No.4 2002年12月 JO U RN A L O F GU AN GX I U N IV ERSI T Y O F T ECHN O LO G Y Dec.2002

ABAQUS软件随机振动分析 final

ABAQUS软件随机振动分析 在工程中,结构一般需要对它进行随机振动分析。典型的例子是:通过机床的振动响应分析进行机床的结构设计,通过对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在电子产品设计中,ABAQUS软件不仅仅能对电子产品进行冲击、热场、加工等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还可以对电子产品在随机振动下产品的响应性能做出很好预测,以优化产品设计。 本例题就某电子产品在随机激励作用下的响应结构为例,采用如下图所示的简化模型,分析在特定随机激励(如图2)中,分析该结构的响应。 图 1 某电子产品结构简化图 图2 随机激励的谱分布 载荷边界条件为:四个底座固支,并在分析过程中,受到随机激励。需要分析整个结构在运动过程中的响应。 启动ABAQUS/CAE,在Start Session对话框中,选择Create Model Database按钮。

一导入模型 由于IGES文件给的是实体模型,我们在 计算中产用shell模型,所以我们需要通过 ABAQUS/CAE中对shell的编辑功能对模型进 行修改。 导入IGES文件成Shell格式。 1.在主菜单选择File ->Import->Part, 进入Import Part对话框。选择相应的 IGES文件,点击按钮。 2.在弹出的Create Part From IGES File 对话框中,如下图,对话框的Topology选择Shell选项,Name选项填写random。 二利用CAE编辑修改模型 在主菜单选择Shape ->Shell->Remove Face,用鼠标点击选择模型中的面,选上之后面会变红色,点击鼠标中键,就可以去掉该面。重复操作,得到下图模型。

某景观烟囱顺风向风振响应分析与风振系数确定

第40卷第2期建 筑 结 构2010年2月 某景观烟囱顺风向风振响应分析与风振系数确定 张文元1 , 郑朝荣1 , 张耀春1 , 武 岳1 , 孙雨宋 2 (1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2东北电力设计院,长春130021) [摘要] 采用S AP2000软件建立了某景观烟囱的结构分析模型,输入风荷载时程进行风振响应分析。考虑了烟囱 复杂外形和不规则质量分布,利用频域方法计算了烟囱第1阶振型的风振位移响应,并与时域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二者吻合较好。分别采用阵风荷载因子法和惯性风荷载法计算了烟囱结构不同高度处的风振系数,并将基于该两种风振系数的等效静力风荷载分别作用在烟囱结构上,计算其顺风向位移响应并与精确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其位移分布均符合真实响应。因此虽然上述两种方法得到的风振系数沿高度分布差别较大,但均能实现烟囱的风振位移等效,均是合理的。为工程应用方便,采用基于阵风荷载因子法的风振系数供结构设计使用。 [关键词] 风振系数;烟囱;时域;频域;阵风荷载因子法;惯性风荷载法 Analysis on along 2wind 2induced responses and determination of gust response factor on a landscape chimney Zhang Wenyuan 1 ,Zheng Chaorong 1 ,Zhang Y aochun 1 ,Wu Y ue 1 ,Sun Y us ong 2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 ,Harbin 150090,China ; 2N ortheast E lectric P ower Design Institute ,Changchun 130021,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 odel of a landscape chimney by S AP2000and wind load history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chimney were analyzed using time domain method.Als o ,wind 2induced displacements of chimney ’s first m ode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frequency domain method ,in which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width and mass was taken into account ,and the results are close to the responses from time domain analysis.Both the gust loading factor method and the inertial wind load method were selected to calculate the gust response factors along the height of chimney ,and distribution of wind 2induced displacements by the equivalent static wind loads based on the above methods agrees well with the exact displacements.S o the tw o methods can both acquire reas onable gust response factors and realize the displacements equivalence of chimney ,though distributions of the gust response factors have great https://www.doczj.com/doc/7d4836698.html,stly ,the gust response factors calculated from the gust loading factor method are recommended for reference of practical design ,as for convenience of application. K eyw ords :gust response factor ;chimney ;time domain ;frequency domain ;gust loading factor ;inertial wind load 作者简介:张文元,博士,副教授,Email :hitzwy @1631com 。 0 前言 某发电厂景观烟囱是一高210m 的钢内筒烟囱。 钢筋混凝土外筒高205m ,筒顶外直径11m;高度195~185m 为一圆台,其下部直径为16m;185~165m 为一直径为16m 的圆柱体;165~155m 为一倒立的圆台,其下部直径为11m;155~60m 为圆柱体;高度60m 以下放坡8%至烟囱底部,底部外直径2016m 。由于外观装饰的要求,烟囱表面在高度60~195m 布置不同形状的装饰条(图1)。筒体壁厚由上至下从250mm 变化到700mm ,90m 以下采用C40混凝土,以上采用C30混凝 土。纵向配筋:0标高处外侧为⊥○28@150,内侧为⊥○ 22@150,以上逐级降低为⊥○12@150。 该烟囱为一具有独特外形且质量刚度分布不均匀的高耸结构,其风荷载的计算(包括风荷载体型系数和风振系数的确定)不能利用现有规范公式[1,2]直接得到。风荷载体型系数通过CFD (C om putational Fluid 图1 烟囱效果图  Dynam ic )方法获得[3],而风振 系数的确定则必须对其进行风振响应分析。 高耸结构的顺风向风振响应分析一般采用以振型分解法为基础的频域方法和以直接积分法为基础的时域方法[4,5]。时域方法根据风荷载的统计特性进行计算机随机模拟,人工生成具有特定频谱密度和空间相关函数的风速时程,并通过 准定常假定转化为风压时程作用在结构上,然后利用逐步积分法计算结构的动力响应。频域方法是将脉动风速谱密度转化为广义风荷载谱,利用传递函数建立

振动分析常见图谱

振动分析常见图谱 一、跟踪轴心轨迹 轴心轨迹是轴心相对于轴承座的运动轨迹,它反映了转子瞬时的涡动状况。 对轴心轨迹的观察有利于了解和掌握转子的运动状况。跟踪轴心轨迹是在一组瞬态信号中,相隔一定的时间间隔(实际上是相隔一定的转速)对转子的轴心轨迹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近年来随着在线监测技术的普及而逐步被认可的,它具有简单、直观,判断故障简便等优点。 图4-20是某压缩机高压缸轴承处轴心轨迹随转速升高的变化情况,在能过临界转速及升速结束之后,轨迹在轮廓上接近椭圆,说明这时基频为主要振动成分,如果振幅值不高,应该说机组是稳定的。如果达到正运行工况时机组振幅值仍比较高,应重点怀疑不平衡,转子弯曲一类的故障。 二、波德(Bode)图 波德图是描述某一频带下振幅和相位随过程的变化而变化的两组曲线。频带可以是1×、2×或其他谐波;这些谐波的幅、相位既可以用FFT法计算,也可以用滤波法得到。当过程的变化参数为转速时,例如启、停机期间,波德图实际上又是机组随激振频率(转速)不同而幅值和相位变化的幅频响应和相频响应曲线。 当过程参数为速度时,比较关心的是转子接近和通过临界转速时的幅值响应和相位响应情况,从中可以辨识系统的临界转速以及系统

的阻尼状况。 图4-21 某压缩机高压缸波德图 图4-21是某转子在升速过程中的波德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在通过临界转速时幅值响应有明显的共振峰,而相位在临界前后转了近180。。 除了随转速变化的响应外,波德图实际上还可以做机组随其他参数变化时的响应曲线,比如时间,不过这时的横坐标应是时间,这对诊断转子缺损故障非常有效。也可以针对工况,当工况条件改变时做波德图,这时的幅频响应和相频响应如果不是两条直线,说明工况变化对振动的大小和相位有影响,利用这一特点可以甄别或确认其他症兆相近的故障。 三、极坐标图 极坐标图实质上就是振动向量图,和波德图一样,振动向量可以是1×、2 ×或其他谐波的振动分量。极坐标图有时也被称为振型圆和奈奎特图(Nyquist图),但严格说来,二者是有差别的,因为极坐标图是按实际响应的幅值相位来绘制的,而Nyquist图一般理解为是按机械导纳来绘制的。 极坐标图可以看成是波德图在极坐标上的综合曲线,它对于说明不平衡质量的部位,判断临界转速以及进行故障分析是十分有用的。和波德图相比,极坐标图在表现旋转机械的动态特征性方面更为清楚和方便,所以其应用也越来越广。

ug振动响应分析详细分析教程

HESSI Satellite Assembly FEM/Response Simulation Workshop

In the last workshop, you built the satellite in the deployed configuration. For the launch loads applied with in this workshop we need the satellite in the deployed configuration. Since this would be a repeat of steps that you had done, this was done for you using the following steps: https://www.doczj.com/doc/7d4836698.html,ed the solid properties and calculated the mass of a panel. 2.Unmapped the panels from the assembly FEM. 3.Added 3 concentrated masses at the connection points for the solar panels.

Steps of this Workshop: 1.Apply Enforced Displacement Restraints 2.Create the global damping 3.Solve for the normal modes 4.Create a response simulation 5.Review the results for the mass participation 6.Create the sensors 7.Create a random excitation 8.Calculate the acceleration at the sensors 9.Calculate the RMS for the middle platfor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