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和内容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和内容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和内容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和内容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和内容

中国经济核算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1952年到1984年,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从1985年到1992年,是MPS和SNA两种核算体系共存的阶段,是适应计划指令为主导的一套指标体系,第三阶段是从1993年到现在。这一阶段是取消了MPS 体系,采用了SNA基本核算框架、原则与方法,并结合中国实际创建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中国国民收入核算的简要回顾

我国国民收入统计核算起于20世纪50年代。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就开始制定国民收入计划。1956年孙冶方(当时的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率中国统计工作代表团去苏联考察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国民收入统计工作。同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一份国民收入生产及积累分配比例关系的资料。同一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制订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草案时,第一次提出采用先估算国民收入增长的可能,再研究生产建设规模和人民生活改善程度;先确定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关系,再拟定各项主要计划指标。根据这一要求,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进行了我国第一次国民收入计划的试算工作。经“八大”正式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1962年的国民收入,有可能比1957年增加50%左右。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应该正确地处理在国民收入中消费和积累之间的比例关系,积累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可以稍高于第一个五年已经达到的水平。”“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国营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将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有较大的增长”。在“八大”会议上,薄一波提出了“积累率20%,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30%,基本建设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0%的‘二、三、四’的著名公式。”当时在国家计委综合局设立了国民收入处,最多时有十几个同志在进行国民收入的核算和计划工作。这一时期的国民收入测算,是以工农业生产统计和财政资料为基础的。

1958年以后,经济工作出现“左”的偏向,大反综合平衡论,搞高指标、高速度、高积累,国民收入计划受冲击,国民收入处被撤消。1962年,国家计委组织了专门力量研究国民收入生产、分配和使用情况,并把消费和积累作为重点指标。这项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完全终止。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工作又得到恢复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制定“六五”计划过程中,注意发挥国民收入计划在综合平衡中的作用,并把国民收入列为“六五”计划的重要综合指标,规定1985年消费基金占国民收入使用额的71%左右,积累率为29%左右。1982年国家计委又成立了国民收入处,并开始编年度的国民收入计划。1983年,国

务院领导在谈到综合指标问题时指出,总产值不能真正反映工作计划,过分突出工农业总产值会出问题,可否从明年起把总产值改为国民收入指标,把它列为第一位的指标。国务院还决定,在今后的几年中,必须把合理分配国民收入,克服资金分散现象,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这一时期,经济学家的理论对提高国民收入概念及其核算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也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他们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础上来论证国民收入概念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和经济实力等,要以国民收入指标来反映,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时,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比例关系要以国民收入为主体进行综合平衡。

1985年我国建立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指标体系,这主要是辅助MPS体系中的国民收入,用于补充国民收入指标不能反映非物质服务生产活动的不足。当时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包括生产核算,不包括使用核算,且以国民收入生产核算为基础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得来的。1989年修订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年报制度、指标解释和计算方法,增加了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试算表格式。1992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指标解释及测算方案》,把国内生产总值从附属的、对国民收入补充作用的地位调整为主要的核心指标,国民收入降到次要的、附属的地位。1993年,国家统计局决定取消国民收入统计报表制度,正式建立了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年报制度。

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形成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分析和管理部门逐步放弃了MPS体系的有关指标,转而采用SNA体系的有关指标研究经济情况、制定经济计划和政策。1999年,国家统计局决定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修订。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于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这项重要任务,形成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新的规范性文本《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它总结了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采纳了1993年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对《试行方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取消了其中的MPS核算内容,清理了基本概念,修订了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分类,调整了基本框架,补充了核算内容,修改和细化了有关表式的指标设置,基本上与新的国际标准相衔接。它标志着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与国际标准接轨方面又迈出了重要步伐。

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

国家统计局从1985年开始年度GDP生产法核算,从1989年开始年度GDP支出法核算,从1992年开始季度GDP生产核算,从2001年起试算季度支出法GDP,迄今为止对外只公布

季度生产法GDP,尚未正式公布季度支出法GDP;从1987年正式开始编制投入产出表,此后每隔5年,即逢尾数为2或7的年份,通过投入产出专项调查编制全国投入产出表,在两个编制年份之间,即逢尾数为0或5的年份,通过推算编制投入产出延长表;从1992年开始与中国人民银行合作编制资金流量表,统计局负责编制资金流量表中的实物交易部分,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编制资金流量表中的金融交易部分,此后每年编制一次;从1997年开始编制全国资产负债表和经济循环账户,以后每年编制一次。需要指出的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承担,该表最早从1981年开始编制,以后每年编制一次。另外,国家统计局目前正在研究探索编制资源环境核算账户。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附属表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进行描述。

1.国内生产总值表

在基本核算表中,国内生产总值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和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是从生产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创造价值的方法,它是从核算期内常住单位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扣除同期投入的全部货物(不包括固定资产)和服务得出来的,即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它是不同行业增加值的加总。收入法是从收入形成的角度反映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折旧和营业盈余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最终去向的一种计算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国内生产总值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的净出口加总得到。

理论上,国内生产总值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应该一致,但实践中由于资料来源的不同,不同方法计算结果之间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生产额采用生产法与收入法相结合的混合法计算,即根据基础资料的状况,部分行业采用生产法计算,如工业和农业,部分行业采用收入法计算,如社会服务业等。目前,我国年度核算分别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生产额和使用额,以生产额为准;季度核算只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生产额。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主要数据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统计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和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如农业统计、工业统计、建筑业统计、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统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劳动工资统计、人口统计、城乡住户收入支出调查、价格统计、海关统计、国际收支统计等。另一方面是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行政管理资料,如财政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决算、税务和工商资料等等。

2.投入产出表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投入产出技术的不断发展,投入产出表作为一种工具已经具备了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和投入产出分析两大功能。正是由于投入产出表具有这种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编制了本国或本地区的投入产出表,同时结合数量经济方法进行的分析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投入产出表包括供给表(V表)、使用表(U表)和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供给表反映各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结构和各种类型产品的产业部门来源结构;使用表反映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结构和最初投入结构,以及各种类型产品的中间使用去向和最终使用去向;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反映产品部门的中间投入结构和最初投入结构,以及产品部门的中间使用去向和最终使用去向。

我国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引进投入产出技术的,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研究的重点是投入产出技术的分析应用。我国第一张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是1973年实物型投入产出表,该表包括61种实物产品。1982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组织有关部委编制了1981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和实物型投入产出表,这被称为MPS式投入产出表。此表将物质生产活动划分为26个产品部门,包括146种实物产品。1984年,国家统计局在1981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统计、财务和业务等资料编制了1983年价值型投入产出延长表,该表包括22个物质产品部门,除农业部门外,其他部门与1981年完全一致,1981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的农业活动被分为五个农业部门,而在1983年投入产出延长表中未对农业活动进行细分。

1987年新成立的国务院全国投入产出调查协调小组,指导国家统计局,历经3年,在1991年正式出版发行了《198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1987年投入产出表的核算对象不仅包括物质生产活动,还首次将非物质生产活动作为核算对象,为以后编制SNA式投入产出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经验。1987年投入产出表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118个部门,其中物质生产活动101个,非物质生产活动17个。

以后,国家统计局又成功地编制了1990年、1992年、1995年和1997年的价值型投入

产出表和1992年实物型投入产出表,1992年、1995年和1997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采用了国际通用的表式,为SNA式投入产出表,进一步满足了国际比较的需要。1992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包括119个部门,在1987年118个部门基础上增加了废品废料部门。1992年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包括151种物质产品。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将国民经济划分为124个部门,随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变化,它与以往的部门分类有所差异。1990年和1995年投入产出表为延长表,按照1987年和1992年的投入产出部门Ⅱ级分类,将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划分为33个部门。国家统计局正在为编制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做基础性的准备工作。

我国投入产出表作为管理经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研究国民经济运行状态、制定产业和能源等政策,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整体的、部门的及区域性的影响等,均发挥了作用。

3.其它基本核算表

资金流量表包括实物交易表和金融交易表。实物交易表反映各机构部门(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住户和国外)收入分配、消费、储蓄和投资情况;金融交易表反映各机构部门的各种类型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情况。

国际收支表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发生的交易状况;国际投资头寸表反映常住单位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状况,以及由交易、价格变化、汇率变化和其他调整引起的存量变化情况。

资产负债表反映机构部门及经济总体所拥有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的历史积累状况。

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GDP及其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最重要的指标。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从1981年算起,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当时是用工农业总产值计算的)翻两番。从1985年确定“七五”计划奋斗目标时,改用了国民生产总值。即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翻一番含义是现值应当为原基础数的2倍,即在原基础数上增长了1倍;而翻两番就是指在现值为基础数的4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计算,以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个单位,则1987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 018个单位,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4. 258个单位,也就是说,我国在十五年内(1980年到199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比预定计划提前了五年。第一个翻番用了7年时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4517. 8亿元增至1987年的11954. 5亿元,增长了1. 6倍多,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0. 6%,这一速度比日本、东亚四小龙经济腾飞时的8%—9%的速度还高。第二个翻番用了8年时间,平均每年增长9.6%。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于1997年

翻了两番,提前3年完成了“九五”计划规定的“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一共花了17年,平均8.5年翻一番,平均每年增长8.5%。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在判断我国财政收入是高还是低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比较标准。20世纪90年代初,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在15%左右,到了1995年,这个比重下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10.7%,但自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后,又开始逐年回升,2004年攀升到19.3%。在评价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的快与慢时,也曾将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作为比较的尺度。这在中国经济转轨中出现过多次。

人均GDP指标用得很普遍。其中一种用法是比较居民生活水平时,先用人均GDP来判断一国是属于什么样收入水平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方法计算,1990年中国人均GDP为370美元,1995年为620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1995年,世界平均水平为4880美元,发达国家平均为24930美元,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090美元,均高于中国。2003年,中国人均GDP 突破1000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引起世界的瞩目。国民经济核算对反映我国经济变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现在,一些外国重要机构支持我国统计制度的改革,同时,对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表示认可和理解。

国家统计局要求,从2004年1月1日起,各地区要统一用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将退出历史舞台。同时,地区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如“北京市生产总值”,而不再使用“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核算(SNA)方法的制度特性

国民经济核算(SNA)方法的制度特性 ” 众所周知,国民经济核算是20 世纪经济科学发展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缩写为SNA)提供对经济社会现象观察和量化分析的最基本方法和原始信息数据,是经济科学分析的基础。几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此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等,他们分别于1969、1971、1973、1977 和1984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由联合国(UN)等国际性统计组织共同制定的SNA 也多次修订,SNA(1993)基本囊括了人类历史上该方面最杰出的研究成果。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学工具理性的演进中,经济学理论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为基础的层面。这无论是对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还是对人们透过方法本身对经济世界的理性认识方面,无疑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学工具理性的演进过程中,制度选择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认识的传统观点 无论在统计学界,还是在经济学界,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认识,基本有下述两种传统观点: 1.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这种认识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于经济研究,特别是宏观经济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作用而提出的。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其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经济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在实证、规范两个层面都需要有先验和后验的经验性方法论支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作为官方统计体系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了会计账户的形式,将国民经济运行及其结果,予以量化统计。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间、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本身就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研究这些经济现象的方法就蕴含在其中。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簿记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和模型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瑞典皇家科学院教授爱立克。伦德伯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评价是:“……在它们产生据以作出国民预算的预测系统性文件的同时,是周期性和结构性分析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至于在学科方面,中国的统计学家们认为:“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章 国民收入核算习题与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选择题 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测定一个国范围内在一定时期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量的是( )。 A.国民收入 B.国内生产总值 C. 国民生产净值 D. 可支配收入总和 2.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 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3.下面哪一种情况是从家庭部门向企业部门的实物流动()。 A.物品与劳务 B.生产要素 C.为物品与劳务进行的支付 D.为生产要素进行的支付 4.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部门对家庭部门的转移支付()。 A.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B.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 C.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 D.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 5. 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出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 经纪人为—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6.在下列项目中,(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公司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7.在下列项目中,( )不属于政府购买。 A. 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 B. 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 C. 政府定购一批军火 D. 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薪水 8.下列( )不属于要素收入但被居民收到了。 A.租金 B.银行存款利息 C. 红利 D.养老金 9.在一个只有家庭、企业和政府构成的三部门经济中,一定有()。 A. 家庭储蓄等于净投资 B. 家庭储蓄等于总投资 C. 家庭储蓄加折旧等于总投资加政府支出 D. 家庭储蓄加净税收等于投资加政府支出 10.在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投资的是( )。 A.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政府债券 B. 通用汽车公司增加了500辆汽车的存货 C.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了一台新机床

1999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9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 2000年2月28日 1999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 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以扩大内需为主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克服各种困难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努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实现了发展和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2054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12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40806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7036亿元增长7.5%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11677元比上年提高6.3% 市场价格总水平继续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 1.4%多 数商品价格低于上年水平其中食品价格下降4.2%衣着价格下降2.7%家庭设备及用品价格下降2.3%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下降5.5%服务项目价格则上升10.6%全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3%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国从业人员705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629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1014万人增加336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940万人增加708万人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1999年全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新增564万人通过多种途径使492万人实现了再就业退休及自然死亡等减少32万人年末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6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与上年持平 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54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97亿美元年末汇率8.2793元人民币兑1美元比上年末低4个基本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很突出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减缓 二农业 1999年农业生产继续全面发展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 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达5.08亿吨比上年减产397万吨减产0.8%其中夏粮和早稻合计增产570万吨秋粮由于入秋以后北方地区旱情较重减产较多 主要经济作物中棉糖黄红麻减产其他均增产受播种面积调减因素的影响全年棉花产量为383万吨比上年减产14.9%糖料产量为8400万吨减产14.2%油料水果和茶叶等作物产量继续增长全年油料产量2600万吨比上年增长12.4%水果产量6100万吨增长11.9%茶叶产量68万吨增长2.3%蔬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全年实际种植面积131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

GDP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的答案大家分享

GDP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中国大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持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土台湾省内的单位。GDP核算与GDP不同,GDP表示的仅仅是一个总量指标,而 GDP核算则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下围绕GDP这个总量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核算活动。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支出法也称使用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 “绿色GDP”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 对现行的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生活中投入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后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绿色GDP”理论的国际研究背景: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别是在战后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背景之下,GDP逐渐演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 20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地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强烈呼吁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纠正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式的缺陷。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力图从传统意义上统计的GDP数字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使其能更加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表达的关系。 国内“绿色GDP”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从政府层面上来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951-1981)当时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制度基本上实行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这一体制是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第二阶段(1982-199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制度的转型阶段,两种核算制度(MPS与SNA)并存,它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的。第三阶段(1992-1995),1992年我国正式启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实质内容上,与当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核算制度基本相同,并与国际统计口径相接轨。因此,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改革,构建以“绿色G D P” (GGDP)为核心,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核算体系,是学术界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辛的任务。第四阶段(1995年至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核算体系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从总体来说,环境经济综合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其本质不同在于前者在资本使用概念上对后者做了拓展。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跟踪和吸收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的新成果,以力求保持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 推行中国绿色GDP核算模式建议:1、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2、选择合适的核算模式;3、确定核算的重点和范围;4、构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综述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综述 第一部分综述 (一)基本框架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附属表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进行描述。 (二)基本关系 1.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之间的关系 在本体系中,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都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每张基本核算表侧重于经济活动某一方面的核算,所有的基本核算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 国民经济账户则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各个账户按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和融资等环节设置,相互之间通过平衡项来衔接,既系统地反映了经济循环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又清楚地反映了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2.基本核算表之间及与附属表的关系 (三)基本概念 1.常住单位 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这里所说的经济领土由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它包括我国大陆的领陆、领水、领空,以及位于国际水域,但我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它还包括我国在国外的所谓领土“飞地”,即位于其他国家,通过正式协议为我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我国驻外使馆、领馆用地;不包括我国地理边界内的“飞地”,即位于我国地理领土范围内,通过正式协议为外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如外国驻华使馆、领馆用地及国际组织用地。一经济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如住房、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准则),则该经济单位在我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口径中是否进行了中间产品的核算? 2.为什么世界上原来用GNP作为衡量总产出的主要指标,而目前较多的使用GDP作为衡量 总产出的指标呢? 3.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4.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储蓄和投资具有什么样的联系? 5.试比较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的三种方法。 6.试述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 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之间的关系。 7.为什么要计算实际GDP?名义GDP和实际GDP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8.阐述国民收入核算中统计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 9.怎样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净存货? 10.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是否将居民获得的所有利息都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11.假如某国企业在本国的收入为200亿元,在国外的收入为50亿元;该国居民在本国的 劳动收入为120亿元,在国外的劳动收入为10亿元;外国企业在该国的收入为80亿元,外国人在该国的劳动收入为12亿元,试求:该国的GNP和GDP。 12.设有某国的国民经济数据如下(单位:亿美元),请分别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GNP。 13.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单位: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为5000亿美元,个 人可支配收入为4100亿美元,政府预算赤字为200亿美元,个人消费支出为3800亿美元,贸易赤字为100亿美元。试计算:(1)储蓄S;(2)投资I;(3)政府支出G。14.假设在一个国家新创造的产品和劳务的销售价格NNP为1000亿美元,个人消费支出C 为810亿美元,个人储蓄S为90亿美元,企业投资支出I为100亿美元,政府税收T

最新国民经济核算计算题

国民经济核算计算题

1.已知某地区如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单位:亿元): (1)农业总产值280亿元,其中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价值35亿元;中间投入62亿元。 (2)工业总产值960亿元,其中企业间重复计算价值为238亿元;中间投入340亿元。 (3)建筑业总产值326亿元;中间投入83亿元。 (4)运输邮电业总产值188亿元;中间投入35亿元。 (5)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值237亿元;中间投入68亿元。 (6)其他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营业收入452亿元;中间投入85亿元。 (7)其他非营利性非物质生产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中间投入76亿元。 (8)全地区最终消费支出168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为548亿元,自外地购入商品32亿元,向外地输出商品75亿元。 试根据上述资料分别用生产法和支出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 解:用生产法计算该地区GDP为 GDP=Σ(各部门增加值)

=Σ(各部门总产出–该部门中间投入) =(280-62)+(960-340)+(326-83)+(188-35)+(237-68) +(452-85)+(530+530×10%-76)=2277(亿元) 用支出法计算该地区GDP为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 =1686+548+(75-32)=2277(亿元) 2.已知某地区2000年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1)总产出8673亿元; (2)中间消耗4124亿元; (3)最终消费3658亿元; (4)资本形成总额898亿元; (5)固定资本消耗259亿元; (6)货物和服务进口(含自外地购入)86亿元。 试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及货物和服务出口(含向外地输出)。 解: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消耗=8673-4124=4549(亿元)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国民经济核算题库

一.单项选择 0.SNA采用的是(A全面生产概念) 0.SNA对固定资产存量.固定资产消耗和库存存量进行估价推算所采用的是(D永续盘存法) 0.xij表示(Bj部门生产时所消耗的i产品数量) B.编制国外账户应以(B本国货币)为基准货币单位。 B.编制物价指数的紧缩法是运用(A帕氏指数)方法。 B.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中性资产持有收益(C等于零) C.餐饮业兼营生产和转卖两种业务。转卖业务的总产出(A只计算其附加费) C.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出(C包括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部分) C.产业部门分类的依据是(D主产品的同质性) C.常住单位是指(C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C.常住人口与现有人口的关系是(B现有人口=常住人口-临时外出人口+临时寄居人口) C.储蓄率是指(D储蓄额与可支配收入额之比) C.储蓄是可支配收入中没有用于最终消费的部分,其数值(D既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或零) C.从全国民经济收入再分配来讲,再分配收入和支出应是相等的,二者不等主要是与(C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形成)形成有关。 C.从账户上看,收入形成账户中的营业盈余和混合总收入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中的营业盈余和混合总收入之间的差额是(A零) D.地区间的流入与流出在投资环节上表现为发生在地区间的(B资本转移) D.短期核算的数字比一般年度核算的数字(B不准确) D.短期内国民经济的生产主要由(B工业)的生产活动状况加以体现。D.对外金融账户的平衡项是(A净贷出/净借入) D.对外经济活动所指的进出口是(D既包括货物进出口又包括劳务进出口) D.对外经济交易是(D会影响一国资源总量) D.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是关于商品进出口与(D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的分析。 D.对外资本账户记录一国常住单位与国外之间发生的(B非金融性资本交易) D.对外资产负债账户(B只核算金融资产) D.对于金融负债,债权人和债务人应遵循的估价原则是(B交易双方同一价格估价)

国民经济核算题与答案

1.根据下列内容完成以下要求:(20分) 已知某地区2008年以下统计资料:(20分) (1)总产出15000亿元; (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 (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 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 (4)出口1200亿元; (5)进口1060亿元; (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 (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 (8)生产税610亿元; (9)生产补贴15亿元; 要求: (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3.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 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10分) 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495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800亿元,银行存款86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35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款280亿元。(25分) 计算: (1)居民储蓄额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 (4)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简要说明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的联系。 答案

(2)解释表中任意五个指标的含义 1、国民生产总值(GDP) GDP是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GDP反映的是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品等。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分析报告及相关大数据

中国历年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大致可把6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①1949-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顺利恢复和发展;②1957-1966 年:开始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曲折前进;③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仍取得进展;④1977-1992年: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稳步、迅速而健康发展;⑤1993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即将跃居世界第二位。 1949-1952年,是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比过去最好年份,工业总产值下降50%,农业总产值下降20%,原煤下降48%,原油下降62%,钢下降83%,电力下降28%,棉布下降32%,粮食下降24.5%,棉花下降48%。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326亿元,1952 年达到461亿元,高于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408亿元);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1952年达到349亿元,超过了解放前最高年份的1936年(281亿元)。1952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为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比解放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在三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21.1%。 1952年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1952年中国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印度,如钢产量中国为2.37公斤,印度为4公斤(为1950年数字,下同),美国为538.3公斤;发电量中国为2.76度,印度为10.9度,美国为2949度。因此,为了改变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第一个五年计划极重要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与此相适应,在投资方面也突出了重工业。计划规定,五年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是427.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为248.5亿元,占58.2%,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又占88.8%。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运输邮电业、商业和文化教育等事业。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农林水利部门的投资占7.6%,运输邮电部门的投资占19.2%,银行贸易部门的投资占3%,文化教育部门的投资为7.2%。在五年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493亿元,超过计划的15.3%,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资金,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投资总额达到588.47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92亿元,相当于1952年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一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9%,其中工业增长18%,农业增长4.5%;轻工业增长12.9%,重工业增长25.4%。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1%提高到1957年的56.7%。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上升到45%。1957年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建国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发电量达到193.4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为建国前最高年发电量的3.2倍。“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 1958至1960年是中国“大跃进”时期。“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力图在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开辟一个新的局面。然而,实践已证明,这个努力是不成功的,而且造成严重的后果。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指标,比八大一次会议建议的指标,工业方面普遍提高一倍,如钢从1200万吨提高到3000万吨;农业方面普遍提高20-50%,如粮从5000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从此后,第二个五年计划转入了“大跃进”的轨道。 三年“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影响以后两年经济的发展。1958-1962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下降0.4%,农业净产值年平均下降5.9%,轻工业年均下降2%,国民收入

2020最新电大《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包括题目与答案)

《国民经济核算》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 (第一章—第三章) 1. 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并回答问题 指标单位200520062007200820092010 全年粮食产量万吨4625145258 45711430674694748401 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3957042607 45935 5361262815 76190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8940495933 102398 116694136515182321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3261936898 43202 5511870073 88604 (1)什么是增加值机构单位和产业部门如何计算增加值 (2)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从三种不同角度考察它,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3)根据上述资料,计算我国"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 说明:百度搜索“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就可以找到各年的数据答:(1) 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之和。 机构单位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有: 生产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总产出—机构单位中间投入 收入法:机构单位增加值=机构单位(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方法: 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答:(2)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全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从生产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国内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就各部门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 从收入分配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由生产要素的收入构成的,也就各部门生产要素收入即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相加之和。 从使用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最终产品是被用于同期全社会的最终使用,积累和消费。 答:(3) ①、时期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48401/46251)1/5×100%=100.91% ②、国内生产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182321/89404) 1/5×100%=115.31% 2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和构成,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及构成,各地区最终消费及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消耗系数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从内容上看,包括生产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国民储蓄投资及资本形成金融资产和负债产业结构和消费水平以及国际经济往来的国际劳务国际投资国际资本和金融等内容. 3. 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列举近两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 答: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1) 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即: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三部分内容。即: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一定限度内的统计误差是允许出现的。目前,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中多采用收入法,但其三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 二、计算分析题(写出计算公式及过程) 1、某企业2003年各项生产活动支出的全部劳动报酬32亿元,提取的全部固定资产折旧4亿元,向政府交纳的全部生产税净额8亿元,企业全部营业盈余21亿元。要求计算企业2003年增加值。

第章国民收入核算习题与答案

第章国民收入核算习题 与答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选择题 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测定一个国范围内在一定时期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量的是( )。 A.国民收入 B.国内生产总值 C. 国民生产净值 D. 可支配收入总和 2.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 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3.下面哪一种情况是从家庭部门向企业部门的实物流动()。 A.物品与劳务 B.生产要素 C.为物品与劳务进行的支付 D.为生产要素进行的支付 4.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部门对家庭部门的转移支付()。 A.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B.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 C.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 D.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 5. 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出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 经纪人为—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6.在下列项目中,(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公司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7.在下列项目中,( )不属于政府购买。 A. 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 B. 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 C. 政府定购一批军火 D. 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薪水 8.下列( )不属于要素收入但被居民收到了。 A.租金 B.银行存款利息 C. 红利 D.养老金 9.在一个只有家庭、企业和政府构成的三部门经济中,一定有()。 A. 家庭储蓄等于净投资 B. 家庭储蓄等于总投资 C. 家庭储蓄加折旧等于总投资加政府支出 D. 家庭储蓄加净税收等于投资加政府支出 10.在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投资的是( )。 A.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政府债券 B. 通用汽车公司增加了500辆汽车的存货 C.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了一台新机床 D. 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了另一条新装配线 11.国内生产总值等于( )。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C. 国民生产总值加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D.国民生产总值加净出口 12.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司的间接税( )。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 第二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第四节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一)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它的基本细胞就是各个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以及居民户。这些单位的经济活动是连续不断进行的,各单位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从宏观角度看,国民经济运行就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即从生产到分配、交换直至最终使用的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具体来说,国民经济核算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统计、会计和数学系等方法,对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在特定时点的结果和各重要总量指标及其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综合、全面的测定,用以跟踪、描述一国国民经济的联系和结构的全貌。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层涵义: 1.指国家或国际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了一系列核算概念和核算原则,制定了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科学的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一套逻辑一致和结构完整的核算构架。 2.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它是遵循一定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核算的结果,是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基础。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 1.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2.是加强经济管理和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3.可用于国际比较。 4.具有推动统计和其他核算现代化的功能。 三、国民账户体系(SNA)简介

国民经济核算

第一章总论 简答2.何为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区分它们的简要原则是什么?是举例说明。(P13-14)答:(1)常住单位:如果一个单位在一国经济领土上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住宅、厂房或其他建筑物),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标准),那么,就可以认为该单位在这个国家具有经济利益中心,是该国的常住单位。只有常住单位的活动才构成该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 非常住单位:一单位如果不具备上述特征,就被称为该国的非常住单位而被视为国外,其活动不能纳入该国国民经济的范围。 (2)区分它们的简要原则:该单位所处的位置以及与该国经济的密切程度。 (3)例如,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尽管从财产所有上看不属于中国(而是属于国外),但由于该企业位于中国经济领土范围内并从事长期的经济活动,与中国具有密切的关系,从而应视其为中国(即企业所在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按其财产所有关系将其划归国外。 第二章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简答:三种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原理及计算公式(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P45、P55-56、P63-64) 答:(1)生产法:从形成过程看,增加值是生产者当期生产的产品价值扣除所消耗的其他产品价值后的余值,即总产值出减去中间投入之差,这是生产法增加值核算的思路。 计算公式:生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从分配角度看,增加值被各生产参与者所获得,由此可以通过各不同要素收入项目加总来计算增加值,这是收入法增加值核算的思路。 计算公式: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本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立足最终产品核算国内生产总值,需要从最终产品的去向入手。从使用者角度看,这样的最终使用就是最终支出,这样计算GDP的方法称为支出法。 计算公式: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服务出口-货物服务进口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 简答1.试述投入产出表中三个象限(一、二、三象限)各自所包含的内容。(P87) 答:(1)第一象限:中间流量数据,反映各部门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也是投入产出核算的核心。这些数据都具有双重含义,都可以从使用与投入两个方向解读。 (2)第二象限:各部门最终使用(又称最终需求)数据。 3)第三象限:各部门最初投入数据。 简答3.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含义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P122、P128)答:(1)直接消耗系数:aij=Xij/Xj,Xij为j部门当期为获得其总产出而对i部门产品的消耗量,除以j部门总产出Xj,aij就表示j部门生产1单位总产出对i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 完全消耗系数bij:为生产j部门单位最终产品,对第i部门中间产品的完全消耗量。换言之,i部门必须为整个经济系统提供bij数量的中间产品,j部门的1单位最终产品才有可能生产出来。 (2)区别:直接消耗系数是用来测度一个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直接关联程度的,而完全消耗系数是用来测度一个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完全关联程度的。 第四章资金流量核算(实物交易)

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答案

2 ?我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最综合的分类是( C ?三次产业分类)。 3 ?由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确定的价格是( C.生产者价格)。 4. 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B.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5 ?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了进行( B.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 6 ?常住单位是指(C ?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7 .以下产业不属于第三产业的是(D?畜牧业) 8 . SNA采用的是(A.全面生产概念)。9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D ?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多个基层单位)。 10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固定资本消耗作为( D .内部交易)处理。11 .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指标是( A .国内生产总值)12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主要是揭示(B .机构部门)之间在生产、收入分配和消费、积累使用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的有机联系。 第二章1、生产核算的核心是(C国内生产总值)2、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采用的是( A、产业部门分类) 3、产业部门分类的依据是(D、主产品的同质性) 4、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5、下列各项不能看作是增加值的是(A中间消耗) 6、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需要计算(C、营业盈余)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某建筑去年已经完成,今年的销售金额应加入今年的 GDP) 8、在当期粮食产量中,根据使用去向可以判断,属于最终产品的是(C由粮食购销部门增加储备的粮食) 9、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A、大于)夕卜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10、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C、可能对也可能错)11、企业的总产出包括是指企业(D、生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 12、已知某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 2000 亿元,总产出为 3600 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折旧为 100 亿元。则该地区中间投入为(D1600 )亿元 13、已知我国某年企业部门总产出为7000 亿元,中间投入为 2000 亿元,固定资产折旧 100 亿元,支付劳动报酬 3000 亿元,支付生产 税净额900亿元,则其营业盈余是(C、1000 )亿元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产税的是(B、财产税) 15、下列不同的产业部门核算总产出的方法也不同,其中按产品法”计算的是(A、农业部门) 16、工业企业自建厂房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出成果(C、包括在建筑业总产出中)。 17、餐饮业兼营生产和转卖两种业务。转卖业务的总产出( A、只计算其附加费)。 18、金融业的总产出(D、是其金融中介服务的总产出与金融次要活动总产出之和)。 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企业中间消耗的是:(B、大型机床更新) 20 、可比价 GDP 为 1100 亿元,现价 GDP 为 1000 亿元,则物价指数为:( C、 1.1 ) 21、国内生产总值的实物构成不包括(D、进口货物和服务)。22、生产账户的平衡项是(C、增加值) 23、三种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结果应该是(C、理论上相等,但实际中会有差异)。 24、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是指(B、该部门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25、某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是指(A、该部门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之比) 第三章1、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工具是( A、投入产出表)。 2、投入产出表按照考察的时间期限不同,分为(A、静态投入产出表和动态投入产出表)。 3、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产出(C、包括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两部分)。 4、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局限性在于(B、计量单位不统一,使用范围有限)。 5、投入产出表的第I象限主要反映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C、技术经济联系)。 6、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是(A、第I象限)。 7、投入产出表的第I象限从横向看,表明( A、某个产业部门的产品提供给各个产业部门作为生产消耗使用的数量)。 8、投入产出表的第H象限主要反映(D、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 9、投入产出表的第山象限主要反映(B、增加值或最初投入的构成)。 10、下列等式中正确的是( D、)。 11、关于供给表(U表)的说法正确的是(A、主栏是产品部门)。 12、假定工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5,说明(B、工业部门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农产品的数量为0.15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