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上书房信息咨询

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上书房信息咨询

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上书房信息咨询
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上书房信息咨询

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已提出近十年前,然而许多早期试水项目的实际成果大多与其最初宣传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如今,智慧城市的发展已来到一个转折点。许多城市已开始超越试点阶段,进而开始利用大数据和数字技术为居民创造更智能的宜居家园。

全球研究院(MGI)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对近六十个智慧城市应用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城市场景下发挥作用进行了分析,提供了目前最为完善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指南。其涵盖的智能应用包括警务预警、实时公共交通信息查询、网约车、智能交通信号、智能停车、远程医疗、数据驱动型公共健康干预等,具体且详实地评估了每个应用如何帮助城市解决包括犯罪、拥堵、污染等在内的当务之急,从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该报告表明,这些应用能有效将城市生活质量指标提升10–30%。此外,全球研究院还同时考察了全球50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步伐及现状,并提出,目前即便是全球最领先的的智慧城市,也仅仅是实现了三分之二的潜力,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智能应用可显著推动智慧城市发展

公共安全。研究发现,智能应用可将城市伤亡人数减少8–10%。也就是说,如果以一个五百万人口的高犯罪率城市为例,每年将有300万条生命得到挽救。如将数字技术融入在警务工作中,可有效打击犯罪,减少30-40%的盗窃和袭击等犯罪活动。在紧急情况下,不同水平的城市还能将第一批反应人员到位的响应速度加快2分钟至17分钟。

时间和便捷性。研究发现,智能技术可将通勤时间缩短15-20%。这相当于每个工作日节省15–30分钟,每年节省2-4个全天的时间。

健康。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可成为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催化剂,引导居民以数据为寄托进行健康管理。发现,城市可借助智能技术减轻8-15%的医疗负担。发展中国家城市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公共健康干预(尤其是母婴健康领域),或对传染性疾病进行监测预警,这些都将助力城市健康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环境质量。研究表明,城市可利用一系列智能应用将污染排放降低10–15%,每人每天可节省25–80升水,每人每年可减少生产30–130千克的不可循环固体垃圾,空气污染给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可降低8–15%。

报告同时指出,目前的智慧城市应用可帮助城市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总体可推动实现七成左右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但是,发展的显著程度与各个城市现有基础设施水平和基线起点水平息息相关。因此,单个智能应用在不同城市场景下的应用效果也存在差异。

通过将智能技术融入基础设施,终端用户和服务提供商都能更好地进行决策,减少效率低下问题,并最终惠及城市居民。届时,居民均能在需要的时间、以所期望的的方式获得最为理想的服务。

评估全球50个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北京、上海、深圳、银川、香港入选

全球研究院通过三个层次对全球50个智慧城市的智能应用部署及发展情况进行了剖析,这三个层次分别是:技术基础、应用引入数量和范围、公众接受程度。其研究结果并非对智慧城市进行排名,而是对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真实写照。总体而言,即便是目前最先进的智慧城市也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

有趣的是,在调研过程中,欧洲和部分其他高收入城市的居民对调查回复反响平平,但中国城市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了惊人的认知和普及水平。

调研中涉及的中国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银川和香港。这些城市在智慧城市评估中均处于地区领先水平,其智能应用在公众中的接受程度较高,这为其进一步实现智能应用规模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北京、上海、深圳更是在公众接受程度评估方面位列全球三甲。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对智能应用的满意度反馈一般,这为进一步优化智能应用的用户体验提供了空间。

中国城市的技术基础设施水平普遍较高,具体体现为智能手机普及率高、智能电表推广情况良好、以及智能监测覆盖率高。上海、香港拥有领先的数据平台,而深圳则是世界上无线互联网覆盖最好的城市之一。

智能应用的大范围试点和推广也是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亮点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出行应用在中国的普及情况,包括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公交实时信息查询在内的应用正被大部分中国城市居民接受。

中国,乃至是整个亚洲地区,拥有着年轻且庞大的数字化原住民人口,这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又使得不少中国城市的“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无疑,如何利用科技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提升市民生活的质量和便利性,是接下来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打造智慧城市对政府与企业带来的启示

在传统理解上,人们普遍认为如何利用数据和数字化技术解决公共问题是政府机构或者公共部门的工作,但实际情况并不尽然。全球研究院发现,虽然政府机构及公共部门是近七成智能应用的真正拥有者,但这些应用的近六成的原始投资来源于企业或私营部门。可见,地方政府并不必事事亲力亲为,单独提供每一种应用和服务。许多智慧城市都采用了借力生态系统的方法,通过与企业或私营部门合作投资,共同开发创新解决方案。

打造智慧城市需要一个智慧的政府。政府和公共部门可以思考在哪些领域可以适当留出空间,为企业或其他私营部门提供创新余地。合作方越多,应用的使用范围就越广,数据的使用也会更有创意,从而带来更出色的效益。

与此同时,智能解决方案也正悄然改变着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的经济效益,促使管理部门对包括城市交通、废物管理等在内的城市基本服务方式进行重新思考。而对企业而言,打造智慧城市无疑也为他们创造了新的机遇。多个行业已经开始逐步融入智能解决方案,变革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方式。比如,药店连锁企业开始变身为远程医药提供商,而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将自动化系统、传感器、出行方案等整合到其物业管理中。报告指出,那些寻求进入智慧城市市场的企业需要具备多种技术方案以及创新的融资模式,并能够敏锐地洞悉公众参与情况。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概念来源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信息化城市的高级形态。是指借助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等技术,在环境、交通、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和新的城市形态,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的成长。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变得越来越“聪明”,比如高速公路的ETC通道,驾车上下高速路,根本不用在收费站前排队,也没有收费员,连车都不用停,经过路口的时候通过智能系统就自动缴了费,这就是“智慧城市”的成功应用案例——“智慧交通”。 “智慧城市”的实现,离不开两项IT技术的支撑:云计算和物联网。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院士:“智慧城市离不开‘云’计算的支持,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十分有限,云计算平台可以成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 “云计算”概念由Google提出,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云计算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将其互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被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2.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 李德仁院士曾形象的将“智慧城市”描述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数字地球以空间位置为关联点整合相关资源(以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集成各类数据资源),实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物联网将与水、电、气、路一样,成为地球上的一类新的基础设施。世界将继续“缩小”、“扁平化”和“智慧”,我们正在迈入智慧时代。数字地球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全球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而我们将数字地球与物联网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智慧的地球。当今世界,数字地球正向智慧地球转型,智慧城市应运而生。 数字城市是城市地理信息和其他城市信息相结合、并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的、能供用户访问的一个将各个城市和城市外的空间连在一起的虚拟空间,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赛博空间的一个子集。数字城市为城市规划、智能化交通、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城市安全应急响应等创造了条件,是信息时代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数字城市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建设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系统工程。 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包括城市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城市

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区别

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区别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最近国内城市规划界不停的在出现新名词,出现新概念,出现新思潮,发起新运动,各地都在编制各种各样的规划,或许你也听到过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城市全域物联网规划等等,那么你了解多少呢,本文为你解惑一二: 1.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应用取得良好效益的知识型城市。 智慧城市的优点在于通俗,易于宣传,缺点是无法准确定义,因为“智慧”是人们早已熟悉的词汇,自会以自己的理解想象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只能是公众视角,不是信息工程学的精确定义。 智慧城市是宏观概念,它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城市的知识化、信息化、高效益的一种愿望,着眼于城市发展整体的总效果。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社会对智慧城市的期望并不局限于信息化,社会要求城市具有整体发展的智慧。 2.什么是智能城市, 智能城市是智能技术充分应用的城市。 智能技术也是信息技术,只是强调的重点不同。智能技术强调的是软件资源,强调自动处理系统的贡献,智能技术有望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新热点。 信息化普及与计算机的性价比密切相关,IT昂贵时代许多人围着一台计算机转,IT廉价时代一人一台计算机,在IT超廉价时代将会有许多计算机围着人服务,智能服务的特点是对事不对人,展现为自动化服务。 在一对一信息服务的时代,应用的中心是个人化的信息服务,主要是系统向人提供信息,供人使用,在多对一IT智能服务时代,信息系统是代替人自动处理事

务,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都是自动化系统,系统经常在人无所察的情况下为居民提供服务。 程序是人处理事务方法的逻辑表述,这些程序在特定系统上运行形成了自动处理事务智能,理论上可以用居民日平均利用的程序条数反映城市的智能化程度,城市的智能 化程度越高,居民的生活工作越方便也越有效率。 3.什么是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城市相关的管理与服务信息实现充分计算机化的城市。 数字城市概念是在上世纪末提出的,其推动力来自空间地理系统技术的成熟。 今天数字城市概念已不再局限地理系统,而成为能够提供完善信息服务的城市,有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完善的网络服务和包罗万象信息内容服务。 数字城市强调直接面向人的信息服务,用户端设备是PC、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附属于人的终端,系统提供信息供人使用。数字城市代表了以人为直接目标的信息服务理念。 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规划首先要完善数字城市建设,信息化基础好的地区适宜增加城市智能系统工程建设。 4.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智能建设将成为信息化的新热点。IBM的智慧城市概念实际是智能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的概念是中国特色的概念,其中国特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内并未对智能项目建设给予更多关注。国外“SmartCity”侧重于智能项目建设,侧重于按行业设计,中国的智慧城市实际上是“信息化建设更有效益的城市”,国内信息化发展与发达国家差一个周期;在观念上、技术上、经验上对建设城市智能系统缺乏足够的准备。

智慧城市四大特征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四大特征: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1] 全面透彻的感知 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运行。 宽带泛在的互联 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智能融合的应用 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新一代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数据。集大成,成智慧。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研讨厅),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成智慧工程将构成智慧城市的“大脑”。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云”与“端”的结合,推动从个人通讯、个人计算到个人制造的发展,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进一步彰显个人的参与和用户的力量。 可持续创新 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重塑了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内涵,也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 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1 前言 0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2)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4)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6) 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6) 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6) 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7) 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7) 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7)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7) 建设目标 (7) 建设原则 (8)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9) 总体框架 (9) 技术架构 (10) 应用体系 (11)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2013年7月

目录 1 前言 0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2) 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4)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6) 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6) 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6) 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7) 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7) 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7) 4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7) 建设目标 (7) 建设原则 (8)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9) 总体框架 (9) 技术架构 (10) 应用体系 (11)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3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13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度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住建部通过组织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的创建期,住建部将组织评估,对评估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行新型城镇化,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智慧城市概念及国内智慧城市分类

智慧城市背景介绍 一、智慧城市概念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显现出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2、智慧城市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 3、智慧城市特征 (1)全面感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 文:总工程师梁军 1998年1月,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开幕典礼上,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理解21世纪我们的星球”的演说,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一种关于地球的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和三维的表示”。此概念被引伸到城市,使“数字城市”成为城市信息化的热点。到2011年末,由国家测绘局推动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已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0个城市展开,其中地级市约180个,占我国全部地级市的60%。虽然地理空间框架只是数字城市的基础部分,但也说明了数字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内城市信息化的着力点。

图1 城市系统的组成结构 2008年11月6日,在纽约召开的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上,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发表了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个领导人议程”的演讲,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大量的计算资源都能以一种规模小、数量多、成本低的方式嵌入各类非电脑的物品中”,通过在地球内各种有需要的物体(things)上嵌入传感器或智

能芯片,使这些物体成为具有智能的信息采集或可控制装置,通过物与物的网络相联形成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汇集数据和反馈指令,实现地球内各子系统的智能化调控,构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智能环境(intelligent environments)或周边智能 (ambient intelligence)。“智慧地球”的概念,同样被引伸到城市,继“数字城市”之后,“智慧城市”(Smart City)也开始成为城市信息化的热词。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发展反映了城市信息化的与时俱进,同时也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应对智慧城市带来的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 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与城市系统的关系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相互关系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相互关系 简单的说,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和智慧城市可以认为是智慧城市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字城市,即城市的数字化阶段,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转换;第二阶段是无线城市,即城市的网络化阶段,实现了城市的信息共享;第三个阶段进入智慧城市,即城市的智能化阶段,依托于前两个阶段最终实现了智慧应用的展现,详细说明如下: 一、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概念 数字城市概念是在上世纪末提出的,是指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数字化并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上所形成的城市虚拟空间。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是指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宽带泛在互联网络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知识社会的创新和智能融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信息化城市的高级形态。 二、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联系 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智慧城市的理念是把传

感器装备到城市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中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物联网的整合,从而实现数字城市与城市各相关系统的有效整合。通过智慧城市,最终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及服务。 三、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区别 (1)采用技术有所不同 数字城市采用了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相关技术。智慧城市在原有技术之上,融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管理、社交网络等新兴技术。 (2)依托网络有所不同 数字城市基于互联网形成初步的业务协同,智慧城市则更注重通过泛在网络、移动技术实现无所不在的互联和随时随地随身的智能融合服务。 (3)参与建设力量有所不同 数字城市致力于政府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运行与发展各方面功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智慧城市则更强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最终实现城市公共价值塑造和独特价值创造。 (4)协同效果有所差异 数字城市通过城市各行业的信息化提高了各行业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智慧城市则更强调从行业分割、相对封闭的信息化架构迈向作为复杂巨系统的开放、整合、协同的城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之比较与发展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之比较与发展 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愈发深入,“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成为出现概率越来越高的名词,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本文将为您一一阐述。 一、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定义不同 “数字城市”的概念早于“智慧城市”出现,它的定义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智慧城市”的概念是在IBM于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以后出现的,是智慧地球概念的理解与延伸。在信息化语境下的“智慧城市”,概念描述非常专业。简明扼要的解释,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就是拥有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相互感知的能力和高水平的信息利用能力。各大公司对智慧城市的描述也不尽相同,如华为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劳动社会保险等信息化社区,逐步实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使城市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IBM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用事业、城市服务、公民和

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赛迪时代”)对智慧城市的定义: 概括来说,智慧城市是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能力、全面感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实现城市高效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技术的,以政府管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为重要内容的,以城市资源的全面物联、信息资源的充分整合、应用资源的持续创新、系统资源的渐进建设为主要特征的,涉及数字城管、数字执法、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诸多领域的,由若干多个独立存在的电子信息子系统组成的,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分析的、可感知可控制的、可组装可拆卸的大规模综合应用与信息服务系统。 二、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建设目的和意义不同 数字城市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定位基准,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信息,实现基于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城市信息的广泛共享,目的是实现在分布式环境下多源、异质、异构地理空间数据的流通、共享以及互操作。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关系和区别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关系和区别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概念经常被混淆,其实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区别也反映了人们对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扮演角色和发挥作用认识的逐步深入。 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令城市生活(ICT)更加智能,高效利用资源,导致成本和能源的节约,改进服务交付和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经济。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能城市,再向智慧城市的跃升。 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与智慧城市的概念演进 究竟什么是智慧城市?我们看到对智慧城市的认识还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

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总之,智慧不仅仅是智能。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的另外一个说法,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等内涵。综合这一理念的发展源流以及对世界范围内区域信息化实践的总结,《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一文从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层面的创新对智慧城市进行了解析,强调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城市的数字化形态。数字城市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3S、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数字化并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上所形成的城市虚拟空间。数字城市建设通过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各类城市信息的数字化整合多方资源,从技术和体制两方面为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提供了基础,实现了城市3S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和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的深入应用[20]。数字城市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和运行数据,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城市级海量信息的采集、分析、存储、利用等处理问题,多系统融合中的各种复杂问题,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城市发展异化问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形态在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智能化成为现实。依托物联网可实现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监管;借助云计算及智能分析技术可实现海量信息的处理和决策支持。同时,伴随知识社会环境下创新2.0形态的逐步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对工业时代各类产业完成面向效率提升的数字化改造之后,逐步衍生出一些新的产业业态、组织形态[14],使人们对信息技术引领的创新形态演变、社会变革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对科技创新以人为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现代科技发展下的城市形态演化也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智慧城市与智能城市 智慧城市的四大基础特征体现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而智能城市主要强调的是前三点中的信息技术技术应用: 1、全面透彻的感知 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的运行。 2、宽带泛在的互联 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3、智能融合的应用

XX县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XX县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目录 1前言 (1) 2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3)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6) 3“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 (8)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8)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9)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9)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9)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9) 4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 (10) 4.1建设目标 (10) 4.2建设原则 (11) 5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 (12) 5.1总体框架 (12) 5.2技术架构 (13) 5.3应用体系 (14)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12月5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即日开始试点城市申报。办法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19年1月29日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与试点城市及其上级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协议。2019年8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二批2019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再度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9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住建部通过组织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试点城市将经过3—5年

城市规划与智慧城市

Urban Planning and Smart Cities: Interrelations and Reciprocities
Leonidas G. Anthopoulos1, and Athena Vakali2
Assistant Professor, Project Management Department, TEI of Larissa, Greece lanthopo@teilar.gr 2 Associate Professor,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Aristotle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 Greece avakali@csd.auth.gr
1
Abstract. Smart cities are emerging fast and they introduce new practices and services which highly impact policy making and planning, while they co-exist with urban facilities. It is now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smart city’s contribution in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vice versa, to recognize urban planning offerings to a smart city context. This chapter highlights and measures smart city and urban planning interrelation and identifies the meeting points among them. Urban planning dimensions are drawn from the European Regional Cohesion Policy and they are associated with smart city’s architecture layers.
Keywords: Smart city, digital city, sustainability, urban planning, regional planning.
1
Introduction
Regional planning concerns the context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in a determined space via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vailable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financial requirements. Urban planning particularizes regional planning in a residential area. Both regional and urban planning are policy frameworks that reflect the Government willing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s and development in a specific space for a limited time period [6], [9], [12], [14]. Planning accounts various parameters such as the environmental capacity, population, financial cohesion, and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public service networks. Smart cities appeared in late 80s as a means to visualize urban context and they evolve fast since then. Today, they enhance digital content and services in urban areas, they incorporate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they fac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Various international cases present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 smart city, while they capitalize 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for multiple purposes, which vary from simple e-service delivery to sophisticated data collection for municipal decision making. South Korean smart cities for instance, use pervasive computing to measure various environmental indices [15], which are used by the local
adfa, p. 1, 2011. ?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1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 当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过渡的时经常会遇到诸多困难,由此对城市建设来说应该要将基础设施、数据信息以及决策管理平台三个主要方面加强建设。另外还需要将物联网、传感技术以及云计算等方面的工作做到位,以此给我们国家建设智慧型城市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保证数字化城市能够顺利向智慧型城市转变。基于此,本文将对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转变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理论以及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标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理论和实践 对于城市来说它本身是进行经济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场所之一,其有着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并且这些信息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另外在这其中经济建设速度以及信息化发展都相对迅速,因此数字化城市建设也变得越来越迅速,带动了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阐述 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在信息相同的前提下将其信息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以此使得原先的物质城市能够向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1]。 具体来说它就是运用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等技术,将该城市之中的人口、经济、环境以及具体的设施資源等全部数字化和可视化,并且通过网络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加上物联网的使用诞生了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在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小型的智慧地球,它将智慧地球本身所存在的各项内容完全体现在了城市之中。它能够让整个城市变得更加聪慧,这主要是因为运用互联网能够将城市之中的各个物品上的传感器进行相互连接,由此构建起来一个区域之中的物联网,能够让城市可以被全面感知。 再者运用云计算以及其它多种高科技技术对其相应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使数字城市能够和无线网络相互连接在一起并且发出命令,给整个城市的环境、服务以及政务和其它活动给予相应智能化提供决策支持。 二、总体分析 (一)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最主要的应用技术是让城市能够实现有效的设计以及规划,是整个城市空间服务最主要的基础设施,能够建立起来将城市服务作为核心的信息共享平台,主要可以进行物流配送、应急响应以及房产销售等。 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还建立起来一个网格化的服务以及管理,在每一个网格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新)

1................................................................................................................... 前言0 2.......................................................................................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2) 2.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4) 3.......................................................................................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建议7 3.1构建一体化的城市信息化软硬件支撑体系 .. (7) 3.2构建高度整合的公共服务体系 (7) 3.3构建高度共享的城市政务信息资源体系 (7) 3.4构建快速反应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7) 3.5构建丰富的城市应用系统体系 (8) 4 ......................................................................................... 智慧XX建设目标与原则8 4.1建设目标 . (8) 4.2建设原则 (9) 5............................................................................................ 智慧XX建设总体规划10 5.1总体框架 .. (10) 5.2技术架构 (11) 5.3应用体系 (12)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资源观念的转变解析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资源观念的转变解析 2011-10-25 13:32:41 来源: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编辑:包圆作者:评论:0 们将信息资源与物质、能源并列为人类活动所依赖的三大资源,传统技术主要集中于物质与能源的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则集中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国软件网讯)一、城市建设与信息资源 (一)信息化城市的资源视角 人们将信息资源与物质、能源并列为人类活动所依赖的三大资源,传统技术主要集中于物质与能源的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则集中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来一茬又一茬的城市信息化口号——数字城市、网络城市、智能城市、信息城市与智慧城市,都是围绕着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这一主题提出的。 人们强调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首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使不可再生能源日益短缺,原材料成本日益升高,财富创造越来越依赖于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了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机会。信息资源的非直观性成为开发利用的难点,信息资源远不如能源、材料、土地等自然资源易于观察与测量,看不清的资源是难以利用的资源。 理论探讨有助于信息资源概念的清晰化,而这种清晰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十分重要,片面理解信息资源已成为实现信息化效益的障碍。下文将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视角的演变来表述信息资源的各个方面,减少对信息资源理解的片面性,以便看到更多的信息化效益机会。 (二)资源观念与技术发展 资源是与人类利用资源能力同时成长的概念。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说:“资源更多地产生于人们的头脑,而不是大地或空气”。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石油毫无实用价值,是人类的才智使石油能为人类所用。 资源观念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水平,有什么样的资源利用技术就有什么样的资源观念,技术是资源利用的先决条件,资源观念是推广技术应用的宣传,以新观念引导人们去发现新机会,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 信息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最快的技术,信息资源的理论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我们能够看到,在IT发展的不同时期,信息资源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人们不会将不能有效利用的东西视为资源,数字城市、信息城市、智能城市、网络城市分别反映了不同的

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区别与关系

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区别与关系 导读: 国内城市规划界不停的在出现新名词,出现新概念,出现新思潮,发起新运动,各地都在编制各种各样的规划,或许你也听到过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等等。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概念经常被混淆,其实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区别也反映了人们对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扮演角色和发挥作用认识的逐步深入。那么你了解多少呢?本文为你解惑: 一、定义 1、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应用取得良好效益的知识型城市。 智慧城市的优点在于通俗,易于宣传,缺点是无法准确定义,因为“智慧”是人们早已熟悉的词汇,自会以自己的理解想象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只能是公众视角,不是信息工程学的精确定义。 智慧城市是宏观概念,它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城市的知识化、信息化、高效益的一种愿望,着眼于城市发展整体的总效果。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社会对智慧城市的期望并不局限于信息化,社会要求城市具有整体发展的智慧。 2、什么是智能城市? 智能城市是智能技术充分应用的城市。 智能技术也是信息技术,只是强调的重点不同。智能技术强调的是软件资源,强调自动处理系统的贡献,智能技术有望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新热点。(微信公众号:智慧城市圈子邱文斌 qwb_2014) 信息化普及与计算机的性价比密切相关,IT昂贵时代许多人围着一台计算机转,IT廉价时代一人一台计算机,在IT超廉价时代将会有许多计算机围着人服务,智能服务的特点是对事不对人,展现为自动化服务。 在一对一信息服务的时代,应用的中心是个人化的信息服务,主要是系统向人提供信息,供人使用,在多对一IT智能服务时代,信息系统是代替人自动处理事务,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都是自动化系统,系统经常在人无所察的情况下为居民提供服务。 程序是人处理事务方法的逻辑表述,这些程序在特定系统上运行形成了自动处理事务智能,理论上可以用居民日平均利用的程序条数反映城市的智能化程度,城市的智能化程度越高,居民的生活工作越方便也越有效率。

(完整版)智慧城市组成部分

1、智慧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2、智慧城市综合体:采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RFID、条码识别、视觉标签等顶尖技术,构建智能视觉物联网,对城市综合体的要素进行智能感知、自动数据采集,涵盖城市综合体当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灯光照明、信息通信和显示等方方面面,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规范化,让管理者能进行可视化城市综合体管理。 3、智慧政务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此类项目已有实际落地案例,天津市和平区的“智慧和平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包括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机房、智能监控系统、和平区街道图书馆和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四个部分内容,其中指挥中心系统囊括政府智慧大脑六大中枢系统,分别为公安应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系统,经济分析系统,舆情分析系统,该项目为满足政府应急指挥和决策办公的需要,对区内现有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换代,增加智能视觉分析设备,提升快速反应速度,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处理及时迅速,并统一数据、统一网络,建设数据中心、共享平台,从根本上有效的将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并对整个和平区的车流、人流、物流实现全面的感知,该平台在和平区经济建设中将为领导的科学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作用。 4、智慧安居服务。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