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优秀案例:论井下铁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优秀案例:论井下铁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论井下铁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技以立身,文以化人。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以无形的力量推动企业发展。玉门石油井下作业公司秉承玉门油田70多年深厚文化底蕴, 坚持文化制胜的理念,大力推进井下铁军文化建设,培育铁军精神,锻造铁军队伍,展现铁军风采,以文化的软实力提升该公司发展的硬实力。本文就井下铁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铁军文化历久弥新

玉门油田是一个开发了74年的老油田,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在多年的发展建设中,不仅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石油,而且积淀形成了以艰苦奋斗为深厚底蕴的“石油摇篮”文化。在“摇篮文化”中,又以“人背钢丝绳修井”的壮举永载共和国史册,同时也孕育产生了“躺井不过夜,扶井如救火”著名格言,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玉门井下“铁军文化”。井下铁军文化与玉门石油摇篮文化一脉相承,既是摇篮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展现着一代代井下人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特有文化气质。

1950年,随着采油工艺的诞生,井下修井业务也随之而生,老君庙油矿成立井下作业大队,一个全新的作业工种在石油开发队伍序列中“注册”,结束了油井“自然衰亡”的旧时代。在此后的六十多年里,在玉门油田这个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大试验场”里,第一次对井底落物实施打捞、第一次对新探井进行系统试油、第一次对报废井实施大修作业、第一次对套损井实施侧钻、第一次对潜力井实施人工压裂,无数个“第一”展现出了玉门井下人面对陌生作业领域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特质。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石油工业大发展帷幕的拉开,玉门人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支援国家新油田建设的历史重任。在大批石油骨干奔赴燕赵大地、白山黑水的同时,玉门油田可谓掏空了“家底”,全油田找不出一套成套的石油装备。1958-1961年“大跃进”夺高产,油田受到严重损害,大多数自喷井转为机械采油,大批高产稳产的“大头井”变成了间歇出油井,油井压力猛降,套管损坏严重,含水上升,产量迅速下滑,油井急需维护修理,为给国家多生产原油,玉门井下人发扬艰苦奋斗的玉门精神,直面困难,响亮的提出了“躺井不过夜,扶井如救火”的口号,开展了注水夺油会战、巨龙夺油大会战等一系列修井夺油活动,这些活动对扭转修井工作薄弱、改变大批油井急待修理的局面,起了很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